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睢县匡城乡轩老村的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有关睢县匡城乡轩老村的历史,第1张

在长岗镇轩老村,埋葬着一位睢县轩辕氏的祖先——轩辕豹。在轩老村,轩姓、轩辕姓也不是“独此一家”,3000多人的大村子,除10多家异姓外,其他户主全部姓轩和轩辕。轩辕豹为一名武将,深得唐太宗李世民厚爱。一次,轩辕豹随李世民东征,当大军到达睢州长岗集(今睢县长岗镇)黄土岗时,轩辕豹患病,不能再前行。经李世民御允,轩辕豹选择在黄土岗养病。待李世民东征归来,路过睢州时,轩辕豹已病故。李世民感念轩辕豹随驾多年及其功德,在黄土岗轩辕豹的坟前亲祭,并亲手栽植了12棵黑槐作纪念。同时赐地赠银,为轩辕豹修建了祠堂及牌坊,以备轩辕氏后人祭祀。为给轩辕豹守灵,轩辕豹的家人全部在黄土岗安家。

据轩老村的老人讲,唐太宗李世民亲栽的12棵黑槐,“文革”期间被伐掉了。当时,槐树均有3人合抱那么粗。现在,当地人在那12棵黑槐之处修建了一间“槐爷阁”,敬奉“槐爷”。当地每年2月的古庙会,就是由敬奉“槐爷”而引起的。

明太祖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自幼父母去世,随其伯母长大,其伯母复姓轩辕,即睢县轩辕氏后人。刘伯温擅长看风水。一次,刘伯温到睢州长岗集黄土岗上给轩辕家看风水,见轩辕豹的墓位于黄土岗上,刘伯温说“大茔之处将来必是千人踩万人踏之地”,风水不好。经刘伯温指点,轩辕氏后人将轩辕豹之墓迁到长岗集东6里,即现在的轩老村西地。轩辕家的祠堂也随之迁到村东北角一个关帝庙处,将关帝庙修整改成了“轩辕宗祠”。

唐、宋、元、明时期,轩老村轩辕氏家族成为远近闻名的轩辕望族,很多轩辕氏族人从仕或从商后迁往外地。从明朝开始,外迁族人显贵就形成了一个习俗,每年清明节,回睢县轩老村祭祖。在这些人口中,也称轩老村为“睢县老家”。

“睢县老家”的轩辕氏后裔

轩辕姓氏至明朝时,因“辕”字与皇帝朱元璋的“元”字同音,为了避讳,轩辕氏族人将轩辕复姓改为单姓轩。现在,姓轩和轩辕的,都是轩辕氏后裔。

在明朝,轩辕氏家族出了一位非常著名的廉吏——轩輗。史书上记载着轩輗落水无衣穿的故事:一年冬天,轩輗奉旨到淮上催粮,乘舟途中不慎落水。这位奉旨催粮的官员虽浑身湿透,行李中竟无一身替换的衣裳。地方官员要给他赶制一身衣服,他不准,等旧衣服烤干了才又穿上,事虽狼狈却反映了他的清廉。我市纪委编发的《商丘廉政故事》中,也摘编了有关轩輗的故事。

正是轩輗,在明朝重修了轩辕氏家谱。

据1986年新修撰的《睢县轩辕氏家谱》记载,自唐朝至宋朝,由于多次战乱与黄河水患,轩辕氏家谱全部丧失。明永乐年间,轩輗,这位“清操闻天下”的尚书公,主持修谱,才使轩辕氏家谱得以重建。

当时,轩輗并非睢州人,而是柘城人,轩輗的爷爷从睢县轩老村迁到了柘城。现在的《柘城县志》,记载着轩车儿的事迹。

近几年,睢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工、轩辕氏后裔轩辕威,利用节假日到全国各地寻找轩辕氏后裔,搜集各地家谱,以期将中国这个古老的姓氏渊源更全面地展示给世人。

据轩辕威统计,从睢县外迁的轩辕氏后裔分布很广,河南的有:我市柘城、睢县、宁陵、民权,周口太康、鹿邑,许昌鄢陵和长葛,开封市,南阳市,信阳市,驻马店遂平等。外省有:山东、安徽、河北、湖北、台湾、陕西、新疆、四川、北京、黑龙江、吉林等,这些轩辕氏后裔皆是轩辕豹的后人,据统计,约有10万人。

河北、辽宁为一支,先自睢县迁到河北,河北轩辕氏繁衍后,又有人迁到辽宁。家谱记载“我家先祖讳惟行,睢州城内有门庭”。“惟行”,就是轩车儿的字。

清康熙年间,山东轩辕氏后裔曾回睢县祭祖并重修牌坊。那块康熙五十年刻的“轩辕氏先茔”,是山东轩辕氏后裔重修牌坊时雕刻的。

民国时期,轩辕氏后裔再次整修轩辕宗祠。记者在轩老村村支书家中见到了民国时期整修宗祠时的牌匾,牌匾上写着“轩辕宗祠”4个厚重的大字,落款显示为著名书法家褚纪雯亲书。“文革”期间,轩辕宗祠被彻底破坏,轩辕氏家族的一些珍贵文物资料也被烧掉。

1986年,轩辕氏家族曾聚会,重修了家谱,据当时统计,在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等地均分布有轩辕氏后裔,共有轩辕氏几千户,人口约2万人。

