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各势力全人物 只要名字 谢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三国演义各势力全人物 只要名字 谢谢,第1张

A

阿会喃:八十七回,孟获管下第三洞洞主,蜀军南征被张翼所擒,释后为获所杀。

B

鲍信:三回,初为济北相。剿青州黄巾军,被害。

鲍忠:五回,鲍信之弟。为华雄斩。

鲍隆:五十二回,桂阳管军校尉,猎户出身,为赵云所杀。

鲍素:一百十一回,蜀将,姜维帐下。

边让:十回,九江太守,为夏侯敦截杀。

边洪:三十八回,孙翊从人,杀孙翊后。被斩。

卞喜:二十七回,并州人,汜水关守将,善使流星锤,为关羽杀。

卞氏:六十八回,曹操妻,生曹丕等四子,被立魏王后。

步骘:四十三回,字子山,东吴谋士。

步阐:一百二十回,晋西陵太守,为陆抗杀。

邴原:六十六回,与华歆、管宁善,号为龙腹。

卑衍:一百六回,公孙渊将,为夏侯霸杀。

毕轨:一百六回,曹爽门客,字昭先。为司马懿斩

白寿:九十七回,蜀将,病亡。

C

陈蕃:一回,汉灵帝时太傅。

陈耽:二回,司徒,为十常侍害。

陈琳:二回,袁绍主簿,字孔璋。降曹。

陈宫:四回,字公台,初为中牟县令。离操后为东郡从事,后投张邈,再助吕布,为徐晃擒,杀。

陈翔:六回,汝南人,字仲麟,江夏八俊之一。

陈生:七回,襄阳人,黄祖部将,为韩当斩。

陈登:十一回,广陵人,字云龙。

陈炜:十一回,太中大夫。

陈武:十五回,字子烈,庐江松滋人。东吴将,为庞德斩。

陈兰:十五回,袁术将,

陈珪:十六回,陈登父。

陈纪:十七回,袁术将,操擒杀。

陈震:二十六回,南阳人,字孝起,袁绍谋士。归刘,

陈横:十五回,刘繇部将,为蒋钦射死。

陈孙:三十四回,江夏贼,为张飞杀。

陈氏:三十四回,刘表前妻,生子刘琦。

陈就:三十八回,黄祖将,为吕蒙斩。

陈矫:五十一回,曹将,为刘备军擒放,后为兵部尚书。

陈应:五十二回,桂阳管军校尉,会使飞叉,为赵云斩。

陈群:五十八回,字长文,治书侍御史、镇军大将军,司空。

陈式:七十一回,蜀军牙将,为夏侯渊擒,后放回。后取箕谷,兵败,为诸葛亮斩。

陈造:九十五回,魏将,为马岱斩。

陈泰:一百七回,魏尚书。

陈泰:一百七回,郭淮副将。

陈骞:一百十一回,魏安东将军。

陈俊:一百十二回,魏将。

陈元:一百二十回,羊祜部将。

程旷:一回,十常待之一。

程远志:一回,黄巾军,为关羽所杀。

程普:五回,右北平土垠人,字德谋,使铁脊蛇矛。

程昱:十回,东郡东阿人,字仲德。

程秉:三十八回,字德枢,汝阳人。东吴谋士。

程咨:四十四回,程普长子。

程银:五十八回,韩遂将,为曹军杀。

程畿:八十一回,蜀军参谋。兵败,自刎乱军中。

程武:九十二回,程昱子,参军。

岑晊:六回,南阳人,字公孝,江夏八俊之一。

岑壁:三十二回,袁谭将,为吕旷斩。

岑威:一百二回,魏镇远将军,为王平斩。

岑昏:一百二十回,吴中常侍。为众臣碎割。

成廉:十一回,吕布将。为乐进射杀。

成宜:五十八回,韩遂将,为夏侯渊杀。

成何:七十四回,于禁督将。

成倅:一百十二回,魏将。为司马昭斩。

成济:一百十四回,魏将。为司马昭斩。

曹节:一回,十常待之一。

曹操:一回,沛国谯郡人,字孟德,小字阿瞒。遇鬼惊风病故。

曹嵩:一回,操父,本姓夏侯,曹腾养子。为张闿乱军所杀。

曹腾:一回,中常侍。

曹仁:五回,字子孝,病亡。

曹洪:五回,字子廉,

曹德:十回,曹嵩之弟。为张闿乱军所杀。

曹豹:十回,吕布之泰山,为张飞杀。

曹性:十一回,吕布将,射瞎夏侯敦一眼,为其所杀。

曹氏:十六回,曹豹女,吕布次妻。

曹昂、十六回,曹操长子,张绣军杀。

曹安民:十六回,曹操侄,张绣军杀。

曹丕:三十二回,字子桓,卞氏长子。废献帝为王。后感寒疾亡。

曹植:三十四回,卞氏三子。字子建。

曹氏:六十六回,曹操女,献帝贵妃,伏后死,为后。

曹纯:五十一回,曹仁弟,

曹休:五十六回,大将军,大司马,兵败石亭,疽发背而亡。

曹永:五十八回,曹仁部将,为庞德杀。

曹彰:六十八回,卞氏次子,字子文。黄须儿,勇而无谋。

曹熊:六十八回,卞氏四子,曹操死不奔丧,自缢。

曹真:八十四回,大将军,大司马,字子丹,为诸葛亮气死。

曹睿:九十一回,字元仲,为甄氏生,魏明帝。遇冤魂索命,病亡。

曹遵:九十三回,曹真宗弟,为魏延斩。

曹宇:一百六回,曹丕子,燕王

曹芳:一百六回,曹睿乞养之子,字兰卿,为王。被司马师废。

曹爽:一百六回,曹真子,字昭伯,大将军,为司马懿斩。

曹羲:一百六回,曹爽弟,中领军。为司马懿斩

曹训:一百六回,曹爽弟,武卫将军。为司马懿斩

曹彦:一百六回,曹爽弟,散骑常侍。为司马懿斩

曹文叔:一百七回,曹爽从弟。

曹据:一百九回,曹睿弟,彭城王。

曹髦:一百九回,字士彦,曹霖子。高贵乡公,为王。为成济杀。

曹霖:一百九回,曹丕孙,曹髦父,东海定王。

曹奂:一百十四回,曹宇子,原名璜,字景明,司马昭立为王。为司马炎废为陈留王。

蔡邕:一回,议朗、侍中,字伯喈。王允缢死。

蔡瑁:六回,襄阳人,赤壁之战为曹操杀。

蔡阳:二十六回,曹将,为关羽所杀。

蔡氏:三十四回,蔡瑁姊,刘表妻,刘琮母。为于禁军杀。

蔡中:三十四回,蔡瑁族弟,为甘宁杀。

蔡和:三十四回,蔡瑁族弟,为周瑜祭旗。

蔡勋:三十四回,蔡瑁族弟。

蔡(王熏):四十五回,蔡瑁弟,为甘宁杀。

蔡琰:七十一回,即蔡文姬,蔡邕女。

蔡林:一百八回,吴都督,降魏。

淳于琼:三回,左军校尉,袁绍将。失乌巢,为绍斩。

