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王府”第一代沐英誓死追随朱元璋,明亡后他的后人怎么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沐王府”第一代沐英誓死追随朱元璋,明亡后他的后人怎么样?,第1张

在1661年,沐英的沐王府最后一位国公沐天波死于咒水。沐王府从沐英开始建造,一直到沐天波,世代忠良。沐英是朱元璋收养的义子,他少时失去父母,流落街头。遇到朱元璋后,朱元璋可怜他无父无母,和自己小时候的经历颇为相似,于是收养他作为义子。

被收养的沐英受到了马氏和朱元璋的宠爱,因此他勤学苦练,后来跟随朱元璋一起征战沙场,为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建立明朝后,因为云南地处边疆无人镇守,导致流民四窜,盗贼横生。朱元璋就派沐英前去镇守边疆,沐英牢记养育之恩,在云南那边大展身手,云南在他的治理下民生安定。他死后,朱元璋感怀他的忠义,于是赐号国公,爵位世袭。

沐王府传到沐天波已经是第十四代了,自李自成带兵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永历帝朱由榔逃到云南,后云南被清军攻破,朱由榔又逃到缅甸,而作为忠义之家的沐王府最后一代国公沐天波也随着一同前往。只可惜,明朝灭亡,而缅甸不愿意因为为已经灭亡的明朝得罪清朝,于是待永历帝及其随行官员极为苛刻。

再加上随行官员不知检点,肆意放纵,被人小看,于是缅甸发动了咒水之变,沐天波和一众被骗去的官员全部死亡。其实沐天波本来是不会死的,缅甸王赞赏他的忠勇,命令军士不可伤他,但是他自知明朝气数已尽,要与明朝共存亡,于是夺了缅军的兵器,杀入缅军中,杀了九个人后被乱刀砍死。

守边陲二百八十年,历史上独一无二,云南沐氏哪来的本领 云南沐氏,一十六世镇守边陲二百八十年,累计二王、一侯、一伯、十公、四都督。由一个家族执掌地方,伴随一个王朝,这在历史上独一无二。沐家哪来的本领,以一个异姓诸侯王身份,受到如此信任,即便在削藩事件中,依然坚挺? 这要归功于沐家第一代,沐英留下的优良家风,让沐家人始终保持对朝廷的忠诚。另外云南边陲也确实需要一位皇家信任的人,替他们镇守。沐家虽有藩王之实,却无藩王之害的势力,也让朝廷放心。最后,沐家远离政治漩涡,也是家族长保的重要因素。 忠诚:沐英留下的优良家风 沐英是个孤儿,出生就失去父亲,一直跟母亲过着流浪儿的生活,七岁母亲又去世了,典型的苦命孩。一年后好运来了,他被朱元璋收养,起名朱英。那时朱元璋和马秀英还没有孩子,他俩把小朱英当成了亲儿子,还特地给他请老师了,教他读书学习,朱元璋亲自教他领兵打仗。沐英十二岁就跟在朱元璋出征,那段时间,他小小年纪就懂得照顾养父的生活起居,让朱元璋对他疼爱有加。十八岁开始,沐英开始从军作战,他的马蹄几乎踏遍了整个中国。二十六岁就出任大都督府同知,三十二岁被封西平侯。三十七岁随傅友德平定云南残元势力,此后留守云南。 沐英虽是养子,但与朱家感情至深。马皇后去世的消息传来,沐英伤心过度,以至于落下咳血的毛病。太子朱标的去世,对沐英打击太大,两个月后,他就在悲伤中离世,时年四十八岁!沐英死后,朱元璋很伤心,让沐英的灵柩送到京城,他亲自迎接,并追封沐英为黔宁王,配享太庙。 沐英死后,他留下一个家训,其中头两条就是:忠于国家、效忠皇帝。沐家世守云南,对朱明王朝的忠诚从来不打折扣,大明若干次平定云南骚乱和征伐缅甸交趾,都是沐家毫不犹豫地提刀上马,紧跟朝廷步伐。 即便大明灭亡,流亡 永明王朱由榔入云南,沐家第十一世孙沐天波,也毫不犹豫地接纳并支持在他身边,最后在抵抗缅甸人对朱由榔的劫持行动中牺牲。正是沐家世世代代的忠诚度,让朱明王朝对他们充满信任。 有用:大明需要沐氏替它守边 云南边陲历来不安宁,有边民的叛乱,还有与交趾、缅甸的冲突,大明二百多年,大小战争几十次,几乎每一次战争都有沐氏的积极参与。洪武二十六年,沐春平维摩十一寨之乱。二十七年,沐春平越巂蛮、阿资之乱、平广南酋侬贞佑。洪武三十年,沐春征南缅,降敌七万。永乐三年,沐晟征缅甸、佐张辅伐交趾,擒伪王黎季犛。永乐十七年,沐晟平交趾富州。宣德元年,沐晟再征交趾。正统三年,沐晟平定麓川思任发之乱。成化三年,沐琮平马龙、丽江、剑川、顺宁、罗雄诸叛蛮,捕擒桥甸、南窝叛乱者。弘治十二年,沐昆平龟山、竹箐诸蛮夷,又平普安山贼。正德二年,平师宗民阿本之乱 从以上不完全数字就可以看出,云南的局势相当复杂,朝廷多少有点鞭长莫及。如果没有信任的人长期驻守,很容易导致边境失守。沐家就充当了朱明王朝的边境守护神,大明离不开沐家! 无害:沐氏的权力不足以危害大明 沐家世守云南而不被皇族猜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沐家根本没有多少兵权,没有拥兵自立的本钱,对大明王朝没有危害。可能提到云南,大家就情不自禁地想到吴三桂。虽然沐家和吴三桂都是异姓诸侯王,其实完全是两回事。吴三桂对云贵地区有治权,有统兵权,而沐氏没有。自惠帝朱允炆上台后,就致力于削藩,不光沐春,就连朱姓诸侯王也被削夺兵权。朱棣虽然是削藩事件的最终受益人,但他上台后,不出意外地坚持削藩政策。所以,沐家其实根本没有兵权,只有少量家丁。每逢战事,沐氏要凭朝廷符节,才可以调动驻地军队。战事结束,兵符立刻交还。这种管理体系,保证了藩王们根本没有拥兵自重的可能性。 另外,沐氏只有沐英和沐春两位王爷,此后逐步被降格为侯、伯,乃至"荣誉称号"的公。即便这些爵位和称号,也不全是沾沐英的光,而是累世功绩的结果。沐家作为"外来户",在云南当地的势力不强,始终没有与当地文化融合,这也是朱明王朝对沐氏很放心的原因。在云南丽江,还有一个木府,这是个纳西族土司家族,虽然木府管辖的范围要比沐氏小得多,但木府却有相当大的兵权,常规军队约五万人左右。沐氏家族,从某种程度上,其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协调木府这样的当地势力与朝廷的关系,是朝廷与地方势力的粘合剂。 远祸:远离政治漩涡让沐氏家族得以长保 沐氏能在近三百年里,一直受到信任,跟他们所处的环境也有很大关系。这就是,云南偏远,使他们远离了朝廷的政治斗争,永远不会有被政治斗争倾覆的可能。有史以来,站在政治最顶层、最光辉的家族,往往是覆灭最快的一个,这个宿命无人可以摆脱。原因就是残酷的政治斗争,转眼之间就能让人从云端跌入地狱,轻者身死,重者灭族。 远的不说,看看追随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们,有几个在第一代能躲过灾祸的?更不用说,锦衣玉食,胆大包天的后代,在权势的诱惑下,屡屡做出灭门的事。沐英被誉为集中了徐达、汤和、李文忠的所有优点,即便这样,他的言传身教和留世家训,真的就对子孙后代那么起作用吗?不管用,真正管用的还是环境的影响。身处偏远,沐家想卷入政治中心都难。所以,边瘴之地的云南,恰恰成了沐氏家族,保全后世子孙的安乐窝。 综上所说,沐氏以其无可置疑的忠诚度,替大明镇守边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又没有危害朝廷的可能,再加上一直置身于政治漩涡以外,这就是他们能够二百八十多年屹立不倒的原因。

