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客家的门楣文化,你知道多少?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4收藏

赣南客家的门楣文化,你知道多少?,第1张

百年古街巷—灶儿巷〔是典型的古城巷,鹅卵石拼成的巷路巷内有古店铺、书院、作坊、旅馆、钱庄等古代建筑〕、在巷内“昔日古钱庄、今日客家酒楼”的董府,中餐后参观国家4A级景区、江西客家博物院--客家文化城:客家文化城南依逶迤而过的贡江水,对望风水祖师杨救贫隐居地杨仙岭,远眺赣南名山峰山,山、水、城相互映衬,是一个得天地之灵气的风水宝。

整体设计外方内圆,整个建筑风格既秉承了传统文化建筑理念,又结合了浓郁的地方人文特色,她集祭祀庆典、文博展览、商贸活动、休闲娱乐为一体,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客家文化建筑群,是一座展示客家文化的“大观园”,一座客家人的“精神家园”。

“十里樱花长廊”(4月初樱花盛开,争奇斗艳);园内主要规划建设了“一祖四园两堂一阁一址一第”等景观;全国惟一保存的宋代砖城墙:墙体上有几百种不同的铭文,被中国社科院誉为地面上保存最为完整和历史最长的一段城墙北宋古城墙,长约3000多米,参观沿用900多年的东津古浮桥:在章贡二水之上修建木浮桥,用于沟通城乡,现仅存的一座古浮桥。

当年客家先民溯赣江而上,冲破十八滩的阻隔,就是在此弃舟登岸,定居于赣南大地,成为客家人,然后再迁徙到闽西和粤东。 纪念鼎是在江苏南京完成铸造的,历时3个多月。纪念鼎耗资54万元,是目前客家地区第一大鼎。记载了客家发展的历史,叙述了客家人的事迹,颂扬了客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及客家人的精神。

土生土长的赣南人民或者外地来赣的人或许都知道,在赣南客家的老屋,一般大门上面都会有一块门楣,写着上古流芳之类的文字,是赣南客家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

门匾,又称门楣或门榜,是营前客家人独特的民俗文化。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一块制作精美的牌匾融汉语言、书法、中国传统建筑、雕刻艺术于一体,是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艺术作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实属罕见,展示出客家民居独有的文化魅力。

客家人,又称为河洛郎。客家人是唯一一个不以地域命名且具有显着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移民入籍者皆编入客籍,而客籍人遂称为客家人。

根在九州

客家民系是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区已有两千多年居住历史的重要群体,是广东、福建和江西等省份本地主要族群。以广东为例,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相对于广东其他汉族民系要晚(这里的晚说的是客家民系这一称谓形成的时间较晚),事实上客家民系是存在于广东有上千年历史的本地族群。同时客家人并不比其他民系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梅州、河源、韶关、惠州等地最早的居民就是同化了部分原当地土著的客家先民。岭南几大民系对岭南土著的融合早已有之,而较大规模的融合则始于秦征岭南,经过两晋、唐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来自中原地区,还包括楚、江淮、吴越、闽等岭北地区),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汉族各民系。

客家人之根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

①家谱记载,很多客家人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于河洛。

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

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古中州话,能与现今陕西老派关中话相通。根在河洛指的是客家方言底层源出河洛,而不一定指大部分客家人来自河洛;事实上客家人姓氏繁多,各姓氏有其具体来源所在。既有来自黄河流域的姓氏,亦有来自长江流域的姓氏。

客家语

客家语又叫客家话,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如在粤中有部分地区叫水源音(一般归入客家语粤中片),在粤东部分地区叫福广话、岭东语、广东话(迁四川后裔之语言又被称为土广东话),闽、赣迁川的,同样以广东人自称。在江西部分地区叫赣南话(赣南客家语)、怀远话。在粤桂交区叫涯话、麻介话、新民话、麼个话等。在浙江叫汀州腔(因浙江客家祖籍福建汀州)。通称客家语,这是自称和他称的合一。

客家话是汉语方言中除北方方言以外分布省区最多的方言,广泛地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广西、海南、四川和台湾共8个省区的200多个县(市)。其中以广东东部和北部地区、福建西部地区、江西南部地区最为集中。估计全国说客家话的人口约5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以上。此外在海外华侨和华裔中也有很多人说客家话。

