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文化·汉文化在贵州的发展·特殊的文化孤岛—贵州的屯堡文化
贵州文化·汉文化在贵州的发展·特殊的文化孤岛—贵州的屯堡文化
你如果是个外地旅行者,途经平坝、安顺、镇宁一带,你会见到穿着青、蓝、绿各色大襟长衫的妇女,她们的长衫镶着宽边,腰中系着宽宽的丝带,头上梳着凤头笄,上插玉簪和几样银器,脚上是尖部上翘的鞋。如果你问她们是哪一族人,她们会理直气壮地告诉你,她们是汉族;问到她们的衣着,她们会异口同声地说是祖辈传下来的。她们就是这里的屯堡人,而她们的衣着打扮,仍然是明朝初年江南的妇女装束。在距离江南几千里之遥的贵州,又相隔六百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能看到六百多年前江南一带的民风民俗,这不能不是一个奇特现象。
说到屯堡人,当然就不能不提及明初对贵州的开发及这里实行的军屯制度。明初,元代由少数民族首领担任的贵州各级宣慰司、安抚司、长官司及乌撒各部迅速归附,而云南梁王却仍奉元朝正朔,用兵云南是明初统一全国的重要军事部署,贵州便成为用兵前线。为了保证驿路和军事运输畅通,由湖南到云南的大道两侧,明 都驻兵屯守,而重心又在贵阳以西,这就是滇黔一线,卫所设置相对密集的由来。后云南平定,一部分军队也没有回中原,仍按军事建置,布置在这一带,闲时种田,战时当兵。地方志上说得好:“屯军堡子……郡民皆客籍。惟寄籍有先后,其可考据者,屯军堡子皆奉洪武调北征南。当时之官如汪可、黄寿、陈彬、郑琪作四正,领十二操屯军、安操之类,散处屯堡各乡,家口随之至黔。”(《安顺府志·风俗》)“屯堡人,一名凤头籍,多居州属之补纳、三九等枝地,相传明沐国公征南,凤阳屯军安置于此。”(《镇宁县志·风俗》)因此屯堡人决非贵州土著少数民族,而是汉族,过去将他们称为“凤头苗”是错的。妇女的凤头妆,即凤阳妆,是典型的明初安徽妇女常梳的高髻,也是南京等江南一带流行的发式。
根据调查、查阅屯堡人的族谱,完全证实了这一点。屯堡人的来历有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调北征南”而来,显系屯军后裔,这种情况最多;另一种是“填南”而来,则可能是为筹集军粮而召集的商屯(商人为 幕集军粮,在贵州召外地农民屯垦,商人可得到 优待如特许运盐)农民后裔,他们自然也是客籍,这种情况也不少;第三种是充军而来的犯人及家属,在某些家谱中也有发现,如安顺七眼桥严氏便是“大明洪武充军黔”而来的,这种情况理应有相当一部分,但后裔耻于言及,一般不提起。家谱及调查资料显示,这些屯堡人祖籍有河南、安徽、江南、江西等省,但以江南应天府最多,有的细致到某街、某巷,这自然不能深究,这大约与屯军原属明中央五军都督府,都驻扎过南京,南京又是都城,以江南应天府作祖籍,自然光荣。
屯堡人的分布,以安顺为中心,东至平坝,西至镇宁,这与安顺在明初作为军事重镇有关,也与这里土地肥沃,宜于屯垦有关。据估算,今天屯堡人后裔约有二十万,一部分屯堡人进入城市,与今日汉族已无多大区别,但在他们祖居的屯堡、村落中,屯堡人仍保留着固有的文化传统,即使进入当代社会,屯堡人在语言和社会心理上仍有屯堡人的特色,这不能不是一个奇特现象。
屯堡人的文化有如下特征。
(1) 比较发达的农耕和手工业。 从物质文化层次上,屯堡人以农耕为主,百分之九十的屯堡人仍住在农村。这里的农业,与周围民族地区村寨相比,比较讲究精耕细作,修筑沟渠和堰塘、精选良种,因此明清以来安顺、平坝就是贵州主要农业区。屯堡人还善于种植经济作物,如蔬菜种植技艺很高,这是非屯堡的汉寨或苗寨、布依寨农户所不能比拟的,自然,这与屯堡在建立之初就占了这里的好田好土也是有关系的。
屯堡人的手工业很发达,这与卫所本身必须会打造武器、钉马掌、制马鞍有关。因此传统的手工门类中,铁制业很发达,在较长的历史进程中还形成了家族性传统技艺。如今天七眼桥附近的柴家、严家、翁家,都以打铁闻名。安顺出名的土特产三刀(菜刀、剪刀、皮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里棉纺业也很发达,屯堡妇女人人织土布,除供家庭使用外,还用以换取日用品。安顺附近的屯堡都是闻名的土布集市,其他如四坊、五匠(形容坊、匠之多,并不限于四五种),在安顺一带多为屯堡人后裔经营。
(2) 别具一格的屯堡布局及住宅设计。 从至今仍保留的屯堡可看到,屯堡一般分布在古驿道附近,地势高朗,在军事上往往是制高点,周围是肥沃的农田,有山林、河流。
安顺的云山屯就极富特色:周围有石墙包围,有堡门式的建筑,像城楼。大一点的屯堡内有一条主街,主街旁有支巷,支巷有巷门,巷与巷间互不相通,是所谓“死巷”,巷的两侧是住宅。寺庙等公共建筑多分布于主街两侧,一般一个屯、堡有一个以上的水井。屯堡的建筑,军事防御功能很强,是个封闭式建筑群。各户建筑也很有特点,多为一正、两厢、一照壁、一天井的三合院或两正、两厢、两天井的四合院式建筑,这种建筑布局与附近民族地区和汉族村寨的民居完全不同,应该说这是中原地区和江南地区民居的搬移。所不同的是中原地区民居多为砖木结构,而贵州多山多石,因此屯堡民居墙体多改为用石块垒砌而成。可以设想由封闭式民居联结成的封闭式的城堡,这对强化屯堡居民内在凝聚力是起了作用的。
(3) 服饰上仍保留着明代遗风。 服饰是文化的表征,这在屯堡妇女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安顺府志》称屯堡人“妇女以银索绾髻髻,分三绺,长簪大环,皆凤阳汉妆也。”至今这个发式仍无大改变。妇女们一般穿蓝、青色长至脚踝的大襟长袍,系长围腰,腰系布或丝质长腰带,带有穗。衣襟和袖口都镶花边,额扎白布带(老年妇女多黑色),带银耳坠、玉或银手镯,鬓发盖耳,发挽髻上套马尾编结的发网,插银质或玉石发簪,脚穿尖头上翘的平底绣花布软靴,裹绑腿。屯堡妇女还有一个习俗,从明清以来从不缠足,所以地方志上称之为“大脚妹”,后来的研究者多认为这是随军妇女适应劳作的需要;事实上这恰恰是凤阳一带汉族妇女的遗风,明初就有淮西妇女好大脚的说法。
