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童养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古代童养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第1张

古代童养媳的生活是怎样的?我奶奶就做过童养媳

我奶奶如今去世好几年了,她在世的时候曾多次和我说过她小时候被家人卖到别人家做童养媳的经历(后来自己跑回了家),虽然算不上古代,却也是七八十年前的事儿,可以作为参考。

我奶奶家里兄弟姐妹比较多,我也记不得她排行第几,但她好像是唯一一个女孩子,在那个时候,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很普遍,在家庭经济窘迫的情况下,一方面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另一方面为了换一点粮食糊口,我奶奶在9岁的时候就被她父母卖给了很远的一户人家做童养媳。

仅仅只换了一点粮食,至于钱,是没有的。而买她的那一户人家也不是啥有钱人,就是普通农民,能多拿一点粮食出来而已。

很多朋友觉得童养媳只是照顾自己的小丈夫就行了,实际上没有这么简单,我奶奶九岁嫁到那户人家,那户人家的儿子只有五岁,还是个小屁孩儿,照顾他并不怎么费劲,最难的是,除了照顾这小屁孩儿,他还要照顾小屁孩儿的父母。

是的,与其说是童养媳,我更觉得像个丫环,虽然只是七八十年前,但那个时候的农村还很封建,新媳妇进家门,婆婆要让她立规矩,我奶奶去的第一天晚上,她的婆婆就劈头盖脸的对她说了一顿,让她记住以后每天该干什么。

那时候没手表,早上鸡叫之后,约莫凌晨五点左右就要起床挑水,你们以为是一家人一起去么?不,是我奶奶一个人去,她那时候只有九岁,放现在还是小学二三年级,每天早上五点左右就要起床去挑水。

据她所说,那附近并没有水井,每次挑水都要去很远的一个山脚下挑山泉,她说因为去得太早,很多时候天都只是微亮,所以她每次都很害怕,而且那个时候野生动物比较多,听到山里的野生动物叫唤,她就更害怕了。

但是不去挑水就会被打,所以她不得不去,只是每次去的时候,都是一路小跑,挑到水之后,因为害怕,也是跑回来。

大家能想象一下,一个九岁的小女孩儿能挑多少水?本来就挑得不多,再加上一路跑会洒掉一些,所以最后能挑回家的水根本就没多少,她说每天早上都要挑两次,才够做早饭。

做早饭也是我奶奶一个人做,这个时候,她的小丈夫还在睡觉,她的公公婆婆已经起来了,但不会帮着她做。有时候他们会出门干活儿,等着我奶奶叫他们吃早饭,有时候就一直坐在家里等我奶奶把饭弄好。

吃过早饭之后,我奶奶还得继续挑水,以保证中午和晚上有水吃,挑完水之后,一家子的衣服该洗了,不用说,这也是我奶奶的活儿,而且中午饭还得弄,如果中午饭弄得迟了,外出干活儿的公公婆婆回家没有饭吃,她就要挨骂。

她的小丈夫整天都跟着她,如果他不哭,那就天下太平,只要他哭了,我奶奶就得挨打,这是不问缘由的。

中午饭吃了,午休是没有的,农村总有干不完的活儿,我奶奶毕竟年纪小,她的公公婆婆应该也知道叫她干太重的活儿干不了,所以就让她上山捡柴火,还得割牛草,这活儿虽然比较轻松,但是繁杂,只要天没黑,她就不能坐着休息,一旦休息被看到了,就会被骂。

那时候的人骂人是没素质的,她和我说过她婆婆骂她,就是因为看到她休息,是连带着爹娘祖宗一起骂,大体上就是骂她父母没把她教好,才刚来自己家就想贪图享乐

基本上骂来骂去也就这些内容。

到了晚上,我奶奶还得弄饭,吃了晚饭,她还得给公婆烧水,伺候公婆休息了,她才能休息,然后第二天又重复第一天的事情。

这就是我奶奶当童养媳的生活,什么快乐童年,在那个时候是不存在的。

在做了十几天的童养媳之后,我奶奶实在想家,而且也受不了那户人家的压榨,所以在一天晚上,她偷偷跑了几十公里回家去了。

跑回家之后,她爸妈知道了她的经历,还算有点良心,并没有赶她回去,而是将她给藏了起来,后来她的公婆来找,我奶奶的父母就说没见到她,也许是掉在哪条河里淹死了,或者被老虎吃了,因为实在找不到,她的公婆也只得罢休。

后来我奶奶长大,就嫁给了我爷爷。

以上就是我奶奶给别人当童养媳的经历,这日子是好还是不好,我想大家有目共睹。

我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以前的时代,但是从我爷爷奶奶口中,我还是知道关于以前的不少事,可以说以前的生活和现在是不能比的。

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国家发展得越来越强大,百姓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偶尔想想以前,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

