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是哪个朝代的(曹雪芹是哪个皇帝在位)
曹雪芹是哪个朝代的
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是清代著名文学家,小说家。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后因家庭的衰败使曹雪芹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他在人生的最后几十年里,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十年创作了《红楼梦》并专心致志地做着修订工作,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八十回的稿子。
曹雪芹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文学创作。他创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也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伟大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红楼梦》小说以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批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二十世纪以来,学术界因《红楼梦》异常出色的艺术成就和丰富深刻的思想底蕴而产生了以《红楼梦》为研究对象的专门学问——红学。
曹雪芹是哪个皇帝在位
曹雪芹是哪个朝代的
曹雪芹是我国清代著名的小说家,因著作《红楼梦》而被我们熟知。曹雪芹其人在正史中并无传记,其事迹主要见于其友人的诗篇及书信往来中,而且《红楼梦》一书一向有“曹贾互证”一说,很多学者循着这条线发现了很多关于曹雪芹其人的线索,目前,我们对于曹雪芹这个人的资料基本完整,但依然有很多疑点没有得到证实。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说到曹雪芹,是清代人,毫无疑问,从目前其公认的生卒年表中可以看出,其生于1715年,死于1763年,生活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死的时候大约48岁左右。曹雪芹祖籍辽阳,生于南京,13岁时迁居北京,晚年生活在北京西郊,直至终老。
曹雪芹生活的年代是清朝的鼎盛时期,康雍乾三位皇帝也是清朝历史上最能干,最有作为的三位皇帝,那时候,国力雄厚,经济发达,市民文学大兴,这也为曹雪芹创作传播《红楼梦》奠定了基础。曹雪芹的家族虽然世受皇恩,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脱被抄家的命运,曹雪芹的童年生活还算衣食无忧,但自从被抄家,随家人迁居北京后,他的整个家族从此一蹶不振,自己于仕途也没了前途,虽然才能过人,但终无用武之地。中国自古就有“文章憎命达”一说,我们现在可以这么说,正是曹雪芹整个一生遭受了那么多的坎坷,才使他能身处其中,更清楚地了解那个时代下的社会病态,写出反映当时社会的作品。
曹雪芹身世
要说曹雪芹的身世,我们可以从曹家入满说起,因为曹家这段家谱是最明晰的,曹雪芹老来丧子,之后便死于贫病交加中,有无后人存世,至今众说纷纭,也没有确切定论。
曹雪芹画像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出兵占领辽阳,当时曹雪芹的太高祖曹世选、高祖曹振彦被俘,被编属于正白旗包衣中,变成了多尔衮的王府包衣,后因曹振彦战功卓著,入关后,曹振彦转型当了文官,当了山西吉州的“市长”,大同市“市长”等官职。
顺治皇帝时,曹家被编为了内务府包衣的编制,负责打理宫廷杂事,变成了皇帝的身边人,这个时候,曹雪芹爷爷的爸爸曹玺还当了皇帝内廷二等侍卫。后来,更因为曹玺的老婆当了康熙皇帝的奶妈,曹家更是受到皇帝的信任,康熙主政后,曹玺被派作江宁织造的要职,并允许其世袭。曹玺死后,其子曹寅继任江宁织造,但曹寅也早死,其子曹后来也当了江宁织造,但命运仿佛是捉弄了曹家,曹也活的不长,他死后,因曹寅无其他儿子,康熙皇帝体恤曹家,就从曹寅的侄子中过继了一个当儿子,他就是曹。我们现在文学史的定论是曹雪芹是曹之子,但也有说是曹遗腹子一说,尚无确切定论。曹当家的时候,曹家已经是一个空壳,时刻都有倾塌的危险,雍正时期,曹家还是没有逃过被抄家的命运,此时,曹雪芹正直少年十三四岁,不得不岁家族离开南京,搬往北京居住,直到晚年因病去世,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写了80回的《红楼梦》,也正是因为这部巨著,让我们今天都在一直研究他。
曹雪芹与高鹗
曹雪芹与高鹗并无直接关系,曹雪芹据考证死于1763年左右,48岁左右,而此时的高鹗是一个25岁左右的年轻小伙。据史实记载,高鹗年少多才,能写善画,但却一直和功名无缘,直到56岁时,才中进士,入朝为官,整个人生和曹雪芹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二人本无牵连,但最后却因为《红楼梦》而一直被后人在一起说起,更是当今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一个知识点。公认《红楼梦》前80回为曹雪芹所著,相传因当时传抄风气盛,导致小说全本遗失,高鹗后来从程伟元处得知其收集的《石头记》抄本,便抄来看,可能是深有感触,便起了续写的想法。这有一说,是乾隆和和让高鹗来续写的,因为曹雪芹死后,《红楼梦》在社会上名气非常大,一时洛阳纸贵,但每个人都不知道结局,乾隆皇帝也很喜欢这部小说,看高鹗高才,便让其续写,当然这可能只是后人附会之说。
