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姓 延氏家谱 延姓起源 延姓名人 延姓的来源 延姓简介
延(yán)《延氏族谱》记载:“延姓是较为罕见的姓氏,分布较广。春秋时,吴国王寿梦的小儿子季札让王位,避于延陵后有了延氏,延陵就在今天的江苏省常州市。”
延姓姓氏起源
延(yán)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自姬姓。据载,春秋时,吴国有公子季札,是吴王诸樊之弟,受封于州来称为延州来季子,其后裔有延姓。
源流二
源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据《汉书·西域传》载:“西域亦有延氏。”望出河南。另载,北魏有代北三字姓可地延氏,随魏孝文帝进入中原后改为汉姓延姓。
延姓得姓始祖
季札
延姓始祖为
延季子。季札这个人不但是延姓的祖宗,同时也是吴姓和延陵氏的始祖神。在《中华姓氏通史———吴姓》中提到,“谈吴姓,不可不提吴王寿梦第四子吴季札,季札的历史并非仅仅写在季子庙上。”其原因有三:其一,季札两度让位出走,他的一生伴随着吴国的兴亡;其二,季札不但多才多艺,且仁德谦和,至贤至圣,被后世奉为“至德第三人”,是中国道德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其三,季札子孙繁衍发达,今吴姓各支族谱大多出自季札之后,以他为始祖神。
季札的祖先是周朝的泰伯,曾经被孔子赞美为「至德」之人。泰伯本是周朝王位继承人,但父亲太王,有意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昌就是周文王,姬昌。)于是泰伯就主动把王位让了出来,自己则以采药为名,逃到荒芜的荆蛮之地,建立了吴国。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延陵季子是春秋时吴国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季札,又称公子丸,封于延陵,城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称延州来季子。父寿梦欲立之,辞让。兄诸樊欲让之,又辞。诸樊死,其兄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将授之国而避不受。夷昧之子僚立。公子光使诸刺杀僚而自立,即阖闾。札虽服之,而哭僚之墓。
季札让国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因受封于延陵一代,又称「延陵季子」。其父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他的四个儿子当中,以四子季札最有德行,所以寿梦一直有意要传位给他。季札的兄长也都特别疼爱他,认为季札的德行才干,最足以继承王位,所以都争相拥戴他即位。但是季札不肯受位,坚持把王位让给哥哥。
哥哥诸樊觉得自己的德能,远在季札之下,一心想把持国的重任托付给他,但被季札婉言谢绝了。他说:曹国之人想拥立贤能的子臧为国君,来取代无德的曹王,但被子臧所拒绝。为了坚守臣民应有的忠义,并打消国人拥立的念头,子臧离开曹国,奔走到了宋,使曹国的君主,仍然得以在位执政。子臧谦恭无争的美德,被人们赞美为能「守节」的盛德之人。前贤的殷鉴历历在心,国君的尊位,哪里是我季札所希求的呢?虽然我无德,但祈求追比贤圣,则是念念在心啊。
季札的厚德感动了吴国之人,他们如同众星拱月般,一心想要拥戴季札为王。不得已之下,季札退隐于山水之间,成日躬耕劳作,以表明他坚定的志节,才彻底打消了吴人的这个念头。孔子对季札让国的赞誉之辞:“延陵季子其天民乎!”
