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过年习俗:三十要“请神”?
在沧州,十二月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早起,这一天比较忙活,吃过早饭,女的在家里忙活,男人就带着孩子出门请“神”请什么神?为什么要请神。其实这个神,自己已逝的父辈及祖辈的故人。本期沧州文化就为你介绍沧州过年习俗。
所谓“请神”,就是去往祖坟方向的路口,对着祖坟方向,邀请神回家来过年。
小时候在老家过春节,心情甭提多高兴了,因为这一天,小孩子都可以穿过年的新衣服了。然后就是跟着父亲去请神,这一天的程序大概是这样的:早饭过后,家庭主妇就开始把上贡的贡品准备好,多数是馒头、菜,还有的上猪头贡,或者贡上一只鸡,女主人在准备贡品的时候,男主人就带着孩子们贴对联、挂家谱、贴全神,等这一切做好了,男主人就可以带着孩子们去请神了。
请神前,要在家里带上香和鞭炮,拿着请神的一张符,这张符,是一个文官的画像,讲究“文接武送”,到了请神路口,要放鞭炮,把文官的像烧掉,请回自己家的祖辈以及神仙。放完鞭炮,要把香点着,一路上拿着香,带着自己家的神沿路回家。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路上一定不许去串门,也不能走叉路,要按去的路原路走回来,这样才能把自己家的神请回。回到家,要把“拦门杠”放在大门口,把香插在自家供台的香炉里。这样今天的任务就完成了。但是,香火绝对不能断的,等这支香烧完后,要马上插入另一根,这样继续下去,直到大年初一折供(撤供)。有的家在折了供之后,香火依然继续着,持续到正月十五,有的家就在初一折供后撤了。
关于“拦门杠”,就是一支木杠,长度要达到自己大门口那么宽,然后上面用纸钱裹住,再用红绳扎住,据说是为了挡住别人家的神来自己家过年。
小时候,跟奶奶过年,奶奶是很讲究的,总是嘱咐我很多,不许我乱说话啦,不许我喝冷水啦,不许我在年三十这天和初一这天的白天睡觉啦(据说这两天白天睡觉的话,一年委靡不振,昏昏沉沉,很懒),不许把水洒在院子里啦,不许当着家谱和全神像大声喧哗啦……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奶奶希望我上香,奶奶是这样解释的:女孩子上香,会给自己觅个好婆家。于是乎,请神回来,不等那支香燃尽,我就立马去换另一支,这样一支一支接下来,奶奶希望我用短香换,那样会多拜拜神(多磕头)。我那时候很聪明,选高香,很长的哪种,因为这样可以很长时间换一次了,不过,我还是很用心的,每次换香的时候,我都是严肃的对着家谱和全神像,换好香就磕头,小时候换香时,心里默念:希望我学习更好,希望考入好的大学……大一点过年的时候,我就诚心的对这神说:希望能赐个好婆家……
三十这天下午的时间,就是包饺子了。包饺子的时候,记得包一个糖的,一个钱(钢蹦)的,据说,吃到糖的,这一年就会心情甜蜜,吃的有钱的那一个,这一年会不缺钱,也有说这年能赚钱……
年三十晚上,合家团圆,一起吃年夜饭,然后就观看春节晚会,或者村里有活动的,就是放花呀,敲鼓打锣,放灯。
关于“放灯”,就是除了放花,放炮仗之外,村里组织的队伍,在游走到每家家门前的时候,要给这家的门前放一堆棉籽皮皮制作的可以燃烧的东西,这就类似家门前的长明灯,因为那棉籽皮皮要烧好长时间呢。小时候,爷爷总是跟着这放灯的队伍走下来,因为爷爷是村里的鼓手,长大后,放灯不再那么隆重了,就在重要路口放花,放炮仗等等了。
还有一点,就是年三十晚上要“撒岁”。所谓撒岁,就是将芝麻杆洒在自己的院子里,意味着生活如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也将岁撒开,意味抛却烦恼忧愁。
