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巷的黄巷渊源附录
(福州黄居轩辕总部落号黄帝少典长子建夏朝故都寿百有十岁配夫人金天氏西陵氏葬陕西黄陵县中都桥山子廿五人得姓者十四人长子昌意
二世 昌意金天氏号少昊轩辕次子配蜀山氏寿百岁葬山东曲阜城东云阳山子颛顼
三世 颛顼昌意子赐嬴姓配若水姬氏腾奔氏寿九十八岁葬山东濮阳子卷章
四世 卷章颛顼子配有莘女娇氏子皋陶
五世 皋陶卷章子号大业协同夏禹治水有功受虞禅位寿百岁葬浙江绍兴府会稽山禹陵配虞氏子伯益
六世 伯益臬陶子事夏禹在位三载後禅让帝位于夏启配金氏焉有子六长太康次陆终季仲康四少康
七世 陆终伯益次子号吴回兄帝太康失国弟复焉受封于河南潢川定城西二十裏黄国寿六十有一配金氏鬼方氏子昆吾
八世 昆吾陆终子号王相徙商丘封江夏郡王配嬴氏子渊公
九世 渊公王相昆吾子字湘若配姬氏子帝杼
十世 帝杼渊公子号南陆配虞氏子槐
十一世 槐公帝杼子舜帝甲申年有虞封候爵於光州潢川定城为故黄国之始祖配嬴氏子芒
十二世 芒公槐长子号女修配嬴氏子泄公
十三世 泄公芒长子号祖冲配姬氏子扁驷
十四世 扁驷泄次子配嬴氏子廑勤
十五世 廑勤扁驷长子配尧氏子根
十六世 根公廑勤次子配舜氏子崇轩
十七世 商朝 崇轩初名尹号阿衡根子官宰相配嬴氏子梁伯
十八世 梁伯崇轩长子配姬氏子祖甲
十九世 祖甲梁子配商氏子攸
十二世 攸公祖甲长子号汝鸿配曹氏子禀
廿一世 禀公攸子居黄州黄冈县封黄冈伯配嬴氏子主土
廿二世 主土禀子封南星王配姬氏子不稿
廿三世 不稿主土次子官侍中郎配嬴氏子佗
廿四世 佗公不稿八子配姬氏子扩
廿五世 扩公佗子官武阳候配嬴氏子伥
廿六世 伥公扩子号父叔官大将军配姬氏子汝鸠
廿七世 汝鸠伥子号吴父配吴氏子岵
廿八世 岵公汝鸠子官长城县尉配嬴氏子彤
廿九世 彤公岵子配姬氏子倏
三十世 倏公岵子国史院内学士配嬴氏子弗亚
卅一世 弗亚倏子封历正卿士配比干女子林夫
卅二世林夫弗亚子官太史配嬴氏子域
卅三世 域公林夫子封新祝君配姬氏子父檀
卅四世 父檀域公子官典农子配嬴氏子约绩
卅五世 约绩父檀子官司录配姬氏子黉
卅六世 黉公约绩子配嬴氏王所
卅七世 周朝 王所黉子官大将军配王氏子中立
卅八世 中立王所次子官远征大将配周氏子起犀
卅九世 起犀中立子配嬴氏子髦子
四十世 髦子起犀子官中大夫配周氏子见推
四十一世 见推髦子子官司谏配嬴氏子鞅
四十二世 鞅公见推子官兖州剌史配商氏子履
四十三世 履公鞅子配姬氏子辰
四十四世 辰公履子官阁署正配嬴氏子芮伯
四十五世 芮伯辰长子官至司徒配芮氏子考
四十六世 考公芮伯次子官大正配夏氏子君牙
四十七世 君牙字良夫考子周桓王时大司徒配周氏子宓
四十八世 宓公牙子字中立周庄王时官江夏长史征军大将配商氏子形
四十九世 荆公宓子字起崛官宗正配嬴氏子詹父
五十世 詹父荆公子官阁署正配詹氏子僖
五十一世 僖公詹父子封高平候配王氏子翳
五十二世 翳公僖子配林氏子藩
五十三世 藩公翳子官大正配潘氏子吉甫
五十四世 吉甫藩子配唐氏子适
五十五世 适公吉甫子配陈氏子权梁
五十六世 春秋朝 权梁适公子配梁氏子垂
五十七世 垂公权梁子字君孟官大司农黄国国君配孟姬氏子息葬光山宝相院侧
五十八世 息公垂子居光州潢川定城西隆古黄国周襄王郑初癸酉年楚国以不纳遂吞并黄国子孙遂以国为姓官攘校尉配周氏子炽
十九世 炽公息子配王氏子宰孔
六十世 宰孔炽子晚年官正上卿配夏氏子三老公栋公陈公
六十一世 老公宰孔长子配陈氏子二妥宗伯由潢川定城西迁光州固始配王氏子妥公
六十二世 妥公老公子官庶尹迁宗伯配商氏子企公
六十三世 战国朝 企公宗伯妥公子字邡公配林氏子广中
六十四世 广中企公长子官都尉配农氏子扃公
六十五世 扃公广中次子字辅西官冀州牧钱府上士配张氏子二淑弓
六十六世 淑弓扃子字芹公官郡邑正配潘氏子二浩公辅西
六十七世 浩公淑弓长子字永乐封司徒居光州固始配楚氏子惠
六十八世 惠公浩季子字骏公官内史封公爵配周氏子歇公
六十九世 歇公惠子号春申君楚国考烈王时宰相生於光州潢川定城故都中寓居新罗耋年徙居黄州江夏郡门下食客三千战国四大君子周朝赧王丁未年正月初五日午时生周朝赧王姬延癸酉年八月十五日子时亡剌墓在湖广常德府江阴北门外黄鹤仁义开元寺乾山巽向配李氏姬氏郑氏毛氏子十三尚号幼冲尝晖韶往擎曼向平曦义荣安远述究贵姑
七十世 秦朝 尚公歇公子字太公号幼冲秦朝关西大儒周朝赧王庚午年三月初三日生秦朝辛卯年十二月初五日卒配王氏子大纲
七十一世 大纲幼冲子西汉光州剌史封江夏候周朝赧王姬延已亥年六月廿八日生西汉高後辛酉年七月十六日卒配郑氏子公卿
七十二世 西汉朝 公卿大纲子官太常博士周朝赧王姬延庚午年七月初七日生汉景帝刘启庚寅年八月廿九日卒配陈氏子士夫
七十三世 士夫公卿子汉高祖刘邦辛丑年九月初六日生汉武帝元狩辛酉年十一月十七日卒配韩氏子彬彰彩
七十四世 彰号大族士夫次子汉文帝刘恒庚午年九月初六日生汉武帝刘彻征和庚寅年四月十七日卒配柳氏子霸公
七十五世 霸公大族季子字次公汉丞相由江夏郡安陆徙居淮阳阳夏西汉宣帝五凤丙寅年官御史大夫左丞相封建成候汉武帝征和庚戌年八月十一日午时生汉宣帝甘露庚午年三月初一日丑时卒葬河南归德府考城大奎陵山龙形配樊氏陈氏巫氏纪氏吕氏子十三仲达仲浦仲渲矫明广明刘钊宣容宏叔季良裕
七十六世仲达霸公子官御史大夫汉武帝元封辛未年五月初八日生汉成帝建始辛卯年十月初十日卒配党氏子宗
七十七世 宗仲达子号仍嘉汉昭帝元凤辛丑年八月初八日生汉平帝元始辛酉年十一月十一日卒配张氏子禄
七十八世 禄公宗子号元相东汉初官谏议大夫配柴氏子伯良
七十九世 伯良禄公子汉宣帝甘露庚午年十二月廿五日汉建武庚寅年九月初七日卒配燕氏子况
八十世 况公伯良子官叶县令复居江夏安陆县云梦乡汉成帝庚午年五月十六日生汉和帝永元庚寅年十一月初十日卒配叶氏子香
八十一世 东汉朝 香公况子字文疆九龄母丧事父至孝东汉永元初累拜尚书令左丞相东汉光武帝建武乙卯年三月十八日寅时生东汉安帝永初丁未年十二月廿五日子时卒葬江夏郡安陆云梦北郊源口配夫人李氏郑氏陆氏胡氏子八琼瑰琏理琛瓒珂琉