我们知道,朱元璋开国以后,非常忌惮功臣。为了能确保江山永固,他找了很多理由,杀了不少功臣。包括胡惟庸、蓝玉、李善长等众多立下大功劳的文臣武将,最后都没有得到善终。但是,有一个功臣,最后不但获得善终,而且朱元璋还让他以及他的后代在一个地方世世代代称王,并且差不多还是个独立王国。这个独立王国,一直延续到明朝结束。

这个人就是沐英。沐英称王的地方在云南,沐英所建立的王府叫做“沐王府”。那么,朱元璋为什么对沐英这个功臣这么放心呢?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这个沐英是朱元璋的义子,朱元璋把他当儿子看待。但是,义子毕竟不是亲儿子,和朱元璋并没有血缘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沐英也只能相当于朱元璋的亲戚。要知道,李善长、蓝玉等人都是朱元璋的亲戚,而朱元璋最终却用非常残忍的手段打击他们。同样是这种关系的沐英,为何却被朱元璋那么信任呢?为何却从来没有怀疑过沐英会造反独立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沐英的孝道异于寻常。沐英只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义子,但是,他对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忠诚和孝道,从某种意义上,是超过朱元璋的所有亲儿子的。别的不说,有两件事是让朱元璋非常感动的。一件事是马皇后去世的时候,沐英因为悲伤,生了重病,乃至吐血。

另一件事是太子朱标去世的时候,沐英再一次伤心痛苦,以至于忧伤过度而去世。一个人可以装作悲伤的样子,而因为悲伤生重病,那是装不来的。而因为悲伤,忧伤过度而死,更是装不来的。所谓情动于衷,心中没有情,沐英绝对不会是这样的表现。由此可见,作为孤儿被朱元璋和马皇后养大的沐英,确实是发自内心地感激朱家人的。

二、朱元璋不怕沐英造反做大。沐英是很忠诚孝道的,朱元璋相信他不会造反做大。退一万步说,沐英就是想造反做大,朱元璋也不害怕。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云南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这里少数民族众多,因而势力和派系众多。历史上,这里很难有一个强大的家族(或者说势力)能够一直统领整个云南地区。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大家谁也不服谁。