了解更多星座百科、八字姻缘、八字事业、婚姻运势、财神灵签、情感合盘、看另一半、八字测算、姓名速配、一生运势、复合机会,您可以在底部点个赞或者在线咨询(仅供娱乐):http://wwwadxqdcom/xz/
废话,当然是上坟时拜了。过年这大喜庆的日子你去干白事?当然了,各地方民族习俗不一样。我们汉族人都不会拜的。你应该不是汉族的吧!要不然你怎么会不知道呢!不过有些少数民族会春节拜祖先,具体的哪个民族我忘记了。希望采纳我哦!谢谢
贡品如下三鲜:苹果5个、香蕉1把、桔子5个、三干:糕点1盘、糖块1盘、花生、栗子、枣共1盘。
首先,我们来说供奉的时间,一般是腊月30日下午就需要将牌位准备好,牌位一般是木质的或者是将黄纸叠整齐,叠出牌位的样子,上面写上祖先的牌位,根据自己地方的习俗去写。
然后提前准备好一些供奉的食物,水果,糖果等,先不要供奉热菜,很多地方在腊月30日的晚上还需要去接自己的祖先回家,一般就是同族人一起拿着纸钱等在家附近或者是在墓地接祖先回家。
接到家里以后,再上热菜等供奉的食物,酒,茶水。烟,最后再上一点点面,当然,每个地方的供奉习俗是有些差别的,但是要注意,供奉的物品一般是素菜,装在小蝶里面即可。
这就算将自己的祖先接回来了,这段时间,香火一般不能断,也就是说,蜡烛得一直着着,然手香也一直插上面着着,一般插的香的数目是奇数。
习俗祭祖
台湾:从除夕转进春节,三更时分,第一件大事是祀神、祭祖。那时红烛高照,上供清茶、红豆等祭品,人们严肃诚敬。祀神后要叩拜祖先,这叫“开春”。
迎接新正,也叫“开正”。祭典进行到最后,是烧金纸献给祖宗。 浙江宁波:正月初一,在祖先遗像前,点着香烛,供陈汤团、糕、饼、水果,家人依次跪拜。也有把祖先遗象供在祠堂里的,家人就同去祠堂行祭祖礼仪。
广东东莞:正月初一,大多数人家先在历书上择一个吉利的时辰,举行祭祖典礼,祭品是茶、酒、白饭、攒盒、生果、如龙(年糕)、禄堆和斋菜。祭祖程序:焚香、点烛、烧元宝、放串炮,全家人依辈分、年龄的秩序拜祖先。中上人家的祭祖,都是灯火长明,香烟不绝。
广东惠州:中秋扫墓祭祖活动,是与粤东一带的传统习俗有关。惠州市民俗文化研究学者林慧文表示,惠州地区居民的祭拜有春秋两祭之分。
老惠州人多是选择从农历二月初二到四月初八这段时间祭拜先人(春祭),居住在惠州的一些客家人则选择在重阳节、中秋节祭拜先人(秋祭)。根据相关的研究,明代已经有不少的客家人迁徙到惠州。大批的客家人迁徙到惠州定居是在清代初期,客家人来惠州定居约有380年~400年左右。
重视秋祭的地域主要是惠州靠近东部的客家人居住地区,如惠东平山、惠阳淡水等地。秋祭一般分两个时段,分别是中秋节和重阳节。惠阳淡水片区以中秋为祭拜时间中心,惠东片区以重阳为祭拜时间中心。时间虽有差异,但两者在概念含义上基本相同,都属秋祭。惠州客家人春秋两祭:春祭则在春节。
因为这样可以使不好的东西不要进家门,带来好运。在山东、河南等地区有这样的风俗,除夕那天要在门口放一根长长的木棍,称为“拦门杠”,也叫“拦门棍”。听老人说,大年除夕这一天,农村各家各户门口一支木杠,长度与大门口那一样宽,有的地方还用红纸裹,系上红绳扎住,也有些农家使用两根棍子,分别把它放在门框两旁。关于这个风俗的由来,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朱元璋曾派大将胡大海、常遇春到山东讨伐“鞑子”,百姓各家纷纷在门外挂牌子,挂“南朝“的属于良民;挂“北国”的全部被杀。于是人们聪明了,朱元璋军队来了就挂上“南朝”的牌子,大军一撤,就挂上“北国”牌子。两名大将把此事上报朱元璋,朱元璋拍案大怒:“反了,一群刁民竟敢糊弄朕!全部杀了,斩草除根!”
