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老师谁?
孔子的老师苌弘
苌弘,字叔(约公元前575-492年),周敬王大臣刘文公属下大夫。在晋国的“六卿之乱”中,因帮助范氏和中行氏,赵简子派晋大夫叔向对周王施以反间计而被杀害。据《庄子外物篇》记载:苌弘是蜀人,他被杀之后,血流不止,蜀人藏其血,三年之后而血化为碧。成语“碧血化珠”、“碧血丹心”即由此而来。另据《图经》记载:“苌弘,资中人,有寺在青泥坊,数里之内,土色尚青。”青泥坊在资中发轮镇,镇边龙水桥有一天然石洞,古称苌弘洞,是苌弘早年夜观天象、昼习韶乐之所。另一处苌弘遗迹在资中城西甘露镇龙洞河,是苌弘的养晦之处,明代道教宗师张三丰在这里镌刻着一首六言诗:“无价明珠一颗,光吞法界尘沙。圣凡人物天地,流通点滴何差。”再次印证了苌弘确系资中人氏。资中人为了缅怀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早在明代成化年间就在东门正东街为他建了座乡贤庙,又在北门外建了座“苌弘故里”的石牌坊,褒扬忠烈。
苌弘博学多才,知天文、识气象、精音律、通历法,常与周景王应对星象吉凶征兆。孔子久仰其才,于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前往周国,专门造访苌弘,对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而虚心求教。
孔子说:“武之备,戒之久矣。此是何意?”
苌弘道:“此武王伐纣,虑日久难以服众,作武乐以警士民。”
孔子又问:“何谓‘发蹈厉之已蚤?’”(蚤通早)
苌弘道:“凡事无须先,无须后,适时可矣。”
孔子再问:“‘身*于商’何意?”苌弘道:“此非武音。”
孔子又提出:“‘迟矣而又,久立于缀’,实难解也。”
苌弘道:“所谓‘武乐’,实彰周伐殷之功也。武乐计有六成:初成出兵伐纣,再成灭商,三成开国,四成南国诸侯归顺,五成分封而治,六成颂赞天子圣德。此武乐之大成,故曰‘迟矣而又,久立于缀’。”
孔子最后问道:“武乐与韶乐,孰为轩轾?”
苌弘道:“武乐为周武王之乐名,韶乐为虞舜之乐名。若以二者之功业论,舜是继尧之后治理天下,武王伐纣以救万民,皆功昭日月,无分轩轾。然则就乐论乐,韶乐之声容宏盛,字义尽美;武乐之声容虽美,曲调却隐含晦涩,稍逊于韶乐。故尔武乐尽美而不尽善,唯韶乐可称尽善尽美矣!”
对于苌弘之博学施教,孔子称谢不迭,并于次年前往齐国,聆听了韶乐德演奏,乐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孔子与苌弘得会晤,史称“访弘问乐”。其六艺(礼、乐、书、诗、易、春秋)中的“乐以发和”思想即源于苌弘的乐学理论。
孔子和苌弘同是我国古代之文化伟人,其“敏而好学”、“乐而施教”之师生情谊,既是学林佳话,又是中华民族之传统美德。
众所周知,科举时代全国各地都有文庙,文庙内的孔子塑像都是端然高坐,但唯独资中却是塑的一尊站像,是何缘故?缘于苌弘乃孔子之师,孔子毕生提倡尊师重道,在老师的家乡这一特殊环境里,自然要身体力行,站而不坐。这就是久负盛名的“资中孔子站像”之谜。
