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灭亡后,现在还活着的满清皇族后裔有哪些
爱新觉罗氏是赫赫有名的清朝皇室家族,在一个大家族,历经成千上百年的繁衍壮大,这个家族的后裔数量十分庞大,要算在各个领域有名的爱新觉罗后人也很多,如在书画方面颇有建树,出现了许多能书善画之人。到目前为止,爱新觉罗家族里有100多位在海内外很有影响的书画家,溥杰、启功、溥佐、浦松窗、浦心、毓峨、毓赡、兆丰等等都是被大家常常提起的书画大家。爱新觉罗·恒山
1954年生于沈阳,现任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研究员、中国社会名人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名人艺术研究会企业名人委员会主任、辽宁大学客座教授、辽宁省艺术学院教授、沈阳理工大学客座教授、沈阳中山金石书画会顾问,北京新时代国际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签约画家
爱新觉罗·恒钛
195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
系清道光皇帝第五子敦亲王奕宗后代
爱新觉罗·启祥
1931年11月生于满州里,满族正黄旗人,字景辉,号长白卧龙居士,系清圣祖康熙皇帝十六子嗣、世袭和硕庄亲王允禄之九世孙、同治辅国公载勋之四世孙、光绪镇国将军毓愍之孙、爱新觉罗·恒锟之长子、即康熙帝十世孙。
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特约顾问编委,中华人物大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特约顾问编委,中韩文化艺术中心特聘美术师(教授)。
爱新觉罗·启骧
字腾伯,生于一九三五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是清雍正第九代孙。
爱新觉罗·毓震峰
1956年生于北京,满族。清道光皇帝五世孙,著名书画家爱新觉罗·溥佐之子。
爱新觉罗·启新
一九四二年生,北京人。清皇族后裔,现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林书画院资深书画家。其书法笔力遒劲,洒脱自然,深受业界人士的肯定和好评。其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级美术展览中获奖并被相关艺术机构收藏
满清皇族的后裔还在中国~~~都集中在北方~~~著名学者启功就是爱新觉罗的后代~~但是很多的皇族后裔都改姓“金”了~~因为爱新觉罗的意思就是“黄金”~~~可能是皇族后代有很多都不愿提及自己的身份~~~~
皇族后裔在全国分布广泛,其生活状态也多种多样,他们像普通民众一样难以归类。这一群体对待“爱新觉罗”姓氏的态度各不相同,按照一位直系后裔的归纳,就是“隐、显、贴、骗”:有的隐藏,有的凸显,有的贴过来,有的骗过去。
非常主流
3月21日上午,在北京市崇文区政府的一间办公室里,醇亲王载沣的长孙金毓嶂慢悠悠地拾掇着报纸和文件。“我们家的人都不姓爱新觉罗,”这位62岁的副区长说,“都什么年代了,姓那个有点儿古怪。”他戴着宽大的眼镜,用很大的绿色玻璃瓶子喝茶,围绕在他周围的是机关办公室的传统陈设:暖瓶、报刊夹、木头办公桌和暖气片。不过,假如清王朝的统治仍未结束的话,其身边的陈设也许会更为传统―――仅仅是假设―――那样一来他若非贵为亲王,便会成为皇帝本人。
“那可不能假设了。”金毓嶂赶紧说,“我们都是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戴着红领巾,长在红旗下。我们都要与时俱进。”作为党外人士,在副区长的位置上他可以比中共党员多干5年,他认为,这是一个继续服务社会的机会。最近一段时间里,他正在积极参加“保持党的先进性”学习。
这是一个和善、诚恳的男人,虽然身为副厅级官员,但“领导者”或“统御力”的感觉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他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谐社会”、“拥护党”、“56个民族发出同一个声音”等字句,密集地穿插在其谈及的每个话题当中。在表达对清宫剧的看法时,他还提起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对于自己现在的生活,金毓嶂非常满意。他有自己的住房,有一部私家车,每日花销不愁,而且都是“自食其力”赚到的。他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也都有自己的工作,而且干得相当不错。女儿刚刚大学毕业几年,就已经有了在好几个知名外企工作的经历,其中包括摩托罗拉。
醇亲王载沣的11个孩子中4个是男孩,除末代皇帝溥仪外,还有溥杰、溥供和溥任。溥仪无后,溥供3岁早夭,溥杰只生有两个女儿,因此溥任一家就成为醇亲王家族延续至今的惟一香火。金毓嶂就是溥任的长子。
按照清帝逊位时的规定条款,爱新觉罗氏都采用其满语中的“黄金”之意改姓“金”。不过有些皇族后裔如雍正九世孙如启功,并未遵照这一规定,如启功的祖父告诉他绝对不可以姓金,因为那是“仇人”袁世凯的指令。
溥任又名金友之,今年87岁,耳朵全聋,还在承受2月份夫人去世的悲痛,因此他的儿子和保姆都认为老人无法接受采访。这位“最后的皇弟”住在锣鼓巷胡同里的一处平房院落,从外面看上去,院子似乎经过修缮,但还是显得有些破旧。周围的邻居介绍,很少见溥任出门。老人的生活一直很简单,其卧室既兼书房又兼客厅,屋中摆满了育有绿色植物的花盆,书橱高大厚重但是陈旧。
在这繁衍下来的近亲宗室中,“男丁”都有不错的成就。除金毓嶂外,溥任次子金毓在北京某大学工作,任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的副院长,三子金毓岚是朝阳区和平街第一中学的高级语文教师,还是一位古玩收藏家。
非常明显,金毓属于那种希望别人尽量少地注意到自己特殊身份的皇族后裔,他拒绝接受采访,在电话中谈了谈自己对血统的态度之后,又提醒说这只是聊天,“要是你写的话我就告你。”与他的态度相似,金毓嶂虽然接受了采访,但表示,自己就是家族面对外界时惟一的代表,因为“皇族不皇族的事情老百姓感兴趣,我们自己不感兴趣”。
“幸福和平常是不可分的,”他说,“要是你的身份不平常,那肯定不幸福。”
金毓嶂的这个认识首先来自对溥仪的观察。1960年代初,溥仪受特赦回到北京,经常到溥任在西扬威胡同的家里坐坐,回去时不认识路,就由金毓嶂送他回家。在金毓嶂的印象里,“大爷”是个脾气很怪的人,说话什么的倒正常,就是让人觉得不对劲,生活能力也特别差。
