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祖归宗-----------------高姓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认祖归宗-----------------高姓,第1张

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姜太公八世孙奚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被赐予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炎帝16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姜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7世孙文公吕赤,赤有爱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蛋排挤,出齐奔燕。高止十世子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取其字为姓氏。为山东高氏。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

3、由“高”字开头复姓简化而来。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简化而为“高”姓。

4、出自他姓。据《北齐书》所载,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鲜卑族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鲜卑慕容氏、高丽羽真氏,后改高氏;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纳羊氏,满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时入居开封的犹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得姓始祖

高奚。春秋时期,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奚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当时,公孙无知发动内乱,杀了齐襄公。奚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奚因为平乱迎君有功,被封为上卿,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称为高氏。高姓就这样诞生了。高奚作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孙的尊敬和爱戴。

迁徙分布

高姓虽然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高氏居多。据史料所载,战国到秦汉时期,高姓已可能迁入河北、辽宁境内。秦汉三国时期,随着政局的几度分合,人口迁徙频繁,高姓人氏渐活动于海河流域,黄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上、下游地区。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高姓人氏大举南迁,“广陵”郡望便是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隋唐时,有书记载,河南有陈氏父子率军开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参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钢入迁闽地(今福建省)。此时,德州蓨(今河北省景县)仍是继东汉以来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时期,有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荆州市)建南平国。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彦俦到四川后蜀政权为官。在此期间,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动。两宋时期,高姓人为避战乱由中原向江南迁徙。如开封高琼后裔定居于海宁、临安、温州、山阴,合肥人高彻定居于晋陵。元明清时期,高姓人多集聚于东南地区,尤以江苏、浙江地区最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一。

历史名人

高 柴:今山东省人,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县人,执掌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

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 琼: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晓军政,勇猛仗义,其后人许多成为军事将领,高琼一族被一度赞为“高家将”。

高 兴:元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人。出身农家,元武宗时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高 启:元末明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学识渊博,擅长诗赋,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士”,其著作被后人汇编为《高太史全集》。

高 武:明嘉靖年间人,所传针炙之术在我国医学上占重要地位。

高 翔:今江苏扬州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擅长山水,画梅风格疏秀,亦能画像。

高 鹗:清代文学家,汉军镶黄旗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者。

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高仙芝:唐代高丽族人,精于骑射,官至鸿胪卿、假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将军等职。

高怀德: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将领。以忠厚倜傥、威武勇敢著称。

高皇后: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后。哲宗时她起用司马光,废止王安石变法措施,共执政九年。

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寿国公。现山西省应县人。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人正直。

高克恭: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族),籍贯大同(今属山西省),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官至刑部尚书。 善书画,《云横秀岭》、《墨竹石坡》为其代表作。与赵孟頫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

高则诚:今浙江省永嘉人。元代著名戏曲家,所著南戏剧本《琵琶记》流传甚广。

高文秀:今山东省人,元代戏曲作家。有“小汉卿”的美称。

高攀龙:江苏省无锡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当朝大儒,曾与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

高一功:明末米脂(今属陕西)人,农民军将领,随李自成起兵反明。

高斗魁:清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医术精湛名噪一时,著有《医学心法》、《四明医案》、《吹毛篇》等医学著作。

高凤翰:清代胶州(今属山东)人,著名书画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归云集》等作品。

高剑父:广东省番禺人,岭南画派的创立者,早年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黄花岗起义。

高士其:福建省福州人,现代科学文艺作家。曾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州)。此支高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以渔水之阳得名。

广陵国:汉时置,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此支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之后。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高氏,为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

辽东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治所在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

2、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由是,高姓后代以“厚余”作为高姓的堂号。

渤海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

此外,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渔阳堂”、“辽东堂”、“广陵堂”、“河南堂”、“有继堂”、“供侯堂”、“双玉堂”、“后余堂”、“报本堂”、“守愚堂”等。

高姓宗祠通用对联

〖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年泣血;

八战铭功。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性情仁爱,对父母孝敬,为双亲执丧礼,泣血(哀痛至极,哭泣无声,如血出)三年。下联说唐代幽州人高崇文,字崇文,贞元年间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军有名。吐蕃兵侵犯宁州,他率军前去,大获全胜,封渤海郡王。剑南西川节度使刘阀反乱,他由宰相杜黄裳推荐,以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兵讨伐,在鹿头山八战八胜,活捉刘癖,晋封为南平郡王。后官邻宁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

技工翦马;

兆应射雕。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东魏渤海蓨人高欢,字贺六浑,先后参加破六韩拔陵、杜洛周、葛荣等起义军,后随葛荣投奔尔朱荣。一次,尔朱荣让他去剪一匹恶马(把马腿交叉绑起来),他不用羁绊就完成了,那马竟也不踢不咬,他说:“对付恶人也应该这样!”得到尔朱荣的信任,官晋州刺史。尔朱荣死后,他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掌东魏兵权,称大丞相。后逼孝武帝西奔长安,另立孝静帝,执掌朝政达十六年。死后,他儿子高洋代东魏建北齐,追尊他为神武帝。下联典指唐末幽州人高骈,字千里,高崇文的孙子。初任朱叔明的司马,一天,有两只大雕从天上飞过,他说:“我如果能富贵,就应该射中。”果然一箭射落二雕,当时号称“落雕御史”。僖宗时,历任天平、剑南、镇海、淮南节度使,诸道行营都统等职,镇压黄巾起义军。他慑于起义军声威,又因朝中互相倾轧,坐守扬州,企图保存实力,割据一方。封渤海郡王。后因相信仙术,重用方士吕用之,将士离心,被部将所杀。

供侯世德;

渤海家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梅州市高氏宗祠“供侯堂”堂联。

户部世泽;

渤海家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高德基,大定中,官户部尚书。下联典出高姓望族渤海郡。

女中尧舜;

学本程朱。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英宗高皇后,临政九年,朝政清明,人称为“女中尧舜”。下联典指明·高攀龙,志于程朱之学,后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

豹变隐雾;

鸿渐表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高凤,少耽学,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唐山中,不应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高彪,群举孝廉第一,校书东观,数奏赋颂奇文,因事讽谏,灵帝诏东观画彪像,以劝学者。

-----------------------------------------------------------------

〖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渤海家声远;

洪溪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旌德县高甲村高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高氏郡望;下联嵌“洪溪”为祠西水名。

