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烈主讲萃升堂是萃生里的缘由吗?
书院是中国古代藏书与讲学之所,始于唐而盛于宋。历代不少有名学者都在书院讲学。有人把“岳麓书院”看做是中国最早的学府,这座书院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年)创立,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今,是举世罕见的“千年学府”。
东北的书院以周恩来少年读书的铁岭“银冈学堂”,即原“银冈书院”为最早,这座书院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建立,迄今已有三百多年了,应该说是东北最早的高等学府。
萃升书院
而沈阳最早的高等学府恐怕就是始建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至今已有二百九十多年历史的“萃升书院”了。萃升书院又名“沈阳书院”,它与铁岭的银冈书院、辽阳的襄平书院并称为“盛京三大书院”,是当时最有名气的高等学府。遗憾的是,它与银冈书院、襄平书院一样,都没有像岳麓书院那样接续下来,成为真正的现代大学。
沈阳的萃升书院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奉天府丞任奕创建,院址在天佑门(小南门)府丞公署之东。初创时仅有房舍三楹。乾隆元年(1736年),工部侍郎李永绍在德盛门(大南门)内街东、学宫之西(今沈河区朝阳街175-1号、沈阳市圆珠笔厂院内,现朝阳一校内西北侧)建立义学,不久改称“沈阳书院”。后经府尹霍备倡导,公私捐款,扩建讲堂五楹、斋舍二十一楹。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学宪、书法家欧阳瑾将亲自书写的“萃升书院”匾额悬于沈阳书院仪门之上,以不忘萃升书院初创之功。从此,萃升书院与沈阳书院合二为一。为了资助书院办学经费,又在奉天、锦州两府拨给学田,并借钱营息。入院学习的学生都要经过严格的考试,另外每年还要举行数次课考,依据成绩分别给予伙食(膏火钱)和用费的奖励。
关东才子、“压倒三江”的王尔烈于嘉庆四年(1799年)以大理寺少卿致仕后,即来盛京主掌萃升书院,并书写“沈阳书院”匾额。
他的书法宗法二王,清秀匀亭,一直悬挂在书院大门之上。与高鹗同续《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程伟元(字小泉),在任盛京将军晋昌的幕僚时,也应聘到书院讲学。东北著名诗人金朝觐曾在其门下授业,他在《题程小泉先生画册》中有“临池学作字”之句,说明金朝觐在萃升书院修业时跟程伟元学过书法。有王尔烈、程伟元等这样名气的“大学教授”,各府州县的一些优秀学子纷纷前来就学。
王尔烈书法
道光年间,邑绅、翰林院庶吉士、著名诗人王树滋捐巨资重修书院,并于庶常馆后新建文昌阁,门左为孝子祠,右为节妇祠,书舍由十余间扩大到二十余间,每三间一院。经过道光年间几次重修,书院始具规模,整个书院雕梁画栋,厅堂宏伟,显现一派庄重、肃穆之气。同时,又重新制订了《书院条规》,公、私对书院的经济支持也有所增加,书院对外的影响也日益扩大。
萃升书院历届山长(主持书院的院长,亦称主讲),由绅董公荐德高望重的有学之士来担任。如道光年间进士刘文麟曾主讲于萃升书院。他原在广东任知县,为总督林则徐所器重,后因触忤上官而被弹劾,遂转归故里,在盛京文坛上负有盛名。又如同治年间进士曾培祺,曾任国史馆编修、御史,因丧父而回籍,主讲于书院多年,他也是诗文名家。稍后如尹果、李维世等,都是名噪一时的学者。他们担任书院学长时,都培养出许多人才。
清代中叶后,书院成了学子科举考试的进修场所。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转聘内阁学士尚贤主持书院,开设时势策论,讲求实学。三年后,萃升书院改为校士馆,延请广宁举人刘春烺任主讲,按科场定制,改学经义策论。日俄战争时,俄军占据院舍,抽梁引火,肆为马厩,使这所具有悠久历史的高等学府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此后,奉天教育总会以书院为会址,经过几次修葺,大体恢复旧貌。
张学良
1928年,张学良主政东北,一些学者极力建议重新开办萃升书院,专门讲授经史文学,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得到张学良的同意并捐款数万元充作经费。于是,召集匠人将院舍修葺一新,置办了新的教学设备,又派人到各地购求图书,改文昌阁为图书馆。随后制订书院规制,由张学良任院长,文史专家于省吾担任教务长。又特从北京请来国学大师王树楠(字晋卿)、吴阉之(字北江)以及史地专家吴廷燮(字问之)为教习,后来又聘请了高步瀛(字阆仙),分别担任各科主讲。采取公开招生,最初只招收院内生五十人,院外生则无定数。设经、史、文、诗四门课程,教学方式为讲学与自修相结合,每月由书院命题进行一次论文著述考课,并拨款二百元,对成绩优秀者分别授予奖金。每逢开课,听讲者纷至沓来,课堂拥挤得水泄不通。课余,赶来求教的学人也络绎不绝,沉寂多年的萃升书院再闻琅琅书声,呈现出一派兴盛景象。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至今仍典藏着民国十六年(1927年)由奉天作新印书局印制的含有高等文范、文学、史学等部分内容的《奉天萃升书院讲义》,可见当时萃升书院的影响之大。