八十二世 琼公香公子字世英官尚书左仆射封忠候寿汉章帝元和乙酉年正月十二日生汉桓帝延熹甲辰年二月十五日卒七十九配夫人陈氏颜氏李氏子恩荣
八十三世 恩荣琼公长子汉安帝元初丙辰年四月十六日生汉献帝建安庚辰年十二月初六日卒配胡氏子琬
八十四世 琬公恩荣子字子琰官中书令封关内侯与杨彪同拜光禄大夫汉顺帝永和辛巳年八月十八日生汉献帝初平壬申年十月十五日卒寿五十二配夫人赵氏袁氏李氏吴氏刘氏子二通奎
八十五世 通公字苴公号龟寿琬公子桓帝延熹辛丑年九月初九日生三国齐王正始庚申年十二月十六日卒配杨氏子忠
八十六世 三国朝 忠公通长子字汉升又字竟威号舜夫三国蜀将军五虎将灵帝光和辛酉年正月初十日生献帝延康庚子年十二月廿五日殉於御营諡刚候配曹氏子权
八十七世 权公忠次子字公衡号靖楷晚号道隆官车骑将军东汉末年尝避乱于仙游平明山后回光州固始献帝建安年庚寅年十二月初一日生三国未帝天纪庚子年十一月廿一日卒景初年间諡景候配丘氏子腾
八十八世 腾公权子初名迪字隍号道隆蜀延熙初车骑将军仪同三司光州剌史三国231年九月初五日生晋310年十月初十日卒配郑氏知运
八十九世 晋朝 知运初名潜腾子字丕渭官永嘉太守立郡学置义田晋255年正月十二日生晋340年九月二十日卒配詹氏元方字彦丰
九十世 元方(280-375年)即晋代八姓入闽之一(又名黄允)居黄巷之始祖字彦丰号苌馨知运子五胡乱华东晋永昌壬午年随晋元帝司马睿南渡中洲板荡衣冠入闽仕晋安郡太守政尚慈惠封闽国公实为闽粤两省黄氏之始祖居福州候官乌石山黄巷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榴花洞于西晋惠帝公元280年正月初四日辰时生东晋安帝孝武帝公元375年十一月十五日寅时卒寿九十五諡文节配郑氏子仲葬乌石山榴花洞口
九十一世 仲公(325-402年)元方子字杓迪南郡都尉内史晋成帝咸康已亥年六月十六日生南北朝武帝壬戌年十月初二日卒封闽国公葬候官县西配何氏生子九长子雍旧雍新雍天雍地雍金雍木雍水雍火雍土
九十二世 雍旧仲公长子字伟公号泓伯封太史黄门侍郎东晋简文帝咸安辛未年十月廿一日生南北朝北魏正平辛卯年十二月十五日卒配王氏生子四如章如意如诗如文
九十三世 如意雍旧次子字奎公东宫舍人东晋安帝隆安庚子年十月十五日生南北朝北魏宣武帝景明壬午年十二月初九日卒寿一百有三岁配胡氏子四长讳齐次讳西季讳赋四讳辛
九十四世 南北朝 西公字昱公如意长子官仕梁历官湖广江陵县令安陆令遂居焉配曲氏子薰传青山虎丘派
齐公如意次子中郎将赠太保南北朝北魏延和癸酉年七月二十日生南北朝宣武帝永平辛卯年十一月十二日卒配林氏子贵林
九十五世 贵林齐长子国子监祭酒赠太傅南北朝北魏献文天安丙午年六月廿五日生文帝大统庚申年十月初二日卒配詹氏生子四瑞仪端仪祥仪礼仪
九十六世 端仪贵林次子南朝建安都阳令南北朝宣武帝景明庚辰年五月十五日生陈宣帝太建庚子年十一月廿一日卒配郑氏子若
九十七世 若公端仪长子南朝荆州剌史武帝召为附马孝庄帝永熙癸丑年十月初十日生隋朝炀帝大业乙丑年九月十九日卒配丘氏生子六长子浮之滔之浪之流之渊之源之
九十八世 隋朝 滔之若次子隋朝青钱弘文馆学士官至御史中丞陈文帝天康丙戌年九月十二日生唐朝太宗贞观庚子年二月初二日卒配陈氏子二芫芳
九十九世 芳公滔之次子号竹岩撰家谱图序历官福唐参军晋安太守勤恤庶民讲学于闽之东山撰家谱图序隋文帝开皇庚申年七月廿二日生唐朝高宗上元乙亥年二月初十日卒配郑氏子三长冲次守恭季守美
一百世 唐朝 冲公芳公子字士谦封秘书监唐太宗贞观丁亥年正月初六日生唐少帝唐隆庚戌年十一月十五日卒配苏氏胡氏子三长讳岸徙莆阳延寿裏莆田黄氏后唐丁亥科状元黄仁颖为其哲裔次讳崖传仙游尖山黄氏
守恭芳公次子字国材号一翁晚号惟康由福州黄巷徙居丰州郡东南郊开元寺唐太宗贞观已丑年二月十八日生唐睿宗太极壬子年十二月十八日卒葬泉郡西郊刺仔山子五配李氏马氏长经居南安芦裏隍山次纪居惠安黄田季纲居安溪葛磐四纬居同安坑柄纶继胞叔守美为嗣
守美芳公季子字士材号怡康由福州黄巷徙居福建漳浦南诏唐太宗贞观癸巳年三月廿八日生唐中宗太神龙乙巳年十一月廿八日卒配马氏无嗣特立胞兄五子纬为嗣 黄璞(837-920年),字德温、绍山,黄璞,字德温,一字绍山,号雾居子。历史学家、大学问家、文学家。唐进士官至唐朝翰林院崇文馆大校书。黄璞其故居有两处。一在福建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巷山前黄即早年故居(今莆田国欢镇黄霞村)。一在福州三坊七巷之一东街口南后街黄巷第36号小黄楼晚年故居。 唐乾符五年(878年)八月,黄巢率义兵夜过璞家门时,知是大儒,命令军士把火把吹灭,静悄悄地走过去,没有惊动他,而名声大振,传为佳话。
唐大顺二年(891年),登进士第,官尚衣监主簿。乾宁初(894年),升任崇文阁校书郎致仕。
黄璞著有《雾居子集》和《闽川名士传》。《闽川名士传·序》载:搜集自唐中宗(705年)以后福建名人54人事迹写成本书。是福建省最早的一部人物志。
黄璞有子8人:其中次子仁渥,官教读太子正字;三子仁滔,官御史中丞;四子仁藻,官著作郎;七子仁渭,著作郎授馆职。四人与父同任馆职,世称“一门五学士”。
黄璞乐善好施,平日周济邻里贫苦士民200多家。舍田租500石,地50亩建上生寺;后又舍埭田275亩给寺僧。为人公正,平息群众纷争,为民伸冤理枉。在家28年中,境内“几无冤民”。
黄璞卒后,葬在国欢寺后。与福建晋江潘湖欧阳詹齐名,擅长诗歌,传诵一时。唐大顺二年(891年),登进士第,调尚衣监主簿。乾宁初年,任崇文阁校书郎。其十世孙黄福生由福建莆田涵头前黄徙居北京房山张坊北白岱里前黄,清内阁大学士忠勤伯黄廷桂为其哲裔。 黄璞家世背景,原载《台湾江夏莆阳黄氏大宗谱》