欢迎打开 历史 宝藏。

早在三国时期,就有童养媳了。

周时有滕婚制,一个成年女性嫁人,还会捎带一个年龄小的,妹妹或者侄女,一同出嫁,等到她们长大后,就也嫁到夫家。

其实这就是童养媳的原型了。

在宋代之后,童养妻现象开始流行,在清代的时候可以说是很普遍了。

还是因为古人结婚也像现在一样,是需要花不少钱的。

如果男孩还小,那么找一个年龄长几岁的女孩,也可以照顾小孩的饮食起居,不仅仅是陪伴着一起成长,也是一种亲情和照顾。

这样做虽然钱省了, 但是会造成一些问题。

我们都知道,就算是亲姐弟,也有关系不好的,从小一起长大,说不定关系就不太好,这样的童养媳和男孩之间,根本没有爱,强行在一起肯定是悲剧了。

古代童养媳大多是贫苦人家为了生存将女儿卖给富贵人家的,一般童养媳在进府的时候都比她未来的丈夫年龄偏大一些,但是也不过是十岁左右的孩子。

她们进府以后不只要嫁眼前这个小丈夫,还要担负起从小照顾他生活起居的责任。说到底充其量也不过是个终身的免费丫鬟,白天童养媳要伺候小丈夫吃饭,穿衣和洗漱,做各种各样的家务。晚上还要给他洗澡,倒夜壶,甚至还要睡在他身边贴身照顾他,准备随时起居方便。小小年龄就要与男子同床共枕,都会让许多女孩子感到羞耻,但是也是没法子的事,只得硬撑下去。

有些个若是遇上好一些的婆家,日子虽然辛苦,但是最起码能够吃饱穿暖。若是有不幸的,小丈夫还没成年就夭折了,她就只能当一辈子的寡妇,动辄打骂,说她克夫,还会受到百般刁难和折磨。说一千道一万童养媳只不过是富贵人家白天拿来当丫鬟,晚上用了做奴隶的罢了。这真是封建 社会 的毒瘤和悲催。

我是阿贵,请大家赐教和鼓励,谢谢。

在我国悠久的 历史 中,从古代时期发展到现在的21世纪经历了5000多年的时间,而女性也经过时间的增长,在 社会 上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只是在古代时期女性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在那时人以传宗接代为主,重男轻女的时代,女性 社会 地位可想而知,就连富裕家庭出生的女子,地位也并不高。而作为童养媳这样的一个人物,家庭地位更加低下,生活更加艰难!

童养媳顾名思义就是由男方养育女孩,长大后到了一定的年龄即与男方男子成婚的女子被称为童养媳。

这种现象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

最开始是一般富贵人家从贫苦人家中买幼女作为自己的小妾。再后来这种现象成为贫穷百姓完成婚姻的一种重要手段,贫穷百姓男方拿不出彩礼钱,办不起婚宴便花很少的钱从更穷的人家中购买女婴;而有的人家无力抚养女婴或者男尊女卑思想嫌弃女婴也会选择把幼女卖给别人做童养媳。

关于童养媳在我们的**和电视剧中也出现过,一部名为“婉君”的电视剧,这部剧在大江南北很受欢迎。在家里的时候,看过这个电视剧的一些片段,剧中人物的内心和情节也感动了无数的人。

古代的童养媳有几种来源呢?

从贫穷落后的地方或者有灾害的地区抱养而来;

路边捡来的弃婴;

穷人在集市上插草标卖女孩,卖身救人等等;

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那些贫穷家的女孩相依为命的人,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需要花钱治病等情况下,这些小女孩会自己将自己卖掉。这也是童养媳的一种来源。

童养媳的一生是一场悲剧,日夜不停的工作,而且要嫁给的这个对象,如果身上是有缺陷的,她们的命运会更加困苦,被别人牢牢抓在手里,人生很难改变。

在婆家无论什么样的活都是要干的,最基础的砍柴,烧火,做饭,洗衣服,到下地干活;如果被卖到好一点的家庭做童养媳,每天只要专门伺候未来丈夫的衣食起居就可以了,但是,这样的家庭少之又少。

毕竟,那个时代,童养媳是买回来的,说好听是“媳妇”,难听的就是“丫鬟”,而且以后无论有什么样的事情都再与娘家人无关了。这样女子的人生是悲惨的,对于她们来说只要每天可以吃饱饭,在天冷的时候能穿暖就是最大的幸福。

遇到善良一点的婆家,她们的生活就过得好一些,虽说日子也很清苦,但不会被打骂,如果遇到那种恶毒的婆婆,就会永远的被嫌弃吃得多,干的少,恨不得只干活不吃饭,还会被打骂。

不过,在西风东渐,到近代 社会 以后,女权意识高涨,开始盛行个人意志与恋爱结婚,传统的家庭伦常与道德崩解。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更是颁布了《婚姻法》开始限制和禁止这种婚姻方式。以法律的形式遏制这种现象,才使得这种在我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面陋习得以解决。

让广大女性解放出来。

相信大家都看过琼瑶剧《婉君》吧,金铭饰演的婉君就是一位童养媳。

所谓的童养媳,通常都是把未成年的女孩送到另一个家庭,由婆家抚养,等到她长大后与家中的儿子完婚。

那么,童养媳的生活是怎样呢?