然而好景不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不久书院即被解散。从此,这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著名书院消失了。如今,银冈书院、襄平书院的遗址依然保护完好,唯独萃升书院已荡然无存了,只留下了一通“道光二十四年重修碑”和“萃生里(萃升)”这个地名,让人们记住它在沈阳地区文化教育上的贡献。
房毓琛:过巨流河有感
到晚清光绪年间,魏燮均所代表的诗歌现实主义传统得到继承与发扬,其代表诗人当推“辽东三才子”荣文达、房毓琛、刘春烺。三个人是志趣相投的朋友,创作观念相近,又都以诗文名于当时,所以被时人称“辽东三才子”。后来,三人的诗文集合刻为《辽东三家集》,“辽东三家”之名从此也传播开来。三位诗人都曾在沈阳学习生活与任职,并都有吟咏沈阳的诗作传下。
残梦醒铃驮,劳人自苦歌。
阴云埋驿路,大雪固长河。
民穴陵原窟,龙留陆地波。
哀鸿全在野,冬暖祝天和。
这首五律《过巨流河有感》,是“辽东三才子”之房毓琛的作品。
房毓琛,字仲南,别号心茗,清恩贡生,候选直隶州判。原籍海城,居辽阳吴家台。他自幼受父亲庭训,生有夙慧,应童子试时作七言古诗《千山胜迹》,前四句“娲皇炼石五色古,一丸飞下辽东土。长白千里来蜿蜒,到此翻身向空举……”刚出,辄被幕僚誉为“谢脁警人句”。及长,他博通典籍,嗜兵家言,尤精岐黄术。其文笔浩翰,诗韵独精,其诗集《隅梦草堂诗草》中有《田家四曲》:《田家春曲》《田家夏曲》《田家秋曲》《田家冬曲》,反映了农民一年四季的辛劳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
这首《过巨流河有感》,体现了作者一贯的创作追求。时当光绪十四年(1888年) 七月初旬,*雨为灾,沈阳以南十数县同时大水,浑河涨溢,自沈阳城东万泉河滥入,淹没城外商民数千家。大东、小东、大南、小南、大西、小西六点皆被淹,而二南尤甚。诗人过巨流河目睹此次水患过后的惨景感慨万分,于是写了这首五律。
诗的首联从“残梦”被重负的马铃声和“劳人”的“苦歌”唤醒写起。在颔联、颈联铺展一幅水灾过后巨流河畔万物凋零,雪地冰天,民无居所的凄惨图景。“阴云埋驿路,大雪固长河”,以工稳的对仗,写夏秋连绵的阴雨把大路都冲毁了,冬日的大雪又把为患一时的长河锁住了。“驿路”,古代的大路,是为驿马传东西开辟的官道。“民穴陵原窟,龙留陆地波”,写水灾把百姓的住宅都淹没了,无家可归的灾民只好回到缘穴窟而居的生活,田野上留下的是龙王发水的痕迹。
尾联两句,诗人面对遍野“哀鸿”,发出人道主义呼唤:祈祝“冬暖”“天和”。“哀鸿”,典出《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后借喻为流离失所的灾民。
房毓琛的《过巨流河有感》,真切地再现了光绪十四年沈阳周围一场洪水过后的惨景和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灾民的凄苦境遇,表达了诗人对灾民的同情和盼望“冬暖”“天和”的心愿。从中我们也窥见那个时代的诗人的可贵良知。
台安县位于北纬41°25′、东经122°21′,由鞍山市管辖,地处辽宁省中部、辽河三角洲腹地。
处在沈阳、鞍山、营口、辽阳、盘锦、锦州等辽东半岛城市的环抱之中,西接辽河油田,东临鞍山钢铁公司,靠近大连、鲅鱼圈、营口、锦州等港口。
京沈高速公路和秦沈电气化铁路横贯中部,纳入了全国交通主干线,从城区乘车到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只需40分钟,拉近了台安与海内外的时空距离。
台安县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曾有过县的建制,名曰险渎。
其遗址在今新开河镇李家
台安县
窑村孙城子屯。
当时险渎县属幽州的辽东郡(治所襄平,在今辽阳市)。
1913年设治,定名台安县。
1945年10月,台安第一次解放,成立台安县民主 ,属辽西行署(驻地锦州)领导,同年12月,划为辽宁第一专员公署(驻地辽阳)领导;1946年2月,县民主 实行战略转移, 建立台安县 ,属辽宁省管辖;1948年月1月,台安第二次解放,同年2月,成立台安县 ,先后属辽南第五、第二专署(驻地营口)和辽宁省领导,至11月台安全境解放;1949年4月,台安县划归辽西省;1954年8月,辽东、辽西两省合并,台安又归属辽宁省;1955年12月,划归辽阳专属;1959年1月,辽阳专署撤销,台安又划归沈阳专署;1964年3月,改属沈阳专区领导;1965年1月改归铁岭专署所辖;1968年7月,划归盘锦垦区;1976年1月1日,改由鞍山市管辖至今
