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有哪些历史名人及名胜古迹呢?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4收藏

砀山有哪些历史名人及名胜古迹呢?,第1张

http://baikebaiducom/view/44503htm

历史沿革

砀山古迹

[5]  春秋时期,陈国株林。 战国时属宋国,,改砀邑。后楚来宋改属楚。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置砀郡(治砀县,今永城县城芒山西麓),为三十六郡之一,在县境设下邑县。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县境仍设下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砀郡(仍治故砀城)。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砀郡改属彭越的梁国(治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六年春,砀郡归汉。十一年三月丙寅,砀郡改属刘恢梁国(都睢阳,今商丘南)。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属吕产的吕国。八年八月,改属梁国。后九月,砀郡归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砀郡改属刘楫梁国。十二年,复为刘武梁国。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国改属豫州刺史部之。 新莽时(9年),改梁国为陈定郡,治所砀县改为"节砀县",改下邑县为"下治县",仍属豫州刺史部。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复砀郡(仍治砀故城),下邑县改名夏邑县(仍治下邑故城),仍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建初四年(79年),梁国迁都下邑故城,夏邑县属之。三国(魏)革梁国,砀县属徐州。 三国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夏邑县(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砀山县东1公里毛李庄)。青龙四年(236年),夏邑县(仍治砀山县东毛李庄)兼梁国国都。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 南北朝宋时,复置砀县,南齐(479年)废。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县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砀郡、砀县。砀郡治年在原下邑城(今毛李庄处),砀县治所鲁城(其址查无考)。北齐(555年)废砀郡、砀县,置安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 唐,砀山县属瞧阳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这域表置辉州。后唐砀山县属单州。 宋,属单州。 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郏三县,芒砀山一带又属砀山县辖 ,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为洪水荡没,迁治年至保安镇。 元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县,还旧地属东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砀山县随徐州改属中书省。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改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十四年十一月,砀山县改属直隶六部徐州直隶州。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徐州直隶南京(今南京市),后改为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仍治今南京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迁砀山县治于小神集(今砀山县城关镇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四十四年,复旧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旧城西1公里秦家堂(今城关镇),二十八年竣工,为夯土砖堞城垣)。 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民国22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民国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 民国27年5月,日军陷徐州。5月25日,陷砀城,日伪以徐州为中心的苏皖边区的1个市21个县作为特区直接控制。7月,日伪"砀山县维持会"成立。次年,成立伪"县政府"。31年1月15日,改属汪伪"苏淮特别行政区公署"(驻今徐州市)。33年1月13日,改属"淮海省"(仍驻徐州市)"第三专区"(驻砀山县),辖砀山,萧县,丰县3个县。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5日,国民党接管汪伪砀山县。 民国45年8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七纵五十八,五十九团在砀山县(砀北)大队配合下解放砀山县城。8月13日,离砀。8月16日,砀山县政府撤至砀北县陈集,贾庄一带;雪枫县(砀南)政府北撤至单县,成武县。不久,雪枫县返回砀南地区。9月,砀山(砀北),华山,单虞3个县撤至单县,成武,巨野县一带。11月,改设华砀县,并于年底返回至砀山县西北吴溜,蔡堂两区地带。36年7月,复建华山,砀山县,属豫皖苏解放区三专区。12月2日,恢复砀南县人民政府,属三专区。 民国45年11月,砀山县属豫皖苏三分区所辖;1949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所辖;1949年10月,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 1949年10月1日建国,砀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1950年2月,砀山县民主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15日,砀山县划归江苏省。 1953年3月6日,砀山县改属江苏省徐州专区(驻徐州市)。 1955年2月21日,将砀山县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 1956年1月12日,撤销宿县专区,砀山县改属蚌埠专区。1月,砀山县人民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撤销萧县,砀山县,组建萧砀县,属蚌埠专区。 1961年4月7日,萧砀县改属宿县专区。12月15日,撤销萧砀县,恢复砀山县,仍属宿县专区。 1968年8月,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1年12月30日,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至今未变。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肖姓是满族的是满族的居多,不排除有汉族的。这需要根据自己这一支的历史状况具体确定。