(4) 仍保留原徙地的语言特征。 屯堡人的语言与语调与贵州其他地方汉族的语言、语调有明显区别,称之为“堡子声”。堡子声语调高亢,抑扬顿挫,有明显的卷舌音和“儿”化音。如屯堡人“吃”的发音有浓厚的卷舌,“一”至“十”读阴平,这与江淮口音多有相似之处,显然系由屯堡人所居村落相对稳定,人口流动和社会变动较城镇少,变化幅度不大而形成的。
(5) 习俗与信仰上与原徙地的相同。 民间节日上,屯堡人与当地汉族居民无多大区别,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等风习基本一致,这进一步证明屯堡文化与汉文化母体的依存关系。信仰上,比较突出的是各屯堡普遍有关帝庙,这显然因为关羽同时被称为“武圣”,军屯既是军事组织,信奉关公是必然的。比较费解的是屯堡人多有信奉汪公习俗,且极隆重。汪公何许人相传姓汪名华,安徽歙州休宁县人,隋末唐初,汪公随李渊征南讨北,为统一全国立下战功,封为越国公。汪公是谁在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神是安徽人,屯堡人中祖籍安徽的占了不少比重(特别是军官,凤阳人较多),汪公一生事迹又与初来贵州的屯堡人经历相似,因此汪公便成为屯堡人共同的祖神。屯堡人希望有一位来自故土,又战功显赫的神灵来寄托他们的共同愿望。除信奉汪公外,屯堡人神坛中最盛大的无过于“庆五显坛”。每到祭日,扎火炖、做法事,很是热闹。五显坛神所供奉的就是五显神,而五显神又恰是宋至明江南一带民间信仰中最常见的神,“民间家祀户祝,饮食必祭”,屯军从江南一带来,也将这一信仰带来贵州是情理中之事。
(6) 民间戏剧中保留的军事色彩。 至今,安顺一带最流行的民间戏剧是地戏,它是一种傩,而且是一种军傩,即流行于军队中的傩。这具体表现在:一、地戏剧目多为历史上的军事故事,如《瓦岗英雄投唐》《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五虎平西》《五虎平南》《精忠传》《岳云扫北》等。二、演员全为男性承担;三、地戏演出时一般在正月或七月,这时农事较闲,地戏演出既有酬神娱乐的意图,更有借戏操练武艺及教育屯民不忘战事之意。
总的说,贵州安顺一带的屯堡文化是一种中原或江南文化在贵州的搬移,它植入的地区在明代是少数民族地区,大环境是“夷多汉少”,但原迁徙地的地域文化特征不仅没有被同化,而且保留下来,一直流传至今,这一“文化孤岛”现象的产生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屯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屯堡人的身份加强了屯堡人的内部凝聚力。屯堡人最初是以军事占领者身份进入贵州的,屯堡分布在交通沿线,又占据了大片好田土,这样就必然与原住民(大多为少数民族)产生矛盾。据史料记载,明代屯堡与周边民族争斗不断,大多是为争夺土地,屯堡人的身份决定了他们总是胜利者。为了防止周边民族的袭击,不仅屯堡间依靠方便的驿道相互支持,各屯堡内部从组织到建筑都适应了这一需要。至今保存下来的屯堡名称如郑官屯、蔡官屯便是以军官的姓命名的,即使是民屯(屯田户聚居的),也往往一姓一家或数姓、数家族屯居一地,今天的吴屯、雷屯便是。
第二,屯堡人比起周边原居民,文化层次较高,这样更加强了屯堡人的向心力。屯堡人有发达的农业、手工业,为方便子弟读书,一般屯堡都设立学校,地位较高的屯堡人后裔更参加科举,因此屯堡人后裔不乏簪缨世家,如平坝白云陈氏,始祖陈旺,原籍扬州府江都县太平桥,明洪武年间任百户从傅友德征云南,云南平定后,以平坝卫左所百户准世袭身份,落籍平坝。陈氏家族,科举连绵,成为平坝著名的书香世家。这仅是一个典型例子,就一般人而言,屯堡人普遍文化水平高,在旧时代,要维持特权也就要维护这一群体的文化,形成一种向心力,外地迁来汉户(含民屯居民),往往以加入屯堡人队伍为荣,这样更强化了屯堡文化。
第三,屯堡社区的封闭性,加强了固有屯堡文化。屯堡内部,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特别强烈,较少与周边居民发生横向联系。屯堡人特别重视家系,各家族普遍有祠堂、公共墓地(特别是始祖墓地),定期举行全家族的祀祭活动;屯堡人一般不与周边汉族通婚,通常屯堡人与屯堡人结亲,有的家族为维系本族纯洁,连收继外姓为养子也不允许,社区的封闭性必然带来文化的封闭性,这样即便经过多年,屯堡文化仍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能够并行不悖地存在于同一地区。
第四,从心理特征的角度看,屯堡人有一种优越感。屯堡人主要成份是屯军,他们世代相传是“征南”而来,是征服者、开拓者,不仅高于汉族民屯户(“填南”而来者)和充军而来者,更高于其他少数民族,这种优越感,使屯堡人更以自己族群的文化为荣,维护自己文化。
