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皇上顺序排列
秦朝一共经历了三位皇帝:
1、秦始皇嬴政,在位时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共12年。
2、秦二世胡亥,在位时间:公元前209年-公元前207年,共3年。
3、秦王子婴,在位时间:公元前207年,共46天,初称皇帝,后改秦王。
扩展资料:
秦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人的祖先大费是黄帝之孙颛顼的后裔,舜赐其嬴姓。秦穆公时,任贤使能,虚心纳谏,灭国十二,开地千里,国力日盛。
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同时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
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胡亥(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07年),嬴姓,赵氏,名胡亥,秦始皇第十八子,公子扶苏之弟,秦朝第二位皇帝,即秦二世,亦称二世皇帝,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07年在位。
胡亥少从中车府令赵高学习狱法。秦始皇出游南方病死沙丘宫平台,秘不发丧,在赵高与李斯的帮助下,杀死兄弟姐妹二十余人,并逼死扶苏,而当上秦朝的二世皇帝。
秦二世即位后,赵高掌实权,实行残暴的统治,终于激起了陈胜、吴广起义,六国旧贵族复国运动。公元前207年,胡亥被赵高的心腹阎乐逼迫自杀于望夷宫,时年二十四岁。
子婴(?-前206),即秦三世,嬴姓,名子婴或婴,秦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在位46天。初称皇帝,后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九月,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五天后,子婴诛杀赵高。十月,刘邦率兵入关,在位仅四十六天的子婴投降刘邦,秦朝灭亡。
参考资料:
秦朝-
秦始皇-
胡亥-
子婴-
秦王族从来不是赵氏,至少从非子受封于秦之后就不该用了。
哪怕有些族人仍用赵氏,这已经说明他并非秦国王族,顶多算旁支。
秦汉以前,姓不变,氏是随时可以改变的。
氏大多来源于封地,例如赵氏,因为他们的祖上受封于赵地,因此为赵氏。韩魏赵三家同样因为封地命名的。
秦赵二国有共同的祖先,但就如黄帝是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一样,离得太远了,秦国只供奉自家祖宗,也就是秦国老祖非子,绝不会在勾搭上“赵氏”。
秦始皇在赵国当人质的时候,取赵氏,可能因为出生于赵国,也可能出于示好赵国,一旦他回到秦国,绝不会再称为赵正,叫公子政更合适。
他当上皇帝后,可以叫秦正、嬴政,但绝不会叫赵正。嬴姓不会变,氏是可以变得。都是一国大王了,还留恋个“赵”,真当嬴政对赵国有什么好回忆不成?
赵、秦源自一个祖宗,赵氏先发达,非子算是赵氏旁支,为了拉关系自称赵氏不无不可。后来非子发达了,他们这一族迁走,之后俩家彻底成为两族。
我简单把秦赵族谱说下就好。
季胜—孟增—衡父—造父(赵氏老祖)—渠父—安父—梁父—莒父—奄父—叔带(赵国始祖)
恶来—女防—旁皋—太几—大骆—秦非子(秦氏老祖)
季胜和恶来是兄弟,秦国在非子时期,跟赵氏连一家都算不上,顶多算个穷亲戚上门。
别老拿太史公的《史记》说事,里面还叫刘邦汉高祖呢。
至于赵高,更可能是赵氏在秦国的质子的后代,类似秦始皇的身份,这也能为秦始皇信任赵高提供解释。
至于说秦国宗室有叫赵某某的,这很正常,鲁国三桓之乱,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都是鲁庄公的亲兄弟,这不比所谓的“赵某某”更有说服力?
