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的活见证
三、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伟大发明的活见证。
众所周知,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另外三项是造纸、指南针和火药),宋朝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1031——1095)在《梦溪笔谈》中详尽地记载了毕升制作泥活字进行印书的事情。这一无可辨驳的史实已为世界多数科学家接受。然而,国外仍有不少专家对中国发明活字版印刷术表示怀疑,认为活字印刷术只不过是古代中国人一个并不成熟的构想,而不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中国的学术界也因为长期未找到中国早期的活字版印刷品实物而感到遗憾。因为利用文献考证的结果再加上实物例证更能说明问题。
1987年5月,甘肃武威市新华乡缠山村亥母洞遗址出土了一批西夏文佛经文书,其中一本《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是泥活字版印本。1991年8—9月,宁夏贺兰县拜寺沟方塔废墟中清理出一批西夏文物,其中的佛经《吉祥皆至口和本续》(又译《吉祥遍至口和本续》)九册经专家鉴定为木活字印本。这是目前世上最古老的木活字印刷品。这些重大发现充分地证明:活字印刷术确实是古代中国人的一个伟大而成熟的发明,而不是什么不成熟的构想。它也说明了:当时泥活字印刷仍然存在,木活字印刷已开始兴盛。这两个发现也改写了关于木活字产生于元代的传统记载,把木活字的发明时间大大地推前了。但是,古代活字印刷术的生产流程是怎样的呢?古老的文明有没有延续下来呢?2001年底,有几个记者到浙南山区的平阳坑镇东源(又名东岙)村采访,意外地发现这个偏僻山岙还有人使用老古式的木刻活字印刷术印族(宗)谱。他们是不是古代活字印刷的传人? 2001年11月20日,《温州都市报》发表了记者李毅采写、倪华初配照的报道《古老文明在这里延续——东源村探访活字印刷》。几乎与此同时,《瑞安日报》记者庄颖昶把自己深入东源采写的文稿、拍摄的照片发给多家媒体。于是,中央级媒体、港澳媒体、国内媒体的记者纷纷奔向瑞安东源,惊呼:山旮旯里惊现古文明!许多专家学者也接踵而来,确认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确实是古代木活字印刷术的真传,东源谱师是中国古代活字印刷的传人。2003年11月,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组初步确定东源木活字印刷术为五级(最高等级)旅游资源单体。东源,瑞安的东源,成为了中国古代伟大发明的活见证!
1298年,王祯在安徽旌德县尹任上开始《农书》的写作,他感到这部书字数多,如果抄写,“学者艰于传录,故以藏书为贵”;如果付印雕版,“然而板木工匠,所费甚多,至有一书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虽有可传之书,人皆惮其工费,不能印造传播后世”。由此想到巧便的方法,叫工匠制作木活字,两年时间完成了木活字的雕刻,试印了《旌德县志》,约计六万余字,不到一个月就印成了百部,证明效率很高,印刷效果同当时工艺已经很成熟的雕版印刷一样,因此知道木活字完全可以用于书籍的印刷。后来,王祯迁任江西,所见印书都还用雕版,考虑到“古今此法未有所传,故编录于此,以待世之好事者,为印书省便之法,传于永久”,从而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木活字印刷技术的详细记载。
王祯的木活字印刷方法,是先用纸写好大小字样,糊于木板上刻字,再一一锯开刻好的字,然后将刻好的单字分门别类,归纳到各自的木匣中备用。排版时按照书籍的开本制作一个方形木盘,把木活字一行行排进去,用竹片作为界行把字隔开夹紧,排满一版框后,用小竹片垫平,用木楔塞紧,使活字固定不动,最后在排好的字版上涂墨铺纸,用棕刷刷印。为了减少劳动强度,提高效率,王祯在排字技术上有所独创,制造两个大转轮盘,按韵字、杂字和字号将字盘摆放其上,捡字工匠坐在中间,转动转盘方便取字。王祯在书中将这种木活字印刷称为“今又有巧便之法”,归纳了写韵刻字法、锼字修字法、作盔嵌字法、造轮法、取字法、作盔安字刷印法等六道工艺工序,是知其专注于木活字印刷技术之应用与传播的一番用心。
王祯用木活字印制《旌德县志》的成功实践和《农书》的记载,是印刷史和活字印刷技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详细的技术工艺记载,直接指导了后世活字印刷的实践与发展。而现今仍在使用的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其传承的历史可追溯到元代与王祯基本同时代的祖先,工艺和流程与王祯所采用的基本相同,说明瑞安木活字印刷技术与王祯创制木活字和《农书》的传播有直接的影响和承递关系。
在王祯之后二十多年,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马称德任浙江奉化知州,也“镂活书板至十万字”(乾隆《奉化县志》所载至治三年《知州马称德去思碑记》),用木活字印刷《大学衍义》43卷20。