第1世:黄 岸——冲公长子;字宗极,又字魁杰,号彦忠,江夏莆阳黄氏始祖(674年农历正月5日-756年农历3月29日),唐朝秘书监,初居湖北黄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迁福建侯官县(今福州东街)黄巷,最后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历任弘文院编修,徐州牧,广西桂州刺史,陈十要道于唐玄宗,治为天下第一,755年归养。有惠政,封开国公,进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后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后唐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观、黄朴,明代黄士俊,武状元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代黄仁勇;为榜眼者3位:宋代黄洽、黄艾、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3位:宋代黄桂、明代黄旸、清代黄叔琳。为宰相者10位:宋代黄镛、黄洽、黄祖舜,明代黄景昉、黄士俊、黄鸣俊、黄道周,清代黄机、黄锡衮、黄廷桂;配赵(封开国夫人),配邱(封吉国夫人);子三(黄谣、黄典、黄乐)。
第2世:黄 谣——岸公长子;字延翰,(700年农历5月8日-773年农历9月7日),唐朝720年登明经科,733年登状元,徐征榜进士,授闽县县令,清慎廉能,民称善治,以子散骑常侍黄华贵,封金紫光禄大夫(唐正一品荣誉称号)。葬于闽县延福院西,7配朱,配姜(封沛国夫人);子十(朱氏生黄英、黄盖、黄华、黄革、黄莫,姜氏生黄慕、黄著、黄范、黄莅、黄荐开基于台湾台北)
黄 典——岸公次子;字延林,(702年农历9月1日-780年农历11月2日),唐代宗763年举明经官,永春县令;迁居广东南雄黄氏之始祖,配赵;子四(黄顶、黄硕、黄颖、黄颉)
黄 乐——岸公三子;字延院,(715年农历7月14日-800年农历10月15日),756年春开基于台湾台南;配林;子三(黄明、黄晖、黄旭)其后裔分居闽县乌石山榴花洞南麓黄厝
第3世:
黄 英——谣公长子;葬于囊山院西九峰山;配何;子一(黄昌宗)
黄 盖——谣公次子;葬于囊山院西九峰山;配邱;子一(黄昌期)
黄 华——谣公三子;字萼华,(730年农历10月10日-800年农历3月3日),唐代宗765年登状元萧逋榜进士,授散骑常侍(正一品),性端重,质实诺,不欺凌,居官以清慎为著,封金紫光禄大夫,葬莆阳上林东黄山;配常;子二(黄昌龄、黄昌朝)
黄 革——谣公四子;修炼于福州岵山,唐朝太和中,升仙于鳌桥,世称岵山真君,祀有祝祷必应,庙今犹存,郡志、通志有载。
黄 莫——谣公五子;768年明经及第,官大理评事,葬于金坑上,有碑;后黄始祖,配孔,配林;子三(黄昌岌、黄昌裔、黄昌业)
黄 慕——谣公六子;字孟华,官于海南琼州知府,遂居焉;余情不详。
黄 著——谣公七子;字伯华,官于广东雷州推官,再迁山东黄县;余情不详。
黄 范——谣公八子;字仲华,官于湖广黄州通判,迁居湖广黄州;余情不详。
黄 莅——谣公九子;字玄华,官于崖州知州,迁居海南崖县;余情不详。
黄 荐——谣公十子;字季华,官于嘉兴知县,遂居焉;余情不详。
黄 顶——典公长子;字衮干,(730年农历12月19日-804年农历9月5日);配何;子一(黄恭)迁广东南雄派之祖
黄 硕——典公次子;字衮坤,迁仙游枫亭黄厝;配洪;余情不详。
黄 颖——典公三子;字衮山,号文峰,迁居惠安文峰山;余情不详。
黄 颉——典公四子;字衮河,迁居龙溪浦南;配王;余情不详。
黄 明——乐公长子;字裳龙,(732年农历7月15日-800年农历12月27日);配王;子一(黄敬)
黄 晖——乐公次子;字裳犀,居于后黄;配吴;子二(黄建伊、黄建亿)
黄 旭——乐公三子;字裳麟;配吴;子三(黄建海、黄建沪、黄建池)
第4世:
黄昌宗——英公之子;葬于九峰山;配王(长子黄汝霖出继给黄恭为嗣)广东南雄始祖;子二(黄汝霖、黄观)
黄昌期——盖公之子;葬于九峰山;配詹(其子黄准出继给黄敬为嗣);子一(黄准)
黄昌龄——华公长子;唐朝794年,官至大理寺评事,葬于前黄山;配孔;子三(黄岣、黄衍、黄峣)
黄昌朝——华公次子;字文曲,(766年农历4月14日-840年农历12月1日),唐朝798年登状元李随榜进士,授浙江金华县令,葬于九峰山之原;配康;子四(黄峰、黄倜、黄峻、黄献)
黄昌岌——莫公长子;唐朝贞元初,赐中宪大夫,葬于国欢院北;配郑;子二(黄涅盘、黄崇精)
黄昌裔——莫公次子;唐朝800年,官居汀州宁化县令;配周;子一(黄阮)
黄昌业——莫公三子;唐朝834年,官至户部郎中,世居福州闽县五虎山,葬于大田驿东山后浮苍茶园边;配周;子三(黄方山、黄乌山、黄道山)
黄 恭——顶公之子;(746年农历7月28日-821年农历2月15日),唐朝780年进士,官工部员外郎;配陈(胞兄黄昌宗长子黄汝霖为嗣);子一(黄汝霖)
黄 敬——明公长子;字衮干,(748年农历10月22日-822年农历12月8日);配林(胞兄黄昌期子黄准为嗣);子一(黄准)
黄建伊——晖公长子;余情不详。
黄建亿——晖公次子;余情不详。
黄建海——旭公长子;余情不详。
黄建沪——旭公次子;余情不详。
黄建池——旭公三子;余情不详。
第5世:
黄汝霖——昌宗长子;(759年农历7月16日-836年农历11月10日);配王;子二(黄琇、黄福)
黄 观——昌宗次子;唐朝给事中,世居候官县东山,从候官县迁居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配阮;子三(黄舜元、黄舜臣、黄舜俞)
黄 准——敬公之子;(810年农历正月17日-880年农历11月21日);配王;子一(黄秃)