也就是说,还没有长大成人,这些女童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了。送到婆家后,并不是去当人家的女儿,而是要当免费的劳动力。

对,童养媳不需要嫁妆,但相应地必须像奴婢那样伺候婆家人。

由于这种现象的买卖婚姻性质比较严重,所以童养媳在婆家的地位很低。

绝大多数的童养媳,在具有劳动能力后,就要承担集体劳动,这种生活是非常幸苦的。

每天起早贪和,做不完沉重的劳活,还要被公公婆婆打骂。

当然,也有一些善良家庭,会善待童养媳。只是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

童养媳在我国古代很常见,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再加上连年征战及自然灾害等原因,很多穷苦百姓家里生活变的很困难,在那个重男轻女的 社会 ,老百姓为了生存,会选择把自己年幼的女儿卖到大户人家做丫鬟,而有的家庭不原意卖女儿,就会找个媒婆帮年幼的女儿订个亲事,然后就送到婆家做童养媳了。

童养媳进入婆家以后,也就等于失去了自由。 条件好一点的婆家,会让这些童养媳学习一些针织女红,而条件差一点的家庭,这些童养媳就要做苦力活了,从最基本的砍柴,做饭,洗衣服,到下地干农活她们都要学着做,也必须要做,因为家里不可能养个闲人的!

然而不管是有钱人家的童养媳,还是穷人家的童养媳,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结婚,所以伺候小丈夫是她们每天必做的事情, 早上要伺候小丈夫穿衣,洗脸,吃饭,经过一天的忙碌后,晚上还要伺候小丈夫,洗澡,睡觉,甚至冬天还要先帮小丈夫把被窝暖好。

就这样童养媳在这种生活状态下,生活到十五,六岁,婆家会为他们举行婚礼,这时的童养媳才算这家正式成员,以后生儿育女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在进入现代化 社会 的今天,人们生活得到了保障,并且提倡男女平等,所以童养媳这一陋习,渐渐的被 社会 所摒弃,希望以后这种违背人类发展的现象能够彻底消失。

童养媳现在听到这个词很奇怪,但在古代很常见,童养媳的生活非常悲伤。在古代,童养媳经常受到压迫,甚至有些家庭也不把她们当作人来对待。作为一个孩子,她们将成为别人的儿媳,因为许多必要的环境,从她们进入别人家的门,她已经失去了他们的生活自由。

关于童养媳在我们的**和电视剧中也出现过,一部名为“婉君”的电视剧,相信90年代的人都有看过,这部剧在大江南北很受欢迎,剧中人物的内心和情节也感动了无数的人。

童养媳是指在童年时被送到别人家里,成为别人家的儿媳,由她的丈夫抚养,长大后嫁给他们的儿子。这一习俗始于周朝,在秦汉时期更加盛行,最繁荣的时期是民国时期。

历史 人物窦娥就是一个童养媳,因为她的父亲欠了很多债,然后把她送到别人家里做童养媳,童养媳一般是被迫的,是一件非常残忍的事情,谁愿意把自己的女儿送到别人家受苦。

童养媳的一生是一场悲剧,每天早上晚上工作,并且要嫁给的这个对象,基本上是有缺陷的,她们的命运被别人牢牢抓在手里,很难改变,现在没人能接受它。

童养媳,我们村比较传统,早些年听爷爷辈的人说过。

“不就是人家的奴隶?”一位老爷爷的回忆,他只想的出来这两字。

“童养媳?哪能是媳妇啊”老奶奶回忆年轻的时候,或许是想开了,竟笑了出来“半夜三点还伺候在人家身边,擦屁股,死乞白赖的伺候大了,人家更看不上咱,咱就是卖给人家的,当啥媳妇啊?”

“每天晚上给洗澡,弄不好了就是踢打,谁让人家是地主呢?”另一位老奶奶如是说道,语气里她觉的那时一切是应该的。

“以前啊?不记得了,现在就和活在天堂一样……”这位老奶奶自童养媳生活结束后,一生未婚,没有儿女,政府的补助是唯一来源,她觉得现在很幸福。

……

……

本来古代女子地位低下,生活中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条件好些的大家闺秀可以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但是也只能在家里,不能出门。而条件条件不好的家庭可能女孩从小就被卖做丫鬟或者童养媳。丫鬟还好一些,只是做些活就可以了,童养媳就需要什么都干,而且还得任劳任怨,不能抱怨。

童养媳就是从小要去丈夫家居住,除了做普通的活外,还要从小伺候丈夫,长大后顺理成章的成为这家的媳妇。如果赶上一家不太好相处的就会很受苦,不仅要什么活都干,还要挨打受骂,伺候全家人吃饭,洗衣等,比丫鬟过的还苦。即使长大后被丈夫抛弃了,也只能在这家呆着,不能另嫁他人。更凄惨的是万一丈夫离世,就要一辈子守寡,也不能离开这家。

欢迎走进文史工作坊!

