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姓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方姓的历史名人有哪些,第1张

  方 雷:

  方氏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乃炎帝最后一帝榆罔之长子,助轩辕伐蚩尤,因功而封河南禹州之方山,为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重大贡献。其后裔以地为姓。至今已4700多年,传衍169世。

  方弼、方相:

  商朝殷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 因纣王荒*无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 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贡献, 后世人们把二人尊为显道神,开路神 门神

  方 叔:

  周宣王时大臣,曾率兵车三千乘进攻楚国大获全胜 为周室中兴一大功臣,名望如日中天。 《诗经》中《方叔》篇,描写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战争。恭贺用语"望隆方叔", 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与声誉。

  方 储:

  浙江淳安人。东汉和帝方储以贤良方正对策为天下第一,任博士迁议郎、洛阳令、太常卿,死后追赠尚书令、黟县侯,葬淳安城内 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庙

  方 干:

  浙江淳安人。唐才子诗人,生前未仕,死后却名扬天下 人称“管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遗诗三百七十余篇,有《玄英先生诗集》。成语"身后识方干",是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

  方 清:

  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唐代宗时江南农民起义首领。

  方太:

  山东青州千乘人五代后晋名将 武定节度使, "郑王" 方太能征善战 曾率兵数百人逆击敌兵万余人, 大获全胜方太一生百战百胜, 可惜却受小人嫉妒被害身亡

  方 峻:

  福建莆田人 宋代著名的藏书家 白杜"万卷楼", 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为宋代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方 訚:

  浙江淳安人。与兄方闳、弟方闻,同为北宋名士,时称“两浙三方,天下无双。”

  方 琼:

  湖北通城县人,民族英雄 北宋兵部尚书 靖康元年御金壮烈牺牲。高宗建炎二年建方琼宗庙于鸡鸣岭下建修方琼忠庙(庙现存)庙联云:"抗强敌保家邦勋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庙正气满人间"。清代,祀入县忠孝祠,立有方琼殉难碑。

  方腊:

  北宋末农民起义领袖,宣和年间1120年他利用明教发动起义,建立政权称帝,号"圣 方崧卿校正的《韩昌黎文集》

  公"。义军先后攻占东南大片地区,获得广大农民热烈拥护。后战败英勇就义。"方腊起义"是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重大事件之一

  方崧卿:

  福建莆田人文学家, 藏书家 聚书四万卷,手自雠校。曾校正《韩昌黎文集》,作《韩诗编年》、《韩文举正》《韩集举正》是宋代韩愈集文本研究的集大成,也是后代韩集文本整理的基础。

  方信孺:

  莆田人。宋代优秀外交家为人豪爽,视金帛如粪土,好交游开禧北伐时出使金国,大义凛然,不辱使命面对威胁,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被誉为"以口舌折强敌"在九疑山留有磨崖题刻著《方信孺词选》《南海百咏》

  方大琮:

  福建莆田人 宋理宗淳祐元年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六年迁宝章阁直学士。在广五年,百废俱兴,以兼司俸禄赠学校,增摧锋军春衣钱,别给水军出戍粮米。为官直言敢谏。著《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

  方士繇 :

  莆田人,朱熹高足,理学家,书法家。 工于书,自篆、籀、分隶、行、草诸体,皆极其妙。传世作品有摩崖石刻桂林的《虞帝庙碑》。

  方逢辰:

  宋代状元。浙江淳安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淳祐十年(1250)状元,理宗赐名“逢辰”。著有《孝经解》、《尚书释传》、《格物入门》等书。

  方山京:

  宋代状元。浙江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状元。方山京为官正直清廉。时人称其为谦谦君子。

  方岳:

  安徽祁门人 南宋后期著名爱国诗人。字巨山,号秋崖。1232参加进士考试,获第一名,廷试时忤犯权相史弥远而降为第七名,授南康军教授,后入淮东制置使赵葵幕府。 著有《方秋崖先生全集》八十三卷。

  方 斫:

  浙江仙居人。宋代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卓然屹立于众醉独醒之中","东南学者表正之师",宋乾道年间,方斫兴资创办了被称为东南道学正渊--桐江书院。历代从书院中走出来的进士就有十多位,举人、贡生、秀才更是不胜枚举

  方回:

  安徽徽州人宋理宗景定三年廷试原为甲科第一,为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 著名诗人,文学家 诗文朴实,反映民众疾苦。著《虚谷集》、《桐江集》、《桐江续集》,《碧流集》、《续古今志》,《颜鲍谢诗评》等

  方凤:

  浙江浦江人宋末元初爱国诗人,南宋遗民诗人的领袖人物,有中国第一诗社之称的“月泉吟社”的创立者之一 诗文多抒写亡国之痛。有《存雅堂遗稿》。

  方从义:

  贵溪(今属江西省)人,元代画家,以擅写云山著称,笔墨苍润。

  方炯:

  福建莆田人。元末明初名医 曾治一暴死僧人,以管吹药鼻中,使吐痰数升而愈,活人甚众。且医德高尚,不追求财帛,常以财济贫。他的座右铭“但愿人常健,何愁我独贫”。所著有《杏 村肘后方》、《伤寒书》、《脉理精微》等

  方国珍:

  浙江台州人元末第一个发动农民起义的英雄 方国珍施行“保境安居”的政策,招贤纳士,在各地兴建儒学、水利,严肃法纪,使浙东一带老百姓在元末战乱时期避开战祸,安居乐业。后顺应潮流归顺明朝。

  方克勤:

  浙江宁海人。明山东济宁知府,又称方济宁。正直清廉万民称颂。为治以德化为本,不喜近名,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每行县,杯汤不肯受。而于人最恩,南冠过郡者必米醪遗之,不能步者僦舟车送之。著有《汗漫集》

  方孝孺:

  宁海人,明思想家,文学家 为帝师,推行新政。人称“正学先生”。“靖难之役”时,为正义拒为篡位的朱棣草诏,刚直不屈, 视死如归,被暴君株杀10族,死难者达八百多人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惨案 著有《缑城集》《逊志斋集》

  方有执:

  安徽歙县人明代名医 伤寒学上“错简派”之创始人 方有执竭20余年之精力,撰成《伤寒论条辨》, 由是形成明清时代重新整理研究《伤寒论》的热潮。其影响深远,清代名家均拥护其说,形成伤寒学上的“错简派”。

  方献夫:

  广东南海人。明朝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宰相),辞官后家居十年卒,先已加柱国、少保,乃赠太保,谥文襄。 著有《西樵稿》,《周易约说>>

  方从哲:

  浙江德清人。明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崇祯元年二月卒,赠太傅,谥文端。

  方孔炤,

  安徽桐城人。易学家,方以智父 湖广巡抚,在剿匪中八战八捷,立下赫赫战功。著有《周易时论》

  方于鲁:

  安徽歙县人明朝一代"墨圣", 所制墨以"九玄三极"最佳,被誉为"前无古人" 著有《方氏墨谱》

  方学渐:

  安徽桐城人人称明善先生,著有《易蠡》等,为明代中叶桐城学术的领头人,东林党魁,"方氏易学学派" 的创始人

  方仪凤:

  安徽池州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 武状元。为广州参将,奉命讨平海上的“红毛夷”和“倭寇建战功。在一次血战中,壮烈捐躯。后由他儿子“九门提督总兵”方懋昌取血衣送归故里,葬在绍埂村南凤形山之麓。至今衣冠冢仍幸存。

  方维仪:

  安徽桐城人明末女诗人,青年寡居,与其嫂共同教养其侄方以智。著有《清芬阁集》,又编历代妇女作品为《宫闺诗史》。

  方岳贡:

  湖北省谷城人。官至左都御史兼东阁大学士(宰相), 被列为天下五个廉轮监司之一。明代阁臣中带都御史者,自岳贡开始。任松江知府其间, 主持修建上海地区也是整个江南海塘的第一座石塘。著有《国纬集》61卷、《经世文篇》等。

