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下庄方氏宗谱轶事之三(第五代情况介绍)
在岭下方氏宗谱世系中,第五代是"立"字班辈,谱书中的十五世。
这一代,人丁兴旺,男丁16个,女姊妹4人,总计兄弟姐妹20人。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人均寿命有所增长。立字辈的胜明公,享寿最高90岁! 而且,是个"恩赐登仁郎"。16兄弟,迁居陕西有7人。他们,在陕西,既另立了门户,又打造出一片光宗耀祖的新天地。
从中国版图上看,以省为单位,16兄弟分为两处,一处在老家湖北,一处在异地陕西。
下面,以家庭为单位,介绍第5代的具体情况。
在岭下,第4代"应"字班辈有7兄弟,应鳌是一家,其终身未育,无后。余者6兄弟为一家。老四应龙,未娶未育。其他5兄弟,男大当婚,组建家庭,生儿育女,繁衍生息,给方氏家族撑起了一片蓝天。
立字班辈,共有兄弟16人。他们的曾祖父是文易,祖父是秀升。
第一个家庭:父亲是应运
①、老大,立袂,生于1732年,卒于1785年,享年53岁。
妣张氏,生于1732年,卒于1805年,享年73岁。
②、老二,立瑚,生于1735年,卒未详。
妣阮氏,生于1737年,卒未详。
③、老三,立琼,生于1743年,卒未详。
妣张氏,生于1744年,卒未详。
④、老四,立瑶,生于1746年,卒于1809年,享年63岁。
妣吴氏,生于1749年,卒于1812年,享年63岁。
⑤、老五,立瑜,生于1753年,卒未详。
妣王氏,生于1753年,卒未详。
第二个家庭:父亲是应会
①、老大,立瑞,生于1736年,卒于1769年,享年33岁。
妣柯氏,生卒未详。
②、老二,立玜,生于1750年,卒于1815年,享年65岁。
妣赵氏,生于1750年,卒于1832年,享年82岁。
③、老三,立玘,生于1759年,卒于1848年,享年90岁。
妣徐氏,生于1760年,卒于1826年,享年66岁。
第三个家庭:父亲是应达
①、老大,立理,生于1745年,卒于1799年,享年54岁。
妣黄氏,生于1747年,卒未详。
②、老二,立珩,生于1750年,卒未详。
妣张氏,生于1754年,卒未详。
第四个家庭:父亲是应凤
立璜,生于1953年,卒未详。
妣赵氏,生于1754年,卒未详。
第五个家庭:父亲是应敏
①、老大,立瑛,生于1752年,卒于1782年,享年30岁。
妣赵氏,生卒未详。
②、老二,立琦,生于1756年,卒于1822年,享年66岁。
妣徐氏,生于1758年,卒于822年,享年64岁。
③、老三,立珍,生于1760年,卒于1797年,享年37岁。
妣赵氏,生于1763年,卒未详。
④、老四,立瑾,生于1764年,卒未详。
妣金氏,生于1765年,卒于1832年,享年67岁。
⑤、老五,立环,生于1768年,卒于1822年,享年54岁。
妣黄氏,生于1774年,卒于1841年,享年67岁。
在岭下,第3代宏职(字秀升)生下6子。除老四应龙之外,其他5个,组建了5个家庭。勤耕苦作,生儿育女,男丁共有16,女姊妹有4,立字班辈总计20人。应运是老大,生了5个儿子,一个女儿。按顺序,他是第1个家庭。
5个儿子当中,老大立袂和老四立瑶,留在岭下,兴家创业。老二立瑚、老三立琼和老五立瑜,迁居陕西,另辟蹊径。
第一个家庭
①、立袂,字周赐,应运(政开公)长子。生于雍正壬子年(1732年)正月十四日戌时,卒于乾隆乙巳年(1785年),享年53岁。葬本屋上首嘴,坐西南向东北。
妣张氏,生于雍正壬子年(1732年)四月初四日亥时,卒于嘉庆乙丑年正月初五日卯时,享年73岁。葬岭下上首门前山,辛山乙向。
子四:国益,国丙,国丑,国辰
女二:长适徐通武
次适黄
②、立瑚,字宗盛,政开公次子。生于雍正乙卯年(1735年)十月二十四日卯时,迁居陕西后,卒未详。葬陕西版庙河。
妣阮氏,生于乾隆丁巳年(1737年)八月十五日未时,卒未详。葬陕西板庙河。
子四:国名,国忠,国慎,国谅
女二:长适徐
次适吴
③、立琼,字玉佩,政开公三子。生于乾隆癸亥年(1743年)十一月十六日巳时,迁居陕西后,卒未详。葬陕西秦州五寨县滨水峪,坐北向南。
妣张氏,生于乾隆甲子年(1744年)正月初一日辰时,卒未详。葬陕西秦州五寨县滨水峪,夫妇同茔。
子二:国相,国柱
女一:适王
④、立瑶,字赞章,政开公四子。生于乾隆丙寅年(1746年)三月初五日酉时,卒于嘉庆己巳年(1809年)十月十五日戌时,享年63岁。葬本屋上首嘴,巽山乾向。
妣吴氏,生于乾隆己巳年(1749年)三月初三日辰时,卒于嘉庆壬申年(1812年)十一月初三日子时,享年63岁。葬岭下下首嘴。
子二:国辛,国道
⑤、立瑜,字名灿,政开公五子。生于乾隆癸酉年十二月三十日戌时,迁居陕西后,卒未详。葬陕西三阳县金井河黄土匾。
妣王氏,生于乾隆癸酉年(1753年)八月初三日巳时,卒未详。葬陕西山阳县金井河黄土匾,与夫同山。
子二:国甲,国敏
第二个家庭
这个家庭三兄弟都在岭下发展,老大立瑞,寿至33岁仙逝,有点可惜。老二立玜,享年65岁,其妣赵氏,82岁寿终正寝。老三立玘,字胜明,在人间,走了90个春秋。创下岭下前人寿命之长的记录。还被皇上恩赐了一个登仁郎。
①、立瑞,字玉辉,奇遇公长子。生于乾隆丙辰年(1736年)七月二十日午时,卒于乾隆己丑年(1769年)十月初三日子时,享年33岁。葬本屋上首嘴,巽山乾向,有碑。
妣柯氏,醮([jiào],释义:寡妇再嫁,俗称下堂)大茶园吉姓。
子一:国望
②、立玜,字正名,奇遇公次子。生于乾隆庚午年(1750年)六月二十二日亥时,卒于嘉庆乙亥年(1815年)四月初九日亥时,享年65岁。葬老屋中嘴,戌山辰向,有碑。
妣赵氏,生于乾隆庚午年(1750年)十二月初十日卯时,卒于道光壬辰年(1832年)二月十五日亥时,享年82岁,葬伴夫同茔。
子一:国述
女一:适鲁春华
