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荆山中的古文化“宝藏”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3收藏

黄荆山中的古文化“宝藏”,第1张

        站在长江北岸向南望出,一条颠连横陈于长江南岸的山脉,纵贯黄石市西塞山区境内,这就是中国最大的东南丘陵中的幕阜山脉尾麓——黄荆山。在黄荆山群山竣岭中,分布着西塞山、月亮山、狮子山、飞蛾山等10多个大小山峦。山中不仅埋藏着丰富的煤炭、金属矿藏,而且,在茂密葱茏的绿树芳草之中还掩藏着许多古代墓葬和碑碣石刻,成为西塞山区独具特色的古文化“宝藏”。

据有关资料记载:解放后,西塞山区发现了多座重要古代墓葬,历史年代最早的为汉代墓群,最晚的是清朝古墓,最多的是宋代墓群,跨越了汉代、六朝、晋、唐、宋、元、明、清等八个朝代,时间跨度为1700多年。湖北文物管理部门和黄石市文教部门,多次对这些古代墓葬进行了清理和考察,共出土文物100多件。同时对碑碣石刻也进行了大量考证,其类别十分丰富,大体可分为墓冢石刻、宗教石刻、水文石刻、碑刻及其他五类,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中国近代著名篆刻书法家、西泠印社创始人唐醉石先生曾来此地考察,对西塞山区碑碣石刻表现出了十分的珍视。

古墓葬群与达官贵人 (小标)

在西塞山区发现的四十余座古墓葬中,比较著名的有西塞山汉墓群、河口六朝早期墓、道士袱宋墓群、大排山宋墓群、河口明徐祥墓等等。

经考古发现,这些古墓葬有三个特点,一是墓葬大部分是砖室墓,形制宽大。二是出土的陪葬品非常丰富,不仅有陶瓷、金银等日用品,还有金银珠宝首饰等奢侈品。三是出土的买地券、圹志等文字资料,都明确地记载了墓主与相关人物的学位、官职、官署等。这些出土的实物和资料,充分地证实了这些古墓葬大部分是历代达官贵人的墓地。

《中国古代建筑史》中论述:墓葬礼制就是封建等级制的另一个体现。墓葬制度当时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集中、最本质的体现,透过它可以折射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文化的血缘本体及其伦理特质。陵墓本身也是身份、地位的体现。如,1980年代初,黄石考古队在西塞山油库、造纸厂、170钢厂等处相继发现晋宋元墓,其中造纸厂一元代墓中出土“故吕夫人周氏墓志”,周氏之夫吕元益,就是宋元时期朝廷的重臣大将吕师夔之子。与西塞山发现的其他古墓葬墓主相比,这座元墓墓主的身份地位、陪葬的财富只能算是中等偏下。据清同治7年刊《大冶县志》卷十七记载,明朝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西塞山道士袱乡民徐鼐等人,在西塞山发现了一个古墓,出土诰命金牌、金童一对、此外还有金炉、金烛台、金壶、金盆,金大盆、金木鱼等,后有人考证是南宋太子少师、卫国公、谥武忠、追封和义郡王一品大官吕文德的夫人程氏妙静之墓,而且记载中还说吕文德本人的墓也在西塞山。

那么,为什么历史上有这么多的达官贵人选择西塞山地区为墓葬之地呢?

许多研究人员经过考证,发现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在古人眼里,西塞山是一块墓葬的“风水宝地”。埋葬在这里的一些高官、贵妇,大部分都不是当地的祖居人口,而是从外地到此地为官为宦,生前在这里置地建宅,死后也葬在这里。 他们选择墓葬与中国的古代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出土的买地券和墓志中几乎都有关于当地“风水”的记载。如,2000年6月,在黄石市西塞山电厂工程施工现场发现的一座宋墓中出土的“南宋上氏墓买地券”中,就有如下记叙:就皇天后土名下买天心地一穴/其地东至青龙……”,此前,在西塞山河口镇王家山发现的最大的一座南宋墓中,出土的“南宋吕氏墓买地券”也有这样的记叙:“彩信币买地一穴/东至青龙/西至白虎……”

