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佛学各宗开宗立派的祖师爷写的著作的名称以及后人谁的解读认可的人最多?如:慧能:《坛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求:佛学各宗开宗立派的祖师爷写的著作的名称以及后人谁的解读认可的人最多?如:慧能:《坛经》。,第1张

一楼的答案有些问题。

禅宗东土初祖是菩提达摩。达摩祖师有没有留下著作?有。现在流传挂名达摩祖师的著作当中比较可信的是二入四行论。慧能是六祖,说是禅宗史上最重要的祖师则无疑义。

唯识宗的根本大论是瑜伽师地论,但这不是汉传佛教唯识宗开宗祖师的著作,即便玄奘三藏的成唯识论也不是。唯识宗固然与玄奘大师有关,但唯识宗实际立宗祖师是窥基大师。

净宗的奠基者严格来说是唐代的善导大师,弥陀要解那已经是明末藕益大师的著作了。

俱舍宗的俱舍论是印度世亲菩萨的著作,不是汉传俱舍师的著作。

律宗南山派的开宗者是道宣律师。四分律大纲?这是谁的著作?

天台宗由智者大师所创,人称天台三大部的不是只有法华玄义而已。

华严宗是贤首法藏法师建立。华严略述又是谁的著作?

三论宗的祖师应该是鸠罗摩什三藏师徒,吉藏大师是集大成者。而三论宗的三论是龙树菩萨的中

观论、十二门论与百论。大智度论不在其中。

事实上每个开宗立派的祖师著述都不会少。即便是不立文字的禅宗六祖慧能也有两三篇文字留下,何况其他教下的祖师。这个问题其实问的不切实际,不如买本中国佛教史自己读一读比较快。

玄奘,俗姓陈,本名袆,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

人。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亲陈惠,便潜心儒学不做官

了。玄奘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即公元600年。关于玄奘的生平,

现存的《传》、《状》、《塔铭》等都没有记载,而关于他的年岁又

有六十三、六十五、六十九诸说,推算不出确实生年来。今以重校内

学院本《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暂定法师寿六十五岁)。少时因为

家境困难,跟着他二兄长捷法师住在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一岁

(620)就熟习《法华》、《维摩》。十三岁时(622)洛阳度

僧,破格入选。其后听景法师讲《涅盘》,从严法师学《摄论》,升

座复述,分析详尽,博得大众的钦佩。隋炀帝大业末年,兵乱饥荒,

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长安后,得知当时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