孟子的老师并不出名,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所以后人称之为“思孟学派”。孟子虽然没有提起过他老师的姓名,但我们还得感谢他培养了孟子。当然更应感谢孟母。如果没有“孟母三过”、“断机教子”,我们还会有孟子吗?一个无名的老师,一个在织布机上日夜劳作的母亲,为孟子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平民背景。有人对此不满足,查了孟子的家谱,居然查到了鲁桓公的身上,于是乎孟子的血管里流淌的还是贵族的血。这套查祖宗十八代的把戏,实在令人讨厌。为什么平民阶层就不能出个大思想家呢?远离了贵族的孟子,方是一个可爱、可亲、可敬、可尊的孟子。如果要了解孟子的内心世界,这一平民背景便是安放其心灵的不可或缺的场景。孟子深切体验着平民生活的艰难,他的言语由此而发。否则,他不会高呼“制民恒产”、“民贵君轻”、“与民同乐”。性善论,是他对平民的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人心叵测,似乎在贵族大人们之间是家常便饭。所以,他敢平视一切王公贵族,如君主有大过,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臣民可以起来诛灭暴君。民心的力量,只有出身于平民的孟子才能感知其排山倒海般的伟力。“人皆可以为尧舜”,这就是孟子的平民文化
从封神演义中看,老子的师傅是鸿钧道人,他的原身是混沌(就是盘古开天前世界的状态),鸿钧有三个徒弟,大师兄是老子,二师兄是元始天尊,小师弟是通天教主,这就是封神演义中的说法。
同光名伶十三绝,是指京剧史上有一幅闻名遐迩的名伶彩色剧装写真画,该图是由晚清民间画师沈蓉圃绘制的。
作品简介
"同光名伶十三绝",画师是参照清代中叶画师贺世魁所绘"京腔十三绝"戏曲人物画之形式,挑选了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舞台上享有盛名的13位演员,用工笔重彩把他们所扮演的剧中人物绘画出来,个个栩栩如生,显示出画师的深厚功力。
这幅画的面世,正值京剧盛世的历史时期,这对了解当时演员的扮相、服饰及前辈艺术家的风采,是极为珍贵的文献资料。
作品内容
现将"同光十三绝"所绘之演员和他们扮演的角色,按生、旦、丑行当分别介绍:
1、 程长庚(前排左起第三位)扮演《群英会》之鲁肃。
程长庚(1811~1880),谱名程闻檄,字玉珊,号荣椿,乳名长庚。祖籍安徽省潜山县河镇乡程家井,为程氏51代裔孙。清嘉庆十六年农历辛未十月初七日生人,道光年间入京,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百顺胡同,享名后寓所名"四箴堂"。同治、光绪年间曾掌三庆班,同仁尊称其"大老板"。工文武老生,腹笥渊博,能戏300余出,擅演《群英会》、《镇潭州》、《八大锤》、《战长沙》、《华容道》、《战太平》、《取成都》、《龙虎斗》、《举鼎观画》、《文昭关》、《捉放曹》、《鱼肠剑》等,亦能反串花脸《白良关》尉迟恭等。他与春台班余三胜、四喜班张二奎,为京剧第一代演员的三位老生杰出人才,虽比余、张享名较晚,但其威望极高,名列"三鼎甲"之首。清光绪五年农历十二月十三日亥时殁,葬于彰仪门(今广安门)外石道路旁北侧。妻室庄氏无后嗣,收养两侄,一名章圃为养子,一名章瑚为从子。仅章圃入梨园,工鼓扳,其妻室茹氏生有二子一女,仅长子章遵孔从艺,幼入李铁拐斜街的小荣椿科班,排名春德、与杨小楼(春甫)同科,即清末民初著名小生程继先,为俞振飞、叶盛兰之师。
2、 卢胜奎(前排右起第二位)扮演《战北原》之诸葛亮。
