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出身一直含糊不清,难道真与李建成有关?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2收藏

李白出身一直含糊不清,难道真与李建成有关?,第1张

导语:关于诗仙李太白的家世和身世,特别是对其祖父、曾祖父,史料竟无一记载。这么一位千古传唱的历史名人,出身却没有明确记载,这显然有违常理!

更奇怪的是:李白绝口不谈家世,偶有提及,也是闪烁其辞,自己的爷爷辈及以上,从来不提,只说远祖。

据史书记载:李白不仅文采斐然,其剑术也十分高明。他“十五好剑术”,“剑术自通达”。“自通达”的意思是无师自通,没人教,却剑术高超。

那么古代文献关于李白身世是如何记载的?

最早提到此事应该是宣州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最后投靠于他,在他那里病逝而委托他编辑文集,他为李白文集写了《草堂集序》,在这个序言里提到了李白的身世。后来李白坟由龙山改葬青山,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唐德宗贞元十年(794)甲戌科进士)为李白撰写的碑文《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也提及其身世。在李白过世后,李阳冰在《草堂集序》里是这样写李白的身世: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武昭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世称太白之精,得之矣。凉州武昭王李暠后裔,李渊也称是凉州武昭王李暠后裔。

但这支为何“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

与李白有通家之好的宣歙池等州观察使范传正在唐元和十二年(817)写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是这样说的: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谍。公之孙女搜於箱箧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疏十数行,纸坏字缺,不能详备。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於碎叶,流离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已来,漏於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也说李白是凉武昭王九代孙,证据是李白孙女箱底找出“纸坏字缺”的父亲记载推断的。

另外,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纪念也曾涉及,碑文内容也是类似描述:

“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

而当代学者研究一般都认为李白应为凉武昭王十二世孙、太祖李虎七世孙、高祖李渊五世孙、太子建成曾孙。

但是,李白要真是隐太子李建成曾孙,那这一支脉是如何逃脱隐居的呢?当时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亲手射死李建成,时年三十八岁,据记载,李建成五子一并遇害的。

当年李世民玄武门击杀李建成元吉,虽然二者大多数家被白杀,不过李建成作为太子,其势力庞大,难免有走掉逃脱的。

史料有所记载我就不再赘述。以下从其他几点做推测佐证。

1,李白是唐朝文化名人

官方对其详细的出身却没有详实的记载。推测朝廷也有意回避这个问题,毕竟玄武门是李世民杀兄逼宫篡位,很不光彩。而李白再唐朝名满天下,不能杀又不能承认是宗室之后,所以避而不谈。就连李白本人对自己出身也是含糊其辞。以及他的好友如当涂县令李阳冰也语焉不详。

2、少年李白就已经才华横溢

这离不开他受到的良好的教育。按照历史上的说法,李白之父从西域迁居四川江油才生下李白。李客到了江油也只是聊城尉(类似于今天的镇长一个级别的),而李客给儿子找了最好的当地最好的老师,十五岁就名扬遐迩,十八岁更是专门隐居大匡山读书跟随著名纵横家赵蕤学习。你想想普通人能做得到吗?既要有钱,还有关系,还有有出身才能得到这些顶配的资源。

所以李白绝非普通家庭,出身非比寻常。

3、李白才华横溢却不走常规途径考取功名

是李白考不上吗?肯定不是,李白少年就展现出过人的才智和抱负,游历期间都是以文章拜见各地行政长官,以此获得推荐。直到受到玄宗的召见,对天下大事也是对答如流,玄宗对李白才华极为赏识。因此李白不走科考而另辟蹊径有可能是“政审”过不了。同时玄宗既然赏识李白的才华,但是并没有当李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而是让他做了自己的“秘书”专门记录玄宗日常生活。

这点也有些奇怪,或许玄宗对李白身世也有所怀疑,但是李白已经名满天下杀不得用不得,只能整个“闲职”供养着。

但这仅仅是猜测,并没有任何记载和考古发现可以佐证。

总结:对于李白的身世一直以来有多种不同的说法,除了上面的“宗室说”之外,还有“胡人说”说李白是胡人血统只是后来汉化了。还有的说他是隋末曾自称“大梁皇帝”的李轨的后代。直到今天我们也不确定李白身世,一切只是推测。