反正现在,不管是中学课本还是大学文学史教材,全是一个口径,《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但只写了前80回,后四十回则是由高鹗和程伟元合写而成,很多学者也对此作了很多解读和考证,也是见仁见智。有人对后四十回大加批判,认为高鹗完全背离了曹雪芹的本意,原原本本的一个悲剧因为高鹗的结尾使小说的批判性减弱;但也有人觉得,高鹗还是基本遵循了曹书的基本旨意的,最终的结局也在接受范围之内。
人们都讲残缺之美,如断臂的维纳斯,正因为残缺才留给人们更多的想象空间,才会有更多的解读可能性,曹雪芹无疑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这部巨著,一直会传下去,一直会解读下去,这才是其价值所在。
曹雪芹与红楼梦
说起中国文学史,怎么都绕不开曹雪芹,当然说起曹雪芹,我们都会想到《红楼梦》,曹雪芹流传至今只有这么一部作品,而且还没写完,但正是这样一部未写完的作品,却成了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并有“百科全书”之称。
大观园插画
说曹雪芹与红楼梦,我们首先会想到曹雪芹到底是不是《红楼梦》的作者,仔细考究,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因为曹雪芹其人到底存在不存在,还没有确切的证据,况且根据书中所写内容,很多人认为是曹雪芹父亲曹假借曹雪芹的名字所写,目的就是为了避免问罪。还有人说《红楼梦》是清初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所写,证据同样是书中所写内容与纳兰的经历颇为相似,不管怎样,这是个学术问题,目前,我们还是供认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
其次,说到曹雪芹与《红楼梦》,我们会问《红楼梦》里的内容到底是不是曹雪芹的生活写照,书中的人物是不是都在现实生活中有对应的对象,比如,贾宝玉是不是曹雪芹本人?贾家到底是不是就是曹家红学界也普遍有一种说法,叫“曹贾互证”,也就是持此种观点,但我们从曹雪芹的生活经历和《红楼梦》的内容来看,的确能够发现真实生活的影子,我们可以说,这是曹雪芹就现实生活的艺术加工,这样说,并不影响我们欣赏作品,反而更能理解作者的处境,看的更深刻。
曹雪芹怎么死的
曹雪芹是我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其著作《红楼梦》更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无可替代的一部著作,然而,伟大如此,我们却对其知之甚少。曹雪芹对于我们而言仿佛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天天读其作品,看其作品改编影视剧,却无法解开他留给我们的一个个谜团,关于其死因,正是其中之一。
连环画《曹雪芹之死》
现在普遍的说法是曹雪芹晚年时,幼子因感染“天花”无药可治而夭折,曹雪芹过度悲伤而染病,加上家里贫困,无钱买药,最终在寒冷的冬天病故。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从脂砚斋批的甲戌本第一回的眉批中可略知一二,其中写道:“壬午除夕,书未成,芹泪尽而逝。”说明曹雪芹死年为壬午年,而当时《红楼梦》一书尚未完成,曹雪芹泪尽而死。什么事情能够引发曹雪芹如此大的悲伤呢?是夭折的幼子,还是写书过程中勾起的伤心往事呢?但从我们普遍的说法来看,应该是二者皆有的。幼子早夭加上写书过程中的伤心过往,敏感的曹雪芹有可能都是在泪眼婆娑中提笔的,但悲伤过度到底能不能使人丧命,我们不得而知。
曹雪芹有两个交往甚密的朋友,一个是敦敏,一个是敦诚,二人与曹雪芹经常有书信往来,二人每次提到曹雪芹时,都说到曹雪芹的一个嗜好,那就是爱喝酒,但这一点是不是曹雪芹真正的死因,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无疑喝酒也是使曹雪芹身体恶化的原因之一。
红楼梦说的是哪个朝代
《红楼梦》是虚构的年代,没有历史背景,也没有时间的约束。在《红楼梦》小说中曾写到“无朝代可考”,《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等,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通行本共120回,一般认为前80回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40回作者为无名氏,整理者为程伟元、高鹗。
小说以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富贵公子贾宝玉为视角,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
小说描绘了一些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可以说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
《红楼梦》赏析:
《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它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
小说的巨大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红楼梦的真相太可怕了
《红楼梦》让人害怕原因:
一是人类共同的“恐惧”,其中有一部分甚至也是动物所共有的。比如对黑暗、疾病、死亡、地震、火山、海啸等灾变;对未知事物,比如对现代科技无法企及的部分;对命运的无常;对鬼怪幽灵、对超自然现象;对无法逃避的宿命和魔咒;对末世审判,对灵魂无所皈依,对只有现世而无永恒。
这些往往是存在于人类之中的普遍情状,只是因为不同族群的文化差别,显示出来的程度不同而已。例如基督教国家对“末日审判”、对人的灵魂去处想得会更多,这方面的忧惧也就更多。
二是特定国家民族和群体的“恐惧”,例如中东一些战乱频发的地方、一些常常发生饥饿与恐怖活动的地区,他们会有格外担心和惧怕的事物。
