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民居的凉山彝族
凉山彝族喜温凉,恶酷热,多居住在海拔1500——3000米的温凉地带。民间有俚语:“彝入住高山”。由于历史上部族社会结构和内争外患,形成凉山彝族传统住宅的“聚族而居”、“据险而居”、“靠山而居”三大特点。杂姓村落和平坝、河畔村落是近代开始出现的。同时,凉山彝族村落多是三、五十户,大村落的居民仅百余户。历史上彝族聚居的腹心地域无集镇无街市。凉山彝族社会流行儿子结婚后独立门户,父母又与小儿子同住,所以凉山彝族住宅不尚深宅大院。传统住宅布局是以土墙、竹篱、柴篱园围成方形院落,院外四周植树,院门为木框木门,院内修建人字形顶一字形住房,屋门矮而宽,门两侧各留50厘米见方小窗,有的不设窗孔。
凉山彝族住房不甚高大,标准住房为长10—15米,宽5—6米的长方型建筑,屋檐及地35米左右。建筑以木为主,采用原木为柱为梁为横杆,穿榫呈现“树”型屋架.表现出凉山彝族历史上与大山与森林休戚相关的朴素原始的建筑美学观。住宅四壁或土或木,屋顶上面盖长约六尺宽七、八寸的云杉木板.俗称“瓦板”,加横木压石固定。雨水顺杉木纹路而下,通光透气。凉山彝族传统住宅又有“瓦板房”的别号。走进这类新房,杉木的清香仿佛引人进入原始森林的狩猪木屋。
凉山彝族住宅内分左中右三部分.入门正中为中堂,中堂靠右上方设火塘.用三块象鼻型雕花锅庄石架锅,塘火终年不熄,是彝族待客和家事活动的中心。火塘左边,用木板或竹篱隔成内屋,有中门相通.为女主人卧室并收藏贵重物品,入门右侧为畜圈。屋内上层空间设竹楼。竹楼左段储粮,中段堆放柴草,右段为客房或未婚子女居室。
凉山彝族民居也有不少变异建筑,主要表现在盖房材料,如瓦房、茅草房、压泥箭竹房、薄沙石板房。大户人家和不少村落还建有多层高碉土楼。现代凉山彝乡住宅变化最为显著.向砖木结构建筑发展,普通另设畜圈。一些富户开始修建砖混结构、花园庭院式的新房。古老的凉山彝族民居洞开了窗户,吹进了现代风。
彝族源于羌?
彝族,一个崇巫尚武的神秘民族;一个在长江流域创造了灿烂辉煌文明的古老民族;一个曾经雄霸大西南――川、滇、黔的强大民族。就是这样一个对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优秀民族,它的族属问题,它来源于何处?这个问题在当今的学术界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不断。
有人认为彝族与古越族同族;有人认为彝族来源于西藏高原;还有“濮人”说、“僚人”说、“卢人”说,也有国外学者所持的“高加索人种”说等众多学说;但最为公认和流行的是“彝族源于古羌人”这一学说。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就是这一学说的主要创造者和支持者,他认为:“彝族渊源出自古羌人。”李绍明等许多学者也均认同这种观点。但随着当今考古界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对彝汉古籍文献及西南地区彝族、羌族的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彝族源于羌”这一说法逐渐被证明是片面的、错误的。
要想弄清“彝族是否源于羌”?首先我们要知道何谓“彝”?何谓“羌”?现如今我们所用所写的彝族的“彝”,是一九五六年毛主席在北京与彝族干部商议,将当时所用的“夷”字改为“彝”,取房子“ ”下有“米”有“丝”,有吃有穿之意,象征兴旺发达。从此“夷”改为“彝”。而在这之前的汉文古籍中均写作“夷”。在《说文》中这样解释“夷”:“从大,从弓,东方之人也。古音读‘聂’。”这与今天彝族人民自称“聂”、“聂苏”、“诺”、“诺苏”、“能”的读音相吻合。而“羌”《说文》解释为:“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风俗通》也载有:“羌本西戎卑贱者也,主牧羊,故羌字从羊从人,因以为号。”因此可知,夷“从大从弓”,羌“从人从羊”,且一东一西,何以谓彝为羌?
再者,羌何时南迁?南迁的是羌的哪一支?据司马迁《史记·秦本记》中的记载:“秦献公初立,(即公元前384年)欲法其祖,出兵灭狄嵵戎。羌无弋爰剑之孙卬则恐于秦国攻伐,率羌人南迁。”《后汉书·西羌传》也有:“至爰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欲复穆公之夡,兵临渭首,灭狄嵵戎。忍季父卬畏秦之威,将其种人附落而南,出赐支河曲西数千里,与觽羌绝远,不复交通。其后子孙分别,各自为种,任随所之。或为牦牛种,越巂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忍及弟舞独留湟中,并多娶妻妇。忍生九子为九种,舞生十七子为十七种,羌之兴盛,从此起矣。……及秦始皇时……秦既兼天下,使蒙恬将兵略地,西逐诸戎,北却觽狄,筑长城以界之,觽羌不复南度。”根据以上古籍得记载,我们因此可知羌人南迁的年代大约在公元前384年至公元前221年左右。而南迁的羌人是由“忍”的季父“卬”所率领的“其种人”。在南下之后,其后裔“各自为种”分为“越巂羌”、“广汉羌”和“武都羌”等三支部族。他们与由“忍”和其弟“舞”所率领得留在“湟中”的羌人远离“不复交通”。到了秦始皇派遣蒙恬“筑长城以界之”(约公元前221年左右)以后,“觽羌不复南度。”那么,当羌人南下以前,在今天彝族广泛分布的川、滇、黔等广大西南地区是否空无人迹?哪些民族又生活劳作于此?随着考古不断有新的发现和对甲骨文的破译,我们了解到:早在殷商、周朝甲古卜辞中就有“蜀”及周武王伐纣时“蜀人”参战的记载。1986年在广汉发掘出的“三星堆”遗址,以及随后在成都市西郊苏坡乡金沙村发掘出的“金沙村”遗址等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的不断发掘和研究,也证明很早就有多个不同的民族(“夷”系统民族)生活于广大的西南地区。另据《西南彝志》记载:夏、商时,勤劳的彝族先民就已经建立了以岷江流域、四川盆地为中心的古蜀国;以滇池区域为中心的古滇国等部落联盟制国家,并且羌人南迁时与当时生活于今茂汶地区的土著夷人——“戈基”或“果基”发生了大规模的战争。羌族史诗《羌戈大战》就记述了那段历史:羌人首领“阿巴白构”率部南迁,同土著“戈基人”相战。戈基人非常强悍、勇猛,羌人不敌。在危急之时,天神“阿爸木比塔”托梦羌人用白石打,可胜;托梦戈基人用麻秆打,可胜。次日交战,羌人大胜。从此羌人代代传唱此事,并且将此做为祭神经。羌人白石崇拜由此兴。《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也记载了岷江上游茂汶一带在西汉时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显然这里所记述的夷与羌是各自不同的民族。羌何以为彝之祖。