卢胜奎(1822~1889),祖籍江西(一说安徽),出身仕宦之家,自幼酷爱戏曲,常与剧界人士交往,因考试不中遂入梨园,初演即为程长庚赏识,约其入三庆班。入剧界后隐去真名,时张二奎正值红极之时,便取"胜奎"为艺名。所演老生戏讲究剧情戏理,尤擅孔明戏,有"活孔明"之誉。由于文化高,不仅熟读史书,钻研文学,且通透戏场,极善编剧,三庆班所演36本连台本戏《三国志》,即出其手。演薛仁贵征东事之《龙们阵》及《法门寺》(又名《郿坞县》或《朱砂井》)等,据传亦为卢氏所编。一生所编剧本,大都流传至今。因剧本为一台戏之根本,故人称其"卢台子"。可谓最早的京剧剧作家,为程长庚得力辅弼,卢乃丑角巨匠萧长华之义父。
3、 张胜奎(前排左起第一位)扮演《一捧雪》之莫成。
张胜奎(生卒年月不详),又名张奎官,北京人,曾于四喜班演出多年。其唱吸取余三胜之法,嗓音虽不冲,但唱腔流利曲折。精于说白、做工。其念颇带情感,做派神态逼真,擅演忠臣义士一类"衰派老生"角色。如《跑城》之徐策、《四进士》之宋士杰、《清风亭》之张元秀。亦能演丑角戏,所演《渭水河》之武吉,为人所称道。
4、 杨月楼(后排右起第一位)扮演《四郎探母》之杨延辉。
杨月楼(1844~1890),谱名久先,从艺后改名久昌,字月楼。其父杨二喜,为清道光年间徽班武旦演员。相传咸丰年间,二喜携子由家乡怀宁进京,于天桥卖艺,为"忠恕堂"张二奎赏识,遂聘二喜为教师,收久昌为弟子,排名玉楼,与俞玉笙(即俞菊笙,为俞振庭之父)为师兄弟。月楼体魄魁梧,嗓音洪亮,文武皆能。起扮相仪表堂堂,有"天官"之誉。文以《打金枝》、《金水桥》、《回龙鸽》、《五雷阵》等奎派戏见长。武戏《长坂坡》、《恶虎村》、《贾家楼》等为杰作。
因演《安天会》、《水帘洞》、《泗州城》的猴王孙悟空,故有"杨猴子"绰号。杨、俞为张二奎左膀右臂,一时有"忠恕堂文武双璧"之称。咸丰末年满师后,在京很少露演,自立"忠华堂"课徒授艺。同治末年赴沪演出,轰动上海滩。张二奎过逝后,他被程长庚约入三庆班,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底,由程长庚呈请,杨月楼被保选为四品顶戴的精忠庙(梨园公会前身)庙首。程故后月楼接任掌三庆班达10年之久。光绪十四年十一月经张淇林保荐,与王楞仙同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光绪十六年六月初一故于宣南右顺胡同寓所,年仅42岁。在其弥留之际、托孤于盟弟谭鑫培,望精心培育其子三元(即杨小楼)成才,并嘱三元拜在谭氏膝下为义子,按氏家谱排名嘉训,后成为一代国剧宗师。
5、 谭鑫培(前排右起第一位)扮演《恶虎村》之黄天霸。
谭鑫培(1847~1917),谱名金福,字鑫培,号望重,寓所名"英秀堂"。祖籍湖北省江夏县大东门外田家湾。其父谭志道,工老旦兼老生。鑫培为其独子,清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出生。10岁随父迁居京城,11岁入小金奎班习武丑,后改武生及文武老生,1863年出科。23岁搭三庆班,以演《神州擂》、《三岔口》、《白水滩》及"八大拿"等武生戏为主。曾傍程长庚演《青石山》马童,得"大老板"赏识,委以武行头。在《同光十三绝》画中,谭是唯一的武生演员。以老生享名剧坛则是光绪十年以后的事了。程长庚曾预言:"吾死后,鑫培必成大气候。"