不可否认,历经六百余年的历史变迁,屯堡人虽有意无意地在力图保持自己特有的文化,但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屯堡文化本身也在发生一些变化。如屯堡人建房多用石块垒墙,这固然可解释为因地制宜,但原居民中的布依族是以石建房的高手,在建房技术上,不可能不受布依族影响,同样屯堡人发达的农业和手工技术也不可能不被周边少数民族吸收。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三月,“明郑政权”的第二任领导者郑经不幸病逝于台湾,享年39岁。随后,身为长子的郑克臧以其特殊的身份顺利从郑经手中接过“明郑政权”的“接力棒”,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他刚开始准备领导台湾军民奋力前进的时候却被冯锡范等人顺手扔下的一枚“绊脚石”不幸给绊倒,享年17岁。郑克臧的死,无疑在预示着这一仍奉故明王朝为正朔的政权又一次陷入内乱,而这次内乱似乎就是历史给这一垂垂老矣的政权的最后一次考验,它能不能继续担当恢复大明王朝的使命将取决于其是否可以通得过此次考验。在清王朝于中原地区的统治地位已然根深蒂固的大环境下,很遗憾它终究没能通过这次考验。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七月,“明郑政权”覆灭。
据相关史料记载,冯锡范等人之所以能够“名正言顺”地发动“政变”并推翻郑克臧,其根本原因主要还是围绕在郑克臧本人的身世问题上,那么郑克臧究竟是不是郑经的长子呢?在本篇文章当中,笔者就从这一历史疑问入手,通过对“明郑政权”这一阶段历史的梳理及局势分析,来对郑克臧的身世以及此次内乱的始末做一番客观、详实的探究。
郑经画像
本文的研究内容:
01、从史料记载来分析
据《石井本宗族谱》记载,郑经生前共有八个儿子,其长子为郑克臧,次子为郑克塽。而《郑氏家谱》和《郑氏宗谱》中却明确地记载了郑经只有长子郑克塽等七个儿子,那么郑克臧究竟是不是郑经的亲生儿子呢?这一问题在史学界同样也存在过纷争。
实际上,史料中关于“郑克臧乃郑经之长子”的记载也不乏少数,如郁永河所著的《伪郑逸事》一书当中就明确地指出:“钦舍(即郑克臧)……独经谓生时目睹”。然阮旻锡所著的《海上见闻录》一书中则阐述了另一种说法,说郑克臧并不是嫡系长子,而是乳母陈氏所出,其具体记载为:“公议克臧乃乳母所生也,非正嫡所出,乃缢杀之”。除此以外,关于“郑克臧乃乳母陈氏所出”的记载还有江日升的《台湾外纪》、郑亦邹的《郑成功转》、高拱乾的《台湾府志》以及夏琳的《闽海纪要》等,其具体内容如下:
锡范,随秘向国轩谋:“监国乃螟蛉子(即义子),安得继承?”国太曰:“以监国乃李氏子,非郑家真血脉耳。”——江日升:《台湾外纪》
臧,郑氏螟蛉子也。原姓李,经嬖妾林,养之,其事秘,经莫知之。——郑亦邹:《郑成功转》
克臧为伪藩螟蛉子,原姓李,初经嬖妾林氏养取而秘养之,经不知也。——高拱乾:《台湾府志》
世藩(即郑经)未有子,嬖妾生女,秘取他人子代之,即克臧也。——夏琳:《闽海纪要》
郑克臧画像
从上述事实可见,郑克臧乃乳母陈氏所出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著名史学家黄玉斋先生也认为在上述史料中,由高拱乾等人所纂写的《台湾府志》是最具可考性,因为相对其他史料而言《台湾府志》的成书时间(康熙三十三年)与郑克臧的遇害时间(康熙二十年)最为接近。
02、从当时局势来分析
尽管诸多史料明确指出郑克臧并不是郑经嫡系长子,但关于这一说法笔者仍持有不同的观点,即笔者始终相信郑克臧乃郑经长子,其原因分析如下:
首先,倘若郑克臧真的不是郑经的亲生儿子,那么作为“明郑政权”的最高决策者,郑经真会糊涂到将一“国”大权交给一个旁人手中吗?史料记载,郑克臧十六岁时便被郑经委以“监国”之重任,且将其心腹陈永华的女儿亲自指配给他,毫无疑问,郑经此举便是在间接地昭告大家:长子郑克臧便是“明郑政权”的“太子”,诸位日后可要好生担待。此外,倘若郑克臧真的不是郑经的亲生儿子,而是史料中所记载的“嬖妾生女,秘取他人子代之”,那么在其生前的近二十年里为何无一人敢于指出,直至郑经逝世之后才突然有人揭发并推翻他?显然,里边必有蹊跷!作为率先挑起事端的冯锡范与这件事也必然脱不了干系。
史乘记载,郑克臧死后,郑经次子郑克塽被推上了“王位”,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时的郑克塽年仅12岁,而且还是冯锡范的女婿,而郑克塽上位之后,“明郑政权”的大权也就自然而然地落到了老丈人冯锡范手中。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冯锡范此人最有可能是制造该起内乱的“幕后黑手”。除此以外,郑克塽在监国期间由于处理政事不徇私情而与诸多权臣之间产生的潜在矛盾也是导致其被推翻的原因之一。说白了,郑克塽在监国时期就已经严重危及到了“朝中”权臣们的既得利益,然而,当时郑经、陈永华尚在时,这些权臣还不敢拿他怎么样,一旦郑经和陈永华死后,郑克塽也就必然会遭到这些权臣们的极力反扑。这也即是为何诸如刘国轩等权臣会积极配合冯锡范发动“政变”的一大重要原因,史料记载:
克臧,其赋性刚方果决,颇有赐姓遗风,诸公子及冯锡范深忌之。——夏琳:《海辑纪要》
03、写在最后的三言两:
英国政治家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Younger,1759年5月28日-1806年1月23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无限的权力最终会毁掉它的占有者”,同样,这句话也适合用在冯锡范等人的身上。尽管冯锡通过不择手段最终成为了幕后的实际掌权者,但此次内乱也从根本上动摇了“明郑政权”的根基,从而为清朝政府武力剪除“明郑政权”创造了契机。
四川陈氏家谱字辈
春先思龙来 明道西光富
四川省永川县陈氏家谱字辈
天星经纶,人利茂知,文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四川达州市陈氏家谱字辈
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用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
