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皇帝在哪早朝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清朝皇帝在哪早朝,第1张

我们在看清宫剧的时候,剧中往往会出现清朝皇帝上早朝的剧情,大体情节是:文武百官列队入宫,然后在大殿上向皇帝奏报来自全国各地的军国大事,皇帝则与群臣们一起商议应对之策。那么,电视剧中的这些情节靠谱吗?答案是基本不靠谱。

早朝在清朝被称为“御门听政”。顾名思义,这项活动应该是在一个叫“御门”的地方进行。那么“御门”在紫禁城的什么地方呢?其实清朝的御门共有两处。清朝入关之初承袭明制,将御门设在太和门(明朝奉天门),顺治皇帝和摄政王多尔衮就是在此处定夺军国大事。康熙六年七月初七日(1667年8月19日),年满十四岁的康熙帝诏命“躬亲大政”。同日,他“御乾清门听政”,并令“嗣后日以为常”。自此,乾清门就成为了大清朝的御门。

乾清门是紫禁城正中的地方。此门之前为国,也就是人们寻常所说的外朝;此门之后为家,即皇帝的后宫。由于康熙皇帝将“御门听政”的地址选在了乾清门,因此它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一道门,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舞台。

康熙皇帝规定“御门听政”必须每天举行。各部院大小官员,每日清晨赴午门外集合,春夏于卯正一刻(早上6:15),秋冬于辰初一刻(早上7:15),进至中左门等候。一小时后,众人列队进入至后左门。待侍卫传谕后方才正式抵达乾清门外的天街上“御门听政”。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凡御门听政,每日皇上御乾清门,设榻于门之正中,设章奏案于御榻之前。”也就是说,皇帝在出席“御门听政”的时候并非坐在龙椅上,而是坐在御榻上,这也是与大家印象中出入比较大的地方。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清朝皇帝要把“御门听政”选在室外而不是在室内举行呢?这其实也有个说法。皇帝身为天子,承天命而治百姓,所以在与大臣们商议军国大事的时候要在露天举行,以便上达天听,并向上天表明恭谨的态度和坦诚的胸怀。

“御门听政”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由部、院、寺、监依次公开地向皇帝报告奏章;二、处理由内阁撰拟票签,皇帝未给出指示,而折角留待进一步处理的题本和奏本。说的通俗易懂点就好比是今天各家公司早上的例行晨会。待“御门听政”结束后,大臣们各回各的衙门,这才真正开始一天的工作。

由于“御门听政”举行的时间很早,所以对大臣们来说赶赴这个“晨会”是一件很苦的差事。古代交通不便,文武百官要从家里赶到午门前集合往往要走上很长一段路,所以大部分官员都要在半夜起床赶往宫里。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大理寺司务赵时楫上疏称,诸臣每天三更早起,朝气耗伤,反耽误白天的正式工作。所以他建议“御门听政”分满汉大臣轮流举行,分班启奏。不过此建议未被勤于政务的康熙皇帝采纳。

康熙二十四年(1685),御史姚缔虞上疏,建议“每逢大朝之期,及大雨、大雪,俱停止启奏”。康熙皇帝看到臣子们每天赶着上早朝确实非常辛苦,这才下旨“大朝之期,一切章奏交送内阁。遇大雨雪,临时请旨。”

清朝的“御门听政”制度在康熙朝最为兴盛,后来由于军机、部院轮值制度的设立使御门听政必要性大大降低。到同治皇帝即位后,“御门听政”由于失去了本身作用而被彻底停止。

我们在看清宫剧的时候,剧中往往会出现清朝皇帝上早朝的剧情,大体情节是:文武百官列队入宫,然后在大殿上向皇帝奏报来自全国各地的军国大事,皇帝则与群臣们一起商议应对之策。那么,电视剧中的这些情节靠谱吗?答案是基本不靠谱。

早朝在清朝被称为“御门听政”。顾名思义,这项活动应该是在一个叫“御门”的地方进行。那么“御门”在紫禁城的什么地方呢?其实清朝的御门共有两处。清朝入关之初承袭明制,将御门设在太和门(明朝奉天门),顺治皇帝和摄政王多尔衮就是在此处定夺军国大事。康熙六年七月初七日(1667年8月19日),年满十四岁的康熙帝诏命“躬亲大政”。同日,他“御乾清门听政”,并令“嗣后日以为常”。自此,乾清门就成为了大清朝的御门。