比如在东方的某些“人情社会”中,人们日常生活中因为人脉经营不足、因为维持这种关系以对应生存的忧虑,以至于带来的特殊的害怕和畏惧心理,在其他地区和族群身上就会淡弱一点。
思想内容:
《红楼梦》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特征。它所描写的不是“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恋爱和婚姻悲剧。
小说的巨大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剧,而是以这个恋爱、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
其中又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及其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对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和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作了有力的批判,使读者预感到它必然要走向覆灭的命运。同时小说还通过对贵族叛逆者的歌颂,表达了新的朦胧的理想。
红楼梦为什么是禁书啊
《红楼梦》之所以会成为清廷的“禁书”,最主要的一点原因是《红楼梦》最本质的内容就是捕捉到了封建末世的那种浊世气息,批判了封建时期贵族们道德沦丧,谴责了当时的封建思想,也为当时反抗封建的每个“勇士”送上赞颂。而纵观清朝,也是到处充斥着那种官僚气息,各种封建迷信。所以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这本书被禁,也不足为奇。
所谓“禁书",也就是有”诲*“的嫌疑,也或许是触犯了当时的政治禁忌或道德,《红楼梦》被禁也有一点是因为其书的内容里面有涉及情,爱。当然不是那种被世人认可的情,爱。贾宝玉被称为“天下古今第一*人”,所以这个“*”是惹人众议的。也有人说,*书中属《红楼梦》最优先,书中虽不提“*”字,可其中描绘的痴男痴女的爱情本性,无不体现出当时的情景多不宜。
《红楼梦》成书是在清朝,当时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恰存在一个对文字不利的事情,就是像“明史案”这种文字狱。清朝统治者对文字的在意程度很高,也特别敏感。为了顾及自己王国的好名誉好政治,就对一些文字进行抨击和打压,使那些读书写书的人惶恐,作为当时流传甚广的《红楼梦》来说,更是难以脱逃。
《红楼梦》作者因当时封建统治,家中没落,写此书也有自己的情绪在内,抒发心中苦楚。清朝统治者敏感的脾性自然就暴露出来,继而对该书严重地封杀与抨击。
交趾怀古
清代:曹雪芹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注释
(1)交趾:公元前三世纪末,南越赵佗侵占瓯貉后所置的郡。前111年,西汉并南越后交趾受汉统治。40年,当地雒民在征侧、征贰领导下起而反抗汉朝统治,遭马援。三世纪以后辖境逐渐缩小。589年废。
(2)“铜铸”句:金镛,铜铸成的大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曾收兵器铸金钟和铜人。这里借指马援建立了战功。“铜铸金镛”,《红楼梦》程高本改作“铜柱金城”以切合“交趾”之题,但从寓意来说不能改,故仍以脂砚斋版本为准。程高本改文所依据的史实是:铜柱,东汉光武帝时,交趾郡女子征侧、征贰姊妺为反抗汉官吏苏定的暴虐,起而反抗,得到九真、日南、合浦等郡越人、俚人的群起响应,攻克六十五城,自立为王。42年(建武十八年),刘秀派遣马援率汉兵八千人合交趾兵共二万余人前往,击败了起义军,征氏姊妺在作战中壮烈牺牲。马援便在交趾立两根铜柱为标志,作为汉朝的边界。金城,前81年(西汉始元六年)所置郡名,辖境相当于今甘肃西南、青海东部一带。郡之西南为我国少数民族羌族所居。汉光武帝时,羌兵反汉人金城,35年(建武十一年),马援率军击破羌兵,把七千羌人迁徙到三辅。振纪纲,所谓振兴国家力量,整顿法纪王纲。
(3)海外:古代泛称汉政权统治区域之外的四邻为海外。戎羌:羌族又称西戎。
(4)马援:(前14-49)汉将,字文渊,大畜牧主出身,王莽执政末期为汉中太守,后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继归东汉光武帝刘秀,参加攻灭隗嚣、平定凉州的战争。曾于金城击败先零羌兵,交趾起义。封伏波将军、新息侯。后进击西南武陵少数民族时病死军中。
(5)“铁笛”句:这是连着上一句说的,意思是论劳苦功高当数马援,有笛曲可征其事迹,用不着去说汉初的张良。有谓张良曾吹笛作楚声,乱项羽军心于垓下,这其实是好事者的附会。马援了交趾后,闻刘尚进击武陵五溪西南夷军败安没,向刘秀请战。刘秀怜其老,马援说自己尚能披甲上马,并当场试骑。刘秀称赞说“矍铄哉,是翁也!”(“精神真好啊,这老头子!”)结果他在南征途中病死,留存其诗《武溪深行》一首,写武溪毒,征途艰险,“铁笛”所吹之曲即指此。崔豹《古今注》:“《武溪深》,马援南征时作。门生爰寄生善笛,援作歌以和之。”子房,汉初张良的字。张良为刘邦建立统一的汉帝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刘邦曾称赞他说:“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所以举以比马援。
赏析
薛宝琴对自己幼年经历的夸耀和这些怀古诗的总的情调比较低沉是一致的,都曲折地反映出她原先的家庭已经每况愈下了,否则她不会前来投靠贾府。不过,她眼前所过的总还是贵族**的奢华生活,她真正悲哀的日子将随着四大家族的没落而到来,那时候她还会再一次走得远远的,而且将以十分感伤的心情来回忆大观园的生活。
