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罗马帝国皇帝和基督教教皇有什么关系?都是住在罗马城?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历史上的罗马帝国皇帝和基督教教皇有什么关系?都是住在罗马城?,第1张

最开始的话是罗马帝国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他们信奉罗马教,后来基督教在各国盛行,一直剿灭都灭不掉就改变策略,将罗马教和基督教合并,就是各退一步成为罗马天主教,罗马教皇开始崛起,罗马帝国皇帝依然是实际掌权者。后来罗马帝国分裂成十个国家,罗马帝国覆灭。由于宗教的势力强大,罗马教皇成为各个国家的监管者,权利大的时候甚至可以罢免一个国家的国王。

1798年之后,拿破仑将罗马教皇下到监里,宣告罗马教皇时代的结束。

但现在由于宗教的缘故,罗马教皇重新出现,现在在意大利的梵蒂冈。地方虽小,权利却很大。

意大利首都罗马建在7座山丘之上,被称作7丘之城,因此市内道路坡多,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西西里奴隶起义

公元前3至2世纪,罗马的奴隶制获得发展,奴隶和奴隶主阶级矛盾逐渐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奴隶主残酷压迫和剥削奴隶,激起奴隶起而反抗。从公元前2世纪初起,奴隶不断发动武装斗争。公元前198年,一些拉丁城市中的迦太基奴隶曾密谋暴动,后因叛徒出卖而失败,被处死者达500余人。公元前196年,伊达拉里亚发生了乡村奴隶和农民起义,波及全区,罗马派去一个军团才把起义镇压下去。公元前186年,南意大利的阿普利亚牧奴发动起义,起义者达7000余人,使该地区的道路和牧场都变成了危险地带。这些斗争预示着大规模起义风暴即将来临。半个世纪之后,西西里奴隶大起义便爆发了。

西西里土壤肥沃,素以粮仓而著称。在那里奴隶制大田庄产生较早,大田庄中聚集着成百上千个奴隶,大多数来自同一民族或地区,有利于反抗斗争的组织发动。恩那城的庄园主达莫披洛斯以虐待奴隶出名,他不仅不给奴隶起码的衣食,还打发奴隶抢劫过路的旅客,并要分赃一半。奴隶们忍无可忍,揭竿而起。公元前137年夏,在叙利亚籍奴隶攸努斯领导下,400名奴隶以锄头、镰刀、斧头、长竿、短棒为武器,冲进恩那城,得到城里奴隶的响应,占领了城市。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在恩那城建立了政权,取名“新叙利亚王国”,攸努斯被推选为国王,取号“安条克”。在国王之下,还设立一个由足智多谋的奴隶组成的顾问院。恩那城建立起来的奴隶政权,固然带有东方王国的色彩,但它在本质上是作为与罗马奴隶主政权相对抗的一种独特的奴隶政权形式而出现的。

恩那城奴隶起义,得到西西里其他地区奴隶的积极响应。在该岛西南部阿格里根特,西里西亚籍奴隶克勒翁领导一支5000人的起义队伍,与攸努斯汇合起来。克勒翁尊重攸努斯,自愿当其副手。起义范围迅速扩大,西西里东部和中部许多城市如墨萨纳、托洛明尼亚、卡塔涅、列昂提尼等,先后落到起义者手中。起义者人数日益增多,据狄奥多拉记载,达到20万人之众。起义奴隶到处摧毁大庄园,杀死庄园主,但他们对小庄园特别是农民和手工业者则加以保护,因而得到当地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同情和支持。

起义军屡败罗马军队。公元前134和133年又击败罗马两个执政官分别带领的罗马军团。公元前132年,罗马派遣大军前往镇压,攻陷起义军主要据点马尔干提纳和托洛明尼亚,最后围攻恩那城。在突围中,2万奴隶阵亡,克勒翁英勇牺牲,攸努斯被俘后死在狱中,起义被残酷镇压下去。

不久,西西里又爆发了第二次奴隶起义。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由总督涅尔瓦停止释放奴隶而引起的。当时罗马在北非进行朱古达战争,又和北方入侵的日耳曼人作战,需要大量军队。但许多行省和同盟国的自由民因债务沦为奴隶,不能提供兵源。因此,元老院下令行省总督审查自由民出身的奴隶,予以释放。西西里总督涅尔瓦释放了800名奴隶,后因接受奴隶主的贿赂,停止了审查。于是,渴望自由的奴隶愤然举行起义。公元前104年,西西里西部赫拉克利城附近的奴隶在萨维阿斯领导下首先发动起义,后在卡普里恩山建立根据地,并击溃涅尔瓦派来的军队。不久,在利利贝附近又聚集了一支在阿铁尼奥领导之下的起义队伍。为了联合起来进行斗争,这两支起义队伍在特里奥卡拉城会师,并在该城建立政权,共推萨维阿斯为王,取号“特里丰”,阿铁尼奥为军事统帅。下设议事会,作为共商大计的机构。大批奴隶和农民投奔起义队伍,力量迅速壮大,挑选强壮的奴隶组成2万步兵和2000骑兵的起义军。公元前103和102年,起义军先后击败了两个执法官带领的罗马军队。这时,起义烽火燃遍西西里大部分地区。起义军分兵出击,四出活动,捣毁大庄园,袭击行省机构,毁坏驿站,切断城乡交通联系。

不久,起义者遇到了不利情况。萨维阿斯在公元前102年不幸死亡,使起义者失去了一位杰出领袖。粮食匮乏也使起义者面临困境。罗马在战胜日耳曼人后,便集中力量镇压奴隶起义。公元前101年,执政官阿克维里乌斯率领大批军队进攻起义军,在墨萨纳附近发生激战,阿铁尼奥英勇牺牲,起义军败退特里奥卡拉。不久特里奥卡拉陷落,许多奴隶被俘后都被钉死,剩下1000名奴隶坚持斗争,后来受骗归顺阿克维里乌斯,竟被卖为角斗士。他们发现受骗后,互相刺杀而死。

西西里两次奴隶起义,因历史条件和奴隶阶级本身的局限性,最终归于失败。但起义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起义奴隶曾建立自己的政权和军队,标志着罗马奴隶起义斗争发展到较高水平。西西里奴隶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揭开了共和后期大规模社会斗争的序幕,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格拉古兄弟改革

第一次西西里奴隶起义烈火尚未完全扑灭,罗马城乡平民在格拉古兄弟领导下,掀起了一场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社会改革运动。当时罗马土地集中和农民破产已造成严重社会后果,失地农民迫切要求重新获得土地,而贵族中一些有识之士鉴于农民破产有损兵源和安定,也在筹划复兴小农的土地改革方案。格拉古兄弟出身名门望族,从小受到良好教育,循着罗马贵族的传统仕途先后担任神职和军职,在人民中颇有威望。他们根据形势发展,从奴隶主阶级长远利益出发,怀着富国强兵之志和忧国忧民之心,积极投身于社会改革运动。

