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夺得皇位后,为何把皇位传给体态肥硕的朱高炽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4收藏

朱棣夺得皇位后,为何把皇位传给体态肥硕的朱高炽,第1张

大明王朝,自朱元璋起事征战了16年,先称王后称帝推翻元朝,开拓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历经了16位皇帝。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从建文帝手中夺得了皇位。那么,朱棣是如何把皇位传给朱高炽的。

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变”夺走皇位的第二年,改元永乐,并改北平为北京并迁都北京。

朱棣有四个儿子,其中一个早夭。长子朱高炽(徐皇后所生)、次子朱高煦、三子朱高燧,他们在朱棣发动的“靖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他们三兄弟却在后面争位中,上演了兄弟反目、骨肉相残的悲剧。

明仁宗朱高炽(1378-1425年),是大明皇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从小稳重沉着,能文善武尤其是射箭术百发百中,深受爷爷朱元璋的喜爱,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七岁的朱高炽被朱元璋册封为燕王世子。

朱高炽被封为燕世子后,他的妻子张氏也因此被封为世子妃。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张氏为燕王世子朱高炽生下了长子朱瞻基(后来的宣德帝)。在长孙出生前夕,燕王朱棣梦见父亲朱元璋授他宝玉,并说:

孙子满月,朱棣见到小瞻基还说:

意思是说这小孩儿满面英气,和我梦见的一样。这也许就是爱屋及乌的原因吧,喜欢孙子而喜欢儿子。

在燕王起兵前往大宁发动“靖变”之时,朝廷派李景隆乘趁机围攻虚弱的北平,世子朱高炽极力居守,有什么重要的事情都必须向母亲徐皇后禀报,并听命于母亲激劝将校士民连同家属,共同拒守终使城池得以保全。朱高炽在这段战争风云突变的岁月里,联合徐母张氏妃等人,坚守北平,为朱棣夺得皇位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朱棣的次子朱高煦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他与哥哥相反,生性彪悍、言行轻浮不爱读书。

朱棣起兵时,他跟随朱棣争当先锋。曾经在朱棣被困白沟河时率精骑搭救出危在旦夕的朱棣;东昌之战,朱棣只身败走,又是朱高煦突出奇兵,击退南军解救朱棣;朱棣与舅父徐辉祖交战时大败,朱高煦再次驱骑奔来力败南军。朱高煦屡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因此恃功骄傲,心怀异志、多为不法,朱棣也暗许他做太子。

兄弟三人都在协助父亲朱棣发动“靖难之变”中功不可没,都经历了一场死里逃生,特别是高煦、高燧,都有宠于朱棣。朱高煦功多自负,朱高燧又与太监黄俨营私结党。朱棣称帝后,命令长子朱高炽居守北,却没有立他为太子,太监煽风点火说世子的坏话阴谋夺嫡,朝臣也以世子的诚仁而力挺他,这样形成两股力量互不相让。

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下召长子朱高炽从北京到南京,并立为皇太子。之后,又并封次子朱高煦为汉王、三次朱高燧为赵王,而且将朱高煦封藩于云南。朱高煦非常气愤地说:“我护恃父皇左右,争当先锋,父皇却排斥我千里之外,我有何罪?”因此借故不肯前往,又多次疏请到南京,朱棣迫不得已,只好答应。

朱棣封长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张氏为太子妃后,张妃操守妇道,贤惠孝敬,也博取得公婆的认可。一次,朱棣与徐后在内苑小宴,张氏便亲自在宫廷厨房里下手制作汤饼,并且端出呈奉给公婆。朱棣和徐皇后又喜欢又感动,直指着张氏对高炽说:

然后招呼高炽与张氏共同就饮,尽欢而散。

朱高炽成年后,因肥胖多次被两位弟弟所离间,到处扬言说其身体肥硕,不能骑射,由此曾引起了朱棣的发怒。据《明史·后妃传》所载,张氏为了帮助太子减肥,不但控制其饮食,而且经常督促太子锻炼骑马射箭,并且常常陪伴在太子身边,让喜欢张氏的朱棣难以开口废掉太子。

张氏不但孝顺公婆、陪伴帮助丈夫,而且还精心养儿教子。永乐九年(1411年),她与朱高炽所生的长子朱瞻基刚成年,便被封为皇太孙。

永乐十一年端午,朱棣率领朝中文武大臣在东苑射柳。满朝百官、各国使臣、京城老少都前来观看。皇太孙朱瞻基也参加了射柳,并且连连射中,不但为父母脸上争光,也让朱棣感到欣慰满意。据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补遗·宣宗击射》所载,朱棣还故意当众给这位皇太孙出了一道题:

朱瞻基叩头便对:

朱瞻基能文善武的表现,既有祖父朱棣的英武,又有父亲朱高炽的睿智,这也足以使朱棣改变了对朱高炽的看法。

有一次,朱棣命令朱高炽和朱高煦前往拜谒孝陵(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朱瞻基也跟随同去。由于朱高炽身体肥重,而且患有足疾,由两个太监扶持行走在前面,行走时差点摔倒。朱高煦在后面说:

这时,在后面的皇太孙朱瞻基当即应道:

高煦回头一看,大惊失色。后来,朱高炽继位不到十个月便病死。朱瞻基继位,朱高煦和朱高燧这两位叔叔觊觎皇位并没结束,借机叛乱,也是朱瞻基才解决了这件事。真是应了这句话,这是后话。

永乐三年,朱棣带朱高煦出征,太子朱高炽在京师监国,第三子朱高燧据守北京。朱高燧趁机作乱,暗中与汉王高煦密谋夺嫡,经常诬陷太子。

太子监国处理事务得当,仁声传布四方。永乐七年,朱棣获知高燧的所作所为,非常气愤地剥夺了他的官职并诛杀了他的长史,后经太子极力劝解才不了了之。朱高燧也因此怀恨在心,总想借机报复,并不断中伤朱高炽。

随着年龄的增长,朱高炽身体也越来越臃肿,行动也随之迟缓而且到了无法上马射箭的地步。而高煦却是高大英俊善于骑射,时常跟随朱棣北征文韬武略独显其长,这使朱棣改变了对他们的看法。永乐十年(1412年),北征归来的朱棣以太子迎接怠慢、上奏之词过错为由,数罪并罚太子的宫官黄淮等人入狱。

永乐十三年(1415年),朱棣把朱高煦改封青州,朱高煦心里非常不满,所以没有前往封地。朝中大臣也表示,高煦以前被封云南推辞说远,现又受封藩于青州,却借故不前,不能再留在京城了。但是,高煦依然私自挑选精英卫士,并招募不记录在兵部的三千兵力为己用,并占用朝廷的车骑兵器我行我素。第二年,朱棣回朝得知其所为,以十大罪状将高煦废为庶人囚禁于西华门内。朱高炽含泪极为相劝父亲放过弟弟高煦,朱棣只好裁掉高煦的护卫,杀掉一些随从,命他他迁乐安州(今山东东营市广饶县一带)。

朱高煦迁至乐安州后,更加怨恨朱棣,多次谋求造反,朱高炽也多次来信劝阻。永乐十六年,黄俨等人再次诬陷朱高炽擅自赦免犯人,朱棣连同高炽身边之人全部定了罪,并命侍郎胡濙监视他们的行为。后来,胡濙密奏高炽恭敬孝顺朱棣才免了高炽等人的罪。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得了一场病。护卫指挥孟贤等人勾结钦天监官王射成及内侍杨庆的养子伪造诏书,密谋毒杀朱棣,然后下诏废掉子朱高炽而拥立赵王朱高燧。总旗高以正和孟贤等人谋划妥当,高以正把计划告知自己的姻家王瑜。王瑜又把这件事告诉了朱棣。朱棣马上派人逮捕孟贤,获取伪诏,然后诛杀密谋的众人,提拨王瑜为辽海卫千户。事后,朱棣质问朱高燧,是否指使他人所干。高燧竟然吓得说不出话来,幸好高炽极为解围,认定是高燧不知情,仍其手下所为。自此,高燧行为才有所收敛。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崩驾,47岁的太子朱高炽继登皇位,改年号为洪熙,是大明皇朝的第4位皇帝。朱高炽继位后,仍然非常厚待他的两位弟弟。第二年五月,在位没满十个月的朱高炽就病死在皇宫里,二十八岁的皇太子朱瞻基继承了皇位。

我国古代关于皇位继承一般都是推崇儒家思想,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永乐帝朱棣虽然立嫡长子朱高炽为太子,对其余两个儿子却十分宠溺,反反复复患得患失不加以严管教育,导致长子地位不能稳固。

幸好,朱高炽能仁厚有容礼让弟弟孝敬父母,善待朝臣广施仁政,面临大事有决议、毅然能夺。加上张王妃诚恳相夫教子,特别是张王妃从幼小就注意培养儿子朱瞻基的知识和品德,使他成为优秀的“好皇孙”。