谭鑫培曾师事程长庚、余三胜,并向张二奎、卢胜奎、王九龄问艺,博采众长化为己有,终成一家,与汪桂芬、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成为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创始人。光绪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与孙秀华、陈德霖、罗寿山四人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宫内艺名谭金培。1905年,丰泰照相馆于琉璃厂的土地祠,为其拍摄了《定军山》片段,该片成为中国**史上的第一部黑白无声影片。百代唱片公司为其灌制了七张半宝石唱盘传世,计《卖马》、《托兆碰碑》、《捉放曹》、《桑园寄子》、《乌盆记》、《四郎探母》各一张,《洪羊洞》、《战太平》、《庆顶珠》各半张。其弟子有王月芳、贾洪林、刘喜春、李鑫甫、余叔岩5人。1917年5月15日上午8时病逝于京城宣内大街大外郎营1号寓所,享年71岁。葬于戒台寺栗园庄墓地,界桩上刻"英秀堂"。今谭门已是七代梨园世家。
6、徐小香(中间的一位)扮演《群英会》之周瑜。
徐小香(1832~1912),原名馨,别名炘,字心一,号蝶仙,寓所名"闻德堂",位于宣南小安澜营,后改"岫云堂",遂有"岫云主人"之称,小香为其艺名,有时亦写为"小湘"。祖籍江苏常州,清道光十一年月初十生于苏州吴县,幼随其父(清某部郎官)居京,酷爱小生艺术,私淑曹眉仙。其父故后,投"吟秀堂"潘氏门下习艺,满师后初搭四喜班,后入三庆班。能戏甚多,昆乱不挡文武皆能,因其扮相富丽,故不演"穷生"。擅演《拾画·叫画》、《惊梦》、《乔醋》、《奇双会》、《举鼎观画》、《玉堂春》、《石秀探庄》、《八大锤》、《雅观楼》、《起布问探》、《辕门射戟》、《罗成叫关》、《监酒令》、《孝感天》、《借赵云》、《镇潭州》、《取南郡》等,与程长庚、卢胜奎、杨月楼等合作演出连台本戏《三国志》,所饰周瑜为其拿手,有"活公瑾"之誉。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卖掉房产,南返苏州颐养天年。据曹心泉、王瑶卿等撰《徐小香专记》文载,徐氏故于民国初年(亦有说卒于1882年或1902年)。其弟徐金儿,字逸仙,亦工小生;其子徐如云,工昆旦与花衫。小香弟子颇多,以程继仙最为神似。
7、时小福(前排右起第三位)扮演《桑园会》之罗敷。
时小福(1846~1900),原名庆,别名小馥,字琴香,又字纫之,号赞卿,乳名阿庆。寓所名"绮春堂",位于宣南猪毛胡同(今朱茅胡同),亦曾居住百顺胡同,祖籍江苏吴县,清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初九出生。12岁随父母来京,后入四喜班名旦郑秀兰之"春馥堂" 从徐阿福习昆旦兼皮黄青衣。嗓音委婉嘹亮,唱腔极富情韵,有"天下第一青衣"之誉。能戏极多,曾以《三娘教子》享誉-时。与孙菊仙、穆凤山合演《二进宫》一时无双。亦能演小生戏《孝感天》、《雁门关》、《打金枝》等。常于春台、四喜、三庆各班演出。曾一度继梅巧玲掌四喜班。清光绪十二年二月十五日与孙菊仙、李燕云、李连仲四人同被选入升平署进宫承差。曾以旦角演员身份,破例被委任精忠庙庙首。中年后于意所刻意授徒,弟子颇多,均以"仙"字排名,其著名者有张云仙、张紫仙、吴菱仙、吴蔼仙、陈霓仙、陈桐仙、王怡仙、江顺仙,此"八仙"与其师时小福同样嗜酒,且均海量,人称"醉八仙"。每年重阳日,此八位弟子必来师府祝贺,人称"八仙庆寿"。据传小福演戏常以白酒饮场。庚子年已卧床不起,又遭八国联军兵扰惊吓,于农历五月十三十日病故寓所,后葬于永定门外。其女为陈德霖继室;四子时慧宝,为著名老生,亦是梨园界的书法家,位于樱桃斜衔的"北京梨园公益会"之馆额"梨园新馆"及门楣上的"梨园永固"即为其所书,至今尚存。
