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履薄冰》中国“最可怕”的皇族简介钱氏家族为何能延续千年?
中国“最差”皇族:钱氏家族为何能延续千年?~今天有趣的历史系列给大家带来新的解读~
起源于宋代,第一句话是“甘李”,就像当时的四大家族一样。
大家知道,宋朝是赵家。赵在几百个姓氏中排名第一不难理解,但为什么钱能排第二?
这要从钱祖上的钱流向说起。
刘被认为是金钱的始祖。
钱柳,晚唐人。在割据时代,他靠战功获得中央政府的信任。他支持浙江,支持浙江省,但不赞成,态度傲慢。而是告诫后代“千万不要当皇帝”。
公元902年,钱_被唐朝中央封为越王。
五年后,朱温篡位,改称梁,立钱柳为岳。
此时他的部将已经建议钱_拒绝封号,出兵讨伐朱温。
钱_不肯出兵,在部将面前立下箭誓,保证世世代代服从中原,不分裂,保民不战。
整个五代十国时期,钱_及其后继者都没有参加各种领土扩张战争。而是以“保土兴农”为基本国策,注重地方治理和经济发展,在中国最动荡的历史阶段创造了奇迹。
中原,百姓水深火热,吴越国却迎来了最好的和平发展时期。江南人民安居乐业,从未受到战争的影响。
当时吴越国拥有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财富。以此为起点,长三角成为中国近1000年来最富裕的地区,影响深远。
公元932年,钱_在弥留之际告诫儿子钱,钱的后代要保全吴越,忠诚地为中原王朝效力。即使政权更迭,他们也不应该无礼。
而且,钱柳曾经说过,“民为国之本。人贵,社会次之,免于战乱就是爱人。”他反复教导子孙要量力而行,与时俱进。如果是真主,你应该尽快加入我们。
就这样,吴越国经历了三代五王,到了钱_的孙子钱弘_当政时,大宋独霸天下的趋势非常明显。钱弘_审时度势,遵循他祖先的教导,放眼世界,决定将土地归还给宋朝。
江南繁荣了几千年,这是三代刘谦打下的基础。
公元978年,钱弘_双手被绑入京,将所辖土地和人民全部交给大宋。大宋不费一兵一卒将吴越国纳入版图,实现了统一。
在这方面,苏轼曾盛赞钱氏治理吴越国的功绩,说“民以食为天,不知兵之革命。他们四时击鼓,听歌击鼓,至今未废,其德为民甚厚”。
自愿接受这块土地并归还给宋朝,这也为宋朝的钱氏家族赢得了可观的“政治待遇”。钱在百家姓中排名第二,就是这种待遇的具体体现。
更何况,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国又有多少皇室贵族深陷泥淖,碾成齑粉。但是,以钱柳为祖先的钱氏家族,却能兴盛千年。尤其是近代以后,一大批超一流人才异军突起,成为中国最耀眼的家族之一。
这是什么原因呢?
王千杭州市牌楼。
历史学家熊月之有一个观点,他说:
中国传统的改朝换代,往往是用革命的手段,以颠覆的、不连续的方式,直接颠覆原来的王朝。因此,王室成员往往成为被铲除的对象,其家族积累的资源往往被打断,难以为继。例如,清朝推翻明朝后,朱氏家族代表
钱家是个罕见的例外。原因之一是改朝换代时采取了还田还宋的方式,通过统一来换取和平。作为回报,赵、宋政权采取措施保护钱氏家族的延续。
这让钱家在最危险的时刻活了下来。
另一个原因是,钱_当吴越王的时候,任命了他的33个儿子来统治整个吴越。他们的后代成为当地最强大的家族,然后分散到各地,发展成为强大的家族势力。
钱家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这一带是唐朝以后中国最发达最繁荣的地方,也是近代以后中国最早接触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地方之一。
毫无疑问,这种地理环境对于钱家来说无异于大海捞针。
江南,宝地,千家相济。
据统计,整个宋代,钱家共有320多人考中进士。这些钱氏精英虽然从未在政治上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他们在学术、文化、医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中不乏著名的艺术家如钱藻、钱等。
自宋代以来,钱氏家族作为五代十国第一本土家族,成功地实现了从政治家族向文化家族的转型。
北宋中后期以后,人们对钱氏家族的崇拜,并不是因为钱氏家族最初的“还田还宋”的义举,而是因为该家族人才济济,成为显赫的文化世家。
宋人对钱氏家族评价颇高。他说,“这些丰富的文物延续了300年,上一代人从未见过。”
钱的后代并不以自己以前的贵族身份为荣,而是更注重家族中文才的传承。这种文化的核心,就像血脉一样,一直传承、积累、流传,并为后人所称道。
到了近代,钱氏家族迎来了人才大爆炸的时代。这个千年世家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人才收割期。
尤其是在科技、文学、历史等领域。钱家人才济济。纵观全国,几乎没有哪家能比得上。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出自钱学森杭州的家中。中国现代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都出自钱学森湖州老家。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是钱学森的表弟。因为家里有一批工程师,钱永健自称为“分子工程师”。关于他的职业生涯,他说:“我注定要继承家族血统。好像我天生就是干这种工作,走这条路的。”
此外,钱家出过不少两院院士,被认为是院士最多的家族。
在文史领域,现代钱氏家族产生了钱、钱穆、钱钟书、钱钟书、钱钟书等大师。
钱树是个全才,被誉为“活的百科全书”。
俗话说:一个诺贝尔奖,两个外交家,三个科学家,四个国学大师,五个政协副主席,十八个学会的院士。
据了解,钱氏家族拥有100多位海内外著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对此,钱学森的后人钱智仁曾表示无法考证这一数据,但他表示无锡钱家确实有10位院士:台湾省中央研究院院士钱穆、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钱、钱、钱灵犀、钱义泰、江阴钱包龚、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钱
更为神奇的是,钱家走出了许多“父子”精英,如,钱钟书父子、钱、钱三强、钱穆、钱学森父子、钱等。
小家人才的自然传承和人才的高密度,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钱氏家族的兴盛除了时代和地域的因素外,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杭州钱王纪念馆。
其实答案就在钱家的祖先和精神偶像里,已经写好了。
在刘统治期间,他制定了八项戒律
“儿孙不孝,有失公平,有损家风。他们必须打鼓。”
千百年来,钱氏家训一直是钱氏后人的准则。年,隐藏着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钱氏文化密码,人才辈出。
家训塑造家风,良好的家风是钱氏家族兴盛的主要原因。
今天,我们也来谈谈家风。我们理解良好的家风对孩子成功的重要性。但是,很多人可能忽略了说与做的关系:推一个会说话的人做家庭代言人,在稿件前读一读我们家有多高尚,尽量用一些好话、大话,给一些希望。这是我们的家风。
是这样吗?
