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的名桥
纤道桥:
桥在绍兴县柯桥镇阮杜间,与萧绍运河平行,俗称百孔官塘,又称铁链桥。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长达38620米,共有115跨,每跨净垮2米左右,桥面用三条石拼成,宽150米,桥墩用条石干砌,墩厚15米,桥底一般都接近水面,只有东端第四十五垮较高,以通小舟。该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头两端各设茶亭一座。这种桥全国其他地区未曾发现过,绍兴该桥颇多,有长达1--2公里的,目前还有樊江的贯虹桥和二处残迹,一处在钱清附近,一处近绍兴城。
1983年绍兴市文管会己把该桥整修一新。
八字桥:
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处广宁桥、东双桥之间。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南宋宝佑四年(1256)重建,“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桥以石材构建,结构造型奇妙,八字桥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
这里位处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点,桥呈东西向,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桥,三向四面落坡,共中二落坡下再设二桥洞,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桥面条石并列,长485米,桥高5米,净跨45米;桥面宽32米,桥东西长27米;桥东的南北向落坡各为124米、174米,桥西的南向落坡为l4米,西南落坡17米。桥上置栏,望柱头雕覆莲。桥合石壁式,高4米,东西两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时宝——丙辰仲冬吉日建”。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桥下石壁转角处被纤绳磨出的痕迹,至今历历在目,可见当年舟楫之盛。
八字桥附近一带,古民宅保存较为完整,政府巳作出保护规划。八字桥作为我国最早的“立交桥”,越来越被海内外游客所青睐和赞叹。
广宁桥:
该桥位于绍兴市区广宁桥直街东端,南北向,单孔拱形石桥、横跨漕河,相传此处本无桥。乡人集资建桥,来往百姓,广受其惠,故名广宁桥。
广宁桥始建于南宋高宗以前,至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站在桥上可见城南诸山。桥心正对大善寺塔与龙山,为极好的“水上”对景。自南宋以来,一直是纳凉观景之处。明修洁士朱亢宗曾作诗怀古惆怅:“河粱风月故时秋、不见先主曳杖游。万叠远青愁对起,一川涨绿泪争流。”
桥为七边形拱桥,全长60米、宽5米、高46米,净跨610米、两边备有20级石阶。24根桥柱都雕以荷花。雄健厚实。柱板花纹,幽雅大方。桥洞顶拱石上,刻着“鲤鱼跳龙门”等六幅石刻,甚为精致,桥拱石上刻有招贤修桥的姓名。《绍兴具志余辑》记有:“桥,方向东西,一圆洞,高三、四丈、长十余丈,桥面广度为二丈,上有石栏甚坚,有碑亭、是越中大工程”。
夏履桥:
据《吴越春秋》记:禹“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桂不顾,履遗不蹑。”此遗履之处,后人感念。谓之“夏履桥”。
光相桥:
该桥在城西北,环城公路旁,因桥畔原有光相寺而得名。桥始建于东晋、清乾隆与嘉庆年间均重修过,靠桥端一根莲花瓣望柱上刻着“隆庆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注:某系拱石上所缺之字)
该桥南北向,横跨老城河,两头衔接上大路和下大路。系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全长20米,桥宽6米,高420米。桥两端置垂带,上设工字形座栏,每边座栏均以六只覆莲望柱相隔、未端置石鼓,石级桥面,两边各有21石级。每级均厚O12米,宽050米。拱圈似纵向并列砌筑(因纵向缝并不对直),似宋、元代桥梁。拱石有莲花座图案,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一块拱石上还刻有“古有光相……至正某年五月吉日…·等等。桥拱四分之一处有兽头横系石两根。在杜春生《越中金石记》中载有“光相桥题记”。
该桥为绍兴保存得较好的石桥之一。对研究水乡石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在绍兴市区北海桥直街。
春波桥:
为清代重建的单孔石拱桥,拱圈为纵联分节砌置,桥面纵坡很小,采用两根石梁做桥栏。原为石拱桥,玲珑雅致。20世纪50年代改成水泥板桥。水泥粱板连接搁在两岸石勘,细铁杆作栏。长约5—6米,宽约3米。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绍兴人)曾有“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之句,故名春波桥,该桥座落在绍兴市区都昌坊路鲁迅纪念馆不远的禹迹寺前。
另说----又名伤心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与前妻唐琬重逢于沈园,放翁感慨万分,题下《钗头凤》一词。40年后,年近古稀的陆游又到沈园,而唐琬早已忧郁去世,陆游触景生情,赋诗两首,其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诗句,凄凉悲伤,令人断肠。伤心桥也因此得名。
太平桥:
该桥在柯桥镇的阮杜与管墅交界处,跨萧、绍运河是一座一孔净跨10米的石拱桥与九孔净跨304米高低石粱桥相结合的多跨桥梁。总长2420米、高7米,桥面宽340米,拱桥在南,为通航主孔,石粱桥在北,桥建于明天启二年,清乾隆六年,道光五年相继重建,现存桥建于咸丰八年(1858年)。桥头有《重修碑记》等四块,附近建有石亭,石牌楼。(已拆毁)。拱桥顶部“太平桥”三字清晰可见。拱圈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的半圆拱,纤道沿拱脚贯穿而过,拱桥南端落坡中设平台,经平台折向东西两面下桥。靠着拱桥的三跨粱桥较高,跨度较大,然后以三孔一组逐次下降,至北端与船码头相接,以便水运与陆运较好地衔接,全桥布局既利于排洪和兼顾众多的大小船只通航,也便于陆上交通,工程上省工省料。望柱,栏板,抱鼓上图案雕琢精致美观。
周围良田万顷,水波涟漪,颇具水乡特色。
都亭桥:
桥在今鲁迅纪念馆西南侧,为绍兴古桥之一,据《越绝书》记述,秦始皇东游(公元前210年)至会稽时,曾驾临都亭,位于都亭附近的这座古桥,就取名为都亭桥。
题扇桥:
桥在今蕺山南面,长10米、宽3米、高78米的古石桥,相传有一位穷苦的老妇曾在此卖六角扇,生意清淡。书圣王羲之见了,就在每把扇上都题了词,并嘱老妇提价出售,一时竞相争购,老妇也因此发了财。现在桥上还竖着“右军题扇处”的石碑。
在宋嘉泰《会稽志》的“戒珠寺”条目中,载有“寺南百步有题扇桥,盖卖扇老姥所居云”,以此桥的由来说明该桥在晋时已存在。
迎仙桥:
迎仙桥位于新昌县桃源乡104国道边,长29米,宽46米,净跨156米,为近似于悬链线拱的古乱石拱桥。该桥在明万历《新昌县志》有载。清代道光时,丁天松重修。
