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是怎样写的
现当代通常可以分为六大部分。
一、序
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通常情况下,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并排在新序后面。
二、简介
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
需要首先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修订)参与人员、时间、为什么要修订;此次编码的依据是什么;家族的整体情况、历史、迁移史、当前分布、人数;本族宗派、字辈,即记录每一代人起名规则;祖坟所在地、祖坟中各代分布图;对祖先事考查、考证。
总之,这里不具体到某一个人,只是对整个家族进行整体描述。
三、人物志
其实一本家谱本身就是人物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家谱中会记录某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典型人物或团体。而记录这些优秀人物时,常常格式多样,有该人的传记、他写的文章书稿、获得过的功名、官名、、画像、碑记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同姓历史名人强编入本族谱,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为后人续谱时,常常会因为这一次信以为真,而以讹传讹。
四、世系表
世系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最简单的家谱,有时只有一个世系表。
世系表是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关系,用计算机中的术语,这种一对多的结构是“树”状结构,但实际中的往往会比较复杂。当一个家族很大、人数很多时。会出现嗣出嗣入(通过过继、领养、送人)、迁入迁出的现象。
五、世略表
通常情况下,仅有世系表的家谱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面对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这几个字,你还能知道什么呢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记录世系表中每一个族人简历的表。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为一,也可以单列。我认为单列更好,因为合二为一,常常导致世系表过肥过大,查找一个成员的时候非常麻烦。
很多家谱中,世略只写到父名、娶妻、生子数及名字数,这样写虽然整体看上去挺规范,实际上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这种信息。我认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简历,但至少应该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亲的名、妻子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这样不仅妻方家谱可以通过家谱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过自己家族查到女儿家族。
六、后记
后记写一些感想即可。
扩展资料:
族制开始形成:
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 "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一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二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
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三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四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五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六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七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
八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九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
十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十一)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
参考资料:
-族谱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家谱包含有哪些内容
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从一姓到一国一家,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
世系表
“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家训
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传
家传一般分为:列传、内传和外传等。列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功绩男子的传记;内传是记录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传记;外传是记录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传记。
艺文著述
“谱乃一家之史”,其中当然少不了家人的艺文著述。家谱中的艺文著述,在体例上一般称作:艺文志、辞源集、文征集等。
