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隋朝裴仁基的问题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1浏览:8收藏

有关于隋朝裴仁基的问题,第1张

        裴仁基一氏出自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著名士族河东裴氏中(参见河东裴氏百科条目)八裴中定著五房之一中眷裴(参见中眷裴百科条目),裴仁基(隋左光禄大夫)祖父裴伯凤( 北周骠骑大将军)父裴定高(北周 袭封琅琊公)子裴行俨(唐朝名将) 裴行俭 (为隋末猛将)女 不详 

裴寂(唐名相)也是河东裴氏出身但他是属于西眷裴   裴世矩为(隋末重臣)也属河东裴氏之一的

西眷裴。裴世矩大裴寂两辈。

     河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据考证与赢秦氏颇有渊源。裴氏家族自秦汉以来,历六朝而盛到了隋唐更是盛极,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 真可谓是将相接武,公侯一门啊。

    我只找到西裴氏和中裴氏的部分的 世系图 裴氏你可以自行到搜索山东裴氏家谱

 裴氏家谱参见http://copiessinoshucom/jiapuclass2_187/   这已经是我能找到的最全面的裴氏家谱 具体你能自己找下,这个我无能为力。

楼主 你丫的没看我的答案

天下无二裴’‘父子三进士,一门满床芴’

天下无二裴 四笔生墨花

峨嵋岭下宰相村

  在运城盆地峨嵋岭下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庄,村南村北的塬上各自突兀地耸立着一棵形状奇异的柏树,南塬上的柏树枝条柔长、或伸或曲、或直或弯,如同凤舞九天,叫做凤尾柏,北塬上的柏树枝条苍劲、直冲云天,恰似巨龙腾飞,又如天神下凡,叫做神柏;涑水河从村前不远处静静地流过。坐落在这样一个三面环山一面临水的风水宝地上的就是赫赫有名的宰相村——闻喜裴柏村。

   站在大运公路上,远远地就能望见村旁的墙上“天下无二裴”及由董寿平书写的“宰相村”。村北依塬势而建裴氏碑苑。拾级而上有59级,寓意历史上59个裴氏宰相。碑苑大门内,朝南矗立着裴氏五祖的巨幅石刻像,中间是裴氏始祖裴陵,两旁分别是其四子裴辑、裴徽、裴绾和裴潜。始祖裴陵是周非子六世孙,其子裴辑、裴徽、裴绾分别是裴氏东眷、西眷和中眷之祖。东眷居燕、中眷居河东、西眷居京及西凉,后来又有洗马裴、南来吴裴等,但不论是何处裴氏,考其谱系源头,都是由裴柏村的裴氏析出的,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裴氏源于周秦,显于魏晋,盛于隋唐,沿及明清。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历史上除了59位宰相外,还有59个大将军、14个中书侍郎、55个尚书、44个侍郎、11个常侍、11个御史、210个刺史、77个太守、5个状元,还有驸马、妃、嫔等,七品以上3800余人,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

   裴氏是中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望族,贯穿于封建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地理等各个方面,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很大。研究中国历史,就不能不研究裴氏。如果说孔子和孟子是在理论上创立和发展了儒家学说的话,裴氏则是从实践中把孔孟儒学推向了完善。裴氏崇文尚武,把维护封建帝王统治和地主阶级的利益视为己任,并且千百年来一直以此为荣,是儒家倡导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典范。《裴氏家规》共有一百零四条,其中明文规定“布衣白丁者,不得入祖坟”,即证明这一说法不是虚妄之词。

   裴氏在历史上千年的显赫,没有阻挡住一场史无前例的风暴。裴氏宗祠(又称晋公祠)始建于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历朝历代都有重修,现仅存前殿、后殿、状元坊等建筑遗迹。裴氏碑廊,几乎是中华书法石刻的百科全书,原有古碑数十通,在史学和书法艺术上都有很高的价值,著名的有“裴鸿碑”(镌刻于北周武帝天和三年即公元568年)、“裴镜民碑”(唐初史学家李白药撰文、书法家殷令名书写)、“裴光庭神道碑”(张九龄撰文、唐玄宗书写)和“平淮西碑”(唐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军机大臣祁儁藻书写)。这些珍贵的石碑在流传了千百年后遭遇劫难,仅存“平淮西碑”实在令人扼腕。所幸的是,东眷裴氏第76代孙、当时的族长裴富仁冒着生命危险,把全部六卷《裴氏世谱》用油纸包起,偷偷地藏于村中大槐树的树洞中,才使这一研究裴氏最宝贵的文字资料幸免于难,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

