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去世后,其原配夫人朱安是如何度日的?多亏许广平供养她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鲁迅去世后,其原配夫人朱安是如何度日的?多亏许广平供养她,第1张

鲁迅的婚事是母亲定的,女方就是来自绍兴普通人家的朱安,比鲁迅大3岁。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早已接受了新思想,内心对此比较抵触。但鲁迅非常孝顺母亲,不好明着拒绝,试图用拖延战术躲过这桩婚事。

1906年,鲁迅25岁时,母亲以病重为由,将鲁迅从日本“骗”回来,催促他完婚。鲁迅只好与28岁的朱安成亲。但他根本不碰新婚妻子,几天后就返回日本继续学业。

这场婚姻的开始就意味着无疾而终。在遇到许广平之前,鲁迅和朱安做了20年的名义夫妻。鲁迅不止一次对友人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这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负有一种供养的义务,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但鲁迅并没有与许广平正式结婚,也没有跟朱安离婚。离开北平南下之后,鲁迅每个月都给西三条的家寄钱,让母亲和朱安维持着不错的生活水平。此外,鲁迅还特意留了一笔钱在友人处,以备急需。

1936年,鲁迅在上海逝世,年仅56岁。得到消息,朱安非常悲痛。她和婆婆的生活也成了绕不过去的问题。

鲁迅临终前交代了后事,却没有提及原配夫人。他把遗作的版权和版税收入授权给了许广平,又说“白发老母,及黄口婴儿,皆累及于你……”,让许广平代为照顾老母和儿子。朱安一无所有,只能指望着鲁迅的遗产度日。

鲁迅还有两个弟弟,但母亲鲁瑞把大儿媳当成了依靠,两人继续相依为命。从鲁迅去世到1938年,其母鲁瑞和朱安的生活并没有让近在咫尺的周作人操心,一直靠许广平寄来的钱款生活。当然,那是鲁迅的遗产,她们花得理直气壮。

抗战前,北平和上海的北新书局每月支付鲁迅的版税300大洋。那还是许广平自筹资金整理、出版的鲁迅文集。1938年起,受战争影响,为鲁迅出书的书局关门大吉,许广平没了这份收入,供养婆婆和朱安很是吃力。

所幸还有个鲁迅纪念基金,许广平只好借用基金维持生活,除了养孩子,也兼顾北平那个家的开销。

随着战争的持续,物价飞涨,许广平的日子越来越难,供应北平的家渐渐力不从心。

其实,还有一些鲁迅的友人及学生陆续给朱安赠送钱款。如李霁野先生,先后给朱安赠款140元,大部分还是他跟朋友借的;沈兼士先生送了15元;一些学生凑了30元,等等。

按理说,朱安和婆婆的生活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北平沦陷之后,米面贵了10倍不止,一应日常用物的价格也翻了好几倍。虽然有许广平供养和一些赠款,朱安和婆婆的生活还是难以为继。年过花甲的朱安不得不四处奔波借钱。

她们有两个女佣,相当于4个人花2个人的生活费,当然拮据。

而许广平自顾不暇,也没有能力拿出更多的钱。鲁迅的朋友看不下去了,提议许广平给周作人写信。

许广平心怀忐忑写了一封信说明情况,周作人并没有回信,直接开始负担西三条的部分家用。但他每月只提供一个人的费用,换句话说,他只愿意赡养老母,长嫂朱安不在考虑范围内。

所以朱安和鲁瑞的生活并没有多少改观。鲁瑞不愿跟儿子张口要钱,有困难的时候,朱安该找人借钱还得去。

1941年末,许广平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两个多月,出狱后,因自身困难及邮寄不便,对朱安的供养中断了两年多,双方也失去了联络。

鲁瑞于1943年4月去世。临终前,她要求周作人把每个月给她的生活费一分不少地给朱安,周作人答应了。朱安还有一个年老的女佣,生活依然窘迫。

直到1944年10月,许广平又与朱安取得了联系,并托人给她送去一点钱,继续供养她。而朱安此前因为度日艰难,险些卖掉鲁迅的藏书。消息传出,引来 社会 各界的关注,很多人给鲁迅的遗孀捐款捐物。朱安无比需要钱,但她听从许广平的意见,谢绝了捐赠。

出售藏书风波之前,朱安写给鲁迅生前好友的信中,提及她的债务已经高达4000元。在1944年,这还是个不小的数字。

周作人每月给朱安的生活费,折合沦陷区发行的“联准券”150元。按当时北平的物价,一个人每月的基本生活费也要5、600元。

朱安不能向周作人再开口,又联系不上许广平。贫困潦倒、体弱多病的她不断举债度日。她每天的食物主要是小米面窝头、菜汤,以及自制的腌菜。即便如此,也常常断顿。她和老女佣王妈两个人一天才消耗2斤粮食,仅仅维持着生命而已。