胡大海、常遇春奉旨到山东,见人就杀,正在追杀时,见到一个青年背着一个老太太狂奔,便拦住去路,问怎么回事。青年哆嗦着说:”你们可以把我杀了,但是求你们放过我的母亲,她辛辛苦苦把我养大,吃了很多苦,我却没有来得及好好孝敬她。“说完磕头不止。二人一听,这是个忠善之人,知道感恩尽孝,便说:”赶快回去,关闭门窗,在门前放一根长木棍,我下令门前有木棍的人家不杀!“青年背着老娘往家跑去,路上遇到村民便说:”赶快回家,在门口放一根木棍,可免杀头之灾!“
于是所有人都返回家中,门口放一根拦门棍,免遭杀害。此日正是农历除夕。现在拦门棍的主要含义,一是挡灾避难,驱除邪物,二是防止家里财气外流,起到聚财的作用。对于栏门杠我们有着一种模糊儿时记忆,不过这一民俗现在我们这里已经消失了。
那位说了,爷爷奶奶就在家里,请什么请?就是请也没有什么可写成文章的啊。
俺这里请的“爷爷奶奶”是带引号的,不是平常意义上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是我们家乡在过年时说的一个专用称谓,是指故去的亲人、长辈、祖先。请“爷爷奶奶”就是去坟地请故去的亲人、祖宗们回家过年。
请“爷爷奶奶”的时间在除夕的下午,家族中每家都要去一男人,一般都是每家的男性家长。大家拿着烧纸、香、鞭炮,其中一人还要拿着一把扫帚,上面搭一件衣服,意思是让“爷爷奶奶”的魂魄藏在里面,跟着一起回家。到坟地后,大家一齐磕头,烧纸、点香、放鞭炮,齐声大喊“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然后举扫帚的人要高高举起扫帚,领着队伍回家,边走还要边喊:“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生怕“爷爷奶奶”不跟着回家。另外大家都不能回头,说一回头“爷爷奶奶”就害怕了,不跟着走了。
请“爷爷奶奶”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大家都神情庄重,没有了往日的说笑,只有对先人的敬重。孩子顽皮,是不允许参加这项话动的。
但就是这样严肃的事情,前些年还出过一个笑话。村里有两个特别爱开玩笑的人,他们不是一个家族的,一个姓张,一个姓王。他们俩个见了不是笑闹就是掐架,让大家笑破肚皮。
年三十下午,老张带着家族的人去坟地请“爷爷奶奶”,回来的路上正好撞见老王。老张这时不敢开玩笑,装着没有看见老王,扛着扫帚边走边小声喊着:“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老王这时坏水就冒了出来,他不声不响地插进队伍里,紧跟着老张,老张喊一声“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老王就在后面咳一声,说:“跟着呢。”老张这里不好发作,心想老王开一次玩笑就算了,不去理他。过了一会儿,老张又喊了一声,老王忙不迭地又对了一声。这回老张有些生气了,小声训斥了老王一声,老王一声不吭。过了一会儿,老张心想老王肯定走了,但是他又不能回头看,规矩不能破啊,就又喊了一句:“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没想到后面又是一声咳,又一声嗡声嗡气:“跟着呢。”这下老张彻底急了,再也不管什么规矩,把扫帚、衣服往地上一扔,大声就骂开了:“咳你妈的,吃的草长了?不请这王八的了!”在大家的哄笑中,老王跑了,老张在后面玩命地追,老王把鞋都跑掉了,才没挨揍。
扯远了,还说请“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只在家族长家里供奉,其他家族的人都到家族长家里叩拜。“爷爷奶奶”请到家族长家后,大家便把准备好的布制家谱请出来,悬挂在中堂。家谱上有“爷爷奶奶”的画像,写着故去亲人的名字。通过阅读家谱,可以清楚自己与族人的血缘远近,可以知道自己的爷爷、老爷爷的名字。家谱悬挂完毕后,烧纸、上香大家在场的男女要一起叩拜,然后大放鞭炮,仪式结束。
“爷爷奶奶”在家的时间,香火是不能断的,大年初一,家族的人都要给“爷爷奶奶”磕头、拜年,亲戚、朋友到家族长家拜年,也要首先给“爷爷奶奶”拜年,哪怕不是一个家族的,否则便会被认为不懂事、不懂礼节。
“爷爷奶奶”在大年初二早上便被送走了,这天早上,天刚亮,就会听到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跟请“爷爷奶奶”时一样,场面严肃、庄重。
虽说时代进步了,但农村的这种风俗还在代代相传,这不是什么迷信,只是对故去先人思念的一种表达方式。
01
在农历除夕夜,古人要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守岁等祈求新年好运。农历正月初一,三更过后、五更来临之时,不仅皇宫中爆竹山响,举行隆重的元日朝贺礼,寻常百姓也竞相燃放爆竹,开始拜天地、祭祖先、互相拜年等活动。
“春节”这个词在古代是没有的,是民国时候引入了阳历之后,才改叫做春节。之前只叫过年。而且古代过“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而是在“蜡日”,即后来的“腊八”。南北朝以后,把“蜡祭”移至岁末。
那么古人是怎么过年的呢?