道教太子庙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寺庙之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复兴门内大街。太子庙供奉的是道教中的神明,下面从多个角度解答这个问题。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太子庙供奉的是唐朝时期的太子李建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李元霸。李元霸在唐朝时期被封为太子,但后来被废黜,最终被赐死。唐朝灭亡后,太子李建成被尊为太子庙的主神,太子庙也成为了道教中供奉太子的重要寺庙之一。

其次,从道教角度来看,太子庙供奉的是道教中的太子神。太子神是道教中的一个重要神明,代表着官运、文运和财运,是人们向其祈求官职、功名和财富的重要对象。太子庙供奉的太子神,也是道教中的重要神明之一。

第三,从文化角度来看,太子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太子庙建于明朝时期,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建筑之一。太子庙不仅是道教中的重要寺庙,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遗产之一,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

最后,从旅游角度来看,太子庙也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太子庙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旅游。太子庙同时还定期举行各种文化活动和道教仪式,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娱乐项目。

综上所述,太子庙供奉的是唐朝太子李建成,是中国道教中供奉太子的重要寺庙之一。太子庙不仅是道教中的重要寺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遗产之一,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和娱乐项目。

关于李白的身世之谜,其实到现在都没有一个结论。这哥们儿姓李,本身在唐朝就是皇室姓氏,但是他偏偏来自遥远的碎叶城,也就是如今的吉尔吉斯斯坦。

你要说他是当地人吧,还真不是,他们祖上是避难到碎叶城的,所以是正儿八经的中原人士。按照《新唐书》的记载,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也有人考证为十二世孙。

这就比较有意思了,因为我们都知道,李渊是凉武昭王李暠的七世孙。从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李白应该和李渊还是亲戚关系。

当然了《新唐书》里所谓的九世孙未必就准确,至少李白没有在生前透露过自己的家世。这一点非常惹人怀疑。甚至有人认为李白的先祖是李渊的儿子李建成。

李白还真可能是李建成的后代。

李白的祖先和李建成一样,都是凉武昭王李暠。他的家世在历史上是这样的,早年一直都是显赫的家族,可是中途犯了罪,只能改名更姓逃到碎叶城。

一直到了武则天时期,李白他们家才敢回到蜀地,重新恢复李家姓氏。这一点可以多方面考证是准确无误的。

李白,字太白,陇西成纪人,凉昭武王暠九世孙。蝉联珪组,世为显著,中叶非罪,谪居条支,易姓与名。然自穷蝉至舜,五世为庶。累世不大曜,亦可叹焉。神龙之始,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全唐文》

也就是说李白家原来也是大富大贵人家,至于多富贵,没有明确说法。但是犯的罪绝对是要全家灭口的那种,否则也不会全家逃难到遥远的碎叶城。

隔了数十年时间,他们家才敢回到蜀地,而那个时候已经是武则天时期了,说明罪责已经没人计较了,所以他们也就恢复了本姓。

这说明在数十年前,他们家族的祖先,犯了灭族的罪,是不可饶恕的。那么到底是什么罪导致一个皇室家族会有灭族的可能呢?

我们最容易联想到的,当然就是李建成的案子。

隐太子李建成当年和唐太宗李世民争夺皇位,李世民手段残忍,在玄武门杀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

李世民回头又把老爸李渊逼得成为了太上皇

,此后李世民对李建成一家老小并没有心慈手软,而是采取了全部诛杀的做法。

李建成一共六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承宗,次子李承道,三子李承德,四子李承训,五子李承明,六子李承义

。其中长子李承宗是在玄武门之变之前就早逝的。

李建成死的时候38岁,他的长子据考证已经有20岁左右。

而李承宗极有可能是留下子嗣的。李元吉那一脉也是全部被诛杀,但是因为儿子们年纪较小,所以无法留下子嗣。

那么李白的祖先,会不会是李承宗留下来的子嗣呢?由于年纪很小,他被亲信带出了长安,逃亡到了碎叶城。

李白从不提起自己的身世,以至于连高考都参加不了。

李白是很有才华的,按照他的水平,考取一个进士问题根本就不大。当时唐朝多少文人都对李白竖起大拇指,可见李白的水平如何。

可是李白居然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为什么呢?因为政审这一关过不了。这就未免太让人感到可惜了。