这首《怀古绝句·交趾怀古》在小说中的寓意实际上是说贾元春的。头四个字,《红楼梦》脂砚斋版本一律作“铜铸金镛”,这肯定是原文。后人为切合“交趾”、“马援”,改成“铜柱金城”,这样改,以史实说是改对了,从寓意说是改错了,因为作者用“金镛”是为了隐指宫闱。汉代张衡《东京赋》中有“宫悬金镛”的句子;南朝齐武帝则置金钟于景阳宫,令宫人闻钟声而起来梳妆。要宫妃黎明即起,就是为了“振纪纲”。总之,首句与贾元春“册子”中所说的“榴花开处照宫闱”用意相同。“声传海外”句与她所作灯谜中说爆竹如雷,震得人恐妖魔惧一样,都比喻贾元春进封贵妃时的煊赫声势。马援正受皇帝的恩遇而忽然病死于远征途中,这也可以说是“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望家乡,路远山高”。但由于贾元春之死详情莫知,诗末句的隐义也就难以索解了。
《怀古绝句》不是真正的咏史诗,也不是纯粹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制的春灯谜。它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某些鉴赏,并不一定代表作者或小说人物的历史观。
怀古绝句·梅花观怀古
曹雪芹
系列:咏史怀古诗大全
怀古绝句·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蝉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注释
(1)梅花观:明代汤显祖戏曲《牡丹亭》中写杜丽娘抑郁成疾,死葬梅花观后面梅树之下,柳梦梅旅居该观,与杜丽娘鬼魂相聚,并受托将她躯体救活。后来二人结为夫妻。
(2)「不在」句:杜丽娘死前曾自画肖像,并在画上题诗一首:「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末句中隐柳梦梅名字。
(3)个中:此中。拾画婵娟:指柳梦梅在观中拾得杜丽娘的自画像。婵娟,美好的样子,多形容女子。
(4)「团圆」二句:不要去回想春香来到而得团圆的情景,自别离以来,西风又起,又过去一年了。春香,杜丽娘的婢女。剧中柳梦梅在外怀念杜丽娘,有「砧声又报一年秋」等语。
赏析
《怀古绝句》是《红楼梦》中薛宝琴所作,共有十首,《怀古绝句·梅花观怀古》就是其中之一。薛宝琴常夸自己从小跟随父亲行商,足迹广,见闻多,这是可信的,但十首诗中所写的地方却并不都是她所亲历过的。薛宝琴对自己幼年经历的夸耀和这些怀古诗的总的情调比较低沉是一致的,都曲折地反映出她原先的家庭已经每况愈下了,否则她不会前来投靠贾府。不过,她写诗时所过的总还是贵族**的奢华生活,她真正悲哀的日子将随着四大家族的没落而到来,那时候她还会再一次走得远远的,而且将以十分感伤的心情来回忆大观园的生活。
这首《怀古绝句·梅花观怀古》在小说中的寓意实际上是说林黛玉的。杜丽娘受传统礼教约束,婚姻不自由,抑郁而死,在这一点上与林黛玉很像。小说中林黛玉还常常有意无意地引用杜丽娘的唱词,可见两心是相通的。但「画蝉娟」在这里却是脂砚斋评语所说的「画中爱宠」的意思,亦即成了「镜中花」、「水中月」的意思,说贾宝玉的愿望终于成了「画饼」。林黛玉不能像杜丽娘那样死而复生,所以诗的第三句用否定语气说不能「团圆」。林黛玉死于何时,脂砚斋评语虽无明文,但《葬花吟》中已经作过「谶语」:「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同时,春天又是贾宝玉、林黛玉曾经以为可以实现美好理想的时节,所谓「三月香巢初垒成」就是这个意思。但后来「人去梁空巢已倾」,理想全破灭了。所以「团圆莫忆春香到」句还可能包含这些双关意在。脂砚斋评语还说后来潇湘馆「落叶萧萧,寒烟漠漠」,如果这是贾宝玉「对境悼颦儿」时所见的景象,那就恰好与诗的末句相符合了。
《怀古绝句》不是真正的咏史诗,也不是纯粹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制的春灯谜。它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某些鉴赏,并不一定代表作者或小说人物的历史观。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对月寓怀》;
作者清·曹雪芹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这首《对月寓怀》是清代诗人、作家曹雪芹的一首诗,这首寓怀七绝,进一步揭示了贾雨村,这个野心勃勃的政客的内心世界,贾雨村本是诗书仕宦之族,只因家势败落,才浇魄潦倒,但他不甘心久居人下,仍然以追求功名利禄为一生的奋斗目标;
我们一起来看这一句,天下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一句的字面意思是大家都在仰头望明月,其实是赤裸裸地暴露了贾雨村的政治野心,他穷愁潦倒,终然寄居在葫芦庙里,但日夜都在盼望飞黄腾达的好时机,浑身散发着升官发财的臭气,贾雨村后来靠钻营贾家的门路,依仗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权势,官运亨通,很快便爬上了兵部尚书的宝座;
他又运用封建官府的行政司法权力,反转过来,为四大家族效劳,也就是诗中所说的满把清光护玉栏,实则是贪赃枉法,欺压百姓,草菅人命,成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一条恶狗;
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好的,以上就是本期关于《对月寓怀》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的格律限制较少。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经典的怀古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苏台览古》
唐·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2、《越中览古》
