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满族李姓家谱 李占?李铁?往下不知道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谁有满族李姓家谱 李占?李铁?往下不知道了,第1张

沈阳满族的姓氏分布和主要氏族

一、主要氏族

  宣统二年(1910)春二月重编的《承德县志》记载,沈

阳满族主要氏族有:

1 皇族

旧居宗室觉罗,姓爱新觉罗氏,国初留守陪都分左右翼八旗。

新居宗室觉罗,由此系移居于省城东二里许宗室营,亦分隶于左右翼八旗。

2满州氏族

  佟佳氏,辽东巨族也。国初有佟养性、佟养正居佟佳地,因以为氏。后迁抚顺以贸易赀雄一方。清大军克抚顺,佟养性输款太祖高皇帝。佟养正遂携族属归汉军正兰旗。后养正之孙佟国纲,于康熙二十七年疏言:“臣曾蒙太祖谕令,与佟佳氏之巴都哩蒙阿图诸大臣考订支派氏族谱,今请归满洲。”部议以佟佳氏官职甚多,应隶汉军。唯国纲本支,宜入满洲,遂为正白旗人。于是满汉分隶,族大支繁,于国朝八大姓中称最焉。留盛京驻防者至今传十一世。

  乌喇瓜尔佳氏,居乌喇国,因以为姓。国初,胡尔哈器之妻与孝慈高皇后为姊妹,由是封为国威。胡尔哈器之孙锡特库,雍正三年袭六品官,传十五世,今居东营房。

  马佳氏,世居嘉里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国初,赫东额率满洲五十户来归,隶满洲镶黄旗,累著战功,授一等男。其弟阿库噶哈亦以战功授男爵。及入关定鼎以战伤时作留奉休息。至十二世升寅,乾隆已酉拔贡,授七品小京官。嘉庆庚申历官至工部尚书兼正黄、镶兰满洲都统,经筵讲官,赏戴花翎,紫禁城骑马,诰授光禄大夫,晋赠达¨子太保。赐谥勤直。至今传十六世。

  赫舍哩氏,世居都英额地方。国初;硕色来归,隶满洲正黄旗。通满,通满、汉,蒙古文,其子索尼亦通满、汉、蒙古文,由头等待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顾命,为辅政大臣,授一等公,溢文忠。其祖墓在昭陵左掖。

喜塔拉氏,世居喜塔拉地方,因地为氏。图力吉都督与兴祖直皇后之父阿古都督,显祖宣皇后之父至达格都督,敕封国戚舅舅,即太祖高皇帝之舅也。国初,隶正白旗满洲,世为福陵章京品级。至今传十七世

  富察氏,因地为氏。居长白山。国初,有瑚图来归,隶属正红旗满洲,至今传十四世。

  叶赫纳拉氏,因地为氏。国初,杨吉砮之女,讳孟古姐姐即孝慈高皇后,敕封杨吉砮之子阿什达尔汉为国舅,其后翁阿岱之孙为国戚,世守昭陵,居城北三台子及旺官屯,其祖墓在正黄旗界内候家岗子。至今传十余世。

  乌喇纳拉氏,因国为氏。有满泰者,太祖高皇帝纳其女为大妃,敕封国戚,世守昭陵。居城北东西营防。至今传十余世。

  哈达纳拉氏,因地为氏、世居哈达,都琥禅国初携雅克禅来归,隶满洲镶兰旗,征讨屡著战功。都琥禅随驾入关,其弟雅克禅留驻盛京。至满丕由协领从征陕西西川等处,卓著战绩,叙功授云骑尉,其子

玛骑袭职,至今传十三世。

  钮祜禄氏,满族巨族也,居长白山者尤著,后并散居于英额地方。国初,有额亦都者,识太祖高皇帝为真主,从征数十年,攻城野战所向皆捷,太祖深加褒奖,赐亲乘名马、赏賫衣、弓矢等甚众,并以其女为太宗文皇帝妃。其子孙先后尚公主者五人。授左翼总兵官、一等大臣。天命六年卒。追封弘毅公,配享太庙。额亦都五配,生子十七人。世祖入关,多随扈从。留奉天驻防者,隶满洲镶黄旗。其族甚繁,至今传十余世。

  伊尔根觉罗氏,氏族甚繁,居处之地不一。其居叶赫地方者,国初来归,隶正黄旗满洲。今世守昭陵,先世世袭防御,因事销去,居东西营房,传十余世

  梅勒氏:世居叶赫地方。国初来归,隶正黄旗满洲。太宗攻松山、杏山时,有梅勒章京立功于大凌河,赏世袭六品官。今居小南关,传十余世。

  完颜氏:世居完颜地方,因以为氏。国初来投,隶满洲镶黄旗。至五世杨保,诰封昭武都尉;七世佛尔果春,由生员考授笔政,升员外郎;八世呈瑞,字辑王,庚子副榜。今传十余世。

  觉罗察氏:先世有牙赖者,为昭陵噶拉大、阿思哈哈番,其子

郗尔根为内大臣,太子太保,世袭第二佐领。牙赖弟牙拜仕六品官。其墓碑为顺治八年立。至今传十一世。               

  二、姓氏及分布 

  根据史料记载及调查统计,沈阳满族姓氏有:

爱新觉罗氏(肇、金、罗、德、洪、依、海);   伊尔根觉罗氏(赵);

佟佳氏(佟);    瓜尔佳氏(关、白、汪、鲍);  马佳氏(马);   

索绰罗氏(索);   齐佳氏(齐);      纽枯禄氏(郎、纽);

舒穆禄氏(徐、舒、万、宋);  富察氏(富);   他塔喇氏(唐);

纳喇氏(那、南、姚);  董鄂氏(董、何);  兀扎喇氏(吴、乌); 

李佳氏(李):  赫舍里氏(张、康、卢);    完颜氏(王,汪);

喜塔喇氏(祖、图);  果尔勒斯氏(高);   宁古塔氏(刘、宁);

戴佳氏(戴);尼玛察氏(杨); 赫叶勒氏(赫);   田佳氏(田);

良佳氏(梁);郑佳氏(郑);啯噜噜氏(高)。

  除此之外还有: 郝、丛、葆、范、苏、陶、龙、郭、白、叶、谢、陈、辛、门、曾、益、常、千、梁、阎、倪、韩、孟、恒、秀、黄、鄂、朱、胡、林、耿、申、熊、乔、尹、周、尚、夏、哈、曹、曲、皇、于、项、代、蔡、卜、梅、钱、冮、魏、敖、安、聂、贾、葛、仲、袁、邰、信、巴、邢、杜、艾、孙、龚、单、石、罗、费、奚、毛、冯、俞

、包、顾、穆、吕、程、祥、荣、广、章、闻、任、塔、丁、邓、房、产、彦、兆、谭、祁、贺、礼、英、公、崔、年、翁、业、商、车、韵、窦、庄、果、边、史、廉、邱、查、佘、宛、姜、冠、沈、尤、解、兰、苍、钟、满、井、苏、刑、孔、汤、柳、向、詹、霍、许、蒋、武、温、鞠、庞、阿、岳、官、毋、双、党、潘、兴、里、巴、衡、明、秦、西、樊、邬、侯、供、苑、敦、邹、鲍、柏、戚、喜、老等。

  根据沈阳市满族集居的主要乡村调查,其姓氏分布是:

东陵区

  满堂满族乡

  满堂村:肇、徐、赵、章、宁、金、白、和、隆、关、景。

  二道村:肇、洪、赵、徐。

  荒地村:徐、金、洪。

  上水村:徐、赵、宁。

  中水村:赵、肇。

  苇塘村:关、肇。

  小黑村:肇、徐、金。

  辉山村:宁、肇。

  上木村:白、肇。

  下木村:够、肇、金。

  鼓楼子村:肇。

  观音阁村:那、关。

  汪家乡

  丰乐村:赵、洪、白、李。

  上伯官村:高、赵、祝、黄、鄂、舒、关、马、朱。

  高坎镇

  下马村:赵、王、李、祝、关、陈、张、何、辛、门、曾、郭、董、益、常、罗、千、梁、高。

  下洼子村:陶、阎、赵、何、徐、亍

  七间村:赵、倪、关、徐、孟、肇、白、韩。

  深井子镇

  双树村:关、万、何、吴、郎。

  龙红台村:龙、唐、万、关、洪、郭。

  祝家镇

  伙牛村:陶、赵、赫、郑、尚、关、金、王、周、唐。

  关麦峪村:关。

  英达乡

  后陵村:赵、祝、姚、关、叶、白、佟、唐、洪、谢。

  白塔堡镇

  大张尔村:海、吴、赵、张、李、赫。

  苏家岗子村:苏。

  五三乡

  营城子村:郝、富、张、康、高、赵、金、丛、关、葆。

  古城子乡

  高力堡子村:关、赵。

  永安村:康、关、秀。

  桃仙乡

  宁路村:关、赵、李。

  浑河站朝鲜族乡

  曹仲屯村:马、夏、哈。

  十里河乡

  浪子街村:赵。

  佟沟乡

  关沟村:关、白、刘、苏、佟、唐。

  大沟乡

  团山寺村:胡、白、吴、郭、关、高、韩。

  姚千户屯镇

  前陡峪村:汪、白、关。

  姚千户屯村:郭、赵、曹。

  红菱堡镇

  泡子沿村:戴。

  陈相屯镇

  瓦卜村:赵、白、梁。

新城子区

  新城子乡

  新南村:徐、赵、王、曹、李。

  西五旗村:吴、李。

  虎台乡

  治安村:金、董、杨、包、崔、王、赵、白、张。

  虎石台镇

  关、赵、吴、王、马、那、康、李、佟、郭、杨、徐、陶、孙、赫、郑、何、才、龚、朱、孟、单、汪、唐、石、魏、安、罗、费、鄂、奚、艾、毛、张、冯、曹、俞、刘、付、杜、陈、包、富、徐、于、沈、夏、胡、白、常、顾、高、穆、吕、耿、黄、金、蔡、程、曲、祥、阎、荣、周、广。

  尹家乡

  尹家村:佟、关、那、李、马。

  下坎子村:李、那。

  沟子沿村:关、李、那、佟。

  新农村:佟、那、李。

  小营子村:李、蔡。

  茨于村:常。

  东拉拉村:马、李。

  木赛村:蔡、李、佟。

  西明村:关。

  马赛村:李。

  光荣村:佟、关、李。

  道义乡

  郭士村:关、龙、富、赵、于、卜、那、奚。

  王台子村:关、那。

  郝付村:那、韩、关、曹。

  石佛寺乡

  小屯村:关。

于洪区

  翟家乡

  章、赵、肇、杨、姚、陈、周、安、闻、吴、王、付、任、关、塔、叶、那、黄、丁、刘、邓、韩、程、徐、张、房、董、彦、李。    

  平罗镇

  白辛台村:文、吴、兆。

  大兴乡

  援工村:陶。

  全胜村:肖、白、魏、高、王、吴、孙。

  杨士乡

  余粮村:谭。

  北陵街道办事处

  那、佟、李、赫、祁、关、杨、赵、杜、梅、康、何、孟、图、贺、礼、英、陶、吴、付、公、艾、马、孙、崔、巴。

  于洪乡

  红旗村:马、胡、关、付、文、张、佟、何、韩、王、白、商、车。

  老边乡

  西老边村:付、吴、胡、杨、马、李、徐、郎、张、赵、关、王、韵。

  三台村:徐、张、吴、董、胡、马、金、佟、柏、陈、王、唐、付、康、关、苏、窦、卜、庄。

  高台村:佟、赵、关、康、吴、韩、刘、窦、果、王、代、徐、何、李。

  门台村:佟、关、吴、程、庄、齐、索、洪、徐、赵、刘、边、康、聂、陶、常、李、代、孙、郝、唐、何、史、韩、贾、黄、那、崔、洪、胡。

  前后集体村:关、徐、赵、马、邱、王、刘、康、李、常、佟、杨、那、崔、洪、胡。

辽中县

  乌伯牛乡

  吴家屯村:赵、肇、关、何。

  西荒地村:吴。

  大治营村:何、安、关、马。

  四方台乡

  龙溪村:祁、富、孟。

  八音台村:关、赵、李。

  冷子堡乡

  东古城乡:肇、关、年、白、陈、吴、南。

  社甲村:年、肇、赵、巴、舒、陈。

  黑鱼泡村:肇、赵、富。

  养士堡乡

  白家岗村:白、富、肇。

  陶家村:富、肇。

  潘家堡乡

  黄旗堡村:礼、马、关、翁、英、那、付、肇。

  城郊乡

  敖司牛村:赵。

  刘二堡镇

  蒲河村:赵、马、富。

  高登村:江、刘、关。

新民县

  公主屯镇

  辽滨塔村:关、吴、李、白、赵、刘。

  胡台乡

  昂邦牛村:关、吴、赵、付、佟。

  车古营子村:何、吴、王、安、佟。

  东蛇山子乡

  小塔子村:薛、冮、陶、王、高。

  马蹄岗子村:冮。

  大民屯乡

  佟家房村:佟、姜、关。

  方金牛村:何、关、佟、韩。

本贴摘编自《沈阳满族志》辽宁民族出版社1991年8月版。有关沈阳满族姓氏和氏族的贴子,满网和诸多网站已有发表,但与《沈阳满族志》刊载相对照,均有删节,略欠完整。为补阙拾遗,特发本贴,以飨网友。

  若网友能跟贴进行补充和修正,完善沈阳满族姓氏和氏族之内容,世弘则深表谢意。

正文:

  一、主要氏族

  宣统二年(1910)春二月重编的《承德县志》记载,沈

阳满族主要氏族有:

1 皇族

旧居宗室觉罗,姓爱新觉罗氏,国初留守陪都分左右翼八旗。

新居宗室觉罗,由此系移居于省城东二里许宗室营,亦分隶于左右翼八旗。

2满州氏族

  佟佳氏,辽东巨族也。国初有佟养性、佟养正居佟佳地,因以为氏。后迁抚顺以贸易赀雄一方。清大军克抚顺,佟养性输款太祖高皇帝。佟养正遂携族属归汉军正兰旗。后养正之孙佟国纲,于康熙二十七年疏言:“臣曾蒙太祖谕令,与佟佳氏之巴都哩蒙阿图诸大臣考订支派氏族谱,今请归满洲。”部议以佟佳氏官职甚多,应隶汉军。唯国纲本支,宜入满洲,遂为正白旗人。于是满汉分隶,族大支繁,于国朝八大姓中称最焉。留盛京驻防者至今传十一世。

  乌喇瓜尔佳氏,居乌喇国,因以为姓。国初,胡尔哈器之妻与孝慈高皇后为姊妹,由是封为国威。胡尔哈器之孙锡特库,雍正三年袭六品官,传十五世,今居东营房。

  马佳氏,世居嘉里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国初,赫东额率满洲五十户来归,隶满洲镶黄旗,累著战功,授一等男。其弟阿库噶哈亦以战功授男爵。及入关定鼎以战伤时作留奉休息。至十二世升寅,乾隆已酉拔贡,授七品小京官。嘉庆庚申历官至工部尚书兼正黄、镶兰满洲都统,经筵讲官,赏戴花翎,紫禁城骑马,诰授光禄大夫,晋赠达¨子太保。赐谥勤直。至今传十六世。

  赫舍哩氏,世居都英额地方。国初;硕色来归,隶满洲正黄旗。通满,通满、汉,蒙古文,其子索尼亦通满、汉、蒙古文,由头等待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顾命,为辅政大臣,授一等公,溢文忠。其祖墓在昭陵左掖。

