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大别山的过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进军大别山的过程,第1张

晋冀鲁豫野战军在豫北战略性反攻作战结束后,立即进行外线作战的各项准备,部队进行整训和补充;动员群众修造了船只;组织民兵、民工参战;成立渡河指挥部,侦察和研究了渡河地段和大别山区的地形、敌情。

国民党军在山东省东阿至河南省 开封约 250公里的黄河防线上,以整编第55、第68师担任守备。刘伯承、邓小平率第1、第2、第3、第6纵队共 13个旅 12万余人,于1947年6月30日夜,在位于黄河南岸的冀鲁豫军区独立第1、第2旅的接应下,从山东省阳谷以东之张秋镇至菏泽以北之临濮集间150余公里的8个地段上,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黄河防线。迫使整编第 55师(欠第181旅)退集郓城城内,整编第68师和整编第55师第181旅退守菏泽。国民党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急忙从豫北、豫皖苏地区抽调整编第32、第66、第58师和整编第63师第153旅,连同位于嘉祥之整编第70师2个旅,统归第2兵团司令官王敬久指挥,对渡过黄河的人民解放军实施堵击。王敬久以整编第63师第153旅进至定陶扼守;以地方团队守曹县城;以整编第32、第66师各2个旅经金乡北上,会同整编第70师驰援郓城;以整编第58师及整编第66师第199旅配置在金乡作为策应。企图逼迫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于郓城、菏泽地区背水作战。

刘伯承、邓小平识破了国民党军的企图,立即采取“攻其一点,吸其来援,啃其一边,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发起鲁西南战役。7月8日晨,第1纵队攻克郓城,全歼整编第55师师部及2个旅,吸引金乡之敌北援;10日夜,第6纵队全歼定陶之第153旅;第2纵队收复曹县城;第3纵队进至定陶以东待机。此时,王敬久集团向北增援的部队已进至六营集、独山集、羊山集之线摆成一字长蛇阵。刘、邓当即率部东进,对北援的王敬久集团进行分割包围。于14日将整编第70师1个半旅和整编第32师1个旅、整编第 66师(欠第199旅)分别包围在六营集和羊山集;在嘉祥以西地区歼灭整编第32师第139旅;同时,以独立第1、第2旅进至万福河地区阻援。当晚,对六营集采取“围三阙一”部署,以第1纵队在其东面布成袋形阵地;以第6纵队由西向东猛攻,将向东突围的国民党军全歼于预设阵地内。15日,第2、第3纵队开始攻击羊山集。

蒋介石获悉上述情况后,于19日飞抵开封,令王敬久亲率整编第58师和第199旅,由金乡北上解羊山集之围;并从西安、洛阳、豫北、山东、 汉口等地抽调8个整编师和1个骑兵旅向鲁西南驰援。刘、邓为争取先机之利,首先将北援之第199旅歼灭在万福河地区;接着集中7个旅于27日夜对羊山集发起总攻,战至28日晚,全歼整编第66师师部及2个旅。

至此,晋冀鲁豫野战军以15个旅的兵力,歼灭了国民党军4个师部9个半旅约6万人,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南线的战略部署,开辟了挺进大别山的道路。 当晋冀鲁豫野战军正在围攻羊山集而国民党军援兵尚未到达之际,毛泽东即电示刘、邓:对羊山集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歼灭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10天左右,下决心不要后方,直出大别山。据此,刘、邓决定在鲁西南战役结束后就地休整半月,于8月15日南进大别山。此时,连日降雨,河水猛涨,黄河南岸老堤时有决口的危险;加之蒋介石仍企图以调往鲁西南的重兵实施分进合击,并准备掘开黄河堤坝,以水助战。为摆脱困境,刘、邓决心提前南进。

从鲁西南到大别山,中有陇海铁路、黄泛区、涡河、沙(颍)河、洪河、汝河、淮河等阻隔,西有平汉铁路,东有津浦铁路,不便于从中徒步进军,却有利于国民党军沿铁路线机动和利用河流堵截。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为顺利进军,将进军路线选择在群众条件较好的地域,分3路南进:第1纵队为西路,沿曹县、宁陵、柘城、项城之线以西前进; 第3纵队为东路,沿单县、虞城、亳县、界首之线以东前进;中共中央中原局、野战军指挥部率第2、第6纵队为中路,沿城武(今成武)、商丘东、鹿邑、沈丘之线前进。同时,以苏豫皖军区部队破击平汉铁路,断敌交通;以中原独立旅参加破路,待主力跨过陇海铁路后,绕道平汉铁路西侧南进,作出挺进桐柏山的姿态,以迷惑敌人。

8月7日,乘国民党军合围将拢未拢时,刘、邓率部突然向南疾进。这一行动完全出敌意料,蒋介石认为人民解放军是“北渡不成而南窜”,迅速调集20个旅分路尾追;令整编第46师一部进至太和县城,并沿沙(颍)河南岸布防;以4个旅在平汉铁路侧击,企图把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歼灭在黄泛区。

晋冀鲁豫野战军各部队不顾疲劳和敌机轮番袭击,以惊人的毅力,用人推牛拉重装备,在泥水中顽强奋进,于8月17日越过近20公里宽的黄泛区。接着,渡过了沙(颍)河,使国民党军的追堵计划再次落空。这时,蒋介石才察觉人民解放军是有计划地向南进军,忙令整编第85师和整编第15师第64旅沿平汉铁路南下,赶到汝河南岸布防,企图实施南北夹击。晋冀鲁豫野战军埋藏和炸毁了一些不便携行的重装备,以更快的速度南进。23日,当第1、第2纵队渡过汝河,第3纵队抵近淮河,中共中央中原局与野战军指挥部及第 6纵队先头才到达汝河北岸时,国民党军已抵汝河南岸,控制了汝南埠等渡口。其尾追的3个师仅距汝河20余公里。在前有阻师、后有追兵的严重时刻,刘伯承、邓小平亲临渡口布置强渡,提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口号,要求部队坚决打过河去。当日下午,第6纵队先头部队冒着国民党军飞机轰炸扫射的威胁,在汝河上架起了浮桥,夜晚主力开始强渡,于24日拂晓渡过了汝河。27日,各路部队渡过淮河,进入大别山地区,完成了千里跃进的任务。

