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刘邦,吕雉的谱系图和西汉详尽大事年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4收藏

求刘邦,吕雉的谱系图和西汉详尽大事年表,第1张

皇后 吕雉

薄姬

曹夫人 高祖外妇

戚夫人

赵姬

儿子

长子刘肥,母曹夫人,齐悼惠王

刘盈,母吕后,汉孝惠帝。

刘恒,母薄姬,汉孝文帝。

刘如意,母戚夫人,封赵王。

刘长,母赵姬,淮南厉王。

刘友,母不详,封梁王。

刘恢,母不详,封淮阳王。

刘建,母不详,封燕王。

女儿

长女鲁元公主,母吕后。

有史可查者一人

1)汉高祖刘邦 ┬—┬ (2)汉惠帝刘盈

-206~-195 │ │ -194~-188

│ │

汉高后吕雉 ┘ └ (3)汉文帝刘恒 ——— (4)汉景帝刘启 ——— (5)汉武帝刘彻 —┬— 戾太子刘据 ┐

-187~-180 -179~-157 -156~-141 -140~-87 │ │

└— (6)汉昭帝刘弗陵 │

-86~-74 │

┌— ———————— ——— ———————— ——— ———————— ——— ———————— ——— —————————— ┘

└— 史皇孙刘进 ——— (7)汉宣帝刘询 —┬— (8)汉元帝刘奭 —┬— (9)汉成帝刘骜

-73~-49 │ -48~-33 │ -32~-7

│ │

│ ├— 定陶王刘康 ——— (10)汉哀帝刘欣

│ │ -6~-1

│ │

┌— ———————— —┘— └— 中山王刘兴 ——— (11)汉平帝刘衎

│ 1~5

└— 楚孝王刘嚣 ——— 广成侯刘勋 ——— 广成侯刘显 ——— (12)汉儒子刘婴

6~8

——

王莽篡西汉 西汉亡

东汉 (25——220)

西汉景帝 ┄┄┄ 长沙王刘发 ┄┄┄ (1)汉光武帝刘秀 ——— (2)汉明帝刘庄 ——— (3)汉章帝刘炟 ┐

25—57 58—75 76—88 │

┌— ———————— ——— ———————— ——— ————————— ——— ———————— ——— ————————— ┘

├— (4)汉和帝刘肇 ——— (5)汉殇帝刘隆

│ 89—105 106

├— 清河王刘庆 ——— (6)汉安帝刘祜 ——— (8)汉顺帝刘保 ——— (9)汉冲帝刘炳

│ 107—125 126—144 145 │

├— 济北惠王刘寿 ——— (7)汉少帝刘懿

│ 125

├— 千乘贞王刘抗 ——— 乐安夷王刘宠 ——— 渤海孝王刘鸿 ——— (10)汉质帝刘缵

│ 146

└— 河间孝王刘开 —┬— 蠡吾侯刘翼 ——— (11)汉桓帝刘志

│ 147—167

└— 解渎亭侯刘淑 ——— 解渎亭侯刘苌 ——— (12)汉灵帝刘宏 —┬— (13)汉少帝刘辩

168—189 │ 189

└— (14)汉献帝刘协

189—220

1 西汉大事记

公元前202年2月,汉王更号,即皇帝位于定陶。南郡守故临江王共驩为项羽叛汉,汉皇帝令太尉长安侯卢绾、将军刘贾围之,不下。7月,南郡守故临江王共驩降汉,汉杀之洛阳。8月,燕王臧荼反,攻下代地。9月,汉皇帝自将丞相临武侯樊哙,太尉长安侯卢绾,太仆昭平侯夏侯婴,车骑将军灌婴,中尉陶舍,将军威武侯周勃、郦商、宣虎、蛊逢、华无害、戴野、陈夫乞、程黑,骑都尉张越,都尉刘钊、魏选、季必、朱濞,燕相国温疥,燕丞相昭涉掉尾,代丞相张苍击之,至卢奴,破之,战龙脱,复破之,10月,汉皇帝与燕王臧荼大战易下,大破之,得燕王臧荼,诛之。汉皇帝还军洛阳,使丞相临武侯将兵攻定代地。

公元前201年10月,匈奴围代王韩信于马邑,代王韩信降匈奴,乃引匈奴兵南逾句注,击太原。

公元前195年3月,燕王卢绾与匈奴通使。汉遣相国舞阳侯樊哙将将军陈仓,中涓张平击燕,破燕丞相军,至蓟南,定燕地十八县。4月,汉遣将军绛侯周勃代相国舞阳侯樊哙将兵击破蓟,生得燕丞相偃,燕太尉弱,燕御史大夫施,燕大将抵,渔阳郡守陉,屠浑都。又破燕军于上兰、沮阳,追至长城,定上谷十二县,右北平十六县,辽西、辽东二十九县,渔阳二十二县。6月,燕王卢绾亡入匈奴。

公元前189年11月,汉令颍阴侯灌婴将车骑、材官至荥阳。

公元前183年10月,汉发河东郡、上党郡骑屯北地郡。

公元前182年7月,匈奴入寇狄道,攻河阳。

公元前181年1月,匈奴入寇狄道,杀掠二千余人。10月,南越国侵盗长沙国,汉遣隆虑侯周灶将兵击之。

公元前180年12月,隆虑侯周灶将兵归长安。

公元前177年6月,匈奴右贤王入居北地郡、河南地为寇。7月,汉遣丞相颍阴侯灌婴将八万五千骑击匈奴右贤王,匈奴去。发中尉材官属卫将军,军长安。济北王刘兴居反,发兵欲袭荥阳。于是诏罢丞相兵,以棘蒲侯柴武为大将军,将十万众击之。祁侯缯贺为将军,昌侯卢卿、共侯卢罢师、宁侯魏速、深泽侯赵将夜皆属焉,军荥阳。8月,匈奴大入上郡,杀掠吏民。9月,汉虏济北王刘兴居,济北王刘兴居自杀。

公元前176年2月,安丘侯张说为将军,击胡,出代郡。

公元前169年7月,匈奴入寇狄道。

公元前167年11月,匈奴单于自将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为寇,杀北地郡都尉孙昂,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使奇兵入烧回中宫,候奇至雍甘泉。汉拜昌侯卢卿为上郡将军,军上郡,拜宁侯魏速为北地郡将军、军北地郡,拜隆虑侯周灶为陇西郡将军,军陇西郡。汉皇帝拜中尉周舍为卫将军,郎中令张武为车骑将军,军渭北,车千乘,骑卒十万人,以备胡虏。

