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室的奇葩起名法:宋高宗差一点就叫赵不构了?
<img p=""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流行单名,姓是一个字(复姓则是两个字),名也是一个字。像刘备、关羽、张飞、武松、宋江、李逵,都是单名。从东晋和南北朝开始,渐渐出现双名,例如王羲之、王献之、祖冲之、谢灵运、郦道元、陶渊明,都是双名。到了宋朝,双名已经非常普及,甚至超过了单名,宋朝皇室也不例外。
<img p=""
宋高宗赵构
一年一度的高考和中招考试都结束了,网上有好事者整理出一批看上去比较古怪的考生姓名,例如“白富美”、“高富帅”、“芈月”、“李元芳”、“杜子腾”、“常卫妍”等等,有的非常霸气,有的与影视剧里最红的主角重名,有的字面意思很美好,但是谐音很怪异。
网上消息真假参半,我们不知道这些姓名到底是真是假。不过从常理上分析,父母给孩子取这样的名字也并非不可能。您想啊,无论是参加高考的孩子,还是参加中招的孩子,今年都有十几岁了吧?早在十几年前,这些孩子刚刚出生那会儿,什么“白富美”、“高富帅”,什么“芈月”、“元芳”,大家根本就没听说过,只是到了今天,它们才碰巧成了社会热词,大家才会感觉有些古怪。搁以前,正常得很嘛!本版今天要讲的,就是宋朝皇室的那些奇葩名字。
<img p=""
奇葩起名大法,宋朝皇室玩儿得可溜了。要说古怪,下面这些名字才叫真的古怪。先请大家看一份名单:
赵不呆、赵不干、赵不学、赵不通、赵不薄、赵不法、赵不测、赵不困、赵不亏、赵不贱、赵不近、赵不远、赵不亮、赵不暗、赵不进、赵不退、赵不俗、赵不伪、赵不愤、赵不怒、赵不骄、赵不傲、赵不轻、赵不重,赵不满、赵不衰、赵不败、赵不悔、赵不吝、赵不屈、赵不移、赵不解、赵不耻、赵不学、赵不问、赵不泪、赵不弃、赵不群、赵不平、赵不忧、赵不患、赵不文、赵不武、赵不泪、赵不嫖……
不俗、不贱、不伪、不傲,名字直白了一些,寓意还算美好——不俗就是雅,不贱就是贵,不伪就是真,不傲就是谦,高雅、高贵、真诚、谦虚,都是好名字。
不悔、不吝、不屈、不移,应该都是有出处的名字。不悔和不吝出自《周易》,不屈和不移出自《孟子》。孟子说过:“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可是再看那些剩下的名字,不呆、不干、不学、不通、不法、不测、不耻、不解、不学、不问、不文、不武……随便举出一个,都能让人眼前一黑。什么?你叫“赵不干”,难道是想辞职吗?他叫“赵不测”,意思是说天有不测风云,活不了多久吗?那位叫“赵不耻”,莫非人品很 ?竟然还有人叫“赵不嫖”,是在标榜他的生活作风吗?父母给孩子取如此奇葩的名字,难道他们孩子不是亲生的,而是充话费送的?
从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上述名字确实奇葩。更加奇葩的是,它们竟然还不是普通老百姓的名字,而是宋朝皇室中某一代男性成员的名字。
那些“不”字辈的,属于宋朝第七代皇族子弟
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流行单名,姓是一个字(复姓则是两个字),名也是一个字。像刘备、关羽、张飞、武松、宋江、李逵,都是单名。从东晋和南北朝开始,渐渐出现双名,例如王羲之、王献之、祖冲之、谢灵运、郦道元、陶渊明,都是双名。到了宋朝,双名已经非常普及,甚至超过了单名,宋朝皇室也不例外。
宋朝开国皇帝是赵匡胤,他有两个弟弟,分别是赵光义和赵廷美。您瞧,弟兄三个,全是双名。按照宋朝男子的取名规律,凡取双名者,前一个字都表示辈分,同一家族的同辈兄弟,前一个字一般都是一样的。所以赵光义本来叫赵匡义,赵廷美本来叫赵匡美。只不过,赵匡胤当了皇帝,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和恐惧,其他人不能再使用“匡”字和“胤”字,于是赵匡义改成了赵光义,赵匡美改成了赵光美。等到后来赵光义继承大统,“光”字和“义”字也不能用了,三弟赵光美不得不再次改名,从此叫做赵廷美。
赵匡胤是宋太祖,赵光义是宋太宗。太祖在位时,已经给三兄弟的子孙后代排好了辈分,儿子为“德”字辈,孙子为“惟”字辈,曾孙为“从”字辈,玄孙为“世”字辈。例如太祖的儿子分别叫赵德秀、赵德昭、赵德林、赵德芳,孙子分别叫赵惟正、赵惟忠、赵惟和、赵惟吉,曾孙分别叫赵从节、赵从谠、赵从善、赵从恪,玄孙分别叫赵世程、赵世卓、赵世安、赵世将。可是太宗一即位,马上另起炉灶,让太祖的子孙后代继续使用太祖排好的辈分,而给他自己的子孙后代单独又排了一套辈分。