喜塔拉氏,世居喜塔拉地方,因地为氏。图力吉都督与兴祖直皇后之父阿古都督,显祖宣皇后之父至达格都督,敕封国戚舅舅,即太祖高皇帝之舅也。国初,隶正白旗满洲,世为福陵章京品级。至今传十七世

  富察氏,因地为氏。居长白山。国初,有瑚图来归,隶属正红旗满洲,至今传十四世。

  叶赫纳拉氏,因地为氏。国初,杨吉砮之女,讳孟古姐姐即孝慈高皇后,敕封杨吉砮之子阿什达尔汉为国舅,其后翁阿岱之孙为国戚,世守昭陵,居城北三台子及旺官屯,其祖墓在正黄旗界内候家岗子。至今传十余世。

  乌喇纳拉氏,因国为氏。有满泰者,太祖高皇帝纳其女为大妃,敕封国戚,世守昭陵。居城北东西营防。至今传十余世。

  哈达纳拉氏,因地为氏、世居哈达,都琥禅国初携雅克禅来归,隶满洲镶兰旗,征讨屡著战功。都琥禅随驾入关,其弟雅克禅留驻盛京。至满丕由协领从征陕西西川等处,卓著战绩,叙功授云骑尉,其子

玛骑袭职,至今传十三世。

  钮祜禄氏,满族巨族也,居长白山者尤著,后并散居于英额地方。国初,有额亦都者,识太祖高皇帝为真主,从征数十年,攻城野战所向皆捷,太祖深加褒奖,赐亲乘名马、赏賫衣、弓矢等甚众,并以其女为太宗文皇帝妃。其子孙先后尚公主者五人。授左翼总兵官、一等大臣。天命六年卒。追封弘毅公,配享太庙。额亦都五配,生子十七人。世祖入关,多随扈从。留奉天驻防者,隶满洲镶黄旗。其族甚繁,至今传十余世。

  伊尔根觉罗氏,氏族甚繁,居处之地不一。其居叶赫地方者,国初来归,隶正黄旗满洲。今世守昭陵,先世世袭防御,因事销去,居东西营房,传十余世

  梅勒氏:世居叶赫地方。国初来归,隶正黄旗满洲。太宗攻松山、杏山时,有梅勒章京立功于大凌河,赏世袭六品官。今居小南关,传十余世。

  完颜氏:世居完颜地方,因以为氏。国初来投,隶满洲镶黄旗。至五世杨保,诰封昭武都尉;七世佛尔果春,由生员考授笔政,升员外郎;八世呈瑞,字辑王,庚子副榜。今传十余世。

  觉罗察氏:先世有牙赖者,为昭陵噶拉大、阿思哈哈番,其子

郗尔根为内大臣,太子太保,世袭第二佐领。牙赖弟牙拜仕六品官。其墓碑为顺治八年立。至今传十一世。               

  二、姓氏及分布 

  根据史料记载及调查统计,沈阳满族姓氏有:

爱新觉罗氏(肇、金、罗、德、洪、依、海);   伊尔根觉罗氏(赵);

佟佳氏(佟);    瓜尔佳氏(关、白、汪、鲍);  马佳氏(马);   

索绰罗氏(索);   齐佳氏(齐);      纽枯禄氏(郎、纽);

舒穆禄氏(徐、舒、万、宋);  富察氏(富);   他塔喇氏(唐);

纳喇氏(那、南、姚);  董鄂氏(董、何);  兀扎喇氏(吴、乌); 

李佳氏(李):  赫舍里氏(张、康、卢);    完颜氏(王,汪);

喜塔喇氏(祖、图);  果尔勒斯氏(高);   宁古塔氏(刘、宁);

戴佳氏(戴);尼玛察氏(杨); 赫叶勒氏(赫);   田佳氏(田);

良佳氏(梁);郑佳氏(郑);啯噜噜氏(高)。

  除此之外还有: 郝、丛、葆、范、苏、陶、龙、郭、白、叶、谢、陈、辛、门、曾、益、常、千、梁、阎、倪、韩、孟、恒、秀、黄、鄂、朱、胡、林、耿、申、熊、乔、尹、周、尚、夏、哈、曹、曲、皇、于、项、代、蔡、卜、梅、钱、冮、魏、敖、安、聂、贾、葛、仲、袁、邰、信、巴、邢、杜、艾、孙、龚、单、石、罗、费、奚、毛、冯、俞

、包、顾、穆、吕、程、祥、荣、广、章、闻、任、塔、丁、邓、房、产、彦、兆、谭、祁、贺、礼、英、公、崔、年、翁、业、商、车、韵、窦、庄、果、边、史、廉、邱、查、佘、宛、姜、冠、沈、尤、解、兰、苍、钟、满、井、苏、刑、孔、汤、柳、向、詹、霍、许、蒋、武、温、鞠、庞、阿、岳、官、毋、双、党、潘、兴、里、巴、衡、明、秦、西、樊、邬、侯、供、苑、敦、邹、鲍、柏、戚、喜、老等。

  根据沈阳市满族集居的主要乡村调查,其姓氏分布是:

东陵区

  满堂满族乡

  满堂村:肇、徐、赵、章、宁、金、白、和、隆、关、景。

  二道村:肇、洪、赵、徐。

  荒地村:徐、金、洪。

  上水村:徐、赵、宁。

  中水村:赵、肇。

  苇塘村:关、肇。

  小黑村:肇、徐、金。

  辉山村:宁、肇。

  上木村:白、肇。

  下木村:够、肇、金。

  鼓楼子村:肇。

  观音阁村:那、关。

  汪家乡

  丰乐村:赵、洪、白、李。

  上伯官村:高、赵、祝、黄、鄂、舒、关、马、朱。

  高坎镇

  下马村:赵、王、李、祝、关、陈、张、何、辛、门、曾、郭、董、益、常、罗、千、梁、高。

  下洼子村:陶、阎、赵、何、徐、亍

  七间村:赵、倪、关、徐、孟、肇、白、韩。

  深井子镇

  双树村:关、万、何、吴、郎。

  龙红台村:龙、唐、万、关、洪、郭。

  祝家镇

  伙牛村:陶、赵、赫、郑、尚、关、金、王、周、唐。

  关麦峪村:关。

  英达乡

  后陵村:赵、祝、姚、关、叶、白、佟、唐、洪、谢。

  白塔堡镇

  大张尔村:海、吴、赵、张、李、赫。

  苏家岗子村:苏。

  五三乡

  营城子村:郝、富、张、康、高、赵、金、丛、关、葆。

  古城子乡

  高力堡子村:关、赵。

  永安村:康、关、秀。

  桃仙乡

  宁路村:关、赵、李。

  浑河站朝鲜族乡

  曹仲屯村:马、夏、哈。

  十里河乡

  浪子街村:赵。

  佟沟乡

  关沟村:关、白、刘、苏、佟、唐。

  大沟乡

  团山寺村:胡、白、吴、郭、关、高、韩。

  姚千户屯镇

  前陡峪村:汪、白、关。

  姚千户屯村:郭、赵、曹。

  红菱堡镇

  泡子沿村:戴。

  陈相屯镇

  瓦卜村:赵、白、梁。

新城子区

  新城子乡

  新南村:徐、赵、王、曹、李。

  西五旗村:吴、李。

  虎台乡

  治安村:金、董、杨、包、崔、王、赵、白、张。

  虎石台镇

  关、赵、吴、王、马、那、康、李、佟、郭、杨、徐、陶、孙、赫、郑、何、才、龚、朱、孟、单、汪、唐、石、魏、安、罗、费、鄂、奚、艾、毛、张、冯、曹、俞、刘、付、杜、陈、包、富、徐、于、沈、夏、胡、白、常、顾、高、穆、吕、耿、黄、金、蔡、程、曲、祥、阎、荣、周、广。