绝对不行。钱家训是根据这个家族祖先的行为逐渐提炼和完善的,进而作为整个家族行为准则的指导,反过来影响和重塑了这个家族的历史。
也就是说,金钱的家训是人们做出来的事实,而不是他们提出的希望。
家训一旦实行,就叫家风。家风只有写在纸上,止于唇上,才能称之为“家印”,家印只是尘埃。
钱家训只有六百多字,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个部分。
我们先来看看钱家训是如何塑造这个一流世家的家史的。
“不要只追求一件衣服的利益。得此世之利者,必追其利。”
这句话出自钱《钱氏家训》中的国章。很明显,这是为了教育家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而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起初,钱柳没有参与乱世的权力和利益之争,也没有参与领土扩张之争。作为一个占统治地位的政党,他抑制了自己和继任者成为皇帝的欲望。其实这是一种只追求世界利益,不追求个人利益的具体方式。我来钱弘_主动接受土归宋,也是出于同样的考虑:与全世界人民的安危相比,这是不言而喻的。
至今,江南人对钱王的恩情心存感激,不无道理。
在现代,我们仍然可以看到钱氏家族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家训。“科技三钱”的爱国行动和关键时刻的选择就是最好的注脚。
1946年在法国结婚的钱三强和他的妻子何一起研究原子裂变。他们发表的论文在国际科学界引起了巨大轰动,许多媒体称他们为“中国居里夫妇”。
但是,当大家决定钱三强夫妇留在欧洲做研究,冲击诺贝尔奖的时候,他们决定毅然回国。
后来,钱三强解释了他们回家的动机,很感人。他说:
当我们回到贫穷落后、战火纷飞的中国,恐怕很难在科学实验上有所作为。但是,我们更清楚地知道,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因为祖国贫穷落后,科学家们更有必要努力改变她的面貌。当年,我们离开家乡,漂洋过海,去欧洲留学。目的是学习当今的科学技术,这样我们可以回去为我们的祖国服务。怎样才能改变初衷?我们应该回到我们的祖国,与其他科学家一起努力,使新的核科学在我们的祖国生根、开花和结果。
1948年6月,钱三强夫妇阔别11年回到祖国,孩子还在襁褓中。
几年后,钱学森重复了同样的选择。当他决定回国,被软禁,被美国威胁的时候,他总是用“我是中国人,我当然忠于中国人民”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历经艰难险阻,他义无反顾地回到了贫穷的祖国。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曾说,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他“长大后要爱国,要服务社会”之类的话,但他用实际行动告诉自己,要热爱祖国,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他不仅把精力投入到科学研究中
美国人钱学森说他抵得上五个师。
“儿孙虽蠢,诗书必读。”
这一家训体现了钱重视教育的传统,是钱成才的重要保证。
当被问到“为什么钱家那么多名人?”钱伟长曾半开玩笑地回答:“我们钱家的人都喜欢读书。读书容易做官,做官容易出名。”
其实爱读书是真的,做官是假的。钱家最有才华的领域是文史科技大师,而不是大官。因为金钱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每个人的成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研究大师钱基博曾告诉自己,他5岁时就跟随大哥钱吉成学习。9岁学会了《家训》,《四书》,《易经》,《尚书》,《石矛》,《李周》,《礼记》,《春秋左氏传》等经典。他10岁的时候跟叔叔学习策略,熟悉了《古文怡》和《史记》。我13岁的时候看了司马光的《唐宋八书》,毕元的《资同治鉴》,被圈了七次。
现在这么扎实的家教和基本功,有几个人能比得过?
钱基博的儿子钱钟书童年时也接受了同样的教育。所以钱的长辈曾经反对送孩子上学,说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平远远超过正规学校的标准。
有钱的孩子都努力学习。
江洋在《续通鉴》中提到,有一段时间,他们的生活非常贫困,家里没有书读。钟书不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新华字典阅读。我觉得江洋就是翻了一下。没想到钱钟书读了半年多。
《我们三个》,江洋还提到一个细节。老两口来到一个窝棚边上,江洋问钱钟书能不能给我们一个这样的窝棚。钟书想了想,说没有书。
钱伟长的父亲去世早,很多邻居建议钱伟长的母亲让儿子早点干体力活挣钱养家。但她说得很坚决,“我再累再累,也一定要让我的孩子学,因为我们钱家的家风和古训是那么的必要。我必须留些种子给我们钱家读。”
在谈到对家族未来的希望时,曾国藩说:“我不要一代比一代富,我要一代比一代有才。秀才,读书的种子,家庭的招牌,礼仪的旗帜。”
钱家的成功源于此。——有可以代代相传的种子!