  

  肖氏源流五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萧,清满洲人姓,世居沈阳。”

  ⑴满族石穆鲁氏,亦称石莫勒氏,满语为Simulu Hala,世居浑春,后多冠汉姓为萧氏、石氏、穆氏、鲁氏等。

  ⑵满族伊喇氏,亦称伊拉喇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移喇部,即契丹国姓耶律氏家族的后裔子孙,满语为Ilan Hala,汉义“三”,世居三姓(今黑龙江依兰),属于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萧氏、刘氏、王氏、肖氏、李氏、黄氏、白氏等。

  请参考

  萧姓_好搜百科

  http://baikehaosoucom/doc/5919897-6132815html

  肖姓_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6uwkGXeJtlP6EaGK3pLnQ8u_OIZ0gmmAd2XVvIWpyh0p8zpUTUBuIpPJTe__5Nno-zn5CklFeIe7NUmx0k_Mq

安徽省舒城县西南张家冲张氏“百忍堂”:元朝末年(公元1343年),始祖盈三公(一世)抱谱率子由江西贵溪县西南乡瓦屑坝迁入安徽舒城西南,后裔人丁兴旺,主要分布在安徽省舒城县、安徽省六安市、江苏省、台湾等地。

来舒城后,舒城县西南张家冲张氏“百忍堂”族谱于清朝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首创;继修于清朝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三修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四修于公元1998年完成;五修于公元2018年启动2020年完成。

舒城县西南张家冲张氏“百忍堂”字辈:盈旻时世荣朝,希必开绍凤作,学思孔传道,先德广成家,继起永维立,同宗克应华,文丰礼义智,武奇定安邦。

安徽涡阳县新兴镇张氏(百忍堂)族谱:廷步全玉德,凤兴钦继常。民国初后续家谱为:儒来庆万寿,荣华成吉祥,功业千秋明,精神山河在。

涡阳新兴集及周边张氏族人,源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鸹巷大槐树,于明洪武年间迁址龙庙(新兴集)北张老家,后世子孙延绵昌盛,分枝分叉星罗棋布分至周边,其祖庭在北张老家。

安徽省淮南市凤台县顾桥镇临淝村八里张庄,亦闻源于源自山西老鸹巷大槐树,兄弟五人携五家搬迁于此,老村有老井,有护村沟;分出南边两支:勒马张(音),八斗张(音)。先存备份:金玉凤学志春,新谱:瑞等。

安徽阜阳颍泉区大鹿村张姓族谱:维文忠贺庆,宗朝建家邦,万春青红杰,治国臣凤良

安徽阜阳阜南前黄庄张姓族谱:文治武功,喜结贤良

安徽安庆枞阳“连城张氏”字辈:(自11世起)永承宗德,克绍贤良,复起文士,为国之光 [5] 

安徽省金寨县麻河张氏宗祠麻河张氏字辈:启大道,正贤良, 一经传家,宗功世守 ,克承先训,继绪可久,长思祖德,齐敦孝友,尚学自立,光前裕后

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长风乡张姓字辈:忠厚传家 德仪辅国 勋慕益稷 道宗伊洛

安徽省桐城姥山张氏(植根堂)派行:万志之云永,启世自荣昌,大德应时选,兴朝必以良 [6]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丁集镇丁峰村张郢张姓字辈:之瑞,时兆成平,家传孝友,永来可久,百世奇昌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岔路镇邢楼村下元组:永远乾坤大传家世业长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周集镇洪台村,祖上是山东枣林庄,家谱是;乾大传家永,甲地丙严昌,志远德良久,仁义寿如春

安徽省叶集区姚李镇太平桥(张百庄),文明华国,良善宇庆

安徽省六安市单王乡张湾村 部分字辈:贤传玉继开文化

安徽省亳州市古井镇门庄行政村张盘庄村,共六辈人:敬广(玉)国 允朝 志

安徽省亳州市十八里镇、十八里镇和营村、魏岗镇张楼寨:云昌绳祖庆

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老张集一带字辈:之(奉)、如(学)、兆(怀)、宗(仁)、文(德)、南(殿、中)、修(廷、念)、九(兴、家、永、克)、心(锡、金)、三(杰、立、汉)、敬(俊、建、子)、治(明)、国(全)、良(多)、相(福)、祝(民)、富(耀)、贵(友)、安(瑞)、邦(昌)、崇(振)、才(宏)、钦(图)、开(道)、广(远)、尚(继)、孝(圣)、礼(祖)、义(庆)、光(祥)

