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姓 三氏家谱 三姓起源 三姓名人 三姓的来源 三姓简介
三姓(sān xìng)清初称此地为和屯噶珊(汉语称古城屯),后因克宜克勒、努雅勒、祜什哈哩三姓赫哲居此,改称依兰哈喇。满语依兰为三,哈喇为姓,故称三姓。1858年和1860年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分别割让三姓西北和北部、东部土地给俄罗斯帝国。三姓全国人数4490人,北京人数不足10人,主要分布安徽,起源源于地名,出自满族古居地“叁牲”。
三姓地名
清代前期东北地区重镇之一。故址在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地当牡丹江与松花江合流处。濒松花江南岸,东临倭肯河,城三面江流环绕,为水陆交通要地。辽为五国城部之越里吉部地,金属胡里改路(今依兰),元于此地设胡里改万户府、斡朵怜万户府(今依兰附近)。明于此地置和屯卫。建州女真曾居此地。后舒穆鲁氏赫哲人又迁来此地。清康熙帝五十三年(1714),于四姓赫哲中挑放披甲两百名,编为四旗,自吉林乌拉(今吉林省吉林市)拣派协领一员统辖。次年筑城驻守,为清代前期东北地区一重镇。雍正帝五年(1727)置副都统。光绪帝三十三年(1907),建行省,改将军为总督。三姓亦裁副都统,改设依兰府,隶属东北路兵备道。1913年,改依兰县。今为黑龙江省依兰县治所在地。
此为依兰县丹青河旅游风景区-号称北方第一漂的“巴兰河漂流”段“补天遗柱”,当地俗称“烟筒山”。
三姓基本介绍
三[弎、叁,读音作sān(ㄙㄢ)]。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山西运城,湖北武汉,广东吴川,四川成都等地均有分布。汉族、藏族、傣族、僳僳族等多个民族有此姓。宋代有三开;明代有三成志;又有三庸道,祁门县丞。
三姓姓氏起源
三(sān)姓源出有:
起源一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君主宋桓公子御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宋国有个国君叫子卿,原名叫子御说,是宋湣公(宋闵公)子捷之弟。周庄王姬佗十五年(宋湣公十年,公元前682年),大夫南宫长万因受到君主戏弄和侮辱,忿杀宋湣公,立公子子游为君。其他诸公子借曹国军队反击,杀公子子游,立公子子御说为君,是为宋桓公。宋桓公这个君主的宠妃特别多,生有七个儿子:子兹甫、子目夷、子三种、子四鱼、子五荡、子六鳞、子七肸。一直到周襄王姬郑元年(宋桓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51年)春天,宋桓公病逝,由长子子兹甫继位,也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春秋五霸之二、愚仁宋襄公。
在宋桓公的第三子子三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齿序名字为姓氏者,称三氏、种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起源二
源于地名,出自满族古居地叁牲,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叁牲,亦称三姓,为古女真族居住故地名称,即今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所辖伊兰市。叁牲的地理位置在牡丹江与松花江合流处,濒松花江南岸,东临倭肯河,城三面江流环绕,为水陆交通要地。虞、夏、商时期,叁牲为肃慎之地;汉、晋时期为挹娄之地,东汉朝中叶至唐朝时期,大批汉族人开始迁居该地;南北朝时期属安骨部的属境;隋朝事情为靺鞨之地;唐朝时期则属忽汗州;辽国时期,叁牲为五国城部之越里吉部地,金国时期属胡里改路(今依兰),元朝时期于该地设胡里改万户府、斡朵怜万户府(今依兰附近)。明朝时期再置和屯卫。历史上,建州女真曾居于该地,因此在清朝初期称其地为和屯噶珊(古城屯),后因克宜克勒、努雅勒、祜什哈哩三姓赫哲族人居于该此,因此改称“依兰哈喇”。在满语中,“依兰(yilan)”汉义为“三”,“哈喇(hala)”汉义为“姓”,故称叁牲(三牲、三姓)。后来,舒穆鲁氏赫哲族人又迁来该地。
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满清 于四姓赫哲族人中挑“放披甲”两百名,编为四旗,自吉林乌喇(今吉林吉林)拣派协领一员统辖。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在叁牲筑城驻守,为清朝前期东北地区的重镇。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设置副都统,管理旗务,镇守地方。
清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农历1月,东北地区建行省,改将军为总督,叁牲改设为依兰府。
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农历4月,依兰府设东北路兵备道,管理依兰、密山、临江(今同江)一带边务及东北沿边兵备事宜,并管理依兰等处关税、交涉事宜,同时裁撤三姓副都统。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3月,依兰府改置为依兰县,今为黑龙江省依兰市治所之地。在清朝初期,叁牲曾一度为沙皇沙俄所霸侵,后在康熙大帝诏令指挥的著名“雅克萨之战”中被中国军队夺回。其地原住居民多为女真族、蒙古族、鄂伦春族。
其地女真族、赫哲族、蒙古族中多有以居地名称为姓氏,称叁牲氏、叁姓氏、叁布氏等,后多省文简化为汉字单姓,称叁氏,简笔为三氏。
三姓迁徙分布
三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湾省则名列地五百六十二位。
三姓历史名人
三继堂