陈赓、谢富治率领2个纵队1个军又1个旅,于8月22日晚开始在晋南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到31日攻克新安、渑池、洛宁等县城,歼国民党军4000余人,吸引尾追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的1个师又3个旅西援。华东野战军 5个纵队和晋冀鲁豫野战军1个纵队,在鲁西南地区与敌积极周旋,掩护了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并于9月初与陈毅、粟裕率领的1个纵队会合,组成外线兵团。进军大别山

进军大别山

这一系列的作战行动,初步实现了中共中央制定的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的战略计划。 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进入大别山后,趁国民党军尾追部队尚在淮河以北、大别山区兵力空虚之际,采取北面钳制、东西展开的方针,以第1、第2纵队和中原独立旅及第6纵队第16旅,部署在大别山北麓的商城、罗山地区作掩护,吸引钳制敌人,就地开展地方工作;以第3纵队和第6纵队主力分别向皖西和鄂东地区展开,迅速抢占以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组建地方武装,发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同时,将大别山地区划分为豫东南、鄂皖、皖西、鄂东四个区域,组成中国***的工作委员会,领导地方工作。

9月上旬,国民党尾追部队整编第46师、第58师分别进到六安、霍山和固始、商城地区;整编第85师进到罗山、信阳地区;整编第10、第40师经宣化店向黄安(今红安)、麻城前进;另外,武汉行辕的整编第65师进至黄安;整编第52师和整编第56师进至汉口、信阳间;整编第7、第48师,由经扶(今新县)向麻城寻找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作战。刘、邓集中一部兵力,在商城、光山地区接连打了3仗,歼整编第58师6000余人,将国民党军大部机动兵力吸引到大别山北麓,保障了进入豫东南、皖西、鄂东地区的部队迅速展开。截止9月底,一度攻克县城23座,并在17个县建立了政权,安置了后方。在此期间,陈谢集团于潼关、洛阳间连续作战,歼灭国民党军3万余人,使其不得不抽调在大别山的1个师和在陕北、晋南的2个旅回援。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于9月上旬,在鲁西南发起沙土集战役,全歼整编第57师,迫使国民党军从山东和大别山抽调4个师增援;接着以6个纵队(包括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2纵队),于9月下旬进入豫皖苏边区。

至此,刘邓、陈粟、陈谢 3路大军,布成逐鹿中原的“品”字形阵势,吸引国民党军大批兵力南调,给了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以有力的支援。 10月初,国民党军从鄂东和皖西抽调4个师,与原在大别山北部的3个师,对光山、经扶地区进行合围;大别山南部仅留少量正规军守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为继续完成战略展开任务,以第1纵队第20旅和第2纵队第5旅,留置罗山、商城地区伪装主力,迷惑钳制敌人;野战军指挥部率第1、第2纵队主力出鄂东,会同第6纵队,以突然的动作向南发展,在岐亭、李家集歼灭国民党军新编第17旅大部和整编第52师 1个营。与此同时,第3纵队向皖西进击。整编第7、第48师随即尾随至六安以西,企图与在该地区的整编第46师和整编第88师第62旅,对第3纵队进行合击。第3纵队乘其合击尚未形成时,于8日集中主力在六安以南张家店地区,将运动中的第62旅4000余人歼灭。

10月中旬,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纵队分别沿长江北岸的黄冈、蕲春、黄梅、庐江地区展开,放手发动群众,筹措粮食被服,扩大根据地。这时,国民党军的主力仍被抑留在大别山北麓。第1、第2纵队主力和第6纵队乘虚连克广济、英山、武穴等城镇;第3纵队进至舒城、庐江、潜山地区,攻克望江和华阳镇。此时,蒋介石认为逼近长江的人民解放军即将渡江,遂令青年军第203师从九江进抵蕲春、黄梅;以整编第56师的新编第17旅进到武穴;令整编第40师(2个旅欠1个团)和第52师第82旅由浠水向广济进击。对此,刘、邓决心集中10个旅,在蕲春县高山铺东侧国民党军必经之狭谷地带设伏。具体部署是:第6纵队从上巴河地区尾敌向东,配合正面进攻;第1纵队在高山铺东北、东南布成袋形阵地;中原独立旅进至曹河镇地区诱敌,协同第1纵队攻击;第2 纵队为预备队,配置在后山铺地区;第3纵队4个团进到张家塝地区待机,主力在皖西钳制敌人。10月26日9时,整编第40师和第82旅在中原独立旅的引诱下进至高山铺以东,遭到第1纵队突然猛烈的攻击,于黄昏退守清水河、高山铺地区。晋冀鲁豫野战军当即调整部署,于次日发起总攻,歼灭该两部12万余人,击落飞机1架。

11月间,晋冀鲁豫野战军先后抽调部队和干部共3万余人,正式组成鄂豫、皖西两个区党委和军区(共辖8个军分区)的领导机关及地方武装,进一步解决了在兵力使用上,地方部队主要用于发动群众、进行游击战争,野战军主要用于打运动战的问题。

陈谢集团于10月下旬~11月,向陕南、豫西展开,歼灭国民党军12万余人,攻克县城19座。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在豫皖苏边区展开,到11月,先后攻克县城24座,并对陇海铁路进行了破击战,共歼敌21万余人,威逼徐州,迫使国民党军匆忙调15个旅回援,其中有用于大别山的8个旅。