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许疃镇张圩村部分字辈:文传之献孝

安徽省砀山县李庄镇丰屯村、田楼村、卞楼村张氏部分字辈:山 文爱(书)国

安徽省砀山县周寨镇张屯村、后于楼村张氏部分字辈:明经遵圣训家法传继坤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盛桥镇宋坝村张氏家谱:选宗炳高厚载权申为

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张氏部分字辈:忠良开国,万载光华

安徽省巢湖市居巢区槐林镇栗树庄张氏家谱:祖光宗耀,科甲世传,三文尚可,乾元云国胜,永泰家道隆,昌敦伦崇德,天锡祯祥

安徽安庆潜山、岳西、太湖孝友堂,明初自江西豫章迁入,始迁祖 伟和公子斋德公,衍派:斋礼百永、友文子金、德玉之大、良元会亨、英奇超卓、仕庆同登……现共二十二代

安徽安庆潜山、岳西百忍堂,于宋元之际由江西都昌迁入,始迁祖贵一公三子华卿公,贵四公子均佐。一公房旧派:卿成仕友甫 金玉奕应昌 家文三元启 宗瑞兆联芳;四公房旧派:均和烟宏文 庆有儒学启 应世举玉嘉 传国珍基承。新派:祖泽余福永 一本萃贤良 光荣期远大 继述乐延长。

安徽安庆太湖新仓茶元张姓字辈:荣怀忠孝本,声闻裕道全,世泽发加祥,承先有俊良,诗书开甲弟,继启庆绵长

安徽太湖清河堂字辈:文士光学绪,德行正家邦;有志希先达,敦仁永发祥;明良思喜启,福善定荣昌;国泰兴万世,族盛威名扬

安徽萧县王寨镇张老家(张老家祠堂)张氏辈分:毓(十四世) 克 世 永 本, 吉 梦 庆 祖 长, 学 全 功 名 显 圣 贤, 宏 猷 传 业 远, 政 修 乃 清 平;毅 然 树 勋 念;家 教 尚 乐 善 ;勤 俭 增 贡 献  良 才 效 伟 哲;安 民 作 典 范

安徽泗州张氏字辈:成立永怀、佩玉金香、家传万世

安徽宿州市埇桥区永安镇李庄村,山前村,大许村,张字辈:天地文明,绍(志)先启训,甲胜永生。 安徽天长张氏字辈:盛正普世文,治国齐聚恒 尧舜天才广,后来永茂兴

安徽天长市张氏清河堂属于苏州人士:主要居住在天长街道长亭村和万寿镇的张安村、汊河村、忠孝村,杨村镇龙集社区。字辈:宝(保)有定文开元金玉

安徽阜阳阜南县老观乡张大台子村张氏字辈(已知):金全敬广振其开。

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庐城张氏字辈(南槐堂):河清海晏 ,家呈祥瑞,贵馥南方,子显孙扬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众兴乡、民族乡、梁园镇张氏字辈(绍忍堂):绍文继武,华国传家,修仁树德,府世贞帮。(合肥市瑶海区、祖籍众兴乡张氏后人张浩丹、又名张灵国、字兰石提供)

安徽合肥市肥东县黄塘村张户张氏字辈 : 志道家发宏(部分)

安徽宿州萧县赵庄镇汪屯行政村三座楼自然村张氏字辈:守书元继世

安徽肥东县张集张氏(百忍堂)字辈: 正元德孟曾(宗、正)光(广)大,应道友(有)良盛世昌

谦和勤信英才旺,忠孝仁廉国运祥

安徽肥东县大树张

始迁祖良德公传:按高宗巡幸至张公艺家,公书忍字百余以进,上嘉之,赐爵有差,此张氏受姓之始欤。自是延于天下,世系迁移之祥不可得而证也。大明洪武年间编户合肥,公卜居城东乡六图村,旁有榆树一株,枝荫里许,后世遂以大树张名焉。

