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逃到台湾的张国焘,为何不到一年就离岛,客死他乡?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1收藏

1948年逃到台湾的张国焘,为何不到一年就离岛,客死他乡?,第1张

张国焘,一个曾经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物,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张国焘就正式登上了 历史 的舞台,随后,张国焘更是成为了第一批参与建设中国***的人,红军新四方面军的建设发展,也离不开张国焘的影子。

这些功绩足以让张国焘载入史册。

但为何张国焘最后选择叛党而走,然后又加入国民党,逃到台湾,这其中又有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张国焘是江西萍乡人,出生在一个官绅世家,自幼衣食无忧。在当时,张国焘的父亲是做官的,而且自家还在经营钱庄,家世十分显赫,作为家中长子的张国焘,自幼被父亲寄予厚望,父子二人的关系也十分和睦,两人时长进行思想交流,两人各持新旧思想,不断碰撞。

张国焘也没有让父亲失望,于1916年10月,考入北京大学。张国焘的口才极好,与之有过接触的红军老人,十分认可张国焘的战前动员。张国焘早在1919年就认识了毛泽东,但两人初次见面时,心高气傲的张国焘并未将毛泽东放在眼中。

五四运动时期,张国焘真正地登上了 历史 的舞台。1919年5月4日,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运动——五四运动。

在当时,张国焘作为演讲部的部长,对所有参与五四运动的学生进行安排,带领这些人进行各种讲演活动,在这场运动中,张国焘一直都冲在最前面,也因此,张国焘成为这次运动中被抓的第一批学生领袖。

1919年6月7日,张国焘等人被释放出来,此时的张国焘风光至极,像个凯旋归来的将军一样,昂首挺胸,在北京大学门口被北大的学生们列队欢迎。张国焘出类拔萃的才华毋庸置疑, 然而张国焘为人,却并不像他的才华那般一样出众。

1919年6月,上海成立了全国学联,张国焘以北京学联的代表,前往上海出席大会,并被推举为总务工作。当时的张国焘并不喜欢这个工作,内心十分不满,而不久后,事情就发生了转机。

陈独秀以及北京学联的十一位负责人全部被逮捕,在消息传到上海后,在上海的北京学联的学生代表决定派张国焘前往营救。

在抵达北京后,在经过相关学生代表的协商,张国焘顺利地被推举为北京学联的总干事,自尊心受到极大满足的张国焘,对此十分积极,每天忙的不亦乐乎。

但最终,一次又一次请愿的失败,逐渐打退了张国焘的热情,而与此同时,张国焘也被当局拉入黑名单,最后在组织的安排下,经历了一段时间逃亡的岁月

早在上海的时期,张国焘就等于陈独秀一同畅谈理想,创建中国***,在这期间,张国焘曾经多次和陈独秀一同讨论关于党纲等具体问题,在回到北京后,受到李大钊的指引,对马克思主义有所了解,也是在此时,张国焘正式进入政治舞台。

共产主义小组在1920年成立于北京,届时的张国焘,负责指导工人运动,其中在张国焘的指导下,长辛店工人运动取得了最显著的效果。

期间张国焘为了能发动工人,在这里办起了学校,其中办学校的经费,正是每年家中给他邮寄的生活费中,每年被张国焘拿出来三百元作为组织经费,于此同时,支部其他的同志们尽力捐款,这项制度沿袭到今天。

张国焘从上海回到北京后,在李大钊的指引下,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由此开始,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张国焘重拾信心,正式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张国焘因李大钊的器重,快速地成为了中共一大代表,并在这其中担任了重要的角色 。但造化弄人,李大钊被杀害,造成这件事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张国焘被捕后,他最先供出来的就是李大钊,由此足见张国焘的人品如何,但此事直到建国后,才真相大白。

张国焘在上海时就曾与陈独秀畅谈过关于创建中国***的事情,在其间更是讨论了很多关于党纲等具体问题。不仅如此张国焘还参与了红军的建设,而且在张国焘组织带领下的共四方面军,愈战愈强,很快成为三支主力红军队伍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支队伍。

张国焘对红军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也对红军造成了沉重的伤害 ,对于自己人,张国焘十分心狠手辣。在红军建设后,张国焘大搞“反肃”,在他的手中,有两千多名红军的指挥员被查处,而那时的红军总人数不过一万五千人。