淳于导:四十一回,曹仁部将,为赵云杀。

淳于丹:八十四回,吴将。

崔毅:三回,十常侍乱政辞官归庄,救献帝。

崔烈:三回,崔毅兄。死于国难。

崔勇:十三回,郭汜将,为徐晃杀。

崔琰:三十三回,字季珪,清河东武人,青州别驾,为操待为上宾。后不满操为魏王,杖杀狱中。

崔州平:三十七回,博陵人,诸葛亮友。

崔禹:八十二回,朱然部将,为张苞擒,斩。

崔谅:九十二回,魏安定太守,兵败诈降,为张苞杀。

崔夫人:一百十八回,刘谌妻。

昌豨:十八回,泰山寇,

昌奇:六十七回,杨任部将,为夏侯渊斩。

单于:三十三回,乌桓老大。

车胄:二十回,曹将,车骑将军。为关羽杀。

常雕:八十五回,曹仁将,为朱桓杀。

爨习:九十一回,蜀偏将军。

彻里吉:九十四回,西羌国王

D

董卓:二回,陇西临洮人,字仲颖。

董重:二回,国舅,骠骑将军。自刎。

董太后:二回,刘苌之妻,汉灵帝之母。为何后废害。

董旻:三回,董卓弟。

董璜:八回,董卓侄。

董母:九回,董卓母。

董承:十三回,国舅。衣带诏事发,为操杀。

董昭:十四回,济阴定陶人,字公仁,洛阳令。进言加九锡。

董袭:十五回,字元代,会稽余姚人。东吴将,濡须战,淹死江中。

董贵妃:二十四回,董承妹,为操缢死。

董和:六十四回,刘璋将,益州太守,字幼宰,南郡枝江人,

董祀:七十一回,蔡琰夫。

董衡:七十四回,曹操七军领军将校,为庞德斩。

董超:七十四回,曹操七军领军将校,为庞德斩。

董治:七十九回,治曹操陵事。

董允:八十五回,蜀黄门侍郎。

董厥:八十七回,蜀掾吏。国亡忧死。

董荼那:八十七回,孟获第二洞元帅。为张嶷擒。释后为获所杀。

董禧:九十二回,曹将,为关兴杀。

董寻:一百五回,魏司徒,谏言被废为庶人。

董朝:一百十三回,吴中书郎。

丁原:三回,字建阳,荆州刺史,为吕布杀。

丁管:四回,尚书,为董卓害。

丁奉:三十八回,庐江人,字承渊。

丁斐:五十八回,渭南县令。

丁夫人:六十八回,曹操元配,无出,被黜。

丁仪:七十九回,字正礼,与丁廙兄弟,曹植友,沛郡人,为许褚擒,曹丕杀。

丁廙:七十九回,字敬礼,与丁仪兄弟,曹植友,沛郡人,为许褚擒,曹丕杀。

丁咸:九十一回,蜀笃信中郎将。

丁立:九十七回,蜀将,病亡。

丁谧:一百六回,曹爽门客,字彦靖。为司马懿斩

丁封:一百十七回,吴将,

典韦:十回,陈留人。张绣军杀。

典满:十七回,典韦子。

邓茂:一回,黄巾军副将,为张飞所杀。

邓龙:三十八回,黄祖将,为甘宁杀。

邓义:四十回,荆州治中。降曹。

邓芝:六十五回,蜀将,降刘。义阳新野人,字伯苗,汉司马邓禹之后。为田续杀。

邓铜:九十七回,蜀将,病亡。

邓飏:一百六回,曹爽门客,字玄茂,邓禹之后。为司马懿斩。

邓艾:一百七回,义阳人,字士载,口吃。

邓忠:一百十一回,邓艾子,

邓程:一百十三回,吴官。

邓敦:一百十五回,魏前将军。为司马昭斩。

邓良:一百十八回,蜀驸马都尉。降魏。

邓贤:六十回,刘璋将,为黄忠射杀。

邓贤:九十四回,孟达甥,出首孟达。

杜远:二十七回,廖化同伴,为其所杀。

杜袭:六十六回,汉侍中。

杜袭:七十一回,夏侯渊部将,

杜琼:八十回,蜀议曹、谏议大夫。

杜路:八十二回,洞溪汉将,兵败降吴。

杜微:九十一回,蜀尚书。

杜义:九十一回,蜀裨将军。

杜祺:九十一回,蜀武略中郎将。

杜睿:一百二回,蜀将。

杜预:一百二十回,晋镇南大将军。

段珪:一回,十常待之一。为闵贡杀。

段煨:十七回,杀李傕有功封汉荡寇将军。

戴员:三十八回,丹阳督将,谋杀孙翊,为傅婴、孙高杀。

戴陵:九十九回,魏将,

窦武:一回,汉灵帝时大将军。

督邮:二回,官名。

貂婵:八回,王允歌伎,吕布妾。

党均:一百十三回,魏官,襄阳人。

朵思大王:八十九回,秃龙洞洞主,死于乱军。

带来洞主:九十回,孟获妻弟,八番部长。

大乔:二十九回,孙策妻。

E

鄂焕:八十七回,高定将,使方天戟,为魏延、王平、张翼合擒,降,封益州牙将。

俄何烧戈:一百九回,羌将。兵败自刎。

F

傅婴:三十八回,孙翊心腹,报仇后封牙门将。

傅巽:四十回,字公悌,荆州东曹掾。降曹,封关内侯。

傅干:六十六回,曹参军,字彦才。

傅士仁:七十三回,关羽将,荆州失,降吴,后归蜀为刘备剐。

傅彤:八十一回,蜀将。军败,于阵中吐血亡。

傅嘏:一百八回,魏尚书。

傅佥:一百十二回,蜀将。兵败自刎。

伏皇后:十三回,汉献帝妻。为华歆捕,操杀。

伏德:十三回,国舅。

伏完:二十回,伏皇后之父。为操杀。

樊稠:三回,董卓将,韩遂友,被李傕杀。

樊能:十五回,刘繇部将,为孙策喝死。

樊氏:五十二回,赵范嫂。

樊建:八十七回,蜀掾吏,

樊岐:九十一回,蜀武略中郎将。

费观:六十四回,刘璋妻弟,降刘,

费祎:六十五回,蜀将,降刘。字文伟,长史,

费诗:六十五回,蜀将,降刘。前部司马。

费耀:九十七回,曹真中护军大将。中计自刎。

范滂:六回,字孟博,山阳高平人,江夏八俊之一。

范康:六回,字仲真,渤海人,江夏八俊之一。

范成:十四回,洛阳令。

范疆:八十一回,张飞将,刺杀飞,降吴。后为吴送归,为张苞剐。

冯方女:十七回,袁术妻。

冯礼:三十二回,袁尚将,降曹,为审配射杀。

冯习:八十一回,蜀将。兵败,死于乱军。

冯(纟枕):一百二十回,晋臣。

封谞:一回,十常待之一。

方悦:五回,河内名将,为吕布杀。

逢纪:七回,袁绍谋士,辅袁尚,为袁谭杀。

法正:六十回,字孝直,右扶风郿人,父贤士法真。归刘,张松、孟达友。亡故。

G

郭胜:一回,十常待之一。

郭汜:三回,小名郭阿多。为伍习杀。

郭妻:十三回,郭汜妻。

郭嘉:十回,字奉先,颖川颖阴人,水土不服,死于易州。