1936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郑州大学 教授。
叁布·拉诺日布
(公元1954~今),蒙古族;内蒙古扎鲁特旗人。著名当代民族艺术理论家。内蒙古哲里木盟文学艺术研究所副所长。
1980年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蒙文系,1971年在哲里木盟扎鲁特旗乌兰牧骑当演员,1987年从哲里木盟群众艺术馆调到哲盟文学艺术研究所。系中国民俗学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内蒙古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哲盟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等。
1975年开始曲艺创作,作品有《垒墙之歌》、《毛主席永远在牧民心中》、《我的家乡》等二十五首好来宝。八十年代撰写《蒙古族说书艺人流派分类》、《蒙古族说唱艺术纵横谈》、《蒙古族的吹奏乐器双筒》、《论蒙古族摇篮》、《蒙古人的打狼趣闻》等八十余篇研究文章,发表在全国性和省级报刊上,有的收入论文集。
1985年参加编写《内蒙古民间文学集成》和《内蒙古曲艺志》,同时撰写了《哲里木盟曲艺志》十七万字,1983年编写《蒙古族民间文学选》,1988年编写出版《蒙古胡尔齐三百人》(获科尔沁文艺创作二等奖),1993年整理出版《蒙文玉匣记》,1990年出版《蒙古族说唱艺人小传》,同年出版的长篇英雄史诗《宝迪嘎拉布汗》获第二届中国北方民间文学一等奖。
清朝皇帝家谱:
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褚英,长子,广略贝勒。
爱新觉罗代善,次子,礼烈亲王。
爱新觉罗阿拜,三子,镇国勤敏公。
爱新觉罗汤古代,四子,镇国克洁将军。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五子。
爱新觉罗塔拜,六子,辅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阿巴泰,七子,饶馀敏郡王。
爱新觉罗皇太极,八子,清太宗。
爱新觉罗巴布泰,九子,镇国恪僖公。
爱新觉罗德格类,十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十一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十二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十三子,辅国介直公。
爱新觉罗多尔衮,十四子,睿忠亲王。
爱新觉罗多铎,十五子,豫通亲王。
爱新觉罗费扬果,十六子。
努尔哈赤有8女,另有1个养女,1个养孙女。
长女东果格格,又称东果公主,嫁给董鄂氏何和礼。
次女:嫩哲格格,又称沾河公主,先嫁给巴图鲁伊拉喀,后又嫁给早年投附的沾河部扬书之子,郭尔罗氏达尔汗。
三女:莽古济,先嫁给哈达部那拉氏吴尔古代,称哈达格格,又称哈达公主;后又嫁给蒙古敖汉部博尔济吉特氏琐诺木杜凌。四女:穆库什,称和硕格格,又称和硕公主,先嫁给海西女真乌拉贝勒那拉氏布占泰,后又嫁给钮祜禄氏巴图鲁额亦都八子图尔格。
五女:嫁给巴图鲁额亦都次子党奇(达启)。
六女:嫁给海西女真叶赫那拉氏苏鼐(nài)。
七女:嫁给骑都尉那拉氏鄂托伊。
八女:称聪古图公主,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固尔布锡。
养女:嫁给喀尔喀蒙古博尔济吉特氏巴约特台吉恩格德里。
养孙女:嫁给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台吉奥巴
----------------------------------------------------
皇太极
爱新觉罗•豪格,长子,肃武亲王。
爱新觉罗•洛格,早殇
爱新觉罗•洛博会,早殇。
爱新觉罗•叶布舒,四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硕塞,五子,承泽裕亲王。
爱新觉罗•高塞,六子,镇国悫厚公。
爱新觉罗•常舒,七子,辅国公品级。
第八子,早殇。
爱新觉罗•福临,九子,清世祖,顺治帝。
爱新觉罗•韬塞,十子,辅国公。
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十一子,襄昭亲王。
女
长女:敖汉固伦公主,母继妃乌喇那拉氏,嫁蒙古敖汉部郡王班第。
次女:固伦温庄长公主,名马喀塔,母孝端文皇后,先嫁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之子额哲,再嫁额哲弟阿布奈。
三女:固伦端靖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奇塔特。
四女:固伦雍穆长公主,名雅图,母孝庄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弼尔塔哈尔。
五女:固伦淑慧长公主,名阿图,母孝庄文皇后,先嫁正黄满洲旗人索尔哈,再嫁蒙古巴林部色布腾。
六女:固伦公主,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满洲旗旗人夸札。
七女:固伦淑哲公主,母孝庄文皇后,嫁镶黄满洲旗旗人喇玛思。
八女:固伦永安长公主,母孝端文皇后,嫁蒙古科尔沁部巴雅斯护朗。
九女:母侧妃博尔济吉特氏,嫁博尔济吉特氏哈尚。
十女:县君,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辉塞。
十一女:固伦端顺长公主,母懿靖大贵妃,嫁博尔济吉特氏噶尔玛索诺木。
十二女:乡君品级,母氏阙,嫁博尔济吉特氏班第。
十三女:母庶妃纳喇氏,嫁满洲旗人瓜尔佳氏哈拉。
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母庶妃察哈尔奇垒氏,嫁吴三桂之子吴应熊.