大量的红军战士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张国焘指挥下的“肃反”行动中,对此张国焘不仅杀人极多,而且对于自己人的刑法也十分残酷,如在手指头钉签子等手段被频繁使用在刑讯逼供中,无数的红军战士被屈打成招。

几个月的“肃反”行动,让张国焘彻底建立起了自己的威望。

1935年6月,张国焘反对中央关于川陕甘苏区根据地建设的决定,因此发起了分裂党和红军的行动,在十月份的时候,率领部队南下,立起了第二“中央”,在次年六月份被迫之下,取消了第二“中央”。

1937年3月,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行为遭到批判,延安发起了大规模批判张国焘的运动,于此同时,从苏联返回中国的王明,在回国后立即就地格杀了张国焘手下三位红四方面军的高级干部,给出的罪名是“托派”此事的发生,让张国焘整日惶惶不安。

但此时的组织并没有放弃他,仍然选择派遣他前往陕甘宁边区政府担任副主席。但张国焘完全辜负了党中央的信任,在 1938年4月,张国焘逃离陕甘宁边区政府,期间多人劝阻无果,最终逃离的张国焘选择投靠了国民党

消息传到党中央后,在4月18日,张国焘被开除党籍。然而张国焘并未止于此,反而开始变本加厉,加入了国民党的特务组织,开启了大规模的反共行动。

在1948年,***攻下了防御坚固的山东省省会济南,自此之后,国民党大势已去,于1948年底,张国焘举家逃离大陆,迁移到台湾台北市居住,此时的张国焘51岁。

迁到台湾的张国焘,在数日奔波后,在台北租了一个房子度日,全家暂时栖身于此,此时的张国焘仍然想继续效命于国民党,但在此地居住一年时间后,国民党没有对他进行任何安排,也根本没有人过问他这个人。

曾经作为“国民党六届中央委员”的张国焘,仿佛已经被国民党彻底遗忘了一般。

然而不仅如此,张国焘居住的房子在经过行政院批示后,被开辟成为东南行政长官公署,因此张国焘得知居住的房子遭到强行征收后,怒气冲冲地前往行政院进行理论。但是在多次闹腾后却依然毫无结果,张国焘最终还是没能避免被赶出去的命运。

原本就穷困潦倒的生活,在房子被征收之后更是难以为继,因此张国焘被迫离开台湾,此时张国焘举家迁移到台湾,仅一年而已

在1949年冬天的时候,张国焘再次带领全家迁移到香港居住,此时的香港还是英国的殖民地。

此时的张国焘生活十分贫困,因此只能通过拼命写稿子,以此来接济生活,在1956年召开了“八大”之后,张国焘通过对***的政策进行研究,认为毛泽东依旧会容纳他,并且以他在***的资历,至少可以衣食无忧。

在通过联系沟通后,表达了自己想返回大陆的心愿。 在得知张国焘的生活处境后,毛泽东的确愿意接纳他,但唯一的条件就是张国焘断离和美国之间的联系 。原来,此时的张国焘与美国之间依然有着联系,而且此时中美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而敏感。

但张国焘在考虑后,却拒绝了***方面提出的要求,并且明确自己不愿继续与***一同共事的态度,至此,***方面关于张国焘生活援助等事宜,只能就此罢休。

1966年,张国焘选择投奔自己在加拿大留学的大儿子张海威,因此离开了香港迁移到加拿大居住。晚年的张国焘被安置在多伦多的一家养老院中,在1979年12月3日,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夜,张国焘最终因为天气严寒,无人管理,被冻死在病床上,至此,张国焘客死他乡。

张国焘是一个十分有才华的人,在五四运动,战前动员以及后面的运动组织等,无一不彰显了他杰出的才华,而且,张国焘是***最早一批参与建党人员。

但最终因为他为人心胸狭窄,虚荣心强,却又好强争胜,最终导致他叛出党组织,原本应该留在北京安居晚年的张国焘,却因为自己的选择,导致在晚年颠沛流离,客死他乡

纵观张国焘一生的轨迹,官绅世家出身,起步就已经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难以达成的地步了。

本人更是才华横溢,命运对于张国焘真的足够眷顾,五四运动时期,张国焘顺利凭借自己优秀的组织能力,站上了 历史 的舞台,随后不久,又陆续接触到***建立的第一批人员,参与建党,至此张国焘的经历足以名垂青史。