据彝族经典古籍《西南彝志》、《勒俄特依》和《送魂经》等彝经的记载。彝族父子连名谱系已有三百余代,如以25年一代计,仅父系社会就已有7500多年的历史。而羌人从公元前384年南迁起算也不过2390年左右。另外,古籍和彝经均说彝族发源于今云南境内,彝族死后送魂也是送入云南昭通、大理点苍、昆明滇池一带,未发现有往北方送魂者。故,从北方南下的羌人何以能“生”彝?彝怎为羌之裔。
最能直接证明“羌”是“羌”,“彝”是“彝”的是两个民族间各自不同的风俗、生活习惯和文化。根据《史记》和《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人是:“所居无常,依随水草,地少五谷,以产牧为业。”;“被发为俗。”;“不立群臣,无相长一。”的游牧民族。而彝族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被描述为:“此皆魋(椎)结,耕田,有邑聚。”或是“皆编发”;《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里记为:“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址,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囏,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巂、昆明诸落,西极同师,东北至叶榆,地方数千里。无君长,辫发,随畜迁徙无常。自巂东北有莋都国,东北有冉駹国,或土著,或随畜迁徙。自冉駹东北有白马国,氐种是也。此三国亦有君长。”“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帅自谓王者,……土地沃美,宜五谷、蚕桑。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兰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幅广五尺,絜白不受垢污。”从上面的古籍中的记述来看,二者之间的差异显而易见。还有,彝族有着古老的文字——“古彝文”。根据现今众多专家学者的论证,古彝文有着至少9000年的历史。生活在各地的彝族支系都有彝文、彝经,包括迁入长江以北及更远地区的夷人先民都在当地留下了古彝文遗迹。而羌族却没有文字,更没有传世的书籍,只有口传的传说和神话、史诗。
综上所述,彝族和羌族是各自不同的两个民族。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羌人南迁之后,大部定居于今凉山州和甘孜州、雅安市之间,与土著的“夷”系统的各部族发生了战争和文化交流,相互间渐渐融合。特别是南下羌人分支中的“越巂羌”,同“巂”、“昆明”等夷人部族交错而处,来往密切,并相互通婚,繁衍后代,相互学习,并在生活习惯和生产劳动方式上逐步改变和融合,逐渐从事农耕。另一部分与藏族融合。一部分在茂汶及周边地区延续至今,成为今天的羌族。
那么,彝族真正的源流在哪里呢?著名学者张增祺在其所著的《中国西南民族考古》中认为:“今天的彝族的族属源流非常复杂,彝族是一个较为庞大的共同体,他的族源中包含了古代横断山区若干不同族系的古代不了,甚至可能包括一些来自中亚迁徙而来古部落成份。”“古代‘昆明’是近代彝族的主要组成部分。”著名历史学家蒙默则认为:“彝族是大约在公元前十二世纪从旄牛徼外南迁至云南的‘昆明夷’,与以‘濮人’为主的土著民族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昆明”为彝族之祖先在彝族传说中也有所反映,民国《贵州通志》引《兴义志》曰:“初,秦时有孟(传说中彝族的始祖)者事邛君,邛君邑之。西汉初,其种类繁盛,由泸入滇以西,地方千里,咸为所有,是为昆明夷,《史记》所云‘巂’、‘昆明’也。”这段地方志显然系出于当地彝族的传说,说明在彝族自身传说中同样是将其祖先追溯到古代的“昆明夷”。因此,我认为我们彝族是一个以“巂”、“昆明”、“ 什数”、“夜郎”、“靡莫”等众多古代“夷”系统部落为了主干,在不同时期逐步融合了其他迁徙而来的民族或部落,(如:羌族)逐渐形成的一个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川、滇、黔等地的民族,一个由多民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
秦代君主的名号有妃胜、侯胜、伯胜、仲胜、齐胜、凯胜、康胜、丁胜、李胜、人胜、说胜、贾胜、田胜、哉胜。
胜石,胜书,胜扩,胜宁,胜盘,胜刺,胜辛,胜印,胜苏,哀秦,胜仁,胜昌,胜师,胜司,胜曲梁,胜宋,胜宋
秦国作为最近分封的诸侯国,又作为周朝西障的诸侯国,面临着与关东诸侯国不同的局面。首先,秦国应该实行郡县制,以应对强大的外部威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秦国一直与权戎等游牧民族交战。
其次,秦国应实行郡县制,以解决秦国内部频繁出现的“君臣不服”的政治危机。秦宁公死后,秦的大嫔妃和三祖废了国君,暗杀了他,另立国君,引起了秦国的动乱。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必须从郡县制中寻找出路。第三,秦国应该实行郡县制,以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一、顺序列表(序号/头衔/姓名//任职年限和执政时间):
秦襄公(?—公元前766年),嬴姓秦,秦庄公次子明凯,是春秋时期第一个被正式列为诸侯的秦国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78年至公元前766年。
公元前778年,秦庄公被印江杀死。他的长子师傅带领军队与印第安人作战,并把君主的位置让给了秦襄公。当时秦国国力孱弱,帝戎几近灭顶之灾。秦襄公登基之初,他的妹妹缪嬴嫁给了任荣汪峰,以瓜分任荣。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都胡艺(今陕西陇县),东进。
公元前771年,沈侯联同权荣攻打濠江,在骊山下把杀死,带兵救出周。周平东迁,秦襄公派兵护送,以封诸侯。东移后,把岐山以西的土地让给了秦,这是皇室无法控制的。从此,秦国成为西周的诸侯国,为日后秦国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死于讨伐西戎的途中,葬于故里(甘肃礼县大堡子山)。他的儿子秦文公继承了他。