----------------------------------------------------
福临
儿子(共8个有记载)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
皇次子爱新觉罗•福全
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康熙皇帝
皇四子荣亲王(未取名,幼年逝世)
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
女儿(6个)
皇长女(1652~1653),顺治九年三月十五生,母庶妃陈氏,顺治十年十月殇
皇二女和硕恭悫长公主,母庶妃杨氏
皇三女(1653~1658),顺治十年十二月十三生,母庶妃巴氏,顺治十五年三月殇
皇四女(1654~1661),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二生,母庶妃乌苏氏,顺治十八年三月殇
皇五女(1654~1660),顺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生,母庶妃王氏,顺治十七年十二月殇
皇六女(1657~1661),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六生,母庶妃那拉氏,顺治十八年二月殇
养女(3个)
和硕和顺公主,承泽亲王硕塞女。
和硕柔嘉公主,安郡王岳乐女。
固伦端敏公主,简亲王济度女。
-------------------------------------------------------
玄烨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爱新觉罗•万黼
爱新觉罗•允禶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封为贝子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俄,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辈的,改为“允”字。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布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
胤禛
爱新觉罗•弘晖,长子,端亲王。
爱新觉罗•弘时,三子,削宗籍。
爱新觉罗•弘历,四子,清高宗,乾隆帝。
爱新觉罗•弘昼,五子,和恭亲王。
爱新觉罗•弘瞻,六子,果恭郡王,初为果毅亲王爱新觉罗•允礼后。
爱新觉罗•福惠,七子,怀亲王。
爱新觉罗•弘昀,早殇。
爱新觉罗•弘昐,早殇。
爱新觉罗•福宜,早殇。
爱新觉罗•福沛,早殇。
长女(1694年),康熙三十三年三月十六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次女和硕怀恪公主,母齐妃李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三女(1706年),康熙四十五年十二月初五生,未逾月殇,母懋嫔宋氏(时为雍亲王府格格);
四女(1715年—1717年),康熙五十四年三月十二生,五十六年五月殇,母敦肃皇贵妃年氏(时为雍亲王侧妃)
养女和硕淑慎公主,理亲王允礽第六女,母侧福晋唐氏;
养女和硕和惠公主,怡亲王允祥第四女,母福晋兆佳氏;
养女和硕端柔公主,庄亲王允禄长女,母福晋郭络罗氏。
------------------------------------------------------
弘历
•永璜,长子,定安亲王。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永琏,次子,端慧太子。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永璋,三子,循郡王。母宝亲王侧妃苏佳氏。
•永珹,四子,履端亲王,出为履懿亲王爱新觉罗•允祹后。母嘉嫔金佳氏。
•永琪,五子,荣纯亲王。母愉贵人珂里叶特氏。
•永瑢,六子,质庄亲王,出为慎靖郡王爱新觉罗•允禧后。母纯妃苏佳氏。
•永琮,七子,哲亲王。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永璇,八子,仪慎亲王。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九子,早殇。母嘉妃金佳氏。
•未命名,第十子,早殇。母舒妃叶赫那拉氏。
•永瑆,十一子,成哲亲王。母嘉贵妃金佳氏。
•永璂,十二子,贝勒。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璟,早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永璐,早殇。母令贵妃魏佳氏。
•颙琰,十五子,清仁宗,嘉庆帝。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帝爱新觉罗•颙琰即位后,改「永」字为「颙」字。
•未命名,第十六子,早殇。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永璘,十七子,庆僖亲王。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长女(1728年—1729年),雍正六年十月生,雍正七年十二月殇。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二女(1731年),雍正九年四月生,当年十二月殇。母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时为宝亲王侧妃)
•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1731年—1792年),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生,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时为宝亲王嫡妃)
•皇四女和硕和嘉公主(1745年—1767年),乾隆十年十二月初二生,母纯贵妃苏佳氏。
•皇五女(1753年—1755年),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三生,乾隆二十年四月二十二殇。母继皇后乌喇那拉氏。
•皇六女(1755年—1758年),乾隆二十年七月十七生,乾隆二十三年八月二十六殇。母忻嫔戴佳氏。