③、立玘,字胜明,恩赐登仁郎。奇遇公三子。生于乾隆己卯年(1759年)又六月二十七日辰时,卒于道光戊申年(1848年)三月初十日亥时,享寿90岁。葬三里赵姓屋上首中嘴,庚山甲向,有碑。
妣徐氏,生于乾隆庚辰年(1760年)九月初十日午时,卒于道光丙戌年(1826年)七月十四日巳时,享年66岁。葬三里赵姓屋上首中嘴,与夫同茔共向。
子一:国理
女一:适吴寿喜
第三个家庭
应达,字则遇。清朝康熙年间,举家西迁四川达州。应达仙逝后,葬四川达州破石基场。不多久,长子立理,北上陕西,定居山阳县。次子立珩,回了湖北老家岭下。
①、立理,字正文,则遇公长子。生于乾隆乙丑年(1745年)七月十六日寅时,卒于嘉庆己未年(1799年)四月二十四日丑时,享年54岁。葬陕西山阳县大新川娘娘庙寺沟口,辰山戌向。
妣黄氏,生于乾隆丁卯年(1747年)九月初四日申时,卒未详。葬伴夫同茔。
子五:国魁,国元,国川,国仰,国高
②、立珩,字道正,则遇公次子。生于乾隆庚午年(1750年)九月初三日辰时,卒未详。葬本屋徐享坳下龟,有碑。
妣张氏,生于乾隆甲戌年(1754年)十月十二日申时,卒未详。葬徐享坳下龟,有碑。
女三:长适黄
次适吉
三适郑
第四个家庭
应凤,只生育一个儿子,叫立璜。青少年时期,立璜跟随父亲迁居陕西,结婚生子,勤俭持家,在陕西汉中,继续传承方氏家族的优良传统。
立璜,字天策,超凡公之子。生于乾隆癸酉年(1753年)三月初六日子时,卒未详。葬汉中府凤县三里河,坐北向南。
妣赵氏,生于乾隆甲戌年九月二十一日亥时,卒未详。葬陕西流坝白岩沟,与夫同茔。
子三:国光,国开,国明
女一:适赵得瑛
第五个家庭
这个家庭,兄弟5人。父亲是应敏。5人中,有两个北上陕西的,一个是老三立珍,一个是老四立瑾。剩下三个,在岭下继承父业,开辟未来。
①、立瑛,字楚玉,应敏(字对五)公长子。生于乾隆壬申年(1752年)九月初三日戌时,卒于乾隆壬寅年二月十六日巳时,享年30岁。葬本屋上首嘴,丁山癸向,有碑。
妣赵氏,醮([jiào] 释义:寡妇再嫁)徐孔书。
子一:国蓝
女一:适吉大领
②、立琦,字楚光,对五公次子。生于乾隆丙子年(1756年)八月二十三日午时,卒于道光壬午年(1822年)正月三十日辰时,享年66岁。葬本屋门前山下茅坪,戌山辰向。
妣徐氏,生于乾隆戊寅年二月十七日酉时,卒于道光壬午年(1822年)正月十一日辰时,享年64岁。葬本屋门前山下茅坪,伴夫同茔,有碑。
子五:国扬,国桂,国腾,国元,国茂
女一:适赵
③、立珍,字光席,对五公三子。生于乾隆庚辰年(1760年)四月十一日巳时,卒于嘉庆丁巳年(1797年)九月初七日巳时,享年37岁。葬陕西上津县泗峪河陈家沟。
妣赵氏,生于乾隆癸未年(1763年)四月初二日未时,卒未详,葬陕西山阳县瓦屋沟。
子三:国发,国祥,国祯
女三:长适程
次适程
三适金
④、立瑾,字重儒,对五公四子。生于乾隆甲申年(1764年)九月初三日辰时,卒未详。葬陕西山阳县三里河,坐北向南。
妣金氏,生于乾隆乙酉年(1765年)正月十三日亥时,卒于道光壬辰年(1832年)七月初一日辰时,享年67岁。葬大坪,坐西向东。有禁无山。
子一:国华
⑤、立环,字玉青,对五公五子。生于乾隆戊子年(1768年)五月初八日戌时,卒于道光壬午年(1822年)正月十一日巳时,享年54岁。葬本屋下当,酉山卯向 。
妣黄氏,生于乾隆甲午年(1774年)五月二十一日子时,卒于道光辛丑年(1841年)五月二十五日子时,享年67岁。葬本屋下当,伴夫同茔。
子四:国州,国回,国用,国进
女三:长适赵
次适鲁
三适陈
基本情况:
自然经济(封建经济)处于最巅峰,国富民弱,财富主要集中在政府和一小部分人手里。
乾隆: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入关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行使国家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弘历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汉学在此期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弘历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受灾百姓,在位期间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重视水利建设,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弘历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占领了新疆,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弘历在位期间,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在位后期奢靡,吏治有所败坏,多地爆发起义。并且闭关锁国政策也达到了最高,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使清朝统治出现了危机。文字狱之风比康熙、雍正时期更加严酷。
卒于嘉庆四年(1799年),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清东陵之裕陵。
清朝时期登仁郎不入品,巡政厅从九品。
巡政厅:古代三沙巡检司和巡政厅 巡检之职,始设於五代后唐,其长官称巡检使,主要负责训练甲兵和巡逻州邑,逮捕盗匪,维持治安。宋至於此巡政厅是否即是巡检司,或者是直接隶属於福宁府,故特称巡政厅,还需进一步考证。