1943年金毓嶂出生时,这个家族还住在什刹海边的醇亲王府,即现在的卫生部、国家宗教局和宋庆龄故居。他因此得以在水光树影间度过童年,成为见识过王府生活的最后一个皇裔子弟。2004年他的家人去了一次宗教局,模模糊糊地找到了失去已久的记忆,“脑子里还有点儿影子―――那个河。”
对于祖父载沣,金毓嶂也有不大真切的记忆。载沣成功地化解了来自慈禧太后、袁世凯等危险人物的猜忌,逃过了喻培伦、汪精卫等革命党人的“铁西瓜”炸弹,直到1951年才去世。金毓嶂记得,载沣老年时闭门思过,是个胖乎乎的老头儿,穿中式衣服,梳分头,对自己很喜爱。溥任25岁才生了这个长子,让载沣大喜过望。
在溥任的回忆中,载沣精通满语,对天文学很有兴趣,曾带着孩子们用涂了墨水的镜片观察日食,然后用工笔绘下过程图。
金毓嶂说,自己的这一家人都比较本分、朴实,而且凡是醇亲王家族的人,都以老实厚道著称。
他的奶奶名幼兰,瓜尔佳氏,是荣禄的女儿,像她父亲一样强悍,一心想恢复帝制,对疏懒平和的丈夫很不满意。逊位后,有一次溥仪受到光绪瑾妃的欺负,幼兰自尊受挫,吞服了大量鸦片,然后在王府里四处走,对溥任说:“你哥哥是大清皇帝,你要帮他恢复祖业,别像你阿玛一样没出息。”说完就死了。
这远不是这个家族的惟一悲剧,而一切的起因,就在于家族中出了两个皇帝。金毓嶂说,这是历史的选择,他的家族对此很不情愿,也很不胜任。“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总是提起皇族身份。”金毓嶂说。
寂寞和喧哗
在身份证上,这位45岁的女画家名叫毓紫薇,其他场合又可能叫作爱新觉罗·紫薇、爱新觉罗·毓肦和紫薇·毓肦。“毓肦”这个名字是靠画画谋生之后起的,按照清皇室惯例,“肦”字带“山”字旁,可与表明辈分的“毓”字搭配。她告诉别人,爱新觉罗·毓肦是她的正式名字。
姓氏的恢复对她的事业有所帮助。“画会好卖一些,”3月22日,在保利大厦的茶座里,她说,“人家一看,‘爱新觉罗’,就认你的画。”
她觉得,由此带来一些麻烦是值得的。“肦”字在“智能双拼”里根本打不出来,另外,最初推广自己的新名字时,有人打电话来说找毓肦,毓肦自己经常反应不过来,“你找谁呀?打错了。”
毓紫薇是肦亲王奕讠宗的第4代孙女,奕讠宗是道光五子,即金毓嶂的曾祖父——第一代醇亲王的哥哥,因此她算是血统纯正的皇族宗室。不过,如果按照清代皇室的袭爵方式,她的贵族地位就要比金毓嶂低得多。醇亲王家族出了两个皇帝,受封“世袭罔替”,晋升到“铁帽子王”之列,即按原封爵位世代承袭。而毓紫薇的爵位则是按辈递降承袭,按其曾祖父为亲王,则次第降为郡王、贝勒、贝子。
毓紫薇长得小巧玲珑,一直“没遇到合适的”,未婚,“朋友挺多,交往很少”,平日里独自呆在东直门外的公寓楼里,如果不画画,就呆着发愣。对于自己的画,她不做过高的评价,只是说自己对于画画的态度很认真。
像爱新觉罗家族中的许多知名人士一样,她的父亲溥佐是著名画家,擅长工笔宫廷画。家学渊源使得她和5个哥哥都成了画家。毓紫薇对于自己受到过文怀沙先生的赞扬非常自豪。去年她赴香港参加“世界华人画展”,作为8位评委之一,“有个坐的地儿”,也是一件让她欣慰的事情。
毓紫薇说,自己的画是“有行无市”,大多卖给了朋友。对于一幅画能卖多少钱,她说不清楚。
“我赚钱不多,够花就行。”她说。文怀沙在他的评论中说,从毓紫薇画的金竹可以看出,她太寂寞了。她自己也承认,自己的生活有些“闷”。在45年的人生历程中,她最受关注的日子是前几年。当时她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给《还珠格格》提点儿意见”,抗议那部电视剧中的“紫薇格格”与自己同名,打扰了自己的生活。
也就是在那时,她对记者们提出了“爱新觉罗画派”的概念。她现在解释说,其实那只是随口说说而已。不过,她认为皇室宗亲们画的宫廷画与传统的宫廷画是大大不同的,因为宫廷画师们是为了取悦皇上而画画,心态是卑微的,而皇室宗亲们不需要取悦谁,心态光明坦荡。
她强调说,“教育和基因”使她和族人画家们的作品与众不同。
有些时候,毓紫薇在民间市场上购买从清代保存下来的颜料,无论花青、藤黄、赭石还是什么,使用起来都特别漂亮。这也是她与过去时代的惟一联系。5个哥哥都住在天津,见面机会不多。北京的一些画家聚会,是她能够见到皇室后裔们的少数机会之一,而且她和他们的交往也不多
难以概括的群体
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目前还没有什么人进行全面的观察记录。“在整个层面上说清楚很难。”北京市满学会会长阎崇年说。这个学会和中国社科院清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都表示,对皇室后裔的研究不多,掌握的情况也很少。北京市民委则称,他们掌握的情况针对北京市的各个少数民族,没有满清皇族后裔的名单和其他资料。
赵书因此成了这方面的“专家”,这位北京市民委前任副主任已经退休,在北京市文史馆从事研究工作。
他说,他与北京市的大多数皇族后裔打过交道———前提是他们是近亲宗室的成员。在政协会议上,他4次与溥任住一个房间。印象中,“任四爷”溥任是个非常简朴的人,崇文菜市场的酱豆腐比东四的便宜,他就骑自行车去买。“皇族后裔们都很平和、老实。”赵书说,“这可能跟他们的家教有关系。”他还强调,这里不包括“散宗室”和普通满族八旗子弟。他本人也是满族人,属正白旗。
金毓嶂的回忆可以与此参照。他记得自己青少年时期家里一直很穷,直到兄弟们都上了班,家里的情况才好起来。
阎崇年说,皇族后裔包括三部分:近亲宗室,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贵族后裔;宗室嫡系子孙;闲散宗室。他说,这些人从事什么行业的都有,难以归类,而且遍布全国,即使有关机构进行查访也有着很大的难度。
关于“爱新觉罗”的姓氏,在赵书看来有个有趣的现象。“正支的皇族后裔很少自己冠以爱新觉罗氏,旁支的就喜欢这么叫,尤其是在书画界。”他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叫作“时代功利性”。给自己冠以“爱新觉罗”姓氏的皇族后裔们则认为,一些闲散宗室的态度不太恰当。毓紫薇在报纸上读过关于“爱新觉罗·州迪”的报道,她认为这个人是假冒的,“穿成那个样子,一看就是个骗子。”
金毓嶂和他的父亲溥任一样,认为州迪的行为不妥当。“这个人比较怪。”他说。
在沈阳,60岁的德崇开了一家“爱新觉罗·德崇文化商行”,专门经销清代传统的文化工艺品:各式各样的香料荷包、老虎枕、小旗鞋、格格装、武士服和八旗徽章等等。1992年,他曾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满族物资经销公司”,以民族图腾“海东青”命名。他还是东北地区第一个建成火鸡养殖场的人,培育尼古拉重型白羽火鸡。
如果你叫他“德崇”,他会嗓音洪亮地纠正你:“我是爱新觉罗·溥!”