至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在大别山地区完成了战略展开,建立了根据地;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和陈谢集团,在豫皖苏和豫西地区也相继完成了展开任务。从而把战线从黄河两岸推到了长江北岸,为3路大军协同实施机动作战,开辟了广阔的战场。 蒋介石为了保住中原, 以3个整编师在淮河以北钳制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以 1个兵团在豫西钳制陈谢集团;又从豫皖苏和山东战场抽调5个整编师,加上原在大别山的部队共33个旅,由国防部长白崇禧在九江设立的指挥部统一指挥,对大别山展开全面围攻。其部署是:以5个师从黄陂、太湖、潜山地区由南向北攻击前进;将5个师又2个旅配置在商城至信阳地区进行堵击。同时,积极恢复保甲组织,加强对占领区的统治;在进入人民解放军控制的区域则实行杀光、烧光、抢光政策,企图彻底摧毁大别山根据地,迫使人民解放军退出中原。

大别山根据地的巩固,是中原解放区能否最后确立与巩固的关键。为此,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大别山坚持斗争,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和陈谢集团向平汉、陇海铁路展开大规模破击战,以调动和分散围攻大别山的敌人,共同巩固中原根据地。据此,邓小平率第2、第3、第6纵队留置大别山,与地方武装相结合,采取内线坚持,外线机动的方针,积极分散、拖住敌人;刘伯承率野战军指挥部及第1纵队向淮西地区展开;以新近到达大别山的第10、第12纵队,分别向桐柏、江汉地区展开,创建新的根据地,配合大别山的反围攻作战。

11月底,国民党军开始围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转向固始、商城、立煌(今金寨)地区;第3纵队转向皖西地区;第6纵队转向鄂东地区。12月3日,第6纵队乘整编第85师西移时,集中一部兵力突然围攻宋埠,歼其2000余人;24日,又以一部兵力,远程奔袭广济,歼灭青年军第203师1800余人;当整编第7师向广济增援时,第3纵队即转兵向北攻击术子店。军区和军分区部队则广泛开展游击战,配合主力作战,不断袭歼分散孤立之国民党军,并发动群众展开反抓丁、反抢粮的斗争。经月余作战,共歼国民党军11万余人,再度攻克太湖、立煌、岳西、礼山(今大悟)等10余座县城。第1纵队于12月中旬进入淮西,攻克汝南,并在10余县展开。第10纵队和第12纵队、中原独立旅,分别组成桐柏军区、江汉军区领导机关,于12月上中旬向桐柏、江汉地区展开,攻克县城10余座,直接威胁到国民党军的长江与大巴山防线,迫其从大别山抽调1个师到江汉地区。

华东野战军外线兵团和陈谢集团于12月13日在平汉、陇海铁路发起破击战,至12月22日, 共破路420余公里,歼守军2万余人,先后攻占县城23座;接着于26日在西平以南,歼灭国民党军第5兵团部和整编第3师,将整编第20师包围在确山,迫使国民党军从大别山调出3个师回援。

你先找你是哪个省的 然后再找你是哪个地方的 在对应进去

一、湖南

1、湖南溆浦张氏字辈:仁昌安显,瑞正明良,文才定国,世代永光。祖德祯祥远,云梯步月青,孝友传家美,诗书裕后昆。

2、宁乡官山张氏通谱字辈(浚公--南轩公后裔):兆时(系金玉),世大文子邦,兴启志思瑞,(仁义礼智钦),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圭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

3、平江敦本堂张氏派语:

白泉公立派:添志必文天,朝尚池仁承。

福积公立派:汉道丹玉单,大本汝兴臣。

丙申重修字派:礼乐光昭远,诗书发泽长,于今登一本,世代显而昌。

己未重修派语: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两铭传道德,百忍肃家常,业以千秋著,名因万选芳,云礽绵世德,奕叶自辉煌。

己丑重修字派:礼乐光青阳,诗书发泽长,传家原孝友,立品在端方。

4、益阳金镶堂张氏字辈:大宝时国日,万正仕祈芳,和世家声远,千秋学业长,承宗敦孝友,应题启文光,基植先培本,源开永发祥。

5、益阳孝文堂张氏旧派语:富标瑞世,贵显都京,唐宋廷秀,元明尚应。新派语:克让光尧代,允恭裕舜朝,中天开景运,盛德自宣昭。

6、浏阳金冈段张氏字辈:庆清公胜士,光国永世昌,宗德延先泽,人文启瑞祥,纯儒钦佐运,动业耀铭常,孝友传家政,忠良万代扬。

7、长沙坳上张氏字辈:献光王国声名远,孝友传家世泽延。新增字辈:肇锡宏庆,翊赞昌明,振志宣定,应运维新。

8、醴陵新洲张氏(雍睦堂)字辈:明纯凤永伯堂廷承循子九世同居木火土金水生际盛朝维国之瑞守乃家传声华日贵。(注:始迁祖明甫公,字天相,号吉轩,原籍江西吉安府安福县鸡子团山。明永乐间授经于醴,遂落业新洲丁家坊。弟明庆,占籍上版都。清乾隆7年(1742)一修族谱,嘉庆21年(1816)二修,道光30年(1850)三修,光绪5年(1879)四修,宣统2年(1910)五修,2004年六修。族人多分布在珊田冲、小溪及萍乡、浏阳等地。1948年统计人口4000人。)

9、常德张姓字辈:忠孝广佳传

10、新化太阳张氏乾隆谱《清乾隆40年(1775年)首次付印》排行:大奇泰茂玉,声昌才学优,道谊崇铭术,经纶绍策筹,家谋贻九世,国鉴著千秋,光裕惟忠孝,清河一派流。《道光11年(1831年)重修族谱》改订排行:万通洪金兴,添删元舜伯,德先思文时,永奉廷仁朝,大奇泰茂玉,声昌才学优,前贤垂淑矩,后嗣接徽猷,源远渊逾浩,枝荣叶益稠。

11、湘蜀张氏(南轩后裔):朝鹤忠龙秀(清朝为朝学忠秀梦),辅遂臣必发,福显永良才,时大友之天,锡爵文明起,赐禄华映先,千年宏圣道,万世富崇原,家声绵祖泽,懿得复仙元。