《宋史陆游传》中记载到:陆游字务观,越州山阴人。年十二能诗文,荫补登仕郎。锁厅荐送第一,秦桧孙埙适居其次,桧怒,至罪主司。 登仕郎:文散官名。唐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七阶,正九品下。 上面的意思大概就是,陆游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显示出了超凡的才能,所以以先代官爵的原因补上了登仁郎.参加进士考试,被荐送为第一.“荫补”就是承蒙祖上的功德而候补的登仁郎。而后再去参加进士考试,被举荐。说明登仁郎属于一种文职官员,而且不入品。 另外,在学者研究凉姓广东山口村、泰东村民俗的调查报告中有:十五世——轩公,晚清年间曾封官位的有:十五一轩公“岁进士”、十六世君荣公封登仁郎,十七世方扬公赠奉直大夫,……可以看出,登仁郎的品位应该不入流。 再者,在东莞古墓葬中发现的孙戊申墓葬,考查后:孙戊申,字礼堙,东莞上沙人。明代授登仁郎。墓在长安镇上沙村,西南向,长95、宽4米,有祭堂、享堂各1个。墓为灰沙夯筑;保存有同治三年(1864年)和民国37年(1948年)重修时立的墓碑2通。从上述也可以看出,登仁郎官职应该很低。 《元史·百官志一》中记载:“照磨一员正八品,掌磨勘左右钱榖出纳缮料例,凡数计文牍簿籍之事。”,可能登仕郎属于文书统计或者档案管理一类的职务。 但据史书记载,清正九品概授登仕郞。登仕郞是否与登仁郎属于一种官职,还是两种不同的官职,不太清楚。
另一种观点认为,县主簿是正九品,主要职能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档案、以及各种印章等,大致相当于现代的县长秘书一职。与县丞同为知县佐官,但县丞是正八品,相当于副县长。
巡检正九品或从九品,工作则为巡防地方、稽查缉捕盗匪等,相当于县公安局局长。据说还有副巡检,是从九品。
典史主管缉捕、刑狱,属于未入流(九品之下)的官。和巡检职能差不多但是地位差很多,所以不能单纯按品秩来和现代官职比较。
"不得了啊!不得了啊!"
刚满6岁的立瑶和年届9岁的立琼,像河里扑鸭子一样,冲出门外,震耳欲聋的吼叫。
正在忙着干农活的应运和应达,听到如此嚎叫,一震惊,一甩手,丢下劳动工具,径直奔到了母亲的卧室。
房子不大,20多个平方。挤满了一屋子的人。
长子应运,表情凝固,缓步走到老人的床边,手拿一张火纸,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小心翼翼的给老人盖在脸上。
老人是谁?应运的亲生母亲程氏也。她在人间走了66个春秋,离开的那一刻,正好是公元1752年四月初一早上8点。
坐在母亲的身边,作为长子,他满脑子在想:2月27日父亲死了。还冒满七,母亲又随之而去。这压力何其大哟。家用长子的时候真的到了。
气温日渐上升,给办丧事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应运在主持家庭大会。
这是一个成员众多的大家庭。坐在岭下祖堂前,跟他同辈的兄弟有7人,弟媳有6人,妹夫一家2人,侄辈有8人。大大小小23个。
长辈们都走了。年满47岁的应运挑起了管理岭下大家族的担子。
含应鳌在内,一家人风风光光的把老人安葬在本屋上首嘴。
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两位老人没有去世之前,也是一个三代同堂之家。
秀升公与程氏活着的时候,生育儿子6个,女儿1人。
秀升公26岁,程氏19岁,得子生下应运。
在世的时候,同堂孙子有8人。他们是:立袂,20岁;立瑚,17岁;立瑞,16岁;立琼,9岁;立理,7岁;立瑶,6岁;立玜,2岁;立珩,2岁。
三代幸福之家,生在康乾盛世。乾隆时期,综合国力达到了顶峰,国家确实富强,然而老百姓仍然过着并不富裕的日子,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国富民弱。国家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
我们从应运五个兄弟婚后喜得长子的时间,可以看出端倪。
照理说,200多年前的封建社会,男女结婚的年龄深受皇帝的影响,又加之朝廷明确规定女子成婚的年龄为13~17岁之间,一般的平均年龄为15岁。有了这个法理规定,天底下的人都可以早婚。早婚就自然会早生子女,早享福。古人常说,早栽树,早乘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下面请看一组数据。
老大应运27岁,妣张氏22岁,于1732年,得长子生立袂;
老二应会28岁,妣黄氏23岁,于1736年,得长子生立瑞;
老三应达28岁,妣张氏27岁,于1745年,得长子生立理;
老四应龙,未娶未育。
老五应凤30岁,妣夏氏27岁,于1753年,得长子生立璜;
老六应敏25岁,妣张氏24岁,于1752年,得长子生立瑛。
一比较,兄弟中,结婚生长子,最早的25岁,是应敏,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应敏的女儿,究竟是第1胎生还是第6胎生?我在《说民间房头》一文,断为第1胎生。那是一种版本的说法。在这篇文章,我又认为,应敏公跟其他兄弟相比,他的女儿不应该是第1胎,而是第6胎生。看看这个家庭的兄弟,唯一得子最早的是他,当时的社会背景是国富民弱,再结合这个家庭家大口阔的实际,人多无好粮,家庭自然苦。既然穷,结婚自然不会早。跟所有的哥哥结婚的时间比,他本身就早了两三年。这些得力于哥哥们的帮忙。再早到20岁以前,逻辑就自然不合了,论来论去,还有一个铁板钉钉的4年规律,其女儿当然生在第6胎。这是第2个版本的分析。
