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的族谱叫什么
皇家的族谱叫玉牒。
从唐代开始就有了修玉牒的制度。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把纂修玉牒当做国家的重要大事。从唐朝开始发展到宋、元、明、清。而今,清代玉牒是目前我国历史上唯一完整系统保存下来的皇室家谱。
清代玉牒自然分了满,汉两种文本。但由于战事纷纷还有其他历史原因,如今完整保存下来的只剩下清代玉牒。玉牒的地位十分崇高,古代人,尤其是皇族对玉牒还是十分重视的,清代玉牒每次修撰后,都要举行恭呈御览的大礼。
清代玉牒相关说明
按格式可把玉牒划分为竖格玉牒(也称直格玉牒)和横格玉牒两种。竖格玉牒每页15行竖格,按辈分顺序分别详细记载宗室、觉罗子女的情况。横格玉牒则每册格数不等,有11至18个。通常每横格代表一个辈分,辈分最高者写于卷首第一横格,其子孙后裔依辈分递降。
历史背景:
清朝皇族兄弟在避讳上亦没有划一方法。胤_登基后,其兄弟则改名为“允”字辈,但其子乾隆帝弘历即位后,并不要求兄弟避讳。
当乾隆传位予永琰后,为免其他人要改名,反而将永琰改名为_琰。道光帝绵宁继位后也把自己名字改为_宁。
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丰帝叫奕_,有同父异母兄弟奕䜣、奕_、奕_等,他们的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庆亲王奕_,因其出生时已不属于近支,则自取偏旁。
咸丰帝只有两子,长子同治帝无嗣,次子未命名夭折;光绪帝无子嗣,因此将道光帝的直系子孙当作近支。
道光帝是“绵”字辈,近支至“恒”字辈已为六世,“启”字辈以下行辈的第二字偏旁已无统一了。注:上表格中雍正前还有皇太极,顺治,康熙。
家族庞大,为了细分,由嘉庆开始,又规定同辈同一世系第二个字的部首要相同。例如咸丰帝叫奕_,有同父异母兄弟奕䜣、奕_、奕_等,他们的名字的第二个字都是“言”部。
嘉庆帝侄子绵亿,就因替长子命名“奕铭”,被嘉庆帝斥责,更以“不似近支,自同疏远”为由,被革除职务。家族世系属于登基皇帝辈份,谱份越高。
这是由于欧洲大陆上的普法争霸导致的,请看:
普奥战争结束以后,普鲁士日渐强大,但是,紧靠法国南部的四个小国还仍然没有被俾期麦统一,而俾斯麦是下决心要统一除奥地利以外的所有德意志的国家。
所以要实现德意志的最后统一,必须统一这个小邦国。可是,俾斯麦知道,这四个小国紧靠法国,法国也早怀有吞并之心,一旦普鲁士强行占领,法国岂会善罢甘休?更何况,法国离德国最近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俾斯麦也早就瞄准它们了。
对于正处高峰时期的俾斯麦来说,找个借口与法国打一仗,既统一了南部四小国,又占领了阿尔萨斯和洛林,这是再合适不过了。可是,与法国开战的机会迟迟未到,俾斯麦等得手痒痒的。
再说法国一方,当时是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拿破仑·波拿巴当皇帝,史称拿破仑三世。这个人是个政治阴谋家和军事冒险家。1848年法国革命失败后,他窃取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的总统大权,又于1851年12月发动政变,恢复帝制,建立了历史上所说的法兰西第二帝国。
拿破仑三世是个独裁、残暴、狂妄之徒,总希望通过战争称霸欧洲,当时皇后欧仁妮就直言不讳地说:"不发动战争,我们的儿子怎么当皇帝?"
这样一个人,当然不会坐视普鲁士的强大而不顾。他曾露骨地表白,"德意志不该统一,应分成三个部分,南北德国应该对立起来。这样法国才可以从中渔利。"
不仅拿破仑三世如此,当时法国的另一位大臣梯也尔也哀叹:"奥地利的失败意味着法国400年来遭到的最大灾难。从此,失去一张阻止德国统一的王牌!"
这样,普、法双方各怀鬼胎,开始了明争暗斗,都在寻找挑起战争的契机。
法国率先一步,普奥战争刚结束,三世就派人要求普鲁士兑现战前许下的诺言,要求普鲁士同意法国侵占比利时和卢森堡。并婉言提起德意志南部四小国的领土划分问题。这无异要从普鲁士身上咬去一块肥肉,"铁血宰相"俾斯麦当然不会同意。不过他使了个心眼儿,没有明确予以拒绝,而是要求法国把这事写成备忘录,"我好回去给我们国王商量"。法国大使不知是计,就照办了。
俾斯麦拿到备忘录,没有去见皇帝,而是把它送给了同样想称霸欧洲的英、俄,试图挑起英、俄与法国的矛盾。拿破仑三世知道了俾斯麦的做法,火冒三丈,决心与普鲁士决一雌雄!