12、湘蜀云贵张氏(南轩后裔):云从龙化运维新,金鉴增光太平升,登得家基名誉远,青钱万选辉先声。化功昌景运,金鉴乘时新,诗礼光先泽,青钱邦国珍。

13、湘蜀张氏(南轩后裔):德谷应彰友本文,天廷万世国维京(或:天万元国京大学)。光宗思继述,开胤启良贤,仁孝承先志,伦正祚永昌。

14、湘蜀张氏(南轩后裔):才鸿宜高选,上邦声名达,绳武贻谋远,祖功宗德长。尊祖贻谋远,齐家世泽长,继兴传达孝,敦睦发奇祥。

15、汝城秀水张氏:承宣溥守隆召景明志元克应德本尚存永家茂盛文献朝钦孝行丕著世胄芳声时来运亨贤俊笃生增光先烈端在积诚体全用达显扬玉京心同气合佐佑功成远继宗盟立意良深敦诗秉礼由义居仁振拔有日谋猷孔新维祈仲季福履昌荣。

二、四川

16、川湘张氏(南轩后裔)老字辈:国正天心顺,中邦颂治兴(或万芳庆治平),居家安质实,素履守贞诚,裕后垂芳范,光前有懿行,贤良绵世泽,金鉴复鸣盛。(一分支字辈):国正贤良启,延明礼义仁,耀光连盛世,孝友继长春,立志维崇德,才华作育民,自今多茂达,汝可继朝抡。

17、广安张氏:维佑世朝文,洪远百代荣,绍宗开明顺,福禄永康平。

18、岳池雨台村,水桶庙村,北城乡:世代远传名。

19、岳池坪滩镇芭蕉湾村张家坝:盛邦化日长,实学秀成良,明道思先德,宏运克有光。

20、青川县茶坝乡兴龙村张氏字辈:文艺家升远,才德阳邦国。

21、川东北张氏字辈:廷延著立际占亨应国瑞启仁文光前代裕后昆尊远益世常兴。

22、广安张氏(湖南宁远迁入)字辈:文廷天遇时,尚正世有之,九锡显其昌,继承在嗣光,克绍纯宗祖,永大可呈祥。

23、渠县兔乡群康村张氏字辈:越朝有先显禺万,大印正文元明善,福寿光华照乾辉,永远克昌可绍清。渠县县志可查。支祖:张越。

24、顾县镇张氏字辈:文应光宗国,士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25、武胜县飞龙镇黄连坝张氏字辈(南轩后裔):(前二十代)汝如思志祖,本仕文添才,永远承光烈,世守继鼎台。(后三十代)先朝贤哲圣,辅国表奇功,广德兆民化,弘儒万代宗,清云(明良)庆会合,泰运复开通。(注:清初由湖南邵阳迁入,入川始祖:张才睿)

26、川湘张氏(南轩后裔):汝如思志祖,本仕文添才,永远承光列,世泽登帝台,正启儒大宗,惟仁德厚从,富贵兴清朝,万国友再朋。

27、四川宜宾牛青山张氏:觐文宗子明,祖兴如朝国<廷>,一启大自宏,永德盛芳荣,有志承仕道,必先正其心。(张觐远后裔一伏祖次子启礼公生五子:大贵<即大成也>、大美、大学、大用、大胜,大贵和大胜均未入川也。牛青山一支的上川始祖---张大美)

三、陕西

28、张姓字辈:文明三洪玉,国友益堂春,俊杰怀忠义,英贤丙大锡,熊朝钦美彦,治世尚良臣,毓秀腾岐凤,元辛兆瑞麟,径常昭献典,丕切重人伦,理学开昌运,儒宗体道

纯,功降多显达,德懋焕维新,本固枝荣远,祯祥福自申。

29、陕西安康清河堂字辈:志广念隆兴荣少启昌富贵。

30、陕西安康张氏辈:仁慈忠孝良为国保安康文武显光辉。

31、陕西安康紫阳县张氏字辈:民国大喜迎世少永长春开启继承业家传万代兴。

32、某支张姓字辈:昌大家先,崇德象贤。楷模正直,品学安全。忠祯孝友,齐圣广渊。代生明哲,世植梅田。诗收温裕,富贵联延。

33、金镶堂张氏字辈:仁让敦古道,雍和受以庄,金玉曰君子,冈陵永尔康,经纬才能超,利贞位育安,春萱同茂盛,兰桂奕芬芳,荣华徵九如,仕宦有书香,左右清昭穆,动臣邦国扬。派行古风:化云腾上吴,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廷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五修字辈:传家惟诗礼,抡秀良与忠,积善恩光大,庆余福自通,德泽宜皆学,作求泰常逢。

34、城南孝友张氏五修字辈:1)、寿彦子添,瑄志必玉,春以问明,开国正德,茂光先祖。2)、咸丰三年颁新派字辈:传家尊理学,辅世重经纶,孝友兼名节,儒风百代新。3)、通谱合派字辈: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畅,珪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注:此字辈与湖南宁乡官山字辈相同)。

35、孝友堂张氏桂公支谱旧派语:1)、天道益世达,廷广应时良。2)、七英后裔合派语:英裔传合美,珂里步前修,第峻齐标甲,恩纶福泽悠。振绳峥大业,孝友绍先猷,光裕崇儒定,家声永作求。3)、宣公后裔通谱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务实,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嶶畅,珪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注:此字辈与湖南宁乡官山字辈相同)。

36、洋湖清河堂张氏派语:开国忠为上,承家孝在先,立基图远大,积德自绵延。

37、金鉴堂张氏老派:景远荣华起,金玉满堂兴,国正天心顺,官清民德纯。新派:喜庆升平世,洪恩合大开,从修家道盛,绍泽显英才。

38、惠和堂张氏五修派语:1)、万世传宗谱,闻铎思绍先,正文学圣训,禄享沐君恩。2)、续派语:功高标鼎石,品卓冠□贤,金玉家声振,铭经祖德延。新派语:绳武开基业,英嗣百代昌,温恭敦孝友,积厚允流芳。3)、通派语:德茂光先祖,良贻在克家,殷勤敦实务,谦厚发菁华,绂冕芬徽畅,珪璋品诣嘉,席珍留待聘,掞藻灿云霞。(注:此字辈与湖南宁乡官山字辈相同)。