你看,兄弟中,最迟的30岁生儿子,是应凤。其余的是27岁或28岁。
众兄弟这种迟迟得子的现象,与朝廷规定的结婚年龄相比。大概相隔8~10岁之间。
通过分析,大家庭这面镜子,彻底照出了乾隆时期国强民弱的现象。老百姓手里没有钱,盖房子,娶妻子,生儿子……自然就达不到自己的愿望。
可以说,这个大家庭,就是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缩影。
方氏聚居于江苏溧阳天目湖桂林、安徽歙县一带,南宋至民国,人才辈出,族人遍布苏南(溧阳、宜兴)、浙江、安徽等地;周边历史较长的宜兴方氏、金坛方氏、句容方氏均出自溧阳,溧阳方氏又出自桐庐,桐庐之前则是淳安一带。民国二年(1913年)方光奎(肖斐)、光策(振徇)、时叙(颂虞)等人考证来历图附于12修谱,因故值此14修谱之际,寻找方肖斐女儿后人;方振徇孙子方为祖(居杭州)、曾孙方毅;振徇长婿萧开诚(安徽水利电力厅副厅长萧开瀛兄弟)后人;次女方宝璇、女婿狄勤源(字如川,浙江余姚大岚小学退休教师)后人;方颂虞长女方双修(居汉口)、长婿徐培泽,长孙徐公望、孙媳邓嘉怡、曾孙徐骏,次孙徐公尚、孙媳方志、曾孙女徐谦;颂虞次女方迈随舅父徐志衡、表兄弟徐洪庆、徐仁庆、徐贤庆居宜兴高塍集镇;颂虞幼女方新(南京东南大学副教授)后人;本房宜城方耀奎、方鸿庚、方东升、方彭来、方南升、方彭绪后人共商族务。另有岳阳县高垅石墨港竹山坡一带,清朝中叶人才辈出,出了不少官场人物。
严字辈。
拓展介绍:
方氏聚居于江苏溧阳天目湖桂林一带,南宋至民国,人才辈出,族人遍布苏南(溧阳、宜兴)、浙江等地;
南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进士方桷任溧阳令,卒葬溧阳,孙子绍宗来溧守墓,后世繁衍至今800余年,总祠敦睦堂位于5A景区天目湖桂林村,后世分五房:贵一公后裔居天目湖上桂林、下桂林、沙飞里、太山头、大力岗、桥山下、石狮庙、溧阳城南方家村、戴埠集镇、城东葛渚村、上黄集镇、宜兴高塍新庄村、上海、西安、香港九龙、澳门等地,贵一公另有分支迁徙至南京、浙江湖州、安徽广德、江西等地;贵四公后裔居桂林及周边村庄、台中、高雄、美国等地;贵二公后裔居溧阳城北杨庄庄头村、溧阳南渡姜笪村、黄山村、东区村、金坛指前标方家村、溧阳戴埠赵墅村等、宜兴张渚集镇、鲸塘董渚村、徐舍湾梗村、归径蒲墅村、杭州、句容袁巷上杆村;贵五公后裔居下桂林村;贵三公后裔居宜兴新建段庄村、杨巷王家圩、云南昆明、宜兴城、川埠石龙岕村、浙江杭州、丁家头、溧阳南渡平陵村等。民国二年(1913年)12修谱由宜兴族人方光奎等人发起,故寻找光奎女儿、光奎侄孙方为祖、重孙方毅、本房方耀奎、方鸿庚等族人后裔。方氏家谱
另有方氏聚居于岳阳县高垅石墨港竹山坡一带,清朝中叶人才辈出,出了不少官场人物。该谱仕进表中,记有清朝以来的进士、举人及贡生、监生、庠生名录189人;自巡检、县丞至京官、封疆大臣各类职官383人;荫袭、封典(文职封奉政、中议大夫等,武职封武功、建威将军等)107人;晚清以来,中学、大学毕业生22人。其中四川巡抚方显、广东盐运使方功惠、浙江宁绍台海防道方桂、山西雁平兵备道方应清、广东惠潮嘉兵备道方应元、江南道监察御史方雪浦、山西布政使方大氵是、甘肃总兵方秋帆、兵部主事军机章京方稼轩、开封知府方宗钧等均有传。
但有一说,辅佐王审知的方世琮 ,即伯虞公后裔,曾为晚唐官员,先曾返居祖居地固始,后来迁居南京。及“三王”起兵时,投奔王世琮,被任命为克定泉州的先锋官之一。自云阳方氏二世惟贤公之后的第十世,已衍成296个房系,而第十世后,更是人丁兴旺,目前已历传29世,族众5万多人(男女合计)。播居全县58个街村,而且有不少族人于明清乃至现代,从云霄先后展播至漳浦、东山、诏安、福州和广东海丰、陆丰、惠来、普宁一带;出自
方姓人口在中华姓氏排在第63位,在台湾排在第49位。在大陆分布较广,尤其安徽、河南和辽东半岛、海南最有影响。来源比较复杂。 一、相传黄帝元妃西陵氏,名方雷。故称雷氏。方雷氏后又分为单姓方氏。二、出自神农氏。传说神农氏的后裔榆罔为神农氏时代的末期帝王,当时政务废弛,蚩尤作乱,黄帝平定蚩尤后,诸侯皆归附黄帝。榆罔之子雷,因辅佐黄帝平定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今嵩山),后人以地为氏。三、以字为氏,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及《通志�6�1氏族略》等所载,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姬姓王族大夫方叔(姓姬,名袁,字方叔),曾奉命多次在征伐淮夷及北方民族猃狁的战争中立下了大功,特别是在平息南方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泛称)的叛乱中战绩卓著。为了表彰他的功劳,周宣王姬静封方叔于洛(今河南省洛阳市),封他为上卿,赐良田万顷,家奴千户,准予世代承袭,并说:“爱卿字纺叔,又因战功名震八方,我赐你为‘方’姓,取名震八方之意!”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称方氏。史称方姓正宗。是为河南洛阳方姓。显然是黄帝后裔。 四、为翁氏所分,源于姬姓。据《元和姓纂》所载,西周初年,西周昭王姬瑕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一说在今广东翁源县东),后以邑名为氏姓“翁”。又据《六桂堂丛刊》所载,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六个儿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第4子处林分姓方,子孙沿用,他便成了这一支方姓的始祖。