钱伟长晚年回忆录《干校六记》。
其实钱家的穷孩子从来不用担心想读书不读书。从宋代开始,钱家就形成了互助的风气。
这也和钱家训的警告有关,明确要求:
这个家庭很有钱,还带了一个家,热心帮助亲戚朋友。'
各地钱氏家族为了让少数民族的贫苦子弟有书读,设立了益田、亦庄、吉田,并明文规定必须将部分产业或利润作为教育经费。这种早期的“教育基金”模式保证了钱的后代,无论贫富,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无锡七方桥的“淮海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钱穆和他的侄子钱伟长在亦庄的帮助下得以上学。
钱伟长上初中的时候,钱穆已经是中小学老师了。他继承了祖上的教诲,担负起抚养教育钱伟长的重任,承担起钱伟长初中、高中、大学的读书费用和生活教学责任。
对此,钱伟长晚年在《八十读》年说,“幸福家庭和老人的榜样激励着我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懂得洁身自好,努力工作,鼓励自己,心胸开阔,积极求知,清贫体面”。
杭州,钱王雕像。
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个家庭的伟大,更要看到背后的原因,是传统家风和制度设计所支撑的。
俗话说:道德传家宝,十几代;种田读传家宝,其次;诗词书法代代相传,后继有人;丰富的传家宝,但三代
钱家作为曾经统治一方的皇族,并没有给后人留下深厚的家业和大量的财富,而是留下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和修身养性的道德准则。
谁能想到,这些“世界上最愚蠢的传统”把一个只有中国千分之二人口的家庭推上了历史的巅峰,把很多富可敌国的大家族远远甩在了后面?
“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导弹之父”钱学森、“力学之父”钱伟长三位先生虽然同样都是对我国有着极大特殊贡献的功臣,统称“三钱”,但实际上三位先生并非出自同一家族。
“原子弹之父”钱三强: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钱三强,生于1913年10月13日,原籍为浙江湖州,出生于浙江绍兴。中学毕业的钱三强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工学,后毕业于清华大学,毕业后的钱三强凭借自己的努力留学法国,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夫人实验室攻读镭学。
1948年春,在法国进行镭研究的钱三强得知新中国不久将要诞生,毅然放弃法国优厚的待遇,坚决表示要为祖国母亲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他说:“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母亲贫穷落后,才需要建设者们去改变她落后的容貌。”回国后的钱三强被付以重任,参与祖国原子能工业的建设中,先后力荐邓稼先、袁成隆等优秀科学家进入中国原子能建设的队伍中,是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始人,被誉为“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原子弹之父”等。
“导弹之父”钱学森:赤血归国路不易,一人可当五师力钱学森,生于1911年12月11日,祖籍浙江杭州,生于上海,为五代十国吴越王钱镠的第33世孙。1934年钱学森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大与西安交大的原型)动力工程专业,同年获得清华大学赴美留学名额金并前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期间
成为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的得意门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远在大洋彼岸的钱学森听到消息后毅然决定携夫人蒋英(著名女声乐教育家)投入祖国的怀抱,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但由于在自己的专业中负有盛名,美国当局对钱实施了监禁,不许离开美国。种种困难并没有让钱学森受挫,更坚定了他回到祖国的决心,后在新中国领导的争取下回到祖国,投入到新中国航天事业及“两弹一星”事业中,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航天之父”及“火箭之王”等。
“力学之父”钱伟长:奇异摄动奠基人,赤子之心报祖国
钱伟长,1912年10月9日生于江苏无锡,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后留学至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攻读应用数学系。1942年毕业之后的钱伟长前往美国深造,
师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进行火箭方向的研究,是钱学森先生的同门师弟,期间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奇异摄动的理论研究,被公认为该领域的奠基人。
1946年5月,钱伟长学成归国,兼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燕京大学三校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钱伟长与钱学森等人被付以重任,成立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进行建设事业研究。钱老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国力学事业的发展中,曾创办中国诸多大学里第一个力学专业,并为中国的机械、力学、土木建设、航天及军工业立下了不朽功勋,被誉为“中国力学之父”、“中国应用数学之父”等。
钱永刚。
钱永刚是钱学森的孙子钱秉穹的儿子,也是钱学森家族的后代之一。钱永刚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担任终身教授,同时还担任多个组织和机构的职务,致力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是的 是一个家族
钱玄同是钱三强的父亲,语言学家,五四风云人物。钱三强,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钱穆,著名历史学家。钱钟书,钱穆的同族侄子,国学大师。钱伟长,钱穆的侄子,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惊人的一群历史伟人还有钱伟长的堂侄子:钱永健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
他们就在我家前面,钱穆字宾四 ,江苏无锡人。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4年)七月三十日,生在江苏省无锡县荡口镇南延祥乡啸傲泾上七房桥之五世同堂 。原名钱思嵘,1902年入小学担任教师时,才改名为钱穆 ,笔名有公沙、忘未学斋主等那里现在是鸿山遗址,夫差勾践的那个年代。吴越墓葬群。中国第一次出土了实物缶(奥运会上见过的是模型,很不像)
钱学森家训:“继承家学,永守箴规”。
钱学森(英文:Qian Xuesen,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出生于上海,籍贯浙江杭州,中国***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享誉海内外的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七届、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在20世纪50年代—90年代间,钱学森写的文章全部发表在中国的杂志上,有《力学学报》《物理通报》《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社会科学》等。