秦德公(公元前710年-公元前676年),嬴姓秦,家谱上有他的名字,是的次子,秦武公的弟弟,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的弟弟,在位时间为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676年。
公元前678年,秦武公死,其子白被封在平阳(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他没能成功,他的弟弟秦德公成功了。
公元前677年,秦德公将秦国都城迁到永城(今陕西凤翔县),祭牛、羊、猪三百头给天地,占卜是否宜居永城。占卜的结果是后人在黄河边饮马。同年,梁和芮的君主来到朝廷。
公元前676年,首次设立在城市的四个门口祭祀狗,以驱散传播疾病的酷暑。
秦德公有三个儿子,长子秦,次子秦成公,幼子。676年前,秦德公死,葬于杨。长子秦弓玄继位。
秦龚辉(?——公元前387年),嬴姓赵,其族谱上有他的名字,以区别于春秋时期的秦。一般来说,它也被称为后,秦的儿子秦,在战国时期的君主秦,在位13年(公元前399-387)。
龚辉统治时期,秦国的“四世之乱”结束了。秦国失去了河西的领土,但也夺取了蜀国的南郑(今汉中)。秦在完成了在汉中的壮举后死去,留下了一个为秦而生的儿子。
秦献公(公元前424年-公元前362年),战国时期秦国的国君,嬴姓,秦氏,《世本》为秦元公,《越绝书》为秦元王。103010记载名师纪(
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在秦国推行改革,包括废除殉道、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户籍、推行县制,并数次发动战争收复河西失地。秦献公时期的改革虽然不彻底,但为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311)生于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姓易,秦或赵。战国时期,秦国的君主(公元前337年至公元前311年在位)是秦孝公的儿子。
十九岁即位,为秦惠王。以宗室多怨,宗室灭商鞅,不废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第一个秦王。
他在位期间,张仪、连横执政,公孙衍、荀李子和司马错执政,伊渠北伐,巴蜀西平,东有汉沽,南有商鞅,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11年,他去世,享年46岁。谥号惠文,葬于宫铃。
获得了老师纪(公元前424年-公元前362年)的称号。战国时期,秦郭俊获得了秦的国号,《史记索隐》是秦元公,《世本》是秦元王。103010记载名师纪(x)。秦灵公之子,在位23年(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62年)。
早年流亡魏国,回国继位后,在秦国推行改革,包括废除殉道、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户籍、推行县制,并数次发动战争收复河西失地。秦献公时期的改革虽然不彻底,但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越绝书》为王,《史记索隐》录名曲梁。战国时期秦王秦献公之子,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魏阳(即商鞅)进行变法,奖励农战,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级行政,开辟新路,加强中央集权,不断提高农业生产。
对外,秦国与楚国交好,与韩国订约,联合齐、赵攻打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疆域扩展到洛水以东。此后国力越来越强,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嬴姓赵,名思,咸阳(今陕西)人
西咸阳市)人。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秦孝公之子。
十九岁即位,是为秦惠王。以宗室多怨,族灭商鞅,不废其法。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成为秦国第一位君王。
当政期间,文有张仪连横六国,武有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公元前311年,去世,时年四十六,谥号为文,葬于公陵。
想去遂昌旅游,怎么玩最划算呢?了解的说下,高分
遂昌是一个近几年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其实旅游费用怎么玩都不会太高的,看你个人喜好啊,自驾游、驴友啊都很多的,当然也可以参加旅行团嘛。
河南南阳新野有什么名声古迹
新野县旅游资源普查统计详表(2011年最新版)
县 直
1、博物馆;
2、挂剑树;
3、议事台;
4、太子阁;
5、滨河公园;
6、信联广场;
7、三国旅游苑;
8、汉文化小巷。
城关镇
1、汉桑城;
2、拦马桥;
3、阴丽华皇后故宅;
4、中山小学;
5、山陕会馆;
6、西关曾国奴隶主贵族墓群;
7、白水书院(现北关小学);
8、木梳背街;
9、四眼井;
10、清真寺。
城郊乡
1、邓禹故里和邓禹故里碑(李湖);
2、鹊尾坡三国古战场(上青羊、下青羊、王营);
3、曹氏祠堂、曹湖(王营);
4、邓君墓(县油库西侧);
5、团结水上游乐场(团结村);
6、东乱冢汉墓群(团结村);
7、打鼓冢(孟营村);
8、光武台(上青羊村);
9、马庄清真寺(马庄村);
10、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11、蔬菜批发市场;
12、弹湖芳草(《封神演义》中邓蝉玉 以石弹丸击战龟灵圣母而形成弹子湖景,在今曹营村);
13、_水湍波(湍口村);
14、马一山故居(马庄村)。
沙堰镇
1、关宿桑;
2、沙堰清真寺;
3、弥猴养殖场;
4、关羽提闸放水处、囊沙遗踪;
5、回首荐贤处;
6、沙堰古寨墙;
7、召父渠(古名棘水,补充水源的渠首在霞雾溪村);
8、拐里村水利工程;
9、邓氏祠堂(霞雾溪村),邓氏祖谱碑;
10、西棘阳(义阳)故城(李庄)冶铁作坊遗址、汉墓群、唐墓群;
11、明_吕皇沟遗址(吕营村);
12、_阳遗址(汉_夏官营)。
樊集乡
1、光武台(东赵庄);
2、训猴基地(鲍湾);
3、晋尚书令乐广故里(后河寨);
4、泰山庙;
5、樊氏祖谱;
6、樊集汉墓群(潦口、东赵庄附近);
7、汉台朝雨;
8、陈庚蒙难处(樊集村)。
歪子镇
1、凤凰山遗址(寺门村);
2、战台寺(崇兴寺)(寺门村);
3、一捧雪(大李营村);
4、蔓山睛雪(岗头村);
5、荷花湖;