渤海家声远,

龙门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长乐市龙门村高氏宗祠联。龙门高氏宗祠是一座经清代重修过的明代古建筑,祠堂前有宽阔的石埕。祠堂依山而进,共有三进院落,逐层升高,气势宏敞。大门两侧镌有这副对联。主祠厅上悬挂有高鲁敬献的匾额:“本固枝荣”。祠堂上还有许多科举功名的牌匾。据族谱及方志等文献,可知在宋代的淳化、绍兴、淳熙等年代,高氏子孙数人高中进士,明、清则更辉煌。祠堂背扆的山就叫翁山,传说居此山的老人多享高寿,因而此山被命名为“翁山”。翁山之巅原有东社大王庙,年代久远已毁圯,现已改建为龙源寺。登上山巅,四面风景尽收眼底。东面可见绿树茂盛的三台案山,东北及北面可眺望长乐市现代化的高楼广厦,西北依稀可辨通往闽江的下洞江,这就是明初郑和下西洋时的太平港遗迹,当年的太平港,水面宽广,郑和的船队:帆樯如云,舸连舰接,声势浩大,气象万千。震惊世界的七下西洋,就是从这儿起锚的。东南可见过洋山。南面及西南,近可俯看龙门村鳞次栉比的民居房舍,远可了望绿野田畴及银光闪烁的河渠池沼。龙门村口有古渡头,登船,经过上洞江,入闽江,可直航福州台江。

渤海家声远;

禹州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武平县高氏宗祠联。

隐钓变之雾;

表鸿渐之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隐士高凤,字文通,叶人。少耽学,家以农为业,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堂山中,不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内黄令高彪,字义方,无锡人。诸生,游太学,有雅而纳于言,郡举孝廉第一。除郎中,校书东观,迁内黄令,有德政。诏东观画彪像,以对学者。

才女称学士;

夫妇捐忠躯。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唐高越妻,美而慧,有文才,称“女学士”。下联典指唐高睿与妻秦氏,同陷虏中,虏以官爵饵之,睿顾其妻曰:“报国酬恩,正在今日。”遂同为虏害。

子孝双亲乐;

家和万事成。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间丞相府;

天上蕊珠宫。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一门五举子;

三步两道台。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1)

此联已经不是一般的荣耀了,如此的口气,如此的气势,在滇中地区的名门望族中,只有高氏才配享有。蒙元大军的进入,元王朝的建立,使高氏家族蒙受了一场劫难。动荡之后,受到重创的高氏家族,由于最高统治者对西南边疆采取了特殊的优抚政策,逐渐恢复了生气。高泰祥高泰祥肩负使命,抗拒元军,为元军所诛,但蒙元统治者仍未视其为死敌,待忽必烈统一大业完成后,其子高琼仍受封于领地姚安,为世袭土官。这一职务,是元王朝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特设的。根据各地土酋不同的实力,他们所受的职务分别为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这些土官,就这样长期沿袭下来。明王朝实行“改土设流”的政策后,他们同朝廷所委派的官员一起,共同治理地方。(下“七言联·(2)”同)

-----------------------------------------------------------------

〖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燕歌行中咏边塞;

兰墅集外续红楼。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人。初仕封丘(今河南省封丘)县尉,不久投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掌书记。后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兵士生活状况之“边塞诗”为著,《燕歌行》即其代表作。有《高常侍集》。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高鹗(约1738-约1815),字兰墅,兰史,别吨红缕外史,汉军镶旗人。乾隆进士,曾任侍读学士,刑科给事中。一般认为,曹雪芹作八十回本《石头记》,由他续成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让宝、黛爱情故事终以悲剧结局,使曹书成为首尾完整的文学巨著。另有《兰墅诗钞》。

莫道名高与爵贵;

须知子孝和妻贤。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爵不如天爵贵;

功名争似孝名高。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居东晋风流后;

家在西湖山水间。

——清·高螺舟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高螺舟书赠联。高螺舟,字人鉴,仁和人。道光进士。

达夫诗派吟边塞;

剑父画风创岭南。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事典。下联典指近代画家高仑,字剑父,开创“岭南画派”。

池上诗系春草梦;

水心人坐藕花风。

——明·高允恭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画家高允恭,撰贵阳中山公园池心亭联。高允恭,字彦敬,号房山,畏兀儿族。居大都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官至刑部尚书、大名路总管。著有《云横秀岭》、《墨竹石英钟坡》等。

软红不到藤萝外;

嫩绿新添几案前。

——清·高其佩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画家高其佩(1660-1734)自题联。高其佩,字韦之,号见园,铁岭人。以指画称一时。官至刑部右侍郎。

九爽七公八宰相;

三王一帝五封侯。

横额:高让公故里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2)

-----------------------------------------------------------------

〖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文治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乾隆进士文治(梦楼)赠老儒高心余联。

雅号吟哦,传诗窖令昔;

博通典故,致梁国多咨。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仁义誉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相王府文学高仲舒的事典。高仲舒,通训诂学,擢明经。开元初,宁景、苏颋当国,多向他咨访。终太子右庶子。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十手所指,吾身安可自欺。

——高二适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诗人、书法家高二适(1903-1977)撰书联。高二适,江苏东台人。毕生治学,厥功甚伟。对书法有深入研究,能融章今草狂于一炉,章士钊有诗赞云:“客来倘临池兴,惟望书家噪一高。”极表推崇。

从安海、溯渤海,海阔渊源远;

由凤山、迁平山,山秀人文多。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安溪县大坪乡高氏宗祠联。全联典出本支高姓族人的迁徙历史。

江西宜春高氏字辈:“员学远仕伯若文斗亮应”

贵州松桃高氏字辈:“祖宗志亮明方秀”

山东淄博高氏字辈:“思本持家在惟书可继长广培祥云树保毓锡同光(二十世起)

山东梁山高氏字辈:“景手(清)成(思)启文昌茂”。

山东山亭高氏字辈:“学玉其长洪(振)广锡贵安邦”。

山东五莲高氏字辈:“维兴曰华……”

山东胶州高氏字辈:“蔚业徽方振奕祀绪愈兴承启(其)昌继世兹乃雍(永)照穆(谟)”。

山东高密高氏字辈:“德贤安乐吉和顺福瑞祥”。

山东明水高氏字辈:“斗广向(春)玉(福)振(洪)延(全)尉佩兆邵”。

山东章丘高氏字辈:“佩兆广印玉”。

安徽贵池高氏字辈:“继居成为本一心再锦寒支能求刚面方详文士班国正天星盛家修世德昌。”

扩展资料:

高氏人口分布——明朝时期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大约有93万人,约占中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远远低于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纯增加率为4%,净增加了4万。

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高姓人口的188%。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 苏(125%)、浙江(122%),这三省高姓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肃、河北,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

宋、元、明期间,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中国重新形成了山东、江浙赣、陕晋三个高姓人口聚集地区。

