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辑 父子荥阳侯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第十一辑 父子荥阳侯,第1张

父子荥阳侯是夹门关郑氏入川的始祖。

父荥阳侯郑遇春(1330年—1390年),字伯仁,号燕衡。安徽省濠州即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名将。朱元璋攻下滁州,郑遇春因功升任总管;帅众攻打芜湖,获左翼元帅;攻下六安,担任六安卫指挥佥事;攻破朔州,改朔州卫指挥副使。洪武3年11月,因战功被封荥阳侯。岁禄900石,予世券。《明史》列传十九载,受赐锦帛30匹,后加禄至2500石。洪武17年被召回京,洪武 19年到上海帅军民修筑防倭堡垒,现存一址曰:“荥阳垒”。洪武23年12月,因受“胡惟庸案”的牵连,郑遇春定为“胡党”,被朱元璋诛杀。时年58岁。郑遇春的墓地位于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狮子口镇申津渡村,现为荆州市重点保护文物,现仍保存完好。

子郑孤贞(1369年—1423年),又名郑琦,本名郑诞。郑遇春的儿子,排行老二。1386年12月,入伍至陕西华州卫所,后任管兵千户所。1387年娶靖海侯吴桢之女为妻。生兴一、兴二、兴三、兴四、兴五、兴六、兴七、兴八几个孩子。父亲郑遇春死后,郑诞在陕西华州卫乱军籍中更名为郑琦。

1399年7月,郑琦在“靖难之役”中,披挂上阵,屡次打败燕军。1400年9月,郑琦袭荥阳侯,升官军都指挥史。1401年 9月,率步、骑兵3万往援房昭。1402年燕王进京,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有的说建文帝于宫中自焚而死,有的说建文帝由地道出逃,落发为僧。朱棣称帝后,郑琦不耻成为朱棣的臣子,一方面为躲避追杀,一方面也为寻找建文帝下落,便更名为郑孤贞,意为孤臣之守贞也。

他携妻儿及亲信等入川寻文帝。沿水路初到嘉州即今乐山后,经陆路沿夹江、木城、丹棱、马岭、邛崃、大邑,一路寻文帝无果,再到名山县蒙山下的 宾风岩 落脚。告诫家人和亲属,外人问时就说:“主人郑孤贞,来自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其它情况一概不准说,否则有灭族之危。至今郑氏许多碑序上,也称孤贞“湖广麻城人也,”或“楚人”或“三楚人也”。开初几世知道家族情况,几世后的郑氏后人就不清楚祖公履历了。1922年,郑氏后裔才为他立下有文字记载的墓碑,公开了隐藏五百余年的家族史。以“孤臣无二心,自北平篡成籍贯,故而弃楚北”,“孤臣无二心”等文字,公示他的心迹。“北平篡成”,指朱棣篡得皇位,后迁都北平。“篡成籍贯”,指他附籍湖广麻城县孝感乡。“故尔弃楚北”,表示1922年时帝制已除,可以放弃“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这个篡成的籍贯了。在 宾风岩 生活了两年,现今留一遗址,人称孤贞练武场。位于 宾风岩 下道全庙上,约十多亩的平台,视野开阔、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1404年他携妻儿及姻亲吴袭侯等又来到双河小溪沟,最终落业小溪沟(郑沟),即今日双河乡金鼓村。吴袭侯落业车岭(今吴沟)。此后生活安定下来。1406—1423年间,兴一、兴二、兴三、兴四、兴五、兴六、兴七相继成家。为防意外,为子孙着想,他将成年七子散居各地。一旦这段家族史泄露,仍可保留郑氏一脉。兴二郑兴义 娶 王氏在王家祠即大邑王家村一带,生一子郑昆山。此后兴二因故离开大邑,落业邛崃平落龙头溪即今夹关镇雕虎村五组居住,后依排行更名郑应显,娶姚 妻 陈氏生四子志忠、志让、志亮、志谦。