6、三河寨古寨墙(清);
7、《魂飞情荡一捧雪》(介绍陈君昌及创作情况)。
上庄乡
1、冯健故居(田庄);
2、老龙镇林场。
王集镇
1、邓禹台(西赵庄);
2、凤凰台(下凤鸣);
3、曹集茶场;
4、徐埠口古树。
上港乡
1、汉_樊氏陂水利工程遗址(瓦亭陂);
2、汉_运粮河;
3、庾信故里(宅子);
4、香桥(汉观火台)渡口;
5、马戢武故里(岗北);
6、古渡烟笼(梁埠口);
7、齐花园园艺场;
8、上港乡工业园区;
9、百柳诗碑。
新甸铺镇
1、新甸清真寺;
2、汉朝阳城遗址(刁河堂);
3、清齐慎故里(刁河堂);
4、汉搬倒井( 新南村);
5、汉来歙故里(新甸街);
6、汉代古战场(南王村);
7、秦汉_黄邮聚(驿站故址)(南王村);
8、古码头(新甸街);
9、套树古树。
五星镇
1、张长弓、张一弓故里;
2、东汉阴丽华皇后宅遗址(黄营村);
3、内苑春云(阴皇后花园景,黄营村);
4、龙沟夜月(闽营村);
5、台庄林场,台庄传统烟花爆竹生产;
6、抗日战场。
王庄镇
1、新都城遗址(梅湾);
2、玉皇庙遗址(玉皇庙村);
3、诸葛井(玉皇庙);
4、水台子刘秀避难处(水台子村);
5、诸葛庄(诸葛亮家的庄园,玉皇庙村北)。
前高庙乡
1、古棘阳城遗址(张楼村);
2、岑公祠(张楼村);
3、岑彭(汉)岑参(唐)岑氏故里(下庙);
4、祖师庙(张庄);
5、狄青湖(信坡);
6、龙潭古驿站。
溧河铺镇
1、杨陂集古寨;
2、许桥抗日战场及许桥水产养殖场。
施庵镇
1、 兴隆观及弥猴市场;
2、 河南油田钻井平台(魏寨);
3、 汉玉泉街(黄淳聚)遗址(驿站,大营附近)。
南阳市新野县旅游景点介绍
新野历史悠久,古称贵地,它北依宛洛、南接荆襄,面积1062平方公里,沃野百里,八水竞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有“南北孔道,中州屏障之称”,这里是刘秀东汉政权的发祥地,是刘备屯兵、三请诸葛建立三国蜀汉政权的出征地,三国景点众多,被国家旅游局列为“三国游”景点县。
汉桑城
“汉桑城”被人们誉为“城中城”、“世界最小的城”,它由砖石砌成,城围数丈,高丈余,宽八尺,面积十平方米左右,内有一株两人合抱粗的古桑、相传为三国时关羽亲手所植,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汉桑城因此而得名。
说起这棵桑树,中间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刘关张三兄弟在新野驻扎时,关羽在城西门扎寨,房屋旁住着一个姓张的老汉,门前有一棵大桑树,张老汉靠桑叶养蚕维持生计,有一天,关羽操练归来,顺手将赤兔马拴在这棵桑树上,不料马饿极了,把树啃了个对头圈,慢慢这棵桑树就枯死了,刘备得知此事,责令关羽重植一棵桑树作为赔偿,关羽知错改错亲手挑选一棵桑树栽在此地,并用砖石围护起来,以示爱树爱民的诚心,后来诸葛亮火烧新野,可这棵树还是青枝绿叶,更加茂盛。
汉文化小巷
我县近年修建的这条汉文化小巷被称之为汉文化小巷,是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小巷自汉桑城到汉议事台全长600多米,小巷两侧墙壁粉饰后采用浅浮雕工艺,雕刻绘制了本县出土的汉画像砖,东汉三国故事及名人诗赋书画等和原名胜古迹珠联璧合、相映成趣。
文化小巷有《徐庶回马荐诸葛》、《马跃檀溪》、《阿斗出世》、《三顾茅庐》、《火烧新野》、《关公提闸水淹曹兵》等诸多图刻。
太子阁
文化大革命期间,太子阁遭到毁坏,后来一直没修复,现仅存遗址。“太子阁”是当年刘备屯兵新野时,甘夫人所住的阁楼,因太子阿斗(即蜀后主刘禅)在此出生而得名“太子阁”。 “太子阁”内有太子阿斗的塑像、头戴王冠、身穿龙袍、面北向南,面壁而坐,意喻“面壁思过”。这是全国唯一的面壁祖像。
挂剑树
在三国时新野县府衙门,有棵皂角树,又称“挂剑树”,相传蜀汉照烈皇帝刘备,在新野屯驻时,常在此树下舞剑,休息时便把剑挂在树枝上,故名“挂剑树”。
这棵树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东汉建安六年(20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刘备任新野县令。他每天闻鸡起舞,练剑完毕后常将剑挂于一棵槐树上。但他不太熟悉中原的树种,一天他吩咐童子到“皂夹树”上把剑取回,此树闻此显灵,变成了一棵长着槐树叶子,但结满皂夹,又不长皂刺的奇特树形。据史料记载,汉挂剑树已于元末明初死亡,根侧又长出一小树与原树相仿。
汉议事台
汉代议事台,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军师诸葛亮后特意修筑的,是刘备诸葛亮商议军机大事的地方。议事台为长方形,南北长80米,宽4米,高5米,砖石结构。
向上看建有一座双层八角阁楼,上层八角上各盘一条栩栩如生的陶质神龙,上下层角端均饰有镇海祖像和祥瑞异兽,凝视着八方。阁楼屋脊中心为宝顶葫芦型。这里有石桌、石凳正好容四人对座交谈。据传说,台基高三丈六尺,象征一年三百六十天,楼修八角,示八卦之意,当时诸葛亮在此外观天象、望气脉、日夜运筹,辅佐刘备复兴汉室大业。阁楼屋脊上的八条神龙,是诸葛亮为防御火灾而特意设计的,这八条龙面对八方,哪方烧大火,哪一方向龙头就会自动喷出水来。所以当年火烧新野时,新野满城起火,上下通红,全城房屋尽成灰烬,唯独议事台一无所损。
新野古城门
现存新野解放路南边的古城门,便是三国时期传说中新野南城门遗址,现在的城门是1995年在原址上重建的。城墙宽约2丈,高3丈,古朴典雅、威严庄重,古风汉韵油然而生,是体现新野古城最有利的佐证。
新野张飞板面
在豫南古城新野,大大小小的板面馆比比皆是,无论春夏秋冬,都是吃者如云。社会各色人等百吃不厌,久吃不衰,构成一道灿烂的饮食风景。
新野板面一是面好,二是臊子好。新野县出产优质小麦,板面条取小麦精粉,根据一年四季的不同,按比例用食盐、水加以搅拌,和成面团,反复揉搓之后,制成直径半寸,长八寸的小面棒,再涂上香油,码在案子上,蒙上干净的湿毛巾。滋润好的面棒柔软缠绵,触摸如丝绸。
做板面时,厨师在案子上排好三根小面棒,左手捏三个头,右手捏三个头,猛地举过头顶,狠狠地摔在案子上。接二连三,噼里啪啦,边摔,边拉,边闪,板面由此而得名。三根小面棒在厨师手里由短变长,由粗变细,折合三次,总长度达五丈有余,而且粗细均匀,提起似一道瀑布。捞起煮好的板面,清白润滑,晶莹透亮。厨师捏上一些嫩绿的青菜放在上面,然后浇上沸好的枣红色的臊子。白的面条,绿的菜叶,红的臊子,使人食欲大增。