在1970年代以前,这个满族男人默默无闻,在发表了一篇题为《岳飞是千古忠臣、民族英雄》的文章后,开始在当地引起注意。现在,他已经开始不时地在沈阳媒体上发表关于满族事务、历史和文化的意见。他称溥任为“四哥”,自称是皇族后裔,不过,他的家谱中的贵族血统的证据要追溯到努尔哈赤才可见到。
对比几个历史阶段皇室后裔或低调或高调的行为方式,北京市满学会会长阎崇年认为,辛亥革命后,皇族后裔纷纷改姓,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又强调阶级划分,因此皇室后裔对“爱新觉罗”姓氏比较忌讳;现在他们以家族为自豪,恰好说明社会心态的宽容与进步。
在满语中,“姓”叫作“哈喇”。老北京人初次见面时会问对方:“贵哈喇?”他们如果来到当代,会发现喜欢回答“爱新觉罗”的人越来越多了。
(转载)
爱新觉罗·恒钛
1954年生于北京。毕业于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
系清道光皇帝第五子敦亲王奕宗后代
爱新觉罗·启祥
1931年11月生于满州里,满族正黄旗人,字景辉,号长白卧龙居士,系清圣祖康熙皇帝十六子嗣、世袭和硕庄亲王允禄之九世孙、同治辅国公载勋之四世孙、光绪镇国将军毓愍之孙、爱新觉罗·恒锟之长子、即康熙帝十世孙。
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特约顾问编委,中华人物大典,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特约顾问编委,中韩文化艺术中心特聘美术师(教授)。
爱新觉罗·启骧
字腾伯,生于一九三五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是清雍正第九代孙。
爱新觉罗·毓震峰
1956年生于北京,满族。清道光皇帝五世孙,著名书画家爱新觉罗·溥佐之子。
爱新觉罗·启新
一九四二年生,北京人。清皇族后裔,现为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墨林书画院资深书画家。其书法笔力遒劲,洒脱自然,深受业界人士的肯定和好评。其作品多次在国家、省市级美术展览中获奖并被相关艺术机构收藏
非常主流
3月21日上午,在北京市崇文区政府的一间办公室里,醇亲王载沣的长孙金毓嶂慢悠悠地拾掇着报纸和文件。“我们家的人都不姓爱新觉罗,”这位62岁的副区长说,“都什么年代了,姓那个有点儿古怪。”他戴着宽大的眼镜,用很大的绿色玻璃瓶子喝茶,围绕在他周围的是机关办公室的传统陈设:暖瓶、报刊夹、木头办公桌和暖气片。不过,假如清王朝的统治仍未结束的话,其身边的陈设也许会更为传统―――仅仅是假设―――那样一来他若非贵为亲王,便会成为皇帝本人。
“那可不能假设了。”金毓嶂赶紧说,“我们都是生在旧社会,长在新中国,戴着红领巾,长在红旗下。我们都要与时俱进。”作为党外人士,在副区长的位置上他可以比中共党员多干5年,他认为,这是一个继续服务社会的机会。最近一段时间里,他正在积极参加“保持党的先进性”学习。
这是一个和善、诚恳的男人,虽然身为副厅级官员,但“领导者”或“统御力”的感觉并不明显。
另一方面,他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和谐社会”、“拥护党”、“56个民族发出同一个声音”等字句,密集地穿插在其谈及的每个话题当中。在表达对清宫剧的看法时,他还提起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对于自己现在的生活,金毓嶂非常满意。他有自己的住房,有一部私家车,每日花销不愁,而且都是“自食其力”赚到的。他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也都有自己的工作,而且干得相当不错。女儿刚刚大学毕业几年,就已经有了在好几个知名外企工作的经历,其中包括摩托罗拉。
醇亲王载沣的11个孩子中4个是男孩,除末代皇帝溥仪外,还有溥杰、溥供和溥任。溥仪无后,溥供3岁早夭,溥杰只生有两个女儿,因此溥任一家就成为醇亲王家族延续至今的惟一香火。金毓嶂就是溥任的长子。
按照清帝逊位时的规定条款,爱新觉罗氏都采用其满语中的“黄金”之意改姓“金”。不过有些皇族后裔如雍正九世孙如启功,并未遵照这一规定,如启功的祖父告诉他绝对不可以姓金,因为那是“仇人”袁世凯的指令。
溥任又名金友之,今年87岁,耳朵全聋,还在承受2月份夫人去世的悲痛,因此他的儿子和保姆都认为老人无法接受采访。这位“最后的皇弟”住在锣鼓巷胡同里的一处平房院落,从外面看上去,院子似乎经过修缮,但还是显得有些破旧。周围的邻居介绍,很少见溥任出门。老人的生活一直很简单,其卧室既兼书房又兼客厅,屋中摆满了育有绿色植物的花盆,书橱高大厚重但是陈旧。
在这繁衍下来的近亲宗室中,“男丁”都有不错的成就。除金毓嶂外,溥任次子金毓在北京某大学工作,任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的副院长,三子金毓岚是朝阳区和平街第一中学的高级语文教师,还是一位古玩收藏家。
非常明显,金毓属于那种希望别人尽量少地注意到自己特殊身份的皇族后裔,他拒绝接受采访,在电话中谈了谈自己对血统的态度之后,又提醒说这只是聊天,“要是你写的话我就告你。”与他的态度相似,金毓嶂虽然接受了采访,但表示,自己就是家族面对外界时惟一的代表,因为“皇族不皇族的事情老百姓感兴趣,我们自己不感兴趣”。
“幸福和平常是不可分的,”他说,“要是你的身份不平常,那肯定不幸福。”
金毓嶂的这个认识首先来自对溥仪的观察。1960年代初,溥仪受特赦回到北京,经常到溥任在西扬威胡同的家里坐坐,回去时不认识路,就由金毓嶂送他回家。在金毓嶂的印象里,“大爷”是个脾气很怪的人,说话什么的倒正常,就是让人觉得不对劲,生活能力也特别差。
1943年金毓嶂出生时,这个家族还住在什刹海边的醇亲王府,即现在的卫生部、国家宗教局和宋庆龄故居。他因此得以在水光树影间度过童年,成为见识过王府生活的最后一个皇裔子弟。2004年他的家人去了一次宗教局,模模糊糊地找到了失去已久的记忆,“脑子里还有点儿影子―――那个河。”