吴祖母先在大邑照管孙儿昆山,后随未成年的兴八还居南京。1423年,郑孤贞因病在小溪沟逝世,葬于名山县双河乡金鼓村,享年54岁。因当时明成祖朱棣,追查建文帝旧臣下落的风头未过,遵孤贞之命垒一土坟,以腰磨上扇置下扇腰磨于墓前为碑,取转徙折磨义(历尽磨难而忠贞不渝)。1988年荥阳侯郑孤贞莹墓,被名山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古迹保护单位。

1424年朱棣亡,由儿子朱高炽继位,大赦天下,郑孤贞及家人得到赦免。迁到“邛崃第一店”的兴二郑兴义,遵循孤贞所立的排行:“应志思百福,山金朝万天;永代存加显,守本尚循环”,依排行更名为郑应显。

郑应显死后,墓葬于“邛崃第一店”的花园头。郑氏族人修建“兰坝庙”供奉川主李冰,同时供奉明太祖(朱元璋)和郑氏三公:郑遇春、郑孤贞、郑应显之圣像牌位,表达对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一片忠贞情操。钟鼓楼山下有一座古庙,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四百余年,是因“兰坝庙”供奉的川主(李冰)神威浩大,神、祖不能与之共存,故于清道光二十年,迁移至福田寺的钟鼓楼山下。

钟鼓楼山原名尖峰顶。因郑氏先辈在尖峰顶,最高处修一间楼阁,名钟鼓楼。阁楼里有一口千余斤重的大钟,敲钟时数公里外都能听到宏亮的钟声,以此召集先民聚会或议事。由此尖峰顶得名钟鼓楼山。钟鼓楼山下,荥阳候郑孤贞后裔,建有郑氏聚会或议事的“议话堂”。后来,议话堂更名为福田寺。意为福田者,幸福之地也。福田村由此而得名。福田寺原有尼姑、长工十余人,地产十余亩,寺庙收入大部分用于褒奖郑氏家族考取功名之子弟。

郑氏后裔在福田寺侧,修三间房屋,名为“郑氏宗祠”,将圣祖牌位移于祠堂供奉。每年农历三月十四,郑氏后裔都要聚集在祠堂内举行祭祖议事。

钟鼓楼山下凹地里郑应显的茔墓,今已被郑氏后裔用砂石条修葺一新。每年清明会郑氏后裔,都要云集到郑应显茔墓前,举行祭祖仪式。

1990年第三次修谱,郑氏在祖上立下的前后二十代排行后面,增加二十代排行。共六十代排行,均镌刻在祖坟碑文中。前二十代排行为:“应志思福伯,山金朝万添;永玳存嘉显,守本尚循环”;后二十代排行为:“继述荣宗德,光昭大祖传;昌隆培国士,保世定开先”;新增二十代排行为:“希孔秉仁义,恩泽惠邦里,文才仰北斗,力行建奇勋”。

中国的姓氏,不少来自最初封国的国名,郑姓也是如此。郑国原来是姬姓封国,后来以国为姓,改姓郑了。“天下郑氏出荥阳”,荥阳为什么是郑姓的发源地?郑国的开国之君郑桓公、建立东方郑国的郑武公、称霸诸侯的郑庄公是郑国最有作为的三代国君,称为“郑氏三公”,历史上这三位有作为的郑国国君的故事都与荥阳有关联。一、未雨绸缪郑桓公 郑桓公姓姬,名友,周宣王同母弟。公元前806年,郑桓公被封于棫林(在今陕西),国号“郑”,这是西周最后一个封国。

周宣王死,周幽王继位。周幽王昏庸无能,整天围着一个叫褒姒(sì)的“冷美人”转,为博褒姒一笑,他竟点燃了只有有了战争才用的信号——烽火。各诸侯国一见烽火燃起,纷纷前来勤王救驾,走到一看,原来是幽王为博美人一笑而搞的恶作剧,诸侯们心里自然很不高兴。

周幽王即位的第八年,幽王任命郑桓公为王朝司徒(三公之一,管理地籍与户籍)。郑桓公为幽王这一昏君服务,真是伴君如伴虎。加之王室已渐衰败,郑桓公开始为自己着想了。于是,他向太史伯请教“何所可以逃死”,太史伯为郑桓公分析了天下形势:

各大封国,不是王的亲属,就是王的亲戚,还有各大功臣都有自己的封地,并且都已建国数百年了,根深蒂固,你想在他肘腋下去找地盘,那是不可想象的。而在东方河、济、颍、洛之间有一块土地,那里有十个国家,其中的虢国和郐(kuài)国两个国家最大,而虢国的国君总以为自己是周文王弟、周武王叔父姬仲的后人,血脉纯正,所以“虢君恃势”。郐国处在群山之中,易守难攻,虽不是姬姓之国,因为所处地理的关系,所以“郐君恃险”。这两个国君都“贪而好利,百姓不附”。而你在朝中任司徒,有很多善政虢国和郐国的人民都知道,他们非常爱戴你。如果你备上礼物去向虢、郐二君行贿,态度谦卑,好言好语,请借一块土地暂时安顿家人,他们是会借给你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你现在是朝中重臣,你还有用,他们有事还求助于你,从这方面说,他们不敢不给你办。如果这样,“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国室危急,如果国家有变,虢、郐二国必然骚动,到那时你可“奉辞伐罪,无不克矣!”虢、郐灭亡以后,其它八个小国自然臣服。

按照这一战略方针,郑桓公马上行动,很快将孥(家人、财物和奴隶)转移到东方。虢、郐之君自然不会将郑桓公的家人安置在自己的国都,当然也不敢将王朝司徒这个大官的家人撂在荒天野地,正好虢、郐之间有一个殷商时期遗留下来的城池属于虢国的地盘,虢君就借给了郑桓公。郑桓公便把家人安置在了这一城中,此城即今荥阳东南二十里的京城。 被周公旦囚禁于成周城中的殷商遗民都是手工业奴隶主,至西周末年已在成周城中生活了十数代,经历二百余年,他们反周的意识已淡漠多了。他们渴望自由,郑桓公以司徒身份释放了他们,允许他们走出成周城自由生产,自由贸易,这些殷商遗民对郑桓公自然是感恩戴德。郑桓公不失时机与他们歃血为盟: “尔勿我叛,我勿强贾,毋或匄(同“丐”)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意思是说,你不要背叛我,我也不要强买你的东西,不要乞求,不要掠夺。你有赚钱的买卖和宝贵的货物,我也不加过问。这在当时是多么宽松的经济政策!

桓公的这一措施,使商人们十分感动,如制造弓弦的弦氏,制造照明用品的烛氏,制造大绳的索氏,制造制绳工具的格氏等都随桓公东迁。后来出现的弦高犒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等事件,就是这些殷商遗民对郑国的回报,也是这一盟誓所起的作用。 郑桓公要扩大自己的地盘,他首先瞄准郐国。郐国是妘(yún)姓之国,非姬姓之国,先灭郐国,诸侯和周王室不会有所震动。加之桓公寄孥时,郐国好像不曾提供方便,郑桓公想给他点颜色看看。

但是,郐国毕竟是经营了几百年的国家,又处在群山之中,硬攻肯定不行,更何况郑国当时并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一举将郐国搞定,经过密谋,郑桓公想到了一个高招:

他派出情报人员搜集郐国“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的材料,将他们的姓名写在造假的盟书上,并且写上将郐国消灭后郐国良田分给他们的分配方案和将授给这些人的官职情况。趁着夜色,郑桓公派人将这些“盟书”偷偷埋在距郐国都城很近能让人看到的地方,洒上鸡血,扔些鸡毛,好像曾在此结盟的样子。第二天,有人将此现象报告了郐国国君,郐君立即下令开挖,果然挖出了“盟书”。郐君阅罢大怒,便按图索骥,将这些“里通外国”、“吃里扒外”的人统统抓获,不问青红皂白,全部杀死。可怜郐国这些“豪杰、良臣、辩智、果敢之士”,到死还被蒙在鼓里,不明不白就被他们拥戴的主子给“收拾”了。

郑桓公离间郐国君臣、借刀杀人获得圆满成功。郐国无良臣猛将,郑桓公“遂取之”,实际掌握了郐国的政权。 郑桓公刚安顿好家人,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犬戎之乱”爆发。因幽王曾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失去信任,烽火传至诸侯国,诸侯仍以为幽王在开玩笑,迟不发兵。当确信这次真的是“狼来了”的时候,幽王已被杀死,国都镐京被夷为平地。刚即位的周平王将原宗周之地交于秦襄公管理,自己则在诸侯兵保护下东迁洛邑。此为东周之开始。