•皇七女固伦和静公主(1756年—1775年),乾隆二十一年七月十五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八女(1757年—1767年),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七生,乾隆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殇,葬于端慧皇太子园寝。母忻嫔戴佳氏。
•皇九女和硕和恪公主(1758年—1780年),乾隆二十三年七月十四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
•皇十女固伦和孝公主爱新觉罗•和孝(1775年—1823年),乾隆四十年正月初三生,母敦妃汪氏。下嫁和珅之子丰绅殷德。
•养女和硕和婉公主(1734年—1760年),雍正十二年(1734年)六月二十四日生,父为和亲王弘昼,母为福晋乌札库氏。
----------------------------------------------------
颙琰
皇长子穆郡王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未命名,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追封;
皇二子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不予赘述;
皇三子爱新觉罗•绵恺敦恪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
第四子爱新觉罗•绵忻端怀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后。
皇五子爱新觉罗绵愉惠端亲王母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时为如妃。
女
长女(1780411—l783111)其母为颙琰简嫔关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十一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十一月初一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次女(1780430一1783810)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五年(1780)四月三十日生。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初十卒,年仅4岁,未封,无名。
皇三女(1781121一1811312)庄敬和硕公主其母为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二月十七生,嘉庆六年(1801)十一月嫁与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持氏索特纳木多布济,封庄敬和硕公主,嘉庆十六年(1811)三月十二卒,时年31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东侧。索特纳木多布济,系科尔沁郡王齐默持多尔济之孙,乾隆四十八年袭父爵,封为郡王,嘉庆四年(1799)正月命于御前行走,娶公主后荐授御前大臣,嘉庆二十五年(1820)受顾命,道光五年七月初十卒,晋赠亲王,无嗣,以从子僧格林沁为嗣。
皇四女(178497一181157)庄静固伦公主其母为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时为皇子嫡福晋。乾隆四十九年(1784)九月初七生,嘉庆七年(1802)封庄静固伦公主,是年十一月嫁给蒙古族博尔济吉持氏玛尼巴达喇,嘉庆十六年(1811)五月初七卒,时年28岁,葬于北京海淀区复兴门外公主坟西侧。玛尼巴达喇,嘉庆四年(1799)袭封土默特贝子,历任前锋统领,蒙古都统,道光五年(1825)授御前大臣,道光八年(1828)加郡王衔,道光十一年(1831)封贝勒,道光十二年(1832)十一月初九卒。
皇五女(17861111—1795)慧安和硕公主其母为颙琰逊嫔沈佳氏,时为藩邸格格。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十一生,乾隆六十年(1795)五月卒,年仅10岁,嘉庆二十三年(1818)三月追封为慧安和硕公主,嘉庆八年(1803年)十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皇六女(1789612—1790)其母为颙琰华妃侯佳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四年(1789)六月十二生,乾隆五十五年(1790)殇,未封,无名。
皇七女(1793626—1795)其母为颙琰孝和睿皇后钮枯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乾隆五十八年(1793)六月二十六日生,乾隆六十年(1795)六月殇,年仅3岁,未封,无名。
皇八女(180528一l805.11)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贵人。嘉庆十年(1805)二月八日生,十一月即殇,未封,无名。
皇九女(1811125一18155),慧愍固伦公主其母为颙琰恭顺皇贵妃钮枯禄氏,时为如嫔。嘉庆十六年(1811)正月二十五生,嘉庆二十年五月殇,年仅5岁,嘉庆二十年(1820)五月追封为慧愍固伦公主,嘉庆二十年(1815年)九月,葬于西陵境内的张各庄公主园寝。
--------------------------------------------------
旻宁
皇长子爱新觉罗•奕纬隐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时为旻宁藩邸使女,
•皇次子爱新觉罗•奕纲顺和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嫔。
•皇三子爱新觉罗•奕继慧质郡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时为静妃。
•皇四子爱新觉罗•奕詝咸丰帝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不予赘述。
•皇五子爱新觉罗•奕誴过继给敦恪亲王绵恺,为敦勤亲王,母祥妃钮祜禄氏,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十五生(1831615-1889119),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过继敦恪亲王绵恺为嗣,降袭为多罗敦恪郡王,咸丰十年(1860)正月晋封和硕敦恪亲王,光绪十五年(1889)正月十九卒,年59岁,卒后谥“勤”。