常言道,尺有所短,过有所长。朱高煦与朱高燧恃宠而骄、恃功自傲,拉帮结派、营私谋党、尔虞我诈,常常觊觎权位最终落得作茧自缚,被排除在继承人之外。

朱温是五代十国时期梁朝的开国皇帝。他生性多疑,杀人是他的家常便饭。一天,朱温突然来到与朱温并肩作战的将军李庸的家里。朱温能够当上皇帝,李咏做了很多努力。

亲眼见到皇帝李咏,很不高兴,马上和全家人打招呼。朱文在酒桌上坐下后,对李咏说:“我喜欢听书。请叫一个讲故事的,在边上讲故事。”李咏连忙安排,请了一个说书人。朱文点点头,对说书人说:“我喜欢听热闹的戏文,就说一个鱼肠剑的数字吧!''

讲述了武将颛顼在宴会厅用藏在鱼肚子里的匕首刺死吴王僚,帮助公子光登上吴王宝座的故事。看来这本书是说书人的拿手好戏,讲得振振有词,朱文都能反复听到。

这时,厨子端着一盘鱼上来,来到朱文面前。还没等他放到桌子上,朱文突然变了脸色,踢了一下面前的桌子。厨师被桌子撞了一下,摔倒在地,盛鱼的盘子也掉到了一边。朱文身后的警卫像饿狼一样冲上来,把厨子按在地上。李庸大惊,问道:“陛下,发生了什么事?”朱温哼了一声,道:“这个人居然住在鱼肚子里,还想玩鱼肠剑的老故事。”厨子连连叫苦,朱温对身后的一个侍卫说:“把鱼肚子里的剑拿出来,我要让他死不瞑目。”卫兵回答,走上前去,伸手把鱼撕开,拿出一把匕首。

每个人都目瞪口呆,厨师也吓软了。朱文一挥手,卫兵把厨子拖出门外。很快,一个人头出现了。朱温大叫:“李府中有人模仿公子光。他们想抢我的王位吗?”话音刚落,一群官兵蜂拥在门外,控制了李家所有大小。刚才豪宅还好好的。这时,哭声和哭声成了一种声音。

李庸铁青着眼皮,一言不发。他很早就看到了。刚才卫兵去撕开鱼肚的时候,剑是先被卫兵塞进鱼肚里再拔出来的。它的目的是找到一个杀人的理由。李办公室的人都被捆起来,拉到院子里。朱文扫视了一下四周,目光落在一个女人身上。他命人把她拉出来,冷笑着说:“除了她,其余的都斩了!被拉出来的女人是李庸的小媳妇,名叫夏侯竹。她也在哭。听了朱文的话,她知道自己有出路了,就给了李咏一个眼神,不哭了。

朱文笑道:在他的笑声中,官兵们挥舞着屠刀,李家被一一斩首。血淹没了院子的地面。最后,是李咏。苦战多时的李庸挺直腰板,骂道:“你这个老混蛋,我不会让你去当鬼的,我一定会让你死在鱼肚剑下”刀一闪,李庸倒了下去。难怪朱温把夏侯澈从死人堆里拉了出来。这个夏侯澈太美了。朱温把她从李府带走,直接带到宫里。这个夏侯澈不仅漂亮,还挺体贴人的冷暖,伺候朱温舒服。朱文越来越喜欢她了。

喜欢归喜欢,朱温身边的女人不只是夏侯朱。这家伙天生好色。虽然后宫佳丽无数,但他还是不满足。他连媳妇都不放过。他经常把他们叫到宫里,等着他们。他住在宫里的次数几乎和他的后妃一样多,他的儿子们敢怒不敢言。

在这些媳妇中,朱温最喜欢的是二媳妇王,她受朱温的宠爱,经常对夏侯澈冷嘲热讽,但是夏侯澈脾气特别好,总是逆来顺受。这一天,两人在皇宫的花园里再次相遇。王用很刻薄的话挖苦夏侯_,夏侯_忍不住回了一句。王大怒,打了他一巴掌。夏侯澈被扇了一巴掌,往后退了两步,一脚踩空,掉进了旁边的池子里。夏侯澈在池边不停挣扎,大声呼救,王在一旁吓傻了。就在这时,朱温听到花园另一头传来声音,将夏侯澈从池边拉了上来。他脸色铁青,怒斥王说:"你们都是我最喜欢的人,为什么还要打架呢?"