郭图:二十二回,袁绍谋士,辅袁谭,

郭常:二十八回,某庄主,留宿关羽。

郭常子:二十八回,盗关羽马。

郭奕:三十四回,郭嘉子。

郭恩:六十九回,家中有鬼,为管辂卜出。

郭淮:七十回,太原阳曲人,字伯济,魏雍州刺史。为姜维射杀。

郭永:九十一回,安平广宗人,郭贵妃之父。

郭贵妃:郭永之女,号女王,后为曹丕后。

郭攸之:九十一回,蜀侍郎。

郭夫人:一百五回,得曹睿宠,被立后。

顾雍:二十九回,字元叹,蔡邕之徒,东吴谋士。

妫览:三十八回,丹阳督将,预占徐氏,为傅婴、孙高杀。

干休:一百十三回,吴曲阿老人。

公孙瓒:一回,刘备友。北平太守,号白马将军。为袁绍败,自焚。

公孙越:七回,公孙瓒弟,为袁绍手下乱箭射杀。

公孙康:三十三回,辽东太守,襄平人,公孙度之子,斩二袁归曹。

公孙度:三十三回,汉武威将军。

公孙恭:三十三回,公孙康弟。

公孙渊:一百六回,公孙康次子,魏辽东太守。自称燕王,反魏,为司马懿军擒杀。

公孙晃:一百六回,公孙康长子。

公孙修:一百六回,公孙渊子。为司马懿军擒杀。

甘夫人:二十二回,小沛人,刘备妻,生子刘禅。病亡。

甘宁:三十八回,字兴霸,巴郡临江人,锦帆贼,降刘表,曾救黄祖,后投吴。患痢疾出征为沙摩柯射杀。

巩志:五十三回,武陵从事,降刘备。

关羽:一回,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败走麦城,为马忠擒,斩。

关纯:七回,韩馥别驾,为文丑杀。

关定:二十八回,某庄主。

关宁:二十八回,关定长子。学文。

关平:二十八回,关定次子,学武,过继为关羽义子。败走麦城,为东吴擒,斩。

关兴:七十四回,关羽次子。字安国。病亡。

关索:八十七回,关羽三子。

关彝:一百十九回,汉寿亭侯,死于乱军。

高升:二回,黄巾军副将,为张飞所杀。

高顺:十一回,吕布将。为操擒,杀。

高览:二十二回,袁绍将,降曹。

高干:三十一回,袁绍外甥,为王琰杀。

高沛:六十一回,刘璋将。为刘备军斩。

高定:八十七回,蜀越(山隹冏)郡太守,结连孟获反,后又降蜀,封益州太守。

高翔:九十一回,蜀玄都侯。

高柔:一百七回,魏司徒。

龚景:一回,青州太守。

龚都:二十六回,汝南黄巾军。后随刘备,为夏侯渊杀。

龚起:九十七回,蜀禅将,为王双杀。

戈定:五十三回,太史慈将,刺杀张辽不成,死。

谷利:六十七回,东吴牙将,合淝救孙权。

管亥:十一回,黄巾军,为关羽杀。

管宁:六十六回,与邴原、华歆善,号为龙尾。后与歆割席坐,不仕魏。

管辂:六十九回,字公明,平原人,善周易。

管辂舅:一百六回。

官雝:九十一回,蜀典军中郎将。

苟安:一百回,蜀都尉,解粮误期,为诸葛亮杖责,降魏。

耿武:七回,韩馥长史,为颜良斩。

耿纪:六十九回,字季行,洛阳人,侍中少府,讨曹操,被斩。

葛雍:一百十回,毋丘俭将。

H

侯览:一回,十常待之一。

侯成:十一回,吕布将。降曹。

侯选:五十八回,韩遂将,降曹。

何进:一回,大将军,起身屠家,国舅,为十常侍所杀。

何顒:一回,南阳人。

何太后:二回,何进妹,贵人,生刘辩。为李儒摔死。

何苗:二回,何进弟,钩结十常侍,为乱军杀。

何仪:十二回,黄巾军,为李典擒杀。

何曼:十二回,黄巾军,为曹洪杀。

何宗:八十回,蜀祭酒。

何平:一百五回,蜀将。

何晏:一百六回,曹爽门客,字平叔。为司马懿斩

何曾:一百十九回。

何氏:一百二十回,孙皓母。

何植:一百二十回,吴司徒。

韩忠:二回,黄巾军,乱军射杀。

韩馥:五回,初为冀州刺史。

韩当:五回,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使大刀。

韩遂:十回,西凉太守,与马腾交厚,后降曹。左手为马超断。

韩暹:十三回,山贼,奉诏救驾,封征北将军,降袁术。关、张杀。

韩胤、十六回,袁术将,吕布擒,曹操杀。

韩融:十三回,汉太仆。

韩嵩:二十三回,刘表从事中郎将,归曹。加为大鸿胪。

韩福:二十七回,洛阳太守,为关羽杀。

韩猛:三十回,袁绍将。

韩莒子:三十回,袁绍将

韩珩:三十三回,幽州别驾,不降曹。

韩浩:三十九回,韩玄弟,曹将,为黄忠斩。

韩玄:五十三回,长沙太守,为魏延杀。

韩德:九十二回,西凉大将,开山大斧。为赵云杀。

韩瑛:九十二回,韩德长子,为赵云杀。

韩瑶:九十二回,韩德次子,为赵云擒。

韩琼:九十二回,韩德三子,为赵云杀。

韩琪:九十二回,韩德四子,为赵云杀。

韩祯:九十四回,蜀西平关守将。

韩暨:九十八回,魏太常卿。

韩综:一百八回,魏将, 为丁奉杀。

黄盖:五回,字公覆,零陵人,使铁鞭。

黄琬:六回,太尉,为董卓罢为庶民。

黄祖:七回,刘表心腹将,为甘宁射杀。

黄劭:十二回,黄巾军,为许褚擒杀。

黄承彦:三十七回,诸葛亮岳父。

黄忠:五十三回,南阳人,字汉升。初为韩玄将,归刘备。为马忠射伤,归营亡。

黄奎:五十七回,门下侍郎,黄琬子,为操害。

黄权:六十回,字公衡,西阆中巴人,刘璋主簿。降刘,右将军,光禄卿。兵败降魏。

黄皓:一百十二回,蜀宦官。为司马昭凌迟。

黄氏:一百十七回,诸葛亮妻。

黄崇:一百十七回,蜀将,兵败亡。

皇甫嵩:一回,中郎将,加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后被十常侍罢官。

皇甫郦:十三回,李傕同乡,

皇甫闿:一百十六回,魏将。

胡轸:五回,华雄副将,为程普杀。

胡赤儿:九回,牛辅心腹,为吕布杀。

胡邈:十三回,字敬才,侍中。

胡才:十三回,山贼,奉诏救驾,死于乱军。