但最终,被抓时,第一个供出了自己的领路人李大钊,随后在“反肃”运动中,对自己人极其心狠手辣,延安被批判后叛党,这一系列的行为,最终导致自己客死他乡,相比之下,令人不由得想起了另一个人,曾国藩,一个原本愚笨的人,最终被称为“半圣”。

一个人性格品质的重要性,至此可见一斑

可以说江西萍乡这个地方出了很多的历史名人,首先我要说的第一位是清朝时期的李友棠,而且李友棠小的时候是非常聪明的,此外他用他的刻苦努力年纪轻轻的便担任了国子监这个职位,而且在后续他收集了很多正史以及野史资料,著成了辽史纪事本末和金史纪事本末这两本著作,并且这两本书也成为当代的很多学者研究辽代和金朝历史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文献。

第二个我要说的是近代的张国焘,张国焘是早期的中国***的***之一,甚至在他权力最大的时候,连毛泽东都被压在他的身上,但是他最后却走上了一条不归的道路,就是为了争夺中国中央红军的领导权,公然的又新立了一个政权,以至于最后还投靠了国民党,可以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第三位我要说的是姚纯,要知道最早姚纯在北伐战争的时候就立下了很多的功劳,并且在中原大战的时候,姚纯率领的部队一直坚守在阵地上面,并且经过数日的苦战,成功把敌人击退,可以说当时是北伐军里面一位赫赫有名的将军。

但是在后续的抗日战争当中却得了一身的病,并且在治疗无望的情况下撒手人寰,而且姚纯死的时候,当时的广西省政府还给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像其他的历史名人还有很多,在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有兴趣的可以去搜寻一下历史资料然后进行一个了解。

不跑,55年有没有命在都是问题

当初的帽子可是另立中央,而且这顶毛子是苏联方面确认的

张国焘当初期待的力量实际上是两部分

一个是苏联的支持,还有一个就是红四方面军的武力

现在,苏联方面明确表态了,红四主力在西征中损失惨重

这种情况下,就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太祖整人可是有一套的,红20军的先例在前面,不跑,日后肯定被批臭、批烂

弄不好命也没有了,还是走吧

http://zupuzszhorg/startasp

张衡 张陵 张仲景 张遂 张骞

分布在各地的张氏,大体上都有分支始祖及迁徙原因。

河东张氏,出自晋司空张华裔孙吒子,自范阳徙居河东张氏;始兴(今广东韶关市东南莲花岭下)张氏,亦出自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冯翊(今陕西大荔县)张氏,出自东汉司空张皓少子纲,东汉时任广陵太守;吴郡(今江苏苏州市)张氏,出自张嵩第四子睦,东汉时任蜀郡太守,始居吴郡;清河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张氏,出自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歆第协,生魏太山太守岱,自河内徙清河,传自彝,为后魏侍中,隋末徙魏州昌乐;河间(今属河北)张氏,为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山义丰;魏郡(今河南安阳市)张氏,世居平原。晋代有中原张氏迁至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唐僖宗中和年间,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桥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张氏的来胧去脉

《新唐书载》:以职官为姓。出自姬氏,为黄帝后人。黄帝子少昊清阳氏第五子名挥,为

弓正之官,主祀弧星,观弧星创制弓失。弓正官亦称弓长,后以官名二字合一,受上之

赐,遂成张姓一支。

张 Zhang 系承挥,望出清河郡、太原郡、襄阳郡等二十六处

[姓氏起源]在我国古代,张姓一直是一个大姓,其历史悠久,族大支繁,恐怕很少有姓氏

能与它相比。但就其来源而言,主要有三:

1、出自黄帝之后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

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又据《元和姓纂》所载:“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为弓

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由上这两条史料的记载可看出,曾经是

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

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最初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亦即清阳,其后望族也出于

这一带。是为河北张氏。

2、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晋国(在今山西西南部,建

都于今山西翼城西)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又载,张氏世仕

晋,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后,除部分留原地外,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

迁移。其中,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韩国始都平阳(今山西

临汾西南),后南迁宜阳(今河南宜阳县韩城),又迁阳翟(今河南禹州),最后迁至郑

(今河南新郑)。赵国初都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迁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最

后又迁邯郸(今属河北)。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大梁(今河南开封

市)。是为山西、河北、河南之间张氏。

3、出自赐姓或他姓、他族改姓。①据《读史方舆纪要》所载,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