公元前133年,在罗马平民和贵族改革派的支持和拥护下,提比略·格拉古就任保民官,随即提出土地改革法案。法案规定,每户家长占有公有地限于500犹格,如有儿子,则其子尚可各占250犹格,但每户占地总数不得超过1000犹格。所占公有地永久使用,免交租金。超占部分收归国有,划为30犹格的份地,分给无地农民。此种份地须要交纳少量租金,世袭使用,不得出卖或转让。肥沃的坎佩尼亚土地,不在此法案范围之内。提比略提出土地法案后,遭到元老贵族极力反对。他们唆使提比略的同僚保民官奥克塔维乌斯使用否决权阻止法案的通过。元老贵族的破坏和人民的拥护,都推动提比略采取激烈的措施,召集公民大会付诸表决,结果,奥克塔维乌斯被罢黜,并通过了土地法案。同时,选出提比略本人、他的岳父克劳狄乌斯和他的弟弟盖约三人组成委员会,负责处理收回和分配土地事宜。可是,法案的实施遇到许多实际困难,元老院拒不提供必要的经费。于是,提比略趁帕加马国王将其王国遗赠给罗马之际,提议把该王国金库作为贫穷农民的补助资金,并把该王国的处理权交给公民大会。这就和一向把持外交和财政大权的元老院发生严重冲突。为了实施土地法案,提比略竞选连任下一年保民官。元老贵族以连任保民官出乎常规为借口,乘机攻击提比略心怀叵测,欲施暴政。公民大会选举时,农民忙于夏收而无暇进城,贵族反对派策划阴谋,寻衅滋事。大祭司长纳西卡纠集一群元老、被保护人和奴隶,冲进会场,在混战中打死了提比略及其拥护者300余人,当晚把死难者尸体扔入第伯河。

提比略殉难后,改革运动并未停止。元老院不敢贸然取消土地法。三人土地委员会经改组后仍继续活动。据李维记载,公元前125年罗马公民人数约有395万人,比公元前131年增加75万人,一般认为这是失地农民分得份地而具有公民资格的结果。但是,土地分配日渐困难,大土地所有者百般隐瞒地产,产权纠纷也难以裁决,而且还牵涉到意大利同盟者的交界地区,引起同盟者的不满,他们也要求获得罗马公民权。因此,土地改革运动便在更加复杂的形势下高涨起来。

公元前133和132年,提比略之弟盖约在罗马平民的支持下连任两届保民官。任职之初,盖约即向反对改革的权贵发起进攻,提出法案禁止被人民罢免的高级官员和保民官再次任职,规定非经人民审理不得判处公民死刑,然后便转向社会和经济改革。他不仅恢复提比略的土地法案,而且还实行一些其他的重要法案。因为公有地分配已近枯竭,所以他提出殖民法作为土地法的补充,在南意大利建立了米奈维亚和奈普图尼亚等殖民地,甚至设想建立海外殖民地。为了防止粮荒,他实行了粮食法,由国家从海外购入谷物,储存于公共粮仓,以低于市价每月一次定量卖给公民。盖约还实施筑路法,亲自筹划修建一些大道,以改善交通运输,同时解决无业平民就业问题。又实施军事法,禁止征召17岁以下的人服役,由国家出资供给公民战士军装。为了争取骑士支持改革,盖约实行亚细亚行省包税法,规定该省采取包税方式征集什一税、关税和牧场税,由监察官把包税权拍卖给骑士。同时还制定审判法,打破了元老对法庭的垄断,使骑士获得担任法庭成员的权利,并惩处司法审判方面的腐败行为。此外,还颁布法律,规定元老院应在执政官选举前确定其卸任后担任哪一行省总督,以免以最好的行省私相授受。

元老贵族施展诡计,反对改革。他们利用盖约的同僚保民官德鲁苏提出法案,建议在意大利建立12个殖民地,每个殖民地移民3000人。在当时意大利已无可供殖民之地,德鲁苏的殖民法实属欺人之谈,旨在笼络人心,破坏改革。他还蛊惑人心地提出禁止鞭笞拉丁人的法案。针对反对派的阴谋,盖约借助同僚保民官卢布里乌斯提出新的殖民法,即在原迦太基领地上建立朱诺尼亚殖民地,安置6000人,一些意大利人可能也包括在内。公元前122年春,盖约到北非筹建殖民地,反对派乘机造谣惑众,破坏盖约的殖民计划。盖约返回罗马后,斗争进入决定性阶段。他采取坚决措施,毅然提出公民权法案,授予拉丁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意大利同盟者以拉丁公民权。但是这一法案不仅遭到元老贵族的激烈反对,而且也引起那些不愿把公民权分给意大利人的公民强烈不满。而大批意大利同盟者在当时又被排斥于罗马城之外。因此,法案未能通过,盖约的威信随之下降。同年夏,盖约竞选第三任保民官失败。在他卸任后,反对派便进行报复。取消北非殖民地的法案被提到公民大会,集会时双方发生冲突。元老院借机镇压改革派,盖约及其支持者占领阿芬丁山进行抵抗。最后,盖约被追逼而死,3000余名支持者惨遭杀害,他们的尸体也被投入第伯河。

格拉古兄弟实行改革,企图通过限制占用公有地和分配土地给农民的立法,遏止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以维护罗马国家的社会基础和军事力量。但是,当时罗马处在城邦危机时期,小农的分化和破产已成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已不可能维持小土地所有制。盖约死后不久,罗马又通过了允许出卖份地的法案,土地委员会也被取消。不过,格拉古兄弟改革在历史上仍有重要意义。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土地集中进程,改善了部分平民的生活条件。特别是盖约在形势推动下由单纯的土地改革发展到实行多方面的社会改革,沉重地打击了元老贵族势力,改进了国家行政和司法管理机能。这些都是符合当时罗马社会发展要求,在后来罗马历史发展过程中得到肯定和充实,因而具有明显的进步性。

马略军事改革 格拉古兄弟改革失败后,罗马社会内部斗争继续发展,形成所谓民主派和贵族派,双方在朱古达战争(公元前111—105年)期间和战后展开激烈的斗争。当时,努米底亚王室发生内讧,朱古达占领塞尔塔城后,利用当地居民反罗马情绪,杀死了住在该城的罗马和意大利商人以及高利贷者。罗马于公元前111年向朱古达宣战。战争伊始,罗马贵族政治和军事制度的腐败暴露无遗,高级官员和军事指挥官接受贿赂,士兵为所欲为,军纪松弛,士气涣散,致使战争连连败北。公元前109年,执政官麦特鲁斯到达北非,整顿了军队,开始扭转局面,但未能迅速结束战争。骑士因其利益受到损害大为不满,加剧了他们与元老贵族的矛盾。

此时,军人出身的马略崭露头角。他和骑士有着密切关系,在平民中也有一定威信。在民主派的支持下,马略当选为公元前107年执政官,获得朱古达战争的指挥权,并在后几年中连任执政官,率军作战。在此期间,为了增强罗马军事力量,取得战争胜利,马略实行了军事改革。罗马原来实行公民兵制,公民须有一定财产资格才能参军服役。由于战争需要大量兵源,财产资格便逐渐降低,在布匿战争中最低财产资格曾降到4000阿司。同时在军队中也出现志愿兵,不过他们多半为服役期满的老兵。到公元前2世纪,特别是在格拉古兄弟改革失败后,罗马兵源危机日趋严重。马略为了迅速征集军队,取消了财产资格限制,吸收无产者入伍,即以募兵制代替了公民兵制。实行这一制度,使他很快征集到补充北非军团所需的新兵,大约有5000—6000人。不过,马略采用募兵制后,公民兵制并未完全废除,在公元前1世纪,当招募志愿兵不能满足需要时,往往又强制征集公民参军。马略实行募兵制后,士兵除获得薪饷外,还可得到国家提供的武器给养,不再在军饷中扣除。服役期限也有明确规定,一般认为马略把士兵服役期限延至16年,服役期满的老兵可从国家分得一块份地作为补偿。随着财产资格的取消,罗马公民在军团中只当重装步兵,而骑兵和轻装步兵改为从同盟者和行省中征集。