所以朱安债台高筑,差点卖掉鲁迅的藏书。

幸好“大救星”许广平及时出现,朱安的处境才好了一点。抗战胜利后,到1946年,因纪念鲁迅逝世10周年活动,鲁迅的书发行量很大,许广平又得到了一些版税,照顾朱安的生活也不太吃力了。

1947年,朱安去世。许广平将她与婆婆葬在一起,也算生前死后相依为命了。

结语: 朱安在最困难的时候,不愿接受别人的捐款,只收了两笔。一是与鲁迅交情匪浅的沈兼士的一点心意,二是蒋介石关照的10万法币,都不好推辞,才收下了。

表面看,是朱安听从了许广平的意见而谢绝赠款,实则是她在竭力维护鲁迅的名誉和自己的尊严。她给许广平的信中说,“宁自苦,不愿苟取。”这种高尚的情怀令人起敬,连许广平也对她“深感钦佩”。

参考资料:

《鲁迅去世后的朱安》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

昨晚我略略看了一遍萧虹的《鲁迅先生记》,没多大感觉。看完后发现文章后面介绍“在所有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里,萧虹的《鲁迅先生记》被公认为是角度最独特、感染力也是最强的。……选取日常生活细节,折射鲁迅“平凡中见伟大”的人格光彩,是它的整体艺术特色。为什么我就不觉得它很有感染力呢?希望有高人指点、导读一下下~`有什么细节或者伏笔或者隐喻是关键的呢?拜托各路英雄指点迷津,小女子在此先致以感谢

解析:

萧红是把鲁迅当亲人和师长一样回忆着。萧红文章没有空洞的话,她甚至不发表意见。萧红很注重细节,只把她看到的和她感觉到的搬到纸上。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知道鲁迅生气时脸是很严肃的,眼皮往下一放,向惹他生气的人看着,很吓人的。鲁迅跟许广平也是生过气的,据说鲁迅跟许广平生了气,就独自一人睡到凉台上去。没见过鲁迅在上海的故居,不知鲁迅上海故居的房子有没有凉台。鲁迅有《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诗一首:“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说,鲁迅对孩子很细心,吃鱼丸子,海婴吃上一口,说不新鲜,许广平不信,在座的人都不信,海婴再吃,仍是嚷,鲁迅把海婴碟里的拿过来尝尝,果然不新鲜,鲁迅说:“他说不新鲜,一定也有他的道理,不加以查看就抹杀是不对的。”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性散文,作者把刻画人物与描写叙述“万年青”结合起来,既选取典型细节从正面描写,又抓住“万年青”的特征从侧面象征鲁迅先生的个性形象,两方面有机结合,突出地表现鲁迅的精神品质。这样写,避免了单纯直接写人的一般化,加上“万年青”的象征意义,使刻画人物的角度多起来,人物形象也就更丰满了。

一瓶普通的“万年青”,凝聚了鲁迅先生的人格核心。“万年青”坚贞顽强、不畏严寒、四季常青。文中鲁迅说:“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许广平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言约意丰,简捷有力。“万年青”象征鲁迅先生坚贞不屈、勇于斗争、永不休战、浩气长存的崇高形象。作者以树的形象与人的形象比照,互相映衬,给读者的意象更加丰富,文章更有层次感,更有内蕴。

这篇文章明显地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写回忆,通过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来抒写对鲁迅先生的怀念。第二部分是睹物思人,见到花瓶而思念先生,写出物是人非的感怀。第二部分里作者写了三个怀念鲁迅先生的情景。第一个是写与许广平谈话:“一面和我们谈论着”,“就在他的照像前面谈着”;第二个是写墓上的荒草:“站在墓地的青草上去了”,“当然那墓草是长的很高了”;第三个是写我在异地的思念:“我们在这边”, “我们是越去越远了”。字里行间有的是无尽的怀念。

本文笔法从容淡静,看似平静的表述下面流动着深沉的感情,用这种笔法写鲁迅这样一个伟人,最恰切不过了,这正是萧红文章的不平凡之处。

说起鲁迅与其第二任妻子许广平女士,在当时社会实在是饱受非议,师生恋、“抛弃”原配,这两项“罪名”一直伴随了夫妻二人很久。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究可哀。

聊借画图怡倦眼,此中甘苦两心知。

这首鲁迅婚后数年为妻子许广平写下的诗,道尽了他们婚姻生活的艰辛,这患难与共的深情足见二人情之坚、意之定。

众所周知,鲁迅与许广平膝下唯有一子周海婴,而关于廖立峨,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谁,更不曾想这等人物和鲁迅曾有过“亲戚”关系,还是鲁迅的干儿子。或许有人问,既是鲁迅的干儿子,想必是二人投缘,该是及其欣赏的,为什么不见鲁迅常提起呢?