   裴氏家谱无异于史书。裴氏在历史上频频入主相府,屡屡担任大将军,公侯人才辈出,官吏不断涌现,其背后有很深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裴氏屡出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和清正廉洁、刚直不阿之士,是裴氏推崇孔孟儒学的结果,这也是裴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基础。

   峨嵋岭上一捧土,掩却千古将相情。宰相村昔日的荣辱早已湮没在岁月的风尘之中,只有裴氏宗祠残败的遗迹和裴氏墓地零散的残碑,还在无力地诉说着过去的辉煌。 ■

据专家考证,几千年之前,朝鲜半岛没人居住,是不毛之地。我想,那时,可能有些野生动物,比如野鸡、野鸭之类的等等。

商朝灭亡的时候,商朝贵族箕子(商朝纣王的亲戚)率领5000人逃到朝鲜半岛,建立了朝鲜半岛上第一个国家:箕子朝鲜。 从此之后,不断有中国人向朝鲜半岛移民。

汉朝时期,朝鲜半岛被汉朝占领,汉朝在那里设置了四个郡。东晋时期,由于中国丧失了北方的领土,因此无法控制朝鲜半岛。朝鲜半岛出现很多部落。这些部落互相吞并,在隋朝之前,形成了三个国家:新罗,百济,高句丽。

唐朝和新罗联盟,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百济被唐朝灭亡,后来领土归新罗,高句丽被唐朝和新罗联合消灭,领土被双方瓜分,以大同江(就在平壤南面)为界线,北方归唐朝,南方归新罗。后来,新罗衰落,朝鲜半岛又分裂,崛起的高丽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人就是新罗然人,新罗人就是箕子朝鲜的后人,因此,高丽人从血统上,都是华夏-汉族的后人。

高丽本来是汉化的国家,无奈宋朝软弱,不能帮助高丽。高丽先后被契丹辽、女真金、蒙古元控制,渐渐蛮夷化。这激起了高丽官吏和百姓的愤慨。最后,在明朝的帮助下,亲华的高丽大将李成桂率领爱国官吏和百姓,推翻了高丽政权,建立了亲华政权。李成桂向朝廷请示国名,明太祖亲赐其国名为“朝鲜”。希望他们能象箕子朝鲜那样,在朝鲜半岛弘扬华夏文化,是朝鲜半岛早日去除蒙古的遗毒,重新成为文明国家。 因为朝鲜是明朝的属国,和其他国家比,朝鲜可以理解为中国的一个地方,习俗跟中国类似。所以在明朝的时候,生活在朝鲜,就是朝鲜人,生活在中国,就是华人。

明朝时期,很多中国人移民到朝鲜,他们现在虽然还有自己的家谱(韩国人普遍有家谱),证明自己是从中国移民过来的,但现在都归纳为朝鲜人。同样,很多朝鲜人到中国就是华人了。

满清占领中国后,朝鲜失去了中国在文化方面的帮助,虽然心理厌恶满清,但又不能帮助中国来反清复明,所有在文化上只有独立自主这一条路了。因此,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族习惯。也就形成了朝鲜人。

日本在民国前一年占领朝鲜,后来有扶植霸占中国领土建立伪满洲国,日本为了控制中国领土东北,采取了向东北移民的办法。但日本本国人有限,而且距离东北比较远,于是日本也把一些朝鲜人迁移到东北去。这些朝鲜人是中国朝鲜族的祖先。

同宗同源

你好!