具体说,太宗的儿子为“元”字辈,分别叫赵元侃(即后来的宋真宗)、赵元佐、赵元僖、赵元份(人数太多,后续从略,下同)。
太宗的孙子为“允”字辈,分别叫赵允升、赵允言、赵允熙、赵允让。
太宗的曾孙为“宗”字辈,分别叫赵宗实(即后来的宋英宗)、赵宗述、赵宗诱、赵宗孟。
太宗的玄孙为“仲”字辈,分别叫赵仲衢、赵仲先、赵仲翩、赵仲瑺。
太宗的高孙为“士”字辈,分别叫赵士程、赵士化、赵士贩、赵士嚣。
从高孙再往后,紧接着就是“不”字辈了。刚才说的那些奇葩名字,什么赵不呆、赵不解、赵不耻、赵不嫖,统统都是宋太宗的“不”字辈后代。如果将宋太宗定为第一代,那么这些“不”字辈的皇族子弟就属于第七代。
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有一个华山派,华山掌门叫岳不群,他和他的同门师兄弟也都是“不”字辈,例如封不平、丛不弃、成不忧。这批华山剑客当然不属于大宋皇族,不过非常巧合的是,他们的名字在宋太宗第七代子孙中都出现过——《宋史·宗室世系表》中的赵不群、赵不平、赵不弃、赵不忧,恰好可以对应《笑傲江湖》里的岳不群、封不平、丛不弃、成不忧。或许金庸先生当初构思《笑傲江湖》的时候,刚刚翻读了《宋史》中的宗室世系表,刚好记住了几个“不”字辈的皇族名字,顺手用到了小说里。
宋朝皇室人太多了,主要是怕重名
问题是,宋朝皇族取名,干吗要取一些看上去特别奇葩的名字呢?原因有三:
第一,宋太宗当初给他的后代子孙排辈分,其他辈分用的字都很好,就这个“不”字不太妙,因为无论多么典雅的字,一旦放到“不”的后面,就不典雅了。譬如宋英宗本名赵宗实,这个名字没有任何毛病,可是如果排到不字辈,马上变成赵不实,毛病就来了。
第二,宋太宗即位以后,大肆迫害哥哥宋太祖和弟弟赵廷美的子孙,搞得老大和老三的支系七零八落,人丁不旺,而他自己的后代却是迅速膨胀到了惊人数字。到第七代不字辈时,人数已经上千,那么多人取名,既不想重名,又不能使用上一代用过的字,那就只能挑选一些奇葩的名字了。
第三,古今字义有很大变化,像赵不嫖的那个“嫖”字,现在很不雅,古义却是“轻浮”的意思,不嫖者,很稳重,不轻浮是也。
事实上,由于宋太宗的子孙繁衍太多,彼此之间不通音信,取名时沟通不畅,即使用了那么多奇葩名字,仍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名现象。据我粗略统计,宋太宗子孙中至少有七个人叫“赵不器”,有四个人叫“赵不愚”,另外还有四个“赵不求”、三个“赵不武”、三个“赵不愤”、两个“赵不惑”。这些人取名时,肯定不知道会跟其他皇族子弟重名,主要是因为人数实在太多了,大家互相不认识,恐怕只有管理宗室档案的官员才能搞清每一个“赵不×”的详细信息。
差一点,宋高宗就叫了赵不构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南宋初年,宋高宗被金兵赶得四处逃亡,途中遇到一个皇族子弟。高宗问道:“你是哪个支系的子孙?”答曰:“太宗那支。”高宗又问:“你是什么辈分?”答曰:“不字辈。”“那你叫什么名字呢?”答曰:“赵不衰。”高宗大喜:“赵氏不衰,好名字,好名字,看来我们赵家江山兴复有望啊!”竟然当场封赏了这位赵不衰。
其实按照辈分,宋高宗也是不字辈,与赵不衰同辈,按照排行,他应该喊人家哥哥或者弟弟。但他不认识这位同辈兄弟,还得仔细询问一番,才能知道对方的支系、辈分、排行和名字。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净瞎扯,宋高宗名叫赵构,名字里面没有不字,怎么会跟赵不衰同辈呢?”
这是因为宋朝皇帝比较有人味儿,不愿给大家添麻烦,为了减轻同辈皇族改名字的负担,从宋真宗那一代开始,一个皇族成员只要被立为太子,或者被封为亲王,老皇帝都会去掉他们名字中表示辈分的那个字,把双名变成单名。宋高宗属于不字辈,本来应该叫赵不构,但他爹是宋徽宗,他是皇帝的儿子,一生下来就被封了王,所以就从赵不构变成了赵构。
乾隆皇帝为儿子取名的辈分的确都是“永”字,十五阿哥自然也不能例外,之所以嘉亲王“永”后来换成了“颙”(yong),那因为嘉亲王升级成了嘉庆帝,而这就是避讳!避讳可是大有学问的,可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这不,悟友们就发现问题了——都是臣子们避皇帝讳,哪有皇帝避臣子的讳?而且避讳还是同音!别说还真有!
