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的五十上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建国后的五十上将。,第1张

萧 克(1907- 湖南嘉禾) 李 达(1905-1993陕西眉县)

  张宗逊(1908--1998陕西渭南) 李克农(1899--1962安徽巢县)

  王 震 (1908—1993湖南浏阳) 许世友(1905-1985河南新县)

  邓华(1910-1980湖南郴县) 彭绍辉(1906-1978湖南湘潭)

  张爱萍(1910-2003四川达县) 杨成武(1914-2004福建长汀)

  韩先楚(1913-1986湖北黄安) 李涛(1905-1970湖南汝城)

  傅秋涛(1907-1981湖南平江) 王平(1907-1998湖北阳新)

  吕正操(1905- 辽宁海城) 傅钟(1900-1989四川叙永)

  萧华(1916-1985江西兴国) 甘泗淇(1903-1964湖南宁乡)

  宋任穷(1909-2005湖南浏阳) 赖传珠 (1910-1965江西赣县)

  洪学智(1913- 安徽金寨) 周士第(1900-1979海南琼海)

  郭天民(1915-1970湖北红安) 周纯全(1905-1985湖北红安)

  杨至诚(1903-1967贵州三穗) 陈再道(1909-1993湖北麻城)

  陈奇涵(1897-1981江西兴国) 王宏坤(1909-1993湖北麻城)

  苏振华(1912-1979湖南平江) 刘亚楼(1910-1965福建武平)

  刘 震(1915-1992湖北孝感) 陈锡联(1915-1999湖北红安)

  韦国清(1913-1989广西东兰) 陈士榘 (1909-1995湖北荆门)

  陈伯钧(1910-1974四川达县) 锺期光(1908-1991湖南平江)

  宋时轮(1907-1991湖南醴陵) 朱良才(1900-1989湖南汝城)

  董其武(1899—1989山西河津) 唐 亮(1910-1986湖南浏阳)

  叶 飞(1914-1999福建南安) 杨得志(1910-1994湖南醴陵)

  王新亭(1908-1984湖北孝感) 黄永胜(1910-1983湖北咸宁)

  李天佑(1914-1970广西临桂) 陈明仁(1903-1974湖南醴陵)

  贺炳炎(1913-1960湖北松滋) 阎红彦(1909-1967陕西子长)

  谢富治(1909-1972湖北红安) 陶峙岳(1892-1988湖南宁乡)

  乌兰夫(1906-1988)内蒙 周 桓(1909-1993辽宁东沟)

  杨 勇 (1912-1983湖南浏阳) 李志民(1906-1987湖南浏阳)

  赵尔陆(1905-1967山西崞县) 王建安(56年补授1907-1980湖北红安)

李聚奎(58年补授1904-1995湖南涟源)

上将萧华,就是上将肖华,两人是同一人,只不过是萧姓简化为肖姓而已。萧华红军时代曾任少共国际师政委,写过《长征组歌》,解放后授衔时,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文革前升任主任,文革后出任兰州军区第一政委,1955年授衔时被授上将军衔。

  最年轻的开国元帅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育容,湖北黄冈人,1955年授衔时年仅48岁,时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大元帅排第三位。

  

  最年轻的开国大将许光达(1908年11月19日—1969年6月3日),原名许德华,湖南长沙人,1955年授衔时年仅47岁,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司令员兼政委、装甲兵学院院长、坦克学校校长,十大大将排第十位。

  

  最年轻的开国上将萧华(1916年1月21日—1985年8月12日),也写作肖华,江西兴国人,1955年授衔时年仅39岁,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57位上将排第17位。

  

  最年轻的开国中将有3位:刘西元(1917—2003),原名刘熙元,曾用名刘东元,江西吉安人,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青年部副部长;谢有法(1917—1995),江西兴国人,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张池明(1917—1997),又名张家相、张赤民、张家驹,湖北麻城(今河南新县)人,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参谋长。他们1955年授衔时均年仅38岁。

  

  

  

  最年轻的开国少将有2位:1955年授衔时最年轻的是吴忠(1921-1990),四川苍溪人,年仅34岁,时任第40军军长;此外还有个王扶之,1923年出生(至今健在),别名王硕,陕西子洲人,1964年授衔时41岁,时任第39军第一副军长。

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祖国大西北的兰州军区,一时将星熠熠,好几位能打仗的名将都去了兰州军区。更厉害的还是军区政委。军区司令员换了三位名将,军区政委却始终不动。他们都是谁呢?