四、重庆

39、百忍堂张氏字辈(主要分布在垫江、长寿):思念朝廷忠大德,国家世代永安明。遗传万年邦民泰,富贵荣华庆长春。

五、河北

40、衡水市故城县盐厂村张氏字辈:玉华宝守新、孝访忠良贤。支祖:张学颜

六、江西

41、清河堂张氏原派:木火土金水,仁义礼智信,恭从明聪睿,肃又哲谋圣。三修续派:明孝友作则,存忠厚为良,裕德才宏显,培基泽远长。芝麻湾原派:文应光宗国,士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42、七里硚原派:先宾联孝国正天,心顺官清大学永。

43、星子清河世家字辈:兆元之善庆唐汉起闻人理学传家宝鸿文寿世珍久承金殿诏长际盛朝春忠孝千秋在庭阶景象新。

44、信丰安息阑州张氏字辈:正元高国福,玉定志用金,□顺茂盛昌,忠信永有光,学士攀龙凤,贤才振纪刚,仁义为珍宝,诗书作栋粱,祖宗恩德积,科甲传名扬。

45、南昌四六公后裔字辈:孔子添景德汝维道必儒嗣贤承柞永亦世发长祥孝友怡谋代朝封锡命昌才高文选万忠顕陆纯堂理学佳备厚先传克照光(前十派未按派号排)。

46、永修字辈:子国季仕元昌自良玉耀光宗绍孔孟一行可维邦芳名远近扬礼仪承先德应嗣发其祥忠孝传家久诗书创业长圣朝召左右佳士乐安康。

47、丰城董家张氏字辈:光昌顕祖占有可成良相永升吉人来集绍绳光绪继述宗漠嗣英盛发久远洪图。

48、丰城社岗张氏字辈:旭友均庭正,彝定先美新;惟以文学应,士登上林春;礼德垂家法,诗书淑后贤;勤修增世业,序爵丹墀前。

49、上饶清河张氏讳行字派:文武成康烈,从周儒雅□,诗书诏令德,孝友启新献,华国重良弼,光天钦远谋,芳声延祖泽,维与勤家修。行派:宗支蕃衍盛,元亨利贞祥,富贵荣华显,斯庆绵长,棠棣联芳秀,贤圣伦蒸当,圭璋含辉耀,翰学拜明堂,源流恢先绪,奕翼后厥昌,克昭家声振,万古姓名香。

50、景德镇市浮梁县张氏,化孙公八句诗:清河系出源流长,卜处移居闽上杭。百忍风声思祖德,千秋金鉴慕宗访。传家孝友乘今古,裕后诗书继汉唐。二九苗裔能凛训,枝分盛姓名香。

51、化孙公支下世派:化云腾上昊,承先绍启宗。仲兴山诒远,永庭应万崇。日振昌英俊,贤声继祖功。文运开世兆,科元定显隆。

52、千山公下世派:千念仲居玉旭志国张兴尚鸿光日文明振家声元猷佐圣治功绩冠群英世继勤宣德维新业广成孝友立基厚万代庆昌荣。

七、湖北

53、松滋马御河张氏:一元继叙起,万代家名传;江汉滋伸远,诗书世泽长……。

54、荆州松滋张拱斗后裔:拱国正泰,井亭应大,毕承世德,启敬家良,志立宏远,中原恒光……。

55、黄冈张户岭纳蓭公后裔:自先能

以志维在秉时全。

56、阳新排市龙口村张氏(祖籍江西)字辈:天仕庭兴用友太久继元亨利祯克孝家学明先德吉丙成周。

57、麻城市顺河镇张氏:明良光再积……。

58、红安八里湾镇张家田村:培钧治楷耀……。

59、红安张家湾字辈:鼎胜文有一,玉同士孔明,永载廷兆国,之映正大光,敬守先贤训,钦崇祖德良,家声隆万世,象笏立朝堂,继述承宏泽,谟猷裕后昆,千年绵宗纪,品业荷君恩。

60、孝感市大悟县彭店乡通山村张氏:单方传家孝友从正忠良。

61、鄂西张氏派行诗:大开张世仕,永应长兴宏,发达承天佑,严明光祖宗。

62、蕲春县刘冲村:洪达胜贤

八、山东

63、龙口(黄县)张氏族谱字辈:基业可久名望常昭衍庆为志肇锡永超。(注:此系清朝张允选等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刊本,四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龙口市乡城乡东村藏)

64、济宁微山县留庄镇北湖村张氏字辈:相景永兴宝,开贵玉希贤。(注:晨兴张氏)

65、日照莒县棋山镇张家管庄村、茅埠村、埠南头村字辈:维洪司韶世,文广奎宝纪,正宗永培远,学成凤友际。

66、邹平县台子镇大张村:敬成会海,中宪荣光,端根清源,安受乾,坤之鸿福。

67、齐河县梯门村张氏字辈:令之允传方圣,永怀修世德。(支祖:张子岩)

68、济宁市任城区唐口大张庄村部分字辈:兴毓(玉)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69、泰安市肥城张氏部分字辈:同学敬道美嘉修明平正光华。