四川广安岳池玉皇庙陈氏家谱字辈
一启思良上,尧舜禹汤周,文武忠天世,万代显鸿 猷
四川营山县陈氏家谱字辈
崇贞宗千祖,国子名文胜,朝邦万代永,其昌兴隆善,嘉志立刚常,仁义得富贵
四川大竹陈氏家谱字辈
真天存得玉,大金嘉时祚曰应楚之才,华国文章绪
朝廷用贤良,立学明庠序诗礼传家珍,世代受恩遇
四川省平昌县陈氏家谱字辈
九、位(卫)、运、奉、云、文、明、光、大、正、贤、仕、登、朝、庭(廷)、焕、直、兆(朝)、灯
四川省遂宁陈氏家谱字辈
胖土入陕之巩昌府阶州陈家山公妣讳氏皆无考有墓有碑惟字刑剥蚀莫辨公生子五长绍纲
四川巴中恩阳义阳山陈氏湖广填川陈氏家谱字辈: 鸿,绍,启,中,永,定,顺,安
四川省荥经县。族人所用字辈:
朝应尔恩,俸仕文仁;
席尚光大,家秉昌荣;
先祖来居,荥河经江;
聿修厥德,启迪胤臧;
前创后守,作为有方;
义门之业,迨见再举;
四川大竹县,在清代乾隆年间祖上有湖南郴州(郴之东门)来川东之梁竹(梁平,大竹),辈分有"华国文章绪,朝廷用贤良,"
四川省仪陇县马鞍镇辈份大至是:
奉尚梁必仕,朝庭四代兴。
永远林中贵,吉地寿年长,登科正名扬。
四川金堂 原祖籍福建长乐县陈氏家谱字辈,近几辈的辈序是:自多福积善
|
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皇帝位,国号大明,改元洪武,建都应天府(南京),立妃马氏为皇后、子朱标为皇太子,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1370年正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邓愈为左副将军,冯胜、汤和为右副将军,统领大军兵分两路往征沙漠。明军取得了沙儿峪和应昌两大战役的胜利,迫使元朝残余势力北撤。时元顺帝已死,其子爱猷识理达腊继位,奔和林旧都,仍奉“大元”国号,史称“北元”。1371年,朱元璋命汤和、傅友德帅军分两路进击四川,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便攻克重庆、成都,夏主明升降,夏政权覆灭。1372年正月,朱元璋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李文忠为左副将军,冯胜为右副将军,发兵十五万,兵分三路远征岭北的北元,明军此次远征岭北,只有西路冯胜获胜,中路徐达主力惨败。1376年,朱元璋宣布在地方上废除行中书省的制度,代之以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三司,分别行使行中书省之职责。1380年,朱元璋从诛丞相胡惟庸(以“擅权植党”的罪名)入手,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朝廷政务改由六部分理,各部尚书直接听命于皇帝。同时废除了统管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代之以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每府各设左右都督,都督府负责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无权调动军队(二者旨在加强皇权)。朱元璋在加强皇权的同时却又实行了分封制,其在位时除长子朱标被册立为太子外,他的二十三个儿子和一个从孙都被封为藩王,分驻于全国各个军事要地,以“藩屏帝室”。1381年九月,傅友德、蓝玉、沐英奉命出师征云南。十二月,蓝玉、沐英攻克昆明,傅友德率军攻下乌撒,梁王在逃亡途中自缢而死。1382年二月,明军攻下大理,云南全境悉平。四月,朱元璋把负责警卫的亲军都督府的仪鸾卫改为锦衣卫,授以侦察、缉捕、审判、处罚罪犯的大权,开了明代厂卫特务统治的先河。1387年,明太祖命冯胜为大将军,蓝玉、傅友德为副将军,领兵二十万,大举征讨东北的元丞相纳哈出。强兵压境,纳哈出不敌而降明。1388年四月,蓝玉奉明太祖之命,率十万大军再入漠北,直捣元营,杀元太尉蛮子,元主脱古思帖木儿西逃,行至土剌河畔,为其部将也速迭儿所缢杀,北元内部陷于混乱,对明的威胁不复存在。朱元璋为了子孙能坐稳皇位,不惜大肆屠戮为他南征北战的功臣大将。1390年,朱元璋以胡案株连李善长、陆仲亨、唐胜宗、费聚、赵庸、郑遇春、黄彬、陆聚、金朝兴、叶升、毛麒、李伯升等一大批功臣,并宣布他们为奸党,此案连坐受诛者达三万余人。1393年,身经百战、屡立战功的功臣蓝玉,为锦衣卫告发谋反,于是,不仅蓝玉一族被诛,还牵连到武臣曹震、张翼、朱寿、吏部尚书詹徽等,被诛者达一万五千余人(蓝党大狱)。朱元璋利用胡、蓝之狱,杀了四万五千人之多。此外,屡建大功的朱元璋的亲侄朱之正,亲外甥李文忠,开国功臣徐达,大将冯胜、傅友德等都无一幸免于难。1397年,编纂成《大明律》,正式颁行,它对官吏的贪污罪惩治特别严厉。
