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经典中华百年老店的故事
摘要:老字号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老字号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挖掘它们的历史故事,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老字号,感受这些经久不衰的名号的魅力和价值,是我们保护和传承老字号的一种方式。接下来小编将给您介绍几个经典中华百年老店的故事。百年老店的故事中华老字号里的故事几个经典中华百年老店的故事
几个经典中华百年老店的故事
1、全聚德烤鸭----引百名元首竟折腰
“全聚德”始建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创始人为杨寿山,字全仁,河北冀县杨家寨人。清咸丰初年,聪明肯干的杨寿山到北京,开始做鸡鸭的买卖。有一定积蓄后,就把前门大街濒临倒闭的卖干鲜果品的店铺“德聚全”给盘了过来,听从风水先生的话改名为全聚德,当时米市胡同的便宜坊买卖很兴隆,焖炉烤鸭供不应求。杨便想用烤小猪的方法烤鸭子。经过多次试验,挂炉烤鸭终于成功了。其色香味都不次于焖炉烤鸭。经过十几年的经营,到了宣统和民国年间,发展成北京有名的大饭馆。
“全聚德”三个子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来以“全”字代表杨全仁本人,二来“聚德”就是聚拢德行,标榜杨全仁本人做买卖讲德行。他请来一位对书法颇有造诣的秀才——钱子龙,书写了“全聚德”三个苍劲有力、浑厚醒目的大字,并制成了金字匾额悬挂于门楣之上。
烤鸭是全聚德的主要经营品种,从选鸭、填喂、宰杀,到烧烤,都是一丝不苟的。全聚德选的北京填鸭讲究养不足百天,体重在五斤以上,才能宰杀。鸭子宰杀褪毛后,在鸭子的右膀下挖个小洞,从这个小洞,伸进二指,把鸭子的内脏取出,然后用净水把鸭子里外洗净,用嘴把鸭皮吹鼓,用一节秫秸插进鸭尾里,再从鸭膀下的洞灌入清水,用丝线将洞口缝上。一切停当后,才将鸭子挂在钩上入炉烤。这样,外烤,内煮,鸭子烤好出炉,外皮呈油黄。人吃进口中,鸭肉鲜嫩,肉肥而不腻,味美香甜,使人常吃不厌。
杨寿山死后,他的儿子杨庆长等弟兄三人继续经营全聚德。在天津南市开了一号全聚德分号。从此,全聚德烤鸭,誉满京津,名扬海外,“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吃烤鸭真遗憾。”是发自国外宾客的赞词,加利、尼古松、希思、海部俊树、李光耀、拉甘地、西哈努克亲王等近二百个国家和地区的元首、首脑、总理及官员都曾光顾久享盛名的全聚德。
2、五粮液酒----六百年窖池留新香
自古川贵多好酒,“五粮液”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之一。四川宜宾是五粮液酒的故乡,酿造五粮液酒的历史可追溯到一千年以上。
相传,宜宾早在汉时已盛行酿酒,唐代大诗人杜甫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到戎州(今四川宜宾),在所写《宴戎州杨使君东楼》诗中,就“重碧牛青酒,轻红臂荔枝”之句。其时所产“重碧酒”和“荔枝绿”均为唐宋时期的名酒。而五粮液原名杂粮酒,据说创始于明代,至今酿造用的酒窑,乃是明代遗物。当时系仿宋代名酒荔枝绿之制法,用多种谷物配合酿制,经历代不断改进发展而成。
明朝初期,四川宜宾一位姓陈的老板,创“温德羊”酒坊,潜心研究,探索出杂粮酒的配方,嫡传六代。到了清代,因陈家绝子,最后一代陈三便将“秘方”口授给徒弟赵铭盛。1915年赵去世前,又将“秘方”传给徒弟邓子均。邓根据其“秘方”几经调整,确定了新配方。1929年,宜宾县团练局长雷东垣有一天大摆家宴,席间使用杂粮酒,满堂称绝。在坐的举人杨惠泉说:如此佳酿,名为杂粮酒,似嫌鄙俗。此酒集五粮之精华而成玉液,何不更名为“五粮液”?从此,邓子均就把自己配制的杂粮酒改名为“五粮液”了。
“五粮液”因此而得名。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世界各地的商品包装精美,目不暇接。上海“利川东”商行的展位前,仅陈列着一些产自长江之滨的土陶罐,土陶粗陋难看的外表令所有人嗤之以鼻。眼看着买卖难成,“利川东”商行的一名商人情急之下,打开了一个土陶罐,顷刻间香气扑鼻,参观者驻足观望,只见陶罐中玉液晶莹剔透,入口甘香绵甜,齿颊留香,回味无穷。凡饮者赞不绝口,从此不能忘记“中国五粮液”的美名。正是这名商人的偶然举动,令五粮液名扬四海,一举夺得了巴拿马金奖,成就了一个中华民族的国际品牌。
为庆贺五粮液获得巴拿马国际金奖,“利川东”商行还特意制作了一块用彩色玻璃镶边的匾牌赠送给五粮液的传人邓子均,上书“名振华夏”。自此以后“五粮液”多次荣获国际国内金奖及名酒美誉、铸造了80年金牌不倒的辉煌,不愧为神州神酒。
而更神奇的是,六百多年来五粮液酒厂的明代地穴式酒窖发酵池得以不断使用,这16口明代古窖池经过几百年的连续使用和不断维护,成为我国唯一现存最早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其微生物繁衍至今从未间断,而且这16口明代古窖池五粮液一直使用至今。这是五粮液集团的瑰宝,也是一个白酒业的奇迹!
