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杜月笙故居在哪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上海市杜月笙故居在哪里,第1张

上海市杜月笙故居在上海市宁海西路(旧称华格臬路)。

杜公馆是位于上海市宁海西路(旧称华格臬路),是杜月笙生前真正居住的,由一幢中式两层石库门楼房和一幢中西合璧风格的三层楼房组成。

宁海西路182号“杜公馆”建于1926年,该处原建筑是幢前后三进的独立住宅,建筑面积1062平方米,2层砖木结构主楼内的整个客厅的用材都是当年黄金荣送给他的,包括一根楠木雕花大梁。

解放后1951年宁海西路182号“华东京剧团”使用,1955年移归“大生注射针厂”使用,1973年起由市工具设备公司使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建高架延中绿地时被人整体卖走。

扩展资料

杜月笙故居的整体布局:

杜月笙将前面中式楼房的楼下三间全部打通,改成一个大厅,一块“余庆堂”的大匾挂于大厅中央上方,中间又挂有巨幅中堂,两边为郑孝胥所书横联。红木长桌上则摆有福、禄、寿三星瓷器像,桌前的两张红木方台上各置一只高大的瓷器瓶。

大厅后面还辟出专藏书画的一小间,他人不得随意进入。后面的西式楼房,杜月笙将底层作为自己的办公室、账房间和大菜间。

在大菜间里,烟榻上方悬挂于着杜月笙身着戎装的巨幅肖像,而在会客室前辟有一个秘书间,也充作杜月笙的书房。

-杜公馆

青年报-杜公馆:曾经上海滩的“最大面子”

“西方之乐为镛,东方之乐为笙。”这是章太炎在与杜月笙交好时引用的一句话,杜月笙也因此把自己名字中的生改为笙。1888年出生的杜月笙在中国近代史上注定是抹不掉的人物,每一个时期对他的评价都是褒贬不一,近年来甚至网上有一些论调认为“做人要学杜月笙”,杜月笙在网上俨然成了成功学的导师。不可否认的是杜月笙在做人方面有一番学问,但是这仅仅是他人生经历的冰山一角,更多的时候杜月笙是以一个恶人的形象展现在普罗大众的面前。

杜月笙的家庭极其贫困,他的儿童经历也相当坎坷,父母早早双亡,跟着舅父生活的杜月笙没能接受完整的家庭教育,因此从小到大他终日与无赖为伍,吃喝嫖赌样样俱全,据说因为一次较大的赌博失败,杜月笙被舅父痛下决心送走,由此来到了上海当人家的学徒,祈求谋得一份生计。

不愿安分的杜月笙很快就跟上海的青帮搭上关系,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因缘际会之下,他到了黄金荣手下做事,这也是杜月笙人生最重要的转机。在黄金荣的门下杜月笙兢兢业业,基本干的都是最底层没人要做的活,也因此备受黄金荣的妻子林桂生的赏识,在一次手气绝佳的赌博中,林桂生大手一挥给了杜月笙2000元大洋,想看看杜月笙如何处理这些钱,以此来判定他的培养价值。深谙领导心思的杜月笙拿着2000大洋,既没有购置房产,也没有迎娶小妾,而是把这些钱分给一开始跟他同甘共苦的小弟。这样的举动被林桂生告知了黄金荣,黄金荣暗自感叹杜月笙恐怕是以后上海滩的龙头老大。

其实说到底杜月笙在为人处世方面就是圆滑,懂得察言观色,明白江湖大义,也懂得家国情怀,所以杜月笙在一步步往上走的同时,也在不断的积蓄自己的势力。人情练达是杜月笙的交友法宝,他羡慕和尊敬读书人,乐意与读书人为伍。比如章太炎,杜月笙不管何时何地看到章太炎都对他毕恭毕敬,通过自己的一系列诚心举动获得了章太炎的认可,也有了后来的改名事迹,从此杜月笙也在上海文化圈子里混开。