2009年,轩辕威在河南省炎黄姓氏历史文化基金会注册了河南省轩辕姓氏工作委员会。

从2004年至今,轩辕威利用节假日,自费到河北、安徽、江苏、辽宁等近100个有轩辕氏后裔的村庄,整理了一大批资料。今年年底,中国这个最古老的姓氏,将进行全国同谱编修工作。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中进士,位列56名,被授予漕淮上行人司副。

宣德六年(1431年),因被李贤举荐升为浙江道监察御史,按察福建,剔蠹锄奸,风采甚峻。 正统元年(1436年),奉命到浙江清军,弹劾不称职官员四十余人。

正统五年(1440年),轩輗上书称:“祖宗设立御史官,职责极重。现在内外各部门有什么事,都专遣御史去处理,这不合制度,请禁止。”,正统皇帝批准。四月,越级升任浙江按察使。因为前任按察使林实奢侈腐败,轩輗为纠正风气,只领取俸禄,不论寒暑他都只穿一件布满补丁的青布袍,居家基本只吃素食,中午则只吃一个烧饼,妻儿亲自打水碾米。他还与下属相约:每隔三日出俸钱买肉,每次不得超过一斤,即便是故友来访,也只拿豆食招待,顶多杀一只鸡,做点黍米,同僚都不堪忍受,人们也对此感到惊讶。但正因如此,时浙江的镇守宦官阮随、布政使孙原贞、杭州知府陈复、仁和知县许璞为官都很廉洁,使得浙江大治。 (一说为每三日用米和同僚换肉一斤 )

正统六年(1441年),被弹劾同吏部尚书郭琎等人考选不公,结党营私,明英宗令记罪。

正统九年(1444年),浙江参政俞士悦等人请求重开银场(温州、处州有银场,令百姓不堪忍受,明英宗登基时将其废除),明英宗交三司讨论,轩輗坚决反对,于是作罢,不久后给事中陈傅请求重开被批准,结果导致了叶宗留等人的叛乱。

正统十二年(1446年)六月,宋朝宗室后裔,会稽人赵伯泰上书给明英宗,称宋孝宗、宋理宗和福王的陵墓都被当地的刁民所侵夺,御史王琳上奏说福王投降元朝,山阴不可能有他的坟墓,赵伯泰不服,又上书,明英宗于是命令轩輗和巡按御史欧阳澄复查,轩輗经查后,上报明英宗赵伯泰所言属实,但福王坟墓只是衣冠冢,明英宗知晓后下令将刁民戍边,停支王琳等人的俸禄。

轩輗突然听说亲人去世后,于第二天独自离去,连下属都不知情。后又被召回任职,自负清廉,又喜喝酒,有时和同僚饮酒作乐时,一定会喝到大醉,破口骂人,士大夫们因此看不起、贬低他。 正统十三年(1448年),他上书提出四项事情,都切中时弊,正统皇帝都一一听从。 (具体参见 )

正统十四年(1449年)十月,明代宗继位,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奉命镇守浙江。

景泰元年(1450年),奉命兼理两浙盐税,福建寇贼吴金八等人流劫青田等县,轩輗与孙原贞讨平了他们。后来贼首罗丕、廖宁八又从福建进犯浙江,轩輗又因为防御有功,升任监察御史。 十一月,母亲去世,请求平定贼寇后才去奔丧。

景泰二年(1451年)四月,奉命总督南京粮储,同年明代宗采用轩輗的意见,让石瑁依旧担任处州府知府。

景泰三年(1452年)九月,兼管南京各卫屯种,巡抚苏州等处。

景泰四年(1453年)九月,父亲去世,奔丧,归后扔总督南京粮储。

景泰五年(1454年),又改任南京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掌南都察院事务,俸禄按照二品官发,他考察并罢免了几个不称职的御史,在任六年之中,上书三百余奏疏,都是关于军国大事的。 八月,弹劾监察御史戴昂。 景泰六年(1455年)五月,轩輗请求致仕,明代宗说他上任没多久就以老为借口辞官避事,没有同意。

天顺元年(1457年)二月,被召回,任刑部尚书。七月,他称病、告老,请求归家。明英宗召见他,问道:“以前有位浙江按察使任满后回去,行李仅一只竹箱,那是说你吗?”轩輗叩头称是、致谢。明英宗赐白金给他,遣他回去。

天顺二年(1458年)八月,南京督理粮储缺官,明英宗问李贤,大臣中谁曾任过这个职务。李贤说有轩輗,并称赞他很廉洁,于是命轩輗以左都御史之衔前往。

天顺三年(1459年),和崔恭、年富进京议事。九月,奉命兼理凤阳等处仓粮。

天顺五年(1461年),奉命兼管扬州淮安等处仓粮。

天顺七年(1463年),再次以年老为由请求致仕,明英宗不许。 据1986年新修撰的《睢县轩辕氏家谱》记载,自唐朝至宋朝,由于多次战乱与黄河水患,轩辕氏家谱全部丧失。明永乐年间,幸得轩輗主持修谱,才使轩辕氏家谱得以重新整续。

轩辕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印制。现被收藏在上海市图书馆、河南省郑州市铁英街轩辕放家。

辽西轩氏宗谱,著者待考,2006年计算机激光照排印本。原稿被收藏在辽宁省葫芦岛市龙港区房地产管理处轩强处。

河南睢县轩氏族谱,(明)轩輗编修,清朝年间续修,民国年间再修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太康县独塘乡赵胡同村。

有关睢县匡城乡轩老村的历史

在长岗镇轩老村,埋葬着一位睢县轩辕氏的祖先——轩辕豹。在轩老村,轩姓、轩辕姓也不是“独此一家”,3000多人的大村子,除10多家异姓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