独姓 独氏家谱 独姓起源 独姓名人 独姓的来源 独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1收藏

独姓 独氏家谱 独姓起源 独姓名人 独姓的来源 独姓简介,第1张

独姓起源:

较罕见姓,人数不多,但南北皆有。明代有独善。

独[独,读音作dú(ㄉㄨ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时代北鲜卑独孤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独孤氏,一般认为其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部落,原为鲜卑屠各部,“独孤”即“屠各”的不同汉译。

诸多史籍文献中说独孤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后裔,“后汉沛献王辅生厘王定,定生节王丐,丐二子广、廙,廙生穆,穆生度辽将军进伯,击匈奴被执,囚之独孤山下,生尸利。单于以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七世孙罗辰从后魏孝文徙洛阳,初以其部为氏……”等等,实属冒充刘汉宗室。

实际上,“屠各”,亦称“休屠各”,是西汉时期匈奴休屠王的后裔所建之部落群体。

匈奴民族自秦、汉之际为冒顿单于统一以来,势力一时非常强大,他们雄踞蒙古高原,向东扩展至朝鲜边界,向西伸延至巴尔喀什湖,向南深入到河套附近。冒顿单于将这片辽阔的地域划为左、中、右三部分,自己统治中部,左、右二部由他派人治理。西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国力不足,政局不稳,对匈奴一直实行“和亲”政策,每年还向匈奴赠送大量的丝帛和酒食,以求维护边境的和平。

汉武帝即位后,由于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日益强大,便中止和亲政策,展开了对匈奴诸部的大规模作战。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于春、夏二季连续率强大的军队攻打位于西部的右匈奴。

当时,匈奴在陇西地区的右匈奴主要由两个部落集团组成,一是屠各部,首领即为休屠王,姓氏为虚连提氏,世为匈奴屠各部的首领。

二是浑邪部,首领即为昆邪王,姓氏为义渠氏,世为匈奴浑邪部的首领。浑邪部虽属于匈奴,却并非东胡民族,就族源而言,浑邪部的基本成员为义渠族人。义渠民族在东周时期活跃于今泾水北部至河套地区的一支古代民族,属于西戎,义渠戎是诸戎中较强的一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从商王朝武乙年间建部落方国算起,至秦昭襄王时共存史八百余年,其中在豳地建立奴隶制君国义渠国(公元前772~前272年)达五百年之久。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立为国君,时由母亲宣太后摄政,她采用怀柔、拉拢的政策,以堕其志。义渠国在与秦国争战中失败后,也想与秦国重修旧好,以休养生息。义渠王就利用秦昭襄王刚即位的机会,亲自到秦国去朝拜。但义渠王一到咸阳,就被早已盘算好的宣太后扣留于秦国,到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灭了义渠国,在其地设置了北地郡、陇西郡、上郡。直到秦、汉之际,义渠民族聚拢为部落集团,以浑邪部称之,后依附于东胡民族,成为后来匈奴部落联盟中的一个群体。

霍去病率数万骑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斩获匈奴四、五万人,并缴获了休屠王祭天的金人,使匈奴右部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匈奴单于将这一重大的军事惨败归咎于休屠王和昆邪王,要将二人召至单于王庭治以死罪。二人畏死,便谋划投降汉朝,但当汉武帝派霍去病去迎接他们时,休屠王又中途反悔。于是,昆邪王杀了休屠王,吞并了休屠王的兵众,连同自己的兵众共四万余人(号称十万)一起投降了大汉王朝,汉武帝于二王故地设置了武威、酒泉二郡。匈奴族右贤王刘去卑之后

这一部分匈奴部众,乘西汉末期王莽篡汉时中原混乱之机,再次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原休屠王的部众后裔组建了自己的部落群体,被称作“屠各部”或“休屠各部”,在东汉至西晋时期杂居于西北地区沿边诸郡。三国时期,中原再次分裂,鲜卑民族崛起,屠各部归附于北魏王朝的缔造者太武帝拓拔·珪,成为后世所称的鲜卑独孤部,成为北魏政权最初的八部贵族之一。

在独孤氏族人的后裔子孙中,后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实施的汉化改革过程中大多改为汉字单姓刘氏,亦有省文简化为单姓独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三国时期南匈奴之右贤王,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独氏,出北蕃右贤王刘去卑。”