不过,如果云南地区某一个势力能够依附中原政权,那么,这个政权就肯定能够做大,肯定能够达到统治云南的目的。南北朝及隋朝时期的冼夫人、两宋时期的段氏政权,都是因为依附中原地区的政权,因此得以做大的。也就是说,如果沐英想要让他的家族势力在云南一直延续下去,他就必然要依靠大明。依靠大明作为坚强的后盾,才能保证其家族世世代代的荣华富贵。如果他想造反,那么,不但会遭到中央政权的强力打压,而且内部会趁机造反。这样一来,沐英的江山,很快就会垮掉了。

三、朱元璋必须要沐英在云南称王。前面我们已经说了,云南因为是个多民族的地区,因此中原地区的国家,是不容易征服这里的。当年秦王朝花了很大的精力,都没有把这里摆平。唐朝时期的南诏,更是给中原政权带来灾难,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历史上的王朝,在处理云南问题的时候,一般都不会直接收归中央,而是设置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权,让它便宜从事。

而朱元璋让自己的义子沐英镇守云南,其实是最好的选择。比在当时扶持一个家族,或者派某个官员到云南都恰当,都让朱元璋放心。所以朱元璋让沐英在这里建立了“沐王府”,并且让沐英家族世世代代镇守下去。事实上,朱元璋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在整个明王朝近三百年的时间里,沐氏家族从来没人造过反。而且,当清军入关,吴三桂打云南的时候,沐氏家族也为了大明王朝,战斗到最后,捍卫了自己忠诚的本性。

在明朝近300年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家族非常显赫,他不但躲过了朱元璋血洗功臣的腥风血雨,而且在整个明朝时期,地位都非常显赫,这就是沐氏家族。

沐氏家族镇守云南,近300年时间成为明朝在云南边陲的重要支撑点,那么为什么沐氏家族可以镇守云南300年而不受明朝统治者的猜忌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云南需要藩王常年驻守

云南地区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化外之地。虽然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就将西南夷纳入了中央版图,但是由于云南地区山脉广布,地形崎岖,民族众多,因此中原王朝一直无法实际统治这里。

唐朝时期,云南地区的蒙舍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南诏政权,后来南诏政权被段氏大理所取代。

等到中原王朝想要再一次统治云南地区时,已经是北宋时期,不过赵匡胤在平定南方诸国后,选择了止步大渡河,放过了大理政权。

云南第一次纳入中原版图是在蒙古时期,1253年忽必烈奉蒙哥之命南下大理,消灭大理政权,将云南纳入蒙古版图。

不过此时的云南距离蒙古本部太远,因此蒙古采取了分封藩王镇守云南的政策,梁王作为蒙古的藩王世代镇守云南,为了加强中央对云南的统治,忽必烈将大量蒙古人迁入云南地区。

不过虽然进行了一系列加强统治的措施,云南地区距离中原核心区域还是太过遥远。在这样的情况下,元朝不得不在分封梁王的同时,强化地方土司制度,即任命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作为地方长官,中央政权不再委派流官进行管理。

明朝初期,同样面临这样的情况,甚至包括沐英等人率领明军平定云南,都是千里迢迢孤军深入。这时的明朝如果想要保持对云南的统治,就必须要延续元朝的藩王镇守政策,加强对云南的管理。

所以朱元璋派出了自己最心爱的养子沐英镇守云南。

2、沐氏和明朝皇室的特殊关系

之所以是沐氏镇守云南而不是其他藩王,归根结底是因为沐英和朱元璋的特殊关系。

沐英和朱元璋是安徽同乡,在八岁时沐英被朱元璋夫妇收养。因为朱元璋对马皇后情深意重,这使得他们抚养的孩子沐英也成为朱元璋最宠爱的孩子。

虽然沐英不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朱元璋在立太子前,也刻意的将沐英排除在外,但是作为父亲,朱元璋对木英的宠爱是无以复加的。

而沐英作为朱元璋的长子,从来没有居功自傲,相反对朱元璋夫妇,以及对弟弟朱标,沐英都摆正位置,尽职尽责,对朱元璋忠心耿耿。

另外作为朱元璋的养子,沐英还是一员虎将,在南征北战中为明朝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因为这样的特殊身份,使得沐英不受多疑的朱元璋猜忌。而因为沐英不可多得的能力,使得沐英能够成为镇守云南的得力人选。

因此在平定云南后,沐英才能够作为藩王镇守云南。

3、明朝最云南的统治始终鞭长莫及

沐氏家族之所以能够在沐英之后仍然数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朝灭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朝在西南地区的扩张推进得非常缓慢。

明朝时期的云南孤悬西南,成为实际意义上的陆上孤岛。在这样的情况下,朱棣继位后设置了贵州承宣布政使司。此举标志着明朝的中央势力,开始向西南地区逐步延伸,贵州承宣布政使司的设立,使得云南和内地彻底连为一体。

不过贵州承宣布政使司的设立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整个西南地区土司制度盛行的局面。

虽然明朝在朱棣之后开始逐步推行改土归流,即撤销土司派驻流官进行管理,设置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机构。但是因为山高路远且地方土司势力庞大,拒不服从中央的管理,使得明朝在西南地区特别是云南地区的行政改革推进得非常缓慢,一直到明朝末年都没有完成。