每个姓氏不同支派的字辈、行第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个姓氏也有可能出自不同支派。你这个问题只有本支派的族亲会知道,建议去找长辈问问,父亲、爷爷、父亲的兄弟、爷爷的兄弟、或者其他较年长的族亲。最好能够找到家谱(也称族谱、宗谱),里面有详细的字辈行第记载。家谱一般在族长、族头那里,或者族里指定的某个人保管,另外祠堂也会有。

如果找不到家谱,也可以通过以下步骤寻找:

附寻祖步骤

一、寻根问祖第一步,必须搜集到相关资料

1、先祖迁居前居住地的确切记载(家谱记载或口头流传,如果是做官迁来的可以查看当地地方志史书记载)

2、始迁祖的名、字、号、排行字号,始迁祖生卒年月及相关生平事迹,典故。(始迁祖的兄弟、父、祖父的名号和有无同族、同支);

3、字派、排行字辈;

4、始祖的相关资料(始祖其他旁证资料,如哪个郡望,和谁是本族);

5、家族的迁徙史(如迁徙年月,还有迁徙的故事传闻)。

6、始祖和所修现有家谱的年代。

二、寻根问祖第二步:怎么搜集寻根资料?

1、有家谱的查看家谱,一般家谱的记载最清楚。

2、没有族谱的,查看祖坟墓碑文字 ,特别是始迁祖的墓碑,大都能发现一些有价值的资料。

3、没有族谱也没有碑记的,只能多问问族中老人,认真记录他们口述的祖居地名、村名、祖先名、字辈、故乡风物人情、故事传说等;尽可能的和老人交谈了解,并把这些珍贵的资料通过各种方式记录下来保存。

4、查看家里有没有保存以前的土地、房产契约,可以大致考查出始迁祖的名字,和所处的时代。

三、寻根问祖第三步:寻根信息的对接和确认

寻根信物并不是特指某件物品,而是指宗谱记载的、口头流传的祖先名号、祖坟祖墓这些寻根信息,通过网络交流,你可以和同宗相认对接的这些信息,没有相似点的,是同宗的可能性就很小,而寻根信息越详尽,寻根可能性也就越大。对于始迁祖的来源地名,因为在不同年代记载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多少都、什么府、郡之类的,可以根据大致地名所在地的地方县志,寻找到详细的精确位置,再对照如今的地图进行确认,也可以根据当地的人加好友咨询。

四、寻根问祖第四步:寻根的方式和实地考查

把以上这些东西收集得越丰富越好,然后在网上寻找宗亲网、姓氏网,发布寻亲信息。也可以在当地论坛发帖,再或者搜索加入当地QQ群,进入祖地群、同支派群等和宗亲交流,也可以在一些族谱数据库平台网站搜索。在网上联系上祖居地宗亲后,要向他了解祖居地相关情况;当大量资料能够确认对接上以后,可以到祖居地实地走访。在根据祖籍族谱记载,找出是否有外迁人员,与始祖资料是否一致来进行确认。

希望对你有帮助~

1、全国吴氏统谱统一字派

……泰、让、文、传、宗,雍、敦、维、景、崇,开、基、百、世、继,务、本、千、家、从,章、嗣、国、斯、永,寿、承、名、始、雄,季、贤、其、见、博,友、善、观、光、中,至、德、启、公、同,海、东、表、大、风。……

注:1950年,吴氏统谱规定:凡吴氏大统后裔,自泰伯101代起,至150代止,依序题名,一字成行,列上列下,就宜从顺。

2、安徽省桐城马埠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自、汝、绍、国,宏、延、祚、昌,克、相、盛、时,德、显、名、彰,忠、正、世、笃,吉、蠲、孝、享,崇、先、启、后,代、有、文、光,经、天、纬、地,功、著、旗、常,象、贤、绳、武,千、古、传、芳。……

注:马埠山现属安徽枞阳县。自马埠吴氏一世祖吴道二(字祥甫)的8代孙开始。

3、安徽省桐城麻溪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诒、厥、孙、谋,聿、怀、多、福,绳、其、祖、武,永、言、孝、思。……