唐·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3、《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5、《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6、《台城》
唐·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7、《江南》
唐·杜牧
车书混一业无穷,井邑山川今古同。
戊辰年向金陵过,惆怅闲吟忆庾公。
8、《君山》
唐·刘禹锡
属车八十一,此地阻长风。
千载威灵尽,赭山寒水中。
9、《 春草官 》
唐·刘长卿
君王不可见,芳草旧宫春。
犹带罗裙色,青青向楚人。
10、《易水》
唐·马戴
荆卿西去不复返,易水东流无尽期。
落日萧条蓟城北,黄沙白草任风吹。
11、《姑苏台》
唐·陈羽
忆昔吴王争霸日,歌钟满地上高台。
三千宫女看花处,人尽台崩花自开。
12、《景阳台》
宋·徐铉
后主忘家不悔,江南异代长春。
今日景阳台上,闲人何用伤神。
13、《阊门》
唐·韦应物
独鸟下高树,遥知吴苑园。
凄凉千古事,日暮倚阊门。
14、《吴宫》
唐·陆龟蒙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15、《桃叶渡怀古》
清·曹雪芹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
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16、《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在曹雪芹从事创作的年代,虽然中国文学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悠久传统,但在小说创作上似乎还没有提供足以产生象《红楼梦》这样高度成熟作品的艺术经验。是的,在《红楼梦》以前已经出现了《水浒》、《三国》、《西游》这样的杰作,但这些作品无论在艺术风格上、在反映生活的方式上都和《红楼梦》不同。显然,志在“不借此套”[1]的曹雪芹,必须从事艺术上的开辟和创造,才能把他寄寓了无限感慨的“一番梦幻”,以长篇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
“自从《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2]。鲁迅先生的这句话,确是说出了《红楼梦》的独步千古之处。首先使我们看到的是。它以那样细密精工而又深沉阔大的现实主义笔力,对封建社会、特别是贵族统治阶级作了擘肌分理的艺术剖视,并从而展示出这个阶级及其所寄生的封建社会不能不走向衰亡的命运。《红楼梦》,这是一部对封建社会感到绝望和悲愤的书,它的伟大价值首先是表现在思想的、社会的意义上,这自然是毋需多说的。但是,不能不看到:如果曹雪芹缺乏极高的艺术表现能力,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就不可能这样有力、这样动人地发挥出来。
一个作品,思想性当然是第一重要,但第一并不等于唯一。艺术性也是一个作品不可缺少的要素。否则,文艺之所以是文艺就失去存在的特点。真正杰出的作品,总是把高度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如果忽略了艺术的提高,不仅“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而且还可能因为艺术表现的谫陋而损害到思想内容的表达。毛泽东同志早就指出:“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3]
因此,在提高思想性的前提下,同时注意艺术性的提高,这也是一个作家的当然职责。曹雪芹正是在这方面同样显示出作为一个艺术大师的卓越成就。他不但把中国古典小说的创作艺术发展到最高峰,而且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贡献.
(二)
文学史告诉我们:精湛的艺术,总是来自辛勤的创作劳动,并不依靠作家的天赋。
为曹雪芹所欣赏的唐代诗人李贺[4],曾以二十七岁的短促生命,在文学史上留下优异的成绩,这可算是一位天才人物了,可是他母亲责怪他写诗“要呕出心乃已”的故事,每为人所乐道;诗人自己也说。“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5]。可见,李贺也是从艰苦的创作实践中磨练出来的。
较之李贺,曹雪芹在创作上所付出的劳动无疑要艰巨得多。他在《红楼梦》一开始就告诉读者:“曾在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又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然而,这部用“血”凝成的书,读起来却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全不觉得它是在呕心镂骨的“辛苦”中产生出来的。是的,真正成熟的艺术,应当是得之艰辛,出之舒徐,它不但给读者以思想营养,而且还给读者以艺术享受。
《红楼梦》正是在令人惊叹的程度上,达到了如上所说的艺术境界。这部作品写了那么多的社会生活现象,从封建社会上层的皇亲国戚、王府官衙,到市井商户、小巷寒门、寺庙妓院,一直伸展到村野农家……出现在书中的各色人物,据统计有四百数十人之多[6]。把这么多的人和事安排在一部小说里,不难想象作家曾经费了多少惨淡经营!所谓“字字皆血”,诚非虚语。
然而,那许多大大小小、彼此交织在一起的生活画面在《红楼梦》里展开时,却是显得那样地层见叠出,而又从容自如。读着这部作品,完全不需要为它的繁多的头绪而费心思忆,只需愉快地跟着作者的笔触,有如坐在一只随风飘去的船上,看着那些山、水、云、树……互相连结而又变态多姿地交映而过。一切,是显得那样天造地设,自然浑成。生活,在《红楼梦》中的“再现”,好象并没有经过作家辛苦的提炼和精心的刻划,只不过是按照它原有的样子,任其自然地流泻到纸上,就象一幅天长地阔的自然风光,不加修饰地呈现在窗子面前一样。它是有界限的,然而又是那样的没有界限!