第一部高姓全史(代序)\1

初版前言\4

增补版前言\7

修订版前言\9

第一章高姓先祖\

一远古高族\

高姓第一人——黄帝臣高元\

位列五帝的高阳氏和高辛氏\

东夷之高——高夷\

高句丽国——第一个高姓王朝\

二先世溯源\

姜姓始祖炎帝的故乡与东进\

农业、草药、集市、制陶的发明者——神农氏\

炎帝族遗迹——半坡类型文化\

中原姜姓诸国\

四岳——吕氏始祖\

齐国始祖——姜太公\

第二章高姓群体主支的形成(春秋战国)\

一高姓主源——齐国高氏\

齐国高氏的来源\

齐国高氏的支裔\

二齐国高氏事迹\

齐高始祖——上卿高傒\

齐高早期诸贤\

惠公后高氏的崛起与外迁\

文公后高氏的衰落\

齐国高氏的后裔\

三先秦诸国高氏事迹\

郑国二高先登史册\

忠义二高为人称道\

战国二高圣门传人\

百越先贤拜相荆楚\

幽燕烈士传颂千秋\

第三章高姓群体的壮大(汉至晋)\

一西汉高姓的蛰伏\

东高西高涿郡豪强\

一武一文遥相辉映\

二东汉高姓名儒辈出\

精通鲁诗品格高尚\

通晓天文独具个性\

东观画像儒士楷模\

注疏大家成果斐然\

笃学忘麦隐居终身\

勤于治学忠于职守\

位历三公的陈留高柔家族\

三高姓主流——渤海高氏的发端\

四两晋高姓南北并进\

渤海高的南方分支——晋陵高氏的兴起\

渤海高的北方分支——渔阳高氏的形成\

渤海高的东北分支——辽东高氏的来源\

东晋十六国——高姓尚武之风的起点\

北燕——又一个高姓王朝\

第四章高姓群体的鼎盛(南北朝)\

一燕魏高姓的崛起\

北齐皇族所自出的高湖家族\

一代名相高允及其家族\

推动改革的高祐及其家族\

猛将高昂及其家族\

自高句丽回归的国舅高肇家族\

源于渤海的北海高氏\

辽东高道悦家族\

和高允并称“二高”的渔阳高闾\

河南高氏——一个独特支系\

二第三个高姓王朝——北齐的渊源\

雄才大略的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

治国神童——高欢的继承人高澄\

三北齐诸帝\

“快刀斩乱麻”——智能超群的开国皇帝\

儒雅柔弱——北齐皇族的特例\

尊师孝母的第三帝\

28岁的太上皇\

俊秀而庸碌的后主\

北齐皇室的覆亡\

四北齐灭亡前后皇室诸王的抗争\

北投突厥坚持抗敌\

硕果仅存气节感人\

坚守到底哭辞太庙\

精于艺术痛伤亡国\

勇将赴难妇孺紧随\

兰陵王入阵佳话永流传\

北齐皇室的后嗣\

五北齐宗室诸将吏\

掘井惠民的“良牧”\

军功卓著位列“四贵”\

官历三朝破除旧俗\

吃力不讨好出谋反遭怨\

晚节不忠的领军大将军\

建国谋臣因谏致祸\

位居宰辅廉政爱民\

六南北朝诸高氏\

北齐灾星——善无阿那肱\

坚持到最后的北齐远支\

北周“韩白”勇冠三军\

南朝二高一武一文\

第五章高姓群体的转折(隋唐)\

一隋代高姓\

文韬武略兼备统一南北建功\

富机智幽默有“知人之鉴”\

二唐代高姓\

开国元勋一代宰辅\

两朝为相清明如镜\

京兆高氏渤海支裔\

晋陵智周贵而知义\

系出冯氏权倾朝野\

率众护城出谋反武\

坚持民族气节博通历代掌故\

陷污不染全节尽忠\

兄弟加父子两代五进士\

力士府总管安史军谋臣\

唐初群雄最后一人\

威震西垂统军平叛\

军旅诗人大器晚成\

七世同堂位兼将相\

五代同居骁勇郡王\

官居节度众望所归\

虎将遗裔平叛建功\

火攻水战立功建节\

一箭双雕平南征东\

第六章高姓群体的南渡(五代至元)\

一五代十国高姓\

荆南——第四个高姓王朝\

勇而知义累世元戎\

高怀德家世探源\

河西将门子两王四节度\

齐州一高两朝为将\

吴王谋臣安民兴邦\

位兼将相筑城防患\

词坛翘楚画界奇才\

蜀中俊彦艺传三代\

守土报国后蜀栋梁\

马楚谋主治国功臣\

吴越元勋湖州良牧\

后汉枢密含冤而逝\

二两宋高姓\

高琼先世\

澶渊建功五世封王\

高琼后裔\

西蜀称“神将”抗辽常胜军\

益州妙计擒贼祭天化冰破夏\

舌战西夏施恩羌戎\

龙图阁学士高氏大管家\

女中尧舜辅政三朝\

深明大义贤国舅火印改良显智巧\

参议帅府建节温州\

平叛尽忠筑堤利民\

绥州“老高”忠勇传家\

寿阳高氏官历四朝\

宋廷名臣光耀史册\

鲁晋二高征西殉国\

当朝宰辅杏林宗师\

宋初高姓四进士\

僧道匠三贤\

公正、垦荒、直奏——高姓三良吏\

上疏请斩奸相不愧武穆亲家\

擅长书法蹴鞠富贵不忘故人\

东南二贤一隐一儒\

明州高氏叔侄儒官\

一人舍生乡邻获免\

同胞三守叔侄二相\

东南二进士国破见丹心\

白发侍郎风雅驸马\

三辽金元高姓\

辽国秦王文武双全\

统和二高殿试夺魁\

金代二臣造福中原\

辽东二高忠臣隐士\

文封尚书武拜节度\

金代高姓其他人物\

西夏高姓人物一览\

河西高氏三代仕元\

辽阳高氏四世元臣\

幽燕二高尚书元帅\

良吏孝子一北一南\

硕学名流南戏之祖\

第七章高姓群体的分迁(明清)\

身居相位知礼清廉\

推动改革不恋权位\

一代名相政绩辉煌\

吴中才子诗风雄健\

明初廉吏名列善榜\

明初二忠崇尚节义\

御史尽职盐贩遁迹\

抗疏尽忠遭谤被贬\

明察善断诗风婉约\

针灸妙手兼通文武\

两部尚书廉政爱民\

东林首座领袖群儒\

巡抚湘鄂乱世独撑\

末代按察坚守孤城\

南明宰辅屡斗群奸\

闯王旧部转而抗清\

大敌压境主仆尽节\

国破城亡群忠赴难\

南明幕落慷慨殉国\

静海望族首登相位\

镶黄汉军名满天下\

叔侄相继终身治水\

江南名士精于鉴赏\

土司传人学比顾黄\

抗击耿逆尽忱义烈\

封疆大吏遍历南国\

三部侍郎与人为善\

官居都统才兼文武\

康熙进士为民请命\

上疏犯颜充军获释\

准部骁将征西殉国\

文才超卓酷爱红楼\

东南群儒上承宋明\

抵御外侮视死如归\

湘北二吏忠义可嘉\

浙江名医仁心仁术\

清初高氏画家辈出\

候补知府古琴名师\

第八章汉族高姓分布的定型(明清至现代)\

一北方高姓的分布\

山东高姓\

河北高姓\

河南高姓\

山西高姓\

陕西高姓\

甘肃高姓\

青海高姓\

宁夏高姓\

内蒙古高姓\

辽宁高姓\

吉林高姓\

黑龙江高姓\

二南方高姓的分布\

浙江高姓\

江苏高姓\

福建高姓\

广东高姓\

台湾高姓\

安徽高姓\

江西高姓\