童养媳有个别称叫小媳妇!主要是指女孩在幼年的时候被夫家收养,达到婚龄才结婚。这与中国古代结婚的法定年龄也有关系。古达结婚低婚年龄为男子15 岁,女13 岁。13岁在咱们今天也就是个初中年龄的阶段的孩子。

童养媳的生活的典型特征是早婚早育。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以艺术的手法在《恶姑》诗中叙述童养媳的苦难。

其实笔者认为童养媳本质是古代重男轻女的思想所造成的。 古代溺女之风盛行,父母把女儿很早送到婆家可以节省家庭开支,并且将来出嫁的嫁妆费用也可以减免。

但是也不排除童养媳一辈子就过得很苦,比如黄道婆就是童养媳,但是人家千古留名。

装、女的以双短辫为时髦。70年代末期始,有的男青年留发稍长,妇女兴起烫发,发型各种各样,多为“波浪”、“流长”、“菊花”等。首饰 民国期间,女孩穿耳带环,有钱人挂金质或银质耳环、耳坠,穷人则穿线悬珠。富家子女还颈戴金、银项圈,胸佩长命锁。姑娘出嫁时,备有头簪、钗、耳挖、耳环,耳坠、手镯、脚镯等首饰,富人金质,一般人银质,穷人量力置办,但必有头簪。有钱人还盛行戴金戒指、金项链、套金镯、玉镯等。1950年后逐渐消失。80年代又兴戴金戒指、金项链、珍珠琏,戴者多为妇女。

居宅用具

建屋习俗 建国前,城乡建新居,一般都请“堪舆”(惯称“看风水先生”)看地势测方位,名为“看阳宅”。屋地定好后,又请看日子先生确定行墙基(开始砌墙)的良辰吉日始动工。开始时,先定四角,鸣炮示兆;升梁时,主人高呼“高升发财”,鸣炮庆贺。屋建成后(有的不一定建好,以吉日为准)搬入去住,称“入火”或“进宅”。入火时、请看日子先生(或懂唱进宅礼规的家境好的人)开门,一边高呼“开门大吉”。“贵人到来”之类的吉利话,一边鸣放鞭炮,热烈庆贺。随着依次进入三角灯、镜屏。饭、米、鸡等,并呼叫猪、牛、羊、鸡、鹅、狗、猫,但不呼鸭,意为嘴扁不吉利。此时,还有人拿着戽斗在门前往内戽钱戽银,边戽边叫,然后把戽斗和红色“碓丫”放入正厅里面左右角,还盛上斗火,一连三天不熄。建国后,“入火”习俗仍然沿习下来,只不过形式和繁简程度不同而已。

用具 民国期间,农民用具很简单,火灶以泥砖建成,盆、碗、煲、桌、椅之类,多为粗陶瓷和以竹、木制成;卧床多为平头床。收藏被的多是平头柜、四合箱。城镇居民的炉灶,一般为风炉,或以灰、沙、砖建成。少数家庭置有瓷器碗碟,热水瓶、铜面盆、挂钟、座钟等,卧床、桌、椅均用细木精雕,厅堂摆布,雅丽大方。建国以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人民使用的家具逐渐由低级到高级、从低档向高档发展,炉灶一般改用铁条,砌有烟囱且通风扯火,条件好的家庭使用煤油汽炉或液化石油汽炉,炊具为铝锅、电饭煲、压力锅等,碗、碟、盆、钵、杯、勺等均用瓷器、玻璃、塑料、搪瓷。坐、睡等用具也大有改进或更新。70年代后期以后,不但自行车、手表为群众普遍拥有,而且组合柜、衣柜、梳妆柜。沙发椅以至钢丝床等用具也陆续进入城乡家庭。收音机、电视机、电风扇、缝纫机、洗衣机、电冰箱等,也逐渐为城乡居民所拥有。

婚姻

(一) 旧时婚姻形式

包办、买卖婚姻 婚姻大事,男女双方不能作主,所谓“父母之命、煤灼之言”,为父母(或兄嫂)所包办,特别讲究门当户对、身价彩礼,形同买卖,自由恋爱被视为“大逆不道”,绝大多数男女直至婚前还是互不相识。

童养媳 穷苦人家的女儿从小定亲后,如因生活所逼,往往送交婆家收养。这种婚姻叫“童养媳”,惯称“鸡对仔”。过门时,女孩一般只拜天地、高堂,男女双方成年后再择吉日同拜“合房”(又称“圆房”)。童养媳在婆家多数备受虐待。

寡妇“守节”与再嫁 妇女丧夫、一般不许再嫁,谓之“守节”。若是再嫁,前夫家属必向寡妇续夫索“身价钱”,出嫁时不许寡妇从前夫家出门。寡妇再嫁备受歧视,被指为“不贞节”。

此外,本县也有“冲喜亲”、典妻等陋习,但极少。

(二)婚姻程式

建国前办婚事,父母先为其子女物色门当户对的对象,托媒人说合,女家以红纸写明女儿出生年月日和时辰,俗称“年庚”,请媒人送往男家合命听兆;经双方父母同意后,择定日期。由男方备办定婚礼聘,如猪腿、公鸡、龙凤礼饼等,并有礼帖、庚帖送往女家,作为定婚依据。这一仪式,称为“文定纳聘”(俗称“食槟榔”,为定取一条心 到尾之意)。之后,一般待男子18~22岁,女子17~21岁时,由父母作主,准备完婚。男家请八字先生择促辰吉日,谓“看日子”,媒人将“吉期”送往女家,谓“送日子单”。女方父母同意后,一般都向男方提出一定条件,讲定身价彩礼,富者还言定金银首饰衣物若干,男方依言请人将礼款物品送往女家,称“过大礼”。一俟女家领受“完娶”礼品后,男家便可在已定的吉日发轿迎亲。童养媳则不同,回时不大讲究仪式,长大后再择良辰吉日“合房”(又称“圆房”)。完娶时,要同一日子,打扮相同,双双拜堂。