  方逢年:

  浙江遂安人。明天启二年进士,因得罪魏忠贤被削职。魏阉事败,复起用。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宰相)。

  方 文:

  安徽桐城人 明清之际著名诗人, 诗与其侄方以智齐名, 他写的<<都下竹枝词>>是中国最早吟咏烟草的诗歌

  方应祥:

  浙江衢县人,万历44年殿试夺魁。同考韩若愚得公卷叫绝,定为首卷。因其年龄过大等,未摘状元桂冠。 后任山东布政司参政佥事,为政清廉正直。母丧,守庐3年,至孝,终哀伤而卒,人称“死孝”著《青来阁文集》,《四书讲义》等。

  方以智:

  伟大的百科全书式学者,著作繁多明亡自沉殉节,因反清,其学术思想受到抑制,直到近现代其学术思想才渐被挖掘。被誉为“四大思想家”“明末四公子”“六真子:真孝子,真才子,真忠臣,真佛祖,真学者、真思想家”

  方象瑛:

  浙江遂安人, 清康熙1673年与其兄象璜完成《遂安县志》编纂工作。1679年,考取“博学鸿词科”二等,授翰林编修,参与修《明史》。方象瑛自号“金门大隐”。著有《健松斋集》、《封长白山记》、《松窗笔乘》等。

  方大洪:

  郑成功部将 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的创始人之一 为洪门“前五祖”之一(又称少林五祖) 五祖在全国分设"天地会”"三合会”“袍哥"“哥老会”“小刀会”方大洪为"三合会"创始人

  方惠成:

  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中五祖”之一 前五祖逃出少林寺后,中途遇清兵追索,在沙湾口幸有勇士吴天成,方惠成,张敬之,杨仗佑,林大江5人掩护得脱,此五 方功惠旧藏之物——清 唐琦撰 姓氏全编

  人在洪门中被尊为“中五祖”。

编号 595 成语 快刀斩乱麻 注音 ㄎㄨㄞˋ ㄉㄠ ㄓㄢˇ ㄌㄨㄢˋ ㄇㄚˊ 汉语拼音 kuài dāo zhǎn luàn má 释义 原或作「快刀斩乱丝」,用利刀斩断杂乱纠结的丝。

※#典或出三国吴.谢承《后汉书》。

后用「快刀斩乱麻」比喻以果断迅捷的手段解决复杂错综的问题。

典源 ※#三国吴.谢承《后汉书》(据《太平御览.卷二一五.职官部一三.吏部侍郎》引)1>方储为郎中,章帝使文郎居左,武郎居右,储正位中。

曰:「臣文武兼备,在所施用。」

上嘉其才,以繁乱丝付储2>使理,储拔佩刀而断之,曰:「反经任势,临事宜然。」

〔注解〕(1)典故或见于《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

(2)储:方储,字圣公,东汉丹阳歙人,生卒年不详。

习《易》,精通图谶,擅长天文。

章帝时任郎中。

〔参考资料〕《北齐书.卷四.文宣帝纪》高祖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

高祖是之。

典故说明 「快刀斩乱麻」原来可能作「快刀斩乱丝」。

三国吴.谢承的《后汉书》中记载一则东汉方储的事迹。

方储学习《易》经,精通图谶,并且擅长天文。

东汉章帝时任命他为郎中,他认为自己文武兼备,可以胜任这个职位。

章帝赏识他的才能,给了一大把乱丝让他整理,只见他拔出佩刀,将乱丝斩断,然后说:「反经任势,临事宜然。」

意思是:处理事情应当顺应情势让它回归常理。

这个故事本来说的是「快刀斩乱丝」,后来可能是「乱丝」如「乱麻」,所以演变成「快刀斩乱麻」这句成语。

「乱麻」的用法如《红楼梦》第六回:「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

「快刀斩乱麻」,就用来比喻以果断迅捷的手段解决复杂错综的问题。

书证 无书证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比喻以果断迅捷的手段解决复杂错综的问题。

使用类别用在「果敢决断」的表述上。

例  句<01>这件事越拖越严重,你得快刀斩乱麻,尽速解决。

<02>只要你能快刀斩乱麻,再难的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03>事情既已迫于眉睫,唯有快刀斩乱麻,才能解决问题。

<04>她快刀斩乱麻地处理掉这些扰人的问题后,内心感到无比轻松。

<05>为了不让对方再误会下去,他只好快刀斩乱麻地结束掉他们的感情。

<06>公司一口气裁掉数十名员工,这种快刀斩乱麻的方式也未免太过绝情了。

近义词:

反义词: 拖泥带水 辨识 参考语词 快刀断乱麻

方储(—93年),字圣明,歙东(今淳安)人。聪颖博学,曾注释《孟氏易》,知天文五行,精占卜之学。东汉建初四年(79年)举孝廉,授郎中。汉章帝一次召集文武大臣议事,令文官居左,武官居右。方储则居正中说:“臣文武兼备,任所使用。”章帝夸其才,将乱丝一堆,交方储整理。方储拔佩刀将乱丝斩为三截说:“乱必剪之,而后理!”帝嘉其胆识。出为句章(今余姚东南)令。又历任阜陵(今安徽全椒县)、阳翟(今河南禹县)令。后归奔母丧,克尽孝道;负土筑坟,种树干株。元和元年(84年)举贤良方正,对策第一,拜授议郎,转为洛阳令,升迁太常。永元五年(93年),和帝去城郊祭天,方储劝阻说:“天气当有变,御驾不宜出郊!”和帝不从。出城郊时,天气无变化迹象,和帝责储妄言欺君,方储忿然饮毒酒自尽。不久,天气突变,洛阳一片昏暗,天下冰雹大如斗,死者千计。和帝方悟储有先见之明,深为内疚,即召方储,而储已死。和帝悲痛欲绝:“储死,谁与我共治天下呢!”追赠方储为尚书令、黟县侯。命官护尸归葬歙东。

吴少微,新安(今淳安)人。唐武周长安年间擢进士第,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尉。与雍州武功人富嘉谟同官友好,并与太原主薄谷倚共享文名,时称“北京三杰”。当时,天下文士多以徐陵、庾信为宗,文章华而不实,气调渐劣。唯独吴少微和富嘉谟与众不同,为文皆以经典为本,雅厚雄迈,故时人争慕仿效,遂自成一家,称为“吴富体”。玄宗时,吴少微调吏部,与富嘉谟参与《三教珠英》的编修,后拜右台监察御史。已而,卧病,闻嘉谟死,哭而赋诗,不久亦卒。著有《吴少微文集》等。

方干(809—888年),字雄飞,号玄英,睦州青溪(今淳安)人。从小爱吟咏,深得师长徐凝的器重。一次,因偶得佳句,欢喜雀跃,不慎跌破嘴唇,人呼“缺唇先生”。桐庐章八元爱其才,招为过门女婿,遂居家桐江白云源(今桐庐县芦茨乡)。唐宝历中,参加科举考试不第。以诗拜谒钱塘太守姚合。初次见面,因其容貌丑陋,姚合看不起他,待读过方干诗稿后,为其才华所动,于是满心欢喜,一连款待数日。开成年间,常与寓居桐江的喻凫为友,并与同里人李频唱和,诗来歌往,关系甚笃。大中年间,流寓会稽鉴湖。咸通年间,浙东廉访使王龟慕名邀请,一经交谈,觉得方干不仅才华出众,且为人耿直,于是竭力向朝廷推荐。终因朝廷腐败,忌贤妒能,不被起用。后人赞叹他“身无一寸禄,名扬千万里”。方干擅长律诗,清润小巧,且多警句。其诗有的反映社会动乱,同情人民疾苦;有的抒发怀才不遇,求名未遂的感怀。文德元年(888年),方干客死会稽,归葬桐江。方干门人搜集他的遗诗370余篇,编成《方干诗集》传世。《全唐诗》编有方干诗6卷348篇。宋景佑年间,范仲淹守睦州,绘方干像于严陵祠配享。