1398年五月,朱元璋去世,十六岁的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太子朱标于1392年病死),年号建文,是为明惠帝(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以兵部侍郎齐泰为尚书辅政,以东宫伴读、翰林撰修黄子澄为太常卿,同参军国事。朱允炆登上皇位后感到诸王以叔父之尊各拥重兵对自己形成很大的威胁,在与尚书齐泰、太常卿黄子澄密议后,决定削藩以根除祸患。此时,诸藩王中数燕王朱棣最年长、权势最大、军功最高,为了对付燕王,黄子澄建议先剪断燕王的手足。1398年八月,惠帝朱允炆先从燕王的同母弟、封藩开封的周王朱橚开刀,将其废为庶人,革去王封,迁徙到云南。1399年四月,封藩大同的代王朱桂以罪被废为庶人,幽禁大同;封藩青州的齐王朱榑因罪被废为庶人,囚于京师;封藩荆州的湘王朱柏闻变,在王府自焚而死。六月,岷王朱楩被废为庶人,徙置漳州。诸王被削藩后,燕王开始称病家居,暗中则加紧练兵,收罗异人术士,赶制军器。六月,惠帝得到密报,燕王府旗校于谅等图谋不轨暗结死士,便下诏切责燕王,并将于谅、周铎逮捕处死。燕王即佯装疯癫,走呼市中、抢夺酒食,甚至卧在土中竟日不起,暗中则与谋士僧道衍加紧策划,令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勇士八百潜入府中守卫。此时,北平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已接到朝廷之命,率兵包围了燕王府。七月,燕王朱棣在端礼门埋伏了甲士,设计诱杀了谢贵、张昺,迅速控制了北平,正式起兵反叛并上书惠帝,指斥齐泰、黄子澄为奸臣,打着“清君侧”的旗帜,号称“靖难”之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夺位之战(史称“靖难之役”)。朱棣起兵后,拔居庸关、破怀来、擒宋忠、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旋即众至数万。朱允炆急忙调兵遣将,以长兴侯耿炳文为大将军,率军十三万,驻兵真定,前锋九千人进抵雄县,朱棣率师夜渡河,袭破雄县,九千明军全被杀。此时,耿炳文部将张保降燕,透露耿军虚实,燕王纵张保复归,诱使耿军移师渡河,耿军刚移动,燕兵朱棣与部将张玉前后夹击,耿炳文军大败,燕王俘副将李坚等并斩首三万。耿炳文退回真定,兵众尚有十万,坚守不出,朱棣围城不下,引兵往援永平。惠帝闻耿炳文败,遂遣曹国公李景隆(未尝习兵见阵)代领其军。李景隆合兵五十万,进驻河间。燕王以世子留守北平,命其坚守勿战,以牵制李景隆大军,自己则率军打败永平守军后北趋大宁,挟制宁王朱权,吞并了其属下八万骁勇善战的蒙古兵,实力大增。李景隆久攻北平不下,后又遭燕王回军杀来,大败逃归德州。1400年夏,双方再战于白沟河,李景隆合兵六十万,双方激战两日,最后以官军大败告终。李景隆逃回德州,燕军追至,李景隆再逃至济南,燕军又围济南。都督盛庸和参政铁铉坚守济南城,燕王攻城三月不克,退师北归。惠帝遂命盛庸代李景隆为大将军,统帅诸军北伐,铁铉进为兵部尚书,参赞军务。十二月,盛庸、铁铉屯兵东昌,燕王朱棣率军攻破沧州后,在东昌与盛庸大军相遇。燕王率军直冲盛军左翼,遇阻,转而攻击其中坚,盛军故意放开防线,将燕军放入阵中,围之数重,燕军为火器所伤甚众,张玉死于阵中,燕将朱能及时率骑救援,燕王才得以突围。1401年,燕军与盛庸军多次激战,各有胜负。1402年,燕王得到南京空虚的情报,决定南下“临江一决”。燕王麾师南下,绕过铁铉驻守的济南,攻破东阿、汶上、邹县、徐州,渡过淮河,攻克盱眙、扬州,驻军江北,盛庸率军沿江御战,几次皆失利溃败,燕军最终渡江攻进南京城。守卫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朱穗开门迎降,宫中火起,皇后死于火中,明惠帝朱允炆失踪。
1402年六月,朱棣在南京奉天殿即帝位,是为明成祖(永乐帝)。朱棣上台伊始,首先公布了以齐泰、黄子澄为首的五十余名的“奸臣”榜,将他们逮尽杀绝并加以族诛。名士方孝孺因为惠帝穿孝痛哭、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而被朱棣处以割舌和寸割的磔刑,并被诛灭九族及其门生,号为十族,共八百七十三人;兵部尚书铁铉、礼部尚书陈迪、大理寺少卿胡闰、刑部尚书暴昭、右副都御史练子宁、左佥都御史景清等均因不肯屈从,而被处以残酷至极的剥皮、凌迟处死的极刑。诛除异己的同时,朱棣大大封赏“靖难之役”中的有功之臣。1404年,朱棣在东北设置了奴儿干卫。1406年,朱棣派兵入安南,平定黎氏之乱后,下诏改安南为交阯,设立交阯布政司,使之成为明皇朝的一个辖区,这一做法使安南人民不断起来反抗,为了平定安南人民的反抗,明皇朝屡屡遣军南征,战争持续了二十多年。1409年二月,朱棣遣郭骥出使鞑靼,要求“相与和好”,不料鞑靼杀死了使节。闰四月,朱棣正式设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任东宁卫指挥康旺为都指挥同知、千户王肇舟为都指挥佥事,该机构是明朝廷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最高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七月,朱棣命淇国公丘福为大将军率师十万征讨鞑靼,明军在胪朐河遭鞑靼骑兵包围,全军覆没。1410年,朱棣亲率五十万大军深入漠北,远征鞑靼,在斡难河大破鞑靼军,鞑靼可汗本雅失里逃脱。1412年,本雅失里为瓦剌部所杀,明廷遂封鞑靼阿鲁台为和宁王。在杀死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后,势力渐强的瓦剌向明皇朝多所要挟,并不断骚扰边庭,阻遏明朝的西北通道。1414年,朱棣亲率三十万大军,出塞征讨瓦剌,在忽兰忽失温大败瓦剌军,瓦剌顺宁王马哈木逃遁。1415年,马哈木遣使向明朝谢罪,恢复了对明的朝贡。1420年十一月,明成祖朱棣诏告天下,正式迁都北京。1421年,鞑靼阿鲁台反叛,不断骚扰兴和等地,明成祖于1422年、1423年、1424年三次率军亲征,在最后一次亲征途中,病死榆木川。