皇帝避讳臣下(兄弟)的起源宋朝之前的皇帝继位,避讳不避辈分,而唐朝之前的皇帝大多都单名。赵匡胤黄袍加身后,避讳也就包括了辈分,所以他的弟弟赵匡义就改成赵光义,赵匡美就改成赵光美。而且书写赵匡胤的名字时,必须将“匡”字写成“辅”字,“胤”字少一笔。至于“匡”为什么写成“辅”字?福垊猜想应该取同义吧。匡扶,匡辅嘛。后来赵光义也当皇帝了,赵光美也就改成了赵廷美。福垊需要说一句的是,赵光美改名了,赵光义也该名了,改成了赵炅。以后宋朝有个惯例,那就是皇帝继位必改名,改名必去掉辈分,这就是皇帝避讳兄弟们的由来。
清朝皇帝避讳三步走——越来越厚道清朝入主中原后,迅速汉化,到了康熙皇帝时,他不仅引入汉人取名的辈分,而且兄弟名字偏旁还都一样。这点是向朱元璋学习的,朱元璋的后世子孙五行轮回,而康熙的后代则跳出了五行轮回。
第一步、学习宋太祖好榜样——你们都给朕改。四阿哥雍亲王雍正胤禛继位后,“胤”字成了他的专属,其他的兄弟“胤”字,统统改成“允”字。八阿哥一万个不服,也得老老实实改成“允”字。
第二步、皇帝也是亲兄弟——咱们谁都别改。四阿哥(又是四阿哥)宝亲王弘历继位后,兄弟们的“弘”字继续用。这个跟南北朝南朝皇帝、五代皇帝等不改兄弟的辈分。其实这是乾隆学习宋太祖的好榜样,不过这个宋太祖可是南朝刘宋太祖哦。其实,乾隆还是避讳的,他的避讳方式就是辈分用字少一笔(一说,“弘”字臣下要写成“宏”字,这大概也是嘉庆创新的一个根源吧),名字用字改成他字。而其他帝王则名字少一笔。
第三步、在学习的基础上加以创新——避字不避音。皇帝避讳(去掉辈分)并改名始于北宋真宗皇帝,这样很厚道不难为兄弟宗室(远房)。清仁宗大概也突出标出自己的“仁”——厚道。兄弟们,朕爱你们。辈分,你们不用改,朕改。
清仁宗改字的讲究“永”字过于常用,他主动改成了“颙”。这个“颙”字可是很讲究的一个字。“颙”是什么意思呢?大头、大、和气严肃、仰慕等很多意思。大头是亮点,头是老大,大头就大老大。大老大自然就是皇帝了,很吉利吧。
皇帝改辈分是嘉庆皇帝一个创新,这个创新在避讳上避字不避音。不过,他这个很厚道的创新只被他的儿子清宣宗所学习,道光帝将绵宁改为旻宁。道光帝后来的皇帝延续的是乾隆规则,兄弟们都不用改辈分。像清文宗(咸丰帝)、清穆宗(同治帝)、清德宗(光绪帝)、清恭(宪)宗(宣统帝,庙号未被承认),都是学习清高宗(乾隆帝)的好榜样。书写中对皇帝和父母名讳缺笔少划在古代都是常态,唐朝人写李世民三个字,除了李这个姓不避讳外,“世”和“民”都是少一笔。不过,福垊想说的是李世民他自己是不避讳自己的名讳的,福垊记得他的真迹中都没有缺笔少划的字(但涉及到他的父亲和祖先还是要缺笔少划的)。
古代的避讳制度是非常落后的,把我们优美的汉字肢解成奇怪的样子。皇帝、长辈们看到这些“残疾”汉字竟然开心,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
李二和赵二,一个一手策划了玄武门之变,一个高度疑似导演了烛影斧声的剧情。从一定程度上看,这两位是有很多共同点的,都是皇位的第二任继承人,都高度参与了谋权造反事业,皇位得来都充满了阴谋算计,彼此都是心狠手辣之辈。
但是论起知名度,赵二差李二那不是一点点,李二名流千古,收割一大片粉丝,还成为了穿越爽文,逆天改命御用男主;赵二臭名昭彰,洗脱一层皮都洗不白,与之相关最具知名度的居然是千古荒唐之春宫著作—《熙陵幸小周后图》。
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赵二这么个人,他们的差距之所以有这么大,其中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
一、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板上钉钉,但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赵光义杀害了赵匡胤
李二玄武门之变事实明确,证据确凿,不需要有任何疑问,最多就是历史记载时因为某些大家都明白的原因有所偏颇。但是关于赵二是否真的杀害了赵大这个问题,就值得好好讨论一下了。
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的皇权继承问题直接造就了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悬案—“烛影斧声”。《宋史·太祖本纪》只是只言片语了几句:“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 相对而言《宋史纪事本末》的记载就详细多了,也充满了可供脑补的空间。