3、张小泉剪刀-----乾隆皇帝也心动
“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是我国著名的剧作家田汉1966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时写下的一首赞美诗。说的是张小泉剪刀“剪切锋利、开合和顺、手感轻松”的特点。
张小泉剪刀的制作,已有34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就已出名。张小泉的父亲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闻名的芜湖学艺,后在黟县城边,开了个张大隆“剪刀铺”,前店后家。张思家做事认真,他打磨的剪刀,坚韧锋利,备受人们的称赞。小泉在父亲的悉心指教下和自身不断实践中,也练就了一手制剪的好手艺。清兵入关时他父子俩逃到杭州,在吴山脚下的大井巷内,开设了“张大隆”剪刀作坊,悉心研究铸造技艺。在打制剪刀中运用了“嵌钢”工艺,一改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选用的又是浙江龙泉、云和之钢,还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精心磨制,使剪刀光亮照人,生意格外兴隆。张小泉子承父业后,由于制作认真,质量上乘,加上地处清河坊一带,是杭州商业中心,故而生意兴隆,利市十倍。清康熙二年(1663年)为防别家冒用张大隆招牌出售剪刀,他把招牌改用自己名字“张小泉”。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到杭州时,乔装打扮,混入香客之中,信步上山游览。正当游兴正浓,天公却不作美,突然下起雨来,只好下山寻屋避雨,匆忙中走进一间挂着写有“祖传张小泉剪刀”字样招牌的作坊。乾隆好奇,顺手拿来一把剪刀一看,只见寒光闪烁,锋利无比,便买了一把带回宫去。他很喜欢这把剪刀,作为宫内用剪。从此,张小泉剪刀名声大作,打出“张小泉”牌号做剪刀的,最多时曾达到86家,出现了“青山映碧湖,小泉满街巷”的盛况。
4、吴裕泰茶庄-----热情书生成佳话
吴裕泰茶庄始建于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创始人吴锡卿,安徽歙县昌溪村人。当年吴锡卿随从一位举人进京会试,出门时带了些茶叶,到了北京举人忙着应试,吴先生的空闲时间就多了起来,逐渐也和住地周围的北京人熟悉了起来。为感谢邻居对他们的照顾,他把从家里带来的茶叶送给了邻居。没想到,这些人喝过这些茶后赞不绝口,极力劝说吴先生摆个地摊卖茶叶。数日后吴锡卿就在北新桥大街路东的一个大门洞里摆起了起了茶摊,没几天茶叶便销售一空。
细心的吴锡卿发现在内城这满汉居住最密集的地方,无论贫富贵贱,人们有事没事都喜欢喝茶。举人落榜后要继续留在北京苦读,等待下科再考。他派吴先生回歙县老家替他取些银两,吴先生回到家乡,铆足了劲儿,尽其所能带回了大量的茶叶,正式开始了在北京的茶叶生意。
清末时,吴裕泰的创始人吴老太爷把茶栈的生意越做越大,以“吴裕泰”字号先后开设了十多家门市商号。吴老太爷在去世前,将所有产业平分成五份,分别写了五张字条,让五个儿子抓阄,谁抓到哪就分到那份产业,凑巧的是五个儿子由大到小刚好顺序抓到了“仁”、“义”、“礼”、“智”、“信”。于是四、五、六房三兄弟就商议将各自分得的商店、房屋等财产重新合并,共同居住生活,共同经营商号。"。
一百多年,在历史课本里也许就是一页纸的厚度,但对于“吴裕泰”来说,却是几代人的奉献和追求,一百年前,北京人会说:“北新桥有家安徽人开的茶栈叫吴裕泰。”一百年后,北京人会说:“吴裕泰茶叶是人们生活的必需”。
5、同仁堂药店-----官府带头打李鬼
同仁堂创办于清康熙年间,确切年代已无法考证,但不晚于1669年。同仁堂的创办人姓乐,是浙江宁波人,祖上早在明永乐年间就来到北京,几代人都是以行医卖药为业。到了清初,乐家的后代乐尊育进人太医院,当过吏目。他立志提高中药的质量,于是就在前门外打磨厂开办了一家制药作坊,后来又将“乐家老铺”改名“同仁堂”。
乐尊育的儿子乐梧岗在康熙十四年乡试落第,于是继承父业在大栅栏开办同仁堂药店。同仁堂前边是店,后边是作坊,自制自卖。由于同仁堂一向注重药材的质量,信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承诺,同仁堂的中成药在市面上一向声誉很高。
从清雍正元年开始,同仁堂就开始专门为清宫御药房提供中药了,连皇帝、后妃吃的药也是同仁堂制作的,这样同仁堂就从经费上获得了朝廷的大力支持,有时清宫一次拨给同仁堂的经费就够用上几年的。同仁堂多次为宫内办药,都要先由太医院奏明皇帝,再下圣旨到全国各地,命令各地将上好的药材上贡送到北京。同仁堂还常常打着朝廷的旗号到处收购上等药材,使其他药店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由于同仁堂的名气大,外地的一些商人也将自家药店改名“同仁堂”,为此在咸丰、同治年间,官府特地下告示,声称对冒同仁堂之名开办药店者一律治罪。也确实有药店因此事被查封,店主被游街示众三天。在没有经济法的旧时代,官府为一家商店如此兴师动众,可以说是十分少见的。
清河坊****:浙江省杭州市河坊街180号
清河坊景点简介:
清河坊历史街区--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街区,也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旧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
清河坊的历史起源于南宋。南宋定都杭州,筑九里皇城,开十里天街(今中山中路)。于是,在宫城外围、天街两侧,皇亲国戚、权贵内侍纷纷修建宫室私宅。中河以东建德寿宫、上华光建开元宫、后市街建惠王府第、惠民街建龙翔宫等。而清河坊的得名,与当时的太师张俊有关。建炎三年(1129),张俊在明州(今宁波)击退金兵,取得高桥大捷,晚年封为清河郡王,倍受宠遇。他在今河坊街太平巷建有清河郡王府,故这一带就被称为清河坊。当时,这一带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买卖络绎不绝。清河坊街也曾是杭州最繁华的商业区,古有前朝后市之称,前朝是指前有朝庭,即凤凰山南宋皇城,后市指北有市肆,即河坊街一带。它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前夕,这一带仍然是杭城商业繁华地段。
杭州的许多百年老店都集中在这一带。清河坊兴于宋盛于清,街区现存古建筑大多建于明末清初,如百年老店胡庆余堂、万隆火腿庄、羊汤饭店等大多建于此时,虽说岁月无情,但现风韵尤存。
随着杭州旧城改建步伐的加快,古街老店等古建筑正在城区成片消失,现在杭州70%以上的古城区已不复存在。位于河坊街和中山中路交叉口的四拐角,是杭城传统街区的心脏,也是杭州古城现存唯一的一块完好的历史地段。这里,孔凤春、方回春堂等著名百年老店雄峙,名人故居环抱,各式建筑荟萃。1999年3月,河坊街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拆字爬上了四拐角建筑的墙头,树倒屋拆,古街老店在一天天逼近的推土机下行将毁灭!