1424年七月,明成祖病死于榆木川。八月,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炽即位,诏改翌年为洪熙元年。明仁宗一上台,便宣布停止北征及西洋宝船等劳民伤财之举。八月,明仁宗以杨荣、金幼孜、杨士奇、黄淮等正三品官员兼任大学士,以此进一步提高内阁的地位。其后,仁宗又复设官品高达一品的公孤官虚衔,并授之以内阁大学士,使阁臣的权位远远高过部权。仁宗即位不久后还下诏礼部将建文诸臣家属在教坊司、锦衣卫、浣衣局及习匠、功臣家为奴者,均释放为民,听其还乡。
1425年五月,明仁宗死。六月,皇太子朱瞻基即位,诏改翌年为宣德元年,是为明宣宗(宣德帝)。1426年八月,汉王朱高煦上表指责仁宗违背洪武、永乐旧制,指夏原吉等为“奸臣”,在其封地乐安起兵,对其侄儿宣宗朱瞻基发难。宣宗决定派阳武侯薛禄帅兵征讨,但召集群臣计议时,杨荣、夏原吉力主宣宗亲征。八月,宣宗命郑王朱瞻埈、襄王朱瞻墡留京居守,自己亲帅五军将士,以阳武侯薛禄、清平伯吴成将前锋,蹇义、杨士奇、夏原吉、杨荣等扈从,向汉王所据的乐安城进发。二十日,宣宗包围乐安城并敕书谕降。二十一日,朱高煦出降,被解回京师,禁锢于皇城内,后被处死。1427年,征讨交阯的安远侯柳升全军覆没,征夷将军、成山侯王通接报后无心再战,遂私自接受黎利的请和,立坛为盟,从交州退师。接着,黎利以原国王陈氏三世孙陈暠的名义遣使上表明朝廷,要求复国,宣宗欲藉此罢兵息民,遂采纳其主张。十一月,明宣宗尽撤军民北还。至此,长达二十多年的交阯战事结束。1428年,蹇义等一批元老相继退职,蹇义等人向明宣宗荐九名官员,其中就包括都察院左都御史顾佐,顾佐任都御史后,即荐举进士邓棨、国子生程富等四十余人堪任御史。经过这一番整肃,官吏的贪浊之风有所收敛,朝纲肃然。1430年六月,蹇义、杨士奇等先后推荐了况钟等九位知府。九月,周忱、于谦等六位被荐任巡抚。“仁、宣之治”局面的出现,与任用周忱、况钟等一大批廉能之士是分不开的。
1435年正月,明宣宗病死于乾清宫,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年号正统,时年九岁,遵遗诏,凡朝廷大政均奏请太皇太后张氏(仁宗诚孝皇后)而后行。张氏推心任能,委政阁臣,以先朝大臣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礼部尚书胡辅政嘱咐于英宗加以重用。因此,正统初年朝野清晏。但随着张氏与杨荣、杨士奇等人先后去世与致仕,明英宗渐渐信用宦官王振,开启了明皇朝宦官擅权乱政的先例。1437年,云南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先后攻打孟定、南甸、干崖、腾冲、潞江、金齿等处,自立头目,黔国公沐晟奏请发兵征讨。1438年六月,朝廷派右都督方政、都督佥事张荣往云南,协同镇南将军沐晟等率兵进讨。由于沐晟屡次不准出战,方政独率麾下出战,先胜后败,沐晟怒其不听节制,不发援兵,致方政全军覆没。沐晟后亦惧罪暴死。1439年五月,明廷任右都督沐昂为征南将军、充总兵官,征兵十二万讨伐思任发。十一月,沐昂率师讨平师宗叛蛮,思任发致书云南总兵官表示愿向朝廷进贡谢罪。然而,明廷却拒绝了思任发的求和,于1441年正月,由兵部尚书王骥督军十五万再次兴兵,历时一年多,捣毁思任发的老寨,思任发逃窜缅甸。1442年,思任发子思机发帅余众居者蓝,乞入朝谢罪,时王振好功名而未允。1443年,刘球上疏“迤北贡使日增,包藏祸心,诚为难测”建议加强北边防务,王振以为其是在正针对自己,遂把刘球逮捕入狱,命人杀害并肢解了刘球。1445年,兵部尚书邝野建议增兵大同,巡视西北边务,而英宗、王振只热衷于麓川兵事,对瓦剌的咄咄逼人之势则视而不见。1449年七月,也先大举进攻辽东、甘州、宣府、大同等地,塞外城堡多遭陷落。败报传至京城,好大喜功的王振竭力鼓动英宗亲征瓦剌,吏部尚书王直、兵部尚书邝野、兵部侍郎于谦等“伏阙恳留”而英宗与王振执意不听。七月,英宗命太监金英辅郕王朱祁钰居守京城,兵部侍郎于谦留京代理部务,以太监王振、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焚、户部尚书王佐等随从,亲率五十万大军匆忙向西北进发。八月初,英宗大军至大同,也先北撤,欲诱明军深入,王振以为瓦剌畏惧而退兵,坚持要进兵北行,邝野、王佐等力谏回銮,王振不听。后太监郭敬将瓦剌的实力密告王振,王振始惧,下令班师。初十日,明军退至宣府,瓦剌骑兵大批赶到。十三日,英宗大军至土木堡,十四日清晨,瓦剌军逼近明军,占据水源,也先从麻谷口发动进攻,都指挥郭懋与瓦剌激战一夜。十五日,也先佯退,遣使与明军讲和。王振见使者来议和,急令移营就水,明军刚移动三四里,瓦剌骑兵就四面围攻上来,明军死者数十万。张辅、邝野、王佐等数百名大臣勇将战死,护卫将军樊忠用棰捶死王振,自己也英勇战死。英宗在混战中突围不成而被瓦剌俘虏(土木堡之战)。明英宗被俘的消息传至京城,朝廷内外一片恐慌,侍讲徐珵甚至提出南迁京师的主张,兵部侍郎于谦严词提出“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于谦坚决抗战的主张得到吏部尚书王直、内阁学士陈循等一批官员的支持,太监金英将徐珵叱出殿外。八月,孙太后命郕王朱祁钰监国,升任于谦为兵部尚书,把备战御敌的重任交付给了于谦。二十三日,郕王朱祁钰临朝主政,群臣请族诛王振以安人心,王振党羽锦衣卫指挥马顺当堂叱骂群臣,众人当堂击毙马顺,又打死王振同党宦官毛贵、王长随,悉斩王振家族。