历史上云南的改土归流是在清朝时期完成的,此时的清朝平定了吴三桂的三藩之乱,以追击流寇的名义,派大军大举进入云南,压制了土司势力,才最终完成了对云南的改土归流。

而直到清朝,云南才建立了和内地相同的地方行政机构,在这样的情况下,藩王镇守才真正成为历史。

沐英,字文英,定远人。

少孤,从母避兵,母又死。

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子,从朱姓。

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

稍迁指挥使,守广信。

已,从大军征福建,破分水关,略崇安,别破闵溪十八寨,缚冯谷保。

始命复姓。

移镇建宁,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

寻迁大都督府佥事,进同知。

府中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

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

洪武洪武九年命乘传诣关、陕,抵熙河,问民疾苦,事有不便,更置以闻。

明年充征西副将军,从卫国公邓愈讨吐番,西略川、藏,耀兵昆仑。

功多,封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荣禄大夫、柱国、西平侯,食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

明年拜征西将军,讨西番,败之土门峡。

径洮州,获其长阿昌失纳,筑城东笼山,击擒酋长三副使瘿嗉子等,平朵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男女二万、杂畜二十余万,乃班师。

元国公脱火赤等屯和林,数扰边。

十三年命英总陕西兵出塞,略亦集乃路,渡黄河,登贺兰山,涉流沙,七日至其境。

分四翼夜击之,而自以骁骑冲其中坚。

擒脱火赤及知院爱足等,获其全部以归。

明年,又从大将军北征,异道出塞,略公主山长寨,克全宁四部,度胪朐河,执知院李宣,尽俘其众。

寻拜寻拜征南右副将军,同永昌侯蓝玉从将军傅友德取云南。

元梁王遣平章达里麻以兵十余万拒于曲靖。

英乘雾趋白石江。

雾霁,两军相望,达里麻大惊。

友德欲渡江,英曰:“我兵罢,惧为所扼。”乃帅诸军严陈,若将渡者。

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陈后,张疑帜山谷间,人吹一铜角。

元兵惊扰。

英急麾军渡江,以善泅者先之,长刀斫其军。

军却,师毕济。

鏖战良久,复纵铁骑,遂大败之,生擒达里麻,僵尸十余里。

长驱入云南,梁王走死,右丞观音保以城降,属郡皆下。

独大理倚点苍山、洱海,扼龙首、龙尾二关。

关故南诏筑,土酋段世守之。

英自将抵下关,遣王弼由洱水东趋上关,胡海由石门间道渡河,扳点苍山而上,立旗帜。

英乱流斩关进,山上军亦驰下,夹击,擒段世,遂拔大理。

分兵收未附诸蛮,设官立卫守之。

回军,与友德会滇池,分道平乌撒、东川、建昌、芒部诸蛮,立乌撒、毕节二卫。

土酋杨苴等复煽诸蛮二十余万围云南城。

英驰救,蛮溃窜山谷中,分兵捕灭之,斩级六万。

明年诏友德及玉班师,而留英镇滇中。

十七十七年,曲靖亦佐酋作乱,讨降之。

因定普定、广南诸蛮,通田州粮道。

二十年平浪穹蛮,奉诏自永宁至大理,六十里设一堡,留军屯田。

明年,百夷思伦发叛,诱群蛮入寇摩沙勒寨,遣都督甯正击破之。

二十二年,思伦发复寇定边,众号三十万。

英选骑三万驰救,置火炮劲弩为三行。

蛮驱百象,被甲荷栏盾,左右挟大竹为筒,筒置标枪,锐甚。

英分军为三,都督冯诚将前军,甯正将左,都指挥同知汤昭将右。

将战,令曰:“今日之事,有进无退。”因乘风大呼,驳弩并发,象皆反走。

昔剌亦者,寇枭将也,殊死斗,左军小却。

英登高望之,取佩刀,命左右斩帅首来。

左帅见一人握刀驰下,恐,奋呼突阵。

大军乘之,斩馘四万余人,生获三十七象,余象尽殪。

贼渠帅各被百余矢,伏象背以死。

思伦发遁去,诸蛮震惧,麓川始不复梗。

已,会颖国公傅友德讨平东川蛮,又平越州酋阿资及广西阿赤部。

是年冬,入朝,赐宴奉天殿,赉黄金二百两、白金五千两、钞五百锭、彩币百疋,遣还。

陛辞,帝亲拊之曰:“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还镇,再败百夷于景东。

思伦发乞降,贡方物。

阿资又叛,击降之。

南中悉定。

使使以兵威谕降诸番,番部有重译入贡者。

二十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

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

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

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

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

英沉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

在滇,百务具举,简守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

滇池隘,浚而广之,无复水患。

通盐井之利以来商旅,辨方物以定贡税,视民数以均力役。

疏节阔目,民以便安。

居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

太祖初起时,数养他姓为子,攻下郡邑,辄遣之出守,多至二十余人,惟英在西南勋最大。

子春、晟、昂皆镇云南。

昕驸马都尉,尚成祖女常宁公主。

春,春,字景春,材武有父风。

年十七,从英征西番,又从征云南,从平江西寇,皆先登。

积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

群臣请试职,帝曰:“儿,我家人,勿试也。”遂予实授。

尝命录烈山囚,又命鞫叛党于蔚州,所开释各数百人。

英卒,命嗣爵,镇云南。

洪武二十六年,维摩十一寨乱,遣瞿能讨平之。

明年平越巂蛮,立澜沧卫。

其冬,阿资复叛,与何福讨之。

春曰:“此贼积年逋诛者,以与诸土酋姻娅,辗转亡匿。

今悉发诸酋从军,縻系之,而多设营堡,制其出人,授首必矣。”遂趋越州,分道逼其城,伏精兵道左,以羸卒诱贼,纵击大败之。

阿资亡谷中,春阴结旁近土官,诇知所在,树垒断其粮道。

贼困甚。

已,出不意捣其巢,遂擒阿资,并诛其党二百四十人。

越州遂平。

广南酋侬贞佑纠党蛮拒官军,破擒之,俘斩千计。

宁远酋刀拜烂依交址不顺命,遣何福讨降之。

三十三十年,麓川宣慰使思伦发为其属刀干孟所逐。

来奔。

春挟与俱朝,受上方略,遂拜春为征虏前将军,帅何福、徐凯讨之。

先以兵送思伦发于金齿,檄干孟来迎。

不应。

乃选卒五千,令福与瞿能将,逾高良公山,直捣南甸,大破之,斩其酋刀名孟。

回军击景罕寨。

贼乘高坚守,官军粮且尽,福告急。

春帅五百骑救之。

夜渡怒江,旦抵寨,下令骑骋,扬尘蔽天,贼大惊溃。

乘胜击崆峒寨,亦溃。

前后降者七万人。

将士欲屠之,春不可。

干孟乞降,帝不许,命春总滇、黔、蜀兵攻之。

末发而春卒,年三十六。

谥惠襄。

春在春在镇七年,大修屯政,辟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灌宜良涸田数万亩,民复业者五千余户,为立祠祀之。