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新唐书》

当时唐朝有规矩,开放科举是可以的,但是有罪之人的后代,以及商人的后代,都不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这下子李白就懵了,他两样全占了。

他们家祖上就是因为犯罪逃难到碎叶城的,这一点打死也不能跟别人讲。

而他父亲李客恰好又是一名商人,那个时候商人地位低下,但是为了过日子不经商又能干什么呢?李白有如此高的文化水平,还不是因为家里条件好,给培养出来的么?所以李白也不能去憎恨自己父亲的身份。

为此李白也不愿提起这件事,所以他就失去了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人家根本就查不清楚你家里的祖先是谁,到底是干什么的,有没有犯罪。他们只查到了你老爸是个商人。

李白也不愿意做出反驳,所以宁可不参加科举考试,也不说出自己的身世背景。他是李家皇室后裔,如果不说清楚这一点,是很难让人信服的,既然说不清楚,那就有可能是冒名顶替的,就更不可能给他参加科举的机会。

假设李白的确是李建成的后代,那该怎么排族谱呢?

不少学者都认为李白就是李建成的后代,比如说1988年,韩维禄甚至撰文证明李白是李建成的玄孙,1990年徐本立论证出,李白应该是凉武昭王李暠的十二世孙,李渊的五世孙,李建成的玄孙。

这么一来情况就比较明朗了,顺着这条线,首先我们可以确定李渊的五世孙中,就有李白这一号人物。

第一世是李建成,第二世是李承宗,李承宗的儿子隐姓埋名,所以是第三世。李白的父亲李客就是第四世, 到了李白就是第五世了。

这中间只有李承宗的儿子,是名字不详的。所以明确程度还是蛮高的了,毕竟人家需要隐姓埋名,跑那么远实在是不容易。

当然了,因为李白含糊其辞,所以就算后人推论出了如此准确的结果,那也不能板上钉钉。至少唐玄宗时代,李白的身世并没有引起唐玄宗的注意。

李白是中原人,这一点是准确无疑的,他们家是从中原逃难到碎叶城的,这一点也是准确无疑的。

那么试问一下,什么家族犯了什么罪,才会在那种情况下逃那么远呢?因为只有逃到那边,才没有人会详细盘问你的出身背景。

由此可见,李白爷爷的身份,是不能被唐朝人知道的,就算到了边关,如果知道了也是要杀头的,可见不是什么小事了。

李白甚至连出生地都不敢说出来,至今还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是碎叶城,二是四川江油,三是陇西成纪。可怜大才子才华盖世,却依旧有难言之隐。

一直以来,关于李白的身世可谓是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李建成或者李元吉的后代,也有人说他其实和这两个人并没有关系,是李世民儿子李元婴的后人。因为李白姓李,再加上身世扑朔迷离,所以不少人认为李白就是流落民间的皇室子孙。

一、李白的身世

历史上并没有李白祖籍的记载,是李白自己说“家住陇西”。唐朝时的陇西也就是陕西甘肃。但是不少专家认为他说的是假话,因为一直以来李白对自己的身世是讳莫如深的,所以,不可能跟其他人说实话。

而关于李白的家世,李白是少有提及的,他只是说自己的祖上曾经建功立业,是功高盖世的武将。外人通过他对祖上的描述,猜出他可能是“飞将军”李广的后人,但是事实是不是如此,还有待商榷。

二、李白是皇室子孙吗 

因为姓李,又因为家世扑朔迷离,所以有人猜测李白的祖上可能是犯了罪,不方便告知外人。而在唐朝时,犯罪的李姓人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了。当时,李元吉的五个儿子被杀,李建成可能留有遗孤。如果按这么算的话,李白自然是皇室子孙了。可是有人说,像李世民那样的性格和脾气,不可能留有活口,所以,李白不可能是这两个人的后人。

对此,有人表示,李白并不是李建成的遗孤,而是唐高祖李渊儿子李元婴的后人。之所以有如此论断,是有考古学家发现了李氏的族谱,通过族谱推算李白可能是唐高祖李渊的后人,但是具体是不是如此,还有待考证。

作为一个名垂千古的诗人,李白有许多佳作流传下来。而关于他身世的猜测也一直没有停止,不断有新的佐证和猜测冒出来。所以,不管他是不是唐朝皇室的子孙,但是他的文学成就却是无法抹杀的,关于他的身世就等着考古学家公布结果吧!