杨桂枝(1162—1232年),女,南宋宁宗皇后,淳安县辽源十五里坑(今里商乡杉树坞龙门墈杨家基)人。少时,以姿容选入宫中。庆元元年(1195年),始封平乐郡夫人,尔后进封婕妤、婉仪。五年,又封为贵妃,至嘉泰二年(1202年),被宁宗立为皇后。杨桂枝性机警,能辨奸佞、别贤良。诛奸臣韩侂胄、拥立理宗,皆出其谋。开禧元年(1205年)十二月,备奏浙江百姓苦于重赋,由于缴不出“生子钱”,凡有育男者,均湮没不举,宁宗应杨后的请求,御批“尽免两浙生子钱”。嘉定十七年(1224年)闰八月,宁宗去世,理宗即位,尊其为皇太后,并且垂帘听政。次年四月,撤销垂帘听政。死后谥“恭圣仁烈”。

钱时(1175—1244年),字子是,号融堂,淳安蜀阜人。幼年即奇伟不群,不肖世俗儒生之见,绝意科举,深究理学。因游慈溪,成为杨简门下高弟。杨简深爱之,大书“融堂”二字相赠。时江东提刑袁甫器重钱时才学,特设象山书院,请钱时为主讲席,一时风闻远近。当地及新安、绍兴郡守闻讯后,厚礼延请他去郡学授课。钱时论议精辟,指摘痛快,听其讲者,皆有所得。右丞相乔行简闻知,向理宗推荐:“钱时夙负才识,尤通世务,田里之休戚利病,当世之是非得失,莫不详究而熟知之,不但通诗书守陈言而已!”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二月,理宗召见“布衣”钱时,特赐进士出身,授秘阁校勘,助修国史。并令严州守臣抄录钱时著作奉上御览。不久,出佐浙东仓幕,李心传奏请召为史馆检阅,旋以国史编修未毕求去。后授江东帅属归里。于蜀阜创办融堂书院,日与群徒讲学,是为淳安书院之始。钱时著述宏富,有《周易释传》、《尚书演义》、《学诗管见》、《春秋大旨》、《四书管见》、《两汉笔记》、《蜀阜集》、《冠昏记》、《百行冠冕集》等。

黄蜕,字新之,号警斋,淳安合洋人。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进士,廷试第二名。时方逢辰未第,以“状元留后举,榜眼探先锋”联对向他道贺。黄蜕即以“欲与状元留地位,先将榜眼破天荒”答之。次科(1250年),方逢辰果中状元,因而一时传为美谈。黄蜕学识渊博,著作不留稿,人得其片纸必珍藏之。举进士后,初授建昌军佥判,后升迁为大理寺卿,所至皆以文学知名。未几归老,学者称为“警斋先生”。

何梦桂(1229—1303年),字岩叟,号潜斋,淳安文昌人。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举进士,廷试第三名。其侄何景文,亦登同榜进士。宋度宗得知何梦桂与黄蜕、方逢辰同堂就读于石峡书院,故御书“一门登两第,百里足三元”的联句相赠。何梦桂初为台州军判官,历官太常博士、监察御史。元初,御史程文海推荐,授江西儒学提举,不赴。筑室富昌(后改名文昌)小酉源,著书自娱,终老家中。学者称之为“潜斋先生”。著有《易衍》、《中庸致用》诸书。其《潜斋文集》11卷,收入《四库全书》。

洪震老,字复翁,淳安光昌乡银塘(今塘边村)人。元延佑三年(1316年)举人,后荐举入上都(即内蒙古之多伦),因上丞相书,鲠直不讳,不久即弃官归家。隐居故里石壁峰下,收徒讲学,人称“石峰先生”。洪震老尤长于诗,其诗气格昂藏,词锋艳发,览物品游,往往超脱。著有《观光集》传世。

吴暾,字朝阳,淳安人。八岁能诗文。元泰定二年(1325年)进士,授官鄱阳 (今江西鄱阳)县丞,历官峡州路(今湖北宜昌)经历,所到之地皆有政绩。不久,解印归里,授徒讲学以终。时与宋梦鼎、鲁渊、张复并称“春秋四家”。吴暾去世后,朝廷追封为翰林修撰。有《吴修撰集》传世。

鲁渊(1319—1377年),字道源,号本斋,淳安县岐山(今临岐)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进士,授官松江府华亭(今属上海市)县丞。归家省亲,时值农民起义烽火自徽州蔓延至淳安永平(即威坪)一带,行省发文,征召鲁渊与监郡脱脱领兵拒敌;接连烧毁义军营垒60余处,与元军主力会师于新安江中游地区。而后,鲁渊与富山巡检邵仲华共守豪岭。不久,豪岭失守,鲁渊为义军所擒,求死不得。次年,义军被元军主力击败,鲁渊得脱,起用为浙江儒学副提举,授奉训大夫,继升浙江儒学提举。后因病辞官回家,居岐山下。明初,朱元璋多次召用,坚辞不出。以教书为生,并亲事农桑,晚景凄凉。门人称之为“岐山先生”。著有《春秋节传》、《策府枢要》。

徐(田臣),字仲由,号巢松病叟,淳安徐村人。自幼颖敏,善属文。明洪武十四年 (1381年)秀才,以文章著名于时。诗文有《巢松集》行世。又工于戏曲,所著南戏《杀狗记》(全名《杨德贤妇杀狗劝夫》),系取材于萧德祥的《杀狗劝夫》而加以扩充、丰满。故事曲折生动,人物性格鲜明,文辞朴质,与《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并称为元明间四大传奇。另据抄本《传奇汇考标目》,他所作的戏曲剧本尚有《鲠直张志诚》、《王文举月夜追倩魂》、《杵蓝田裴航遇仙》、《柳文直元旦贺升平》等,今皆不传。

汪一初,字阳复,淳安人。从小好学,诗文皆有名。明洪武初,由守将推举入朝。召见时,朱元璋正在观书,便命他作诗,以考其文才。汪一初即以“上方观书”为题,赋诗一首,其中有:“花影上阶春满地,读书余暇问苍生。”朱元璋大喜,即命以白衣侍讲。一月后,授为儒学提举。不久,以父母年迈为由辞归。洪武十三年 (1380年),朱元璋再次召见他,以对策第一授官太常寺卿,一初恳辞不就,便命他以白衣巡抚山西,病死于颖州(今安徽阜阳县)。

徐尊生,字大年,号赘叟,淳安厚屏人。明洪武二年(1369年),以山林逸士身份被召,与宋濂等18人共修《元史》。《元史》编成,又应召在宫中同修《日历》。其后,经宋濂推举,任翰林应奉,负责文字草制。未几,即以年老多病辞归。居家十余年后,由于朝中大臣竞相推荐,复召入京,徐尊生再三推辞,出为陕西教授,尚未起程即病逝。著有《制诰》2卷、《怀归稿》10卷、《还乡稿》10卷。

洪堪(1383~),字子舆,淳安人。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进士,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洪堪以年少而力辞,故上命挂职暂归,以待成人后再行任用。永乐间,复召入京,授监察御史。洪堪在任职期间,“弹劾不避权要,风节凛然”,在朝中很有影响。一次,一位同事送他一对白鹇,洪堪当即写诗一首,将白鹇退回。诗中有句云:“白鹇本是山中物,何事飞来到柏台”