  尹家乡

  尹家村:佟、关、那、李、马。

  下坎子村:李、那。

  沟子沿村:关、李、那、佟。

  新农村:佟、那、李。

  小营子村:李、蔡。

  茨于村:常。

  东拉拉村:马、李。

  木赛村:蔡、李、佟。

  西明村:关。

  马赛村:李。

  光荣村:佟、关、李。

  道义乡

  郭士村:关、龙、富、赵、于、卜、那、奚。

  王台子村:关、那。

  郝付村:那、韩、关、曹。

  石佛寺乡

  小屯村:关。

于洪区

  翟家乡

  章、赵、肇、杨、姚、陈、周、安、闻、吴、王、付、任、关、塔、叶、那、黄、丁、刘、邓、韩、程、徐、张、房、董、彦、李。    

  平罗镇

  白辛台村:文、吴、兆。

  大兴乡

  援工村:陶。

  全胜村:肖、白、魏、高、王、吴、孙。

  杨士乡

  余粮村:谭。

  北陵街道办事处

  那、佟、李、赫、祁、关、杨、赵、杜、梅、康、何、孟、图、贺、礼、英、陶、吴、付、公、艾、马、孙、崔、巴。

  于洪乡

  红旗村:马、胡、关、付、文、张、佟、何、韩、王、白、商、车。

  老边乡

  西老边村:付、吴、胡、杨、马、李、徐、郎、张、赵、关、王、韵。

  三台村:徐、张、吴、董、胡、马、金、佟、柏、陈、王、唐、付、康、关、苏、窦、卜、庄。

  高台村:佟、赵、关、康、吴、韩、刘、窦、果、王、代、徐、何、李。

  门台村:佟、关、吴、程、庄、齐、索、洪、徐、赵、刘、边、康、聂、陶、常、李、代、孙、郝、唐、何、史、韩、贾、黄、那、崔、洪、胡。

  前后集体村:关、徐、赵、马、邱、王、刘、康、李、常、佟、杨、那、崔、洪、胡。

辽中县

  乌伯牛乡

  吴家屯村:赵、肇、关、何。

  西荒地村:吴。

  大治营村:何、安、关、马。

  四方台乡

  龙溪村:祁、富、孟。

  八音台村:关、赵、李。

  冷子堡乡

  东古城乡:肇、关、年、白、陈、吴、南。

  社甲村:年、肇、赵、巴、舒、陈。

  黑鱼泡村:肇、赵、富。

  养士堡乡

  白家岗村:白、富、肇。

  陶家村:富、肇。

  潘家堡乡

  黄旗堡村:礼、马、关、翁、英、那、付、肇。

  城郊乡

  敖司牛村:赵。

  刘二堡镇

  蒲河村:赵、马、富。

  高登村:江、刘、关。

新民县

  公主屯镇

  辽滨塔村:关、吴、李、白、赵、刘。

  胡台乡

  昂邦牛村:关、吴、赵、付、佟。

  车古营子村:何、吴、王、安、佟。

  东蛇山子乡

  小塔子村:薛、冮、陶、王、高。

  马蹄岗子村:冮。

  大民屯乡

  佟家房村:佟、姜、关。

  方金牛村:何、关、佟、韩。

卿姓起源: 在中国上古时代,有一位庶民,无姓无氏,自幼聪明过人,长大后多才多艺的人,能平叶协风,以成乐而生物,且善于制乐器,引凤凰翔集,以此功德,黄帝就封此人于虞(今山西虞乡县),从此,此人以国为姓,故叫虞幕,又称有虞氏,虞幕是有虞氏虞姓部落的始祖,距今约五千余年。这个部落以貘为图腾,貘又名驺虞,古书上说驺虞为仁兽,到汉代时已绝迹。虞幕的七世孙虞舜,[阴历8月12 ]生于诸冯姚墟(山西恒曲县东),迁于负复,耕种于历山,继帝位于蒲板,被古今尊为三皇五帝中之一帝。

舜的少年时代充满苦难。艰辛坎坷,但他却毫不动摇地以仁爱与诚信对待这个世界。相传他在位的三十九年间,中华民族过着国富民强,歌舞升平的美好生活,这就是备受后世推崇的虞舜盛世。舜帝南巡,崩于苍梧(九嶷山),葬于山阴,湖南九嶷山舜帝零陵墓,也因此而历代祭祀,香火不绝。

盛德之祀,必及百世。虞卿当报王之五十六年,为赵国上卿。赵欲割六城以平秦,说之不从,解组之。梁谒信陵之不合,遂奋志归里,著史十二篇以传世子孙。世称《虞氏春秋》。其后嗣于河南内黄县,分别以虞与卿为姓氏,开启卿氏之源。

历史记载:《风俗通·卿姓》虞卿之后,谨按今所传风俗通义,有虞卿一篇。《无子孙改姓明文考》。

《钦点四库全书·目录·子部·杂家类·风俗通义·十卷·附录一》卷注:其姓氏一篇,自宋已佚然。散见于永乐大典中,今裒为一篇附于宋。然则四库书内之《风俗通义》当自有卿姓,改姓明文然则卒,不可得见矣。

《史记》并《风俗通虞·卿传》:一见赵成王赐黄金百镒、白壁一双。再见拜为上卿,故号为虞卿,子孙则殆以官职为姓氏。

郡望堂号:渤海郡著书堂:出自卿氏受姓始祖虞卿的事典。虞卿,战国时人,虞氏,名失传。善游说,因进说赵孝成王,被任为上卿,号虞卿。后离赵入魏,不得意而著书,上采《春秋》,下观近世,著《节义》等八篇,以刺讥国家得失,称《虞氏春秋》。后人遂用"著书"为堂号,以示其氏始自虞卿。

邵陵堂、本音堂、孝思堂、著书堂……

迁徙:

湖北天门、湖南南县的卿氏后裔:明初由江西吉安府太和县迁宝庆府(今邵阳市)邵陵县卿家巷,以仲文为迁邵始祖。至第七世天崇,世居湖广宝庆府武冈州龙管乡。明英宗时举人,钦加同知衔,候选河南道,官授楚北景陵县(今天门市)正堂。解组后卜居是邑东南乡茅湖口杨林湾。生四子,长子用显生永华、永肇、永臬、永峰四子,派开四房。大房永华公裔孙宏炳等人先后迁湖南南洲厅孔家垸、保合垸、华阁镇、复兴港等地。

湖南东安县卿氏后裔:始祖乙四公原生江西吉安府卢陵县之卿氏,于元纪末陈友谅血洗南楚,人民伤残,田土荒芜,寓民鲜少,于明洪武初,始祖弟兄四人徙居湖南永州府东安地名石溪站下住,于邑中遍处开荒,择其田肥地美五行稍便者,打标为计。后弟兄议曰,长乙一公住石溪站,次乙二公迁居石板铺,三乙三公迁居台板市,惟余祖乙四公迁居于此。始祖亦立有牒谱以志宗派,于清顺治癸巳冬,国朝稍变,屋宇回炉,而族谱因之灰烬,迄今久远,故吴西之发迹宗派难于稽考矣。若姓氏之源,前人股肱天朝每宣卿家后之因宣而立姓,故曰卿,流传于今。千万世之年,其中勋爵事业、人才豪杰者不必具论第,余始祖以来三百余年,子孙繁盛,屡代兴隆,一乡颇称巨族。始祖居于此生四子,长丙一,次丙二,三丙三,四丙四。惟长丙一早丧。于明永乐时各立户籍,次丙二公户名海清,税纳一甲,三丙三公户名才富,税纳七甲,四丙四公户名五保,税纳二甲。自此分支经今十三世矣。次丙二公之裔往川矣。夫三丙三传流三四世已杜,仅谢氏曰卿谢相则三祖之裔矣。惟余丙四公生五子,长壬五,次壬六,三壬七,四壬八,五壬十一。长次二公徙居太平乡苏家冲住,三四五三公居于此源塘河之东西,与太平乡之族悉二世丙四公之后裔也;