土地资源
全县102万亩耕地土质肥沃,各类名牌农副产品享誉海内外,“银亮大米”走俏深圳和广州等东南沿海地区,年销量3万吨;“银鼎大米”远销日本、美国、叙利亚等国家,年销量2万吨;嘉禾绿色蔬菜、乔坨子网纹瓜打入沈阳、大连等地超市;台安肉鸡畅销日本、中东等10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3,000吨。
林业资源
全县102万亩耕地土质肥沃,各类名牌农副产品享誉海内外,“银亮大米”走俏深圳和广州等东南沿海地区,年销量3万吨;“银鼎大米”远销日本、美国、叙利亚等国家,年销量2万吨;嘉禾绿色蔬菜、乔坨子网纹瓜打入沈阳、大连等地超市;台安肉鸡畅销日本、中东等10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3,138吨。
渔业资源
县内地表水和地下水都比较丰富,水域总面积为303万亩其中坑塘水面5万亩,占水域总面积165%。
全县地表水总量为104亿立方米。
有饲养鱼类共24种,常见凶猛鱼类1种,其它常见鱼17种,甲壳类3种,贝类1种,淡水两栖类3种。
鲤鱼、草鱼、鲢鱼、鲶鱼为主要品种。
矿产资源
台安地下资源丰富,有石油、天然气、矿泉水及石英砂、草炭等,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1970年以来,辽河石油勘探局在境内的新台、桑林子、桓洞等地打出油气井330眼。
台安已成为辽河油田重要采油区之一。
新华镇的矿泉水经国家、省、市有关部门鉴定为偏硅酸、锶型优质矿泉水,被誉为东北第一泉。
水资源
境内大小河流14条,总长1158公里。
主要有辽河、浑河、绕阳河等3条外河,分属两大水系。
辽河、绕阳河属辽河水系,浑河属大辽河水系。
辽河从县境中部东北、西南方向贯穿(境内河段总长70公里),浑河由县境东部南下(流经台安段36公里),绕阳河沿县境西侧的东北和西南边界流过。
境内河道纵横交织,河域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458%。
地下水年安全采量10亿立方米。
气候资源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秋、冬季西伯利亚一带的寒冷干燥气团南侵;春、夏季海洋温暖湿润气团北移,台安处于其过渡带,气候变化较大。
其特点是: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干冷同季,温暖适宜,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春季风大,冬季寒冷。
编辑本段农业经济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确立了“富民产业升级、基层组织创新、村屯环境整洁、乡风文明向上、社会保障有力、群众安居乐业”的新农村建设标准,开展了“一村当先,十村示范,百村创建”和“企业联村、部门帮村、园区带村”活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实施了鞍羊路设施农业产业带开发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投资58亿元建成鞍羊路设施农业产业带,今年完成投资15亿元,新建温室大棚5000栋,其中,投资510万元为全县204个村建设公益性温室大棚204栋,建设瓜菜、葡萄、花卉等设施园区8个,鞍羊路设施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
全县温室大棚面积达到15万亩。
设施养殖业进一步发展,新建村外牧业小区30个。
粮豆总产量实现95亿斤,增长188%,创历史新高。
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完成水土流失治理14万亩,改造中低产田39万亩,完成通江子、九股河、湘水3座排(灌)水站更新改造,治理河道堤防险工险段11处,完成保护性耕作56万亩,植树造林1万亩。
人民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实施了“四清四改”工程,清垃圾8万余立方米,清粪堆、路障、柴垛45万处。
完成农村改水工程13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59%。
改造县乡公路37公里,铺设村屯砂石路200公里,乡村公交客运网络进一步完善。
完成梅园新村生物质燃气站二期工程,新建新开河镇雷屯村生物质燃气站,改厕3000座。
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提高5个百分点,广播、电视、网络整体覆盖网基本形成。