徐贯,字原一,淳安蜀阜人。明景泰四年(1453年)举人,天顺元年(1457年)进士,初授兵部主事,后升兵部郎中,又调为福建右参议,分守延平、邵武等4府。时值当地饥荒,徐贯开官仓,减价出售,救济灾民。继而升任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时有镇守总兵,多占军丁佃户,徐贯坚决取缔。后任工部左侍郎,会苏、松大水连年,前往治理。徐贯选拔能吏、传授方略,水患悉平。晋升工部尚书,累加太子少保。以疾乞归,加太子太傅。去世后朝廷遣官礼葬,并追赠太保,谥号康懿。著有《余力稿》12卷。

方汉,字孔殷,号寿山,淳安进贤人。明景泰元年(1450年),考取浙江乡试第二名。天顺二年(1458年),又考取“五经”单科第一,授官山东道监察御史。次年,巡按陕西、甘肃等地,全心抚治,边境诸番王帖然畏服。成化三年(1467年),巡按四川,时川、贵少数民族起事,朝廷派兵征剿,而命方汉督军记功,随机行事。后任南通政司右参议,转调北通政司左参议,官至南京太仆寺卿,卒于任上,荫封二代。方汉平生博学多才,慷慨有节,从政之前曾讲学严陵,尚书徐贯、参政邵新和副使方中,出仕前皆为其得意门生。著有《寿山文集》。

何埅,字文达,淳安文昌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进士,授户科给事中。正统末年,蒙古瓦刺部首领也先经常骚扰边境,并准备大举南侵,明王朝危在旦夕。何堕受命和御史杨春趱一起护运边饷,昼夜兼行,历尽艰难险阻。“土木堡之役”,明军大败,英宗被俘。战后遗骸遍野,何埅在回京途中,沿途掩埋骸骨。景泰年间,户部尚书金濂为军兴财用之急,主张更变明朝长期实行的税亩之法,将夏秋两季的税粮一并征收,以备急用。何埅认为,这将扰乱民心,于国不利,代宗采纳他的建议。天顺六年(1462年)晋升河南管河右参议,当时黄河经常发生水患,两岸的人民深受其害。何堕到任后,组织民工修疏河道,加固堤防,使漕运畅通,人民生活得以安宁,深得河南人民称颂。

商辂(1414—1486年),字弘载,号素庵,淳安芝山(今里商乡里商村)人。明宣德十年(1435年)乡试第一。正统十年(1445年),会试、殿试皆第一,授官翰林修撰。后历官翰林院学士、太常卿、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太子少保、谨身殿大学士等职。十四年,“土木堡之役”败绩,英宗被俘,瓦剌也先驱部大举入侵,人心惶惶。商辂偕群臣具本,恳请郕王即帝位,是为代宗。时有侍讲徐珵倡言南迁,商辂与于谦上疏抗言。至敌临城下,商辂与二三大臣,统筹经略战守事。景泰元年(1450年)八月,英宗被送还北京,代宗表面上欢迎“太上皇”,暗地里串通心腹,废除英宗儿子的皇储地位,立自己儿子为太子。代宗惟恐大臣们不从,各赐金银元宝,一时升迁者甚众,致有“满朝皆太保,一部两尚书”之谣。而商辂拒不接受皇上所封“保傅”之职,表明自己在“易储”问题上的持正立场。“夺门之变”后,英宗重新执政,第一个召见商辂,与商国是。时有石亨、张鞔、张辄、杨善等,窃弄权威,势焰可畏,商辂从容不迫,与他们辩论不已。因此,石亨等忌恨商辂,屡加弹劾,后终因于谦事被牵连下狱,最后贬斥为民,时年仅44岁。在罢官南归居家的10年中,多在深洞岭下“仙居书屋”赋诗自娱,并募工凿山开道,去险就夷,为乡梓做好事。成化三年(1467年),宪宗召商辂复出,以故宫入内阁参与机务。不久,言官林诚、胡琛等交章诋毁商辂。宪宗不信谗言,升商辂为兵部尚书,兼职如故;同时,要加罪林、胡等人。商辂却向宪宗进言:“臣尝请优容言者,奈何因论臣复责言者乎”宪宗道:“真大臣也!”商辂为人宽厚有容,致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商辂直言持正,刚正不阿。以“疾作休致”而辞归故里。死后追赠太傅,谥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以及所纂《宋元通鉴纲目》、《寰宇通志》等书。

胡拱辰(1416—1508年),字共之,淳安胡溪(今外桐乡)人。明正统四年(1439年)进士,授黟县知县,有政绩,升为监察御史,疏陈时弊八事。后因父去世而辞归守孝。景泰元年(1450年)重新起用,所陈之事,多被采纳。历任贵州左参政,广西、四川布政使,南京左副都御史、操江提督、南京兵部侍郎,最后,以南京工部尚书辞归。弘治中,巡按御史陈铨,曾向朝廷进言,说胡拱辰“退休十余年,生平清操如一日,乞加礼异,以励臣节”。朝廷月给米2石,每年给夫4人。卒后赠太子少傅,谥庄懿。

何绍正,字继宗,号裕斋,淳安文昌人。明弘治十年(1502年)进士。正德间,升任吏部给事中。时有中官廖堂镇守河南,倚仗司礼太监刘瑾权势,何绍正弹劾过他,因而得罪刘瑾,谪贬为海州判官。其后,又升迁池州知府,因州城年久失修,何绍正举事修筑。时宁藩之变起,兵抵安庆,池州百姓震恐不已。何绍正登城昼夜固守,化险为夷。又修筑铜陵防水护田堤坝五十余处,使当地百姓免受旱涝之苦。后官至江西参政。池州百姓立祠祀之。著有《遗爱集》5卷。

徐廷绶(1515—1578年),字受之,号锦泉,淳安妙石河村人。明嘉靖四十一年 (1562年),徐廷绶考中进士荣归故里,适逢海瑞调任离淳,徐廷绶受乡亲父老之嘱,为海瑞写了《海刚峰先生去思碑记》。徐廷绶官授刑部主事,后升郎中。四十五年春,海瑞上奏《直言天下第一事疏》,触怒了嘉靖皇帝,被廷杖下狱,病危濒死。徐廷绶不避牵累,调药端汤,左右伺候,悉心扶救,海瑞才免于难。徐廷绶性严毅而仁恕,在刑部,总裁律例,平反冤案。时冯挡主东厂,气焰嚣张,人人畏惧。其以盗贼名诬诋无罪者十余人,下刑部复审,徐廷绶不畏权势,豁释无辜者8人。同僚皆悚然缩颈。徐廷绶道:“祖宗法在,不可挠也。杀人以媚人,如天理何厂其后,徐廷绶出任辰州知府。所至皆以建学校、治水患、赈饥民为己任。最后以陕西按察使致仕。

徐士讷,字恂若,淳安黄金里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进士,授河南嵩县知县。任职期间,革除一切无名杂派,并且勉勤治懒,“耕者竞劝”;兴建伊川书院,更设义学。亲自讲学,听者甚众,三年便化行讼息,百姓爱戴。以政绩卓著升为山东济宁知州。时值黄河大水,饥荒严重。徐士讷亲捐俸禄以倡赈,使全州富户也解囊赈济饥民,受益者十余万人。其他如定市价、惩凶尤、逐流娼,善政毕举。济宁之南有牛头河,纳南旺诸水,下经鱼台,注于八闸。黄河每一决口,由于诸闸淤塞失修,济宁南乡地势低洼,时遭水患。徐士纳详情申请浚河,并亲自督理,工程完成十之七,终因劳累过度,死于任上。徐士讷为官清廉,工部尚书汤斌称之为海内第一廉吏。人称其诗“有笔力,不事摹拟”,著有《亦种堂诗集》5卷。