电视剧《清平乐》火了,随之出现了一个新名词——背诵天团。讲的是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等宋仁宗时期的一大批文人名臣。这一时期的宋朝,陈寅恪先生曾评价其为封建时期,最为繁盛。而在当时涌现出的一大批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文人学士,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只可惜,赵祯没有一个合格领导者驾驭群贤的能力,在群英荟萃的政治生涯中,只得了个什么都不会做,只会做官家的中庸评价。

但是,赵祯曾全力效仿的对象,比他要早300多年的唐太宗李世民,在他那个时代,同样也是朝野上下人才济济。不同的是,李世民以其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风范和魄力,统领天下各路英才,各尽其用,开创了封建时代的一个巅峰——贞观之治。

李世民是封建社会少有的“至治之君”,欧阳修等人撰写的《新唐书·太宗本纪》说,唐朝传世二十,其中可以称述的只有三位国君,即太宗、玄宗、宪宗。但玄宗、宪宗晚年失误太多,结尾不好。只有唐太宗是“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考察李世民的一生行绩,这种评价倒也并非纯为溢美之词。

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文治武功呢?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他实行了一条不同于一般帝王的用人之道。

一、只要才干,没有敌我:突破常规的帝王用人之道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君主,是他奠定了唐朝的基业。但真正开创了大唐盛世的是唐太宗李世民。他通过著名的玄武门之变,弑兄逼父,取得皇位。虽说这是非法手段,但在封建社会的古代,对权利的攫取,可算是在正常操作范围内。所不同的是,一般君主都奉行“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主流意见,所以在取得至高无上的权利后,对于事件中的核心人物实施的都是鸟尽弓藏和斩草除根的方法。

而李世民在用人方面却彻底突破了这个腐旧的原则,走了一条不讲出身,不计敌我,只讲才干的特殊用人道路。这也体现了其作为一位合格的政治家的巨大魄力和独到的眼光。

就当时情况来看,可供李世民选拔使用的主要有四部分人:

第一,李渊遗留下来的老臣。第二,原来自己府上的亲信。第三,与李世民对立的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下。第四,全国各地、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各种人才。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

唐高祖李渊出身于门阀世族,虽然被迫起兵反隋,但他思想观念却偏向于保守。夺取天下后,他主要通过广封宗室贵族和网罗其他世族地主的办法巩固自己的统治。在他先后起用的十二个宰相中,其中有一半是皇子、妻族,另外六人则是历代皇族后裔和世家大族。

他们虽然有人曾起来反对隋炀帝,但他们想要保住和巩固的是自己的权利和既得利益,所以他们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很难与思想通达的李世民全力合作。因此,李世民上台后,就立即改弦更张。

首先,他认为广封宗室不利于天下稳定。于是,他下令将宗室郡王降为县公,只有立有战功的几人不降。对皇室成员也实行论功行赏的原则。这种削弱宗室贵族特权的做法,既是对宗室势力的一种限制,又是对传统的任人唯亲政策的一种突破。他强调,即使是贵为皇家子孙,要想保持或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也必须为国立功,有所作为,而不应坐享其成。

历史证明,唐太宗这种宗室政策是正确的、英明的。在唐朝,宗室贵族既没有形成强大的威胁中央集团的分裂势力,也没有形成像明朝那样剥削平民的腐朽黑暗势力。

相反,在唐朝的宗室贵族中还出现了不少人才。仅有唐一代,出身宗室的李姓宰相就有九人,除了李林甫奸佞祸国之外,其他人还是因才任职,有所建树的。

其次,对武德年间一些尸位素餐或威胁自己统治的人,唐太宗也是坚决罢黜。因此,李渊的宠臣裴寂以及唐俭、长孙顺德等人先后受到贬逐。但对于隋朝和武德年间的大臣,李世民也不是一概排斥,而是努力争取、教育,尽量排除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