人口状况
2002年末,总人口为37万人, 比上年增加1172人,增长03%。
其中男性19万人,女性183万人,男女比例为104%。
年末,全县人口密度267人/平方公里。
年内,出生人口3151人, 人口出生率为855‰;死亡率为514‰。
总人口中, 农业人口30万人,占总人口的811%;非农业人口7万人,占总人口的189%。
全县人口分布 :
美丽的台安(16张)
全县境内共有26个民族、包括汉、回、满、壮、蒙古、朝鲜、 尔等。
其中汉族人口占987%, 人口占102%,其它少数民族仅占万分之一。
台安历史
史书关于台安的记载,为“八角台”。
明朝时,此地一片荒芜,此乃辽沈、关内之孔道,行人至此,往往迷途,不辨方向,于是有人运筹谋划,垒筑高台,以为标志,也是关外漫漫长途上的里程碑,荒漠沙海里的航标灯。
台型八角,取“八方共见”之意,故名八角台。
台安新貌
八角台址在台安城中,有遗存一处,立有碑铭,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八角台以一个“乳名”的身份,作为“喻体”指代“台安,这里有地方乡绅远见卓识、据理力争的背景故事。
清朝末年,八角台属镇安县(今黑山),当时“县街道四周筑有土围,由南至北长半余里,由东至西长一里余,周四里许,高七八尺,辟四门。
商市栉比,梨园妓馆,亦略皆备,繁盛之况,逾于今日。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分八角台、达都牛录(今台安县达牛镇)为辽中县治,隶奉天府。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在达都牛录设辽中分县,于民国两年撤销。
早在光绪末年,台安地方乡绅刘春烺、任朝武等就曾联名禀报省府,申请建治。
八角台属辽河下游,九河下稍,水患频仍,由是滋生绿林聚党,民风刁悍,加之地面辽阔,鞭长莫及,距离辽中县府太远,掌控困难,因此民众迫切要求建治立县,以求平安。
民国两年(1913年)春开始谋篇布局,当时西佛牛录(今台安县西佛镇)为八角台第一大镇,在设治选址上,与八角台势均力敌,同执“牛耳”,乡绅豪强,各有打算,利益所系,互不相让。
最后经高人运作,实力较量,最终将县府公所定在八角台(今台安县县城)。
1913年11月14日,省公属派崔国光到八角台主持设治,他以省设治委员的身份,会同辽中县知事沈兆伟、参议长程覃普到达牛分防(辽中分县)召开建治筹备会议。
他一面与辽中、辽阳、海城、盘山、黑山等邻县交涉地面,一面深入乡闾征询民意。
民国三年(1914年)3月,方案始成,拟名“台安”,“台”缘“八角”,“安”取“安宁”(一说“台”取“八角台”,“安”自“镇安县”,例如“盘锦”,为盘山—锦州之间也)。
崔国光劳苦功高,正式担任台安县第一任县知事。
设治伊始,百废待兴, 他深知地方财力困难,民心所向,走马上任,不兴土木,不讲排场,租用民房,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留有美名。
2003年,台安县府北迁,新楼落成,时值台安建县九十周年,台安举行了隆重的庆祝仪式,并发行纪念邮票一套(共16枚,内含新台安16处景点);进入新世纪以来,台安先后出版了《台安风》、《辽河水》、《康庄路》和《八角台》四部大型地域文化丛书,全方位展现了台安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诸多亮点。
于天墀>>
02
萧军>>
03
端木蕻良>>
04
王充闾>>
05
马原>>
06
邓刚>>
07
高满堂>>
08
孙惠芬>>
09
张宏杰
10
石钟山
11
唐伟
12
房毓琛
01
于天墀>>
02
端木蕻良>>
03
邓刚>>
04
萧军>>
05
高满堂>>
06
马原>>
07
孙惠芬>>
08
王充闾>>
09
张宏杰
10
石钟山
11
唐伟
12
房毓琛
01
于天墀>>
02
邓刚>>
03
端木蕻良>>
04
高满堂>>
05
孙惠芬>>
06
萧军>>
07
王充闾>>
08
马原>>
09
张宏杰
10
石钟山
11
唐伟
12
房毓琛
辽宁十大文人排行榜,Maigoo名人小编主要通过检索相关网络平台查找出生历史上所有时期,出生地为辽宁的文人,并综合考量他们取得的成就(著作、产量、荣誉头衔等)、知名度、影响力得出。名单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欢迎在末尾评论/批评指正。
辽宁十大文人
1、于天墀
于天墀(1816年~1878年),本名于华春,又名于汾,字天墀,自称半山亭主人,辽宁盖州杨运镇鲍屯人。于天墀擅文艺、工诗画,且通天文、地理、音乐、词曲诸学。于天墀是道光年间的岁贡生,科场失意后,不求仕进,设馆授徒,且一生陶醉于诗画之中,写诗万余首,传世千余首;传世著作有《于天墀诗稿》、《于华春文稿》、《天文学》、《易学》等,并多有绘画流传民间,是辽宁著名的文人之一。
详细>>