黄 岣——昌龄长子;官至福州长史;配林;子一(黄如规)
黄 衍——昌龄次子;官至潮州长史,遂居焉;配薜;子一(黄如现)
黄 峣——昌龄三子;官至大理寺评事;配孔;子六(黄瑜、黄琰、黄璩、黄琚、黄瑶、黄璞)
黄 峰——昌朝长子;字景耸;官至仪同三司使,为浙江兴化郡城阮巷始祖,葬于上寺西;配朱;子一(黄确)
黄 倜——昌朝次子;字景周,(800年农历2月5日-880年农历12月12日),东黄始祖,葬上林东黄山;配朱;子一(黄滔)。
黄 峻——昌朝三子;字景崇,唐朝834年进士,历任河南固始县丞,候官县令,谏议大夫;配孟;子一(黄碣)
黄 献——昌朝四子;字景陟,(810年农历7月7日-881年农历11月15日),唐朝隐士,巩溪黄氏始祖,葬于永福梧桐潼关教忠院山南;配赵(唐朝儒士赵自勤之女,合墓);子一(黄曹)
黄涅盘——昌岌长子;又名黄文矩,唐元和中,应闽王赐妙应大师,通志、郡志皆有载。
黄崇精——昌岌次子;又名黄忱童,号本寂大师,建蒙山寺,创抚州曹山禅院,唐天复间坐化,谥元澄,葬于曹山,通志、郡志皆有载。
黄 阮——昌裔之子;官至金华主簿,葬于国欢院;配沈;子一(黄蟾)
黄方山——昌业长子;余情不详。
黄乌山——昌业次子;余情不详。
黄道山——昌业三子;余情不详。
第6世:
黄 琇——汝霖长子;字裳冠,(812年农历9月19日-898年农历12月10日),唐文宗838年裴思谦榜进士,官刑部员外郎;配林;子一(黄韬)
黄 福——汝霖次子;字裳秀。世居福州南后街黄巷其曾孙黄程迁居广东潮州甚盛。配王氏子(黄世和)
黄舜元——观公长子;迁居江西吉安泰和;余情不详。
黄舜臣——观公次子;迁居江西吉安泰和;余情不详。
黄舜俞——观公三子;迁居江西吉安泰和;余情不详。
黄 秃——准公之子;字裳龙,(840年农历4月16日-915年农历10月15日);配徐;子一(黄德)
黄如规——岣公之子;余情不详。
黄如现——衍公之子;余情不详。
黄 瑜——峣公长子;迁居陕西省长安市;余情不详。
黄 琰——峣公次子;迁居四川省成都市;余情不详。
黄 璩——峣公三子;迁居浙江省宁波市;余情不详。
黄 琚——峣公四子;迁居广东省顺德县;余情不详。
黄 瑶——峣公五子;迁居江西;余情不详。
黄 璞——峣公六子;(837-920年)字德温,号雾居子。官至大校书,耆年居福州黄巷小黄楼;前黄始祖,有“一门五学士”之美誉,配孔;子八即仁溉(进士三史擢第以父荫文林郎)、仁渥(馆阁学士教读太子正字)、仁滔(侍御史居兴教里)、仁藻(馆阁学士著作郎其裔居岩浔、七步上黄)、仁泽(865—945年)唐乾宁乙卯(895年)科武状元,官节度巡官(系中华黄姓第一武状元)又名黄讽,累官至伪闽谏议大夫、节度巡官,始迁侯官仓山下林古称白林,事迹载福州志。妣文氏,葬上林。(子二:慕华居仓山下林,慕风徙翁潭前黄)、仁济(馆阁学士其裔居上林、佘埔)、仁渭(著作郎徙惠安县文峰里)、仁滂(馆阁学士居惠安凤山))
黄 确——峰公之子;官至虞部郎中,为黄石东井郡城阮巷南安清源峰之始祖;子一(黄珂)
黄 滔 ——倜公之子,(840—911年)唐昭宗895年赵观文榜进士,官监察御史,时值唐室衰落,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审知割据福建一带,黄滔以文学儒士入王审知幕府座上宾,有《莆阳黄御史集》传世;尊为东里黄始祖。子一(黄珦)
黄 碣——峻公之子;字德磊,谥忠义,赠司徒,从王审知由河南光州固始仕闽,闽小将,为福州道山黄氏始祖,历官固始县丞,候官县令,福州通判,御史中丞兼谏议大夫,寻除漳州剌史,徙婺州剌史,迁威胜军节度副使,唐朝光启890年董昌谋反,黄碣公以死争之,为董昌所害;子一(黄环)
黄 曹——献公之子;字宜官,(828年农历2月10日-906年农历12月10日);子三(黄俶、黄珍、黄佩)
黄 蟾——阮公之子;余情不详。
第7世:
黄 韬——琇公之子;字建道,侍御史(839年农历正月21日-915年农历10月12日),配吴;子二(黄彬恭、黄彬敬)
黄 德——秃公之子;字建德,(870年农历2月22日-948年农历10月2日);配洪;子一(黄源)
黄仁溉——璞公长子;著作郎;子一(黄允)
黄仁渥——璞公次子;余情不详。
黄仁渭——璞公三子;余情不详。黄仁藻——璞公四子;余情不详。
黄仁泽——璞公五子;(865-945)唐乾宁武状元,节度巡官,福州仓山下林黄氏始祖。子二(慕风居翁潭、慕华居白林即下林)
黄仁济——璞公六子;(馆阁学士其裔居上林、佘埔)其子黄仲孚-----孙黄开------曾孙黄君卿-----元孙黄詹即黄汝詹居潮州(其弟黄汝方居鼎州)黄氏始祖为广东黄氏大族。
黄仁渭——璞公七子;(著作郎徙惠安县文峰里)余情不详。
黄仁滂——璞公八子;(馆阁学士居惠安凤山)余情不详。
家谱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进,目前有了很大的扩展。
其格式已经丰富多变,没有唯一。
只要核心理念、内容一致,格式就不那么强调了。
一、从内容上,家谱一般包含如下格式(内容):
1、家谱序言、家族源流介绍;
2、历代家族名人画像;
3、历代先祖家规家训;
4、世系图(家谱核心):记载家族代代繁衍、婚丧嫁娶的人文信息;
5、家谱总结/统计:从政、经商、学文等达到一定程度的成员统计表;
6、家族重大活动记载、慈善公益事迹;
7、家族相关趣闻逸事;
8、附记、家族成员联系清单、结语等。
二、从形式上,家谱主要有以下三大格式(类型):
1、纸质家谱:一般是书籍形式;
2、电子家谱:一般是文档、表格或PDF等电子书格式;
3、网络家谱:一般是网站或APP应用。
三、总结:
当前无论采用那种家谱格式、类型,无论内容大同小异,只要是清晰明确的记载了家族代代相传的人文信息,都可称为家谱,至多是丰富程度不同、排版样式不一样而已!