这些出土的文字资料中所说的“买天心地一穴”, 在中国古代《风水堪舆》中有重点解释:“天心地”是“水聚天心发富贵”之地,其特征是 “来水汇合,水聚天心”。西塞山地区背山面江、山水映带,特别是西塞山像个半岛壁立江中,在它的上游长江拐了个大弯,被它揽进怀抱,又打着漩儿从它脚下向东流去。这美丽独特的山川地貌,构成了与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与风水思想相合拍的“天心地”,无怪乎这里被历代讲究厚葬的达官贵人视为祈福纳祥的“风水宝地”。 甚至,还有的是被皇帝诏令,御赐葬在此地,享受皇帝的恩典。如在西塞山区河口镇章山村发现的明代“开国元勋”兴安侯徐祥墓,在清同治版《大冶县志》有明确记载:“永乐二年渝葬,有圹志。”

一个 “父亲葬女”的故事,更能说明这一点。2000年4月,在黄石市西塞山河口镇发现南宋吕辅国女儿的古墓,墓内随葬品有金手环、金钗、金笄、银碗、银勺、银筷、银盘、瓷器等珍贵物品。吕辅周也是南宋吕家军的战将,他的女儿嫁给南京国子监街程家,34岁就不幸去世。按照西塞山古代当地的风俗,出嫁的女儿是不能葬在娘家的祖坟地里的,甚至,有的家族在清明扫墓时,还不让出嫁的女儿回来祭祖,担心好风水被带走了。然而,吕辅国却亲率其外孙程公道等,从南京移柩,将女儿返葬西塞山母家坟地,而且随葬品颇丰,足见吕辅国爱女情深。同时,也表现出了在丧葬制度上,封建贵族的家族墓地往往被长期延续使用,一家数世,父子兄弟并葬,让子孙后代也享受好风水带来的无尽的荣华。

万历皇帝与连环盗墓案 (小标)

正因为历代的达官贵人选择西塞山这块“风水宝地”为墓葬,丰厚的陪葬品也吸引了许多盗贼觑觎这块“藏宝之地”。据考察,西塞山区出土的古墓群几乎有一半在历史上多次被盗挖过。其中,最大的一次是发生在400多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震动朝野的惊天盗墓案,连当朝的皇帝明神宗朱翊均也被卷了进去。     

这一案件《明史》等书都有记载。最初是由一起民间盗墓事件引起的。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四月,道士洑乡民徐鼐在虎塘池前挖地,突然挖出一个地窖,里面装的都是黄金。他取走了黄金之后,又在窖旁挖掘,竟然又挖出了一座古墓。该墓的墓道距地窖几步之遥!他立马展开了盗墓行动,挖开了古墓。墓穴里棺材的四角是用小金砖垫起来的;棺材前面立有一个石几,上面放置着瓶、剪、尺、盆、盂等器皿也全都是用黄金做成的。他十分贪心,继续盗挖不止。被道士洑乡民宋朴、陈郎、李六、姚文六、陈谟甫等人发现了,这帮人也参与了挖掘,当时谣传他们共挖出黄金万余两之多,其中有:一面方二尺、厚二寸的墓主人的诰命金牌、一对金童、重六斤半的金面盆、重二十四斤的金大盆,还有乌金炉、乌金烛台、金茶壶、金古钱、金木鱼等。他们还未来得及挖开左右窖,就被其他人发现了。随后,这件事便被兴国州人徐显第一个报告给了官府。

徐鼐等人遭到官府查办,便用巨金贿赂巡简廖天喻。廖天喻得了好处后,想将此事掩饰过去。然而,又被乡人秘密告发给了腾骧卫百户仇世亨。当时人们误以为盗掘的是唐玄宗李隆基时期的奸相李林甫的夫人杨氏的坟墓。其实是南宋吕文德的妻子的墓葬。

仇世亨得知此事后,立即上奏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均,朱翊均是历史上有名的贪财皇帝,特别热衷于钱财的积累。

万历皇帝先是生气,继而十分高兴,他立即下了一道圣旨,命令身边的宦官陈奉督率仇世亨、戴烨、漆有光等人会同抚按并经管有司官员前去查明事情的因由,同时在圣旨中明确要求他们将收缴的金银等件,一半留给地方作军费,另一半解回北京使用。

