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到大通有多少公里
西宁到大通,自驾车1个小时左右,驾车路线:全程约396公里。西宁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中游河谷盆地,是青藏高原的东方门户,古“丝绸之路”南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西北交通要道和军事重地,素有”西海锁钥“、海藏咽喉之称,是世界高海拔城市之一,也是国务院确定的内陆开放城市,中央军委西宁联勤保障中心驻地。
名胜古迹
苏家堡故城
苏家堡故城坐落于景阳镇苏家堡村东,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城堡东、西长500米,南、北宽400米,墙体夯土板筑,四个城角分别有一个角楼的楼台基,城内西南郊南墙一侧和西北角西墙一侧以及东城门、西城门的南侧各有一条长约30米、宽约3米通往城墙顶部的马道。该城堡军事设备构筑布局严谨规范,规模宏大,是青海省省现存唯一较为完整的古城堡。
明长城
修筑于明代,是世界上海拔最高、保存最完整的明长城遗址,现存50245米,东起大通与互助县交界的阎王边,西止大通与湟中县的交界处,有夯土墙体、山险、山险墙,壕沟、敌台、烽火台、随墙壕、石墙、关堡等。主要用于防御明正德年间游牧于青海湖地区的蒙古卜儿孩部,以及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从内蒙古河套地区进入青海湖地区的土默特部俺答汗部属对明西宁卫的侵扰,是西宁卫城重要的外围防御工事。此段长城被专家誉为青海八达岭,现已列入国家长城保护计划,重点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
会宁寺
百年古刹会宁寺位于景阳镇土关村,据考证,建于明弘治年间,是一处藏传佛教寺院,现存歇山式大殿一座,迄今仍然为创建时的原物。会宁寺与明、清及民国“改土归流”前的西宁东李土司、西李土司的祖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对于研究这一时期青海土司的历史以及土族历史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文物古迹,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惠寺
青海五大黄教寺院之一,原名郭莽寺,位于东峡镇衙门庄村北侧,距县城15公里,与鹞子沟隔东峡河相望,距今已有360年的历史,原寺建于清初,几经兴衰变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民族宗教文化遗产,如今新建的大经堂器宇轩昂、金碧辉煌,寺内佛宝文物众多,香火旺盛,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盛,成为信众礼佛祈福和游客观光旅游的胜地。
城关文庙
城关文庙位于城关镇城关村城关中心学校院内,依照西宁文庙式样仿建于清代是大通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缩影。文庙坐北面南,在它的中轴线上从南至北主要分布着照壁、泮池、棂星门、戟门、大成殿等建筑,并且将文庙大致分成了三个院落。
桥头公园
桥头公园位于桥头镇北侧,始建于1984年,初建时占地面积150亩,现扩至180亩,园内可同时容纳15万人游憩。被赞誉为西宁市新八景之一。
元朔山
元朔山又名老爷山,位于西宁市北约40公里,大通县境内。大通县老爷山风景名胜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山上有火烧台、老虎洞和古寺庙遗址。主峰西南皆为悬崖绝壁,北面与牦牛山相对,为西宁市旅游胜地之一。
娘娘山
娘娘山位于大通县桥头镇西侧,距县城5公里。起于黑林,止于景阳川,环绕县境西南部,首尾50余公里。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与老爷山对峙。主峰海拔为4010米,天然林区有12000亩。
察汗河国家森林公园
察汗河森林公园位于青海省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宝库乡,位于227国道旁,距西宁市80公里,距大通县45公里,公园总面积3114公顷,2001年确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园内以石林、瀑布、园林构成景观。
达坂山
达坂山地处青海省大通与门源两县的交界处,是青海通往甘肃的交通要道。在青海高原的众多的山峦中,达坂山只能算小字辈,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达坂山在高原声名显赫。达坂山南北两侧的河谷地区海拔高度相对较低,气候凉温是青海重要的农牧业地区,特别是北侧的宽阔浩门河谷全部种植着小油菜,成为国内闻名的百里花海。南侧的大通县为青海省重要的春小麦生产基地。南侧的宝库峡及察汗河国家森林公园、黑泉水库景色迷人。
宝库石林温泉
宝库石林温泉距石林800米,水温达50度左右,水流量每小时15立方米,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唯一一处温泉资源。
鹞子沟风景区
鹞子沟风景区是以云杉纯林为主,伴生有白桦、山杨和人工落叶松林为辅的针阔混交天然次生林区。位于大通县东北部,距县城18公里,省会西宁53公里。景区主要由克麻沟、鹞子沟和老虎沟等组成,公园面积为1633.1公顷,海拔2450--3200米,年均温度为29℃。
元朝时,土族地区归元廷封授的土官管辖。明朝统治者继承元朝“封土司民”的政策,对他们“待之以礼、授之以官”,命其 “各统其部落,以听征调、守卫、朝贡、保塞之令”(《明史·职官志》)。
清灭明后,土族地区的各土司先后率部归附于清朝,清承明制,发给其号纸印敕,准其照旧承袭,是为土司。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又授予东李土司李化龙之弟李化鳌世袭百户之职,是为小李土司。据清代部分史志记载,清代甘、青土族地区的土司共有十八家之多,其中青海土族地区十六家,即:东祁土司、西祁土司、东李土司、西李土司、吉土司、纳土司、陈土司、赵土司、辛土司、阿土司、冶土司、甘土司、朱土司、喇土司、汪土司、小李土司(李南哥后代)。甘肃卓尼勺哇土族原共有三大部落,藏文史籍中称为勺哇三族。明、清至解放前夕,勺哇土族属杨土司管辖,为上治三旗的勺哇旗,由力吾、拉代、的力、汇十那、萨迪、拉叭等七族组成。