70、老城镇百尺弹子山张氏字辈:锡淑相炳堂钦衍业照培金泰东熙增钧衡保焕基。

71、东平县单楼、稻屯、张庄、下套、曹营张氏部分字辈:镜淑型格灿,铨法增懋秋。

72、省郓城县黄岗村张姓张氏部分字辈:起士文朋有养廷逢志广登永金继元心进瑞善修鸿玉云兆龙守海景中效清德庆如安(或耀诚思国际安)。

73、大坞镇大坞张氏部分字辈:学尚广崇肇(兆)裕(玉)光明贻(宜)本礼念永保庆成。

74、平阴县洪范池镇南张村:方祥瑞可化,九文明子书,玉全广金贵,修德多鸿福,学正传万世,凌云逄新笃,守成敬宗宪,履一信作树。

75、平阴县李沟大荆山村张氏部分字辈:天立志现召传尚元乃齐邦正。

76、邹城市巩庄村张氏字辈:(原本)川元宪成业,(后续)得祥理智信。

77、临沭县西后涝枝村张氏字辈:顺、永、兴、成、计、春、洪、军、茂、光。

78、临朐县张远德(江西吉安府丰县人)明弘治年间迁到临朐,三支:临朐孔家庄、沂水胡庄、临朐大山。

79、菏泽市巨野县老张庄村忠恕堂:继仿秉化汝于宗景克善作树传承瑞良玉庆洪泽。

80、东明县东黑岗张氏:青万全军红治邦毅守诚。

81、泗水县柘沟镇东马村张氏:三应其万廷,贤良传继广,方正衍世长,辉基承宗(当代)训,裕典昭熙康,心自仁和培,家从孝友昌,尚需勤学问,似续庆凡祥。

82、泗水县山西迁入张氏:三应其万廷,贤良传继广,方正衍世长,辉基承宗(当代)训,裕典昭熙康,心自仁和培,家从孝友昌,尚需勤学问,似续庆凡祥。

83、成武县张楼镇张海村三石张字辈:(明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来,派衍清河。清同治年及1962年重修)克大文兴广,玉佩庆景长,连进怀登殿,福建仍安定,继世守真善,道德传正宗。

84、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张海子村字辈:庆君长怀印,忠臣爱贤仁。

85、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孙东村张氏字辈:大洪乙松美,廷维宗介丹,兆继庆传文,广永远立毓,方振兴有德,会史旭年宪阳。

86、济南张氏字辈:士传学汝景兆。

87、泰安泰山区邱家店后燕家庄张氏字辈:成玉传继广,兆延庆吉祥。

88、岱岳区道朗镇城子寨村张氏字辈:泰相绪恒秀士学道传成。

89、天平街道办事处姜家庄张氏字辈:树灿清士立,文胜廉登彦。(注:此支脉由山西洪洞县老鸹窝迁往泰安市东平县,清朝时期姜家庄张氏始祖带两个儿子来泰山之南、金牛山之东的姜家林定居。“树”字辈为定居后的第四代传人,现已传至“胜”字辈)。

90、宁阳县伏山镇张行村:士宝传衍庆,恩熙兆瑞洪。

91、张家堂张氏:……来化西树汉。

92、东疏镇义和庄张氏:……景忠厚传家远。

93、山东德州临邑县张家林村张氏字辈:维尚怀淑德,永承庆新传,光明清宏化,兴学立志公。

94、山东即墨大桥张氏字辈:京永文德大,本立正道昌,诗书承圣泽,孝友振纲常。

95、费县新庄镇张家坡村现存辈分:开启京(金、自)俊兆春(志)。

96、山东兖州新驿镇东二村张氏:文士堂西广,召书庆元祥,承彦明嘉绪,振国守典长。

97、山东菏泽鄄城旧城镇三合村:宗孟庆兆留,泰和通亚欧。云腾翔万里,华光瑞千秋。

98、山东聊城莘县张寨镇后张寨村张氏字辈:德广传宗永。

九、东北

99、东北吉林张氏:连仕继荣禄恩熙忠义广启国贵明徳永庆福成祥。(注:山东省登州府莱阳县迁奉天西扬长河)

100、本溪张氏:富玉天廷永,修怀宝殿明。国中希凤世,学得庆恩荣。

101、吉林德惠张氏:燕俊志海涛。

102、吉林省农安县万顺乡光辉村张氏:文永国志兴,凤显耀中庭。继承敬孝义,德才佩华荣。(祖籍:河北省顺天府宝坻县热河庄牌路张有家庙。)

103、祖籍顺天府大兴县张氏:凯兆作文圣,永昌如松柏。(先迁至东北)。

104、肇州县张氏字辈:文凤兆德茂,宝新真存孝。(注:祖籍山东,光绪十三年迁至黑龙江)。

十、安徽

105、安徽省金寨县麻河张氏宗祠字辈:启大道,正贤良,一经传家,宗功世守,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

106、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张氏字辈:忠厚传家德仪辅国勋慕益稷道宗伊洛。

107、安徽省桐城姥山张氏(植根堂)字辈: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108、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岔路镇邢楼村下元组:永远乾坤大传家世业长。

109、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周集镇洪台村字辈;乾大传家永,甲地丙严昌,志远德良久,仁义寿如春。(祖上是山东枣林庄)

110、安徽省六安市单王乡张湾村部分字辈:贤传玉继开文化。

111、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镇门庄行政村张盘庄村六辈:敬广(玉)国允朝志--(寻根!)。

112、安徽省亳州市十八里镇、十八里镇和营村、魏岗镇张楼寨字辈:云昌绳祖庆。

113、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老张集一带字辈:之(奉)、如(学)、兆(怀)、宗(仁)、文(德)、南(殿、中)、修(廷、念)、九(兴、家、永、克)、心(锡、金)、三(杰、立、汉)、敬(俊、建、子)、治(明)、国(全)、良(多)、相(福)、祝(民)、富(耀)、贵(友)、安(瑞)、邦(昌)、崇(振)、才(宏)、钦(图)、开(道)、广(远)、尚(继)、孝(圣)、礼(祖)、义(庆)、光(祥)

114、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张圩村部分字辈:……文传之献孝……。

115、安徽省砀山县李庄镇丰屯村、田楼村、卞楼村张氏部分字辈:山文爱(书)国

116、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盛桥镇宋坝村张氏家谱:选宗炳高厚载权申为。

117、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槐林镇栗树庄张氏家谱:祖光宗耀,科甲世传,三文尚可,乾元云国胜,永泰家道隆,昌敦伦崇德,天锡祯祥。

118、安徽安庆潜山、岳西、太湖孝友堂衍派:斋礼百永、友文子金、德玉之大、良元会亨、英奇超卓、仕庆同登……现共二十二代。(注:明初自江西豫章迁入,始迁祖伟和公子斋德公。)