民建会员、《浙江市场导报》副总编辑黄小杭向杭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写信,要求立即停止四拐角及附近地区的拆迁工程。次日杭州市代市长仇保兴就在信上作了批示,浙江省委副书记、杭州市委书记李金明看到黄小杭的信,也立即作了批示。各有关部门层层传达批示精神,火速组织人员现场踏勘,拆迁工程终于暂停了。
从2000年4月8日的时候开始,上城区政府对清河坊的历史建筑群进行保护,同时又开发新的街景,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严格按原有风貌加以保护,目前,清河坊历史街区占地13,66公顷,整个街区的业态布局,除保留区内著名的老字号外,以招租,联营等形式,引入商家经营古玩、字画、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杭州及各地名土特产等符合街区历史文化氛围的项目,形成以街引商、以街带商、以商兴旅、以旅促荣的良性循环。
2002年10月,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在改造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一年半之后,正式开街。460米长的步行街浓缩了明清时期杭州的市井风貌,成了市民和国内外游客关注的焦点。经改造后的清河坊历史街区,正在逐步形成具有浓郁传统气息的文化、娱乐、商业及游览街区。已成为杭州人常来,外地人必到之处。它的修复和改造,为杭州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有名的百年老字号,同时也是典型的古建筑:
胡庆余堂
位于吴山北麓大井巷,以药店古建筑为基础创建而成。古建筑群由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建,现保存完整,高墙大门,气象凝重;设计别具匠心,通体宛如鹤形,门楼像鹤首,长廊似鹤颈,大厅若鹤身,用材讲究,雕绘精巧,典型古朴。并伴有小憩观赏之方亭、美人靠曲桥与喷泉等。胡庆余堂占地3000平方米,内藏文物160余件,由陈列展厅、中药手工作坊、养生保健门诊、营业厅与药膳厅等五大部分组成。令游览者既能博览中医药宝库之精华,又能观赏江南药府古建筑之风貌,为国家文保单位。
相传,有一次胡雪岩的小妾生病,胡雪岩派佣人去叶种德堂抓药,取回后,发现有几味药已发霉变质,胡雪岩又派人前去调换,谁知药没换到,反被仗着财大气粗的叶种德堂伙记嘲讽:本店只有这种药,要好药,请你们胡先生自已去开一家药号。胡雪岩听后大怒:怎能拿人命当儿戏,莫非真的看我胡雪岩开不起药店?这一怒,使胡雪岩立志开一家比叶种德堂更大的药店。清同治十三年(1874),胡雪岩开始筹建庆余堂药号,光绪四年,大井巷店屋落成并正式营业,但胡雪岩并没有忘了受欺之恨,亲自撰写了戒欺,并制成匾额挂在内部,时刻提醒店内伙记。当时药号广请浙江名医,选用历代验方加以研究,采办道地药材精心配制成药,使之在大江南北声誉鹊起,于是就有了南有庆余堂,北有同仁堂,的说法,而胡雪岩本人也被誉为江南药王。
保和堂
门口铜像——许仙。相传,许仙与白娘子相遇的时候,他正在保和堂当学徒,铜像中的许仙,正准备去往西湖游玩,也就是这次他遇见了白娘子,开始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保和堂是一家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中药铺,无偿为附近的穷苦百姓看医问药,在清河坊一带享有较高的声誉。至清末年间,胡雪岩在清河坊开设了胡庆余堂,随着胡庆余堂日益兴旺,保和堂逐渐走向衰败。新千年随着河坊街的开街
保和堂老店新开,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游人的面前。目前,保和堂主要出售一些自制的药酒,药茶。
方回春堂
创设于清顺治六年(1649),传说为钱塘方清怡(字再春)所创,再春意含回春,故以回春为店名,方清怕出身于中医医药世家,精通药理,擅长儿科,以家传秘方精制的小儿回春丸享誉杭城。回春堂家底雄厚,是晚清时期操纵杭城药材市场的六大药铺(胡庆余堂,万承志堂,叶种德堂,张同泰堂,泰山堂及回春堂)之一。民国初期,随着政局动荡,回春堂开始走下坡路,1931年,其资金仅为7200元,为胡庆余堂的百分之七,批发业务己停。至解放前夕,己濒临倒闭。1955年后并人胡庆余堂。
叶种德堂
叶种德堂国药号创设于清嘉庆十三(1808)为浙江慈溪人叶谱山所创。药铺取苏东坡《种德亭》诗名随市人隐,德与佳木长意,以期宣扬乐行善事,不期名利风气,并以刘仙为记,店内中堂挂刘海戏金赡画,店后设工场,按古方、宫廷秘方及祖传验方,精制多种丸散膏丹及药酒,药效甚佳,求医撮药者甚多,闻名浙、赣、皖、闽等省,成为当时杭城最大的一家国药号。现被胡庆余堂所兼并。
香溢馆
主要展示烟草,烟具的历史与文化。大厅正中的烟杆,采用印度血檀木为原料,重205斤,高506米,上下贯通,可供卷烟,烟丝的抽吸,己荣获了吉尼斯世界记录。烟具展示馆,主要展示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烟具,例如,全象牙手型大烟枪(象征权利),来自西藏的黄铜人骨烟枪,各类做工精致的水烟袋,斧头打火机等等。
圣檀阁
以各类檀木工艺品为主,采用从非洲原始森林进口的檀木--百乐圣檀为原料,这种树木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树皮的颜色为乳白色,树心的颜色以黄褐色为主,散发着清幽淡雅的香味,是世界上唯一浸泡在海水中历年不腐食的木料,用其制作的工艺品有防虫,驱虫的作用。
龙泉窑
龙泉窑生要出售和展示青瓷作品,以龙泉哥窑作品为主。在宋朝就有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说,其中的哥窑就是龙泉青瓷的一种。龙泉青瓷始于五代,盛于南宋,因其在制作过程中所用胚料和釉料不同,可分为哥窑和弟窑。哥窑作品的特点是:紫日铁足,金丝铁线,胎质坚实,薄如蛋壳,釉层丰富饱满,釉色浓淡不一,色彩以粉青为上。弟窑作品的特点是:白胎厚釉,光泽柔和,滋润如玉,扣之如馨,极耐磨弄,色彩以粉青梅子青为上品。哥,弟窑作品的制作流程是相同的,均为:胚料(半成品)一晒制一一修整一晒制一素烧(不上釉色)--冷却上釉--烧制--成品。目前,龙泉窑主要出售的名家作品,以毛正聪,叶小青等为主。
吴越人家
展示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现场表演纺纱,织布,绣花),出售以蓝印花布为主的各类生活和装饰用品。蓝印花布又名为药斑布,他采用全棉纺织,以保健植物为原料,不含有任何化学成份,捕以手工刻板,刮浆印染工艺,精制而成。二楼,展示和出售各类用蓝印花布制成的服装和床上用品。
欧治刀剑
欧冶刀剑是我国知名度最高的传统工艺品之一,他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点著称于世。欧冶宝剑的创始人欧冶子,是他铸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把铁剑:"龙渊"(龙泉剑),开创了中国冷兵器之先河。春秋战国时期,越王以"卧薪尝胆"闻名于世。越王剑据传说为欧冶子所铸,原为吴王夫差所有,越灭吴,归越王勾践所得。此剑1965年出土后,引起极大的轰动,被世人誉为"稀世珍宝"。国旗护卫队指挥刀,大连女骑警,太原骑警,温州骑警配刀均由欧冶刀剑设计铸造。
王星记扇庄