犬戎之乱中,郑桓公战死。桓公子掘突草草将父掩埋于华山脚下,便保护平王东迁。掘突袭父爵,继父职,仍为东周王室司徒。掘突即郑武公。

郑国原在棫林的封地被周平王指给了秦襄公,郑国有国而无地盘,虽然东方有“寄孥之地”,但毕竟是借人家的土地,而大批臣民还留在原郑国的封地。人是最可宝贵的,怎样才能将这些臣民转移到东方呢?

周王室东迁,一要有人保护,二要搬移王室的重器,因为重器是国家的象征。王室东迁,已由晋国出兵护送,郑武公抓住时机,主动承担了搬移王室重器的任务。

于是,郑武公紧急发动在郑国故地的臣民,兴师动众,将周王室的钟鼎礼器运往东周。虽然路途坎坷遥远,费尽了千辛万苦,但一路有军队保护,还是安全地到达了雒(洛)邑。交接完毕,这一大批郑国臣民便神不知、鬼不觉地来到了寄孥地京城,成了东方郑国的基本臣民。

因为郑国有国而无地盘,更因为郑桓公是勤王而死,郑武公佐平王东迁有功,平王允许郑武公在畿内(国都附近的地区)之地重建郑国。郑武公便以京城为最初的国都,建立了东方郑国。 郑武公继承父志,在占有东方十国以后,仍带领臣民开垦滩涂,扩大疆域,增加收入。这一时期,东至今开封,北至今新乡(均在黄河南岸)均已纳入了郑国的版图。

疆域扩大,实力增强,国家安定,郑国在郑武公时期已成了东方强国。

  郑氏以国为姓。早在公元前722年,历史上还没有“荥阳”这个地名时,荥阳这一方热土就和郑国结下了休戚相关的血脉之缘。郑国死里逃生在这儿立足、扎根、崛起。这儿,也因郑国立国之君和东迁始祖的英明决策和治理而成为当时中原最昌盛、最发达的地区。荥阳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名,是随着前249年出现在史籍上。她自秦、汉设县到三国曹魏正始三年(242年)初次设郡,共经过了491年。这期间,西汉大司农郑当时,西域都护郑吉,东汉大司农郑众,大经学家郑玄等人,不论他们出生于何地,均在籍贯上冠以“荥阳”二字,表示他是荥阳人,祖籍在荥阳(当然,有些称谓是后人冠之以“荥阳”。即使如此,也表明后人对他们祖籍在荥阳的承认)。郑氏二十七世祖郑奇任河南郡太守时,又举族迁回荥阳(约在公元前20年前后)。可以说,郑氏祖地早在荥阳设郡之前已经形成。到荥阳进一步发展,成为郡治,郑氏族人兴旺发达,不断迁出荥阳县,首先在左近荥阳郡所属的几个县内发展,荥阳便在历史上成了郑氏的郡望。这一段时间内,郑氏名贤辈出,遂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望门大族,荥阳的郡望,更加彰显。按时代顺下来的历史的轨迹在在昭示:郑氏祖地根在荥阳县,到荥阳郡之时,进一步发展为中华望族。

  每个姓氏的祖地在何处。都是历史所形成的,只要全面地发展地予以考察,人们便会发现它们独特的继承性。荥阳和郑氏密不可分,郑氏无论走到那里,都要冠以“荥阳”的名号,其历史的血缘关系从我们所论述的“初都于京城”、“祖茔地于广武山广武原”以及荥阳县到荥阳郡的进展轨迹,不难得出肯定的结论:荥阳郑氏的祖地在荥阳,天经地义

堂号是指由于人口不断流动,家族一支一系定居某地后,为了保持最亲近的血缘关系,便以‘堂号’来区分和维系。现居闽、浙、粤等地郑氏后代,家家户户都有“荥阳堂、荥阳衍派”的匾额,侨居海外的郑氏子孙更以“荥阳”为荣 。