艺文著述以家族中名人所写的诗文著作为主要内容,也收集本族人与外人的书信来函,以及经籍、表策、碑文、书札等,有的还有版画、肖像画、版本作品、名家书法、歌曲等,从形式到内容都十分丰富。
家谱图像
家谱主要以文字内容为主,资料为副,但一张好的、照片仍是能将时代的精神面貌和特质传达出来。将、照片纳入家谱的意义在于,为家族传承提高了一个最直接的环境背景,使家谱不在局限在文字文字记录、整体概念也变得鲜明而生动起来。
1.姓氏源流
姓氏是一个家族的标志和名称。考证姓氏源流,就是考证始祖是谁,家族的根在哪里,说明家族的得姓缘由和姓义。我国姓氏源远流长,一个家族的得姓也很复杂,有的多途径得姓,有的因不同原因,使姓成为难解之谜,考证起来十分困难,比如中国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军事家郑和的郑姓都是明成祖赐的,他真实的姓、祖先、籍贯、身世,五百多年无人知晓。
2居住地地情
人类的历史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积累起来的,家谱就是记载家族成员的活动和世系的图书形态。一个家族的发祥地,是始祖出生、繁衍生息和从事活动的环境。记载家族以始祖为中心的聚居地的自然、地理、经济环境、风俗民情、民间传说等情况。
3.迁徙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步从家乡向外扩引,这样就发生家庭的迁徙。事实上,永远居住在一个地方的家庭这样就发生家庭的迁徙。
4世系图表
世系是家谱重要主体,是家谱区别于其他史类书籍的重要标志。要花一番工夫,厘清家族世系源流,长幼辈分,认真准确地记载。在考证姓氏源流的同时,从始祖或始迁祖,即一世祖起,按其后裔世序、长幼辈分,一代接一代排列下来,世序分明,一目了然。
5人物传
人物传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占有重要地位。人物涉及到立传标准、范围和方法以及对人物的评价问题,将在“人物传的编写” 中详细叙述。
6大事记
大事记是编写地方志的一种体裁,用以记载一地的大事和要事。现代新家谱中,也采用大事记来编修家谱。编修新家谱,这项内容值得提倡,应列为家谱的一项重要内容。
7字辈谱
字辈谱是各姓氏家族族谱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简单地讲,字辈谱中辈分就是家族中血缘传承的世系次第关系,又称辈、辈行。
问题一:家风家训是什么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家谱即是承载家文化的工具,互联网家谱是新一代承载家文化的工具。
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一般是由一个家族所遗传下来的教育规范后代子孙的准则,也叫家法。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家庭的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发达,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讲规矩。家人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受到处罚。
好孩子家规新十条
1
对父母讲话态度恭敬
,
语气亲切。
2
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办
,
不给父母添麻烦
3
上学要和父母说
“
再见
”,
放学回家要向父母
“
说我回来了。
4
离家要和父母打招呼,告诉父母去哪里,做什么,几时回。
5
吃饭时要等父母,全家人一起吃,坐姿端正,谦恭有礼。
6
父母回家后要为父母倒茶,让父母休息好。
7
记住父母生日,到时向父母表示祝贺,并做一件让父母高兴的事。
8
父母不舒服要勤问候,父母生病时要为父母端水送药。
9
在生活方面不跟条件优越的同学攀比,不向父母提过高的物质要求。
10
认真完成作业功课,并尽力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美国总统奥巴马给自己两个不到
10
岁的女儿设立了几条家规:
1
、不能有无理的抱怨、争吵或者惹人讨厌的取笑。
2
、一定要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
3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冲麦片或倒牛奶,自己叠被子,自己设置闹钟,自己
起床并穿衣服。
4
、保持玩具房的干净。
5
、帮父母分担家务,每周
1
美元。
6
、每逢生日或是圣诞节,没有豪华的礼物和华丽的聚会。
7
、每晚
8
点
30
分准时熄灯。
8
、
安排充实的课余生活:
玛莉亚跳舞、
排戏、
弹钢琴、
打网球、
玩橄榄球
;
萨莎练体操、
弹钢琴、打网球、跳踢踏舞。
9
、不准追星。
奥巴马的家规看似简单、
琐碎,
但操作性极强,
每一条都蕴含着深刻含义,
体现了一个
父亲的良苦用心。他希望通过这些家规,把女儿培养成能自立、有教养、负责任、讲道理、
爱劳动、
不慕虚荣、
起居有节的人。
而这样的人在哪里都是受欢迎的人,
也是离成功最近的
人,做员工会是一个敢负责、能吃苦、值得信任的优秀员工,做老板则是一个遵纪守法、精
明强干又通情达理的出色老板。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奥巴马的家规就从培养习惯入手。
小孩子是一张白纸,
教他什么就
学什么,
培养成好的习惯就使他终生受益。
奥巴马的家规,
并不比别的家规要高明,
也没有
培养天才儿童的迹象,
但他的每一条家规都是在围绕着如何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
譬如第
二条
“
一定要铺床,不能只是看上去整洁而已
”
,就是在培养孩子做事认真的习惯,
“
世界上
怕就怕认真二字
”
,
有了认真习惯,
就没有什么事情是干不好的。
再如第六条
“
每逢生日或是
圣诞节,没有豪华的礼物和华丽的聚会
”
,则是为了培养孩子生活俭朴的习惯。奥巴马自己
就是从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他深知一个人如果有了生活俭朴的习惯,
在无论怎样困难的
生活环境中都能存活、
立足、
发展。
作为一个平民总统,
自己也许不能给孩子留下多少物资
财富,但是,从小刻意养成的生活俭朴习惯就是留>>
问题二:好家风、好家训、好家规是什么? 家有一心,有钱买金,家有二心,无钱买针。
问题三:好家风好家规好家训都是啥 10分 1、做人要做老实(遵纪守法)、诚实(表里如一)、善良人,多做好事,终有好事。
2、族内子孙人等,妄作非为,有干名教者,不待鸣官,祠内先行整治。