无子,弟晟嗣。

晟,晟,字景茂,少凝重,寡言笑,喜读书。

太祖爱之。

历官后军左都督。

建文元年嗣侯。

比就镇,而何福已破擒刀干孟,归思伦发。

亡何,思伦发死,诸蛮分据其地,晟讨平之。

以其地为三府二州五长官司,又于怒江西置屯卫千户所戍之,麓川遂定。

初,岷王封云南,不法,为建文帝所囚。

成祖即位。

遣归籓,益骄恣。

晟稍持之。

王怒,谮晟。

帝以王故诏诫晟,贻书岷王,称其父功,毋督过。

永乐永乐三年,八百大甸寇边,遏贡使,晟会车里、木邦讨定之。

明年大发兵讨交址,拜晟征夷左副将军,与大将军张辅异道自云南入。

遂由蒙自径野蒲斩木通道,夺猛烈、掤华诸关隘。

舁舟夜出洮水,渡富良江,与辅会师。

共破多邦城,捣其东西二都,荡诸巢,擒伪王黎季犛,语在《辅传》。

论功封黔国公,岁禄三千石,予世券。

交址交址简定复叛,命晟佩征夷将军印讨之,战生厥江,败绩。

辅再出帅师合讨,擒定送京师。

辅还,晟留捕陈季扩,连战不能下。

辅复出帅师会晟,穷追至占城,获季扩,乃班师,晟亦受上赏。

十七年,富州蛮叛,晟引兵临之,弗攻,使人譬晓,竟下之。

仁宗仁宗立,加太傅,铸征南将军印给之。

沐氏继镇者,辄予印以为常。

宣德元年,交址黎利势炽,诏晟会安远侯柳升进讨。

升败死,晟亦退兵。

群臣交劾晟,帝封其章示之。

正统三年,麓川思任发反。

晟抵金齿,与弟昂及都督方政会兵。

政为前锋,破贼沿江诸寨,大军逐北至高黎共山下,再破之。

明年复破其旧寨。

政中伏死,官军败绩。

晟引还,惭惧发病,至楚雄卒。

赠定远王,谥忠敬。

晟席晟席父兄业,用兵非所长,战数不利。

朝廷以其绝远,且世将,宽假之。

而滇人慑晟父子威信,庄事如朝廷。

片楮下,土酋具威仪出郭迎,盥而后启,曰:“此令旨也。”晟久镇,置田园三百六十区,资财充牣,善事朝贵,赂遗不绝,以故得中外声。

晟有子斌,字文辉,幼嗣公爵,居京师,而以昂代镇。

昂,昂,字景高,初为府军左卫指挥佥事。

成祖将使晟南讨,乃擢昂都指挥同知,领云南都司,累迁至右都督。

正统四年佩将印,讨麓川,抵金齿。

畏贼盛,迁延者久之。

参将张荣前驱至芒部败,昂不救,引还,贬秩二级。

已,思任发入寇,击却之,又捕斩师宗反者。

六年,兵部尚书王骥、定西伯蒋贵将大军讨思任发,昂主馈运。

贼破,复昂职,命督军捕思任发,不能得。

十年,昂卒。

赠定边伯,谥武襄。

斌始斌始之镇,会缅甸执思任发送京师,其子思机发来袭,斌击却之。

思机发复据孟养。

十三年复大发兵,使骥等讨之,而斌为后拒,督饷无乏。

卒,赠太傅,谥荣康。

子琮子琮幼,景泰初,命昂孙璘以都督同知代镇。

璘字廷章,素儒雅,滇人易之,既而号令肃然不可犯,天顺初卒。

琮犹幼,擢璘弟锦衣副千户瓒为都督同知,往代。

居七年,先后讨平沾禄诸寨及土官之构兵者,降思卜发,勒还诸蛮侵地。

功多,然颇黩货。

成化成化三年春,琮始之镇,而以瓒为副总兵,移镇金齿。

琮字廷芳,通经义,能词章,属夷馈贽无所受。

寻甸酋杀兄子,求为守,琮捕诛之。

广西土官虐,所部为乱,琮请更设流官,民大便。

以次讨平马龙、丽江、剑川、顺宁、罗雄诸叛蛮,捕擒桥甸、南窝反者。

卒,赠太师,谥武僖。

无子,以瓒孙昆嗣。

昆字昆字元中,初袭锦衣指挥佥事。

琮抚为子,朝议以昆西平侯裔孙当嗣侯,而守臣争之,谓滇人知黔国公不知西平侯也,侯之恐为所轻。

孝宗以为然,令嗣公,佩印如故。

弘治十二年平龟山、竹箐诸蛮,又平普安贼,再益岁禄。

正德二年,师宗民阿本作乱,与都御史吴文度督兵分三道进。

一出师宗,一出罗雄,一出弥勒,而别遣一军伏盘江,截贼巢,遂大破之。

七年,安南长官司那代争袭,杀土官,复与都御史顾源讨擒之,再加太子太傅。

昆初喜文学,自矜厉,其后通赂权近,所请无不得。

浸骄,凌三司,使从角门入。

诸言官论劾者,辄得罪去。

卒,赠太师,谥庄襄。

子绍子绍勋嗣。

寻甸土舍安铨叛,都御史傅习讨之,败绩。

武定土舍凤朝文亦叛,与铨连兵攻云南,大扰。

世宗遣尚书伍文定将大军征之。

未至,而绍勋督所部先进,告土官子弟当袭者,先予冠带,破贼后当为请。