马略军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改革军团组织。为了加强军团的机动灵活性,马略在军团中推行联队制。联队是介于军团和连队之间的组织,配有600名重装步兵,能够单独执行战术任务,独立进行军事行动。每个军团有10个联队,每个联队辖3个连队(6个百人队)。联队制军团的作战阵式仍保持三列队法,前列配置4个联队,后两列各有3个联队,各列联队之间留有空隙,前后列联队交叉排开,以便插上和退却。马略还统一军队的武器装备,重装步兵一律配备投枪和短剑,并改进了投枪构造和运载工具。此外,马略对军队进行严格训练,把当时角斗学校训练方法引入军中,以提高士兵的战术技能。在训练中,注重锻炼军队适应艰辛的作战环境和生活条件。为了提高部队的机动性和独立作战能力,马略要求士兵在行军中除携带武器外,还背负行军背架,内有挖掘工具和其他装备,以致于当时马略军中士兵获得“马略骡子”的谑称。

经过军事改革和整顿,罗马军队的战斗力大为提高。马略依靠改组的军队,于公元前105年胜利结束了朱古达战争。这时,原住在波罗的海沿岸的日耳曼部落为寻找新的居住地,向西南迁徙,侵入那尔旁高卢,威胁意大利。罗马派兵抗击,屡遭失败,损失惨重。公元前102年马略第四次就任执政官,率军与条顿人激战于阿克维·塞克斯提埃,条顿人几乎全军覆没。次年,又在维尔凯列附近大败森布里人。日耳曼人的入侵终被粉碎,消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公元前101年,马略的副将玛尼乌斯·阿奎里乌斯率军镇压了第二次西西里奴隶起义。

马略军事改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次改革冲破旧的城邦制度的传统,改变了罗马以公民兵为基础的军事制度。募兵制代替公民兵制,使得大批无业游民加入军队,部分地解决了小农破产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家安定。同时,通过广开兵源和提高军队战斗力,解决当时罗马军队出现的问题,符合奴隶主阶级加强统治和进行对外战争的需要,进一步推动罗马奴隶制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这次改革对罗马社会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改革导致罗马军队社会成分的变化,使罗马军队由农民为骨干的公民兵变成了以无产者为主要来源的职业军队。改革后逐步建立起来的老兵分配份地的制度,也改变罗马土地问题的性质,即由破产农民要求恢复土地的斗争变为老兵争取份地的斗争,这就在共和后期罗马社会斗争中增添了新的因素。职业军队长期追随和服从自己的统帅,而统帅则笼络收买军队,并利用军队作为争权夺利乃至夺取政权的工具,这样就为后来罗马奴隶主权贵建立军事独裁提供了条件。

同盟者战争 罗马征服意大利后,经过长期的政治统治和经济文化交流,意大利逐步罗马化。一些具有部分罗马公民权的公社地位上升,获得完全的罗马公民权。在新建的拉丁殖民地中,罗马移民越来越多,新老拉丁殖民地都享受拉丁公民权。但是,众多的意大利同盟者的地位非但没有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他们在名义上是罗马的同盟者,实际上则是罗马统治下的属民。同盟者没有罗马公民权,不能参与罗马政治活动和担任官职,也分不到公有地和战利品,但却要为罗马提供辅助部队,而这种“血税”随着战争的频繁和扩大日益加重。罗马元老院加紧控制和经常干预同盟者的内部事务,同盟者还受到罗马人的歧视和虐待。因此,同盟者对罗马的统治和压迫深为不满,他们强烈要求获得罗马公民权和其他权利,或者与罗马完全脱离关系,争取独立地位。于是,意大利同盟者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便和罗马社会改革运动汇合起来。

在罗马统治阶级中,不少有识之士主张给予意大利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公元前125年,执政官弗拉库斯首次提出向同盟者授以公民权的议案,但由于元老院的阻挠,弗拉库斯被派往高卢出任总督而被迫放弃了提案。此事引发了弗列盖列城居民起义,后遭罗马镇压。公元前122年盖约·格拉古又提出公民权议案,大批同盟者涌入罗马表示支持,但被执政官赶出城外,结果议案未获通过。公元前103和100年,萨杜尔尼努斯两次当选为保民官,他依靠平民和骑士的支持,颁布了粮食法等法案,并与马略结盟强行通过土地法案,将阿非利加和那尔旁高卢行省的公有地分给马略老兵,每人100犹格,其中包括服役期满的意大利同盟者。可是,萨尔尼努斯运动以失败告终,使同盟者的幻想再次成为泡影。公元前91年,保民官德鲁苏企图调和矛盾,实施粮食法和殖民地法,向贫穷公民廉价售粮并分配坎佩尼亚和西西里余下的公有地,还提议法庭成员由元老和骑士共同组成,授予意大利同盟者以罗马公民权。可是,这个妥协方案遭到普遍反对,不久德鲁苏也被暗杀了。意大利同盟者通过和平和合法途径争取罗马公民权的希望完全破灭,于是他们愤然拿起武器,发动了同盟者战争。

意大利同盟者以马尔西人为核心,秘密结成反罗马联盟。他们互相交换人质,商议联合发动起义。公元前91年,皮凯努姆的奥斯库伦城首先起义,参加反罗马联盟的城市和公社纷纷响应,除伊达拉里亚人和翁布里亚人以外,几乎所有的意大利同盟者都卷入了起义。起义的同盟者建立联盟共和国,定都于皮里根尼的城市科非尼姆,更名为意大利,并按罗马国家模式,设立公民大会、元老院、执政官等。还发行铸币,镌有公牛掀翻母狼的图案,象征意大利战胜罗马。起义者的军队有10万人,马尔西人西罗和萨莫奈人穆提鲁斯作为意大利执政官并担任起义军统帅。罗马征集了18个军团,派遣执政官率领出征,一些著名将领如马略和苏拉等担任副将。战争主要分成南北两大战场进行。战争初期,起义军在南北战场都占据明显的优势。迫于形势的严重性,罗马元老院采取让步政策,对同盟者进行分化瓦解。公元前90年底,罗马通过尤利乌斯法,向所有迄今仍忠于罗马的意大利同盟者和拉丁殖民地以及在罗马军队服役的同盟者授予罗马公民权,很可能还向放下武器的同盟者授予罗马公民权。这一法案的公布,有效地制止了起义的扩展,加强了罗马的统治基础。伊达拉里亚人和翁布里亚人率先取得了公民权。公元前89年初,罗马又颁布了普劳提乌斯-帕皮利乌斯法,进一步补充了尤利乌斯法的实施细则。于是战争局势发生变化,罗马逐渐掌握主动权,在两个战场上都发起了进攻。在北方战场,罗马军队击溃北上的起义大军,占领了奥斯库伦。不久,西罗率军向南撤退,同盟者的首都失陷。在南方战场,苏拉击溃萨莫奈人的主力部队,攻占其首府波维亚努姆。但西罗撤到萨姆尼乌姆与穆提鲁斯汇合,以爱塞尔尼为中心,坚持抗击敌人,甚至一度收复波维亚努姆。后来,终因力量悬殊,在公元前88年被镇压下去。同时,阿普利亚的起义军也遭到失败,同盟者战争遂告结束。