季札挂剑
季子贤明博学,屡次聘用中原诸侯各国,会见晏婴、子产、叔向等。聘鲁,观周乐。过徐,徐君好其佩剑,以出使各国,未即献。及还,徐君已死,乃挂剑于徐君墓树而去。后以"挂剑"为怀念亡友或对亡友守信的典故。亦以讳称朋友逝世。
孔子手书十字碑
孔子手书十字碑
季札和孔子同时代而年长,两人齐名,在当时并称为“南季北孔”。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春秋》载,季札于公元前485年死后葬在申港西南。后人在墓旁建季子祠,墓前立碑,传说碑铭“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10个古篆是孔子所书(现称孔子手书的文字只有两处,另一处是比干墓碑上的“殷比干墓”四字)。今申港中学所在地就是季子祠原址,清朝康熙南巡之时曾为季子祠御笔题写“让德光前”四字,乾隆皇帝外传一书中也提到第六次下江南曾到过季子墓。姬、季、吴、寿(寿梦)、延的祖先都是一个。算到今日延姓也流传了2500年了。
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在这个「季札让国」历史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个溯源主题余韵不尽。中原地区与句吴一带的人们,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千百来人们本就同根同源,同体相依。
延姓迁徙分布
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延姓祖先奉旨大槐树下集中迁往:河南、山东、河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苏、湖北、湖南、广西、内蒙、辽宁、吉林、黑龙江、山西等地。全国各地都有延姓宗迹,而且有的地方十分集中,比如陕西绥德,山东广饶县,山西阳城县润城镇,河北赞皇秦林村、王家坪村等。
大槐树延氏祖先牌位
大槐树延氏祖先牌位
延集村广饶县大王镇延集村是山东地区延姓最大的聚集地,目前有村民近2500人,延姓人占到了大概99%的比例,堪称绝高的比率。据称,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内延集村全村曾都是延姓人,直到清朝时从邻村周庄刘姓人迁入才打破了它“独姓村”的状态。
绥德延姓:公元1368年开始,洪洞大槐树人口大迁移,延氏家族一部分人迁往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安徽等地;其中于公元1376年,一少部分延姓人经由洪洞大槐树迁往黄河西岸的陕北绥德县,定居于绥德县西延家岔村。又繁衍到了绥德县的东延家岔、延家畔、延家坪、延家峰以及延家川。绥德县也是陕西及西北地区最大的延姓聚居地。
延姓的迁民祖先神位供奉于大槐树祭祖堂九号供橱。
延姓历史名人
延广
[汉]胶东太守,《通鉴注》条:“汉武帝太初三年,‘胶东太守延广为御史大夫。
延笃
[公元?年至一六七年]字叔坚,南阳犨人。生年不详,卒与汉桓帝永康元年。少从唐溪典、马融受业,博通经传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师。举孝廉,为平阳候相,以师丧弃官。桓帝以博士徵,拜议郎,与朱穆、百边韶共著作东观。又徙京兆尹,宽仁爱民,郡人欢戴。以怃梁冀,适病免归。家居为教授。后遭党事禁锢。永康初,卒于家乡。乡人图其形于屈原之庙。笃论解经传,多所骏正。所著诗、论、铭。书、应讯、表、教、令凡二十篇。
延煦
[清]宗室。字树南,满洲正蓝旗人。咸丰六年(一八五六)进士,官礼部尚书。工书、画,尤擅山水。配完颜氏亦精绘事。时有赵、管之目。尝合作避暑山庄图,为艺林珍赏。《八旗画录》、姓氏谱》:[宋]延松年,淳熙九年,任芜湖令。
[元]延承直,皇庆元年任武江县令,建儒林书院于城步砦。
[明]延鹤,著《得月楼记》。
延祥
大兴人,洪武中任河东运使,有善政。延应翁,乐安人,万历间任孝义县典史,有治行。
延姓当代名人
编辑
延治富
男,1942年9月出生,陕西绥德人。 党员。1967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现任中国检察官协会、陕西省法学会、陕西省检察学会会员,陕西省人民检察院榆林分院检察委员会委员,榆林地区检察学会秘书长。
延自强
男,1943年7月生,陕西省绥德县人。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研究员、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甘肃中医学院副研究员。甘肃中医学院附院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师,针灸科主任。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的基础理论、针灸、普内科的实验研究及临床。
延增成
男,1938年8月生,陕西人。毕业于陕西省委党校。原任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宣传部长。现任中国当代书画理事,陕西省书协理事,榆林地区书协主席。