成都。在那里听宝暹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

论》。三、五年间,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

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离开成都,沿江东下参学。

先到了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杂心》,淮海一带的名僧闻风来

聚。六十高龄的大德智琰也对他执礼甚恭。讲毕以后,继往赵州从道

深学《成实》,又到扬州听惠休讲《杂心》、《摄论》。贞观元年

(627),玄奘再到长安,从道岳、法常、僧辩、玄会诸师钻研

《俱舍》、《摄论》、《涅盘》,他很快就穷尽各家学说,受到称赞,

声誉满京师。仆射萧瑀,奏请令他住庄严寺。但是玄奘觉得多年来在

各地讲筵所闻,异说不一,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

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很想得着总赅三乘学说的《瑜伽师地论》,

以求会通一切(这一见解大概是受了当时来华的波颇蜜多罗的启发而

生),于是决心往印度求法。那时出国之禁很严,他正式表请赴印,

未得许可,只好作种种准备等待着。贞观三年(629),因北方连

遭灾荒,朝廷准许道俗四出就食,他得便西行,到达兰州,应当地人

士请求,讲《涅盘》、《摄论》和《般若经》。西域商侣有参加旁听

的,回去以后,便将玄奘求法的事向各地宣传了。玄奘继而潜行到达

瓜州,得胡人西盘陀导送,夜渡瓠颅河。从此子身冒险,过了玉门关

外五烽,度莫贺延沙碛,到达伊吾。高昌王麹文泰得知后,遣使迎往,

敬礼备至,延留度过夏坐,并要久留在高昌,他坚决未允。当时西突

厥叶护可汗势力遍及雪山以北各地,如去印度,须要取得他的协助,

因而高昌王遣使陪送玄奘去叶护可汗衙所,时当贞观三年八月。玄奘

离开高昌,过阿耆尼、屈支等国,越凌山到达素叶城,和叶护可汗相

见,凭着可汗致所经诸国的信件和陪送的使者,很顺利的经过西域笯

赤建等十国,越大雪山,直到邻接北印的迦毕试国。

他从此东行,进入北印度境,过滥波、健驮罗、乌仗那诸国。渡

信度河,过呾叉始罗等国,至迦湿弥罗国,于此先后居停两年参学。

随后至磔迦、至那仆底、闍烂那达、屈露多等国入中印度境。又经窣

禄勒那国,渡阎牟那河至秣底补罗国。过婆罗吸摩补罗等国,至羯若

鞠闍国。东南行渡殑伽河至逾陀国。更循殑伽河东下,拟赴阿耶穆佉

国,于中途遇盗,几乎丧命。后又过阿耶穆佉等国至吠舍厘国,更南

行至摩揭陀国,巡礼华氏城、伽耶等处圣迹,折向那烂陀寺。寺众千

余人欢迎他到寺,参谒了戒贤。他离开高昌,进入印度国境以来,随

处遇着高僧大德,就停留参学。广学《俱舍》、《顺正理》、《因明》、

《声明》、《经百论》、《广百论》、《对法》、《显宗》、《理门》、

《众事分毗婆沙》、《经部毗婆沙》、《萨婆多部辨真》、《发智》、

《日胄毗婆沙论》等。如此且行且学,到达那烂陀时前后约四年,其

时为贞观七年(633)。

玄奘到了那烂陀寺,被推为通三藏的十德之一,很受优遇。他请

戒贤三藏讲《瑜伽论》,同听者数千人,历一年五个月讲毕,后复重

听两遍。又听讲《顺正理》、《显扬》、《对法》各一遍,《因明》、

《声明》、《集量》等论各二遍,《中论》、《百论》各三遍。《俱

舍》、《婆沙》、《六足》等论,他先在诸国听过,至此更披寻决疑,

兼学婆罗门《声明记论》。如是在寺学习,历时五年(贞观八至十二

年,634—638)。

其后,玄奘为了更广泛的参学,便离开那烂陀寺南游,经伊烂那

钵伐多国,从怛他揭多毱多和羼底僧诃两师学《毗婆沙》、《顺正理》

等论。过瞻波等国入东印度境,经羯罗拿苏伐刺那等国,折西北行至

中印南憍萨罗国,停一个多月,从善解因明的婆罗门学《集量论》。

从此南行入南印度境,过案达罗国至驮那羯磔迦国,停数月从苏部底

和苏利耶两僧学《大众部根本阿毗达摩》等论,他们亦从法师学大乘

诸论。过珠利耶国至达罗毗荼国,于建志城逢僧伽罗国大德觉自在云

和无畏牙,就问《瑜伽要文》及僧伽罗国佛教情况。过那建补罗等国,

出伐腊毗国入西印度境,西至狼揭罗国。从此折回,过臂多势罗等国,

渡信度河,至北印钵伐多国,于此停两年,学《正量部根本阿毗达摩》

及《摄正法》、《成实》等论。从此东南行,仍还那烂陀寺。又到寺

西低罗择迦寺,从般若跋陀罗就萨婆多部三藏及《声明》、《因明》

等论咨决所疑。往杖林山,从胜军居士学《唯识抉择》、《意义理》、

《成无畏》、《不住涅盘》、《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及问

《瑜伽》、《因明》等疑,首尾历时两年。这样在各地游历参学凡经

四年(贞观十二至十六年,639—642)。回那烂陀寺后,应戒

贤三藏之嘱,为寺众讲《摄论》、《唯识抉择论》,并沟通了当时大

乘学说中“瑜伽”、“中观”两家的论争,著《会宗论》三千颂,得

到戒贤三藏和诸大德的赞许。他又应戒日王的请求,拟折服南印正量

部论师般若毱多《破大乘论》的异说,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

玄奘在印所学至此已经大成,他很想回国弘通,得到戒贤的赞许,

遂庄严经像,辞别戒贤,准备东归。时东印迦摩缕波国鸠摩罗王一再

遣使迎请前往。适值羯若鞠闍国戒日王征恭御陀回来,又遣使来请,

鸠摩罗王就带兵陪送玄奘,到羯朱只祗罗国,遇着戒日王。戒日王乃

决定于曲女城为玄奘建立大会,命五印沙门、婆罗门、外道义解之徒

都来参加。到期与会的有十八国王,各国大小乘僧三千多人,那烂陀

寺僧千余人,婆罗门及尼乾外道二千余人。此会即以玄奘所著《会宗》、

《制恶见》两论的论点标宗,任人难破,但经过十八天大会终了,没

有一人能提出异议。玄奘得到大小乘佛教徒的一致推崇,被给以“大

乘天”和“解脱天”的尊称。其后又随喜了在钵罗耶伽两河间举行的

五年一次的无遮大施会,这才辞别戒日王,携带几百部梵本和各种佛

像,启程东归。路过呾叉始罗渡信度大河时,因遇风浪,失却梵本五

十夹及诸异花种,停在乌铎迦汉荼城五十多天,遣人往乌仗那国抄写

迦叶维耶部三藏。从此经过滥波等地,出迦毕试境,度雪山,经睹货

罗故地,过波迷罗川,越葱岭到了于阗,以国王延留,未得即还。就

派人随商侣入朝,表陈还国,日夜为于阗僧人讲《瑜伽》、《对法》、

《俱舍》、《摄论》四部论,约停了七、八个月。等到使人回来,并

奉敕迎令东归。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到达长安。

玄奘去洛阳会见了唐太宗。太宗要求他据游历见闻,修西域传;