公元前166年1月,汉以东阳侯张相如为大将军,成侯董赤为前将军,内史栾布为将军,将十万骑,咸击匈奴,匈奴走。

公元前165年,匈奴入寇边郡,杀掠人民甚众。

公元前164年,匈奴入寇边郡,杀掠人民甚众。

公元前163年,匈奴入寇边郡,杀掠人民甚众。

公元前159年11月,匈奴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郡。汉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屯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屯句注,郎中令张武为将军,屯北地郡。河内太守条侯周亚夫为将军,屯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屯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屯棘门,以备胡。

公元前158年1月,汉兵至边,匈奴远塞,汉兵亦罢。

公元前156年6月,匈奴入代,杀掠吏民。

公元前154年2月,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皆举兵反。汉遣太尉条侯周亚夫将兵击吴楚。遣曲周侯郦寄击赵,将军栾布击齐,大将军窦婴屯荥阳监齐赵兵。4月,吴、楚、胶西、胶东、济南、淄川六国兵败。曲周侯郦寄破赵兵,赵王保邯郸城,七月不能下。12月,栾布自齐地来,决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七国之乱遂平。

公元前148年3月,匈奴入燕国,杀掠吏民。

公元前144年7月,匈奴入雁门郡,至武泉,杀掠吏民。9月,匈奴入上郡,取苑马,汉吏卒战死者二千人。

公元前142年2月,汉遣雁门郡太守郅都击匈奴。4月,匈奴入雁门郡,杀掠吏民,雁门郡太守冯敬战死。汉乃发车骑材官屯雁门郡。

公元前138年8月,闽越围东海国,东海国告急。汉遣中大夫庄助持节发会稽郡兵,浮海救之。未至,闽越走,兵还。

公元前135年2月,闽越国攻南越国。遣大行王恢将兵出豫章郡,大司农韩安国出会稽郡击之,未到闽越人杀其王邹郢降,兵还。12月,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郡,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郡。

公元前134年7月,卫尉李广、中尉程不识军罢,归长安。

公元前133年7月,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将三十万众屯马邑谷,诱致单于,欲袭击之。单于自将十万骑入塞,觉之,走出。

公元前129年2月, 匈奴入上谷郡,杀略吏民。以太中大夫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郡,太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郡,各万骑,咸击匈奴。卫青至龙城,斩首七百级。李广、公孙敖失师而还,公孙贺无所得。11月,匈奴盗边,遣卫尉韩安国屯渔阳郡。

公元前128年8月,匈奴二万骑入辽西郡,杀太守,掠二千余人。入渔阳郡,雁门郡,败太守都尉,杀略三千余人。遣车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出雁门郡、将军李息出代郡,斩首虏二千级。

公元前127年2月,匈奴入上谷郡,渔阳郡,杀略吏民千余人。遣将军李息出代郡,令车骑将军卫青出云中郡击匈奴,斩首虏五千四百级,收河南地。

公元前126年5月,匈奴入代郡,杀太守恭友,略千余人。8月,匈奴入雁门郡,杀略千余人。

公元前125年5月,匈奴入代郡、定襄郡、上郡各三万骑,杀略数千人。匈奴右贤王又入河南地,侵扰朔方郡,杀略人民甚众。

公元前124年2月,汉令车骑将军长平侯卫青将三万余骑出高阙,卫尉平陵侯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相李蔡为轻车将军各万骑,皆领属车骑将军,俱出朔方郡;大行李息,岸头侯张次公为将军各万余骑,出右北平郡:咸击匈奴。斩首虏四千级,获右贤王众男女万五千人,匈奴王十余人。8月,匈奴万骑入代郡,杀都尉朱英,略千余人。

公元前123年3月,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将中将军合骑侯公孙敖,太仆左将军南峁侯公孙贺,前将军翕侯赵信,卫尉右将军平陵侯苏建,郎中令后将军李广,右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六将军兵十余万骑出定襄郡,击匈奴,斩首三千余级。还,休士马于定襄郡、云中郡、雁门郡。5月,卫青复将中将军合骑侯公孙敖,太仆左将军南峁侯公孙贺,前将军翕侯赵信,卫尉右将军平陵侯苏建,郎中令后将军李广,右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六将军出定襄郡、云中郡、雁门郡,击匈奴,大克获,斩首虏万六千级。前将军翕侯赵信军败,降匈奴。卫尉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军没,独身脱还。

公元前122年6月,匈奴万余骑入上谷郡,杀数百人。

公元前121年4月,遣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将万骑出陇西郡,击匈奴,斩首万八千余级,杀匈奴折兰王、卢胡王。5月,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合骑侯公孙敖出陇西郡、北地郡二千余里,击匈奴,斩首虏三万二百级,斩匈奴速濮王,获稽且王等五王。合骑侯公孙敖后期。匈奴入雁门郡,代郡,杀略数百人。遣卫尉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皆出右北平郡,击匈奴。郎中令李广将四千骑先至,杀匈奴三千余人,亡其军二千人。卫尉博望侯张骞将万骑至,匈奴引兵去。8月,匈奴混邪王杀休屠王,并将其众合四万余人来降。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迎之,斩其欲亡者八千人。12月,汉减陇西郡、北地郡、上郡戍卒半。

公元前120年8月,匈奴入右北平郡、定襄郡各数万骑,杀略千余人。

公元前119年5月,大将军长平侯卫青将郎中令前将军李广,太仆左将军南峁侯公孙贺,主爵都尉右将军赵食其,后将军平阳侯曹襄四将军出定襄郡,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出代郡,各将五万骑,步兵数十万,咸击匈奴。大将军长平侯卫青至幕北围单于,斩首万九千级,至赵信城乃还。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与左贤王战,斩首虏七万五百级,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王,封狼居胥山,禅姑衍,临瀚海乃还。郎中令前将军李广,主爵都尉右将军赵食其皆后期。

公元前112年3月,天子遣韩千秋、缪乐将二千人伐南越。4月,南越王丞相吕嘉反,杀汉使者及南越王及王太后,遂以兵击韩千秋等,灭之。5月,匈奴入五原郡,杀太守。汉遣兵击之,破之。8月,汉遣卫尉符离侯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郡,下汇水,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郡,下横浦,皆将罪人、江淮以南楼船十万人,击南越。10月,西羌众十万人反,与匈奴通使,攻故安、围狍旱。11月,汉发陇西郡、天水郡、安定郡骑士及中尉,河南郡、河内郡卒十万人,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征西羌,平之。