延鸿飞
男,1954年9月生。陕西省艺术馆副研究馆员、副馆长、《百花》杂志主编。先后供职于绥德县文化馆、榆林市文联、文化艺术报社、陕西省艺术馆。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评论100余篇。小说获“庄重文文学奖”,散文集《回家》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最美的书”。
延艺
男,陕西省绥德县人。央视著名导演。曾执导过《大秦帝国》、《大秦岭》、《特殊争夺》、《博士县长》、《张大千》、《真爱如山》、《最后一个匈奴》等影视剧
延荣科
男,汉族,1954年5月出生,云南省禄丰县人。楚雄州政协党组书记、主席。1977年7月参加工作,1980年2月加入中国 。历任 武定县委副书记、县长, 楚雄州委常委、州水电局党组书记、局长,楚雄州人民 党组成员、副州长。2010年当选为楚雄州八届州政协副主席。
延振宏
男,1966年出生,山东济南人, 党员。198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一直从事律师工作,中国律师协会会员,专业律师,现任山东名泉律师事务所主任。
周家家谱辈分怎么排列的,各地各支各不相同,仅文登市周姓以下供你参考。
北陡埠、九里水头、寺前、东藕湾、东杨格等村周姓字辈派字:维学志承先,修仁世泽岩,克中有乃孝,任尔子孙贤。
高村、荣成字辈派字:文学志承先,修仁世泽岩,克中有南孝,以尔后代贤。
高村二甲字辈派字
:钟玉培基远,繁殷树叶宏,慎思追士道,时代炳根荣。
辛店子字辈派字
:有义庆新春
周家(平山海兴周姓)家谱中字表:士德元丕振
,文武祥广顺
,兴隆成嘉兆,完事启鸿俊
。
九里水头周家、辽宁省盖州市归洲镇房身村字辈派字:文德传家宝。
一、姓氏源流
禄(Lù 禄)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以祖字为氏。上古商朝的末代王叫纣王,纣王有个儿子叫禄父,后来禄父的孙子取禄字为姓,世代相传。
2、出自以官职为氏。另一支禄姓,来源于周朝时的官职。周朝的司禄之官,大约是主管配俸禄,就是分配钱粮给官员的人。他的子孙以此为荣,就取禄字为姓,世代相传。
3、出自以地名为氏。在云南省,有两个地名,一个称禄丰,一个称禄功,现都是属云南省楚雄自治州的县,其先民以地名为氏。这两个地方在历史上是否曾形成过禄姓,还有待考察。
得姓始祖:武庾。从《风俗通》上考证,禄姓人,是殷纣子武庾字禄父之后,以王父字为氏。《万姓统谱》上认为,禄姓出自周官司禄之后,以官为氏,起源于扶风。司禄之职,依照《周礼》的记载,是属于地官之属,其主要职责则为“主班禄者”。这种官职,当时大都是世袭的,于是他们后来干脆“以官为氏”。望族居扶风郡(今陕西省咸阳县东)。禄氏后人奉武庾为禄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禄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禄源出于子姓。商纣王之子名叫武庚,字禄父。商朝灭亡后,周武王让武庚留在殷墟管理商朝遗民,而武庚却不甘心做他人之臣,就联合管叔等周朝贵族起兵,企图颠覆新政。然动乱未果,武庚被杀。他的后人便以他字中的禄为姓氏,为禄氏。周朝设有司禄官,专管财政,经营,虽然古时重文官,但由于此官也直接关系国运。这种官员的子孙也以此为荣,就有以禄字为姓的。云南有地名禄丰及禄功,且在清末此地也出现了有名望的禄氏,因此,这里的禄氏应是由地名所得。禄父又名武庚,系殷纣王的儿子,周武王灭纣后,武庚住封地太子城(今管城区圃田乡古城村),周成王时,武庚同管叔、蔡叔反周叛乱,被周公平定诛杀,禄氏家人纷纷北逃,在黄河南边的荒滩野地里开荒种田,苟安活命。日久天长,这里形成一座远近闻名的大村——禄庄。禄姓家族人丁兴旺,辈分分明。如今这里的禄姓已达2000多人,仍然沿用着古老的十字定辈法,这十个字是:天、地、裴、万、梁、国、明、九、有、助。于是,他们的姓名就叫禄助某,禄有某,禄九某,助字辈称有字辈为叔伯,称九字辈为爷奶……年年代代,生生不息,如果这十个字用完了,就重新开始,再启用一轮。禄氏活动情况的记录,有唐代出过吐蕃酋长禄东赞,但并非真正的“禄”姓。清雍正年间,云南有痊巾帼英雄禄氏,是袭镇王府的陇庆侯的母亲。当乌蒙人作乱时,禄氏率属夷护守州署,协济民军储,城赖以全。现今的云南,尚有不少姓禄的家庭。(余略)
三、历史名人
禄 氏:清朝时云南人,巾帼英雄,是袭镇王府的陇庆侯的母亲。雍正年间,陇庆侯因藏匿奸臣被革职,下属臣民气愤,想叛乱谋反,禄氏严加制止。后来乌蒙贼作乱,禄氏召集族人协助官兵剿匪,保卫家乡,使城乡得以保全,受到城乡民众的赞扬。
禄东赞:藏族名字叫噶东赞宇松,吐善酋长,松赞干布手下的大将,参与吐蕃国家大事的决策。性刚严明,善于用兵,他替松赞干布向唐朝请婚,出使长安,后来又迎接护送文成公主入藏,是中国历史上促进民族交融的大功臣。
禄 胜,宋时回鹘可汗王。咸平四年(1001),遣枢密使曹万通至汴京,献玉勒名马、独峰无峰槖驼、宾铁剑甲及琉璃器等,并陈境土东至黄河,西至雪山,有小郡数百,甲马颜为精锐,愿朝廷命使统领,缚西夏李继迁以献。特授曹万通为左神武军大将军,优赐禄胜器服。