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十月午夜时,赵匡胤病重,招晋王赵光义进宫议事,期间没有第三个人在场,也不知道在说些啥,有人就看见了烛影摇动的景象,听见了斧子戳地的声响。当天夜里赵匡胤就驾崩了,死的莫名其妙。宋皇后赶紧让宦官王继恩去找自己的儿子秦王赵德芳过来,结果王继恩直接把晋王喊来了。宋皇后震惊之余迅速认命,恳求赵光义“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赵光义也哭着回答:“共保富贵,勿忧也!”然后赵光义顺利即位,史称太宗。
说是这么说,实际上赵光义即位没几年,赵匡胤仅剩的两个儿子就一个被逼死,一个病逝,宋皇后去世的时候,赵光义甚至拒绝为皇嫂服丧。因此,赵光义一直被怀疑得位不正,暗害了赵匡胤。
事实真相已经难以真正证实,但我个人却更倾向于赵光义没有真正杀害赵匡胤。
1、赵匡胤就是把赵光义当成继承人在培养的,赵光义登基完全合法
赵匡胤是开国皇帝里面年纪最小那一挂的,才33岁。当时老二赵光义21岁,老三赵光美13岁,最大的儿子赵德昭9岁。赵匡胤的根本问题就在于根基不稳,过于年轻。
个人太过优秀,从而使得当时赵家唯一可供依赖的力量本质上就只有他一个人。他想要巩固皇权,委以重任于弟弟赵光义和赵光美是最好的选择。
再加上外部环境也不安稳,所以赵匡胤一直将赵光义当继承人培养,让他参与各种朝中事务,握有大权。在这之后的十几年里,赵家不断的开枝散叶,赵光义的势力也逐渐盘根错节。
宰相赵普一直支持赵德昭,反对赵光义,然而开宝六年(公元973年)8月,赵普就被罢相了,同年9月,赵光义被封为晋王。
注意了,亲王+京尹是五代以来皇储的标准配置,赵光义这个时候就已经是晋王+开封尹了,而赵德昭(26岁)和赵德芳(18岁)却没有任何实权,也并未参与政务。至少在这个时候,赵光义还是赵匡胤认可的继承人。
正史对赵光义继任皇位的记载是奉太后“金匮遗诏”之命。所谓“金匮之盟”在赵光义继位第六年被公开,内容就是宋太祖赵匡胤传位于弟赵光义。北宋的官方文献《实录》和《国史》里记载所承认的是“独传约”,但是北宋私史稗乘对金匮之盟记载的却是“三传约”,即“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
金匮之盟是否真的存在具有很大的争议性,但按照当时的历史环境去推敲其实是合理的。
2、所有的史料都只能证实赵光义行为可疑
赵光义当然也有动机,首先是谁都想当皇帝,其次是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时,赵匡胤已经有意开始提升赵德昭的地位。当时吴越国王钱俶入朝,原先一直由赵光义接待的工作,被安排给了赵德昭。
在看得见的未来里,赵德昭必然会成为赵光义的对手。任谁被培养了十几年,眼看侄子越来越大,本来板上钉钉的皇位也感觉越来越悬,心里肯定会有想法。
且关于赵匡胤驾崩的真相,在官方史料里,记载了当时有关的几个人。
《宋史·程德玄传》记载:太祖大渐之夕,德玄宿信陵坊,夜有扣关疾呼趣赴宫邸者。德玄遽起,不暇盥栉,诣府,府门尚关。方三鼓,德玄不自悟,盘桓久之。俄顷,见内侍王继恩驰至,称遗诏迎太宗即位。德玄因从以入,拜翰林使。
《宋史·马韶传》记载:十月十九日,既夕,韶忽造德玄,德玄恐甚,诘其所以来,韶曰:“明日乃晋王利见之辰,韶故以相告。”德玄惊骇,止韶一室,遽入白太宗。太宗命德玄以仁防守之,将闻于太祖。及诘旦,太宗入谒,果受遗践阼。
《宋史·王继恩传》:及崩夕,太宗在南府,继恩中夜驰诣府邸,请太宗入。
马韶是个神棍,他在十月十九日就“算到”赵匡胤要挂,赵光义要否极泰来,然后告诉了当时赵光义的心腹-程德玄,程德玄把马韶给关了起来,然后“三更半夜”就在赵光义府门前等消息,然后就把被皇后派出来找秦王的王继恩给等来了。
赵光义最可疑的地方就在这里,难道马韶突然间醍醐灌顶,梦回三更仙人指路告诉他赵匡胤要嗝屁了,还精确到具体时间?难道程德玄也突然间运气爆棚,就那么相信一个神棍的“大逆不道之言”,然后半夜出门果然捡到了天上掉的馅饼?
所以更多的人认为这本来就是赵光义的阴谋,而他手底下的亲信等的就是这个“必然的消息”。但是想法和行动完全是两码事,赵光义有嫌疑,却没有任何史实能够证明赵光义对赵匡胤真的下了手,而没有证据,就永远只能是猜测。
3、司马光作为严谨的历史学家,曾为赵光义极力辩解
根据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赵匡胤驾崩的时候是在半夜,宋代宫廷制度是男子不得夜宿宫廷,所以当时只有宋皇后在场,赵光义是不在场的,不可能“弑兄”。
宋皇后的所作所为也有嫌疑,一是她让王继恩去找赵德芳,赵德芳是个生母不详的庶子,年仅18,无大臣支持,无权势地位,甚至没有参与过任何朝政。为什么不去找名正言顺的嫡长子赵德昭?二是赵光义只是进宫还没有真正继位时她就开始哀求讨好。赵匡胤尸骨未寒,她为何毫无皇后气度和尊严的求饶?难道是做贼心虚?