1449年九月初,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在于谦等人的拥立下即位,年号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于谦增兵调援,运粮、运兵械入京,积极做好战备,同时荐举了一批有军事才干的将领守卫重要关隘。十月初,瓦刺久攻宣府、大同不下,便集中兵力,大举进攻紫荆关、古北口,进逼北京。初九日,瓦刺军在叛降宦官喜宁的引导下,绕小路越过山岭,攻破了紫荆关。十一日,瓦刺大军直抵北京城下。也先攻城五日不下,又得到各地援军将至北京的消息,恐怕腹背受敌,遂焚毁了明朝皇帝的陵寝殿,退出塞外。明朝立了新皇帝后,也先手里的王牌——英宗失去了利用价值。1450年六月,也先遣使与明朝议和,表示愿送回英宗。景帝虑及皇位不保,不愿接回英宗,在于谦的劝说下,最后应允讲和,于八月将朱祁镇迎回北京,送进南宫禁锢起来。1457年正月,景泰帝病重,大臣奏请复立英宗之子沂王为皇太子,景帝迟迟不允。十二日,景帝召石亨至病榻前商议事情,石亨见景帝病势沉重,遂与太监曹吉祥谋议请太上皇复位。十六日夜,徐有贞(徐珵)与石亨、曹吉祥等会合,开长安门,纳兵千人,直奔南宫,宫门上锁砸不开,徐有贞命军士悬巨木撞门毁墙而进,扶英宗朱祁镇登基复辟(史称“夺门之变”)。明英宗复辟的次日,便逮捕少保于谦、王文、学士陈循、萧镃、商辂等下狱治罪。石亨、徐有贞等诬陷于谦、王文等谋立藩王,最后,于谦被杀。英宗复辟后,大封“夺门”有功之臣,徐有贞升任兵部尚书、加封武功伯;石亨被封为忠国公;曹吉祥提升为司礼太监、总督三大营。徐有贞入阁以后,得到英宗的宠信,独揽内阁事权,同党石亨、曹吉祥渐生不满,两人联合起来,离间英宗与徐有贞的关系,并暗中使人弹劾徐有贞专擅威权,结果,才当了六个月阁老的徐有贞被逮下锦衣卫大狱,谪戍云南。然而,英宗对曹、石两人也心怀不满,一是两人劣迹昭著,强夺民田、冒功贪赏、纳贿卖官;二是除掉徐有贞后,两人依恃兵权,专横跋扈,使英宗感到难以控制。吏部尚书李贤为英宗出主意,让他独断乾纲,将权力收归己有。1459年,英宗派人将石彪(石亨侄子)逮捕入狱,后又将石亨下锦衣卫狱。1460年二月,石亨死于狱中,石彪等被处死。石亨门下冒“夺门”之功得官者四千余人悉被罢黜。看到石亨的结局,曹吉祥、曹钦叔侄寝坐难安,他们决定先下手为强,密谋由曹钦拥兵入朝,曹吉祥以禁兵为内应,废除英宗。都指挥马亮从曹钦处逃出,告发了曹吉祥谋反情况,宫内立即逮捕曹吉祥。曹钦失去内应,在东西长安门纵火焚烧,孙镗急召西征军二千余人镇压,战乱很快被平息,曹钦兵败投井死,曹吉祥三天后被凌迟处死(史称“曹石之变”)。1464年正月,英宗病死,年三十八岁。
1464年正月,明宪宗朱见深即位,诏改翌年为成化元年。宪宗刚即位,就发生了都指挥使门达结纳东宫内侍王纶,密谋由翰林侍读学士钱溥取代首辅李贤辅政之事,他们的阴谋被朝臣揭发,宪宗大怒,结果王纶被斩,钱溥被贬,门达远戍广西。1466年,宪宗平反了于谦的冤狱。1467年二月,受于谦案牵连被贬逐的官员商辂被召回。宪宗极其宠幸万贵妃(原为孙太后宫女,后入侍宪宗于东宫,因其善迎帝意,故深得宪宗宠幸),皇后吴氏仅因杖责万贵妃而被宪宗废去,打入冷宫。宪宗出游,万贵妃常侍从。万贵妃以父兄为锦衣卫指挥使,侦伺百官,统领诏狱,并通过阁臣万安(他通过各种关系,与万贵妃叙上族谱)把持朝政。1475年五月,因悼恭太子病死,宪宗为老而无子而悲叹,太监张敏遂将时年已6岁的皇子朱佑樘的身世道明(纪氏受宪宗偶幸而怀孕,时万贵妃得宠,妃子、宫女一旦怀孕就会遭其杀害,在宫女和太监的同情维护下,纪氏生下朱佑樘,秘而不宣数年),宪宗知后大为高兴,封纪氏为纪淑妃,移居永寿宫,次月在宫中暴死(一说万贵妃使人赐其死,一说自缢),太监张敏也因惧怕万贵妃而吞金死。十一月,明宪宗正式册立朱佑樘为皇太子,并大赦天下。1477年正月,明朝在东厂之外又开设了西厂,以太监汪直(初为万贵妃昭德宫内使)掌西厂。西厂刚一开张,便罗织了数起大狱,令臣民悚怵不已,故西厂设立仅四月,阁臣商辂即连连上疏请罢西厂,宪宗无奈,令罢去西厂、罪责汪直,谪韦瑛戍宣府。然而,罢西厂仅一月,御史戴缙、王亿别有用心地倡言恢复西厂,宪宗本来是不得已而罢西厂,此时便乘机恢复西厂,仍用汪直掌西厂。大学士商辂、尚书薛远、董方等一批正直官员遭排斥,相继致仕离开朝廷,同时,阿谀汪直的朝臣都得到了升迁,戴缙为尚宝司少卿,后又擢升佥都御史;王亿擢为湖广按察副使;汪直的左右爪牙王越升任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学院事,陈钺为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一时间,汪直势倾天下。汪直把持西厂五年,作恶多端,后因与东厂太监尚铭争权,尚铭在宪宗面前先告了他一状,加之万贵妃、万安、李孜省等的嫉恶,汪直遂失势。1482年八月,御史徐镛上疏劾汪直欺罔罪,斥责汪直与王越、陈钺结为腹心,自相表里,宪宗遂降汪直为奉御,递逐其党王越、戴缙、陈钺。成化后期,宪宗好方术,太监梁芳先后引进了李孜省、僧继晓进献方术与符箓,宪宗从迷信方术渐至宠信方士,李孜省、僧继晓、梁芳等逐渐得以干预政事。大学士万安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也争献房中术以固宠。1487年正月,万贵妃病死。八月,宪宗病死,年四十一。
1487年九月,明孝宗朱佑樘即位,诏改翌年为弘治元年。孝宗即位后,千方百计寻找外家故人,并为其母立庙桂林府,每念及其母“欷歔流涕”。幼年的经历对孝宗影响很深,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养成了恭仁俭朴、虚心纳谏的品质。孝宗即位仅五天,即斥责左通政李孜省、太监梁芳、万贵妃弟锦衣卫指挥万喜等,并谪发戍边,其后又罢斥了大学士万安。与此同时,孝宗召进了一批在成化年间遭到排斥陷害的忠直之士。十月,召王恕为吏部尚书,倚为重臣。1489年,孝宗擢任马文升为兵部尚书。1491年,命邱浚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预机务,班列六部尚书之上,从此阁臣愈尊。1502年,孝宗召两广总督刘大夏为兵部尚书。1505年五月,孝宗病逝。临死前召大学士刘健、李东阳、谢迁受顾命,让他们尽心辅佐太子。弘治一朝任用了许多忠直有才干的名臣,如王恕、马文升、刘大夏、徐溥、刘健、谢迁、李东阳等,一般情况下,孝宗也能虚心听取大臣的正确意见,对政事作一些必要的改进,故弘治时期户口繁多、兵革休息,但孝宗因循守旧,只能在陈规旧制的桎梏下修修补补,不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因而弘治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并无大的改观。