如同一开始说的一样,做人圆滑左右逢源只是杜月笙人生经历的一角,非要说“做人要学杜月笙”自然也是有理可依,然而杜月笙做人方面给世人留下的印象更多的毒辣。人道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杜月笙虽然喜欢附庸风雅,但是他却不算得上君子,能够在上海滩呼风唤雨,杜月笙跟鸦片是离不开的。据说英国学者的乔纳森在自己著作的书中就讲述了杜月笙如何经营生意,以此来大发国难财的。为了能够在鸦片贸易之中获得利润,杜月笙甚至可以让商人和官员同桌吃饭,观察双方的态度,一旦有不符合他的意见的,下场并不会太好,著名的蘑菇宴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说到底杜月笙的做人是有条件限定的,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完人,更符合他的形象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关于杜月笙的评价历来都是众说纷纭,有个最有意思的现象是为什么大家要去学习一个争议十足的人物,从鸡蛋里挑骨头,而不去学习一个正面的人物,这或许是在如今节奏紧张的 社会 里人们内心的需求有关,另辟蹊径成了很多底层人士希冀的方向,虽然微乎其微,但看起来却并非不可能,因此所谓的杜月笙做人哲学在网上流传开来。

《人心至上》这本书出自网络作家雾满拦江之手,虽然是个网络作家,但是他的文风偏向于解析人物,从独特角度分析某个特定人物,擅长写底层小人物的成长之路,而杜月笙的经历跟他的写作风格几乎完美契合。作者对于杜月笙的研究可以说是非专业领域内最用心的,只要是杜月笙的一手资料他几乎不放过,期望以最直观的方式为大家展现真实的杜月笙。通过对种种资料的分析,作者成功地把杜月笙的一生糅合在了《人心至上》这本书里。草根逆袭的故事常见,但是像书中写作的杜月笙草逆袭的故事却十分罕见,因为书中大部分内容都更接近于真实,因此这本书堪称杜月笙人物传记的首选。

上海皇帝

三大亨里,要说名头最响,声望最高,实力最强,非杜月笙莫属,他是中国近代史里相当传奇的一个人物,有“三百年黑帮第一人”和“上海皇帝”之称。

从水果小贩到黑帮老大,从小混混到企业家,从流氓地痞到社会名流,杜月笙是如何做到黑白两道通吃,商界政界无往不利的呢?他都有些什么过人的本领呢?

杜月笙语录

做人有三碗面最难吃: 人面,场面,情面。

杜月笙,原名杜月生,生于1888年,江苏川沙人,早年父母双亡,年少时以卖水果为生,有高超的削梨手艺,故有两个绰号,一个是“水果月笙”,一个是“莱阳梨”。

14岁时,杜月笙拜青帮陈世昌为老头子,经陈世昌介绍,进入黄金荣的黄公馆打杂,在黄金荣妻子林桂生生病期间,他因尽心尽力服侍而获林桂生赏识,推荐给黄金荣重用。

通过一系列事件,杜月笙逐渐取得黄金荣的信任,让其负责经营赌场“公兴俱乐部”,由于他善于结交,极具手段,从此平步青云,飞黄腾达。

他成立“三鑫公司”,垄断法租界鸦片生意,开设赌场,大量聚敛钱财,广交名士,不断提高社会地位。

民国总统黎元洪下台后,流落于上海,杜月笙热情款待了他,有感于杜月笙的义气,黎元洪秘书长饶汉祥为他撰写对联:“春申门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

这副对联他很喜欢,挂在家中客厅两楹之上,因此有人称他为“当代春申君”,此语虽有吹捧之嫌,但也说明他待人处世确有一套,下面几个故事,足以说明这一点。

脾气

一般人飞黄腾达后,都特别忌讳早年落魄的历史,有人提起就会愤怒不已,杜月笙是个例外。每次回故地,都有一帮乞丐围着他,扯开嗓子大叫:“莱阳梨,给点钱!”杜月笙从不生气,反而叫手下多给点。

顾嘉棠是杜月笙手下的好兄弟,一直跟随杜月笙打天下,有外人时,他对杜月笙毕恭毕敬,但私下里,他却总爱拿杜月笙打趣,拿水果送到杜月笙面前:“削一个。”杜月笙总是笑着接过去,从没丝毫不快。

有一次,杜月笙到军阀范绍曾家做客,当时满屋子的人,他一时手痒,拿起一个梨和水果刀,转眼间就将一整只梨皮呈螺旋形削下。有客人看得惊讶,赞叹说:“杜先生,你这削皮的本领真了不起啊。”

杜月笙淡淡一笑:“老兄,亏你还是外面跑的人,我是卖水果出身的,你竟然不知道?”