倒不至于怀疑宋皇后谋害赵匡胤,而且怀疑她想为己谋权,毕竟赵德昭比她还大几岁,没有什么感情基础。赵光义继位对她而言更没有任何好处,只有赵德芳,虽是庶子,却在她手下抚养8年之久。
包括《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续资治通鉴》、《四库全书》等正史都没有怀疑过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而且不认为是赵光义弑兄。
谋杀论其实是出现在赵匡胤去世200多年后的,而把“斧声烛影”认为是谋杀案则是出现在赵匡胤去世600多年后。所以有理由认为,所谓篡位只是后人脑补的阴谋,实际上并没有发生。
二、作为封建王朝的君主,其治国的文治武功要比私德更重要
一般情况下,开国皇帝都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欣赏,比如刘邦和朱元璋,哪怕后面的刘彻和朱棣出类拔萃,声望和地位也没有越过他们。但是李世民就不一样了,他不仅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压的李渊毫无存在感,还以一己之力扭转了谋权篡位,残害父兄的舆论,直到今天,提到李世民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仍然是他本人的丰功伟绩和大唐的盛世风流。
1、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司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的时候才29岁,在位也仅23年,对于整个唐朝300多年的历史而言,真的非常短暂。但就是这短暂的23年,李世民不但迅速治愈了隋末时战乱给人民留下的创伤,巩固了新生的政权,还还创造出了政治清明、经济良好,文化繁荣,整个国力异常强盛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贞观”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出自《易·系辞下》:“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李世民在政治上知人善任,从谏如流;经济上强调以民为本,重视生产,更兼“去奢省费,轻徭薄赋”;军事上命李靖攻灭东突厥,被西域诸国称之为“天可汗”;外交上与亚洲各国都友好往来,对少数民族爱之如一,尊重其文化和传统;文化上大力奖励学术,鼓励文化传扬,设国子监、馆兴学、弘文馆和国史馆等等;社会秩序好到难以置信,犯罪概率极低。
可以说在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下,国家方方面面都发展的非常好,他的种种政治举措,影响非常深远,更奠定了唐朝几百年的基业。
如果说李世民只有百分之九十的完美,那么他那剩下的百分之十就是私德上的污点了。但李世民作为封建王朝的君主,无疑是非常合格的。
2、 赵光义的功勋都建立在赵匡胤的基础上,而他本人是真的菜
相对李世民来说,赵光义的文治武功就十分普通了。《宋史》评论宋太宗赵光义:“帝沉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
赵光义收吴越灭北汉的“丰功伟绩”看起来好像也不是那么不堪,但实际上他仅有的功绩也是建立在赵匡胤的基础上的,而他后面的所作所为更是刻下了令人十分惋惜的印记,留下了无穷无尽的烂摊子。
赵光义登基后为了巩固政权,第一个瞄准的就是在河东苟延残喘的汉政权,宋军于太平兴国四年二月出发,三月就到了白马岭,四月就到了太原城。太原城是先秦以来的重镇,历来就十分难打,所以宋军毫无疑问的久攻不下。
得益于赵匡胤时代留下的军威,哪怕伤亡巨大,宋军也日夜不休的连攻,毫不气馁,最后在五月初六灭亡了汉政权。赵光义既不整顿休息,也不研究情报,五月二十日就浩浩荡荡的带领军队东进,意图收复幽云。
幽州城本身就和太原城一样不好打,赵光义连缓一缓的时间都不给军队,连日进军,一到就打,盲目自信到自以为真的天下无敌。结果就是被契丹援军和幽州守军打的落花流水,丢盔弃甲。
后来辽景宗驾崩,辽圣宗继位,萧太后辅政。赵光义还没有从上次的失败中醒悟,又以为机会来了,发兵二十余万分兵三路再次进军幽州。主力军东路由曹彬带领,很快就占领了涿州,然后很快就陷入了被敌人不断袭扰,即将断粮的危机。
曹彬居然决定退回雄州,不仅耽误了三军合围的计划,还使得另外两路军队变得更加孤立。然后吃饱饭后他又狂奔回了涿州,这时候耶律休哥和萧太后的两路大军已经压过来了。曹彬他,居然选择了撤退,还是那种丢盔弃甲,土崩瓦解的撤退。
这么搞一轮,结果自然是再次失败。不仅没有占到便宜,还让宋辽的关系变得非常紧张,惹来了契丹人肆无忌惮的报复。
为了攻伐契丹人,赵光义还史无前例的发明了飞驴车,还把自己的屁股给咯伤了,这一点在后世也是被疯狂的吐槽。
打仗失败还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赵光义遭受挫折后就一蹶不振了,进而一系列举措使宋朝形成了虚外守中,以文御武,强干弱枝的政治体系,也使中原政权进入了长期受压抑的局面。