自古以来,杭州便是我国扇子的主要产地之一。王星记扇庄创设于清光绪元年(1875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创造出传统的名扇黑纸描金扇,檀香扇。黑纸描金届选料讲究,做工精巧,其木扇骨光洁,花纹自然,柔软而富有弹性;扇面质地棉韧细洁,色泽黑透亮。传说一天,一位秀才拿了一把王星记制作的黑纸描金扇出游,出门时日头高照,顷刻云密布,一场急骤而来的雷阵雨,打得使人来不及躲避,秀才打开扇于遮头,不一刻,太阳又出雷阵雨骤止。扇面虽湿透,但不见褪色,秀才把扇子放在太阳光下晒,扇子干后而不翘,就有了一把扇子半把伞的说法。檀香扇为妇女所喜用,扇起来香气随风四漾,使人心旷神怡。制作檀香扇的扇骨(不用扇面),选用上等檀香木,具有扇存香存的特点,保存八年,十年,轻轻摇动,依然日日花香扇底生。王星记所制扇子独具风格,深为官场中人所喜爱,也是皇室的主要贡品之一。
状元楼
状元馆是原开设在清河坊的一家没有店名画馆,创设于清同治十年(1871),为宁波人王尚荣所开,专做宁式汤面生意。说到状元馆的来历还有一个典故,一天傍晚,一位衣着一袭旧青衫的秀才走进开王尚荣的小面店,叫了一碗汤面。王尚荣一听是同乡,便与秀才攀谈起来。交谈中得知,秀才是来省城赶考的,因家境贫寒还没有找到住处。王尚荣是个热心人,就对秀才说,如不嫌弃,就住到我店里来吧,见这位同乡如此诚恳,秀才也就答应下来。第二大要进场会考,王尚荣特地为秀才烧了碗双元面。所谓双元面,就是鸡蛋肉元面,寓意省考、京考皆中,考完后当天,王尚荣烧了大汤黄鱼、宁式蟮丝等几只宁波菜与秀才对酌,在等待放榜的日子中,秀才就在店里帮帮忙。不久秀才中举,就要准备进京会考,可是身边又没有足够的盘缠,王尚荣又主动为秀才凑齐了盘缠。临行前,王尚荣又为秀才烧了一碗黄鱼面,寓意此次赴京会考定能跳龙门。果然,这次会考秀才中举进士,放任江西。秀才在赴任途中到杭州面谢王尚荣,千谢万谢,写下了状元楼三字作别。从此,王尚荣的面店有了高雅的店名。
西乐园
西乐园羊汤饭店创始于何年、何人创设,因年代久远,无法查考。据近代资料介绍,该店原开设在羊坝头凤凰寺对面,后因修路店基被拆而迁址河坊街。杭州的羊汤饭店始于南宋,盛于元朝。元时大批阿拉伯商人来到杭州,当时的羊坝头成为他们的聚集区,出现了供应牛羊肉菜肴、小吃和食品的店家。阿拉伯的饮食文化开始渗入杭州的饮食市场,产生了流传至今的羊汤饭店,极大地丰富了杭州传统的饮食文化。
华宝斋
华宝斋是全国唯-一家从造纸,制版,印刷,装订至出版,发行一条龙生产影印线装古籍之纯文化产业的集团公司。华宝斋采用自己研制成功的独特方法,在古籍宣纸上影印出全国第一张色彩艳丽,图案清晰的人物山水画,为保护中华民族濒临灭失的优秀作品得以保存流传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一楼主要展示和出售华宝斋自制订的各类古籍(例如,本草纲目等人人物山水画等,及文房四宝,且游客可以现场进行印刷操作。二楼展示各类碑拓作品和复制的名家作品等。
华宝斋产品制作流程程:
看竹、砟竹、放竹、削竹、砍青、翻滩、椿料、操纸、榨纸、晒纸、制印、装订。
潘永泰号
潘永泰号是河坊街市井生活的另一个缩影,也是杭州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一家棉花店,虽然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棉胎被不再是
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但是在念
旧的老年人中,它还是具有一定的市场,因此,在河坊街开街时,潘永泰号也老店新开,且生意兴隆,在这里可以看见到制作棉胎的全过程。
张小泉剪刀
杭州剪刀名扬四海是从清初的张小泉开始的,而张小泉也因此成为的闻名于世的杭城五杭之一。杭州张小果集团公司是国内剪刀行业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全的剪刀生产企业。他的历史悠久,在康熙二年(1663),张小泉带儿子张近高来杭,在当时繁华的吴山脚下大井巷,搭棚砌灶锻打剪刀,为杭州张小泉剪刀的前身。张小泉制作剪刀手艺为家传,又采用制龙泉剑的优质钢缎打,锋利、轻巧、耐用而出名,且式样、品种、规格也所有改进,于是生意兴旺,销路也就越来越广。传说原来的剪刀是直柄的,变成现在的曲柄还有一个故事。那是在张小泉来杭不久,一大,大井巷内的那口钱塘第一井的井水变黑了,且腥臭无比。此井是大井巷一带百来户居民的生活水源,见此情景议论纷纷,其中一老者说,此井通钱塘江,江里有两条成精的雌雄蛇精,每十年要来此并相交产卵,今年正好是十年,要想此井永清,除非除去两蛇。这话传到张小泉耳里,心想我张小泉异地来杭谋生,邻里们待己不错,于是他仗着自己水性好,拿了一把打铁的大锤,准备下井杀蛇,在众邻里用雄黄酒给张小泉沐浴后,他手持大铁锤跳入井中,潜入井底,见两蛇正缠在一起,不等两蛇反应过来,抡锤打将过去,正好打在两蛇的七寸处,竟把两蛇的颈脖砸得扇扁的粘在一起,除去了两条蛇精,井水立刻变清了。张小泉是个有心思的人,见蛇尾弯曲,便悟出了个想法,他模仿弯曲的蛇尾,打造了一把弯柄的剪刀。的确,弯柄剪刀要比直柄剪刀使用起来更得心应手。从此以后,张小泉的剪刀都改成了弯曲柄。
万隆火腿庄
是一家有近一百四十年历史的百年老店,始建于清朝同治3年(公元1864年),现在的万隆火腿庄是四拐角的原址上重新装修开业,以经营金华火腿为主,兼营一些南北货,腌腊制品,由于经营商品正道,因此在杭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腌腊上品推万隆,其火腿选用我国名种猪金华两头的腿肉精制而成。鲁迅先生任教与浙江两极师范学堂时,曾多次光顾万隆,鲁迅先生定居上海后,还经常托人到万隆买火腿。
喜得宝丝绸庄
杭州丝绸历史悠久,闻名中外,差不多可以说,丝绸织成了杭州乃至浙江省的一部分历史。春秋时代,越王勾践以奖励农桑为富国之策;五代吴越国时期,闭关而蚕织明代,杭嘉湖地区更有了丝绸之府的美誉;清代的杭州机行之声,比户相闻。杭州丝绸质地轻软,色彩绮丽,早在汉代,己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远销国外。现代已发展到绸、缎、绫、罗、锦、纺、绒、绉、绢等十几类品种。
太极茶楼
在旧时,清河坊又被称为五花儿中心(茶楼,酒肆,青楼,赌馆,戏院),茶馆是市井百姓最常去的地方。太极茶道正是根据二,三十年代的景象复原建造的,坐在这里品着茶,看着身着长褂的店小二表演高超的茶技,流声机里慢慢播放的小曲,让人充分感受到河坊街的历史气息。
太极茶楼
在旧时,清河坊又被称为五花儿中心(茶楼,酒肆,青楼,赌馆,戏院),茶馆是市井百姓最常去的地方。太极茶道正是根据二,三十年代的景象复原建造的,坐在这里品着茶,看着身着长褂的店小二表演高超的茶技,流声机里慢慢播放的小曲,让人充分感受到河坊街的历史气息。
荣宝斋
是中国雅文化象征的北京荣保斋在杭州的分店,也是目前河坊街规模最大、文化底蕴最浓的一家画廊。由郭沫若、沙孟海和清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岸分别题写的荣宝斋匾额依次悬挂在正门、前厅和照壁。荣宝斋前身为松竹斋,后取
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为荣宝斋。
目前,主要经营的是明清名家字画。荣宝斋拥有许多名人名家的作品,一楼后厅,以展示扇面画为主,二楼以展示各位名家的作品为主。
雅风堂
是一家融字画,古玩为一体的艺术展馆。集中了历代名人名家的丹青真迹和当代中国世界级油画家的作品(潘鸿海,金远光)等,以及精雅的古玩,玉器,砂壶,红木家具等,堪称中国历代儒雅艺术的缩影,且带有小型画展及拍卖会在此举行。
观复博物馆