公元前111年1月,南越国破。中郎将郭昌征西南夷,平之。8月,东越王邹余善反,攻杀汉将吏。汉遣主爵都尉将梁侯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郡,龙额侯韩说为横海将军、中尉王温舒出会稽郡,咸击东越国。汉又遣太仆公孙贺为浮沮将军将万五千骑出九原,赵破奴为匈河将军将万余骑出令居,皆二千余里,击匈奴,不见虏而还。

公元前110年1月,东越国杀其王邹余善降汉。

公元前109年5月,朝鲜王卫右渠攻杀辽东郡都尉,乃募天下死罪击朝鲜。8月,遣主爵都尉将梁侯杨仆为楼船将军将楼船士五万余,自齐地浮海,左将军荀彘自辽东郡将应募罪人,咸击朝鲜。汉又遣将军郭昌、中郎将卫广发巴郡、蜀郡兵平西南夷未服者,斩首数万。

公元前108年7月,朝鲜斩其王卫右渠降汉。8月,武都郡氐人反,汉兵击定之,令分徙酒泉郡。9月,赵破奴率轻骑七百人破楼兰、车师。

公元前107年8月,匈奴寇边,遣郭昌为拔胡将军屯朔方郡。

公元前105年4月,益州郡昆明夷反,赦京师亡命令从军,遣郭昌为拔胡将军将兵击之。

公元前104年9月,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大宛。

公元前103年7月,李广利兵败,引兵留敦煌郡。8月,遣浞野侯赵破奴为浚稽将军将二万骑出朔方郡击匈奴,斩首虏数千人,后匈奴兵八万骑围之,生得浞野侯赵破奴,汉军遂没。匈奴单于谴奇兵攻受降城,不能下,乃寇入边而去。

公元前102年5月,汉使光禄勋徐自为出五原郡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句,而使长平侯卫伉、按道侯韩说为游击将军将兵屯其旁,遣路博德为强弩都尉筑居延泽上。8月,匈奴入定襄郡、云中郡,杀略数千人,匈奴右贤王又入张掖郡、酒泉郡,杀都尉,略数千人。汉遣任文击匈奴,匈奴尽失所得而去。天子赦囚徒材官,益发恶少年及边骑六万人益李广利以伐大宛。又发戍甲卒十八万酒泉郡、张掖郡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郡。

公元前101年2月,李广利斩大宛王首归长安。

公元前100年8月,汉发谪戍屯五原郡。

公元前99年6月,海西侯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将三万骑出酒泉郡,与匈奴右贤王战与天山,斩首虏万余级。又遣公孙敖为因于将军出西河郡,路博德为强弩都尉会涿邪山,无所得。遣李陵为骑都尉将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与单于战,斩首虏万余级,李陵兵败,降匈奴。

公元前98年8月,匈奴入雁门郡,太守坐畏懦弃市。

公元前97年2月,天子欲救李陵归汉,乃发天下七科谪及勇敢士,遣海西侯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将六万骑、步兵七万人出朔方郡,公孙敖为因于将军将万骑、步兵三万人出雁门郡,按道侯韩说为游击将军步兵三万人出五原郡,路博德为强弩都尉将步兵万余人与李广利会。

公元前91年10月,匈奴入上谷郡、五原郡,杀略吏民。

公元前90年2月,匈奴入五原郡,酒泉郡,杀两都尉。3月,汉遣匈奴降者介和王将楼兰等六国兵击车师,车师降服,臣属汉。4月,汉遣海西侯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将七万人出五原郡,御史大夫秺侯商丘成将三万人出西河郡,重合侯马通将四万骑出酒泉郡咸击匈奴。御史大夫秺侯商丘成至浚稽山,多斩首。重合侯马通至天山,虏引去。皆引兵还。海西侯李广利杀伤虏甚众。9月,匈奴单于将五万骑遮击海西侯李广利,海西侯李广利败,降匈奴。

公元前87年11月,匈奴入朔方郡,杀略吏民。汉发军屯西河郡,左将军上官桀行北边。

公元前86年5月,益州郡廉头、姑缯民反,杀长吏。爿羊柯郡谈指、同并等二十四邑、凡三万余人皆反。遣水衡都尉吕破胡募吏民及发犍为郡、蜀郡奔命万余人击益州郡、爿羊柯郡,大破之。

公元前85年11月,发习战射士至朔方郡,调故吏将屯田张掖郡。

公元前83年8月,匈奴入代郡,杀代郡都尉。10月,姑缯、叶榆复反,汉遣水衡都尉吕破胡将郡兵击之。吕破胡不进,蛮夷遂杀益州郡太守,乘胜与吕破胡战,士战及溺死者四千余人。11月,遣大鸿胪田广明击益州郡,斩首捕虏二万余人。

公元前82年8月,复遣大鸿胪田广明、军正王平并进,击益州郡,大破之,斩首捕虏三万余人。9月,匈奴发左右部二万骑,为四队,并入边为寇。汉兵追之,斩首获虏九千人,生得瓯脱王,汉无所失亡。匈奴见瓯脱王在汉,恐以为便道击之,即西北远去,不敢南逐水草,发人民屯瓯脱。

公元前81年,匈奴复遣九千骑屯受降城以备汉,北桥余吾,令可度,以备奔走。

公元前80年4月,武都郡氐人反,遣执金吾马适建、龙额侯韩增、大鸿胪田广明将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太常徒,皆免刑,击定之。8月,匈奴单于使犁于王窥边,言酒泉郡、张掖郡兵益弱,出兵试击,冀可复得其地。时汉先得降者,闻其计,天子诏 边警备。后无几,右贤王、犁于王率四千骑分三队,入日勒、屋兰、番和。张掖郡太守、属国都尉发兵击,大破之,得脱者数百人。属国千长义渠王骑士射杀犁于王。

公元前79年,匈奴三千骑入五原郡,略杀数千人。后数万骑南旁塞猎,行攻塞外亭障,略吏民去。傅介子于龟兹国中斩杀匈奴使者。

公元前78年12月,汉以中郎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将北边七郡,郡二千骑凡二万骑出辽东郡击匈奴,匈奴闻汉兵至,引去 。乌桓时新中匈奴兵,范明友乘乌桓敝,击之,斩首六千余级,获三王首。

公元前77年,大司马大将军博陆侯霍光白遣平乐监傅介子往刺楼兰王。介子与士卒俱赁金币,扬言以赐外国为名。

公元前76年7月,发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及郡国恶少年吏有告劾亡者至北军,屯辽东郡。

公元前75年3月,乌桓犯塞,遣卫尉平陵侯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击之。10月,乌桓复犯塞,复遣卫尉平陵侯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击之。