李世民和赵光义最大的区别就是两个人能力上的差距。李世民发动了政变,但是他也做到了太多皇帝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而且从始至终,打江山也好,守江山也好,李世民一直都是靠自己。赵光义却始终被赵匡胤高大的政治阴影所覆盖,这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不幸。因为能力上的不足,赵光义只是继承了皇位,却没有继承赵匡胤的遗志,还把他留下的几十万精兵造了个干干净净。
宋太祖遣大将潘美、曹彬等攻灭南唐,派廷美于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出师劳军,廷美遂于农历正月初二抵达汴口,会见李煜,二人谈诗论道,极为投机。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赵廷美受太宗赵光义(时名赵炅)的欺骗,带牵机药鸩杀李煜。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魏王赵廷美谋划篡夺皇位的阴谋泄露,宋太宗赵匡义遂罢免了他的开封府尹。赵匡义念其手足之情,并多次立有战功,于是仍令其为西京(今洛阳)留守。魏王赵廷美一脉宗室,由此暂时全部迁居到了西京。
赵廷美被贬谪任西京留守后,暗中仍与兵部尚书卢多逊频繁勾结。二人勾结之事败露,魏王赵廷美遂被罢去西京留守,削去一切官职,仅保留魏王空名,闲居在家;赵廷美闲居在西京,后降魏王封爵为涪陵县公,迁往房州(今湖北省房县)。
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赵廷美举家迁至房州,迁居后不久,因忧悸成疾,吐血而终,年仅38岁。
狸猫换太子是《三侠五义》中一段非常精彩的故事。宋真宗在位时天下太平,但是唯独让真宗烦心的事儿就是自己没儿子,虽然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但无一人产子,宋真宗犯愁将来皇位无人继承。
宋真宗的正宫皇后去世后立太子一事更是成为奢望。后来天降喜事,玉宸宫李妃和金华宫刘妃竟然同时怀有身孕,而且预产期都差不多。真宗喜出望外召见两位娘娘,承诺谁能先生下男孩就立谁为皇后。李妃心地善良并没有与刘妃争夺皇后的心思但是刘妃则觊觎皇后之位很久了。
刘妃找到宠信的太监郭槐商议对策,郭槐献上一条毒计,倘若李妃生下女孩那就罢了,如果是生了男孩就用狸猫将太子换走然后将太子害死。李妃临盆,刘妃买通接生婆尤氏命其随机应变,如果李妃真生了男孩就实施狸猫换太子的恶毒计划,尤氏满口应承。
果不其然李妃真的生了一个大胖小子,由于产后出血李妃陷入昏迷。接生婆尤氏按照之前跟刘妃的预谋将一只扒去皮毛的狸猫放到李妃身边,然后将刚出生的太子抱进了金华宫刘妃处。刘妃决定斩草除根,她命宫女寇珠将太子装进一个食盒内趁夜深人静之际带到御花园,将太子掐死后将其沉入金水桥湖中。
寇珠领命深夜来到御花园,打开食盒看到小太子正在熟睡,寇珠不忍杀害太子但又不敢违抗刘妃的旨意,寇珠左右为难之下坐在湖边嘤嘤哭泣。寇珠哭泣之时恰巧安庆宫八王千岁身边太监总管陈琳来到御花园,寇珠知道陈琳心地良善于是将刘妃狸猫换太子的真相告诉陈琳。
陈琳经过再三思考让寇珠回去复命,骗刘妃说已将太子杀死沉入湖底,自己则将太子带往安庆宫交给八王千岁处置。恰巧八王千岁的夫人狄娘娘也刚刚产下一子赵祥,八王千岁决定隐瞒真相将太子收留将其抚养成人并为其取名赵祯,赵祯就是未来的皇帝宋仁宗。
宋真宗得知李妃产下一只狸猫后勃然大怒将其打入冷宫。后来刘妃产下一子仅仅三个月便夭折,刘妃当皇后的美梦破灭。时光荏苒,眨眼间七八年过去了,宋真宗自感时日不多无奈之下决定从弟弟八王赵德芳的两个儿子中过继一个立为太子作为皇帝继承人。八王赵德芳原本打算将自己的儿子赵祥过继给皇上,但皇上偏偏选中了狸猫换太子的赵祯。
宋真宗命太监总管陈琳带着新立的太子赵祯到各宫去拜见各位皇娘。当赵祯来到冷宫时李妃触景生情泪如雨下,陈琳不忍于是将狸猫换太子的真相告知李妃,并警告李妃绝不能把真相透露出去否则必将引来杀身之祸。
当赵祯来到金华宫面见刘妃时,刘妃大吃一惊,因为她发觉赵祯长得跟李妃极为相似。刘妃做贼心虚开始怀疑当年宫女寇珠并没有将太子杀死,她命人毒打寇珠,寇珠受刑不过自杀身亡。刘妃愈加感到惶恐于是决定对李妃下毒手,刘妃命人火烧冷宫欲将李妃活活烧死。
幸亏李妃身边有两个忠心耿耿的太监余忠和秦风,余忠提前得知刘妃欲火烧冷宫的消息于是主动跟李妃换服装自己替李妃而死,秦凤则保护李妃逃出冷宫。李妃在逃亡路上遇见劫匪,秦凤被杀李妃侥幸逃出虎口。后来李妃流落到西华县被一对穷苦夫妻收留,几年后穷苦夫妻离世,他们膝下有一子范宗华,范宗华把李妃当做亲娘母子二人相依为命。
开封府尹包公作为钦差大臣到陈州放粮路过西华州。李妃击鼓鸣冤,包公审理狸猫换太子一案终于真相大白。李妃与宋仁宗母子相认,刘妃等人受到应有的惩罚,这就是狸猫换太子的具体经过。
在狸猫换太子一案中有一个关键人物就是八王千岁赵德芳,陈琳一开始就把真相告诉了赵德芳。但是赵德芳作为宋真宗的弟弟并没有把真相告诉真宗皇帝而是将此事隐瞒下来,让李妃白白受了几十年的苦。