胡车儿:十六回,张绣之偏将,能负五百斤日行七百里。

胡华:二十七回,曾为汉议郎,

胡班:二十七回,胡华子,荥阳从事,救关羽。后归蜀。

胡济:九十一回,蜀昭武中郎将。

胡质:九十六回,魏东莞太守。

胡忠:一百二回,蜀将。

胡遵:一百六回,魏将,征东将军,

胡奋:一百十二回,魏将。

胡氏:一百十五回,刘琰妻。

胡烈:一百十六回,魏将。

胡济:一百十五回,蜀将。

胡渊:一百十九回,胡烈子。

胡冲:一百二十回,吴中书令。

华雄:五回,董卓将,关西人,为关羽杀。

华佗:十五回,字元化,沛国谯郡人。为曹操杀。

华歆:二十九回,豫章太守,降孙策。后为曹操用,谄魏。曾与邴原、管宁善,号为龙头。

华核:一百十九回,吴中书丞。

桓阶:七回,孙策之军吏,与刘表有旧。

桓范:一百六回,字元则,魏大司农,"智囊"。为司马懿斩。

桓嘉:一百八回,魏将,为丁奉杀。

桓彝:一百十三回,吴尚书,为孙綝杀。

郝萌:十一回,吕布将。为张飞擒,操杀。

郝昭:九十六回,魏将,太原人,字伯道。陈仓太守,病重惊亡。

和洽:六十六回,汉侍中。

霍峻:六十二回,字仲邈,南郡枝江人,蜀将。

霍弋:一百十九回,蜀建宁太守。

花永:一百十回,魏将。

汉灵帝:一回,刘苌之子,中平六年崩。

后槽:五十三回,张辽军养马后槽,刺杀张辽不成,斩。

J

蒋钦:十五回,字公奕,九江寿春人。

蒋奇:三十回,袁绍将,为张辽斩。

蒋义渠:三十一回,袁绍将。

蒋干:四十五回,九江人,字子翼,周瑜友,曹操帐下幕宾。

蒋琬: 六十三回,字公琰,零陵湘乡人,荆襄名士,归刘,

蒋济:七十五回,曹军主簿。魏太尉。

蒋延:一百八回,吴将。为诸葛恪贬为庶人。

蒋班:一百十二回,诸葛诞谋士,降司马昭。

蒋舒:一百十二回,蜀将。降魏。

蒋斌:一百十三回,蜀将。降魏。

蒋显:一百十八回,蜀太仆。

贾诩:九回,字文和,李傕谋士,降汉,魏太慰,病亡。

贾华:五十三回,东吴将。

贾逵:七十九回,汉谏议大夫,魏建威将军。

贾范:一百六回,公孙渊副将。谏言被公孙渊斩。

贾充:一百十一回,字公闾,贾逵子,司马昭心腹。

吉太:二十三回,字正平,皆呼吉平,洛阳人,太医,为操获,撞阶而死。

吉邈:六十九回,吉平长子,字文然,起事为乱军杀。

吉穆:六十九回,吉平次子,字思然,起事为乱军杀。

金尚:十七回,兖州刺史,不从袁术,为之杀。

金旋:五十三回,武陵太守,为巩志杀。

金祎:六十九回,韦晃心腹,与王必交厚,讨曹操,为乱军杀。

金环三结:八十七回,孟获第一洞元帅。为赵云杀。

靳祥:九十七回,蜀将,陇西人。

焦触:三十三回,袁熙将,降曹,为韩当斩。

焦炳:七十一回,魏将,为赵云杀。

焦彝:一百十二回,诸葛诞谋士,降司马昭。

焦伯:一百十四回,曹髦护卫。为成济杀。

姜叙:六十四回,与杨阜为姑表兄弟,抚彝将军。

姜叙母:六十四回,杨阜姑,为马超杀。

姜维:九十二回,天水冀人,字伯约。兵败诈降不成自刎。

姜冏:九十二回,姜维父,汉天水功曹,羌人乱,没于王事。

沮授:七回,袁绍谋士,被绍下狱,为操获,不降,斩。

沮鹄:三十二回,沮授之子,为张辽射杀。

句安:一百七回,蜀将。降魏。

蹇硕:一回,十常待之一。为郭胜所杀。

纪灵:十四回,袁术将,山东人,五十斤三尖刀,为张飞杀。

简雍:十八回,字宪和,涿郡人。明阴阳。

军士:六回,孙坚军,袁绍乡人,密告孙坚得玺。

K

孔(亻由):五回,初为豫州刺史。

孔融:五回,北海太守,字文举。鲁国曲阜人。为操杀。

孔宙:十回,孔融父。

孔昱:六回,鲁国人,字世元,江夏八俊之一。

孔秀、二十七回,东岭关守将,为关羽杀。

蒯良:六回,延平人,字子柔。

蒯越:六回,延平人,字异度。刘表谋士,降曹,封江陵太守。

阚泽:三十八回,会稽山阴人,字德润,献诈降书。

轲比能:八十五回,辽东鲜卑国国王。

L

刘焉:一回,幽州太守。江夏竟陵人,汉鲁恭王之后。刘璋父。益州牧,患病疽死。

刘备:一回,字玄德,中山靖王刘胜之后。祖刘雄,父刘弘。

刘元起:刘备之叔父。

刘恢:二回,代州太守。

刘陶:二回,谏议大夫,为十常侍害。

刘虞:二回,幽州牧,平寇有功,封太尉。

刘苌:二回,解渎亭侯。汉灵帝之父。

刘辩:二回,汉少帝。废为弘农王,为董卓鸩酒害。

刘协:二回,陈留王,表字伯和,灵帝中子,汉献帝,被曹丕废为山阳公。

刘岱:五回,初为兖州刺史。降曹为张飞擒,为操黜罢爵禄,

刘表:六回,荆州刺史,字景升,山阳高平人,汉室宗亲。江夏八俊之一。病死。

刘范:十回,左中朗将。

刘晔:十回,字子阳,淮南成德人。曹操谋士。

刘繇:十一回,扬州刺史,字正礼,东莱牟平人,刘岱之弟,刘宠之侄,

刘艾:十四回,汉宗正,

刘宠:十五回,汉室宗亲,太尉。

刘璋:五十九回,益州牧。字季玉。降刘备,打发去南郡公安。

刘安:十九回,猎户,杀妻食刘备,瞎搞。

刘延:二十五回,东郡太守,

刘辟:二十六回,汝南黄巾军。随刘备,为高览杀。

刘勋:二十九回,庐江太守,为孙策败。

刘子扬:二十九回,鲁肃友。

刘禅:三十四回,刘备子。小名阿斗。

刘琦:三十四回,刘表长子,病死。

刘琮:三十四回,刘表次子,降曹,为于禁军杀。

刘泌:三十六回,长沙人,汉室宗亲,樊城县令。

刘封:三十六回,原姓寇,刘泌甥,刘备义子。不救关羽,为刘备斩。

刘先:四十回,荆州别驾。降曹。

刘馥:四十八回,扬州刺史,字元颖,沛国相人,久事曹操,为操酒后杀。

刘熙:四十八回,刘馥子。

刘度:五十二回,零陵太守。

刘贤:五十二回,刘度子,为张飞捉,降。

刘磐:五十三回,刘表侄,后为长沙太守。

刘(王贵):六十回,刘璋将,为张翼杀。

刘巴:六十二回,字子初,零陵烝阳人,刘璋士。降刘,左将军。