观复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私人博物馆,以展示明清时期的家具为为主,一楼以展示南北各地的椅子,质地以红木为主,分为圈椅、官帽椅、禅椅等。二楼主要展示黄花梨和紫檀家具及小型的银饰展,黄花梨以其坚硬的质地和清晰的文理,在明代时广为使用,这里的紫檀家具以其做工景致,深得行家的赞赏。银饰展以清朝时期的为主。
河坊街邮局
河坊街邮局,起始于明朝,明洪武中期,在杭州清河坊之北设吴山驿站,清代沿袭明代建置吴山驿。1903年,杭州设大井巷城内邮政分局,1914年改为大井巷邮务分局,并迁往清河坊。在经历了几度变迁后,于2001年为配合清河坊历史街区的建设重新翻建。现在仍然办理各类邮政业务及出售河坊街特色邮品,二楼为邮政历史陈列馆。
三泰艺术馆
主要展出一些陶瓷作品和现代画家的字画,古陶展品主要有良渚文化时期,元代,宋代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这里展出了三件从清和坊出土,且历史年代均不相同的历史文物,后厅以展示现代画家的字画为主。
守真特艺馆
由章炎其的后代开设,一经营古董,名人书画,红木工艺,珠宝玉石等旅游产品,经常以当代书画家现场表演而吸引游客。
杭州世界钱币博物馆
这里就是一个钱币的世界。一楼以出售我国各类纪念币,流通币为主。在二楼的钱币博物馆观中展示了,来自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流通硬币,纸币,金银纪念币及世界各国的历史货币,其中较有特色的是东南亚各国的历史钱币。
浙江古陶瓷博物馆(筹)
浙江是古陶瓷生产的源头之地,从七千年河姆渡先人就把古陶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具,到五千年良诸文化时期使用非常广泛并在实用性,艺术装饰性上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使众人赞叹不绝,美不胜收。由陶过渡到硬陶至瓷器发展至今七千余年。古陶瓷的演变发展体现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产发展情景,是历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该馆所收藏的四百余件珍贵历史文物,着重反映了浙江七千年人类发展历史演变过程。
徽州历史上人才辈出,很多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出自徽州这块风水宝地,如发明活字印刷术的毕升、大名鼎鼎的新安画派创始人渐江等,清光绪年间著名的“公车上书”,百名举人中就有四位出自徽州!
方腊(?-1121):北宋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歙县人。出身贫苦,为反抗压迫,1120年10月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后迅速移师睦州,举行“漆园誓师”,痛斥黑暗朝政,改元“永乐”,自号“圣公”,建立农民政权。义军战火曾袭卷江浙皖赣六州52县,影响很大,1121年夏被俘遇害。《宋史》有传。
朱熹(1130-1200):南宋大学者,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理学集大成者。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号紫阳。婺源县人。1148年考中进士,曾任秘书修撰,定文阁待制等职。死后谥赠大师,封徽国公。仕途多坎坷,潜心治学。研究领域甚广,在哲学、经学、教育、音韵、文学、地理、考古、自然科学等方面都有伟大贡献,其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以“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著称。与程颢、程颐等共创的理学史称“程朱理学”,为继孔子之后在中国思想界影响七、八百年之久的正统官方哲学,远涉海外,影响世界;重视教育,创办书院,所撰《白鹿洞书院揭示》对后代教育事业影响深远;著述巨丰,其中《四书集注》58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圣典”;常以“新安朱熹”署名著述,讲学于徽州,从其弟子者众,“朱子之学”也就构成了“新安理学”的开山之学,并进而构成徽州文化的理性内核。《朱史》有传。
程大位:(1533-1606):明代著名数学家,珠算大师。字汝思。屯溪区人。少年经商,中年弃商归里,专心著书。有感于商务往来中珠算的传统筹码计数法的不便,1592年著成《算法统宗》17卷及1598年的简明本《算法纂要》4卷,详述了传统的珠算规则,确立了算盘用法,完善了珠算口诀;搜集了古代流传的595道难题并记载了解题方法,堪称中国16-17世纪数学领域集大成的著作。明末,日本人毛利重能将《算法统宗》译成日文,开日本“和算”之先河;之后,又流传朝鲜、东南亚和欧洲,成为东方古代数学的名著,影响极大。
张小泉:(1626-):明末清初著名制剪工匠。黟县人。明崇祯年间,张小泉带领儿子前往杭州开设“张大隆”剪刀铺,并创造了独树一帜的嵌钢制剪技术、产品很快畅销全国,后为防假冒,以“张小泉”作为店名。“张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间被列为贡品,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二等奖,新中国三次全国评比均获第一名。
胡光墉(1823-1885):清代著名徽商。字雪岩。绩溪县人。早年在杭州经营钱庄,后协助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依靠湘军势力在全国广设当铺和银号,成为富甲江南的特大官商,红极一时的“红顶商人”。创办“胡庆余堂国药号”,为发掘中国药学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詹天佑(1861-1919):近代著名铁路工程专家、中国铁路事业的创始人。字春诚,徽州婺源县人。早年家贫,后获岳父资助赴欧洲留学。1905-1909年,主持建造了中国第一条自已设计自已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创造了不少施工新法,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铁路工程专家,奠定中国铁路事业基础。
黄宾虹(1865—1955):现代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字相存,别号虹庐。歙县人。是现代中国画坛上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师,为“新安画派”的现代代表。早年山水画重在师法古代大师,中年以后重在师法自然,70岁后又画风大变。作品深厚华滋,意境深远,精于墨法,善用焦墨与浓墨,与齐白石并存称为“北齐南黄”。在美术理论上,总结出“平、留、圆、重、变”五字笔法和“浓、淡、泼、焦、积、宿”七字墨法,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精通诗词。有《黄山画家源流考》、《古画微》、《画学通论》等多种著述和绘画作品传世。