女方出嫁前躲在家里日夜不出门,叫做“收房”。女方出嫁前都在爹娘膝下,眼看即将离开父母和兄弟姊妹,依依不舍,酷似生死离别,因而要“哭嫁”。哭嫁一般7~12天,每天哭一两次,由婶嫂带哭(教哭),还有姊妹(少则几个,多则10多个)陪哭。每次哭时,开头4 句一定要含有佳意,随后不论。哭歌多少,各地不一,但范围。内容相差无几。石城、新民一带的哭嫁歌就有《接轿歌》、《梳头歌》、《洗面歌》、《穿衣歌》、《叹姊妹送礼歌》、《祝祖歌》、《叹酒台歌》、《牵新娘上轿歌》、《辞别兄弟歌》。《叹陪嫁婆歌》、《叹轿夫歌》等26首之多。

喜期前一日,男家备花轿(有的还有鼓乐队),抬着礼物前往女家迎亲。女方一闻轿至,即哭起《接轿歌》、《骂媒人歌》,歌词辛辣,多为咒骂语词。是日晚上,新人出去“踢轿”,以示不欢迎,又说“踢轿”后,次日坐轿头不晕。若是再婚妇女,这晚不能在娘家正屋过夜,实到外面的草寮或闲屋睡,从那里出门。

正喜之日,男称“加冠”,女为“出阁”。女方当日早起,洗脸梳妆。在此以前,女方都是打辫子,此日起开始“梳髻”,还插银针、玉谷之类装饰品,一改以往发型。梳妆时,每到那步,新人就哭那支歌,如《拔绒毛歌》、《搽头油歌》、《梳头歌》、《挑头发歌》、《插花歌》。梳妆完毕,有钱人家之女还要头戴凤冠遮以红纱巾,身穿风衣,脚着红面屐子鞋。所有这些都由婶嫂办理,新娘只是一味“哭歌”:缚裙时,哭《缚裙歌》;穿衣时,哭《穿衣歌》;扣钮时,哭《继钮歌》。

本县人习惯上午办喜庆,因此女方出门都在早上。至于何时起轿,看路程远近而定。出门时,又有这样的规矩:若是女方的大哥大姊还未结婚的,男方要剪“对裤”(两条裤)给女方大哥。新人跨出门槛时,大哥站在门口,抬高一边手让细妹过,意为不被细妹“骑”着,来日好“做世界”。大姊也在这时避开,并手拿一把伞遮着不望。前去上轿时,新娘由两个所谓“命好”的婶嫂牵扶,踩着铺席前去上轿。这时,新娘不能踩着泥,也不能回头望,一

边行,一边哭起《牵新娘上轿歌》。轿抬起时,女方兄弟(或亲人)分别于轿两旁,手抓轿杠,要来回“退轿”4次,才放轿夫上路。此时,新人坐在轿上,一边丢银线,一边哭《退轿歌》,歌意是摇钱摇财,退钱退银给外家,让父母兄弟今后发财。花轿抬行时,谁也不能在前面阻拦,习惯认为此日以新娘为大,谁若阻拦则对谁不利。红轿前去时,兄弟要随送一程,新娘也随即哭起《叹兄弟送轿歌》、《赠钱兄弟歌》、《辞别兄弟歌》、《叹陪嫁妹歌》和《叹轿夫歌》。与此同时,随去的一般都有送嫁婆和抬嫁妆的人,富者还有婢女随嫁,箱柜、被褥、蚊帐、衣服、梳妆用具批妆奁抬送男家。路上,过桥过河,新娘都往下丢钱;若与另一新娘相遇,则双方停轿,待新娘互相交换钱后再起行。

迎娶这方,待新娘一到家门口,先是新官(新郎)出来用肩头撞三下轿头,意是以免今后女人比男人强。接着让两个“命好”的妇女扶新娘下轿,牵扶到家里。此时,倘是弟弟先娶,哥姊还未完婚的,大哥要站在高处,大姊也要暂时避开。有的地方,当新娘进门时,新郎还要站在门边的凳头上,手持纸扇敲打两三下新娘头,以示男强女弱,日后不受老婆欺负,如果敲打不“狠”,就会被村中青年取笑,因而素有“新娘最怕跨门槛”的说法。新娘入门,有出现猛冲入厅跌倒在地或撞着墙壁的;有其被打破头颅,鲜血直流,吓惊四座的;也有聪明的新娘,先下手为强,踢倒凳头,使新郎跌倒。

拜堂时,新郎新娘序立,先拜祖宗、父母,行“四跪八叩树',后依次奉茶给父母。尊长、亲属、客人。完毕,新娘入房。房中布置崭新,”斗火通明。喜日晚上,村中邻舍、亲戚朋友“闹洞房”,主家分“新娘糖”,至深夜才结束。

