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姓的字辈排行
安徽合肥凌氏字辈:“韦韶盛(圣)德必(碧)发其昌”。
安徽五河凌氏字辈:“达少先光祺有以应宏远茂旺昌”
安徽庐江凌氏字辈:“文运欣逢盛祖功宗德长赖前希积厚期后克流光代有贤继起世为善愈昌守尊亲礼法笃孝友纲常勤俭居身本庄慈御众方专心求典籍则古构词章考道以修已成名且佐邦若生资朴实亦力田工商习业咸由正家声永发祥作斯垂训语兼序尔裔行”。
安徽无为姚沟凌氏字辈:“学士才高广宗支万积昌道德仁义远荣亨福寿长光前传后世文运振家邦”。
安徽无为凌井凌氏字辈:“富源志永继国大仲应家士立辉鸿序文名世代花德修基肇远纳福必增祥先后惟承启贻谋锡汝昌”。
安徽纵阳凌氏字辈:“元亨利贞能富贵增荣仁义礼智注寿福奇英文行忠信为善有光明谦恭逊让梦仲季真情慈爱和顺彝伦集大成齐家至道忍饶袌补均同源润泽有济若弥纶共根枝叶培达禀长春尚中正直品江自然匀允执固守吉庆日常臻”。
安徽颖上凌氏字辈:“永允从明德新民”。
安徽巢湖凌氏字辈:“福贵好友士志廷文可永贤德正嘉邦忠良必定长国安光明大万世应荣昌诗书知礼义诚信惠和祥”。
安徽含山凌氏字辈:“尚彦汝腾世国宗长应发福继祖先传家友道忠孝克全”。
安徽舒城、六安凌氏字辈:“本天銮尚国文有起必大德斯乃克光守成明道世代永昌”。
安徽定远凌氏字辈:“道钧治荣(秀)焕(炳)坤”
四川德昌凌氏字辈:“春国奉仕朝百代崇文相天章启荣升一品培盛君”。
四川宜宾凌氏字辈:“添叔宗友永源朝福世文思亲立大德汉祖心万春均受生成慧群沾富教公传家惟孝敬积善自昌隆礼义从先训诗书裕后昆芳贻绵甲第献策上金门”。
四川资阳凌氏字辈:“英才生能国正天世新”。
四川宁南凌氏一支字辈:“朝庆群贤在国基思兆泰家维礼让遵作纪资堪载”。
四川宁南凌氏一支字辈:“春正志崇永葆先绪福厚泽先光昭世第”。
湖南上湘凌氏字辈:“宇凤正杰朝庆景熙文逢盛世士际良期家传孝友代启英奇承继先德永怀祖贻”。
湖南湘中凌氏字辈:“宇凤正杰朝庆景熙文逢盛世士际良期家传孝友代启英奇承继先德永怀祖贻时当千禧续修扬旗宗亲合力万载生辉政通人和民富国强六印光裕兰桂腾芳”。
湖南平江凌氏字辈:“辉煌谟烈盛敏则有鸿功作善业斯隆忠厚传家远勋名建树同芳型敦礼让懋绩展英雄勉力怀彝训长承祖泽丰”。
湖南新邵凌氏字辈:“克政公老派淇泉宗祖盛克福思春凤时朝汉孟仲永远奇年昌克庆公老派淇泉宗祖盛克福思添秀朝仕大汉帝永远万年昌忠厚贻谋久诗书德泽长传家敦孝友建国重文章”。
湖南益阳、沅江凌氏字辈:
湖南炎陵 凌氏字辈:文明世家 亮显阳芳 登慎其昌 振光利己。
益邑老派:“明良启运伯叔齐芳勋猷克振”;
沅邑老派:“祖泽渊源荣名列鼎道学贞纯登瑞淮尹哲士绍家声”
益沅新派:“孝慈同继美俊彦耀南湘历世箕裘盛从今才德昌传家守忠厚安国迪前光贻榖增绳武爵禄万古长”。
湖南礼陵凌氏字辈:“宗肆庆升光相”。
江西彭泽凌氏字辈:“振才良智信俊景坤明时中和成位育奎壁焕璇玑各世光先烈贻谋启后裔仰瞻高原德天会源相辉基钟汝材炳起镇泽模熙培锡洪荣焕增钦润采辉”。
江西、广东梅州、广西、云南虔南凌氏字辈:“道德文章邦家发育征宏远传联厚泽长登朝膺宰辅佐国蔚贤良孝友延年贵谦仁晋福祥思前兴伟业功绩显辉煌”。
江西九江凌氏字辈:“寿祖宗文大玄至朝道林人夫思世德永昌隆家兴士学崇经济诗书巩至详孝子招远发礼义晋修芳中国传效禀联谱奏平章”。
广西百色凌氏字辈:“洪汉云英/廷怀天日/国有经文/伟武奇才/维宗隆族/安世兴邦/功烈贤仁/清官勇将/礼盛振家/道和义长/政通本良/庄慈众方/勤俭博君/学升崇尚/谦恭逊祷/令德发光/淳善孝友/正敏茂芳/普毓俊优/续修旗扬/培化开运/恩泽满康/远绪佑后/泰绍润广/明新述作/峰富腾强/信宽裕柔/河山旺壮/忠诚顺乐/冠冕嘉香/坚贞奉容/卓汝显彰/纯惠饶廉/睿智逐畅/钦佩韶睦/圣翰极洋/真哲宜厚/尊贵联双/允执固守/吉庆高常/敬爱恒存/神赐鸿疆/心寰浩宇/华景弥望/同亲合力/锡勋辉煌/继祖承先/根基繁祥/福禄寿全/荣耀永昌”。
广西南宁凌氏字辈:“自国道冲天宏建万子振家升成培达惠嘉伟瑞全承志庆邦”。
广西来宾凌氏字辈:“云星宏贵显”。
江苏泰州凌氏字辈:“学志成道伯世忠贤”。
江苏海安凌氏字辈:“云广志和永世昌”。
河南新乡凌氏字辈:“如振现永天相”。
河南范县凌氏字辈:“天一上昌成家文章开太继美华宗敬”。
山东日照凌氏字辈:“在宗思继世锡玉保乃庆大智维可福作德尚字圣”。
山东龙口凌氏字辈:“恒云万福生永远培基本长久保平安”。
福建泉州凌氏字辈:“仰尚世建天仕望汝继志文武怀忠孝叙伦克友恭家齐国有信衍庆大同宗”。
广东云浮凌氏字辈:“某南抱日翔溟锦汉宾仕海光新国(进)昌启文万贤建其伟德智永荣华”。
浙江青田凌氏字辈:“正直文昌盛忠良福德彰和平详瑞至永世继书香”。
凌氏敦伦堂一支字辈:“云九必至大修道发英贤谟烈遵先训坊表耀宗传”。
凌氏河间堂一支字辈:“廷必添云绍胜时学文□廷启思承玉宏开定有基家声忠孝本世泽祖称遗儒宗光德业典范重端仪功烈贤才显述作圣明希”。
凌氏一支字辈:“光克品春元文德宗秉钧”。
凌氏一支字辈:“天朝国家恒庆年东亚定鼎振山川鸿基耀邦名胜世仁贤英(雄)昭心田”。
姓氏:王
祖宗:系出姬姓
分类:其他
姓氏起源: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后衍化为三支王姓族派。一是周文王弟15子毕公高的后裔,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二是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世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王为姓。三是魏国信陵君无忌,魏被灭后,其子孙被称为"王家",随以王为姓。
2、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舜的后裔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为姓。
3、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改姓为王。
4、由北方他姓改王姓而来。如鲜卑族可频氏、乌桓族回纥阿布思族。
5、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喜被王莽赐姓王。
郡望:
1、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2、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3、天水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4、中山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5、陈留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6、河东郡:秦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7、河南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堂号:
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迁徙分布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周灵王后裔王元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徙至临沂。河内王氏,其先为太原人,世居祁县,后徙平州,又迁至河内温县。魏公子无忌之孙卑子悼,悼生贤,西汉时徙居霸陵,遂为京兆人。
王氏迁往江南,始于西晋末年。唐僖宗时,河南故始人王潮、王审知入闽,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同时王氏又有迁居四川、安徽、江西者。北宋末,中原人多次大规模南流,其中不少王氏族人迁徙至浙江、江苏一带定居。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一支王氏迁往广东,其后裔散处广东、广西各地。明末开始,王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王姓移居海外,始于明清之际,主要分布在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姓氏:李
祖宗:利真
分类:以官为氏