湖南高姓\

湖北高姓\

四川高姓\

贵州高姓\

云南高姓\

广西高姓\

海南高姓\

香港高姓\

澳门高姓\

第九章丰富多彩的高姓群体\

一齐国高氏的支裔\

二高字头各复姓\

三他姓改高姓\

四高姓改他姓\

五少数民族高姓\

越国高姓\

高句丽高姓\

渤海国高姓\

女真高姓\

西夏高姓\

犹太高姓\

大理国高姓——第五个高姓王朝的主人\

白族高姓\

回族高姓\

满族高姓\

朝鲜族高姓\

锡伯族高姓\

彝族高姓\

壮族高姓\

蒙古族高姓\

裕固族高姓\

哈尼族高姓\

黎族高姓\

京族高姓\

高山族高姓\

其他民族高姓\

六海外高姓\

韩国高姓\

日本高姓\

越南高姓\

新加坡高姓\

菲律宾高姓\

马来西亚高姓\

印度尼西亚高姓\

泰国高姓\

缅甸高姓\

美国高姓\

英国高姓\

加拿大高姓\

阿根廷高姓\

第十章高姓群体的文化传统\

一恪守孝道\

二雅好儒学\

三将门兴盛\

四擅长丹青\

五高姓谱牒概说\

六高氏族谱资料选\

《族谱原引》\

《渤海高氏族谱序》(唐虞世南)\

《高氏族谱序》(唐韩愈)\

《高氏谱序》(宋苏询)\

《渤海高氏世宝引》(宋司马光)\

《诏续高氏世宝谱志序》(宋司马光)\

《高氏原叙》(宋文天祥)\

《高氏重修宗谱序》(明高铨)\

《高氏家谱序》(明高拱)\

《高崇文平西蜀记》(唐柳宗元)\

《赠高琼致仕诗》(宋仁宗)\

浙江越州《萧山高氏家谱·凡例》\

《渤海高氏宗支图序》(宋高琼)\

《匾对》\

《自叙迁闽事始》(宋高惠连)\

《高惠连墓志铭》(宋王安石)\

《高氏宗谱序》(宋朱熹)\

《建立高东溪先生祠记》(宋朱熹)\

《高子遗书·家训》(明高攀龙)\

江苏《高氏大统宗谱·祖训》\

河南淮阳项城《高氏族谱·祖训》\

泰国高氏宗亲总会高氏宗祠落成十周年《纪念特刊·祖训》\

安徽芜湖《政和高氏宗谱》之清康熙《圣谕》\

安徽芜湖《政和高氏宗谱》之清康熙《上谕十六条》\

江苏扬州《维扬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谱·家训》\

江苏靖江《高氏宗谱·传家十二则》\

江苏宜兴《高氏宗谱·族规》\

江苏常州《毗陵高氏宗谱·家规》\

江苏常州《普敦高氏宗谱·家规》\

安徽合肥《高氏宗谱·家规》\

湖南汉寿《高氏八修族谱·家规》\

广东揭西张何孔高氏族谱《家规》\

各地高氏宗祠堂号\

各地高氏祠联\

高姓宗祠通用对联\

附录\

湖南澧州高氏宗族文化\

甘肃城高氏祠堂\

台湾高氏宗祠\

当代高姓的分布频率\

历代高姓帝王宰相皇亲状元一览\

近现代党政军高姓人物一览\

历代高姓名人生卒年录\

高路加姓氏研究论著目录\

高姓之歌\

高姓总世系表\

高姓总世系表简介\

一、齐国姜姓世系\369

二、高氏世系\371

三、正史其他高姓人物\411

四、各地高氏族谱世系选刊\429

五、各民族高氏世系\506

高氏世系简表\522

渤海高氏世系表

第一部高姓全史(代序)\1

初版前言\4

增补版前言\7

修订版前言\9

第一章高姓先祖\

一远古高族\

高姓第一人——黄帝臣高元\

位列五帝的高阳氏和高辛氏\

东夷之高——高夷\

高句丽国——第一个高姓王朝\

二先世溯源\

姜姓始祖炎帝的故乡与东进\

农业、草药、集市、制陶的发明者——神农氏\

炎帝族遗迹——半坡类型文化\

中原姜姓诸国\

四岳——吕氏始祖\

齐国始祖——姜太公\

第二章高姓群体主支的形成(春秋战国)\

一高姓主源——齐国高氏\

齐国高氏的来源\

齐国高氏的支裔\

二齐国高氏事迹\

齐高始祖——上卿高傒\

齐高早期诸贤\

惠公后高氏的崛起与外迁\

文公后高氏的衰落\

齐国高氏的后裔\

三先秦诸国高氏事迹\

郑国二高先登史册\

忠义二高为人称道\

战国二高圣门传人\

百越先贤拜相荆楚\

幽燕烈士传颂千秋\

第三章高姓群体的壮大(汉至晋)\

一西汉高姓的蛰伏\

东高西高涿郡豪强\

一武一文遥相辉映\

二东汉高姓名儒辈出\

精通鲁诗品格高尚\

通晓天文独具个性\

东观画像儒士楷模\

注疏大家成果斐然\

笃学忘麦隐居终身\

勤于治学忠于职守\

位历三公的陈留高柔家族\

三高姓主流——渤海高氏的发端\

四两晋高姓南北并进\

渤海高的南方分支——晋陵高氏的兴起\

渤海高的北方分支——渔阳高氏的形成\

渤海高的东北分支——辽东高氏的来源\

东晋十六国——高姓尚武之风的起点\

北燕——又一个高姓王朝\

第四章高姓群体的鼎盛(南北朝)\

一燕魏高姓的崛起\

北齐皇族所自出的高湖家族\

一代名相高允及其家族\

推动改革的高祐及其家族\

猛将高昂及其家族\

自高句丽回归的国舅高肇家族\

源于渤海的北海高氏\

辽东高道悦家族\

和高允并称“二高”的渔阳高闾\

河南高氏——一个独特支系\

二第三个高姓王朝——北齐的渊源\

雄才大略的北齐王朝奠基人——高欢\

治国神童——高欢的继承人高澄\

三北齐诸帝\

“快刀斩乱麻”——智能超群的开国皇帝\

儒雅柔弱——北齐皇族的特例\

尊师孝母的第三帝\

28岁的太上皇\

俊秀而庸碌的后主\

北齐皇室的覆亡\

四北齐灭亡前后皇室诸王的抗争\

北投突厥坚持抗敌\

硕果仅存气节感人\

坚守到底哭辞太庙\

精于艺术痛伤亡国\

勇将赴难妇孺紧随\

兰陵王入阵佳话永流传\

北齐皇室的后嗣\

五北齐宗室诸将吏\

掘井惠民的“良牧”\

军功卓著位列“四贵”\

官历三朝破除旧俗\

吃力不讨好出谋反遭怨\

晚节不忠的领军大将军\

建国谋臣因谏致祸\

位居宰辅廉政爱民\

六南北朝诸高氏\

北齐灾星——善无阿那肱\

坚持到最后的北齐远支\

北周“韩白”勇冠三军\

南朝二高一武一文\

第五章高姓群体的转折(隋唐)\

一隋代高姓\

文韬武略兼备统一南北建功\

富机智幽默有“知人之鉴”\

二唐代高姓\

开国元勋一代宰辅\

两朝为相清明如镜\

京兆高氏渤海支裔\

晋陵智周贵而知义\

系出冯氏权倾朝野\

率众护城出谋反武\

坚持民族气节博通历代掌故\

陷污不染全节尽忠\

兄弟加父子两代五进士\

力士府总管安史军谋臣\

唐初群雄最后一人\

威震西垂统军平叛\

军旅诗人大器晚成\

七世同堂位兼将相\

五代同居骁勇郡王\