一段尘封二千余年的潮汕史事

——《揭氏族谱》所带来的信息

·黄赞发·

在潮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可以将其渊源直溯至公元前六千多年。但是,在这上下八千多年的历史中,长达六千多年的时间只是考古学意义上的历史,典籍有载的则要迟至秦汉之际。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以五岭东端的揭阳岭置戍所,就是最早载诸史册的极其浓重的一笔。同时,史禄为南下大军凿渠运粮而后“留家揭岭”,更成为有史记载的汉人入潮第一人。

不过,戍揭岭事,向有争议,《水经注》就以大庾岭为最东之岭,五岭不列入揭阳。在广西修灵渠转饷的史禄远道东来,以揭阳为家,更曾为论者所否定。巧合的是,103年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又一位史姓人物在潮汕地区的远古历史上出现了。他就是潮汕第二位被载入典籍的史定。《史记》称“揭阳令定”,《前汉书》称“揭阳令史定”。《史记》的《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还载明史定归汉后于元鼎六年三月乙酉被册封为安道侯并任揭阳令。因为正史有载,故笔者早在1982年所撰《潮汕先民初考》一文就曾引用。但是,这么一位在粤东乃至整个闽粤赣边叱咤风云的封疆大吏竟有如昙花一现,其生前身后一无余闻,令潮学界不禁为之困惑。

令人振奋的是,去年(2004)11月10日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在揭阳召开,江西丰城揭氏族人携上沉甸甸的《揭氏族谱》,和任职于汕头濠江区政府企业投资中心的揭立业先生一起赴会,一下子揭开了西汉初年的这一历史迷雾。会后,揭立业先生携谱抵鄙舍晤谈,使笔者有幸细阅全谱。喜悦之情,自不待说。

揭先生带来的《揭氏族谱》有两部,一是江西丰城谱,二是广东高廉谱。从丰城谱可知,丰城揭氏共修谱14次,初修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苏过为作《史揭合序》;最后一修在1943年。从几篇序文来看,高廉谱至少也有四修,分别为乾隆、咸丰、同治年间及1983年所修。苏过的《史揭合序》也照录不误,还收进了福建汀州连城揭氏于清康熙、雍正年间修谱时的几篇序文,显见高廉谱是对照了连城谱的。从诸家序文我们还可考知,连城揭氏源于丰城揭氏,高廉揭氏又源于连城揭氏,故最可引以为据者当推丰城北宋的一修谱,最精当的莫过于苏轼的三子苏过所撰写《史揭合序》。

苏过之所以为揭氏一修谱写序,缘于苏家与史、揭两家的深厚交谊。这在序中交代得十分清晰。简要地说,苏过祖父苏洵与同乡史清卿是莫逆之交,苏过父苏轼对史“以师礼事之”,并与史之子子熙及两位侄子都是“笔砚同志”,故苏过说苏、史是“通家执友”。苏轼曾与史子熙论及汉武平南越事,因而从史子熙处得知,史定之父史焕是子熙的祖先,从史焕到子熙已经是四十四代,而且其史家“旧谱”载明史定“赐姓于汉武,令后人知揭出于史,史、揭允远不可为婚”。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通判杭州,后改知定州,得晤刚中乡举的揭枢(字伯徽),“握谈甚欢”。不久,苏轼又改知允州,过杭州旧治。揭枢刚好知杭,苏、揭得以再次晤谈。揭枢甚博学,苏轼戏称为“江南揭书柜”。言谈间,苏轼“述史子熙家谱,揭原于史”。揭枢“即出其谱,自焕至枢也四十四世矣”。苏轼不禁感叹地说:“君与子熙有伯仲序也”,遂促成了丰城揭氏族谱之修,并命苏过“叙之”。

历史就是这么结缘于有心人。史焕的史、揭两姓后人都是在第四十四代结识了苏轼这位旷代文豪,并由此造就了苏过这篇足以彪炳百代的《史揭合序》,的确是文史学界的一段千古美谈。而今人揭阳潮学学者徐光华先生会前远赴广西、粤西,走访各地揭氏后人,广受揭氏族人的竭诚欢迎,充实了不少揭氏材料,形成了若干专论,率先在第三届潮学会上公布了研究成果,澄清了尘封两千余载的这一潮汕史事,故深为海内外学人,特别是饶宗颐先生的推许,这不能不说是文史学界的又一段当代美谈。古之苏氏,今之徐氏,先后为揭氏正本清源,从而为潮汕远古的历史研究提供了不争的史实,而这都是缘于《揭氏族谱》的发现与研究,故可以说这是《揭氏族谱》所带来的令人感奋的信息。

细考苏序并证之谱中有关姓原源流考,我们可以对在揭阳那段语焉不详的史事,有了一个较为明辨的了解。可以断定,元鼎六年古揭阳正式纳入国家版图,开始成为隶属中央政权的一个县级建置,其辖区包括当今的粤东以及闽南、赣东南一部分;揭阳令史定的确史有其人,而且是潮汕地区历史上第一位受命于中央王朝的地方官员。史定是中华所有揭氏族人的共同祖先,其父史焕则是史、揭两姓的共同祖先。(按:有谓史定是史、揭两姓族人的共同祖先,实误)。

据谱所载,史定生于汉文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62年)十一月十六日,到今年刚好2165岁(按:或曰为2166岁,误了!因公元没有零年)。世居江西广昌,故此当史定有功于汉之后,乃父史焕得以“食爵豫章”。将揭氏谱中所载印证正史,我们已不难展示两千多年前那一段风云变幻的潮汕史。

秦末汉初,赵佗自立为南越武王,汉文帝时感恩于汉朝廷的怀柔政策,上表称臣。赵佗在位长达七十余年,死后孙赵胡继立。闽越犯境,汉武帝应赵胡之请,命王恢率兵援助南越。史定“以护驾将军随王恢出豫章”。但兵未逾岭,闽越王之弟馀善杀郢降汉而罢兵。于是,史定“又承命随严助往谕南粤”。严助带南越太子婴齐北还,为人质;留史定居越,实也为人质。后史定为南越“令揭阳”二十余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南越相吕嘉判南越,杀汉使。为此,武帝派兵平南越,闽越馀善兵临揭阳。就在这关键时刻,史定“挈地归汉,收平两粤(按:同越)”。“武帝旌其忠,发诏封为安道侯,世袭揭阳令,赐姓揭,赐名猛”。

史定之令揭阳,似是扑朔迷离,但正史有载,本就应是提之有据的。今《揭氏族谱》的出现,更见毋庸置疑。这应是《揭氏族谱》所带来的另一个令人感奋的信息。为此,我们还有理由期盼着有那么一天,典籍所载的秦皇之置戍揭岭,史禄之留家揭岭,以及史禄、史定的关系都能得到透彻的考释。

志载揭猛(史定)有子揭当时继袭侯位,并继任揭阳令。此后,其子孙居停情况就在潮汕的志书上消失了。治潮史者似都一直找不到其后人居潮的蛛丝马迹。还是《揭氏族谱》给我们又带来了这方面的重要信息。尽管丰城和连城两谱,揭氏三十三世之前都是一片空白,但丰城谱有载,揭猛的第三十四代孙揭震生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居潮州揭阳(按:唐无揭阳,应是循旧说),隐居乐道”,娶姬氏,生二子,长为揭漳,生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次为揭钺,生于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揭漳考取明经,任南昌录事。后揭钺之长子揭镇官至仆射,因而揭震“以孙贵,赠尚书仆射”。揭震长居揭阳直至去世,“葬揭阳县梅岭界,坟墓存焉”。由此可见,揭猛后人在揭阳传宗接代至少也有九百多年。