众多奋战,贼大败。

朝文绝普渡河走,追斩之东川。

铨还寻甸,列砦数十,官军攻破之,擒铨于芒部。

先后擒贼党千余人,俘斩无算。

时嘉靖七年也。

捷闻,加太子太傅,益岁禄。

而是时老挝、木邦、孟养、缅甸、孟密相仇杀,师宗、纳楼、思陀、八寨皆乱,久不解。

绍勋使使者遍历诸蛮,讽以武定、寻甸事,皆慑伏,愿还侵地,而木邦、孟养俱贡方物谢罪。

南中悉定。

绍勋有勇略,用兵辄胜。

卒,赠太师,谥敏靖。

子朝子朝辅嗣。

都御史刘渠索赂,朝辅与之,因上章言:“臣家世守兹土,上下相承。

今有司纷更典制,关臣职守,率不与闻,接见不循故例。

臣疏远孤危,动作掣肘,无以弹压蛮方。

乞申敕诸臣,悉如其旧。”诏许之。

给事中万虞恺劾朝辅,并论渠。

诏罢渠而令朝辅治事如故。

卒,赠太保,谥恭僖。

二子二子融、巩皆幼。

诏视琮、璘故事,令融嗣公,给半禄,而授朝辅弟朝弼都督佥事,佩印代镇。

居三年,融卒,巩当嗣,朝弼心害之,于是朝弼嫡母李请护巩居京师,待其长而还镇。

报可。

巩未至京卒,朝弼遂得嗣。

嘉靖三十年,元江土舍那鉴叛。

诏朝弼与都御史石简讨之,分五军薄其城。

城垂拔,以瘴发引还。

诏罢简,将再出师。

鉴惧仰药死,乃已。

四十四年讨擒叛蛮阿方李向阳。

隆庆初,平武定叛酋凤继祖,破贼巢三十余。

朝弼素骄,事母嫂不如礼,夺兄田宅,匿罪人蒋旭等,用调兵火符遣人诇京师。

乃罢朝弼,以其子昌祚嗣,给半禄。

朝弼怏怏,益放纵。

葬母至南京,都御史请留之。

诏许还滇,毋得预滇事。

朝弼恚,欲杀昌祚。

抚按交章言状,并发其杀人通番诸不法事,逮系诏狱论死。

援功,锢之南京,卒。

昌祚昌祚初以都督佥事总兵官镇守,久之嗣公爵。

万历元年,姚安蛮罗思等叛,杀郡守。

昌祚与都御史邹应龙发土、汉兵讨之,破向宁、鲊摩等十余寨,犁其巢,尽得思等。

十一年,陇川贼岳凤叛附缅甸,挟其兵侵旁近土司。

昌祚壁洱海,督裨将邓子龙、刘綎等斩木邦叛酋罕虔,以暑瘴退师。

明年复攻罕虔故巢,三道并入,擒其酋罕招等,又破缅兵于猛脸。

岳凤降。

论功加太子太保,悉食故禄。

复以次平罗雄诸叛蛮,再赐银币。

缅兵攻猛广,昌祚会师壁永昌,缅人遁,追击至那莫江,瘴作而还。

二十一年,缅人复入寇,昌祚逐之。

连战俱捷,遂傅于缅,会群蛮内乱乃还。

沐氏沐氏在滇久,威权日盛,尊重拟亲王。

昌祚出,佥事杨寅秋不避道,昌祚笞其舆人。

寅秋诉于朝,下诏切责。

已,以病,命子睿代镇。

武定土酋阿克叛,攻会城,胁府印去。

睿被逮下狱,昌祚复理镇事。

卒,孙启元嗣。

卒,子天波嗣。

十余年而土司沙定洲作乱,天波奔永昌。

乱定,复归于滇。

永明王由榔入滇,天波任职如故。

已,从奔缅甸。

缅人欲劫之,不屈死。

初,沙定洲之乱,天波母陈氏、妻焦氏自焚死。

后天波奔缅,妾夏氏不及从,自缢死。

逾数十日收葬,支体不坏,人以为节义所感焉。

赞曰赞曰:明兴诸将,以六王为称首。

非独功茂,亦由其忠诚有以契主知焉。

亲莫如岐阳,旧莫如东瓯,而宁河、黔宁皆以英年膺腹心之寄。

汗马宣劳,纯勤不二,旗常炳耀,洵无愧矣。

岐阳敦诗说礼,以儒雅见重,东瓯乞身归第,以明哲自全,皆卓然非人所能及。

独黔宁威震遐荒,剖符弈世,勋名与明相始终。

而宁河尽瘁驰驱,功高龄促,后嗣亦少所表见。

论者谓诸王之遗泽,隆替有殊,然而中山有增寿,与岐阳之有景隆,追溯先烈,不无遗憾。

荣遇之弗齐,亦安见其有幸有不幸哉。

有的。

沐氏家族从明初移民云南开始,便作为政治上的“云南第一家族”存在了近300年之久,这么大的家族在清朝建立后从正史中销声匿迹,如同人间蒸发一样。这不符合常理。沐氏三百年,不可能没在云南本地留下后人。