姓氏起源: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高阳氏之后裔。尧时,皋陶曾担任大理(掌管刑狱的官)的职务,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后子孙历三代世袭大理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在朝为官,因直谏得罪了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记载,周之前未见有李氏,自从有老子姓李,名耳,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为氏。显然,李氏是始于李耳称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国时,诸葛亮平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鲜卑氏有复姓叱李氏,汉化后,改为汉字单姓李氏。是为洛阳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据有关资料所载,唐开国元勋有诸将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鲜于氏等16氏,因立功从唐国姓,赐予李氏。
郡望:
1、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司徒李昙长子李崇。
2、赵 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其开基始祖为秦太傅李玑次子李牧。
3、中山郡:汉高帝置郡。此支李氏为赵郡李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李玑第三字李齐。
4、广汉郡:汉时置郡。此支李氏为陇西李氏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李尚(李广之父)。
堂号:
"陇西堂",因为李氏望出陇西郡故名。
迁徙分布
李氏自商末至东周的二百年间一直居住在豫东。西汉时,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自东汉开始,有李氏族人陆续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壮、彝、满、回、土家、纳西等民族中。魏晋南北朝时,李氏已是全国的大姓,中原的崔、卢、李、郑并称四大名门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李氏作为国姓,最为显贵。
唐代李氏南迁主要有三次: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迁,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有不少李氏子孙迁往南方。第三次是五代时,因动乱,李氏有迁往福建、莆田、晋江等地定居的。从明末开始,闽、粤李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
李氏迁徙至海外,始于明朝初年,去琉球国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国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许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华人。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
姓氏:凌
祖宗:姬昌
分类:以官职为氏
姓氏起源:
凌姓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康叔的儿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为掌冰室之官,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
郡望:
1、河间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省中部河间县。
2、渤海郡:西汉置郡。在今天的河北、辽宁两省渤海湾沿岸一带 。
堂号:
半部堂:五代后周时,赵普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他又提出了“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巩固了中央集权,想方设法,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宋太祖就问:“爱卿!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赵普回答说:"我不过是靠了半部《论语》罢了!”赵普死后,家人整理他的书箱,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论语》。“琴鹤堂”: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人称“铁面御史”。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一清如水。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养了一只鹤,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只有一琴一鹤。
迁徙分布
凌姓的望族居住在渤海(今天的河北沧县)。
江苏盐城凌氏宗谱十五卷,(民国)凌锺智、凌云总纂,民国28年(公元1939)树琪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残存六卷)。
江苏常州凌氏族谱十八卷,(民国)凌荣生、凌应鸿等主修,民国17年(公元1928)常州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常州市图书馆。
江苏吴县葑溪凌氏近谱一卷,(清)凌钦、凌奕琏同修,清乾隆46年(公元1781)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
江苏葑溪凌氏近谱一卷,(清)凌钦纂修,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盐城凌氏宗谱十五卷,(民国)凌钟智纂修,民国28年(公元1939年)树琪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南京河西凌氏支谱八卷,著者待考,民国25年(公元1936年)六印堂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金鼎凌氏族谱,著者待考,清乾隆八年(公元1743)手写本四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常州凌氏宗谱六卷,(清)凌星镛等纂修,清光绪34年(公元1908年)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阳羡凌氏宗谱十六卷,(清)凌荣甲等纂修,清光绪18年(公元1892年)燕贻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涧州涧东凌氏续修宗谱四卷,(清)凌大荣纂修,清道光20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苏州封溪凌氏近谱两卷,(清)凌钦、凌奕琏纂修,清乾隆46年(公元1781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鄞县鄞邑凌氏宗谱两卷,(清)凌正奇、凌尊朝等纂修,清同治9年(公元1870)正本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凌氏家谱,(民国)项世淮纂修,民国8年(公元1919)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县鄞南凌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民国)凌尊宪、凌仁彝纂修,民国20年(公元1931)正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宁波市天一阁文物管理所。