兄弟6人同列进士,皆望族之家,故有“六桂联芳”之誉,是为福建方姓。此说只有福建方姓认可。显然也是黄帝后裔。五、出自外族改姓:1、方相氏后裔有以方为姓的。2、南北朝梁时,江西山越族有方姓。3、清朝,贵州贵阳地区、云南元江地区的土司均有方姓,姓始于唐末。4、满洲八旗中方佳氏集体改为方姓。5、彝、满、傣、回、壮、蒙古、土家、朝鲜、台湾土著等民族均有方姓。据古书记载,方姓源出于炎帝榆罔的后裔。《明代方正学族谱序》认为,榆罔有子名雷,封于方山,号称“方雷”。方雷的子孙就以地名为姓,世代姓方。这就是方姓的由来。传说到了西周宣王时,方雷的子孙中有一位叫方叔的将军,智勇过人。他曾奉命南征,平定过荆蛮的叛乱,为周室的复兴立下了大功。因此后世各地的方姓宗谱,都采用了“周大夫方叔之后”之说。 方氏源出河南,自“方叔以后,以字为氏,望出河南”。后世全国各地的方姓大多是由河南迁出的。大概在宋宁宗时期,方氏开始南迁,即从今河南的光山、潢川一带迁往福建福州,再迁往漳州、龙溪一带。现在台湾地区的方姓,大多数是这支方姓不断南迁的结果。明清以来,安徽桐城的方姓出了不少学问家,方姓逐渐发展成为当地的望族。方氏朔源
方氏至今有近4700年的悠久历史, 出自方雷氏。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曰雷,黄帝伐蚩尤时,雷因功被封于方山(今为河南省禹州市),雷受封于方山后,称方雷氏,子孙以地为氏,分为雷姓和方姓, 宋代安徽宣城有一支方姓改成邝姓 广东及海外许多地方都建有"雷方邝" 溯源堂组织 方氏来源有三
1、出自姬姓,以字为氏。西周后期宣王时有大夫方叔(姬姓,字方叔),因功受封于洛(今河南洛阳),他的子孙以他的字为氏,称方氏。史称方姓正宗。
2、出自方雷氏及方相氏之后裔。传说神农有后裔开始得雷姓。传至8代孙帝榆罔之子雷,黄帝伐蚩尤时,因功被封于方山(大致为今河南叶县南),其后子孙有以地为氏姓方。又有方相氏,黄帝时嫫母之后。亦为河南方氏。 3、出自姬姓,为翁氏所分。西周初年,昭王的支庶子孙受封于翁山,后以邑名为氏姓"翁"。宋初有福建泉州人翁乾度,生有6子,分姓洪、江、翁、方、龚、汪6姓。其中第4子分姓方,其子孙也姓方。 西汉末年,固始籍汝南尹方紘为避王莽之乱,迁移到安徽歙县东乡安家。其后繁衍于严、婺、越、九江、滁阳、莆田、徽、宣、池、秀、湖、常。唐高宗总章年间,河南方氏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至福建漳州者。唐太宗时,有方叔,自安徽歙县河南固始方龙山居住。其后裔有的迁至饶、信、江、苏诸郡。方叔第三子方廷范择居莆田(今属福建)刺桐巷,并改其名曰方巷。方廷范有6子,皆为进士,时称"六桂联芳",并称方廷范为"六桂之父"。 自唐代的方叔至民国年间的方自苹,历38世,1100多年,方氏不仅在中原发展繁衍,而且多次南迁,相当广泛地分布于江南各省。其中,居福建莆田刺桐巷之方氏,有的与阿拉伯商人通婚,信奉伊斯兰教;有一支于宋元之际避乱迁至海南岛琼州。此外,在隋唐以前,青州、河东及北方的一些地区,也有方姓居民。从清初开始,福建方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人到海外谋生。方姓——始于河南 兴在福建 远古时代是一个充满了神奇与传说的时代,大约在四千多年前,原始部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南方有一个部落首领蚩尤掠夺成性,勇猛好战,把炎帝部落赶到了黄帝控制的河北涿鹿地区。于是炎黄二人携手合作对蚩尤展开了有名的涿鹿之战。蚩尤败走山东,黄帝乘胜追击擒杀了凶悍的蚩尤。炎帝后裔榆罔之子雷因辅佐黄帝伐蚩尤有功,封与方山,雷的子孙以地为氏,以方为姓。方雷氏的后裔到了山东与东夷人融合,成了强大的方国,又叫方夷,又降服于周朝。古本《竹书纪年》对此有所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九夷其中就包括方夷。 方姓的来源姓氏学家更倾向于较现实的说法。距今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出了一个方姓人家的祖先——方叔,方叔是周宣王手下最得力的大臣,有勇有谋。其后代以氏为姓,主要在河南生息繁衍,秦汉以来,方氏家族南迁,在福建、漳州的云霄成为望族。据谱牒和相关资料记载:自方雷受封方山得姓以后,最初是在河南境内繁衍发展,并有部分人迁居到山西和山东,其中东迁到山东半岛的方姓人与当地的东夷人结合,大量接受东夷文化,并要那里建立了方国。在夏商时期,方国已成了一个强大的国族,史称为方夷。据史书记载:自商王武丁至帝辛时的方国,经常侵扰商朝的边境和属国,因此,商朝方国的讨伐也从未停止过,却全都无功而返,方国最后降服于周朝。到了周宣王时,方雷的63世孙方叔先后奉命征伐淮夷,击退北方少数民族猃狁的侵扰,又率兵车三千讨伐不听号令的楚国,建立了赫赫功勋,使衰落的西周王朝出现了中兴的曙光。在诗经的《采芑》篇中,诗人为此发出了方叔元老克壮其猷的赞誉。周宣王为了表彰方叔的功劳,赐方叔食邑于洛邑,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方叔生有六子,廷珍、廷玺、廷佑、廷宝、廷琳、廷圭,其后各有传承,方氏家族的繁衍世系自此有了详细的记述,方叔也就成了方姓的分宗之祖。方叔的长子廷珍迁居冀州。靖康元年闰十一月,金军攻克北宽松国都汴京,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驱掳徽、钦二帝及皇室、大臣等数千人北返,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在南京称帝,是为高宗,为逃避金军的追击,高宗最终定都于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廷珍的65世孙方文锦由于护驾有功,官拜节度使。