乾清门是紫禁城正中的地方。此门之前为国,也就是人们寻常所说的外朝;此门之后为家,即皇帝的后宫。由于康熙皇帝将“御门听政”的地址选在了乾清门,因此它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一道门,还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舞台。

康熙皇帝规定“御门听政”必须每天举行。各部院大小官员,每日清晨赴午门外集合,春夏于卯正一刻(早上6:15),秋冬于辰初一刻(早上7:15),进至中左门等候。一小时后,众人列队进入至后左门。待侍卫传谕后方才正式抵达乾清门外的天街上“御门听政”。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凡御门听政,每日皇上御乾清门,设榻于门之正中,设章奏案于御榻之前。”也就是说,皇帝在出席“御门听政”的时候并非坐在龙椅上,而是坐在御榻上,这也是与大家印象中出入比较大的地方。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清朝皇帝要把“御门听政”选在室外而不是在室内举行呢?这其实也有个说法。皇帝身为天子,承天命而治百姓,所以在与大臣们商议军国大事的时候要在露天举行,以便上达天听,并向上天表明恭谨的态度和坦诚的胸怀。

“御门听政”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由部、院、寺、监依次公开地向皇帝报告奏章;二、处理由内阁撰拟票签,皇帝未给出指示,而折角留待进一步处理的题本和奏本。说的通俗易懂点就好比是今天各家公司早上的例行晨会。待“御门听政”结束后,大臣们各回各的衙门,这才真正开始一天的工作。

由于“御门听政”举行的时间很早,所以对大臣们来说赶赴这个“晨会”是一件很苦的差事。古代交通不便,文武百官要从家里赶到午门前集合往往要走上很长一段路,所以大部分官员都要在半夜起床赶往宫里。康熙二十一年(1682)八月,大理寺司务赵时楫上疏称,诸臣每天三更早起,朝气耗伤,反耽误白天的正式工作。所以他建议“御门听政”分满汉大臣轮流举行,分班启奏。不过此建议未被勤于政务的康熙皇帝采纳。

康熙二十四年(1685),御史姚缔虞上疏,建议“每逢大朝之期,及大雨、大雪,俱停止启奏”。康熙皇帝看到臣子们每天赶着上早朝确实非常辛苦,这才下旨“大朝之期,一切章奏交送内阁。遇大雨雪,临时请旨。”

