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二百五"的故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4收藏

有没有

有没有"二百五"的故事

二百五的来历

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他说服韩、魏、赵、齐、燕、楚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盟,对付共同的敌人——秦国,从而受到了大国君王的赏识,被封为丞相,史称“六国封相”.

正当苏秦在齐国积极效力的时候,遇上了刺客.苏秦被当胸刺了一剑,当天晚上,就不治身亡了.齐王听到这个讯息,非常生气,立即下令捉拿凶手.可是刺客已逃得无影无踪,到哪里去捉呢?

齐王灵机一动,想出了“引蛇出洞”的妙计.他下令把苏秦的头割下来,还让人用鞭子抽打他的尸体,弄得满头满脸都是血.然后把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城门口,张贴出黄榜,上面写着:“苏秦是个大内奸,死有余辜.齐王一直想杀了他,却没想到什么好的办法.今幸有义士为民除害,大快人心.齐王下旨重赏,奖励黄金千两,请义士来领赏.”

此榜一出,果然有人上了钩.竟有四人前来领赏,而且他们都一口咬定:苏秦是自己杀的.

于是士兵把他们“请”到齐王跟前.齐王见到他们四个人,恨得咬牙切齿.可他还是煞有介事地问:“这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怎么个分法?”

这四个人不知道中了计,还高兴得立即回答说:“这好办,1000÷4=250,每人二百五.”

齐王一听他们还乐滋滋地想着赏金,拍案大怒:“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

这四个人就成了替死鬼被杀了.而真正的刺客,据说是秦国派来的杀手,早就逃回秦国去了.

从此民间便留下了二百五的说法,人们常用它来形容傻瓜、笨蛋.

有关于"二百五"的问题

二百五的来历

人们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二百五的来历是什么呢?

一说来源于战国故事。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著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还有另一种说法,与推牌九有点关系。原来,牌九(旧时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参考资料:

:bbshnpj/dispbbsaspboardID=9&ID=11608

二百伍

苏北地方推牌九,称四点的长二叫二板。某庄家在天门、横门皆摊牌之后,先摊一张,是长二,他高叫"二板",第二张牌如是五点就统吃,他一面叫喊"五",一面亮牌,结果是一张"么五",合起来是个撇拾,统配。周围人取笑他,叫他"二板五",常熟音误,以为是"二百五"。有人把行事傻里傻气、莽莽撞撞的人,称为二百五。旧时一千钱为一吊,五百为半吊,再打对折为二百伍。常熟方言对人际关系弄不清,憨兮兮的叫打折头,或叫勿实足。而半吊子则因"吊"与"刁"音近而指有点刁兮兮的人,真是越缠越远了。

北方人所谓"二百五",上海人所谓"十三点",在无锡则意似"开盖""开盖货",或称为"著三不著两"(参见杨绛《将饮茶》)。

--------------------------------------------------------------------------------------------------

:baidu/sct=0&ie=gb2312&bs=%BE%B5%CF%F1%B5%C4%D2%E2%CB%BC&sr=&z=&wd=250%B5%C4%C0%B4%C0%FA&cl=3&f=8

:baidu/sct=0&ie=gb2312&bs=250%B5%C4%C0%B4%C0%FA&sr=&z=&wd=%B6%FE%B0%D9%CE%E5%B5%C4%C0%B4%C0%FA&cl=3&f=8

二百五的来历(共6则)

1、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于是喜得贵子,晚年膝下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和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的写三百,小的写二百。” 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2、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著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3、牌九(旧时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4、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原为一员,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员,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今天,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5、古代人用银子按两划分,一般五百两是个整数单位,用纸包好,有点像我们把硬币包一包,当时包五百两是为“一封”,而二百五十两就是“半封”银子,因为跟“半疯”谐音,所以以后人们也城疯疯癫癫的人做“二百五”。

6、从前有一个傻瓜,有一天他去卖传家至宝,宝物上写“卖尽二百五十八两”,结果他卖的时候有人和他讨价还价,硬是只给250,他想250就250,于是卖得金子250两,很多人笑话他,八两金子很多的,笨蛋。从那以后人们就把做事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

小熊吃糖的故事二百五字作文

从前,动物村有一只小猪,叫聪聪,他非常聪明。善良。有一天,妈妈叫他去集市买菜,在半路上走来走去,忽然,看见了哥哥,聪聪喊:“哥哥,哥哥”,他哥哥笨手笨脚地走来,聪聪一看,诶?哥哥手里拿着什么东西呀?聪聪问:“哥哥你手里拿着什么呀?”哥哥说:“是糖果”聪聪说:“哥哥,你可不可以给我几颗糖果?”哥哥说:“可以呀”。说著,哥哥就把糖递给了聪聪,聪聪正想要把糖果吞下去,哥哥说,聪聪,别急,吃糖果要先把皮拨掉,才可以吃,聪聪糖果皮拨了,就把糖果吞了下去。不一会,聪聪连声说:“好吃好吃”。聪聪还想要一颗,哥哥说:“糖果没有了”。聪聪问:“哪里有卖糖果呀?”?哥哥说:“前面路口左拐小卖部有卖”。还没听哥哥说完,聪聪已经跑了到了小卖部。聪聪买了3颗糖果,一边吃一边走。回到了家。妈妈问他菜买回来了吗?聪聪这下慌了,刚想说用钱买糖果了,又把这句话吞了回去,又改口说:“妈妈,走到半路不知不觉钱丢了”。猪妈妈听了,并没有骂他,只说:“下次小心”。到了晚上,小猪忽然大叫起来,把正在睡觉的猪妈妈吵醒了,妈妈到小猪的房间问聪聪:“聪聪,怎么了?”聪聪说:“我牙疼”。妈妈说:你上午吃过糖没有?”小猪刚想说没有,可是什么事也瞒不住妈妈,只好把早上买糖的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这下才明白。赶紧把聪聪送到医院牙科急诊室,山羊医生检查了一下,说:要拔牙拉。”说著就把聪聪送进了急诊室。过了一会,小猪聪聪出来了,猪妈妈说:“以后别再吃甜的东西了,不然你还要受这个苦”。从此,小猪聪聪就再也不吃甜食了。

草船借箭的故事二百五十字

故事简介:

周瑜对诸葛亮的才能很是嫉妒,利用一次孙刘联军的箭支快用完之际,故意挤兑诸葛亮想要他在10天的时间内 交出20万只箭,这本是不可能做到的事,但诸葛亮胸有成竹,为防周瑜另有毒计害人,就满口答应下来,并且告诉周瑜不用10天,只需3天足矣 而且立下军立状,以安周瑜之心。

诸葛亮其实早已暗观天象 知道第三天必定起大雾 所以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之计, 果然第三天起了大雾 诸葛亮问周瑜借来几十艘船只和百余兵丁,锣鼓齐备 并且在船上遍扎草人 开到曹营面前擂鼓呐喊 明知曹兵在大雾天定不会出战 ,只会射箭退敌,果不其然 曹操并不出战,直命曹兵乱箭拒敌 在曹兵乱箭之下 几十万只箭全扎在草人之上 遍布船只俩边, 诸葛亮估计箭支早已20万足够有余 命众军士高喊谢曹丞相赐箭, 待曹兵知道上当来追时,早已返回江东大营了。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引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