刘循:六十二回,刘璋长子。

刘(日俊):六十五回,刘璋将,为赵云杀。

刘氏:六十八回,曹操妾,曹昂母。

刘(分阝):六十九回,太守,管辂卜之。

刘瑁:七十七回,刘焉子,娶吴氏,早#124;。

刘永:七十七回,字公寿,刘备子,吴氏生。

刘理:七十七回,字奉孝,刘备子,吴氏生。

刘廙:七十九回,奏献帝让位。

刘琬:二十九回,汉使,曾赞孙权。

刘豹:八十回,蜀阳泉侯。

刘宁:八十二回,洞溪汉将,兵败降吴。

刘琰:九十一回,蜀车骑大将军,都乡侯。为刘禅斩。

刘敏:九十一回,蜀偏将军。

刘合:九十七回,蜀将,病亡。

刘劭:一百三回,曹将,

刘放:一百六回,魏侍中光禄大夫。

刘达:一百十回,魏将。

刘丞:一百十三回,吴将。为孙綝杀。

刘寔:一百十六回,魏相国参军。

刘(王睿):一百十八回,刘禅长子。死于乱军。

刘瑶:一百十八回,刘禅次子。

刘琮:一百十八回,刘禅三子。

刘瓒:一百十八回,刘禅四子。

刘谌:一百十八回,刘禅五子,北地王。国亡,杀妻、子,自刎。

刘恂:一百十八回,刘禅六子。

刘璩:一百十八回,刘禅七子。

刘氏:三十一回,袁绍后妻,袁尚之母。

刘氏:一百七回,曹爽妻。

李傕:三回,西凉人,为段煨杀。

李儒:三回,董卓婿,王允杀。

李肃:三回,虎贲中郎将,吕布友。斩董卓首级,后为吕布杀。

李典:五回,山阳巨鹿人,字曼成。

李蒙:九回,董卓余党。死于马超之手。

李别:十回,李傕之侄,为许褚斩。

李膺:十一回,河南尹。

李封:十一回,吕布将。为许褚斩。

李暹:十三回,李傕之侄,为许褚斩。

李乐:十三回,山贼,奉诏救驾,封征东将军。为徐晃杀。

李丰:十七回,袁术将,操擒杀。

李通:十八回,江

》:“孙休时,珝为五宫中郎将,遣至蜀求“丞”与“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丞相理 董超,部典将,欲降关羽被庞德斩杀。 成何,督将。 庞淯,字子异

  会稽王孙亮(243—260),字子明。孙权的第七子,吴国的第二代皇帝。他是个聪明的皇帝,看到孙綝专权,图谋杀之,但最终失败。帝位被废,沦为会稽王。  250年立为太子,252年即位时才10岁,16岁时,被权臣孙琳所废,贬为会稽王。  东吴嘉平二年,孙权废太子孙和立幼子孙亮为太子。嘉平四年,孙权去世,太子孙亮即位,大将军诸葛恪受遗诏辅政。  孙亮即位不久,与当时的宗室武卫将军孙峻合谋杀掉了辅政大臣诸葛恪,改由孙峻及其弟弟孙琳辅政。然而,孙峻孙琳都骄横跋扈,甘露三年,因东吴接应曹魏叛将诸葛诞失败,孙琳归罪于孙亮。甘露三年,孙琳逼孙亮退位,改为会稽王。 吴景帝孙休(234--264),字子烈,吴国皇帝,在位六年。孙权第六子,258年即位,同年杀权臣孙琳,264年孙休死,时年30岁。  孙休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次辞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遂除孙綝。  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  孙休好文。上位后于永安元年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南京太学之滥觞,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  武功方面,无甚建树。曾图先统一南方,永安七年(264年),趁蜀中无主,西征巴蜀,屡败屡战。  永安七年(264年)七月,孙休病重,不能语,尚能书;当年以三十岁英年早逝。侄孙皓继位。 乌程侯孙皓(242年—284年),字元宗,中国三国时代东吴的第四代君主(264年-280年在位)。他是孙权被废去皇太子地位的第三子孙和的长子,也是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  虽然他的前任孙休已经有儿子,但孙休去世时这个儿子十分年幼。群臣鉴于蜀汉之亡,认为主少国危,想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所以作为废太子孙和的长子孙皓便被拥立继位。孙皓即位后,追谥父亲为文皇帝,并为他举行祭祀。  孙皓初立时,下令抚恤人民,又开仓振贫、减省宫女和放生宫内多余的珍禽异兽,一时被誉为令主。但很快他便变得粗暴骄盈、暴虐治国,又好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另外,他也把拥立自己的家臣杀掉 (据说他们后悔拥立孙皓,被他知道而见杀) ,又曾迁都至武昌(今鄂州,非武汉),大兴土木。  孙皓即位的次年,曹魏的司马炎受禅称帝,建立西晋。  孙皓曾任用陆逊的族子陆凯为丞相。陆逊次子陆抗亦被孙皓委派镇守襄阳等处的边防。两人均是东吴名臣。据正史记载,孙皓曾对两人的直谏有所不满,但因他们家族势大,孙皓始终没有惩罚他们和他们的子孙。  陆凯、陆抗二人于269年和274年相继去世。吴国失去了两位重臣,政局转坏。不久,西晋内部达成了伐吴的一致意见,遂于280年挥军南下。吴军毫无抵抗之力。结果建业陷落,吴国灭亡,孙皓本人也成了晋武帝的俘虏。  孙皓是一个暴君,他是吴国的第四代国君,也是末代君主,在位之前被封为乌程侯,景侯死后他继为国君,性嗜酒,又残暴好杀。当他对韦曜颇为欣赏时,可以酒席之间暗中作弊,偷偷地用茶换下韦曜的酒,使之得过"酒关"。但是“以茶代酒”一事直到今天仍被人们广为应用,并称得上是一件大方之举、文雅之事,这无论是孙皓还是韦曜,都是始料未及的。