119、安徽安庆潜山、岳西百忍堂:1)、一公房旧派:卿成仕友甫金玉奕应昌家文三元启宗瑞兆联芳;2)、四公房旧派:均和烟宏文庆有儒学启应世举玉嘉传国珍基承。3)、新派:祖泽余福永一本萃贤良光荣期远大继述乐延长。(于宋元之际由江西都昌迁入,始迁祖贵一公三子华卿公,贵四公子均佐)。

120、安徽安庆太湖新仓茶元张姓字辈:荣怀忠孝本,声闻裕道全,世泽发加祥,承先有俊良,诗书开甲弟,继启庆绵长。

121、安徽太湖清河堂字辈:文士光学绪,德行正家邦;有志希先达,敦仁永发祥;明良思喜启,福善定荣昌;国泰兴万世,族盛威名扬。

122、安徽泗州张氏字辈:成立永怀、佩玉金香、家传万世。

123、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永安镇李庄村、山前村、大许村张氏字辈:天地文明,绍(志)先启训,甲胜永生。

124、安徽天长张氏字辈:盛正普世文,治国齐聚恒,尧舜天才广,后来永茂兴。

125、安徽宿州萧县黄口镇马常庄行政村小张庄张氏字辈:吉孟庆祖长,学道(全)公明显。

126、安徽阜阳阜南县老观乡张大台子村张氏字辈(已知):金全敬广振其开。

127、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庐城张氏字辈(南槐堂):河清海晏,家呈祥瑞,贵馥南方,子显孙扬(部分)。

十一、河南

128、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长竹园漆林冲张氏字辈:文如世发祥,德厚永辉煌,家声宜善守,恩泽庆延长。

129、河南省信阳市何寨彭家湾张氏字辈:祖宗恩德厚绵远世泽长光明富贵显贤才耀华堂。

130、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勒马乡张庄张氏家乘:逊志时敏,义修厥德,允怀于兹,绵延家泽。

131、河南省鹿邑县城南王皮溜镇南张楼张氏字辈:平章延士泽守令振嘉升。

132、河南省鹿邑县城北涡北镇张氏字辈:中韦思正广祖德玉善振家兴。

133、河南浮戏山张氏字辈:文布永士俊其如辰广有鸿业仁义忠信。

134、河南商丘(归德府)张柿园:合凤学昌运,文耀武威兴,盛景开元起,勤奋伟业成,齐心继祖志,忠孝定作宗。

135、河南封丘张氏字辈:玉公之景国恩家庆。

136、河南原阳县陡门乡河西张村:曰维元成玉,国正传道明,文武一同在,帝邦永常兴,中华业鼎盛,浩瀚普大统,祖荣千古继,万秋培杰英。

137、河南方城博望张氏字辈(清张玉迁居河南方城县博望镇,开始沿用该字辈直至现在):玉荣伟龙火,万(慎德百书)元(春存天琴)文堂成,远希第克中,辉邦应运廷,家和义泽丰,光明兆亚东,庆景祥齐贤,方正延河青。

138、河南社旗县晋庄镇张氏字辈:成合中文宗。

139、河南邓州市刘集镇郑赵集村张氏字辈:景春耀先祖、清平万世昌。

十二、江苏

140、江苏省泗洪县魏营镇二甲村张氏字辈:瑞德泽永强。

141、江苏省丰县范楼秦镇秦庄村张氏字辈:绍夫长龙继。

142、江苏省东海县驼峰乡张顶村百忍堂字辈(二十世起):正

道光明欲国宣扬祖德长久乃服兴帮。

143、靖江张氏字辈:永言孝义,照明嗣服,肇应昌期,业宏丕绩,翊宣文华,显扬□德,启后承先,同心敬述。

144、南通张氏字辈:象贤学圣,宏启达宁。

145、江苏沛县张集、张伙庄等百忍堂字辈:敬尊祖训,永守先行,忠厚传家,百世光荣。

146、江苏泗阳县莼鲈堂:始祖启、发二公于1374年自苏州阊门草桥来桃(桃源县,即江苏泗阳县)约千余户,近万人迁入,距今600余年,相传24世,分布在江苏省泗阳县东南部、淮阴县南部以及南京市、盱眙县、沭阳县、金湖县、新沂市、连云港等地,字辈不详。

十三、广东

147、广东省紫金县苏区镇张氏字辈;初福富茂荣昌胜远。

十四、福建

148、福建张氏字辈;龙章凤誉,诗礼传家,敦宗正学,道德启发,克绳祖武,万载荣华。

十五、广西

149、桂林张氏:增其心性学,器宇自温纯,积厚垂麻远,国恩申锡频。

150、孝友堂张氏:噟正世大,光明显曜,承绍人文,永昭宗道。新增字辈:建立功言,进修德业,恢振先声,蔚启英哲。

十六、浙江

151、嵊县剡西富润张氏派语:奠居富润,肇自从宜,瑞开灵鹤,乃建洪基,后人蔚起,先泽永垂。

152、都会堂张氏字辈:道善卿明隆,积相良才庆,文际德荣光,会显昌绍芳,承启侬诗先,后述书昭应,贻衍谟祯谋,绪烈祥永长。

153、绵西张氏字辈:国正崇文学,安邦本德能,永怀先世泽,绍述定昌荣。女班行:兰秀芳徵茂,荑柔淑质延,英华聪慧至,礼范端庄全。

154、上湘张氏金房字辈:安邦宗道学,耀祖肇湘湖,盛绍千秋鉴,通才式敬夫,迪光敦礼义,笃庆富名儒,仁德传良训,书香定远谟。

155、丹徒张氏字辈:崇祖承芳远,传家衍绪繁。

156、姚江三墙树德堂张氏字辈:添大亚禾,万常斌遇,小宗敬震,凤鸣高科,锡汝景福,积善承庆,孝友忠良,宽厚诚正,仁让中和,克念作圣。

157、高峰张氏字辈:硕德开宗□,云礽亿万永,忠贞和孝友,祥发长元仲,仁义礼智偕,温良恭俭一,伯嘉文廷甲,希继世英贤,教大伦昌隆,承祖远辅佐,显能臣正学,邦家道君明。