八王赵德芳为什么要隐瞒真相呢?答案是出于私心,这牵扯到皇位继承的问题。北宋江山是由赵匡胤、赵光义和赵光美三兄弟一起打下来的,在皇位继承问题上三兄弟达成一致,先由大哥赵匡胤当皇上,赵匡胤就是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不在了就传位给二弟赵光义,赵光义不在了就传位给三弟赵光美。
赵匡胤按照约定将皇位传给了赵光义,赵光义就是宋太宗。但是到了赵光义这里破坏了三兄弟之间的约定,他没有将皇位传给三弟赵光美而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宋真宗。此时赵匡胤已死,却惹恼了赵匡胤的皇后,老皇后径直到八宝金殿大骂赵光义,怒极之下竟然撞柱而死。
自知理亏的赵光义颁布一道圣旨封赵匡胤这一脉的后代子孙世袭八王的爵位,一个人吃八个王子的俸禄;封三弟赵光美这一脉为襄阳王,统领荆乡九郡。但是赵光义的弥补措施并不能让赵匡胤及赵光美的后人满意,毕竟无论是八王还是襄阳王地位虽高终究无法跟九五至尊的皇帝相提并论,这就是为什么襄阳王赵爵谋反的主要原因。
八王赵德芳隐瞒狸猫换太子的真相就是希望皇位能落在自己儿子赵祥身上,从此将皇位留在自己的先祖赵匡胤这一脉上。虽然宋真宗最终选择了赵祯为皇位继承人但赵德芳名义上依然是赵祯的父亲。宋真宗至死也不知道自己选的皇太子正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本 名:赵匡美
字 号:字文化
出生时间:947
去世时间:984
赵匡美的人物介绍赵廷美(947-984)字文化,本名匡美,太平兴国初,改名。避赵匡胤名讳,和其兄赵匡义改为赵光义和赵光美,之后,避赵光义讳改名赵廷美。
在《宋史·杜太后传》中记载:“太祖母昭宪杜太后……生邕王光济、太祖、太宗、秦王廷美、夔王光赞、燕国陈国二长公主。”其中老大赵光济和四子赵光赞早夭,唯有赵匡胤、赵光义和赵廷美长大成人。由于赵廷美是最小的一个,不光得杜太后宠爱,还很得赵匡胤和赵光义的疼爱,可是,为何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却逼死了赵廷美呢?
一、幸福的前半生。赵廷美原名赵匡美,由于大哥赵匡胤建立宋朝,做了开国皇帝,他为了避讳改名赵光美。结果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又做了皇帝,他又得避讳改名赵廷美。不过,赵廷美由于是幼子,很得杜太后宠爱。他比赵匡胤小了整整20岁,赵匡胤打江山的时候,他还年少,因此一直在杜太后身边,生活无忧。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后,13岁的赵廷美先被授予嘉州防御使,经过一番磨炼后,不断得到提拔,到开宝六年,已经升任京兆尹、侍中、永兴军节度使等重职,可谓有大哥罩着的人生,金光闪闪。
公元976年10月19日夜,赵匡胤照例留二弟赵光义在宫里喝酒。说起来,赵光义可是开国功臣,当年著名的陈桥兵变就是在他一手策划下成功的。那些年,赵光义跟着赵匡胤出生入死,为大宋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因此赵匡胤对赵光义一直很满意,很信任,很看重,就连封王都是先封他,然后才轮到自己的儿子们。赵光义的儿子也被称为皇儿,享受皇子待遇。这举动还让朝野议论纷纷,认为他是想把皇位传给赵光义。然而,这次喝酒第二天,身强体壮的赵匡胤却突然暴病身亡了。赵光义继承了帝位。赵廷美不知道,他金光灿灿的人生,随着赵匡胤的去世也就划上了句号。
二、传说中皇位继承人。按赵光义当皇帝六年后提出的说法,他是按照“金匮之盟”继位的。而这个“金匮之盟”,是杜太后生前和赵匡胤立下的盟约。据《宋史·杜太后传》等文献中记载,说杜太后病重时,与赵匡胤立下盟约,要赵匡胤死后将皇位传给赵光义,赵光义去世后再传给赵廷美。赵匡胤是个孝子,同意了杜太后的意见。于是杜太后将此约定立为遗嘱,一份藏于金匮中,一份随她放进棺材里。
自从听说了“金匮之盟”的传说后,赵廷美深信不疑,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是赵光义做了皇帝后,立刻封他为齐王,不久又把他封为秦王;除了封王,还被授予开封府尹等职务,成为朝中权臣;另外赵廷美的儿子也被称为“皇子”。这套路就跟当初赵匡胤对赵光义是一模一样,所以赵廷美虽然没有见过“金匮之盟”的内容,但他凭着赵光义对他的态度,一直认为自己就是下一任皇位继承人。
三、削爵夺官,被逼而死。赵廷美不是个懂得收敛的人,虽然他并未能为建国立下功业,但他却仗着皇位继承人的身份在朝中非常高调,一些朝臣为了未来平安,也多依附于他,这样一来,多疑的赵义光看着赵廷美,眼睛就辣得很痛了。除此外,赵廷美的确有些军政能力,作为接班人也比较合适,但赵廷美越是有才干,赵光义就越是夜不能寐,因为赵光义是个传统的男人,他好不容易坐上了皇帝之位,自然希望父死子继,而不是兄终弟及。