3、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重道德修养,严情操品性;扶正义,斥邪恶。
5、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
6、有百世之德者,必有百世之子孙保之;有十世之德者,就有十世的子孙保之;如果是斩焉无后者,那是德至薄也。
7、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8、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9、一戒是(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既守四戒,又须规以四宜: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10、学生要三勤:手勤、脑勤、读书勤。
11、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分之事,休专公共之利。
12、行军打仗,兵最怕骄,骄兵必败;儿女也最怕娇惯,一娇惯,那一定出现问题。>
13、孝敬老人,严教子孙;尊老爱幼,亲穆存心。
14、孝道当竭力,忠勇表丹诚;兄弟互相助,慈悲无边境。
15、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6、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17、吾家食宋禄三百余年,勿忘后裔不仕。
问题四:求一些好的家风家训,谢谢!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德惟贤,能服于人。
刘备《敕后主辞》
评:要把品德放在自修和育人的第一位。
■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后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
(北宋) 邵雍《戒子孙文》
评:教育的精力应主要放在中等生身上,其效率才最高。
■吾人生于天地之间,只思量做得一个人,是第一义,余事都没要紧。
做好人,眼前觉得不便宜,总算来是大便宜。做不好人,眼前觉得便宜,总算来是大不便宜。千古以来,成败昭然,如何迷人尚不觉悟?真是可哀!吾为子孙发此真切诚恳之语,不可草草看过。
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以廉洁为先,以诚实为要,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
善须是积,今日积,明日积,积小便大。一念之差,一言之差,一事之差,有因而丧身亡家者,岂不可畏也!
(明)高攀龙《高氏家训》
■你发愤立志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气来。
(明)杨继盛《杨忠愍公遗笔》
■人常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骄养太过的,好看不中用。
(明)姚舜牧《药言》
■位之得不得在天,德之修不修在我。毋弃其在我者,毋强其在天者。
(明)袁衷等录:《庭帏杂录》
■志之所趋,无远不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
爱觉新罗玄烨:《圣祖庭训格言》
■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于身。……止谤莫如自修。
(魏)王昶:《戒子侄》
■恭为德首,慎为行基,愿汝等言则忠信,行则笃敬。无口许人以财,无传不经之谈,无听毁誊之语。闻人之过,耳可得受,口不得宣。思而后动。……
(西晋)羊祜:《戒子》
■勤学行,守基业,修闺庭,尚闲素。如此,足无忧患。
(南朝齐)萧嶷《戒子》
■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倾己勤劳,以行德义。
李世民《帝范》
评:一个“孝”字,一个“恭”字,概括多好啊!我常觉有愧于父母养育之恩,得之太多,报之太少;不恭于上级太多而不觉,故常使小头头们不喜欢,此多源于自我感觉良好,有自负病。
■藏精于晦者则明,养神于静则安。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
欧阳修《示子》
评:外表憨厚,要木讷,内心清楚,精明,这样就叫大智若愚。我则有点相反的味道,要少说话,同时,要内心专一纯正的做事,读书,这样才真正地自然而然地内藏大智,外表若愚,孔子说: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看来,若敏于言而讷于行,则小人一个了。
■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尔但常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
(北宋)范纯仁《戒子弟言》
■人生世间,自有知识以来,即有忧患不如意事。小儿叫号,皆有不平。自幼至少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之事常多。虽大富贵之人,天下之所仰羡以为神仙,而其不如意处,各自有之,与贫 无,无特所忧患之事异尔。故谓之缺陷世界,以人生世间,无足心满意者。能达此理而顺受之,则可少安……
言忠信,行笃敬,乃圣人教人取重于乡曲之术。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
问题五:什么是家风家训 家训是指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远古时代,人类社会经历了氏族、家族、家庭的变迁,然而,这些都是形成一个国家的基石。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训之所以为世人所重,因其主旨乃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此外,提倡什么和禁止什么,也是族规家法中的重要内容,如:“节俭当崇”、“邪巫当禁” 等。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也就是说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文化氛围即构成了家风。顾名思义,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换一句话说,当一个家庭的家规、家训形成家庭的公众行为习惯即构成了家风,家风也就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的家文化。家谱即是承载家文化的工具,互联网家谱是新一代承载家文化的工具。