浙江奉化凌氏宗谱一卷,(清)周序穆修,清同治13年(公元1874)手写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绍兴会稽凌氏家谱,(清)凌庶铉增辑,清同治7年(公元1878)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浙江浦阳凌氏宗谱,(清)凌懋墨等纂修,清光绪23年(公元1897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三~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湖州凌氏宗谱两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醴陵凌氏三修宗谱十卷,首二卷,(清)凌量蟾、凌庆鸿等纂修,清光绪26年(公元1900)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今现缺三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湖南鄞县凌氏族谱,(清)凌海淡修,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档案馆。
湖南湘乡上湘凌氏族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凌世有纂修,清道光27年(公元1847)光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平江凌氏五修大全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凌起行、凌盛谦纂修,清光绪11年(公元1885)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现存四卷)。
湖南郴县凌氏续修族谱,(清)凌勋华纂修,清光绪21年(公元1895)会和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醴陵醴北凌氏五修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29年(公元1849年)雍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一册,今仅存第二~十二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河北武强绩茸新安白石公分迁武强河间凌氏宗谱,(明)凌大震著(原署“白石宗裔善素子”),明万历、天启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三卷。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河北河间凌氏族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凌皖峰等修,清嘉庆12年(公元1807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册。现被收藏在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
河北河间凌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清)凌锡祺等修,清同治9年(公元1870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河北武强桃源凌氏续修宗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永芳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四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休宁凌氏族谱,(清)凌大魁修,清康照7年(公元1668)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一册。现被收藏在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歙县凌氏宗谱,著者待考,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三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铜鼓凌氏家谱,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现被收藏在江西省铜鼓县二源上源洞官山下。
江西万载凌氏族谱,(清)凌文运等修,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陕西延陵凌氏重修族谱两卷,(清)凌万桐、凌盛彩等修,清光绪13年(公元1887)木刻活字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陕西延陵凌氏族谱四卷,(民国)凌盛彩等修,民国二年(公元1913)立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北汉阳官硚凌氏宗谱八卷,(清)凌张云、凌凌深贞等重修,清光猪9年(公元1883)木活字本八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番禺凌氏族谱十二卷,(民国)凌煜勋纂修,民国9年(公元1920)广州怡安印务局铅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本溪盂氏凌云族谱一卷,(清)盂广禄纂,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本溪市南甸子镇北甸村。
凌氏族谱十卷,(清)凌长兴、凌正兴纂修,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余庆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凌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梦印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凌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敦睦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今仅存第六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凌氏五修族谱十二卷,著者待考,民国37年(公元1948年)河间堂铅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凌氏祠堂柱子对联
“凌氏”出自姬姓、姬姓出自姚姓,在中国地区省份也有凌氏宗祠的设立,以下是“凌氏祠堂柱子对联”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凌氏宗祠四言通用联
剑南雅望;
江表虎臣。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泾县人凌策,字子奇,雍熙年间进士。据传初登第时,梦中见有人送他六颗印章和一把剑,后来果然六次到剑外任职,为官精审,所到之处均有政绩。官至工部侍郎。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余杭人凌统,字公绩,十五岁任别部司马,征讨江夏时为前锋,曾随周瑜在乌林击败曹操,后任校尉、偏将军,曾在合肥魏兵重逢中救出孙权。亲贤下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
吴中直史;
江表虎臣。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凌汉事典。据《典故纪闻》载,御史凌汉审狱公正,罪犯很为感激,有个释放犯在路上碰到凌汉,特邀请他饮酒,并赠以厚金。凌汉说:“子罪当尔,非我私子。酒可饮,而金不可受。”坚决拒绝接受厚金。太祖得知其事,即擢凌汉为副都御史。同书又载,有个小吏,因贪赃事发,投井自杀。太祖闻之,对群臣说:“彼知利之利,而不知利之害,徒知爱利,而不知爱身,人之愚孰有甚于此今其人死不足恤。”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余杭人凌统(见上一联之下联联释)。