附三大家谱类型展示:
) 纸质家谱(孔子世家谱)
) 电子家谱(西袁氏家谱)
) 网络家谱(找你家谱 FindU)
刘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现河北涿县)。涿县原属燕地,在东汉末年,属幽洲。《三国志》上说,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演义中,罗贯中把这个作为了刘备的金字招牌,给他印了张名片,但凡遇人就发一张,自我介绍道:“小姓刘,汉景帝之后”。见了汉献帝,封了个皇叔,又在名片上加印一行“大汉皇叔”的名头。这个花絮一直到刘备三顾茅庐,发展到顶峰,只是诸葛亮的小童不识体统,说了句“我记不得如此长的名头”,方才作罢,确实也显得讨厌,但是,那个恐怕只是小说的虚构而已。至少在各类史书中未见。不过东汉确实讲究门阀观念,非大家豪宅之士,很难出头,且流行风评之潮,也算社会风气之一。
从史书看,刘备的先祖刘胜之子刘贞因坐事失去了涿县陆城亭侯的爵位。但刘备的祖父、父亲都当过郡县的官,刘备的祖父刘雄,做到了东郡范令,用今天的眼光看,刘备也算官家子弟。但刘备很小就丧父,于是只能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生。在当时的讲究门阀的风气下,这确实不算一个好出身。从《三国志》上看,刘备少有大志,所谓“乘此羽葆盖车”云云,倒也不比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来得差多少。十五岁的时候,刘备与公孙瓒等一起师事同郡同县的卢植。卢植是东汉末年大儒之一,后汉书上说他“身长八尺二寸,音声如钟。少与郑玄俱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守章句……,学终辞归,阖门教授。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不好辞赋,能饮酒一石。”但是,刘备似乎志并不在此,三国志说他“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这里容易产生误解的是,古代的教育,读书更多是指钻研经义。显然,刘备的志向并不是研究学问。在卢植那里,刘备更多的是学到了做人之道。应该说,卢植的“性刚毅有大节,常怀济世志”,对于后来刘备的性格中的“宏毅宽厚、折而不挠”,影响是非常大的。刘备的领导才能很早就有展现,“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灵帝末年,黄巾大乱。刘备率所附少年投军,讨伐黄巾军。典略记载了这样的一个细节,“遇贼於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从这个可见刘备是有胆略和急智的。后因军功授安喜尉。后汉的尉,是一个县中掌管缉捕的官员。后鞭督邮,弃官而去。奇怪的是,在演义中,这段情节被罗贯中放在了张飞的身上,也许是认为这样鲁莽的事,更合适张飞的性格吧。后来,刘备又数次应募投身军旅,曾因功“除为下密丞。复去官。后为高唐尉,迁为令。”丞也是东汉基层官吏,为一县中掌管文书之职。后又投奔同学公孙瓒。公孙瓒任命其为别部司马,随青州刺史田楷与袁绍作战。后为代平原令,后又迁平原相。令、相之职,均为东汉末年县一级的官职,但平原是属国,故有相。《三国志》均记载了一个细节,有人遣刺客暗杀刘备,但刺客不忍下手,告知刘备后离去。《魏书》中记载更详细,“刘平结客刺备,备不知而待客甚厚,客以状语之而去。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从此事即可看出刘备得人心之处。总体而言,刘备的早期游历甚多,但语焉不详。这也和东汉末年的讲究出身的门阀观念是一致的,作为一个平民人物,要真正出头,是非常困难的。但是,在三国年代游侠横行的年代,刘备的早期经历,其信义著于天下的名声逐步开始建立,无疑为其以后踏入历史舞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动 荡:徐 州-许 昌-邺 城
刘备真正开始踏上三国的历史舞台,进入当时大众的视线之内,是在救援徐州陶谦时。初平四年与兴平元年,曹操为报父仇,两次进攻徐州,刘备受公孙瓒派遣,随田楷南下,协助陶谦抵抗。刘备率其部下千余人到达徐州后,陶谦拨给其四千丹杨兵。后曹操因吕布袭击其大本营兖州而撤兵。陶谦上表刘备为豫州刺史。这也是当时的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凡当时的割据军阀,要分封手下,往往还是采取上表汉帝,推荐某人为某某官职,然后也未必就等到汉帝诏书批准,被推荐的人就上任了。当然,这个上任大多只是名义上的,并不一定能真正到实际任上。由于各方军阀都会指派自己人,所以有时候一个州会出现几个刺史、几个州牧。前面提到的青州刺史田楷,就是公孙瓒封的;同样,袁绍的青州刺史,则一度是袁谭。在东汉官制中,刺史是一州之中,对于州牧以下官僚进行纠察监督之职,属二千担,现代话说的话,算省部级官员了。不过,当时的豫州,即现在的河南大部,包括安徽北部、山东西部等广大地区,并不在陶谦治下,因此,刘备并不能就任。于是刘备脱离了田楷的统率,归属了陶谦,驻扎于小沛。后人诟病刘备的一个理由就是,刘备一生依附多人,从公孙瓒,后陶谦,曹操、袁绍、直到刘表,似乎反复无常,甚至有人用“择人而噬”来形容。这实在是对三国时代的政治格局不够了解所致的看法。就当时而言,汉朝的统治,至少在名义上还在,那些刺史、州牧出身的割据军阀,名义上都还是汉臣,所以下面的人物去此即彼绝担不上“背叛”二字。而且乱世之中,择人而侍,原属正常,合则留,不合则去,是当时绝大多数人物的见解,掉换山头的情况司空见惯的很,绝不应和品格挂钩的。
兴平元年,陶谦死了,死前托付手下糜竺,迎立刘备。有人认为这里大有可疑,似乎是刘备夺取了陶家的徐州。要说明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两点,其一,当时的刺史、州牧,均是汉臣,绝并没有世袭的说法,因此,徐州也不能就算是陶谦的私人家业;其二,当时对于一地的政治格局起到绝大作用的,往往是当地的名门豪族,因此,很多政治格局的动向是由他们决定的。最初,陶谦进入徐州的时候,是在其丹杨兵的支柱下才掌握了徐州的实际统治权的,并形成了与当地大门豪族的政治联盟。现在陶谦一旦过世,当地的豪族,就会寻找另一个代理人,于是,以东海糜竺、广陵陈登为代表的当地的豪族,就把徐州的前途托付给了刘备,从这个意义上看,并不能说是刘备主观上去夺取了徐州。其实,一开始,刘备对于这个职位还没有信心和勇气,《三国志》中有一段刘备与陈登的对话,颇可说明问题。当时已经名满天下的孔融也劝说刘备接手。陈登与孔融,都是当时的名士,而且后来也不是刘备阵营中的人,因此从对刘备的评价及对此事的态度,也可看出,刘备取得徐州,应该说是得人所望的。格外有趣的是,在《献帝春秋传》中,还有个记载,即便是刘备长期为敌的袁绍,也对这个决定非常赞同,“绍答曰:“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不管怎么说,刘备取得徐州,真正地占有了一块地盘,才真正跻身于三国群雄的行列中。时年,刘备三十三岁。
虽然取得了徐州名门大族的支持,但是,对于巩固统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即陶谦留下的丹杨兵,似乎并没有取得完全的掌控。建安元年,袁术进攻徐州,刘备据守于盱眙、淮阴。丹杨兵找到了他们自己理想中的代理人,吕布。吕布在丹杨兵首领曹豹的协助下,袭取徐州,刘备进退失据,只得求和于吕布,屈身归属,并屯驻于小沛。刘备从得徐州,到失徐州,仅有短短一年,在这个问题上,确实还是暴露了刘备当时的政治才能和手腕还远不成熟,经验也太缺乏。但是,谁又是天生的政治家呢,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才更弥足珍贵。更何况,此事再次验证了刘备“宏毅宽厚、折而不挠”的性格。