揭震之后,潮汕地区已一千一百多年找不到揭氏传人。这是什么缘故呢?揭阳有个民间传说:古时候有个皇帝梦见一巨人“击”剑闯入寝宫,利剑直指其喉。皇帝应声倒地,醒过来后急召国师圆梦。国师认为“击”谐音“橘”,橘产于南方,妖人必巢居南方。只要找到了名谐橘之地,姓谐橘之人,斩尽杀绝,则可保无虞。于是查到了岭南的揭阳揭氏,即密令揭阳县姓车的县令行事。车公接旨后,左右为难。遵旨则枉杀无辜;违旨则有杀头灭族之灾。经反复寻思,终于求得两全之策。当夜,车公一面暗命揭氏族众趁黑逃离揭阳,远走他乡,隐姓埋名;一面一把火将揭家烧为废墟,呈报朝廷。此后揭阳黎众感车公盛德,于城东建一座石桥,称车公桥,并称揭家故地为火烧地。这就是“火烧地与车公桥”的故事。故事不一定是真,但却暗示着揭氏之于揭阳绝迹,可能缘于某种天灾人祸,也暗示着揭氏早已迁徙异地。这也许是故事编撰者的一个假设。

事实也说明了这个暗示或假设。揭震之孙揭镇正是在唐末黄巢起义的战争中“以御黄巢功封护国将军、左仆射”,“持节袁州诸军”,而后定居于袁州。揭镇之弟揭政有三子,一徙赣州,一迁海陵,一移丰城。移居丰城的揭祯成为丰城派始祖。江西各地,揭氏分布极其广泛,其中丰城一派是较旺的一支。前所述苏轼同僚揭枢就是出自此派。福建连城始祖揭五郎也是迁自丰城,为揭镇后人。广东高廉揭氏又徙自连城,始祖揭德秀为揭五郎之十七世孙,于明嘉靖年间入粤抵廉,居石城那蒙。揭氏一族在赣、闽、粤三省各地播衍繁殖,族众殊盛,仅廉江一地即广布八十多村,共三万多众(1983年修谱统计)。据揭立业先生初步了解,除此三省外,湖南、广西、湖北、河南、贵州、安徽、浙江、江苏、内蒙古、山东、陕西、云南、四川、北京、上海、台湾、香港等省、市、区都有揭氏后人定居,加拿大、新加坡、日本、欧美等地也有不少揭氏后裔,海内外各地揭氏族人都敬奉一个共同的祖先———揭猛,并几乎都知道揭源于史,赐姓于汉。所有这些,也都是《揭氏族谱》给我们带来的信息。

从两部族谱多家序言,我们也看到了各个时代的揭氏代表人物,大体都认同了揭猛为共同祖先。至于宋末和元代修谱时刻意模糊族源的良苦用心,郭伟川先生已做了体察入微的分析。事实上这个问题早已在明清各谱中得到了纠正。揭氏人才辈出,世代簪缨,完全有能力扭转不实之举,这应是不成问题的。从《揭氏族谱》的风俗记载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各地揭氏多以五月初四过端阳节,这也可见其对揭猛的崇仰信奉。原来此俗源于史定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当年选定五月初五为择吉出兵之日,于是全军提早一天隆重过节,祭拜祖宗,大犒将士;第二天奋勇出征,大获全胜。故而揭氏每年都在五月初四提早过端阳节。

揭立业先生是廉江长山镇六福村人,揭猛的第七十五代裔孙。1985年从戎,在汕头机场空后服役,1988年冬分配到汕头市工作,已育有一子。查明清以来,揭氏仕潮者共有三人,为明嘉靖通判并署海阳令揭鸿、澄海教谕揭楠(均为福建归化人),清乾隆大埔训导揭子治(广东廉江人),但都未见有落籍或后代的居潮记载。为此,似可以说揭立业先生是揭震之后一千一百余年来,第一位回潮定居的揭氏族人。这不能不说是由《揭氏族谱》带来的又一个令人欣慰的信息。

综上所述,随着《揭氏族谱》的入潮,潮学界获得的可喜信息应是多方面的,而其中特别令人振奋的就是正史记载的史定(揭猛)其人及其令揭阳事,不但得到了无可置疑的证实,而且使我们得以从历史的深度,透彻地了解到当年史定顺应历史潮流,“挈地归汉,收平两粤”,为西汉的统一大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今天,我们也正在致力于国家的统一大业,当更凸显史定(揭猛)回归大汉的积极的历史意义和借鉴、启示作用。

美国,纽约上州。大熊山麓下有我一间小小的书房。每当上午的阳光洒进来照到书架上那个竹制模型,远在大洋彼岸夯筑一圈的高大围墙、中央敞开的天井,以及沿屋墙排开一间间房屋的长长杉木回廊,便忽忽然闪现到眼前来。

其实土楼一直是在那儿的。远在被世界瞩目之前,远在我意识到它和我关联之前,它就已经凝立在那儿,承受风云变幻,历经人世沧桑。

福建龙岩,原本偏远荒芜。我的先人们为乱世之生计维艰所迫,辗转落脚到了那里。为了抵御匪盗的侵袭和野兽的威胁,他们将松软粘土几番压实夯打,建起这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椭圆形……大大小小的土楼。一座又一座,青山绿水间彼此连络有亲的族人分而不离,团结互助,自给自足。

永定县湖坑镇上的南溪水尾土楼群中,那栋四四方方的“庆福楼”总有一百五十年上下的历史了。在现存两万余座当中,这一座规模不算大,也没有特别显著的特色,却是我江氏数代人繁衍生息的空间。

上个世纪初的某一天,我的曾祖父江森球公跨出“庆福楼”高高的门槛,穿过楼前的晒坪,踏著南溪中一块块大青石涉水而过,背着行囊下南洋。通往外乡的黄土路上,他曾经回头留恋地张望过吗?他的脚步,曾经彷徨过吗?那个时候,他的长子次子,我的祖父书拔与叔公书源,尚在幼年。或许,家中妻儿有土楼里众多婆姨妯娌照应,他可以不用挂虑太多;又或许,前方的道路有族中叔伯兄弟引领,他也不会担忧太多。更何况,客家的男丁成年以后总要出去闯荡,这是代代相沿的老规矩,他根本没想过违背,或者迟疑。

于是曾祖父就走了,一去整整十年。在南洋,落地之后要维持生计,生活安定下来之后要挣钱,他是怎么一步一步走过这些岁月?他都做过些什么经历过些什么?没有人知道。在家乡,我的曾祖母从田间地头到屋里灶前,又是怎样凭藉自己一双大脚,奉养长辈,管束一双幼子?也没有人能告诉我。

家乡的老人们只还记得,曾祖父性格果决机敏,且为人忠厚仗义,深得族人信任。因此十年后返乡之时,他带回了自己的积蓄,也带回了同乡们交给他的财物。在接下来的十年间,他经常往返于南洋与家乡之间,把家乡下南洋的青年子弟和小媳妇们送出去,再为滞留在异邦的亲友携带书信、押运钱物返回。直到1942年以后,抗日战争的烽烟四起,路上实在不太平,曾祖父才不再远行,留在土楼里领著子侄耕读持家。

1929年,我曾祖父母的幼女,我的小姑婆出生之时,祖父书拔和他的兄弟书源都已长成挺拔魁梧的青年。当其时,由于地理位置远离政治军事要冲,闽西地区的土匪势力非常强大。不少地方政权由郭凤鸣、卢兴邦、陈国辉等大股土匪武装控制,有些地区几乎遍地皆匪,尤以永定县境内为甚。当代学人张永曾撰文记载:“接近龙岩之太平丰田二里,土匪掳人勒索成为常事,往往仅有数里之路,本地人亦行不得。小乡村之小姓农民耕牛农具被掠,无以耕作,多流离别处或亦当匪,因此有许多田地无人耕种。当军队下乡来剿匪时,同样祸害农民,因为所谓军队也不过是被(何应钦在北伐战争中)收编的大股土匪而已。”

周围人心惶惶,土地大片荒芜,社会环境眼看着倒退到原始部落争斗的原始状态,怀揣著一腔年轻的激情和干劲的祖父在家乡看不到前途,看不到未来。1931年,来不及等已订亲的媳妇过门,他决定和他的几个堂兄弟们一起,翻山越岭到广州大埔求学。