我和诗的故事作文二百五十字

高尔基说过:“读了一本书,就像对生活打开了一扇窗户。”

培根说过:“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我觉得:“书就像神秘的宝石,里面藏着无限价值;书是知识的宝库,使无知的人变的博学、多才;书就像忠实的朋友,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默默给予你帮助和支援。”所以,我爱书,甚至爱书爱到痴迷的程度。

我隐隐约约的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每天下班回来,总会把我抱在她的腿上,手里拿着一本故事书,一篇一篇给我讲。我总会静静的坐着,津津有味的听着,仿佛自己置身于书中所描绘的世界。妈妈讲到精彩之处,我还会使劲的拍手,那一刻,妈妈总会欣慰的看看我……

上二年级的时候,我拥有了第一本属于自己的文字书——海底两万里。那天晚上,我正在聚精会神地写著作业。妈妈把一本书递到我的面前,我定睛一看,在书的封面上画著一幅神秘的图画:一个戴眼镜的科学怪人,正坐在一艘鱼形的怪船中开怀大笑。几只全身布满彩色条纹的石斑鱼,正围着怪船游来游去,似乎在打量这个闯进他们世界的不速之客。我立刻被它深深吸引住了,立刻从妈妈的手中抢过书来,立刻翻开书看了起来。管他什么作业,先放到一边去了。书中的怪鱼,勇敢机智的尼摩船长,此时已经成为了我的一切。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我突然听到妈妈的叫声:“辰辰,作业做完了没有。”,直到这时,我才想起作业还没完成,匆匆忙忙的补完作业后,我把书偷偷带到被窝里。夜深了,家中静悄悄的。我又轻轻的把书翻开,和书中尼摩船长一起继续神游奇妙的海底的世界……

第二天醒来时,我发现那本书还被我牢牢地抱在胸口上。接下去的几周,那本书白天陪我去上学,晚上陪我睡觉。他简直就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

从接触《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开始,我嗜书的情结,一发不可收拾。我迫不及待地走入了书的世界了。书展示给我的比我想象的还要多,那是一个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奇幻世界,那个世界比现实世界还要丰富、要奇妙。《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话》、《十万个为什么》、《昆虫记》……,象漩涡一样一下就把我吸到书海的海底,久久不能浮出水面。

书陪我渡过欢快的时光!书籍将成为我的终生朋友!

成长的故事作文二百五十字

“嘿!看这家伙长大了嘛,都学会体贴人了呀!”凡是看到自己孩子懂事了都会这么说。下面就让我给你说说我的成长的故事吧。

在我六岁时,我刚上幼儿园中班,可我已经大概知道“体贴”这个词了。有一天夜里,我正在家里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忽然,闪电从空中划过,“轰隆隆”,雷声又是震耳欲聋,电也不知怎么得,像是鼠遇见了猫,赶紧跑回洞里“避难”,屋子里一下陷入黑暗。奶奶急忙找来了“救星”——手电筒和蜡烛,点燃了蜡烛,开启了手电筒,就让我们快点吃完饭,上床睡觉。我匆匆地吃过晚饭,正想上床睡觉,忽然看见爷爷端著饭碗在黑漆漆的房间里吃饭,没有蜡烛的光亮,爷爷怎么吃呢?我想以前停电,我吃饭的时候是爷爷打着手电筒。于是,我拿着手电筒走进房间给爷爷照明。爷爷一看为他照明的是我,乐呵呵地把我拉了过去,说:“呵呵,懂事了呀,都学会体贴人了啊!”说著,又摸了摸我的头。

看,我还挺懂事的吧。因为我慢慢长大了嘛。

有关民间传说的故事(二百五十个字)

①大禹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禹是传说中夏代的始祖。他的主要业绩是治水。古籍记载,相传帝尧之时,发生洪水,帝命鲧去治理。鲧治水失败,被杀于羽郊,其子禹继承父业,经13年终于平复水患。后舜禅位于禹,夏王朝由此建立。此外,传说中还有他逐共工,杀相繇, 大禹治水

以及应龙助其治水等情节。禹的传说,原含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在长期流传中,有关他的神话传说被“历史化”,出现了更多政治性活动的情节,如他派人度量大地、召集臣民开会议事、赏功罚罪、求贤任能等,并为他制造了显赫的家谱世系。这就使禹这个传说人物逐渐脱离了本来面目,成为符合儒家观念的帝王典范。然而,在人民中间,大禹仍然主要是一位具有神异色彩的治水英雄。 有关禹治水的传说,常与地方景物相附合。如传说他从泰山担了99担石头筑堰挡水,这些石头后来变成山东的九节长白山。山西也有大禹治理晋阳湖的传说。这类传说着重表现他不畏艰险、为民造福的伟大精神,以此教育后世。

②愚公移山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据称:古时有位年近九旬的北山愚公,因苦于门前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阻碍出入,就立志铲平这两座山。家人、邻里都来相助。他们终日劈山运土,往返于渤海和太行之间,常年不息。河曲智叟讥笑愚公“愚蠢”。愚公对智叟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就派夸、蛾氏二神把大山背走了。这个传说包含着“有志者事竟成”、人定胜天的思想。古今文学家、艺术家、政治家都曾经运用这个传说。 曾用愚公移山的故事鼓舞和教育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③鲁班传说

古代能工巧匠的民间传说。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的工匠,名公输般。他技艺超群,又是鲁国人,所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鲁班(般)”。古籍及一些笔记和方志中都有著录。战国时期本来是历史人物的公输般,在民间逐渐变为一个传说式人物。

鲁班的传说大致有两类。一类是讲他发明创造的故事。另一类是关于他修建各地著名桥梁、殿宇、寺庙等建筑的故事。历代工匠希望提高自己征服自然、改进工艺的能力,把鲁班想象成具有神奇技艺和无穷智慧的技师。旧时代的木工、瓦工、石匠对鲁班的敬仰还表现在他们的民俗活动中奉他为“祖师”建庙奉祀。鲁班传说在教育团结工匠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孟姜女传说

古代民间传说。这个传说流传至今2000余年,几经演变,情节不断丰富,主题也日益鲜明。孟姜女原型为春秋时齐国杞梁之妻,在《春秋左氏传》中是一个知礼的妇女形象。

北齐屡筑长城,徭役繁重,民间多征夫怨女。民众将现实与秦代筑长城的苦役相联,使传说变为反筑城徭役主题的新形态。从此,杞梁由为齐国牺牲的战将,变成被打杀的筑城民夫,杞梁妻便成为寻夫认骨、哭倒长城的传说人物。 明清以后的故事将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因称孟姜女。孟姜女哭倒长城后,秦始皇见其貌美,欲纳为妃,并接受孟姜女提出的3个条件,披麻戴孝,手执丧杖,为杞梁发丧。最后,孟姜女投海而死。 近世孟姜女故事传播的地域几乎遍及全国,影响十分深远,各地也出现不少异文。由于时代的不同,作品的主题及思想倾向也较复杂。 1928年,顾颉刚编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集》出版。该文集是研究孟姜女传说的专集。对这一传说历史演变的研究所提出的问题和研究结论,迄今仍具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它在研究方法上,把历史文献与民间口头传说联络起来,进行历史和地理的比较,对中国后来的民间传说与神话研究都产生过不小影响。