臊子的制作也十分讲究。用料有茴香、花椒、桂皮、面酱、食盐、红辣椒、牛油和牛肉等。制一锅臊子,各种用料按一定比例和顺序投放。制作时,先将牛油稀释烧沸,然后再下佐料。晒干的红辣椒用量较大,以突出臊子的辣味和色泽,牛肉也占较大的比例。把上等精牛肉切成方楞四正的小块块,待辣椒红颜色下来之后,再把牛肉丢进锅里。这时,必须掌握好火候,才能把牛肉烧得不老不嫩,恰到好处。臊子做好后,舀到搪瓷盆里,凉后便凝结成固体,随吃随取,常年存放,不会变质。后来臊子发展成为盒装、筒装,成为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礼品。
新野板面拥有食客的另一个原因是快捷便当,经济实惠。干部、职工、学生等为了赶时间,来不及做饭,常常三五成群到板面馆一坐,只需交待一声,厨师立马操作,三碗五碗,十碗八碗,眨眼工夫即可做成。一大碗只要三块钱。进城办事的农民和过往商客,也是板面馆的常客,他们往往叫下一大碗,呼噜噜吃完,嘴一抹,大步上路。
相传新野板面源于三国时期。刘关张屯兵新野时,张飞吃面条总嫌太软,厨师多次琢磨,才制成功。自此,新野板面便在宛(南阳)、洛(洛阳)、荆(荆州)、襄(襄樊)广为流行,现在又增添了不少花色品种。新野板面曾多次应邀参加河南省地方风味小吃大赛,还在博览会上获得金奖。
新化旅游景点有哪些
新化县隶属于湖南省娄底市,是中国梅山文化艺术之乡、中国蚩尤故里文化之乡、中华诗词之乡。 新化县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著名景点有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大熊山森林公园等,同时该县也是部属柘溪水库的主要蓄水区,境内资江干流长达92公里,大小支流90余条,境内发现矿物36种。全县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6个,其中新增3A级雅天门景区。2018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828万人次,同比增长12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366亿元,同比增长139%。接待入境游客者479万人次,增长124%,其中外国人182万人次,港澳台人员297万人次梅山龙宫
梅山龙宫是国家AAAA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大型溶洞群,有9层洞穴,探明长度2870余米,其中包括长466米世界罕见的神秘地下河。被誉为世界溶洞五大惊世奇观,充满着“挡不住的诱惑”。
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
大熊山距离新化县城62公里,总面积81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3%。主峰九龙池海拔1622米,是湘中第一峰;园内有3万亩原始次森林。有云豹、红豆杉等30多种国家级保护动植物。
油溪河漂流
油溪河漂流位于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全程12公里,两岸绿树成荫,危崖耸立,怪石嶙峋。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华生态峡谷第一漂”。
奉家桃花源
专家考证,《桃花源记》所描写的与新化县奉家镇的下团村的自然特征、人文历史和家谱相符。相传他们是秦献公之子——季昌的后裔。下团村的奉氏宗祠里供奉着这两位始祖的圣像。依然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风尚。
粗石雾溪
粗石村是新化西河镇的一个小山村,坐落在海拔1600多米的深山密林中。山势陡峭险峻,植被葱郁,水源丰富。雾溪落差平均都在10-20米左右,瀑布众多,非常壮观。
上梅古镇
神秘的上梅镇老街,始建于北宋年间,青石板、马头墙、小青瓦、白粉墙,砖木结构的铺面,精巧玲珑的楼阁,镂刻精美的花纹图案,加上小门、大堂、天井,布局俨然。屋与屋之间的深窄小巷,错落有致,热闹繁华,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别有情趣。
古台山森林公园
古台山历史悠久,乃得天独厚之圣地。大小山峰山峦308座,最高峰海拔1512米,最低的也有210米,主峰地势险要。民间传说姜子牙丢了战鼓在鼓台山,发现战鼓变成高大的山,是天意。”后人以此称鼓台山。
三联洞
三联洞冰泉景区位于新化维山四都神象山内,距县城25公里、约30分钟车程。海拔780—1560余米,与新邵、隆回毗邻。原始生态覆盖率达61%,次森林生态占36%。
建军大峡谷
建军大峡谷位于新化县温塘镇和田坪镇,有省级文物龙潭风雨桥。堪称古民间桥建筑与艺术完美的结合,凭着栏杆看着廊桥外被廊窗分割风景。
谬[谬、缪、嘐,读音作miào(ㄇㄧㄠˋ),亦可读作lù(ㄌㄧㄡˋ),但不可读miù(ㄇㄧㄡˋ)]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穆公之后,属于以谥号为氏。
谬氏,就是缪氏。在上古时期指麻,或绞麻的行为。后来也当作形容词,指麻丝混乱,延展至形容差、错、误。
据史籍《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记载:“春秋时,秦穆公称霸希荣,谥号为‘缪’。”
春秋时期,秦国君主秦穆公嬴任好(公元前?~前621年)非常重视人才,其任内获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贤臣的辅佐,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王位。周襄王时期,他出兵攻打古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地千里,使秦国国界南至秦岭,西达狄道(今甘肃临洮),北至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东到黄河,周襄王派遣召公过带了金鼓送给秦穆公,以表示祝贺,并任命他为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史称“秦穆公霸西戎”。
秦穆公位期间功绩彪炳,后使秦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秦穆公逝世后,其弟弟赢英即位,是为秦康公,尊其谥号为“缪”。
秦穆公病逝后,安葬于雍(今陕西凤翔),殉葬而死的臣子有一百七十七人,其中包括子舆氏的三个儿子子舆奄息、子舆仲行、子舆针虎。因为这三个人十分善良、勇武,得到了国人普遍的爱戴,所以秦国人对此都悲痛万分,专为其事赋有《黄鸟》之诗,诗中唱道:“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其意是,青天呵,怎么将这么善良的人给殉葬了?如果可以赎命,我们宁愿出一百条命将他们换回来!