建安三年,吕布嫌恶刘备,再次攻击刘备,刘备无所抵御,只能西向许昌,归附曹操,从而开始了和曹操的交往。(《汉末英雄纪》中说,灵帝末年,刘备与曹操曾于洛阳交往,并俱还沛国,募召合众)。曹操非常看重刘备,表刘备为豫州牧。这也是刘备后来长时间所称呼的“刘豫州”的由来。曹操出兵,协助刘备击败了吕布。在这里值得说一说的是曹操和刘备的关系。当刘备开始归附曹操时,曹操手下谋士对刘备都有看法,郭嘉说:“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其他如程昱也有此言,但曹操爱才之心,终未同意。击败吕布,回到许昌后,曹操“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曹操本以此来收拢刘备之心。但是,刘备的内心是不自安的。 著名的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就说的此事。《三国志》先主传,“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很多人对此不理解,别人夸你,你怕什么。其实很简单,显然,在曹操心目中,刘备不但不是其二荀郭嘉、夏侯等班幕僚、手下可比,甚至远超出了其当时的对手二袁、刘表之流。如果哪天你的老板把你找去,对你说:“老兄水平跟我差不多啊。”不知老兄你作何感想,是不是准备辞职了事。在那个朝不保夕的年代,刘备心中的震惊更是可想而知。幸好按照《华阳国志》:“于时正当雷震,备因谓操曰:“圣人云‘迅雷风烈必变’,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算是掩饰了心中的不安和震惊。《三国志》中先主传说,于是刘备与董承受衣带诏密谋。建安四年,袁术末路,欲经徐州北投袁绍,刘备趁机以讨伐袁术为名,离开了曹操。至徐州后,刘备即斩杀曹操的徐州刺史车胄,正式与曹操决裂。但是,当时刘备的实力远不足以抵抗曹操,虽然击败了曹操派遣的将领的讨伐,但当曹操于建安五年亲征时,终于还是不敌。刘备手下部众溃散,只能再次抛下妻儿子女,只身奔往袁绍。袁绍对于刘备的归顺非常重视。袁谭亲自率领步骑在青州迎接,并禀报袁绍;袁绍除派将领沿途迎接外,还亲自离开邺二百里相迎。从袁氏父子的态度,也可看出刘备虽然屡战屡败,但在当时确已是名满天下,远非一般英雄人物了。魏书说“备归绍,绍父子倾心敬重”。但是,刘备恐怕已经看出袁绍与曹操争霸,是无法获胜的;同时以其志向,也不可能长期屈居人下。几个月后,刘备以连合刘表为名,率归附的本部离开了袁绍,至汝南发展,并斩杀了曹操派来进攻的蔡阳。当然,在演义中,这笔功劳记到了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回来的关羽头上。为了抵抗曹操的压力,刘备派手下与刘表建立了联系,以客将的身份,驻守在襄阳北岸的新野,作为刘表的北方屏蔽。后夏侯敦、于禁等进攻,被刘备在博望用烧毁屯营假装退却,然后设伏兵之计击败。可以看出,就当时而言,刘备的用兵能力,已远在一般的将领之上,他能屡次击败曹操手下,甚至如夏侯敦、于禁这样的当世名将,即可看出,当然,与曹操这样的用兵天才相比,也确实还有距离的。但是很多人认为的刘备不会用兵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从兴平元年到建安五年这七年间,刘备漂泊动荡,屡战屡败,一方面固然是本身能力还未完全展现;另一方面也是限于出身及基础,本部实力较弱,在当时的群雄并起的年代,以实力为唯一生存条件,所以处处碰壁,也属正常。从其这段时间的对手来看,前后分别有袁术、吕布、曹操等,即在当时而言,也是诸侯中的强力人物,所以败得也未必一无是处。尤其,这段时间的经历,已经使其成为名满天下的英雄人物,虽然在史书中对于其仁政仁心尚无多少记载,但是,从当时的民意而言,却也很高了,这从袁绍、曹操、刘表对他的态度即可看出。也许,以曹操、袁绍等人的倾心相待,刘备放低姿态,未必不可博一公一侯,但以刘备之英雄,其志在天下,又岂在区区一公侯之名位而已。
刘备在以讨伐袁术为借口离开曹操时,郭嘉从外入,闻听大惊,曰“放备,变作矣。”但刘备已离去。董昭也有此劝说。曹操后每恨未从郭嘉、程昱等之言。我看了后,只能惊叹于郭嘉、程昱、董昭等人的远见。有时想,要是当时曹操听了郭、程之言,那么那个三国时代还会有吗?但是,历史是由无数的偶然组成的必然,想通了这一点,此类问题也就不会再萦然于胸了
郡望
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职掌相当于郡太守,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今西安市西北),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称京兆尹,改官名为太守。此支黎氏,开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汉,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宋城郡:隋时此地为雎阳,是宋朝的治所,宋时改雎阳为宋城,为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堂号
黎阳堂:后周黎景熙曾任黎阳郡太守十二年、拜任史官著作佐郎,其著作史称“黎阳信史”,子孙以“黎阳堂”为堂号;
黎城堂:周朝黎侯国始祖祖伊,封地在今山西省黎城县,其后裔有以“黎城堂”为堂号;
经术堂:黎錞,字希声,北宋四川渠县宝城区宋场乡黎家山寨即状元村人,庆历三年癸未科即1403年状元及第,精通经术。宋英宗曾问欧阳修:“蜀中有何名士?”对曰:“文学有苏洵,经术有黎錞。”封之为“经术博士”。其後见载《荆楚黎氏族谱》,历次重修,谱面均印“经术堂”;
巴郡堂:黎錞九代孙黎伯贤,由四川渠县迁居重庆府巴县西乡大教场,今属重庆市渝中区教场口,后裔以“巴郡堂”为堂号;
乾元堂:黎伯贤之孙黎命表,元朝皇庆二年癸丑即1313年探花及第,御赐名曰“命表”。其长子太铭公裔,以“乾元堂”为堂号;
载酒堂:“载酒堂”是北宋时代海南岛儋县文人黎子云的私宅。苏东坡晩年被贬官到海南儋县,闻当地人黎子云,家贫好学,躬耕农圃而侍母至孝,又听说他家有《柳子厚文集》数卷,特往寻访,成为至交好友,经常柱杖而至。某天,苏东坡访黎子云,遇雨,借路旁农家竹笠木屐穿戴。路人见此老头,虽儒冠儒衣,却打扮成农舍翁的怪模怪样,皆笑,路旁篱犬群吠。后人据此描绘成种种“东坡笠屐图”,流传于世。苏东坡苦心教学,当地士子王霄、符林、许钰等,常聚集黎子云家,聆听讲学。当地民众,包括黎族黎氏,争相载酒携肉相赠,表达对苏东坡的尊敬。苏东坡特书一匾“载酒堂”给黎子云及当地百姓留念。“载酒堂”现为海南岛著名人文景观,建筑宏伟,位于距儋县县城四十公里的地方。
玉成堂:江西省上犹县石溪黎氏宗祠所供奉,成立于清咸丰元年(即公元1851年)。玉成堂代表的是黎氏素贤公,素质公,素赏公有广东五华迁居上犹营前石溪的一支黎氏后裔。
此外,黎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京兆堂”、“九真堂”、“宋城堂”、“新安堂”、“敦本堂”、“礼序堂”等。 江西省:清江(现为樟树市义成镇黎圩村委)版城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目前全村4000多人姓黎,可以说是黎氏比较大的一个村庄。
江苏句客黎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句容县春城乡袁相大队黎甲村。注:首修於宋乾道年间。 江苏江都黎氏家乘二卷,(民国)黎常寿、黎志骥续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浙江兰溪黎氏宗谱七卷,(民国)黎平祉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兰溪县游埠区祝家村。 湖南宁乡鱼潭黎氏五修族谱民,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二卷,另有一部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湘潭黎氏四修家谱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黎锦鑫纂修,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湖南湘潭黎氏续修族谱,(民国)黎静山纂(序),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另有一部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黎氏绪周五修支谱六卷,(民国)黎锦熙等纂修,民国十六年(公元192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汉寿龙阳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九年(公元1883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中山图榄黎氏宗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五~六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南海黎氏家谱,(清)黎斯元纂修,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南海黎氏族谱,(民国)黎秉志、黎兆球重修,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顺德黎桂泽堂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顺德东岸房黎氏家谱四卷,(清)黎镇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顺德黎民族谱,(民国)黎景义纂修,民国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贵州遵义黎汝谦家乘,(清)黎汝谦著,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现被收藏在东北师范大学。 