方文锦的长子方耕道迁居姚江,传姚江派。次子方嵩年迁居台州宁海城西门,传台州派。三子方履之任绍兴上虞教授,履之的玄孙浙东转运使方彰德隐居于上虞清潭,传虞嵊派。方叔的次子方廷玺,迁居青州,其后谱载未详。方叔的三子方廷佑的后裔分为两大支脉。其一是廷佑的二十七世孙方进的后代,据文天祥于宋端宗景炎元年所作的方氏族谱记载:西晋初期,方进的十九世孙方尤相任南昌刺使,携家定居于南昌城内鲤鱼池,这是方姓入迁江西的最早记载。方尤相的五世孙方聪生有三子,长子方处,徙居湘潭。次子方颜,徙居福建,他的二十八世孙方明达于明洪武十六年由福建汀州上杭迁居江西定南。方聪的三子方定生有五子:尚仁、尚贤、尚文、尚政、尚信。梁武帝末年,候景叛乱,梁朝军队粮食局饷匮乏,方尚仁兄弟五人捐赠粮饷,湖东王萧绎为表谢意,均赐以高官显爵,兄弟五人力辞不受,后来分居于江西各处。方定的长子尚仁迁居南康。次子尚贤迁居赣县五云松林,他的后裔以后逐渐分居于赣倒、遂川、泰和、万安和湖南衡山、桂东,云南镇雄,贵州本节、大方,四川舒永,福建武平等地。三子尚文迁居兴国龙坪,四子尚政徙居上犹北门,五子尚信则定居南康,他的后裔以后逐渐分居于上犹、南康齐溪口、老镜坝、苏家垅、大窝乡傲唐和重庆涪陵等地。方廷佑后裔中的另一脉是二十六世孙方纮的后代,也是方姓人口最多的一支。方姓的南迁始于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即公元5年,当时摄政的外戚王莽已渐露不臣之心。河南太守方纮对此深感忧虑,在面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王莽征召时,无奈的方纮只得挂冠而去,携家由河南迁徙到歙之东乡。歙之东乡在当时为丹阳郡歙县的东乡,并不是明清时的徽州地区,而是浙江严州府淳安县,就是今天的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一带,方纮也因此成为方氏南迁之祖。方纮的儿子方雄,东汉光帝年间曾任尚书郎、黄门侍郎、官至西河太守。方雄有三个儿子:方侪、方储、方俨。长子方侪,汉明帝永明元年举贤良方正,官至荆州南郡太守,封关内候,与文学知名。方侪的二十六世孙方仕南在后唐同光元年迁居平江,就是现在的湖南省平江县。方侪的三十一世孙万户候方汝舟,后唐同光二年迁居岳州长巴陵,就是现在的湖南省岳阳市。方侪的三十四世孙方白允于宗仁宗天启四年迁居鄂州崇阳县通城镇义井,就是现在的湖北省通崇阳县和通城县一带。方白允的九世孙方耀祖、方光祖兄弟于宗端宗景炎元年迁居通山县。明洪武六年,方侪的四十九世孙方正乾、方郁文、方祥发堂兄弟三人迁居黄州府黄梅县。方侪的后代现今主要聚居在湖北、湖南两省各地。 方氏入闽始于唐代高宗、昭宗、僖宗三个时期,先后有三个支系入闽,而且都来自河南光州固始。1。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 方俨的二十二世孙方子重,字伯虞,河南固始人。当时从征入伍,时任陈政将军的府兵队正,平定啸乱后,被派驻漳州文山(即现在的龙海市榜山镇崇福村),就地肇基蕃衍,成为方姓入籍福建漳州之祖。宋高宗绍兴二十年,被追封为昭德将军。方子重的十一世孙方进益于唐大中十四年,迁居霞浦方厝城。方进益生有三子:翊周、翊有、翔周。长子方翊周为避战乱,于后晋天福七年,携家扬帆北上,至浙江苍南昆阳塘头肇基,为塘头派之祖。方翔周则徙迁浙江金华、义乌等地。方子重的十九世孙方仲文的后裔方大迪、方大迎、方国礼等分居于福建龙海、漳浦、云霄、广东惠来等地。明清至民国时期,世居福建的一些方子重后人陆续迁居台湾及东南亚一带。唐朝后期的僖宗光启年间,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率部进入福建,其部将方士琮随军入闽,成为另一支入闽之祖,他的后裔分布于福州、龙海、漳州等地,清初有一部分迁居台湾。 2。唐僖宗(公元885-887年)固始人方世琮为王审知将官,佐王潮、王都、王审知兵刻闽中,驻镇莆、泉等郡。后来,方世琮之裔曾居漳州海澄,但又多数迁居福州北门外厦坊村,而留居漳州的甚少。还部份迁居广东。今龙海登第尚存其后裔80多户,奉此支系的方元珍(宋嘉定十三进士,任顺昌通判)为蓝江开基祖,建有祖祠“明荐堂”。现仍存于登第社。“明荐堂”派系方姓,于明末清初,有人迁居台湾南部,今台南关庙、东势、朴子一带的方姓,多属方世琮的后裔。3。唐昭宗(公元890-891年) 固始人进士方廷范奉命宦闽,先后历任长乐、古田、长溪等邑令,且定居莆田刺桐巷。 方廷范生有个儿子,其中六个先后中过进士,长子方仁逸为唐朝光化年间进士,次子仁岳、三子仁瑞、五子仁载为唐朝乾宁年间进士,四子仁逊、六子仁远中唐朝天佑年间进士,时称“六桂联芳”,方廷范也因此被称为“六桂之父”。又因为第五子方仁载官至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方廷范也被封为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于是便有了“金紫六桂”这个称号。宋朝时,金紫六桂方氏已成为闽中的著名大姓,后裔分布于福建、广东、湖南、湖北、香港、台湾等地。南宋末年,二桂方仁岳的后裔驸马方道盛迁居广东开平,他的后代分布于广东、广西各地,还有很多迁居港澳台及侨居欧美、大洋洲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明朝洪武年间,五桂方仁载的第十七世孙方胜,因军功封为世袭都指挥使,并由福建莆田复归河南固始,此后,方胜的后裔发展成为固始大族。