公元前74年2月,汉遣水衡都尉赵充国击匈奴,获匈奴西祁王。

公元前72年9月,大发兴调关东轻车锐卒,选郡国吏三百石伉健习骑射者,皆从军。御史大夫昌水侯田广明为祁连将军,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为蒲类将军,云中郡太守富民侯田顺为虎牙将军,及卫尉平陵侯范明友,前将军龙额侯韩增凡五将军,兵十六万骑。校尉常惠持节入乌孙,护乌孙兵。

公元前71年2月,五将军师发长安,击匈奴。御史大夫昌水侯田广明将四万余骑出西河郡,卫尉平陵侯范明友将三万余骑出张掖郡,前将军龙额侯韩增将三万余骑出云中郡,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将三万余骑出酒泉郡,云中郡太守富民侯田顺将三万余骑出五原郡,校尉常惠使护发兵乌孙西域,昆弥自将翕侯以下五万余骑从西方入,咸击匈奴。

公元前70年,汉出三千余骑为三道,并入匈奴,捕虏数千人还。

公元前68年2月,匈奴左大且渠与呼卢訾王各将万骑南旁塞猎,相逢俱入,行未到,会三骑亡降汉,言匈奴欲为寇。于是天子诏发骑屯要害处,使大将军军监治众等四人将五千骑,分三队,出塞各数百里,捕得虏数千人而还。时匈奴亡其三骑,不敢入,即引去。匈奴又发两屯各万骑以备汉。汉遣侍郎郑吉、校尉司马喜将免刑罪人田渠犁积谷,欲以攻车师,至秋收谷,郑吉、司马喜发城郭诸国兵万余人自与所将田士五百人共击车师,攻交河城,破之。王尚在其北石城中,未得。会军食尽,郑吉等且罢兵,归渠犁田。收秋毕,复发兵攻车师王于石城。王闻汉兵且至,北走匈奴求救,匈奴未为发兵。王来还,与贵人苏犹议欲降汉,恐不见信。苏犹教王击匈奴边国小蒲类,斩首,略其人民以降郑吉。匈奴闻车师降汉,发兵攻车师。郑吉,司马喜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郑吉、司马喜即留一候与卒二十人留守王,郑吉、司马喜等引兵归渠犁。车师王恐匈奴兵复至而见杀也,乃轻骑奔乌孙。车师王之走乌孙也,乌孙王留之不遣,遣使上书,愿留车师王,备国有急,可以西道以击匈奴。汉许之。于是汉招故车师太子军宿在焉耆者,立以为王,尽徙车师国民令居渠犁。

公元前67年,西域城郭共击匈奴,取车师国,得其王及人众而去,单于复以车师王昆弟兜莫为车师王,收其余民东徙,不敢居故地,而汉益遣屯士分田车师地以实之。11月,汉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

公元前66年,匈奴怨诸国共击匈奴,遣左右大将各万骑屯田右地,欲以侵迫西域。

公元前65年,冯奉世以卫侯使持节送大宛诸国客。至伊修城,都尉宋将言莎车与旁国共攻杀汉所置莎车王万年,并杀汉使者奚充国。时匈奴又发兵攻车师城,不能下而去。莎车遣使扬言北道诸国已属匈奴矣,于是攻劫南道,与歃盟叛汉,从鄯善以西皆绝不通。冯奉世与其副严昌计,以为不即击之则莎车日强,其势难制,以危西域,遂以节谕告诸国王,因发其兵,南北道合万五千人进击莎车,攻拔其城。莎车王自杀,传其首诣长安,诸国悉平,威震西域。

公元前64年,匈奴遣左右奥楗各六千骑,与左大将再击汉之田车师城者,不能下。

公元前62年8月,匈奴单于将十万余骑旁塞猎,至符奚庐山,欲入边寇。未至,会其民题除渠堂忘降汉言状,汉以为言兵鹿奚卢侯,而遣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将兵四万余骑屯缘边九郡备虏。9月,单于病呕血,因不敢入,还去,即罢兵。

公元前61年4月,西羌反。汉发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中都官徒弛刑及应募次飞射士,羽林孤儿,胡、越骑,三河郡、颍川郡、沛郡、淮阳郡、汝南郡材官,金城郡、陇西郡、天水郡、安定郡、北地郡、上郡骑士,羌骑诣金城郡。5月,遣后将军营平侯赵充国,乐成侯许延寿为强弩将军击西羌。7月,拜酒泉郡太守辛武贤为破羌将军,与两将军并进。

公元前60年6月,汉兵凡斩首羌虏七千六百级,降者三万一千二百人。8月,羌虏降服,斩其首恶大豪杨玉、犹非首。9月,匈奴日逐王先贤掸欲降汉,使人与郑吉相闻。郑吉发龟兹诸国五万人迎日逐王,口万二千人,小王、将十二人遂郑吉至河曲,颇有亡者,郑吉追斩之,遂将诣京师。郑吉便宜发诸国兵击破车师兜訾城,车师国尽归汉。10月,匈奴单于遣弟伊酋若王胜之入汉献见,贺正月,始和亲。

公元前59年,珠崖郡三县反。

公元前58年6月,匈奴单于遣弟呼留若王胜之入汉朝见。

公元前56年12月,匈奴呼速累单于乌厉温敦率众降汉。

公元前54年2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珊向汉称臣,遣弟右谷蠹王入侍。汉以边塞无寇,减戍卒什二。

公元前53年2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珊遣子右贤王珠娄渠堂入侍于汉,郅支单于呼屠吾斯亦遣子右大将驹于利受入侍于汉。12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珊遣弟左贤王入汉朝贺。

公元前52年5月,汉遣护军都尉张禄将兵击定珠崖郡反者。

公元前51年1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珊款五原塞,愿奉国珍朝汉。2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珊入汉朝见天子。3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珊归匈奴。汉遣长乐卫尉高昌侯董忠、车骑都尉韩昌、骑都尉虎将万六千骑送之。匈奴郅支单于呼屠吾斯率众远遁西方,遣使奉献于汉。12月,汉公主刘解忧自乌孙国归汉。

公元前50年,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珊匈奴郅支单于呼屠吾斯俱遣使入汉

公元前49年2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珊入长安朝见汉天子。3月,匈奴呼韩邪单于稽侯珊归匈奴。

公元前48年,珠崖郡反,汉遣兵击之。

公元前47年,珠崖郡复反,汉复遣兵击之。

公元前46年2月,珠崖郡山南县反,汉兵死者凡万人,遂罢兵。

公元前42年8月,西羌反。汉遣右将军冯奉世击之。9月,汉以太常任千秋为奋威将军,别将五校并进。

公元前41年2月,汉军凡斩首羌虏八千余级,西羌平,汉军罢。

公元前36年8月,汉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发戊己校尉屯田吏士及西域胡兵攻匈奴郅支单于呼屠吾斯。 12月,汉军斩其首,传诣京师,悬蛮夷邸门。公元前27年12月,牂柯郡夜郎县迫胁其旁二十二邑反。