元兴元年(公元265年)七月,吴国都城建业皇宫之中一片慌乱,内侍和宫女的身影进进出出,哀伤和绝望笼罩着整个大殿。

此时,一个身着高等官员官服的身影步履匆匆,穿过忙碌的众人,直接踏入殿中。侍卫并未加以阻拦,因为此人正是深受皇帝信任的东吴丞相濮阳兴。

濮阳兴来到殿中,刚要向榻上之人行礼,只听那人用孱弱的声音道:“近,前……”。濮阳兴随即趋前,到榻前扑通跪倒,声音已是哽咽:“陛下,臣来迟……”。

被称作陛下的人年纪不过三十左右,却面色苍白,他自知大限已至,又几乎无法开口说话,便用尽最后的力气握住了濮阳兴的手臂,并指着榻侧一个十岁的孩童,眼中尽是托付之意。“陛下放心,臣与张布必尽心辅佐幼主,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听到濮阳兴的答复,本已满头虚汗的皇帝脸上浮现出一丝轻松的神情,抓住濮阳兴的手也渐渐松开。

濮阳兴再看时,只见皇帝眼中已经没有了光彩。这位英年早逝的皇帝,正是东吴第三代帝王孙休。将时光倒回三十年,公元235年,正是孙休出生的这一年。

此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心力交瘁,已于北伐途中病逝于五丈原,其继任者姜维秉承诸葛亮遗志,暂且回师成都,休养生息,以图卷土重来。魏国司马懿遭到政敌曹爽的排挤,被封为太尉,明升暗降。

而东吴大帝孙权则刚刚亲征合肥新城归来,和以往一样并未取得大的进展。可以说,孙休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表面上三国暂时和平,实则暗流涌动的时代。

1

少年封王,意外得位

孙休是孙权第六子,母亲王夫人。他自幼跟随中书郎谢慈学习,并在十五岁这一年聘娶朱据之女为妃,十七岁时受封琅琊王。

如果没有大的变动,孙休很可能就像其他兄弟一样,做一个普通的王爷度过一生,但接下来的政权动荡,直接将这位青年王子推向了前台。

长子孙登去世后,老来丧子的孙权在巨大的悲痛中变得愈发昏聩而多疑。在二宫之争中,孙权挥起屠刀,逼死重臣陆逊,废黜太子孙和,杀死鲁王孙霸,东吴由此元气大伤。

弥留之际,孙权托付诸葛恪辅佐幼主孙亮(孙权幼子,孙休之弟),但诸葛恪不知韬晦,为宗室孙峻所杀。此后孙峻与其兄弟孙綝把持朝政,孙峻去世后,孙綝独揽大权,跋扈的样子与诸葛恪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时的幼主孙亮已经长大,当然不甘心大权旁落,于是和姐姐孙鲁班等密谋诛除孙綝。不想谋划不周,被孙綝得知。孙綝随即率军包围皇宫,将孙亮亲信该杀的杀,该放逐的放逐,最后索性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将孙亮废黜。在与属下商议之后,孙綝寄信与孙休,由此开启了这位东吴琅琊王的皇帝生涯。

《三国志吴书》中记载,孙休在驻地会稽时,“居数岁,梦乘龙上天,顾不见尾,觉而异之”,皇帝毕竟是上天之子,因此非正常嗣位的主子总要有些祥瑞征兆来证明其合法性,这点在孙休身上也丝毫不例外。

2

诛杀权臣,稳定朝局

孙休是孙綝送上皇位的,孙休即位后,“綝一门五侯皆典禁兵,权倾人主”,这是东吴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情形,孙綝但有陈述表请,孙休不得不恭敬对待,丝毫不敢有违抗,孙綝越发得意忘形起来。

一次酒宴上,醉醺醺的孙綝对左将军张布口出怨言:“当初废黜少帝(孙亮)的时候,不少人劝我应该自己称帝(孙綝也是宗室)。但我认为当今陛下贤明,所以我将他迎立为天子。但如今陛下仅仅视我为一般的臣子,看来我要改变计划才好。(原文:今上礼见拒,是与凡臣无异,当复改图耳)” 。

孙休得知这些之后,又给了孙綝丰厚的赏赐,后来有人禀告孙休孙綝想要谋反,也被孙休抓起来交给孙綝杀掉。这些举动在孙綝的眼中,无非是一个羔羊般懦弱的君主向自己献殷勤,以求保住自己的小命和帝位。孙綝冷笑一声,只要有权有兵在手,那个鸟皇位,老子还不稀罕呢!