吴中佛子;
江表虎臣。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凌哲,吴县人,端重简默,德量深沉,时人称为“凌佛子”。下联典指三国·凌统。
康叔衍派;
周官凌人。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凌姓的'得姓源流。
望了渤海;
源自周官。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凌姓的郡望。下联典指凌姓的得姓源流。
子奇六任;
仲华三绝。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工部侍郎凌策,字子奇,泾县人。初登第,梦有人以六印加剑上遗之。其后往剑外凡六任,所至皆有治绩。下联典指清代画家凌瑚,字仲华,号香泉,如皋人。工画人物士女,尤长花卉禽虫,浙人以梁同书行楷、钱维乔山水、凌瑚之写生称为“三绝。”
校书世泽;
留砚家声。
——佚名撰凌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凌震,博综群籍,晓析百家。下联典指宋·凌冲,尝知含山县,秩满将归,见囊有一砚,曰:“非吾来时物也,
凌氏大宗祠怎么样
凌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重建,同治元年(1862)修葺,是深井村凌氏始祖庙,祠中供奉凌氏自始祖以来先人的牌位。该宗祠是明末建筑物,相传为凌氏十世所建,祠中供奉凌氏自始祖以来先人的牌位。每逢喜庆节日,都在宗祠内宴请宾客及乡里。
广州海边去哪里旅游最好
好玩的地方有:
1海鸥岛:海鸥岛是一个可以品尝鱼和虾以及螃蟹等海鲜的地方,这里有海鲜大餐各种海鲜大排档店面。这里是钓鱼爱好者的天堂,很多人来这里钓鱼收获很多鱼回去,这里风景优美,地址位于番禺区东边。
2龙穴岛:龙穴岛这个名字很特别,让人充满了好奇感。位于坐落在珠江口的蕉门,这里是南沙最大的海岛。这里可以看到美丽的日出和日落以及美丽的大海,在广州看海最佳地方排行榜中地址位于禺区东南方向。
3长洲岛:长洲岛位于广州东缘,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古村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一个让人难以忘记的世外桃源。这里有孙中山先生创办的黄埔军校,这个岛上的资源很丰富历史文化古迹很多其中包括凌氏大宗祠、巴斯楼、白兔岗炮台、黄埔公园旧址等。
4观龙岛:观龙岛有大面积的水田,这里的人以农业和渔业为主。来这里看海可以体验捉鱼捕虾以及采摘水果龙眼、荔枝、芒果等。周末的时候有游客来这里游玩空气清新,水质优良,岛上还有很多地道的美食餐饮店。
5生物岛:生物岛是一个适合周末享受绿道骑行的绝佳好去处,地址位于海珠区与番禺区交界处。这里好玩的景点有揽胜园、水墨园和叠翠园等公园,园内有亭台楼阁和小桥流水环境很好。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凌氏宗祠对联绪启含山是什么意思?
绪,世系。
启,开始。
含山,含山县。
绪启含山,意思就是这支宗族的世系开始于含山县。
历史上的名门望族,你家入围了吗
陈家祠
在中国,陈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陈姓是大姓,排在广东省十大姓氏的榜首,中国姓氏排行位居第五位,其中颍川衍派约5000万;在海外,有五千万的华人,又有“陈林半天下”之称。
陈氏图腾
2、何氏
何姓约占全国汉族何姓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四。据记载,黄帝时期就已有何姓,源出归姓,其他姓氏书多认为何姓为韩姓转音而来,出自姬姓。
3、许氏
许氏约占中国汉族许氏人口的55%,许姓的鼻祖是中国古代著名隐士许由。许氏族人一直都活跃在中国舞台上,对中国近代的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4、梁氏
梁氏宗祠它是广州现存的,坐落旧城区,三间三进规模较大的宗祠。2002年被广州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5、李氏
世界第一大姓,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中国大陆李姓人口多达9500余万,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9%
6、金氏
金姓,最早的一支源于上古时的少昊帝,金姓在中原和皖苏浙地区有一定的影响,金姓至今仍然存在“活金死刘”的传统。
7、黎氏
黎氏宗祠又名黎永思堂,是是一处建于明末的家族祠堂建筑,属于黎氏家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 位于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板桥村,是爱国诗人、抗清名将黎遂球的专祠,原建于广州城东仁厚里,因兵燹毁废。
为纪念黎遂球而修建,黎遂球明末抗清官员,有粤中屈原之称,传世画作有《送区启图北上山水图》。
8、徐氏
夏朝徐若木为徐姓始祖,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大陆人口近2000万人。徐氏宗祠在鳌峙塘乡,建于明万历三十年现仍有徐氏宗祠木匾一块,是巡按广东监察御史李时华题。其第一进屋脊则以石湾大型堆塑釉陶装饰,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保存完好,是一组稀有的陶瓷艺术品。
9、凌氏
凌姓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凌氏宗祠始建于明末,清道光二十六年重建,同治元年修葺,是深井村凌氏始祖庙。
10、崔氏
崔氏大宗祠又称山南祠、崔氏始祖祠,是一处建于明代中期的家族祠堂建筑。位于佛山市南海区沙头镇城区内。宗祠坐北向南,面阔五间、纵深五进,有108个门口,现存有牌楼式的头进、牌坊及厢房。宗祠代表着家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河北丰宁满族凌姓与辽宁葫芦岛满族凌姓是同一家族,都在 以车满洲正黄旗,而且都是清康熙年间从北京调拨到当地驻防的。
这支凌姓祖上出自东海女真,但老姓是什么目前已经很难考证了。猜测,那穆杜鲁氏,或依拉里氏 的可能性比较大。
你最好回一趟老家,问问同姓同宗的老人,如果能找到家谱更好。
我是扬州,祖父是“永”字辈,曽祖是“树”字辈,再往前有“仁”字辈,文革家谱烧了,我父亲往后的排行就不得而知了。好像各地排行都不同,好像“万学成起得 福玉祖心常 秉正全连富 振家永安开庆天维树国 有治兆元宗 克凤其明久 祥光宝太贞”是用的最多的
亲你好,年人口谱查过录资料,于都县银坑镇千人以上的姓氏有:张、陈、刘、肖、钟、谢、曾、廖8大姓;汾坑千人以上的姓有:谢、刘、康、陈、肖5大姓。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形成各自的姓氏宗祠、家谱族谱、家规族规、治家格言、孝经等姓氏文化。
有关银坑公社、汾坑公社人口普查和地名普查资料,并根据部分家族考证,唐朝有凌氏、钟氏、陈氏,宋代有谢氏、温氏、肖氏,元代有张氏、赖氏先祖迁入银坑、汾坑居住,明、清且有大量外来人口迁入定居。人口前10姓是:张、陈、刘、肖、钟、谢、曾、廖、康、黄。各姓氏按大约人口数量多少迁入情况:
张 姓境内张姓主要由来:
平安张姓,张永传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在吉州西山塘屋(今属兴国县)开基,其后裔张日晟,字拱辰,生于宋乾道九年(1173年),封捕民巡宰,于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由永丰西山(今兴国县良村镇西岭)徙雩都平头寨(今平安村),成为平安张姓始祖,二世张叔明创立崇仁堂。
洋河张姓,张万威,字明仲,明崇祯年间(1627~1644年)从广东省兴宁石马迁入洋河村瓦屋下开居。
岩前张姓,张茂恒由福建上杭大拔乡大拔村迁入岩前村长兴花树下,己有400余年。
