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姓 见氏家谱 见姓起源 见姓名人 见姓的来源 见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见姓 见氏家谱 见姓起源 见姓名人 见姓的来源 见姓简介,第1张

见[见,不可读作xiàn(ㄒㄧㄢˋ),读音作jiàn(ㄐㄧㄢ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岘山,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清朝方濬师在《蕉轩随录》中记载:“王渔洋 载新城旧事云:‘邑有仉、俳姓、其姓、见姓。’”著名的清朝学者王士祯在《池北偶谈》中所指的“新城”,就是东海兰陵郡新城邑,即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是见氏的发源地之一。

近有学者认为见氏发源于兰陵郡丞县,即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镇,后散迁到淄博、潍坊一带;清朝时期大移民时移出六个支族,两支去了陕西,另外四支去了安徽太和。

古时齐国有大岘山,在今山东省潍坊市临胊县东南部,为齐国重镇,建有著名的穆陵关,春秋时期称为齐国天险。东晋末期,大将军刘裕(后来的南朝宋武帝)率军进攻南燕国,南燕国君主慕容超手下的大将公孙五楼曾提出建议“宜断据大岘,坚壁清野,以绝晋军之资”,可惜慕容超没有听从,结果惨败。

大岘山一带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为姜齐大军重守之地,以御晋国,常居者以地为姓氏,称岘氏,后去“山”称见氏,简化字为见氏。

而今山东省枣庄地区,在夏朝时期其南部属鄫国,北部和西部属滕国和薛国。到了商朝时期,其西北部为滕国、郳国和薛国,东北部则属鄫国,中部为蔇国,南部为逼阳。在西周时期其东部属鄫国,南部属逼阳,西部属薛国,北部属滕、郳二国,因而枣庄地区实为鄫(曾)氏、薛氏、蔇氏、逼氏、阳氏、滕氏、郳氏等姓氏的源发地之一,却没有任何关于见氏族源的史籍记载。

因而,姜姓见氏实发源于淄博、潍坊一带,史称见氏正宗。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古代涀水,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涀水,古河名,有两条,一条在今陕西省高陵县,另有一条在今河南省叶县,均在当时晋国境内。西周初期,居住于涀水两岸的住民以涀水名称为姓氏,称涀氏,后因水患而陆续迁离其流域,遂将姓氏去“氵”,称见氏,简化字为见氏。

该支见氏与姜姓见氏没有血缘关系。

第三个渊源:源于兵器,出自古代兵器鋧,属于以器皿名称为氏。

鋧,即小矟,也称作小矛、小槊。古代兵器中的矛,一般长一丈,而特别长至一丈八尺者称“矟”。古代度量衡,一尺为今六寸,丈八尺即今三米六(360厘米)。而不足一丈长的矛(120~200厘米),则称为“鋧”。在古代,秦国、晋国、楚国军队中皆专有“掷鋧卒”,即标枪手,具有强大的中距离攻击力,在冷兵器时代,鋧主要用来在野战中对付骑兵、战车、批甲士等,适于大兵团作战和围袭。

那些“掷鋧卒”亦被称为“鋧矟族”,后有以其兵器特征为姓氏者,称鋧氏,后有去“釒”者,称见氏者,简化字为见氏。

该支见氏的姓源复杂,有嬴姓、姬姓、芈姓的综合渊源,亦与姜姓见氏无任何血缘关系。

二郡望:

兰陵郡:又称济宁、氶县、枣庄。

太和县:春秋时期属于宋国,为鹿上邑。

三历史名人:

见才东:(19827----还活着呢),湖南,郴州,snwfvavb@tom

QQ150167697

见群力:(公元1952~今),山东桓台人。著名冶炼工业工程师。

山西临汾钢铁公司设计规划处副处长。1977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钢冶系。从事高炉部分的设计工作二十余年,成绩显着。

曾参与了临钢炼钢工程的设计和设计管理以及石灰窑、炉衬、化铁炉、钢渣处理等工程的设计工作。主要参加设计项目有:100m3高炉的设计、220m3高炉的设计、300m3高炉的设计,使临钢的炼铁工业得到很快发展,由过去年产二十万吨生铁到1996年的五十二万吨生铁,各项技术指标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1995年220m3高炉扩容为300m3高炉,并应用了国内同类高炉较先进技术,如液压炉顶、液压泥炮、炭砖炉衬、高炉全部采用微机控制,修改了布袋除尘器,高炉投产一个月,指标即达到要求。高炉煤气翿用帇裫除尘器代替传统的湿式除尘,该项技术最初只在55m3以下的高炉上使用,是临汾钢铁公司首次在国内将该项技术运用于100m3高炉,冶金厅曾于1981年召开鉴定会。

1985年冶金部在临钢召开100m3高炉布袋除尘器现场会,之后逐渐推广到300m3级的高炉,为中国300m3高炉的推广应用做出了贡献。

1996年发表了《煤气布袋除尘技术在小高炉上的应用》一文。协助了地方一些乡镇企业建起8m3、15m3、30m3等不同容积的小高炉,为社会经济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

《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六年九月,发卒受地韩南阳假守腾。初令男子书年。魏献地於秦。秦置丽邑。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地动。华阳太后卒。民大饥。

一般认为,南阳假守腾应该和内史腾是一个人。

甘肃金昌滕氏字辈::“光宗耀祖”

山东临沂滕氏字辈:“安昌廷兴如丕”

江苏盐城滕氏字辈:“嘉堂鸿恭天大本观其宗作为之如正”。

江苏盐城滕氏字辈:“唯有春长在,其华兆万方,兴隆昌茂盛,福寿永世康,仁义礼智信,忠孝振家邦。”