同盟者战争是意大利同盟者要求罗马公民权,即争取与罗马人在政治和社会方面平等权利而发生的,因而具有民主运动的性质。同盟者在战场上虽被罗马人打败,但经过战争终于达到他们的目标。罗马不得不把公民权授予波河以南所有的意大利同盟者。然而,罗马对这些新公民作了限制,把他们单独编成8个(或10个)特里布斯,使他们在表决中对拥有35个特里布斯的老公民处于劣势地位。不过,从此同盟者的上层得以跻身于罗马显贵的行列,而广大中下层居民也享受到罗马公民权带来的财产权、婚姻权、税务豁免权以及人身的保障,等等,从而扩大了罗马国家的社会基础。同时,这次战争冲破了旧的城邦制度的框架,改变了意大利社会政治结构,把罗马控制下的意大利各城市和部落组成的联盟,变成了以罗马为核心的意大利统一国家,因而也加速了意大利各地区和罗马的融合过程。总之,同盟者战争对于罗马社会历史发展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苏拉独裁 正当罗马和同盟者酣战之时,在小亚细亚发生了密特里达提战争。本都国王密特里达提六世乘罗马无暇东顾之机,于公元前89年进军亚细亚行省,当地居民苦于罗马的压榨,把他当作解放者。占领小亚细亚后,密特里达提派兵从色雷斯进入马其顿,同时本都舰队控制了爱琴海。此时,雅典也发生反罗马的起义,希腊各邦纷纷倒向密特里达提一边。因此,罗马在东方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的威胁。

同盟者战争结束后,罗马抽出力量对付东方,但在派遣战争的统帅人选上,贵族派和民主派发生了争执。公元前88年,在元老院主持下,担任当年执政官的苏拉抽签获得了指挥权。可是,苏拉的军队尚未离开意大利,马略和保民官卢福斯结盟,在公民大会通过提案,免除苏拉的指挥权而代之以马略。苏拉旋即带兵向罗马进军,开创了罗马人进攻自己祖国的先例。苏拉攻下罗马后,杀害了卢福斯和大批民主派分子,并宣布马略等人为“公敌”。还废除民主派法律,规定任何议案不经元老院批准,不得提交公民大会表决,所有议案一律提到森都利亚大会。恢复了元老贵族的统治,苏拉于公元前87年率军出征东方。他在希腊围攻雅典,血洗了这座文明古城。接着又战胜本都和希腊联军,挫败了密特里达提进入欧洲的计划。

这时,罗马的形势发生逆转,马略从北非返回意大利,在伊达拉里亚纠集军队,联合执政官秦纳占领了罗马。他们进行血腥报复,捕杀苏拉的拥护者,取消苏拉的法律。公元前86年马略和秦纳当选为执政官,但马略就任第七任执政官后不久即死去,大权落在秦纳手中。秦纳采取一系列有利于骑士和平民的措施,如取消部分债务,实行币制改革,把意大利新公民分配到35个特里布斯等。不久,秦纳死于兵变,但罗马政局仍控制在民主派手中。

与此同时,小亚细亚也起风云。当地居民不堪忍受密特里达提专制统治和战争负担,相继发动起义。秦纳当政时曾派弗拉库斯率军代替苏拉出征,但他因内讧被杀,接替其职务的费姆布里亚转战到小亚,占领了帕加马。苏拉副将鲁库鲁斯指挥的舰队也夺回了爱琴海的岛屿。这样,小亚细亚的希腊城市重又归于罗马。军事上的失败迫使密特里达提求和,而苏拉也急于结束战争,赶回罗马夺取权力。于是,双方于公元前85年缔结了和约。密特里达提放弃战争以来所占领土,交出舰队,赔款2000塔兰特,苏拉则承认他为本都国王和罗马的同盟者。第一次密特里达提战争结束后,苏拉策反了费姆布里亚带领的军队,并在小亚严厉惩罚亲密特里达提的城市,在行省摊派巨额军费和赋税,恣意劫掠和搜括行省居民。

公元前83年,苏拉率领4万大军在南意大利的布隆迪西乌姆登陆。克拉苏和庞培等一批贵族青年闻讯后立即投奔苏拉。民主派在小马略等人领导下组织抵抗。最后,苏拉在科利那城门外击败民主派和萨莫奈人的联军,以征服者姿态进入罗马。他宣布“公敌”名单,大肆屠杀民主派分子和无辜平民,抢劫其财产和土地,至少有40名元老和1600名骑士遭到杀害。同时,释放原属其政敌的1万名奴隶,组成一支卫队,赐姓“科尔涅利乌斯”(苏拉之姓)。苏拉还对背叛的意大利城市实行残酷报复。他在没收的土地上建立10个军事殖民地,安置了12万老兵,这些老兵成为苏拉建立军事独裁的重要支柱。

稳定局势后,苏拉开始实行所谓宪政改革。他授意摄政弗拉库斯恢复独裁官职位,并将此法案提到公民大会通过,批准苏拉为独裁官,任期不限。无限期独裁官职务使苏拉集国家大权于一身,成为名副其实的独裁者。这在实际上破坏了共和制的基本原则,但他却又维持共和机构和官职,并在共和体制下实行了一系列措施。他从忠于自己的骑士和意大利自治市贵族中,选拔300人补充元老院,使元老名额增至600人。元老院恢复了旧日的权力和特权,在立法上任何提案非经元老院审议不得提交公民大会;在司法上原由骑士控制的常设刑事法庭收归元老院掌握。保民官的权力被剥夺殆尽,其立法创制权受到元老院的钳制,司法指控权也被废除,否决权则受限制,还被禁止继任其他高级官职。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苏拉把执法官由6人增至8人,财务官由12人增至20人。2名执政官和8名执法官任职期满后出任10个行省的总督,他们就职于哪个行省则由元老院决定。并规定行省总督无权发起战争,禁止总督带兵离开行省或把军队调出行省境外。苏拉还重申和规定高级官职的年龄资格、任职间隔期,以及财务官以上高级官员卸任后进入元老院等制度。为了加强和巩固统治,苏拉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设立了7个常设刑事法庭,制定了审判程序。法庭的法官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国王和皇帝并不是一回事。

关于贵族的等级划分,欧洲和中国古代是一样的,最高等级是皇帝,皇帝以下是国王,再往下是贵族,分公爵、伯爵、侯爵、子爵、男爵。男爵以下就是平民了。

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但是为什么会有皇帝呢?因为,除了国家,还有一个比国家更大的范围就是世界(中国古代叫天下)。