贵州笔祖宗之《黎氏春秋》第二卷,公元二千零八年农历六月修订。 川渝黔《黎氏春秋》第一卷,公元二千零七年修订。 黎氏五修宗谱三十卷,首一卷,(清)黎佐禹等纂修,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黎氏五修宗谱十三卷,(民国)黎国桢修,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临澧县档案馆。 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铅印本,今仅存一卷。现被收藏在海南省档案馆。 黎阳都氏四修宗谱二十卷,(清)都其琛等修,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植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安徽石埭黎氏宗谱,(清)黎民怀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都黎氏家乘两卷,(民国)黎常寿、黎志骥纂修,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阳黎氏宗谱八卷,(清)黎民怀、黎占元纂修,清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榜城黎氏八修族谱,著者待考,清道光年间礼序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云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开继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坪州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坪州黎氏族谱七卷,末一卷,(民国)黎耀藻等纂修,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七卷、卷末。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一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四卷、第六~十卷、第十二~十六卷、第十八~二十六卷、第二十八~三十卷、第三十二~三十五卷、第三十八卷、第四十~四十二卷、第四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二十二~二十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黎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十二册,今仅存第一~二卷、第四~五卷、第七~九卷、第十二卷、第十四~十六卷、第十八~十九卷、第二十一~二十三卷、第二十五卷、第二十八卷、第三十~三十二卷、第三十四~四十卷、第四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长沙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隆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今仅存第五卷、第五十一卷、第五十三~五十九卷、第六十一~六十五卷、第六十七~六十八卷、第七十~七十一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鱼潭黎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课读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八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鱼潭黎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课读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顺德大罗黎氏家谱两卷,(清)黎镇纂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昌后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阴黎氏族谱八卷,附谱录,(清)黎光藻纂修,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卷、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阴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册,今仅存第二~三卷、第五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阴黑鱼塘黎氏家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国)黎庶康纂修,民国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致远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湘潭黎氏三修谱十二卷,(清)黎世绶等纂修,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广阳黎氏宗谱八卷,附抄补一卷,(清)黎民怀等纂修,清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859年)崇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宁乡为宁大田坊黎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七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京兆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黎氏三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经秫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九卷之2。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黎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手抄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沅江黎氏六修家谱八卷,(民国)黎世谦等主修,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尚絅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浏阳壕上黎氏: 该族先世原籍四川锦竹县,尊圭公为迁浏一世祖,圭公字介之,号瑞斋,元至正丁亥科举人,戊子科进士,初授武冈州录事,历官詹事府丞。勅建攀桂坊于浏邑李家巷口。四世衍为朝祖、朝宗、朝富、朝用、朝宪、朝仪、朝礼七房。明成化15年(1479)建宗祠于西城下壕并始纂族谱,清同治11年(1872)七修,光绪29年(1903)八修时因争族产,四、五房不与。1949年一、二、三、六房九修。至今族人约3000余人,分布于县城及东乡高平、范家岭、大岸,南乡大瑶、文市,西乡三官冲、普迹、柏嘉山、枨冲等处。浏阳黎氏兄弟三院士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为三房二十四世孙。字派:(自十八世始)志定宗先尚,书升懋善良,人之敦一本,万毓如春芳。(十修续派)宏纪开新运,孝友振家光,贤才成国宝,奉祖自远昌。