宗谱字派引:宗族之立字辈,意在别尊卑、序世系、莫使淆乱也。吾氏自始迁祖良德公卜居肥东大树张阅十余世,一修宗谱,杳如黄鹤,无可谋面,未志字派。

至清乾、同间,二修宗谱自十六世始以家、道、日、盛、宏、开、继、成、克、绍、先、德、麟、定、修、仁 等字为世序。一九一二年(民国二年)三修宗谱,改麟、定、仁三字为大、业、明,增经、国、怀、广、正、毓、贤、声等八字,凡二十四字。

家道日盛、宏开继成、克绍先德、大业修明、经国怀广、正毓贤声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木厂镇张姓宗谱:先声传道广,仁孝治家祥,恩泽承前荫,忠诚锡汝康。

扩展资料

历史发展

起源始祖

起源源流

张(Zhang)姓源出主要有:

1、源于姬姓:

①出自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这一支张姓以青阳(即清阳,在今河北清河县东面)为发源地,是为清河张氏。民间有“天下张姓出清河”的说法。

②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属于以字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他的后代以其字命氏,也称张氏。 

2、源于改姓而来:

①出自聂姓。三国魏将张辽原姓聂,其家族为了避怨而改张姓,其子嗣便以张为姓。

②出自赐姓。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以后其子孙便以张为氏。

③源于古奚族。张忠志,奚族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守将张锁高收为义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张忠志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

④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来。古代的乌桓、女真、羯、鲜卑、匈奴、契丹等少数民族,有改姓为张姓的。今阿昌族、纳西族、僳僳族、瑶族、壮族、黎族、高山族、藏族,以及赫舍里氏、扎拉里氏、章佳氏、章锦氏、扎库塔氏、爱义氏等十几个满族姓氏,都有人改姓张。 

得姓始祖

张挥,号天禄,青阳之子,是古代重要武器弓矢的发明者。因弓箭的诞生对社会影响大,所以黄帝封挥为弓正,职掌弓矢制造。后又取弓长之意,赐姓张于濮阳,封地清河。后逝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因此,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迁徙传播

张姓氏族最早活动于“尹城青阳”,古地在今河南濮阳和河北清河一带。直至西周宣王时期,在陕西地区出现了张姓的踪迹,西周青铜器皿上铭有张伯、张仲,他们是西周的贵族。张仲辅佐周宣王,使西周得以中兴。

春秋时晋国是张姓发展历史上最重要的地区。河东“解邑张城”是张姓重要的聚集地和发祥地(古张城在今山西临猗西的黄河东岸)。

张氏世代事晋,晋灭后事韩。张老、张侯(即解张)均是晋国的大夫,张老的后代韩国贵族张良成为汉朝开国第一功臣,解张也被一部分张姓后裔奉为先祖。在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张姓人群主要活动于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区。

秦汉是张姓向四周发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时期。张姓在秦初进入了四川,多为三晋贵族的后裔,在反秦战争和随后的楚汉之争中,政治倾向明显,战争中建功立业,封侯赐爵;再西进甘肃、宁夏等地。

张姓人群活动地区迅速发展到整个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区,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第一大姓。同时,西汉留侯张良的后裔从陕西出发,徙河北入江苏,渡过长江,进入江南地区。西汉末,张姓已经到达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进入魏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的原因,张姓人群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同时继续向西北发展。西晋末,张姓人群涉足东北,渤海湾地区成为张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唐宋时期,张姓开始向湖广和云贵地区移民。明朝永乐年间由广东始入台湾地区。

-张姓

-张氏族谱

砀山有哪些历史名人及名胜古迹呢?

http://baikebaiducom/view/44503htm历史沿革 砀山古迹[5]  春秋时期,陈国株林。 战国时属宋国,,改砀邑。后楚来宋改属楚。 秦始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