1977年,复出工作的萧华来到兰州军区担任政委。当时的兰州军区司令员是韩先楚,闻名全国的旋风司令。韩先楚和萧华同为开国上将,他却是萧华的老部下,他这个军区司令员,见了萧华,要恭敬地喊老首长。

为什么呢?萧华的年龄没有韩先楚大,革命资历却比韩先楚要老。1933年,17岁的萧华在中央红军中担任师政委,成为正师级,当时的韩先楚年龄比萧华要大,却还只是红25军中一位连级干部。

和萧华差了好几级。解放战争时期,韩先楚和萧华同在东北战场,而且最开始同在南满军区,萧华担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南满军区副司令员,韩先楚只是军区下辖的一位纵队副司令员。

韩先楚进入东北的第一场开门红,鞍海战役大捷,迫使潘朔端一个师和平起义,离不开顶头上司萧华对他的支持和信任。是萧华让他放手指挥的。

建国后,韩先楚担任大军区司令,为国镇守一方。萧华在总政治部,担任过主任,是总政的一把手,主管全军的干部调配,身份和地位当然还是在韩先楚之上。

在兰州军区的 历史 上,只有一位开国上将担任过军区司令员,他就是韩先楚,也只有一位开国上将担任过军区政委,他就是萧华。最能打仗的上将,最会做政治工作的上将,同在兰州军区,这是大西北的幸运,也绝对是兰州军区的高光时刻。

1980年,韩先楚调离兰州军区,进京任职,和许世友等人一样,都成为军委的常委,后来还担任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先楚走了,萧华继续留任兰州军区政委。

那么,谁来接替韩先楚,和萧华搭档呢?邓小平亲自选定了一位爱将,他就是杜义德,刘邓大军第六纵队的政委。建国后,杜义德长期在海军系统中任职。海军工作离不开杜义德,可是邓小平认为兰州军区需要一位会打仗的司令员,便派杜义德过去。

有杜义德在兰州军区,邓小平放心。杜义德只是开国中将,萧华是开国上将,他的资历当然在杜义德之上。可是听说杜义德成为自己的新搭档,萧华非常高兴,乃至于竟然从大西北赶回北京亲自迎接杜义德。

为什么呢?因为杜义德会打仗,一旦西北有战事,旋风司令韩先楚走了,西北就是需要像杜义德这样经历过战火淬炼的将军。萧华和杜义德一起来到兰州军区,他们一起考察大西北的地形。

当他们来到祁连山下时,萧华还和杜义德开玩笑,他指着一群马匹说,这群马匹中间,说不定还有当年你们西路军骑兵师跑散的战马留下来的后代呢。杜义德很爽朗地笑了。

萧华说的没错,杜义德当年在西路军中担任骑兵师师长。他对大西北,对祁连山很有感情。那里掩埋着他们骑兵师战友们的遗体,到处都飘散着战友们的忠魂。

1982年,杜义德卸任兰州军区司令员,萧华送走了他的第二位搭档,又迎来了第三位,也是一位所向披靡的战将,他就是开国中将郑维山,当年华北战场第三纵队司令员。

郑维山对大西北的感情比杜义德还要深。当年,他们都是红四方面军将领,都参加了西路军,都是正师级将领。面对疯狂的马家军,郑维山统领的红88师损失殆尽,这让他痛彻心扉。

十几年后,郑维山参加了解放兰州城的战役,朝着当年的仇人马家军万炮齐鸣,为死去的战友们报了仇。如今,三到兰州,郑维山更是感慨良多。

1983年,萧华离开了兰州军区,进京担任了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在兰州军区当了7年的政委,先后搭档韩先楚、杜义德和郑维山等三位名将。巧的是,这三位名将,都是大别山子弟。

韩先楚是湖北红安的,杜义德是湖北黄陂的,郑维山是河南新县的。三位大别山的猛将,来镇守大西北,这是大别山的光荣,也是红四方面军的光荣。

1916年生于江西省兴国城区。

192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任共青团兴县委书记。

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7月加入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特务营政治委员,第10师30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红军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红1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陕甘支队第一大队政治委员,红一军团第二师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343旅政治委员,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鲁西军区政治委员,115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共辽东省委书记,南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兰州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3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6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第8、11、12届中央委员。

1985年在北京病势。

1.14岁任少共兴国县委书记,16岁任少共国际师政委,向来有“娃娃司令”之说。

2.1983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是党的八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届、第五届人大代表。