2、萧军
萧军(1907年7月3日~1988年6月22日),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田军等,辽宁省凌海市沈家台镇下碾盘沟村人,是中国全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萧军的作品富于时代特征和生活气息;洋溢着一种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正气;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和粗犷、刚劲、潇洒、豪放的风格。萧军是自1917年的新文学运动以来,中国涌现出来的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详细>>
3、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12年9月25日~1996年10月5日),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是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端木蕻良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江南风景》、《大江》,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影响卓著,为世人所流传。
详细>>
4、王充闾
王充闾,笔名汪聪,1935年2月5日出生于辽宁盘锦,是中国作协第五、六届主席团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省作协主席、名誉主席,南开大学、辽宁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曾任中共营口市委副书记,辽宁省委宣传部长、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其作品有《柳荫絮语》、《长岛诗踪》、《情满菊花岛》、《春宽梦窄》等,1998年获全国“鲁迅文学奖”优秀散文作品奖。
详细>>
5、马原
马原,1953年出生于辽宁锦州,当代知名作家。马原从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冈底斯 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是中国当代“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著名的“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影响了一大批年轻作者。
详细>>
6、邓刚
邓刚,曾用名马全理,1945年出生于辽宁大连,原籍山东牟平,中国作协全国委员,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大连市文联副主席及作家协会主席,辽宁省劳动模范,大连市劳动模范。邓刚1979年在《海燕》发表第一篇小说《心里的鲜花》,此后十余年间发表长、中、短篇小说及散文数百万字;其中短篇小说《刘关张》、《八级工匠》获辽宁省人民政府奖,《阵痛》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迷人的海》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详细>>
7、高满堂
高满堂,1955年12月20日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祖籍山东省青岛市平度市,中国内地编剧、作家,毕业于大连大学。1989年,高满堂担任编剧的农村剧《篱笆女人和狗》首播;1993年担任剧情片《大海风》的编剧;2008年他凭借《闯关东》获得第27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2014年凭借农民剧《老农民》获得第13届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长篇电视剧类最佳编剧奖;2015年凭借现实题材剧《温州两家人》获得第29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2018年5月8日担任编剧的年代剧《爱情的边疆》首播。
详细>>
8、孙惠芬
孙惠芬,1961年出生于辽宁大连庄河,辽宁文学院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孙惠芬著有中篇小说集《孙蕙芬的世界》,中短篇小说集《伤痛城市》,中篇小说《还乡》,短篇小说《台阶》、《天高地远》、《变调》、《赢吻》、《舞者》、《春天的叙述》、《女人林芬与女人小米》、《民工》、《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长篇小说《歇马山庄》、《生死十日谈》等。