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②据《三国志·魏志》所

载,魏国大将、晋阳侯张辽本姓聂,后改为张氏,世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后成为

大姓。

③出自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据有关资料所载,汉末三国时,乌桓族中张姓是贵姓;

十六国时期由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中,就有许多羯族张姓,如张季即是;金有辽阳人张

浩,本姓高,为东明王之后;元未有蒙古族将领伯颜帖木儿,英勇善战,后归明朝后,明

太祖便赐姓张氏;女真族人咎卜,任女真千户,以武勇善战著称,明成祖也赐他姓张。另

外,女真族中的颜盏氏。赤盏氏等在此时也有改张氏的,等等。这些支族的改姓,使得张

氏支派更加庞大,新的成员增加。

在我国历史上,“张、王、李、赵”通常因其影响之大,分布之广,数量之多,曾被称为我

国四大姓氏,而张姓列为其首,可见张姓曾是我国的第一大姓氏。

〔郡望堂号〕历代史籍对张姓的郡望列举不一,其中以《元和姓纂》列举得最多,达43个

郡望;《广韵》列举的郡望有14个。但总的来讲,张姓郡望主要有26处,即为:清河

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河东郡、始兴

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粱

郡、汲郡、河内郡、高平郡、上谷郡等。其各郡望具体相当地域大体如下:

1、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东南)。相当今河北清河及枣强、南官

各一部分,山东临清、夏津、武城及高唐、平原各一部分地。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

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司徒张歆。

2、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相

当今河北内长城以东,永清以西,霸县、保定市、紫荆关以北和北京市房山以南地区。此

支张氏,其开基始祖应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3、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

相当今阳曲、交城、平遥、和顺间的晋中地区。此支张氏,为北魏平东将军、营州刺史张

伟之族所在。

4、京兆郡。汉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内史置京兆尹,为三辅之一,治所在长安

(今陕西西安市西北)。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地。三国魏辖区改

称京兆郡。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5、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

内乡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间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6世孙

张彭。

6、敦煌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敦煌县西)。相当今甘肃疏勒河以西及以

南地区。此支张氏,为东汉太常张奂之族所在。

7、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相当今甘肃景泰、靖远、会宁、平

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县地。东晋时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

北)。此支张氏,出自西汉赵王张耳之后,亦即前凉国的创建人张轨之族所在。

8、襄阳郡。东汉置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相当今湖北襄阳、南漳、宜城、

当阳、远安等县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南北朝宋濮阳太守之子张安之。

9、洛阳。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

西18里。此支张氏,多为晋散骑常侍张韪6世孙隆之后。

10、河东郡。秦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相当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

地区。东晋移治蒲阪(今山西永济蒲州镇)。此支张氏,世称临猗,为范阳张氏分支,其

开基始祖为西晋司空张华裔孙隋河东郡丞张咤子。

11、始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曲江(今广东韶关市南)。相当今广东连江。滃江流域

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出自西晋司空张华之后。随晋南迁至君政,因官居于韶州曲江。

12、冯翊郡。三国魏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相当今陕西韩城、黄龙

以南,白水、蒲城以东和渭河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后汉司空张皓少子张纲

(广陵太守),其曾孙张翼,为冀州刺史,后子孙自键为徙下邽(今属甘肃)。

13、吴郡。楚汉之际置郡,洽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相当今江苏上海长江以南,大

茅山以东,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与建德以下的钱塘江两岸。此支张氏,其开基

始祖为东汉张嵩第四子张睦(蜀郡太守,张良6世孙)。

14、平原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平原(今山东平原县西南)。相当今山东平原、陵县、禹

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县。

15、河间郡。汉时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相当今河北北献县、交河、东

光、阜城、武强各一部分地。此支张氏,出自西汉赵王张耳之后。世居鄚县,隋唐时显

赫。

16、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定县)。相当今河北狼牙山以南,保定市安

国以西,唐县新乐以东和滹沱河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出自汉北平文侯张仓之后,世居中

山义丰。

17、魏郡。汉初置郡,治所在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相当今河北大名、磁县、涉县、

武安、临漳、肥乡、魏县、丘县、成安、广平、馆陶,河南滑县、浚县、内黄及山东冠县

等县地。此支张氏,出自繁水(今河南南乐西北)张氏之后。即唐宰相张大安之族所在。

18、蜀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西汉时相当今四川松潘以南,北川、

彭县、洪雅以西,峨边、古棉以北,邛崃山、大渡河以东,以及雅砻江之间康定以南,冕

宁以北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应为战国秦时蜀郡守张若。

19、武威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县东北)。相当今甘肃黄河以西,武威

以东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

20、犍为郡。西汉置郡,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遵义市西)。相当今四川简阳和新津以