刘去卑,生卒年待考,是东汉末期至三国初期南匈奴右贤王,该部后成为匈奴铁弗部,在十六国时期,胡夏政权创建者刘勃勃(赫连·勃勃)的曾高祖父就是刘去卑。

汉、魏之际,曹操将南匈奴族人分为左、右、前、后、中五部,各立其贵人为部帅。就在其时,以左贤王豹为首的匈奴贵族,自认为系汉家子孙、高祖后裔,遂改姓刘氏。当时,一同改姓刘氏的有左贤王左部帅刘豹、右贤王监国刘去卑、于扶罗的弟弟刘宣和其余四部帅等一大批匈奴贵族,从此,匈奴刘氏便在东汉末年形成了。三国时期,匈奴刘氏主要居住在晋阳汾涧之滨,也就是今山西省境内。

刘勃勃称帝后,刘去卑被追谥为(胡)夏国正皇帝。在刘去卑的后裔子孙中,有独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时期代北鲜卑独孤浑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鲜卑独孤浑氏,排在鲜卑贵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区鲜卑族代国旧部。

独孤浑部原为鲜卑拓跋部的从属部落之一,原游牧于云中一带(今内蒙古托克托)。曹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拓跋部大人拓跋·力微率部徙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之后召集诸部,以武力确立了拓拔部在部落联盟中的大酋长地位,建立了代国。在拓跋·力微病逝后,诸部离叛,独孤浑部则是最先离叛的部落之一,曾一度依附于万俟部。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国经淝水之战惨败后,国力日弱,拓跋·力微十六岁的儿子拓拔·珪不失时机地召集父王的旧部,以武力加智慧实施占地称王之策,迅速扩展势力,到了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拓拔·珪复国,称代王,同年改称为“魏”,史称“北魏”,之后鲜卑万俟部归附拓拔·珪,独孤浑部转了一大圈,仍然随着万俟部回复到拓跋部中。此后,拓拔·珪将独孤浑部排位在贵族行列的最末。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以后,即开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内迁者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①易鲜卑服装为汉服。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农历12月甲子,北魏孝文帝在光极堂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这是易鲜卑官服为汉制官服的具体执行措施。

②规定官员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并称鲜卑语为“北语”,汉语为“正音”。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岁以上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则要立即改说汉语。如有故意说鲜卑语者,降爵罢官。

③迁往洛阳的鲜卑人,要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④改鲜卑贵族原有的姓氏为汉姓,并定门第等级。所改之汉姓,以音近于原鲜卑姓者为准。如拓跋氏为首姓,改姓元氏,是最高的门第等级;另外的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贺赖氏改姓贺氏,独孤氏改姓刘氏,贺楼氏改姓楼氏,勿忸于氏改为于氏,纥奚氏改姓嵇氏,尉迟氏改姓尉氏。这八姓贵族的社会地位,相等同于当时北方汉族最高门第的崔、卢、郑、王四姓。其他等级稍低一些的鲜卑贵族姓氏亦皆改为汉姓,其等第与汉族一般士族相当。

⑤积极鼓励鲜卑的皇族和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藉以建立政治联姻,由是加强汉族与鲜卑族的民族融和。

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过程中,独孤浑氏大多改为汉姓杜氏,亦有省文简化为汉字单姓独氏者。

二分布:

今河北省的秦皇岛市有独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

东 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两姓似无关系。

纪(Jǐ)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西周初年,追念先圣先王的功德,封炎帝的一个后代于纪(在今山东i省寿光县东南),建立了纪国,春秋时,纪国被齐国所灭,纪国王族子孙就以国名为姓,世代相传姓纪。

2、上古有纪族,伏羲氏之臣有纪侗,即其族。舜未为帝时,有师名纪后,也是古纪族后人。

嵇姓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君主少康之子季杼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复姓统稽氏、纥奚氏,迁徙定居中原后,改为汉姓嵇,遂成嵇氏。

  嵇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94位,也是现代中国不常见的姓氏之一,关于其起源有源于姒姓、由稽氏而来等说法,得姓始祖可能是季杼。关于嵇姓人物,我们最熟悉的就是三国人物嵇康了。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欢。

嵇姓起源

1源出于姒姓。会稽曾是夏禹召集天下诸侯开大会的地方,禹死后也葬在会稽山。夏帝少康即位后,封庶子无余在会稽主持禹庙的祭祀,称会稽氏。会稽氏在西汉初年被迁往嵇山今安徽涡阳县北,并改称为嵇氏。

2由稽氏而来。据《元和姓纂》所载,夏王少康封其子季杼于会稽,此后有稽氏。至汉代初年,稽氏家族迁往谯郡的嵇山定居,遂改为"嵇"氏。又《文章叙录》载,嵇康原姓奚氏,由会稽迁往谯郡铚县,取稽字上半部为"嵇"氏。