以后中国为例。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叫天圆地方。天是万物的创造者,是最伟大的。天下面的这个世界就叫叫“天下”。天下这个方方正正的大地分五个方位——东南西北中,居住在天下正中的民族叫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为什么我们华夏族有资格居住在天下的正中央呢?因为天最爱我们。天下太大了,因此天要找一个人来替他管理天下,他就找他的嫡长子来管理,这个嫡长子就是天子(在东周以前,天子叫做“王”)。可是天子一个人也管不了天下,天子就把天下分给了他的叔叔和弟弟,每人分到一块土地,同时得到不同的爵位,不管是公、侯、伯、子、男,他们的领地其实都是一个独立王国。后来到了春秋战国诸侯混战,最后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周天子已经不行了,这七个国家的统治者都自封为王,而且互相承认。最后秦国统一天下,秦王觉得自己的地位一定要比王还要高,于是发明了皇帝这个词,从此王国变成了帝国。

欧洲的情况又是另一个样。

欧洲第一个统一国家是古罗马。罗马发源于亚平宁半岛(现在的意大利)的台伯河畔,经过多年的扩张,将地中海北岸收入囊中。后来经过三次布匿战争,打败了盘踞在北非的宿敌迦太基,形成了一个横跨亚非欧的庞大帝国——帝国疆域西达今英国、西班牙、德国、奥地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等地,东达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南面包括非洲的北非地区和苏丹,成为西方历史上第一大帝国。最初了罗马实行共和制,但由于帝国过于庞大,统治帝国需要强大的军队。渐渐的,将军的实力不断增长,最后盖尤斯·尤利乌斯·恺撒击败政敌,当上了“独裁者”。成为了实际上的皇帝。后来凯撒遇刺,但他的侄子屋大维继位,自称“元首”(罗马的首席公民,这个词就是现代词汇prince的由来),后来称为“奥古斯都”(威严或最高的)。在屋大维之后的继任者,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是凯撒的子孙,他们自称“凯撒”,以表明自己的皇族血统。罗马帝国采取总督任命制,一个地区的最高统治者就是总督,比如凯撒就当过高卢总督,总督在当地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原本总督应当定期会罗马述职,罗马也有权任免或更换某个地区的总督。但由于到了后期帝国渐渐腐化、堕落,加上接连不断的宫廷政变,军队造反等原因,使得罗马自顾不暇,那些缺少监管的总督,就慢慢由帝国任命的官员转变成自立为王的贵族。这就是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来历。由于罗马贵族不断的堕落,对人民的压榨越来越厉害,人们为了得到精神上的安慰,基督教开始在帝国流传开来。罗马帝国开始时镇压,或来不得不妥协,先是宣布基督教合法,慢慢的后来将基督教定为“国教”。由罗马皇帝兼任教皇。基督教从***民反抗的先驱,变成了统治者麻痹人民的武器。后来,由于日尔曼民族大迁移,罗马帝国抵挡不住,终于土崩瓦解了,但是基督教留了下来。有那么一段时间,“罗马皇帝”这个帽子大家都在抢,今天这个自称皇帝,明天那个自称皇帝。最后,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公元962年加冕为“皇帝”,并建立“神圣罗马帝国”。从此,德意志国王兼任罗马皇帝。在1273年,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被选举为德意志国王,史称鲁道夫一世。从此,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皇位几百年,直到一战前夕,奥地利皇帝依然是哈布斯堡家族成员。欧洲各国贵族王室的血统几乎都能跟哈布斯堡家族沾上边。

以上讲的看似废话,但如果你没有这方面了解的话,下面的话你是看不懂的。

王室和贵族最看重的就是血统,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和欧洲是一致的。中国在两千多年以前就形成了统一国家,以后经过了多次改朝换代,每经历一次,上一个帝国的皇族血统基本上就死绝了,因此不存在延续的问题。但欧洲不同,自从古罗马崩溃之后,欧洲就再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家,因此也就没法爆发大面积的农民起义之类的活动,这对贵族血统的延续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比如说英王查理一世被国人送上了断头台,他的孩子就跑到了海外,过了好久又回来当国王。而且欧洲各国的王室还经常通婚,法国国王是西班牙国王的舅舅,英国公主嫁给德国国王的事经常发生。我们知道,在欧洲也像中国一样随爸爸姓,但是孩子跟舅舅还是有血缘关系的。一旦一个国家老国王没生儿子就死了,找不到皇位继承人,从外国找一个跟老国王有血缘关系的来当国王,也不是不可以,反正都是一家子。比如说英国女王安妮在1714年死后,由于英国国内找不到继承人,按着血缘表排,最后在德国汉诺威家族找到一个合适的,把人家从德国大老远的接过来当国王,这就是乔治一世。

亲属关系一般说来分三种:沿着爸爸那条线排下来,跟自己一个姓的,这叫血统关系;沿着妈妈那条线排下来,跟妈妈一个姓的,叫血缘关系;沿着老婆那条线排下来的叫姻缘关系。欧洲因为信奉基督教,不像中国,老婆随便娶,儿子使劲生,因此国王无后的事比较常见。比如说老国王死了,让他的外甥来当国王,那自然不是一个姓了。

至于说到路易X世,亨利X世,在这个问题上我想你是有一点误会。其实在欧洲,爸爸和儿子重名很常见,比如我叫亨利·琼斯,我可以给儿子起名爱德华·琼斯,也可以让他叫我的名字,那他就是亨利·琼斯二世。X世这种叫法不一定是贵族才能应用,普通老百姓也可以用。

至于国王的姓,通常相对应的是:XX王朝。比如我刚才提到的英王乔治一世,他是从德国汉诺威家族来的,因此从他开始的王朝叫汉诺威王朝。汉诺威王朝前四个国王都叫乔治,因此他们分别是乔治一世至四世。但到了维多利亚女王时期,因为女王的丈夫是德国人,姓萨克森·科堡·哥达,因此他们的孩子跟爸爸也姓萨克森·科堡·哥达。女王死后,他的儿子爱德华继位,汉诺威王朝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顺便说一句,因为在这个家族中以前有六个爱德华,因此这个国王被称为爱德华七世。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朝野反对德国,情绪激昂,迫使英王乔治五世宣布以行宫所在地温莎作为国王家族新名,国王改姓了。因此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改成了温莎王朝。不过这个规则可能要被打破了,因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丈夫是希腊王子蒙巴顿,他就要求女王的儿子(也就是现在的查尔斯王储)继位后,将温莎王朝改为蒙巴顿王朝。但遭到女王和王太后的否决,直到1960年,玛丽王太后去世后,伊丽莎白二世决定王朝名继续为温莎,但是孩子们的姓氏改为蒙巴顿——温莎 。

跟你说了一大堆,并不是想给你念欧洲王室的家谱。只是希望你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欧洲的历史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是真复杂,光那些贵族的家谱就能让人晕死。很高兴你也对这些感兴趣,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古罗马皇帝尼禄在西方历史中臭名昭著,他杀死自己的母亲,在罗马城发生大火时弹琴吟唱。无论关于他统治时期的传言是真的还是无稽之谈,尼禄的血腥恶名总体上说是实至名归的。他从公元54年到68年统治罗马,在这一动荡时期,罗马统治下的不列颠和犹太地区都发生了叛乱。在罗马城发生灾难性火灾后,他将所谓的纵火事件归咎于基督教徒,下令将许多人烧死或钉死在十字架上。其他臭名昭著的行为还包括他因为担心自己的统治受到威胁,谋杀了他的多名家庭成员。早期基督教会历史也认为他对彼得和保罗的殉难负有责任,因为这两位教会领袖都死在罗马城,而尼禄是第一个迫害基督教会的罗马皇帝。他给早期教会留下了很大的阴影,以至于当时甚至今天不少神学家都认为他就是《启示录》中描述的反基督。