并劝他还俗从政,玄奘力辞。因留他住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

所需,并召集各地名僧二十余人相助,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

等职,组织了规模完备的译场。玄奘于是年五月,创译《菩萨藏》等

经,次年撰《大唐西域记》成。贞观二十二年(648)译完《瑜伽

师地论》一百卷的大部之后,请太宗替新译诸经做了总序,即后世所

传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这一年因太宗问功德利益,他建议度僧,

太宗诏诸州寺各度五人,并于北阙造弘法院,供译经用。冬十月,东

宫新建大慈恩寺告成,寺内也别造译经院,迎他入住。高宗永徽三年

(652)春,他请就大慈恩寺造西域式石塔,安置带回经像,以运

石工大,改用砖造。永徽四年(653)夏,印度大菩提寺智光、慧

天来信问候他,次年他分别答书。永徽六年(655),尚药奉御吕

才,诵玄奘所译《因明》、《理门》二论,自出新解,指议长短。后

经玄奘和他亲自辩论,他才辞屈谢退。显庆元年(656)二月,玄

奘为鹤林寺尼宝乘等五十余人授戒,又为德业寺尼众数百人授菩萨戒。

玄奘西游求法的时候,路上备尝辛苦,六十岁前后,身体就有病痛,

这一年复间冷疹重发颇剧。他恐怕病危,表请高宗重定佛道名位次第,

及废僧尼依俗科罪。显庆三年(658),他迁居新建的西明寺,当

时印度僧人阿地瞿多和那提相继来华,译事不专,他因而请求停译,

未得允许。继而因大众请详译《大般若经》全部,以京师纷扰,恐难

译了,表请赴玉华宫翻译。显庆四年(659)冬,他迁往玉华宫,

次年初即开始译《大般若经》,至龙朔三年(663)冬完成,全经

十六会,总六百卷。他于译完《大般若经》后,自觉体力衰竭,不再

事翻译,专精行道。麟德元年(664)初,他在玉华宫染病,病中

命门人嘉尚具录所译经论以及造像、写经、供养、施舍等项,宣读一

过,他很觉自庆,到了二月五日中夜便圆寂了。

玄奘回国以后的主要事业,就在翻译经论,并传播新知。因为他

对印度佛学全面通达,所以他所译经论亦赅一切。并且他进行翻译,

也完全有系统、有计划。他从住弘福寺开始翻译,直到最后迁住玉华

宫,译完《大般若》,中间经历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除

《大唐西域记》一种不计入),总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这十九年的翻

译,可分几个段落:最初,在太宗贞观末年,约五年间,译出了“瑜

伽”学系的“一本十支”各论;其次,在高宗永徽、显庆中间约十年,

译出《俱舍》、《婆沙》和“一身六足”等“阿毗达摩”;最后四年

译成全部《大般若》,这些都是整然自成系统的译业。在这中间,他

还曾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请求,将中国的《老子》译成梵文,流传于迦

摩缕波;又以中国流传的《起信论》文出马鸣,印度诸僧很想一读,

他也译唐为梵,传到印度。这些都是有关中印文化交流的事业。

玄奘所译各籍,因为他对梵文的造诣精深,又亲自主译,所以名

相的安立,文义的贯练,莫不精确异常,而且矫正旧译的讹谬,遂在

中国译经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后人通称其译籍为新译。另外,从

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

印度佛学的全貌。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

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他于因明科译出《理门》和《入正

理论》,树立了在论议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轨范。于对法科,声闻乘方

面以《俱舍》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

论,以及其后发展的《顺正理》、《显宗》等论,他都原原本本地传

译了出来;大乘对法译出了《集论》和他的注书《杂集论》,显示对

法经不同于瑜伽论的特点,并指示大小对法相通的途径。于戒律科,

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以为实行的规

范。于中观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

的成就。于瑜伽科,则“一本(《瑜伽》)十支(《显扬》、《庄严》

等)”,差不多全部译出,而于最后发展的“唯识”说,则编纂了完

备的《成唯识论》,以尽其奥蕴。如上所举,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

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至于他在讲

学中阐扬了“理佛性”和“五种姓”之说,这不仅为后来创立慈恩一

派的根本典据,即其他宗派也有加以采用,在中国佛学界产生了广泛

的影响。

玄奘的著述,除上文说到用梵文写的《会宗论》三千颂,《制恶

见论》一千六百颂而外,还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请求,造了《三身论》

三百颂,但这些都没有译成汉文,因而也未流传后世。他回国以后,

忙于翻译,无暇撰述,只应太宗的要求而修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还是口授辩机写成的。另外,向当时朝廷陈事的表启,现存一卷。至

于有关学说,则大都为其门下各家所记的口义,特别是见于园测一系

新罗学人著述上的占多数。通称为法师自作的有《三类境》一颂,载

《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卷二内,又有《赞弥勒四礼文》,载《法苑珠

林》卷十六,另传法师论《五种不翻》,周敦义《翻译名义集序》曾

见称引。至后人所传的《八识规矩颂》,文义都有可疑之处,并非他

的手笔。

玄奘门人很多,参加译业的也大都从他受业。最著名的是神昉、

嘉尚、普光、窥基,称玄门四神足。继承法系的自然要推窥基。基师

俗姓尉迟,十七岁得玄奘指导出家,常侍左右,二十五岁参加译场,

勤于著述,有“百部疏主”之称。他对玄奘所传的唯识学说尤有领会,

糅印度解释唯识十家之说而辑译为《成唯识》一论,即是出于他的建

议,他所撰《成唯识论述记》,为后世治此学者所奉的圭臬。他释

《瑜伽》有《略纂》,解《杂集》有《述记》,弘五姓说有《法华玄

赞》,详三支立破有《因明大疏》,其他重要经论都有《疏》、《记》,

发扬师说,建立了“慈恩”一宗。其次为普光,于《俱舍》造诣最深,

撰《俱舍论记》三十卷,为学者所宗。

神昉和嘉尚,事迹不详。神昉撰有《十论经抄》三卷,《成唯识

论文义记》十卷,《种姓差别集》三卷等。嘉尚参加译事,玄奘临寂

之前,特命他具录译经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殁后,曾撰《杂集论疏》。

此外,在奘门著名弟子中被视为异流的有圆测和法宝。圆测系新

罗人,为奘门新罗学人的领袖。他曾在译场充证义,著有《仁王》、

《深密》、《成唯识》等《疏》,多用真谛等所传的旧说。法宝撰

《俱舍论疏》十五卷,与普光《记》并称,见解时有出入。他又著

《一乘佛性究竟论》,不同意五姓各别之说。故在奘师门下,都被视

为别系。

金蝉子转世的事情西游记原著中没有交代,西游记原著中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原来金蝉子是如来佛祖座下二弟子,因轻慢佛法被贬下凡间,就成为玄奘法师。在一些杂剧和民间传说中可能有详细的情况。。。。

至于陈江流的传说,现代学者中有不少人怀疑这是后人伪造,添进原著中的。题目为:陈光蕊赴任逢灾 江流僧复仇报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把这一内容编成"附录",插在西游记中。