其他禄姓名人有明文人禄存;清大臣禄康,将领禄成等。近当代禄姓名人有政治家禄智明,核化工专家禄福延,画家禄兆亚,播音员禄秦剑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扶风郡:扶风郡。汉武帝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在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
2、堂号
扶风堂。
============================================================
禄姓宗祠通用对联
〖禄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姓启司禄;
望出扶风。
——佚名撰禄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禄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名高乡荐;
望出扶风。
——佚名撰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武陟县人禄存,幼年时刻苦好学,永乐年间乡试获第一。乡荐,唐代由州县地方官推举赴京城应礼部试,后称乡试中式为“领乡荐”。下联典指禄氏郡望为扶风郡。
名高乡荐;
世系泾阳。
——佚名撰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禄存好学多识,举乡试第一。下联典指汉泾阳人禄东贤以文行著称。
-----------------------------------------------------------------
〖禄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扶摇直上青云志;
风清月白雅士心。
——佚名撰禄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禄姓望族居住地“扶风”二字的嵌字联。
-----------------------------------------------------------------
〖禄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虎榜首登,鹿鸣先荐;
扶风派衍,文行驰名。
——佚名撰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禄存事典。下联典指唐代吐蕃酋长禄东赞事典。
善于教诲,四子才略兼备;
协济军储,全城黎庶无虞。
——佚名撰禄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吐蕃酋长禄东赞之子钦、陵等四人皆有才略。下联典指清代云南陇庆侯之母禄氏。乌蒙作乱,禄氏率属环守州署,协济军储,城赖以全。
板[板,读音作bǎn(ㄅㄢˇ)]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羌族,出自汉朝时期古羌族板循部族,属于以部族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氏族典》、《姓氏大观》中记载:“汉桓帝时,巴郡板循寇掠三蜀,太守曹谦,宣诏论之,皆降服。”
板循,古籍中称“板循蛮”,是居住在四川盆地东部地区原巴国境内的一个古老土著族群,以虎为氏族图腾。
板循蛮也称簧、白虎夷、賨人、炁人等,属于远古的巴人,与蜀人同囿,亦是黄帝之后。巴人中居统治地位的王族宗姬之巴,是中原华夏族系的一支。其它则有濮、苞满、闽濮等属于百濮系统的少数民族,皆服属于宗姬之巴,故而西汉哲学家扬雄在《蜀都赋》中说:“东有巴贾,绵亘百濮。”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也在《蜀都赋》中说:“东则左绵巴中,百濮所充”。
古代巴人中的板循蛮来源非常古老。板楯蛮之名,来源于“木盾”。东汉学者刘熙在《释名·释兵器》中记载:“盾,遁也,跪其后辟以隐遁也。大而平者曰吴魁,本出于吴……隆者曰须盾,本出于蜀……以缝编版谓之木络,以犀皮作之曰犀盾,以木作之曰木盾,皆因所用为名也。”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在《通鉴释文辨误》中说:“板楯蛮以木板为盾,故名。”本由使用木盾得名,后遂成为族称。
板楯蛮古居嘉陵江和渠江两岸。在东晋史学家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阆中有渝水,賨民多居水左右,天性劲勇。”司马迁在史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集解引郭璞曰:“巴西阆中有俞水,獠人(按指賨民,即濮人)居其上,皆刚勇好舞。”在《华阳国志·巴志》中“宕渠郡”一条下记载:“长老言,宕渠盖为故賨国,今有賨城。”在史籍《舆地纪胜·元和志》中记载:“故賨城在流江县东北七十里。”北宋的地理学家乐史在《太平寰宇记》中亦记载:“古賨城在流江县东北七十四里,古之賨国都也。”