所以,别老拿秦国嬴姓赵氏说事。
秦代君主的名号有妃胜、侯胜、伯胜、仲胜、齐胜、凯胜、康胜、丁胜、李胜、人胜、说胜、贾胜、田胜、哉胜。
胜石,胜书,胜扩,胜宁,胜盘,胜刺,胜辛,胜印,胜苏,哀秦,胜仁,胜昌,胜师,胜司,胜曲梁,胜宋,胜宋
秦国作为最近分封的诸侯国,又作为周朝西障的诸侯国,面临着与关东诸侯国不同的局面。首先,秦国应该实行郡县制,以应对强大的外部威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一直与权戎等游牧民族交战。
其次,秦国应实行郡县制,以解决秦国内部频繁出现的“君臣不服”的政治危机。秦宁公死后,秦的大嫔妃和三祖废了国君,暗杀了他,另立国君,引起了秦国的动乱。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必须从郡县制中寻找出路。第三,秦国应该实行郡县制,以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一、顺序列表(序号/头衔/姓名//任职年限和执政时间):
秦襄公(?—公元前766年),嬴姓秦,秦庄公次子明凯,是春秋时期第一个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秦国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78年至公元前766年。
公元前778年,秦庄公被印江杀死。他的长子师傅带领军队与印第安人作战,并把君主的位置让给了秦襄公。当时秦国国力孱弱,帝戎几近灭顶之灾。秦襄公登基之初,他的妹妹缪嬴嫁给了任荣汪峰,以瓜分任荣。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都胡艺(今陕西陇县),东进。
公元前771年,沈侯联同权荣攻打濠江,在骊山下把杀死,带兵救出周。周平东迁,秦襄公派兵护送,以封诸侯。东移后,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让给了秦,这是皇室无法控制的。从此,秦国成为西周的诸侯国,为日后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死于讨伐西戎的途中,葬于故里(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他的儿子秦文公继承了他。
秦德公(公元前710年-公元前676年),嬴姓秦,家谱上有他的名字,是的次子,秦武公的弟弟,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的弟弟,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676年。
公元前678年,秦武公死,其子白被封在平阳(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他没能成功,他的弟弟秦德公成功了。
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将秦国都城迁到永城(今陕西凤翔县),祭牛、羊、猪三百头给天地,占卜是否宜居永城。占卜的结果是后人在黄河边饮马。同年,梁和芮的君主来到朝廷。
公元前676年,首次设立在城市的四个门口祭祀狗,以驱散传播疾病的酷暑。
秦德公有三个儿子,长子秦,次子秦成公,幼子。676年前,秦德公死,葬于杨。长子秦弓玄继位。
秦龚辉(?——公元前387年),嬴姓赵,其族谱上有他的名字,以区别于春秋时期的秦。一般来说,它也被称为后,秦的儿子秦,在战国时期的君主秦,在位13年(公元前399-387)。
龚辉统治时期,秦国的“四世之乱”结束了。秦国失去了河西的领土,但也夺取了蜀国的南郑(今汉中)。秦在完成了在汉中的壮举后死去,留下了一个为秦而生的儿子。
秦献公(公元前424年-公元前362年),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嬴姓,秦氏,《世本》为秦元公,《越绝书》为秦元王。103010记载名师纪(
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在秦国推行改革,包括废除殉道、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户籍、推行县制,并数次发动战争收复河西失地。秦献公时期的改革虽然不彻底,但为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311)生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姓易,秦或赵。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公元前337年至公元前311年在位)是秦孝公的儿子。
十九岁即位,为秦惠王。以宗室多怨,宗室灭商鞅,不废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第一个秦王。
他在位期间,张仪、连横执政,公孙衍、荀李子和司马错执政,伊渠北伐,巴蜀西平,东有汉沽,南有商鞅,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11年,他去世,享年46岁。谥号惠文,葬于宫铃。