银坑张姓,张明宗长子,张仲高(150世),号万一郎,子三:嗣兴、诚兴、逹兴,后裔从葛坳燕子窝迁居银坑。张氏于元代从广东省迁入银坑村缾丘。
陈 姓境内陈姓主要由来:
富竹、坪脑陈姓,陈贵(9世)为陈叔宝(1世)后裔,字世荣,号齐盛,唐广德二年(764年)生,从兴国县筲箕窝迁竹溪,即今富竹村富竹坑;元元统元年(1333年),陈均仁(27世、陈启宗次子)从富竹坑迁入坪脑村上堡。陈氏于清代中期从车头(今车溪乡)迁入富竹村公婆岭。陈氏清代末期从上堡迁入富竹村双坑圾。
琵琶陈姓,明代初期从福建省迁入琵琶村贯前;陈伯英于清代中期从广东省洋陂迁入琵琶村枫树;陈氏清代中期从福建省迁入琵琶村喂脑;陈英拱于清代末期从福建省迁入琵琶村大坑。
汉田陈姓,陈祖作于明代初期从福建省上杭迁入汉田村下塅;陈承祖于明代初期从福建省上杭迁入汉田村安前坑。
周庆陈姓,明代初期从瑞金下坝迁入周庆村坳下;明代末期从瑞金下坝迁入周庆村大水坑、黄竹岭、牛牯圳。陈氏于清代中期从瑞金瑞林迁入周庆村留田迳、南沙丘。陈氏于清代中期从瑞金下坝迁入周庆村江子上。陈氏清代末期从瑞金下坝迁入周庆村上坑子。
平安陈姓,清代初期从福建省迁入平安村桥子背。
岩前陈姓,陈先德于清代中期从福建省迁入巩前村(今岩前村)朱砂窝。
香塘陈姓,清代中期从宁都县黄石贯迁入香塘村旱寨。
刘 姓境内刘姓主要由来:
冷水刘姓,刘铉道于元至正十年(1350年)从宁都城头迁居雩邑北乡安富里(于都仙下贯)之观溪龙岗开基,刘玉乘于明代中期从仙下观背迁入冷水;刘高峰(刘必仰)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从兴国县澄龙古井迁入冷水村黄泥丘。
河背刘姓,刘欢明于清代中期从仙下观背迁入河背村头。岩前刘姓,刘孟震于明代中叶从泰和县云亭乡迁入岩前村沿陂迳,在林岗峰创立“威远堂”。
周庆、汉田等地刘姓,刘正文(字道轩)、刘正武兄弟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从龙泉谐田(今吉安遂川县五斗岗)迁入周庆村木不坑,名“木溪”,后裔再迁汉田村翰田,名“翰溪”,创建“务本堂”,子孙散居银坑镇周庆村、汉田村、上排村、周新村、营下村、宽田乡仙马村、葛坳乡山溪村、永丰县、吉水县、抚州市等地;刘天淑从兴国县龙角峰迁入周庆村留田;刘天涛从兴国县龙角峰迁入周庆村坳丘背。
琵琶刘姓,刘忠龙、刘忠宪祖籍山西省临汾,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从兴国县樟木乡牛岭村分别迁入琵琶村上坝、排脑;刘世祯于清代末期从桥头水背迁入琵琶村芭蕉排。
汾坑刘姓,刘鸿宾(长沙定王发公之后裔)于明末清初从泰和县云亭迁入汾坑村西坑坝。
营下刘姓,刘广传(马氏婆后裔)从福建省武平迁入营下村窝脑、岽子脑;刘凤章于清代初期从宁都县安福迁入营下村竹蔸下;清代中期从宁都县安福迁入营下桃树排。
梅屋、岩前刘姓,明代中期从兴国县迁入梅屋旱坑口、从瑞金迁入岩前下田。清代中期从兴国县迁入梅屋村上寮前。
里汾刘姓,明代末期从广东省迁入里汾村山背,刘承喜于民国时期从里汾村山背迁入香塘村禾塘尾。
周新刘姓,从仙下三贯迁入周新罗田排。
肖 姓原萧姓,境内肖姓主要由来:
谢坑肖姓,肖玉喜三兄弟于明初从万安县邹江派南陇下团迁入雩都安富里,长子肖以宽居楠溪石门坑(今谢坑村石门坑),后裔又迁仙下乡三贯村;二子肖以容世居谢坑,分布香塘村、银坑村、营下村;三子肖以礼世居谢坑。
汾坑肖姓,肖寿六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由赣县信江营北迁雩都寒信峡(今属段屋乡寒信村)开基,二传至允升(殁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再迁汾坑,堂名“玉振堂”。肖氏于清代中期从段屋乡寒信迁入汾坑村富板塘、蔡屋。
窑前肖姓,肖世似(第13世)于清康熙壬申(1742年)从于都县宽田乡马头村迳丘迁入窑前村坎子下开基立业,堂名“兰陵堂”。
上谢肖姓,据谱载,源自于广东兴宁叶塘,始祖讳千五十九郎(简称千公),越九世南林公生八子,以贤、以化、以忠、以锦、以宪、以高、以鹏、以约。明崇祯年间,以化之孙自荣(字景茂,1624~1699年)淹贯百家,尤谙时务,春风雨帐,友满天下,喜纵观名山大川,资以长智而博于学,遂游虔州潋水,卜上下谢而居之,为上谢萧氏开基祖,嗣是胞弟自旺、堂叔祖以忠之孙自蓄、以宪以鹏之裔明庄明宝辈陆续谋迁,或相依比,或开别业……,其后上谢萧氏共尊南林公为脉祖,并共建宗祠衍庆堂。清代初期,肖景茂、肖世森从广东省平远八尺叶塘分别迁入上谢村棋塘、桥背。
汉田肖姓,明代初期从宽田乡石马迁入汉田村桐梓树下。清代初期从段屋寒信迁入汉田村老屋场。
营下肖姓,明代中期从宽田乡杨公坝河头迁入营下村牛角塘。
周庆肖姓,明代末期从段屋乡寒信迁入周庆村坳子上。
梅屋肖姓,肖玉光于清代中期从广东省丝毛埂迁入梅屋村大山口。肖正光于清代中期从宁都县赖村半迳迁入梅屋村大坑。
樟树肖姓,清代中期从仙下乡莲塘背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马山。
井洲肖姓,清代中期从车头(今车溪乡)杨赖汾井洲村石角。
钟 姓原锺姓,境内钟姓主要由来:
琵琶钟姓,承恩堂钟姓,是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钟姓29世)系下的后裔,第33世钟岩,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3年)从兴国县竹坝迁居琵琶村,明永乐十年(1412年)后裔钟伯简任四川顺庆府推官,后升四川提刑按察佥事。
谢坑钟姓,狗颈崇善堂钟姓,是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系下瑞金市凌溪崇义堂后裔,第56世钟麟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从瑞金凌田迁居雩邑狗颈(今属谢坑村),钟麟五子分为五大房,长子后裔迁桥头乡桥头村河草坑开基立业,次子后裔迁桥头乡历迳村八工开基立业,三子后裔迁北乡长乐里坝下(今属马安乡桥下村),四子后裔迁岭背岔口(今属岭背镇布坑村),五子仍居狗颈。另有谢坑钟姓,是江南第一宰相钟绍京系下瑞金市九堡坝溪族下伯顺后裔,第51世钟伯顺原居瑞邑,徙迁九堡坝溪,第66世钟秉闻(1666~1718年)原居坝溪,于清康熙年间迁居雩都谢坑(今谢坑村谢坑小组)。
营下钟姓,钟友文(钟姓46世)系下的后裔,第59世钟绍洲迁居雩邑北乡长乐里中堡黄田脑(今桥头乡东山村黄田脑),第62世钟席然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由黄田脑迁居北乡长兴里八十亩(今属银坑镇洋迳村),后裔又迁居营下上七下八;第64世钟成举从黄田脑迁居银坑木梓山下(属营下村)。
银坑钟姓,钟友盛(钟姓46世)系下的后裔,第60世钟应兴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长宁县(今寻乌县吉潭镇李坊村)迁居雩都铁屎坝(今银坑镇洋迳村八十亩下的小地名)暂居,其后裔又迁银坑村范屋场、席草塘定居。银坑村圩上、撒网形、坳子下、大嵊脑,均系马安乡上宝世德堂钟英郎后裔,钟起煌出生在撒网形,职至江西省政协主席。
琵琶钟姓,钟学裕于清代末期从桥头固石迁入琵琶桃树排。
谢 姓境内谢姓主要由来:
里汾谢姓,谢安六世孙谢雅(公元507~582年)仕梁,宦游于虔(赣州),迁徙入赣,居赣州东门水脉洞,其后迁居潋江(兴国),传至申伯第73世儒臣,居兴国竹坝,生有三子:评仕(生于宋嘉泰三年-1203年)、评任、评值,宋嘉定十七年(1224年)因避战祸从兴国县竹坝迁入于都,评仕居里汾,评任居潭石,评值居平头寨。
营下谢姓,谢奕后裔谢维宣,生于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从瑞金瑞林无田村迁入营下村岽子脑。
窑前谢姓,谢据后裔谢应迁,生于约清雍正六年(1728年),从广东梅县鸭婆坞迁入窑前村黄仕公。
年丰谢姓,谢据后裔谢锡亮,生于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康熙元年(1662年)从寻乌县南桥罗陂迁入年丰村竹高围。
樟树谢姓,谢据后裔谢锡治,生于清康熙九年(1670年),从寻乌县南桥罗陂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驼背岭玉溪。
洋河谢姓,谢南江于清代中期从福建省上杭迁入洋河村公官。