该桥的桥名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相传东汉时吴县青年刘晨和阮肇入天佬山采药迷路。在刘门坞遇见了二位仙女,双结伉俪。不几日,刘、阮回乡,世上已是其七世孙时代。此桥因刘、阮在此遇仙得名。真可谓:刘阮迎仙留桥名,悬链奇拱落梦境。茅公伏笔语惊人,有心圆梦天佬径。
古桥专家茅以升在《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中预言:我国古代可能存在超时代的梁桥技术。迎仙桥填补了中国古桥技术史的空白,悬链线拱桥是二十世记六十年代世界先进桥梁科技。
玉成桥:
位于嵊州市谷来砩头村,该桥与迎仙桥同属近似悬链线型古石拱桥。该桥长12.15米、宽4.7米、高6.7米,拱高5.7米,建于清道光丙申(1836年),坑举马正炫建造。此桥系罗关洲继迎仙桥后发现的第二座近似悬链型古石拱桥。据当地村民介绍,当时桥建成后,村民认为此桥拱曲线平坦,恐有坍桥之虑,提出妄作观些,而拒付工钱,现存谷来马氏家谱中,记有建桥史料。
咸宁桥:
位于题扇桥北,双层石梁桥,桥名咸宁,可能此桥建于西晋咸宁年间。桥名宁字无丁,系宋朝以前的写法。此桥在嘉泰《会稽志》有载。可定为宋朝以前的古桥。
杏卖桥:
桥在偏门外陆放翁的故里三山附近,桥名是附会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而来。
虹桥:
桥在今西廓门外,曾有一名人少时曾在这里游泳,故又名浴龙桥。
云门桥:
志书中记有淳化寺原名云门寺,建于东晋义熙三年(408),寺门外有桥亭名丽句亭。嘉泰《会稽志》中的“云门桥”条目中记有“云门桥在县东南三十五里,若耶溪南有仙翁钩矶。宋考功之总诗云:雁塔骞金地,虹桥转翠屏。谓此自桥东百余步又有小石桥,架亭其上,扁丽句亭。”这说明此寺前有二桥,桥可能与寺同建,到北宋淳化时二座桥肯定存在。同时指明了此桥为虹桥,即石拱桥。
跨湖桥:
马太守庙在跨湖桥南,跨湖桥是通往该庙的必经之桥。马太守庙建于唐开元年间,跨湖桥在唐开元时必然存在。此桥现已改建为现代桥。
谢公桥:
绍兴谢公桥是单孔七折边拱桥,全长28、5米。明代重修时保持原型,至今完好。嘉泰《会稽志》记有“谢公桥在新河坊,以太守谢公 囗 所置,故名。”嘉泰以前的绍兴谢姓太守有:谢惠连(397——433)南朝宋代会稽太守。谢公桥当始建于南朝。因谢惠连在东晋末年只有21岁,不可能当太守,桥不可能建于东晋,谢惠连当太守应在南朝的宋代。所以谢公桥可定为始建于南朝宋代的古桥。谢公桥的桥拱上的捐款刻石文字的风格为晋代隶书风格。
兰亭桥:
此桥在会稽通往诸暨的古道上,桥以兰亭为名。现在原址建现代桥,桥头的宋朝古道已被发掘,作为文物展示。
庙桥:该桥是通往钱武肃王庙的必经之桥,庙存在于五代,桥在五代时必然存在。此桥已拆建为现代桥。
龙兴桥:
以龙兴寺得名。该寺建于汉太始元年,唐代神龙二年称龙兴寺,桥与寺当同时建造龙兴桥当建于其时。
杨桥:
曹操与杨修读书处,桥因杨修得名。此桥应为三国时代的桥梁。
学堂桥:
朱买臣读书处,当为汉桥。
司马悔桥:
此桥现存,位于新昌县桃源乡。该桥名出自“唐司马子微隐天台山被征至此而悔”的典故,桥在唐时已存在。
孟宅桥:此桥在上虞县丰惠镇。嘉泰《会稽志》载:“在县东南一里三十步,汉孟尝所居也。”此桥又称还珠桥。北宋诗人华镇有《还珠桥》诗:“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桥可能建成于汉,在北宋时仍在。此桥桥面已改为现代式,桥礅仍为古桥原物。
拜王桥:
建于唐、乾宁三年(896)的绍兴拜王桥系单孔五折边拱桥。据《越中杂识》记:“唐末,钱(缪) 武肃王平董昌,郡人拜谒于上,梁太祖即位于后封吴越王,故桥以拜王名。”
你算是第3个问了的人了哎难道最近有哪个学校出了作业
纤道桥:
桥在绍兴县柯桥镇阮杜间,与萧绍运河平行,俗称百孔官塘,又称铁链桥。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长达38620米,共有115跨,每跨净垮2米左右,桥面用三条石拼成,宽150米,桥墩用条石干砌,墩厚15米,桥底一般都接近水面,只有东端第四十五垮较高,以通小舟。该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头两端各设茶亭一座。这种桥全国其他地区未曾发现过,绍兴该桥颇多,有长达1--2公里的,目前还有樊江的贯虹桥和二处残迹,一处在钱清附近,一处近绍兴城。
1983年绍兴市文管会己把该桥整修一新。
八字桥:
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处广宁桥、东双桥之间。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南宋宝佑四年(1256)重建,“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桥以石材构建,结构造型奇妙,八字桥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
这里位处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点,桥呈东西向,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桥,三向四面落坡,共中二落坡下再设二桥洞,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桥面条石并列,长485米,桥高5米,净跨45米;桥面宽32米,桥东西长27米;桥东的南北向落坡各为124米、174米,桥西的南向落坡为l4米,西南落坡17米。桥上置栏,望柱头雕覆莲。桥合石壁式,高4米,东西两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时宝——丙辰仲冬吉日建”。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桥下石壁转角处被纤绳磨出的痕迹,至今历历在目,可见当年舟楫之盛。
八字桥附近一带,古民宅保存较为完整,政府巳作出保护规划。八字桥作为我国最早的“立交桥”,越来越被海内外游客所青睐和赞叹。
广宁桥:
该桥位于绍兴市区广宁桥直街东端,南北向,单孔拱形石桥、横跨漕河,相传此处本无桥。乡人集资建桥,来往百姓,广受其惠,故名广宁桥。
广宁桥始建于南宋高宗以前,至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站在桥上可见城南诸山。桥心正对大善寺塔与龙山,为极好的“水上”对景。自南宋以来,一直是纳凉观景之处。明修洁士朱亢宗曾作诗怀古惆怅:“河粱风月故时秋、不见先主曳杖游。万叠远青愁对起,一川涨绿泪争流。”
桥为七边形拱桥,全长60米、宽5米、高46米,净跨610米、两边备有20级石阶。24根桥柱都雕以荷花。雄健厚实。柱板花纹,幽雅大方。桥洞顶拱石上,刻着“鲤鱼跳龙门”等六幅石刻,甚为精致,桥拱石上刻有招贤修桥的姓名。《绍兴具志余辑》记有:“桥,方向东西,一圆洞,高三、四丈、长十余丈,桥面广度为二丈,上有石栏甚坚,有碑亭、是越中大工程”。
夏履桥:
据《吴越春秋》记:禹“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桂不顾,履遗不蹑。”此遗履之处,后人感念。谓之“夏履桥”。
光相桥:
该桥在城西北,环城公路旁,因桥畔原有光相寺而得名。桥始建于东晋、清乾隆与嘉庆年间均重修过,靠桥端一根莲花瓣望柱上刻着“隆庆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注:某系拱石上所缺之字)