获得了老师纪(公元前424年-公元前362年)的称号。战国时期,秦郭俊获得了秦的国号,《史记索隐》是秦元公,《世本》是秦元王。103010记载名师纪(x)。秦灵公之子,在位23年(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62年)。
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在秦国推行改革,包括废除殉道、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户籍、推行县制,并数次发动战争收复河西失地。秦献公时期的改革虽然不彻底,但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越绝书》为王,《史记索隐》录名曲梁。战国时期秦王秦献公之子,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魏阳(即商鞅)进行变法,奖励农战,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级行政,开辟新路,加强中央集权,不断提高农业生产。
对外,秦国与楚国交好,与韩国订约,联合齐、赵攻打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疆域扩展到洛水以东。此后国力越来越强,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嬴姓赵,名思,咸阳(今陕西)人
西咸阳市)人。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秦孝公之子。
十九岁即位,是为秦惠王。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
当政期间,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公元前311年,去世,时年四十六,谥号为文,葬于公陵。
正史中,关于秦国(秦朝)王室姓氏的记载是很明确的,那就是赵氏。二十四史之首——《史记》中关于这一点更是直接明白地说秦始皇“姓赵氏”,并且称呼他“赵政”。不仅如此,《史记》还详细介绍了嬴姓的起源、发展、分化以及秦国为赵氏的缘由(有兴趣深入了解者请参阅《史记秦本纪》)。
《淮南子》等书并未详细介绍秦国为赵氏的原因,只是直接以“赵政”表称秦始皇。可能是因为《淮南子》不属史经而是杂文集,而在离秦始皇生活时间很近的汉朝,人们知道秦始皇私名“赵政”就像我们现在知道民国的总统名为“蒋中正”一样,只是个人人皆知的常识,《淮南子》也就是很自然的写了一下秦始皇的名字。
至于姓与氏的关系和区别,我不想再去重复啰嗦姓是什么氏是什么,男子用氏女子用姓之类的东西,那些也只是后世的表面概括和主观归纳,并不见得科学和全面,还搞得特复杂。其实姓和氏很简单,都是某一个血缘族群的名号,只不过所处年代不同而已。姓很早氏较晚,所以姓带有部落时代母系社会的特征,氏则主要是以家族为主要形式的血缘族群的名号。而在人名前加上血缘名号恰恰是在东周开始兴起的时尚,而此时正是氏的盛行期,那么很自然的,人名前加的主要就是氏而不是已经接近消亡的古姓了。
至于有些人说“秦国恢复了嬴姓”,我只能说这是滑天下之大稽,一个生活在文明高度发达的周代的人却非要去捡早已成为历史的古部族名号那不在是开历史的倒车吗?而且我们也不难看出,某些人认定非子恢复“嬴”姓的根据无非是《史记》中的一句“使复续嬴氏祀”而已,但这句话本意只不过是说非子得了封赏成了附庸后身份有所提高,周天子让他恢复自家传统继续祭祀嬴姓的老祖先罢了。有些人因此无限上纲,先是故意把祭祖说成什么特了不起的权利,然后由此得出非子“恢复嬴姓,成为嬴姓大宗”从而“不再姓赵”的结论。
事实上,真正研究先秦史的人都知道祭祖并不是特不得了的权利,但凡有点身份的人均可祭祖。在周代,也就是奴隶和平民不具有此项权利,而恰恰恶来这一支人丁自周武王伐商后就沦为奴隶失去了祭祖权。大骆被造父解救出来后也不过只是个平民,仍然不能祭祖,于是非子在成为附庸前也不能祭祖。看明白了吗?这个被中断的祭祀只是非子家这一支的,并非嬴姓所有的祭祀活动都中断了。伪学者的历史知识很浅薄但对于混淆视听搅乱概念却是有一定造诣的。
现在非子成了附庸了,已然成了个小小的贵族,那么自然也有了祭祀的权利。对于从来没有祭祀过的家族来说,也谈不上“复”和“续”,但非子的祖上曾经是可以祭祖的,那么现在非子也就是恢“复”了被中断了几代人的祭祀权,使之又得以继“续”。但是大家要注意这其中的“奥妙”:非子恢复的只是他自己本应该有但因恶来之故才失去的祭祀权,这不是嬴姓族群唯一的祭祀。事实上嬴姓的祭祀一直未曾中断,在很多氏族中始终得以保持和继承,例如赵氏、徐氏、葛氏、费氏、廉氏等等都是嬴姓的贵族成员,他们都是一直在祭祀嬴姓先祖的。至于非子,他只不过是恢复成了众多祭祀嬴姓的成员之一而已,并没有得到什么“大宗”的地位,毕竟他还只是一个未入五爵的附庸,比他地位高得多的嬴姓成员还多得是,嬴姓大宗轮不到他做,况且连恶来都没有当过嬴姓大宗,他能继承谁的?还想继承蜚廉的地位?那就更别想了,蜚廉的衣钵早就由季胜继承并传给赵氏了,何况连非子自己都成了赵氏后人。
秦国皇上顺序排列
本文2023-10-14 10:36: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