秦穆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位姓氏者,称缪氏;在春秋战国时期,“谬”、“缪”二字有时通假,因而有称谬氏者。
注:
谬字读音:
谬,在上古时期同“缪”,指麻,或绞麻的行为。缪字作名词使用时读音作miào(ㄇㄧㄠˋ),作动词使用时读音作lù(ㄌㄧㄡˋ),只有当作形容词指差错时读音方为miù(ㄇㄧㄡˋ)。
秦国君主世系:
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传说周武王因秦的祖先善养马,因此将他们封在秦。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从公元前677年起,秦国在雍建都近三百年。雍城有宫殿区、居住区、士大夫与国人墓葬区和秦公陵园。
自公元前221年起,中国历史正式进入封建社会,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
秦襄公:(公元前?~前766年),佚名,秦庄公二子。公元前771~前766年在位。
秦文公:(公元前?~前716年),佚名,秦襄公之子。公元前766~前716年在位。
秦宁公:(公元前?~前703年),佚名,秦文公之孙。公元前716~前704年在位。
秦出子:(公元前?~前697年),佚名,秦宁公幼子。公元前704~前698年在位。
秦武公:(公元前?~前678年),佚名,秦宁公长子。公元前697~前698年在位。
秦德公:(公元前?~前663年),佚名,秦宁公二子。公元前698~前663年在位。
秦宣公:(公元前?~前663年),佚名,秦德公幼子。公元前663~前663年在位。
秦成公:(公元前?~前659年),佚名,秦得公二子。公元前663~前659年在位。
秦穆公:(公元前?~前620年),赢任好,秦德公长子。公元前659~前620年在位。
秦康公:(公元前?~前603年),嬴罃,秦穆公之子。公元前620~前610年在位。
秦共公:(公元前?~前605年),嬴稻,一名嬴和,秦康公之子。公元前609~前605年在位。
秦桓公:(公元前?~前576年),佚名,秦共公之子。公元前604~前576年在位。
秦景公:(公元前?~前536年),佚名,秦桓公之子。公元前576~前536年在位。
秦哀公:(公元前?~前501年),佚名,秦景公之子。公元前536~前501年在位。
秦惠公:(公元前?~前490年),佚名,秦哀公之子。公元前500~前490年在位。
秦悼公:(公元前?~前476年),佚名,秦惠公之子。公元前490~前476年在位。
秦厉共公:(公元前?~前443年),佚名,秦悼公之子。(公元前?~前443年),公元前476~前443年在位。
秦躁公:(公元前?~前30年),佚名,秦厉共公之子。公元前443~前430年在位。
秦怀公:(公元前?~前415年),佚名,秦躁公之弟。公元前430~前415 年在位。
秦简公:(公元前428~前400年),佚名,秦怀公之子。公元前 414~前400年在位。
秦灵公:(公元前?~前384年),佚名,秦怀公之孙。公元前425~前384年在位。
秦献公:(公元前?~前362年),嬴连,一名赢师隰,秦灵公之子。公元前384~前362年在位。
秦孝公:(公元前381~前338年),嬴渠梁,秦献公之子。公元前361~前338年在位。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前311年),嬴驷,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25年自称为王。公元前337~前310年在位。
秦武王:(公元前328~前307年),嬴荡,秦惠文王之子。公元前310~前307年在位。
秦昭襄王:(公元前324~前251年),嬴则,一名嬴稷,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06~前251年在位。
秦孝文王:(公元前302~前250年),嬴柱,秦昭襄王之子。公元前251~前251年在位。
秦庄襄王:(公元前280~前247年)。赢异人,一名赢子楚,秦孝文王之子。公元前251~前247年在位。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嬴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46~前210年在位。统一中国的第一位皇帝。
秦皇二世:(公元前230~前207年),赢胡亥,秦始皇幼子。公元前209~前207年在位。
秦皇三世:(公元前?~前206年),嬴子婴,秦始皇之孙。公元前206~前206年在位。
《黄鸟》原诗:
黄鸟黄鸟,无集于□,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毂。言旋言归,复我邦族。
黄鸟黄鸟,无集于桑,无啄我粱。此邦之人,莫可与明。言旋言归,复我诸兄。
黄鸟黄鸟,无集于栩,无啄我黍。此邦之人,不可于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
二历史名人:
谬 生:(生卒年待考),鲁国人(今山东曲阜)。著名汉朝时期学者。
据史籍《史记·申公传》中记载:汉高祖刘邦到鲁国巡视,申公(申培)率弟子数人见于鲁南宫。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以为中大夫。吕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楚元王之子刘郢同师。汉文帝时,申公立为博士,楚元王刘交逝世后,刘郢袭为楚王,以申公为儿子刘戊的太傅。
在申公的众弟子中,有一名叫谬生,一直跟随申公。后专门从事研究《诗经》和以训诂为主。在史籍《前汉·儒林传》中有谬生的记载。
川[川、巛,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山区河流称谓,属于以地貌特征为氏。
巛,即川的古体字,指山谷间的大型河流,区别在于川相对比较直,而巛则比较蜿蜒,且落差皆比较大,水势磅礴。
古人崇尚自然,取自然地貌特征为姓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即有叫“巛”的人物纪年记录,当为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后以简笔“川”为氏,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古代蚩尤部三苗后裔三巛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为氏。
清朝姓氏学家张澍在《姓氏五书》中判断:“古有三巛姓,川姓宜为三巛氏所改。”
古代传说,上古时代,姜姓蚩尤部曾与炎帝争夺领导权,竟将炎帝赶下宝座,后复与黄帝大战,遂败,为黄帝擒杀。余部化为三苗,远播西北、西南地区,有一支迁居于三巛(今云南丽江),取地为姓氏,称三巛氏,后省文简化为汉字单姓巛氏,简笔为川氏,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巛师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巛师”,是西周初期由周公旦所置的官位,隶属于夏官。
巛师专职掌管川泽名物及邦国献纳水产珍异之事物,要求担任此官职的人必须通晓川泽厉害,熟知川泽名称。在典籍《周礼·夏官》中记载:“巛师掌川泽之名,辨其物与其厉害,而颁之于邦国。”