杜月笙语录

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

黄金荣与杜月笙基本没发生过利益冲突,唯一一次是在黄金荣退休之后,黄的门徒陈培德犯了案子,被关进淞沪警备司令部。碰巧逮捕陈培德的是杜月笙的门生,这下黄金荣不高兴了,一口咬定杜月笙故意扫他面子,怒气冲冲地要召见他。

第一时间赶到黄家后,杜月笙见一堆人守在黄的身边,可黄却全然不理他,只自顾自地抽大烟。黄不说话,杜只能乖乖站在一旁一声不吭。

等三筒大烟抽足,黄金荣总算开腔了:“我也老了,愿打愿杀随你们的便。”杜月笙接过话:“您老有什么吩咐尽管说,哪个敢违抗呢?”黄东拉西扯支吾了半晌,最后才高声吼道:“陈培德犯了什么错?”

这一声吼,把杜月笙吼愣了,陈培德是谁?这种发生在最底层的小事,哪里值得他去关注?但他二话不说,马上跑到门边打电话,安排手下去息事捞人。虽然是被冤枉的,但整个过程,杜月笙一直和颜悦色,不曾皱过一丝眉头。

识人

大律师秦联奎未成名前,托朋友朱如山带他去杜公馆见识一下,进去后看到别人在推牌九,一时手痒,赌了几把,转眼就输了四千大洋,结清赌帐后,他黯然离开,懊恼的表情被杜月笙瞅个正着。

待他走后不久,杜月笙便问朱如山:“你带来的这位朋友,是做啥事情的?”朱如山如实相告,他叫秦联奎,是个开业不久的小律师,原本只说来看看热闹,没想他会下注输钱。

杜月笙把那张四千元的庄票递给朱如山,说:“当律师,用心血,摇笔杆,逞口舌,能有几个钱好赚?我实在不想赢他的钱,请你替我退还给他。”收到钱后的秦联奎十分感激,从此成为杜月笙的头号法律顾问。

杜月笙语录

人可以不识字,但不能不识人。

国学大师章太炎晚年在苏州讲学,原本没打算结识杜月笙,但他居住在上海租界的侄子与人发生纠纷,他名声虽大,但无权无势,无能为力,只好拉下脸求杜月笙帮忙。

杜月笙没啥文化,却一向尊重和仰慕知识分子,他帮章太炎的侄子摆平了纠纷,事后又亲自到苏州拜访章太炎,向他报告调解过程和结果,临走时,杜月笙悄悄将一张两千银元的支票叠成方块,压在茶杯底下。

在送了一笔厚礼的同时,又顾全了大师的面子,杜月笙此举让章太炎感动不已,从此对杜另眼相看,他不但引经据典,将“杜月生”改名为“杜镛”,号“月笙”,并亲笔为其修订家谱,将出身卑微的杜月笙变为名人之后。

口碑

1930年,法商水电公司员工罢工,法国驻上海领事请杜月笙出面调解,杜月笙说:“工人薪金每月要加5角,罢工期间的工资要照付。”法商公司答:“罢工期间工资可以照付,但薪金只能增加4角。”杜月笙说:“好,那就说定了。”

没想到复工条约签订后,法商公司却临阵赖账,只答应每月增加工资四角的条件,却不肯支付两千三百多工人罢工期间的工资,工人群情激愤,眼看复工就要流产,杜月笙说:“罢工期间的工资,法商公司不付的话,全部由我来付。”

为此,杜月笙足足支付了30万大洋,但“杜先生”的口碑,也由此深入民间。

杜月笙语录

做事要刀切豆腐两面光。

有一年,金融巨子陈光甫的商储银行遭挤提,他向国民政府财政次长钱新之求助,钱新之让他去找杜月笙,当晚陈光甫来到杜月笙府上,杜月笙对陈光甫只说了一句:“明早开门之前,商储银行见。”