大概内容是:当年有一人名叫陈光蕊,考取了状元,大唐朝丞相殷开山之女殷温娇抛绣球,打中陈光蕊,二人遂成婚约。陈光蕊因考取了功名,即去江州赴任。陈光蕊回家拜完母亲,又买到一鱼。陈光蕊见那鱼不平常,遂放了它。陈光蕊上船赴任,稍水刘洪、李彪二人见殷温娇面有姿色,便杀掉陈光蕊,刘洪抢占殷温娇,冒充陈光蕊赴任。陈光蕊当年救鱼竟然是龙王,龙王因感当年陈光蕊救命之恩,遂救了陈光蕊。 多年后,殷温娇产下一子,刘洪执意要杀他,殷温娇就写下血书,记明她的悲惨遭遇,将其子和血书安在板子上,推放江中,听其所之。。。那板子不沉,直接流到金山寺中,被长老看到,遂救他,见了怀中血书,方知来历。取个乳名,叫做江流,托人抚养。血书紧紧收藏。不觉江流年长一十八岁。长老就叫他削发修行,取法名为玄奘,摩顶受戒,坚心修道。后来,玄奘找到殷开山,带兵捉住了刘洪、李彪两个恶徒,陈光蕊也得龙王相助起死回生,本来一家团聚皆大欢喜,不过殷温娇**因为自己失节,最终自杀身亡。。。。

至于西游记之前吗,当然是唐太宗魂游地府的事了。。。唐太宗因早年打江山时杀伐过重,冤魂都纷纷骚扰他。。。而且因泾河龙王犯天条,该斩,受袁守城指导,夜里托梦求唐太宗保命(因为奉旨斩它的人正是魏征),唐太宗就拖住魏征,不想魏征梦斩泾河龙王,龙王以为是唐太宗说话不算数,就把他告进地府。这才有了唐太宗魂游地府的故事。魏征写信给身在地府的崔判官(此人生前是魏征好友),让他改唐太宗的生死簿,崔判官遂把生死簿改了,骗了十殿阎罗,得以还魂。这期间,崔判官还领着唐太宗参观了地府,并再三嘱咐他要在阳世做"水陆大会",超度冤魂,于是引出了唐太宗派唐玄奘西去取经的故事。

唐玄奘是唐朝都城长安 大慈恩寺 的和尚。从3岁出家做和尚起,就他认真研究佛学。后来他到处拜师学习,很快就精通了佛教经典,被尊称为 三藏法师 (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

那么,唐玄奘为什么要远赴天竺(印度)取经呢?要求和玄奘共襄盛举的人为什么都纷纷离去了呢?如此重要的“形象工程”,唐朝政府真的像《西游记》那样,又是出通关文牒,又是派人护送吗?“三藏”的法号是大唐皇帝李世民给的吗

别急,且听我细细道来——

唐玄奘在诵经的过程中,发现佛经的有些地方不对,翻译得不够精准, 为了学习原版,玄奘决定到天竺去学习佛经

一大批人愿意跟着玄奘到天竺学习,要求和玄奘共襄盛举。于是,唐玄奘就以文化交流的名义向大唐政府申请签证。

玄奘上书朝廷要求出国取经被拒绝 。原因是当时突厥经常侵扰中原,边塞局势不稳, 政府禁止出国

玄奘决定偷渡!

没有签证,没有差旅费,没有安保服务,原打算和玄奘共襄盛举的人眼看着文化交流变成偷渡,都纷纷离开了。

公元629年秋,长安闹饥荒,朝廷同意僧侣外出就食, 玄奘乘机离开长安 ,来到边塞重镇 凉州 (今甘肃省武威市)。

通往天竺的路漫漫,在没有官方支持,没有卫星导航,没有陪同人员,唐玄奘一人上路了。

凉州都督 李大亮 命令玄奘返回长安,否则就以投敌叛国论处!

玄奘没有办法,只好乘着夜色跑路了,逃犯的罪名坐实了。

玄奘遭官府缉拿,东躲西藏,昼伏夜行,来到瓜州城外的大唐边关 玉门关 (现已淹没于甘肃安西县双塔水库水面之下)。

唐代玉门关凭河而建,匏河(今疏勒河)下广上狭,湍急难渡,可又非渡不可。

正当玄奘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个叫 石磐陀 的人出现了。

石磐陀作为孙悟空的原型,在玄奘被官府通缉时, 拜玄奘为师,表示愿意和他一起去西天

这位弟子砍树铺草,垫沙搭桥,让玄奘过了匏河,又凭借经验带师傅绕过玉门关关口。

可是,刚过玉门关,石磐陀就有点后悔了。

面对官府的冷箭、饥渴、追兵,石磐陀决定放弃,没有完成这一冒险之旅,这一点不如孙悟空对唐僧忠心耿耿!《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不仅一路降妖除魔,还一路化斋。

石磐陀走后,迎接唐玄奘的是九死一生,这成了吴承恩写《西游记》的九九八十一难的依据。

为了取得真经, 他独自一人继续赶路,进入大戈壁

800里的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他迷路了,慌乱中又弄翻了水袋。但他曾经发誓,宁可西行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便继续西行。

为了找到一个叫 野马泉 的地方,他一次次倒下,又一次次地被风吹醒。

或许是马闻到了什么,朝一个方向跑了起来。众里寻他千百度的野马泉终于出现在玄奘眼前。

天无绝人间之路!当他一次次倒下后,叫醒他的是凉风,帮他找到水源的是他的座驾,座驾成了《西游记》白龙马的原型。

找到水源后,他摆脱困境 ,出了大沙漠,来到 高昌国 ,(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

高昌王 麹文泰 听说玄奘是大唐来的高僧,十分敬重,请他讲经,还恳切地要他留在高昌。

玄奘坚决不肯。

麹文泰没法挽留,就给玄奘备好行装, 派了25人,带着30匹马护送 ;还写信给 沿路24国的国王 ,请他们保护玄奘安全过境。

玄奘带着一行人马,越过雪山冰河,经历了千辛万苦,到达 碎叶城 (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西突厥可汗接待了他们。从那以后,一路上十分顺利,通过西域各国进入到天竺。