流江县,就是今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渠江镇一带。古代板楯蛮居此,当从嘉陵江东进而来。按“盾”在古代又称为“渠”,在典籍《国语·吴语》中记载:“奉文犀之渠”,韦昭注曰:“文犀之渠,谓楯也。”宕渠、渠江等名称,当由板楯蛮所居而得名。
据史籍《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巴东朐忍(今重庆云阳)和涪陵郡也有板楯蛮错居。在《华阳国志·汉中志》和《华阳国志·李特雄期寿势志》中也皆记载汉中有板楯蛮。在史籍《汉书·地理志》中则说:“而汉中*失枝柱,与巴蜀同俗。”可见,板楯蛮分布甚广,包括整个川东地区,北及汉中东部之南,都是板楯蛮的活跃出没之地。诸书记载说明,板楯蛮不仅是构成川东巴地,而且也是构成川东巴国各族中分布最广的主要族群之一。
在战国时期板循蛮先民的酿酒技术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板循蛮所发明和酿造的“清酒”,是当时酒中的极品,这种古老而传统的酿酒技术至今仍是著名的日本“清酒”的主要酿造方法。板循蛮中最大的一支成为今土家族的先民,其他的大多都逐步融入到四川盆地的汉民族中。
大约在隋、唐时期,今天四川地区的各个民族大体形成,他们与汉民族一样,都是巴蜀地区历史文化的创造者。到明清时期,四川盆地内的汉族与少数民族聚居的格局逐步突显出来,成为今日四川和重庆各民族分布布局的雏型。
东汉王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因一句“此跋扈将军也!”外戚大将军梁冀便怒而毒死了九岁的汉质帝刘缵,立十五岁的刘志即位,是为第十位皇帝汉桓帝(公元132~167年,公元147~167年在位)。
汉桓帝从小就对梁氏不满,他即位后,虽然内心感激梁氏家族的扶位之德,但又极为不满梁氏的骄横跋扈,就想方设法要诛灭梁氏。汉延熹二年(公元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郑众、单超、徐璜、左悺、侯览这五人灭了外戚梁氏,并在当日将那五个宦官都封予县侯,称之为“五侯”。那五侯比梁氏外戚更加腐朽,他们对各地百姓们勒索抢劫,民不聊生,四处怨声载道,汉政治更加腐败,国势更加衰弱。由于巴蜀各郡官吏献媚讨好“五侯”,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残酷压榨,激迫“板循蛮”起而造反,一时影响到蜀郡、广汉郡、犍为郡,合称“三蜀”。
后来,蜀郡太守曹谦向东汉朝廷请旨,采取积极的安抚政策,方使这场“巴郡板循寇乱”平息下去。板循蛮的后裔在历史演进中逐渐融入汉族,或苗族、瑶族、土家族,其子孙中有以原氏族称谓汉化为姓氏,称板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今板氏族群的主流,达多分布在今云南、四川、湘西等地区。
第二个渊源:源于传说,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传说,古代有位商家,人们都叫他“老板”。此人得有一贵子,但不久即遇到了土匪打劫,他将刚满两个月的儿子寄养在一农户家,便匆忙逃命去了,后来人们再也不知他的下落。那家农户不知道这位“老板”的真名实姓,当孩子长大后,继父母便以“板”作为他的姓氏,逐渐繁衍至今。
该支板氏主要分布在庆阳地区,即今甘肃省庆城县。
二迁徙分布:
今河南省的原阳县,甘肃省的庆城县,云南省的大理市、红河州、楚雄市,湖南省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永顺、保靖、古丈等县,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来凤、鹤峰、宣恩、利川、恩施等县(市),重庆市的酉阳县等地,均有板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
北地郡:战国时期秦国置北地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统领甘肃旧宁夏、庆阳、平凉、固原、泾州诸府州地。西汉时期移治到马陵(今甘肃庆阳),统领甘肃旧宁夏、庆阳二府之地。东汉时期又移治到富平(今宁夏吴忠);东汉末期其地曾被划入羌胡辖境。三国时期曹魏国沿置,治所在泥阳(今陕西耀县)。隋朝时期的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省宁县。
蜀 郡:战国时期秦国置郡,治所在成都(今四川成都),其时辖地在四川旧成都龙安潼川雅州四府、邛州及保宁府之剑阁以西皆其地,即古蜀国,治今之成都县,自汉朝至隋朝皆因之,唐朝时期升为成都府。后治置蜀郡属国都尉,三国时期蜀郡改为汉嘉郡,故治在今四川雅安县。
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置郡,属益州,治所在敝邑县(今贵州遵义),其时辖地在今四川省宜宾县西南一带地区。
延姓 延氏家谱 延姓起源 延姓名人 延姓的来源 延姓简介
本文2023-10-14 04:12:4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9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