樟树谢姓,谢诗纯于清代中期从桥头乡熊屋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石及子。谢伦书于清代中期从桥头乡固石竹山下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烂泥坑。谢继堂于清代中期从桥头乡木湖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山工坑。谢启明于清代末期从桥头乡固石竹山下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下坑子。
曾 姓境内曾姓主要由来:
上谢曾姓,曾德兴于明代中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上谢村老屋下。曾运海于清代初期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小源迁入上谢村贯背坑。
梅屋曾姓,明代末期从兴国县迁入梅屋村塘泥坑。曾氏于清代初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梅屋村松山排、杉山背、店下。曾氏于清代中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梅屋村黄坳、牛寺塘、圩背、冰水排、旱塘缺、罗陂坑、山子口、石背坑。
银坑曾姓,曾承鸾于清代初期从于都县城迁入银坑村杨屋山。
年丰曾姓,曾文年于清代初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年丰村岗子背。
琵琶曾姓,清代中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琵琶村牛齐安。曾氏于清代中期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迁入琵琶村石山脑、园头尾。曾氏于清代中期从福建省迁入琵琶村新屋下。曾氏于清代末期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迁入琵琶村竹子坑。
樟树曾姓,清代中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石榴岩。
周新曾姓,明代初期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小源迁入周新村月形。曾氏于清代中期从宽田迁入周新村松树坑、上排上野猪坑。
廖 姓境内廖姓主要由来:
营下廖姓,廖文兴(1世)居寻乌县石碣,其后裔廖上奇(10世),从石碣迁入银坑竹林开基,不久移居营下村桐梓树下。
梅屋廖姓,廖万禄于清代初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梅屋村上寮下。廖氏于清代中期从兴国县山寮迁入梅屋村石螺丘、荷树脑、松山村排下、上谢村珠坑、走马丘。
琵琶廖姓,廖仁宗于清代中期从宁都县黄溪迁入琵琶村鸡婆丘。
康 姓 境内康姓主要由来:
岩前康姓,康国辅(1世)后裔从泰和县迁万安,康同渊(23世)生于明崇祯七年(1634年),幼年从万安县徙居雩都长兴里田屋堡,即今岩前村田水组,其长子康仁桂移居豺狗岭,次子仁杜居田水。
周庆康姓,明代末期从吉安泰和县迁入周庆庙背山。
汉田康姓,明代末期从吉安万安县迁入汉田南坳。
上排康姓,康玉所于清代中期从吉安万安县芦企迁入上排村上竹山。
黄 姓 境内黄姓主要由来:
平安黄姓,黄名祥,字能思,生于清康熙三年(1664年),殁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从宁都县长胜迁平安村谢田定居。
窑前黄姓,清代初期从广东省汕头坊迁入窑前村旱排。
琵琶黄姓,清代中期从宁都县长胜迁入琵琶村贯前。
营下黄姓,黄其荣于清代中期从兴国县新圩迁入营下村坳上。
周新黄姓,明代初期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陂坑迁入周新村老屋场。
朱 姓 境内朱姓主要由来:
年丰、平安朱姓,年丰村犁脚排、平安村瓦屋(刁子山)朱氏为十七郎后裔。朱宗明从福建龙岩迁永定之长流乡斧冈子,传四世朱时有(字对山)由永定迁瑞金承乡三里九堡沙垅,其子朱继丰之四子国缘于明季迁雩邑长兴里(银坑年丰)犁脚排,而后朱继丰长子国正之子自新、自勉、自修俱徙居银坑平安椒子山(即刁子山)。
嶂脑朱姓,清代中期从会昌县筠门岭迁入嶂脑村(今属银坑村)老富坑。
罗 姓境内罗姓主要由来:
银坑罗姓,明代中期从马安乡小螺迁入银坑圩。
平安罗姓,罗贵祥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与兄弟罗贵礼带眷属从瑞邑迁雩邑蛇里坪(今属平安村)。
上谢罗姓,清代中期从仙下乡高兴村迁入上谢村罗屋、盐行、社背、马窝。
年丰罗姓,罗衣裢于清代中期从仙下高兴迁入年丰罗屋。
井洲罗姓,清代中期从吉安万安迁入井洲村罗屋、彭屋山。
何 姓境内何姓主要由来:
洋河何姓,何源美(念四郞),生于元皇庆元(1312年),为广东兴宁开基祖,后裔何腾美(13世)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从广东省兴宁市石马镇新群村(原名三图里萧坊排)迁入洋河村官田脑。
嶂脑何姓,何自道(23世),生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瑞金鹅公坑迁入嶂脑村(今属银坑村)中峰。
管 姓境内管姓主要由来:
银坑管姓,管绍倬(39世),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春,从宽田乡寨面迁入银坑村中营定居,并建厅堂。
河背管姓,管群芳于清代中期从宽田乡寨面迁入河背村桥背坑。
谢坑管姓,管年青于清代末期从宽田乡杨公坝迁入谢坑村香炉山。
周新管姓,清代初期从宽田乡寨面迁入周新村罗田山、富竹新厅坑。
汉田管姓,清代初期从宽田乡寨面老管屋迁入汉田村麻皮面。
周庆管姓,清代初期从宽田乡杨公坝迁入周庆村上蒙坑、大坪、丹星坑、禾塘背。
汾坑管姓,清代中期从宽田乡寨面高陂头迁入汾坑村瓦屋下、杨屋前。管氏于清代中期从宽田乡杨公坝迁入汾坑村大田头。
严 姓 境内严姓主要由来:
洋迳严姓,系严光宇(始祖)后裔,严成梨(61世)明时从泰和县塘洲迁居兴国南门,旋由兴国转迁雩邑城南三角塘,其四子严在昹(62世)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再迁徙洋迳八十亩开基。另据《严氏联修族谱》于都八十亩房序:“兹考旧谱,吾泰邑始祖令钧公于唐末避五季之乱,举家由金陵徙吉泰、西昌城头,传至十九世,晴江公徙于都城南,迄二十二世祖嘉监公乃由城南转北乡八十亩焉。”
李 姓境内李姓主要由来:
香塘李姓,李浪选于清代中期从岭背王迳坑迁入香塘村产树下。
洋河李姓,李豫和(27世)系李火德(世居福建上杭)后裔,生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清光绪十九年(1889年)殁,约道光末、咸丰初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三溪迁入洋河村洋桥开基。
琵琶李姓,李国滨于清代中期从福建省迁入琵琶村罗带。李遂振于清代中期从福建省武平迁入琵琶村。李采云于清代中期从兴国县珠宝祠迁入琵琶村凤形坑。
上排李姓,李允名于清代中期从吉安万安县迁入上排村坳子背。李双全于清代中期从吉安万安县迁入上排村三门滩。
凌 姓境内凌姓均是寻乌凌吉(为1世祖)后裔,主要由来:
银坑凌姓,凌吉第16世凌其智,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从寻乌迁居雩邑岐山下(现银坑岐山下),后裔分居在银坑村山下、上屋、谢家窝、新华、营下及兴国等地。第17世凌观文,从寻乌上塘背迁居雩都县长兴里小车堡(今银坑村山下),其后裔是熙祥、熙梅、熙泉、熙芹。第17世凌勋,从长宁老厅厦永万户一脉迁居雩都长乐里岐山嶂。第21世凌成贤,由岐山嶂迁居银坑樟树峨眉山一带。第24世凌和澧,清光绪年间由岐山嶂迁居樟树兜下。第25世凌会侑,清光绪年间由岐山嶂迁居银坑澄波;凌会清于1955年由岐山嶂迁居银坑范屋场(现新华小组)。
洋河凌姓,凌吉第17世凌乾遂,约在唐代从寻乌迁居洋河开基。
岩前凌姓,凌吉第18世凌克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由寻乌迁居兴邑火坳(今属银坑镇岩前村)。
富竹凌姓,凌吉第19世凌爱梅,清康熙年间从广东兴宁县移居安富里富竹村杉山下。
营下凌姓,凌吉第19世凌三星,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从寻乌迁居雩都长乐里(现银坑樟树一带),长子凌成诗又迁居长乐里大迳,三子凌成登迁居营下太坪。凌吉第23世仲伍、仰伍、传伍等三兄弟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由杉山下迁居营下村大坪。