•皇六子爱新觉罗•奕恭忠亲王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时为静妃。
•皇七子爱新觉罗•奕譞醇贤亲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贵人。
•皇八子爱新觉罗•奕詥钟端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皇九子爱新觉罗•奕譓孚敬郡王母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妃。
女
•皇长女端悯固伦公主(181373—18191020)其母为孝慎成皇后佟佳氏,时为嫡福晋,生于嘉庆十八年(1813)七月初三,嘉庆二十四年(1819)十月二十日,年仅7岁,追封为郡主,葬许家峪园寝,嘉庆二十五年(1820)九月追封为端悯固伦公主。
•皇二女(1825113—1825714)其母为祥妃钮枯禄氏,时为祥嫔,生于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三,七月十四日即殇,未封,无名。
•皇三女端顺固伦公主(1825220—1835118)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妃,生于道光五年(1825)二月二十,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初八殇,年11岁,葬陈家门园寝,追封为端顺固伦公主。
•皇四女寿安固伦公主(182646一186033)其母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时为全贵妃,生于道光六年(1826)四月初六,道光二十一年(1841)指配德穆楚克札布,16岁,不久封为寿安固伦公主,十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十年(1860)闰三月初三日卒,年35岁,葬京师郊外园寝。同治元年(1862)三月额附请移葬藩部,不许。
德穆楚克札布(一1865),奈曼部郡王阿完都瓦第札布之子。道光二十三年(1843)三月赐用紫缰,道光二十八年(1848)九月袭封奈曼部札萨克郡王,道光三十年(1850)十一月授御前大臣,咸丰元年(1851)三月赐用黄缰,十月授蒙古都统。咸丰十年(1860)赐用亲王补服,同治四年(1865)正月乞病归藩,六月卒,晋赡亲王,赐祭葬如亲王例。生子女八人
公主在宣宗的女儿中排序第四,她的三个姐姐都相继夭亡,于是她就成了道光皇帝真正意义上的长女,因此道光对她比较宠爱,她的地位也极其尊崇。这从道光十九年发的一道上谕可见一斑。道光十九年命军机大臣等,传谕乾清宫内殿、圆明园总管太监等知之:“嗣后无论官私大小事务,有应启知皇后者,除本宫、四阿哥、四公主事务外,其余俱著先行奏闻,皇后遇有交派事件,亦著俱奏,侯旨施行。”这道上谕中所说的四阿哥即后来的咸丰皇帝,四公主即寿安固伦公主,可见寿安固伦公主在乃父心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四公主精通箭术。
•皇五女寿臧和硕公主(18291019—185679)其母为祥妃钮祜禄氏,生于道光九年(1829)十月十九,道光二十一年(1841)封为寿臧和硕公主,道光二十二年(1842)指配恩祟,年14岁,十二月初三日下嫁,咸丰六年(1856)七月初九卒,年28岁。恩崇(一1864),初名思醇。咸丰七年(1857)正月荐授满洲副都统,寻兼内务府总管,十一年(1861)避穆宗载淳讳改为恩祟,同治元年(1862)四月免去内务府总管职,二年(1863)五月署汉军副都统,三年(1864)再兼署内务府总管,不久即卒,无嗣,以从子为嗣。
•皇六女寿恩固伦公主(1830127—1859413)其母为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持氏,时为静妃,生于道光十年(1830)十二月初七,二十四年(1844)二月封为寿恩固伦公主,指配景寿,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下嫁,咸丰九年(1859)四月十三卒,年30岁。
额驸景寿(一1889),富察氏,一等公工部尚书博启图之子,道光二十四年(1844)赐头品顶戴,在上书房读书,后袭封一等诚嘉毅勇公,咸丰五年(1855)七月授蒙古都统,六年(1856)正月授御前大臣,赐用紫缰,寻授领侍卫内大臣,十年(1860)八月扈驾热河,十一年(1861)七月与怡亲王载垣等为赞襄政务大臣之一,十月削职,仍留公爵及额驸品级,同治元年(1862)二月任蒙古都统,三月授御前大臣,三年(1864)七月仍赐紫缰,十月授领侍卫内大臣,十三年(1874)十二月命管神机营事务,光绪十五年(1889)六月卒,谥端勤。
•皇七女(184072——184412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初二,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殇,年仅5岁。未命名。
•皇八女寿禧和硕公主(18411126—186682)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二十六,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禧和硕公主,指配札拉丰阿,同治二年(1863)十月下嫁,同治五年(1866)八月初二日卒,年26岁。
扎拉丰阿(一1898),钮祜禄氏,父熙拉布,官至副都统,扎拉丰阿初名瑞林,指婚后赐令改名,字鹤汀。初充御前侍卫,同治十二年(1873)正月授汉军副都统、荐官至护军统领,光绪十四年(1888)十一月累迁都统,管神机营事务,十五年(1889)正月赐朝马,十月赐用紫缰,二十年(1894)正月赐用固伦额驸补服,二十四年(1898)五月卒。
•皇九女寿庄固伦公主(1842213——1884214)其母为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时为琳嫔,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十三,咸丰五年(1855)十一月封为寿庄和硕公主,指配德徽,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下嫁,光绪七年(1881)十月晋封为寿庄固伦公主,光绪十年(1884)二月十四卒,年43岁。
德徽(?—1865)博罗持氏,父裕恒,世袭诚勇公。德徽曾授散秩大臣,同治四年(1865)正月卒,无子,以从子为嗣。