云南,简称云(滇),省会昆明,位于中国西南的边陲,是人类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生活在距今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是截至2013年为止发现的中国和亚洲最早人类。战国时期,这里是滇族部落的生息之地。云南即“彩云之南”“七彩云南”,另一说法是因位于“云岭之南”而得名。面积39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411%,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区中面积排名第8。总人口4596万(2010年),占全国人口335%,人口排名为第12名。下辖8个市、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

大明有这样一个家族,世世代代为国家兢兢业业守卫西南边陲,直到最后国事艰难,这个家族仍然守住了自己的诺言,为王朝献出了一腔碧血,这就是镇守云南的世代黔国公沐氏家族。

(一)战功赫赫的皇帝养子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的时候,中国历史已经进入了相当混

乱的时期,宋朝末年中国战火连绵,元朝建立后又实行了严苛的民族政策,到了元末已是饥民遍野,群雄并立。朱元璋收养了很多无家可归的孤儿,将他们养在身边,成为养子,并且让他们都随自己姓朱,少年朱英就是其中一个,朱英善战,机敏果决,很受朱元璋器重。

等到朱元璋称帝,他让这些战功赫赫的养子都恢复本来的姓氏,一天,他找到朱英,看着当年衣衫褴褛的瘦弱少年已变成了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朱元璋喃喃说道:你到底是谁家的孩子啊朱英只是跪下叩头说我深沐皇上和皇后的抚育大恩,我就是皇上和皇后的孩子。朱元璋对这个回答很满意,说既然你口称深沐皇恩,就改姓沐吧,让你世袭罔替,子子孙孙永沐皇恩。

朱元璋刚刚建国的时候,蒙元的残余势力仍然四散在国家各个地方,负隅顽抗,随时威胁着大明的安全,剿灭这些残余元军就是朱元璋和他的大臣们的第一任务。

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派遣傅友德带领蓝玉和沐英出征云南,傅友德和蓝玉号称大明的战神,但是年轻的沐英在这样星光熠熠的战神身边却毫不逊色。

当时明朝的军队和元军隔江相望,傅友德主张马上渡江。沐英却有自己的想法,他认为此刻渡江会让元军以逸待劳,把明军消灭在滔滔江水之中。沐英献计陈兵江边,以牵制元军的注意力,另外派出奇兵从下游渡江,悄无声地绕到元军背后,前后夹击,打敌人一个神兵天降。

沐英的计策果然奏效,元军腹背受敌,军心大乱,狼狈逃窜,明军趁机派出铁骑奋勇追杀,史载战场上到处是元军的尸体,十里不绝,明军完胜。

携得胜之势的明军如风卷残云一般迅速拿下云南的大部分城池,只有大理依靠苍山洱海的天然屏障据险而守,大理易守难攻,如果强行正面进攻一定会让明军伤亡巨大,关键时刻,沐英又有了办法。

他自己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同时派王弼带领一队人马抄小路爬上城关,在苍山之上广树旗帜,同时沐英率军强度大江,虎狼之师向大理城冲去,守军早就被这气势汹汹地攻城牵制住了全部注意力,根本没堤防身背后的明军,王弼突然从山背后冲杀下来,居高临下,摧枯拉朽一般如入无人之境,山上山下配合默契,一鼓作气拿下了大理城。

此后,沐英与傅友德兵合一处,迅速扫平云南的反抗势力。

第二年,朱元璋下令傅友德和蓝玉班师回朝,沐英暂时镇守云南,但是恐怕朱元璋和沐英都没有想到,这一个暂时居然变成了二百多年。

(二)信守诺言的沐氏子孙

朱元璋对于沐英是放心的,纵观整个洪武朝,淮西勋贵

几乎被清洗殆尽,很少有能把功名利禄保持到老的,沐英就是这为数不多的人之一。

朱元璋曾经说过,有沐英为他镇守云南他才能安枕无忧,于是暂时镇守云南的沐英被封为黔国公,在云南彻底的扎下根来。

沐英离朱元璋很远,心却很近,马皇后去世的时候,沐英心痛如绞,口吐鲜血,从此身体病患不断,后来太子朱标去世,沐英更是心痛不已,卧病在床,太子死后两个月,沐英也由于伤心过度,与世长辞。