裴矩、封德彝在隋炀帝时都是谄媚国君、不敢正言进谏的人,但在李世民的批评教育下,有了相当大的转变,成为了贞观年间的重臣。

比如李世民即位不久,曾接受了用试贿的办法识别官吏的建议,决定要处死一个受贿的官吏。裴矩直言进谏,认为天子不能用阴谋诡计欺骗下属,不能杀害这个官员。李世民不仅采纳他的建议,而且召集文武五品以上官员对他进行表彰。

如何对待原秦王府的老部下,这是李世民即位之后遇到的另一个问题。这些人早年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后来又在与李建成和李元吉争夺政权的斗争中,为李世民上台出谋划策,效劳卖力,是李世民政权的中坚力量。

因此,在李世民初掌朝政时,这些人曾不同程度地受到重用和信任。但同时,李世民又意识到,自己身为最高统治者,不能只信任和重用自己的老部下,而不启用新人。

因此,对旧部下,李世民也是人尽其才,像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人先后被任命为宰相,尉迟敬德、程咬金等人也都委以重任。而对那些功劳不大、才能不济的人,却不予以重用,不论谁来说情也无济于事。

而在如何对待自己的政敌,这是历代统治者上台之后都要面临的一个极为严峻的考验。李世民不同于其他皇帝的高明之处亦正于此,他对于敌人不是斩尽杀绝,而是区别对待。对于其中具有治国安邦才能的人则是努力安抚、争取,尽量化敌为友,发挥他们的才干。

在李世民夺权以前,李建成身为太子,李元吉则是与李世民地位相当的王子,他们都在网罗英才来帮助自己取得皇位。因此,李纲、魏徵、王珪、欧阳询等十余人投靠了李建成;荣九思、袁朗等人则投靠了李元吉。当时大家各为其主,势不两立。

但在李世民即位之后,形势却发生了根本变化。建成集团中的文臣武将也不都是死心塌地的反对派,其中的一般乃至核心成员,并不从根本上反对李世民,更不想与新朝对抗到底。只要新的天子能够“以国士待之”,他们则会感恩不尽,也会“以国士报之”。因此李世民对他们采取了捐弃前嫌,合理使用的政策。

比如魏徵,早年参加过瓦岗寨起义军,归唐后做了李建成的主要谋士,曾经劝李建成除掉李世民。只因李建成优柔寡断,让李世民抢先夺了权。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通过追查发现了魏徵这一建议,于是抓住魏徵,问:“你为什么为建成出谋划策,与我敌对?”魏徵毫无惧色,说:“人各为其主。可惜建成不听我的劝告,否则今天胜负成败尚未可知!”唐太宗发现魏徵不仅足智多谋,而且刚正不阿,是一个治国良才,于是不计前嫌,先是任命魏徵为谏议大夫,后又提拔他为宰相,使魏徵成为贞观年间的第一位名臣。

李世民所重用的第四部分人则是隋末起义军领袖、来自民间的各路人才和少数民族的杰出将领。比如,勇武过人、战功累累的程咬金、秦叔宝就是曾与李唐拼死相争的瓦岗寨将领,张亮、马周、杜正伦等人则是出身寒微的民间人才,阿史那杜尔、黑齿常之等则是骁勇善战、忠心耿耿的少数民族将领。

正因为李世民突破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以及宗室和功臣亲信的界限,也不讲自古以来的什么华夷不等、贫贱有别,因此才使他从当时的各阶层、各民族中选拔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组成了一个能力卓著、效率突出的中央统治集团。他们不愧为一批治世之能臣,是实现贞观之治的中坚力量。

二、有了才干还要看德行——自古皇帝的选择综合征

如何处理德、才关系,自古以来,这都是人才选拔、官员任用的一个大问题。先秦诸子对这一问题都做过不同的论述,秦皇、汉武对这一问题也有不同的政策,三国的曹操大力实行的则是唯才是举的策略。