注:麻溪河现属安徽枞阳县。自麻溪吴一世祖吴太一的16代孙开始。

4、安徽省肥东县大吴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邦、家、有、道,长、裕、贤、良,进、修、德、业,世、代、永、昌,克、成、先、志,积、善、传、芳,忠、孝、仁、爱,光、茂、书、香。……

注:从大吴岗吴氏一世祖吴京10代孙开始。

5、安徽省青阳县老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永、宗、景、仕、文、大、世,国、泰、庆、民、生,忠、诚、期、克、纯,承、家、先、以、义,光、裕、充、宜、增,祖、系、周、之、德,元、来、礼、让、敦,欣、奉、享、盛、日,嗣、美、益、新、城。……

注:自老田吴氏始祖吴栋材的59代开始。

6、安徽省肥东县六家畈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乾、元、享、利、贞、仁、义、礼、智、信,保、世、宗、廉、让、传、家、体、惠、和。……

注:自六家畈吴氏始祖吴七三的13代开始。

7、安徽省蚌埠市吴小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玘、廷、得、天、一、世、自、文、德、登、以、星、绪、若、锡、昌、延、子、本、传。……

注:自吴小街吴氏始祖吴良的5代开始。

8、安徽省滁州市吴连作一支家谱字派

……炳、增、克、绍、至、德、继、祖、扬、芳、诗、书、世、守、福、寿、延、长。……

注:自该支始祖吴连作的5代开始。

9、安徽省茂林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万、大、乾、坤、伯,千、恩、端、荣、祥,兴、彦、源、关、昌,安、缘、子、道、尚,有、永、唯、一、善,百、世、承、守、之,报、本、宗、同、茂,传、家、德、久、垂,光、华、先、泽、盛,千、载、庆、鸿、禧。……

注:自茂林吴氏始祖吴万一开始。

10、江苏省丹徒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土、正、益、文、学、绍、述、启、宠、昌,积、善、传、家、远,居、仁、衍、世、昌。……

注:从丹徒吴氏一世祖吴春的15代孙开始。

11、江苏省洞庭吴氏一支字辈

……嘉、时、永、定,克、绍、景、从,懋、光、必、应,继、礼、承、宗。……

注:季札66代至81代。

12、江苏省暨阳东山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汗、潮、涨、清、源、润、潜、泾、渭、澄、江、淮、洙、泗、法、汪、洋、沛、泽、深。……

注:自该支吴氏始迁祖吴允材的13代孙开始。

13、江苏省沐阳虞溪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昶、显、洗、远、梦,之、昌、克、道、廷,华、大、晋、希、尚,惟、以、国、从、忠,本、立、开、文、德,贤、良、兆、永、兴,勤、孝、传、家、久,世、泽、承、礼、让。

续:启、仁、保、信、义,富、学、耀、先、宗,清、和、延、祖、绪,圣、教、致、善、宏。……

注:自虞溪吴氏始祖吴昶开始。

14、河北省黄骅市吴高崇支系统一字派

……高、景、和、华、龙,世、邦、志、广、恩,国、绍、道、之、增,式、重、玉、保、忠。英、杰、儒、德、盛,子、俊、贤、圣、明,学、显、学、富、贵,润、泽、洪、庆、廷。……

自己对应一下吧

裴姓都出了哪些名人 历史名人:

裴 度:(公元765~839年),字中立;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唐宪宗时宰相。他力主消除藩镇。元和十二年,督师破蔡州,唐朝藩镇叛乱的局面暂告结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风烈”的赞美。

裴度后来因功高为牛僧孺,李宗闵所忌,罢其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徙东都留守,乃治第东都,作别墅曰“绿野堂”,与白居易、刘禹锡觞咏其间。

裴 土:(生卒年待考),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导致唐元和年间较为安定社会环境。

裴 寂:(生卒年待考),字玄真;蒲州桑泉人。著名唐朝宰相。

裴 炎:(生卒年待考),字子隆;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裴耀卿:(生卒年待考),字焕之,裴守真之子;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裴耀卿应童子举,为唐睿宗藩邸典签。

