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原文及翻译注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八佾原文及翻译注释,第1张

八佾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不能狠心做出来呢?”

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孟孙、叔孙和季孙三家祭祖时,唱着《雍》这首诗歌来撤除祭品。孔子说:“《雍》诗说的‘诸侯都来助祭,天子恭敬地主祭’怎么能用在三家大夫的庙堂上呢?”

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

4、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礼的根本。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重大啊!礼,与其求形式上的豪华,不如俭朴一些好;治丧,与其在仪式上面面俱到,不如内心真正悲痛。”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孔子说:“夷狄有君主而不讲礼节,还不如中原之地的没有君主而讲礼节哩。”

6、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吗?”冉有回答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一定是比射箭了。比赛时,相互作揖谦让后上场。射完后,登堂喝酒。这是一种君子之争。”

八佾简介:

八佾,出自《论语》的内容,八佾篇属于第三个篇章,包括26章节。本篇主要内容涉及“礼”的问题,主张维护礼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孔子提出“绘事后素”的命题,表达了他的伦理思想以及“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政治道德主张。

八佾篇第六章

注释

本章记载了“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认为季氏僭礼”这么一件事。其实也很好理解,季氏级别不够,只是鲁国的大夫,还没有资格去祭祀泰山,因为在当时,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祭祀“名山大川”的资格。当然,“季氏僭礼”是事实,在此我也不必多言。然而,我却从本章的记述中发现了两件比较有趣的事儿,写出来和朋友们探讨探讨。

冉有是孔子的学生,这时正在季家当总管,准确来讲,就是季氏的家臣。以孔子的标准,季氏祭祀泰山,当然不合礼制,甚至可以说是对鲁公室的僭越。于是孔子就对自己的学生说,你就不能挽救挽救季氏,劝谏一下他,以阻止这件事发生?冉有很明确地说,“老师,我不能”。言外之意大概是,人家是我的领导,人家对此事早就打定了主意的;况且,我作为一个下属(家臣),人微言轻,我说的话他也不见得听呀!

看到学生的回答如此之干脆,孔子长叹了一声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

孔子的这句回答,从表象上看容易理解为孔子在责备冉有。即“我作为老师,问你个问题,让你去干件事,你想都没想,就直接跟我说不能干”,以我们当代社会中的世故人情来比照,孔子是该当生气的,意思是这学生太没礼貌了吧,居然就这么直接拒绝我!于是孔子感叹神还不如俗世中的人(林放,在当时社会以“知礼”著称),似是在委婉地责备冉有不重视礼,不知道去护“礼”!

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孔子不是小心眼的人,根本就没跟冉有生气,更没有责备冉有的意思。孔子叹气(“呜呼”就相当于现在的“唉”,长长地叹气)是因为“季氏僭礼”这件事无可挽回,表示无奈和愤怒!林放作为当时社会上很懂礼的人,都知道这件事“违礼”,泰山之神(“神”当是比“人”更有智慧)怎么可能不知道?

总之,孔子并没有责备学生冉有。

古人将山岳神化加以崇拜,每一地区的主要山峰都有人格化的山神居住。虞舜时就有“望于山川,遍于群神”的祭制;传说舜帝曾巡游泰山、恒山等。后来,祭祀“名山大川”就演变为只有天子和诸侯才有资格主办的活动。泰山是五岳之首,祭祀泰山,更是受到了历代天子的高度重视。

自然而然,在此语境之下,“泰山之神”必然是比俗世人类更有智慧的,更懂得礼仪文化的。孔子说的“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是个反问句,实际上是肯定了泰山神比林放更有智慧、更知礼。

“林放”就是本篇第四章里记载的向孔子询问“礼之本”的那个人,他在当时社会上是以“知礼”著称的,是非常懂礼仪制度的,他绝对不会去做明显违礼之事。因此,对于季氏的这种“违礼”行为,他肯定也不会认同。

连林放都不认同的事,泰山之神更不会认同。隐含的意思就是,季氏即便去祭山也是白祭,因为他是违礼的!泰山神知礼,怎么会接受季氏的违礼祭祀呢?所以孔子的叹息,也有为季氏而叹的意思。即“你做出这么僭越礼节的事情,难道泰山之神不知道吗”?

附:网络转录

翻译: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八佾》。

原文节选: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白话译文:

孔子说:“夷狄虽然有君主,还不如中原诸国没有君主呢。”

季孙氏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难道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

扩展资料:

赏析:

祭祀泰山是天子和诸侯的专权,季孙氏只是鲁国的大夫,也去祭祀泰山,所以孔子认为这是“僭礼”行径。孔子所说的“君子无所争”,即使要争,也是彬彬有礼的争,这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

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但过于强调谦逊礼让,以至于把它与正当的竞争对立起来,就会抑制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

八佾原文及翻译注释

八佾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谈到季孙氏说:“他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在庭院中奏乐舞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