南,大足、合江、贵州绥阳以西,岷江下游、大渡河下游和金沙江下游以东,云南会泽、

贵州水城以北地区。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张嵩长子张壮(亦即张良6世孙)。

21、沛郡。东汉置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

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及江苏沛、丰等县地。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大臣张良6世

孙张睦。

22、梁郡。汉置郡,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南)。相当今河南商丘市和商丘、虞城、民

权、安徽砀山等县地。

23、汲郡。晋时置郡,治所在汲县(今河南汲县西南)。相当今河南新乡市和新乡、汲

县、辉县、获嘉、修武等县地。此支张氏,出自平原郡张氏之后,即唐宰相张镐之族所

在。

24、河内郡。楚汉之际置郡,治所在怀县(今河南武陟县西南)。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北,

京汉铁路(包括汲县)以西地区。

25、高平郡。晋置郡,治所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南)。相当今山东独山湖、金乡、巨

野、邹县之间地。

26、上谷郡。战国燕置郡,秦代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相当今河北张家口、小

五台山以东,赤城、北京市延庆县以西,及内长城和昌平县以北地。

张姓堂号有“清河”、“金鉴”(属始兴张氏)、“孝友”、“亲睦”、“冠英”、“燕

贻”、“敦睦”、“宗岳”、“敬谊”、“源流”等。

[宗族名人]我们只要稍稍浏览一下各个历史时期的史籍,就会发现从西周宣王时以孝友

著称的张仲开始,历代都有张姓人士落笔的一页,他们不但在事功上出入头地,对于我国

的学术、艺术以及医学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卓越的贡献。像战国时除张仲后裔历代有人入

朝为官外,又有游说六国连横事秦的张仪,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贵族后代,曾

先后任秦相和魏相,其策略号称“连横”。秦有第一任蜀郡守张若,他曾迁关中民众万户于

川东地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为巴蜀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战国以后,

西汉刘邦的谋臣张良(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为韩国旧贵族后代。于秦末农民起

义时聚众归刘邦,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辅佐刘邦建立汉朝,被封为留侯。今河南兰考县

城西5公里曹新庄火车站西南侧有张良墓。汉武帝时有出使西域的名将张骞(汉中成固

〈今陕西省城固〉人),他曾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亲历大宛国、康居国、大月氏国

和大夏国等,在外长达13余年。为中西文化、经济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武帝

还曾封他博望(治所在今河南方城西南)侯。又有诸侯王张耳(魏国贵族后裔,大梁〈今

河南开封〉人)官至太史大夫张敞(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历算家、名相张

苍(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御史大夫张汤(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大司

马张安世(张汤子,杜陵人)、淮南相张释之(南阳堵阳〈今河南方城东〉人)、丞相张

禹(河内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东汉有御史、广陵太守张纲犍为武阳〈治今四川彭

山东〉人),司空张嘉(汝南〈今安徽太和县东南〉人),侍中张嵩(阳陵〈今陕西咸阳

西北〉人),官至拜议郎、大司农、太常(为九卿之一)张奂(敦煌酒泉〈今属甘肃〉

人)。科学家、文学家张衡(河南南阳西鄂〈今河南南阳市〉人),他曾两度任执管天文

的太史令,精通天文历算,创造了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象和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并第一次解释了月食的成因。在其著作《灵宪》里,明确提出了“字之表无极,宙之端无

穷”的宇宙思想。他还作了许多诗赋,其中最有名的为《西京赋》。顺帝时有在四川创立

道派的张道陵(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为道教定型化之始,世称“张天师”。杰出书

法家张芝(敦煌酒泉〈今属甘肃〉人),张奂之子。善章草。结合新兴楷法,省减章草点

画波磔,创立“今草”,曾被韦诞称“草圣”。晋代王羲之论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

(芝)两家,而羲之草书,也深受其影响。汉末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南阳郡〈治今河南