王吓得马上跪了下来。夏侯_不顾身上湿漉漉的,跪在地上说:“陛下,刚才我滑倒了,与妹妹无关。”朱文大惊,道:“你不必怕她。我来替你做决定!我明明看到她举手打了你,你才倒下。”王听了,吓得一身冷汗,夏侯_道:“方才姐姐夸我漂亮,摸我的脸,问我调养如何。她没有打我。”

朱温见夏侯澈这么说,只好带着夏侯澈离开。回到卧室,朱温又问夏侯澈:“我看见她打你了。你不敢在她面前说吗?虽然她是我媳妇,你也不用怕她。”夏侯澈笑着说,“我真的摔倒了。我们都是一家人。为什么要互相猜疑呢?”朱文看出来了,这个夏侯凛顾忌的不是王,而是他和他二儿子的关系。真是深明大义啊!从此以后,他更加宠爱夏侯_了。

此后,王对夏侯_也很感激。这一天,她对夏侯澈说:“谢谢你那天救了我,没有让皇上惩罚我。”夏侯笑了笑,说:“其实我也不想帮你。我只想给自己留条后路。”王大吃一惊,问道:“这是什么后路?”夏侯澈笑着说:“如果有一天姐姐当上了皇后,能给我一条生路,我会感激不尽的。”王脸色一变,问道:“你是说,皇上有兴趣?”夏侯澈看了看四周,慌慌张张地说:“我刚才什么也没说,姐姐,你就当什么也没听见吧。”然后匆匆离开了。

其实王邀朱温入宫宠他,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丈夫,丈夫是朱温的次子,朱温的长子早亡,次子朱幼文只是义子,却很得朱温的宠爱。他也想继承皇位,而朱温一直在义子和亲生儿子之间摇摆不定,未来谁来继承皇位还不清楚。刚才夏侯_的话,似乎在暗示朱由文将来可能即位,王心中暗喜。为了得到更多他想要的消息,从此主动讨好夏侯澈。不久,他们就像一个人一样了。

王很高兴,但另一个人却越来越不安。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朱温的第三子朱的妻子张。她听说朱文想传给她的二儿子。现在她看到二嫂骄傲的脸,和夏侯竹在一起就像一个人一样。她已经隐约猜到了。

这一天,朱把进宫的事情说了。用他的话说,他不小心触犯了朱文的禁忌,被朱文打了一顿。夏侯_看着朱一瘸一拐地走了,说:“陛下,三皇子毕竟是您的亲生儿子。我和三姐会去安慰他。你怎么看?”朱文点点头,要她马上带着张去见朱。张便找机会讨好夏侯_,夫妻俩热情地邀请夏侯_留下来吃饭。

夏侯澈拒绝了,但还是答应了。她从随身携带的小包里拿出一瓶酒说:“我出宫之前,皇上特意给了三皇子一瓶酒,让三皇子喝了解乏。”说着,打开酒瓶,给朱和他的妻子倒了一杯。没想到,夏侯澈倒酒的时候手都抖了。他不小心把一些酒洒在了地上。接着,一股轻烟从地面升起。

朱把吓了一跳,抓起他面前的茶杯,扔在地上。地面上又升起了轻烟。他吓得把夏侯_推倒在地,问道:“谁叫你这样对我的?”夏侯_大叫:“你不能起死回生,就去死吧!”拿起瓶子,直接灌到嘴里,然后在地上抽搐,很快就死了。

朱傻眼了。他一直希望朱温有一天有良心,把皇位传给自己。没想到,朱温无意传位,却这样对自己!晚上,朱跑到的近卫部队,会见了一位曾是他情人的陆军将军。然后,两人带领数百名侍卫进入紫禁城。半夜里,他们都一声喊杀了朱文的卧室。

朱温被这潮水般的杀声惊醒,慌忙问道:“谁造反了?”朱冲过去喊道:“不是外人!”一名士兵冲了过来,刺向朱文的腹部,反方向刺向朱文,鲜血直流。朱温大叫:“就算我白天惩罚你,你也不能这样杀我。我是你爸爸!”朱生气地说,“如果我是你的亲生儿子呢?还是你派夏侯澈带着毒酒来害我?有你这样的父亲吗?”