清朝的“御门听政”制度在康熙朝最为兴盛,后来由于军机、部院轮值制度的设立使御门听政必要性大大降低。到同治皇帝即位后,“御门听政”由于失去了本身作用而被彻底停止。

马齐,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生于顺治九年(1652年),卒于乾隆四年(1739年) ,享年88岁。在两个多世纪前的中国,达于米寿者实属罕见,而满族贵族上层成员内堪与 马齐之寿相埒者,则更为难觅了。自然,中国皇帝中寿命最长的乾隆帝享年89岁,算是一 个特例。 马齐身历顺、康、雍、乾四朝,自康熙中叶起,他始终居于高位,其间任大学士累计 三十载。其漫长而通达的宦海之途,深为同僚所歆羡,也给后人留下疑惑与思索。马齐何 以能够安然度过康雍时期权力斗争中的一次次惊涛骇浪,成为清前期政治舞台上的一棵长 青树?剖析马齐宦海一生的某些特点,将有助于解索上述问题,还可以使我们从一个侧面 ,观察清前期不同历史阶段的政坛内幕。 一 马齐生于世宦之家,是顺治朝内大臣哈什屯之孙,康熙朝户部尚书、首议撤藩的著名 大臣米思翰的次子。马齐18岁时(康熙八年,1669年),由荫生授为工部员外郎。这种步 入仕途的方式,在当时的满族贵族后代中是较为普通的,然而马齐与多数八旗子弟所不同 的是,他能够有效地利用这一优势,逐步增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一步步攀上仕宦之 巅。 马齐明敏干练,敢于任事,非人云亦云之辈。这是他为官前期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 其所以为康熙帝所赏识,并在满汉同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仅举下述数例 。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四月,大学士等遵旨奏举外任官内居官甚好者,所举数人内 即有时任山西巡抚的马齐。(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康熙起居注[Z]第二册北京:中 华书局,1984)是时,首席满洲大学士明珠把持朝政,“凡内阁票拟,俱由明珠指麾, 轻重任意”,大学士余国柱等人“承其风旨,即有舛错,同官莫敢驳正。”(注:康熙起 居注[Z]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如果明珠对马齐印象不佳,大学士等奏举的数 人中,则不会有马齐,而马齐荣列其中,表明明珠对他较为重视,抑或有拉拢之意。对于 一位外任官员来说,这是一个逢迎巴结朝中权贵,以此作为升迁之机的难得机会。可是, 马齐却并没有“领情”。不久,御史陈紫绶弹劾湖广巡抚张qiān@①贪婪不法事,康熙 帝命于成龙、马齐等前往查核。张qiān@①乃由明珠所保荐。此前被派去审理该案的钦 差大臣色楞额,虽曾当面向康熙帝保证要“尽心研审”,但奏报中“惟恐累及保举张qiā n@①之人,竟为庇护。”(注:康熙起居注[Z]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该案 经马齐等审理,“皆得实,论罪如律。”(注:清史列传[M]卷14,大臣画一档正编,11 ,马齐)马齐因此“声名大显,人称他是廉洁奉公,无所畏惧的清官。”(注:恒慕义 清代名人传略[M](上)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0)该案顺利审结,为康熙帝于二十 七年(1688年)二月罢黜权臣明珠,提供了有利条件,它实际上是康熙帝这一重大举措的 有机组成部分。马齐以刚直不阿而深受康熙帝的嘉赞,是年三月升为左都御史。这是他仕 宦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马齐参与筹议同俄罗斯定界事宜,奏称中俄边界谈判“所 关最巨”,“其档案宜兼书汉字,汉官一体差往。”(注: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M](上 )长沙:岳麓书社1991)翌年(1689年)十一月又疏言:“臣办事理藩院,见凡所题所 理之事,止用满洲、蒙古文字,并未兼有汉文。今请……兼用汉文注册,庶化服蒙古之功 德,昭垂永久。”(注:清圣祖实录[Z]卷143,康熙二十八年十一月丙辰伪满影印本 )这两项建议都被康熙帝采纳,随着时间的流逝,其重要意义愈益显现。可见,敢于任事 的马齐,并非有勇无谋之人,他颇有见识,且善于思考,而这两方面的较好结合,恰是其 优于诸多同僚之处。 马齐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担任大学士,开始步入仕途的高峰。此前,还有两事 需要提及。一是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任左都御史的马齐与理藩院尚书阿喇尼一起列 位议政大臣,这在清朝历史上并无先例;二是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第一次亲征噶尔 丹期间,令马齐与大学士阿兰泰、尚书佛伦等人为首,分三班值宿紫禁城,辅佐代理政务 的皇太子允réng@②。这表明马齐任大学士前,即因才干突出,逐步成为康熙帝的股肱 之臣,他在协助康熙帝解决噶尔丹问题时的出色表现,又使之进一步受到信任。 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康熙帝第一次废黜皇太子允réng@②,但旋生悔意,拟行 复立。可是,他又认为如此出尔反尔大失颜面,故有意透露出这一想法后,采取让众臣于 诸皇子中推举的方式,希望众臣能保奏允réng@②为太子。 是年十一月,康熙帝令全体朝臣推举太子之前,“特谕马齐勿预其事”。(注:清史 列传[M]卷14,大臣画一档正编,11,马齐)然而马齐却没有服从这一旨意。在他与国 舅佟国维的暗中倡导下,领侍卫内大臣阿灵阿、鄂伦岱等积极配合,全体朝臣共同保举皇

清朝皇帝在哪早朝

我们在看清宫剧的时候,剧中往往会出现清朝皇帝上早朝的剧情,大体情节是:文武百官列队入宫,然后在大殿上向皇帝奏报来自全国各地的军国大...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