•皇十女(1844317—1845120)其母为彤贵妃舒穆鲁氏,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十七,次年(1845)正月二十殇,未封,无名。
---------------------------------------------------------
奕詝
长女荣安固伦公主(庄静皇贵妃出)
长子同治帝载淳(孝钦显皇后出)
次子悯郡王(玫贵妃徐佳氏出)
---------------------------------------------------------
载淳
无子女
---------------------------------------------------------
载湉
无子女
---------------------------------------------------------
溥仪
无子女
爱新觉罗宗谱》共8册,即:星源吉庆、甲册、乙册、丙册、丁册、戊册、己册、庚册。《星源集庆》册为直系皇室册,甲、乙、丙、丁册为宗室册,戊、己、庚册为觉罗册。《爱新觉罗宗谱》原称《玉牒》。清初沿袭明制于顺治九年(1652年)设宗人府,掌皇族属籍,并纂修皇族谱系《玉牒》。清代《玉牒》始修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嗣后每越十年续修一次,至1921年共修28次。清制定显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以下子孙为宗室(黄带子),兴祖(努尔哈赤之曾祖福满)、景祖(努尔哈赤之祖父觉昌安)之子孙为觉罗(红带子)。宗室记入黄册,觉罗记入红册,共为《玉牒》。爱新觉罗氏之宗谱,1909年以后停修三次,最后一次修续的《爱新觉罗氏宗谱》是在1938年出版的,由《爱新觉罗氏宗谱》修谱处根据沈阳故宫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保存的《玉牒》,将直档所记者统行编列横表之内,并改称《玉牒》为《爱新觉罗宗谱》。
新宾境内的爱新觉罗氏祖努尔哈赤的三祖父索长阿后裔均为觉罗,记入己册。索长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的三兄,“宁公台”六贝勒之一,居住在“六祖城”之一河咯噶善城。该城址初步认定为新宾永陵镇草苍北沟内的罗家堡子古城址。索长阿共生5子,长子履泰,次子务泰,三子绰奇阿注库,四子龙敦,五子飞龙敦。务泰生6子,长子隆苏,次子威准,三子望喜,四子务巴泰,五子僧额,六子洞峨洛。洞峨洛生5子,长子枯迈,次子龙锡,三子禄赫,四子图兰,五子图禄。龙锡生2子,长子阿哈,次子阿塔。
新宾支爱新觉罗氏始祖为阿塔。阿塔生于明崇祯六年(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满洲镶蓝旗人。由副理事官历任,康熙七年升山西巡抚,康熙八年降为四品官,康熙二十五年九月授永陵副尉,康熙三十年六月授永陵总尉。康熙五十六年卒,年85岁。生子13,长子德特赫,次子凤库,三子福海,四子缓山,五子留格,六子察馨,七子察库兰,八子特克新,九子尹登,十子察库丹,十一子哲尔恳,十二子巴图,十三子赛必图。阿塔由巡抚降为四品,康熙二十五年授永陵副尉,乃携家带子由京城赴永陵任上,途经新宾上夹河腰站村时,见此地山青水秀,即将家小安置于该村,他另携十二子巴图赴永陵上任。阿塔自京城来关外赴任时,共携来7个儿子,即留格、察馨、尹登、察库丹、哲尔恳、巴图、赛必图。除十二子巴图安置于永陵居住,余6子皆安顿在腰站村。五子留格居住在腰站村街里,六子察馨住前街,九子尹登住胜利村(距腰站2里)北山根底,十子察库丹住西头后街,十一子哲尔恳住村东头,十三子赛必图居后台子。这六支形成了今天腰站村满族爱新觉罗氏的六大支派。
阿塔举家迁回新宾后,即形成了新宾满族爱新觉罗氏宗爱新觉罗氏今天主要居住在上夹河、下营子、永陵、嘉新宾镇等乡镇。
《爱新觉罗宗谱》现藏新宾图书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共7册,缺第一册《星源吉庆》。近年来,肇恒奇、肇毓勇、肇祥祯等肇氏子孙均在续修宗谱。他们曾数次研究出版本支宗谱,肇毓勇已编出初稿,但终因无专人投入,以及经济拮据等原因,而未能实现。
爱新觉罗氏是满族老姓,有悠久历史。这个姓氏源于金代的“交鲁”姓,在金代为小姓。经元、明、清的三四百年间的繁衍,发展为满族重要姓氏。尤觉罗脉系是个庞大的氏族“哈拉”(hala),支脉繁多,分布也很广,分化出众多的子氏族“穆昆哈拉”(mukunhala)。
爱新觉罗氏最初使用的姓氏,据文献记载为佟。明朝人和李氏朝鲜人都留下了许多有关爱新觉罗氏家族的珍贵史料。如茅瑞征说:“奴儿哈赤佟姓,故建州枝部也。”傅国说:“万历戊午夏四月,故龙虎将军建酋佟奴儿哈赤初发难,袭我抚顺关,陷之。”张鼐说:“奴之祖曰佟教场,建州卫左都督佥事也,生佟他失。有二子,日奴儿哈齐,速儿哈齐。”曾经见过努尔哈赤的朝鲜主簿申忠一在万历二十四年从佛阿拉回国后,记努尔哈赤祖父名为“佟交清哈”,还说努尔啥赤自称佟姓。努尔哈赤在其致朝鲜国王的回帖中,也自称为“女直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佟奴儿哈赤。”在努尔哈赤家族早已改为爱新觉罗氏以后的十八世纪末,朝鲜史家李肯翊还坚持努尔哈赤佟姓之说。因此,可以肯定爱新觉罗氏早期本以“佟”为姓。
努尔啥赤之“佟”姓如何而来?这要从他19岁结婚时说起,他的结发妻子(元妃)是佟佳氏。佟佳氏之父为辽东巨富塔木巴彦,汉译为“佟巴彦”,努尔哈赤入赘佟家,遂随妻姓佟。此外,他为提高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提高声誉,也需要强调猛哥帖木儿家族的血统。猛哥帖木儿家族既以佟(童)为姓,那么与努尔哈赤既用“佟”姓又用“觉罗”,这是什么原因呢?“觉罗氏”就是金代的“交鲁氏”。努尔哈赤又以觉罗为姓,根据之一是他表彰功臣时多次赐姓觉罗。其继承人皇太极亦如此。另据乾隆上谕亦有“若我爱新觉罗姓之祭神”之语。据《金史》载, “夹谷曰仝”,仝者,同也,即夹谷汉姓曰仝,同同,同、童、佟三者音同,因此,有的史书译全为童或佟。郑天挺先生说:“朝鲜李朝《太祖实录》书与《龙飞御天歌》时代相若,所据皆当时记录,而一称童猛哥帖木儿,一称夹温猛哥帖木儿,盖一用汉姓,一用对音。”这说得很清楚明了。努尔哈赤一会自称“佟”姓,一会又自称“觉罗”,原来是同一个姓氏。“觉罗”系以居住地而得姓,汉译角落,引申为故里老家之意。后来由于日久年深,氏族繁衍和迁徒,于是形成了人口众多的觉罗氏族。
在努尔哈赤后期,“觉罗”的涵义又发生了变化,即由代表爱新觉罗整个家族而转为特指这个家族的旁系,即疏族——塔克世堂兄弟的后裔。于是,“觉罗”就从姓氏变成了身份地位的代称。姓爱新觉罗的人,就分成了皇家嫡系(直系黄带子〕即宗室和旁系即觉罗(红带子)。自努尔哈赤始,其宗室用爱新觉罗这个姓达300余年。满族使用姓氏有自己独特的习惯,“凡公私文牍,称名不举姓,人则以其名之第一字称之若姓”,因此,在官方文献中极少见到“爱新觉罗”这个字样。