对于祖父载沣,金毓嶂也有不大真切的记忆。载沣成功地化解了来自慈禧太后、袁世凯等危险人物的猜忌,逃过了喻培伦、汪精卫等革命党人的“铁西瓜”炸弹,直到1951年才去世。金毓嶂记得,载沣老年时闭门思过,是个胖乎乎的老头儿,穿中式衣服,梳分头,对自己很喜爱。溥任25岁才生了这个长子,让载沣大喜过望。
在溥任的回忆中,载沣精通满语,对天文学很有兴趣,曾带着孩子们用涂了墨水的镜片观察日食,然后用工笔绘下过程图。
金毓嶂说,自己的这一家人都比较本分、朴实,而且凡是醇亲王家族的人,都以老实厚道著称。
他的奶奶名幼兰,瓜尔佳氏,是荣禄的女儿,像她父亲一样强悍,一心想恢复帝制,对疏懒平和的丈夫很不满意。逊位后,有一次溥仪受到光绪瑾妃的欺负,幼兰自尊受挫,吞服了大量鸦片,然后在王府里四处走,对溥任说:“你哥哥是大清皇帝,你要帮他恢复祖业,别像你阿玛一样没出息。”说完就死了。
这远不是这个家族的惟一悲剧,而一切的起因,就在于家族中出了两个皇帝。金毓嶂说,这是历史的选择,他的家族对此很不情愿,也很不胜任。“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总是提起皇族身份。”金毓嶂说。
寂寞和喧哗
在身份证上,这位45岁的女画家名叫毓紫薇,其他场合又可能叫作爱新觉罗·紫薇、爱新觉罗·毓肦和紫薇·毓肦。“毓肦”这个名字是靠画画谋生之后起的,按照清皇室惯例,“肦”字带“山”字旁,可与表明辈分的“毓”字搭配。她告诉别人,爱新觉罗·毓肦是她的正式名字。
姓氏的恢复对她的事业有所帮助。“画会好卖一些,”3月22日,在保利大厦的茶座里,她说,“人家一看,‘爱新觉罗’,就认你的画。”
她觉得,由此带来一些麻烦是值得的。“肦”字在“智能双拼”里根本打不出来,另外,最初推广自己的新名字时,有人打电话来说找毓肦,毓肦自己经常反应不过来,“你找谁呀?打错了。”
毓紫薇是肦亲王奕讠宗的第4代孙女,奕讠宗是道光五子,即金毓嶂的曾祖父——第一代醇亲王的哥哥,因此她算是血统纯正的皇族宗室。不过,如果按照清代皇室的袭爵方式,她的贵族地位就要比金毓嶂低得多。醇亲王家族出了两个皇帝,受封“世袭罔替”,晋升到“铁帽子王”之列,即按原封爵位世代承袭。而毓紫薇的爵位则是按辈递降承袭,按其曾祖父为亲王,则次第降为郡王、贝勒、贝子。
毓紫薇长得小巧玲珑,一直“没遇到合适的”,未婚,“朋友挺多,交往很少”,平日里独自呆在东直门外的公寓楼里,如果不画画,就呆着发愣。对于自己的画,她不做过高的评价,只是说自己对于画画的态度很认真。
像爱新觉罗家族中的许多知名人士一样,她的父亲溥佐是著名画家,擅长工笔宫廷画。家学渊源使得她和5个哥哥都成了画家。毓紫薇对于自己受到过文怀沙先生的赞扬非常自豪。去年她赴香港参加“世界华人画展”,作为8位评委之一,“有个坐的地儿”,也是一件让她欣慰的事情。
毓紫薇说,自己的画是“有行无市”,大多卖给了朋友。对于一幅画能卖多少钱,她说不清楚。
“我赚钱不多,够花就行。”她说。文怀沙在他的评论中说,从毓紫薇画的金竹可以看出,她太寂寞了。她自己也承认,自己的生活有些“闷”。在45年的人生历程中,她最受关注的日子是前几年。当时她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给《还珠格格》提点儿意见”,抗议那部电视剧中的“紫薇格格”与自己同名,打扰了自己的生活。
也就是在那时,她对记者们提出了“爱新觉罗画派”的概念。她现在解释说,其实那只是随口说说而已。不过,她认为皇室宗亲们画的宫廷画与传统的宫廷画是大大不同的,因为宫廷画师们是为了取悦皇上而画画,心态是卑微的,而皇室宗亲们不需要取悦谁,心态光明坦荡。
她强调说,“教育和基因”使她和族人画家们的作品与众不同。
有些时候,毓紫薇在民间市场上购买从清代保存下来的颜料,无论花青、藤黄、赭石还是什么,使用起来都特别漂亮。这也是她与过去时代的惟一联系。5个哥哥都住在天津,见面机会不多。北京的一些画家聚会,是她能够见到皇室后裔们的少数机会之一,而且她和他们的交往也不多
难以概括的群体
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目前还没有什么人进行全面的观察记录。“在整个层面上说清楚很难。”北京市满学会会长阎崇年说。这个学会和中国社科院清史研究所的研究人员都表示,对皇室后裔的研究不多,掌握的情况也很少。北京市民委则称,他们掌握的情况针对北京市的各个少数民族,没有满清皇族后裔的名单和其他资料。
赵书因此成了这方面的“专家”,这位北京市民委前任副主任已经退休,在北京市文史馆从事研究工作。
他说,他与北京市的大多数皇族后裔打过交道———前提是他们是近亲宗室的成员。在政协会议上,他4次与溥任住一个房间。印象中,“任四爷”溥任是个非常简朴的人,崇文菜市场的酱豆腐比东四的便宜,他就骑自行车去买。“皇族后裔们都很平和、老实。”赵书说,“这可能跟他们的家教有关系。”他还强调,这里不包括“散宗室”和普通满族八旗子弟。他本人也是满族人,属正白旗。
金毓嶂的回忆可以与此参照。他记得自己青少年时期家里一直很穷,直到兄弟们都上了班,家里的情况才好起来。
阎崇年说,皇族后裔包括三部分:近亲宗室,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贵族后裔;宗室嫡系子孙;闲散宗室。他说,这些人从事什么行业的都有,难以归类,而且遍布全国,即使有关机构进行查访也有着很大的难度。
关于“爱新觉罗”的姓氏,在赵书看来有个有趣的现象。“正支的皇族后裔很少自己冠以爱新觉罗氏,旁支的就喜欢这么叫,尤其是在书画界。”他给这种现象起了个名字,叫作“时代功利性”。给自己冠以“爱新觉罗”姓氏的皇族后裔们则认为,一些闲散宗室的态度不太恰当。毓紫薇在报纸上读过关于“爱新觉罗·州迪”的报道,她认为这个人是假冒的,“穿成那个样子,一看就是个骗子。”
金毓嶂和他的父亲溥任一样,认为州迪的行为不妥当。“这个人比较怪。”他说。
在沈阳,60岁的德崇开了一家“爱新觉罗·德崇文化商行”,专门经销清代传统的文化工艺品:各式各样的香料荷包、老虎枕、小旗鞋、格格装、武士服和八旗徽章等等。1992年,他曾创办了“全国第一家满族物资经销公司”,以民族图腾“海东青”命名。他还是东北地区第一个建成火鸡养殖场的人,培育尼古拉重型白羽火鸡。
如果你叫他“德崇”,他会嗓音洪亮地纠正你:“我是爱新觉罗·溥!”