玄奘西行比《西游记》还感人,800里的沙漠,玄奘一人一马,没有人为他化斋,忍受饥渴、面临生死边缘是常有的事。

天竺摩揭陀国 有一座古老的叫做 那烂陀 的大寺院。寺里有个 戒贤法师 ,是天竺有名的大学者。

玄奘来到那烂陀寺,跟着106岁的戒贤法师学习。5年后,他把那里的经学全部学会了。

摩揭陀国的 戒日王 是个笃信佛教的国王,他听到玄奘的名声后,便在他的 国都曲女城 (今印度卡瑙季)为玄奘开了一个隆重的讲学聚会。

天竺18个国的国王和3000多名高僧都到了会。戒日王请玄奘在会上讲经说法,还让大家讨论。

会议开了18天,大家十分佩服玄奘的精彩演讲,没有一个人提出不同的意见。最后,戒日王派人举起玄奘的袈裟,宣布讲学圆满成功。

玄奘的游历,在佛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还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公元645年,他带着600多部佛经,回到阔别10多年的长安。

他的取经事迹,轰动了长安人民。在长安西郊,他受到朝野僧侣“空城出观”的热烈欢迎。

不久, 唐太宗李世民召见了他 ,不仅没有追究他的偷渡行为,还专门给他盖了大慈恩寺,建了大雁塔,让他译经。

玄奘法师的尊称“三藏”, 并非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赐 ,而是他在到达天竺后,在那 烂陀寺 内得到的这一尊称。寺院主持是年已100多岁的 戒贤法师

玄奘到达那烂陀寺后,受到了戒贤法师的盛情款待。当时在天竺也有“三藏”之说,但 只有懂得50部经、律、论的人才能配得上“三藏”的称号

在那烂陀寺内,能解经论20部的有1000余人;能解30部的有500余人; 能解50部的连玄奘法师在内只有10人 ,也就是说在玄奘到来之前,那烂陀寺内能达到三藏尊称的只有9人。

按照当时的规定,寺内必须要有10名三藏法师,但苦苦等待了多年也没有找到符合条件的第十人,当玄奘法师在寺内研习佛学后,才补上了这个空缺,正式成为了一名三藏法师。

玄奘西行,经过玄奘、辨机等人的不懈努力,不仅给后人留下《西域记》和《三藏法师传》等经典,还被吴承恩改编成人们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乃至今天我们常说的心心相印、醍醐灌顶等词语,也都来源佛经。

        玄奘法师(公元602—664),俗家姓陈,名袆。河南陈堡谷(今少林寺西北)人,兄弟四人,玄奘最幼。二兄长捷先出家在东都洛阳的净土寺。玄奘十三岁也出家于这所寺院。

玄奘出家后,好学不倦,聪颖非凡,跋涉数地,遍学名家,在未西行之前,几乎已遍习中土之佛学。且拜谒之人多是名家大家,统鉴计卷,其辗转十三家如下:

所学地

师承

所学内容

洛阳·净土寺

景法师

严法师

涅槃

摄大乘论

去蜀途中

慧景 空法师(不详)

《毗昙》 《摄论》

成都

道基

宝暹

道振(志振、志震)

《毗昙》

《摄论》

《迦延》

相州

慧休

《杂心》 《摄论》

赵州

道深

《成实》

长安·大觉寺

道岳

法藏 僧辩之

玄会

兹论宗

《摄论》

《涅槃》

玄奘大师至蜀,多因前朝乱世,高僧多避居于蜀部。而前往蜀部的途中所遇的慧景,长于《摄论》,是声誉满京国的大德。

成都大德云集,玄奘受教于道基大师。道基曾受学于彭城。彭城是中国佛教毗昙宗之祖慧崇常居之处,慧崇虽已逝,但毗昙之学盛。道基便出于此门。

宝暹大师同慧景、智脱、道基并称“东都四大首座”,亦善明《摄论》。《续高僧传》卷十四云其“神志包总,高岸伦涛,谈论倚伏”。

道振的毗婆沙学,为当世名家。其学问于《迦延》,僧玄会曾学其门下。

玄奘法师在蜀中多学诸师,年龄尚未及二十五岁,于诸论造诣之深,博学之处,已是蔚然大观。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离蜀东下,在荆州天皇寺讲“《摄论》,《毗昙》,自夏迄冬,各得三遍”。

在相州,受学于慧休大师。慧休大师(548—646),实乃三藏俱明,学问罕有人及的大人物。他初学涅槃名家灵裕法师,习《华严》诸经纶;往渤海从明彦法师习《成实论》,而明彦法师,史称之为“成实元绪”;明彦法师去世后又从志念学小论。志念法师是毗昙慧崇,成实明彦的弟子。慧休从灵裕法师入关,遇昙迁禅师学《摄论》。昙迁禅师先在北地学地论,后于建业,彭城学摄论,“史谓摄论北土创开白迁为始”;慧休又学于道尼,道尼为摄论宗祖真谛大师之弟子;从道洪律师学《四分律》,晚年从法砺讲律。广博精深之下,造《杂心》、《摄论》章疏,为其心得所在,玄奘从慧休学八月有余,自是受益汇深。

道深,志念之弟子,精擅《成实论》,玄奘从学《成实论》五聚之学。

贞观二年(628)初,时玄奘年约二十五,再至长安。

在长安期间,受学于道岳,法常,僧辩之,玄会诸家。

道岳,曾受学于僧粲,志念,智通,皆当世名僧。从真谛弟子道尼学《摄论》,又得智恺手记《俱舍疏》本,《十八部论》,于《俱舍》钻研至深,卓然名家。玄奘从学此论。

法常,昙延之弟子。

僧辩之,智凝之弟子。昙延和智凝都是摄论名师。

玄奘在中土所学的十三家,俱为名宿,而此时之玄奘学问之弘深,也是传于天下。法师学问风格偏重法相之学,这从所从学的老师中可以看出。十三师中,从学的《摄论》者就有六人,而立志到印度取经,也是志在取《十七地论》。对般若学问,玄奘法师未曾着意重视。十三师中,没有一个是般若名家。玄奘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寺中的明旷法师就是般若名家,但没有任何两人交往的文字记录。玄奘游川蜀,荆州,三论学者颇多,也未曾有闻有交涉。而玄奘初入长安,高僧嘉祥吉藏在京,玄奘未有请谒,可见学问重心偏颇。当然,其学虽不重般若,但未尝不知道般若。玄奘法师到了凉州,曾讲《摄论》,《涅槃》和般若,可见一斑。

未西行之前,法师学问已经规模弘大,绝非仅为一经一论之专家!