官居节度众望所归\

虎将遗裔平叛建功\

火攻水战立功建节\

一箭双雕平南征东\

第六章高姓群体的南渡(五代至元)\

一五代十国高姓\

荆南——第四个高姓王朝\

勇而知义累世元戎\

高怀德家世探源\

河西将门子两王四节度\

齐州一高两朝为将\

吴王谋臣安民兴邦\

位兼将相筑城防患\

词坛翘楚画界奇才\

蜀中俊彦艺传三代\

守土报国后蜀栋梁\

马楚谋主治国功臣\

吴越元勋湖州良牧\

后汉枢密含冤而逝\

二两宋高姓\

高琼先世\

澶渊建功五世封王\

高琼后裔\

西蜀称“神将”抗辽常胜军\

益州妙计擒贼祭天化冰破夏\

舌战西夏施恩羌戎\

龙图阁学士高氏大管家\

女中尧舜辅政三朝\

深明大义贤国舅火印改良显智巧\

参议帅府建节温州\

平叛尽忠筑堤利民\

绥州“老高”忠勇传家\

寿阳高氏官历四朝\

宋廷名臣光耀史册\

鲁晋二高征西殉国\

当朝宰辅杏林宗师\

宋初高姓四进士\

僧道匠三贤\

公正、垦荒、直奏——高姓三良吏\

上疏请斩奸相不愧武穆亲家\

擅长书法蹴鞠富贵不忘故人\

东南二贤一隐一儒\

明州高氏叔侄儒官\

一人舍生乡邻获免\

同胞三守叔侄二相\

东南二进士国破见丹心\

白发侍郎风雅驸马\

三辽金元高姓\

辽国秦王文武双全\

统和二高殿试夺魁\

金代二臣造福中原\

辽东二高忠臣隐士\

文封尚书武拜节度\

金代高姓其他人物\

西夏高姓人物一览\

河西高氏三代仕元\

辽阳高氏四世元臣\

幽燕二高尚书元帅\

良吏孝子一北一南\

硕学名流南戏之祖\

第七章高姓群体的分迁(明清)\

身居相位知礼清廉\

推动改革不恋权位\

一代名相政绩辉煌\

吴中才子诗风雄健\

明初廉吏名列善榜\

明初二忠崇尚节义\

御史尽职盐贩遁迹\

抗疏尽忠遭谤被贬\

明察善断诗风婉约\

针灸妙手兼通文武\

两部尚书廉政爱民\

东林首座领袖群儒\

巡抚湘鄂乱世独撑\

末代按察坚守孤城\

南明宰辅屡斗群奸\

闯王旧部转而抗清\

大敌压境主仆尽节\

国破城亡群忠赴难\

南明幕落慷慨殉国\

静海望族首登相位\

镶黄汉军名满天下\

叔侄相继终身治水\

江南名士精于鉴赏\

土司传人学比顾黄\

抗击耿逆尽忱义烈\

封疆大吏遍历南国\

三部侍郎与人为善\

官居都统才兼文武\

康熙进士为民请命\

上疏犯颜充军获释\

准部骁将征西殉国\

文才超卓酷爱红楼\

东南群儒上承宋明\

抵御外侮视死如归\

湘北二吏忠义可嘉\

浙江名医仁心仁术\

清初高氏画家辈出\

候补知府古琴名师\

第八章汉族高姓分布的定型(明清至现代)\

一北方高姓的分布\

山东高姓\

河北高姓\

河南高姓\

山西高姓\

陕西高姓\

甘肃高姓\

青海高姓\

宁夏高姓\

内蒙古高姓\

辽宁高姓\

吉林高姓\

黑龙江高姓\

二南方高姓的分布\

浙江高姓\

江苏高姓\

福建高姓\

广东高姓\

台湾高姓\

安徽高姓\

江西高姓\

湖南高姓\

湖北高姓\

四川高姓\

贵州高姓\

云南高姓\

广西高姓\

海南高姓\

香港高姓\

澳门高姓\

第九章丰富多彩的高姓群体\

一齐国高氏的支裔\

二高字头各复姓\

三他姓改高姓\

四高姓改他姓\

五少数民族高姓\

越国高姓\

高句丽高姓\

渤海国高姓\

女真高姓\

西夏高姓\

犹太高姓\

大理国高姓——第五个高姓王朝的主人\

白族高姓\

回族高姓\

满族高姓\

朝鲜族高姓\

锡伯族高姓\

彝族高姓\

壮族高姓\

蒙古族高姓\

裕固族高姓\

哈尼族高姓\

黎族高姓\

京族高姓\

高山族高姓\

其他民族高姓\

六海外高姓\

韩国高姓\

日本高姓\

越南高姓\

新加坡高姓\

菲律宾高姓\

马来西亚高姓\

印度尼西亚高姓\

泰国高姓\

缅甸高姓\

美国高姓\

英国高姓\

加拿大高姓\

阿根廷高姓\

第十章高姓群体的文化传统\

一恪守孝道\

二雅好儒学\

三将门兴盛\

四擅长丹青\

五高姓谱牒概说\

六高氏族谱资料选\

《族谱原引》\

《渤海高氏族谱序》(唐虞世南)\

《高氏族谱序》(唐韩愈)\

《高氏谱序》(宋苏询)\

《渤海高氏世宝引》(宋司马光)\

《诏续高氏世宝谱志序》(宋司马光)\

《高氏原叙》(宋文天祥)\

《高氏重修宗谱序》(明高铨)\

《高氏家谱序》(明高拱)\

《高崇文平西蜀记》(唐柳宗元)\

《赠高琼致仕诗》(宋仁宗)\

浙江越州《萧山高氏家谱·凡例》\

《渤海高氏宗支图序》(宋高琼)\

《匾对》\

《自叙迁闽事始》(宋高惠连)\

《高惠连墓志铭》(宋王安石)\

《高氏宗谱序》(宋朱熹)\

《建立高东溪先生祠记》(宋朱熹)\

《高子遗书·家训》(明高攀龙)\

江苏《高氏大统宗谱·祖训》\

河南淮阳项城《高氏族谱·祖训》\

泰国高氏宗亲总会高氏宗祠落成十周年《纪念特刊·祖训》\

安徽芜湖《政和高氏宗谱》之清康熙《圣谕》\

安徽芜湖《政和高氏宗谱》之清康熙《上谕十六条》\

江苏扬州《维扬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谱·家训》\

江苏靖江《高氏宗谱·传家十二则》\

江苏宜兴《高氏宗谱·族规》\

江苏常州《毗陵高氏宗谱·家规》\

江苏常州《普敦高氏宗谱·家规》\

安徽合肥《高氏宗谱·家规》\

湖南汉寿《高氏八修族谱·家规》\

广东揭西张何孔高氏族谱《家规》\

各地高氏宗祠堂号\

各地高氏祠联\

高姓宗祠通用对联\

附录\

湖南澧州高氏宗族文化\

甘肃城高氏祠堂\

台湾高氏宗祠\

当代高姓的分布频率\

历代高姓帝王宰相皇亲状元一览\

近现代党政军高姓人物一览\

历代高姓名人生卒年录\

高路加姓氏研究论著目录\

高姓之歌\

高姓总世系表\

高姓总世系表简介\

一、齐国姜姓世系\369

二、高氏世系\371

三、正史其他高姓人物\411

四、各地高氏族谱世系选刊\429

五、各民族高氏世系\506

高氏世系简表\522

渤海高氏世系表

根据你的介绍,你家原来很可能是汉八旗,这样吧 刚给你找了一下关于满族高氏的资料 贴给你看看。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满族高氏家族初探

高大明