《钱氏家训》是一篇无价的家学宝典,是后唐时期钱家先祖吴越国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钱氏家族把《钱氏家训》在钱家代代相传,成为人才辈出的不竭动力。
《钱氏家训》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大部分,对钱氏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国的思想行为,作了全面的规范和教诲。《钱氏家训》不只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学习的成长训言。
起源于宋朝的百家姓,首句是“赵钱孙李”,这个座次俨然是当时的四大家族。我们都知道,宋朝是赵家天下,赵氏在百家姓排第一很好理解,但是钱氏为什么能够排第二呢?这得从钱氏始祖钱镠说起。
钱镠,被奉为钱氏始祖。钱镠生在唐朝末年,在群雄割据的时代,依靠战功,获得中央信任。他拥兵两浙,却未恃宠而骄,而是告诫子孙“永不称帝”。公元902年,唐朝中央册封钱镠为越王。5年后,朱温篡夺皇位,改国号为梁,并册封钱镠为吴越王。这时,手下部将纷纷建议钱镠拒绝封号,出兵讨伐朱温。钱镠拒绝出兵,在部将面前折箭为誓,保证世代归顺中原,不搞分裂,让百姓免受战乱之苦。整个五代十国时期,钱镠和他的后继者,没有参与各种以领土扩张为目的的战争,而是以“保境安民,发展农商”为基本国策,留心地方治理,着力发展经济,在中国最动乱的历史阶段中创造了一个奇迹——中原地区群雄纷争,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吴越国却迎来了最好的和平发展时期,江南人民安居乐业,从不受战争影响。当时,吴越国拥有天下三分之二的财富。以此为起点,长三角地区崛起为中国近千年来最富裕的地区,影响迄今。
公元932年,钱镠临终前,告诫儿子钱元瓘说,钱氏子孙要好好守住吴越,忠心侍奉中原王朝,即便是改朝换代,也不能失礼。不仅如此,钱镠生前常说:“民为社稷之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免动干戈即所以爱民也。”他屡次教诫子孙,要度德量力而识时务,“如遇真主,宜速归附”。这样,吴越国历经三代五王,到钱镠之孙钱弘俶在位时,大宋统一天下的趋势已经很明显。钱弘俶审时度势,遵从祖训,以天下苍生为念,决定纳土归宋。
江南繁盛千年,是由钱镠祖孙三代打下的基础。
公元978年,钱弘俶自绑双手入京,将所辖土地、民众悉数献给大宋。大宋不费一兵一卒,就把吴越国纳入版图,实现统一。
对此,苏轼曾高度评价钱氏家族治理吴越国的成绩,说“其民至于老死,不识兵革,四时嬉游,歌鼓之声相闻,至今不废,其有德于斯民甚厚”。
钱弘俶自愿纳土归宋,也为钱氏家族在宋代赢得了相当的“政治待遇”。钱氏名列百家姓第二,就是这种待遇的具体表现。
更为难得的是,历史车轮滚滚,中国多少皇室贵胄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而以钱镠为始祖的吴越钱氏家族,却能翻越千年,长盛不衰,尤其是在近现代以后,一下子涌现出一大批超一流的人才,成为中国最耀眼的家族之一。这是什么道理呢?
杭州,钱王祠牌坊。历史学家熊月之有一个观点,他说:中国传统的改朝换代往往采取革命的手段,以颠覆性的、非延续性的方式,直接把原来的朝代推翻,因此,皇室集团的人往往成为被铲除的对象,其家族积累的资源一般就此中断,无以为继。比如清朝推翻明朝以后,以朱元璋为代表的朱氏家族就不可能成为社会显赫的一支了。这就是中国传统为什么很少有大的家族代代相传,即古话所谓的“千年土地八百主”,“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因为这个客观存在的政治原因,中国历史上不少家族都存在中断现象。钱氏家族是鲜有的例外,原因之一恰恰在于钱弘俶在改朝换代之际采取了纳土归宋的方式,以统一换取和平。作为回馈,赵宋政权则采取了保护钱氏家族延续性的措施。
这让钱氏家族在最危险的关头,挺了过来。另一个原因则是,钱镠做吴越王的时候,把他的33个儿子分派到吴越各地进行统治。他们的子孙成为当地最有实力的家族,随后散处各地,发展成为很大的宗族力量。
钱氏家族主要集中在江浙一带。这个区域在唐代以后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昌盛的地方,近代以后则是中国最早接触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地方之一。毫无疑问,这个区位环境对于钱氏家族的兴盛,有如大海之于大鱼。
江南这块宝地,与钱氏家族相互成全。据统计,整个宋代,钱氏家族中,有320多人得中进士。
这些钱氏精英虽然在政治上未曾扮演过轰轰烈烈的角色,但他们在学术、文化、医学等领域成果斐然,出现了钱藻、钱惟演等一批名家。从宋代起,钱氏家族借助五代十国时期作为地方第一家族的积累,实现了从政治家族向文化家族的成功转型。
北宋中后期以后,人们膜拜钱氏家族,已经不是因为其当初纳土归宋的义举,而是因为这个家族人才辈出,崛起成为一个显赫的文化世家。
宋人王明清对钱氏家族推崇备至,说:“富贵文物三百年相续,前代所未见也。”钱氏后人并不以曾经的显贵身份为豪,反而更加注重家族中文采风流的传承。这种文化内核,像血液一样被传承积淀、浸染,泽被后世。
近代以后,钱氏家族迎来人才大爆炸时代。这个绵延千年的家族,进入前所未有的人才收获期。特别是在科技和文史两个领域,钱氏家族的人才之盛,放眼全国,几乎没有一个家族能出其右。以“科技三钱”为代表:“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出自杭州钱氏,“中国近代力学之父”钱伟长,出自无锡钱氏,“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出自湖州钱氏。
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祖籍杭州,是钱学森的堂侄。因为家里有一群工程师,钱永健自称为“分子工程师”。对于自己的职业,他说:“我注定了要继承家族的血统,似乎生来就要做这样的工作,走这样的道路。”此外,钱氏家族走出多名两院院士,被认为是出院士最多的家族。在文史领域,钱氏家族在近现代则走出了钱玄同、钱穆、钱基博、钱钟书、钱仲联等大师级人物。
钱钟书,文史通才,被誉为“活百科全书”。
民间流传一句话,高度概括了近代以来江南钱氏家族人才井喷的情况: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据称,当代国内外科学院院士以上的钱氏名人有100多位,分布在5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此,无锡钱氏后人钱志仁曾表示无法核实这一数据,但他说,无锡钱家确实出了10位院士:台湾“中研院”院士钱穆,中科院院士钱伟长(钱穆侄子)、钱钟韩(钱钟书堂弟)、钱临照、钱令希、钱逸泰以及江阴钱保功,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钱穆长女)、钱鸣高,中科院学部委员(相当于院士)钱俊瑞。更令人惊奇的是,钱氏家族走出了很多“父子档”精英,比如钱基博、钱钟书父子,钱玄同、钱三强父子,钱穆、钱逊、钱易父子(女),钱均夫、钱学森父子,钱学榘、钱永健父子等等。小家庭内部的人才承续如此自然,人才密度如此之高,某种程度上证明了钱氏这个大家族长盛不衰,除了时代与区域的因素,肯定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杭州,钱王祠。
答案其实在钱氏家族的始祖和精神偶像那里,早就写好了。
钱镠在位时,曾作八训,用于教诲子孙后代,后来进一步扩充为遗训,作为钱氏子孙立身处世的准则,并且严令子孙必须恪守,不得违背:“子孙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
千百年来,钱镠家训成为钱氏子孙后代行动的准绳。钱氏家族千年不散、人才辈出的文化密码,就藏在一部《钱氏家训》里面。
家训塑造家风,而良好的家风是钱氏家族兴盛不衰的主要原因。
我们今天也在热议家风,懂得良好家风对于子女成才的重要性,但很多人可能忽略了说和做的关系:在家庭内部推一个能说的当新闻发言人,对着稿子念我们家有多高尚,尽量用上一些好词、大词,提几点希望,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了。是这样吗?