一、祭祖。祭祀先祖,是中华民族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春节时必须祭祖,缅怀自己的祖先,因各地习俗不一,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在初一早上开家门前祭拜。在北方地区,大年三十的时候要“请家堂”,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供品。到初二早上,送走家堂,然后上坟祭祖的,俗称墓祭。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应该排在所有事情之前。祭祀是很隆重的,大家还记得鲁迅的《祥林嫂》吗,祭祖的时候祥林嫂都不能动手参与的。
二、祭祖的同时,有时也祭祀天神、土地神。我就见过自家老人在过年的时候祭拜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小年的时候,是灶王爷上天述职的时间,是日起,家家户户要做黄面糕,堵住灶王爷的嘴,还要大扫除。
三、放爆竹,俺小的时候叫“点鞭”或者放“炮仗”
唐代诗云:“新历才将半纸开,小庭犹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据《神异经》载,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则令人寒热。但它怕竹子爆声。于是人们烧竹来赶走它。在火药发明之后,人们在春节仍然燃爆竹。在南宋出现用草纸裹火药扎成卷形的爆仗。《武林旧事》:“至于爆仗,内藏药线,一连百余不绝。”此指用药线串在一起的鞭炮。还有二踢脚,明代有诗:“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四、吃饺子。饺子原名“娇耳”,源于中原宛城,产生于一千八百多年前,据说是东汉南阳医圣张仲景发明的。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
五、要账。古代有正月不要账的传统,旧时商业往来,年底必须结清欠账,因此债主都要催账。欠债的人过年之难,犹如过关,故称年关。所以很多欠账的人在初一之前要躲出去,初一才敢回来,比如《白毛女》里杨白劳就是如此。
六、贴春联。春联,起源于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是用来辟邪的,到现在人们还认为桃木辟邪。据《宋史·蜀世家》,后蜀主孟昶令人在桃木板上写了一副联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之一。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就有“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这一传统习俗代代相传,人们每逢除夕总要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追始,祈求保佑。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的同一姓氏宗族参加,仪式较为隆重。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的先祖神龛面前摆起美酒佳肴,进行拜祭。
在东北的农耕地区,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祖活动一般都是在岁末举行,而且大部分是在腊月二十八至除夕这几天。祭祀的形式依条件而有所不同。一些祖上做高官而且人丁兴旺、财力殷实的家族,往往建有本族的宗祠,俗称“家庙”,他们祭祖活动则集中在这里举行。在祭祖的日子,当地本家各支系的主要男性成员齐集家庙,事先已将应用的供器擦洗干净、供品预备齐全,把各代先人的神主(牌位)和画像(俗称影像)按辈份顺序摆挂。随后在族长主持下,所有人按辈份高低,分批向各位祖先上香行礼。
各家各户的祭祖则虽是一番形式。很多地方都是在吃晚饭前进行。先是到自家的坟茔地祭祀,有的只是磕头,有的还要用炕桌抬一桌酒菜,称为“给老祖宗送席”。祭祀的顺序当然是从坟地中辈份最高者开始。把炕桌摆在坟前,磕头行礼,再倒一盅酒于地上,照此依次祭完之后,把饭菜埋进土里,算是给祖宗们“送去”了,同时还要在坟前烧纸,算是孝敬祖先们过年期间的“零花钱”。
主要的祭祀则是在家中进行,时间多是在除夕晚饭前后,民间称之为“接老祖宗回家过年”。因为传说死者的魂灵不能在白天行动,所以要等天黑以后进行,以满族人家的做法比较典型。先将香炉、香筒、烛台 (俗称五供)或者木香碟,摆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盖上,将平时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谱“谱单”(世系表)请出打开挂在西墙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长房主枝没有谱单,则按照谱书的记载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讳”写在一张长纸条上张挂,俗称“祖宗条子”或“谱条子”,也有的是摆放木牌位。摆挂好后开始上香摆供,全家大小依次磕头行礼。所摆的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水果之类。许多人家专门为除夕祭祖蒸白面馒头,每个上面点一个红色的圆点,每两个平面相合摞在一起为一组,一般是三至五级,各盛放在白色瓷盘当中。这些供品一直摆到正月初五,而且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两次在祖先神位(谱单)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经行礼后把“老祖宗”送走,即将谱单或牌位收归原处。还有一些地区在除夕晚上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举行一些祭奠仪式。比较有特点的是将其生前穿过的衣服叠好摆在炕上,然后晚辈们跪下磕头,嘴里还要说“xx(对长辈的称呼)回家来过年吧”。另有在房山头“落地式”烟筒根处烧纸祭奠,因民间传说这里是本家亡故之人魂灵常栖身之处。烧纸时嘴里还要“叨咕”一些寄托思念和请求保佑的话语,而且相信祖先们一定会听到,给家里人带来幸福和安康。
沧州过年习俗:三十要“请神”?
本文2023-10-13 22:46:0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7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