该桥南北向,横跨老城河,两头衔接上大路和下大路。系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全长20米,桥宽6米,高420米。桥两端置垂带,上设工字形座栏,每边座栏均以六只覆莲望柱相隔、未端置石鼓,石级桥面,两边各有21石级。每级均厚O12米,宽050米。拱圈似纵向并列砌筑(因纵向缝并不对直),似宋、元代桥梁。拱石有莲花座图案,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一块拱石上还刻有“古有光相……至正某年五月吉日…·等等。桥拱四分之一处有兽头横系石两根。在杜春生《越中金石记》中载有“光相桥题记”。
该桥为绍兴保存得较好的石桥之一。对研究水乡石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在绍兴市区北海桥直街。
春波桥:
为清代重建的单孔石拱桥,拱圈为纵联分节砌置,桥面纵坡很小,采用两根石梁做桥栏。原为石拱桥,玲珑雅致。20世纪50年代改成水泥板桥。水泥粱板连接搁在两岸石勘,细铁杆作栏。长约5—6米,宽约3米。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绍兴人)曾有“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之句,故名春波桥,该桥座落在绍兴市区都昌坊路鲁迅纪念馆不远的禹迹寺前。
另说----又名伤心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与前妻唐琬重逢于沈园,放翁感慨万分,题下《钗头凤》一词。40年后,年近古稀的陆游又到沈园,而唐琬早已忧郁去世,陆游触景生情,赋诗两首,其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诗句,凄凉悲伤,令人断肠。伤心桥也因此得名。
太平桥:
该桥在柯桥镇的阮杜与管墅交界处,跨萧、绍运河是一座一孔净跨10米的石拱桥与九孔净跨304米高低石粱桥相结合的多跨桥梁。总长2420米、高7米,桥面宽340米,拱桥在南,为通航主孔,石粱桥在北,桥建于明天启二年,清乾隆六年,道光五年相继重建,现存桥建于咸丰八年(1858年)。桥头有《重修碑记》等四块,附近建有石亭,石牌楼。(已拆毁)。拱桥顶部“太平桥”三字清晰可见。拱圈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的半圆拱,纤道沿拱脚贯穿而过,拱桥南端落坡中设平台,经平台折向东西两面下桥。靠着拱桥的三跨粱桥较高,跨度较大,然后以三孔一组逐次下降,至北端与船码头相接,以便水运与陆运较好地衔接,全桥布局既利于排洪和兼顾众多的大小船只通航,也便于陆上交通,工程上省工省料。望柱,栏板,抱鼓上图案雕琢精致美观。
周围良田万顷,水波涟漪,颇具水乡特色。
都亭桥:
桥在今鲁迅纪念馆西南侧,为绍兴古桥之一,据《越绝书》记述,秦始皇东游(公元前210年)至会稽时,曾驾临都亭,位于都亭附近的这座古桥,就取名为都亭桥。
题扇桥:
桥在今蕺山南面,长10米、宽3米、高78米的古石桥,相传有一位穷苦的老妇曾在此卖六角扇,生意清淡。书圣王羲之见了,就在每把扇上都题了词,并嘱老妇提价出售,一时竞相争购,老妇也因此发了财。现在桥上还竖着“右军题扇处”的石碑。
在宋嘉泰《会稽志》的“戒珠寺”条目中,载有“寺南百步有题扇桥,盖卖扇老姥所居云”,以此桥的由来说明该桥在晋时已存在。
迎仙桥:
迎仙桥位于新昌县桃源乡104国道边,长29米,宽46米,净跨156米,为近似于悬链线拱的古乱石拱桥。该桥在明万历《新昌县志》有载。清代道光时,丁天松重修。
该桥的桥名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相传东汉时吴县青年刘晨和阮肇入天佬山采药迷路。在刘门坞遇见了二位仙女,双结伉俪。不几日,刘、阮回乡,世上已是其七世孙时代。此桥因刘、阮在此遇仙得名。真可谓:刘阮迎仙留桥名,悬链奇拱落梦境。茅公伏笔语惊人,有心圆梦天佬径。
古桥专家茅以升在《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中预言:我国古代可能存在超时代的梁桥技术。迎仙桥填补了中国古桥技术史的空白,悬链线拱桥是二十世记六十年代世界先进桥梁科技。
玉成桥:
位于嵊州市谷来砩头村,该桥与迎仙桥同属近似悬链线型古石拱桥。该桥长12.15米、宽4.7米、高6.7米,拱高5.7米,建于清道光丙申(1836年),坑举马正炫建造。此桥系罗关洲继迎仙桥后发现的第二座近似悬链型古石拱桥。据当地村民介绍,当时桥建成后,村民认为此桥拱曲线平坦,恐有坍桥之虑,提出妄作观些,而拒付工钱,现存谷来马氏家谱中,记有建桥史料。
咸宁桥:
位于题扇桥北,双层石梁桥,桥名咸宁,可能此桥建于西晋咸宁年间。桥名宁字无丁,系宋朝以前的写法。此桥在嘉泰《会稽志》有载。可定为宋朝以前的古桥。
杏卖桥:
桥在偏门外陆放翁的故里三山附近,桥名是附会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而来。
虹桥:
桥在今西廓门外,曾有一名人少时曾在这里游泳,故又名浴龙桥。
云门桥:
志书中记有淳化寺原名云门寺,建于东晋义熙三年(408),寺门外有桥亭名丽句亭。嘉泰《会稽志》中的“云门桥”条目中记有“云门桥在县东南三十五里,若耶溪南有仙翁钩矶。宋考功之总诗云:雁塔骞金地,虹桥转翠屏。谓此自桥东百余步又有小石桥,架亭其上,扁丽句亭。”这说明此寺前有二桥,桥可能与寺同建,到北宋淳化时二座桥肯定存在。同时指明了此桥为虹桥,即石拱桥。
跨湖桥:
马太守庙在跨湖桥南,跨湖桥是通往该庙的必经之桥。马太守庙建于唐开元年间,跨湖桥在唐开元时必然存在。此桥现已改建为现代桥。
谢公桥:
绍兴谢公桥是单孔七折边拱桥,全长28、5米。明代重修时保持原型,至今完好。嘉泰《会稽志》记有“谢公桥在新河坊,以太守谢公 囗 所置,故名。”嘉泰以前的绍兴谢姓太守有:谢惠连(397——433)南朝宋代会稽太守。谢公桥当始建于南朝。因谢惠连在东晋末年只有21岁,不可能当太守,桥不可能建于东晋,谢惠连当太守应在南朝的宋代。所以谢公桥可定为始建于南朝宋代的古桥。谢公桥的桥拱上的捐款刻石文字的风格为晋代隶书风格。
兰亭桥:
此桥在会稽通往诸暨的古道上,桥以兰亭为名。现在原址建现代桥,桥头的宋朝古道已被发掘,作为文物展示。
庙桥:该桥是通往钱武肃王庙的必经之桥,庙存在于五代,桥在五代时必然存在。此桥已拆建为现代桥。
龙兴桥:
以龙兴寺得名。该寺建于汉太始元年,唐代神龙二年称龙兴寺,桥与寺当同时建造龙兴桥当建于其时。
杨桥:
曹操与杨修读书处,桥因杨修得名。此桥应为三国时代的桥梁。
学堂桥:
朱买臣读书处,当为汉桥。
司马悔桥:
此桥现存,位于新昌县桃源乡。该桥名出自“唐司马子微隐天台山被征至此而悔”的典故,桥在唐时已存在。
孟宅桥:此桥在上虞县丰惠镇。嘉泰《会稽志》载:“在县东南一里三十步,汉孟尝所居也。”此桥又称还珠桥。北宋诗人华镇有《还珠桥》诗:“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桥可能建成于汉,在北宋时仍在。此桥桥面已改为现代式,桥礅仍为古桥原物。
拜王桥:
建于唐、乾宁三年(896)的绍兴拜王桥系单孔五折边拱桥。据《越中杂识》记:“唐末,钱(缪) 武肃王平董昌,郡人拜谒于上,梁太祖即位于后封吴越王,故桥以拜王名。”