详细>>
9、张宏杰
张宏杰(Zhang Hongjie),蒙古族,1972年4月出生于辽宁。张宏杰曾出版《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饥饿的盛世:乾隆时代的得与失》、《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等专著近20部,并有多部作品在港台及海外出版,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辽宁文学奖”等,2006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之“年度散文家奖”提名。他曾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地做过多场学术讲座。
10、石钟山
石钟山,1964年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当代著名作家,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石钟山1984年开始小说创伤,著有长篇小说《遍地鬼子》、《玫瑰绽放的年代》等十余部,中篇小说《父亲进城》、《幸福像花样灿烂》、《快枪手》等百余篇,计六百余万字,多部影视根据其小说改编。
11、唐伟
唐伟,笔名狂狷,出生于1970年4月,中国内地男导演、作家,现为辽宁作协会员。唐伟从事过建工技术员、校办企业经理、法律工作者、记者、编辑、教师、影视编剧、导演等工作,主要作品有《五行山下》、《八卦炉中》、《谷雨的长发》、《金丝楠木的鸟笼》、《杀兄记》等。
12、房毓琛
房毓琛(1845年~1900年),字仲南,别号心若,自号梦隅道人,原籍海城,后居辽阳(襄平)。房毓琛是清恩贡生,1894年任吉林将军延忠恬的幕僚,掌管财政,与刘春烺、荣文达一起为人们誉为“辽东三才子”,主要著作有《梦偶草堂诗集》、《辽东三家集》等。
荣文达:沈垣旅寓养疴
与房毓琛、刘春烺一样,“辽东三才子”的另一位荣文达,也是一位始终关心家乡命运的诗人。据景贤撰《荣可民私谥惠敏先生小传》载,荣文达,字可民,号亮夫。先世居山东文登县,乾隆初年移居奉天金州,咸丰十年时随其父移居昌图县,后归怀德。据说,他生性歧异,聪颖超出常儿,塾师不能授以课。后来,就学于七百里外辽阳王燮臣先生,先生奇其才不收束脩(学费)。十九岁时,昌图初设厅,厅试时,张芷生司马阅其卷后大奇,感慨地说:“吾为国家得真才矣!”其后不久,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 诸试中均列前茅,名动京师,南方学者都尊重他。他生性任侠,羡慕朱家、郭解之为人;于经史书画诗文诸学,皆能溯本穷源。光绪十一年(1885年),他以拔贡考取盛京京室学汉教习,期满以知县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被聘为奉天大学堂总教习,年五十六而卒。他的著作辑为《鹿苹斋文稿》存世,其中收《景仰山诗》等多种文体的诗文。他以“辽东怀古”为题写的八首七律,从舜禹燕秦时的辽东古迹,写到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回首各代君王,纵议兴衰风云,文笔雄健,气势不凡。他也有吟咏沈阳的诗作,其七律《沈垣旅寓养疴》诗云——
洋笳洋鼓沸城阴,郭笛溪碪寂不音。
病客听鸡憎夜永,衰翁如鹤警秋侵。
乾坤怀古悠悠泪,欧亚伤时耿耿心。
闻说翠华西返跸,荒原风霜可胜禁。
这首荣文达在沈阳旅舍养病时写就的短诗,感时忧国,厚重沉郁。从诗中所反映的史实看,当写于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于7 月21 日仓皇西逃至西安,又于11 月返回北京之后的秋冬之交。
诗的首联以深沉凝重的笔触勾描了一幅沈阳城内在帝国主义势力入侵后,洋人趾高气扬,乡土百姓一片寂然的压抑景象。“洋笳洋鼓”在城内四处奏鸣,而“郭笛溪碪”则沉寂无声了。“郭笛”,布谷鸟的叫声类似“郭公”,所以古人常以“郭公”谓布谷鸟,布谷鸟的叫声亦被谓为“郭笛”,此处泛指乡音。“溪碪”,“碪”同“砧”,溪水拍打着发声的砧石上发出声音,亦当为乡音、山野之声。所以“郭笛溪碪寂不音”,是说我们自己的乡音乡乐被压抑着沉寂了,以乡音乡乐代乡土百姓。在颔联中,诗人以“病客”“衰翁”自谓,表达在沉寂中盼天明的愿望,发出防“秋侵”的警号。“病客听鸡憎夜永”,写盼望听到雄鸡啼晓已到了怨恨夜长的程度,“衰翁如鹤警秋侵”,写自己虽然是带病的“衰翁”,却鹤立般警醒着秋寒秋霜的侵袭。而“夜永”、“秋侵”在诗中的寓意是十分明显的,用以比喻外国侵略者带来的黑暗与伤害。颈联中诗人进一步表达了忧国忧时的情怀。“乾坤”,天地也。“欧亚”,泛指世界。两句以富于情感的语言呈示诗人面对帝国主义者对华侵略的步步深入且已殃及辽沈的现实,痛心而忧虑。如唐代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云“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尾联中,诗人表示犹寄希望于清王朝,有了这个希望霜刀风剑皆可胜禁也。“闻说翠华西返跸”,是说已听说因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而逃往西安的圣驾已从西安经河南洛阳返回北京。“翠华”,此处指圣驾。汉《上林赋》云:
“建翠华之旗”即天子之旗,以翠羽为饰。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京时,光绪帝也在行伍之中,当属“圣驾”出行。荣文达作为奉天大学堂的教习在当年还不可能对清政权和慈禧太后有清醒的认识,因而对他们抱有希望与幻想,以为他们“西返跸”,清王朝还会有复苏的可能,这是历史的局限在诗中的反映。
但荣文达的希望很快被冷酷的现实扑灭了,庚子事变与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清政府与十一国列强签订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使中国主权丧失空前严重,清政府从此已完全屈服于外国侵略势力,中国已完全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政府愈加腐败无能,百姓生活更加苦不堪言。
当我们回顾清代后期,从嘉庆、道光年间迄至咸丰、同治、光绪、宣统这些帝王统治时期清王朝日益衰落的历史进程和这个进程在文学上(尤其是在诗歌中) 的反映时,我们发现,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们,一方面发扬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他们的诗作能够真切地反映他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人文精神,同时,诗人们也常以推动社会发展的文化建设者的身份,以诗或其他文学形式为工具,自觉投入到积极的文化建设中去,为发展地域文化、建设乡土文化尽心尽意。我们在已欣赏到的清代前期诗人咏沈阳的诗作中,陈梦雷选定的《留都十六景》诗,沈仕临等选定的《万泉八景》诗作等,都属于后一种情形。
自然,我们这样粗略的分类,并非肯定地说那个时代的诗人在进行创作时就已具备了这样的自觉,有许多具有现实主义写作特色的诗人的作品,常常既具有为社会生活写实的属性,又具备促进城市文化、乡土文化建设的作用。如我们刚刚欣赏过的“辽东三才子”之一刘春烺的诗作《沈阳杂咏》,既是作者热爱万泉河,热爱沈城的真挚情感的写照,也以其诗作所拥有的艺术感染力,推动着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的发展。
刘春烺:听角行
与房毓琛诗作异曲同工的是刘春烺也写有许多以同情下层百姓视角吟哦沈阳的诗篇。如《听角行》——
沈阳城头角呜呜,老鸦飞上城头呼。
大街小儿拍手笑,儿勿上城官人驱。
官人狰狞面目粗,长鞭打人壮且都。
问其姓名姓则无,但道将府兵与夫。
春风二月草木苏,鸣角朝夕催封租。
老农封租已向毕,锒铛枷锁犹盈途。
身有百口辩不得,谁欤梦见流民图。
图亦不得见,罪亦不得除,
孤儿寡妻走边隅,路逢猛吏神仙如。
锦衣大马出民庐,欢归酒肆听笙竽。
如果说房毓琛的《过巨流河有感》写的是天灾给当年沈阳人民带来的疾苦,那么,刘春烺这首《听角行》,则写的是人祸——清代后期腐败政府的官兵横征暴敛给百姓造成的灾难。
清末从怀远门上望城内
诗的起笔, 以沈阳城头“ 角呜”“ 鸦呼”,把读者引入一个哀歌未断画角悲鸣的凄楚境界。清代末叶,将府官兵横行街市,“面目狰狞”,“长鞭打人”,连只会“拍手笑”的“小儿”也难幸免!虽然已是春风二月,封租已毕,催租的“锒铛枷锁犹盈途”,真是令人怵目惊心!诗人议论道:这个世道老百姓真是身有百口也难辩出个理来,只能任由这将府官兵凶残施暴!诗人设问人们,谁曾梦见一幅流民图?——那些受不了这般欺凌压榨的人们,“孤儿寡妻”出边外,去逃荒。行韵至此,诗人已义愤填膺,他拉出“路逢”的“猛吏”来与“走边隅”的逃难者对比:这些“猛吏”,穿“锦衣”、骑“大马”,到老百姓住宅明夺硬抢,然后回到酒肆歌坊里听音乐,过神仙的日子!而正是这些人,是民不聊生的根源。
这首《听角行》将人民所受苦难与官吏们的腐败没落进行了鲜明对比,展示了诗人爱憎分明的情感。