陈奉暴虐成性,兼领几种使命,更是十分骄横。皇帝派他全权处理兴国州道士洑盗墓案,他异常高兴,领旨后立马前往。到道士洑后,陈奉很快就追缴回了黄金。实际上,墓葬中的随葬品不是像举报人在奏折中所说的那么多,上奏中十分夸大了黄金数额。徐鼐等人掘墓所得与之相比百分之一还不到,可是陈奉硬是对照奏折上的数目,要如数追回。他毒打拷问当地乡民,责令补偿黄金,手段十分残忍,惨象目不忍睹。此事也株连了当地的富家大户,被搞得倾家荡产。许多乡民被迫背井离乡,逃往外地,也被陈奉一一抓回。徐鼐被抓入狱,遭毒打和受饥寒而死。陈奉为了敛更多的钱财来讨好皇帝,和中饱私囊,他受此盗墓案的启发,在追缴的同时,还策划组织和亲自指挥实施了一起大规模的连环盗墓案,在湖北兴国州公开盗墓。史书中记载,他将现黄石及通山境内的坟墓几乎挖了个遍。民盗成了官盗,演变为连环盗墓案件。

陈奉所作所为激起了公愤,巡按御史王立贤曾上书直言,要求停止这些追缴行为,停止盗墓行为。结果明神宗不予理睬。直到后来,湖广兵巡冯应京来到了兴国州,对陈奉的恶行加以制止,陈奉才不得不离去。此次盗墓案所得的横财,万历皇帝全部放入自己的“小金库”内库,更没有履行当初圣旨中的承诺——留下一半给湖广作为军饷。 

                       

山水名胜与名人文化 (小标)

西塞山区既是古代达官贵人钟爱的“风水宝地”,也是古代名人雅士流连的名胜之地。据专业人士考证,散布在青山绿水间的众多碑碣石刻与这里的山水名胜名人文化极其关联。

当人们每每乘船经过西塞山古塞时,不仅为长江天险雄奇壮观的景色所吸引,而且,当看到临江亘天的峭壁巨石之上镌刻的“西塞山”三个大字时,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赞叹。这三个大字遒劲有力、雄强挺拔,总面积9平方米,每个字平均长宽1米多,左右都有阴刻的篆书边款。几百年来,三个大字在风雨中不知迎来送往了多少长江过客,为千年古塞平添气势,成为了人们难以忘怀的人文风景。据考证,这块摩崖石刻的字为明代万历年间的进士朱期昌手书。朱期昌字脤翁,湖北郧县人,也是当时名噪一时的书法家,著有《游鹤堂墨数》一书。

就在这块巨石峭壁的左上侧,就是西塞山中的著名桃花古洞,洞门刻有“桃花古洞”四个字。洞下就是古钓鱼台。洞中有一组“桃花洞石刻”,其中有一幅为《西塞山怀古》“山静犹依太古初,烟波适性乐何如,桃花洞口常盟鹭,流水声中独钓鱼,泛宅浮家聊放掉斜风细雨任飘裾。我来不见山人迹,置酒徘徊意有余。”为大冶知县李增荣手笔。传说,这里曾是唐代诗人张志和隐居钓鱼时躲风避雨的地方。

在这里,还有清早期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郑板桥撰写的“渔歌子 西塞山摩崖石刻”。石刻内容就是唐代诗人张志和写的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扇形面积约一平方米。像这些与文人墨客有关的摩崖石刻,比较著名的还有“虎踞龙盘石刻”等,在西塞山区占一半以上。

除此以外,还有许多捐资修古迹、庙宇、道观和祠堂的功德碑。这些碑记石刻,大多是出自当时的地方名人和官宦之手,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社会风尚、人情礼仪、生活习俗、政治经济状况和宗教信仰;同时,也展现出传统的书法、雕刻艺术及其价值。

颇有特点的是与近代工业企业有关的碑记石刻。在上世纪80年代,黄石市矿务局有关人员在一座山头的荒草丛里发现了一尊“清宣谕大冶县府封井禁止挖煤碑”。此碑是清嘉庆五年冬天立的。原来,在清嘉庆年间,该处煤窑出事故淹死了18名矿工。地方行政机构撰写碑文,旨在宣谕县政府封井禁止挖煤的精神。该碑文近300字。在西塞山区,还发现了“汉冶萍媒铁厂矿有限公司的界碑”等。这都为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周建华)