据资料记载:唐宋时期定居于福建省莆田县刺桐巷的方氏后代,有的与阿拉伯商人通婚,有的信奉伊斯兰教融入回族,并漂洋过海到了国外,形成海外方姓的一支,其中一支在宋元之际避乱迁至海南台琼州 。唐高宗总章二年,西汉末叶长史、汝南尹方紘的第十三世孙,河南人方子重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至福建漳州者,后代居于云霄县(龙溪),有“方半县”之称,台湾方姓多来自漳州。据有关典籍史料记载,方伯虞(644-726年),字子重,号山童,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方集乡,于唐总章二年(669)随总兵陈政及其子陈元光将军出征漳州,他与“开漳”65姓将士一道,携眷从征,任府兵队正之职。在陈氏麾下,为平定闽乱,维护大唐国土的统一,创建漳州,立下卓著功勋,使蛮荒之地变为乐土。开漳先贤在漳州长建制后,皆定居当时漳州所辖各地。方子重将军受命驻守文山(今龙海榜山崇福一带),并在此定居衍后。至唐玄宗十四年逝于文山,卜葬龙溪“履鼎金”竹林宝地,其神主入祀于第二次北迁的漳州郡治“开漳功臣祠”中,后世称此功臣祠为“北庙”。后来,北庙坍圯,方子重的神主由其后人奉至聚居地文山的家庙“衍瑞堂”继祀,末几又移祀于碧浦(属东泗乡)方氏“瞻恩堂”。元成宗元贞初(1295年),碧浦方国礼移居云霄,是云霄方氏开基祖,后裔们特在云霄开基祖庙建造“大唐开漳方氏太始祖昭德将军伯虞公祠”和方氏家庙“孝思堂”,永继磬香。先是宋代,方子重第十九世孙方仲文、任浙东团练使。仲文生四子:方元、方亨、方利、方贞。次子方亨的子孙即漳属各地方氏族众;方亨的后人发展颇盛,遍及闽南及粤东各地;而其长、三、四3个房系后居何处?末有确凿证据。但有一说,辅佐王审知的方世琮 ,即伯虞公后裔,曾为晚唐官员,先曾返居祖居地固始,后来迁居南京。及“三王”起兵时,投奔王世琮,被任命为克定泉州的先锋官之一。其子孙返居蓝江(登第)。方亨有两个孙子曾于南宋时期先后乡试榜首,世称“崇福方家二解元”(即方迪、方大同堂兄弟)。然而,伯虞公第三十一世孙、龙海碧浦族人方国礼,于元代成宗(1295年),偕友人张友仁等16个乡友一起从海澄迁居云霄,初住西林共佃官田。后来,方国礼择居阳下村(原杨姓村落,及元初渐微)建军室定居,蕃衍生息。这便是云霄方氏的开基始祖,世称“云阳方氏一世祖”。云阳方氏从此发展为全漳方氏族人传衍最盛,人口最集中的族群。据有关资料统计,现云霄全县有方姓人口5万多人,占全漳州方姓人口总数的75%以上。
云霄方氏族人,全部是伯虞公后裔。而开云始祖乃是伯虞公第三十一世孙方国礼。迄今方国礼(乳名佛养)在云霄又衍传有30世,总人口达5万多人,是云霄全县人口的八分之一强,成为一支专脉嫡系的方姓大族群(经调查,今芗城、龙海、华安、漳浦、东山、诏安诸县市的方氏总人口为2万多人,而且除了华安、芗城为龙海直传外,浦、诏、东3县方氏,又大部份是于明清之后从云霄陆续分衍开宗的)。方国礼的子孙分布状况为:长子方惟珍,传云霄火田顶方村,至第五世,顶方村又有分衍北岐(今漳浦沙西所辖。但北岐村今已少有方姓人家居住),在顶方的惟珍子孙不多,只有180多户、800多人口。这与国礼公次子惟贤的后裔人数相比,相差甚远。惟贤公的后裔,随着岁月的推移,日益兴盛,据《云阳方氏谱牒》和《孝思恒昌》(方氏特刊)等资料记载,自云阳方氏二世惟贤公之后的第十世,已衍成296个房系,而第十世后,更是人丁兴旺,目前已历传29世,族众5万多人(男女合计)。播居全县58个街村,而且有不少族人于明清乃至现代,从云霄先后展播至漳浦、东山、诏安、福州和广东海丰、陆丰、惠来、普宁一带;迁居台湾的云阳方氏更是不在少数,他们大多于近年陆续返乡认祖归宗;又有部分播迁浙江宁波定海;乃至迁居东南亚及欧美各地。例如:云阳第四世方明大因代侄充军,后因战乱失散,怕殃及亲人、不敢回乡,移居浙江宁波定海,亲于此地传宗播裔。第五世(方明清的裔孙)于嘉靖年间分居福州屈后街。第六世(方顺邦的第三子方明、字仁敏)天明正德年间移居西塘,其子又迁居堀仔村,后裔又传峰山等地。第七世方仁礼,于明万历年间偕侄迁居诏安县城水车街,其后裔又分播东山西埔镇和陈城村,第七世方仁规的后裔迁至东山探石村开基。第八世方民政长孙方元宗迁居龙溪(今芗城区)。解放后,更有多名方氏宗亲因工作在外,并在工作所在地定居,进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更有多名方氏族人移居厦门。云阳方氏世系: 1世:方雷(黄帝封于方山,后世以地为姓,是方姓始祖)。。。。。历传110世:方宏(绞丝旁,西汉末江南始祖)---111世:方雄---112世:方严---113世:方淮 。。。。历二十世。。。133世:方子重(唐朝初开漳方氏始祖)。。。。历十九世。。。152世:方仲文---153世:方亨---154世:方道广---155世:方迎----156世:方统源----157世:方国礼(云阳一世祖,1295年开基云阳,目前传有后裔约50000多人)云阳方氏世系:云阳1世:方国礼(方氏总157世)。。。云阳2世:长子惟珍(裔播顶方、人口800多)。次子惟贤---云阳3世:方元仲(方氏总159世,惟贤独生子)--云阳4世:方英(惟贤长子,方氏总160世)。方明大(惟贤次子,方氏总160世)--云阳5世:(1)方茂(惟珍之孙,方氏总161世。生一子,名方万生,裔播漳浦北岐)。(2)琅侪(惟珍孙,方氏总161世。生三子,长子玄珍,生三子。次子玄育,生一子。三子玄德,生一子。)裔播顶方。云阳方氏世系:云阳5世:
(1)方民敬(英之长子,方氏总161世。生四子,长子顺厚,次子顺恭,三子顺泰,四子顺邦)。
(2)方民清(英次子,方氏总161世。生三子,长子敦育,次子敦荣,三子敦尚)。
(3)方民政(英三子,方氏总161世。生三子,长子元宗,次子元绍,三子元载。)