  江西赣州客家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有如分布在章贡区、龙南、安远、信丰等县的围屋千余座,数量之多,功能之全,建筑之特,类型之广乃是罕见的;有如保留3600多米宋城墙和众多的宋代古迹遗存而被称为‘宋城博物馆’的赣州城区;有如在广大城乡保存完好而众多的姓氏家谱、族谱,为研究客家提供了依据;有如上犹九狮拜象、兴国山歌等百余种民间艺术;有如备受海内外客家人喜爱的赣南客家采茶戏;还有独具一格的美食文化、服饰文化等。 赣州风水文化在国内外影响甚广,自古江南交口称誉的三大术数列为首位的就是赣州风水。

  江西上犹,是客家人聚居繁衍和客家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一些传统的客家文化项目濒临失传。为此,上犹县动员各级组织和社会力量,拯救客家文化遗产,挖掘客家文化资源。“九狮拜象”是上犹独具特色的大型灯彩,上犹县投入巨资,组织民间艺人重新开发、拯救了这一客家文化遗产。

  江西兴国县梅窖镇的山水之中,镶嵌着一座神奇而美丽的村庄——三僚。它被人们誉为“堪舆文化的发祥地”、“中国风水文化第一村”。近几年,一批批省内外游人,以及海外的客家人,甚至包括一些新闻媒体皆纷至沓来,寻找先人的踪迹和山水的奥秘。

  这个拥有四千余人口的大村庄,大部分为曾、廖两个姓氏。地处僻壤的三僚是因为风水大师杨筠松而出名的。杨筠松因救世济贫而被世人称之为救贫仙人,他曾在朝廷掌管灵台地理之事,拜为金紫光禄大夫。唐朝乾符六年,黄巢起义,直捣长安,震惊朝野。杨筠松携带宫廷风水秘笈,从京城逃出,南下辗转至三僚定居。擅长堪舆、天文地理之术的杨筠松发现三僚村的地形构造竟像一个堪舆用的罗盘,盆地中一座石头山上的方位造型也形如罗盘中的指针。于是,漂泊中的杨筠松带着他的两个弟子曾文 、廖王禹就在此地搭建了三个茅棚定居下来,三僚也因此得名。从此,杨筠松就在这里授徒著书,创立和传播他的堪舆理论。在他的倡导下,中国民间的风水文化千年不竭地流传且盛行于海内外。

  曾、廖两姓子孙也操风水之术世代传承。至明代,曾文 的后裔曾从政,廖王禹的后裔廖均卿同时为明成祖朱棣勘测皇陵有功,被封为钦天监灵台博士。举世瞩目的北京十三陵,就是他们两人堪测营建的。曾从政还为万里长城修建九镇军事要塞和北京祈年殿勘址。老死后,永乐皇帝还派遣两名太监护送其灵柩还乡荣葬。至明嘉靖年间,这里又出了廖文政、廖绍定两位有名的风水术士。

  围屋,是一种聚族而居的民居。它集家、祠、堡于一体,住在围内的居民,都是某一个共同祖先的后裔。围屋内的人相见。互以宗亲长幼相称。因此,围屋的第二大特点,就是“血缘性”。维持这种血脉关系的纽带,便是每年定时进行敬宗祭祖活动,故围屋内必设有“祖堂”这一公共建筑。围内实行族长管理制,统一管理围内诸如交通、卫生、排水、纠纷等。他们平时各为家政,祭祖行礼时,便是一个大家庭,遇到外敌入侵,则整个围民又是一个统一的战斗集体。

  赣南围屋产生于明末清初,民国初年以后,便基本上不建了。现存最早的两座围屋是:龙南杨村乌石村的盘石围(建于明末)和杨村的燕翼围(建于清顺治五年1658年)。从大量围屋年代考察的比较看,一般年代越晚,围攻屋的防御设施越完善,形制也趋统一。现常见的那种四角构筑炮楼的方围屋,便是清代中期时开始流行的。

赣南客家的门楣文化,你知道多少?

百年古街巷—灶儿巷〔是典型的古城巷,鹅卵石拼成的巷路巷内有古店铺、书院、作坊、旅馆、钱庄等古代建筑〕、在巷内“昔日古钱庄、今日客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