3由鲜卑族复姓改得。据《魏书·官氏志》云,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统嵇氏,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嵇氏。

  得姓始祖

季杼。嵇姓是禹的后代。根据《元和姓纂》所记载,大约在4100年以前,夏禹死后,葬在会稽山,夏帝少康继位后,又将庶子季杼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季杼的子孙称为会稽氏。到了西汉初年,会稽氏迁往谯郡的稽山,即现在的安徽省亳州,就以嵇山的“嵇”作为姓,称嵇氏。另一种说法,根据《文帝叙录》上的记载,稽康本姓奚,会稽人,由会稽迁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西,取会稽的“稽”字上半部,去“日”加“山”为“嵇”,而称嵇氏。二则虽稍有出入,然嵇源于稽则一。故嵇氏后裔尊季杼为嵇姓的得姓始祖。

嵇姓家族文化

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谯国堂:以望立堂。广陵堂:嵇康被司马氏所杀,临刑这天,嵇康要来一架古琴,调好后,开始弹《广陵散》,霎时间,刑场上一片安静,琴曲昂扬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悠长,萦回低啭。弹毕,嵇康长叹一声:"过去袁孝尼要跟我学《广陵散》,我总是不肯教他,从此《广陵散》绝矣!"后人因称广陵堂。竹林堂:资料有待补充。宋遗堂:资料有待补充。

嵇姓名人

嵇康:字叔夜。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三国曹魏时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为曹魏宗室的女婿,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官至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因得罪钟会,为其诬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三十九岁。

嵇留山,名永仁,迁锡二始祖,南渡颖十九世孙,康四十二世孙。生于明崇祯十年1637,卒于康熙十五年1676。自幼随父觐南名廷用侨居金陵白下区,后迁无锡定居。留山少负才华,受业东溪张鞠存先生门下,十六岁入苏州县学,为廪生。凡天文、象纬、兵、刑、礼、乐、河渠水利、荒政防灾、救灾,无不条分缕析。旁及岐黄,济人之术,也无不精。为诗、古文词皆发于至性,往往为人传诵,有《葭林堂诗》、《竹林集》。好从士大夫游,论国家典故、六曹奏章,有《集政备要》以便仕官给谏,有《东田医补》四卷。然屡试不第,郁郁不得志;于是‘以亲老昆弟未志室,出就馆谷’‘欲退耕梁溪之野,卖药金昌之市’。

姓氏是一个家族的象征,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为传统的血缘图腾。平时较为熟悉且常见的肯定是赵、钱、孙、李,也位于百家姓的前列。那么今天排行榜123小编就来为大家列出罕见姓氏排名,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罕见姓氏排名:

1、彡

2、毒

3、屠门

4、饕餮

5、成功

6、滚

1、彡

详细介绍:彡不仅仅是非常罕见的姓氏,这个字在平时生活中都是很难见到的。大家用输入法可能会读作“san”,但其实它作为姓氏的时候,是读作“xiǎn”或者“shǎn”的。这个姓氏最起源于汉朝,是一个少数民族姓氏,源自陇西羌人。

2、毒

详细介绍:毒这个姓氏源自唐朝,是由少数有名族的姓氏演变而来,据称在唐朝由于一位窦姓官员野心过大,想要谋朝篡位,从而被关进大佬,皇帝也因此下旨将其姓改成了“毒”。如今这个姓氏在国内也是非常罕见,由于听起来非常别扭,基本上没人愿意名字上沾上这个字。

3、屠门

详细介绍:根据史书上面的记载,屠门这个姓氏是源自古代的屠夫。由于听起来过于凶神恶煞,也不是什么很好的寓意,所以这个姓氏在现代基本上已经消失了。

4、饕餮

详细介绍:饕餮这个词大家是比较熟悉的,是一种上古神兽。据称在南朝时期,一位姓萧的人想要造反,被皇帝知晓之后,将其姓名废除,从而姓饕餮。

5、成功

详细介绍:成功这个词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但是作为姓氏基本上是没有的。据称它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而出现,当时在夏朝有

许多人姓“成功”。

6、滚

详细介绍:滚在现代是很常见的一个字,但是它作为姓氏是非常罕见的,目前主要分布在广西和甘肃等地区。据称“滚”这个姓氏源自远古时代,由于蚩尤跟黄帝战败,所以诞生了“滚”,寓意着失败的姓氏。

  陆氏是由战国时期齐宣王少子田通受封于平原陆乡(今山东平原县境内)因以得姓。

  姓氏起源:

  陆姓的源头主要有四股:颛项、妫姓、允姓和他族改姓。

  1、出自颛项:据说,颛项之子称的族人分布在今河南东南汝河地区。称之子老童,老童之二子黎、吴回在高辛氏时代先后任祝融氏(古代掌管火种的首领之称谓,代表着在氏族中的极高地位和权力)。

  2、出自妫姓(姚姓妫姓->妫姓陈氏->妫姓田氏->妫姓陆氏):战国时,齐宣王(公元前319-公元前301年在位)封少子田通于陆乡,子孙以陆为氏。陆乡即古陆终氏的居地,今山东陵县。妫姓陆氏也有2300多年的历史。

  3、出自允姓:西周末,西部允姓戎人一支进入秦岭北的骆谷。此地为陆终氏的始居地区,陆终之长子名昆吾,居于骆谷的戎人取陆终昆吾之简称为陆昆,因变音为陆浑,史称陆浑戎。在春秋初陆浑戎一支东迁到河南西部洛水上游,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伏流城北建立了陆浑国。春秋时期公元前525年,晋顷公灭陆浑国,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华夏一份子。

  4、出自他族改姓:古代陆姓起源,除了主要以陆通为始祖的“平原之陆”外,还有因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改革,由鲜卑族步六孤氏改姓所致,称“河南之陆”。

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

第1世祖

少 典——有熊国君;配有蟜氏之女;子二(炎帝、黄帝)

第2世祖

炎帝——少典长子;与黄帝同为华夏族祖先。

黄帝——少典次子;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因奠定了传男制度,又号公孙,国于有熊,受禅于神农氏而有天下,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而墩敏,成而聪明”,开物成务,文明渐启,黄帝是中国古代野蛮时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后世之“炎黄子孙”由此出也,娶四妃生25子,得其姓者14人,其中各有两人同姓

12姓为:姬(两人同姓)、酉、祁(祈)、己(妃)(两人同姓)、滕、箴、任、荀、僖、姞(吉)、儇(嬛、环)、

依(衣);配西陵氏之女螺祖为正妃,配女节,配彤鱼氏,配嫫母;史载子四(昌意、玄嚣、青阳、苗龙)黄氏宗亲点击加入

黄氏总群

第3世祖

昌 意——黄帝次子(本宗);受封姬姓;配蜀山氏之女昌仆;子二(高阳、日安)

第4世祖

桥 极——玄嚣之子;子一(高辛)

高 阳——昌意长子;即颛顼帝,是中国远古时代社会秩序的建立者,自幼敏睿,10岁时成为氏族酋长,12岁时率领本族东迁少昊(即嬴挚)东夷部落所在地穷桑地区(今山东曲阜一带),得信任而辅佐少昊帝,少昊去世后,20岁的颛顼即帝位,不久又内迁中原,承继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初国于高阳,后都于帝丘,在位78年;配邹屠氏,腾皇氏;子十六(姒鲧、骆明、穷禅、季番、欢头、瘦约、伯服、梼杌、苍舒、聩凯、梼盛、大监、宠降、中容、仲达、称)

日 安——昌意次子;居于西方,后入中原,子孙以安为姓。

第5世祖

高 辛——桥极之子;即喾帝;配陈峰氏之女庆都,配娵訾氏之女;子二(娵訾氏生挚,庆都生放勋)

穷 禅——高阳三子;子一(敬康)

称 公——高阳十六子;(本宗)子一(卷章)

第6世祖

卷 章——称公之子;即老童;(本宗)子二(重黎、吴回)

第7世祖

吴 回—卷章次子;其兄重黎被诛后,继兄位为祝融火神,后人在天水关,筑火神苗宇来纪念之;子一(陆终)

第8世祖

陆 终——吴回之子;(本宗)配鬼方氏;子六(樊、惠莲、篯铿、会人、曹安、季连)

第9世祖

季 连——陆终六子;受封芈姓,封地在今河南省东北、山东省西南之地,其后裔有季氏、熊氏、英氏、嵇氏、嬴氏等;子一(女修)

第10世祖

女 修——季连之子(本宗);子一(皋陶)

第11世祖

皋 陶——女修之子;即大业(本宗),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据《帝王世纪》的说法,他出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赐其为偃姓。

据《世本》和刘向《说苑·君道》,皋陶当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史书上说当时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小人畏惧,天下太平。

舜帝对他的成绩极为赞赏,便把他封于皋,所以,又叫“皋繇”。因为上古“陶”、“繇”读音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

皋陶帮助夏禹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政权的领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正准备让位,但皋陶却于这时去世了。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县。古时,这里有皋陶墓,世人又称为“公琴”;配少典氏之女女华;