尽管如此,法国并未立刻动武。但接踵而至的西班牙王位继承人问题,终于使战争爆发了。
原来,西班牙女王伊沙贝拉被1868年西班牙革命推翻,女王流亡国外,王位空缺,俾斯麦看到有利可图,就派人收买了新成立的西班牙临时政府,提议让普鲁士国王威廉的堂兄利奥波德亲王去继承西班牙王位。俾斯麦的意图很明显,普鲁士的亲王做了西班牙的国王,法国腹背受敌,打起仗来,普鲁士前后夹击。
拿破仑三世也看到了这种危险,随即就把抗义书递到了普鲁士国王手中,抗议书说,西班牙王位应由西班牙人去坐。否则,法国也可派去一个国王!对此,俾斯麦非常气愤。同时,法国政府内部议论纷纷,不少人要求普鲁士收回成命,否则将把这件事视为战争的原因,双方剑拔弩张。突然,事情却有了转机,利奥波德亲王在别人劝说下,宣布放弃西班牙国王候选人资格,他说:"本来,只要西班牙人拥戴,我可以去作他们的国王。但我不想为此引发一场欧洲战争。"
于是,西班牙王位继承人问题就告结束。可是,拿破仑三世看到事情这么简单就完结了,认为普鲁士害怕他,所以他得寸进尺,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
他令法国驻柏林大使去面见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要求普鲁士作出书面保证,保证今后决不再派任何普鲁士国王家庭的人去任西班牙国王。
所以,不是简单的家族血缘可以认定的,是操控在一些强国的手中的,强国根据自己的国家利益影响欧洲政局,就如同当今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否则西班牙内部的私事为什么会引起普鲁士,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的争辩呢
公爵是西班牙贵族制度除皇室以外的最高位阶,分为皇室公爵和非皇室公爵。目前在西班牙共有155个公爵头衔隶属于超过100个不同家族。同时所有的西班牙公爵和其配偶同时享有“元勋”的称谓。
在一个高度民主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同他们的君主一样,西班牙的贵族头衔并没有带给他们更多的特权。主要的特权便是在公共场合有独特的称谓。除却部分古老的公爵头衔还保有一些猎奇的特权(例如阿尔巴公爵可以骑马进教堂等),现行的公爵没有任何财政或者权利上的优待,同等于普通公民。更甚,作为贵族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用于头衔的继承和认证。其实到了现代,贵族头衔基本上已经是荣誉的象征,在西班牙有产业的贵族或许还保有私人的土地和产业,有很多贵族空有头衔其实已经落魄,生活的水平可能还不如其他的普通公民。
西班牙王室是法国波旁王室的直系后代。波旁王室曾经统治过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诸多欧洲大国。
波旁王朝(英语Bourbon,法语:Maison de Bourbon ) 旁”通“傍” 是一个在欧洲历史上曾断断续续地统治纳瓦拉、法国、西班牙、那不勒斯与西西里、卢森堡等国和意大利若干公国的跨国王朝。1589年在法国的统治开始。 17世纪中期,再度分出长幼两支:长支相继临朝的君主为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幼支统治史称七月王朝或奥尔良王朝。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查理十世在1830年七月革命中被推翻。七月王朝亦在1848年革命中倾覆。波旁王朝在法国的统治最终结束。波旁王朝在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统治分别于1860、1931年告终。佛朗哥独裁时,恢复了波旁王朝在西班牙的统治。
说中世纪欧洲各国皇家都是一家人,实际上是说明了欧洲贵族在中世纪时期的联姻关系,以下就以哈布斯堡家族为例,看看这个联姻关系是怎么实现“欧洲皇室一家亲”的。
1
1273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奠基者鲁道夫一世当选德意志国王,此人资质平平,唯一值得骄傲的是他有6个漂亮的女儿。
在中世纪,联姻是保障自身地位、增强实力的重要手段,鲁道夫一世深谙此道,把女儿嫁给了当时德意志最有权势的几位选帝侯,甚至不惜一女多嫁,成功获得“选帝侯岳父”“德意志的老外公”的殊荣。选帝侯们的后代都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血缘后代,都是亲戚,都是一家人,既然手握选举皇帝的大权,那么想当皇帝时也变得很容易了。
2
哈布斯堡家族杰出的君主查理五世6岁(1500年)就从父亲腓力手中继承了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16岁取代婶婶“疯狂”胡安娜成为西班牙国王;20岁当选为神圣罗马皇帝。其弟弟费迪南在1526年成为波西米亚、匈牙利国的双料国王。1580年西班牙吞并了葡萄牙,葡萄牙及和其海外殖民地也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地盘。接下来的历史中,哈布斯堡家族又通过一系列联姻、继承与战争,不断向欧洲其他皇室渗透血脉。
3
哈布斯堡家族的后代在1273年—1291年,1298年—1308年,1438年—1742年,1745年—1806年相继出任罗马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奥地利公爵(1282年—1453年)、大公(1453年—1804年)、奥地利帝国皇帝(1804年—1918年),匈牙利国王(1526年—1918年),波希米亚国王(1526年—1918年),西班牙国王(1516年—1700年),葡萄牙国王(1580年—1640年),墨西哥皇帝(1864年—1867年)和今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境内及南部斯拉夫地区若干王国、公国的国王、大公与公爵。
说到这里,说中世纪欧洲各国皇室都是一家人就很好理解了,就拿哈布斯堡家族为例,曾经有一段时间几乎中世纪欧洲所有的封建皇室成员身上都流淌着哈布斯堡家族的血脉,哈布斯堡家族可以称得上是欧洲历史上最牛掰的家族了。遗憾的是由于近亲、近支联姻,导致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分支在1700年、奥地利分支在1740年相继男嗣断绝,西班牙王位落入法国皇室波旁家族之手,奥地利分支不得不与洛林家族联姻建立哈布斯堡-洛林皇朝。
皇家的族谱叫什么
本文2023-10-14 07:38: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08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