绝对不是。钱氏家训是根据这个家族的始祖的所作所为,逐步提炼和完善而成,进而作为整个家族行为规范的指导,反过来影响和重塑家族的历史。
也就是说,钱氏家训是人家已经做出来的事实,不是提出来的希望。
家训,落实了才叫家风,写在纸上、停在嘴上,只能叫“家封”,封起来落灰尘而已。
钱氏家训仅600多字,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4节。
我们来看看钱氏家训具体如何塑造了这个一流家族的家风历史。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
这句话出自钱氏家训的国家篇,很明显,这是教导家族之人要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人,而不汲汲于个人私利。
当初钱镠不参与乱世中的争权夺利,不参与扩大领土之争,作为一方雄主,却遏制住自己及后继者称帝的欲望,其实就是不谋一身之利、只谋天下之利的具体实践。到了钱弘俶主动纳土归宋,亦是出于同样考虑:一个人、一个家族的名位,与天下百姓的安危相比,孰轻孰重,不言自明。
江南人迄今感念钱王的恩德,不是没有原因的。
近代以后,仍能看到钱氏族人将这条家训贯彻得十分到位。“科技三钱”的爱国举动,以及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就是最好的注脚。
钱三强和妻子何泽慧,1946年在法国结婚后,一起研究原子核裂变。他们发表的论文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巨大轰动,当时很多媒体称他们是“中国的居里夫妇”。
然而,当所有人都认定钱三强夫妇将会留在欧洲搞研究,向诺贝尔奖发起冲击的时候,他们却毅然决定回国。
钱三强后来解释了他们回国的动因,令人动容。他说:回到贫穷落后、战火纷飞的中国,恐怕很难在科学实验上有所作为。不过,我们更加清楚的是:虽然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是有祖国的。正因为祖国贫穷落后,才更需要科学工作者努力去改变她的面貌。我们当年背井离乡、远涉重洋,到欧洲留学,目的就是为了学到现今的科学技术,好回去报效祖国。
我们怎能改变自己的初衷呢?应该回到祖国去,和其他科学家一起,使原子核这门新兴科学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1948年6月,钱三强夫妇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儿女,回到阔别11年的祖国。
同样的选择,几年后在钱学森身上重演。当他决定回国而遭到美国软禁和威胁时,时时以表明心迹,历经艰险,义无反顾,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
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曾经说过,父亲从不会对他讲“你长大要爱国、要报效社会”这类话,但是却用实际行动告诉自己要热爱这个国家,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他不但把精力奉献给祖国的科研事业,而且大额奖金基本都捐了出去,支持国家的科研教育事业。耳濡目染,钱氏子孙都知道如何对待获奖,如何看待名利。
钱学森(左),美国人说他抵得上五个师。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这条家训表明钱氏家族重教育的传统,是历代钱氏族人英才辈出的重要保障。
当被问到“钱家为什么能出这么多名人”时,钱伟长曾半开玩笑地回答说:“我们钱家人喜欢读书,书读多了容易当官,当官的容易出名。”
事实上,爱读书是真,出官员是假,钱家最出人才的领域是文史、科技大师,而不是大官。这得益于钱家的家学渊源,使得家庭教育在每个人成才的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国学大师钱基博曾自述,他5岁就跟着长兄钱基成读书,9岁时,已学完《四书》《易经》《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古文翼》等经典,而且都能背诵。10岁起,跟着伯父学策论,熟读《史记》、唐宋八家文选。13岁起,读司马光《资治通鉴》、毕沅《续通鉴》,圈点七遍。
试问,这样扎实的家庭教育和基本功,如今有几人能及?
钱基博的儿子钱钟书,童年所受的教育路径基本也是如此。以至于钱家的长辈一度反对将孩子们送去学校,说他们的家庭教育水准已经远超正规学校水平。钱家子弟,勤读成风。
杨绛在《我们仨》里提过,有一段时间,他们的生活很贫困,家里没书可读了,钱钟书不知道从哪儿找出一本新华辞典读了起来。杨绛觉得这也就随便翻翻,没想到钱钟书这一看,就是长达半年多的时间。
在《干校六记》里,杨绛还提到过一个细节,他们老两口走到一个窝棚边上的时候,杨绛问钱钟书,就给咱俩这么一个窝棚住行不行?钱钟书想了想说,没有书。
钱伟长的父亲去世得早,很多乡邻劝钱伟长的母亲,叫儿子早点去做手工,赚钱来补贴家用。但她十分坚定地说:“我就是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读书,因为我们钱家的家风和古训是这么要求的,我一定要为我们钱家留下几颗读书的种子。”
曾国藩在谈及对家族未来的希望时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仪之旗帜也。”钱氏家族的成功,正是源于此——代代有读书种子!