⑤牛郎织女传说

牛郎和织女是从牛郎星和织女星的星名衍化而来的。汉魏间,民间即有此故事,故事中牛郎是人间的看牛郎,织女则是天帝之女。织女与牛郎婚配,并生一男一女,最后王母将其捉回,在两人之间划成一道天河,两人只能靠鹊桥每年七夕相会。

牛郎织女传说,千余年来家喻户晓。它的源头,从《诗经·小雅·大东》中可以看到。《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中也有关于它的歌咏。这个故事在民间口头上还生出许多变异的说法,有的与两兄弟型故事结合,把牛郎说成是被兄嫂虐待的弟弟,有的与羽毛衣型故事结合,把织女说成是天女下凡洗澡,老牛告诉牛郎藏匿织女衣服而成亲,最后织女找到衣服飞回天上,牛郎披上老牛皮,上天去会织女。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活的艺术反映。它以封建家庭生活为背景,通过牛郎与织女结合又离散,只能七夕在天上相会一次的幻想情节,反映了封建宗法制度下的家庭关系及其所造成的婚姻悲剧。后世文人运用这个传说题材写成了《天河配》等戏曲,更扩大了它的影响。它与孟姜女传说、白蛇传说、梁祝传说被称为中国著名四大传说。

请问"二百五" 的来历是什么

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于是喜得贵子,晚年膝下添得双丁。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和乐融融。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的写三百,小的写二百。” 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二百五"是什么意思啊?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傻瓜或说话不正经、办事不认真、处事随便、好出洋相的人叫做“二百五”。 一说来源于战国故事。苏秦是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很是威风,但也结下了很多仇人。后来,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杀了,齐王很恼怒,要为苏秦报仇。可一时拿不到凶手,于是,他想了一条计策,让人把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旁边贴著一道榜文说:“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黄金千两,望来领赏。”榜文一贴出,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又都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另一种说法,与推牌九有点关系。 原来,牌九(旧时一种赌具)中有“二板”(四个点)和“么五”(六个点)两张牌,这两张牌配在一起就是十个点,在推牌九这一赌博活动中,被称为“毙十”。它在牌九里是最小的点,谁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们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简称)这个词来戏称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时间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了“二百五”。在香港,习惯上又称为“二五仔”。 再有一说:唐朝的长安“市长”京兆尹权势很大,出巡时有庞大的仪仗队伍。在最前开路的小吏原为一员,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着一根长竿赶开路人。后来,喝道伍佰增为二员,但长安群众并没有以两个伍佰称他们,反而说他们是共称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称为二百五,又因为他们每人手中持一长竿,所以又称他们为二秆子。今天,二百五与二秆子都是莽撞、无礼、粗鲁之人的代名词, 说明了唐长安群众对作威作福的官吏的反感。 还有一说:从前有一个秀才,为了考取功名废寝忘食发奋苦读,可是终其一生都不曾中举,连儿子都没有生。 到了晚年,老秀才终于心灰意冷淡泊名利了,于是喜得贵子,晚年膝下添得双丁。 秀才回想一生成败,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给两个儿子起名:一个叫做成事,一个叫做败事。 从此秀才在家闭门课子,日子过得和乐融融。 一天,秀才吩咐妻子道:“我要去集市上逛逛,你在家督促二子写字,大的写三百,小的写二百。” 秀才赶集回来之后询问二子在家用功如何,老婆回答道:“写是写了,不过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两个都是二百五!”

有没有喜欢二百五,混混的女孩?

有是有,不过其实一般这种喜欢不会长久,常常是对时髦和有型的误解,时间长了可能躲还来不及呢。除非LZ说的这两种人还在其他方面有什么优势,不然的话难以长期性被接受的。

 大航海时代:帝国兴衰的缩影

 600年,作为明帝国首都的南京曾经亲眼目睹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庞大的宝船队七次从南京龙江关缓慢地驶入长江,借道太仓附近的浏河口进入波涛汹涌的东海,然而这些奠定了明帝国15世纪海上霸主地位的行动并没有使南京作为一个著名的海运城市而流传于世,仅仅在郑和最后一次泛舟下海后几十年,曾经宏伟的南京宝船厂就变成了荒芜河滩上的小作坊,宽阔的浏河入海口也逐渐淤塞。同样,当1498年达茄马带领他的小舰队到达东非时,当地的原住民对他们带来的诸如玻璃珠、粗呢等礼物不屑一顾,他们告诉欧洲人,在很久以前,有白色的“鬼”,穿着丝绸,驾着大船,到访过他们的海岸。然而,却没有人知道这些人是谁,也不晓得他们来自何方。宝船就这样从世界的意识中被遗忘了,为何明帝国的海上事业在最辉煌的顶峰突然衰落?答案似乎必须从曾经作为它诞生地的遗址中才能找到。

 宝船与奢侈的肮行

 相对于整座喧闹的南京城,位于南京滨江路与草场门大街的宝船厂遗址还算是一个静谧的地方,尽管遗址的门口已经打出布告,宣告即将把这里变成拥有包括南洋半岛景观群落、波斯湾景观群落,乃至明式水乡与小吃街的“郑和下西洋文化公园”,但除了一些在建筑工地上繁忙的工人,几乎没有游客来参观这支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称为“600年前的中国无敌舰队”诞生的地方,茂密的荒草与新修建的石板步道环绕着三座“作塘”,布满藻类的水面使得它们看起来是已经淤塞的沟渠。然而许多史学研究者认为,这里,而非那座位于西北,已经荡然无存的明代龙江船厂,才是制造那些犹如海上移动城堡般“宝船”的确切地点。“我从1959年就住在这里,从三叉河口到现在的银城花园,漓江路。有两公里长的地方都叫宝船厂。”新华造船厂退休干部杨斌对记者说,“清代管中山路这一带叫宝船滩,这里的老百姓以南为上,北为下的原则,将这里称呼为上、中、下宝船,直到民国初年重新规划南京时更名为中保村、上保村、下保村”。

 “作塘,其实就是制造宝船的干船坞,在解放初期还能看到6个作塘,但今天就只剩下3个。宝船厂当年就处于长江岸边的河漫滩地带,首先在作塘的位置挖淤加深形成塘口,把淤土堆积在作塘两侧,然后再从其他地方运来坚实的黄土,再次加固,经过夯打形成堤岸。”曾参与过2004年6号作塘发掘清理工作的江苏文史博物馆考古部副主任祁海宁对记者说,“这里应当可以制造相当规模的船只,因为6号作塘长为400米,宽是40米。1957年就在这里发现高达11米的大型舵杆,我们还找到了34处起到承重作用的造船墩台和上千件造船工具和船板残件。”