这种妙夺天工而又不露人巧地反映生活的本领,是《红楼梦》艺术上的一大特色,也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罕见贡献。
正是由于这个特色,使我们在《红楼梦》里几乎看不见虚构和夸张[7],好象一切都是“追踪蹑迹”地照实摹写下来的。实际上,艺术总是离不开虚构和夸张,没有虚构和夸张就没有艺术。刘勰曾说:“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8]。问题是“夸饰”不能任意为之,必须合乎生活的逻辑。“饰穷其要”的夸张,不仅不排斥作品的真实性,而是更加有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
由于《红楼梦》是以所谓“亲睹亲闻”的生活经验作为创作的基础,而又经过艺术上的反复锤炼,所以它能把夸张,虚构这些为创作所不可缺少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天衣无缝的境地,以致只见它的自然逼真,而不见人工斧凿之痕。
象《红楼梦》这样自然逼真到去尽夸饰的作品,在中外文学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现象。譬如《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艺术上也是有其不可忽视的成就;但它常常是采取特异的行动和令人惊奇的情节来加强故事性或刻划人物。夸张,成为它的一个主要艺术手法,即使在许多细节描写上,也莫不如此。如关羽使的那把重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不仅于史无据,事实上这样重的刀并不适于作战,违背了古代兵器所要求的锋利轻便。汉代兵书《太公六韬》上规定最重的刀也才八斤,至于明人茅元仪所著的《武备志》,更说这种刀只不过是供仪仗之用。但是,《三国演义》的作者通过艺术上的夸张,不仅大大地加重了关羽的刀,同时也生动地渲染出关羽的勇武绝伦的性格。夸张在这里起到了它一定的艺术效果。然而,夸张的手法,如果运用不当或过度,又容易使读者产生可观而不可信的副作用。《三国演义》就不免这样的缺点,即如对关羽的描写就有些近于神化。至于《三国志平话》中张飞的一声怒吼,便使“桥梁皆断”,其描写虽很惊人,但却更加使人感到那不过是“小说家言”了。
而《红楼梦》却绝少令人产生“小说家言”的感觉。相反地,它却使一些“红学家”以为那是一部“实录自传”,甚至是一部真人真事、按年按月的记录。在这里倒是提出一个引人思索的问题。为什么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一部小说象《红楼梦》那样地引起人们的“考据癖”呢
这生动地说明了《红楼梦》的一大特色一一真。它真到使人忘记那是一部小说的程度。虽然,作者在书中一开始就声明那不过是“假语村言”,可是那些“假语村言”竟好象比生活本身还要真实、还要有迹可寻。它不仅经得住细细咀嚼,反复推敲,而且当推敲得愈深愈细的时候,就愈是感到合乎“事体情理”[9];无论是人物的活动或情节的发展,都有宦可以经得起深究的生活根据,都是所谓“不敢稍加穿凿”地写下来的。仿佛一切都已经在生活中安排好了,作家只不过是随手拈来,照实地记录下来。无怪,“红学家”们在这种极为严密的现实主义笔力底下感到眩惑了,以至大费苦心地去寻访故址、调查事实,有意无意地尽力想取消这部小说在文学上的价值,而使之成为一部家谱式的私家故实,或是历史上某一真人真事的影射。
其实,《红楼梦》虽然来自他所“亲睹亲闻”的现实生活,也完全有可能采取了某个生活原型!但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这中间还有一段艰难的过程,这段过程不是速记员所能完成,而是需要艺术家的提炼、加工和创造。
总之,表现的真实自然,象生活本身那样的真实自然,这是《红楼梦》艺术上的大特色、大成就。
但必须指出:这里所说的自然,绝非自然主义的“自”,而是大匠运斤,斧凿无痕的自然。这种艺术造诣,是千锤百炼到出神入化的结果。前人曾说:“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10],这正是在《红楼梦》中常遇到的境界在中外文学史上似乎还很少几个作家可以达到这种境界。
(三)
与自然逼真、天然无饰的艺术特点相联系,《红楼梦》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还表现在它的整个布局和艺术结构上。
中国古典小说一般都是单线式的结构,人物、故事大都是沿着一条线索向前发展。另外还有一种结构:先以某人某事为中心展开情节故事,等此人此事告一结束,再接着另写一人一事,这实际上也是一条线地向前发展,只不过象接力赛跑似的分成几段罢了。这种单线式的结构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艺术手法。外国很多文学名著也常用此法。它的优点是。单纯流畅,不蔓不枝,缺点是容易显得单薄,缺乏层次,不能同时展现出生活的广阔性和多面性。
《红楼梦》在艺术上是采取的多线结构。它以贾宝玉作为全书的主人公(此书原名《石头记》即据此而来),并以主人公的爱情婚姻悲剧作为贯串全书的情节故事。但是,整个小说并不是仅仅沿着这条线索发展;还描写了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四大家族的衰亡过程,其中又集中描写荣国府。不妨说,这也是贯串全书的一条线索。它与前一条线索互成经纬地交织在《红楼梦》里。从主人公的爱情婚姻悲剧来看,关于荣国府的各种描写,成为产生这一人物及其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从荣国府这一方面来看,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又是发生在这个贵族家庭中的许多事件中的一件。当然,这是作者所着重描写的一件,与其他事件自有轻重主次之分。