桥在绍兴县柯桥镇阮杜间,与萧绍运河平行,俗称百孔官塘,又称铁链桥。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长达38620米,共有115跨,每跨净垮2米左右,桥面用三条石拼成,宽150米,桥墩用条石干砌,墩厚15米,桥底一般都接近水面,只有东端第四十五垮较高,以通小舟。该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头两端各设茶亭一座。这种桥全国其他地区未曾发现过,绍兴该桥颇多,有长达1--2公里的,目前还有樊江的贯虹桥和二处残迹,一处在钱清附近,一处近绍兴城。
1983年绍兴市文管会己把该桥整修一新。
八字桥:
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处广宁桥、东双桥之间。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南宋宝佑四年(1256)重建,“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桥以石材构建,结构造型奇妙,八字桥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
这里位处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点,桥呈东西向,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桥,三向四面落坡,共中二落坡下再设二桥洞,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桥面条石并列,长485米,桥高5米,净跨45米;桥面宽32米,桥东西长27米;桥东的南北向落坡各为124米、174米,桥西的南向落坡为l4米,西南落坡17米。桥上置栏,望柱头雕覆莲。桥合石壁式,高4米,东西两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时宝——丙辰仲冬吉日建”。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桥下石壁转角处被纤绳磨出的痕迹,至今历历在目,可见当年舟楫之盛。
八字桥附近一带,古民宅保存较为完整,政府巳作出保护规划。八字桥作为我国最早的“立交桥”,越来越被海内外游客所青睐和赞叹。
广宁桥:
该桥位于绍兴市区广宁桥直街东端,南北向,单孔拱形石桥、横跨漕河,相传此处本无桥。乡人集资建桥,来往百姓,广受其惠,故名广宁桥。
广宁桥始建于南宋高宗以前,至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站在桥上可见城南诸山。桥心正对大善寺塔与龙山,为极好的“水上”对景。自南宋以来,一直是纳凉观景之处。明修洁士朱亢宗曾作诗怀古惆怅:“河粱风月故时秋、不见先主曳杖游。万叠远青愁对起,一川涨绿泪争流。”
桥为七边形拱桥,全长60米、宽5米、高46米,净跨610米、两边备有20级石阶。24根桥柱都雕以荷花。雄健厚实。柱板花纹,幽雅大方。桥洞顶拱石上,刻着“鲤鱼跳龙门”等六幅石刻,甚为精致,桥拱石上刻有招贤修桥的姓名。《绍兴具志余辑》记有:“桥,方向东西,一圆洞,高三、四丈、长十余丈,桥面广度为二丈,上有石栏甚坚,有碑亭、是越中大工程”。
夏履桥:
据《吴越春秋》记:禹“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桂不顾,履遗不蹑。”此遗履之处,后人感念。谓之“夏履桥”。
光相桥:
该桥在城西北,环城公路旁,因桥畔原有光相寺而得名。桥始建于东晋、清乾隆与嘉庆年间均重修过,靠桥端一根莲花瓣望柱上刻着“隆庆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注:某系拱石上所缺之字)
该桥南北向,横跨老城河,两头衔接上大路和下大路。系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全长20米,桥宽6米,高420米。桥两端置垂带,上设工字形座栏,每边座栏均以六只覆莲望柱相隔、未端置石鼓,石级桥面,两边各有21石级。每级均厚O12米,宽050米。拱圈似纵向并列砌筑(因纵向缝并不对直),似宋、元代桥梁。拱石有莲花座图案,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一块拱石上还刻有“古有光相……至正某年五月吉日…·等等。桥拱四分之一处有兽头横系石两根。在杜春生《越中金石记》中载有“光相桥题记”。
该桥为绍兴保存得较好的石桥之一。对研究水乡石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在绍兴市区北海桥直街。
春波桥:
为清代重建的单孔石拱桥,拱圈为纵联分节砌置,桥面纵坡很小,采用两根石梁做桥栏。原为石拱桥,玲珑雅致。20世纪50年代改成水泥板桥。水泥粱板连接搁在两岸石勘,细铁杆作栏。长约5—6米,宽约3米。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绍兴人)曾有“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之句,故名春波桥,该桥座落在绍兴市区都昌坊路鲁迅纪念馆不远的禹迹寺前。
另说----又名伤心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与前妻唐琬重逢于沈园,放翁感慨万分,题下《钗头凤》一词。40年后,年近古稀的陆游又到沈园,而唐琬早已忧郁去世,陆游触景生情,赋诗两首,其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诗句,凄凉悲伤,令人断肠。伤心桥也因此得名。
太平桥:
该桥在柯桥镇的阮杜与管墅交界处,跨萧、绍运河是一座一孔净跨10米的石拱桥与九孔净跨304米高低石粱桥相结合的多跨桥梁。总长2420米、高7米,桥面宽340米,拱桥在南,为通航主孔,石粱桥在北,桥建于明天启二年,清乾隆六年,道光五年相继重建,现存桥建于咸丰八年(1858年)。桥头有《重修碑记》等四块,附近建有石亭,石牌楼。(已拆毁)。拱桥顶部“太平桥”三字清晰可见。拱圈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的半圆拱,纤道沿拱脚贯穿而过,拱桥南端落坡中设平台,经平台折向东西两面下桥。靠着拱桥的三跨粱桥较高,跨度较大,然后以三孔一组逐次下降,至北端与船码头相接,以便水运与陆运较好地衔接,全桥布局既利于排洪和兼顾众多的大小船只通航,也便于陆上交通,工程上省工省料。望柱,栏板,抱鼓上图案雕琢精致美观。
周围良田万顷,水波涟漪,颇具水乡特色。
都亭桥:
桥在今鲁迅纪念馆西南侧,为绍兴古桥之一,据《越绝书》记述,秦始皇东游(公元前210年)至会稽时,曾驾临都亭,位于都亭附近的这座古桥,就取名为都亭桥。
题扇桥:
桥在今蕺山南面,长10米、宽3米、高78米的古石桥,相传有一位穷苦的老妇曾在此卖六角扇,生意清淡。书圣王羲之见了,就在每把扇上都题了词,并嘱老妇提价出售,一时竞相争购,老妇也因此发了财。现在桥上还竖着“右军题扇处”的石碑。
在宋嘉泰《会稽志》的“戒珠寺”条目中,载有“寺南百步有题扇桥,盖卖扇老姥所居云”,以此桥的由来说明该桥在晋时已存在。
迎仙桥:
迎仙桥位于新昌县桃源乡104国道边,长29米,宽46米,净跨156米,为近似于悬链线拱的古乱石拱桥。该桥在明万历《新昌县志》有载。清代道光时,丁天松重修。
该桥的桥名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相传东汉时吴县青年刘晨和阮肇入天佬山采药迷路。在刘门坞遇见了二位仙女,双结伉俪。不几日,刘、阮回乡,世上已是其七世孙时代。此桥因刘、阮在此遇仙得名。真可谓:刘阮迎仙留桥名,悬链奇拱落梦境。茅公伏笔语惊人,有心圆梦天佬径。