冷水凌姓,凌吉第19世凌云峻,清康熙、嘉庆年间从兴国县衣锦乡(今梅窖乡)黄沙迁居冷水村冷水坑。
上排凌姓,凌吉第22世凌运玉,清代中期从广东省梅县迁入上排村高排。
赖 姓境内赖姓主要由来:
井洲赖姓,元代中期从福建省迁入井洲村咸水。赖氏于明代初期从福建省迁入井洲村象形湾。
银坑赖姓,赖文秀于明代末期从会昌县洛口迁入银坑村赖屋。
周庆赖姓,清代中期从瑞金岗面迁入周庆村湾背。
上排赖姓,赖林友于清代中期从桥头乡迁入上排村坳背。
平安赖姓,清代末期从瑞金迁入平安村背寮坑。
邱 姓又称丘姓,境内邱姓主要由来:
平安邱姓,邱年春,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生于福建上杭县,因避寇迁居雩邑北乡长兴里田屋堡七工排(今属平安村)。
周庆邱姓,邱为茂于清代中期从福建省上杭迁入周庆村洋坑。
里汾邱姓,邱河南于清代末期从宁都县迁入里汾村下鲁芑塘。
岩前邱姓,清代末期从兴国县樟木山迁入巩前村(今岩前村)坪山脑。
彭 姓境内彭姓主要由来:
周新彭姓,明代末期从曲洋乡(今属葛坳乡)横江排迁入周新村周坝。
梅屋彭姓,彭法璞于清代中期从广东省梅县梅坑迁入梅屋村下叉盐。
琵琶彭姓,彭普元于清代中期从仙下乡吉村迁入琵琶村莲蓬山。
银坑彭姓,清代中期从仙下乡吉村迁入嶂脑村(今属银坑村)杨梅坑。
谢坑彭姓,清代中期从寻乌县迁入谢坑村。
段 姓境内段姓主要由来:
周新段姓,明代末期从段屋乡迁入周新村花山坳。段启从生于康熙十八年(1679年),于康熙晚年从段屋乡杨汾迁入周新村蒙坑开居。
井洲段姓,清代中期从段屋乡迁入井洲村龙头墈。
匡 姓 境内匡姓主要由来:
汉田匡姓,匡氏第85世匡文信,于明宣德年间约公元1430年左右从吉安万安县梅林四都迁至今宽田乡高陂,后又迁宽田乡石马村居住,第89世匡甫重(字冰泉)生于明嘉靖甲申年(1524年),从石马村再迁汉田村水下组,后有部分迁吉安永丰县、吉水县、福建将乐县及本地汾坑村西坑尾、新塘排。
温 姓境内温姓主要由来:
松山温姓,温九郎(福建始祖1世)后裔约宋代从福建省上杭县罗田坝徙居兴邑衣锦乡(今兴国县梅窖乡),温钦选(23世)生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殁,由兴邑衣锦乡迁居雩都长兴里下田屋(今松山村中心)开基。
汾坑温姓,温鹏万于清代初期从宁都县赖村虎井迁入雩都长兴里(今汾坑)西坑坝,温鹏万之子温尚德(字克贤)由西坑坝迁汾坑村张谢屋安居。
蓝 姓 境内蓝姓为畲族,系蓝昌奇(始祖)之后裔,主要由来:
岩前蓝姓,蓝宗泰(132世、江南25世)之孙蓝友玉(134世、江南27世),明朝从寻乌大顶下迁入巩前村(今岩前村)火叉坳。
洋迳蓝姓,蓝宗泰之兄蓝宗德(132世、江南25世)后裔蓝日材(138世、江南31世),清康熙年间从寻乌县大顶下迁入洋迳村洋迳口。
洋河、琵琶蓝姓,蓝日材之弟蓝日松(138世、江南31世),清康熙年间从寻乌大顶下迁入洋河村田寮,其孙蓝士聪(志达)从田寮迁入琵琶村坳脑。
营下蓝姓,蓝清珩(140世、江南33世),清康熙年间从福建上杭迁入营下村大窝。
项 姓 境内项姓主要由来:项思明,于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自龙泉(遂川)迁居宁都县田头南,其次子项胜可,字卿华,生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同母兄从宁都县田头南迁入周新村西坑开居;项卿荣于明代初期从宁都县里迳迁入周庆村上珠坑。
杨 姓境内杨姓主要由来:洋迳村老屋前杨姓,建有“关西堂”。杨氏于清代中期从瑞金象湖镇迁入周庆村河子背。
江 姓境内江姓由来:江荣汉于清代末期从葛坳龙山迁入银坑撒网形。
谭 姓 境内谭姓由来:清代末期从宁都县松岗迁入松山村下洋。另有谭姓在营下村木山蛇佛开居。
胡 姓 境内胡姓由来:清代末期从兴国县迁入河背村寨脚下。
吴 姓 境内吴姓主要由来:清代末期从马安乡石壁坑迁入樟树村(今属银坑村)桥背;清代初期从广东省迁入上排村梅子山。
王 姓 境内王姓主要由来:梅屋王姓,清代中期从葛坳乡塘泥坳迁入梅屋村河背。
潘 姓境内潘姓主要由来:潘元其于清代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从寻乌县吉潭迁入岩前村岩背。
洪 姓 境内洪姓主要由来:洪运金、洪运玉兄弟随母陈氏,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从广东省梅县石坑镇迁入银坑窑前老屋场定居。现银坑镇洪姓集中居住在银坑村、河背村、营下村、窑前村等地,堂名“炖煌堂”。
郑 姓境内郑姓主要由来:郑荣芳于清代中期从会昌县西江迁入嶂脑村(今银坑村)早子排。
周 姓境内周姓主要由来:周建贵于明代中期从兴国县水再脑迁入巩前村(今岩前村)登坡寨;周建材于清代中期从兴国县迁入巩前村(今岩前村)山塘坑。
巫 姓 境内巫姓由来:清代初期从福建省宁化迁入岩前村坳脚下。
伊 姓 境内伊姓由来:伊大元于清代中期从石城县迁入梅屋村旗杆。
邹 姓境内邹姓由来:清代末期从永丰县迁入松山村下屋场。
郭 姓境内郭姓由来:清代末期从曲洋乡(今葛坳乡)大山迁入河背村白竹园。
魏 姓 境内魏姓由来:民国时期从兴国县迁入岩前村沿陂迳。
高 姓境内高姓由来:岩前村有高姓开居
周武王的后裔现在在哪,姓什么
全国和世界各地都有,姓姬。 追问: 那姓周的是不是 周武王 的后裔呢 回答: 周朝的国姓是 姬姓 ,不是周姓。
哪些姓氏家族是周文王后裔
姬姓是最直接的后裔,还有其他的姓就多了,
黄帝的后代姓什么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古都学会常务理事、新郑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副编审刘文学研究认为,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因居姬水,而改姓姬。因此,黄帝的真实姓名为“姬轩辕”。后来,姬轩辕通过战炎帝、败蚩尤统一天下,代神农氏为“天子”,而称“黄帝”。为什么称为“黄帝”?刘文学介绍,《纲鉴会纂》、《御批通鉴辑览》等都说:“神农氏衰,少典娶有蟜氏,名曰附宝,祈于野,见大电绕北斗而有妊,二十二月生帝于轩辕之丘,轩辕丘在开封府新郑县,黄帝有土德之瑞,土色黄,故称黄帝。”这是说黄帝是因为“土德”而称为黄帝。什么是“土德”?“土德”就是农耕。黄帝教民播五谷,艺五种,解决农业上的吃饭问题,而“土”在中原一带,又呈**,因此称为黄帝。另外,当代许多史学家如国学大师钱穆、何光岳、张光远等进行了考证,认为黄帝是因居住于新郑市熊山下的黄水而称黄帝。 《史记》开篇首先介绍黄帝的身份,尽管这个身份介绍只有短短三句话,14个字,却在历代存有很大争议。《史记》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第一句,“黄帝者,少典之子”,关于这句话,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说“少典”是人名, 说黄帝啊,他的父亲叫做“少典”,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另一种解释是说, “少典”是古氏族名,也就是说,黄帝是少典氏族的后代。 现在大家一般认同第二种说法,认为“少典”是古氏族名。 以封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再例如: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周代天子是黄帝的后裔,周文王按现代的姓名叫“姬昌”。 凌氏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据《通志·氏族略·以官为氏》所载,文王的第九个儿子康叔被封在卫,建立了卫国。康叔的儿子有的在周朝做官,官职为凌人,是周礼天官之属,为掌冰室之官,是一个负责保存贮藏冰块的官职,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作为姓氏,于是产生了凌氏。凌姓是黄帝姬姓后裔。头一个以凌为姓的人,是出身于周代初年周文王幼子所建的卫国。当时卫国的位置,是在今河北、河南一带,他们的始祖是周武王的弟弟康叔。《姓纂》说:“康叔支子为周凌人,子孙以官为氏”。所谓“凌人”,是当时的一种掌管夏季藏冰的官。凌氏是源自周文王的孙子,由于在周天子的朝廷上担任“凌人”,以官为氏,称凌氏。故凌氏的后人尊“康叔”为凌姓的始祖
周武王的子孙后代是在那个朝代改为姓解得?