8.梅巧玲(后排左起第二位)扮演《雁门关》之萧太后。
梅巧玲(1842~1882),原名芳,字慧仙,号雪芬,别号蕉国居士,自号梅道人,乳名阿昭,寓所名"景和堂",又称景和堂主人,绰号胖巧玲。祖籍江苏泰州凤凰墩鲍家坝。清道光二十二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出生,因家境贫困,8岁时过继江姓,后被辗转贩卖,11岁入福盛班从班主杨三喜学昆旦兼皮黄青衣,又从夏白眼习艺,后与四喜班名旦罗巧福习花旦,艺成后即崭露头角,且极有人缘,遂为四喜班主要旦角。擅演演《雁门关》、《四郎探母》、《梅玉配》、《闺房乐》、《盘丝洞》、《得意缘》、《玉玲珑》、《胭脂虎》、《浣花溪》、《彩楼配》、《二进宫》、《思凡》、《百花亭》、《小宴》、《密誓》等,戏路极为宽广。他为人正直,办事公道,30多岁就掌四喜班。其弟子众多,最有成就的当属余紫云。光绪八年农历十一月初七病故于宣南李铁拐斜街45号(旧门牌)寓所,享年41岁。妻室为陈金雀之女,生有二子二女,长子梅雨田,为著名琴师,曾傍谭鑫培多年;次子梅竹芬,初学老生后改小生,最起归旦行继承父艺,惜23岁时患大头瘟病故,其子梅兰芳年仅3岁。至梅葆玖,为四代梨园世家。
9、余紫云(后排左起第三位)扮演《彩楼配》之王宝钏。
余紫云(1855~1899),原名金梁,字艳芬,号砚芳,乳名昭儿,寓所名"胜春堂",曾先后居住宣南石头胡同和李铁拐斜街。祖籍湖北罗田,其父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被誉为老生三鼎甲。紫云生于清咸丰五年农历乙卯七月初七日,幼随父来京,入"景和堂"从梅巧玲习花旦,并私淑胡喜禄之青衣戏。其戏路极宽,尤精跷工。同光年间搭四喜班,擅演《彩楼配》、《三击掌》、《赶三关》、《梅龙镇》、《梅玉配》、《祭江》、《玉堂春》、《芦花河》、《打金枝》、《孝感天》、《金水桥》、《二进宫》、《虹霓关》、《宇宙锋》等。因善琵琶,演《昭君出塞》,自弹自唱享誉一时。光绪二十五年病故,享年45岁。其子余叔岩,为余派老生创始人。
10、朱莲芬(后排右起第二位)扮演《玉簪记·琴挑》之陈妙常。
朱莲芬(1836~1884),原名延禧,字水芝,号福寿,寓所名"紫阳堂",位于宣南樱桃斜街。祖籍江苏元和,清道光十六年农历丙申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为"景春堂"朱福喜胞弟。幼学昆旦兼习皮黄,尤精昆曲。同治年间入四喜班,名重一时。擅演《思凡》、《琴挑》、《寻梦》、《寄扇》、《相梁刺梁》、《金山寺》、《三怕》、《盘秋》、《双拜月》、《双沙河》、《贪欢报》、《虹霓关》、《小放牛》、《挑帘裁衣》等。常与名丑杨鸣玉合作,与王楞仙之《奇双会》,曾享誉剧坛。且擅长书画。弟子有陈德霖等。
11、郝兰田(后排左起第一位)扮《行路训子》之康氏。