满族先人在68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生活在兴凯湖一代,以渔猎为生,进入了父系社会;从西周时代就开始与汉族有着割舍不开的联系,数千年的民族融合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满族的先人本来居住在东北的北部及俄罗斯的远东地区,由于历史上曾一度出现寒冷时期,先人们逐渐向南迁移,与中原有了更多的交往,在唐宋时期才真正活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金代是满族的前身女真人崛起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由于崇尚和学习汉文化,女真人逐渐进入了当时的现代社会,成了中华民族中举足轻重的一员。经历了元、明两代的几百年时间,女真人又与其它北方少数民族融和,又形成了巨大的政治势力,在努尔哈赤的英明领导下,在明未统一的满洲,形成了满族这个多民族共融的大家庭。

据赵维和《新宾清前史研究论丛》中“辽东满族望族八大姓氏探源”考证,满族集居地辽东地区常将佟、关、马、索、赫(也有认为是叶氏的)、富、那、郎八个满族姓氏推崇为陈满洲著姓,这种称谓反映的是清代中期以后满族人改用汉姓后的人口情况。这八个姓亦是由金代女真人后裔形成的八个满族宗族,是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他们可以直接涉猎于满族先世的渔猎采集及迁徙生活,揭示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体现民族文化融合的漫长历史过程。

那么满族的高氏是怎么演变的呢?从表面看,这八姓中并不包含高姓,但由满族姓氏演变过程可知,赫舍里氏源自女真纥石烈氏,这是姓氏在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由于先人战功显赫,成为金代的皇亲国戚,因此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之前,即有其他族支的纥石烈氏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的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另据《满族姓氏来源》介绍,金代女真“纥石烈”入居中原后,元朝时改汉姓高、卢。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未改为汉姓高、卢的纥石烈氏改为赫舍里(或何舍里、赫舍哩);在清代后期赫舍里氏改汉姓为赫、何、张、康,也有资料认为还有改为高姓的。因此说,追朔到金、元时代,满族高、卢与赫、何、张、康是同一族源。

高氏是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著姓。渤海人,完全接受了汉族文化,在享国229年期间,全面汉化。 包括官制、服饰,他们是最早使用汉字姓的满族先世,据宋洪皓《松漠纪闻》载,其王以大为姓,右姓有:高、张、杨、窦、乌、李数种,部曲奴婢无姓。近人金毓黻《渤海国志长编》,共收录渤海人姓氏有大、高、张、杨、窦、乌、李、任、马、葱、贺、德、公、慕、冯、安、王、壹、史、吕、辛、门、崔、裴、吴、朱、解、赵等。

宋人《三朝北盟汇编》载:女真姓氏“那懒”谓“高”。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乞石列曰高。另据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阿大伸千户高难,以高为姓。详细叙述为:唐朝没落,五代纷争。源于鲜卑的契丹人迅速兴起,统一了契丹八部,消灭了渤海国,建立了大辽帝国。渤海国人沦为亡国奴,其姓氏不变,习俗不变。黑水靺鞨等的姓氏开始出现在史籍上。《三朝北盟汇编•女真史》谓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其姓氏则曰“完颜”谓“王”,“赤盏”谓“张”,“那懒”谓“高”,排磨申、独斤、奥敦、纥石列、秃丹、婆由满、酿剜、梦剜、陀幔、温迪掀、棹索、拗兀居、尼漫古、棹角、阿番孛木律、兀毡孛木律、孛木律、遇雨隆、晃兀、独顶、阿迭、乌陵、蒲察、乌延、徒单、仆散、温敦、庞古。至唐末部落繁盛,共有三十首领,每首领有一姓,通有三十姓。对此,《高丽史》也说女真有三十姓,这30个姓中,有由“那懒”改姓的高氏,还有尚未改高氏的“纥石烈氏”。

满族高氏的老姓包括:瓜尔佳氏、高佳氏、佟佳氏、萨克达氏、赫舍理氏、郭洛罗氏、果尔吉氏、舒穆哩氏、巴岳图氏、郭尔罗斯氏、纳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郭尔佳氏(锡伯族)、高氏(汉族)等。 但是,问题并没有这么简单,《满族姓氏渊源》介绍,出了索尼等名人的清朝大姓赫舍里氏(又称赫舍哩氏、赫舍理氏)在光绪初年改汉姓高、康、赫、何张等(也有资料说赫舍里只改为赫、康、张3姓);而且据《沈阳满族的姓氏分布和主要氏族》介绍,满族的果尔勒斯氏、啯噜噜氏均改汉姓高,而且《吉祥满族》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又介绍满族中还有高佳氏、高达玛氏和高氏,这里所说的高佳氏可能是汉族融入满族中的高姓,因为满族中某佳氏一般表未原祖是汉族。而高氏可能是指金元时期的纥石烈氏后译成汉姓的一支,笔者估计这三姓均在目前的满族高氏之中;再据《满族故乡网》“丹东地区的满族人渊流”介绍,“满洲八旗有锡伯兵,其后裔大多融入满族共同体。锡伯人原居吉林伯都讷(吉林扶余),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又有300名锡伯兵和家属来凤凰城戍边,其姓氏有白,温,何,杨,沈,莫,吴,那,高等”,其中高姓是锡伯族郭尔佳氏,这就意味着高氏还有从锡伯族演变过来的一支;除此之外,蒙古八旗中的某些姓氏经过数百年现满族人共同生活及通婚等也可能演变成满族的高姓了。这就是说,除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外,另有果尔勒斯氏、啯噜噜氏(或郭络罗氏)、高佳氏、高达玛氏、一些锡伯族同胞、蒙古族人也改汉姓高了。这些家族就是现在的满族高姓。