在1970年代以前,这个满族男人默默无闻,在发表了一篇题为《岳飞是千古忠臣、民族英雄》的文章后,开始在当地引起注意。现在,他已经开始不时地在沈阳媒体上发表关于满族事务、历史和文化的意见。他称溥任为“四哥”,自称是皇族后裔,不过,他的家谱中的贵族血统的证据要追溯到努尔哈赤才可见到。
对比几个历史阶段皇室后裔或低调或高调的行为方式,北京市满学会会长阎崇年认为,辛亥革命后,皇族后裔纷纷改姓,建国后的一段时间里又强调阶级划分,因此皇室后裔对“爱新觉罗”姓氏比较忌讳;现在他们以家族为自豪,恰好说明社会心态的宽容与进步。
在满语中,“姓”叫作“哈喇”。老北京人初次见面时会问对方:“贵哈喇?”他们如果来到当代,会发现喜欢回答“爱新觉罗”的人越来越多了。
1941年6月21日,日本,汪精卫(右)与日本黑龙会首领头山满
钱钟书先生《槐聚诗存》中,有一首写于1942年的七律,诗题为《题某氏集》。“某氏”为谁,钱钟书先生何以隐去?是不敢提还是不便提?这些问题,很长一段时间困扰着“钱学”爱好者和研究者。
近年来,随着一些资料、档案的公开,大陆和台湾的学者经过详细考证,确认此“某氏”即为汪精卫。由此,钱钟书先生和汪精卫的交往历史被公开,《题某氏集》本身所含的诗谶意味,以及诗中所用“武元衡遇刺事件”的典故,更为我们回观武元衡遇刺和汪精卫遇刺这两个历史事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窗口。
钱钟书与汪精卫的关系纽带
《题某氏集》原诗如下:
扫叶吞花足胜情,钜公难得此才清。
微嫌东野殊寒相,似觉南风有死声。
孟德月明忧不绝,元衡日出事还生。
莫将愁苦求诗好,高位从来谶易成。
以下试以诗解、诗证诸法,结合余英时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回观武元衡的遇刺和汪精卫遇刺这两个历史事件。
关于汪精卫本人生平,已为世人所熟知,故不再另注。诗题中的“集”,为汪精卫刊刻于1943年初的《双照楼诗词稿》。
钱诗写于1942年,汪的诗集正式刊刻于1943年初。一个合理的推测是:钱钟书先生先于普通读者,看到了汪的诗集。
余英时先生的考证,可证此推测之合理:陈群(人鹤)为汪精卫刊印了《双照楼诗词稿》,负责编校的是龙榆生(沐勋)……钱与龙多有往来,所读汪集必龙氏赠本无疑。
陈群是民国时期有名的藏书家,当过汪伪政府内政部长、考试院院长,主持编辑刊印汪的《双照楼诗词稿》,颇有“投桃报李”的意味。而词学大师龙榆生作为汪诗集的编校,则因一个共同的纽带:朱祖谋。
朱祖谋(1857年—1931年),原名朱孝臧,字藿生,浙江吴兴人。光绪九年(1883年)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为晚清四大词家之一,著作丰富。
龙榆生约在1928年前后投朱门下。而汪精卫则早于1903年朱祖谋任广东学政时,投于朱门下。因此,算起来,龙榆生应该是汪精卫的同门师弟。
1931年,朱祖谋去世,秉承遗命,龙榆生主持老师身后事,与汪精卫这个师兄开始有了频密的联系,并有诗词唱和。
而钱钟书和龙榆生的交往,则因另一个共同的纽带:陈衍。
陈衍,号石遗老人,通经史训诂之学,尤长于诗,“同光体”诗派之****。钱钟书先生于1933年清华在读时拜会于他。
陈衍批评钱诗的绮丽之风,建议他不要学汤卿谋(晚明诗人汤传楹)和黄仲则。此后,钱写诗遂改弦易辙,奉陈衍若神明。两人的忘年交,被传为佳话。
而早在1928年9月,龙榆生便和陈衍认识。经过陈的引荐,龙榆生到上海暨南大学国文系担任讲师,并兼国立音乐院诗词课。从这一时期开始,龙榆生全心研究词,或也得益于陈衍给予的指导,龙榆生对陈衍,当以师事之。
因此,某种程度上,龙榆生和钱钟书,也可以说成是同门(陈衍)师兄弟。但从上世纪50至60年代钱钟书致龙榆生的四通书札来看,钱在龙的面前,是以“晚学”“教晚”自称的。
一是因于龙榆生与父亲钱基博有旧谊,自己不敢托大称弟,乱了辈分;二是陈衍虽与自己忘年相交,但究其年辈,实可为祖,因此,在龙榆生面前称“晚学”“教晚”还是比较妥贴的。
考及龙榆生和钱钟书的生平,1940年期间的南京和上海,当是两人共同的交汇点。
1940年4月,龙榆生被汪精卫伪国民政府任命为立法院立法委员,不久,龙榆生以病辞;9月,任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兼任汪的家庭教师,并坚持不参加任何政治会议,惟以教书育人、研究学问为务;此后一直寓居于南京白下,专致词学研究。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钱钟书从国立蓝田师范学院辞职回到上海,一直到1949年,都住在上海辣斐德路钱家与蒲园“且住楼”。因此,汪的诗集刊印前,钱钟书和龙榆生或已假上海和南京两地,有过书信或者实地的交流。
《槐聚诗存》中,编入1942年的诗作,尚有《得龙忍寒金陵书》一首,大意是宽解他被汪精卫“绑架”任职的不得已。在他们的书信或者实质交往中,龙榆生将汪诗集未定稿赠予钱钟书以求赏鉴,再是自然不过。
由是,经由朱祖谋和陈衍这两条纽带,钱钟书和汪精卫这两个本有径庭之别的人物,在1942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段,有了实质上的精神交往。
钱钟书先生感于汪精卫的诗才,写下了《题某氏集》这首诗,对汪的诗才大加赞赏,却又对汪的政治作为心有隐忧,为了避免将来给自己带来麻烦,特意在诗题中,略去了汪精卫的名讳。
还有一说为,钱钟书先生当年题写此诗,直接题于原诗集扉页,因此,世传此诗之诗题原为《戏题双照楼诗词稿》。1993年钱钟书先生修订《槐聚诗存》并付梓时,汪氏之“汉奸”声名,已钉入历史,故将诗题修订为《题某氏集》。
汪精卫(右一)接见日本滑翔机教官
据传,钱钟书先生所题诗之《双照楼诗词稿》原本现存于上海图书馆,惜未亲见,未敢持以为据,以此略补一说。
日出生事:武元衡的遇刺
《题某氏集》首两句赞扬汪精卫诗才清雅,颔联则委婉批评汪诗有孟郊的酸寒之气和愁苦之情。颈联用了两个典故,一是化用曹操《短歌行》:“明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意指汪精卫将隐忧不绝;二是活用唐武元衡“日出事还生”诗典,暗喻汪精卫将与日寇偕亡。尾联则含规劝之意,是说不要以为诗写得愁苦悲戚就好,居于高位的人从来诗句容易和预言相应。
钱钟书先生对汪精卫本人的认识,早于写作此诗前,认为汪是一个“善于作诗的政治家”,并对汪所持的和议政策多有嘲讽。
钱学研究学者范旭仑先生在《寒相死声》一文中有已专门的考证,如清末俞樾《春在堂随笔》录有金眉生《上湘乡相国书》:“人知和之可耻,而不知战不胜而求和之更可耻。北宋以前无此成见也。九世之仇可复,一旅之甲可兴。”钱先生谲讽道:“惜汪辈不知引此。”由此可观钱钟书先生对汪精卫和议政策的态度。
然以当时之局势而论,所持和议政策者,不独汪精卫等政治中人,更有一班于史实有清醒认识的文人大家也支持和议,认为中国当时还没有足以抵抗日本的能力。不过,钱钟书与支持和议的人观点正好相反。
诗中颈联首引“曹操典”姑置不论,单论武元衡“日出事还生”之典,关涉公元815年一桩刺杀事件。
武元衡(758年-815年),字伯苍,武则天曾侄孙,适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为唐宪宗所倚重。宪宗元和二年,拜门下侍郎平章事,寻出为剑南节度使。元和八年,征还秉政,任宰相。
元和十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谋反,宪宗委任武元衡统领军队对淮西蔡州进行清剿。引起与淮西勾结的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淄青节度使李师道等割据势力的恐惧,决定刺杀武元衡等主战派大臣,以救蔡州。
元和十年六月三日,报晓晨鼓敲过,天色未明,大唐宰相武元衡即启门户,赴大明宫上朝,刚出靖安坊东门,被躲在暗处的刺客射灭灯笼遇刺身亡,同时上朝的副手裴度同样遇刺受伤。
可能是对自己被刺的命运有所预感,事发前夜,武元衡作了一首很具有诗谶意味的诗,叫作《夏夜作》:“夜久喧暂息,池台惟月明。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
武元衡遇刺案被列为唐朝十大奇案之一,虽然后来宪宗缉拿并杀了五名刺客,但宪宗削藩之战的得力助手武元衡却再难复生了。
钱钟书的诗谶与汪精卫的死亡
钱钟书先生这首题汪诗集的律诗,重要一句在“高位从来谶易成”。这对汪是一种提醒,也无疑是一种警告。
那么,钱钟书先生所谓的“谶”究竟是实指上引武元衡遇刺的实典,还是虚指?
收入《双照楼诗词稿》中,有汪精卫写于1910年的《被逮口占》一诗。1910年3月31日,汪精卫和同盟会同志刺杀摄政王载沣,行动失败后被捕。
汪在狱中写下此诗,表明他革命的决心。此诗后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其中“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四句,以其舍生取义和大无畏的精神受到时人赞颂,汪也因此诗而名动一时。