巛师之下设有中士两人,下士四人,府两人,史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辅助巛师进行川泽管理。
在巛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巛氏,后多简笔为川氏,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吏巛衡之后,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巛衡”,别称“水虞”,在殷商时期称作“司水”,亦是西周初期由周公旦所置的官位,隶属于地官。
巛衡专职负责巡视诸川泽,并收集川泽产物以供祭祀、招待宾客等。朝廷要求巛衡必须熟知川泽之长度、广度以及源头等,并负责管理,有破坏水源者可以直接执而杀之、罚之。并与水工一起监视水患,但不负责治理。在典籍《周礼·地官》中记载:“巛衡,巡川泽之禁令……犯禁者执而诛罚之。”
巛衡以下,按每条大川、大泽(湖)设分支管理机构,每川(泽)有下士十二人,史四人,胥十二人,徒一百二十人。中、小规模的川、泽管理机构人员,则由巛衡视情况酌减。
在巛衡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巛氏,后多简笔为川氏,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第五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子陈胡公之后,属于以官爵称谓为氏。
陈胡公,名满,字少汤,系舜帝之子商均的第三十三世孙。商朝末年,舜帝的第三十二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於陈(今河南开封、安徽亳州之间),国号为陈,封为侯爵。按照宗法制度和胙土命氏的惯例,赐命之为陈氏,遂称陈满,谥胡公,史称陈胡公,为陈氏的得姓始祖。周武王并将长女太姬嫁给他,备以三恪,奉祀舜帝。
陈胡公(满)的裔孙中有个陈轸,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楚国谋臣。
周慎靓王姬定三年(公元前317年),秦国在一次战争中打败了韩国,在浊泽(今河南浚县)俘虏了韩国的两个大将叟鯼、申差。韩国谋臣公仲朋向韩宣惠王(公元前332~前312年在位)献计,用韩国的一座名城和一些兵器为议和条件,联合秦国向南出兵去攻打楚国,这样秦国就顾不得打韩国了。此计一出,竟使楚国一时处在秦、韩两国军队联合进攻的状况下。
楚国谋臣陈轸在分析了敌方的国情后,向楚怀王熊槐(公元前328~公元前299年在位)献缓兵之计:一方面告示全国,调兵遣将,大张旗鼓地扬言要去救韩国;一方面秘密派遣使者,携带很贵重的礼品献给韩国,以期阻止秦、韩两国合兵。
韩宣惠王果然中计,听信了楚国要来救援韩国的假言,遂派人与秦国断交。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38~前311年在位)大怒,反派兵进攻韩国,而楚国则坐山观虎斗。
结果,一如陈轸所料,韩国大败。陈轸的缓兵之计运用成功,解除了楚国被两面夹击的态势,被楚怀王封为颍川侯,是为颍川陈氏始祖。
在陈轸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爵位为姓氏者,称颍川氏,后省文简化为颍氏、川氏,“川”的古字为“巛”,遂为巛氏,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第六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先秦末期三川郡,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古代,人们称“濬く巜之水会为川也。”就是指由多条支流汇合起来的大河,称作川。
据史籍《史记·秦始皇纪》记载:“秦王灭二周,置三川郡。”
周烈王姬喜七年(公元前369年),周烈王逝世,他的弟弟姬扁登位,是为周显王。此时的周王朝已经奄奄一息,各诸侯国根本不将其当作一回事了。
周显王五年(公元前364年),周显王主动祝贺秦献公嬴连(嬴师隰)即位,秦国的政治地位因此迅速抬升,秦献公就此称霸。
周显王九年(公元前360年),周显王又主动送上了用来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胙肉,讨好秦献公。
周显王二十五年(公元前344年),秦国在周王朝与诸侯会盟。周显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3年),周显王把诸侯之长“方伯”这个名称送给秦孝公。
周显王三十三年(公元前336年),周显王又祝贺秦惠文王赢驷即位。周显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周显王又送上了用来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胙肉。
周显王四十四年(公元前325年),秦惠王自己称王。自此以后,诸侯都各自称王了。
周显王四十八年(公元前321年),周显王逝世,儿子姬定即位,是为周慎靓王。周慎靓王在位六年后逝世,儿子姬延即位。是为周郝王。周郝王在位时,东西两周分裂,各自为政。周郝王又把国都迁到了宗周。
当时,位于西周的周武公姬共之的太子死了,还有五个儿子都是庶出,没有嫡子可以立为太子,周武公很头疼。楚国下卿司马翦对楚怀王熊槐说:“咱们不如用土地资助公子咎,替他请求立为太子。”另一位楚大夫左成说:“不行!如果我们用土地资助了公子咎,而西周却不听我们的,这样您的主意就行不通了,与西周的交情也疏远了。我们不如去问问周君,到底想要立谁为太子,然后悄悄地告诉给司马翦,然后司马翦再让楚国资助给他土地。”结果,西周真的就立公子咎为太子。
周郝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国发兵攻打宜阳,楚国则派兵去援救。当时楚国以为西周是帮助秦国的,所以想顺带攻打西周。大夫苏代则为西周游说楚怀王说:“您怎么知道西周是帮助秦国的?说西周帮助秦国比帮助楚国更出力的人,是想让西周投到秦国方面去,所以人们都把西周、秦国放在一起说‘周秦’啊。西周如果觉得自己解脱不了,就必定投向秦国一方,那可就真是帮助秦国取西周的妙计呀。我为大王考虑,西周为秦国出力,您要好好待他;不为秦国出力,您依然好好待他,这样,才能让西周与秦国疏远。如果西周与秦国绝了交,就一定会投向楚国郢都的。”
楚怀王听从了苏代的意见,放弃了攻打西周的计划。
之后,秦国向东周和西周借道,想通过两周之间的地区去攻打韩国。周郝王担心:借了道会得罪韩国,不借又会得罪秦国。大夫史厌便对周郝王说:“为什么不派人去见韩公叔呢?就对韩公叔说:‘秦国敢穿过周地去攻打韩国,是由于信任东周。您为什么不给周一些土地,并派出人质前往楚国呢?’这样,秦国一定会怀疑楚国,不相信周君,也就不会攻打韩国了。您再派人去对秦国说:‘韩国非要给我们周一些土地,想以此来让秦国怀疑周君,周不敢不接受。’秦国也就没有说词儿,不让周接受韩国的土地了,这样就既得到了韩的土地,又是听命于秦国了。”
从此以后,两周只能在各诸侯强国之间左右摇摆,以乞求生存。
秦国召见西周君,西周君不愿意去,就派人对韩王说:“秦国召见西周君,他是想攻打大王的南阳,大王为什么不派兵驻守南阳?周君将以此为借口不到秦国去。周君不到秦国去,秦国就一定不敢渡河来攻打南阳了。”
东周和西周打仗,韩国派兵去救援西周。有人为东周游说韩王说:“西周原先是天子的国都,有许多钟鼎宝器和贵重的宝物。您如果控制住军队不出动,就可以让东周感激您,又可以使您尽得西周的宝物。”