昆仑玉虚铁杆会员8满族最早使用的汉字姓,渤海国著姓。宋人《三朝北盟汇编》载:女真姓氏“那懒”谓“高”。元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载:金人姓氏乞石列曰高。另据朝鲜古籍《李朝实录》载:铁岭北部女真阿大伸千户高难,以高为姓。

  老姓包括:瓜尔佳氏、高佳氏、佟佳氏、萨克达氏、赫舍理氏、郭洛罗氏、果尔吉氏、舒穆哩氏、巴岳图氏、郭尔罗斯氏、纳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郭尔佳氏(锡伯族)、高氏(汉族)等。

金代纥石烈部族人,姓氏为纥石烈氏,是以部为姓的。虽然其原居住地是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黑龙江省呼兰县志中也说呼兰河流域有纥石烈部,那是在辽代,称生女真),但金代的部分女真人生活的区域远及中国的长江以北,这部分人接触汉文化的机会多,学习汉文化、崇尚汉文化,改为汉姓自然是十分正常的。尤其是纥石烈家族,出过几位金国的栋梁之材,自然家族人丁兴旺、文化水平高。

据据《满族网站》中金代名将纥石烈志宁中记载:纥石烈志宁(?—1172),本名撒曷辇。他以“沉毅有大略”(见《金史•纥石烈志宁传》)著称,是金世宗时的一员名将。“纥石烈志宁是上京(今黑龙江阿城)胡塔安人。纥石烈是著名的女真部落,从五代祖韩赤以来,就世与皇室完颜氏通婚。志宁父撒八,海陵王时曾历任东平尹、开远军节度使等官。志宁的岳父完颜宗弼(即金兀术),是金代女真族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诸婿中,志宁最得宗弼的喜爱。熙宗时,志宁曾担任过护卫等官。海陵王时,志宁颇受信任,官职逐渐升迁,开始显露头角。他官拜右宣徽使、汾阳军节度使、兵部尚书,改任左宣徽使、都点检,迁枢密副使、开封尹。正隆六年(1161年),海陵王南伐失利,完颜雍在东京(今辽宁辽阳)发动政变,即位称帝,是为金世宗。当时,志宁正担任北面副统,与都统白彦敬领兵镇压契丹农牧民军。他们行至北京(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北大明城),闻世宗有异志,就密谋起兵进攻世宗。世宗即位后,派使者招降。白彦敬、志宁连杀其使者九人。世宗派完颜谋衍前来进攻。志宁本想率军抵抗,但“众不肯战”,不得已归降。世宗为稳定政局,对先朝重臣采取宽容政策。他对曾拥兵反对自己的志宁等人,非但不予治罪,反委以重任。这使志宁深为感动,决心不辜负世宗对自己的信任。他南征北战,功劳卓著,成为世宗时一员著名的战将。他的重要的军事活动,一是镇压契丹农牧民,二是北进的宋兵,促成“隆兴和议”的达成。

据《金史•列传》记载:“纥石烈恒端,西南路忽伦宋割猛克人,袭兄银术谋克。泰和伐宋,充行军万户,破宋军两千于蔡州,加宜武将军。自寿州渡淮,败宋步骑一万五千于鹞子岭,遂克安丰军。”

估计是由于金政权的倒台,使纥石烈部族在元末明初迁徙到现在的延边布尔哈河、汤旺河、陇乌河流域,并从中分出赫舍哩氏,赫舍里氏“世居都英额地方,国初,硕色来归,隶属满洲正黄旗。通满、汉、蒙古文,其子索尼亦能满、汉、蒙古文,由头等侍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顾命,为辅政大臣,授一等公,谥文忠。其祖墓在昭陵左掖”。正是赫舍里族人有如此功名地位,才使家族壮大,发展成清代满族著姓。以至于后来分为赫、张、康三个汉姓”。

遗憾的是本人没有发现早在元代就已经从纥石烈氏中分出的高氏的文字史料。

《呼和浩特市的满族姓氏表》介绍,高姓祖居长白山,佛阿拉、白都讷、完颜等地,原姓赫舍里氏、乞石烈氏、高佳氏。笔者认为,祖居长白山的高姓包括纥石烈氏的后人,但不能排除其中有郭络佳氏和果尔勒斯氏的后人,因为这几个家族都曾居住在长白山附近;而祖居白都讷(又称伯都讷,吉林扶余)的自然是锡伯族人了。

据《吉祥满族》中“潜移默化变姓氏”一文中介绍,高姓来源于满族赫舍里、高佳、郭络罗三满族姓氏,其中郭络罗应与啯噜噜为同一满族姓氏,只是译出的汉字不同。

据《满族姓氏源流》介绍,高姓来源于高佳、何舍里、果尔勒斯三姓,而赫姓来源于赫舍里。这里的何舍里与赫舍里应该是同一个满族姓氏,只是译音不同。

《沈阳满族》中介绍,沈阳的满族高姓是近代从全国各地移居沈阳的满族。如沈阳市高压阀门厂满族工程师高清宝家谱记载,他的先祖籍居长白山西部张玉道沟(笔者注:张玉两字可能有误),系果尔勒斯出旗界内地而即名白果尔勒斯,姓即高氏也,自其六世祖随征至奉天就籍,居奉天城东正蓝旗界内上伯官屯,占地立碑,而长祖于顺治二年人北京内务府正黄满洲额恒佐领管下,籍居北京城南门外,官职诰封中宪大夫…后人拨入义州正蓝旗满洲,后人在义州房身沟高石虎人塔子长山子……于光绪二十三年,特克申充当义州正蓝旗丰升阿佐领管兵,二十五年,蒙锦州副都统赏给五品顶戴,二十六年来充当领催"。后人近代来沈。说段话表明他们的祖先是满族的果尔勒斯氏。起名范20字如下:

回复收起回复2楼2007-10-19 08:24举报 |我也说一句

昆仑玉虚铁杆会员8臣德文庆广,清福占云升,增盛富兴有,祥瑞永俊恒

从上文可知,这是果尔勒斯氏(可能与郭尔罗斯氏同姓)改汉姓的高氏,与纥石烈氏不是同一个家族。

郭落佳氏(同郭络佳氏)谐音取“高”为姓,现居住在凤城红旗镇四家村。因此这个高姓与纥石烈后代无关。而且笔者也不明白为什么满姓中还有一个“佳”家。

高佳氏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盖州(辽宁省盖县)、辽阳、吉林乌拉等地,后改汉姓高。著名人物有:乾隆慧贤皇贵妃,慧贤皇贵妃之父文华殿大学士高斌、高晋。