裴 坦:(生卒年待考),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性简俭。子娶杨牧女,陪嫁多饰金玉,坦命撤去,曰:“乱我家法。”居太平里,时称“太平宰相”。

裴 航:(生卒年待考),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

裴航、云英是唐朝裴所作小说《传奇・裴航》中的男女主人公。

裴 迪:(生卒年待考),关中人。著名唐朝诗人。

裴迪初与王维、崔兴宗居终南,同倡和。天宝后,为蜀州刺史,与杜甫、李颀友善。尝为尚书省郎。留世有诗二十九首。

裴行俭:(公元619~682年),字守约;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大臣、外交家、书法家。

裴行俭历任唐朝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定襄道行军部管、金牙道大总管等职,以勋封闻喜县公。他是一位抵御外族入侵有功、善于用兵的著名将领,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书法家。

裴光庭:(生卒年待考),字连城;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唐朝宰相。

唐明皇开元年间大臣;历事唐朝德宗、宪宗、敬宗、文宗四朝。

裴怀古:(生卒年待考),著名唐朝大臣。

唐朝武则天执政时,司法权力虽然掌握在酷吏手中,可是这时候的御史制度比较发达。御史这个官职,在秦朝以前是掌管记事的,到了秦朝以后,御史的职责就改为专管纠察了。秦汉两朝都有着组织庞大的御史机构,它的职责是:查举非法,弹劾失职,理大狱,治疑案,掌管图书秘籍,监理地方诸郡、监督军旅,督运军粮,讨捕盗贼,安抚属国等等。

裴 秀:(公元?~271年),字秀彦;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晋朝司空、地图学家。

裴秀生于一个世代官宦家庭。裴秀一生的主要活动是在政治方面,但却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地图书学家。

裴 :(生卒年待考),字逸民,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的儿子;降州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西晋朝时期的哲学家,

博学多闻,通医术,晋惠帝时官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封武昌侯,官至尚书左仆射。

他曾向惠帝建议重修国学,刻石写经,及改定度量衡制。对时俗的放荡不尊儒术深感忧虑,著有《崇有论》,反对何晏、王弼的“贵无”,学说。

周弼曾说他“像武库一样,有五兵纵横,是人中之杰”。

裴 楷:(公元237~291年),字叔则;河东郡闻喜人(今山西闻喜)。著名西晋大臣。

裴楷年轻时就以精于《老子》、《周易》而知名,容貌俊美,如在玉山上行走,当时人称“玉人”。

晋武帝为抚军时,用他参与军事,后为吏部郎。晋武帝即位后,他历官散骑侍郎、侍中、中书令,封临海侯,与张华、王戎等人并掌机要。

裴 果:(生卒年待考),著名北周骠骑大将军。

少时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时,为平阳郡丞,从军征讨,每先登陷阵,勇冠当时。累官隆、眉、复三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

裴松之:(公元372~>>

历史上姓裴的都有那些名人 裴秀(224-271),西晋地图学家。字季彦。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官至司空。编绘《禹贡地域图》十八篇,是中国迄今可考的最早的历史地图集。所绘《地形方丈图》,是缩编的晋地图。图均亡失。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制图六体,为中国传统的地图制图奠定理论基础,影响中国地图制图1700多年。

裴(267-300),西晋哲学家。字逸民。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曾任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兼右军将军、尚书左仆射之职。他反对王弼、何晏的贵无论。提出崇有论。认为万有的整体是最根本的“道”,万有不是由“无”产生的,而是“自生”的,“自生而必体有”。他还认为万物生化有其规律。从“崇有论”出发,他重视现实存在的事物,不满轻视事功的放达风气,力图论证封建等级制的合理性。裴的思想在当时有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崇有派领袖。著有《崇有论》。