次日上午,商储门口来了一队小汽车,为首的一辆牌号是“7777”。上海人人皆知这是杜月笙的车。杜月笙跨出车门,申报存款三百万元。见杜先生来存钱,挤兑的客户顷刻散去。杜月笙只亮了个相,一场金融灾难便平息了。

处世

孟小冬,人称“冬皇”,大名鼎鼎的京剧名伶。几次与名满天下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唱对台戏,让梅兰芳顿生爱意,梨园同行,惺惺相惜,不久二人便喜结连理。

北平肄业学生王惟琛,是孟小冬的超级脑残粉,因梅兰芳娶了他深爱的女人,怀恨在心,携枪闯入梅家刺杀梅兰芳未果,却误杀了梅的朋友张汉举,事件轰动全国,孟小冬难承压力,加上被梅兰芳原配福芝芳多次欺辱,孟小冬终下决心与梅分手。

几年之后,在杜月笙四太太,也是她的好姐妹姚玉兰牵线做媒下,孟小冬到上海跟了一直仰慕她的杜月笙。1949年,杜月笙60大寿,梅兰芳专程赴上海唱堂会祝寿,街坊们纷纷打趣,不知道杜月笙会不会将孟小冬还给梅兰芳?

**《梅兰芳》里,章子怡饰演的孟小冬

1950年,杜月笙准备带全家赴法,掐指算了算,一共要办27张护照,这时,孟小冬在旁边说了一句:“我跟着去,算丫头还是算女朋友呀?”

杜月笙一愣,当即宣布尽快与孟小冬成婚。结婚那一晚,孟小冬的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一生傲气的她,最终也算是有了真正的归宿。

想看杜月笙和孟小冬之间的故事,可以看**《上海皇帝之岁月风云》,想看梅兰芳与孟小冬之间的故事,可以看**《梅兰芳》。

杜月笙语录

我的处世之道,尽在一个诚字!

吴开先担任国民党上海负责人时,杜月笙多次托人请他吃饭,但吴看不起杜,每次都拒绝了他。因为请的次数多了,有时实在找不到借口,就先答应后爽约。即使这样,杜月笙依然没有放弃,照样三天两头托人请他。终于有一次,吴被缠不过,横下心来,决定赴约。

这一天,吴开先准时出现在杜家,大门口,杜的总管万墨林正毕恭毕敬地等候;二道门,杜的头号法律顾问秦联奎毕恭毕敬地迎候;到内厅,杜月笙一身长衫,满面春风,见吴进门,起身相接。

看到杜月笙礼数如此周全,吴开先不由心想:前几次答应来时,他们也曾这样等过我吧?试想三人等了又等,盼了又盼,最后没等到人,该有多失望?于是,抱愧之情油然而生。

杜月笙说的第一句话是:“老早就想约吴先生过来坐坐,却因为我这里总是人来人往,实在太忙,所以一直拖到今天。”似乎吴开先此前多次爽约的事,根本没发生过。吴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好含糊说道:“岂敢岂敢。”

此后,两人成为生死之交。

临终

1949年解放前夕,国共双方都在争取杜月笙,一边让他留在上海,一边让他过去台湾,但两边都被杜月笙婉言拒绝,他选择了去香港。

两年后,在香港的杜月笙病入膏肓。处置遗产时,身边仅有11万美元。遗产分配如下:每个太太拿1万美元,儿子拿1万美元,没出嫁的女儿拿6000美元,出嫁的拿4000美元。

然后他让大女儿杜美如打开家里的保险箱,保险箱里装着满满的借条。最少的一张是5000美元,最多的一张是500根金条。杜月笙一张一张全部撕掉,子女们非常不解:“为什么要撕了?”

杜月笙说:“我不希望我死后你们到处要债。”沉默了一会,他又说道:“借出的,表面是钱,实际是人情,感恩的,永远会记得我们杜家的好。不感恩的,你去要账,可能换来牢狱之灾。”

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病逝,终年63岁,他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没有希望了,可你们还有希望,中国还有希望。”

PS:感谢从良匪兵提供资料!下回最后一个,张啸林。

上海市杜月笙故居在哪里

上海市杜月笙故居在上海市宁海西路(旧称华格臬路)。杜公馆是位于上海市宁海西路(旧称华格臬路),是杜月笙生前真正居住的,由一幢中式两...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