胡适(1891-1962):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字适之,绩溪县人。出身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用主义哲学大师杜威的学生,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学识渊博,曾拥有三十多个博士头衔;1917年发表《文学改良会议》,揭开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面;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并撰写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之一: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在全国影响极大;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石签订《中美互助条约》。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一代宗师,著述甚丰,治学方法上具徽派朴学遗风。
陶行知(1891-1946):著名教育家。原名文浚。乳名和尚,曾改名知行,再改名行知。歙县人。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师范,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后又相继创办浙江省湘湖师范,江苏淮安新安小学、山海工学团,并支持新安小学生组成新安旅行团。“一 二九”运动后,与沈钧儒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联合会,任联全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1946年与李公仆、史良等在重庆创办大学,任校长。后回上海从事反内战、反独裁民主运动,1946年7月25日因劳累过度,患脑溢血逝世,毛泽东称赞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称他为“万世师表”。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诗歌集》等。
戴震(1723-1777):清代大学者,著名哲学家、思想家、徽派朴学的创建及领袖 人物。字东原。屯溪人。徽商出身,1762年曾中举人,后六次考进士,因皆思想与程朱理学不符未中。曾参加《四库全书》修纂,授翰林院庶吉上。学识渊博,在哲学、天文、历算、历史、地理、经学、训话、音韵等领域均有重大贡献,为一代通儒和宗师,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其哲学思想是程朱理学之后反理学的启蒙思潮的重要代表;朴学思想是作为了在中国学术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乾嘉学派中的皖派领袖人物,并由之开创徽派朴学。著作甚丰,主要著作有《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仪礼考正》、《考工图记》、《古历考》、《水地记》、《勾股割圜记》等50余种。《清史稿》有传。
清河坊开放时间:8:00-22:00
清河坊景点介绍:
清河坊历史街区--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街区,也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旧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
清河坊的历史起源于南宋。南宋定都杭州,筑九里皇城,开十里天街(今中山中路)。于是,在宫城外围、天街两侧,皇亲国戚、权贵内侍纷纷修建宫室私宅。中河以东建德寿宫、上华光建开元宫、后市街建惠王府第、惠民街建龙翔宫等。而清河坊的得名,与当时的太师张俊有关。建炎三年(1129),张俊在明州(今宁波)击退金兵,取得高桥大捷,晚年封为清河郡王,倍受宠遇。他在今河坊街太平巷建有清河郡王府,故这一带就被称为清河坊。当时,这一带商铺林立,酒楼茶肆鳞次栉比,买卖络绎不绝。清河坊街也曾是杭州最繁华的商业区,古有前朝后市之称,前朝是指前有朝庭,即凤凰山南宋皇城,后市指北有市肆,即河坊街一带。它历经元,明,清和民国时期,直至解放前夕,这一带仍然是杭城商业繁华地段。
杭州的许多百年老店都集中在这一带。清河坊兴于宋盛于清,街区现存古建筑大多建于明末清初,如百年老店胡庆余堂、万隆火腿庄、羊汤饭店等大多建于此时,虽说岁月无情,但现风韵尤存。
随着杭州旧城改建步伐的加快,古街老店等古建筑正在城区成片消失,现在杭州70%以上的古城区已不复存在。位于河坊街和中山中路交叉口的四拐角,是杭城传统街区的心脏,也是杭州古城现存唯一的一块完好的历史地段。这里,孔凤春、方回春堂等著名百年老店雄峙,名人故居环抱,各式建筑荟萃。1999年3月,河坊街拓宽改造工程全面启动,拆字爬上了四拐角建筑的墙头,树倒屋拆,古街老店在一天天逼近的推土机下行将毁灭!
民建会员、《浙江市场导报》副总编辑黄小杭向杭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写信,要求立即停止四拐角及附近地区的拆迁工程。次日杭州市代市长仇保兴就在信上作了批示,浙江省委副书记、杭州市委书记李金明看到黄小杭的信,也立即作了批示。各有关部门层层传达批示精神,火速组织人员现场踏勘,拆迁工程终于暂停了。
从2000年4月8日的时候开始,上城区政府对清河坊的历史建筑群进行保护,同时又开发新的街景,依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严格按原有风貌加以保护,目前,清河坊历史街区占地13,66公顷,整个街区的业态布局,除保留区内著名的老字号外,以招租,联营等形式,引入商家经营古玩、字画、旅游纪念品、工艺品、杭州及各地名土特产等符合街区历史文化氛围的项目,形成以街引商、以街带商、以商兴旅、以旅促荣的良性循环。
2002年10月,杭州清河坊历史街区在改造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一年半之后,正式开街。460米长的步行街浓缩了明清时期杭州的市井风貌,成了市民和国内外游客关注的焦点。经改造后的清河坊历史街区,正在逐步形成具有浓郁传统气息的文化、娱乐、商业及游览街区。已成为杭州人常来,外地人必到之处。它的修复和改造,为杭州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有名的百年老字号,同时也是典型的古建筑:
胡庆余堂
位于吴山北麓大井巷,以药店古建筑为基础创建而成。古建筑群由晚清红顶商人胡雪岩创建,现保存完整,高墙大门,气象凝重;设计别具匠心,通体宛如鹤形,门楼像鹤首,长廊似鹤颈,大厅若鹤身,用材讲究,雕绘精巧,典型古朴。并伴有小憩观赏之方亭、美人靠曲桥与喷泉等。胡庆余堂占地3000平方米,内藏文物160余件,由陈列展厅、中药手工作坊、养生保健门诊、营业厅与药膳厅等五大部分组成。令游览者既能博览中医药宝库之精华,又能观赏江南药府古建筑之风貌,为国家文保单位。
相传,有一次胡雪岩的小妾生病,胡雪岩派佣人去叶种德堂抓药,取回后,发现有几味药已发霉变质,胡雪岩又派人前去调换,谁知药没换到,反被仗着财大气粗的叶种德堂伙记嘲讽:本店只有这种药,要好药,请你们胡先生自已去开一家药号。胡雪岩听后大怒:怎能拿人命当儿戏,莫非真的看我胡雪岩开不起药店?这一怒,使胡雪岩立志开一家比叶种德堂更大的药店。清同治十三年(1874),胡雪岩开始筹建庆余堂药号,光绪四年,大井巷店屋落成并正式营业,但胡雪岩并没有忘了受欺之恨,亲自撰写了戒欺,并制成匾额挂在内部,时刻提醒店内伙记。当时药号广请浙江名医,选用历代验方加以研究,采办道地药材精心配制成药,使之在大江南北声誉鹊起,于是就有了南有庆余堂,北有同仁堂,的说法,而胡雪岩本人也被誉为江南药王。