爱新觉罗氏的后裔为什么有取姓为“金”、“肇”等汉姓的呢?有说,“爱新觉罗”汉译为肇姓, “爱新”汉译为肇,因此猛哥帖本儿被追封为“肇祖原皇帝”。肇者,起始者也。又说,“爱新”汉译也为“金”,“爱新觉罗”即“金姓”,清朝皇室贵族和金代统治者出于同一部族。上二说法都是因为没有把握住事物的本质而产生的。其实,早在清朝初年顺治追封肇祖原皇帝之前,早已使用“爱新觉罗”姓氏,这点皇太极加以否认:“然大明帝非宋帝之裔,我又非先金汗之后”。可努尔哈赤为巩固以其为首的女真贵族的统治,强化其家族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地位,在觉罗前面加“爱新”,“以示其异”,从而构成了一个新的姓氏“爱新觉罗”。其余的觉罗氏则于前俱加土“民”字,构成了“民党罗”,其族属众则以地名为氏,以与爱新觉罗氏相区别,于是,爱新觉罗氏即取得了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成了“国姓”。这样, “爱新觉罗”就不应认同为“肇”姓、“金”姓、“金之遗族”等意思,而应是“金子般尊贵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觉罗族”的意思。这也是神女吞朱果诞育努尔哈赤家族这一神话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努尔哈赤反复强调自己的始祖为上天所生(君权神授)的基本依据。
爱新觉罗氏家族按血统亲疏分为宗室与觉罗,“以显祖宣皇帝本支为宗室,系黄带,六祖(其余的)子孙俱称觉罗,系红带,以别之。”另有获罪而未除氏者,系紫带子。爱新觉罗家族在有清一代享有特权,因此,无人愿舍弃其姓氏。直至清亡后,族人则皆冠以汉字单姓,只宗室支,仍姓爱新觉罗,但“宗室与人私生子,则不入属籍,赐姓口觉罗禅,犹言非正支也。”
爱新觉罗姓氏400余年的演变,首先表现在-名字的汉化上,如福临、玄晔、乾隆等名,即已汉化。据史载:乾隆“命取‘永绵奕载’四字为近支宗室命名行派。……道光丁亥,钦定续拟‘溥毓恒启’四字。咸丰丁巳,又钦定续‘焘闿增祺’四字,均见谕旨。”取名已经汉化,但“爱新觉罗”这个姓依然不变。
辛亥革命以后,爱新觉罗氏族成员,除极其个别的,多冠以汉字单姓。起冠汉字姓规律为:一、以满语意思冠以汉字。爱新,汉译为“金子”,即以“金”字为姓,如清末肃亲王善耆之女金璧辉、清高宗五子荣纯亲王永琪之七世孙金启孮。另如金寄水等。二、以名为氏。清末以后,以父祖名字得姓者,有汤、英、祝、荣、永、万、成等。如新宾支迁于黑龙江哈尔滨的几个分支,“溥”字辈的汤武涉之子孙,即以“汤”字为姓至今。汤武涉生有五子,为“毓”字辈,长子汤毓琮,次子汤毓琰,三子汤毓琢,四子汤毓瑁,五子汤毓睁。他们的子女则为汤伟刚、汤洋、汤巍(女)、汤伟红(女)、汤伟玉(女)、汤隽东、汤隽王嬴。汤伟刚之子,即汤武涉之曾孙,为汤灵岳。溥哲后改名为洪哲,其子孙即以“洪”为姓。沈阳的肇凤来(毓字辈)之侄肇恒增,据其父辈名之首字而改肇姓“凤”。恒增同辈亦有用“恒”为姓的。三、以“肇”(或赵)为姓。居于新宾的爱新觉罗氏除上述冠以“汤、洪”等姓氏者外,绝大多数冠以肇姓,乃缘因肇祖猛哥帖木儿。但索长阿一支之后裔则没有冠以“赵”姓。其他地方爱新觉罗氏有冠“赵”姓者,如努尔哈赤第十三子赖穆布之后裔在20世纪40年代改姓肇(或赵)为金,辽宁省北镇县赖公堡一带赖穆布的后裔也以金、赵为姓。美术学家爱新觉罗·溥仙,又名赵师兴。四、将爱新觉罗简化为“罗”,并以之为姓。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即是。五、原姓不变。极少数爱新党罗氏之人仍然使用原姓,如爱新觉罗·溥仪、爱新觉罗·溥杰、爱新觉罗·毓(上品下山)等。一些地方的爱新觉罗氏,也有冠以其他姓氏的,但都不忘其爱新觉罗的旧姓。如居于北京等地的爱新觉罗氏冠以金、罗等姓,居于辽阳的冠以海姓,居于沈阳的冠以肇、德、洪、凤、恒、铁、毓、涛等姓,新宾这支除冠以肇姓外,还有冠以依、罗姓的。
爱新觉罗氏字辈问题。《爱新觉罗宗谱》自清肇祖原皇帝猛哥帖木儿以下24代世系,自18世以后改汉字姓“肇”。可在《宗谱》中既没出现“爱新觉罗”这一姓氏,又没出现汉字“肇”姓,这是满洲个氏族修谱的共同特点,即姓、名不连写。爱新觉罗氏字辈是有史可查、有据可证的。近几年来,一些书刊杂志上刊登的爱新觉罗氏的字辈多是不正确的,原因都是以《玉牒摘要》《肇白山世代要则》序中的《肇白山百字派》来作为爱新觉罗氏字辈的。此字辈中只有“胤弘永增祺”是爱新觉罗氏字辈,其余的根本不是爱新觉罗民字辈。
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阁(错字,应该为“闿”)其余的根本不是爱新觉罗字辈。
正确的爱新觉罗氏字辈应为: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这14个字辈是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 《玉牒》上所定的字辈序和字辈数。爱新觉罗氏宗谱从1909年以后停修三次。最后续修的《爱新觉罗氏宗谱》是在1938年出版的,是由爱新觉罗氏宗族修谱处根据沈阳故官光绪三十二年保存的《玉牒》,将直档所记者统行编列横表之内而成,并改《玉牒》为《爱新觉罗宗谱》。1938年修续爱新觉罗氏宗谱的同时,溥仪又添了12个字,即“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至此,爱新觉罗氏字辈为:觉、塔、努、皇、福、玄(这是肇氏宗族自认的字辈首六字)、胤、弘、永、绵、奕、载、溥、毓、恒、启、焘、闿、增、祺、敬、志、开、瑞、锡、英、源、盛、正、兆、懋、祥。
《爱新觉罗宗谱·己册》世系中所记为兴祖直皇帝福满第三子索长阿的后裔。索长阿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祖父觉昌安的三兄,为清前宁公台六贝勒之一,住河咯噶善城,此城位于永陵镇后沟罗家堡子后的台地上,距赫图阿拉城9公里,为清前六祖城之一。索长阿有5子,为努尔哈赤的伯、叔。此5子在努尔哈赤起兵“复仇”的过程中,参与了阻止和加害努尔哈赤的活动。史料对绰奇塔和龙敦二人的活动记述,尤为详细。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父亲塔克世被明军李成梁部下杀害与古勒城后,年轻的努尔哈赤为报父祖之仇,以十三副遗甲起兵,征讨仇人尼堪外兰,这在爱新觉罗宗族中产生强烈的反响。宗族中五祖子孙在龙敦的煽动下,听信明朝边臣的传言和威胁,“皆归尼堪外兰”,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努尔哈赤刚刚兴起的势力。在五祖子孙中,索长阿的第四子龙敦成为宗族中反对努尔哈赤的核心人物。以龙敦力代表的族人千方百计地阻挠瓦解努力哈赤的势力,史料中关于这方面的记载颇多。明“万历十二年初!王祖之子龙敦…¨唆萨木占口:‘尔妹见在我家,汝可与我谋杀噶哈善(努尔哈赤妹夫)’”。萨木占听其言,带领族人遮杀于路。太祖闻之,聚众往寻其尸,兄弟中皆与龙敦同谋,竟无往者。太祖带数人往寻之,族叔尼玛兰城主棱敦止之曰: “族人若不怨汝,焉肯杀汝妹夫,汝且勿往,恐受其害”。当努尔哈赤率部欲攻取兆佳城时,龙敦亦暗中遣人将此密告兆佳城主李岱,致使努尔哈赤劳师往返,一事无成。龙敦又频繁地策划刺杀努尔哈赤,五祖子孙“同誓于庙,欲谋杀太祖”,使努尔哈赤寝卧不安,每“睡到半夜,闻门外有步履声,即起佩刀执弓,将子女藏于僻处,令后故意如厕,太祖紧随,以后之体蔽己身,潜伏于烟突侧。”竟致利用妻子的身体掩护自己,以防族人的刺杀。甚至当他抓到族人派来的刺客,仍惧怕其势力,不敢杀掉,以免族人以此为口实,兴兵问罪,而以窃牛名释之。此时努尔哈赤是何等的艰难。