除了以上所说的以外,《红楼梦》还交织着其它许多各有起讫、自成一面、但又无不和整体交相联系的人物和事件。如甄士隐的穷衰潦落,尤三姐的爱情悲剧,贾雨村的宦海浮沉,等等,等等。曹雪芹就是把这许多千头万绪的生活场面一齐抓在手里,然后此起彼伏而又主次分明地展现了一幅气象万千、变态多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生活图卷。
他时而把读者带到潇湘馆里,听到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绵绵情话,又时而把读者带进小市民的社会层里,看到开药铺的卜世仁和外甥贾芸虚与委蛇的势利嘴脸;又如这里正在唱戏摆酒,为凤姐庆祝生辰,而在荒郊外,“遍体纯素”的贾宝玉却在那里“撮土为香”,悲悼金钏儿的死亡。又如玫瑰露失窃的事件未过,又发现了茯苓霜私赃,晴雯刚刚抱屈死去,迎春又碰到了“中山狼”,而在那边的梨香院里,薛家新过门的媳妇正闹得家翻宅乱。……
在《红楼梦》中。数百个人物的频繁活动以及他(她)们的音容笑貌、矛盾纠葛,就是这样彼此交织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有如登高纵目,只见万景千象呈于眼底,令人感到远山近水,目不暇给;然而又莫不蹊径相通、主峰时隐时现地连成浑然一体。
曹雪芹如此多面地、立体式地把各种生活场面同时展现出来的表现艺术,其实不仅是一个艺术结构问题,也是一个有关生活本身的美学问题。本来,现实生活就象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所表现的那样,是一个百面贯通、交相连结的整体。因此,作家在书中并不是沿着一个侧面,一条线路把我们带进他所描写的封建世界,更不是把一张张片断的生活图画拿给我们看,作家使我们看到的,乃是一个纵横交错、万象纷呈的生活整体。在那千头万绪、参差错综的生活事件后面,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和连贯的筋络。正是所谓:“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而每一个生活面与另一个生活面之间,又无不呈现着多种多样的联系和意义。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那些展现在《红楼梦》中的生活就象雕塑似的,我们仿佛可以环绕着它进行多种角度的观察,并且获得多种的、然而又是统一的形象意义。譬如元春归省,贾府所举行的那一场大庆祝,从一个方面来看,它确是所谓“鲜花着锦的大喜事”;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又是“骨肉分离,终无意趣”的真悲哀。又如刘姥姥游大观园,从一个方面来看,是贾府的太太,奶奶们把这个老农妇当作消闲破闷的工具戏弄了一番,但是换一面来看,又何尝不是“世情上经历过的”刘姥姥,把贾府的太太、奶奶们逗趣了一番。
曹雪芹,这是一个善于把生活的多面性、整体性以及它的内在联系性表现出来的艺术大家。而这,也正是《红楼梦》在艺术表现上的又一大特色、大成就。
曹雪芹这种把森罗万象的生活一齐拥抱在手里,同时展开,相互显现,而又丝毫不见散乱的本领,是非常惊人的.毋怪戚蓼生曾这样感叹道:
吾闻绛树两歌,一声在喉,一声在鼻,黄华二牍,左腕能楷,右腕能草。神乎技矣!吾未之见也。今则两歌而不分乎喉鼻,二牍而无区乎左右,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此万万所不能有之事,不可得之奇,而竟得之《石头记》一书,嘻!异矣。[11]
其实,《红楼梦》又岂止两歌二牍它所具有的那种注彼写此、目送手挥的表现艺术,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很少有几个作家可以和他相比。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虽然广阔地反映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形形色色,但它毕竟还是由许多各自独立的中,长篇小说组成,而每一部作品所描写的人物故事也显得比较单纯。至于出现在《红楼梦》以前的几部中国长篇小说名著,也都在艺术结构上存在着缺点。如《水浒》就是一个人物故事和另一个人物故事的连接,而且许多人物往往不能始终一贯地保持着饱满的形象,如在前面写得那么生气淋漓的林冲、武松,后来便显得形象淡薄了。另一部长篇《儒林外史》,在艺术结构上的缺点更为明显,它象是许多短篇小说的集成;正象鲁迅先生所说:“虽云长篇,实同短制”[12]。至于人物更是前后缺乏照应。显然,《红楼梦》完全没有上面所说的那些缺点。它首尾相连,百面贯通,不但人物形象愈写愈活,而且全书浑然一体,几乎没有甚么可以从书中单独抽取出来面不损伤周围筋络的故事。
在曹雪芹的笔下,许多故事或情节都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复杂组成部分而互相交错地存在着。同时,那些故事情节或人物形象又在继续不断地扩展、丰富、深化,并向一个总的方向运行,直到完成一部体大思精的《红楼梦》。
曹雪芹不是砍倒一座森林,去塑造一件精美雕刻的艺术家,而是运用千条万条彩线,去编织一幅五光十色的巨锦。
因此,我们如果把一些情节、章节单独地从书中抽取出来,便要象一支折断的经纬,将会感到它的失去联络、失去协调以致失去它的审美价值。唐代的一位诗人曾说,‘恒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正是这样,《红楼梦》的艺术美并不在于-眉一眼,而是举体浑脱、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毋怪前人曾说:《聊斋》是散段,百学之或可肖其一,《红楼梦》是整章,则无从学步。”