这时,朱文突然想起了李咏死前的诅咒。他想起夏侯竹不哭的时候见过李庸一次。李庸一定是从夏侯澈的眼神中看到了她的决心。从此,李咏把复仇之剑扎进了朱文的身体。

他是大明皇室的皇子,老爸朱元璋,这样的身份应该是衣食无忧,养尊处优的,可是他却跋山涉水,翻山越岭地采集野草,还把它们都种在自己的王府中,还亲自品尝各种野菜,把那些能吃的野菜画出来、写出来,编成《救荒本草》,为的是给老百姓在饥荒年做个指南。

在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中,有不少人著书研究野菜的食用,目的都是为了救荒。

因为明朝时自然灾害频发,人们常常只能靠挖野菜度日。

大明皇室的很多朱家人都有点与众不同的癖好,有人爱当木匠,有人爱炼丹药……这位也有一个独特的爱好――种野菜。而且还根据自己对野菜的研究写了一本植物学著作――《救荒本草》。

朱(sù),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皇室的王子,锦衣玉食应该不成问题,玩点高大上的古玩玉器之类的,容易理解,这位王爷种野菜,确实让人有点匪夷所思。作为一个王子为啥要种野菜呢?

朱和他生活的时代

在历史上,明代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朝代,可以说是旷古未有之。根据《明史》《明实录》等记载,明代的主要灾害有洪涝、旱灾、地震、雹灾、蝗灾、风沙、疫灾、霜雪八大类,这八类自然灾害发生的总数达到6199次,这其中有些灾害涉及两个或多个省区,如果减去重复计算的灾害次数,明代这八种灾害的发生次数也不少于5700次至5800次。明代276年的历史中,洪涝、旱灾、地震三种灾害均超过了1000次,而洪涝灾害更是达到2000次之多,平均每年发生洪涝灾害7次之多。

明代的中国是一个传统农业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产业,自然灾害无疑直接摧残了农业的发展。农田被冲毁,庄稼被淹没,蝗灾更是让人们颗粒无收。根据记载,明洪武、永乐年间黄河流域一带的水灾、旱灾、蝗灾都很严重。有记载,明永乐八年时,有一次黄河发大水,14000多户人家遭灾,近20万牲畜被水流冲走,7500多亩田地被冲毁。田被毁了,牲畜也没了,房屋也冲垮了,人们流离失所。

明代之前的元代,民族压迫极其严重,战乱频繁,人们无法安定生活。到明初战乱刚停时,人民尚未得到休养生息,生活更苦,却频繁有各种自然灾难降临,于是,“禾苗尽槁,菽麦无收,穷困极矣……民拾草子充食。”这样的句子在给大明皇帝们的奏折中算是常用语。朱就生活在这样的年代。

皇子的王府种上了野草

朱并不是一出生就是皇子,直到他老爹朱元璋建都南京,做了大明皇上,他才被封为王,那年他八岁。朱元璋不喜欢他的儿子们守在身边,怕他们造反,所以给他们每人封了一块地方,打发到各地当王爷,而且还规定他们不许擅自离开封地。这朱的封地在河南开封,也属于旱涝灾害严重的地区。朱28岁那年冬天居然私自离开封地,跑到安徽凤阳去了。这事让他爹知道了,治了罪,还打发他到云南去了。

明代时,云南是蛮荒之地,朱看到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不好,得病的人很多,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朱就组织府内的医生编写了方便实用的《袖珍方》一书,感觉就像现在说的口袋工具书,方便大家得病时查阅。朱从小就看到战争、自然灾害等带给人们的伤痛,他对医药便很有兴趣,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

朱在云南待了两年就被他爹原谅,又召唤回自己的封地了。

由于朱的领地开封府是著名的黄泛区,这里的人们经常利用野生的可供食用的植物来填肚子,误食中毒者屡见不鲜。

看到这种情况,朱决定专门研究野生植物,他亲自带人跑遍封国境内的“山野平地”“咨访野老田夫”,采集实物标本,考核筛选出其中可用来充饥的植物四百余种。为了进一步观察这些植物的生长情况,他琢磨着把王府里的地整出一块来,把那些长在山坡荒野的野生植物种进王府花园里。他每天观察、研究、记录这些野生植物的生长情况。以现代眼光看,就是一位合格的植物学家。

朱种这些野菜野果可不是单看看,他种植它们是为了搞清楚这些野菜野果哪些可以食用,以方便在灾荒年时能告诉灾民啥能吃啥不能吃。为辨别某一植物是否有毒,口感是否合适,朱都要亲自尝一尝后才加工成食品。最后朱把可供灾荒时食用的414种植物的资料编辑成册他还特地请画师把植物的叶、花、果、枝干绘成图,附在每种植物介绍后面。他把自己研究出来的东西编成了一本书,书名叫做《救荒本草》,详细地记载了每种植物的名称、出产环境、形态、性味、加工烹调方法,可谓是野菜指南。书中一些今天被我们当做观赏植物的品种,也曾是灾荒年时可食用的野菜,比如石竹花,萱草,而且那时还是食用萱草的叶子,其花朵还没有被列入可食用范围中。在《救荒本草》中,大多数野草的食用方法都是焯水去其苦味,油盐凉拌。