但越到后代,封建统治者越来越注重德的作用,因此司马光明确指出:“取士之道,当先德行,后文学”,实际上是主张用人以德为本。

但是,作为封建时代有数的明君,李世民在选才用人的标准上有自己的见解,他既不是只重才不重德,也不是只重德不重才。而是一方面明确提出要唯才是举,另一方面又不断强调要才、德并举,德才兼备。

在处理才能与亲疏、才能与门第、才能与资历的问题上,李世民都是强调前者,而反对强调后者。

唯才是与,不论亲疏是李世民用人的一条重要原则。李世民曾鼓励大臣们推荐治国人才,但却有人议论说,大臣们推荐的人才非亲即故,都是任人唯亲。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他提出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原则,强调人才的选举是出以公心,举得其才,是为了辅佐皇上更好的治理国家。所以选拔人才首先应考虑其才能,而不应首先考虑亲疏远近。

比如在任用长孙无忌的问题上,其坚持的正是这种唯才是举和内举不避亲的原则。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弟弟,他自幼好学,博学多才,而且功勋显赫。李世民刚一即位,就提拔他为左武候大将军,第二年,又提升他为吏部尚书,拜尚书右仆射,给他以开府仪同三司的崇高待遇。

职位之高,让长孙皇后和长孙无忌都很害怕会遭人嫉妒,经过苦苦请求,李世民才同意解除了他尚书右仆射的职务。但时隔不久,又要提他为司空。长孙无忌再次推辞,他舅舅高士廉也极力反对,李世民说明了自己用人的基本原则,是“唯才是与”。如果无才,虽是亲戚也不会用。如果有才,虽是仇家也不会放弃。由此,他还是提拔了长孙无忌,后来又让他担任司徒等职,使长孙无忌成为一代名臣。

在对待才能与门第的问题上,李世民敢于不计门第,起用新人。他曾经明确地批评过“龙生龙,凤生凤”的门第观念。因此,他一旦发现杰出的人才,就能不计出身门第,立即起用。名臣马周的重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马周被提拔是带有一些戏剧性的,像他这样的人才,在古代本是很难出头的。他从小失去父母,是个穷苦的孤儿。曾在家乡担任过州学助教,但是嫌薪水太少,拮据的生活使他对待工作并不尽心,遭到长官的谴责。于是他愤而离去,后几经曲折,到了长安,在自已的老乡中郎将常何家当了一名门客。

当时,李世民要文武百官上书批评朝政得失,提合理化建议。常何一介武夫,胸无点墨,只好让马周代写。李世民看了常何送来的二十余条意见,不禁拍手叫绝。但同时又感到十分奇怪,这位朝夕见面的武夫什么时候会写这样的好文章了?于是追问常何,这是谁写的?武将一般都较为直爽,便如实说明了是马周所写。

于是李世民立即召马周上殿。马周来后,与他谈论国家大事,马周讲得头头是道。唐太宗十分佩服马周的卓越见识,很快就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同时因常何推荐人才有功,也赐予了奖励。

在对待才能与资历的关系上,唐太宗也是不看资历,主要看才能高低。比如,有一位名叫张行成的人,当时是一位比七品还小两级的富平县的九品主簿。但他办事干练,理政有方,清正刚直,李世民就破格提拔他为给事中、刑部侍郎、尚书左丞,最后提拔为侍中兼吏部尚书。

总之,在处理德才关系时,唐太宗首先强调的是“才能”,他认为选拔人才要以“才”为主要标准。这种认识是符合用人规律的。古代人才的特征主要是管理能力和统治能力。唐太宗根据巩固统治的需要,将这种能力作为人才的首要标准,按照才能的大小去选拔人才,从而使自已的文臣武将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使当时的中央政府有较高的办事效率,这种认识和做法是正确的。

但是,唐太宗选拔人才也不是只重才不重德,他将德行同样作为选官用人的一个重要条件。比如,贞观初年,科举取士出现了一种重才轻德的苗头,李世民为此感到十分不安,明确提出批评。他说,选官用人若采取这种重才轻德的做法,几年之后,官员的恶行被揭发,虽然会判处刑罚,但是老百姓原本幸福的生活已经被破坏了。为了纠正这种倾向,李世民将德行也纳入选才的标准,主张对人才的选拔要全面衡量,不能草率任用,要多多考察人才各方面的德行。