问题六:我家的家风家训 无论大家、小家都要有一定的家风家训,“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家有家风”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但家风家训是什么呢?今天我就谈一谈我家的家风家训吧。
所谓的家风就是自己家里的风气,家里的风气好不好就会影响到子孙后代。我们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风是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团结向上,孝敬父母。父母一直告诫我,百善孝为先。家风是一条应该牢记的座右铭,有了它,我们才可以在社会上立足,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铭记家风,为自己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我家的家训是尊敬老师、长辈,勤劳节俭,懂得持家,邻居之间和睦共处。自小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把勤劳、节俭的作风来规范自己的行动和价值观。我会努力去做,同时也会影响周围的人,让他们也做到。我现在还能主动向长辈们问好,同学之间搞好团结,有时和同学闹点小矛盾,是我的错一定主动向同学道歉,不是我的错也不追究,退一步海阔天空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能有娱乐时间。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每天要运动,养成良好的习惯。一个好的家风家训能让我更加了解到了中国文化的进步,让我们踏出坚定的步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长大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我希望我家的家风家训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家风家训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要从每个家庭做起,弘扬民族精神。
问题七:好家风,好家规,好家训是什么? 高中生,家风方面可以结合自己或者朋友实际的情况,当然要以好的家风为主线,因为这是一篇积极向上的作文,家规可以用你的主观思想来写,你认为怎么样的是好的家规,家训的话你想想你的长辈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严厉却很激励人的话语,你整合一下可以归纳出来的,然后开头和结尾要呼应,中间段落承上启下简洁一点,直接进入主题,围绕三个关键词,1000字左右很容易写。
问题八:好的家风是什么样的 家风通常指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
家庭乃一切活动的中心──社会是由家庭所组成的,而社会的状况,乃是由各家庭的家长所造成的。社会以及国家的心就是家庭。社会的安宁,国家的兴盛,均有赖于家庭所产生的影响。
良好的家风至关重要
大凡出人才的家庭必有好的家风。孟母为保家风纯正三择其邻,又断机杼,使游手好闲、不思进取的孟子刻苦攻读,成为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思想大家。位列三公的曾国藩对子女要求严格,不允许高人一等,提倡节俭持家,使其子女都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
良好的家风对于家庭成员犹如土壤、阳光、雨露一样,是不可或缺的。什么是良好的家风呢?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了:
一、求是。即实事求是,面对家庭、面对社会都要有务实的态度,不可云里雾里不着边际,更不可遇人遇事想当然,即要坚持辩证唯物的看问题。
二、立德。就是在家庭提倡父慈子孝,兄和弟恭,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在亲友间提倡平等待人、诚信待人、互济互助,创造温馨的人脉关系。立德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那就是爱国。我国有句妇懦皆知的老话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家才能称之为大爱。孔老夫子有句十分简洁的名言:仁者爱人,是对“仁”的完美解释,而仁又是我国传统美德的核心内容。其实,德性如何是一个人和一个家庭含金量的显示,是一个好人和好家庭必备的决定因素。
三、诚信。即诚实守信,做到了,人们敬之;做不到,人们蔑之。讲究“言必信,行必果”,讲究“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万不可:见利忘义,丧失人格;利令智昏,得到骂名。须牢记人无信不立的道理。
四、勤俭。即勤俭持家,简朴为人。无论家居生活、学习还是所办事业,都应以勤为首,因为勤能补拙,勤能成事。另一方面,好的家庭不容奢靡之风,使家庭成员远离不良之气。勤俭二字表面看起来只与经济相关,却暗含作风及人生追求的大文章。所以,古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成由勤俭败由奢。
五、嗜读。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提高文明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一个好的家庭必定与书紧密相连,叫做“书香门第”。特别是今天,知识获取的途径增多,知识更新的步伐加快,更要求人们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嗜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读书,是不间断地学习,是终生学习,是把学习变成一种有益的嗜好。
良好的家风,不仅对家庭至关重要,对国家也是如此。优良的家风和国风构成雄厚的国家软实力。这才是决定家国命运的关键所在。
青年人应当从孩提时代开始,就让他们感受良好的家风,以免被世俗腐化所影响。
问题九:你好,什么是家风什么是家训谢谢了! 家风就是一个家族的传统观念与习惯行为,家训其实就是一个家族必须尊循的和不能逾越的一个准则。不知道你可满意?