公元前26年1月,汉遣牂柯郡太守陈立募诸夷与都尉长史分将攻夜郎县,平之。 公元前11年,中郎将光禄大夫段会宗发戊己校尉诸国兵击乌孙国,诛小昆弥太子。公元6年,西羌庞恬、傅幡等怨汉皇帝夺其地作西海郡,反攻西海郡太守程永,西海郡太守程永奔走,汉皇帝诛西海郡太守程永,汉遣护羌校尉窦况击西羌。

公元7年,护羌校尉窦况等击破西羌。公元前1年 平帝立, 王莽为大司马

景卢从大月氏伊存受经,佛教始传中国

公元1年 王莽为太傅,加号「安汉公」

封孔子之后为褒成侯,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还有:公元6年 王莽立孺子婴为太子,自称「假皇帝」

公元8年 王莽篡位,改国号新西汉亡

一、姓氏源流

萧(Xi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大禹贤士伯益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古代嬴姓各部族首领伯益之后作士于萧,便以萧为姓,其后代延袭姓萧。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据史籍记载,伯益是个很能干的人,舜时曾负责掌火,“烈山泽而焚之”,使禽兽逃匿,开辟了许多农田;又跟随禹跋山涉水疏通河道,救万民于水火。伯益的巨大功绩使他的子孙得到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被分封至萧地(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建立了萧国,并以国为氏。萧孟亏是萧姓第一人。

2、出自子姓,以国为氏。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为周代宋国微子启的后裔。《通志·氏族略》:“萧氏,古之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微子之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元和姓綦》也持此说。由于宋微子是殷商后裔,而萧国是由微子之孙大心所建,故萧姓源流可追溯到上古圣君商汤。后世萧姓大多认可此一说法。

3、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或被赐姓,得姓萧。据《续通志·氏族略》、《姓氏词典》、《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有关资料所载,汉朝时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两晋南北朝时契丹巴哩、伊苏济勒、部噜三氏改姓萧。据《辽史·列传·后妃》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萧相国,遂为萧氏。”辽后族以兰陵为郡望,并自称其先祖是兰陵人,把自己附会为西汉宰相萧何的后裔。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有辽一朝“姓氏止分为二,耶律与萧而已。”可见契丹各族中萧姓群体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

4、外姓改入。据台北萧氏宗亲会印行的《兰陵世家·萧、钟、叶三姓本是一家》记载,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但此说多有破绽,存疑。此外,金、元时期,在我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

得姓始祖:大心。萧姓原出于子姓,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名将名叫南宫长万,在攻打鲁国时战败被俘,被囚于后宫,几个月后才回到宋国,宋闵公为此曾多次取笑他,长万因被触痛处而恼羞成怒,一次乘酒兴杀死了闵公,并从此公开叛乱,另立公子游为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省萧县西北)。后来宋国微子之后大心率王族弟子及随从组建的军队,诛杀了南宫长万,平息了这次叛乱,扶闵公之弟御说继位,是为宋桓公。宋桓公因大心平叛有功,就把大心封于萧地,以为附庸,建立了萧国,称大心为萧君,人称萧叔大心。公元前五九七年萧被楚所灭,其子孙遂以国为氏,称为萧姓。大心也就被后人尊为萧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萧姓最早发源于今山东省。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散居各地,家族势小力微。到了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萧姓经长期迁居,已从原聚居地向四周大量繁衍,且名人辈出,汉相萧何便是其典型代表,他早年辅佐刘邦起义,在攻占咸阳后,注意收集秦的律令图书,郡县户口、社会情况等大量资料,为西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并助刘邦消灭异姓诸侯王,他的子孙也分别入仕于两汉,均为高官,为汉朝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家族兴旺,几个较大的郡望即在此期形成。三国魏晋时期,战乱频繁,加上两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士族南迁,萧姓族人也随之而徙,播迁于南方诸省,使家族得以进一步发展壮大,南北朝时期,萧姓显贵于天下,建立了齐、梁两朝、繁衍昌盛、人才辈出,使萧姓发展进入了一个鼎盛时期。唐宋年间,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萧姓族人一方面文人墨客遍布于天下,另一方面由于新成分的涌现,即居住在中国北方及东北的契丹族萧氏劲族的加入,从而成为一个显贵、庞大的家族。在此期间萧姓也有迁入福建、广东定居者,至此,在唐宋以前,萧姓已广布于我国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北京、福建、广东等地区。元明清时期,萧姓徙居于南方四川、湖南、江西、湖北等省份,名人不断使萧姓成为名门,自清康熙末年,萧姓族人开始了多次入迁台湾,有的还远播海外,使萧姓真正遍布于我国南北方各地。今日萧姓在我国分布较广,尤以四川、湖南、江西、湖北、山东、广东等省多此姓,六省萧姓约占全国汉族萧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九。萧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

三、历史名人

萧 何:沛县(今属江苏省)人,汉朝政治家,秦末随刘邦起义,他知人善任,在楚汉相争中为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到重要作用,后因功被封为酂侯。

萧 统:南兰陵人,南朝梁著名的文学家,梁武帝之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善词赋,辑《文选》三十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

萧 衍:南朝南兰陵人,南朝齐时著名大将,后因朝廷腐败内乱,萧衍于五零二年代齐称帝,建立梁朝,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萧 琛:南朝梁南兰陵人,少明悟,有才辨,不事产业,特进金紫光禄大夫,著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

萧 禹:唐朝开国宰相。

萧 照:宋代山水画家。

萧 三:湖南省湘乡人,国际著名诗人,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早年与 、蔡和森创建“新民学会”,参加“五四”运动,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交流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著有《和平之歌》、《伏枥集》译本、《新木马计》、《前线》等。

萧 克:湖南嘉禾人,1926年参加革命,建国后曾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有“儒将”之称。

萧望之:汉朝东海兰陵(今山东省苍山)人,从师后巷学诗,又从师夏侯胜学《礼》及《论语》,官至御史大夫、太子太傅等职。

萧思话: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人,南朝宋尚书左仆射,好书史,有令誉,后拜郢州刺史,因有才被武帝以国器许之,他先后历十二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卒谥穆。