消息传来,哪怕是见惯了生死的朱元璋也是大受震撼,他没有想到养子对于自己的家人竟有如此深的感情,连忙命令将沐英的灵柩运回京城,棺椁抵达的时候,朱元璋亲自迎接,扶棺大哭,闻者无不落泪。

而在后世的二百多年间,大明皇帝和历代黔国公也将这种深厚的感情一直延续到底。

当时的云南,民族情况复杂,当地土司的管理方式和其他诸省是有很大区别的,当地的土司经常仗着自己地势险要起兵作乱,对此,历代黔国公的态度都是坚决的,军事打击,坚决镇压任何的反叛者。同时,沐氏在土司互相的争斗中居中调停仲裁,在当地赢得了很大的威望,为大明西南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勋。

然而,大明后期,农民起义不断,东北的女真部落崛起,时时威胁着辽东的安全,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当时的黔国公沐天波和云南巡抚商议,调军队镇守云南,并且接受南明朝廷的调遣。

顺治二年,云南的土司沙定洲趁着纷乱的时局起兵造反,率领军队攻入黔国公府,沐天波措不及防,只好带着几名心腹卫士逃出府邸,沐天波的母亲、妻子、弟弟都在这场变故中遇难。

顺治八年,李定国迎接永历皇帝进入云南,此时的沐天波由于世代功勋已经成为了百官之首,但是他觉得沐氏已经深受皇恩,无以为报,坚决拒绝了皇帝的赏赐。

随着清军的节节取胜,沐天波意识到复国无望,但是他早已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决心将沐氏的忠诚贯穿到底。沐天波将自己的儿子都入赘给了当地的土司,以此来保住沐氏的血脉,之后,义无反馈地追随永历皇帝开始了四处逃亡的生涯,离开了世代居住的云南。

记得三国演义中又这样一个故事,曹操大军来犯江东,当时文官主降,武将主战,孙权不知如何是好,鲁肃一番话令他茅塞顿开,鲁肃说我们都可以投降,唯独主公你不可以投降,大臣投降曹操还会有高官厚禄,主公投降却会像荆州投降的刘琮一样,被剥夺一切权力,软禁至死。

沐天波一定也懂得这个道理,留下来投降满清,像洪承畴那样“识时务”,一定还是会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但是他不会这么做,即使颠沛流离,即使刀斧加身,他也要守住沐氏的忠诚,虽千万人,吾往矣。

(三)以身许国的末代黔国公

沐天波随着永历皇帝逃入缅甸,当时的缅甸人听说黔国

公来了,纷纷下马参拜,因为历代黔国公在云南和周边的藩属国都是相当有威望的,但是渐渐地,由于永历皇帝的军马不复存在,缅甸国王的态度也恶劣起来。

沐天波劝皇帝将太子送到山中李定国的军马之中,这样万一事情有变,只要皇室血脉在就还是有希望,同时也可以命令军队前来救援,但是皇后坚决地拒绝了这个请求,这个保全大明皇室血脉的最后机会就这样错过了。

顺治十八年,缅甸国王的弟弟莽白发动政变,杀死老国王自立,同时应吴三桂的要求,要将永历皇帝献给吴三桂,他借口和永历皇帝结盟,让永历皇帝过河参加盟誓,谁都知道这是一场鸿门宴,然而寄人篱下的君臣根本无力拒绝。于是,沐天波率领众大臣带着礼物过河赴约。

难以想象沐天波站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面对着眼前滔滔的江水是怎样的一种心情,我想他一定想起了荆轲,心里一定默念了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沐天波一行人刚刚到达就被缅甸军队层层包围,缅方命人要将沐天波拖出包围圈。生死存亡之际,沐天波毫不畏惧,他一把抽出一名缅军士兵的腰刀,奋起反抗。沐天波的身上始终流淌着沐氏骁勇善战的血液,他神勇无比,刀刀都能砍中敌人的要害,仓促应战之下,竟然砍死了九个缅军士兵,但终因寡不敌众,沐天波血洒异域,他带在身边的小儿子沐忠亮也被杀害,随行的文武官员无一幸免。

随后,莽白派人将永历皇帝、皇后、太子等人押送回云南,交给吴三桂。两个月后,吴三桂将永历皇帝等人杀死,大明最后的希望断绝了。

对于沐天波,清初学者邵廷采有这样的评价:跋涉从亡,流离异域,不屈以死,见危授命,斯亦无愧其祖宗矣。邵廷采的评价真是中肯,沐天波忠贞不二,不屈而死,真的无愧于他的列祖列宗,无愧于大明百姓,无愧于汉家衣冠。

“沐王府”第一代沐英誓死追随朱元璋,明亡后他的后人怎么样?

在1661年,沐英的沐王府最后一位国公沐天波死于咒水。沐王府从沐英开始建造,一直到沐天波,世代忠良。沐英是朱元璋收养的义子,他少时失去...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