但是,人们在阅读此诗时,只注意到了汪“引刀成一快”的万丈豪情,而没有注意到这首诗中另一句所蕴含的不能自主的悲剧宿命:“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这是汪的自谶,如同一千多年前武元衡在被刺前夜写下的“无因驻清景,日出事还生”一样,他们都隐隐感觉到冥冥之中已有一种自身无法驾驭和左右的大事件,影响和改变着自己前途命运。
1935年11月1日上午九点半,南京市湖南路,戒备森严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内突然响起三声震耳的枪声,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兼外交部长汪精卫应声倒地。行刺者是以晨光通讯社记者名义入场的徐州铜山籍志士孙凤鸣,其行刺后亦中枪被擒,次日身亡。
作为汪诗中的名诗,钱钟书先生应对《被逮口占》一诗有着自己的注解。加之1935年汪精卫在南京遇刺,汪虽侥幸捡回一条命,但此事件对汪的影响依然巨大。
汪浓厚的政治家诗人身份背后复杂矛盾的悲剧性格,通过“残躯付劫灰”这句的悲凉陈述,实已表露无遗。从他遇刺后的种种政治作为来看,他其实是一步步把自己逼向命运的死局。
因此,钱钟书先生在《题某氏集》一诗中,引“武元衡遇刺”这一故典,其目的在于提醒汪“高位从来谶易成”。而这个谶,实指他“残躯付劫灰”的悲剧命运。
1984年,作家钱钟书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汪精卫在九年之后的1944年,因孙凤鸣行刺留在其脊椎骨中的子弹中毒,死于日本名古屋。
关于汪精卫之死因,说法多有,本文仅引以上较为普遍的说法。汪精卫虽未直接死于遇刺,其间接死于遇刺,当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比起唐朝武元衡死后哀荣及对唐宪宗的震动,汪的遇刺乃至最后身死,得到的无非是一句“死有余辜”或者“活该”,而更让他悲哀的是,“汉奸”这个身份,他怕是难以洗掉了。
(作者:云栖)
看历史微信公众号:EYEONHISTORY
1360山西临晋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一纶 吕 常等修
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1361江苏武进毘陵吕氏谱十八卷
(清)吕子珊 吕佶孙等重修
清道光二十年(1840)活字本
北图 辽宁图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2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吕贽庭 吕继午纂修
清光绪四年(1878)活字本 十三册
历史所 苏州大学 日本 美国
注:吕克敬首修於清顺治十年。
1363江苏武进昆陵吕氏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
一卷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3、4)日本 美国
1364江苏武进塘洋吕氏族谱十卷
(民国)吕荣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文献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三十二年。
1365江苏江都甘泉吕氏宗谱六卷
(民国)吕 国三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刻本
江苏江都县双沟乡吕庄村
注:吕卉池始修於清道光二十八年。
1366江苏无锡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末一卷
(清)吕洪裕 吕正兴等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活宇本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续修宗谱》。
1367江苏江阴暨阳开化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民国)吕挹清总纂
民国十七年(1928)维则堂活字本 四十二册
北图
1368江苏宜兴吕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清)吕精法等重修
清宣统二年(1910)活字本 二十四册
吉林大学
1369安徽旌德吕氏宗谱不分卷
钞本 一册
安徽博
注:记事至明万历间。
1370浙江杭州栖溪吕氏家谱不分卷
(清)吕文华 吕学贤重修
清乾隆五十年(1785)修 吕学贤钞本 二册
浙江图
1371浙江宁波宁城木栏桥吕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
卷
(清)吕蜚雯编辑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扶雅堂活字本 六册
吉林大学 天一阁
1372浙江馀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
(明)吕本撰
明刻本
北图(存卷4-9,12)
1373浙江*姚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治平纂修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家刻本 四册
北图
1374浙江馀姚吕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吕铭纂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敬和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吕伯真始修於元至正二年。
1375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元年(1876)木刻本
浙江鄞县鄞江镇蓉峰村
1376浙江鄞县木阜吕氏宗谱□□卷
民国间文献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2、4)
1377浙江鄞县上本阜吕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民国)吕元宾 吕承烈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慎德堂木活字本 二册
天一阁
1378浙江平湖吕氏世系不分卷
(民国)吕懋荣修
民国七年(1918)铅印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吕氏族谱》、《东平家乘》。
1379浙江奉化登溪吕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毛宝清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谱创修於清乾隆六年。
1380浙江奉化狮山吕氏家谱不分卷
(民国)庄崧甫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钞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毛润右始修於清乾隆四十四年。
1381浙江绍兴山阴新和里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德森修
清道光三年(1823)钞本 五册
美国
1382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十八卷
(清)吕邦树等原修 佚名续修
清嘉庆二年(1797)刻本 十八册
人民大学
1383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吕氏合族修
清同治间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1一4、9、10、13、
16-20、22)
注:吕冲之初纂於宋嘉定间。
1384浙江新昌吕氏友睦宗谱□□卷
清明 堂刊本
南开大学(存卷11一15)
1385浙江新昌吕氏宗谱三十卷首一卷
(民国)吕庆荣 吕闻杨等续
民国十九年(1930)明 堂活字本 三十册
北图南开大学
1386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卷
明 堂修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7、23)
1387浙江新昌吕氏宗谱□□卷
民国二十年(1931)明 堂木活字本
浙江新昌县文管(存卷7、12一14)
1388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不分卷
(清)吕相道等修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斯佑堂木活字本
北图 美国