保和堂
门口铜像——许仙。相传,许仙与白娘子相遇的时候,他正在保和堂当学徒,铜像中的许仙,正准备去往西湖游玩,也就是这次他遇见了白娘子,开始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保和堂是一家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中药铺,无偿为附近的穷苦百姓看医问药,在清河坊一带享有较高的声誉。至清末年间,胡雪岩在清河坊开设了胡庆余堂,随着胡庆余堂日益兴旺,保和堂逐渐走向衰败。新千年随着河坊街的开街
保和堂老店新开,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游人的面前。目前,保和堂主要出售一些自制的药酒,药茶。
方回春堂
创设于清顺治六年(1649),传说为钱塘方清怡(字再春)所创,再春意含回春,故以回春为店名,方清怕出身于中医医药世家,精通药理,擅长儿科,以家传秘方精制的小儿回春丸享誉杭城。回春堂家底雄厚,是晚清时期操纵杭城药材市场的六大药铺(胡庆余堂,万承志堂,叶种德堂,张同泰堂,泰山堂及回春堂)之一。民国初期,随着政局动荡,回春堂开始走下坡路,1931年,其资金仅为7200元,为胡庆余堂的百分之七,批发业务己停。至解放前夕,己濒临倒闭。1955年后并人胡庆余堂。
叶种德堂
叶种德堂国药号创设于清嘉庆十三(1808)为浙江慈溪人叶谱山所创。药铺取苏东坡《种德亭》诗名随市人隐,德与佳木长意,以期宣扬乐行善事,不期名利风气,并以刘仙为记,店内中堂挂刘海戏金赡画,店后设工场,按古方、宫廷秘方及祖传验方,精制多种丸散膏丹及药酒,药效甚佳,求医撮药者甚多,闻名浙、赣、皖、闽等省,成为当时杭城最大的一家国药号。现被胡庆余堂所兼并。
香溢馆
主要展示烟草,烟具的历史与文化。大厅正中的烟杆,采用印度血檀木为原料,重205斤,高506米,上下贯通,可供卷烟,烟丝的抽吸,己荣获了吉尼斯世界记录。烟具展示馆,主要展示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烟具,例如,全象牙手型大烟枪(象征权利),来自西藏的黄铜人骨烟枪,各类做工精致的水烟袋,斧头打火机等等。
圣檀阁
以各类檀木工艺品为主,采用从非洲原始森林进口的檀木--百乐圣檀为原料,这种树木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树皮的颜色为乳白色,树心的颜色以黄褐色为主,散发着清幽淡雅的香味,是世界上唯一浸泡在海水中历年不腐食的木料,用其制作的工艺品有防虫,驱虫的作用。
龙泉窑
龙泉窑生要出售和展示青瓷作品,以龙泉哥窑作品为主。在宋朝就有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之说,其中的哥窑就是龙泉青瓷的一种。龙泉青瓷始于五代,盛于南宋,因其在制作过程中所用胚料和釉料不同,可分为哥窑和弟窑。哥窑作品的特点是:紫日铁足,金丝铁线,胎质坚实,薄如蛋壳,釉层丰富饱满,釉色浓淡不一,色彩以粉青为上。弟窑作品的特点是:白胎厚釉,光泽柔和,滋润如玉,扣之如馨,极耐磨弄,色彩以粉青梅子青为上品。哥,弟窑作品的制作流程是相同的,均为:胚料(半成品)一晒制一一修整一晒制一素烧(不上釉色)--冷却上釉--烧制--成品。目前,龙泉窑主要出售的名家作品,以毛正聪,叶小青等为主。
吴越人家
展示蓝印花布的制作工艺(现场表演纺纱,织布,绣花),出售以蓝印花布为主的各类生活和装饰用品。蓝印花布又名为药斑布,他采用全棉纺织,以保健植物为原料,不含有任何化学成份,捕以手工刻板,刮浆印染工艺,精制而成。二楼,展示和出售各类用蓝印花布制成的服装和床上用品。
欧治刀剑
欧冶刀剑是我国知名度最高的传统工艺品之一,他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纹饰巧致"四大特点著称于世。欧冶宝剑的创始人欧冶子,是他铸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把铁剑:"龙渊"(龙泉剑),开创了中国冷兵器之先河。春秋战国时期,越王以"卧薪尝胆"闻名于世。越王剑据传说为欧冶子所铸,原为吴王夫差所有,越灭吴,归越王勾践所得。此剑1965年出土后,引起极大的轰动,被世人誉为"稀世珍宝"。国旗护卫队指挥刀,大连女骑警,太原骑警,温州骑警配刀均由欧冶刀剑设计铸造。
王星记扇庄
自古以来,杭州便是我国扇子的主要产地之一。王星记扇庄创设于清光绪元年(1875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创造出传统的名扇黑纸描金扇,檀香扇。黑纸描金届选料讲究,做工精巧,其木扇骨光洁,花纹自然,柔软而富有弹性;扇面质地棉韧细洁,色泽黑透亮。传说一天,一位秀才拿了一把王星记制作的黑纸描金扇出游,出门时日头高照,顷刻云密布,一场急骤而来的雷阵雨,打得使人来不及躲避,秀才打开扇于遮头,不一刻,太阳又出雷阵雨骤止。扇面虽湿透,但不见褪色,秀才把扇子放在太阳光下晒,扇子干后而不翘,就有了一把扇子半把伞的说法。檀香扇为妇女所喜用,扇起来香气随风四漾,使人心旷神怡。制作檀香扇的扇骨(不用扇面),选用上等檀香木,具有扇存香存的特点,保存八年,十年,轻轻摇动,依然日日花香扇底生。王星记所制扇子独具风格,深为官场中人所喜爱,也是皇室的主要贡品之一。
状元楼
状元馆是原开设在清河坊的一家没有店名画馆,创设于清同治十年(1871),为宁波人王尚荣所开,专做宁式汤面生意。说到状元馆的来历还有一个典故,一天傍晚,一位衣着一袭旧青衫的秀才走进开王尚荣的小面店,叫了一碗汤面。王尚荣一听是同乡,便与秀才攀谈起来。交谈中得知,秀才是来省城赶考的,因家境贫寒还没有找到住处。王尚荣是个热心人,就对秀才说,如不嫌弃,就住到我店里来吧,见这位同乡如此诚恳,秀才也就答应下来。第二大要进场会考,王尚荣特地为秀才烧了碗双元面。所谓双元面,就是鸡蛋肉元面,寓意省考、京考皆中,考完后当天,王尚荣烧了大汤黄鱼、宁式蟮丝等几只宁波菜与秀才对酌,在等待放榜的日子中,秀才就在店里帮帮忙。不久秀才中举,就要准备进京会考,可是身边又没有足够的盘缠,王尚荣又主动为秀才凑齐了盘缠。临行前,王尚荣又为秀才烧了一碗黄鱼面,寓意此次赴京会考定能跳龙门。果然,这次会考秀才中举进士,放任江西。秀才在赴任途中到杭州面谢王尚荣,千谢万谢,写下了状元楼三字作别。从此,王尚荣的面店有了高雅的店名。
西乐园
西乐园羊汤饭店创始于何年、何人创设,因年代久远,无法查考。据近代资料介绍,该店原开设在羊坝头凤凰寺对面,后因修路店基被拆而迁址河坊街。杭州的羊汤饭店始于南宋,盛于元朝。元时大批阿拉伯商人来到杭州,当时的羊坝头成为他们的聚集区,出现了供应牛羊肉菜肴、小吃和食品的店家。阿拉伯的饮食文化开始渗入杭州的饮食市场,产生了流传至今的羊汤饭店,极大地丰富了杭州传统的饮食文化。
华宝斋
华宝斋是全国唯-一家从造纸,制版,印刷,装订至出版,发行一条龙生产影印线装古籍之纯文化产业的集团公司。华宝斋采用自己研制成功的独特方法,在古籍宣纸上影印出全国第一张色彩艳丽,图案清晰的人物山水画,为保护中华民族濒临灭失的优秀作品得以保存流传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一楼主要展示和出售华宝斋自制订的各类古籍(例如,本草纲目等人人物山水画等,及文房四宝,且游客可以现场进行印刷操作。二楼展示各类碑拓作品和复制的名家作品等。
华宝斋产品制作流程程:
看竹、砟竹、放竹、削竹、砍青、翻滩、椿料、操纸、榨纸、晒纸、制印、装订。
潘永泰号