钱伟长晚年回忆录《八十自述》。
其实,钱氏家族中的贫困子弟,也从不用担心想读书而无书可读。因为从宋代开始,钱氏家族就形成了族内相互扶携、相互帮助的风气。
这也与钱氏家训的训诫有关,家训中明确要求:“家富提携宗族,岁饥赈济亲朋。”
为了让族中的贫困子弟有书可读,各地的钱家族人均设立了义田、义庄、祭田,并明文规定其中一部分田产或盈利必须作为教育经费。这种早期的“教育基金”模式,保证了钱氏子孙无论贫富,都有受教育的机会。
无锡七房桥的“怀海义庄”就是一个典范,钱穆和侄子钱伟长都是在义庄资助下才得以上学的。
等到钱伟长升入初中,钱穆已担任中小学老师,他秉承祖训,接过抚养、教育钱伟长的重任,包揽了钱伟长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读书费用,以及人生教导责任。
对此,钱伟长晚年在《八十自述》中说,“融乐的家庭及长辈的楷模,启迪着像我这样的年轻人,懂得洁身自好,刻苦自励,胸怀坦荡,积极求知,安贫正派”。
杭州,钱王塑像。
所以,我们不仅要看到这个家族的厉害,还要看到厉害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有传统家风和制度设计的支撑。
古语说: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作为曾经雄霸一方的王族,钱氏家族没有为子孙后代留下深宅大院,也未曾留下万贯家财,而是留下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以及修身自重的道德规范。
谁曾想到,正是这些“天下最笨”的传统,把一个仅占中国千分之二人口的家族推上了历史的巅峰,让多少大富大贵之家望尘莫及呢?
是美籍华人
附:
钱永健(英文名:Roger Yonchien Tsien )
华裔化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及药理学两系教授,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于当地时间10月8日11时45分左右(北京时间10月8日17时45分左右)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华裔化学家钱永健,以及美国科学家OsamuShimomura和Martin Chalfie。他发明多色莹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
姓名:钱永健
英文:Roger Tsien,罗杰钱
性别:男
出生:1952年
生于:纽约
国籍:美国
祖籍:中国浙江杭州
堂叔: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
哥哥:钱永佑(Richard Tsien),斯坦福大学教授、曾任生理系主任
荣誉:
16岁即以金属如何与硫氰酸盐结合为题获西屋科学天才奖 (The Westinghouse Science Talent)
20岁获哈佛大学学士(化学和物理,Witha 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
剑桥大学博士及博士后(生理学)
曾获沃尔夫奖(Wolf Prize in Medicine,2004),全美化学学会,蛋白质学会等多项大奖
钱永健与生物发光现象研究
1994年,华裔美国科学家钱永健(Roger Y Tsien)开始改造GFP,有多项发现。世界上用的大多数是钱永健实验室改造后的变种,有的荧光更强,有的**、蓝色,有的可激活、可变色。到一些不常用做研究模式的生物体内找有颜色的蛋白成为一些人的爱好,现象正如当年在嗜热生物中找到以后应用广泛的PCR用多聚酶后的一波浪潮。不过真发现的有用东西并不很多。成功的例子有俄国科学院生物有机化学研究所Sergey A Lukyanov实验室从珊瑚里发现其他荧光蛋白,包括红色荧光蛋白。
生物发光现象,下村修和约翰森以前就有人研究。萤火虫发荧光,是由荧光酶(luciferase)作为酶催化底物分子荧光素(luciferin),有化学反应如氧化,以后产生荧光。而蛋白质本身发光,无需底物,起源是下村修和约翰森的研究。
下村修和约翰森用过几种实验动物,和本故事相关的是学名为Aequorea victoria的水母。1962年,下村修和约翰森等在《细胞和比较生理学杂志》上报道,他们分离纯化了水母中发光蛋白水母素。据说下村修用水母提取发光蛋白时,有天下班要回家了,他把产物倒进水池里,临出门前关灯后,依依不舍地回头看了一眼水池,结果见水池闪闪发光。因为水池也接受养鱼缸的水,他怀疑是鱼缸成分影响水母素,不久他就确定钙离子增强水母素发光。1963年,他们在《科学》杂志报道钙和水母素发光的关系。其后Ridgway和Ashley 提出可以用水母素来检测钙浓度,创造了检测钙的新方法。钙离子是生物体内的重要信号分子,水母素成为第一个有空间分辨能力的钙检测方法,是目前仍用的方法之一。
1955年Davenport和Nicol发现水母可以发绿光,但不知其因。在1962 年下村修和约翰森在那篇纯化水母素的文章中,有个注脚,说还发现了另一种蛋白,它在阳光下呈绿色、钨丝下呈**、紫外光下发强烈绿色。其后他们仔细研究了其发光特性。1974年,他们纯化到了这个蛋白,当时称绿色蛋白、以后称绿色荧光蛋白GFP。Morin和Hastings提出水母素和GFP之间可以发生能量转移。水母素在钙刺激下发光,其能量可转移到GFP,刺激GFP发光。这是物理化学中知道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在生物中的发现。
下村修本人对GFP的应用前景不感兴趣,也没有意识到应用的重要性。他离开普林斯顿到 Woods Hole海洋研究所后,同事普腊石(Douglas Prasher)非常感兴趣发明生物示踪分子。1985年普腊石和日裔科学家Satoshi Inouye独立根据蛋白质顺序拿到了水母素的基因(准确地说是cDNA)。1992年,普腊石拿到了GFP的基因。有了cDNA,一般生物学研究者就很好应用,比用蛋白质方便多了。
普腊石1992年发表GFP的cDNA后,不做科学研究了。他申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时,评审者说没有蛋白质发光的先例,就是他找到了,也没什么价值。一气之下,他离开学术界去麻省空军国民卫队基地,给农业部动植物服务部工作。当时他如果花几美元,就可以做一个一般研究生都能做,但是非常漂亮的工作:将水母的GFP基因放到其他生物体内,比如细菌里,看到荧光,就完全证明GFP本身可以发光,无需其它底物或者辅助分子。
将GFP表达到其它生物体这项工作,1994年由两个实验室独立进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做线虫的Marty Chalfie实验室,和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Scripps海洋研究所的两位日裔科学家Inouye和Tsuji。
水母素和GFP都有重要的应用。但水母素仍是荧光酶的一种,它需要荧光素。而GFP蛋白质本身发光,在原理上有重大突破。
Chalfie的文章立即引起轰动,很多生物学研究者纷纷将GFP引入自己的系统。在一个新系统表达GFP就能在《自然》、《科学》上发表文章,其实不过是跟风性质,没有原创性。
纵观整个过程,从1961年到1974年,下村修和约翰森的研究遥遥领先,而很少人注意。如果其他生化学家愿意,他们也可以得到水母素和GFP,技术并不特别难。在1974年以后,特别是八十年代后,后继的工作,很多研究生都很容易做。其中例外是钱永健实验室发现变种出现新颜色,并非显而易见。
钱永健的工作
钱永健是和下村修研究相关的一位重要科学家。他在成像技术中,有两项重要工作都与下村修有一定关系。
一项是钙染料。1980年钱永健发明检测钙离子浓度的染料分子,1981年改进将染料引入细胞的方法,以后发明更多、更好的染料,被广泛应用。检测钙的方法有三种:选择性电极、水母素、钙染料。在钱永健的钙染料没有出现以前,具有空间检测能力的只有水母素,但当时水母素需要注射到细胞内,应用不方便,而钱永健的染料可以通透到细胞里面去。水母素和钙染料各有优缺点,目前用染料的人多。钱永健还发明了多种染料用于研究其他分子。