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什么如下:
家风的意思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世代家族成员树立的价值准则。家风,汉语词语,拼音是jiā fēng。
出处: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词:“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
例句:
1、元·乔吉《两世姻缘》第一折:“是学的击玉敲金三百段,常则是撩云拨雨二十年,这家风愿天下有眼的休教见。”
2、巴金《家》二十三:“让这个女人住在客厅里,不仅侮辱了这个尊严的地方,而且会在公馆里散布*乱的毒气,败坏高家的家风。”
近义词:门风。
扩展资料:
家风有别于家庭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它是一个家庭的性格特征。虽然它一旦形成,也就成为教化的资源,对家族子弟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的意义,但家风是一种不必刻意教诫或传授,仅仅通过耳濡目染就能获得的精神气质,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意义。
在国家不安定和国法不明确之际,家训即可发挥稳定社会秩序的力量。因为,家族为了维持必要的法制制度,就拟定一定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家族中人,这便是家法家训的最早起源。
自汉初起,家训著作随着朝代演变渐丰富多彩。家谱中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成为人们倾心企慕的治家良策,成为“修身”、“齐家”的典范。例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节俭持家思想,今天看来仍有积极意义。
在家谱中有不少详记家训、家规等以资子孙遵行的。当中,最为人称道的名训,如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至今脍炙人口。
家谱的主要内容:姓氏源流和世系表。
一、姓氏源流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一些史学专家认为,历史上的王朝更替、社会动荡导致了家谱的断裂残缺,很多族谱都由后人凭想象臆造。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性和确实性。重视传统的中华民族,有不少家族在重修宗谱,由于南北各地的语言、风俗、长相等均不同,世系联系在一起,其纸谱真实性值得推敲。
二、世系表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1)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4)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扩展资料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能够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相传它是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中国的家谱一般都有家规族训,对于规范人生和教育子弟有着积极的意义。家谱,亦称族谱、宗谱、家乘、通谱、统谱、世谱、支谱、房谱等等,名称各异,其内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区别而已,如今一般统称家谱或族谱。家谱是系统记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缘集团”的标识符号,家谱、族谱就是记录某一姓氏家族成员间的血缘关系的图册。
-家谱 (人文资料)
36
会昌年间参加进士考试,开始发榜时居第二,有人议论不公平,于
是又进行复试,易重以状元及第。由于已离家六年,他即写了《寄
宜阳兄弟》一诗寄回家,有“内庭再考称文异,圣主宣名奖艺奇。
故里仙才若相问,一春攀得两重枝”句。官至大理评事。后因做官
到上高,便在那里定居安家。
通经处士;
释褐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宋代分宜人易充,字正翁,幼年时就以聪明出类拔萃,
十六七岁就博通《易》、《书》、《诗》,号称“三经处士”。在