原因正是在这里,这个廖立峨之所以不为人所知,是因为鲁迅后来断了与他的关系。

我们常说鲁迅行文辛辣犀利是来源于其对社会有着独到的见解,待人、接物都有他的一套,明辨是非,慧眼识英雄,廖立峨究竟是做了什么事情才让先生如此震怒将认的干儿子赶出生活圈呢,这还得慢慢说起。

廖立峨是广东兴宁人,生于1904年,曾经是鲁迅在厦门大学任教时期班上的学生,在鲁迅任教期间,经常无事就去找鲁迅攀谈,美名其曰“探望”,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刷存在感,巴结鲁迅,这人做事特别圆滑,对鲁迅是万般讨好,鲁迅也禁不住这样的蜜罐子天天在自己眼前晃悠,一来二去的,对廖立峨生了些好感,对这个人有了印象,留了个心。

1927年,鲁迅前往中山大学任教,廖立峨立即选择追随鲁迅,一道去了广州,由于各种原因,鲁迅在广州没教多久书,又被派去了上海,这廖立峨听了消息马上就动身从广州出发来到了上海,跟个橡皮糖似的黏上了鲁迅,还带着自己的家眷还有哥哥的家眷。

到了上海,廖立峨与鲁迅马上写信予鲁迅求助,说自己没有足够的钱财付清住宿旅店的费用,希望鲁迅可以帮他垫一垫,鲁迅收到信的那个晚上正下着倾盆大雨,但他却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动身前往旅店接了廖立峨并帮他付清了所有费用。

鲁迅对待自己看准的朋友一向热心宽厚,他担心廖立峨没有固定的居所,便决定把他和他的亲人都接到了自己的家里住着,而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不知好歹的几个人。住了很长一阵子以后,竟然没有丝毫要回乡的意思,反而将这种待遇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像老爷一样肆无忌惮享受、挥霍着鲁迅好心给予他们的待遇,当了“干儿子”,从来不帮辛苦的许广平做点家务事,也没有出去找工作的意思。甚至为了欺骗鲁迅先生,假模假样的装了读书人的样子,鲁迅在家的时候,就摆出自己正苦读的架势,而鲁迅一离开,立马扔下书本回复原样。

久而久之,鲁迅也感觉到了不妥,但又碍于自己与廖立峨“深切”的师生情,不好说什么,且鲁迅向来爱惜人才,愿意资助缺钱的书生,于是便继续让廖等人住着。为了安抚廖立峨“敏感”的心,让他心安理得的接受自己的帮助,鲁迅替其在书店找了份工作,每个月三十元,由鲁迅付给书店老板,再有老板付给廖立峨,希望廖立峨挣点钱,安点心,还能读读书。但这厚颜无耻的人如何能知晓鲁迅先生的一番苦心呢,在书店打了一阵子工,便嫌弃薪酬太少,进而辞职不做了。

就这样靠着鲁迅和许广平的任教所得的丁点酬劳养这么多人终究不是办法,支撑不住的日子总算来了,鲁迅不好意思的提出了自己的难处,廖立峨携着家属不情愿的离开了,临走之前还要了点盘缠费。然而事情可并没有这样就结束了,廖之兄以在外找不到工作的理由回了上海,又向了鲁迅要了一笔住房钱,没多久,又来找鲁迅借钱说要回老家。

1927年,鲁迅因所写的《革命文学》丢了工作,家里只剩下妻子许广平在支撑,在此期间,鲁迅仍不曾亏待廖立峨,尽其所能的帮助他,但是随着生活的日益拮据,能提供的帮助也越来越少,这就引起了廖立峨的不满。

在一次吃饭的时候,他向鲁迅表达出自己因为居住在其家里而备受歧视的愤怒,扬言要与鲁迅断了关系,还提出要鲁迅赎回自己在家乡的田地,面对如此无礼的要求,鲁迅虽然拒绝了,但仍然好心的给予了一笔路费给廖立峨。

真正让鲁迅决意与廖立峨不再往来的事情是其在临行之际,“索去钱一百二十,并攫去衣被什器十余件”,夫妇二人自此,对廖立峨彻底寒了心,从此再不提及此人。

鲁迅作文抨击社会,写尽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哪知自己也会遇着这种人,廖立峨是鲁迅心上的一道不愿揭开的伤疤,对这种人,回避、不去想是最好的办法,故廖立峨不为人知的原因盖在此。

鲁迅去世后,其原配夫人朱安是如何度日的?多亏许广平供养她

鲁迅的婚事是母亲定的,女方就是来自绍兴普通人家的朱安,比鲁迅大3岁。在日本留学的鲁迅早已接受了新思想,内心对此比较抵触。但鲁迅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