尼禄( 37年 – 68年)的头像

尼禄于公元37年12月15日出生在罗马城外,是朱里亚·克劳狄王朝最后一位担任罗马皇帝的统治者。这个后来被称为尼禄的男孩原名多米提乌斯,他极富艺术气息,对艺术满怀激情。是他的母亲小阿格里皮娜一手策划了他的崛起,把他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小阿格里皮娜(公元6年- 公元59年)

公元49年,阿格里皮娜嫁给了她的叔叔,皇帝克劳狄乌斯,以确保她的儿子多米提乌斯有继承皇位的资本。当时,唯一能和尼禄竞争皇位的人是克劳狄乌斯的儿子布里坦尼克斯。阿格里皮娜说服克劳狄乌斯将多米提乌斯收为养子,收为养子后,他们给他改名为尼禄。尽管阿格里皮娜很狡猾,但她仍然无法让克劳狄乌斯指定尼禄为他的继承人。于是阿格里皮娜就让人毒死了自己的丈夫。

事实上,尼禄确实有合法的王位继承权。如果追溯他母亲的血统,就会发现尼禄是奥古斯都皇帝唯一在世的直系男性后裔。但皇位继承最终的决定权掌握在克劳狄乌斯手中。当克劳狄乌斯看起来不会屈服于妻子的要求是,克劳狄乌斯自己就成了一个牺牲品。克劳狄乌斯死后,17岁的尼禄成为皇帝。

尼禄在公元54--68年期间统治罗马,尼禄即位时,承诺恢复奥古斯都大帝的统治原则。尽管在成为皇帝后一年就有布里坦尼库斯被毒死的事件,但由于他的两个顾问布鲁斯和哲学家塞内卡的智慧,尼禄统治的前五年倒也一帆风顺。阿格里皮娜试图与她的儿子共同统治罗马。她的头像甚至出现在官方的钱币上,与皇帝的头像并列。但正是由于布鲁斯和塞内卡的建议,尼禄拒绝了阿格里皮娜通过他间接统治罗马的愿望,并最终导致她在公元59年被处决。

据说,尼禄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从本质上重新塑造罗马的形象。他希望外界看到的罗马是一个充满人性和美感的地方,而不是暴力。但他的梦想在他有生之年不会实现。公元60年,罗马处于动荡之中。反对尼禄的起义在不列颠等省份蔓延。此外,昂贵的战争和皇帝的奢侈消费几乎摧毁了罗马的货币制度。罗马的税收也急剧加重。

公元62年,尼禄失去了他的两位顾问。布鲁斯死了,塞内加也退休了。他的统治也发生了可怕的变化。尼禄离婚后,又处死了他的第一任妻子屋大维娅,并娶了他的情妇波帕亚。公元64年,尼禄被民众怀疑纵火烧毁了罗马城。那场大火之后,尼禄在为臣民服务方面做得很好,他开放了市政建筑和自己皇宫的花园,收容那些因火灾而无家可归的人。为了寻找罗马大火的替罪羊,尼禄将自己的愤怒和整个臣民的不满引向了基督徒。这就开始了他统治的最后四年中漫长而血腥的酷刑和谋杀。

法国画家休伯特·罗伯特的画《罗马大火

从公元65年盖乌斯·卡尔普尼乌斯·皮索领导的一次叛乱开始,在一系列的叛乱中,许多知名的罗马人被围捕并被处决。他的前顾问塞内加就是其中之一。同年,也许是被挫折感冲昏了头脑,也许是等不及离婚,尼禄踢打踩死了他的第二任妻子波帕亚。

在他的统治期间,尼禄成功地将一些希腊文化烙印在罗马帝国的公民身上,罗马人经常指责尼禄对希腊事物的偏爱。同时,在尼禄统治期间,罗马也扩大了它的边界。他的功劳之一就是建立了亚美尼亚作为罗马帝国和伊朗之间的地理缓冲区。

公元68年,尼禄的统治结束了。因为经济问题和罗马帝国内部不断的起义,使得罗马元老院宣布他为人民公敌,尼禄逃离了罗马。同年6月9日,他自杀身亡。关于谁来继承他皇位的争论,又使罗马陷入内战。

  鲁道夫一世(Rudolf I) 1271-1293

  哈布斯堡家族的第一个德意志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他的上台得到了教皇格里戈立(Pope Gregory X)的支持,因为教皇需要一个强大的北方盟友帮助他弹压意大利的查尔斯一世(Charles I)。然而对于鲁道夫一世的继位,在欧洲各国都引起了不满,指责这次皇帝选举并不公正。波西米亚国王阿托卡二世(Ottocar II),成为了反对派的首领,并开始发兵对抗鲁道夫一世。最终,在1278年,鲁道夫一世在玛撤费尔得(Marchfeld)战役大败了阿托卡二世,并同时进占了今天的奥地利地区,这里也就成为了日后哈布斯堡的家族核心所在。

  艾伯特一世(Albert I)1298-1308

  在父亲鲁道夫一世去世后,继承了其在奥地利的土地。但是此时的德意志选侯们并不愿意看到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了成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私产。他们于是选卢森堡公爵拿骚的鲁道夫(Adolf of Nassau)为皇帝。迫于实力的现实,艾伯特一世暂时接受了这个安排。但经过了几年的养精蓄锐后,他在1298年突然发难以武力逼迫鲁道夫推位,并强迫选侯们重新选自为皇帝。继位后继续巩固和加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统治地位。但最后还是遭到了反对派的暗杀据说他的侄子在幕后操作,其死后哈布斯堡的王座再次被颠覆,由卢森堡的亨利七世(Henry VII)继位。

  此后的哈布斯堡只掌握着奥地利地区,直到了艾伯特二世才重新获得了帝位。

  艾伯特二世(Albert II)1437-1439

  最初艾伯特二世只不过是奥地利公爵,不过他却力争娶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杰斯蒙德的女儿,在老皇帝死后就已以女婿的身份继任了皇帝。当然,期间的反对声也是充斥于耳,艾伯特二世则开始采取武力政策。他马上支持在波西米亚的胡斯起义运动,不过却由于他的早亡而夭折,同时其对土耳其的作战也是损失惨重。不过,他无论如何还是稳固住了哈布斯堡的持续统治。

  菲特烈三世(Frederick III)1440-1493

  以曾侄孙身份继位,成为了哈布斯堡家族的新首领。人们往往把他看作一个比较软弱的皇帝。一度由于作战不利,被匈牙利王考尔尼斯(Matthias Corvinus)赶出了奥地利地区同时也失去了波西米亚地区。不过,在内部家族方面他还是牢牢团结了整个家族的势力。

  马克西米安一世(Maximilian I)1508-1519

  在其父死后15年才正式被选为皇帝。在他正式登基前,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法王查尔斯八世(Charles VIII),同时又强迫布列尼坦(Charles VIII)公主嫁给自己。之后又采取了一系列的婚嫁的手段,让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遍布欧洲大陆各国。同时他也介入了意大利战争,获得了对了意大利各小邦日后的传统控制权和影响力。