萧道成:南朝南兰陵人,仕宋为中领军,后乘朝廷内乱,壮大势力,拥立顺帝刘准,自为太傅领扬州牧,升为相国,被封齐公,后废宋称帝,建立齐王朝,史称齐高帝。

萧子显:萧道成之孙,长于文学,编纪传体《齐书》60卷,今称《南齐书》。

萧颖士:兰陵人,唐开元年间进士,对策第之,曾仕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高才博学,致力于古文。

萧良有:明代汉阳(今湖北省武汉)人,生而聪颖异常,以神童名,万历中会试第一。领国子祭酒,著有《玉堂遗稿》流传。

萧云从:清代山水画家。

萧朝贵:广西省武宣东乡人,太平天国著名***之一,在战争中屡立战功,被封为西王,后在与清军作战中阵亡。

萧楚女:原名萧秋,湖北省汉阳人,中国 早期青年运动***之一,曾积极参加革命运动,后在反革命屠杀中被害。

肖劲光:湖南省长沙人,1920年参加革命,建国后长期担任海军司令员。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兰陵郡:萧氏望出兰陵。历史上有两个兰陵。“北兰陵”,在今山东省枣庄市一带,西晋元康元年(291年)置郡,汉、晋数百年间,西汉丞相萧何的后裔多聚居于此。隋时废此郡。“南兰陵”,在今江苏省武进县一带,东晋初年置郡,为东晋时萧姓南迁后主要聚居地。

广陵郡:治今江苏省扬州。

河南郡:治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

2、堂号 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功居第一,位列丞相,汉朝一切律令典制,都是萧何定的。“定汉堂”,是夸耀萧何追随刘邦有功,汉朝一切律例典制均为他制定。 此外,萧姓的主要堂号有:“定汉堂”、“制律堂”、“师俭堂”、“友爱堂”、“八叶堂”、“兰陵堂”、“河南堂”、“同文堂”等,前两个堂号亦均与萧何有关。

============================================================

萧姓宗祠通用对联

〖萧姓宗祠四言通用联〗收图兴汉;辅政匡君。——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大臣萧何,沛县人,曾为沛县吏,刘邦任亭长时,他曾当过助手,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入咸阳后,他收取秦 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其他社会情况。楚汉战争中,推荐韩信为大将,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朝起了重要作用,后封酂侯。汉初,制定律令制度,协助高祖消灭了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作有《九章律》。下联典指西汉大臣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迁居杜陵。宣帝时,历官左冯翊、大鸿胪、太子太傅等,甘露年间,主持石渠阁会议,评议儒生对《五经》的意见。宣帝晚年,受遗诏辅政。元帝即位后,因当过师傅而受到尊重,对时政多有匡正。后遭宦官弘恭、石显等人排挤,被迫自杀。相传八叶;文著六朝。——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初年大臣萧瑀,字时文,祖籍南兰陵,南朝梁宗室后裔,隋炀帝皇后萧后的弟弟。在隋任内史侍郎、河池郡守,李渊定京城,他降唐,武德初年任内史令,深受高祖信赖。太宗时,官尚书左仆射(宰相),封宋国公。性情耿直,是非分明,太宗曾赐他诗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此后,他家中八代任宰相:侄孙萧嵩,玄宗时宰相;萧嵩的儿子萧华,肃宗时宰相;孙子萧复,德宗时宰相;萧华的孙子萧俛,穆宗时宰相;萧仿,懿宗时宰相;萧复的孙子萧寊,懿宗时宰相;曾孙萧遘,僖宗时宰相;萧仿的孙子萧顷,后梁时宰相。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人,梁武帝的长子,天监初年被立为太子,未及即位就死了,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信佛教,能文章,曾招揽文学之士,编集《文选》三十卷,世称《昭明文选》,选录了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及部分诗书(不选经、子)共三十八类、七百余篇,已初步注意了文学与其他著作的区分。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对后代文学颇有影响。三瑞御史;八叶相公。——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萧定基为御史,仁宗尝称彭齐文章,杨伾清操、定基政事为“三瑞”。下联典指唐·萧瑀之后,凡八世宰相。凤萧引侣;虎穴卫亲。——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萧史娶秦穆公女弄玉为妻,教弄玉吹箫,能作凤鸣,后携弄玉成仙而去。下联典指清·萧启奉母避乱,堕虎穴中,启以身蔽母。兰陵世泽;文选家声。——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梁萧统,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人,撰《文选》三十卷。选文心瘁;制律功高。——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梁萧统事典。下联典指汉萧何为刘邦定律令制度,作有《九章律》。

-----------------------------------------------------------------

〖萧姓宗祠五言通用联〗聚书三万卷;为政十二州。——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501-531)。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西北)人。梁武帝之子。天监元年(502年)立为皇太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及长,参考与朝政。善诗赋,曾招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研讨儒事文学,兼探佛理。辑《文选》三十卷,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不准则,选出上自周代,下迄梁朝各种文体的代表作编辑而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下联典指南朝宋尚书左仆射萧思话,南兰陵人。好书史,有令誉。武帝一见,便以国器许之。元嘉中为青州刺史。孝武时征为尚书左仆射。后拜郢州刺史。先后历十二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卒谥穆。朝贵八千岁;以占第一名。——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太平天国***之一的萧朝贵,清代广西武宣人。参加领导金田起义,任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封西王八千岁。在攻略长沙时,中炮阵亡。下联典指明代修撰萧良有,字以占,汉阳人。生而颖异,以神童名。万历中会试第一。领国子祭酒。凡关国家大事,靡不咨询。有《玉堂遗稿》。指汉星旗转;分霄日羽明。——萧楚材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高宗时太常博士萧楚材《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濮济》诗句联。入谷烟雨润;登崖云日明。——萧颖士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进士萧颖士《游马耳山》诗句联。萧颖士,字茂挺,兰陵人。年十九举开元进士,对策第之。曾仕秘书正字、扬州功曹参军等。高才博学,致力于古文,时有佣人事颖士十年,或劝其去,答曰:“非不能去,爱其才耳!”汉代宗臣裔;梁朝帝子家。——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萧氏宗祠联。春随莺燕至;歌引凤凰来。——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时萧史。传说为秦穆公时人。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列仙传》)

-----------------------------------------------------------------

〖萧姓宗祠六言通用联〗高帝以廉治国;名臣惟俭传家。——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齐建立者萧道成(427-482),以清俭自奉,卒谥高帝。下联典指汉初大臣萧何,晚年不置坦屋,尝曰:“后世贤师,师吾俭。”