古桥专家茅以升在《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中预言:我国古代可能存在超时代的梁桥技术。迎仙桥填补了中国古桥技术史的空白,悬链线拱桥是二十世记六十年代世界先进桥梁科技。
玉成桥:
位于嵊州市谷来砩头村,该桥与迎仙桥同属近似悬链线型古石拱桥。该桥长12.15米、宽4.7米、高6.7米,拱高5.7米,建于清道光丙申(1836年),坑举马正炫建造。此桥系罗关洲继迎仙桥后发现的第二座近似悬链型古石拱桥。据当地村民介绍,当时桥建成后,村民认为此桥拱曲线平坦,恐有坍桥之虑,提出妄作观些,而拒付工钱,现存谷来马氏家谱中,记有建桥史料。
咸宁桥:
位于题扇桥北,双层石梁桥,桥名咸宁,可能此桥建于西晋咸宁年间。桥名宁字无丁,系宋朝以前的写法。此桥在嘉泰《会稽志》有载。可定为宋朝以前的古桥。
杏卖桥:
桥在偏门外陆放翁的故里三山附近,桥名是附会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而来。
虹桥:
桥在今西廓门外,曾有一名人少时曾在这里游泳,故又名浴龙桥。
云门桥:
志书中记有淳化寺原名云门寺,建于东晋义熙三年(408),寺门外有桥亭名丽句亭。嘉泰《会稽志》中的“云门桥”条目中记有“云门桥在县东南三十五里,若耶溪南有仙翁钩矶。宋考功之总诗云:雁塔骞金地,虹桥转翠屏。谓此自桥东百余步又有小石桥,架亭其上,扁丽句亭。”这说明此寺前有二桥,桥可能与寺同建,到北宋淳化时二座桥肯定存在。同时指明了此桥为虹桥,即石拱桥。
跨湖桥:
马太守庙在跨湖桥南,跨湖桥是通往该庙的必经之桥。马太守庙建于唐开元年间,跨湖桥在唐开元时必然存在。此桥现已改建为现代桥。
谢公桥:
绍兴谢公桥是单孔七折边拱桥,全长28、5米。明代重修时保持原型,至今完好。嘉泰《会稽志》记有“谢公桥在新河坊,以太守谢公 囗 所置,故名。”嘉泰以前的绍兴谢姓太守有:谢惠连(397——433)南朝宋代会稽太守。谢公桥当始建于南朝。因谢惠连在东晋末年只有21岁,不可能当太守,桥不可能建于东晋,谢惠连当太守应在南朝的宋代。所以谢公桥可定为始建于南朝宋代的古桥。谢公桥的桥拱上的捐款刻石文字的风格为晋代隶书风格。
兰亭桥:
此桥在会稽通往诸暨的古道上,桥以兰亭为名。现在原址建现代桥,桥头的宋朝古道已被发掘,作为文物展示。
庙桥:该桥是通往钱武肃王庙的必经之桥,庙存在于五代,桥在五代时必然存在。此桥已拆建为现代桥。
龙兴桥:
以龙兴寺得名。该寺建于汉太始元年,唐代神龙二年称龙兴寺,桥与寺当同时建造龙兴桥当建于其时。
杨桥:
曹操与杨修读书处,桥因杨修得名。此桥应为三国时代的桥梁。
学堂桥:
朱买臣读书处,当为汉桥。
司马悔桥:
此桥现存,位于新昌县桃源乡。该桥名出自“唐司马子微隐天台山被征至此而悔”的典故,桥在唐时已存在。
孟宅桥:此桥在上虞县丰惠镇。嘉泰《会稽志》载:“在县东南一里三十步,汉孟尝所居也。”此桥又称还珠桥。北宋诗人华镇有《还珠桥》诗:“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桥可能建成于汉,在北宋时仍在。此桥桥面已改为现代式,桥礅仍为古桥原物。
拜王桥:
建于唐、乾宁三年(896)的绍兴拜王桥系单孔五折边拱桥。据《越中杂识》记:“唐末,钱(缪) 武肃王平董昌,郡人拜谒于上,梁太祖即位于后封吴越王,故桥以拜王名。”
这怎么说得完啊,介绍几个有名点的吧
八字桥:
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处广宁桥、东双桥之间。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南宋宝佑四年(1256)重建,“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桥以石材构建,结构造型奇妙,八字桥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
这里位处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点,桥呈东西向,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桥,三向四面落坡,共中二落坡下再设二桥洞,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桥面条石并列,长485米,桥高5米,净跨45米;桥面宽32米,桥东西长27米;桥东的南北向落坡各为124米、174米,桥西的南向落坡为l4米,西南落坡17米。桥上置栏,望柱头雕覆莲。桥合石壁式,高4米,东西两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时宝——丙辰仲冬吉日建”。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桥下石壁转角处被纤绳磨出的痕迹,至今历历在目,可见当年舟楫之盛。
八字桥附近一带,古民宅保存较为完整,政府巳作出保护规划。八字桥作为我国最早的“立交桥”,越来越被海内外游客所青睐和赞叹。
广宁桥:
该桥位于绍兴市区广宁桥直街东端,南北向,单孔拱形石桥、横跨漕河,相传此处本无桥。乡人集资建桥,来往百姓,广受其惠,故名广宁桥。
广宁桥始建于南宋高宗以前,至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站在桥上可见城南诸山。桥心正对大善寺塔与龙山,为极好的“水上”对景。自南宋以来,一直是纳凉观景之处。明修洁士朱亢宗曾作诗怀古惆怅:“河粱风月故时秋、不见先主曳杖游。万叠远青愁对起,一川涨绿泪争流。”
桥为七边形拱桥,全长60米、宽5米、高46米,净跨610米、两边备有20级石阶。24根桥柱都雕以荷花。雄健厚实。柱板花纹,幽雅大方。桥洞顶拱石上,刻着“鲤鱼跳龙门”等六幅石刻,甚为精致,桥拱石上刻有招贤修桥的姓名。《绍兴具志余辑》记有:“桥,方向东西,一圆洞,高三、四丈、长十余丈,桥面广度为二丈,上有石栏甚坚,有碑亭、是越中大工程”。
夏履桥:
据《吴越春秋》记:禹“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桂不顾,履遗不蹑。”此遗履之处,后人感念。谓之“夏履桥”。
光相桥:
该桥在城西北,环城公路旁,因桥畔原有光相寺而得名。桥始建于东晋、清乾隆与嘉庆年间均重修过,靠桥端一根莲花瓣望柱上刻着“隆庆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注:某系拱石上所缺之字)
该桥南北向,横跨老城河,两头衔接上大路和下大路。系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全长20米,桥宽6米,高420米。桥两端置垂带,上设工字形座栏,每边座栏均以六只覆莲望柱相隔、未端置石鼓,石级桥面,两边各有21石级。每级均厚O12米,宽050米。拱圈似纵向并列砌筑(因纵向缝并不对直),似宋、元代桥梁。拱石有莲花座图案,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一块拱石上还刻有“古有光相……至正某年五月吉日…·等等。桥拱四分之一处有兽头横系石两根。在杜春生《越中金石记》中载有“光相桥题记”。
该桥为绍兴保存得较好的石桥之一。对研究水乡石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在绍兴市区北海桥直街。
春波桥:
为清代重建的单孔石拱桥,拱圈为纵联分节砌置,桥面纵坡很小,采用两根石梁做桥栏。原为石拱桥,玲珑雅致。20世纪50年代改成水泥板桥。水泥粱板连接搁在两岸石勘,细铁杆作栏。长约5—6米,宽约3米。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绍兴人)曾有“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之句,故名春波桥,该桥座落在绍兴市区都昌坊路鲁迅纪念馆不远的禹迹寺前。
另说----又名伤心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与前妻唐琬重逢于沈园,放翁感慨万分,题下《钗头凤》一词。40年后,年近古稀的陆游又到沈园,而唐琬早已忧郁去世,陆游触景生情,赋诗两首,其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诗句,凄凉悲伤,令人断肠。伤心桥也因此得名。
太平桥:
该桥在柯桥镇的阮杜与管墅交界处,跨萧、绍运河是一座一孔净跨10米的石拱桥与九孔净跨304米高低石粱桥相结合的多跨桥梁。总长2420米、高7米,桥面宽340米,拱桥在南,为通航主孔,石粱桥在北,桥建于明天启二年,清乾隆六年,道光五年相继重建,现存桥建于咸丰八年(1858年)。桥头有《重修碑记》等四块,附近建有石亭,石牌楼。(已拆毁)。拱桥顶部“太平桥”三字清晰可见。拱圈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的半圆拱,纤道沿拱脚贯穿而过,拱桥南端落坡中设平台,经平台折向东西两面下桥。靠着拱桥的三跨粱桥较高,跨度较大,然后以三孔一组逐次下降,至北端与船码头相接,以便水运与陆运较好地衔接,全桥布局既利于排洪和兼顾众多的大小船只通航,也便于陆上交通,工程上省工省料。望柱,栏板,抱鼓上图案雕琢精致美观。
周围良田万顷,水波涟漪,颇具水乡特色。
都亭桥:
桥在今鲁迅纪念馆西南侧,为绍兴古桥之一,据《越绝书》记述,秦始皇东游(公元前210年)至会稽时,曾驾临都亭,位于都亭附近的这座古桥,就取名为都亭桥。
题扇桥:
桥在今蕺山南面,长10米、宽3米、高78米的古石桥,相传有一位穷苦的老妇曾在此卖六角扇,生意清淡。书圣王羲之见了,就在每把扇上都题了词,并嘱老妇提价出售,一时竞相争购,老妇也因此发了财。现在桥上还竖着“右军题扇处”的石碑。
在宋嘉泰《会稽志》的“戒珠寺”条目中,载有“寺南百步有题扇桥,盖卖扇老姥所居云”,以此桥的由来说明该桥在晋时已存在。
玉成桥:
位于嵊州市谷来砩头村,该桥与迎仙桥同属近似悬链线型古石拱桥。该桥长12.15米、宽4.7米、高6.7米,拱高5.7米,建于清道光丙申(1836年),坑举马正炫建造。此桥系罗关洲继迎仙桥后发现的第二座近似悬链型古石拱桥。据当地村民介绍,当时桥建成后,村民认为此桥拱曲线平坦,恐有坍桥之虑,提出妄作观些,而拒付工钱,现存谷来马氏家谱中,记有建桥史料。
咸宁桥:
位于题扇桥北,双层石梁桥,桥名咸宁,可能此桥建于西晋咸宁年间。桥名宁字无丁,系宋朝以前的写法。此桥在嘉泰《会稽志》有载。可定为宋朝以前的古桥。
杏卖桥:
桥在偏门外陆放翁的故里三山附近,桥名是附会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而来。
虹桥:
桥在今西廓门外,曾有一名人少时曾在这里游泳,故又名浴龙桥。
云门桥:
志书中记有淳化寺原名云门寺,建于东晋义熙三年(408),寺门外有桥亭名丽句亭。嘉泰《会稽志》中的“云门桥”条目中记有“云门桥在县东南三十五里,若耶溪南有仙翁钩矶。宋考功之总诗云:雁塔骞金地,虹桥转翠屏。谓此自桥东百余步又有小石桥,架亭其上,扁丽句亭。”这说明此寺前有二桥,桥可能与寺同建,到北宋淳化时二座桥肯定存在。同时指明了此桥为虹桥,即石拱桥。
跨湖桥:
马太守庙在跨湖桥南,跨湖桥是通往该庙的必经之桥。马太守庙建于唐开元年间,跨湖桥在唐开元时必然存在。此桥现已改建为现代桥。
谢公桥:
绍兴谢公桥是单孔七折边拱桥,全长28、5米。明代重修时保持原型,至今完好。嘉泰《会稽志》记有“谢公桥在新河坊,以太守谢公 囗 所置,故名。”嘉泰以前的绍兴谢姓太守有:谢惠连(397——433)南朝宋代会稽太守。谢公桥当始建于南朝。因谢惠连在东晋末年只有21岁,不可能当太守,桥不可能建于东晋,谢惠连当太守应在南朝的宋代。所以谢公桥可定为始建于南朝宋代的古桥。谢公桥的桥拱上的捐款刻石文字的风格为晋代隶书风格。
兰亭桥:
此桥在会稽通往诸暨的古道上,桥以兰亭为名。现在原址建现代桥,桥头的宋朝古道已被发掘,作为文物展示。
庙桥:该桥是通往钱武肃王庙的必经之桥,庙存在于五代,桥在五代时必然存在。此桥已拆建为现代桥。
杨桥:
曹操与杨修读书处,桥因杨修得名。此桥应为三国时代的桥梁。
学堂桥:
朱买臣读书处,当为汉桥。
孟宅桥:此桥在上虞县丰惠镇。嘉泰《会稽志》载:“在县东南一里三十步,汉孟尝所居也。”此桥又称还珠桥。北宋诗人华镇有《还珠桥》诗:“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桥可能建成于汉,在北宋时仍在。此桥桥面已改为现代式,桥礅仍为古桥原物。
拜王桥:
建于唐、乾宁三年(896)的绍兴拜王桥系单孔五折边拱桥。据《越中杂识》记:“唐末,钱(缪) 武肃王平董昌,郡人拜谒于上,梁太祖即位于后封吴越王,故桥以拜王名。”
绍兴桥文化
桥文化是越文化的一部分。 绍兴是中外闻名的桥乡、桥都。“万古名桥出越州”《山湖处处续越州吟》,这是确实无误的事实。桥是最基本的交通设施,有了桥,绍兴水乡因河流阻隔而分割的地区形成了一个整体,使深壑巨谷因溪流奔泻而相见不相通的山村互通往来。它促进了生产发展,社会进步,为人民生活带来了方便和欢乐,因此建桥修桥是民众的呼声,是繁荣经济、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反过来说,一座座桥又如一座座历史丰碑,展示着绍兴各个时期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实力,它不仅作为一种建筑物,生产与生活必需品出现于社会,而且在它的身上又体现了桥梁科技、桥梁美学、咏桥颂桥的各种文艺样式以及各地的民俗风尚伦理道德等,这种以桥的物质外壳与丰富的文化内涵的结合,便构成了绍兴的桥文化。
绍兴桥文化的特色是非常鲜明的。它是大众的文化,桥由大众建造,大众保养,大众使用,桥文化也由大众创造,大众欣赏,大众发展;离开大众,无所谓桥,也无所谓桥文化。它是实用文化。桥是实实在在的客观构建,因此以它为载体的文化也是可视可闻可感可使用的文化,不仅当代人受其恩泽,而且后人也得其实惠。造福于子孙。桥文化是不断创造的发展中的文化。桥是静止的,但使用它、歌咏它、观赏它的人是不断的、五湖四海的,有人用诗画描写;有人用影视表现它,有人用桥饰美化它,有人用故事传播它,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桥文化的积淀越来越丰厚,这是桥文化无限生命力之所在。桥文化是一种多功能的综合文化。它是实体物质与抽象意念结合的产物。在桥这个实体上产生了某种文化意念又由这个文化意念丰富和提高了桥这一实体价值。而且绍兴的桥与酒、茶、兰相比又有实体存在时间长、历史印记明显的特点,由此产生的价值趋向就不仅只是桥的本身而是产生了某种社会效益因此不少桥成了历史研究的标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和实际材料,这是为当初造桥所意料不及的。绍兴桥文化具有多种功能、多种形式的特点,不是内容单一停留在某一层面上的文化,它的丰富性和综合性为人们所惊叹。