子一(伯益)

第12世祖

伯益——皋陶之子;原姓伊氏,字赜凯,又字虞余,是传说中的一位大英雄。年轻时的伯益,就很聪明,有才智,最早发明打井取水。

由于伯益富有才华,夏禹就向当时中原氏族联盟政权首领帝舜推荐他,帝舜派他辅佐夏禹治水。

帝舜命大禹、伯益、后稷共同治水13年。伯益制出第一张水利地图。治水成功后,被帝舜赐封为嬴姓,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姓为嬴,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成为嬴姓14氏之血缘始祖,时间约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

14氏为:黄氏、徐氏、赵氏、秦氏、江氏、莒氏、郯氏、终黎氏、运奄氏、莬(wèn)裘氏、将梁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

伯益来自东夷少昊鸟氏族,所以传说他能知禽兽之言,能与飞鸟通话,《汉书》云:“伯益知禽兽”。

《后汉书》云:“伯益综声于鸟语”。夏启即天子位以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在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即每年都以牺牲来祭祀他的亡灵。

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所分衍出黄、赵、江、秦等十多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伯益娶涂山氏之女;子三(大廉、若木、恩成)

第13世祖

大 廉——伯益长子;号东方,夏帝启在杀害伯益之后,为笼络、安抚伯益部落及其后人,遂加封伯益的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

封长子大廉于有黄之地的光州(即今河南潢川)一带,建立古黄国。从此,古老的黄国一直生存延续到公元前648年,后被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黄氏;公娶三苗之女;子三(文仲、怀文、隐)

若 木——伯益次子;夏帝启封若木于徐(今淮河流域),建立徐国,其后人乃以徐为姓。

恩 成——伯益三子;余情不详。

之子(13)世祖(1)之女(1)

嵇康的夫人为"长乐亭(公)主"——具体名字书中并无记载,但是能明确的是曹操的曾孙女。 想知道“长乐亭(公)主”的意思,就得弄清楚“公主”的含义。一般来说,“公主”就是皇帝的女儿,这一称呼是从战国时期开始的。西汉时,皇帝的女儿称公主,诸侯王的女儿称王主,也称翁主;东汉无此分别,一律称为公主,但级别不同,皇帝的女儿皆封县公主,其尊崇者加号长公主,诸侯王的女儿皆封乡、亭公主。三国时延续了东汉的称号。

郡望 河南郡:秦时为三川郡,西汉更名河南郡,东汉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谯郡:治所在今安徽省、河南省之间的'地区。嵇氏望族居于谯郡,就是现在的安徽省亳州一带。

「嵇」源出

一、由稽氏而来。据《元和姓纂》所载,夏王少康封其子季杼于会稽,此后有稽氏。至汉代初年,稽氏家族迁往谯郡的嵇山定居,遂改为"嵇"氏。又《文章叙录》载,嵇康原姓奚氏,由会稽迁往谯郡铚县,取稽字上半部为"嵇"氏。二、由鲜卑族复姓改得。据《魏书·官氏志》云,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统嵇氏,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嵇氏。

得姓始祖

季杼。嵇姓是禹的后代。根据《元和姓纂》所记载,大约在4100年以前,夏禹死后,葬在会稽山,夏帝少康继位后,又将庶子季杼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季杼的子孙称为会稽氏。到了西汉初年,会稽氏迁往谯郡的稽山,即现在的安徽省亳州,就以嵇山的“嵇”作为姓,称嵇氏。另一种说法,根据《文帝叙录》上的记载,稽康本姓奚,会稽人,由会稽迁谯郡铚县(今安徽省宿县西),取会稽的“稽”字上半部,去“日”加“山”为“嵇”,而称嵇氏。二则虽稍有出入,然嵇源于稽则一。故嵇氏后裔尊季杼为嵇姓的得姓始祖。

堂号

河南堂:以望立堂。谯国堂:以望立堂。广陵堂:嵇康被司马氏所杀,临刑这天,嵇康要来一架古琴,调好后,开始弹《广陵散》,霎时间,刑场上一片安静,琴曲昂扬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悠长,萦回低啭。弹毕,嵇康长叹一声:"过去袁孝尼要跟我学《广陵散》,我总是不肯教他,从此《广陵散》绝矣!"后人因称广陵堂。竹林堂:资料有待补充。宋遗堂:资料有待补充。

独姓 独氏家谱 独姓起源 独姓名人 独姓的来源 独姓简介

独姓起源: 较罕见姓,人数不多,但南北皆有。明代有独善。 独[独,读音作dú(ㄉㄨ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