高达玛氏的情况不详。

另有资料介绍,高氏本汉族(尼堪、台尼堪、抚顺尼堪)姓氏,尼堪在满语中是汉族的意思,见于《八旗满洲姓氏通谱》,世居沈阳、辽阳等地,著名人物有: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布达理,淮阳道高成美。

我们高氏家族属正黄旗,清未(从青冈县成立前,即1904年前)与关、韩、白、吴等姓满族人一起到黑龙江省青冈县柞岗乡韩永河村定居。据老辈讲,来自辽宁凤城,也有人说来自江南(吉林?)。先到黑龙江兰西,后到青冈。那时还没有青冈县,韩永河村这个名字还是因韩家的韩永河早年北京大学毕业后立志回乡,搞新文化运动,去逝后国民政府为记念他以此作为这个满族聚居地的地名,解放后改成拥政村。据老人回忆,这个满族树的一引起满族人是金兀术的后代,原因是在过节(可能是春节)时在烟囱后烧包服(可能是这两个字)。

高氏家族来这里的是哥俩,不知是否是亲兄弟,各自带着谱单,其中哥哥是我的太爷的父亲。到我这辈已经5代人了,老哥俩生了至少7个儿子(我有六太奶、七太奶),到我爷爷辈有至少兄弟7个,父辈不记其数,我这辈和下一辈更多,族人的住地分为东高家和西高家,我的祖辈的后人住西高家。由于家谱(黄丝绸布上写的满文)已经遗失.因此不知家族原藉在哪,还有什么人?

我的太爷叫高文生。据我祖父讲,清未或民国初年请一个蒙古老先生看过家谱,告诉我祖父辈名字应范永字,而东高家也请了一个蒙古先生,说祖辈应范德字,这可能是俩人的满文水平不同所致,因此这辈人范字不同,但我的父辈同范春字。根据范字对比,我们的高姓不会是果尔勒斯氏改成的高氏,而且据黑龙江省双城的赫氏网友讲,他们是凤城赫舍里氏迁入双城的两支,现在都在双城,我们的两祖辈自然也不是赫舍里氏族人。因此我们可能的姓氏有:

纥石烈氏在元代译成的高姓家族的两支;

高佳氏两支;

郭络佳氏音译的汉姓高氏;

高达玛氏简化成的汉姓高氏;

锡伯族人改满族的高氏;

蒙古族人改满族的高氏;

汉军旗人高氏。

既然我祖辈是在清未才迁到黑龙江省,而且是和那么多满族同胞一起迁去的,那他们肯定是在原藉时在一块居住或在附近居住,那时通讯不发达,不可能是通过简单的联系就一起去黑龙江省的。因此还应该到目前居住这几个姓的满族人居住区去寻根。

另外,我的长辈人讲,在清朝时我们家族有男孩出生时,清政府每月给2两银子。而且直到我母亲辈,还用满语称呼母亲为讷讷,称父亲为玛玛,我母亲刚嫁到我们家时听见二婶的孩子喊讷讷,她说“二婶,你家孩子饿了!”,闹了一个笑话;文革那年,我亲耳听七太奶和奶奶唠磕时说过这两句称呼,有一段时间我总琢磨:怎么能管爸爸叫“骂骂”呢?当时还觉得挺好笑呢!

写了这么多,就是盼望高氏族人和知情者能多介绍满族高氏的家谱,将高氏寻根事业进行到底!

同时也建议我们满族同胞都参与寻根,将本族的家谱公开,使没有家谱但有一些线索的同胞能很快认祖归宗。这对满族的发展必然有很大意义。

鸡年吉祥!

作者简介

高大明,满族。1957年生于黑龙江省青冈县韩永河村。从事环保与贵金属冶金技术研究工作,教授级高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阁下是哪里人啊,不同的分支是不一样的

可以在这里查一下http://wwwgsjpnet/News/Defaultaspcataid=A00020002

湖南高氏部分分支辈分排行

1、益阳澄泉湾高氏

派语:仁义礼知信,良崇友大贤,立学安邦国,光明耀祖先,文章宏盛世,德业广新田,忠孝伦惟振,修齐道克宣,佐朝敷教泽,守典绍家传,元恺储遴选,芳声纪万年。

2、新化高氏

派语:祖光书香第,宗德耀名邦,乐利永悠远,贤亲世泽昌。

续修派语:祖光书香第,宗德正家声,敦伦恒裕后,建业续前辉,承先尚孔孟,育子重培根,自强天行健,平实定成金。

3、宁乡高氏

派语:可以能邦立,光名耀汝先,诗书开甲弟,忠孝启英贤,继绍材储懋,昭垂泽裕延,广文新景运,济美纪修年。

4、华容三岔河高氏

派语:可以能邦立,光明耀汝先,诗书开甲第,忠孝启英贤。

5、华容砂山高氏

原派:正大承宗继,任从彝以行,克守一元志,其家兆世昌,光培铭泰相,恢芳锡沛荣。

续派:烈著鉴清本,熙先钟泽新。

6、汉寿高氏

派语:光前在道德,绍绪以文章,忠厚家声远,诗书世泽长。

7、桃源盘塘桥高氏

原派:兴正友再应,志仲荣迁继,尚世维明登。定派:大邦振宗德,先绪永宏施;仁以延安祚,嘉祥佑远枝。

续派:立国本孝友,传家礼与诗。新派:贤才宗科教,真诚导行思。

8、麻阳麻伊高氏

老派:子胜廷仲朝上登,尚必宗兴万代明,忠贤传周世,祥开自远扬,德厚钟俊彦,功伟定佳邦。

续派:仁孝昌景运,光前裕后昆,诗书绵世泽,礼乐振家声,谦让增福寿,千秋播芳名。

安徽池州贵池:继居成为本,一心再锦寒。支能求刚面,方详文士班。国正天星盛,家修世德昌。 (高昌亮)

安徽省肥东县高亮乡:兰、继(桂)、绍(玉)、先、业、树、立、良、模

安徽和县:正大绍宗德,宽和启运昌 (高龙)

安徽阜阳:西其广玉传,新学友承继。忠义怀良信,同力保国志。 (高辉)

安徽阜阳:登林之学修,卫国保城贤

安徽宣城县上革镇(音)高岭岗:昌、尚、万、文、学、玉 (高学明)

安徽省淮北市:宏、福、正、祥 (高祥太)

安徽桐城:洪、祥、柏、孝、忠(高祥新)

安徽肥西清平乡高小拐: 、、、向、学、夕、尔、瑞、昌、英、贤、为(卫

认祖归宗-----------------高姓

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姜太公八世...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