  查尔斯五世(Charles V)1519-1556

  西班牙国王查尔斯五世以外孙身份继位。此时马克西米安一世联姻政策已经开始开花结果,查尔斯五世开始了采摘的行动,纷纷继承各国的家业。其中最大的一个“果子”是匈牙利,之前马克西米安一世将自己的孙女嫁给了匈牙利国王乌莱里德斯二世(Uladislaus II),在他死后,查尔斯五世就已远亲的身份外加武力保障使哈布斯堡家族成功吞并了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同时也用同样的手段获得了对荷兰一带的控制权。其间,“Austriae Est Imperare Orbi Universo”说法开始流行意为天下皆为奥地利臣民。

  菲迪南一世(Ferdinand I)1558-1564

  在哥哥死后继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此时的哈布斯堡家族大帝国也随之分裂为两部,他的侄子菲利普二世(Philip II)的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成为了两个独立的政治实体。

  马克西米安二世(Maximilian II)1564-1576

  以长子身份继位。一改其祖辈们对新教的严厉镇压政策,开始实施对新教徒的包容怀柔政策。在和西班牙的关系上有恶化的趋势,关键还是在对于帝位的继承权问题。他也曾和土耳其人交战,并成功地在奥托曼帝国的侵攻中保卫了奥地利,成为民族英雄。死前拒绝了天主教的圣礼,被认为其实际上已经改信了新教,不过他自己从没有公开承认过。

  李颇德二世(Leopold II)1790-1792

  以兄弟身份继位,曾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试图救出自己最小的妹妹安托内,但最终失败。在登基两年后也是染上怪病突然去世。

  弗朗西斯二世(Francis II)1792-1835

  以长子身份继位。上台后在贵族的怂恿下,几乎全部取消了之前约瑟夫二世的改革措施,国家整体有倒退的趋势。之后在数次和拿破仑的战争中,这个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光环被彻底打破,屡战屡败,都城维也纳数次沦陷于法国人之手。到了1806年,苟延残喘了数百年,被伏尔泰讥笑为“既没有罗马也不神圣”的神圣罗马帝国终于土崩瓦解。哈布斯堡的皇帝们从此也就失去了所谓帝国皇帝的殊荣,剩下的只是奥地利的帝位。弗朗西斯二世也就成了神圣落帝国的末代君王。之后的奥匈二元帝国开始形成。在拿破仑被彻底击败后,他也曾试图重建哈布斯堡的荣光,建立了所谓的“日耳曼邦联”,而此时普鲁士已经逐渐开始取代其地位,普鲁士的“关税同盟”也针锋相对般地成立。这种颓势已不是弗朗西斯所能阻挡的了。

  菲迪南一世(Ferdinand)1835-1848

  和他父亲一样是一个极端的保守派,只不过此时的他只有奥地利皇帝这一顶皇冠了。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7年第一共产国际联盟的创建而被引发。到了此年也就是1848年,《共产主义宣言》成为了穷苦无产者新的“圣经”,“无产者在这次斗争中失去只是锁链,而他们将赢得却是整个世界成为了他们新的口号,大革命时的热情重新回归。3月,起义在维也纳爆发。结果,皇帝菲迪南一世被迫退位,他的年仅18岁的侄子弗朗西斯-约瑟夫(Francis Joseph)继位。

  弗朗西斯-约瑟夫(Francis Joseph)1848-1916

  1848年这个俊秀的小伙子从叔父的手里接过了这个摇摇欲坠的家业,之后的他统治奥地利长达68年。首先在10月,哈布斯堡王朝的大军荡平了维也纳的起义分子,帝国的首都终于获得了陛下口中的“平静与安宁”。之后,弗朗西斯也认识到帝国积弊太深不得不进行改革。但是他很不走运在一系列对外战争中连连败北,哈布斯堡的威望将到谷底。国内的民族独立呼声愈演愈烈,靠着他的种种软硬兼施的政策才勉强得以维持统一。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民族主义份子在萨拉热窝暗杀奥匈帝国王储弗朗茨—斐迪南德大公事件成了战争的导火线。一战爆发,奥地利再次卷入战火之中。年老的弗朗西斯不识时务地盲目大懂得这场战争也为哈布斯堡家族敲响了丧钟。

  老迈的弗朗西斯-约瑟夫

  到了1916年还没有看到战争分晓的弗朗西斯-约瑟夫孤寂地病死在了美泉宫。

  查尔斯一世(Charles I)1916-1918

  以侄子的身份在四面楚歌的困境中继位。两年后,奥匈帝国损兵折将兵败如山倒,整个国家陷入混乱,终于革命爆发。只当了两年皇帝的查尔斯一世就不得不带着皇室流亡瑞士,成了哈布斯堡的末代君王。

在《罗马全面战争》中,三个大家族的能力和特点各不相同,以下是它们的介绍:

1 尤利乌斯家族(Julii):尤利乌斯家族是罗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家族,其影响力巨大。在游戏中,尤利乌斯家族的军队训练精良,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和组织纪律。这个家族的领袖通常具有高超的领导能力和战略眼光,能够带领军队取得胜利。

2 屋大维家族(Octavius):屋大维家族是罗马帝国时期的一个重要家族,其成员曾经担任过罗马帝国的执政官和皇帝。在游戏中,屋大维家族的军队训练有素,拥有强大的组织和纪律,但相对较弱的是他们的装备和战斗能力。

3 狄奥多西家族(Theodosius):狄奥多西家族是罗马帝国晚期的另一个重要家族,其成员曾经担任过罗马帝国的皇帝。在游戏中,狄奥多西家族的军队战斗力强大,但组织和纪律相对较弱。

至于建立西罗马的是哪个家族,根据历史记载,西罗马帝国是由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os I)在公元476年建立的。他曾是罗马帝国东部的皇帝,但在他的生涯中逐渐掌握了西罗马帝国的权力。在他的统治下,西罗马帝国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并由他的两个儿子分别统治东、西两个部分。因此,可以说建立西罗马帝国的是狄奥多西家族。

●政体: 伪装成共和的君主政体(元首制),后为君主制

●国家元首: 罗马皇帝

●政府首脑: 有名无实的两个同等权利的执政官,其中一为皇帝

●议会: 元老院

\罗马元老院(拉丁文,Senatus)是一个审议的团体,它是重要的,在罗马共和与罗马帝国两者的政府中。这个字Senatus已来自拉丁字senex("老人"或"长者");依照 字义解释,"Senate"已了解去表示重要东西,循著"长者会议"的方针。

奠基

传统认为,即元老院最初被罗穆路斯(Romulus),罗马的神话创立者,所建立,作为谘询的会议,包括一百个家族的头领,称为Patres("父老"),来自它,名词贵族之后形成。后来,当在共和开始的时候,路奇乌斯•尤尼乌斯•布鲁图斯(Lucius Junius Brutus)增加元老的数目至三百名(根据传说),他们也被称为Conscripti("新进的人员"),因为布鲁图斯曾经登录新进。於是,元老院的成员被称为"各位父老及各位新进"("Patres et Conscripti"),它被逐渐地写在一起为"Patres Conscripti"("各位元老")。