江苏淮安涟水滕氏字辈:“长城兴万年”。

江苏邳州滕氏字辈:“昌国兴俊元启新建中华”。

湖南永顺滕氏字辈:“成家传代久树建召明德”。

湖南麻阳滕氏字辈:“成家国代久树建昭明德敦伦沛泽长克开荣继序作育裕经邦”。

山东夏津滕氏字辈:“敬承先训永兆如春光守远德庆燕长存”。

山东郓城滕氏字辈:“修敬义景仰忠良克守铭顺万世永昌

安徽和县滕氏字辈:“姬脉衍宏支右启文谋显”

芜湖三山区氏字辈:“本在修得忠孝传家之宝”

滕胤:

扩展资料:

源流之一:

出自黄帝第二十五子之滕氏,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史籍《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六位的即是滕氏。

根据史籍《万姓统谱》上的记载,相传四千年前的黄帝时代,黄帝有二十五个儿子,为四母所生,黄帝分封给他们十四个姓氏,分化成十二个胞族,分别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任)、僖、嬽、依,其中就有滕氏。

“滕”字在上古为“塍”,即田埂的意思。因“滕”与“塍”同音,古人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水足田广的膏腴之义。该支滕氏是黄帝后裔十二初始姓氏之一,是起源最早的一支滕氏,与塍氏不分彼此,立足繁衍于古滕州一带。

古代滕州(今山东滕州)历史久远,七千二百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现仍可见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

-滕姓

  滕姓,百家姓排名第73位。

  滕姓起源:天下滕姓出滕州,滕州历史久远,7200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境内有“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4000年前,正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五位的即是滕姓。“滕”字,古为“塍”,即田埂,因滕与塍同音,古文中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之义,由此也说明了滕州自古就是水足田广的膏腴之地。

  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这里又成为商代氏族的摇篮,史载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蚕玄鸟卵而生契,《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到公元前10世纪,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其弟、周文王十四子错叔绣于滕建立滕国,这是东周滕国的由来,错叔绣成为滕国的第一代国君。《滕县志》对此有详细记载。

  滕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很是有名。《左传》称滕国的疆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故而又称“滕小国”。别看滕国小,但因为它是姬姓周朝王室的嫡系后裔,因而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左伟》中记载了一个“滕薛争长”的故事: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春天,滕侯及其邻国的薛侯都到鲁国朝聘,两位国王为上朝的排列次序发生了争执。薛侯认为他先受封应当居长,滕侯却以自己是“周之卜正”,而薛是庶姓为由争得了长位,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薛国。由此可以看出滕国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这也应了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萝卜不大,长在了背(辈)上!”

  滕国自第一代国君错叔绣始,在春秋战国诸侯攻伐争霸的混战局面中存在了近七百年,历三十一世(一说三十二世),这几乎是个奇迹。滕国国君中最有名的是滕文公,他曾礼聘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孟子来到滕国,《孟子·滕文公》上、下篇中对此多有记载。滕国还被孟子誉为“善国”,至今滕州城的中心主道就取名为“善国路”,滕州博物馆里陈列着近年来滕州发掘出来的大量古滕国文物。

  关于滕国的灭亡,一说亡于齐,一说宋,一说越,留待专家学者们考证。滕国灭亡后,其王室后裔纷纷外逃,为了不忘国耻,永怀故土,遂以国为姓,改姓为“滕”,从此四处迁移,散居各方。如今,滕州本土反倒少有滕姓了,盖因战国末期滕国灭亡后滕国遗民避难外迁的结果。

  为了查证这一史实,笔者曾借赴北京采访之机与有关领导到国家图书馆查寻资料。《中华姓氏大典》中引证《通志》介绍滕姓:“滕氏,文王第十四子叔绣后也。”唐代《元和姓纂》中载:“周文王第十四子滕侯之后。滕失国,子孙以国为氏。”《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收集了目前已知的七种滕氏家谱,分别是:江苏镇江博物馆藏的《朱方滕氏五修族谱》、苏州《吴门滕氏世略抄》、浙江临海博物馆的《南阳滕氏宗谱》、浙江兰溪游埠乡《滕氏五聚堂宗谱》、现存美国的《浙江东阳滕氏宗谱》、山东泰安图书馆藏的《泰安滕氏家谱》,湖北新洲滕榨村《滕氏宗谱》。

  国家图书馆古籍珍本室仅藏一本上文目录中提到的《吴门滕氏世略抄》,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东吴滕文昭撰,序文中说:“吾滕氏肇自姬周文王十四子叔绣封于滕,即今山东滕县也。滕之有国始武王十三年乙卯,终敬王三十六年丁巳,凡六百三十九年。《孟子》七篇中颇著其行,然世次已弗能详矣。子孙繁衍,以国为氏,秦汉之间氏族未著,源流亦弗甚彰,至后汉顺帝时中郎将(滕)抚始以北海人显,厥后文章功业炳耀史册者代有其人,虽南北播迁,郡系不一,而渊源固未尝稍异也。今天下之滕可考者凡三:一曰北海之滕,始于中郎将(滕)抚……二曰南阳之滕……三曰东阳之滕,始于司业公(滕)令琮,起婺州之东阳,累叶同居,六传后分三支,递相迁徒,北抵青齐,西极巴蜀,东流吴会,虽派系不一,而皆导源于东阳。吾吴郡滕数典言祖,盖亦始自东阳,以司业公为鼻祖,世系具载,谱牒历历可稽……”

见姓 见氏家谱 见姓起源 见姓名人 见姓的来源 见姓简介

见[见,不可读作xiàn(ㄒㄧㄢˋ),读音作jiàn(ㄐㄧㄢ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战国时期齐国大岘山,属于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