婚后第三天,女家派人到男家探望(即送茶油或香油)。新娘一般在 10天至12天时回娘家,称为“睇头转”或“踏露草”。当天往返,不能过夜。以后(多在农田正月初)夫妻双双去外家,叫“回门”。回门时,男方备齐礼品送给女家的亲房,其亲房轮流请食,互送“红包”,一般逗留三四天。

民国期间也提倡“文明结婚”,男女双方对自己的婚事,稍有点自由择配权利,但只见于城镇的知识界,乡间农民甚少。结婚时,新郎穿西装,新娘戴罗巾穿旗袍,双方胸前佩戴红花。其仪式是邀请地方知名人士为证婚人,双方家长作主婚人,男女双方亲友1人作宾相。婚礼中,亲人来宾致词祝贺,证婚人发给结婚证书,礼毕设筵席招待宾客。

新中国建立后,旧时嫁娶习俗大都革除,新的婚姻风俗已形成。按照(婚姻法)规定,婚姻自主,废除了买卖婚姻。此后办婚事一般是经男女双方互相了解,建立感情后,到法定婚龄,在当地人民政府办理结婚登记手续,即为订婚,再择吉日完婚,婚礼也较简单。建国初期,举行婚礼时,双方委派秧歌队送迎。60~70年代,男方派自行车到女家迎接新娘和送嫁姊妹。80年代以后,婚事大操大办风气有所发展,有的男方派出汽车(多为城镇结婚的)到女家迎接,个别人甚至动用公家车辆迎亲。近年来“旅游结婚”、组织集体婚礼等新的婚礼形式逐步出现。

江西南昌结婚风俗

一、托媒

在一个家庭中,男孩到了二十岁左右,女孩到了十五岁左右,父母开始为儿女张罗婚事,托媒人牵红线,红线牵到男女不可见面,更谈不上互相了解,既使在民间时期也只能偷着看一眼。托媒时,先要给媒人预付部分报酬,叫做买鞋钱(意思是找人家需要跑路)。

后又要给媒人送礼,请他吃饭。媒人接下了买鞋钱,开始履约物色门当户对的对象,并参加整个婚姻过程,直到把新娘子送进洞房,才算完成任务,有句民谚说得好:“新人入洞房,媒人抛过墙”。也有个别人与媒人保持联系,这是夫妻好的。

也有夫妻不好的,相骂打架找媒人算帐。结婚后,要做谢媒酒并送上礼品表示感谢。民末清初谢媒有的给两担谷子,或者送上一套衣料,也有给二块光洋加一些礼物。那时说媒是一种职业,一般是女性,故称“媒婆”。媒婆能说会道,为了钱财,不管别人死活,两边说好话,说得“水都点得灯着”,俗话说得好:“骗得新娘子过了门,管你行不行。”

 

二、换帖

经媒婆说合,双方家长认可,便把女儿的生辰八字交给媒婆,媒婆交给男方的父母,男方请算命先生推算两人的八字合不合。所谓八字,根据旧历中的天干地支所示的出生年、月、日、时,用五行相克来推算双方的八字是合还是克,如果相克,这桩婚事免谈。

如果相合,双方父母将儿女的八字交换,这叫换帖,用红纸写好,放置于祖宗灵牌前的香炉底下,过了三天,全家平安无事,这才算换贴成功。如果三天之内各家出了一点事,送回庚贴,事情作罢。

换贴成功后,女方派亲属团到男方相亲,相亲时见物不见人,看房子,牧畜、田地,女方觉得男方家境可以,请媒婆出面讲彩礼,经过多次磨合,对彩礼达成一致后,择吉日“压鞋样”,男方将鞋样和“压样钱”请媒婆送到女方,在定好的日子里,女孩做好一双鞋回给男方。男方看到鞋后,知道女孩的针线手艺如何,并且表示满意,这才算婚事的确定。

 

四、择吉

婚事从换贴成功,到订婚、行聘、婚礼、迎娶拜堂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请星卜先生择吉进行,俗称拣日子。除了吉日外,南昌的老百姓还时兴每年的腊八结婚,据说这是乾隆下江南,来到南昌时正值腊月初八,演绎了一个吉祥如意的故事,从此,腊月初八成了一个吉日,一直延续到现在。

订婚:从婚事确定之后,男方择吉请“领东酒”,又叫订婚酒,酒席上,男方将已经商订好的聘金、金银首饰、三代全贴送到女方。女方又将自家的全贴交给男方。酒席完毕,男方还要请媒人将“龙凤贴”送到女方,婚事到此才算最后谈妥。

 

五、行聘

结婚前,男方向女方送聘礼,俗称过礼,又叫纳彩。聘礼有现洋、布匹、衣服、鱼、肉、面、饼等。家境好,鱼、肉、面、饼都要成百,俗称“百肉百面”。女方向男方送嫁妆,有衣柜、桌子、梳妆台、大小一套五只脚盆(象征五子登科)、马子桶,两根红拖棍(比喻好事成双)、棉被、衣服等日常用品。