但有赵廷美在,儿子能顺利继位吗?所以,赵光义先是把赵廷美外放西京,随后就有人举报赵廷美,说他阴谋造反。举报赵廷美的人正是宰相赵普,他称同为宰相的陆多逊与赵廷美多有勾结,常将机密之事泄于赵廷美,并曾说过“希望宫车早日晏驾”等诅咒皇帝的话。在群臣的建议下,赵光义剥夺了赵廷美的爵位和职务,将他流放房州。并派心腹对他严密监视。赵廷美惊惧成疾,不久便吐血而亡。
四、痛哭的赵光义。赵廷美去世后。赵光义大哭不已,并说赵廷美自幼刚愎自用,长大后越发骄横,本想让他在房州反省几天,再召他回来,没想到他却亡故了。除此外,赵光义还对人说赵廷美曾诈称有病,想在我去他府上探望时对我动手,因为有人告发,未能得逞。按说这是谋逆大罪,但赵光义是要脸面的人,所以没有张扬此事。
不久,赵光义在和大臣回忆赵廷美旧事时,又提到,赵廷美的生母耿氏是自己的乳母,生下赵廷美后又改嫁给了另一赵姓人家,生下赵廷俊。赵光义看在赵廷美的份上,让赵廷俊在宫中做了侍卫总管,但赵廷俊却把宫内事务泄露给赵廷美。说着说着,赵光义长叹一声:“我对廷美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赵姓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家谱,宋的《天水堂·赵氏族谱》把西汉名将营平侯赵充国世系的发展、演变做了详细的记载,在“汉传至宋系图”中列了一世祖赵充中至六十七世赵景雍,表明天水迁长安、又迁襄阳樊城、再迁洪州,至赵景雍时移居江南的历程。赵姓规定每30年修订一次家谱。现存赵姓家谱多是清代和民国初年纂修的。
赵(Zhào)姓据说出自嬴姓,得姓始祖为造父。传说,造父在华山得八匹千里马,献给周穆王。穆王乘着这八匹马拉的车子西巡狩猎,到了昆仑山上,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招待。这时东南边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驾车日行千里,及时赶回帝都,带兵打败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赐他以赵城(今山西省洪洞县北)。从此,造父及其子孙便以封地为姓,成为赵姓。秦始皇家族为赵氏,宋朝皇室为赵,是国姓,当然放在“百家姓”第一姓。“百家姓”的第一句,“赵”指“权”,“钱”指“金钱”。世间万事权和钱的问题是首要问题。赵姓人口数是当今中国第八大姓,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二九。
起源主要有三:
1、出自嬴姓。形成于西周,远祖为伯益,得姓始祖造父。伯益为颛顼帝裔孙,被舜赐姓嬴。造父为伯益九世孙,是周穆王时著名的驾驭马车能手,因功被周穆王赐予赵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其后在战国初年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为秦国所灭,其王室贵族和平民百姓纷纷以国名为姓,称赵氏。
2、皇帝赐姓。如北宋太宗时,党项族拓跋部首领李继捧和李继迁先后归顺,朝廷分别赐姓名赵保忠和赵保吉;宋神宗时赐木荣姓名赵思忠;宋哲宗时赐河湟羌族隆赞青唐陇拶姓名赵怀德;其弟邦啐勿丁受赐姓名赵怀义;辽政权光禄卿马植因有功于宋室,宋徽宗赐他姓赵,名良嗣;南宋初年,鲜卑族人宇文虚中图谋救出被金朝掳去的宋徽宗、宋钦宗,因寡不敌众被杀,南宋朝廷赐他姓赵。另外,自唐代起,就有大批犹太人进入中国,尤以宋朝为最,犹太移民的姓氏均由皇帝亲赐,据明弘治二年(1489)碑记,当时的犹太人有李、俺、艾、高、穆、赵、金等十七姓,明朝永乐年间,有一位加入中国籍的犹太医生俺诚,以“奏闻有功,钦赐赵姓”。清朝康熙年间福建漳南道按察司赵泱乘也是犹太人。明太祖朱元璋对归顺的蒙古贵族宽大优待,分别赐予汉族汉名以示褒扬。有个蒙古贵族其巴图,受赐名叫赵忠美,他们后代也就姓赵了。在古代,一人受赐国姓,举族以为荣耀,全体族人均改姓国姓,这极大地扩充了赵姓人口。
3、少数民族改姓赵氏。随着历史发展,本为汉姓的赵姓,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鲜、瑶、壮、哈尼、德昂、佤、景颇、鄂伦春、锡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赵姓。在古代匈奴人、唐代时云南白蛮部落、唐代胖柯蛮等中也有赵姓。如西汉匈奴人赵安稽,越族人赵光;五代白族人赵善政;元代蒙古族人赵国宝,藏族人赵阿歌昌;南宋瑶族人赵瑞封;清代壮族人赵克广、赵荣正、赵荣章等。辛亥革命后,满族爱新觉罗氏、喜塔喇氏、阿颜觉罗氏、觉尔察氏、伊尔根觉罗氏、阿塔觉罗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姓者。此外,历史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改姓赵的也不少。
宋朝皇室的奇葩起名法:宋高宗差一点就叫赵不构了?
本文2023-10-14 03:12: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9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