(4)民旭(明大长子,方氏总161世,明大公在浙所传子孙待考。民旭公生5子,长子顺义,次子顺亮,
三子顺谟,四 子顺惠,五子顺阳)
云阳方氏世系:云阳6世:
(1)顺厚(民敬公长子,方氏总162世,生二子,裔播阳下,新楼,高溪楼,大瓯,上埭,中柱,城关)。
(2)顺恭(民敬公次子,方氏总162世,生六子,裔播旧厝,石壁,峰头,新林,上河,大坪溪,阳下后港,中柱,演 武亭,列屿顶城,大塘,佳兜,东坑,上埭,城关,又开东山县探石村)。
(3)顺泰(民敬公三子,方氏总162世,生二子,裔播船场,下料,东坑内,西埔,溪边埭,下高溪,观音亭,阳下,城关,又开广东惠来县)。
(4)顺邦(民敬公四子,方氏总162世,生七子,裔播宝树,吉坂,后坪,径仔,沙弯尾,又传广东海丰瞰下,漳浦 屈 仔,后港峰山,中社溪头)。
(5)敦育(民清公长子,方氏总162世,生五子,世居大坑龟山)。
(6)敦荣(民清公次子,方氏总162世,原居港内,裔播向北,油车)。
(7)敦尚(民清公三子,方氏总162世,裔播浯田,城关,又开福州)。
(8)元宗(民政公长子,方氏总162世,生四子原居寿峒,岳坑,荷步)。
(9)元绍(民政公次子,方氏总162世,生三子,世居高溪,大墩)。
(10)元载(民政公三子,方氏总162世,生三子,原居莆美,蚵潭)。(8)(9)(10)三人裔播塘美,阳下,
城关,下料苦栋脚。
(11)顺义(民旭公长子,方氏总162世,生三子,原居深山,又迁诏安,又播溪南)。
(12)顺亮(民旭公次子,方氏总162世,生二子,裔播孙坑,城关,又开诏安)。
(13)顺谟(民旭公三子,方氏总162世,生一子,裔播岳坑,大墩)。
(14)顺惠(民旭公四子,方氏总162世,生二子,裔播大坑,城关,又开诏安水车街,东山西埔,陈城,莆美下径等地)。
(15)顺阳(民旭公五子,方氏总162世生一子,原居厚地云阳方氏世系:云阳7世
(1)仁拱(顺恭公长子,方氏总163世,居旧厝,今失考)。
(2)仁侪(顺恭公次子,方氏总163世,居石壁,今失考)。
(3)仁华(顺恭公三子,方氏总163世,裔播马铺乡峰头,大坪,新林及其移民开拓之新阳,新湖,新里,新园等四个新村;下河乡上河;云陵镇街道,又传广东,海陆丰)。人口才4800多(不包括广东,海陆丰)。
(4)仁敷(顺恭公四子,方氏总163世)。
(5)仁规(顺恭公五子,方氏总163世)。(4)(5)裔播中柱,云陵镇街道,人口1320多,播居东山县探石村不计在内。
(6)仁骥(顺恭公六子,方氏总163世)。
(7)仁基(顺泰公长子,方氏总163世,裔播船场,下料,西埔)。
(8)仁洁(顺泰公次子,方氏总163世,裔播溪边埭,阳下,东坑内,云陵镇街道)云阳方氏世系:云阳8世
(1)公炎(即鲎墓派,仁骥公长子,方氏总164世,裔播阳下后港,中柱,列屿镇顶城,云陵镇各街道,人口3580多)。
(2)静炎(即目困狗派,仁骥公次子,方氏总164世,裔播演武亭,宝树,阳下,云陵镇各街道,人口1100多)。
(3)道炎(即莲花派,方氏总164世,裔播佳兜,阳下,小三村,中柱墩上,新地尾,洲渡,东坑,云陵镇各街道,人口13100多)。
经查阅相关资料,迄今为止已经明确的云霄方氏于明、清、及现代播居台湾的共有如下数系:1。明代天启年间,有云阳方氏族众数人,移居台湾观音里(今高雄县仁武乡境内)的赤山仔村庄,协力在此处“招佃垦耕”。繁衍生息,后裔分布于宜兰、桃园等地。据闻此系的方氏族人已繁衍1万多人口。2。明崇贞初年,云阳第十四孙、马铺大坪溪村人方养,字承烈,武职将官,在抗击后金(既清军)入侵中原时阵亡,其妻蔡氏带承烈公画像,携次子方笃(字微骏)、四子方夺(字微骥),渡海赴台,后迁居金门衍成一族。长子方益,三子方炤俱留居云霄,其后人也保留承烈公的另一画像,希望两画像能作为日后两岸本支族人相聚的凭证,以期告慰承烈公先灵。但此愿至今300多年,末能实现(抗日战争前曾获此系台裔信息,可惜此后末再联络),亟待日后寻访联系。3。清雍正年间,云阳第十五世,新林村人方蔼(1716-?),从云霄港渡海入台,定居诸罗县(今年内嘉义市)中铺乡湾潭村,并于雍正已卯年(1735年)在诸罗生子方兹顺。后裔在嘉义一带历传。1997年10月,方兹顺的后裔方枝来(云阳二十一世)从嘉义投信“漳州府平和县云霄分府新林村”寻根问祖,末几又不顾年迈之躯,亲自带部份族人到云霄认祖归宗,此后常与祖籍地的族亲有联系,并又有族众陆续组团来访。4。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云霄阳下村云阳方氏第十八世方远馨,号国琦(约1769-1846年),以太学生身份弃文从商,航海营运,多次往返台海两岸乃至天津、上海诸埠,而且定居台南赤嵌,娶妻吴氏,生儿育女于赤嵌;迨国琦公年届半百之时(约1819年)遵母命返乡,又在云霄娶妻室生儿育女;至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年老逝于家中,卜葬于竹塔仙人峰下。因而,国琦公的后裔分别播衍于海峡两岸;他在台的后裔颇有发展。先聚于台南县“云霄街”,后代多数迁居于宜兰、中坜、台北等地;而其返回云霄故里所生两个儿子方在安、方正生,在祖居地继奉香火,及第四、五世孙(云阳第二十二、二十三世),又有部份人于1945、1947、相继复入台湾定居,现均居台北(原台湾“行政院”顾问、兼办公室主任方妙才先生,即国琦公的第五世孙,出生于云霄,迁居台北)。此堪谓为云台两地返复衍播的典型例证。搜集整理:方阿哲 来源:云霄信息网</SPAN>
岭下庄方氏宗谱轶事之三(第五代情况介绍)
本文2023-10-14 12:08: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2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