明朝人研究野菜为救荒

其实写植物方面的本草类书籍自古有之,神农氏尝百草,著《神农本草经》,唐时有孟诜的《食疗本草》,后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和唐慎微的《证类本草》等等,但这些都不是“救荒”专用。而独独是在明朝,出现了好几种专为救荒而编修的图书除了有朱《救荒本草》,还有王磐《野菜谱》、周履靖《茹草编》(四卷)、鲍山《野菜博录》等,之所以有这么多人特别关注灾荒年里可食用的野菜野果,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明代自然条件的恶劣。

朱无疑在中国本草研究上是首位注意到救荒问题,以民生为本来研究野菜的植物学家。在朱之后的几十年,另一位叫王磐的也开始寻找可食用的野菜,其《野菜谱》中记录了野菜六十种,不仅做了解释还编成了诗歌,配了插图。

在王磐之后不到一百年时,又有一位叫周履靖的也开始研究野菜,同样是为了救荒做研究,他写成了《野菜博录》。明末时,徐光启编修《农政全书》,收录了朱的《救荒本草》,他自己说“未尝忘田居,朝夕历览,详询前后”在总结先人经验的基础上又得野菜六十余种。到了明末婺源人鲍山深入黄山搭室而居,用了七年时间写成《野菜博录》。

关于野菜救荒研究,可以说贯穿了整个明代历史。随着这些研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野菜这个平时没人搭理,难时挺身而出的物种得到了广泛推广,而且几乎家家都掌握了几种野菜的采集和食用。

链接杜甫最爱吃马齿苋

吃野菜吃到辞官不做的,历史上恐怕也就只有晋朝人张翰了,这位老兄在洛阳做官,身在千里之外却十分思念家乡的莼菜,于是索性辞了官归隐家乡,这样就可以酣畅淋漓地吃上莼菜了。张翰算是中国历史上为了口腹之欲而辞官的异类,这就是“莼鲈之思”的典故。

苏东坡不仅是文豪,也是一位美食家,他了解每一种食物的妙处,作为一方的父母官他自力更生,亲自掌厨。苏东坡最爱吃春季里的野菜芦蒿(又名蒌蒿、藜蒿)。1084年苏东坡被宋神宗派往汝州任职,他特地取道今天的南京品尝芦蒿,后来苏大诗人多次路过南京时,只要有机会就去食芦蒿,他对这种香嫩鲜脆,具有清火化淤功效的野菜极为赞赏,曾赋诗云:“初闻蒌蒿美,初见新芽赤。”苏东坡在《惠崇春江晚景》中也念念不忘蒌蒿,诗云“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唐朝更是把吃野菜作为一种情趣,诗人们还通过描写野菜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居易、陆游以及李白都有写野菜的诗句,白居易和路由都喜欢吃春天的荠菜,李白则更钟情蕨菜。诗圣杜甫最爱的野菜是马齿苋,杜甫在《园官送菜》中表达了对马齿苋的喜爱:“苦苣针如刺,马齿叶已繁。青青佳蔬色,埋没在中园。”

古人吃野菜,不但普通百姓食用,皇帝大臣、达官贵人也吃。有史料可查的吃过野菜的皇帝有李世民、朱元璋,还有清朝的雍正皇帝,不过他们大多是借吃野菜来标榜自己的爱民和节俭。其中也不乏尝鲜者居多,民间传说,清代乾隆皇帝一时心血来潮,也曾让御厨在宫内给他用马齿苋做过菜饽饽。

说到底古代名人吃野菜大多不是为了果腹,吃的是一种品位和情趣。

《朱雀小厨想养A神》百度网盘txt最新全集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4UUIcXAK8KCAO3ErUAvuNA

pwd=43wh 提取码:43wh

《朱雀小厨想养A神》

简介:

饲主从能做满汉全席的特级厨师,变成只会合成营养剂的军部少将,甘霖的心情有些复杂。

这届主子不行,得靠自己了!

朱棣夺得皇位后,为何把皇位传给体态肥硕的朱高炽

大明王朝,自朱元璋起事征战了16年,先称王后称帝推翻元朝,开拓了276年的大明王朝,历经了16位皇帝。明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发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