有钱的父母连女儿的棺材都作为陪嫁送到男方。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疼爱女儿的父母,嫁妆比娶亲的花钱要更多,社会那些重男轻女的人把女儿说成是赔钱货。所以,有些穷人生下女儿,一方面养不起,二方面嫁不起,很小就送给别人做童养媳。

六、婚礼

结婚前一天,要举行婚礼,男的戴冠,女的头上戴妍,所以又称作冠妍礼。新郎先向天地、祖宗叩头,感谢他们的保佑,再向父母叩头,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再向同族长辈叩头,感谢他们的关心和教诲,然后,新郎的父母开门迎接宾客,儿子端坐专席,父母当众正席教子。

到下午四时左右,将花轿停放在堂屋中央,开始上花独,乐队奏乐,新郎再次向天地、祖宗、父母叩头,便开宴请客,酒席中大家唱贺郎歌,轮到谁不会唱,须得罚酒,贺郎歌的内容都与结婚有关,说得都是好话,图个吉利,也有些是逗乐搞热闹。如:一对花烛乐又乐,八个光头坐上桌,今日吃了花郎酒,明日剥了光头壳。

又如:一对花烛两边排,多谢亲友送礼来。一送喜帐朝上挂,二送花烛点起来,三送官烛满堂红,四送蹄花五斤重,五送金鸡新郎吃,六送一套脱帽衣,七送一根金丝带,八送一双缎子鞋,九送红字茶花饼,十送鲤鱼跳龙门。

一对鲜花鲜又鲜,一插插到豆干边,豆干本是豆子做,一粒豆子发千烟……女方的这一天,新娘要向父母和族长叩头,然后束发开脸,束发又叫及笄,就是将头发束到头顶心,做成髻子插上花。开脸,即用线把脸上的汗毛界掉。

从这天起新娘开始不吃饭,只吃一些线粉、肉丸、桂圆、莲子汤等。出嫁前新娘要哭嫁,表示对亲人之情难舍难分。母亲也要哭,唱哭嫁歌,如:“为娘教女几件事,头件事情记在心,扫地先扫婆房中,莫将灰尘碰婆身”。

哭嫁歌内容非常丰富,教女儿孝顺公婆,尊重长辈,勤俭治家,夫妻合睦等等。母亲哭得越悲越好,哭得时间越长越好,越哭越发,最长的哭嫁有48天之久。哭的时间是睡觉之前,天亮之前。

 

1、迎娶拜堂

这一天男方用花轿到女方迎亲。花轿分三等级:高级花轿装饰华丽,轿外四周是红色绫罗,上绣龙风呈祥,鸳鸯戏水,喜鹊闹梅,牡丹等图案,仪仗全副,执事、轿夫一律着装为红色礼服。中、下等级的花轿装饰简单,执事和轿夫不得穿礼服。

男方发轿前请两个老太太照轿,这两个老人,要夫妻双全,子顺孙满堂,有福有寿的老人,照轿的目的,检查轿子是否平稳,如果轿子向左斜,认为新娘将来会心向娘家,如果轿子向右斜,认为新娘将来会心向婆家,要求轿子不偏不斜。照轿完毕,轿门两边须贴上一幅对联,男方先贴上右联,到女方后,由女方对上左联,对联内容丰富,如:

男右联:娶来何妇添人添口又添丁

女左联:嫁得潘郎有田有米更有水

发轿时,迎亲队伍以灯龙为先导,而后是仪仗队、鼓吹手,花轿居中而行。媒人坐官轿或人力车随花轿而行。新郎在家等花轿回来。迎亲只这一天,新娘一早就要梳洗打扮,由长辈陪坐房中。

女方看到迎亲花轿来了,便赶紧关起大门,男方代表请求开门,女方代表乘机讲价钱,双方代表讨价还价,吵吵闹闹将到中午,女方代表是得寸进尺,最后还是不满意,然调后再由媒人出面调停,男方再补交各种礼品,女方方可让花轿进院子,这叫越吵越发,吵只是一种形式,决不会真的动肝火。

花轿进院后,女方派出两位福寿双全的老太太照轿,照轿时由新娘的母亲手持蘸上清油的纸捻对着花轿唱“照轿歌”:花轿来的早,童鞋就到老,花轿来的迟,夫妻又齐眉,花轿角上四盏灯,你到婆家发千烟。

母亲唱照轿歌是为女儿祝福。新娘穿戴很讲究,头戴风冠霞披,身穿绣花锦袍,换下童鞋,穿上红缎绣花鞋,由叔叔或兄弟抱上轿。新娘换下童鞋穿上新鞋后,双脚就不能沾地,沾了被认为带走了娘家的财气,新娘的父母坐在女儿的房内,用脚紧紧踩着一捆用红绸扎好的柴,因“柴”与“财”同音,娘家的财气女儿带不走了。

新娘临上轿前,母亲和姐妹们哭嫁哭到高潮,边哭边唱哭嫁歌,此起彼伏,越哭越发。吹鼓手奏乐,大红花轿上放上一只大红公鸡。动身时,有钱的人家朝天打三铳,贫穷人家放鞭炮送行。家人向花轿上抛茶叶和米,俗话说:茶叶子米一发,下次回来就是客。