-----------------------------------------------------------------

〖萧姓宗祠七言通用联〗制律功高能固汉;选文心瘁继传经。——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西汉大臣萧何(?-193)。萧何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为沛主吏掾。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佐刘邦起义。刘邦率起义军入咸阳,诸将皆忙于分取府库财物,他收取秦王朝的文献档案,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及当时社会状况。项羽背约,将刘邦封于偏远之巴、蜀、汉中,楚、汉矛盾汽激化。他说服刘邦暂作战略退却,以保存汉军实力。楚汉战争中,他荐韩信为大将,自以丞相分留守关中,输送士卒、粮饷。汉朝建立,封酇侯,协助刘邦、吕后消灭韩信、陈豨、英布等叛乱;推行与民休息政策。又参照《秦律》,制定《汉律》九齐,已佚。下联典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501-531)。萧统,字德施,南兰陵(今江苏省常州西北)人。梁武帝之子。天监元年(502年)立为皇太子。少时遍读儒家经典。及长,参考与朝政。善诗赋,曾招才学之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多卷,研讨儒事文学,兼探佛理。辑《文选》三十卷,以“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不准则,选出上自周代,下迄梁朝各种文体的代表作编辑而成,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章总集,对后世文学创作颇有影响。三代以还谁翰墨;六经而后此传书。——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事典。

-----------------------------------------------------------------

〖萧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昴宿腾辉,应延赞侯祥瑞;忠心报赤,特呼宗老芳名。——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大臣萧何。下联典指梁代江夏太守萧琛,字彦瑜,少明悟,有才辨。频莅大郡,不事产业,特进金紫光禄大夫。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 钓游怀旧迹,将老屋托为支祠,堂堂皇皇,历卅八年始臻美备,恰好魂招南岳、神寝西安,灵爽共归来,故土莫辞千里路; 品学得优名,与仲氏香分贡柱,绳绳继继,至十七世愈觉繁昌,总因风不常凋、霜难殒叶,本根最深厚,浓荫永庇六房人。——萧杏南撰萧姓宗祠通用联(46+46=92字) 此联为湖北省英山县红花嘴萧氏宗祠上殿联。

============================================================

附录一:萧姓与肖姓的辩证

“萧”与“肖”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时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可以说,现在全中国内所有姓“肖”者中有999999均系原来姓“萧”者。 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和《汉字简化方案》颁布以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因此,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不排除部分人原本姓“肖”),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 如《深圳姓氏谈》载:“肖姓亦即萧姓,萧俗作肖。源出于子姓。春秋时,宋国勇将南宫长万攻打鲁国被俘,几个月后放回宋国。公元前682年秋,与宋闵公于后宫博戏。闵公无意嘲笑了长万曾当俘虏,长万顿时恼羞成怒,打死了宋闵公,又杀了几个大臣,立公子游为国君。宋国群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萧邑大夫大心组织军队,杀逐南宫长万及同党,平息了内乱。宋间公的弟弟桓公即位后,把大心封在萧为附庸国,称为萧叔,其后人就是萧氏即肖氏。南宋末年,一些肖姓居民从福建迁至深圳地区,现聚居在坪地镇,是该镇人口最多的姓氏,大多居住于西湖塘、岳塘岗、香屋一带。” 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这是沿袭了一些老工具书的注法。《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ā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汉语大字典》注“肖”时说,“姓,也作‘萧’”,1962年版的《新华字典》注“肖(Xiāo)”时说,“姓,同‘萧’”。这都是把“肖”、“萧”看作异体的关系了。无论是把“肖”看作俗体,还是把“肖”、“萧”看作异体,实际上都是把“萧”和“肖”当成一个姓,注音均为阴平的 Xiāo。《现代汉语规范字典》独树一帜,它把“肖”注成只读 Xiào 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处的另一个姓,读音也变成了去声的 Xiào。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所以“‘肖’也作‘萧’”、“‘肖’同‘萧’”等说法不可取。“‘萧’俗作‘肖’”的说法如何呢?因为“肖”不是“萧”的简化字,二者又非异体关系,所以一些工具书的编者就把“肖”看作“萧”的俗体字。实际上“某俗作某”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 但未受到建国后的一场文字改革冲击的全球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有一个人写姓“肖”。 一个人的名字是自己的,但是一个人的姓氏却是祖宗传下来的,中国人最讲究传统了。古人云“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毕竟,“肖”姓毕竟是不规范的姓,不是所有萧家人的姓啊,萧何祖宗泉下有知,也不会瞑目的。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全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姓“肖”者改回姓“萧”。 由于时间已过数十年了,有些年轻的姓“肖”者可能并不知自己原系萧家人(从身份证看,其爷其父等,均也已写姓“肖”),以轻易否认自己是萧姓人,其实, 这些人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考证: 1、如宗祠,不管建国后萧姓如何被改,但建在各地萧姓聚集地的萧家宗祠上的“萧”字是不会改的。 2、问长辈,特别是一些上了60岁以上年纪的长辈,他们在小时候,在年轻时一定用过姓萧。 3、祖坟,祖上的坟墓上刻的字一定是萧字等等。 但不管考证如何,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现在的全中国,写姓肖者中,有999999都是原来的姓萧者,这一点是无可置疑的。 在此,建议所有“肖”姓家人都尽可能的改正错误,改回祖宗留下的姓“萧”。 大陆同族人改姓背判祖宗之事,也引起了全世界萧氏宗亲的同情。另据可靠消息,现兹有世界萧氏宗亲会等全球数十个宗亲会已联合向国家语委、公安部建议,利用在今、明年全国换发第二代身份证的机会,为所有姓“肖”者改回姓“萧”提供方便,让千千万万族人能认祖归宗!这也希望众多族人也珍惜这个机会!============================================================

附录二:萧姓典故、趣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典出: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豨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典故:这个典故出自西汉时期的一段历史,根据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萧何确有其人,乃是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他曾向刘邦推荐了善于用兵打仗的韩信做大将军,使之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后来有人向刘邦的妻子吕后告发韩信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萧何设计以庆贺平叛胜利为理由,骗韩信进宫。韩信一进宫,就被吕后以谋反罪名杀于长乐宫钟室。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

寓喻:后人遂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或一件事情造成。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宋濂后裔

今有两部宋濂后裔宗谱《长陵宋氏宗谱》(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大斯等村宋濂孙宋怿、曾孙宋信后裔)和《潜溪宋氏宗谱》(横溪镇下溪前村宋濂孙宋恺后裔),写成《宋濂后裔祖籍考》在《浙江日报》、《古今谈》和《兰溪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5月出版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又发现了一部宋濂孙宋愠后裔宗谱《京兆宋氏宗谱》(兰溪),这破解了宋濂孙宋愠的下落不明的千古之谜,此对于研究宋濂生平以及浙东学派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介绍,该宗谱为清宋永坛等纂修,清道光19年(1839)木活字本,1册,存卷1-5。