川渝黔黎氏字辈表:从一代全忠祖至九十代均是照老族谱编辑, 九十 黎笔、周氏(分业锣锅坝)——九十一美廷——九十二仲富——九十三述中——九十四彦柱——九十五永相——九十六应伦——九十七天之作文毓——正大光明——世永开元太(志)。新编字辈省略。 后裔主要居住在,贵州遵义市桐梓县楚米元田坝与贵州缓阳、兴义、兴仁、晴隆小厂、遵义城区五地字辈同宗主 九十 黎洪、支氏(分业杨猫坪)、九十一美德——九十二仲云——九十三俭中——九十四彦邦——九十五仕蕴——九十六、正宗文——伟子仕国——正文星应——朝廷大启 该宗主要住居做在两路口、綦江县三江镇古剑,黑石山(后山)、北渡、盘龙、黎家半坡、桥河下坝、广兴、西山、扶欢、下石坝、陈家岩、新庄、木瓜龙塘、新庄、阳福、青杠沟、德龙庄、新房子。 九十黎脸、秦氏(分业后台)、 ——九十一美伦——九十二仲仁——九十三伟高,位高——九十四彦阁,秧阁——九十五荣茂,荣梯——九十六应魁,明星——九十七、鸾(世)——思——子(仲)一百子——仕国正文——一百零五心(昌)(人)——盛(世)——家(永)(宗)——祥(开)(和)——福(元)——瑞 该宗主要住居做在綦江县石角镇、干坝子、赢坪后台、唐家湾、浦河。 九十黎浩、李氏(分业大冲窝)、 ——九十一美相——九十二仲贵——九十三意中——九十四彦儒——九十五荣魁——九十六三乐,三仕,三进——九十七、为思仲子(潘)一一仕(邦)一一国(世)(延)一一正(天)一一国(世)(廷)一一正一一文(廷)(荣)一一昌(心)(星)——世(盛)(定)(顺) ——永(家)(均)—一开(成)(长)一—元(财)(贤)(先)一一太(增)(载)(学) 该宗主要住居做在綦江县石角镇、三江镇、桐梓县木瓜镇龙塘村、元田坝、湄潭县。 八十六 荣文、袁氏。——八十七觉民、袁氏(民国举人,富顺县训导),觉院、钱氏(后裔待查)。——八十八元绍——八十九明文——九十 黎灿、——九十一美植——九十二仲伦——九十三位中——九十四彦融——九十五荣高——九十六汝孝——九十七、正仕之尚——正文星荣昌(贡)——定(享)——均(太)——长(平)一一先(春)一—学(声) 该宗主要住居做在桐梓县松坎、金竹子园、小河、大弯、乐坪、桐梓红花园、綦江赶水,东溪陈家弯黎家岗。 八十四才明——八十五兴华——八十六万一郎——八十七千十郎——八十八天佑——八十九仁信——九十 义达——九十一礼倨——九十二、智信文才——必仲朝以(廷)——良承世德——应祚永隆——昌宗功 该宗主要住居做在,大足县、江津、綦江县、内江。 八十四才明——八十五兴华——八十六万一郎——八十七千十郎——八十八天禄——八十九廷湖——九十 一享、——九十一朝正——九十二国栋——九十三安琼——九十四邦敬——九十五万章——九十六世桂——九十七祥世——九十八国有——九十九正誉——一百永学——一百零一世琳——一百零二昌寿——一百零三云荣——一百零四、仍继馨香——容成禄 该宗主要住居做在,大足县、江津、綦江县、内江。 七十八黎宽——七十九长寿——八十黎银——八十一太霖——八十二黎融——八十三亿俐——八十四万全——八十五仲福——八十六高杨——八十七联海——八十八黎鸿——八十九孟全——九十志忠——九十一乐进——九十二财福——九十三高平——九十四书笔——九十五黎富——九十六一栋——九十七黎应——九十八正永——九十九思金正文——星顺官清——民治安家 七十五黎启——七十六兴广——七十七贤良,贤才——七十八黎辅,黎辑——七十九君卿,君佑,君佐——八十主元——八十一鸿志,鸿鹄——八十二陛毅,陛荣——八十三维智,维常,维礼——八十四常澈,常溯——八十五敬绪,敬续,敬刚——八十六宗钰,宗钊——八十七苍楠——八十八元复——八十九锡铭,锡刚——九十黎鳌、——九十一穗中——九十二应试——九十三代芝——九十四、永浚正荣——灿元斌秀——载国泰官——清民治安家 该宗主要住居做在,遵义、绥阳县县城、大足县、彭水县、绥阳黎家弯、团山、黎家堡。 八十四才明——八十五兴华——八十六万三郎(字继钦)——八十七窦一郎——八十八——八十九——九十 应天文思——受万仲湖——正寿光志——大基荣华——迪告京兆裔 该宗主要住居做在,大足县、綦江县、内江、永川、王坪。 七十八黎宽——七十九长寿——八十黎银——八十一太霖——八十二黎融——八十三亿俐——八十四万全——八十五仲福——八十六高杨——八十七联海——八十八黎鸿——八十九孟刚——九十 志永——九十一贤才——九十二第思——九十三昆季——九十四国恩——九十五肇——九十六国——九十七昌——九十八祖寿——九十九景怀——一百万隆——一百零一希圣——一百零二、仁大君文——光昭世泽远。 、平坝田弯、桐梓松坎、枫香坝、毛狮田。
六十二世沛——六十三照仁,照义,照智——六十四贵栗,贵裕——六十五咸宇,咸宁——六十六重德——六十七承修——六十八谨瑞,谨然——六十九靖柬,靖丰——七十寿——七十一向义,向觉——七十二源智——七十三敬锡、仲锡——七十四高毅,高发,高进——七十五尚廉,尚睿,尚宗——七十六乾毓、乾光——七十七隆兴——七十八经武——七十九耀祖——八十时品——八十一恭顺——八十二东明——八十三栋——八十四 文良——八十五、埃玉潼成——民应臣念——佰九正明——登高成自——令光宗耀——祖显亲杨——名克 八十四才明——八十五兴华——八十六万二郎——中间字辈不详——一百零二、承文开君——怀从今必昌 该宗主要住居做在,大足县、綦江县、内江、巴中 八十四才明——八十五兴华——八十六万一郎——八十七千五郎——八十八天(祖)——中间字辈不详——九十五、远魁朝廷——有承继大——荣华德泽——隆万世文该宗主要住居做在,大足县、綦江县、内江、永川。 以上数据来源于(《黎氏春秋》贵州笔祖宗之),该谱书来源于《黎氏春秋》是由川、渝、黔三地宗亲经各种渠道查询、联系多次修订后在两千零七年修订完成。 注备:本次编辑均是照老族谱和新修(《黎氏春秋》贵州笔祖宗之)编辑,在传承等方面都存在疑问等。每一代得第一位祖名是直系祖第二位是弟兄关系,如第二的位有后代就在下面另有支表,但不是很全, 以上各宗都用新编字辈:一百一十一、京——一百一十二、兆、、、后三十八代字辈省略 四川仁寿黎氏字辈:“万千天仁义礼智信文才必仲朝廷良承世徳云礽继馨香鸿儒豋甲第经术与年芳耕读传家宝伦常启后生诒谋昭远泽琣养萃群英”。 四川仪陇黎氏字辈:“天合战朝臣祥光万家生” 四川忠县黎氏字辈:“洪文世忠大道永克万帮维正长发其祥”。 四川蓬安黎氏字辈:“国天元明清安长治德春”。 四川遂宁黎氏字辈:“天庭彦相孝暮再发星文茂仁国正永世应成继馨香容源陆秩长鸿儒登甲第经术与年芳”。 广东东莞黎氏字辈:“世笃忠贞声和韵远家传孝友泽浚源长”。 广东阳春黎氏字辈:“达仕兴新运清扬佩胜经”。 广东高州黎氏字辈:“启汝伯福载”。 广东信宜黎氏字辈:“国日富贵……” 湖南宝庆黎氏字辈: 六公房支派:“千应添文嗣志朝兴正民大佐锡有光荣华迪吉昌”; 八公房支派:“千应添文嗣受望仲丹正祥光志大基荣华迪吉昌”; 九公房支派:“千应添文嗣受望仲心正祥光志大基荣华迪吉昌”; 十公房支派:“千应添文嗣正资秀胜显宗绍继有光荣华迪吉昌”; 益阳房支派:“千应添文嗣孟廷正楚尚国泰民安乐绪云仍久长”; 合族新续派:“忠孝传家宝崇先裕后良鸿儒登甲第经术世流芳”。 湖南沅江黎氏字辈:“添闻土源德肯梦道发抚行傅泰岳国文进仕生遇昌明世经纶治泽洪振家承祖绪上达步青中东汉贻谋永南湘枝叶荣箕裘宏祖业耕读振家声”。 湖南湘潭黎氏字辈:“良希祚大光培锦泽模烈均鉴湘东烻基锡永懋灿”。 广西桂平黎氏字辈:“道升昌和发士允先聚怀文辉彩仲应远定才阳兆全孔德昌兴泽进荣华区朝延”。 广西天等黎氏字辈:“太仕文成明光德大发展”。 广西贺州黎氏字辈:“三达庆益永远”。
江西省: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谱不分卷
江西崇义黎氏字辈:“土士高正兴陈明祖宗日纯良道学人家福字长发达千秋招贤德仁华富贵永四方”。
河南内乡黎氏字辈:“宗天德国兆尚世开今朝”。 贵州遵义黎氏字辈:“朝怀民焻忠如正天心应官清明治安”。 贵州遵义正安市坪乡黎氏字辈:国正三字守,世金太廷忠,兴旺家声大,永绍相仁风,祥臣须仔细,启勇普昌隆,桂兰登孝友,明德远遵崇 贵州兴义黎氏字辈:显庭甘士英 国正天兴顺 官清明志安。
贵州毕节黎氏字辈:“祖代万世兴,朝庭广恩泽”。 湖北武汉黎氏字辈:“家齐世
黄巷的黄巷渊源附录
本文2023-10-14 14:56:5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3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