贞观十年,他颁发了一道“求访贤良”的诏书,其中就明确提出德才兼备的主张,这份诏书说:

或识达公方,学综今古,廉洁正直,可以经国佐时;或孝悌淳笃,节义昭显,始终不移,可以敦风励俗;或儒术通明,学堪师范;或文章秀异,才足著述。并宜荐举,具以名闻。

在这里,唐太宗既强调了才,又强调了德,二者不能偏废。对于那些有德少才或者有才缺德的人,李世民都不予以重用。

李渊有几个子女?

(一)说为:唐高祖李渊有22个儿子

1 太子 李建成 窦皇后

2 秦王 李世民 窦皇后 唐太宗

3 卫王 李玄霸 窦皇后

(李元霸就是李玄霸,清朝整理唐书,避讳康熙玄烨的玄字,改为元所以在很多书中看到称李元霸是李渊第三子,16岁死至于是不是说唐等小说及文献中说的那么勇武,多认为虚构,其虚构原形结合了李渊四子李元吉的形象特征及勇武特征,也由第三子被改为了第四子)

4 巢王 李元吉 窦皇后

5 楚王 李智云 万贵妃

6 荆王 李元景 莫嫔

7 汉王 李元昌 孙嫔

8 酆王 李元享 尹德妃

9 周王 李元方 张氏

10徐王 李元礼 郭婕妤

11韩王 李元嘉 宇文昭仪

12彭王 李元则 王才人

13郑王 李元懿 张宝村

14霍王 李元轨 张美人

15虢王 李 凤 杨美人

16道王 李元庆 刘婕妤

17邓王 李元俗 崔嫔

18舒王 李元名 小杨嫔

19鲁王 李灵夔 宇文昭仪

20江王 李元祥 杨嫔

21密王 李元晓 鲁才人

22滕王 李元婴 柳宝林(南昌滕王阁始建者)

(二)根据《新唐书》记载:唐高祖李渊共有四子十九女。

长子: 李建成,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

次子: 李世民,即唐太宗,在玄武门事变中诛杀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后李渊让位于他,遂登基即位,开创“贞观之治”。

三子:李元霸,16岁(一说14岁)早夭。(隋唐演义只是虚构的小说,拜托!)

四子:李元吉,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杀。

这四子皆为李渊的原配窦氏(隋朝大将窦毅之女)所生。

唐高祖李渊共有19个女儿。这19个女儿当然不可能都是一母所生,肯定也有其妃子所生。他的女儿正史中均无详细记载,其中比较出名的是房陵公主和平阳公主。

长沙公主,下嫁冯少师。

襄阳公主,下嫁窦诞。

平阳昭公主,太穆皇后所生,下嫁柴绍。(赫赫有名的娘子军头领,军功累累。公元623年,平阳公主因伤而薨,唐高祖诏命按照谥法所谓'明德有功曰'昭'',谥平阳公主为'昭'。)

高密公主,下嫁长孙孝政,又嫁段纶。

长广公主,始封桂阳。下嫁赵慈景。更嫁杨师道。

长沙公主,始封万春。下嫁豆卢宽子怀让。

房陵公主,始封永嘉。下嫁窦奉节,又嫁贺兰僧伽。(此人较为*乱)

九江公主,下嫁执失思力。

庐陵公主,下嫁乔师望,为同州刺史。

南昌公主,下嫁苏勖。

安平公主,下嫁杨思敬。

淮南公主,下嫁封道言。

真定公主,下嫁崔恭礼。

衡阳公主,下嫁阿史那社尔。

丹阳公主,下嫁薛万彻。

临海公主,下嫁裴律师。

馆陶公主,下嫁崔宣庆。

安定公主,始封千金。下嫁温挺。挺死,又嫁郑敬玄。

常乐公主,下嫁赵瑰。

李白出身一直含糊不清,难道真与李建成有关?

导语:关于诗仙李太白的家世和身世,特别是对其祖父、曾祖父,史料竟无一记载。这么一位千古传唱的历史名人,出身却没有明确记载,这显然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