玄奘西行,旨在取《瑜伽》。

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秋,自兹西去,时年二十八。(据陈垣《书慈恩转后》年岁考证)。

这一路的孑然孤游和艰难惊险被后世传颂,一直到明末变成了《西游记》。玄奘法师途中高昌王,叶护可汗通告和护送,中途路经诸国,供给颇盛,远胜于当年“偷渡”出关的窘境。

贞观十九年春,玄奘归自西域。凡此十数年,其学问,事功,令誉,风度,绝人之毅力,博印度、西域诸国的隆礼。其造诣之深,声誉之隆,在印度无人可并,千古一人矣。

玄奘去印度,虽旨在取《瑜伽》之大论,但其学习不限于瑜伽诸宗,遇到名师必认真研学,无半点驰惫。前后在各处受学知名学僧约十五人,不知名者又有若干人,所记大致如下:

所学经论

所学地

传者

学习时间

《毗婆沙》

缚喝罗国纳缚伽蓝

般若羯罗(慧性)

月余

《俱舍》、《顺正理》因明、声明《毗婆沙》

迦湿弥国阇耶因陀罗寺

僧称(一作胜)

二年

经部、《百论》、《广百论》

磔迦国

长年婆罗门

一月

对法 《显宗》、《理门》

那仆底国突舍萨那寺

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

十四月

众事分毗婆沙

阇烂达那国那伽罗驮那寺

旃达罗伐摩(月胄)

四月

经部毗婆沙

禄勒那国

阇那毱多

以冬半春

有部辩真论

秣底补罗国

密多斯那

半春半夏

佛使毗婆沙

日胄毗婆沙

羯若鞠阇国(曲女城)

跋达罗毗诃罗寺

毗离耶犀那

三月

瑜伽论等

摩羯陀国那烂陀寺

戒贤法师

五年

毗婆沙、顺正理

依烂那国

恒他揭多毱多(如来密)、羼底僧诃(狮子忍)

一年

集量论

南侨萨罗国

某婆罗门

一月余

大众部根本阿毗达摩等论

驮那羯磔迦国

苏补底,苏利耶

数月

徵问瑜伽论

达罗毗茶国

僧迦罗国僧

正量部根本论、摄正法论、成实论

钵伐多罗国

某二、三大德

二年

婆沙等决疑

那烂陀寺西

般若跋多罗

二月

唯识决择论等

那烂陀附近杖林山

胜军法师

二年

以上这个图中是玄奘法师在印度有痕迹可寻的师承学习。其中,那烂陀寺作为古代中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玄奘法师于此居留和学习的时间最长。那烂陀寺是唯识学之中心,后渐修学习范围包括了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声明、医方等无不笼及,玄奘在那烂陀寺主要从学于戒贤法师。

戒贤法师是法相大师,承传护法(唯识十大论师之一)的唯识之学,作为那烂陀寺最显赫的法相大师,戒贤学识之博,之深对玄奘的影响是显而见之的。玄奘后来在那烂陀寺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奠定自己在那烂陀的位置。戒日王于曲女城法会,邀五印度十八国国王,大乘,小乘,婆罗门众七千余人,这是佛教史上著名的“曲女城辩论大会”。玄奘为“论主”称颂宣扬大乘佛法,做“真唯识量颂”悬会场门外十八日,竟无人敢发论难之。戒日王使大象施幢,玄奘高高乘上,宣告着一代佛门英才之无敌。大乘僧众称玄奘为“摩诃耶那提婆”(大乘天);小乘佛徒则称赞玄奘为木叉提婆(解脱天)。十八国国王于会后都皈依在了玄奘门下。

玄奘法师意欲归来,戒日王挽留不住,和鸠摩罗王又邀请了十八国国王在首都钵罗那迦城连开七十五日布施大会请玄奘随喜。道俗两界到会者五十余万人。玄奘声望在印度之高,千古以来,唯此一人。这大概也是中国人在外国宗教文化界取得的最高成就,千古以来,唯此一人。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到了京城,这一年,玄奘四十四岁。

按照《旧唐书》所记“太宗见之,大悦,与之谈论”可见太宗对玄奘之认可,随后“将梵本六百五十七部于弘富寺翻译”亦可见太宗对佛教及玄奘之支持。黄仁宇“李世民亲予接见,当日龙颜大悦”,大约也是照着《旧唐书》比划出太宗的态度。但从种种蛛丝马迹来,怕未必是如此。

欲知太宗对佛教的态度,当然要看他对待佛教的言行,而对待佛教之言行和态度,亦是太宗对待玄奘之态度。

太宗皇帝与佛教之结缘,民间传以最盛的是借嵩山少林寺僧抗王世充事。武德七年,下旨僧法雅发京寺中骁捍僧人千余人充军伍,这大约是最典型的官民之利用关系。太宗讨伐王世充,用了僧人,等破了洛阳城,“乃废隋唐寺院,大汰僧人”。态度可见一般。

太宗李世民上位,是诛杀了兄长李建成后才顺利登基的。当时以法琳为首的佛教徒拥护的李建成,而以王知远为首的道教徒拥护的则是李世民。贞观十一年(637),太宗下旨规定道士,女冠在僧,尼之上。贞观十三年,太宗找了个借口,把佛教领袖之一的法琳流放益州,法琳死于途中。

《大宋僧史略》不误悲伤的记载道:

“自唐有天下,初则佛法萎迟,盖李教勃兴,物无两大故也。傅奕上疏条释氏之愆,神尧不无其惑;次巡幸冬洛,太宗诏令僧尼班于道后。”