郝兰田(1832~1872)祖籍安徽,为"通天教主"王瑶卿之外祖父。原系徽戏演员,初习青衣,后工老生,以《借东风》而闻名。清道光、咸丰年间来京,因与程长庚同乡,遂入三庆班。初演《天水关》之孔明,颇受赞誉。于连台本戏《三国志》剧中,与卢胜奎分饰孔明。因当时老旦唱腔平淡,表演呆板,不被重视,故缺少老旦演员,郝氏便自改老旦,吸取各家老旦之长,并把老生唱法糅进旦角唱腔,创出风格独具的老旦新腔,提高了老旦行当的地位。凡老旦应工之戏,无一不会,尤以《钓金龟》、《行路哭灵》、《滑油山》、《目连救母》、《游六殿》、《徐母骂曹》、《遇后·龙袍》等最为拿手。与张二奎、梅巧玲演《四郎探母》饰佘太君,为时小福配演《探寒窑》王夫人等,相得益彰,享誉一时。其唱高亢有力,苍老深沉。念白犹如老妇一般。与谭志道均为京剧老旦的奠基者。后学者谢宝云、龚云甫等,以龚氏最为出色。
12、刘赶三(前排左起第二位)扮演《探亲家》之乡下妈妈。
刘赶三(1817~1894),原名宝山,别名迁升,字韵卿,号芝轩,寓所名"宝身堂",位于宣南韩家潭。因其艺高,常被多处邀请,连赶三处乃为常事,为此被讽为"赶三",他非但不介意,反而以"刘赶三"为艺名。人们常呼其为"赶三儿",晚年则称其为"老赶"或"赶公"。祖籍天津,票友出身,初学老生,下海后入京搭永胜奎班,后入三庆班,从郝兰田学艺,常演《金水桥》、《打金枝》、《三娘教子》、《桑园会》、《武家坡》、《天水关》等老生戏,艺宗张二奎。因当时老生名角如林,遂改丑角。享名后各班争相聘请,曾搭嵩祝、和春、春台、四喜、双奎、承庆、九和成、胜春奎、永胜奎等诸班。擅演《老黄请医》、《绒花记》、《连升店》、《十八扯》、《花子拾金》、《瞎子逛灯》、《入侯府》、《下河南》、《贪欢报》、《一两漆》、《双摇会》、《双沙河》、《红门寺》、《鸿鸾禧》等诸多剧目。尤精婆子戏,如《送亲演礼》、《浣花溪》、《变羊记》、《拾玉镯》、《铁弓缘》、《玉玲珑》、《金玉坠》、《普球山》、《思志诚》等。其《探亲家》名噪京师,每演此剧骑真驴上台,必叫满堂。入内廷演此剧,被破例允其牵驴进宫。其嗓音清亮响堂,白口清脆爽利,表演冷隽诙谐,所演人物无不幽默风趣。常于台上抓哏,嘲讽权贵,抨击时弊。在剧界颇有威望,曾被选为精忠庙首。他与杨鸣玉、黄三雄为第一代京剧丑角代表人物。光绪二十年农历七月初一病故,享年77岁。其弟子多为旦角,如王顺福、张梅五、张芷芳等,丑角仅罗百岁(寿山)一人。
13、杨鸣玉(后排右起第三位)扮演《思志诚》之闵天亮。
杨鸣玉(1815~1894),原名阿金,字俪笙,号鸣玉,乳名娃子,排行为三,人称"杨三"。祖籍江苏扬州甘泉县,清嘉庆二十年农历乙亥九月十八日出生。初习昆生,后改丑行。入京后曾搭和春、双奎、老嵩祝成及四喜各班,专演昆丑,功底深厚,文武皆精,每戏均有绝妙。所演《盗甲》、《问探》、《访鼠》、《芦林》、《惊丑》、《扫秦》、《相梁刺梁》、《拾金》、《借靴》、《打花鼓》、《荡湖船》、《思志诚》等,均堪称杰作。尤与曹春山合演《教歌》、《拐儿》被誉为双绝;与朱莲芬合演《下山》、《活捉》享誉一时。甲午战后,清廷签订卖国条约,曾流传"杨三(鸣玉)已死无苏丑,李二(鸿章)先生是汉奸"之说,足见其影响之深。他为人耿直,不苟世俗,为后人所赞誉。 "同光名伶十三绝",绘有老生、武老生、武生、小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是当时各行当的代表人物,他们都是对京剧艺术做出卓越贡献的奠基者。当时净角能称绝者不少,如何桂山、穆凤山、钱宝峰、徐宝成、庆春圃、黄润甫、金秀山等,画中未绘入一人,据传因绘者不善勾画脸谱所致。
相声界关于辈分的事情,其实最主要还是看当事人怎么看,你把辈分当命,那就处处用辈分说事儿。如果你心里觉得辈分一文不值,那爱乍地乍地。