潘永泰号是河坊街市井生活的另一个缩影,也是杭州现存的历史最悠久的一家棉花店,虽然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棉胎被不再是
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但是在念
旧的老年人中,它还是具有一定的市场,因此,在河坊街开街时,潘永泰号也老店新开,且生意兴隆,在这里可以看见到制作棉胎的全过程。
张小泉剪刀
杭州剪刀名扬四海是从清初的张小泉开始的,而张小泉也因此成为的闻名于世的杭城五杭之一。杭州张小果集团公司是国内剪刀行业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全的剪刀生产企业。他的历史悠久,在康熙二年(1663),张小泉带儿子张近高来杭,在当时繁华的吴山脚下大井巷,搭棚砌灶锻打剪刀,为杭州张小泉剪刀的前身。张小泉制作剪刀手艺为家传,又采用制龙泉剑的优质钢缎打,锋利、轻巧、耐用而出名,且式样、品种、规格也所有改进,于是生意兴旺,销路也就越来越广。传说原来的剪刀是直柄的,变成现在的曲柄还有一个故事。那是在张小泉来杭不久,一大,大井巷内的那口钱塘第一井的井水变黑了,且腥臭无比。此井是大井巷一带百来户居民的生活水源,见此情景议论纷纷,其中一老者说,此井通钱塘江,江里有两条成精的雌雄蛇精,每十年要来此并相交产卵,今年正好是十年,要想此井永清,除非除去两蛇。这话传到张小泉耳里,心想我张小泉异地来杭谋生,邻里们待己不错,于是他仗着自己水性好,拿了一把打铁的大锤,准备下井杀蛇,在众邻里用雄黄酒给张小泉沐浴后,他手持大铁锤跳入井中,潜入井底,见两蛇正缠在一起,不等两蛇反应过来,抡锤打将过去,正好打在两蛇的七寸处,竟把两蛇的颈脖砸得扇扁的粘在一起,除去了两条蛇精,井水立刻变清了。张小泉是个有心思的人,见蛇尾弯曲,便悟出了个想法,他模仿弯曲的蛇尾,打造了一把弯柄的剪刀。的确,弯柄剪刀要比直柄剪刀使用起来更得心应手。从此以后,张小泉的剪刀都改成了弯曲柄。
万隆火腿庄
是一家有近一百四十年历史的百年老店,始建于清朝同治3年(公元1864年),现在的万隆火腿庄是四拐角的原址上重新装修开业,以经营金华火腿为主,兼营一些南北货,腌腊制品,由于经营商品正道,因此在杭城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腌腊上品推万隆,其火腿选用我国名种猪金华两头的腿肉精制而成。鲁迅先生任教与浙江两极师范学堂时,曾多次光顾万隆,鲁迅先生定居上海后,还经常托人到万隆买火腿。
喜得宝丝绸庄
杭州丝绸历史悠久,闻名中外,差不多可以说,丝绸织成了杭州乃至浙江省的一部分历史。春秋时代,越王勾践以奖励农桑为富国之策;五代吴越国时期,闭关而蚕织明代,杭嘉湖地区更有了丝绸之府的美誉;清代的杭州机行之声,比户相闻。杭州丝绸质地轻软,色彩绮丽,早在汉代,己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远销国外。现代已发展到绸、缎、绫、罗、锦、纺、绒、绉、绢等十几类品种。
太极茶楼
在旧时,清河坊又被称为五花儿中心(茶楼,酒肆,青楼,赌馆,戏院),茶馆是市井百姓最常去的地方。太极茶道正是根据二,三十年代的景象复原建造的,坐在这里品着茶,看着身着长褂的店小二表演高超的茶技,流声机里慢慢播放的小曲,让人充分感受到河坊街的历史气息。
太极茶楼
在旧时,清河坊又被称为五花儿中心(茶楼,酒肆,青楼,赌馆,戏院),茶馆是市井百姓最常去的地方。太极茶道正是根据二,三十年代的景象复原建造的,坐在这里品着茶,看着身着长褂的店小二表演高超的茶技,流声机里慢慢播放的小曲,让人充分感受到河坊街的历史气息。
荣宝斋
是中国雅文化象征的北京荣保斋在杭州的分店,也是目前河坊街规模最大、文化底蕴最浓的一家画廊。由郭沫若、沙孟海和清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岸分别题写的荣宝斋匾额依次悬挂在正门、前厅和照壁。荣宝斋前身为松竹斋,后取
以文会友,荣名为宝之意,更名为荣宝斋。
目前,主要经营的是明清名家字画。荣宝斋拥有许多名人名家的作品,一楼后厅,以展示扇面画为主,二楼以展示各位名家的作品为主。
雅风堂
是一家融字画,古玩为一体的艺术展馆。集中了历代名人名家的丹青真迹和当代中国世界级油画家的作品(潘鸿海,金远光)等,以及精雅的古玩,玉器,砂壶,红木家具等,堪称中国历代儒雅艺术的缩影,且带有小型画展及拍卖会在此举行。
观复博物馆
观复博物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家私人博物馆,以展示明清时期的家具为为主,一楼以展示南北各地的椅子,质地以红木为主,分为圈椅、官帽椅、禅椅等。二楼主要展示黄花梨和紫檀家具及小型的银饰展,黄花梨以其坚硬的质地和清晰的文理,在明代时广为使用,这里的紫檀家具以其做工景致,深得行家的赞赏。银饰展以清朝时期的为主。
河坊街邮局
河坊街邮局,起始于明朝,明洪武中期,在杭州清河坊之北设吴山驿站,清代沿袭明代建置吴山驿。1903年,杭州设大井巷城内邮政分局,1914年改为大井巷邮务分局,并迁往清河坊。在经历了几度变迁后,于2001年为配合清河坊历史街区的建设重新翻建。现在仍然办理各类邮政业务及出售河坊街特色邮品,二楼为邮政历史陈列馆。
三泰艺术馆
主要展出一些陶瓷作品和现代画家的字画,古陶展品主要有良渚文化时期,元代,宋代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这里展出了三件从清和坊出土,且历史年代均不相同的历史文物,后厅以展示现代画家的字画为主。
守真特艺馆
由章炎其的后代开设,一经营古董,名人书画,红木工艺,珠宝玉石等旅游产品,经常以当代书画家现场表演而吸引游客。
杭州世界钱币博物馆
这里就是一个钱币的世界。一楼以出售我国各类纪念币,流通币为主。在二楼的钱币博物馆观中展示了,来自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流通硬币,纸币,金银纪念币及世界各国的历史货币,其中较有特色的是东南亚各国的历史钱币。
浙江古陶瓷博物馆(筹)
浙江是古陶瓷生产的源头之地,从七千年河姆渡先人就把古陶器作为日常生活用具,到五千年良诸文化时期使用非常广泛并在实用性,艺术装饰性上都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使众人赞叹不绝,美不胜收。由陶过渡到硬陶至瓷器发展至今七千余年。古陶瓷的演变发展体现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生产发展情景,是历史的重要实物佐证。该馆所收藏的四百余件珍贵历史文物,着重反映了浙江七千年人类发展历史演变过程。
虽然张家产业数易其主,但张小泉及其后代却给人们留下了精湛独特的剪刀制作工艺,当时总结出来的72道工序,是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张小泉传统制剪工序中有两项精湛独特的制作技艺历经磨练被延续下来,一是镶钢锻打技艺,造剪一改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选用浙江龙泉、云和的好钢镶嵌在熟铁上,并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精心磨制,经千锤百炼,制作成剪刀刃口,并用镇江泥砖磨削;二是剪刀表面的手工刻花技艺,造剪工匠在剪刀表面刻上西湖山水、飞禽走兽等纹样,栩栩如生、完美精巧。
几个经典中华百年老店的故事
本文2023-10-14 06:37:5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504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