方楘如,字若文,一字文辀,号朴山,淳安赋溪人。曾受业于毛奇龄,笃信好学,博览群书,以文章名天下。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士,选授顺天丰润知县,历官3年,以“烧锅失察”去官。自此以后,家居力学,清严律己,教书自给。曾在敷文、蕺山、紫阳书院讲学,其教必以正心术、端品行为本,门下多出高足。乾隆二年 (1737年),以经学被推举,钦召纂修三礼,固辞不就。自是闭户著书,深究经学,潜心理学。又工古文,为文朴茂古奥,有济世之教。时人称其为“朴山先生”。著有《周易通义》、《尚书通义》、《毛诗通义》、《集虚斋学古文》、《离骚经解》及《朴山存稿、续稿》等。

吴祥达(1851—1914年),又名星亭,淳安县桥西镇人。出身贫寒,10岁时随太平军辗转潮州,由一位好心人收留修文习武。28岁后,因抗击外来侵略者骁勇善战,任潮州府和梅州府镇守使。光绪年间,升任广东省陆路提督,统兵驻守广州。吴祥达担任提督后,关心桑梓,为家乡做了几件好事:一是出资修桥铺路。计划铺设上至桥西,下达渡市,长达10里的青石板路,因经手人从中贪污,只铺设一半;建造两座拱型石桥。二是接济穷苦乡亲。向村里各户分送银两,为5户困难农民出资修房,添置衣被、农具。三是调解乡亲宿怨。吴祥达胞兄曾因私事被邻居刺伤,怀恨在心,欲仗弟官势加害邻居。吴祥达劝阻兄长,请来邻居协商调解,使其重归于好。吴祥达病故后安葬于杭州西湖玉泉山麓。

邵瑞彭(1887~1937年),一名寿篯,字次公,淳安县富文乡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就读于慈溪浙江省立优级师范,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任同盟会浙江支部秘书。宣统元年(1909年)加入南社。辛亥革命爆发后,积极参与光复浙江的军事行动。民国元年(1912年)12月,国会成立,当选为众议院议员。4年袁世凯阴谋称帝,拒不同流,忧郁返里,寓居遂安岳父家,任台鼎小学教员。次年6月,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又召开国会,应请再度北上,寄希望于黎氏,但府院争权,导致张勋复辟。10年4月,孙中山号召国会议员到广州商议国事,邵瑞彭与一批国会议员一起南下。5月5日出席国会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旋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又应清史馆赵尔巽之请,协修《清史稿》儒林文苑传,间或为北京、天津诸报纸写稿。12年,直鲁豫巡阅使曹锟谋任总统,密遣内务总长高凌霨出面收买国会议员,或聘作顾问,或奉为咨议,月给“津贴”200元。10月1日,设在北京甘石桥的总统选举筹备处,向在京议员分赠支票一张,面额5000元,规定总统选出3日后即行兑现。邵瑞彭对曹锟贿赂议员之恶行十分愤慨,表面上与已出卖灵魂的议长吴景濂相周旋,取得行贿证据的支票一张,暗中作脱身准备。当日深夜,化装乘火车逃至天津。10月3日,致函京师地方检察厅,控告高凌霨、吴景濂等人为曹锟谋任总统向议员行贿的丑行;同日,通电全国说明得到一张5000元支票之由来,并将支票制版向各报发布。于是曹锟贿选总统丑闻大白于天下。10月5日,曹锟粉墨登场,遭到举国上下的一致声讨。10月8日,邵瑞彭在天津再次致函京师地方检察厅,重申依法起诉之严正立场,决不申请撤销。次年11月,曹锟下台,段琪瑞就任临时执政,组织参政院,计划召开善后会议,被聘为善后会议议员和参政院参政,再度北上,出席善后会议。当局拟任命为教育总长,谦辞不就。后应聘任北京大学、民国大学教授,和洪汝闿、吴承仕、高步瀛等10余人建思辨社,商榷朴学。20年应河南大学聘请,担任国文系主任,寓居开封,授课之余,潜心治学。工词章,尤精通古历算学。著有《泰誓决疑》、《扬荷集》、《山禽余响》等。

方赞修(1879—1940年),字述斋,号纫兰,淳安威坪黄江潭村人。清宣统元年(1909年)以拔贡授休宁知县,未赴任,不久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年)任浙江省临时参议会议员。6~9年,任省立严州中学校长。10年,为浙江省制宪议会议员。11年,浙东、浙西发生特大水灾,方赞修奉命勘察,如实详报灾情,奔走呼吁,赈救灾民。12年,创办峡石师范讲习所,任所长。13年,任省府警务秘书。16年,任上虞县长。18年,应淳安县长冯世范之请,主持创办淳安中学,并任专职校长。学校注重新学,开设文、史、地、数、理、化、音乐、美术、体育和英语诸课,开办图书馆、理化实验室。方赞修学识渊博,长于经史,旁通诗词易理,还精通医术,为人治病不收诊金。著有《饮渌山房文集》、《勘灾杂咏》、《医验录存》、《先德见闻录》等。

润桐(1898—1970年),字斡周,淳安威坪镇人。曾在吴淞工业专科学校攻读电机工程。民国10年(1921年),独资创办威坪电灯厂。12年,又帮助其兄胡润梅,在淳城镇开办明乐电灯厂。同年,又与刘滋甫合股在港口镇开办博利安电灯厂。13年,帮助刘滋甫在淳城镇建成恒春碾米厂。15年,应茶园镇巨商戴礼和、程锦修的聘请,在茶园镇开设茶园电力碾米厂。在此期间,曾先后任安徽屯溪镇永明电灯公司工程主任、江苏省吴江县平望镇电灯厂工程主任。17年秋冬间,胡润桐遭匪徒绑架、勒索巨款,倾家荡产才赎回人质。迫不得已,去上海为一家公司翻译科技书籍,后又应南京工部局聘请,任南京市自来水厂工程主任。抗战时期,任广西柳州防毒面具厂翻译,后任机械所主任。抗战胜利后,回沪任龙华机械厂工程师,直至全国解放。1950年,为振兴家乡电力工业,主动和刘润稚一起筹建淳城镇清光电灯厂。著有《超外差无线电之研究》、《于电池秘诀》等。

方雷:方氏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乃炎帝最后一帝榆罔之长子,因功而封河南禹州之方山。

方弼、方相:商朝殷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因纣王荒*无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后世人们把二人尊为显道神,开路神。门神。

方叔:周宣王时大臣,曾率兵车三千乘进攻楚国大获全胜,为周室中兴一大功臣,名望如日中天。

方望:东汉平陵人,曾为西汉末地方割据势力隗嚣的军师,后离开隗嚣,拥立孺子刘婴为天子,战败之后被更始政权杀害。

方阳:方望之弟,因怨恨更始帝杀其兄方望,劝赤眉军首领樊崇另立刘氏宗室,以与更始政权抗衡,后不知所踪。

方储:浙江淳安人。任博士迁议郎、洛阳令、太常卿,死后追赠尚书令、黟县侯,葬淳安城内。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庙

方清: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唐代宗时江南农民起义首领。

方訚:浙江淳安人。与兄方闳、弟方闻,同为北宋名士,时称“两浙三方,天下无双。

方琼:湖北通城县人,民族英雄。北宋兵部尚书。靖康元年御金壮烈牺牲。

方腊:北宋末农民起义领袖,宣和年间1120年他利用明教发动起义,建立政权称帝,号”圣公“。

方雷、方弼、方叔、方望、方阳、方储等。1、方雷:方氏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乃炎帝最后一帝榆罔之长子,因功而封河南禹州之方山。2、方弼:商朝殷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因纣王荒*无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后世人们把二人尊为显道神,开路神、门神。

方雷、方弼、方叔、方望、方阳、方储等。

1、方雷:方氏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乃炎帝最后一帝榆罔之长子,因功而封河南禹州之方山。

2、方弼:商朝殷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因纣王荒*无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后世人们把二人尊为显道神,开路神。门神。