一路吹吹打打,花轿终于到了婆家,受到众人的欢迎。此时,新郎上前掀开轿帘,把自己的银簪插到新娘头上,取下新娘头上的簪子插到自己头上,这叫“换簪”。如不换簪则将新娘手上的如意或头上的首饰放于怀中,这叫“相亲”。有人向花轿抛茶叶,称作“破煞”。

然后,花轿抬到喜堂,牵娘牵下新娘,新郎揭下红盖头,首先两人拜轿,向轿的四方作揖。在司仪的喝彩声中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新郎引新娘双双向宾客下拜,宾客受拜后要下赏钱。

拜毕,新人饮交杯酒,以盂盛饭加肉,向天一举,表示对父母的感谢,叫“孝敬饭”。此时,满堂开宴,新娘站在客厅的凳子上,看热闹的孩子们向新娘身上抛谷,以示新娘将来多生儿女。宴毕,客人故意把筷子丢在地上,新娘从凳子上下来捡起筷子,名曰:下橱。

2、坐床

新人进洞房,床上坐着五男二女,歌手唱“坐床彩词”,一边唱一边向床上抛红枣、花生、桂圆、瓜子之类食品,孩子们抢食,以示早生贵子,唱完彩词,给每个坐床的孩子分发一份礼品或给钱。

3、闹洞房

洞房之夜要闹洞房,闹得过火、粗野、越闹越发,闹得新娘开口笑为止。

七、三朝回门

结婚的第三日叫三朝,新郎新娘双双回岳父家,并要带礼品去,而岳父母则派亲人到路上去迎接,称女婿为“新客”,三朝回门又叫“过门”。岳父母要给新女婿下赏钱,办酒席,母女话别后情。

一对新人当天要返回婆家,不能留宿。直到来年正月,岳父母择吉迎接新姑爷,回到岳父家夫妻俩先要拜见父母,再拜宗庙、拜亲朋、长辈,亲朋们以礼相赠,这回小俩口可以多住几天,但夫妻不能同床。 

 

江西南昌结婚习俗之特殊婚姻:

童养媳:过去重男轻女,生了女孩送给别人做童养媳,收养童养媳的父母,如果有男孩想配则好,如果没有男孩尚要等待日后生男孩,这又叫望郎媳,不少童养媳从小受到养父母的歧视和虐待,到了成年,才和养父母的儿子完婚,可年龄相差很大,有的女比男的大五至十五岁之间。而结婚礼俗比较简单,在家拜堂,几桌酒便罢。这种婚姻多数不幸福。

招亲:女人丧夫,或者夫妻俩一生没生男孩,家境富有,则招女婿入赘,称做“撑门”,入赘者常受人歧视,所生子女随母姓。

改嫁:过去,人的思想封建观念严重,“男尊女卑”;“烈女不嫁二夫”,男子丧妻可以续弦,而女子丧夫,则终生守寡,俗称“守节”。寡妇精神痛苦,生活艰辛,受公婆虐待,还要避忌,视为“克夫”是个不吉利的人。

若是万一被逼改嫁,首先向亡夫烧纸、磕头,交还公婆的财礼,酬谢养育之恩。出嫁这天只能从后门出去。更为恶劣的是,一个姑娘订了婚,或者说了婆家,受了聘礼之后,未婚夫亡故,姑娘怎么办,过去有四种做法:

一个是在未婚夫重病其间举行婚礼,俗称“冲喜”,冲好了病则罢,如果死了,姑娘则一辈子守寡。林语堂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中就是这样的事,曾家的大少爷叫曾平亚,得伤寒,病入膏盲,曾家为儿子冲喜,让他与江西的表妹曼妮结婚,是晚喝完交杯酒,更一病呜呼,曼妮终身守寡。

二是未婚夫亡故之后,姑娘抱灵牌拜堂,终身守寡不嫁。清末南昌县松山刘家村,有个首户名叫刘官清,他在江西定南做官,他把小女儿刘亭子许配给表哥辜义生为妻,后义生的家境因父亲吃鸦片逐渐败落,亭子的母亲提出废了这门亲,以高价聘礼为由,拒辜义生于门外,表哥万般无奈,一气之下上吊自尽。

亭子姑娘伤心至极,腊月初八,天上飘着鹅毛大雪,亭子身穿孝衣,坐着白色的轿子,到辜家怀抱表哥的灵牌拜堂结婚,上门守寡,后人编成南昌文词道情名叫《辜家记》,在社会上广为流传。

三是南方的父母比较开明,儿子死了以后让女方退回聘礼,消除婚约。

四方面也有极个别的是男女双方有一定的感情基础,未婚夫突然亡故,经双方协商,聘礼可以不退,但女方须送两件东西到亡人;第一件送一条姑娘穿过的裤子,给亡人穿上;第二件是送一付挽联。

 

古代童养媳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古代童养媳的生活是怎样的?我奶奶就做过童养媳 我奶奶如今去世好几年了,她在世的时候曾多次和我说过她小时候被家人卖到别人家做童养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