 考古发现是否能证明这些海上霸主确实存在,而非演义小说中的夸大杜撰?答案似乎是肯定的,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坚称,早在宋代,中国就拥有了印度洋上最好的船舶,从而自 人手中夺走了大部分的海上贸易,“它们平均大约100英尺长,25英尺宽,载重量可达120吨。在设计上,船底变窄犹如刀锋一般,以便能够劈开海浪,从南部的福建以及浙江各路运来的松木,是造船的主要原料,船板相接的缝隙,是由丝绒碎布浸泡在桐油、石灰混合物之后再加以填补”。在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中,他在陪伴阔阔真公主前往波斯的伊尔汗国时,乘坐的就是14艘四桅九帆的“福船”。而直到15世纪晚期才在欧洲出现的干船坞造船法也在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就有提及:“熙宁中,宦官黄怀信献计,于金明池北凿大澳,可容龙船,其下置柱,以大木梁其上。”

 “从墩台和水深来看,宝船应为平底船。因为墩台地基到地表的落差只有4米左右,地基上还有大约1迈克尔的台架,是工人攀登其上作业时所用,所以如果是尖底船,那么这个3米的吃水就肯定不够,所以宝船一定是平底船,其原型是明代的沙船。”江苏社科院研究员、南京郑和研究会成员季士家表示,“像福船这样的尖底船可以破浪,稳定性强,但吃水太深。平底船不但可以载运更多的货物,而且可以借助潮水停泊在沙滩上,作为陆地上的指挥办公场所。比如郑和第一次出使满喇加,就停留了相当长的时间,根据罗懋登《三宝太监下西洋通俗演义》的描述,最大号宝船的船体建筑包括头门、仪门、官厅、库司等建筑,无疑也证明了这一点”。

 “成书于万历年间的《三宝太监下西洋通俗演义》中有许多真实的历史细节,不能当作一般的演义小说。”国家博物馆研究员王冠倬对记者说,“它证明了诸如曾经随同郑和出海的马欢、巩珍等人对宝船记载的确实性,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的宝船完全可能存在过。宋徽宗时期为了出使高丽,造有6艘顾募客舟和神舟,客舟长十余丈,深三丈,阔两丈五尺,而神舟的尺寸甚至是客舟的三倍。在明代著名笔记小说《齐东野语》中,也记载了南宋时期洞庭湖杨么起义军所用的车船,可以达到三十六丈的长度。”

 在研究人员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想到600年前在这片江岸上宛如好莱坞巨片一样的场景:来自江苏、江西、浙江、湖南、广东各省的能工巧匠,连同家属络绎不绝地来到明帝国的首都。在永乐初年的鼎盛时期,大约有2万——3万人在这里工作。他们按照技能被分为五厢:木作,铁作,舨作,篷作和索作,每厢大约一百户。另外还有更夫,搭罩篷作,以及照料搬运建材马匹的御马监匠役。在船厂中央,7座作塘中横亘着宝船巨大的龙骨,工人们在塘底先修筑以夯土为基础的墩台,在其上搭建名为“台架”的脚手架,然后在其上制造船身,先按照一定的间距配置防水隔舱,然后再以层层叠加的木板构成船侧板,桅杆则竖立在已经丈量好,被称为“锚坛”的桅位上,然后以黄麻捻子填塞船板间的缝隙,并覆以桐油和石灰等物,同样的涂料也被覆盖在联结船板的耙钉与马蹄钉上,以免铁锈腐蚀木头的纤维。桅杆使用的材料是坚固的杉木,而船身则使用榆木和来自四川的楠木。较大的船只拥有四层甲板,最底层用来安置泥土与石块等压舱物,第二层则是船员的宿舍与货舱,第三层甲板则连接舱外的厨房与舰桥,最高层的甲板往往是士兵们的作战平台。当船只完成后,作口的门闸就缓缓升起使得江水灌入作塘,从而让宝船直接进入浩荡的长江水道。四十四丈四尺的长度并非一个随便的数字,官方长度的一尺,从95到14英寸都有。地有四隅,中国位居“四海”之中,儒家思想中维系天下安定的品德,也正好有四种——礼、义、廉、耻。在整个船队中,除了最大的宝船,还包括载运供品的八桅马船,承载给养的七桅粮船,和使团成员乘坐的客船。根据马欢《瀛涯胜览》与《郑和家谱》中的记载,全体人员包括品级不同的太监,户部与鸿胪寺官员,乃至医生,军士,通事,书算手,买办,共计26000——27000人。

 船队一旦开航,最为繁忙的恐怕就是那些“谙习水性,不畏风浪”的水手,他们用“牵星术”在黑夜的茫茫大海中准确判断船队的方位。“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痦也”。这种以观测星辰的海平高度来确定船舶纬度位置的方法早在《淮南子·齐俗训》中就有记载。在《武备志》中保存的二十页郑和海图中,就拥有四幅“过洋牵星图”,海员们所用的观测仪器,称为“牵星板”。明代笔记小说家李诩曾在《戒庵老人漫笔》中描述过这种仪器,是12块边长2至24厘米,带有刻度的乌木板。观测者手持牵星板,使板面与海平面垂直,下边缘与海天交界线垂直,上边缘与所测天体相接,板上引一长绳以固定牵星板与观测者眼睛之间的距离,计算单位为“指”与“角”,一指大约是今天的19°,折合四角。在《郑和航海图》中,记载的星名达到18个之多,包括被称为“北辰”的北极星,以及“灯笼骨星”的南十字座。如果云雾遮蔽了这些天上的导航者,郑和的水手们就会转而借助水罗盘来调整航向,根据现存于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顺风相送》与《指南正法》两部罗盘针经,我们可以知道在成圆形的罗盘上刻有八个天干,12个地支和4个卦位组成的24针位,每个针位之间相隔15°,能够方便地实现四十八方向的导航。负责这些复杂观测职务的海员被称为“火长”。这些经验丰富的首领海员还要同时担负起计算时间与航速的责任,在海船上,一昼夜被分为十更,每更大约是2小时24分钟,良好天气条件下,宝船船队的航行速度,大约是一更20英里,即每小时八节。这个速度无疑是这些大小不一的船只都能轻松保持的,尽管如此,许多专家学者仍然认为船队在海上航行时不可能保持《武备志》中复杂的密集队形,而很可能是简单的一字长蛇阵。

 从南京到浏河的见证

 马府花园坐落在南京太平南路东侧的马府街上,与街道上车水马龙的繁忙相反,在公园里,只有一些老人在荷塘边浓密的树阴下专注于琴棋与太极拳。作为南京郑和研究会理事,郑和第19代嫡孙的郑自海先生告诉我们,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活动,这座曾经是郑和府邸的公园将被重新修建为郑和博物馆,“建文四年,郑和作为守备太监进入南京时,还用原名马和,因为他在靖难之役中,于北京附近的郑村坝立下军功,所以在永乐二年,才改名郑和。但是府第仍然被称为马府。”郑自海说。根据老人回忆,马府有72进房子,不过在太平天国运动定都南京时都被焚毁了,后来光绪年间在此基础上建造了浙江人聚集的新安会馆,而郑氏家族就散居在南京,或迁移至苏州、常州,甚至祖籍所在地云南玉溪和昆阳。不过传说郑和全副戎装的云锦绣像,还有使用过的宝剑,仍然埋藏在马府街的地下。老一辈人都传说,这张画像上的郑和与史册中描写的一样,是身长九尺,腰大十围,浓眉大眼,符合他有智略,知兵习战的个性。