除非你是张寿臣那种能够一统江湖的大门长,那他的辈分必然是最高权威一样的存在,就算寿老自己是个豁达的人,但为了让底下人遵守行业规则,他也必定会把辈分放在相对重要的位置。
除此以外,底下这些鱼虾蟹虫的,辈分对他们来说真的是可有可无,放到今天给你一个寿字辈,也没人专门冲你辈分买票。
举个栗子,马三立跟赵佩茹其实是两辈人,马三立是寿字辈,赵佩茹是宝字辈,但两人是同年生人,所以赵佩茹管马三立叫“三立”,马三立管赵佩茹叫“佩茹”,你去问问相声界哪个人敢说马老和通天教主乱辈?人家过这个,外人管不着。
另外刘宝瑞名义上是马季的老师,但他也就大马季十几岁,所以他管马季妈妈也叫大娘,当然主要是新中国最开始基本上废除了师徒制度,所以刘宝瑞也不能在马季面前冒大辈。但刘先生自己也不在乎这个,所以教归教,但大家都是平等的关系。
你去问问宝字辈的田立禾为什么要跟四个文字辈结拜兄弟,就因为他年龄太小,但张寿老又太喜欢他,所以把他收成关门弟子,白送了一个大辈。但田立禾本身低调谦逊,不想因为辈分问题惹麻烦,所以就跟姜宝林李伯祥魏文亮王文进结拜。本来这种降辈式结拜有点犯忌讳,尤其自己师父还是张寿臣这种行尊,结果张寿老非常支持,而且为田立禾感到自豪。
相反的例子,张傻子张杰尧就把辈分看得很重,用行里话说就是喜欢充大辈。本来他跟张寿臣是同龄人,当时准备给他的也是寿字辈,而且张寿老还允诺跟他结拜,结果他非要盯着德字辈不放,跟所有同行闹翻后,他干脆就公开骂街取名张稽祖,说自己是你们所有人的祖宗。最后张寿老不得不喊了一声“傻大爷”,算是给了他一个德字辈。但这个德字辈压根没人认,高闻元跟他也只是口盟,最后自己巅峰期过去了,只能降辈求和。
他女儿小明星(本名张松青),跟他爸爸一个德行,喜欢充大辈儿,自己都没饭辙了,找侯宝林帮忙,给他写信还用“宝林贤侄”当开头(她比侯宝林还小)。结果给小明星代笔的那位同行怒了,骂了一句“贤侄(嫌直)!那你去把侯宝林掰弯啊!!”那个代笔的人叫郑小山,是苗阜的师父。
充大辈就是这么讨厌,自己几斤几两重先掂量清楚,然后再谈辈分。苗阜为什么被张玉浩打,据说也是充大辈教训张云浩,结果被挠了一下。可见到了新时代,充大辈的罪过也越来越大了。
而孟鹤堂跟于思洋的关系,比相声门里论辈分还要复杂,因为于思洋只是名义上的相声门里人,也就郭德纲跟于谦两人商务合作,把彼此子女互相拜师,于思洋拜郭德纲的时候,连话都不会说,根本没有自由表达的意志,这跟指腹为婚有什么区别。
所以说于思洋的相声辈分,算是现代社会中重现的封建场景。
于思洋现在排在德云家谱云字科第四位,孟鹤堂排在鹤字科十二位。按理说孟鹤堂应该喊于思洋师哥,毕竟于思洋比自己早拜师三年,就像张鹤伦也喊张云雷师哥一样。
但问题就来了,于思洋的弟弟于庚印(于云田)也排在孟鹤堂前面,那孟鹤堂是不是也要喊他师哥?
但孟鹤堂1988年生人,于思洋2006年生人,两人差了18岁,而且孟鹤堂又是于谦干儿子,而且跟于谦关系比跟郭德纲还近,那于思洋跟他就是同辈。
你想想私底下三十多岁的孟鹤堂去于谦家玩,于谦媳妇儿开门,孟鹤堂嬉皮笑脸的问候:干妈,我思洋师哥在不在?不在啊,庚印师哥在啊,来来来,让师弟抱抱,又长高了诶!!
想一想那个场景,别扭不别扭恶心不恶心~
经过盗墓笔记等等小说和影视剧的科普,全网都知道了五大家仙,狐,黄,白,柳,灰。对其中的狐大家是比较熟悉的,毕竟狐妖的名气太大了,而且还有妲己这样的知名人物,其次就是蛇了,灵性中仅仅次于狐狸和黄鼠狼。系统的在民间享受自己家仙的地位,不知道它们是否有自己的家谱和名气的,来看看民间蛇家仙家谱全部名字,另外蛇家和常家一样吗?