清代自雍正、乾隆以后,土司权威有所削弱。到了清末,土司已处在名存实亡的境地。明、清时期,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土族地区后,青海互助土族地区出现了一种与封建土司制度并存的土官制度,这是 地方政教合一制度在青海互助土族地区的延续和发展。
明、清时期,土族的经济、生产有了较快的发展。土族已从一个主要从事畜牧经济的民族,发展成了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兼营畜牧业、手工业的民族。由于河湟一带原有的农业基础较好,加之中原先进耕作技术的不断传入,促进了该地区土族农业经济及与之相伴随的手工业(如酿酒、纺织等)的发展。明、清时期是土族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为以后土族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以后,随着甘、青地区马家军阀势力的不断扩大和发展,除一少部分土族仍归封建土司统治外,大部分土族则由马家军阀所控制。
1929年元月,青海建省。1930年,青海土族聚居的民和、互助、门源等地相继设县,该地区的土族始归由县府管理。1931年8月,南京国民 下令废除土司制度(互助土族地区政教合一的土官制度已于1930年废除)。这样,延续300余年的土官制度被彻底废除。
1938年,土族各村编组实行保甲制度。当时充任区长、保长、甲长者,仍以旧时的土司、土官或具有权势的上层分子占绝大多数。这一时期,由于马家军阀实行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迫使土族人民或隐瞒自己的民族身份,或流落他乡,土族人口因此锐减。此外,自明、清以来,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土族地区的广泛传播和发展,土族群众笃信佛教,多送子弟入寺为僧,这也影响了土族人口的正常增长。据有关调查显示,1930年以前,青海土族地区各土司所辖人口仅38,000余人。1933年,青海土族仅有30,000余人,其中互助县约1,000余户、近7,000人,民和县约2,000余户、10,000余人,乐都县312户、6,300人,大通县约5,000余人,共和县24户、89人(丘向鲁《青海各民族移入的溯源及其分布之现状》,载《新亚细亚》1933年5卷3期)。到1949年,互助、民和、天祝、大通等地的土族共有4万人左右。
为摆脱马家军阀统治,土族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1945年,一些土族士兵参加了反抗马步芳统治的乐家湾兵变。
1949年9月5日,中国人民 解放了西宁市,统治青海各族人民近40年的马家军阀政权彻底覆灭。
1954年2月17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土族地区第一个自治政权——互助土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互助土族自治县。1985年11月6日,根据青海土族人民的居住特点,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了青海省民和县建制,设立了民和 土族自治县;撤销了青海省大通县建制,设立了大通 土族自治县。至此,实现区域自治的土族人民约占总人口的71%左右。另外,在一些土族居住比较集中,但人口少的地区也设立了土族乡
1《中国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版,199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共青团中央颁发的第二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专著奖
2《〈大日经〉译释》,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湾)1997版
3《一行及其佛学思想》,《法藏文库》第39册,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台湾)2001版
4《土族中的萨满教遗俗》,《社会科学参考》1985年第24期
5《关于汉传密教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法音》1989年第1期,1992年获青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三届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6《论一行的佛学思想》,《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3期
7《五台山文殊信仰与密宗》,《五台山研究》1989年第2期
8《元魏译经考略》,《青海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9《法门寺出土文物中有关密教内容考释》,《首届国际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版,1994获青海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三届青海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0《千钵文殊的产生及其影响》,《五台山研究》1994年第3期
11《尊胜陀罗尼及其影响》,《1992年佛学研究论文集——中国历史上的佛教问题》, (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版
12《禅宗北宗与密宗的关系》,《华林》第1卷 ,中华书局2001年版
13《密教哲学的基本论题及其重要概念》,《世界宗教研究》2002年第1期