回忆过去,家家户户都为了不愁吃,小院里满是瓜果蔬菜。一年四季,只要能种点什么,小院里就会满满的,瞧去,各种颜色掺杂交错,杂乱无章。好拥挤、好杂乱的小院。现在,各家都不怎么种蔬菜了,而是种花。一年四季,鲜花不断。春天,月季、玫瑰等竞相开放。夏天花儿更加繁盛,五颜六色。秋天,本该百花凋零,菊花却傲骨怒放。冬天,瑞雪纷飞,梅花却在枝头绽放。一年四季,芬芳不断。香啊,花园般美丽的家乡。

再想以前,村里村外都光秃秃的,几乎没有树。到了夏天,在外边聊天的大人都顺着墙边坐,小孩们大都躲在屋里扇扇子。屋里像蒸笼,屋外像热锅。而现在,房前屋后,街道两旁,村里村外,都种上了绿化树,虽说不像森林那样茂密,但也绿树成荫。夏天,大人们在树下乘凉,小孩们在树下嬉戏。茂密的树叶,送来了阵阵清凉。爽啊,森林般清凉的家乡。

回首以往,田野里种满了庄稼,密密麻麻的,有玉米、水稻、花生等。那时人们的种植技术还不是很高,虽然辛勤努力了,但收获的却不十分理想。那用一滴滴汗水浇灌出的庄稼,好像有意跟人们作对似的。现在呢,随着科学技术的普及,遍地都是绿色无公害作物,实现了机械化生产,省时又省力,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业余生活也丰富了。春天,水稻如碧绿的海洋,泛起阵阵波浪;秋天水稻垂下了头,大地一片金黄,真可谓是“春种满野皆碧绿,秋收遍地是黄金”。乐啊,田野般满是收获的家乡。

回首往事,垃圾拥有一片乐土——街道,任意呆在每个角落,有时还迎着风翩翩起舞,甚至在水里游泳,让人看了就想躲,真脏啊。现在呢,垃圾都有了自己的归宿——垃圾场,街道整洁了,铺上了水泥路,成为了一个耀眼的亮点。净啊,冰晶般闪耀的家乡。

家乡在不断的变化。在我心中,家乡如妙龄少女,越变越好看,我从心眼里热爱我的家乡。

引言:恐龙是现代鸟类和梁龙最近的共同祖先及其所有后代。恐龙可以分为鸟类和飞鸟恐龙这两类。众所周知,许多恐龙都已经灭绝了,然而近期在四川发现的肉食性恐龙的足迹,在那里,除了周围常见的蜥蜴脚类、鸟类、三趾型兽脚类足迹之外,树木也繁多。下面小编带你了解一下四川古蔺金鱼溪发现肉食性恐龙足迹以及这种恐龙的生态体征是什么。

一、内容

 事情在发生在七月六日,恐龙足迹研究团队宣布了在四川古蔺县黄荆原林村的金鱼溪发现了一批保存良好的恐龙足迹,并且这些足迹,他们的脚印大小均匀,而且脚趾排列紧密,外形就像一条条小金鱼一样。他是这些恐龙足迹为石龙足足迹的一个新品种,并命名为野比氏实雷龙足迹。,还有罕见的驰龙类和翼龙类足迹,这表明在早白世期间,此地的恐龙,非常地繁荣。

二、具体

为了避免山洪再次暴发对村子和村民造成生命威胁,村长组织村民对河道进行清理,在清理的工作即将结束时。便发现了一个被大水冲翻的石板。这个石板表面非常平行,面上有四个间距一致的脚印吸引了他们的目光,于是便叫来了古生物专家团队来进行详细的考察。所谓金鱼的眼睛和头部其实是兽脚类的,足跟印恒而游动的鱼尾则是三齿齿痕。已无法辨认的两个孤立的小型三尺刑具。

三、形态

石头表面有四个大小均匀的脚印,每个脚印之间的距离大约为五十厘米。脚印外形就像是一条条在水里游泳的金鱼一样。这就是他名字的由来。据估算,野比氏实雷龙足迹的造迹者速度大约为三点八九千米每小时,体长大约为四米,是一种重要的兽脚类足迹形态型。极可能是换季。

黄荆山中的古文化“宝藏”

        站在长江北岸向南望出,一条颠连横陈于长江南岸的山脉,纵贯黄石市西塞山区境内,这就是中国最大的东南丘陵中的幕阜山脉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