3.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抗日战争中,我军被分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其中八路军下辖115师、120师和129师,其中115师最受重视,战斗力最强,129师次之,120师最差。1937年8月25日,由红军第一方面军和第七十四师等部编成,林帅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辖第三四三、第三四四旅和独立团,共15万余人。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领导军民组织了无数次的对日战争,沉重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抗日八年,消灭大批日军和伪军共计50余万人。对日战争的首秀平型关大捷就是出自115师之手。后来的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都是115师发展起来的,华东野战军的一半也是115师的老部队。

115师参加了平型关大捷、广阳战斗、汾离公路三战三捷、陆房突围、梁山战斗、温塘战斗、町店战斗等多次战斗,其中和其他部队一起参加的百团大战规模最大,意义最为深远。

115师作为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部队里面自然少不了杰出的军事将领。1955年授衔,115师走出的将帅是最多的。一共培养了3位元帅,2位大将,11位上将。对比一下,129师一共培养了2位元帅,两位大将,八位上将;120师只有一位元帅,就是贺老总,一位大将,八位上将。115师曾经担任该师的师长旅长,团长级别的人物,在1955年都被授予元帅,大将,上将等军衔。

分别是林元帅、聂荣臻元帅和罗荣桓元帅。林帅是我人民军队将领当中和粟裕大将双雄并峙的一代战神,作为115的正师长,55授衔是成为仅次于朱老总和彭德怀元帅的元帅,稳坐第三把交椅。解放战争开始后,从苏联归国的林帅被委以重任,夺取了东三省这块战略要地,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辉煌胜利,消灭了老蒋的两个王牌军。

林帅带领四野挥师入关,有点像当年清朝入关。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的军队一起参与了平津战役,解放了北京和天津。林帅带领四野继续南下,消灭了国军小诸葛白崇禧的军队。最后解放了海南岛,1955年林帅被授予元帅当之无愧。

聂荣臻元帅是115师副师长,后担任政委,虽然比林帅大八岁,但是和林帅比差了点。聂帅解放战争时期也担任过华北野战军司令员,我军的元帅大都担任过野战军司令员,比如彭老总担任过一野司令员,林帅是四野司令员,陈老总是三野司令员,刘帅是二野司令员。聂帅为首任北京市长,也负责了开国大阅兵的总指挥工作,后担任过我军总参谋长。领导了我国两弹一星的工作,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罗荣桓元帅在115师里担任政治部主任,和陈光率部挺进山东,创建山东抗日根据地,担任过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元帅担任过四野的政委,被毛爷爷称为军政双优的人才,受到了毛爷爷的格外垂青。虽然罗帅的战功不耀眼,但是1955年依然被评为元帅。

徐海东大将,担任115师344旅旅长,后率部开赴华中,任新四军江北副总指挥。徐海东大将的主要贡献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准确地讲是在红军长征时期,战功卓著,在关键时刻挽救了红一方面军,为红一方面就提供了大量补给。虽然1940年以后,徐海东将军一直担任闲职。但是其凭借在长征时期的巨大贡献,在55年授衔时特意被毛爷爷评为开国第二大将军。

黄克诚大将,担任344旅政委,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战胜利后,进入东北,创建了西满根据地,任西满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政委。解放后任天津市委书记,总后勤部长的职务,55年授衔被评为大将。

而在57位开国上将中也有11位上将,也是走出上将最多军队,大都是团一级的将领,曾经在115师任旅长,团长,政委,参谋长等职位。115师343旅参谋长陈士渠、685团团长杨得志,长征时期强渡大渡河,686团团长李天佑,平型关大捷负责突击,林帅麾下少见的悍将,这三位在1955年授衔时是上将;以及685团政治处主任邓华,抗美援朝时期是仅次于彭老总的第一副司令员,688团政委刘震,686团副团长杨勇,我军“三杨”之一,343旅政委萧华和陈光一起指挥广阳伏击战,击毙、击伤日军1000余人。

邓华、刘震、杨勇和萧华这四位也是上将。343旅政治部组织科长唐亮,688团副团长韩先楚,被称为“旋风司令”,解放海南岛第一功臣,独立团副团长黄永胜,擅长大兵团作战,独立团团长杨成武,飞夺泸定桥,这四位也是上将。

总的来讲,115师一共走出了3位元帅、两位大将和11位上将,这是抗日战争时期三个师和新四军,培养出高级将领最多的军队。

建国后的五十上将。

萧 克(1907- 湖南嘉禾) 李 达(1905-1993陕西眉县)   张宗逊(1908--1998陕西渭南) 李克农(1899--1962安徽巢县)   王 震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