裴松之(372-451),南朝宋史学家。字世期。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少年好学,博览群籍,立身简素。20岁时任殿中将军,直卫皇帝左右。义熙元年(405)为吴兴故鄣县令,后迁司州主簿转治中从事、永嘉太守,并征为国子博士。裴松之为官清廉,体恤百姓疾苦,肃明风化,黜陟有序,深得下属官吏和人民的爱戴。元嘉十四年(437)致仕归里。元嘉六年宋文帝命注《三国志》,他对陈寿的《三国志》进行了详细的补缺、备异、矫正、论辨,使注文多出原书几倍,所引魏、晋人著作多至210种,保存了大量史料,开创了史书作注的先例。

裴子野(469-530),南朝梁史学家、文学家。字几原,河东闻喜人,齐广陵大守昭明子,永明中为武陵王国左常侍右军江夏王参军,天监中除右军安成王参军。迁兼廷尉正,免,南衮州刺史萧景引为冠军录事,除尚书比部郎仁威记室参军,出为诸暨令,徵拜著作郎兼中书通事舍人,除通直正员郎,迁中书侍郎。大通初转鸿胪卿,领步兵校尉。卒,赠散骑常侍,谥曰贞子,有《宋略》、《续裴氏家传》等。

裴蕴(-618),隋臣。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初仕陈,以父在北,密请为隋内应。入隋位开府仪同三司,历为刺史。炀帝初召为太常少卿,善伺帝意,广增乐人达三万余,迁民部侍郎,奏请设峻法核实户口,得丁二十余万,为御史大夫,参朝政。断狱以帝意为准。治杨玄感余党,杀数万人。法纪大坏。增御史百余人,耳目偏于郡国,大为公私祸害。预知宇文化及将起事,欲先发制化及,虞世基阻其行事。遂被化及杀死。

裴矩(547-627),隋臣。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为隋末唐初大臣,隋文帝时官至吏部侍郎。隋炀帝大业初,西域诸蕃及张掖(今属甘肃)塞,与隋互市,由他主管其事。随即顺便采访西域各国政教风习、山川险阻,君长族姓,及其文物章服等。遂撰《西域图记》三卷,记叙四十四国之事。拜民部侍郎,迁黄门侍郎,参与朝政。宇文化及杀炀帝自称皇帝,任尚书右仆射。后投窦建德,任吏部尚书,转任尚书右仆射,专掌选事,并为制定朝仪。入唐后,官至检校侍中、民部尚书等。

裴寂(570-629),唐臣。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字玄真。隋贰任晋阳(今山西太原)宫副监。与李渊交谊深厚,为李渊太原起兵策划者之一。并以晋阳宫米九百万斛、杂彩五万段、铠四十万枚支援出兵。后李渊进兵至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他又支持李渊称帝,唐建国后,他任尚书仆射,最为李渊所宠信。太宗李世民贞观三年(629)因罪放归原籍,曾参预制定《唐律》。后流放静州(今广西昭平)而死。

裴行俭(619-682),唐将领。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幼以荫补宏文生,贞观中举明经,调左顿卫仓曹参军。仪凤中,以才备文武,拜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

古代姓裴的有名人物 历史名人(请你参考!)

裴姓名人自三国以后开始人才辈出,晋代的裴徽、裴楷父子,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隋光禄大夫裴仁基等就是其中的代表。唐时的裴氏出将人相,至少出过4位宰相,那就是唐明皇开元年间的裴光庭;历事德宗、宪宗、敬宗、文宗4朝,以人德始终的裴度;导致元和年间较为安定社会环境的裴土;以及被誉为“太平宰相”的裴坦。他们都 是现今山西闻喜人。唐代外交家、且工草书却不择笔的裴和地俭也是闻喜人……等。

裴秀:晋代司空、地图学家。他总结前人经验,提出“制图六体”,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著有《禹贡地图》十八篇。

裴楷:字叔则(237-291),西晋河东郡闻喜人。仪容俊爽,如行玉山上,光彩照人,时称“玉人”,博涉群书,尤精《老子》、《易经》。官至中书令。

裴度:字中立(765-839),唐宪宗时宰相。他力主消除藩镇。元和十二年,督师破蔡州,唐代藩镇叛乱的局面暂告结束。有“名震四夷”、“天下莫不思其风烈”的赞美。

裴果:北周骠骑大将军。少时慷慨有志略。魏太昌时,为平阳郡丞,从军征讨,每先登陷阵,勇冠当时。累官隆、眉、复三州刺史,加使持节骠骑大将军。

裴坦:唐代闻喜人。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性简俭。子娶杨牧女,陪嫁多饰金玉,坦命撤去,曰:“乱我家法。”居太平里,时称“太平宰相”。