1505年五月,十五岁的明武宗朱厚照即位,诏改翌年为正德元年。武宗即位之初,就重用宦官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凤、罗祥等八人,时称“八虎”,这八名宦官每日引诱武宗耽于声色犬马之间,使其完全疏于政事,所有政令法度全由八虎操纵。顾命大臣刘健、谢迁、李东阳以及户部尚书韩文等连疏请诛“八虎”,刘瑾等八人在武宗面前跪地哭诉,称司礼监太监王岳勾结阁臣欲加害他们,武宗不辨是非,反令刘健、谢迁致仕,将王岳逐之南京,命刘瑾入掌司礼监兼提督团营,丘聚提督东厂,谷大用提督西厂,张永等并司营务,分据要地。武宗悉以天下奏章付刘瑾,而刘瑾则日益诱导武宗戏玩娱乐。给事中吕翀、刘菃,南京兵部尚书林瀚等上疏请斥权阉、挽留刘健等辅臣,刘瑾即矫旨派遣缇骑将他们逮系锦衣卫狱,责以廷杖,除名为民;左都御史张敷华、工部尚书杨守随上言“八虎”罔上诬下,也被刘瑾革去官职;前朝老臣马文升、刘大夏也都被迫致仕。1506年十月,刘瑾任命吏部尚书焦芳兼文渊阁大学士。1507年三月,刘瑾矫诏公布“奸党榜”,将刘健、谢迁、韩文等五十三名反对“八虎”擅权的大臣列为奸党,并令群臣跪在金水桥南听其宣诫。在打压异己势力的同时,刘瑾又大肆安插亲信于朝廷要职。四月,河南钧州人刘宇通过焦芳的关系,厚贿刘瑾以万金,刘瑾即将刘宇提拔为兵部尚书。十月,焦芳又向刘瑾推荐了陕西同乡张彩,张彩很快被刘瑾晋升为吏部尚书,后又入阁取代了焦芳的地位。一时间,刘瑾势倾天下。1508年六月二十六日早朝时,在丹墀发现一封状告刘瑾的匿名信,刘瑾大怒,当即令百官跪在奉天门下,进行诘责,直至第二天才予释放,其时正值酷暑,有的官员竟至热渴而死。刘瑾还在东、西厂之外另设内行厂,自己亲自掌管,内行厂较东、西厂更为酷烈,“屡起大狱”。对于刘瑾的擅权乱政,武宗不闻不问,整日沉湎于玩乐之中,他在西华门别筑宫殿,造密室于两厢,称为“豹房”、“新宅”,每日游乐其中。皇帝的荒嬉无度、宦官的恣意枉为,致使原已危机四伏的社会经济不断恶化,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农民起义接连不断。1510年,刘瑾遣大理寺少卿周东度田宁夏,周东为了向刘瑾献贿,度田时以五十亩为一顷,激起戍卒将士的愤怨,宁夏安化王朱寘鐇乘机起兵反叛,他设计袭杀了周东、总兵姜汉等,颁布“清君侧”的檄文,指斥刘瑾内外交结,图谋不轨。陕西守臣将安化王刊印的檄文封奏朝廷,刘瑾匿而不报。朝廷派前右都御史杨一清为提督,泾阳伯神英为总兵,太监张永监军,率军西讨安化王,大军至宁夏,安化王已被宁夏游击将军仇钺设计擒获。西讨途中,提督杨一清乘机联络张永扳倒刘瑾。八月,张永押解安化王至京向武宗献俘,并呈上安化王讨刘瑾的檄文,揭发刘瑾意图谋反,武宗遂命连夜逮捕刘瑾。武宗抄其家得一伪玉玺,不禁勃然大怒将刘瑾下狱,不久刘瑾被杀。刘瑾获罪抄家时,抄出财物竟有金二十四万锭、元宝五百万锭、玉带四千。刘瑾被杀后,明武宗开始宠信山西宣府人江彬。在江彬的诱导下,武宗屡屡出巡。1517年八月至1519年二月,武宗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一连四次出巡。出巡宣府时,江彬为武宗建镇国府第,并将豹房的珍玩、女御全部运送到这里。江彬还随从武宗夜入民宅,索取妇女。武宗在外乐不思蜀,出巡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第四次出巡,时间长达半年。武宗的纵乐无度使得早已觊觎皇位的江西宁王朱宸濠伺机而起。1519年六月,宁王朱宸濠举兵反叛,袭杀不依附于己的地方官,集兵六万。七月初,朱宸濠经过安庆时,安庆知府张文锦等令军士登城大骂,朱宸濠便急攻安庆。当时,巡抚南赣都御史王守仁刚刚将围剿了一年的农民起义军镇压下去,得到宁王叛乱的消息,马上组织兵力攻打宁王的老巢南昌。七月二十日,王守仁攻克南昌。久攻安庆不下的朱宸濠得到南昌被围的消息,马上丢下安庆回援南昌,二十四日,与王守仁部相遇于黄家渡,激战三天,朱宸濠大败,妃嫔多投水死,朱宸濠及其子皆被擒。1520年九月,武宗在北返途中至清江浦,在积水潭捕鱼时舟覆入水,被侍从救出后得病不愈。1521年三月,病死于豹房,年三十一。武宗死后无子,皇太后张氏(孝宗后)命太监张永、谷大用与内阁大臣商议后,以宪宗之孙、孝宗亲弟兴献王长子朱厚熜继位。
印章上“天”字与楷书“而”的写法几乎一摸一样;印文“大”字的写法,如果加上上面边框一横,也与楷书“而”字几乎一模一样。恰恰印文的”而“字写法与楷书”而“不同,里面两小竖上面是个弯弧,连成一笔而独立的。估计你把”大“或”天“当成”而“了。
有画家”陈大明“、”陈天明“两个。陈天明以画马有名,类似油画。陈大明有时也画马。
你可自己到网上搜索确定了。
仅供参考。
贵州文化·汉文化在贵州的发展·特殊的文化孤岛—贵州的屯堡文化
本文2023-10-14 04:23: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9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