应该说,太宗对待佛教的态度还是比较明显的。

太宗皇帝也修寺院。寺院修建的多少也是他们的态度之一。梁武帝时就修了许多,杜牧写“南朝四百八十寺”只是一斑而已。隋朝二帝曾大兴修寺。比之他们太宗修建的寺院多数目的性较强:

贞观三年设,是“忧五谷不登”;为太武皇帝造隆田寺,为穆太后造弘福寺,此为“申孺穆怀”也;为战事中亡人设斋做道场,在旧战场建寺,以祭杀场之魂,如破薛举于扶风,建昭仁寺;败宋老生于吕州,设普济寺;灭宋金刚于晋州,设慈云寺;破刘武周于汾州,立弘济寺;败王世充于邙山,设昭觉寺;破窦建德于郑州,立等慈寺;破刘黑闼于洺州,立招福寺;在率军征战高丽后,于幽州又建悯忠寺,这些都是为阵亡战士祈福而建,此种原因建寺院,自然和崇佛无关。

贞观二年时,唐太宗和身边的人聊起前朝风云,说到梁武父子崇好佛教,致使国破家亡,足矣为鉴,并道:

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此话被收在《贞观政要》之中,为后人所鉴。

贞观二十年,太宗手诏斥萧瑀曰:

梁武穷心于释氏,简文锐意为法门,倾帑藏以给僧袛,殚人力以供塔庙。及乎三淮沸浪,五岭腾烟,假余息于熊蹯,引残魂于雀彀。子孙覆亡而不暇,社稷俄倾而为墟。报施之征,何其谬也。并直言训斥萧瑀道:

践覆车之余轨,袭亡国之遗风。弃公就私,未明隐显之际。身俗口道,莫辩邪正之心。修累叶之殃源,祈一躬之福本。上以违忤君主,下则扇习浮华。

这话听完,估计这位梁武后人恐怕早就两股战战,头颈冒汗了。对崇佛误国相去不远,太宗皇帝是可以历历在目的,态度是可想而知。

太宗皇帝自认为自己是老子李耳之后,就是有心宗教,道教也要在佛教之前。太宗有事没事经常唠叨梁武,贞观二年,他和近侍聊天,道:如梁武父子,志尚浮华,惟好释氏老氏之教。……孝元帝在于江陵,为万钮于谨所围,帝犹讲《老子》不缀,百寮皆戎服以听。俄而城陷,君臣俱被囚挚”。以此可见,太宗估计对老子的好感也不太大,“神仙事本虚无,空有其名”。

翻译佛经(国家组识)也是崇佛的帝王们最爱做的事。远的不说,前朝的文、炀二帝便留有“译经八十二部,建寺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的数据。不仅如此,这父子俩人还有大量相关数据可觅;文帝“写经四十六藏,十三万二千另八十六卷,修故经三千八百五十部,造像十万六千五百八十区”;炀帝“修故经六百一十二藏,二万九千一百七十二部,治故象十万另一千区,造新像三千八百五十区”。大约受了梁武、文、炀等帝王们崇佛亡国的刺激,高祖、太宗于此道都大大收敛。特别是太宗,修庙建寺多有目的,并不为佛,至于释经,贞观元年倒有一事。

高僧波颇自西突厥至于唐,太宗为他在大兴善寺立译场译经。

不过这事情多少不像太宗作风,所以有些说法。太宗在唐初外交上想远交近攻,一直找机会结交西突厥。突厥王叶护很是信崇波颇,太宗行事一向目的性较强,想来通过波颇法师外联西突厥是他内心真实的想法。据说,太宗在兴善寺译场“礼意优厚”,但实际情况是:“昔符、姚两代,翻经学士乃有三千,今大唐译人不过二十”。

事情如此!

前朝宏大的译经场面波颇是再见不到了,道宣在《续高僧传·波颇传》中记道:

其本志颓然,雅怀莫诉,因而构疾!

可怜的波颇恰逢此佛事未兴之前,大兴之后的空白档上。

我们的太宗皇帝在未见玄奘大师前也见过几个佛门大德,如回慧乘、明瞻等人。明瞻和尚“内通大小,外综丘坟,子史书素,情所欣狎”,和太宗兄谈的主要内容是“自古以来明君昏主制御之术”兼“陈释门大极以慈救为宗”;慧乘等人也是博涉今古子史的人,太宗找他们聊天谈文史掌故的多,谈佛门之事只是附带而已。我们都还记得,太宗皇帝的诗词、翰墨都堪称“家”呢。

这时的玄奘既使名震西域诸国,但要太宗认真对待,估计远非正史所载那么简单。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玄奘回到故国。

玄奘回到长安。“迎者数十万众”,看来,虽隋、唐之间略纷乱几年,且太宗并不崇佛,民间崇佛基础倒还是雄厚的。据说当时从朱雀街到弘福寺的数十里间,道旁拥街拖儿带女来瞻仰圣容数十万众,烧香,散花不断。玄奘二十余匹马负经论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如来真身舍利一百五十粒,金檀佛像七尊,于中国文化,中国佛教,此一天是绝对大事件!