158、如泉东马庄禄宜堂张氏字辈:棋布星胪,孙枝衍庆,永振鸿图。

蕲河发源于蕲北的四流山。据明·嘉靖《蕲州志》载:泗流山“在州北二百四十里,与英山接界。其水南注蕲春,西注英山,北注寿州霍山县,东注安徽太湖县。”据笔者考“北注寿州霍山县”其实有误,清·光绪《蕲州志》以作纠正,文日:“按此水北流入英山县,不注寿州霍山,寿州离蕲甚远”。(2009年重刊本第40页)泗流山主峰高814米,范围约2平方公里。主峰的顶端有一棵山楂树,当地群众形容它“根扒两省(鄂皖),叶落三县(蕲春、英山、太湖)。”证明泗流山之水只分三个县的方向流出。 封建统治时期,河堤失修,灾害频繁。两岸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清·光绪《蕲州志》载:“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大水。蕲州城堞通舟,仅麟、凤二山及熊化岭未淹;青、崇、大三乡数起蛟,漂流人畜无数。饥,菱、茭亦不可得,山间草根,树皮削食尽。”“光绪六年(1880年)夏,山水骤发,自崇居、青山至挂口,滨河田地悉没,房屋被淹,大饥。”“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秋,江水,山洪并患;居民流离失所。”又据民国三十二年《湖北年鉴》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大水,蕲春一、二、三区四十四围悉遭冲毁,灾民约四万多人……”

面对天灾,蕲春历代子民利用蕲河丰富的水源条件,趋利避害,发展农牧业,不断加固河堤,开恳大片土地。在低凹地方围坝筑埂,抗御水淹;在平坦的地方,垦荒造田,分片治理;同时,在河道分段筑堰,建闸引水,满足滩圩农耕所需。素有“四十八围、七十二畈”之称的蕲春粮仓,就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辛,才逐步建起来的。明嘉靖《蕲州志》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官民田三千三百四十四顷三十六亩三分”,折合3344363亩。“嘉靖元年(1522年)户七千九百八十八,口六万八千零三十七”。也就是说,明朝时蕲河两岸人均有水田49亩,是现在人均面积的72倍。

临水而居,建设小集镇,是蕲春先民早期利用,开发蕲河的创举。据清·咸丰《蕲州志》载:“檀林河市,在州北一百九十里;张家塝市,在州北一百六十里,此一大市集也;望天畈市,在州北一百一十五里;漕河镇在州北五十里,此一大市集也。”还有白水畈、狮子口、株林河、黄城河、横车桥等主要支流上的重点集市,在志书上也早有记载。当时人们以小集镇为依托,建立手工作坊,发展商业贸易,开展物资交流,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笔者孩提时代,曾经跟着父亲到漕河北十里的新铺街去卖苕粉,现在新铺街虽然荡然无存,但它当时的繁华热闹景象,仍然记忆犹新:那一里多长的石板街,宽不过一丈,只容得两辆手推花车相对而过,而街上的布店,土产收购店、肉铺、豆腐铺、杂货铺等几十家铺子生意红火。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人群熙熙攘攘,其热闹情景不亚于当今漕河的农贸市场。当年的新铺街就是蕲河两岸繁荣集镇的缩影。 发展水运是开发蕲河的又一重要举措。在那农村还没有公路、汽车的年代,水运比人工肩挑背驼或用花车推,是最方便和最经济的。蕲河水运是当年蕲春交通运输的大动脉。从蕲州至漕河,各种样式的帆船来来往往;从漕河至张塝,长蛇阵式的竹排或逆流而上,或顺水而下,就是这些帆船和竹排,将蕲春十里八乡的农副土特产品运出去,又将群众急需的生产、生活必须品运进来。

笔者的四叔曾是蕲春县排业运输合作社的一名职工。1953年春天,正当货物运输忙不过来的时候,他邀请我的父亲为他帮工,父亲带我去河里玩,那是我第一次乘竹排畅游蕲河,那年我12岁。记得天刚蒙蒙亮,我和叔、父就同排业合作社的伙计们一道,从西河驿出发,父亲拉纤,四叔撑篙,我坐在竹排上玩耍观光。经刘河、青石到张塝,来回历时三天。那竹排是用粗大的楠竹加工而成,烧黑的颜色如铸铁一般,前头高高翘起。下河后,每名排工根据能力大小,负责五至七个竹排。竹排用综绳首尾相连,排上囤满货物,多个竹排串成一里多长。

太阳落山了,排工们就选择平坦干净的沙滩,架起弓形窝棚往下来,坐在干净、清凉、松软的沙滩上,喝谷酒,吃肥肉,享受鼎罐蒸的饭菜,陪伴着月亮星星过夜,谈论着蕲河那些古老的传说…… 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农业学大寨”运动的兴起,蕲河干流和主要支流“裁弯取直”改河造田形成热潮。目的是缩短防洪河堤、扩大耕地面积,降低河床坡比,解决一河两岸冷浸田问题。据水利部门统计,仅蕲河干流及其支流株林河、孙冲河、白水河、檀林河,经裁弯取直缩短流程109公里。其中以干流磨石岭工程为最大。磨石岭位于张塝区和青石区交界处,蕲水北来为山嘴所阻而绕山行,形成45~100度的弯道,导至水流不畅,两岸农田冷浸低产。1976年12月~1978年4月,青石、张塝上民工一万多人,沿直线开控新河道,同时延伸上下河堤7公里。全部工程完成土方2834万方,石方1754万方,投资125万元。磨石岭工程缩短河道29公里,消除和改善冷浸田6500亩,利用弯道河床扩大耕地3400亩。像磨石岭这样裁弯取直的改河工程相继完工后,有效地改善了蕲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进军大别山的过程

晋冀鲁豫野战军在豫北战略性反攻作战结束后,立即进行外线作战的各项准备,部队进行整训和补充;动员群众修造了船只;组织民兵、民工参战...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