1389浙江上虞虞邑西乡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开荣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斯佑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1390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载赓等重修
清咸丰八年(1858)明 堂活字本十册
北图
1391浙江嵊县贵门吕氏宗谱十卷
(清)吕岳孙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明 堂活字本 十册
历史所
注:吕春谷始修於元至正间。
1392浙江嵊县吕氏宗谱□□卷
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卷18)
1393浙江嵊县吕氏宗谱二十八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浙江嵊县图(存卷4、7、8、10、12、13、16、
17、21、22)
1394浙江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清)卢正衍纂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县档(存世传一册)浙江东阳象
冈乡上湾(存卷1)
注:谱始修於元泰定元年。
1395浙江东阳齐光东平吕氏宗谱
(民国)卜文纂
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三册
浙江东阳象冈乡前冈
1396浙江东阳东平瑞山吕氏宗谱十九卷
(民国)吕甲初纂
民国三十年(1941)重修木活字本
浙江东阳徐宅乡水丰村
1397浙江常山吕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于口乡塘底村上张(存卷首、
卷1一7,9)
1398浙江常山吕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二十七年(1938)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狮子口乡塘底村上张
1399浙江临海台临吕氏宗谱一卷
清嘉庆三年(1798)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
注:谱初修於明隆庆五年。
1400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务本公派已谱不分卷
清光绪十年(1884)木活宇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务本公派已谱》。
1401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三才公房谱三卷
(民国)吕钜仁缵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2浙江缙云壶溪道福公房谱四卷
(民国)吕显西总经理 吕仲信纂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3浙江缙云壶溪吕氏家乘二十一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缺卷1、6、9、13一15)
注:吕琥、吕赐首修於明正统间。
1404浙江缙云壶溪吕氏文球公房谱五卷
(民国)吕正帆编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5浙江缙云壶溪吕氏仁化公派己谱十卷
(民国)吕椿年总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1406浙江缙云壹溪吕氏起操公派房谱七卷
(民国)吕立循总理 吕访君等编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壶镇镇高潮村
1407浙江缙云谷前吕氏宗谱三卷
(清)吕志道 吕国盛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活字本
浙江缙云县档
注:谱首纂於清乾隆三十年。
1408安徽旌德吕氏续印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吕朝熙编订
民国六年(1917)铅印本 十四册
北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河
北大学 吉林大学 四川图
1409江西婺源沣溪吕氏续修学要世谱四卷
明刻本 二册
北图
1410山东诸城东武吕氏家乘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刻本 十二册
山东日照市图
1411山东邹平吕氏宗谱四卷
(民国)吕际庚 吕鹏等续修
民国五年(1916)刊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往:一名《吕氏族谱》。
1412河南固始吕家族谱
清咸丰五年(1855)写本 一册
台湾
1413湖北武汉吕氏族谱□□卷
民国初吕氏三相堂木活字本
武汉图(存卷1-5、7、8、11、卷末)
1414湖北 州吕氏重修宗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吕光琦主修
民国十年(1921)铅印本 六册
历史所
注:吕秀岩始修於清同治元年。
1415湖南湘乡白龙吕氏支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
(清)白鸿福等修 白家齐等纂
清同治三年(1864)河东堂活字本
湖南圆(存卷首上、下)
1416湖南常宁吕氏宗谱□□卷
(民国)吕声清纂
民国十一年(1921)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上)
1417湖南零陵吕氏宗谱四卷
民国初年守正堂刻本
广西图(存五册)
注:记事至民国三年。
1418湖南零陵吕氏族谱□□卷
(民国)吕尚彬纂。
民国十年(1921)钞本
广西图(存卷首、卷1)
1419湖南武冈吕氏续修族谱□□卷
(民国)吕惟寅 吕锡銮等纂修
民国五年(1916)文献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
1420湖南武冈吕氏创修族谱□□卷
(清)吕典錞 吕典谐等纂
清同治二年(1863)光裕堂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卷1)
1421广东广州岭南吕氏家谱一卷
(清)吕绰宽纂修
清咸丰九年(1859)刊本 一册
美国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钞本
广东中山图
1422广东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清)吕钟锈撰
清乾隆九年(1744)写本 一册
台湾
1423四川隆昌吕氏世谱
(民国)吕忍太等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隆昌文宝斋石印本 二
册
北图
1424四川隆昌吕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吕奉轩纂
民国石印本 三册
四川图
1425四川宜宾吕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吕平原 吕平林等纂
民国石印本 一册
四川图
1426四川仪陇吕氏宗谱一卷
(民国)吕献忠录
民国十七年(1928)钞本
四川仪陇县档
1427四川宣汉吕氏族谱一卷
清同治五年(1866)钞本
四川宣汉县档
1428陕西泾阳船头村吕氏族谱六卷
(民国)吕日知编辑
民国三十七年(1948)石印本 一册
北图
1429 河东吕氏谱□□卷
(清)吕呜恭 吕懿历等纂
清康熙刻本
北图(存卷1 、3一27)
1430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
(清)吕志曾等纂
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刻本
北京大学
1431 吕氏重修宗谱二卷
(清)吕楷等重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刻本 二册
北图
1432 河东吕氏支谱二卷
(清)吕克淳辑
清嘉庆十六年(181l)吕修模钞本 二册
江苏吴江县图
1433 吕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吕光修
清道光十七年(1837)三居堂刊本 八册
美国
1434 吕氏族谱
(清)吕学让等辑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辑 钞本
山东日照市图
1435 吕氏族谱