“郑氏官姓”据悉眼下就有“荥阳世家、屐声世家、明谟世家、义门世家、书带世家”这五个官姓的说法。

经查,都出自历史上有关事例:

“荥阳世家”——自太始祖桓公受封立国,郑武公建都荥阳后,由于当时郑氏家族旺盛,许多郑氏族人都引以为荣,其后代子孙也光耀门庭,故有“天下郑氏出荥阳”之说,郑氏族故称“荥阳世家”。

“屐声世家”——汉朝的郑崇官居尚书之职,却穿着朴素,常着木屐。每逢早朝圣上闻木屐之声,便知郑公入朝。皇帝对其他官吏说:“我知郑卿之屐声”。一时间“郑卿屐声”被称为美谈。其后代子孙,也就沿用“屐声世家”这个官姓来自报家门。

“明谟世家”——永定始祖郑清之在宋理宗时,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等职、晋封申国公,嘉熙四年,赐钱十万缗为筑室、御书“辅德明谟”之阁,是故凡清之公下传后裔门第有“明谟世家”或“明谟第”之称。

“义门世家”——宋代的郑济,官升内阁、拜官为相、身居要职。为官处事以孝义为先,其子孙一十三世同居一家,可称孝义之门。皇上御封为“义门”,故此有了“义门世家|一说。

“书带世家”——宋代的郑钦任荥阳知府,为官清廉、政绩卓越、加升中书之职,且其家族人丁兴旺,自成一脉,世人也称其为“书带世家”

------摘自《郑屋塅·荥阳郑氏族谱》

  妻出身名门荥阳郑氏 >  根据史书记载,高长恭正妃姓郑,应该就是 妃了。关于她的出身不太清楚,但大多数人相信这个姓郑的王妃来自于有名的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中国汉朝至隋唐时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隋唐与博 崔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五姓七家。>  荥阳郑氏先祖可追溯到周宣王分封的郑国,其王室国灭后仍以郑为姓,以故地荥阳为郡望。东汉末年,以郑当时一脉的郑浑、郑泰等人为开始,逐渐发展为高门望族。历经变迁入唐之后,郑姓仍为望族,后因科举制的实行,影响逐渐衰落,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荥阳郑氏起自西汉大司农郑。当时,郑兴、郑众父子是东汉名儒,郑浑历任魏郡、上党太守是曹魏名臣,郑泰是扬州刺史汉末名臣,郑冲西晋太傅开国元勋,郑袤是密 候西晋初名臣。郑袤子孙四世都是西晋重臣。郑浑八世孙郑羲是北魏中书令,郑羲子道昭为兖州刺史号北方书圣。郑羲兄弟六人都为北魏重臣。郑俨官至中书令等十多职,名震天下。郑浑十一世孙郑孝穆为北周中书令,郑伟为北周襄城郡公、龙骧大将军、江 防主。郑孝穆子郑译为北周内史上大夫,助杨坚建立隋朝,被封为沛国公、祁州刺史。郑译子郑元寿历仕隋、唐两朝,官拜鸿胪卿。郑元寿堂兄郑善果,历任隋唐两朝的兵部、户部、工部尚书,卒于江州刺史之职。在唐朝,荥阳郑氏有十一人为宰相,其余节度使、将军、司马、参军多的无法细查。>  荥阳郑氏作为名门望族,郑氏之女嫁给 妃也算是门当户对了,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史料并没有留下这位嫁给绝世美男的幸运女人的画像或者更详细的资料。我们只能透过历史烟云猜测,这位嫁给俊美王爷的女子应该也有着惊艳的容貌,当她听说将要嫁给当时名动天下的美男王爷时,是否内心也跟每一个将要嫁给心上人的少女一样激动。如果不出意外,这位郑氏少女当时一定是全国少女艳羡的对象,兰陵王与她的婚事一定让很多少女心碎。>

第十一辑 父子荥阳侯

父子荥阳侯是夹门关郑氏入川的始祖。 父荥阳侯郑遇春(1330年—1390年),字伯仁,号燕衡。安徽省濠州即今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名将。朱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