乡间教书,远近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著有《中州文集》。下联说
南宋宁乡人易祓,
字彦章,
号山斋,
淳熙年间状元,
官至礼部尚书。
著有《周礼周易总义》、《山斋集》等。释褐,脱去百姓的布衣换
上官服。
一时师表;
三经处士。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易翼之知长寿县,
与上官不合而归隐,
为一时师表。
下联典指宋易充,少年博通《易》、《诗》、《书》,人称“三经
处士”。
六言通用联
纯孝先生望重;
37
工诗状元名香。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以荫为奉礼郎,知临淮县,宋太
宗时升为大理丞。其人性至孝,时称“纯孝先生”,守孝父墓侧而
产紫芝。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
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七言通用联
周易讲义留芳远;
性理精微播誉长。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代康熙间诸生易贞言,字内美,湘乡人。有《周易
讲义》等。下联典指清代学者易宗君,字公申,乾隆间举鸿博,名
动京师。有《性理精微》等。
三经处士传名远;
二栗礼郎享誉高。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学者易充,字正翁,分宜人。年十六、七,博通
易、书、诗,号“三经处士”。有《中洲文集》。下联典指宋代上
高人易延庆事典。
德行称产芝孝子;
诗词为释褐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38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
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
典。
八言以上通用联
德行称产芝之孝子;
诗词为释褐之状元。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上高人易延庆事典。
下联典指宋代长沙人易祓事
典。
一点丹心,当年鄂潴成忠鬼;
千秋浩气,今日宜阳作正神。
——御赐浏阳太湖山忠愍侯易雄祠联
释褐本先声,遐溯名元理学;
产芝垂世德,勿忘孝子忠臣。
——佚名撰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易氏宗祠联。上联典指南宋易祓事典。下联典指北宋易
延庆事典。
十、历史
宋《百家姓》易氏位居
339
姓(
40
)。
1982
年全国人口普查统
计,在诸多姓氏中,李姓为最多,占汉族的
79%
,人数超过
1
亿。
占汉族的
1%
以上的
19
大姓依次是李、王、张、刘、杨、陈、赵、黄、
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马。而易氏为
93
位,
人口不多。
39
第六次人口普查姓氏排名
92
,总人口
228
万
占
019%
易立姓开宗历史悠久,故必经历过盛衰。人口和人才是体现盛
衰的重要标志。
唐代以前,易氏谱已无存,史籍也少记载,正史只有《晋书》
(
36
、
42
)中,提到易恺和易揣两将,易雄列传(
43
)。不过由易
水迁郡望太原和济阳,再迁江东。其后此数地易氏却无所闻,已体
现几度盛衰。
汉代后定居长沙郡,部分再迁江西和鄂东,迄今已逾千载。繁
衍不断。晚唐时仅宜春郡,就有状元易重和四位进士,可知其盛。
宋代湘、赣两地仍有些名人。
元代因异族统治和战乱影响,又呈衰势。尤其是元末徐寿辉、
陈友谅反元兴汉,易姓受到严重摧残。据《明史徐寿辉传》(
44
)
记载,徐寿辉为罗田人,从事贩布,元末盗起,以妖术与麻城邹普
胜聚众为乱,至正
11
年(公元
1351
年)以蕲(浠)水为都称帝,国
号天完,建元治平,连陷湖北,江西诸郡县,并远及杭州,翌年为
元军打败,迁都汉阳,为丞相倪文俊所控制。
公元
1357
年沔阳(今湖北仙桃)渔家子陈友谅投徐军。逮文俊
麾下,后乘衅杀文俊,并挟持徐,
1358
年陷安庆,破龙兴、瑞州,
乱及江南(鄂、赣、皖、苏等省)。后设计拘徐寿辉。进驻南京采
石矶,击死徐。
1360
年即皇帝位,改元大义。解放前,我在武昌黄
鹤楼蛇山西麓见到过“大汉皇帝陈友谅墓”碑。徐陈为乱,首当其
冲的鄂东和赣中北(宜春一带)和长江下游,正是易姓久居之地,
40
族谱是怎样写的
本文2023-10-13 21:25:0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47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