威权

罗马人口的总计,被分成两个阶级,元老院与罗马人民(就像看到的,在著名的缩写SPQR;罗马人民包含所有罗马的公民,不是元老院之成员的,例如平民与无产阶级。国内的权力,已授权给罗马人民,通过百人会议,部族会议,以及平民会议。不同於流行的意见,元老院不是立法机构;元老院议决,不过是合法惯例的建议而已,不是法律,在本质上。实际上的立法,已授权在前述的罗马会议,它们奉行元老院的建议,而且也选举城市的长官。

虽然如此,但是元老院握有可观的威权(auctoritas),在罗马的政治。身为罗马的化身,它是官方的团体,派遣与迎接大使的,代表著城市;指派官员去管理公共土地的 -- 包括行省的省长;指导战争的,以及分配公共基金。元老院也有任命城市的执政官的权力,或在战争等紧急的状态下提名独裁官。在晚期的共和,元老院达到避免独裁官任期,透过诉诸於元老院议决捍卫共和,所谓的元老院终极议决,它宣布戒严法,以及给执政官权力去"留心著共和应该不受到伤害",根据西塞罗的第一次反喀提林(In Catilinam)演说。

像百人会议与部族会议,但是不像平民会议,元老院运作,在确定的宗教约束之下,它只能够开会,在献祭的神殿,通常霍斯提里乌斯会所(大年初一的庆典,是在邱比德的神殿,而且战争会议在柏洛娜的神殿召开),然后它的会期只能够进行,在祈求的祈祷礼,牺牲的奉献,以及卜吉凶已举行之后。元老院只能够开会,在日出与日落之间,而且不能够开会,当其它会议的任何一种,是在会期时。

资格身份

元老院具有三百名成员左右,在中期与晚期的共和,身份资格能够被监察官所剥夺,如果某一位元老被认为曾经犯下行为"违反公共道德。" 习惯地,所有的长官 -- 财务官,市政官(有座椅资格与平民两者),裁判官,以及执政官 -- 被允许至元老院,但是并非所有的元老曾经作过长官;那些不是的元老,被称为无票决权元老(senatores pedarii),而且不被允许去发言。结果是,元老院被贵族与平民的既成家族所掌控,因为它是较为容易的,对这些团体来说,去攀爬晋升体系,以及取得发言权。

晚期共和的元老

在晚期的共和,极端的保守的派系出现了,轮流地被玛尔库斯•埃米里乌斯•司考路斯(Marcus Aemilius Scaurus),克温图斯•路泰提乌斯•加图路斯(Quintus Lutatius Catulus),玛尔库斯•卡尔普尔尼乌斯•比布路斯(Marcus Calpurnius Bibulus)与小加图(Cato the younger)所领导,他们称他们自己boni("好人")或贵人派。晚期的共和,因社会的紧张而显著,在贵人派与新富的平民派幅度宽广的斗争之间,它变得日益明朗,透过国内的狂怒,暴力与凶猛的公民斗争敌对;贵人派的例子,包括路奇乌斯•柯尔涅里乌斯•苏拉(Lucius Cornelius Sulla),与庞培(Pompey the Great),反之盖乌斯•马利乌斯(Gaius Marius),路奇乌斯•柯尔涅里乌斯•秦纳(Lucius Cornelius Cinna)与尤利乌斯•凯撒皆是平民派。然而,标签,平民派与贵人派,并非像有时候采取那么的具体一样,而且政治人物能够常常改变派系。

阶级组织

执政官轮流每月轮流作为元老院主席,反之第一元老起作用作为议场的***。如果两位执政官是缺席的(通常因为战争),资深的长官,大多数常常城市副执政,会扮演作为主席。在元老当中,具有发言权的,严格的秩序规定,谁能够发言,何时能够发言,贵族始终在同等地位的平民之前。

值得注意的惯例

没有限制在辩论上,而且现在被称为议事妨害的惯例,是受人喜爱的诡计(惯例,继续被接受的,在美国参议院,今天)。投票能够被声音投票,或者赞成的举手所采用,在不重要的事件中,但是重要的或正式的提议被议场分区所决定;法定人数去交易是需要的,但是它是不为人所知,多少元老构成法定人数。元老院被分成十人团区,各自被一位贵族领导(因此需要,即必然要有至少三十位贵族元老,在任何既定的时间)。

衣着的款式

所有的元老有权利去戴元老的指环(原始地由铁作成的,但是后来金子;古老的贵族家族,像尤利乌斯凯撒家族,继续去戴铁指环至共和的末期),而且tunica clava,白色的紧身衣,带著宽阔的紫色条纹,五英吋(130公分)宽(latus clavus),在右肩上。无票决权元老(senator pedarius)穿白色长袍(toga virilis也叫做toga pura),没有装饰,反而,元老,曾经担任有座椅资格长官的,有权利去穿镶紫红边白长袍(toga praetexta)。类似地,所有的元老穿紧褐红色的'皮靴',但是元老,曾经担任有座椅资格长官的,添加半月形状的带扣。元老被禁止去忙於任何的商业,无关系於土地的所有权,但是这原则时常被忽略。

骑士经济阶级(直到公元前123年,所有的元老也都是骑士,时常称为"equites",在英文的著作中。那年,盖乌斯•显普洛尼乌斯•格拉古(Gaius Sempronius Gracchus)制定法律两个阶级的分开,而且建立后者为Ordo Equester("骑士经济阶级")。这些骑士经济阶级未被限制在他们的商业投机,而且引起犟大的富豪政治力量,在罗马的政治。元老的儿子,以及其它元老家族的非元老成员,继续被分类为骑士经济阶级,他们有权利去穿紧身衣,带有狭窄的紫色条纹,三英吋(75公分)宽,作为他们元老起源的提醒人物。

元老院的衰颓 (公元前一世纪 - 公元后六世纪)尤利乌斯•凯撒援引不同种类的身份资格进入元老院,在他独裁官任期的时候。他增加成员至900名,而且授与许多拉丁与意大利背景的罗马公民席位,以及忠诚的支持者,他们曾经证明他们的能力与英勇,在内战的期间。虽然打算去突破难制驭的反动派系力量,像好人,这项改革有助於转变元老院成为虚有其表,就像它变成的,在第一政治之下,以及之外。它之前自身的残存者,它继续去露头角,在罗马的政治中,但是从未在取得它以前的支配地位。元老院在西罗马帝国末期时还存在著,而且它的最后记载的裁断,是两位使者的派遣至提贝里乌斯二世•君士坦丁(Tiberius II Constantine)的皇帝宫廷,在君士坦丁堡,於公元后578年与公元后580年。

东罗马的元老院

在那当中,独立的元老院已经由君士坦丁一世在君士坦丁堡建立,在名义它还存在著,否则的话,是不重要的,达数世纪之久;参看拜占庭元老院(Byzantine Senate)。

还有就是各个时期的继承制度是不一样的,具体太多,我只能说,打字太多了,呵呵。有空QQ联系,我给你解释84127292。

历史上的罗马帝国皇帝和基督教教皇有什么关系?都是住在罗马城?

最开始的话是罗马帝国建立了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他们信奉罗马教,后来基督教在各国盛行,一直剿灭都灭不掉就改变策略,将罗马教和基督教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