3、方叔:周宣王时大臣,曾率兵车三千乘进攻楚国大获全胜,为周室中兴一大功臣,名望如日中天。

4、方望:东汉平陵人,曾为西汉末地方割据势力隗嚣的军师,后离开隗嚣,拥立孺子刘婴为天子,战败之后被更始政权杀害。

5、方阳:方望之弟,因怨恨更始帝杀其兄方望,劝赤眉军首领樊崇另立刘氏宗室,以与更始政权抗衡,后不知所踪。

6、方储:浙江淳安人。任博士迁议郎、洛阳令、太常卿,死后追赠尚书令、黟县侯,葬淳安城内。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庙。

貌似没有交 方家的

有点考证的如下:

方姓名人  历史悠久,名人精英层出不穷,历代名人总数排第38位,相对率(名人比例/人口比例)排第11位

  古代名人:

方 雷:

  方氏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乃炎帝最后一帝榆罔之长子,助轩辕伐蚩尤,因功而封河南禹州之方山,为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重大贡献。其后裔以地为姓。至今已4700多年,传衍169世。

方弼、方相:

  商朝殷纣王的两位镇殿将军 因纣王荒*无道,兄弟二人反出朝歌,为周王朝建立作出巨大贡献,后世人们把二人尊为显道神,开路神 门神

方 叔:

  周宣王时大臣,曾率兵车三千乘进攻楚国大获全胜 为周室中兴一大功臣,名望如日中天。《诗经》中《方叔》篇,描写了这场意义非凡的战争。恭贺用语"望隆方叔",意思是有如方叔的崇高的名望与声誉。

方 储:

  浙江淳安人。东汉和帝方储以贤良方正对策为天下第一,任博士迁议郎、洛阳令、太常卿,死后追赠尚书令、黟县侯,葬淳安城内 徽州和浙江等地都建有"方仙翁"庙

方 干:

  浙江淳安人。唐才子诗人,生前未仕,死后却名扬天下 人称“管无一寸禄,名传千万里。”遗诗三百七十余篇,有《玄英先生诗集》。成语"身后识方干",是比喻一个人才,生前无人赏识,死后才被重视。

方 清:

  歙州(今安徽歙县)人。唐代宗时江南农民起义首领。

方 太:

  山东青州千乘人五代后晋名将 武定节度使,"郑王" 方太能征善战 曾率兵数百人逆击敌兵万余人,大获全胜方太一生百战百胜,可惜却受小人嫉妒被害身亡

方 峻:

  福建莆田人 宋代著名的藏书家 白杜"万卷楼",总计藏书约在五万卷以上,为宋代全国最大的藏书楼

方 訚:

  浙江淳安人。与兄方闳、弟方闻,同为北宋名士,时称“两浙三方,天下无双。”

方 琼:

  湖北通城县人,民族英雄 北宋兵部尚书 靖康元年御金壮烈牺牲。高宗建炎二年建方琼宗庙于鸡鸣岭下建修方琼忠庙(庙现存)庙联云:"抗强敌保家邦勋功垂青史,光祖德建忠庙正气满人间"。清代,祀入县忠孝祠,立有方琼殉难碑。

方 腊:

  北宋末农民起义领袖,宣和年间1120年他利用明教发动起义,建立政权称帝,号"圣公"。义军先后攻占东南大片地区,获得广大农民热烈拥护。后战败英勇就义。"方腊起义"是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重大事件之一

方崧卿:

  福建莆田人文学家,藏书家 聚书四万卷,手自雠校。曾校正《韩昌黎文集》,作《韩诗编年》、《韩文举正》《韩集举正》是宋代韩愈集文本研究的集大成,也是后代韩集文本整理的基础。

方信孺:

  莆田人。宋代优秀外交家为人豪爽,视金帛如粪土,好交游开禧北伐时出使金国,大义凛然,不辱使命面对威胁,曰:“吾将命出国门时,已置生死度外矣”被誉为"以口舌折强敌"在九疑山留有磨崖题刻著《方信孺词选》《南海百咏》

方大琮:

  福建莆田人 宋理宗淳祐元年知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六年迁宝章阁直学士。在广五年,百废俱兴,以兼司俸禄赠学校,增摧锋军春衣钱,别给水军出戍粮米。为官直言敢谏。著《宋宝章阁直学士忠惠铁庵方公文集》

方士繇:

  莆田人,朱熹高足,理学家,书法家。工于书,自篆、籀、分隶、行、草诸体,皆极其妙。传世作品有摩崖石刻桂林的《虞帝庙碑》。

方逢辰:

  宋代状元。浙江淳安人,南宋著名教育家,淳祐十年(1250)状元,理宗赐名“逢辰”。著有《孝经解》、《尚书释传》、《格物入门》等书。

方山京:

  宋代状元。浙江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壬戌科状元。方山京为官正直清廉。时人称其为谦谦君子。

方 岳:

  安徽祁门人 南宋后期著名爱国诗人。字巨山,号秋崖。1232参加进士考试,获第一名,廷试时忤犯权相史弥远而降为第七名,授南康军教授,后入淮东制置使赵葵幕府。著有《方秋崖先生全集》八十三卷。

方 斫:

  浙江仙居人。宋代理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卓然屹立于众醉独醒之中","东南学者表正之师",宋乾道年间,方斫兴资创办了被称为东南道学正渊--桐江书院。历代从书院中走出来的进士就有十多位,举人、贡生、秀才更是不胜枚举

方 回:

  安徽徽州人宋理宗景定三年廷试原为甲科第一,为贾似道抑置乙科首,调随州教授。著名诗人,文学家 诗文朴实,反映民众疾苦。著《虚谷集》、《桐江集》、《桐江续集》,《碧流集》、《续古今志》,《颜鲍谢诗评》等

方 凤:

  浙江浦江人宋末元初爱国诗人,南宋遗民诗人的领袖人物,有中国第一诗社之称的“月泉吟社”的创立者之一 诗文多抒写亡国之痛。有《存雅堂遗稿》。

方从义:

  贵溪(今属江西省)人,元代画家,以擅写云山著称,笔墨苍润。

方 炯:

  福建莆田人。元末明初名医 曾治一暴死僧人,以管吹药鼻中,使吐痰数升而愈,活人甚众。且医德高尚,不追求财帛,常以财济贫。他的座右铭“但愿人常健,何愁我独贫”。所著有《杏 村肘后方》、《伤寒书》、《脉理精微》等

方国珍:

  浙江台州人元末第一个发动农民起义的英雄 方国珍施行“保境安居”的政策,招贤纳士,在各地兴建儒学、水利,严肃法纪,使浙东一带老百姓在元末战乱时期避开战祸,安居乐业。后顺应潮流归顺明朝。

方克勤

  浙江宁海人。明山东济宁知府,又称方济宁。正直清廉万民称颂。为治以德化为本,不喜近名,自奉简素,一布袍十年不易,日不再肉食。每行县,杯汤不肯受。而于人最恩,南冠过郡者必米醪遗之,不能步者僦舟车送之。著有《汗漫集》

方孝孺:

  字希直,一字希古,明建文帝之忠臣,宁海人,明思想家,文学家 为帝师,推行新政。人称“正学先生”。“靖难之役”时,为正义拒为篡位的朱棣草诏,刚直不屈,视死如归,被暴君株杀10族,死难者达八百多人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惨案 著有《缑城集》《逊志斋集》

方有执:

  安徽歙县人明代名医 伤寒学上“错简派”之创始人 方有执竭20余年之精力,撰成《伤寒论条辨》,由是形成明清时代重新整理研究《伤寒论》的热潮。其影响深远,清代名家均拥护其说,形成伤寒学上的“错简派”。

方献夫:

  广东南海人。明朝吏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宰相),辞官后家居十年卒,先已加柱国、少保,乃赠太保,谥文襄。著有《西樵稿》,《周易约说>>

方从哲:

  浙江德清人。明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崇祯元年二月卒,赠太傅,谥文端。

方孔炤:

  安徽桐城人。易学家,方以智父 湖广巡抚,在剿匪中八战八捷,立下赫赫战功。著有《周易时论》

方于鲁:

  安徽歙县人明朝一代"墨圣",所制墨以"九玄三极"最佳,被誉为"前无古人" 著有《方氏墨谱》

方学渐:

  安徽桐城人人称明善先生,著有《易蠡》等,为明代中叶桐城学术的领头人,东林党魁,"方氏易学学派" 的创始人

方仪凤:

  安徽池州人。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 武状元。为广州参将,奉命讨平海上的“红毛夷”和“倭寇建战功。在一次血战中,壮烈捐躯。后由他儿子“九门提督总兵”方懋昌取血衣送归故里,葬在绍埂村南凤形山之麓。至今衣冠冢仍幸存。

方维仪:

  安徽桐城人明末女诗人,青年寡居,与其嫂共同教养其侄方以智。著有《清芬阁集》,又编历代妇女作品为《宫闺诗史》。

方岳贡:

  湖北省谷城人。官至左都御史兼东阁大学士(宰相),被列为天下五个廉轮监司之一。明代阁臣中带都御史者,自岳贡开始。任松江知府其间,主持修建上海地区也是整个江南海塘的第一座石塘。著有《国纬集》61卷、《经世文篇》等。

方逢年:

  浙江遂安人。明天启二年进士,因得罪魏忠贤被削职。魏阉事败,复起用。官至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宰相)。

方 文:

  安徽桐城人 明清之际著名诗人,诗与其侄方以智齐名,他写的<<都下竹枝词>>是中国最早吟咏烟草的诗歌

方应祥:

  浙江衢县人,万历44年殿试夺魁。同考韩若愚得公卷叫绝,定为首卷。因其年龄过大等,未摘状元桂冠。后任山东布政司参政佥事,为政清廉正直。母丧,守庐3年,至孝,终哀伤而卒,人称“死孝”著《青来阁文集》,《四书讲义》等。

方以智:

  伟大的百科全书式学者,著作繁多明亡自沉殉节,因反清,其学术思想受到抑制,直到近现代其学术思想才渐被挖掘。被誉为“四大思想家”“明末四公子”“六真子:真孝子,真才子,真忠臣,真佛祖,真学者、真思想家”

方象瑛:

  浙江遂安人,清康熙1673年与其兄象璜完成《遂安县志》编纂工作。1679年,考取“博学鸿词科”二等,授翰林编修,参与修《明史》。方象瑛自号“金门大隐”。著有《健松斋集》、《封长白山记》、《松窗笔乘》等。

方大洪:

  郑成功部将 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的创始人之一 为洪门“前五祖”之一(又称少林五祖) 五祖在全国分设"天地会”"三合会”“袍哥"“哥老会”“小刀会”方大洪为"三合会"创始人

方惠成:

  明末清初的反清复明爱国组织洪门“中五祖”之一 前五祖逃出少林寺后,中途遇清兵追索,在沙湾口幸有勇士吴天成,方惠成,张敬之,杨仗佑,林大江5人掩护得脱,此五人在洪门中被尊为“中五祖”。

方功惠:

  湖南岳阳人。清代著名藏书家。自幼嗜书,家有碧琳琅馆,藏书十万卷,富甲粤东,也喜欢刻书。所刊《碧琳琅馆业书》,收书四十四各种,中多海内罕见孤本;又刻有《古经解汇函》、《古小学汇函》、《全唐文纪事》等。

方殿元:

  方还(子),方朝(子):广东番禺人 清初诗人,父子三人同为文坛岭南七子,同为岭南人。其他四人是: 梁佩兰,程可则,陈恭尹,王邦 因居吴,喜以诗结纳四方,方还,方朝兄弟被称为“吴下二方”。

方中通:

  安徽桐城人清朝时的数学家,易学家 中国第一个论对数的人著有<<度数衍>>

方拱乾:

  安徽桐城人,文学家因受江南科场冤案株连于1659年被流放黑龙江宁古塔,方拱乾著《绝域纪略》(又名《宁古塔》)一书,很有史料价值,是黑龙江省的第一部地方志。

方孝标:

  安徽桐城人。文学家 文字狱的受害者康熙九年入滇,仕吴三桂,为翰林承旨。据在滇、黔时所闻所见明末清初事,著《滇黔纪闻》。同邑戴名世著《南山集》,多采其言。后戴名世被祸,并及孝标掘墓锉骨,亲族坐死及流徙者甚多。

方亨咸:

  安徽桐城人。方孝标弟。文学家,画家,尤工书、画,精于小揩。山水仿黄公望,博大沉雄,力追古雅,与程正揆、顾大申时称鼎足。作品有:《云横翠岭图》。《山水花鸟册》《梅雀图》,《竹石图》,《山水》,《深山垂纶图》

方 苞:

  安徽桐城人古文大师清代桐城派的创始人,桐城派在清文坛影响极大。时间上从康熙时一直绵延至清末;地域上遍及全国著有《望溪先生文集》,《集外文》,《集外文补遗》《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被收入中学教科书

方成培:

  安徽徽州人伟大的戏剧家 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200年来家喻户晓的优秀传统戏曲剧目<<雷峰塔>>又名《白蛇传》的创作者

方观承:

  安徽桐城人。清文学家,水利和植棉专家历任,浙江巡抚,直隶总督,陕甘总督,太子太保,被列为“乾隆五督臣”之一,绘制的《御题棉花图》是中国最早的棉作学图谱著有《方格敏公奏议》《述本堂诗集十八种》《述本堂诗续集>

方维甸:

  安徽桐城人。历任光禄寺卿、太常寺卿,长芦盐政,山东按察使,河南布政使,陕西巡抚,闽浙总督,军机大臣,文学家。著有《心兰室稿》。嘉庆二十年,卒於家。赠太子少保,谥勤襄。

方七娘:

  福建霞浦县人,后居永春,清代武林宗师,为南少林五祖拳(太祖拳、罗汉拳、达尊拳、行者拳、白鹤拳五种)之一的白鹤拳创始祖师 白鹤拳也称永春拳 在闽粤海外影响巨大

方微石:

  福建福清人。一代武林宗师 福建纵鹤拳创始祖师同治九年方慧石首次以纵鹤之纵劲,技挫福建省总督左宗堂府中有御赐华北七省无敌拳王之称的郭其泰,由是声名大噪,威震八闽。

方世玉:

  一个传说中生活于明末清初的武侠人物,“少林十虎”之一。在当代影视作品的渲染下,成为家喻户晓的一代大侠,与霍元甲、黄飞鸿、李小龙等人齐名,并称为中国功夫“四大明星”,具有全球知名度,至少有几十部关于方世玉的影视作品,小说、漫画、手机游戏、电脑游戏等开发也是马不停蹄,世界各地的“方迷”更是数不胜数。

方东树:

  安徽桐城人字植之,为清代中期的文学家及思想家,师从桐城派古文名家姚鼐,为桐城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有《汉学商兑》、《昭昧詹言》、《书林扬觯》、《仪卫轩文集》等。

方 薰:

  浙江石门(今崇德)人。清代书画家性高逸狷介,朴野如山僧。诗、书、画并妙,写生尤工,与奚冈齐名,称「方奚」。一时能手,无出二人之上。著有<<兰坻诗钞>>、<<井研斋印存>>、<<山静居稿>>、<<山静居论画>>。

方玉润:

  云南广南人。晚清文学家。字友石,一字黝石。著有《诗经原始》、《风雨怀人集》等

方 耀:

  广东普宁人水师提督,民族英雄,中法战争中守虎门拒法军,被赞"粤有方耀,可高抌也",民间因之建有方大人庙祀之。曾以八千人大破太平军的十万大军,誉为“谋勇将军”。治潮间修桥铺路,大办乡学 时人赞"世上难寻此等好官"

方浚颐、方浚师、方浚益:

  清代江淮流传着“寿字、怀画、定文章”之说。方氏三兄弟为“定文章”的代表。尤其方浚颐独树一帜,名冠江南,他广揽四方贤士,校刊群籍,重修平山堂。著有《二知轩诗文集》、《忍斋诗文集》、《古香凹词》等著作

方克猷:

  清末浙江临安人。20岁赐进士,任刑部主事。为官清正,爱恤百姓,忧国思振,赞成变法维新。也是著名数学家,著有《方子壮数学》,《圆锥曲线说》、《尖锥术解》《尖锥术衍》等,被当时数学界誉为“几何大家”

方顺懿:

  清末四川什邡县人。武林高手。少林"方门"拳创始祖师。方顺懿根据少林刚拳(结合六式形意即龙、虎、豹、猴、鹤、蛇)和"肖门"的特点创造了该拳种。流行于成都市、重庆市、德阳市、乐山市、绵阳市、遂宁市、内江市等地

遍建祠堂——徽州宗族宗法的物化表征

徽州由于高台域垒式、丛山环峙的特殊地理自然环境,历史上由北方和各地陆续徒入的众多氏族在“程朱阙里”之地受到朱子理学的充分浸润和熏陶,对封建宗法的重视和强化都不遗余力。自从明代嘉靖十五年夏言奏请乞诏天下臣民可立祠祭祖之后,徽州各宗族即兴起了大建祠堂的祭祖之风。弘治《徽州府志》载当时徽州建有祠堂15座,到嘉靖《徽州府志》卷二一《宫室》中即扩充到有祠堂213座。在明弘治间尚无祠堂记载的徽州祁门县,嘉靖间已载有祠堂31座,到明万历间,祁门的祠堂已是“堂室家有之,不可胜载”了。仅县志就登录了祠堂56座。在徽州被称为“天下汪”的汪姓宗族和程姓宗族,历史上所建的祠堂就有数千座之多。(5)黟县千年古村古筑,孙氏宗族就建有“尚古堂”等30多座祠堂,村中程氏、毕氏、何氏还各建有一座祠堂。(6)

徽州各宗族遍建祠堂,无一不是宗法理念的物化,都是要“著敦本明伦之义,彰敬宗收族之仁”。徽州各宗族都有共识:“治人必先于重祭,亲唯一本,而祭必有祠。”“敦孝必始于推恩,如万物向荣于春,即根生而枝播等百川朝宗于海复汇流而导源。”因此,他们都把“祖庙,祀产,宗谱”视为宗族“敦睦”之要。“宗谱全则敦睦有其据,祖庙整则敦睦有其地,祀产备则敦睦有其资,三者相须不可缺一。”(7)

徽州方氏宗族是汉代由中原徙歙县东乡的古老氏族,方氏宗族为祭其迁徽始祖方储修建真应庙的历史,是徽州宗族兴衰的一个缩影。

东汉永元年间(89—104),因为“歙南柳亭山为黟侯(方储)潜修地,并立庙于柳亭西小山上祀之,历晋、宋、齐、陈、隋、唐五季,”可见徽州方氏祭始祖的祠堂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就有了,所以人称真应庙可能是徽州最早的“祠堂”。据《歙淳方氏会宗统谱·真应庙》记载:该祠庙北宋端拱元年(988),由其族裔方忠正移建到柳亭山麓,并开始置祀田,招僧人守视,宗政和三年(1114)朝廷特赐庙额“真应”;元代初年族裔方兴重新修整,清复祀产;明代洪武四年(1372),李善长复查天下姓氏,方氏列居首姓,徽州方氏宗族在真应庙祖祠立宗支板图悬挂;明永乐间(1403—1424),族众增置真应庙祀产、庙基地、祀田,还铸庙钟以载;明万历间(1573-1620)真应庙已有祀田80多亩;明弘治十五年(1503),守祠的僧人福清易庙为寺,霸吞祀产,方氏族裔方德师告到府衙,终由知府何歆判归;至弘治十八年(1506),福清又典卖真应庙祀产,方德师复控于县衙,反被系禁,久羁囹圄,官司一直打到京城,“赴阙呈奏”,结果方师德胜诉,断田归庙,福清等坐罪驱逐,这次官司历时两年,化费千余缗;明万历十三年(1586),守祠庙僧真珙和地方恶棍潘礼等又籍故侵吞庙产,方氏族裔方孟林等再上书官方,追回庙产;万历二十四年(1597)又追回强吞祀谷;万历二十六年(1599),又有人和寺僧勾结谋吞真应庙,占造屋产,经族裔方鳌等控告,追回田产。

为了保住方氏宗族祖祠,明万历间徽州方氏宗族改变了招僧守祠的方式,万历三十六年(1606)复庙业,宗内各支派合同轮司祭事,三十七年(1607)方弘静等将徽州方氏十派会同议合同并呈县衙钤印,以保祖永祀。此后,真应庙方氏祖祠经明末、清代漫长岁月的历史风霜,或兴或残。时有复兴、重修、扩充,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遭拆毁、清基,成为历史。

真应庙徽州方氏祖祠修建的兴废历史,只是徽州各宗族兴建众多祠堂的一个典例。正是在这些宗族家庙、统宗祠、宗祠、支祠、家祠的大量兴建中,徽州宗族的祭祀先祖有了一个个实在的空间,其宗法制度有了一个个实施的实体,在徽州宗族各类祠堂中,都无一例外地在寝殿中供奉着按朱熹《家礼》中所规定的先祖的神位,许多祠堂高悬着宗族祠规、族训的粉牌,在各种节日,在这些祠堂中都进行着庄严隆重肃穆的祭祖大典。祠堂,成了徽州宗族祭祀、议事、励学、警诫、执法的重要场所。徽州祠堂大多有祀田、祠产,方氏真应庙就是有丰隆的祀产才得以维持十几个世纪长盛不衰的。徽州宗族为了自身的繁盛发展,将封建宗法在徽州地域社会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还创造性地建起了各类专门祠堂,象歙县棠樾鲍氏宗族专祀孝子的“世孝祠”,专为祀女姓先祖而建的“清懿堂”女祠、黟县西递的“七哲祠”、祁门沥口“贞一堂”边的“庶母祠”。呈坎村中的“ 则内祠”、“一善堂”,绩溪龙川胡氏宗祠边的“特祭祠”。这些特色祠堂的修建,使得徽州宗族文化生态更为丰富多彩。千奇百怪的各类“专祠”的构筑,从建造规模、装饰基调到供奉对象,都进一步生动地诠释着徽州宗族文化生态的丰厚蕴涵。至今仍保存在徽州城乡的大量徽州宗祠,透过其五凤门楼高耸、马头墙矗矗的风姿,人们仍可以感受到历史上徽州宗族社会的强烈宗法信息。

广修族谱——徽州宗族宗法的血脉延续

如果说遍建祠堂,组构了徽州宗族文化生态的平面空间,那么,广修族谱,则是从历史记忆的角度,纵向构筑了徽州宗族文化生态的立体空间。

中国封建宗法重“敬宗睦族”,而敬宗睦族,除建祠堂祭祖外,最重要的就是修族谱。人们把修族谱提到了“一家之有谱,如国之有史”的高度。祖籍徽州的程颐就认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立宗法也”,“宗子法废,后世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废,人家不知来处,世无百代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也。”苏洵有言:纂修谱牒是立德、立功、立言“之一端”,“三世不修谱则同小人矣”。朱熹也提出:“谱系者,所以承天而委其命也。” 徽州宗族,不少是中原世家大族,有的甚至是皇室贵胄,阀阅之家,为了延续这种高贵血统,使后人知其根本,维系宗法一脉,徽州各宗族

方姓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方 雷:  方氏始祖。本姓姜,字天震,乃炎帝最后一帝榆罔之长子,助轩辕伐蚩尤,因功而封河南禹州之方山,为华夏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