裴航:唐代长庆年间(821-824年)秀才。途经蓝桥驿,甚渴,有美女云英以水浆饮之,甘如玉液,欲娶之。家中老妪曰:“昨有神仙与药一刀圭,须得玉杵臼捣之。欲娶此女,必以此为聘。”遂遍访玉杵臼为聘。婚后夫妻偕入山仙去。

裴行俭:字守约(619-682),唐代降州闻喜人,官至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善知人,所典选偏裨类为世名将。

晋代有名士裴楷,南朝时宋有史学家裴松之,齐有广陵太守裴昭明,隋代有光禄大夫裴仁基,唐代有宰相裴寂、裴炎、裴耀卿,诗人裴迪,书法家裴行俭,兵部侍郎裴休……等。

汉朝的姓裴的名人! 三国以后,裴氏开始人才辈出。如晋代有司空裴秀,有裴徽、裴楷父子,南朝宋有史学家裴松之,隋有光禄大夫裴仁基,唐有宰相裴寂、裴炎、裴耀卿、裴度,诗人裴迪,书法家裴行俭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人物。

A 天下无人不说裴

伯益的后代非子以善养息马畜倍受周孝王青睐,因此周孝王辟地以为附庸。非子之六世孙陵,周僖王时封邑城,后除“邑”从“衣”,因以裴为姓。陵十二世孙裴遵,东汉时为敦煌太守,汉光武建武二十一年由于平蜀有功诏准举家由云中迁入安邑。其孙裴哗在汉顺帝永建初年来到山西闻喜凤凰原之阴、峨嵋山之阳的一个小村庄,这个小村庄名叫裴柏,因柏林茂盛故有此名。

这裴桕村便是裴氏家族的世居之地,发祥之源。

从此,裴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盘根错节,蔚成大姓巨族,以至于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赫的宰相世家,天下无二,世上无双,难见其匹。

裴晔有子裴茂,汉灵帝时历任县令、郡守、尚书等职。建安初年,军阀混战,他率关中诸将讨伐李催,’有功于当朝,封阳吉平侯。他生有4子:潜、徽、辑、绾。自4子之后,裴氏家族逐渐兴旺、繁茂起来,其子孙后代虽仍以裴柏为中心,但也开始向外散移播迁。其后代编修家谱者把其族人总括为三眷:西眷、中眷、东眷。

西眷之裴出自裴徽之后,由于他的子孙最初大多在西凉任职为官,故号西眷裴;

潜、绾居闻喜,其后代也大多为官河东或河东周围,故称为中眷裴;

东眷裴为裴辑后人,辑乃汉献帝工部尚书,赐金紫光禄大夫。其后代为宦者多在京燕淮襄一带,故称其为东眷裴。

以后随着岁月的流逝,裴氏又繁衍出许多支派,如洗马川裴、南来吴裴等。尽管世远族分,但皆出自三眷之后,发端于闻喜裴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

清朝嘉庆年间裴氏后人修的《裴氏世谱》,详细开列了裴氏历代官宦名录,据称有“宰相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1人,使(包括经略使、防御使、节度使、观察使、节度使留后、布政使、按察使等)25人,刺史110人,太守77人,大将军59人,驸马21人,荫袭46人,进士68人,贤良7人,辟举65人,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谥59人,乡贤30人。还有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贤节82人”。这个统计虽未必准确,但我们可以据以一窥裴氏仕宦情的全貌。

据不完全统计,裴氏家族做到知府、刺史、太守以上官职者约有千余人。一千余人,这是一个多么庞大、壮观的队伍,它比其故里裴柏村现有的人口还要多。这么多的文臣武将、进士名流、皇后王妃集于一家,真是匪夷所思!