曹寅的画像 今人编造的曹雪芹家世表 据说这是曹寅的信札 1696年曹寅给康熙皇帝的奏章 王铎评《红楼梦》之八:曹雪芹为何否认自己的祖父叫曹寅? 看官,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前提,即《红楼梦》的原作者是吴玉峰,而不是曹雪芹。曹雪芹只是一个后来的「 ”增删者”,或者叫「 ”编辑家”。现在我们在这一前提下进行论述,你就心里明白了,也亮堂了。 按照清代的大学者袁枚和现代学问家胡适的说法,曹雪芹的家世是这样的: 雪芹名沾,字芹溪,一字芹圃,正白旗汉军。祖寅,字子清,号楝亭,康熙中为江宁织造。清世祖南巡时,五次以织造署为行宫,后四次皆寅在。然颇嗜风雅,尝刻古书十余种,为时所称;亦能文,所著有《楝亭诗钞》五卷《词钞》一卷(《四库书目》),传奇二种(《在园杂志》)。寅子頫,即雪芹父,亦为江宁织造,故雪芹生于南京。时盖康熙末。雍正六年,頫卸任,雪芹亦归北京,时约十岁。然不知何因,是后曹氏似遭巨变,家顿落,雪芹至中年,乃至贫成西郊,啜饘粥,但犹傲兀,时复纵酒赋诗,而作《石头记》盖亦此际。 以上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引述《胡适文选》中的话。 照这种说法,曹雪芹的爷爷就是江宁织造曹寅了,板上钉钉了。可是,偏偏这曹雪芹先生并不买账,也不认账,他根本就不承认曹寅是他的爷爷。下面,我们看曹雪芹是怎么做的。 古人讲究避讳,避「 ”祖宗讳”这是绝绝对对的。当然,有这么大学问的曹雪芹,也不例外。请看他在《红楼梦》中是怎么做的—— 例如第十回中,就有「 ”寅卯问必自汗,如坐舟中”的句子。这里,曹雪芹根本没有避讳祖父曹寅的一个「 ”寅”字。我们再看第十四回,这里说的是凤姐协助宁国府办丧事,道:「 ”至寅正,平儿便请起来梳妆。”到第六十九回,有人对贾琏说,刚死的尤二姐「 ”明日寅时入殓大吉。”看看,这里不但不避讳,还称什么「 ”寅时……大吉”。呵呵,这也太奇怪了。书中一连写出了好几个「 ”寅”字,曹雪芹都没有避讳,这是为什么?是他故意在拿自己的祖宗开玩笑吗?我想,肯定不是。 那么,回答只有一个,即曹雪芹根本就不知道他的祖父叫曹寅。这是袁枚和胡适硬给曹雪芹摁上的什么「 ”家谱”。如果他知道自己的祖父叫曹寅,他在「 ”增删五次”《红楼梦》的时候,改改时辰不就行了,不是在写小说吗?这还费什么事?! 所以,关于曹雪芹与江宁织造曹寅的故事,完全是在望风捕影。试问,古代叫曹雪芹的,重名的,多得货了。你能都往曹寅家里摁吗?摁上一千人,他能管饭吗? 那位看官说了,曹雪芹是曹寅的孙子,这是千真万确的,是很多「 ”红学大家”说的。 呵呵,既然这样,人家曹雪芹为什么不信?或者,他怎么不知道他的爷爷叫「 ”曹寅”呢?是千红一哭呢?还是万红同悲?! 因此,研究《红楼梦》不能仅仅听谁说。如果说的不对,不靠谱,不尊重历史,就是天老爷说的,也不行!
广陵怀古
曹雪芹
系列:含有地名的古诗词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
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出纷纷口舌多。
注释
(1)广陵:古郡、县名。广陵郡,隋代先称扬州,又改为江都郡,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巿。605年(大业元年)三月,隋炀帝(杨广)调动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挖通济渠,自长安直通江都。河渠两岸堤上种植杨柳,称之为隋堤。又沿渠造离宫四十余所,江都宫尤为华丽。同年仲秋,杨广率萧皇后以下嫔妃、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侍从等一、二十万人大举出游江都,水上龙舟楼船相衔二百余里,挽船壮丁八万余人,两岸骑兵护送,旌旗如林,穷极侈靡,耗尽国力,所过之处百姓遭殃。
(2)蝉噪鸦栖:柳树上多蝉和鸦,藉以说隋堤景物。
(3)「隋堤」句:其实诗中就是问当年的繁华欢乐如今是否还在。
(4)「只缘」二句:这是说,只因为隋炀帝喜欢游玩逸乐,得了个「风流」皇帝的称号,所以才招来了后世纷纷讥贬。确实,荒*奢侈是隋炀帝的罪过,但开凿运河在历史上却是有功绩的。唐代参加过黄巢之乱的诗人皮日休曾写诗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怀古》)对杨广的鉴赏,颇有相似之处。「占得」,《红楼梦》程高本作「占尽」,与宾语「风流号」不相称。
赏析
《怀古绝句》是《红楼梦》中薛宝琴所作,共有十首,《怀古绝句·广陵怀古》就是其中之一。薛宝琴常夸自己从小跟随父亲行商,足迹广,见闻多,这是可信的,但十首诗中所写的地方却并不都是她所亲历过的。薛宝琴对自己幼年经历的夸耀和这些怀古诗的总的情调比较低沉是一致的,都曲折地反映出她原先的家庭已经每况愈下了,否则她不会前来投靠贾府。不过,她写诗时所过的总还是贵族**的奢华生活,她真正悲哀的日子将随着四大家族的没落而到来,那时候她还会再一次走得远远的,而且将以十分感伤的心情来回忆大观园的生活。
这首《怀古绝句·广陵怀古》在小说中的寓意实际上是说晴雯的。诗的前两句是写欢乐宴游生活的短暂。怡红院「粉垣环护,绿柳周垂」,通往柳叶渚还有一条柳堤,正好用「隋堤」作比。贾宝玉、晴雯「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奇」,所以说「转眼过」。晴雯的「册子」中说她是「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诗的后两句所说亦即此意。
《怀古绝句》不是真正的咏史诗,也不是纯粹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制的春灯谜。它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某些鉴赏,并不一定代表作者或小说人物的历史观。
曹雪芹是哪个朝代的(曹雪芹是哪个皇帝在位)
本文2023-10-14 01:38:0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8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