解良。据《万姓统谱》、《通志·氏族略》等……族谱牒记载,解氏出于姬姓,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黄帝长于姬水(今陕西省岐山县岐水)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省郑州),因而姓姬。黄帝子二十五人,其一子名玄嚣,为正妃嫘祖所生。玄嚣迁居寿丘(今山东省曲阜),生虫乔极,虫乔极生帝喾。帝喾正妃姜女原,生子弃,被称为后稷,创立了周部落。后稷生不,不生鞠,鞠生公刘,公刘迁居豳(今陕西省栒邑)。公刘生庆节,庆节生皇仆,皇仆生差弗,差弗生毁隃,毁隃生公非,公非生高圉,高圉生亚圉,亚圉生公叔祖类,公叔祖类生古公父,迁周原(今陕西省岐山)。古公父生太伯、仲雍、季历三子。其中,季历生子姬昌,称文王。文王子姬发于公元前1066年消灭商纣王,建立周朝,被称为武王。武王传成王姬诵。成王封胞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省曲沃)称唐侯,子燮夫迁都于晋邑(今山西省太原),改国号为晋。另一子良被封于解邑(今山西省临晋县西南解城)称解良,成为解氏家族的得姓始祖。
周朝后代都在哪里, 都姓什么?
各地
周朝的贵族是黄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周武王叫做姬发。而周朝结束以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以国名为姓;唐玄宗时,为避皇帝李隆基名讳(姬与基同音),开始改为周姓。后来一部分人恢复姬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
为什么姬发姬昌等,他们的后代有的不姓姬,这是为什么?要不然八百年周朝,姬姓应该是最多的姓。
因为老婆多,子孙多,多的经常打架,后来用自己的封地名作为姓氏,也有子孙为躲避战乱改姓……
续简伯后代都姓什么
应该姓简
一、姓氏源流
简(Jiǎn 简)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代,以諡号为姓。春秋时,晋国有大夫狐鞫居,他的祖先是唐叔虞(周武王之子,武王为文王之子)的支裔,因曾经居住在犬戎部落,所以姓狐。狐鞫居的族人狐射姑与太傅阳处父不和,鞫居为他刺杀阳处父,结果被赵盾处死。狐鞫居的封邑在续,死后諡为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后代便以其諡号为姓,称简姓。
2、出自耿姓,为三国时蜀国简雍之后所改。简雍本姓耿,幽州人读“耿”与“简”同音,遂变为简姓。
3、出自检姓所改。汉代时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姓简。
得姓始祖:续简伯。关于简姓的来源,可以从三本文献上去考证。据《范阳简氏家谱》记载,简姓的始祖是晋大夫狐鞫居,狐鞫居食邑于续,諡号续简子,世称续简伯,他的子孙以其諡号为氏。另外马仰溪所考证《简姓世学》上也有清楚的记载,简姓为春秋时晋大夫续简伯之后,而晋与周皆源出姬姓,那么,简氏可以说是黄帝的后裔。郡出范阳或涿郡。此外,《姓苑》指出,东汉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改姓简,其后以简为姓,亦称简氏。望族居范阳郡(今河北省涿县)。故简氏后人奉续简伯为简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简姓在大陆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台湾排名三十二位。简氏出自姬姓。春秋时期,鲁国的简叔,他的后代就有以他的名字为姓的。东汉时,句章尉检其明,因避讳而改为简姓。简氏是春秋时代晋国大夫续简伯的后裔,一向以河北的范阳和涿郡为繁衍中心。如果稍加留意,当可发现自己家族的堂名不是“范阳”,就是“涿郡”。春秋时代的晋国,是传自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跟当时的周天子是同姓之国。简氏的始祖既然出身于晋国的公族,追本究源,他们当然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子孙,黄帝的苗裔了。据《姓纂》指出:“左传晋大夫狐鞠居,食采续邑,因号续简伯,汉有简卿”;《范阳简氏家谱》指出:“晋大夫狐鞠居,食邑于续,諡曰简伯。子孙因以为氏焉。考狐氏之先,出自周武王之子,成王之弟唐叔也”。大夫续简伯之后,晋与周为姬姓,盖后稷之子孙,而黄帝之苗裔也。其后或在范阳,或在涿郡。”不过,简氏也跟大多数著名姓氏一样,并非仅仅只有春秋时代晋国公族的一支。另外,依照《姓范》的考证,在这个家族的众多子孙之中,也有一小部分是过去从检氏改姓而来的。《姓范》是这样说的:“有检氏避讳改为简氏者。”检氏,读音与简氏完全相同,其得姓的途径,据清代学者张澍的说法,是“当以检察得姓”,也就是他们的祖先由于曾经担任过“检察”的官,所以才“以官为氏”姓了检。至于这个姓的改姓为简,则是汉朝时候的事。当时,有一位叫作检明的人,为了避讳而改姓了音同字异的简氏,并且自此世世代代相沿相袭下去,使得简氏家族的声势为之壮大不少。关于2000多年以来简氏的播迁情形,也已经被考证。《简氏祖先考》曰:“在涿郡者,汉时有简卿,其在范阳者,三国时有简雍。晋统一天下后,简氏因离乱南迁,散居南海、靖安、新喻、东管、马平、四川等处。宋时南渡,避乱于福建宁化,后游南剑州,建宁府。乾道二年(1166年)迁上杭。三世祖迁太平里洪源村(先为洪源开基祖)。九世德润,于六至六六年(1280年)入赘南靖张家。是为张窖开基祖;子三、二世贵祯,自南靖移居广东,子孙分播潮阳、番禺等县。”据《简氏姓族考》曰:“三国时,简雍为中郎。时天下大乱,家人从之,有在邵阳,有在远安,有在江西新喻,靖安,蜀之巴县。五季后梁时,契丹寇北方,涿州无日不忧兵,其宗有宦游岭外者,乃留焉不归。若黎涌系一山,则自涿州逾河涉江,而先入粤者,后晋割北方十六州贿契丹,而涿在其中,简姓宗族因而至岭外者渐众,分居粤东诸尝
我是姓周人 我会是周武王的后裔吗(我族人集中地是广东的)
周姓可能可周武王的子孙,其它姬姓,比如毛姓可能是周文王家族的姓氏,不是周武王的后代,周姓可能是的。
燧人氏后人姓什么
可以说中国炎黄子孙大多都是伏羲后人,这里举几个例子。
一:宿姓
1、出自风姓,是上古
凌姓的字辈排行
本文2023-10-14 13:50: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2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