14《论空海的六大缘起论》,《世界宗教研究》2004年第2期
15《略论密宗教法在中日两国的演变》,《空海入唐1200周年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
16《密教论考》,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版
17《土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佛教世界观对中国古代地理中心观念的影响》,《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9《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民族观的嬗变》,《西北民族论丛》(2006年)第4辑
20《论宗教与民族认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21《土族为吐谷浑后裔新证》,《西北民族论丛》(2002年)第1辑
22《羌浑并为西夏主体民族考》,《西北民族论丛》(2003年)第2辑
23《李土司先世辨正》,《西北民族论丛》2005年第3期
24《关于土族史研究中的若干问题》,《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2006年第1期
25《土族名称考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东祁土司。青海最大的土司是东祁土司。东祁土司是明清时期湟水流域势力最大的四家土司之一(其他三家为西祁土司,东李土司,西李土司),蒙古族,始祖朵尔只失结,清时居住于甘肃碾伯县胜番沟(今青海省乐都县寿乐镇引胜沟),明时被赐姓为祁姓,因世居湟水东部且区别于西祁土司而称东祁土司。
青海李土司在明朝时期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知名统治者,他在藏汉交界地区担任土司长达27年。他不仅率领族人建立了李家城镇,还大力发展农业和商业,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此外,他还积极拓展农业生产园地,沿着黄河流域修建了水利工程,改善了当地温室的生态环境,使得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大幅增长。
在李土司的统治下,藏汉交界逐渐安定,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提高,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李益的简介记载他是唐朝皇室成员,是一个著名的人物,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很少有人知道他。
李益的个人资料指出,他是神武军的创始人,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吴王李恪的孙子,张掖郡王李琨的儿子。有志气的年轻人李益,曾担任各州刺史,管理有方;后来被授予帅印,立下赫赫战功。79年,李益在石宝城一战中击败吐蕃,使两国数年无战事,人民安居乐业。他的军旅生涯也让他的祖先受益匪浅。732年,在白山之战中击败Xi和契丹,活捉了敌军首领,将起义军驱逐千里。1973年,李益成为太子姓氏。那年十月初三,李毅病倒了,后来因病去世。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他死后,唐玄宗深感痛惜,尤其是满清的文武百官。
李易剧照
李易十几岁时就有相当大的抱负。他尊敬长辈,与家人关系融洽。因为他养大了弟弟李炎,被誉为友爱的典范。710年,李益成为太子的仆人,在徐州兼职司机,并被封为印青光禄大夫。李益作为长子,本来应该自然继承爵位,但他坚持要让给弟弟李_。唐中宗欣赏他的品质,所以他被封为河王作为榜样。李益后来继承了李涛的称号。通过李益的简介,人们可以知道他不仅是一个军事家,而且是一个节操很高的人。他的事迹值得后人学习。
李益的成就
李易一生身经百战,成就主要体现在对外作战上。
唐玄宗雕像
李毅取得了许多成就。72年元月11日,唐玄宗任命李益为河东、河北行军副总指挥,由西北调至东北,领兵攻Xi、契丹。28日任命住建部部长助理裴耀庆为副总经理。三月,李毅率领裴耀庆、赵等兵分多路进攻。张寒军团率先迎战Xi和契丹士兵,Xi和契丹逃跑了。鲁先锋将军吴承志告诉赵:和契丹是不可低估的敌人。前几天我们撤退了,不是因为怕我,而是想诱敌深入我。我们最好的办法是等着瞧。然而,赵仍然固执己见,领兵追赶。之后在白豹与契丹、Xi的军队激战。但敌军埋伏突然出现,唐军大败而逃。
幸而吴率领本部兵马,从西面进攻契丹军队。契丹和Xi的军队抵挡不住,开始撤退。26日,李翊率主力部队赶到,奋起直追,大败Xi、契丹,击毙、俘虏敌军众多。但屠却率残部突围逃走,余部逃往山谷。Xi土司李世索高率五千余人投降,李毅大获全胜。唐玄宗册封李世石索高,并安排随他投降的5000余人回到幽州义县,重新建立县城。李世石被任命为益州刺史。李益的功绩在于同时维护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李易的评价
李益,唐朝皇室成员,是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军。世人对李易评价很高。
唐玄宗画像
因为李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他经常被别人羡慕。他有很多贡献,朝廷其实并不知道,也无法通过奖励来评价他的贡献。可惜这些都很难考证。74年,李毅出任朔方兵部兼节度使。同年,李益因国家物资短缺建议允许私铸,但因仓部郎中魏伯阳反对而搁置。后来因为这件事的牵连,被贬为衢州刺史。此后历任滑、淮刺史。70年六月,李毅被封为太子司。73年,升为太子太师;同年十月初三,时任太子太师的李毅因病去逝,享年八十多岁。唐玄宗得知消息后后悔了很久,追授他为太尉。
史料中有许多
西宁到大通有多少公里
本文2023-10-14 05:14: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9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