殊不知这些不过是孙休骄兵的策略,太过熟悉朝堂尔虞我诈的他,怎会甘心真正做一个唯唯诺诺,苟且偷生的傀儡。

永安元年冬十二月初八,正是腊祭之日,孙休是日设宴,召孙綝入宫。孙綝并非糊涂之人,明白自己位高权重,正在犹豫自己要不要推托这次宴席,孙休派出的十几名使者又接连来府中催促。孙綝想来想去,觉得自己身为东吴丞相,又领荆州牧,那个小皇帝怎么看也不像有胆量算计自己,索性心一横,登上了赴宴的马车。孙綝哪里知道,走入宫门的那一刻,自己已经成为虎口中的羔羊……

捉拿和处死孙綝的过程不必细述,同样是诛杀权臣,不妨与后世北魏孝庄帝诛除尔朱荣进行对比:孝庄帝诛杀尔朱荣之时,尔朱荣有大量同党在地方上统兵,尔朱荣死后,以其兄弟尔朱兆和尔朱世隆为首,在晋阳起兵并最终攻陷洛阳,孝庄帝本人不免被绞杀的悲惨下场。

而孙綝死后,历史上并没有记载其党羽有任何大规模反叛复仇的迹象。事实上,在诛除孙綝之后,孙休立刻下诏,之前追随孙綝的众人一概不问罪。虽然时代背景有所不同,孙休毕竟比孝庄帝在政治斗争中做得更为妥善。

3

任用故臣,英年早逝

东吴景帝孙休在位期间所做的另一项重要举措,乃是重视教育。

他在诏书中曾经说道:“古者建国,教学为先,所以道世治性,为时养器也。”(古人创建国家,会将教育学习放在首位,以此来引导世人,陶冶他们的品性,为时代培育人才)。

孙休本人就是勤奋好学之人,主政之后,他大力推行教化,根据古制设置学官,立五经博士,考核录选应选的人才。虽然所遴选的人才多数出自江东诸世家,但孙休的兴学之策,依然令江南水乡呈现出一片文化欣欣向荣的景象。

孙休诛杀孙綝后,其亲信张布和濮阳兴等大受封赏,这两个人阿谀奉承,欺上瞒下,孙休虽然看在眼里,也没法与他们撕破脸皮,毕竟自己身边还是需要有一些用得趁手的人来辅佐。

事实上,我们放眼整个东吴王朝,会发现每位皇帝身边都会出现有强权的辅臣。孙权即位之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周瑜去世后,鲁肃、吕蒙和陆逊分别握有军中大权。孙亮即位后,先是诸葛恪,后有孙峻孙綝兄弟。

因为自孙策开创基业开始,就是以“外来户”的身份入主江东,想要站稳脚跟,就必须得到各大世族的支持,但作为皇帝又势必不甘心做这些世族手中的提线木偶,因此就会培养从北方流亡到江东的所谓“流亡北士”作为自己的心腹,到孙休时代,这种局面并未发生大的改变,濮阳兴便是一名典型的流亡北士。

公元263年,魏将邓艾偷渡阴平,直捣成都,蜀汉君臣开城投降,三分天下去其一。很快,魏军内部发生斗争,钟会邓艾相继被杀,孙休此时想要借机攻入巴蜀,与魏国隔江而治。

第二年春天,陆抗、步协等奉命率军围困巴东守将罗宪,始终无法攻克。数月之后,魏国喘过气来,派兵救援,吴军只得退还。此时,未满三十岁的孙休身体每况愈下,临终之时,只得将太子托付给濮阳兴,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孙休未曾想到,濮阳兴并未按照自己的意思让太子即位,而是将故太子孙和之子乌程侯孙皓迎立为帝。

濮阳兴等人的考虑是:太子年幼,如今蜀汉刚刚灭亡,东吴人心不稳,交趾、豫章等郡又发生叛乱,朝廷需要一位年长的君主来稳定局面。

他们哪里想到,自己迎来的却是魏晋时期有名的奇葩君主,不仅将自己的性命搭了进去,这位乌程侯也在十余年后亲手将自己爷爷孙权苦心经营的吴国拱手让给了司马家。

那么,倘若孙休身体健硕,能够活到孙权一样的年纪,是否就能和司马家平分天下呢但历史无法假设,孙休的薨逝,抹去了东吴的最后一缕曙光,天下终究再次归于一统。

景帝孙休

(公元234~公元264年)

在位时间:公元257~公元264年

曾用年号:永安

谥号:景帝

庙号:无

安葬地:不详

孙亮被废之后,孙琳决定(孙峻的从弟)迎立吴大帝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孙休为帝,开始孙休并不相信,一路上走走停停,拖延时间,并派人探听消息,直到来人回报说事情是真的后,孙休方才加快步伐,星夜赶往京城。随后,便在众大臣的拥护下,登基称帝。

孙休能够当上皇帝,孙琳的功劳最大,因此孙休在即位后不久,将孙琳、孙恩、孙据等五人封爵为侯,并将吴国军政事务交给孙琳处理。从此,孙琳五兄弟权势熏天,为所欲为。孙休虽贵为君主,但什么都还得听孙琳的,不过时间长了,两人之间还是发生了矛盾。

有一次,孙琳给孙休献酒,不知孙休是有什么想法,竟然拒绝不收,孙琳无奈,只得顺路将酒带入左将军张布家。在张布家,喝醉的孙琳实在忍受不了孙休给他的气,于是乘着酒兴对张布大发牢骚说:“当初废黜孙亮时,许多人劝我自立为帝,可我以为陛下贤明,所以迎立他为君,不是我,陛下如何能当上皇帝可今天我奉献礼物,陛下竟然拒不接收!这口气实在难以下咽,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改立新君。”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张布将孙琳送回家后,赶紧向孙休报告,孙休一听,也大为恐慌,于是与张布商量。商量了半天,还是没有太好的办法,于是决定对孙琳继续优崇赏赐,使其不备,然后趁机好做些准备。

此后,孙休对孙琳像往常一样。继续委大政于他,并不断加以赏赐,还将告发孙琳的人送给孙琳发落。孙琳杀了告发者后,心中惊恐不安,唯恐朝中再有人与他作对,更担心孙休听信他人之言,惩罚自己。于是,孙琳便请求到武昌屯守,孙休立即答应,并允许孙琳将所率精兵万余人全部带走,还允许他任取所需。

于是,孙琳的整个兵营里装备、粮草堆积如山,简直像仓库一样。孙琳以为孙休仍然信任自己,便无忧无虑地整日饮酒作乐,专等吉日良辰起程开拔,没想到,他们的大祸即将临头了。孙休在听信手下大臣所进孙琳将反的谗言后,找来张布、丁奉等人商量,决定诛杀孙琳诸兄弟。

公元258年的腊月初八,孙休举行宴会,准备趁机杀掉孙琳,可孙琳因预感不祥,称病不去赴宴。孙休便派使者强请,将孙琳请入宫中。临行前,孙琳手下纷纷劝阻,孙琳就说:“陛下屡次要我去参加宴会,我作为臣子不能推辞。不过为了防止发生事情,你们可以预先集合兵马,见我入宫之后,便在府内放火,我就可以借机返回。”说完,孙琳便进入宫中。

孙琳进入殿中后,见孙休神色安详,旁边只有张布、丁奉等人陪侍,于是略微放下心来,但看看四周的卫士,个个神色严峻,手握兵器,如临大敌。孙琳见此,刚放下的心又提了上来,随后君臣各自心怀鬼胎,上坐饮酒。孙琳边喝酒,眼睛边盯着自己家的房屋。这时,只见孙府上空一股浓烟腾空升起,孙琳马上站起来说道:“陛下!臣府中起火,请允许臣速返,回去探望!”孙休见其要走,于是命令丁奉、张布率左右卫士抓住孙琳,将他捆个结实,随后将其斩杀。