南阳市〉人),一生致力于古医学的钻研,总结了汉以前的医疗经验,着有《伤寒杂病

论》。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三国曹魏有扬武将军张绣(武威祖厉〈今甘

肃靖远西南〉人),蜀汉有大将张飞(涿郡〈治今河北涿县〉人),吴有名臣张昭(彭城

〈今江苏徐州〉人)、谋士张纮(广陵〈今江苏扬州〉人)。西晋有大臣、文学家张华

(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文学家张翰(吴〈治今江苏苏州〉人)、张载(安平

〈今属河北〉人)、张协(安平〈今属河北〉人)。又有凉州刺史张轨(安定乌氏〈今甘

肃平凉西北〉人),张耳17世孙。他曾联合汉族和少数民族统治阶级,稳定当地秩序,扩

建姑臧(今甘肃武威)城,立学校,定币制。死后,其子张茂建立前凉国,为“十六国“之

一。其子孙继续拥有凉州76年。东晋有学者张湛(高平〈治今山东金乡西北〉人),曾官

至中书侍郎。十六国后赵有大臣张宾(赵郡中丘〈今河北内丘西〉人)。南朝梁有杰出画

家张僧繇(今江苏苏州人),以善画道释著称。在吸收

传统艺术优点的基础上,总结得出了“点、曳、斫、拂”四个基本技法,又创“没骨山

水”法。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我国古代的四大画家,或称“画家四祖”。北齐

有天文学家张子信(河内〈郡治今河南沁阳〉人)。唐代,张姓更是人才济济,仅宰相即

有17人。其中张说(洛阳〈今属河南〉人)、张九龄(韶州曲江〈今属广东〉人)既为官

宰相,又是诗人。另外又有宰相张镒(吴〈治今江苏苏州市〉人)。张文瓘(相高宗,清

河东武城〈今山东清河西北〉人)。张锡(相武后、韦后,清河东武城人,张文瓘弟之

子)、张嘉祯(相玄宗,河东临猗〈今属山西〉人,张咤之3世孙)、张延赏(相德宗,

张咤之4世孙)、张弘靖(相宪宗,张咤之5世孙)、张浚(相僖宗、昭宗,河间鄚县〈今

河北任丘北〉人)、张文蔚(相哀帝,河间鄚县人)、张大安(相高宗,魏郡繁水〈今河

南南乐西北〉人)、张镐(相肃宗,汲郡〈治今河南汲县〉人)。还有杰出书法家张旭

(吴〈治今江苏苏州〉),精通楷法,尤以草书最为知名,有“张颠”之称。其草书散见于

历代集帖中。杰出书画理论家、画家、书法家张彦远(今山西永济人),善画,尤长于书

法。撰有《彩笔诗集》、《历代名画记》、《法书要录》等。还有以守睢阳(今河南商

丘)、抗安禄山叛军而闻名的张巡(邓州南阳〈今属河南〉人),文学家张鷟(深州陆泽

<今河北深县>人)。小说家张读(深州陆泽人),曾官尚书左丞。撰有小说《宣室志》,

又有《建中西狩录》10卷。画家张萱(京兆〈治今陕西西安市〉人),张璪(吴郡〈治今

江苏苏州〉人);诗人张若虚(扬州〈今属江苏〉人)、张继(襄州〈今湖北襄阳〉

人),张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人)、张祜(清河〈今属河北〉人)、张志和(婺州

〈治今浙江金华〉人)。至北来有哲学家张载(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人),一生讲学

于陕西的关中,其弟子也多为关中人,故其学派被称为“关学”。他提出了“太虚即气”之

学说,反对佛、道二教以虚无为本体的唯心论。他着有《正蒙》、《易说》等。著名画家

张择端(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尤善画舟车、市街、城郭、桥架,皆独具风格。以作

品《清明上河图》最为珍贵。道教南派初祖张紫阳(天台〈今属浙江〉人),尊为紫阳真

人,着有《悟真篇》等。南宋有大臣张浚(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将领张俊(成纪

〈今甘肃天水〉人),高宗即位,任御营前营统制。晚年封清河郡王,拜太帅,极受高宗

礼遇。又有名将张珏(凤州〈治今陕西凤县〉人)、张世杰(范阳〈治今河北涿县〉

人);词人张元干(长乐〈今属福建〉人)、张孝祥(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学者张栻(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迁于衡阳),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吕祖谦齐