桥文化的意念是什分深奥的。我们的先人为我们记录了许多桥的材料,文人诗家们写写出了许多咏叹绍兴桥的诗文碑画,在绍兴不管在山区还是在平原,现在还保留着大量造型别致、千姿百态的桥,这是桥文化所在的基石是最优越的条件所在。绍兴的桥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并不是交通工具这一简单含义,它的内涵深广无限。
纤道桥:
桥在绍兴县柯桥镇阮杜间,与萧绍运河平行,俗称百孔官塘,又称铁链桥。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长达38620米,共有115跨,每跨净垮2米左右,桥面用三条石拼成,宽150米,桥墩用条石干砌,墩厚15米,桥底一般都接近水面,只有东端第四十五垮较高,以通小舟。该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头两端各设茶亭一座。这种桥全国其他地区未曾发现过,绍兴该桥颇多,有长达1--2公里的,目前还有樊江的贯虹桥和二处残迹,一处在钱清附近,一处近绍兴城。
1983年绍兴市文管会己把该桥整修一新。
八字桥:
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处广宁桥、东双桥之间。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南宋宝佑四年(1256)重建,“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桥以石材构建,结构造型奇妙,八字桥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
这里位处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点,桥呈东西向,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桥,三向四面落坡,共中二落坡下再设二桥洞,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桥面条石并列,长485米,桥高5米,净跨45米;桥面宽32米,桥东西长27米;桥东的南北向落坡各为124米、174米,桥西的南向落坡为l4米,西南落坡17米。桥上置栏,望柱头雕覆莲。桥合石壁式,高4米,东西两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时宝——丙辰仲冬吉日建”。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桥下石壁转角处被纤绳磨出的痕迹,至今历历在目,可见当年舟楫之盛。
八字桥附近一带,古民宅保存较为完整,政府巳作出保护规划。八字桥作为我国最早的“立交桥”,越来越被海内外游客所青睐和赞叹。
广宁桥:
该桥位于绍兴市区广宁桥直街东端,南北向,单孔拱形石桥、横跨漕河,相传此处本无桥。乡人集资建桥,来往百姓,广受其惠,故名广宁桥。
广宁桥始建于南宋高宗以前,至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站在桥上可见城南诸山。桥心正对大善寺塔与龙山,为极好的“水上”对景。自南宋以来,一直是纳凉观景之处。明修洁士朱亢宗曾作诗怀古惆怅:“河粱风月故时秋、不见先主曳杖游。万叠远青愁对起,一川涨绿泪争流。”
桥为七边形拱桥,全长60米、宽5米、高46米,净跨610米、两边备有20级石阶。24根桥柱都雕以荷花。雄健厚实。柱板花纹,幽雅大方。桥洞顶拱石上,刻着“鲤鱼跳龙门”等六幅石刻,甚为精致,桥拱石上刻有招贤修桥的姓名。《绍兴具志余辑》记有:“桥,方向东西,一圆洞,高三、四丈、长十余丈,桥面广度为二丈,上有石栏甚坚,有碑亭、是越中大工程”。
夏履桥:
据《吴越春秋》记:禹“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桂不顾,履遗不蹑。”此遗履之处,后人感念。谓之“夏履桥”。
光相桥:
该桥在城西北,环城公路旁,因桥畔原有光相寺而得名。桥始建于东晋、清乾隆与嘉庆年间均重修过,靠桥端一根莲花瓣望柱上刻着“隆庆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注:某系拱石上所缺之字)
该桥南北向,横跨老城河,两头衔接上大路和下大路。系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全长20米,桥宽6米,高420米。桥两端置垂带,上设工字形座栏,每边座栏均以六只覆莲望柱相隔、未端置石鼓,石级桥面,两边各有21石级。每级均厚O12米,宽050米。拱圈似纵向并列砌筑(因纵向缝并不对直),似宋、元代桥梁。拱石有莲花座图案,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一块拱石上还刻有“古有光相……至正某年五月吉日…·等等。桥拱四分之一处有兽头横系石两根。在杜春生《越中金石记》中载有“光相桥题记”。
该桥为绍兴保存得较好的石桥之一。对研究水乡石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在绍兴市区北海桥直街。
春波桥:
为清代重建的单孔石拱桥,拱圈为纵联分节砌置,桥面纵坡很小,采用两根石梁做桥栏。原为石拱桥,玲珑雅致。20世纪50年代改成水泥板桥。水泥粱板连接搁在两岸石勘,细铁杆作栏。长约5—6米,宽约3米。
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绍兴人)曾有“惟有门前鉴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之句,故名春波桥,该桥座落在绍兴市区都昌坊路鲁迅纪念馆不远的禹迹寺前。
另说----又名伤心桥。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与前妻唐琬重逢于沈园,放翁感慨万分,题下《钗头凤》一词。40年后,年近古稀的陆游又到沈园,而唐琬早已忧郁去世,陆游触景生情,赋诗两首,其中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诗句,凄凉悲伤,令人断肠。伤心桥也因此得名。
太平桥:
该桥在柯桥镇的阮杜与管墅交界处,跨萧、绍运河是一座一孔净跨10米的石拱桥与九孔净跨304米高低石粱桥相结合的多跨桥梁。总长2420米、高7米,桥面宽340米,拱桥在南,为通航主孔,石粱桥在北,桥建于明天启二年,清乾隆六年,道光五年相继重建,现存桥建于咸丰八年(1858年)。桥头有《重修碑记》等四块,附近建有石亭,石牌楼。(已拆毁)。拱桥顶部“太平桥”三字清晰可见。拱圈为纵联分节并列砌筑的半圆拱,纤道沿拱脚贯穿而过,拱桥南端落坡中设平台,经平台折向东西两面下桥。靠着拱桥的三跨粱桥较高,跨度较大,然后以三孔一组逐次下降,至北端与船码头相接,以便水运与陆运较好地衔接,全桥布局既利于排洪和兼顾众多的大小船只通航,也便于陆上交通,工程上省工省料。望柱,栏板,抱鼓上图案雕琢精致美观。
周围良田万顷,水波涟漪,颇具水乡特色。
都亭桥:
桥在今鲁迅纪念馆西南侧,为绍兴古桥之一,据《越绝书》记述,秦始皇东游(公元前210年)至会稽时,曾驾临都亭,位于都亭附近的这座古桥,就取名为都亭桥。
题扇桥:
桥在今蕺山南面,长10米、宽3米、高78米的古石桥,相传有一位穷苦的老妇曾在此卖六角扇,生意清淡。书圣王羲之见了,就在每把扇上都题了词,并嘱老妇提价出售,一时竞相争购,老妇也因此发了财。现在桥上还竖着“右军题扇处”的石碑。
在宋嘉泰《会稽志》的“戒珠寺”条目中,载有“寺南百步有题扇桥,盖卖扇老姥所居云”,以此桥的由来说明该桥在晋时已存在。
迎仙桥:
迎仙桥位于新昌县桃源乡104国道边,长29米,宽46米,净跨156米,为近似于悬链线拱的古乱石拱桥。该桥在明万历《新昌县志》有载。清代道光时,丁天松重修。
该桥的桥名源于当地的民间传说。相传东汉时吴县青年刘晨和阮肇入天佬山采药迷路。在刘门坞遇见了二位仙女,双结伉俪。不几日,刘、阮回乡,世上已是其七世孙时代。此桥因刘、阮在此遇仙得名。真可谓:刘阮迎仙留桥名,悬链奇拱落梦境。茅公伏笔语惊人,有心圆梦天佬径。
古桥专家茅以升在《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中预言:我国古代可能存在超时代的梁桥技术。迎仙桥填补了中国古桥技术史的空白,悬链线拱桥是二十世记六十年代世界先进桥梁科技。
玉成桥:
位于嵊州市谷来砩头村,该桥与迎仙桥同属近似悬链线型古石拱桥。该桥长12.15米、宽4.7米、高6.7米,拱高5.7米,建于清道光丙申(1836年),坑举马正炫建造。此桥系罗关洲继迎仙桥后发现的第二座近似悬链型古石拱桥。据当地村民介绍,当时桥建成后,村民认为此桥拱曲线平坦,恐有坍桥之虑,提出妄作观些,而拒付工钱,现存谷来马氏家谱中,记有建桥史料。
咸宁桥:
位于题扇桥北,双层石梁桥,桥名咸宁,可能此桥建于西晋咸宁年间。桥名宁字无丁,系宋朝以前的写法。此桥在嘉泰《会稽志》有载。可定为宋朝以前的古桥。
杏卖桥:
桥在偏门外陆放翁的故里三山附近,桥名是附会放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诗句而来。
虹桥:
桥在今西廓门外,曾有一名人少时曾在这里游泳,故又名浴龙桥。
云门桥:
志书中记有淳化寺原名云门寺,建于东晋义熙三年(408),寺门外有桥亭名丽句亭。嘉泰《会稽志》中的“云门桥”条目中记有“云门桥在县东南三十五里,若耶溪南有仙翁钩矶。宋考功之总诗云:雁塔骞金地,虹桥转翠屏。谓此自桥东百余步又有小石桥,架亭其上,扁丽句亭。”这说明此寺前有二桥,桥可能与寺同建,到北宋淳化时二座桥肯定存在。同时指明了此桥为虹桥,即石拱桥。
跨湖桥:
马太守庙在跨湖桥南,跨湖桥是通往该庙的必经之桥。马太守庙建于唐开元年间,跨湖桥在唐开元时必然存在。此桥现已改建为现代桥。
谢公桥:
绍兴谢公桥是单孔七折边拱桥,全长28、5米。明代重修时保持原型,至今完好。嘉泰《会稽志》记有“谢公桥在新河坊,以太守谢公 囗 所置,故名。”嘉泰以前的绍兴谢姓太守有:谢惠连(397——433)南朝宋代会稽太守。谢公桥当始建于南朝。因谢惠连在东晋末年只有21岁,不可能当太守,桥不可能建于东晋,谢惠连当太守应在南朝的宋代。所以谢公桥可定为始建于南朝宋代的古桥。谢公桥的桥拱上的捐款刻石文字的风格为晋代隶书风格。
兰亭桥:
此桥在会稽通往诸暨的古道上,桥以兰亭为名。现在原址建现代桥,桥头的宋朝古道已被发掘,作为文物展示。
庙桥:该桥是通往钱武肃王庙的必经之桥,庙存在于五代,桥在五代时必然存在。此桥已拆建为现代桥。
龙兴桥:
以龙兴寺得名。该寺建于汉太始元年,唐代神龙二年称龙兴寺,桥与寺当同时建造龙兴桥当建于其时。
杨桥:
曹操与杨修读书处,桥因杨修得名。此桥应为三国时代的桥梁。
学堂桥:
朱买臣读书处,当为汉桥。
司马悔桥:
此桥现存,位于新昌县桃源乡。该桥名出自“唐司马子微隐天台山被征至此而悔”的典故,桥在唐时已存在。
孟宅桥:此桥在上虞县丰惠镇。嘉泰《会稽志》载:“在县东南一里三十步,汉孟尝所居也。”此桥又称还珠桥。北宋诗人华镇有《还珠桥》诗:“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桥可能建成于汉,在北宋时仍在。此桥桥面已改为现代式,桥礅仍为古桥原物。
拜王桥:
建于唐、乾宁三年(896)的绍兴拜王桥系单孔五折边拱桥。据《越中杂识》记:“唐末,钱(缪) 武肃王平董昌,郡人拜谒于上,梁太祖即位于后封吴越王,故桥以拜王名。”
纤道桥:
桥在绍兴县柯桥镇阮杜间,与萧绍运河平行,俗称百孔官塘,又称铁链桥。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长达38620米,共有115跨,每跨净垮2米左右,桥面用三条石拼成,宽150米,桥墩用条石干砌,墩厚15米,桥底一般都接近水面,只有东端第四十五垮较高,以通小舟。该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桥头两端各设茶亭一座。这种桥全国其他地区未曾发现过,绍兴该桥颇多,有长达1--2公里的,目前还有樊江的贯虹桥和二处残迹,一处在钱清附近,一处近绍兴城。
1983年绍兴市文管会己把该桥整修一新。
八字桥:
位于绍兴城区八字桥直街东端,处广宁桥、东双桥之间。
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始建于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南宋宝佑四年(1256)重建,“两桥相对而斜,状如八字,故得名”。 桥以石材构建,结构造型奇妙,八字桥陆连三路,水通南北,南承鉴湖之水,北达杭州古运河,为古代越城的主要水道之一。
这里位处三街三河四路的交叉点,桥呈东西向,为石壁石柱墩式石粱桥,三向四面落坡,共中二落坡下再设二桥洞,解决了复杂的交通问题。桥面条石并列,长485米,桥高5米,净跨45米;桥面宽32米,桥东西长27米;桥东的南北向落坡各为124米、174米,桥西的南向落坡为l4米,西南落坡17米。桥上置栏,望柱头雕覆莲。桥合石壁式,高4米,东西两面各立石柱9根,主孔下西面第五根墩柱上刻有“时宝——丙辰仲冬吉日建”。西端南面的踏跺下建一小孔,跨越小河。桥下石壁转角处被纤绳磨出的痕迹,至今历历在目,可见当年舟楫之盛。
八字桥附近一带,古民宅保存较为完整,政府巳作出保护规划。八字桥作为我国最早的“立交桥”,越来越被海内外游客所青睐和赞叹。
广宁桥:
该桥位于绍兴市区广宁桥直街东端,南北向,单孔拱形石桥、横跨漕河,相传此处本无桥。乡人集资建桥,来往百姓,广受其惠,故名广宁桥。
广宁桥始建于南宋高宗以前,至明万历二年(1574年)重修。站在桥上可见城南诸山。桥心正对大善寺塔与龙山,为极好的“水上”对景。自南宋以来,一直是纳凉观景之处。明修洁士朱亢宗曾作诗怀古惆怅:“河粱风月故时秋、不见先主曳杖游。万叠远青愁对起,一川涨绿泪争流。”
桥为七边形拱桥,全长60米、宽5米、高46米,净跨610米、两边备有20级石阶。24根桥柱都雕以荷花。雄健厚实。柱板花纹,幽雅大方。桥洞顶拱石上,刻着“鲤鱼跳龙门”等六幅石刻,甚为精致,桥拱石上刻有招贤修桥的姓名。《绍兴具志余辑》记有:“桥,方向东西,一圆洞,高三、四丈、长十余丈,桥面广度为二丈,上有石栏甚坚,有碑亭、是越中大工程”。
夏履桥:
据《吴越春秋》记:禹“乃劳身焦思,以行七年。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桂不顾,履遗不蹑。”此遗履之处,后人感念。谓之“夏履桥”。
光相桥:
该桥在城西北,环城公路旁,因桥畔原有光相寺而得名。桥始建于东晋、清乾隆与嘉庆年间均重修过,靠桥端一根莲花瓣望柱上刻着“隆庆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注:某系拱石上所缺之字)
该桥南北向,横跨老城河,两头衔接上大路和下大路。系单孔半圆形石拱桥,全长20米,桥宽6米,高420米。桥两端置垂带,上设工字形座栏,每边座栏均以六只覆莲望柱相隔、未端置石鼓,石级桥面,两边各有21石级。每级均厚O12米,宽050米。拱圈
绍兴的名桥
本文2023-10-14 07:45: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0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