钱永健的第二项工作是GFP。1994年起,钱永健开始研究GFP,改进GFP的发光强度,发光颜色(发明变种,多种不同颜色),发明更多应用方法,阐明发光原理。世界上应用的FP,多半是他发明的变种。他的专利有很多人用,有公司销售。
钱永健的工作,从八十年代一开始就引人瞩目。他可能是世界上被邀请给学术报告最多的科学家,因为化学和生物都要听他的报告,既有技术应用、也有一些很有趣的现象。他1952年出生,年龄允许等很多年(而80高龄的下村修没有这个优势)。所以,钱永健多年被很多人认为会得诺贝尔奖,可以是化学、也可以是生理奖。必须指出,钱永健非常肯定下村修的工作,钱较早公开介绍下村修的发现。
钱永健是钱学森的堂侄。他家有很多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中学时获得过美国西屋天才奖第一名,大学在哈佛念化学和物理,20岁毕业,后在英国剑桥大学获生理学博士。他的哥哥钱永佑(Richard W Tsien)是神经生物学家,曾任Stanford大学生理系主任。两兄弟分别获Rhodes和Marshall学者奖(通常认为是美国大学生竞争性最强的两个奖学金,克林顿总统曾获Rhodes),到英国留学,九十年代双双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钱学森回国后,国内教育体系在他的子女应该上大学时受到极大破坏,使钱学森的子女钱永刚、钱永真没有得到他们堂兄弟的发展环境。钱永刚出生于1948年,文革后才念大学。但愿钱永健在钱学森先生在世的时候获奖,告慰他们全家。
华盛顿大学有位教授,在神经生物学和现代成像都用重要发现和发明,他要求很高,批判性很强,公开发表文章批热门的领域、批很多人研究不解决问题。他也看不起一些诺贝尔奖得主。有一年刚宣布得奖名单,我到他办公室去聊天,他没等我开口,就说:“今天是不幸的一天”。他认为那些人没一个值得得奖。这位批判性很强的人,却非常佩服钱永健。
钱学森堂侄与两位美科学家共享诺贝尔化学奖
中新网10月8日电 综合报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于当地时间10月8日11时45分左右(北京时间10月8日17时45分左右)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美国科学家Martin Chalfie,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他们三人在发现绿色荧光蛋白方面作出突出成就。
下村修和Martin Chalfie分别出生于1928年和1947年。
钱永健是华裔化学家,1952年出生于纽约,现为美国科学院院士、医学院院士,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化学及药理学两系教授,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他发明多色莹光蛋白标记技术,为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发展带来一场革命。
他们三人将分享诺贝尔奖金。
7日,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发现了亚原子物理学中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的美国籍科学家南部阳一郎,以及发现有关对称性破缺起源的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
6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来自法国和德国的3名科学家因发现导致艾滋病与宫颈癌的病毒分享该奖。这3人分别为发现导致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德国人哈拉尔德•楚尔•豪森,以及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法国人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吕克•蒙塔尼。
按照传统,2008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将在今年12月10日举行。除和平奖颁奖仪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以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都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今年诺贝尔奖每项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
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简介
新华网北京10月8日电 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8日与日本人下村修以及美国人马丁·沙尔菲共同获得今年诺贝尔化学奖。
钱永健1952年出生于美国纽约,在新泽西州利文斯顿长大。钱永健的家族可谓是“科学家之家”,家中有多位工程师,他的父亲是机械工程师,舅舅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学教授。
钱永健是一个拥有广泛兴趣的人。钱永健小时候患有哮喘,只能经常待在家里。由于他对化学实验十分感兴趣,常常在家中地下室里做化学实验,一做就是几个小时。16岁时,钱永健获得生平第一个重要奖项,也是美国给予高中学生完成科研项目的最高奖:西屋科学天才奖,当时他研究的是金属如何与硫氰酸盐结合。于是他就在自家的地下室,搭起自己的“小化学实验室”,摆弄瓶瓶罐罐。16岁时,钱永健还获得西屋科学天才奖,当时他研究的是如何将金属融进硫氰酸。这个“西屋科学天才奖”是全美最久远,也是最负盛名的科学类比赛,获奖者经常被看作是“小诺贝尔获得者”。之后,他又通过获得的西屋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念书。
虽然成绩出色,但钱永健也有过对化学厌倦的时刻。在哈佛大学求学时,他就对呆板的课程设置颇为不满,所以自己上了不少钢琴课。
而在剑桥大学继续深造时,他想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所以从化学转到了分子生物学,又转到了海洋学。“我总有一些关于在蓝色大海上航行的梦想,但是结果表明,我的工作和这个美梦无关。我的研究包括测量海湾的石油污染状况。最后,我终于明白,我根本不关心藻海的深度问题。”
于是,钱永健又从海洋学转到了生理学,并获得博士学位。当时,他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人脑,这对于他来说更有研究的乐趣。
在钱永健看来,人脑是一部让人心醉的织布机,“它需要更为熟练、更为精细、更有创造性的方法把碎片拼织起来。”此后,他又“回归”化学,开始了自己对于绿色荧光蛋白的研究之路。
美国国家幼儿健康与人类发展学会的细胞器生物学负责人杰尼佛说:“钱永健有巨大的影响,正是他,展示了以绿色荧光蛋白为基础的反应物的一系列应用可能,并且方便这一切在生物学界的使用,钱博士对于细胞生物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绿色荧光蛋白目前正受到科学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在1992年以前,关于绿色荧光蛋白的科研文章寥寥无几,但仅去年,根据统计,与绿色荧光蛋白或荧光蛋白相关的科研文章达到12000篇。有科学家预测,这一数量还将持续增长。
钱永健对于荧光蛋白是否可以用在神经生物学以及癌症攻克方面有特别兴趣。他的父亲就是因为得癌而死。“他得了胰腺癌,诊断出来6个月后,他就离开了我们。”