名,时称“东南三贤”。著作有《南轩集》。书法家张即之(历阳〈今安徽和县〉人),曾

官至司农寺丞,授直秘书阁。元代有散曲家张养浩(今山东济南人),其一生所写散曲

l00多首,以《山坡岸·潼关怀古》一首最为成功。张可久(庆元路〈今浙江宁波〉

人),一生创作散曲达800多首,为元代散曲作家中创作数量最多的。画家张渥(杭〈今

浙江杭州〉人)、张守中(上海人);作家张国宾(大都〈今北京〉人)。明代有著名政

治家张居正(湖广江陵〈今湖北江陵〉人),明神宗时出任宰相。针对当时军政败坏,财

政破产的局面进行改革。大力整顿吏治、赋税,又任用名将戚继光练兵,加强边防,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先后主持国事达10年之久。画家张路(祥符〈今河南开封〉人)。张宏

(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市〉人);戏曲作家张凤翼(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所作传奇

有9种,均以词藻华丽著称;音乐家张野塘(寿州〈今安徽寿县〉人);文学家张溥(太

仓〈今属江苏〉人);医学家张景岳(今浙江绍兴人),一生著书甚多,在医学理论上有

独到见解。另有明末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今陕西定边东人),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

帝位,年号大顺,历时3年。明清之际有伊斯兰教学者张中(江苏苏州人),回族,通阿

拉伯文,悉心研究宗教哲学。所著《归真总义》和《四篇要道》,流传至今。文学家张岱

(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画家张风(上元〈今江苏南京〉人)。经学家张尔崎(山东济

阳人)。清代,张姓的名人就更不胜枚举了。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两广总督、洋务派首

领张之洞(直隶南皮〈今属河北〉人),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土、内阁学士等职。一生中也

作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如在任两广总督期间,曾起用冯子材,在广西边境击败法军。后

调任湖广总督时,开办汉阳铁厂,设立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并筹办了芦汉铁

路。对发展民族工业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还有书法家、戏曲作家张照(今上海

市松江人)、学者张澍(今甘肃武威人),著有《姓氏五书》、《五凉旧闻》等;文学家

张潮(今安徽歙县人)、医学家张石顽(今江苏吴县人);经学家、文学家张惠言(今江

苏武进人);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清官”的礼部尚书张伯行(河南仪封〈今兰考〉

人)。清末有捻军首领张乐行(安徽亳州〈今毫县〉人)、张宗禹(安徽亳州人);义和

团首领张德成(直隶新城〈今属河北〉人)。著名外交官张荫桓(广东南海人),1885

年任出使美国、西斑牙、秘鲁三国大臣。曾官至户部左侍郎。著有《三洲日记》。北洋军

阀张勋(江西奉新人)、张作霖(奉天海城〈今属辽宁〉人)、张敬尧(安徽霍丘人)、

张宗昌(山东掖县人)等。近代张姓名人有:立宪派、资本家张謇(江苏南通人),民主

革命者张百祥(四川广安人)、理学家张相文(江苏泗阳人)、史学家张星烺(江苏泗阳

人)、资本家张振勋(广东大埔人)等。现代史上,张姓名人主要有:张太雷(江苏常州

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1921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1924年任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书记。1927年在党的八七会议上同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

行了斗争,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并任广东省委书记。同年12月领导广州起

义,在与国民党作战中牺牲。张云逸(广东文昌人),1926年加入中国***。第二次

国内革命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红军、新四军、解放军中任要职。建国后,历任中

共广西省委书记。中央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等职。张闻天(南

汇〈今属上海〉人),1925年加入中国***。1934年10月参加长征。1935年遵义会

议上被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1946年后历任省委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苏联大使、外

交部第一副部长等职。张澜(四川南充人),曾任四川省省长。四川大学校长等。1941

年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后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任主席。1949年参加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张国焘(江西萍乡

人),1920年在北京参加中国***的创建工作,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组织主任。1924年被北洋军阀逮捕,供出了北京和各铁路上***员的名单。在中共“六

大”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31年任中共中央分局书记。军事委员会主席,积极推

行“左”倾路线。在红军长征途中,大搞分裂,另立伪中央。1938年叛变革命,投降国民

党。1948年逃至台湾,后定居加拿大,死于加拿大多伦多。另有张治中(安徽巢县

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1928年后曾任国民党第四路军总指挥,第

九集团军总司令、省主席等职。1945年国共谈判,任国民党代表。1949年任国民党政府

和平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和中国***代表团进行谈判,留北京,同年被邀出席中国人

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曾任西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副主席,等等。