1、清廉的尚书令――裴潜

裴潜(――244),字文行。裴茂次子。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烽火连天,朝廷危倾,生灵涂炭,裴潜父裴茂力赴国难,奉诏亲率关中诸路大军声讨李催,有功于当朝,被封阳吉平侯。汉献帝年间,裴潜为避战祸,流落荆州,做事于刘表门下。刘表甚爱之,待以宾礼。但裴潜在与刘表共同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刘表只不过一介懦夫,本无霸王之才。他曾在私下对要好的王粲、司马芝说:“刘牧(即刘表)非霸王之才,欲西伯自处,败无日矣。”随即裴潜离开荆州,南到长沙,投奔曹魏政权。没多久,曹操力取荆州,刘表一败涂地,裴潜之预言得以应验。

裴潜归附曹操后,也颇得曹操器重。由于他在避乱荆州期间,刘备也正寄刘表篱下,因此裴潜与刘备有幸相处。鉴于他与刘备有过交往,曹操便想听听他对刘备的看法。曹操问:“备才略如何”裴潜答:“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

历史上裴姓宰相都有谁 裴炎(?-684年),字子隆,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宰相。

裴光庭(678年-733年),字连城,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宰相。

裴耀卿(681年-743年),字焕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宰相。

裴度(765年-839年4月21日),字中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宰相。

裴坦,字知进,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代宰相。

姓裴的在中央有没有大官 自从黄、菊被那啥之后,一直没看到有黄家的政@治#局委员。

中国有几位明星姓裴 裴蓓,中国籍模特,韩国姓裴的明星多。

中国姓裴的人有多少 裴姓,中华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97位。

裴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西晋末年,政治腐败,八王争夺政权的战争使社会动荡,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匈奴、鲜卑、氐、羯、羌等少数民族纷纷内迁,他们不能忍受西晋的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匈奴贵族刘渊于永兴四年(304年)起兵,国号汉,定都平阳(今临汾市尧都区金殿一带)。晋怀帝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子聪立。次年,刘聪遣石勒歼灭晋军十余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在今河南省鹿邑西南),俘杀太尉王衍等。同年,又派刘曜率兵破洛阳,俘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建兴四年(316年),刘曜攻破长安,俘愍帝,不久被杀,西晋灭亡。史称这一时期为“永嘉之乱”。加上连年旱灾,造成了严重的饥馑和疾疫,饿殍遍地,浮尸满河。在大动乱大旱灾大饥饿的情况下,北方各族人民不得不流徙到梁、益、荆、豫、兖等州就食。在这股流民的大潮里,河东裴氏也被裹挟着从今山西、河南等地四处流徙。裴姓虽然起源于山西,但是他们很快就走向中原,走向全国,在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这种不断开拓进取的家族精神,又引导他们走向邻邦,飘洋过海,走进世界各地。只要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国人开发奋斗的足迹,就有裴姓族人开发奋斗的足迹。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留下了裴姓族人开拓进取的徽音。

姓裴的在中国有多少人 按姓氏排行裴姓排第一百位,裴姓人口蛮多的,记不得具体数字,百家讲坛上有一期可以搜一下

姓裴的开国将领都有谁? 裴宗澄 (1915―2003)山东省济南市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东人民抗日纵队第五支队二十一旅六十二团副连长,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支队副营长,胶东军政学校军事教员、教育科科长,山东纵队第五旅十二团副营长、营长、团参谋长、代团长。解放战争时期,任胶东军区教导第二团团长,华东军政大学胶东分校校长,胶东军区参谋处处长、副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副处长、军务处处长,上海警备司令部副参谋长、参谋长,中国人民 总参谋部防化学部副部长,防化学兵部副主任,总参谋部防化学部部长, 副参谋长, 司令部顾问。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晚年因病医治无效,于2003年4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有关于隋朝裴仁基的问题

        裴仁基一氏出自汉魏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著名士族河东裴氏中(参见河东裴氏百科条目)八裴中定著五房之一中眷裴(参见中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