 相对于这些传说,郑自海在近几年中最关注的是家谱的搜寻,根据家族中的记述,郑和的家祖是元朝的咸阳王赛典赤,全名为赛典赤·瞻思丁·乌马尔,“赛典赤”的意思是“圣裔的贤者”。按照《元史》中的说法,赛典赤是归顺成吉思汗的西域 ,历任燕京路总管,中书平章政事等官职,在忽必烈时代,担任云南行省政事,后被封为咸阳王,“明初沐英平定云南后,不许用胡姓,让所有 改为汉姓,所以分为十大姓,长子叫马速忽,就是郑和的直系先祖,迁到南京后,直到建国初期,每年初一,郑氏家族都要聚集在净觉寺,打开家谱,把新生的成员名字登上去。”郑自海说,“家谱的正式名称应该是《咸阳家谱》,明代史仲彬《致身录》中就记载有这本书,明确称‘和为咸阳之裔,夷种也,永乐中,受诏而行游西洋’。”遗憾的是,《咸阳家谱》已经在“文革”中散轶,踪迹全无,直到1990年,在十九世孙女沈郑氏的家中,发现了四块木板,盖过水缸,结果发现是《咸阳世家宗谱》的木刻封面。也证明了家族内部,关于自十世以下,就以“大尚存忠孝,积厚自流宽,蕃衍更万代,家道泰而昌”二十字为排行字的习俗是正确的。

 相对于马府,另外两处见证了郑和功绩的遗址多少令人有些惆怅,从马府行车不到半小时,就来到位于下关区热河路的南京静海寺,院落和建筑虽然宏伟,但却是1987年与1996年重修的结果,除了那块在厢房墙壁中被发现,记载了郑和率27000之众,乘坐两千料海船下海等只字词组的静海寺残碑和邻近天妃宫遗址中残留的“洪仁普济天妃宫之碑”,惟一见证了600年历史的只有两块衔接房梁与支柱之间,刻有花鸟图案的“鹊替”。而距离它不远,由郑和监工,耗资250万两银子,动用了10万名夫役,从永乐十年开始历时20年才完工的大报恩寺更是片瓦无存。那座高达240英尺的琉璃宝塔,于1856年毁于战火,我们只能从著名美国诗人朗费罗的诗歌中领略它的雅致与优美:“位于南京的近郊,你看那座瓷塔,奇异而且古老,高耸入云天,整座塔多彩多姿,完全融入一个缤纷的彩色世界,就像阳光照耀下花团锦簇的迷宫。”

 从南京出发,乘坐长途汽车沿高速公路行驶3小时,就可以到达郑和庞大船队的出海口,位于太仓东南的浏河镇,这里不仅是太湖的泻水道,也是浏河与长江的汇合处。在镇东南的河口,河面已经宽阔至百米以上,大大小小的驳船与拖轮在河面上缓慢地行驶。向导指向远方一处高岗说,那里就是明代烽火台所在“宝山”的地方。根据道光朝《刘河纪略》的记载,永乐十年,平江伯陈暄因“黑夜风雨,船多覆溺”,而奏请在刘家河海口东南建一座土山,在上方建烽火台,烽火台高三十余丈,以狼烟与烽火引导进港的船只,永乐一朝之内,西洋贡船络绎不绝,刘家河遂被称为“天下第一码头”作为见证,明代诗人陈升曾有诗《娄江夜泊》,描写当时海洋贸易的盛况:“古娄江上浪掀空,万斛楼船苇叶同,蜃气虚洋掩明月,尤雨度淮乘疾风。”从河口再向南20公里就是长江与东海交接的吴淞口,崇明岛的轮廓在淡薄的雾霭中清晰可见,在河岸一望无际的芦苇中,掩藏着望海亭的残基,季士家告诉我们,从元代开始,海员们都习惯出海前在这里烧香,请求天妃和其他神灵的保佑,这个习惯甚至一直保持到民国时期。在郑和于宣德六年(1431年)三月十六日立于刘家港天妃宫的《通番事迹记碑》上,讲述了他们在远洋中的“圣爱尔摩火焰”,这种常出现在暴风雨中树梢、桅杆、尖塔顶部的青色闪光,无疑是他们在出航时虔诚祈祷,从而使天妃显灵的标志,“即有神灯烛于帆樯,灵光一临,则燮险为夷,舟师恬然,咸保无虞”。

 “刘家港在海运停止,漕运兴起之后就逐渐废弃,清代初年《崇明县志》也有记载,说郑和宝船船大,难进浏河,而附泊崇明,说明航线由于逐渐停运而开始变窄。”浏河镇郑和纪念馆馆长刘咏说。到了清代,严如煜已经在《洋防辑要》中记述在万历年间,这里的港口已经被海潮带来的沙土所壅塞,“仅存一线”。港口的兴衰无疑是一个国家海运兴衰的晴雨表,15世纪初,明朝的水师还拥有3500艘各型的舰船,其中2700艘,配属于沿岸各海岸巡检司,而400艘则集中在南京一带。但仅仅过了一个世纪,登记在册的船只就只相当于这个庞大数字的一小部分,其后的整整300年中,中国驶向东南亚的远航帆船数字只增长了一倍,最高峰时不过295只,载重不超过500吨。在位的弘治皇帝下令,民间修造两桅以上的船只即为死罪。在郑和的航海壮举100年后的嘉靖二十三年正月,《苏州府志》再次提到了一批从刘家河登陆,来自海上的外来者,然而他们不是外国贡使,而是倭寇。他们登陆后,肆虐至昆山、太仓、苏州,屯兵和临时集结的乡勇在接敌后一触即溃,兵器火药与铳炮“半被掳去”,然后占据昆山县城作为巢穴达45日之久,从而成就了抗倭名将俞大猷在此立下的赫赫战功。

 航海终止与郑和的命运

 浩荡的宝船队无疑是明成祖好大喜功政策的完美缩影,然而它本身的衰亡也蕴涵在繁荣之中:永乐十四年,大运河的整治完成,在短短的5年之中,长达130多英里的河道被疏浚,从而使作为国家税收命脉的漕粮不必再通过海道运输。野心勃勃的朱棣同时决心迁都至北京,在郑和远航的同时,大约超过100万工匠在北京从事建筑工作,终于一场天降的灾难被不满的臣下看作是上天不满的警告:永乐十九年五月九日,一场暴风雨席卷了北京,闪电击中了新近完成的紫禁城的三大殿——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大火在高大的朱红圆柱上迅速地延烧,精致雕琢、彩绘的藻井与支撑的斗拱皆付之一炬。拔起地面百英尺、沉重的金**琉璃屋顶,亦为之崩坍。无数的丝幕、帷幔及皇帝的木雕龙椅,同时也迅即化为一片灰烬。朝廷官员杨荣与数名宫阙卫士,勇敢地冲入烈焰中的建筑物,着手抢救一些文件,把它们堆在东华门外。据一位目击这场火灾的波斯贡使的描述,当时火焰照耀,看起来直如“十万火把”。这份记录,也收入哈菲兹·阿不鲁的编年史《历史精华》中,他记道:这场火灾,迅速地延烧至妃嫔的住宅与朝中的衙门以及宝库,总计烧毁了“250间的房子”,并烧死了很多人。大火无法控制,终夜肆虐,直至第二天下午才扑灭。