[播衍迁徙]由上可见,张姓在传说时代起源于清阳(亦即后来的清河郡治),春秋时,由

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和韩国,有姬姓后人以张为姓,这一支张姓后来居上,繁衍

很广,在京兆、太原等26处都形成望族。同时,也可知,张姓最初的发祥地,应当是在今

天的河北、山西、河南省境。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宣王时有卿士张仲,其

后裔事晋为大夫。张侯生老,老生趯,趯生骼,至三卿分晋,张氏仕韩。韩相开地,生

平,凡相五君。平生良,字子房,汉留文成侯。良生侍中不疑。不疑生典,典生默,默生

大司马金。金生阳陵公乘千秋,字万雅。千秋生嵩。嵩五子:壮、赞、彭、睦、述。壮生

裔,裔生皓,字叔明,后汉司空,世居武阳犍为。皓生宇,北平范阳太守,避地居万城。

字孙肥如侯孟成,生平,魏渔阳郡守。平生华,字茂先,晋司空、壮武公,二子:祎、

韪。祎字彦仲,散骑侍郎。生舆,字公安,太子舍人,袭壮武公。生次惠,宋濮阳太守。

二子:穆之、安之。安之之族,徙居襄阳……韪,晋散骑常侍,随元帝南迁,寓居江左。六

世孙隆,太常卿,复还河东,后徙洛阳。”由上可见,战国秦汉时期,张姓族人已从祖居

的河南段的以北地区,逐渐繁衍到黄河南北,他们的足迹遍布陕西、河南、山东、河北等

地。其中,巴蜀地区,战国秦时已有张姓人入蜀郡为太守,至汉代,巴蜀地区张姓人士落

籍增加。同时张姓先民也有迁人吴郡的。这其间张姓已是北方的一大姓氏,如京兆杜陵张

氏仍然显贵,汝南细阳张氏三相汉室,敦煌酒泉张氏威震西北。汉末,由于董卓之乱,中

原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北方的张姓族人被迫第一次南迁;西晋末年,因“永嘉之乱”,张姓

也同其它士族一起大举南迁,以至后不久,吴郡张氏首先崛起,后成为了我国东南沿海张

氏的繁衍中心。同时,张姓也有的迁往东北的辽宁。吉林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和新疆

等地。最南已称盛于今广东韶关。唐至五代,张姓在南迁的同时,再创辉煌,在许多州郡

的显姓望族中,都有了张姓的存在。到北宋末年,即金兵占领了黄河南北到蒙方军队南下

期间,北方的张姓族人又一次大规模南迁。经过几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张姓至宋以后,

已遍及全国各地。由于张姓历代族大人众,支系庞大,故在迁徙繁衍过程中也形成了许多

望族,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各个区域,从而使张姓成为了我国一大姓氏之一,并居前列。

名 称:张国焘故居

级 别:上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 号:08

公布时间:2004年6月30日

时 代:清

类 型:古建筑

地 址: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金山镇山明行政村

参加中共一大的三个判党是周佛海、陈公博、张国焘

周佛海(1897—1948),湖南省沅陵县凉水井镇窝溪村人,中国***早期***,早年留学日本,是旅日代表。他曾是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和中共一大的代理书记。“一大”后,他脱党而去,成为蒋介石的亲信和国民党内的“状元中委”。抗战期间,他又叛蒋投日,成为汪伪政权的“股肱之臣”。在抗战胜利之时,他摇身一变,由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变成了国民党的接收大员

陈公博,(1892年10月19日-1946年6月3日),汉族,生于福建上杭,原籍福建上杭,寄籍南海。1892年10月19日出生,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政治人物。他早年参加中国***,是中共一大代表,尔后脱党而去,跻身国民党行列,以“左派”自诩,曾任国民党第二次全国大会中央执委。后演变为反蒋的改组派的代表人物,但不久又与蒋合流,是蒋的座上客。最后,他追随汪精卫,叛国投敌,成为中国的第二号大汉奸。

1938年4月初,张国焘乘祭黄帝陵之机逃出陕甘宁边区,投靠国民党。4月18日被开除党籍。不久加入军统从事反共特务活动。1941年起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度出任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江西分署署长。1948年6月在上海创办《创进》周刊,继续进行反共宣传。

1948年逃到台湾的张国焘,为何不到一年就离岛,客死他乡?

张国焘,一个曾经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物,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张国焘就正式登上了 历史 的舞台,随后,张国焘更是成为了第一批参与建设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