刘春烺能写出这样富于正义感的诗作,与他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刘春烺,字东阁,号丹崖,奉天府新民人。他自幼聪颖好学,接受了传统的科举教育,弱冠即补弟子员,同治十二年(1873年) 拔贡,光绪八年(1882年) 中举人。然而此后却是“五上春官不第”,他遂放弃入仕之追求。从此博览群书,潜心研究天文、地理、医学、算学等实用的学问。尤注重兵学,曾著《炮学》一书,“洞幽达微,穷极蕴奥”,道前人所未道,为人所叹服。当时奉军将领左宝贵对刘春烺颇为赏识,曾推荐他负责治理柳河工程。刘春烺接任后,亲自勘察规划,筑起柳河大堤,竣工后,河堤多年完好。其后,为根治辽河水患,他改变了传统的筑堤防水的被动办法,首倡疏浚淤塞严重的碱河(今双台子河),分辽河主流经碱河汇入渤海。他的治河方案得到有识之士直至盛京将军依克唐阿的认可,终使碱河得到疏通,使辽河有了两个入海口,水患大大减少,当时百姓称颂不已,立碑以记。从此,过去仅以诗文闻达于辽东的刘春烺名声大振,成为辽沈地区的知名人士。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奉天萃升书院礼聘刘春烺出任书院主讲,使他成为书院中以举人资格登上书院讲坛的第一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 正月,盛京将军增祺创办的奉天大学堂改为盛京省学堂又聘他为总教习。他先后居沈多年,为培养辽沈学子悉心贡献,并努力实践以学致用的教学宗旨。
刘春烺:沈城杂咏
刘春烺博学多才,又敢作敢为,实话实说。在他的《看云听涛馆诗》中,有许多反映人民苦难生活,揭露嘲讽官吏横暴的诗篇。写于同治十年(1871年) 金州水灾后的歌行体《金州行》是一首,反映沈阳的《听角行》也是。刘春烺对社会的垢病予以鞭挞,而对家乡这片土地,对辽沈地区的美好风光,也流露出深深的爱恋。他吟咏沈阳的诗篇中,有不少这样声情并茂的佳作,如《沈城杂咏》——
万泉河畔引清流,白舫蓝舆作冶游。
六月莲花三月柳,醉人风月似杭州。
诗中“白舫”,即白色的画船。古汉语中称有窗篷的船为“舫”。
“蓝舆”,指轿。“冶游”,指男女外出野游。
刘春烺在沈阳任职时,“万泉垂钓”已为多位名家选定为沈阳八景之一,是人们游览必至之地,刘春烺在萃升书院任职,出大东门,过魁星楼不远即到万泉河,当是游览多次,感情颇深,故爱恋之情溢之于笔端。
刘春烺在《沈城杂咏》一诗中描写了万泉河的瑰丽风光,表达了对万泉河的美好景色的由衷赞誉与热爱,诗风朴实,语言清新,文笔隽美,感情炽烈。诗的开头以“万泉河畔”点出地点,以“清流”点泉,导入“冶游”,以“白舫蓝舆”状写游人之盛,情景交融,引人入胜。“六月莲花三月柳”,突出了春夏两季万泉河最具特色的景物:翠柳与莲花,也使诗中有画,画面色彩明丽。结尾一句“醉人风月似杭州”,以杭州西湖比喻万泉河的迷人风光,是诗人对万泉河激情难抑的赞语,其热爱沈城之情,也至此达到了高潮。
可惜刘春烺所热爱的沈城很快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就在他被聘任为盛京省学堂总教习的第二年(1904年),日俄帝国主义者在中国东北的陆上和海上,打了一场日俄战争。1904年2月初,日本采取不宣而战的手段,袭击了旅顺口要塞的俄国驻兵,第三天,俄国对日宣战,日俄两国为了争夺瓜分中国东北的火并与厮杀开始了。俄军很快占据了奉天。省学堂校舍被俄军占据,图书外移,教授与学生星散,课中断,当局被迫于6月宣布省学堂停办。刘春烺带着满腔惋惜离开奉天城,隐退到医巫闾山,居于木叶山庄,杜门不出。
但他仍牵挂着他所依恋的这片黑土地,他仍为辽河水患未能尽除而苦思,并专心谋划治河之策,写出系统的《浚河策》。由劝学委员陈守愚递送奉天提督赵次珊,他的提议被采纳,却因当局筹款无着而被搁置起来。他报效家乡的理想虽再次受挫,但却依然矢志不渝,当奉天府当局又次请他绘制河图时,他即刻启程赶到,夜以继日地绘制沈阳河道水系图、沿海水系图,他憧憬着自己曾参与的治理柳河、辽水水患的水利工程早日开工建成,为家乡人民谋福祉。1905 年冬,刘春烺积劳成疾,久治不愈,且病势日趋严重,在弥留之际,他仰天长啸,神游故土,挥笔写下游仙诗五首,抱卷而逝,终年五十九岁。
“沈阳三才子”之一刘春烺墨迹
刘春烺这位辽东才子,关东著名教育家、水利专家,清末实学派优秀代表人物,由于时逢哀世,生平抱负未得尽展就辞世了。后人惋惜地评价说:刘春烺“生平负匡世之学,而未展其用,惜哉!”刘春烺辞世已一百多年了,百年后的辽沈大地,不但他生前日夜悬念的辽河得到较好的治理,沈阳城市的发展建设也远非昔日可比。
如果说当年万泉河畔的“六月莲花三月柳”,曾令他有沈阳的“醉人风月似杭州”的感觉的话,那么,而今,沈阳已成为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名胜之都,刘春烺的名句沈阳“醉人风月似杭州”,不但更加名副其实,而且可以逐渐为人修订成“醉人风月胜杭州”呢!我想,刘春烺若九泉下有知,定当含笑矣!
王尔烈主讲萃升堂是萃生里的缘由吗?
本文2023-10-14 04:41:1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9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