 作为天子,朱棣不得不对这种警告有所反应,他命令暂停铸造铜钱并买办生铜、生丝及西北的马匹,以苏“民困”,“官府不急之物,暂行停止”,并豁免昔年受灾地区的一应税粮,取消了宝船船队的远航,修造工作亦随之停顿。虽然朱棣在圣旨中不谈迁都之事,但官员们抓住这个机会陈述他们对迁都北京的关切,感觉迁都对百姓而言代价太大、负担太重,而且朝廷的国库现在几乎空虚。这并非仅仅由于皇帝扩张性的外交政策,而是益以山东、湖广的饥荒与福建的瘟疫为由,后两者曾夺去了253万人的生命。某些地方,老百姓被迫吃野菜苟活,然而还是有许多人死于饥馑。不仅地方上壮丁难寻,同时死亡的百姓亦多未及葬殓,尸骸盈路盈野。而代价不赀的安南叛乱,更对帝国财政困难造成雪上加霜。这场叛乱肇因于兴造紫禁城,官方需索原木无度。虽在永乐十七、十八年败于朝廷部队之手,但安南人仍继续在乡间进行游击战,耗费了明朝无数的士卒与财力。

 当成祖之子朱高炽即位之后,立刻对父亲的政策采取了极端的收缩:立即释放所有因触怒他父亲而被囚禁的官员,包含东宫时的老师骞义,他曾强调仁政的重要性;而另一位老师杨荣,则主张抑制宦官的权力并自安南撤军。所有论点,都是要撙节开支、注意“国本”,也就是说,农业才是国政的基础。耗费不赀的军事征讨与兴建新都的巨额支出,在他们看来,是损伤国本的。从实际的立场出发。维持这个八方来朝的帝国代价巨大:大量进贡的外来奢侈品“番货”,不仅要求被全部收下,甚至也要按照“薄来厚往”的原则加倍给予赏赐。在永乐九年,郑和船队初次访问满剌加后,以国王为首,总数达540人的庞大使团来华,赏赐给这些“向化之民”的品物包括黄金百两、宝钞四十万贯、钱两千六百贯,以及成百上千匹的锦绮与帛。这些奢侈品除了堆放在京城的府库中供应朝廷的开支,很难作为流通的资本对整个经济产生什么积极影响,作为对策,朝廷不得不用这些“番货”来发放官员的工资。《明实录》中就记载,宣宗时,户部就要求北京的文武官员领取苏木、胡椒来作为他们的俸米折钞,苏木每斤折合宝钞五十贯,胡椒每斤折合宝钞一百贯。五品以上京官,7/10的官俸折支胡椒与苏木,3/10发米。

 在郑和的反对者中,最坚决的也许是重掌户部尚书一职的夏原吉,他提出了更进一步的保守财政政策,以控制飞涨的通货膨胀。他劝新皇帝不要挖金银矿,不要买宝石、香料、调味料及其他奢侈品,也不要继续宝船船队的远航。永乐二十二年九月七日这天,朱高炽正式登上皇帝的宝座,颁下了他的第一道圣旨,当中反映了他的东宫教师及僚佐的思想:“下西洋诸番国宝船,悉皆停止。如已在福建、太仓等处安泊者,俱回南京。将带去货物,仍于内府该库交收。诸番国有进贡使臣当回去者,只量拨人、船护送其去。但系所差内外官员,即便回京。民捎人等,各放宁家。”而庞大的远洋舰队则被安置在福建长乐与刘家河的港湾内,被永久搁置起来,任其朽坏。

 永乐皇帝的征伐、海上探险和宫殿营建超过了当时国家正常的财政收入水平,达到岁入的两到三倍,但更致命的危机来自明朝本身效率低下的财政制度。1425年,当宣德皇帝即位时,作为朝廷流通货币,没有准备金与盈余的宝钞已经贬值为1/4到1/7,仅仅被允许用来交纳税课和赃罚。作为国家主要财政来源的田赋也开始不为国家所掌握,因为耕地的分割常常使得大土地所有者可以以不同的名字分开登记自己名下分散的土地,用以逃避应当负担的“役”与“均平银”等具备累进税制,同样,由于缺乏现代性的统计核算制度, 也无从掌握那些脱离土地的户籍人口,结果就是逃亡人口的税额不断地被加到未逃亡者的头上。在为建造郑和船队出力最多的长江三角洲,富庶也因频繁的海上探险而衰落。维持郑和宝船队所需的浩大开支与物资供应,常常是无偿供给或者从田赋中扣除,称为“役”与“办”。《皇明典故纪闻》中就描述,造修船只所需的松木与楠木,分别每隔五年与七年征收一次,开支由军队卫所与里甲按照三七开的比例分摊,然而地方 并没有足够的预算或准备金来支付这项浩大的开支,只能分摊到田赋上,或者以库房中囤积的陈年货物来抵账。而在造船时,即便是像《漕船志》这样的官方文献,也认为官办工厂制订的营造标准过分苛刻。一条长十丈的运输船,官方制订的木料耗费大约是200“料”(10料为1丈),而民间标准则是官营标准的一倍,其他诸如油灰,铁钉与绳索等耗材也会相应增加。在顾炎武等儒家知识分子看来,这些措施很难摆脱“暴敛”与“苛政”的名衔,然而他们并不明白各地的“提举司”与船厂并非现代意义上拥有预算、现金储备和会计制度的企业,船厂只负责指定工程标准,并将征集来的原料下发。而在船只制造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额外花费,都需要卫所与工匠自行承担,从而使得官营工厂的工匠与卫所水军常常集体逃亡,以躲避这些不可承担的开支,这种现象的后果无疑是灾难性的。到了15世纪中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官营手工业户已经逃亡了3/4,而卫所制度本身的衰落也造成了明朝无力征集一支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出洋,因为这些服兵役的军户很多并非自愿。根据大明会典,每一军户除开要出一男丁应军役,还要承担本卫所的其他征发。除了月粮一石,士兵没有任何现金收入,只有不定期的宝钞赏赐,从宪宗朝开始,就连月粮也已经开始被折支苏木和胡椒。这样就使卫所军士的逃亡成为普遍现象,例如洪武朝广西官军定额为12万人,而到了孝宗时代的1492年就只剩下大约18000人。郑和航海下属官军,也来自南京之龙江卫、水军卫、金吾卫、锦衣卫以及太仓江阴地区其他卫所,在初次西洋航海100年后,南京的兵部尚书就上奏折,称曾经跟随郑和扬威各国的水师已经蜕化为一批鹑衣百结的“狡谲诬赖”,他们“典卖旗甲,恣意横行,折干盗卖之弊,种种莫诘”。

 

 在这些危机的打击下,明朝的统治者——不管他们情愿不情愿,都必须使国家退回到朱棣即位前的内向状态中去。成化十三年,1477年,是朝廷企图复苏郑和伟大航海事业的最后一次尝试,身兼东厂总管的宦官汪直,曾经索取郑和的航海日志,但兵部郎中刘大夏却焚毁了这一记录。

去印度旅游的小伙伴肯定不少,今天小编就来和大家说说关于印度的一些旅游攻略,大家在去的时候可以看看相关信息,这个攻略还算是比较详细的,会对你的出行有帮助的。

有哪些好玩的

印度的旅游项目大致分为三大部分

1首先是古堡陵园,著名的有红堡、胡马雍陵、泰姬陵,代表了印度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准;而甘地陵是印度国父“圣雄”甘地的陵墓。