而在家乡,绑票、暗杀、拦路劫掠的事情不断发生,匪患愈演愈烈,终于波及到我家。据我小姑婆回忆,事情发生时她刚记事,大约是在我祖父离家两年之后的某一天。一个陌生人给“庆福楼”送来一封信,一封山中土匪的恐吓信。他们绑架了邻村的苏家大**,索要三百银元赎金。苏家无力偿付,要求他们将这封信转交给我的曾祖父。因为这位苏大**,正是为我祖父订下,而未曾过门的媳妇。

曾祖父如数缴付了银元,赎出苏大**并将她接回了“庆福楼”。可怜这位年轻弱女子被劫持到深山里,数日风餐露宿,担惊受怕,已经病骨支离,在我家楼中只生活了短短十八天便命丧黄泉。

我家无辜地人财两失,难免令苏家过意不去,提出让他家二**再许给我祖父做填房,曾祖父为此写信去征求我祖父的意见。祖父已从广州到了广西宜山,并经由他的叔父江森桐公介绍,在当地税务局谋到了差事。祖父见信后回复道,此时森桐公已另外为他提了一门亲,对方是在梧州市兴业县为官的江西金氏。于是苏家的提议就此作罢。

森桐公与金家老太爷是朋友,见金家五**与我祖父年貌相当,便出面保了这个媒。金家五**上过新学,不仅识文断字,而且凭自己的土地测绘技术在当时的政府部门工作。这位当年就能够自食其力的新女性,便是我的祖母。

1936年,祖父祖母在广西柳州成亲。家父建文与姑母建华、二叔建中相继出生之后,我祖父母带着他们回乡省亲。家乡的老人至今记得我祖母乘坐的轿子出现在南溪之畔的情形。我祖母容颜端丽,态度斯文,与土楼里客家女人的粗放简约大不一样,令他们印象十分深刻。

一时间“庆福楼”中父母儿女、兄弟姐妹、祖孙子媳大团圆,那是“庆福楼”最热闹也最温馨的时光吧。家父这一年大约五、六岁光景,早上起来穿着乡间罕见的小中山装小皮鞋倚在大门口,看著他的父兄叔伯赤足荷锄往田间去,浑然不懂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只是觉得新奇有趣,更不可能知道外面的世界已进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前夜。

假期结束,我祖父先行返回广西柳州税务局任上,大约半年后祖母带着家父兄妹也相随而去。不久,我叔公书源又沿著曾祖父的脚踪只身下南洋,“庆福楼”就冷清了,曾祖父母身边只还剩下一个幼女,我的小姑婆。而我叔公江书源一去南洋,在彼处成亲、生儿育女,再也没有机会回来。

日军的铁蹄自北向南,一路烧杀抢掠。历史的动荡颠簸里,我祖父母为躲避战乱,在广西境内柳州、宜山等地几经搬迁辗转,期间我的二叔、小叔、小姑姑相继出生,祖母的娘家却渐次人丁凋零。解放初期,祖父带着妻儿到桂林投靠开袜厂的一位乡亲,从此桂林成为我们这一支江氏子孙安身立命的地方。

而在永定的老家,我的小姑婆也长大成人,嫁入巫家,离开了“庆福楼”,后来随夫婿迁往龙海定居。五十年代中期,辛劳一生的曾祖父辞世,祖父返乡将曾祖母接到桂林奉养。从此,“庆福楼”离我们就很远很远了。尽管它一直是在那里的,傍著青山绿野,以及晒坪前面长流不断的南溪。

家父在桂林完成了中学的学业,于1954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就读,二叔建中数年后也考入广西农学院。有很长一段时间,家中的生计靠我祖父拉木板车维持,致使我大姑姑不得不早早辍学去打工,挣钱帮补家用。其间捉襟见肘之处,不难想见。

家父在广州,大学毕业之前受到“反右”运动的冲击,被下放到偏远的广西昭平县林场“劳动改造”。他的个人问题因此一再蹉跎,直到经人介绍认识家母。蒙我外祖父通达,两人于1967年成婚。

我出生之前数月,曾祖母谢世,安葬于桂林。她生前肯定会思念土楼,肯定想过再回去看看的吧,然而今天看来这样简单的一个愿望,在那个年代里竟奢侈得无法实现。到我两岁,家母也被下放,我则被留在桂林,跟着祖父母长大。

祖父有一个藤编的小小箱子,里面装着粮票布票户口本,以及他与亲友往来的重要信件,以及一本翠绿色封皮的《江氏家谱》。他说,我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永溪”。因为按照家谱上的排行,我是江氏的“永”字辈,因为家乡永定的老屋前有条小河,叫“南溪”。

从小,地理就念不好。尤其是各地物产,地形特征什么的,简直束手无策。可是对于“永定”这个毫不起眼的地名及其位置,一下子就记住了,每次在地图上一眼就能找到。

祖父说,永定甜菜干颜色乌黑油亮,配上五花肉,无论炒炖蒸煮都香甜鲜美;他指著寄自缅甸的彩色照片,告诉我里面那个剃光头的小和尚叫“永春”,是书源叔公的长孙,我的堂兄;他说家乡戏里的木偶比我还高,眼睛嘴巴都会动,还分生旦净丑……南溪在我童年的岁月里飘忽,如一种相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心头平稳地,缓慢地,悄无声息地流动。

可不知为什么,祖父从来不曾对我仔细描述过土楼,我一点儿也不知道祖父口中的“老屋”,我祖辈父辈生长于兹的所在,是一座和我所见过的任何可以称作“房舍”的东西都大不一样,后来要成为“世界物质文化遗产”一份子的独特建筑。

想来“乡愁”之於游子,更多的是对那一方土地的眷恋,以及对骨肉至亲的悬望。这种眷恋与悬望里遥远的“家”,其间点点滴滴的细枝末节都可供反复咀嚼回味。至于“家”的实体是斗室还是深院,是茅屋还是“世界物质遗产”,倒没有那么重要了。

七十年代末期,我们家乃至整个中国,都终于走出政治运动的阴影,希望的田野上一派阳光朝气。家父与众位叔叔、姑姑们的工作都得以重新安排,我祖父也终于可以回老家省亲了。彼时我面临初中升学考试,不能请长假随行。祖父见到了小姑婆一家,带回来家乡乌黑油亮的甜菜干。祖父说,我也应该回去看看,客家人可以散居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却不能不回去,人人如此,这也是老规矩。

上初二那年,永定乡下来了一位书楼叔公,专程到桂林探访我祖父母。书楼叔公在桂林盘桓的数天,是我陪侍在侧,深得叔公钟爱。他临走前和祖父商定,让我次年暑假回乡省亲。可当年闽道之艰难尤胜于蜀道,交通并不便利。祖父不放心我独自上路,家里经济情况又不允许他带我同行,事情就这样被搁置下来。此后,每年差不多过完春节,书楼叔公就会在来信中问:今年暑假回来吧?如此我考完高中,又要考大学,暑假一个接一个来了又去,直到祖父卧病沉重了,我仍然无法成行。垂危的病榻之上,祖父对我说,他这一生俯仰无愧于天地,亦无憾恨。嘱我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有机会,要回老家去。

祖父过世之后,我一路读书,一路走,书读得越多,人也走得越远,最后竟然也远涉重洋到了美国,比南洋还要远的异邦。也不知道冥冥之中是不是一种宿命,客家子弟注定要漂洋过海的宿命。

到书楼叔公过世以后,没有人再唤我“永溪”,也没有人再和我提起永定了。我和老家的距离,有一阵子很远很远,与我的日常生活没有太多瓜葛。我大洋彼岸的乡愁里,融合了儿时全部记忆的桂林山水,相比之下要具体得多。

直到1999年,在宾州伯利恒小城简陋的公寓里,那个很寻常,没有任何先兆的仲春夜晚,我接到一通从加州打来的电话。那头陌生的声音细细查问我的姓名家世,然后,他说出一句话,语气非常慈爱温和,却让我震惊得手都发抖:“孩子,我是你的叔公。”