诛杀孙琳后,孙休又带兵剿灭四散逃命的孙琳族人,接着孙休又命人诛灭了孙琳三族,还将孙琳族从孙峻的棺材打开,将以前封授的官印取回,砍碎其棺,再埋入地下。

孙休诛灭孙琳后,开始亲政。

孙休即位之时,东吴国力已开始衰落。在国内,是各个实力集团争权夺利,大大削弱了中央集权的力量,在国外,魏国不断地侵扰边境,交趾郡(今越南北部)吕兴等人也起来造反,沿海一带又有海贼骚扰。简直是内外交困。孙休想行励精图治,发展农业生产,整顿吏治,增强国力,但终因即位日籍,权力过小,整个统治阶级的日益腐败而收效甚微。

孙休富有学识,眼光过人,往往能言人所不能言之事。即位后,有人他为诸葛恪立碑,以表彰其功勋。孙休说:“诸葛恪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使得吴在盛夏时节出军,结果损失了不少士兵,这样看来,他无尺寸之功,因此不能说他有能力;他高居首辅之位,又是顾命大臣,但却死于逆臣小人之手,因此不能说他有智慧。为何还要立碑”

孙休也很相信迷信。有一次,孙休患病,便令人找来一名巫师看病。孙休想试一试巫师法术如何,就命人先杀了一只鹅埋在宫中后花园里。然后命巫师来看,告诉他说:“如果能说出这坟墓中的已死妇人的样子,当场有赏,并可以给皇帝看病。”这巫师早已买通宫人,了解了内情,假装围着坟墓转来转去,从早到晚,整整一天未发一言。孙休奇怪,便叫人问他,他回答说:“实不相瞒,我真的并没看见鬼,只是看见一只白鹅站立在坟墓上,只所以没有马上报告,是我怀疑这白鹅是鬼神故意变出这个模样,等它露出真形我再报告,可是从早到晚,这白鹅竟然毫无改变,我不知何故,所以不敢据实以报。”孙休一听,连声说:“高明!高明!快请大师进来给我看病。”

公元264年,孙休突发重病,不久便死去。

太平三年(258年)九月二十六日,东吴权臣孙綝发动兵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孙休与张布丁奉合谋,遂除孙綝。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重病在床,以手诏命丞相濮阳兴入宫,令太子孙湾(上雨下单)出来拜见濮阳兴。永安七年(264年),孙休这位皇帝病重在床,甚至无法说话,就紧握着濮阳兴的手臂,指着太子把他托付给他。

永安七年七月二十五日(264年9月3日),孙休驾崩,年仅三十岁。元兴元年(265年)十二月,葬于定陵。值得注意的是,孙休在去世之前,明明有儿子,甚至还册立了太子,但是,最终的结果却是他的侄子孙皓即位。对于孙皓这位皇帝,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了,公元280年,西晋大军进攻东吴,孙皓放弃抵抗,这意味着东吴的正式灭亡。那么,问题来了,东吴皇帝孙休去世后,明明有儿子,为何最后是侄子即位呢?

首先,孙休是吴大帝孙权的六子,还是东吴第三位皇帝。对于孙休来说,共有四个儿子,其长子更是在公元262年就被立为太子了。不过,永安七年(264年),吴景帝孙休去世,结果却是孙休的侄子孙皓即位。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孙休去世时,他的儿子年龄较小,长子更是只有10岁上下,所以东吴群臣违背孙休生前的遗愿,改立孙皓为皇帝。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虽然孙休这位皇帝有不止一个儿子,但是,孙休去世的时候,蜀汉刚刚被曹魏消灭,再加上交阯(郡治今越南北宁市)发生叛乱,东吴国内比较慌乱,就想立一个较年长的君主。对此,在笔者看来,孙休去世时的情况,实际上和孙策去世时的情况存在相似之处。而就后者来说,也是明明也有儿子,却选择让相对年长的孙权即位。在公元264年,东吴无疑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

在公元263年,掌握曹魏大权的司马昭发动了魏灭蜀之战。此战,邓艾偷渡阴平,迫使后主刘禅放弃了抵抗。到了公元264年,蜀地的叛乱平定之后,曹魏得以有效控制了巴蜀之地。在此基础上,东吴自然成为司马氏的眼中钉和肉中刺。在吞并蜀汉之后,司马氏所掌握的疆域、人口、兵力,都是吴国的数倍了。与此同时,东吴的交阯(郡治今越南北宁市)发生叛乱,这让东吴朝廷意识到了威胁,也即稍有不慎,很可能就要走向覆灭了。

孙休去世的时候已经立了自己的儿子作为太子,但是孙休的几个孩子都很小,这个太子也才十岁左右,孙休死后,大臣们都觉得不应该让那么小的孩子来继承大统,当时的吴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大臣们也觉得应该让一个有能力的人统领大家,不然吴国将面临着灭国的危险。而当时的孙皓年轻气盛,而且才华出众,为人友善,所以大臣们不得不违背孙休的遗愿,拥护孙皓登上了帝位。

当时的吴国的处境算是十分危险的了,再加上孙休去世,整个朝廷都是群龙无首,而孙休当然是想让自己的儿子继承自己的位置,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而且他生前就立了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说明他的遗愿就是要将皇位传给这个儿子,但是孙休的这个儿子太小了,现在拥护一个幼小的帝王的话,对一个国家是很不利的,而且吴国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

大臣们看孙皓就是最佳人选,孙皓是孙休的侄子,而且孙皓才智过人,为人友善,所以大家一致把孙皓推到了帝王的位置。一开始的孙皓真的不负众望,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利之后很好的发挥着自己的优势,帮助吴国的百姓,处理政务,一时之间大家都觉得自己选择了一个明君,但是长而久之孙皓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因为可能做出了一点成绩,孙皓就洋洋得意了,变得高傲狂躁,动不动就冲别人发火,拿身边的大臣出气。

后来他更害怕长大了的孙休的孩子会威胁到自己的位置,所以将孙休的四个儿子支配到很远的地方。在孙皓统治的后些年,吴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他并没有完成兴复吴国的初衷,反而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加快了吴国灭亡的步伐。

三国演义各势力全人物 只要名字 谢谢

A 阿会喃:八十七回,孟获管下第三洞洞主,蜀军南征被张翼所擒,释后为获所杀。 B 鲍信:三回,初为济北相。剿青州黄巾军,被害。 鲍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