2其次是印度古老的佛教圣地圣迹。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多佛教遗迹。鹿野苑是释迦牟尼初传法轮之地;而居师那迦是佛陀圆寂的地方。其他著名的还有王舍城、那兰陀寺等。

3最后是参观印度的石窟神庙,那里有许多色彩斑斓、多姿多彩的佛教塑像、雕刻和绘画,是研究印度古代文化艺术的绝佳之地。

印度是我每年都会去的国家,从16年到现在,在这里也总结了一条线路分享给对印度有兴趣红薯们

景点

新德里

德里Delhi:这座有5000年历史的古都,位于圣河亚穆纳河畔。作为印度的首都,街道井然、整齐划一,这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充满百姓旺盛活力的旧德里和悠闲的郊区等三种迥然不同的风格让新德里更有可看性。

印度门IndiaGate:(德里)位于国王大道(Rajpat),于1931

年建成,原是全印战争纪念碑。建立这个纪念碑最初是为了纪念在一战和第三次英国—阿富汗战争中为英属印度作战而阵亡的82000

名士兵,后来这个纪念碑成为纪念为印度而牺牲的所有士兵的纪念碑。1由于其气势恢宏,且拱形外形与法国凯旋门相似,又常被当作凯旋门的再造之作。

总统府RashtrapatiBhavan:总统府是印度最有名的地标建筑之一,现在是印度总统的官邸。印度副王是自1858

年英女王直接统治印度后在印度设立的最高长官。此地也是设计师埃德温

鲁琴斯爵士的作品。在设计之时,鲁斯琴不仅仅采用西式建筑风格,同时将莫卧儿和印度本土风格融入其中,形成了总统府独具一格的气质。

甘地陵(RajGhat)

: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东面的亚穆纳河畔,是焚化甘地遗体之处。甘地是印度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印度独立奋斗了毕生,被印度人尊为“国父”。凡是到印度访问的外国***,都要去谒拜甘地陵,献上花圈,有的还在陵园南门栽种常青树,表示对甘地的尊敬。到新德里的游客,也都愿来这里瞻仰一番。

阿格拉

胡马雍陵Mausoleumof

Humayun:建于1556年,是莫卧儿王朝第二代皇帝胡马雍的陵园,整个建筑庄严宏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精品,更是伊斯兰教与印度教建筑风格的典型结合。中间开门左右对称的建筑,让人从门口一看就有一种安心感。这座陵墓比例完美且造型极富感染力,从远处看好像是浮在周围花园的上空。建造时严格遵循了伊斯兰教的几何哲学,尤其强调岁数字8的运用。赤砂岩配合白色的大理石显得既肃静又美丽。

阿格拉Agra:统治全印度几百年的莫卧儿王朝的首都所在地,这里融合了登峰造极的艺术成就与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

泰姬陵被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是游客到印度必访的景点。

门票价格:1000Rs

开放时间:西门和东门开放时间较早,6:30,南门要8:00下午16:30关门地址:TajMahal,AgraUttar,Pradesh

交通:从阿格拉市内搭乘TuTu车去泰姬陵价格仅需Rs20-30。

TIPS:

进入泰姬陵参观时,需要脱掉鞋袜,穿上鞋套,参观门口会有人帮忙看鞋子,需要付点小费,或者自行带塑料袋,将鞋拎在手里。2泰姬陵的早中晚游览票价是不一样的,早晨与黄昏时期票价较贵;泰姬陵的门票其实还包括其他景点,阿格拉堡是其中之一。游客可以先游览泰姬陵,留存票根前往阿格拉堡。3泰姬陵安检非常严格,除了照相机跟钱,其余东西都得存起来,不要心存侥幸心理,不然检查出来又得花时间排队安检

阿格拉堡Agra

Fort:位于亚穆纳河畔,是莫卧儿帝国的权力中心。堡内宫殿林立,古堡建筑是印度在伊斯兰艺术顶峰时期的代表作。还有很多松鼠在树木上和草坪上出没。Diwan-i-Khas房间前面有个皇帝宝座,据说是由巨大的陨石制成,这里是想拍摄泰姬陵的观光客的必到之处。远眺亚穆纳河像印象派画家笔下的美景,而泰姬陵看上去好像漂浮在水面上似的。

红色沙石筑成,宫墙金碧辉煌,是观赏泰姬陵全貌的最佳地点。这里还包含景点:哈斯马哈勒宫殿莫迪清真寺葡萄园茉莉宫

交通:从TajGanj乘电动三轮车花费约25卢比或从泰姬陵步行约30分钟可到达入口AmarSinghGate

门票:500卢比;购票时出示泰姬陵的门票,可以获得50卢比的优惠,租用景点自助英语语音导游设备费用100卢比。

城堡参观:日出—日落;周五部分区域不开放

斋普尔

法塔赫布尔西格里堡又被称作“胜利之城”,是阿格拉的又一座世界遗产。这座宏伟广阔的古迹位于阿格拉以西约40公里处,位于阿格拉去往斋普尔的路上,城墙三面总长为6km,是阿克巴大帝的另一座宫殿式的建筑群体,包含数座宫殿、政府行政机关、清真寺等宗教设施,以及花园、图书馆和医院等。

风之宫殿名为“宫殿”,其实只是一面“墙”墙上密密麻麻布满953扇窗。

推荐原因:站在风之宫殿的顶楼,可以俯瞰到整个斋浦尔和远处伫立在山顶的城堡。看着斋浦尔城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可以感受到这里一片繁华的景象。

地址:JohariBazarRd,Jaipur,Rajasthan

交通:风之宫殿处于斋浦尔中心地区,汽车非常少,可以从老城步行或者TUTU车到达。乘TUTU车仅需Rs20-30。

城市宫殿位于斋普尔旧城中心,于1728年兴建,是印度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古迹之一。皇宫由多个宫殿组成,建筑奢华。

简塔曼塔天文台斋普尔城建造者萨瓦伊·杰伊·辛格二世的杰作,当年星象家用它来观测天象、预测事务。碧绿的草坪上,散布着众多奇形怪状的砖砌建筑,以及世界最大的日晷,精准的观测设施体现出古代印度人民的聪明和智慧。

TIPS:

1风之宫殿绝世的建筑风格在建筑对面的平台上就可以欣赏,内里是空壳,所以没必要买票进入景区。

2离风宫不远就是斋浦尔的著名景点简塔曼塔天文台和城市宫殿,参观完风宫后不妨步行去欣赏一下这两座同样壮观的建筑奇迹,同时城市宫殿内有很多小资的咖啡馆可供休息。

斋普尔

旅行亮点:斋普尔最适合购物、珠宝、衣服、首饰。

琥珀堡AmberPalace

始建于1592年的琥珀堡位于斋普尔北部城郊的一座山丘之上,是斋普尔的旧都,由于城堡由奶白、浅黄、玫瑰红和纯白石料建成,远看犹如琥珀。

斋普尔阶梯水井

印度诸多建筑奇观中的一处,也是容易被游客忽略的一个景点,地势较偏僻,但位于琥珀堡附近,也逐渐受到关注。

水之宫殿

16世纪时期,斋普尔君主为避暑,命人在人工湖中兴建的,水之宫殿是建在水上的皇宫,只有乘船才能到达,王室成员夏天避暑之地。宫殿本身不对外开放,但在湖边远望,宫殿如同漂浮在水面上。这里非常的漂亮,夜景更是迷人。只能外观,不能进入。