虽然钱永健在荧光蛋白的研究领域已有了革命性贡献,但他已计划把这类工作留给他的同事,而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在人体状况的研究方面,包括攻克癌症、动脉粥样硬化以及中风之类疾病。
钱永健坦言,自己对癌症的研究可能没有任何结果。“科学的历史上,到处都是科学家在一项研究上成功,而在另一项研究上失败的例子。”
不过,钱永健还是对自己的研究充满信心,因为动物实验已表明这项研究是有成功希望的
钱永健后来拿了美国国家优等生奖学金进入哈佛大学学习,20岁获得化学物理学士学位并从哈佛毕业,接着前往剑桥大学深造,1977年获得生理学博士学位。
1981年,钱永健来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在这里工作8年,成为大学教授。1989年,钱永健将他的实验室搬到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现在他是该校的药理学教授以及化学与生物化学教授。
钱永健1995年当选美国医学研究院院士,1998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
钱永健获得了许多重要奖项,包括:1991年,帕萨诺基金青年科学家奖;1995年,比利时阿图瓦-巴耶-拉图尔健康奖;1995年,盖尔德纳基金国际奖;1995年,美国心脏学会基础研究奖;2002年,美国化学学会创新奖;2002年,荷兰皇家科学院海内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奖;2004年,世界最高成就奖之一以色列沃尔夫奖医学奖。
三钱都是清华大学校友,都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
一、钱学森
1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县,是中国杰出的爱国科学家,是航空领域、空气动力学学科的第三代挚旗人,是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二十世纪应用数学和应用力学领域的人物。中国***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曾担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重要职务。
2钱学森是用美军战俘换回来的。美国人一时疏忽放走了他们曾经控制下的、这位当年美国海军次长认为"至少等于5个师兵力"、后来享誉世界的航空火箭专家、空气动力学家、应用软科学家和系统工程学家的钱学森。钱学森的脑袋的确与众不同,仿佛里面藏着一座智慧的金山,又似乎装有一堆留给明天的秘密。
二、钱伟长
1钱伟长(1912109-2010730),享誉海内外的杰出华人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2国际上以钱氏命名的力学,应用数学科研成果就有"钱伟长方程"、"钱伟长方法"、"钱伟长一般方程","圆柱壳的钱伟长方程"等等,他先后担任中国多所名牌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大学,暨南大学,江南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名誉校长,校董事会董事长,名誉董事长,并且曾连续4届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等中央要职。
3年轻时的钱伟长就显示超乎寻常的卓越才智,英国首相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谈及此事时,不胜感慨,由衷地称赞:"美国青年真厉害 !"他哪里知道,使他避免厄运的实际上是黑头发的中国青年。于是,"钱伟长智救伦敦"的传奇故事不胫而走,成为二十世纪科坛上的一段佳话。
三、钱三强
1钱三强 (1913-1992),原名钱秉穹,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父亲钱玄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他是第二代居里夫妇的学生,又与妻子何泽慧一同被西方称为"中国的居里夫妇",他是中国发展核武器的组织协调者和总设计师,中国"两弹一星"元勋。
2他少年时代即随父在北京生活,曾就读于蔡元培任校长的孔德中学。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7年赴法国留学,师从居里夫妇(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儿女婿)。1940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曾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导师,并获法兰西荣誉军团军官勋章。1948年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后为原子能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学术秘书处秘书长,二机部(核工业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协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名誉理事长等。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56年参加中国第一次12年科学规划的确定,与钱伟长、钱学森一起,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中国科技界的"三钱"。
3早年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在"核裂变"方面成绩突出,是许多交叉学科和横断性学科的倡导者。他发现重原子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并对三分裂机制作了合理解释,深化了对裂变反应的认识。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两弹"研究,为中国科学院的组建和发展,特别是建立和健全学术领导,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开展国际学术交流,组织和协调重大科研项目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中国两弹之父"。杰出科学家。
41936年,钱三强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赴法国留学,在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从事原子能核物理研究,师从居里夫人(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的女儿)。10年后,钱三强学成回国,主持建立了中国原子能研究所并任所长,主持并制成了共和国第一个核装置――原子能反应堆。一次偶然的事故使钱三强大动肝火:"我们不仅要学科学,还要学管理。"此后,这位蜚声海内外的科学巨子把他的后半生献给了中国核科学组织工作。钱三强知人善任,是他大胆起用年仅26岁的邓稼先出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总设计师。诚如邓稼先的老同学、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所言:"钱三强独具慧眼的睿智和超凡的组织才能,促成了中国原子弹的爆炸成功。"
《如履薄冰》中国“最可怕”的皇族简介钱氏家族为何能延续千年?
本文2023-09-21 21:48: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