——这便是我祖父生前念叨过无数遍,1938年与他一起离开家乡去广东求学的堂弟江际臣公,那本翠绿色封皮家谱的主要编撰者。

际臣叔公曾就读于中央陆军官校,毕业后供职於国民党中央委员会,49年随军撤往台北,此后与我祖父再未谋面。找到我的时候,叔公已年届八十高龄,因身患绝症被台北荣民总医院送往加州医治。

我旋即飞去和他见面。在他手里,我见到了一本图文并茂,印刷精美的杂志,一本关于土楼以及客家文化的介绍专刊。

指点着封面上那个庞大的灰黑色圆形建筑物,际臣叔公告诉我,这就是老家,这就是土楼。六十年代初,美国人在卫星照片中发现福建西部崇山峻岭间这些楼群,还以为是核反应堆,其实土楼不过是我们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建筑,随后,土楼以其将古老的夯土技术发挥到登峰造极地步的功能完备、结构巧妙,引来举世瞩目。

在那次相聚短短的两三天里,叔公慢慢告诉我,南溪边上那几座彼此相依的五座土楼统称“水尾楼”,其中包括我家方形的“庆福楼”,也包括他家圆形的“天一楼”。这是第一次,远远地,惊异而模糊地,我看见了我祖父口中的“乡下老屋”。老家从模糊迷离的概念中一下子跳脱出来,变成眼前一幅幅清晰的画面——山依楼旁,水过楼前,家在楼中。水因山而添灵秀,山因楼而增雄浑,楼因人而有了灵魂。

通过际臣叔公穿针引线,古老的“庆福楼”也远远地看见了我。方形围墙上屋脊的灰黑色,山头柿子成熟的深红,在老家亲人们盼归的殷切呼唤里,越来越生动,越来越清晰。我从电子邮件不间断地往还中,知道乡下修了大路,知道龙岩有了飞机场;从电话里,我听见永定城中过年的爆竹声声,我听见老家亲人吃团圆饭的笑语……庆福楼和南溪,以及亲人们对我血浓于水的牵挂,越来越近了。

本来,际臣叔公说他要领着我一起回去的。不仅要回永定,还要去缅甸、马来西亚,去认一认流散在那里的宗亲长辈。可惜这个计划最终未能实现,际臣叔公于2001年底在台北去世。

2006年春,我收到“海外华文媒体聚焦海西”活动的邀请函,看到行程表上“龙岩”两个字赫然在目,根本连想也来不及想,立刻决定要回去。

终于回来了。祖辈父辈们口中传讲的永定,终于变成我脚下坚实的土地、眼前实在的山水风物和耳边似懂非懂的客家乡音。老家的姑姑伯伯、兄弟姐妹,明明素未谋面,却让我从他们脸上的轮廓和表情里,看见了熟悉的线条和血脉相连的温情。两万余座土楼,说多不多,说少也绝对不少,可只要我报上姓名,江氏族人立刻就知道我应该归于哪一座。到这时候我才真正明白,所谓“根”,并非一个虚无渺茫的意象,而是一个真切实在的物象。而这个物象对于异乡的客家子弟来说,究竟有多么强韧的牵引力。

终于回来了。丽明姑姑陪着我,踏上了那条已铺上柏油的黄土路,沿我曾祖父、祖父、父亲离乡的足迹,走进湖坑镇,见到了一直守护着曾祖父坟冢的万松叔。万松叔家的新居建在南溪的另一边,与土楼隔水相对,南溪里昔日的大青石,换成了他亲手筑成的水泥礅。踏上去,看见南溪的潺潺流水以及溪边土楼的刹那,我呀地叫出声来,焦急的心随即妥贴:啊,该在的都在这儿等我,多好。

其实从来没见过,即使在梦里也缺乏想象的凭据,只因为这里的一石一木与我俱有亲缘,所以一点儿也不觉得陌生。我一步步走近,“庆福楼”黑色鎏金的楹联就在眼前:“庆由善积,福自天申”。我仰头凝视那几个的大字,庆福,庆福,是吉庆有余,福祚绵长吗,是吗?是吗?当土楼落成之日,我的曾祖题写下这个楼名之时,是怎样的心情?简简单单的“庆福”二字里,包含著他对子孙后代怎样殷切的期许,怎样深厚的祝福?

穿过晒坪,一脚迈进门槛,立刻感觉到那些源远流长的血脉连通,正从脚底下的泥土中慢慢渗透出来。左手边是我曾祖母围绕过无数次的灶台。一口巨大的铁锅架在上面,仿佛曾祖母随时会迈著一双大脚进来,为我举起洗尘的炊烟;楼上,书源叔公的房门深锁,南洋欲归无计的永恒怅惘关满一室;小姑婆的闺房里,她顶著红盖头起身,即将嫁为人妇的脚步迟疑就在眼前;回廊上,祖父的身影时隐时现,笑看我乍然面对这一切不由自主的晕眩;童稚的父亲依然穿着小中山装新皮鞋,将天井中央那一眼依然清光凛冽的水井指给我看……

上下三层楼,二十四间房,男女老幼的身影来来往往,笑语喧哗,顿时热闹起来。夯土高墙与杉木回廊,威严与亲切,久远与此刻,列祖列宗与我,在屋顶圈成的四方天空之下,一时间满浴柔和温暖的阳光。

终于回来了。土楼对面葱郁的山坡上,曾祖父长眠的墓前,万松叔把点燃的香高举过头,在碑前为我祝祷:“小溪回来看望您老人家了,她是从很远的美国回来的啊。您在天之灵保佑她平平安安,健康幸福。”

我俯伏祭拜,视线在那一刻一片模糊。

高投乡的江氏宗祠,专门为我敞开了大门,堂兄教我祭拜的礼仪,我焚香跪拜以告:我回来了。握着年逾七十的大伯、伯母满是老茧的手,我和堂兄弟们嬉笑把盏:我回来了。离开永定,乘车乘船抵达龙海的石码镇,白发苍苍的小姑婆拉着我的手不肯放,我泪流满面——我回来了。在两代人几十年的悬望之后,我到底回来了。无论走得多远,无论定居何处,客家的子孙总要回到祖居之地,代代如此,人人如此,这是老规矩。

常听人说,客家人和犹太人很相似,都是历史上被迫大规模迁徙的族群,都世代固守自身的文化传统,都注重教育,都坚忍、勤奋而刻苦。然而,犹太人是没有根的,我们客家人却有这样一片广阔、美丽、经济腾飞的祖居地可以依托。根深而叶茂,游子的乡情是绿叶对根在文化上,情感上的归依。游子与故土的双手一握,血脉就此重新相连。必有根对绿叶输送的营养,源源不断,更有绿叶对根回报的情意,生生不息。不管我的一双手多么小,不管还有多少间阻,这一握传递的暖意,从此将不会消散。

难于蜀道的闽道,现今已是通途。在我回去之前,家父领着桂林的叔叔姑姑们就回去过。后来,家父和家母和我一起领着我先生、我弟弟,以及我那两个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又再一次返回永定省亲。

客家土楼,人说是神秘莫测又诱人探寻的土楼,如今之於世界,是受到特殊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于我,则并不神秘也无需探寻,它总是在那里的。栉风沐雨百数年的“庆福楼”,屹立成我心上一枚稳稳的纸镇,凝重而深情地压住了我,万里关山之外的乡情。于我在异邦生长的孩子们,也有了实实在在的亲缘,以后当她们在美国的土地上再看见土楼的或者再听人说起,她们也会述说另一段她们自己与“庆福楼”的故事。

“庆福楼”。从此,在纽约州的大熊山下,只要我们一回眸便能看见——山依楼旁,水过楼前,根在楼中

阳谷县苏姓人不少,听老人讲阳谷县大步乡苏海村(苏家海村),闫楼镇苏楼村,骆驼巷西南苏楼村是一家人,明朝

谁有满族李姓家谱 李占?李铁?往下不知道了

沈阳满族的姓氏分布和主要氏族一、主要氏族  宣统二年(1910)春二月重编的《承德县志》记载,沈阳满族主要氏族有:1 皇族 旧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