娱乐-王宫戏院RajMandirCinema

印度比较豪华的**院,装潢精致大气,印度人看**会有互动,非常有趣。

杰伊瑟尔梅尔

旅行亮点:去沙漠骑骆驼、看最美的星空

杰伊瑟尔梅尔城堡坐落在印度塔尔(Thar)沙漠边缘,建筑很有特色,由金**的沙岩雕琢而成,充满沙漠的气质,给人无尽的幻想。夕阳西下,城堡就在沙漠中熠熠生辉。人们相信,杰伊瑟尔梅尔原是天上的宫殿,只因了魔法师的咒语,一夜之间,被移到了荒凉的塔尔沙漠腹地。

杰伊瑟尔梅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堡,公元1156年,这座城堡由当地巴特提家族王公杰伊瑟尔(Rawal

Jaisal)在特瑞库塔山上建造。在那之后,人们围绕这座城堡建造了一座城市,成为了印度通往埃及和欧洲的贸易中转之地。

塔尔沙漠(Thar

Desert)也叫印度大沙漠,位于印度拉贾斯坦邦,是南亚地区西北部的一个沙漠。世界第18大沙漠,亚洲第3大沙漠。该沙漠里的沙丘一般高度约为30至90米,最高达150米。

特色体验

1体验充满风情的Haveli宅,“Haveli”是指古代印度的贵族豪宅,这些府邸精致奢华到让人瞠目。在杰伊瑟尔梅尔,你可以直接入住这些豪宅,体验贵族生活。

2、跟随沙漠骆驼队伍,感受风情万种的沙漠村庄和真正的沙漠,行程充满探索人文的乐趣,也是派出好照片的时机。

3、杰伊瑟尔梅尔最有名的特产是手工艺品。孟买,德里甚至尼泊尔的手工艺店中出售的大部分精美物品都产自这里,最有名的手工工艺品包括金银饰品、珠宝饰品、骆驼皮具和华丽的翘尖拖鞋。

焦特布尔

梅兰加尔古堡位于焦特布尔旧城区,不同的王公不同时期建造了七道城门,古堡内有一部分辟为博物馆,展示印度古代枪炮、武器、旗帜、皇室宝座、象轿、地毯、壁画等历史文物。这座最雄伟壮观的城堡保存完好,屹立于125米高的巨崖之上。周围环绕有护城墙,威风凛凛的建筑彰显着过去那段历史的昌盛。

贾斯旺·萨达陵墓是一个衣冠冢,也可以说是一座纪念堂,是焦特布尔的萨达·辛格王公为了纪念他父亲于1899年修建的一座白色大理石建筑。陵墓附近有白色凉亭和平台,陈列着历代焦特布尔王公家谱、肖像等,这里也是焦特布尔统治者传统的火葬场,里面有精雕细琢的露台、格子窗、美丽的花园及小湖泊。

1登上古堡欣赏城市全景,梅兰加尔古堡这座最雄伟壮观的城堡屹立于城市旁边的高低之上,这里也是最适合俯瞰焦特布尔城市全景的地方。另外,如果你住在老城区,一定要选择一家三层以上、有天台的酒店,这样可以在晚风中惬意地看美丽的古堡夜景。

2参观乌麦巴旺皇宫博物馆是焦特布尔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私人住宅之一。皇宫只有一部分开放为博物馆,里面展览着精致的宫廷用具。

3、路线设计:梅尔加尔古堡(Meherangarhfort)——贾斯旺萨达陵墓(JaswantThada)——乌麦巴王皇宫(UmaidBhawn

Palace)

乌代布尔

旅行亮点:一则适合购买手工艺,二则可以报当地烹饪、绘画学堂,三则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适合喝茶发呆看风景。

皮丘拉湖作为“湖城”的灵魂,如镜面般清澈宽广的皮丘拉湖不仅映衬着连绵的远山,更衬托着莲花般洁白的湖上王宫。玛哈拉那乌代辛格在原名为“皮丘拉”的村庄原址上人工修建了这座湖,不仅满足了王室的享乐,更起到了调节气候的作用,使得这片坐落于“沙漠之邦”的城市比其它拉贾斯坦的城市更加凉爽湿润,成就了乌代布尔“湖城”的美名。

乌代布尔城市皇宫-皮丘拉湖东岸,坐落着纯白色的乌代布尔城市王宫。天气晴好时,当阳光照射在白色大理石的宫殿上时,会呈现金碧辉煌的夺目色彩。这座拉贾斯坦邦最大的宫殿长244m,高304m,由城市的奠基者马哈拉那乌代辛格二世建造,后经过数代王公的努力,成为一座包括11座独立的小型宫殿和一座花园的建筑群。城市王宫结合了拉其普特绚丽张扬的民族风格和莫卧儿帝国穆斯林化的建筑风格,完美的展现了古代印度拉贾斯坦王室的生活风貌。

1、在这里观看一场独特的拉贾斯坦传统木偶戏或神秘艳丽的民间舞蹈;

2、参与一节精致的细密画或者古典音乐的课程或者前往民俗村

新德里

锡克金庙(撒西比谒师所)GurudwaraBangla

Sahib:印度最大的锡克教谒师所。锡克教又称“包头民族”,他们蓄长发,头裹长巾,胡子很长,手戴钢手镯。这里曾是十七世纪的印度统治者拉贾斋辛格的别墅。其惊人的黄金圆顶和高大的旗杆非常引人注目。谒师所的巨大圣池对所有的人开放,不分种族和宗教。水池中的水有治疗疾病的效果。这里任何时候都挤满了锡克教徒,圣歌在院落内四处飘荡,给人们带来内心深处的平和宁静。这座美丽的白色大理石锡克教庙宇是在第八任领袖去世前居住的地方修建的。

古特伯高塔建筑群被称为印度七大奇迹之一,拥有全印度最高石塔,是伊斯兰教统治者最早在印度兴建的建筑。建筑群主要由古特伯高塔、奎瓦吐勒清真寺、铁柱、阿莱达瓦萨陵墓和阿莱高塔组成。

推荐原因:是印度伊斯兰教风格的最早范例,宏伟壮观,底部为红砂石最顶两层却是由白色大理石铸成,数千年保存完整,处处都有历史古迹的韵味,见证许多代王朝起落换来的宗教和谐。地址:Mehrauli,New

Delhi,India交通:搭乘地铁到Gutab

Minar车站,地铁下了还有段路,需要叫TuTu车才能到。导游:可租用中文语音导览门票价格:500RS

从地铁站搭乘TUTU车到景区一般仅需要30-50Rs,但是TUTU司机一定会试图

有没有"二百五"的故事

有没有"二百五"的故事 二百五的来历 战国时期,有个历史人物叫苏秦,是个纵横家.他说服韩、魏、赵、齐、燕、楚六国联合起来,结成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