这一年大唐的历史上,最浓墨的是“征辽”(高丽)事件。这是一场太宗精心准备的战争。玄奘急赴洛阳求得一见,太宗语近待曰:

昔符坚称释道安为神器,举朝尊之。朕今观法师词论典雅,风节贞峻,非唯不愧古人,亦乃出之更远。

夸是夸了,仗还是要打。至于玄奘问译经的事,提出在嵩山少林寺译经。太宗不许,并道:

法师唐梵俱瞻,词理通敏,降恐徒扬仄陋,终亏圣典。

玄奘大师没少花言语,“固请乃许”。太宗便让留守的司空房玄龄安排,在西京弘福寺禅院开始译经。

玄奘学识广博,博通深沉,此种才华让太宗心里不舍,居然提出让玄奘还俗,当然有失所望。

翻译佛典,南北朝一直视此为国之要事。至若二秦之译事,门徒三千洋洋大众。隋唐洛阳兴善寺,上林院,义学沙门,多会于此,使译经盛事自长安鸠摩罗什,洛阳流支之后,再抵高潮。太宗此时于译事态度之冷淡,供事之简陋,对比实在是大。至于前面提到的波颇,孤单单的几个人,情景之冷清,今日再拒玄奘,也由此可见太宗对佛教之态度恐怕没有对玄奘本人感兴趣吧。

太宗让玄奘还俗辅政,并很认真的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出此等要求,现在看来像个笑谈;比之当年梁武帝舍身入寺,恰成鲜明之对比。正史中所载的太宗对佛事冷淡,待玄奘之热情,也是可见一斑其中用心所在。

贞观二十二年以后,太宗征辽归来,英雄气概日渐消磨。年龄大了,对生死的问题多了留心,对佛教才慢慢多了留意。去世前,多次和玄奘说:“朕共师相逢间,不得广兴佛事”,这也说明大概他的即使有信佛也是晚年的事情了。

晚年和玄奘论金刚般若,听瑜伽大意,数次邀玄奘还俗辅政,对玄奘多方照顾有加看来,爱才大于爱佛。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唐太宗和玄奘法师在洛阳翠微宫畅谈佛理。五月,太宗竟然崩驾而去。使玄奘失去了一个对他的最大支持者。根据史实记载,唐太宗的突然崩驾和他长期的服用道士炼的仙丹有关。清赵《廿二史札记》直说,太宗皇帝就是因为服用丹药中毒而亡的,这也间接地说明了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和道士之间的关系。

其后的很长岁月中,在历史典籍里处处记载着唐朝的第三代帝王唐高宗一如既往的像太宗皇帝一样对待玄奘。

麟德元年(664年),玄奘法师在玉华寺圆寂,时年六十五岁。高宗皇帝极为悲伤,罢朝数日,叹曰:

  “朕失国宝!”

玄奘去世不久,高宗降旨,曰:

“玉华寺玄奘法师既亡,其翻经之事且停,已翻成者准旧例官给抄写,自余未翻者总付慈恩寺守掌,勿令损失。其奘师弟子及同翻经,先非玉华寺僧者,宜放还本寺。”

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译经便停止了,此后再无一人能够有如此力量宏兴佛事了。

郧公殷开山

李渊旧部,太原起兵时投奔李渊,参与进攻长安。进攻薛举时,在浅水原大败,与刘文静一同被追究责任,贬为庶民。后随李世民灭薛氏有功,得以重被任用。参加李世民历次战役,在进攻刘黑达时,得病身亡,是凌烟阁功臣中最先去世的一个。

此外还有一篇关于《西游记》与殷开山的文章推荐给您参考:

《西游记》的研究家历来认为,在唐僧外公、宰相殷开山的身上有着太多的悬疑:清代方志家指出《唐书》的《宰相世系表》中并无殷开山的名字;地理学者考订殷开山是陕西户县人,不是海州人;版本学家认为《西游记》并无关于唐僧家世的第九回;明代大学者李贽甚至"批评"这一回是"扯淡"和"说家荒唐"。

可是,我今天要说,除了神魔仙怪,吴承恩对几乎所有《西游》人物的塑造,皆不是空穴来风。

殷开山,实有其人,正史有传。"新旧唐书"、《通鉴》、《通典》,皆有详略不同的记载。他的籍贯本不是陕西户县,而是"世居江苏道",约为今天的华东地区。就此而言,清淮安知府姚陶在《登云台山记》中掇拾史乘旧典指认海州云台山"小村是殷开山故里",似无大谬。

殷开山长时期作为李世民的部将,历任大将军和元帅的属官、吏部侍郎直到兵部和吏部的尚书以及州路总管,爵位是郧国公……也算是位极人臣了。当然,他终究没有当上丞相。然而,妙就妙在《新唐书· 高祖记》偏偏说他曾经当过"丞相府掾",吴承恩抓住了它!于是就有了唐僧的父亲陈状元在丞相府门前跨马游街而被殷**的绣球打中;有了那位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去西天取经的唐三藏!

许多颇具声望的小说史家又认为《西游记》第九回《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不是吴氏的原作,属于后人妄加。因此,权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西游记》版只能将此回列为附录;电视剧《西游记》也只一笔带过。又有一些读者借此否认《西游记》的海属地方色彩。

然而,《西游记》的第十一回赫然写着唐僧的家世:"父是海州陈状元,外公总管当朝长。"吴承恩在书中指认唐僧是海州人氏,是不争的白纸黑字,除非复活的吴承恩再亲笔修改,无可辩驳。何况,第九回的真伪尚无定论。

《西游记》中唐僧家世及其外公殷开山的情节安排,为这部世界名著打上了鲜明的地方色彩的烙印

玄奘写的重要历史和佛学的典籍是《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和《大唐西域记》。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

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

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扩展资料:

玄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伟大的是他对佛学典籍截续真,开兹后学的翻译。

唐贞观十九年,46岁的玄奘自印度归国。此后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献给了译经事业。

在长安和洛阳两地,玄奘在助手们的帮助下,共译出佛教经论74部,1335卷,每卷万字左右,合计1335万字。

占去整个唐代译经总数的一半以上,相当于中国历史上另外三大翻译家译经总数的一倍多,而且在质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为翻译史上的杰出典范。

—玄奘

求:佛学各宗开宗立派的祖师爷写的著作的名称以及后人谁的解读认可的人最多?如:慧能:《坛经》。

一楼的答案有些问题。禅宗东土初祖是菩提达摩。达摩祖师有没有留下著作?有。现在流传挂名达摩祖师的著作当中比较可信的是二入四行论。慧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