到了明代,木活字印刷更为普遍,不仅在安徽、浙江、江苏、福建一带流行,而且流传到云南、四川等边陲甚至少数民族地区。各地书院、私家书局和书坊,还有封于外地的藩王,都常常采用木活字印刷书籍。明代木活字本现今有书名可考者,还有百余种,而明代的政府公报《邸报》,也从崇祯十一年(1638年)起用木活字排印发行。
中国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毕升(1990年在湖北省英山县发现了毕升及其夫人的合葬墓碑,还发现了其孙子的墓葬,经国家博物馆专家确认是英山人,2015年1月16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放了记录片毕升墓碑之谜》,再次明确了毕升的籍贯是英山县)发明泥活字,是活字的开端。以后又发展了锡活字、木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其中木活字对后世影响较大,仅次于雕版。 在北宋毕升试验泥活字印刷之后。
元代初期农学家王祯于大德二年(1298)创制木活字3万多个,并试印自己纂修的《大德旌德县志》成功,这是中国有记载的第1部木活字本方志。
版书:木活字发源地○怪地名称:版书乡○方位:旌德县○地名出处:史料○奇怪指数:★★★★○讲述人:朱先明(宣城市作协副主席、旌德县作协主席)
版书是个很有意思的地名。它地处旌、绩二县交界处,周围群山环绕,山势峭拔险峻,峥嵘奇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加上优越的气候条件,使之植物种类繁多,树种资源丰富,历史上是一个山川秀丽、古木参天、物产富饶的地方。优良的木质在为刻写木活字提供必要原料的同时,也养育了一大批以木刻为业的民间艺人。且版书是古旌绩驿道必经之地,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之后,版书理所当然地承担起这项浩繁的工程,将一个古色天香的名字定格在历史的画册上。
从地名上可以看出,版书蕴含着无穷的文化意味。对于地名的来历,民间流传着一种说法:有一对兄弟,哥哥在竹签上刻出文字、图案,弟弟用锅底灰和水做成“印泥”,然后将竹签蘸上“印泥”印在纸上,文字图案便昭然显示,且可成批印制。这种原始的印刷技术,不经意间引出了版书这个地名。
说到版书,不能不提活版印刷,更不能忘记王祯。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县人,元代农学家及活版印刷术的改进者。他任旌德县尹六年中,政仁民惠,功绩卓著,“旌德之民利赖而颂歌之”。除注重以农治县,撰写《农书》外,改进活版印刷术,是王祯任旌德县尹的又一重大成就。他深感传统刻版费工费时又费料,已有的瓦字(泥活字)不尽如人意,于是决计改进。经过两年与刻工共同研究,设计成“活字板韵轮”,制作3万余枚木活字,将木活字依韵排列于转轮排字架上,排版时转动轮盘以字就人,转轮取字,省时省力。大德二年(1298),王祯首次采用这种木活字排印由其主修的6万余字的《旌德县志》,“不出一月,百部齐成”。王祯把木活字创制法及拣字排版的工艺写成《造活字印书法》,附载于《农书》之末,是世界上最早系统叙述活字印刷术的文献。
王祯为何把木活字印刷术这么重要的事情放在版书去做呢?这是缘于那里有茂密且适宜的杂木树林和乐于此事的刻工。再说,一个县尹,在办公的地方弄些“杂事”做,也有损于他的形象,所以,版书是木活字印刷术的发源地,也就不足为怪了。
此后,木活字发展较快,非但有汉字木活字,还有西夏文、回鹘文木活字。进入明清,木活字普遍流行。清代无论官署、私宅、坊间,木活字印书更为普遍。
元代至治二年(1322),浙江奉化知州马称德镂刻活书版10万字,印成《大学衍义》等书。现存元代《御试策》可能为元统元年(1333)后木活字印本。敦煌千佛洞曾发现元代回鹘文木活字,由硬木制成。至明代万历年间木活字较流行, 有的藩王府、书院和私人多用于印书。崇祯十一年 (1638) 起用木字印“邸报”,沿用至清末。清代乾隆三十九年(1774)由金简主持,刻成大小枣木活字253500个,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4多种、2300多卷。乾隆帝以“活字版”之名不雅, 改称“聚珍版”。其后地方官署、书院、各省官书局,以致民间私人及书坊均采用活字印书。经、史、子、集、小说、类书、丛书以及《京报》无所不备,尤以家谱采用活字版最多。金简著有《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记述印造经过,内容详备。以后各地仿效,有14个省用木活字印书,以诗文集居多。其他如绍兴府、常州府、徽州府等地的几千种家谱,十之七、八为木活字本。木活字印刷术在中国古代盛行,仅次于雕版印刷。
据估计,现在知见的木活字不下千种,其中较著名的,嘉道年间,有吴志忠印《兼明书》、《洛阳伽蓝记》等书,张金吾爱日精庐印《续资治通鉴长编》,六安晁氏印《学海类编》,京师琉璃厂半松居士印《南疆绎史》等书。咸同年间,有仁和胡珽琳琅秘室印《琳琅秘室丛书》,江夏童和豫朝宗书屋印明严衍《资治通鉴补》、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等书。光绪间,有洞金鉴重印《琳琅秘室丛书》,姚觐元印《北堂书钞》等。
东源木活字印刷术的活见证
本文2023-10-14 14:05:2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2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