民间蛇家仙家谱全部名字,
民间蛇家仙家谱全部名字有:蟒仙太爷和蟒仙夫人等等,蛇家仙是没有家谱的,目前保家仙中十分系统的家谱的是胡家仙,也就是狐狸,其他保家仙都是归于胡家仙统领之下的,大家在参拜蛇家仙的时候,就是摆上蟒仙太爷和蟒仙夫人,一般很少有底下的小蛇,它们在民间行医治病,帮扶人类的时候常常化名柳氏,但并没有传承的家谱宗亲。
要说蛇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那是很高的,最早的人们就是对蛇有着极高的崇拜,像是神话中的女娲是人首蛇身,能捏泥造人,能采石补天。三皇之一的伏羲,也是人首蛇身的模样,非常的神通广大。
而蛇们的家族家谱却是一直都没有流传出来的,现在流传出来的保家仙一类,也是以胡家仙为主,它们统统归金花教主,银花教主,通天教主管理,胡家仙有严正的家谱家规,也会规范和管理其他保家仙,但并不会帮它们统计家谱,所以蛇家仙至今也没有流传出自己的家谱。
蛇家和常家一样吗?
蛇家和常家是一样的,柳又称常,都是指蛇。蛇会被称为常是因为常通长,而蛇在民间古代很多地方被称为长虫,所以蛇家和常家还有柳家都是一样称呼。
相声界关于辈分的事情,其实最主要还是看当事人怎么看,你把辈分当命,那就处处用辈分说事儿。如果你心里觉得辈分一文不值,那爱乍得乍得。
我个人认为应该叫“师哥”。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是孟鹤堂能和于思洋结缘是从相声开始,而相声的门规是很严,入门早的就是师哥,入门迟的就是师弟。
其实很多人都会有疑问,孟鹤堂的年纪比于思洋大,又是于谦的义子,理应叫于思洋弟弟,没错,在很多场合,他是应该叫于思洋“弟弟”,那是就亲情关系而论,不是在正经的相声行规里面。
在郭德纲现在记名的徒弟里,“云”字辈里徒弟仅有13个,于思洋就是其中之一,而孟鹤堂是“鹤”字辈的徒弟,比“云”字辈低,就这而论,梦鹤堂得叫于思洋师哥,这看似有点怪怪的,其实在相声门里,这是很普遍的,七八十岁的老人叫十来岁的孩子师哥也是常有之事,所以说,我们得认可,这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怪现象。
而孟鹤堂跟于思洋的关系,比相声门里论辈分还要复杂,因为于思洋只是名义上的相声门里人,也就郭德纲跟于谦两人商务合作,把彼此子女互相拜师,于思洋拜郭德纲的时候,连话都不会说,根本没有自由表达的意志,这跟指腹为婚有什么区别。
所以说于思洋的相声辈分,算是现代社会中重现的封建场景。
于思洋现在排在德云家谱云字科第四位,孟鹤堂排在鹤字科十二位。按理说孟鹤堂应该喊于思洋师哥,毕竟于思洋比自己早拜师三年,就像张鹤伦也喊张云雷师哥一样。
但孟鹤堂1988年生人,于思洋2006年生人,两人差了18岁,而且孟鹤堂又是于谦干儿子,而且跟于谦关系比跟郭德纲还近,那于思洋跟他就是同辈。
太子长琴、岁十有二、阿女缘妇、北齐之国——以上出自《山海经》ps:除了太子长琴是炎帝一脉的,其他都是随的黄帝家谱。
通天教主、元始天尊、多宝如来、玉鼎真人、接引道人、文殊菩萨、(貌似阐教那十二个除了福德真君以外都可以四个字啊,我就不一一写了)——以上出自《封神演义》
黄眉老祖、平天大圣、齐天大圣(同理,西游记里那几个自封妖圣的也能四个字,也不一一写了)——以上出自《西游记》
黑山老妖——出自《聊斋志异》(就记得这一个)
孔子的老师谁?
本文2023-10-14 07:38:1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0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