周郝王被称做成君。楚军包围了韩国的雍氏,韩国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东周君姬班害怕了,叫来苏代把这事告诉了他。苏代说:“您何必为这件事担忧呢!我能使韩国不向东周要兵器和粮草,又能让您得到高都。”东周君说:“你如果能办到,我可以把国政交给你。”苏代会见了韩相国公仲侈说:“楚国包围了雍氏,原来计划三个月攻下,如今已经五个月了,还攻不下来,这说明楚兵已经疲惫了。现在您向周要兵器粮草,就是向楚宣告您自己已经疲备了。”韩相国说:“对。可是使者已经派出去了。”苏代于是说:“为什么不把高都送给东周呢?”韩相国非常生气,说:“我不向东周要兵器粮草也就够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把高都送给东周呢?”苏代说:“把高都送给东周,东周就会转过来投向韩国,秦国听了一定很恼火,怨恨东周,与东周断绝使者的往来,这样就等于是拿一个破烂的高都换来一个完整的东周。为什么不给呢?”韩相国听了大乐说:“好。”果然把高都送给东周了。
周郝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81年),大夫苏厉对周郝王说:“秦国攻克了韩国、魏国,打败了魏国大将师武,往北攻取了赵国的蔺、离石二县,这些都是白起干的。这个人善于用兵,又有天命佑助。而今他又带兵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如果梁国被攻破,那么西周就危险了。您为什么不派人去劝说白起呢?您可以讲楚国养由基的故事给他听,然后说:如今,您攻克了韩国、魏国,打败了师武,往北攻取了赵国的蔺、离石二县,您的功绩是很大了。现在您又带兵出伊阙塞,过东西两周,背对韩国,攻打梁国,这一次如果打不胜,就会前攻尽弃。您不如假称有病,不要出伊阙塞去攻打梁国了’。”
周郝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秦国攻破了魏国的华阳。东周的大夫马犯对东周君说:“请允许我去让梁国给东周筑城。”他跑去对梁王嬴甚说:“周王病了,如果他真的死了,我也一定活不成。请让我把九鼎献给大王,您拿到了九鼎之后希望能想办法救我。”梁王说:“好。”于是给他一批士兵,声称是去保卫东周。马犯又去对秦昭襄王嬴则(嬴稷)说:“梁国并非是想保卫东周,而是要攻打东周。您可以派兵到国境去看看。”秦国果然出兵。马犯又去对梁王说:“周王病好了,九鼎的事没有办成,请您让我在以后找适当的机会再献九鼎吧。但是现在您已经派兵到东周去了,诸侯都起了疑心,怀疑您要伐东周,以后您办事将不会有人相信了。不如让那些士兵为东周筑城,借此把诸侯怀疑您要伐东周的事端盖住。”梁王说:“好。”于是就让那些士兵给东周筑城。
周郝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70年),周郝王在秦国的说客对周冣说:“您不如称赞秦昭襄王的孝道,趁便把应地献给秦国作为太后的供养之地,秦昭襄王一定很高兴,这样您和秦国就有了交情。交情好了,周君一定认为这是您的功绩;交情不好,劝周君归附秦国的人一定会获罪。”
后来秦昭襄王要去攻打西周,周冣果然对秦昭襄王说:“如果为大王您考虑,那就不应该去攻打西周。攻打西周,实在利益不多,却使您的名声让天下人都害怕。天下人都因为秦国攻打西周的名声而害怕,一定会往东边去与齐国联合。您的军队在西周打得疲惫了,又使天下都去与齐国联合,这样,秦国就称不了王统一不了天下了。天下正希望使秦国疲惫呢,所以鼓励您去攻打周。如果秦国和诸侯都疲惫了,那样您的教命就不会通行于诸侯了。”
周郝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韩、赵、魏三国与秦国相对抗。西周派相国御展前往秦国,因为怕遭到秦国的轻视,就半路返回来了。有人对御展说:“秦国是轻视您还是重视您,这个还不能确料。秦国是想要了解那三国的实情。您不如赶快去拜见秦王,就说‘请让我来给您打探东方三国的变化’,秦昭襄王一定会重视您。如果秦昭襄王重视您,就表明秦国重视西周,西周因此也取得了秦国的信任。至于齐国对西周的重视,那么早就有周冣和齐国联络好了。这样,西周就可以永远不会失去与强国的交情。”秦昭襄王果然信任了西周,就转而发兵去攻打韩、赵、魏三国。
周郝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秦军攻取了韩国的阳城负黍,周郝王很害怕,就背叛了秦国,与东方各诸侯相联合,率领天下的精锐部队出伊阙塞去攻打秦国,使得秦国与阳城之间无法相通。秦昭襄王因此大怒,派大将军摎攻打西周。周郝王跑到秦国,叩头认罪,把全部三十六邑三万人口都献给了秦昭襄王。秦国接受了周郝王献的人口、土地,便放他又回到西周去了。
其后周赧王久不视事,国权已为西周公与东周公把持,西周公据洛阳,东周公据巩邑。
到了东周君姬班、周郝王姬延二人逝世后,西周一地的民众就纷纷向东方逃亡。秦国于是轻易地收取了九鼎和其他珍宝器物,又把西周公迁到狐地。此后第七年(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嬴异人又干脆灭掉了东周公。东西两周就全都归属于秦国了,周王朝的祭祀从此断绝。
三川郡,就是后来的河南郡。后来的秦始皇嬴政因其境内有黄河、洛河、伊河这三条大河,故而命名为三川郡。
三川郡的住民多是原周王朝的故民,周灭国后,有许多遗民不许再称姬姓,多被秦王以郡名命作三川氏,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川氏。
注:
三巛氏与三川氏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联,要注意分别。
第七个渊源:源于地名,出自先秦时期秦国巴蜀四川,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四川”之名,黄公绍在《古今韵会举要》中指出:“宋朝时有成都府、潼州、利州、夔州四路,取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以立名也。”
实际上,在周慎靓王姬定五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赢驷出兵西靖,灭巴、蜀二古国,之后设置了巴、蜀二郡之时,即已称有“巴蜀四川”了,氓江、沱江、黑水、白水四大川早已名声赫赫。
故巴、蜀二国之国民中,即有人以四大川为姓氏,称川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第八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金国时期古女真必兰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必喇氏,亦称别兰氏、毕力扬氏,源于金国时期女真必兰部,满语为Bira Hala,汉义“河川”,世居和悠(今乌苏里江入黑龙江口一带)、长白山、黑龙江、乌苏里江口。后有达斡尔族引为姓氏者。
满族、达斡尔族必喇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改汉姓为川氏、何氏、河氏、杨氏等,川氏亦写作巛氏,读音作chuān(ㄔㄨㄢ)。
彝族民居的凉山彝族
本文2023-10-14 03:42: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9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