刺杀努尔哈赤不成,索长阿的第三子绰奇塔又与六祖宝实之子康佳和觉善三人同谋,“纠合哈达国万汗兵,以浑河部兆佳城主李岱为向导,劫掠努尔哈赤所属的瑚济寨而去”。
索长阿的子孙在努尔哈赤创业时,全力地阻止遏制其势力的崛起,在分化宗族势力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当努尔哈赤建立政权挥师西逆时,其宗族,包括索长阿的子孙们又在其率领下奋力冲杀,为建立清王朝树立了汗马功劳,其后人被赐“红带子”。
满族肇氏,经《宗谱》与史料相互印证,为清太祖努尔哈赤祖父的兄长德世库的后裔,原为觉罗,后被革退,系紫带子,沿用祖姓觉尔察氏,其家中存有《福陵觉尔察氏谱书》。《福陵觉尔察氏谱书》在谱序及奏折中都有其先世居呼兰哈达山下觉尔察地方的记载,并“因以为氏”。该氏的先世与努尔哈赤所居毗邻,称努尔哈赤为兄。当觉尔察氏的先世在努尔哈赤起兵后因故受到努尔哈赤的处罚,“抽了红带子,降为陈满洲”时,德世库的后代!尚以觉尔察为姓氏。此足证,努尔哈赤宗族此时尚没有以爱新觉罗为姓氏。
对改用汉字“肇”为姓的满族人,《兴京县志》载:“肇氏即爱新觉罗氏”。此记有错。在有清一代,同为六祖之一的德世库和索长阿二人之后裔,前者为觉尔察氏,后者为爱新觉罗氏,非皆为爱新觉罗氏。
综上,清朝发祥地新宾的《爱新觉罗宗谱》,虽远不如爱新觉罗氏宗室《玉牒》完整全面,但它全面书录了索长阿的后裔世系,并佐证了《满洲实录》和《太祖武皇帝实录》中,爱新觉罗氏宗族内部的纷争,揭示了清前努尔哈赤创业的艰难和蹉跎生涯。《爱新觉罗宗谱》和《福陵觉尔察氏谱书》两部民间谱书,无疑是研究清前努尔哈赤家族发展的两部重要文献,是不可多得的研究满族社会发展史的民间资料。
舒姓的来源
舒(Shū)周朝封皋陶的后代于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建立舒国,曾被徐国所灭,后又复国,不久又亡于楚国,其国君族人以舒为姓。舒姓另有两支,一是出自任姓,相传为黄帝的后代;另一个是出自清代,为满族舒穆鲁氏所改。舒姓望居巨鹿郡(今河北平乡)。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老舍原名舒庆春,话剧《茶馆》为其经典之作,至今常演不衰。
舒姓最早的来源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古时期,据说舒姓是黄帝的直系后代。在周代,周武王攻灭商朝后,大封诸侯国,他封古帝皋陶的后代于舒(今安徽庐江县西),建立“舒”这个诸侯国,爵位为子爵。春秋时,舒国被楚国攻灭,舒国的公族后代子孙就以国名“舒”为姓。由于皋陶姓偃,因此舒姓起源于偃姓。舒姓后来在河北巨鹿郡发展成望族,世称钜鹿望。少数民族满族也有后来改姓“舒”的。我国二十世纪最著名作家舒庆春(老舍)先生就是满族。
舒姓在我国不是一个大姓,人少。舒姓在大陆与台湾都未进入一百大姓行列,在《百家姓》里排名第123位。正因为舒姓小,人少,才使舒姓人氏见面彼此都非常亲切、热情,这在我的生活中,体验尤为深刻。记得85年,年少的我到贵州求学,见花名册中有一位同学也姓舒,我立刻就去找他,并同住一室。他对我讲述他那里的舒姓家族。他是贵州黔东南人,侗族,他们那里的一个寨子,全是舒姓。他们祖上原本并不生活在此,是抗日战争时逃乱于此,并在此安家落户,繁衍后代。
舒姓人氏虽少,但我经常在报刑、电视上看到一些舒姓人氏。舒姓人大都勤劳、勤奋,爱国、爱家,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并有所作为。
中国人很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很讲究自己的礼仪和姓氏。我相信,我们舒姓的后人,不仅会把舒姓壮大,而且,我们舒姓后人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栋梁,贡献我们的聪明才智,并留下我们的足迹。
舒氏谱别
正大光明 承兴士行
文武忠国 佳道永昌
泰运启开 祥瑞基登
佐祖安邦 志在朝政
睦帝亲善 仁德礼信
想了解你的姓氏历史吗?想拥有自己家族的族谱嘛?百姓通谱可以帮助你拥有属于自己家族的电子家谱哦。
从我见过的资料有四:
一、从甘肃宗亲所编修《幸氏宗谱》中,所撰《幸氏源流及播迁概况》一文中写到:“江西还有另一支幸姓人家不容忽视。始祖幸灵(不是晋代幸灵),在南宋初年任南昌知府,做官清康,为人正直,卸任后落业于丰城县幸家村,以后迁移到泰和县鹅掌大丘置业定居。至宋朝末年,传续七代,每代除最小的儿子留泰和故居守业外,其余的都迁至本省的赣州、高安、永丰、吉水、新余、安福、抚州、饶州和湖南、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外省。以后可能因朝代更替、战乱频繁和自然灾害等原因,或蒙不幸,或发展滞后,少有踪迹。”这里提到了“鹅掌大丘”是在江西泰和县。
二、又从幸氏家族网论坛中,幸大伟发表的《继湖广填四川》中提到“四川南川县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为多。”这里提到“鹅掌大丘”是在湖北麻城孝感乡。
三、《幸氏通讯》第二期,“幸氏起名与字辈”栏目中,“重庆南川水江幸氏字辈(祖籍江西宁江府鹅掌大丘)”,这里“鹅掌大丘”又属江西宁江府。
四、据泰和县志办肖文定先生介绍:“鹅掌大丘”在泰和县有两个地方叫此名,一是禾市镇的禾院村,一是在灌溪镇。很多姓氏来查鹅掌大丘,但都没有此姓的记载,按历史分析,鹅掌大丘像山西洪洞大槐树一样,是一个移民集中点。”按湖北黄岗县志记载,迁到麻邑的江西移民,为纪念江西的移民点,也在麻邑取了“鹅掌大丘”这个地名。
]
三姓 三氏家谱 三姓起源 三姓名人 三姓的来源 三姓简介
本文2023-10-14 12:01:1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2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