(民国)吕德坤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石印本 一册
北图
二、家乘谱牒
江苏:塘洋吕氏族谱十卷、白沙圩吕氏宗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 卷、毗陵吕氏族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余姚新河吕氏家乘十二卷附录一卷、余姚吕氏宗谱八卷首 一卷、贵门吕氏宗谱十卷、东阳象冈吕氏宗谱二十二卷 广东:岭南吕氏家谱一卷、潮州吕氏族谱一卷 四川:吕氏世谱、吕氏族谱不分卷、吕氏宗谱一卷 南渡吕氏族谱十二卷、河东吕氏谱、吕氏族谱、河东吕氏支谱二 卷、吕氏重修族谱二卷
一、姓氏源流
裘(Qiú)姓源出有四:
1、由仇氏改姓而来。根据史籍的记载,有一支裘姓本来是仇姓,后来为了避免仇杀而改成了裘姓。
2、出自姬姓,来源于邑名,以地名为氏。春秋时期的卫国有个大夫被分封在裘邑,他的后人于是用裘作为自己的姓氏。
3、来源于官职名,以官为氏。相传周朝有官名为裘官,职责是负责制作皮质。他的后代于是以这个官名作为姓氏。
4、来自求姓。为了书写简便,有一支求姓改姓为裘。
得姓始祖:裘侯。春秋时,卫国有个大夫被封于裘邑(在今河南省东北部),时人称其为裘侯。其后世子孙便以居住地为姓,遂成裘氏。故裘氏后人尊裘侯为裘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裘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春秋时候,卫国有益为大夫叫作食,被分封在裘邑(今河南省北部)。他的后代以封地的名为姓氏,成为今天裘姓的来源。关于裘姓,有考证说和周朝时候的裘官有关。古时候中原冬季寒冷,朝廷里面保存了大量的皮革衣裳(裘,就是皮革衣裳的意思)。周朝为了便于管理这些衣裳,设立了一种官职叫作裘官,专门司职宫廷衣裳的制造,等级,保管,赏赐等方面的工作。有些裘官的后代就一官职为姓,成为了今天裘姓的另一支源。在古代,裘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渤海。渤海郡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渤海湾沿岸一带。裘姓族人在全国许多地方均有居住,如北京,上海之松江,河北之景县,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太原、大同、运城,江西之崇仁,福建之清流等地。裘姓是当今较常见的姓氏,分布广泛,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1%,尤以浙江、江苏多此姓,两省裘姓约占全国汉族裘姓人口的61%。
三、历史名人
裘 仲:汉朝名人。
裘万顷:字元量,宋朝时期新建人。著名诗人,进士。对待父母很孝顺,学问也很大。作过江西抚干。
裘 琏:浙江省慈溪人,清朝时期康熙进士,著名的戏曲家。现存他创作的杂剧《昆明池》、《集翠裘》、《鉴湖隐》、《旗亭馆》,均取材于唐代故事,合称“四韵事”。
裘安邦:清朝徐州总兵。字古愚,号梅林,会稽人。嘉庆年间进士,官至徐州镇总兵。喜好文学,能作诗。他很关心老百姓的生活,爱民如子。他去世以后襄阳的老百姓很怀念他,为他建立了石碑庙宇纪念他,每年都举行仪式祭奠他,看到他的石碑,没有一个不流泪的,因此人们也把这块石碑叫做“堕泪碑”。
裘曰修:清代尚书,新建人。乾隆年间进士,历官礼、刑、工三部尚书,多有政绩,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最大的政绩是治水。
此外,裘姓的名人还有:周朝时有裘牧仲;汉代有裘仲;唐代有诗人裘瑜;宋代有诗人裘万顷,孝子裘仲容;元代有裘廷举;现代有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裘盛戎……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期设置,在今天的河北省、辽宁省的渤海湾沿岸。
2、堂号
敦睦堂:来源于一个和睦的家庭。宋朝时期的裘承询一家,居住在云门山的前面,他们一家相处得很和睦,从来不闹分离。19代没有分过家。
============================================================
裘姓宗祠通用对联
〖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望居渤海;
源自春秋。
——佚名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裘姓的郡望和源流。
求同存异;
衣锦荣归。
——佚名集句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集成语以鹤顶格嵌裘姓的“裘”字的析字联。
著书嗜古;
治水标功。
——李文郑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钱塘人裘焕,字煜炎,号了苍,十五岁时为诸生。擅长绘画,又精通医术,博览古代典籍,终生以著书为事。下联典指清代新建人裘曰修,字叔度,一字漫士,乾隆年间进士,历官礼、刑、工三部尚书,曾奉敕撰《热河志》、《太学志》、《西清古鉴》、《秘殿珠林》等书。治水尤其著名,多次受命勘察河道。
德同夏禹;
惠比羊祜。
——佚名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尚书裘曰修,字叔度,新建人。乾隆进士,历官礼、刑、工三部尚书。奉敕撰热河志、大学志、四清古鉴等书,所莅有名绩,治水尤为著,屡命勘视河道。卒谥文达。下联典指清代徐州镇总兵裘安邦,字古愚,号梅林,会稽人。嘉庆武进士,官至徐州镇总兵。好文治,能作诗。尤关心民间疾苦,时比之晋羊祜。羊祜是有名的儒将。邹湛曾赞扬他说:“公德冠四海”。他去世之后,襄阳的老百姓怀念他,为他立碑建庙,每年扫祭。看到碑的人,都想到羊祜的恩惠,没有一个不流泪的,因此人们把这块碑称为“堕泪碑”(见《晋书羊祜传》)。
竹斋藏集;
横山著文。
——佚名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裘万顷,有孝行,厉节操,学问渊博,著有《竹斋诗集》。下联典指清·裘琏,戏曲作家,著有《横文集》等传世。
唐时佳士;
晋代名流。
——佚名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裘瑜事典。下联典指晋·裘徵事典。
-----------------------------------------------------------------
〖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孝感祥云覆;
名臣治水功。
——佚名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裘仲容割股疗亲,有祥云覆其居所。下联典指清·裘曰修八次勘视河道,治水功高。
-----------------------------------------------------------------
〖裘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著述四清古鉴;
官历三部尚书。
——佚名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代尚书裘曰修事典。
-----------------------------------------------------------------
〖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慈溪喜唱昆明池;
新建长吟竹斋诗。
——佚名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康熙进士裘琏,字殷玉,慈溪人。戏曲作家。有杂剧《昆明池》等四种。下联典指宋代诗人裘万顷,字元量,新建人。有孝行,节操学问。淳熙进士。累官江西抚干。有《竹斋诗集》。
-----------------------------------------------------------------
〖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献子同明,贤列五人之次;
元卿良友,誉隆三仲之班。
——佚名撰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代贤人裘牧仲事典。下联典指汉代名人裘仲事典。
--------------------------------------------------------------------------------
在清朝灭亡后,现在还活着的满清皇族后裔有哪些
本文2023-10-14 06:49:0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0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