宋濂后裔祖籍考

宋濂始祖为宋宪,唐时自京兆迁吴兴,继迁婺州乌伤(义乌),而金华,而浦阳。始迁祖愠,明洪武间自浦阳避居兰溪,家于城南15里横山乡聚凤岩。明名臣宋濂出于是祖。卷一凡例、家规等,录有明方孝儒撰《潜溪先生祭文》,卷二像赞,余卷载世系、世谱等。该宗谱现藏于上海图书馆。从宋濂后裔故乡兰溪宋宅传来消息,他们将联合所有的宋濂后裔和有关部门修葺“宋氏家庙”,筹建宋濂纪念馆,相信这一部宋濂孙宋愠后裔宗谱《京兆宋氏宗谱》的发现,对此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最近出版的《浙江家谱总目》共收五部宋濂后裔的家谱。

其提要分别如下:

一、[兰溪]浦阳长陵宋氏宗谱:十六卷/宋安成编纂—1945年三近堂木活字本—16册—书名据书名页题—12修本 始祖:伯成,宋代自严州府城(今建德市梅城镇)公村村迁居浦江县邑城(今浦阳镇)。始迁祖:信,明建文年间(1369~1402)自浦江县邑城迁居本邑长陵村宋宅自然村(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本谱始修於清顺治十一年(1654)。世系修录至第七十九世,排行字为文。本支派排行字自四十一世起:亚庆芳昌万福俊殷富道安泽连玭清洪庸荣乾杰仁圣祯祥瑞雍熙福寿隆慈和积善厚忠孝显文宗。卷一:源流、谱序、图像、年表;卷二:传赞、议约;卷三、四:世系图;卷五~十五:行传;卷十六:坟图、助约。珍贵史料:议约、助约。收藏单位: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宋其信、宋来今

二、[金华]金华上目宋氏宗谱:□□卷—1927年木活字本—6册—存卷一~六—书名据卷端题 始祖:宪,字秉彜,唐武德年间(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陕西西安市)迁居浙江吴兴府城(今湖州市)。始迁祖:恺,行传,宋代自浦江县迁居金华县(今金华市金东区)芝麻山头村(今属赤松乡)。世系修录至第二十四世,排行字为信。本支派排行字自六世起:传曾寿庆瑞华昂惟荣祥皋嘉彬美仁义礼智信。卷一:墓图;卷二:世系图;卷三~六:行第。

三、[兰溪]潜溪宋氏宗谱:四卷/宋学炳等编纂—1923年同乐堂木刻本—4册—书名据书名页题—10修本 始祖:宪,字秉彜,唐武德年间(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陕西西安市)迁居浙江吴兴府城(今湖州市)。始迁祖:瓒,明洪武十三年(1380)自浦江县感德乡孝门桥村(今属郑宅镇)上寿罗山自然村迁居本邑通化乡樟树潭村(今兰溪市横溪镇下溪前村)。本谱始修於明代。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二世,排行字为常。本支派排行字自十八世起:恺悌纯怀允恭克让系厚熙伦纪纲常。卷一:谱序、谱记、像赞、行状;卷二:世系图、宅图、祀产、议约;卷三:行传引、行传;卷四:行传。

珍贵史料:议约。 收藏单位:兰溪市横溪镇下溪前村宋永剑

四、浦江宋氏宗谱:十四卷—1945年木活字本—14册—书名据封签题—10修本 始迁祖:子啜,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自浦江县通化乡长陵村宋宅自然村(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迁居本邑觉寺村(今前吴乡宋宅村)。本谱始修於清顺治十一年(1654)。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一世,排行字为寅。本支派排行字自十七世起:子文大国登家承祖德元士绍其贤寅恭怀辅佐希遇乐良田。卷一:家宝、谱序、祖像、墓志铭、谱例;卷二:像赞、传略;卷三:像赞、传略、寿序、诗文;卷四:祭仪、祭约、助银、田产、墓图、坟图;卷五、六:世系图;卷六~十四:行传。

五、[松阳]朱竹京兆郡宋氏宗谱:二卷—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1册—存卷二—3修本 始祖:韬,濂第三子(笔者按:此处估计记载有错误,其可能是宋濂的后裔),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浦江县迁居松阳县宋村村(今三都乡呈回村)。始迁祖:回一,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松阳县宋村村迁居本邑朱竹村(今属三都乡下田村)。本谱始修於清咸丰六年(1856)。世系修录至第十八世,排行字为正。本支派排行字:回记成俱二(显)叶道子恒文万士有运显(礼)嘉承正起元道德仁礼智。卷二:世系。 收藏单位:松阳县板桥畲族乡大毛科村宋华发

董姓家谱字辈排行如下:

湖北黄安(红安)董氏字辈:士为其基贤良绍德。

湖北黄冈浠水董氏字辈:方卜凤来明盛瑞道发乾元以光新。

湖北咸宁咸安水董氏字辈:忠显同发焕祚兴师。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世德大宜昌。

湖北麻城董氏一支字辈:永治中万代国回朝忆念祖。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文德天成宗永兴启昌盛。

湖北孝感董氏一支字辈:国福家大昌元发际光长定兴时茂显康永庆红良。

湖北洪湖董氏字辈:士希逢时本。

湖北阳新董氏字辈:天子应长绵正学承家顺。

湖北天门董家塔董氏字辈:正大光明秀启仁文。

湖北天门北董家嘴董氏字辈:重大先业世秉忠良佑贤辅德观国之光。

湖北黄陂董氏字辈:守诚立志洪才广聚荣华富贵永继书香进秀贤良。

湖北监利董氏字辈:梗继用君应世作之正大光明化成有方(舜)蕙高杨汉佐思长诗书行庆笃厚兆祥联宗旺发家声丕彰。

湖北董氏一支字辈:重微理全成才重召鸿茂职。

湖北宜昌董氏一支字辈:照明家国本永发昌大长传宗先文德继世必呈祥。

浙江嵊县董氏字辈:

派字: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傅先教敦孝友永世守贤良;

行字:江淮河潢海桥梓松柏桐烜煌焕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嵊州董氏字辈:

派字:启复宗成正开元继述纯传先敦孝友永世守贤良;

行字:江淮河潢海桥梓松柏桐烜煌焕煐耀坤域均培增。

浙江温州董氏字辈:元士秉上光希文大乃崇。

浙江乐清芙蓉堂董氏字辈:德孔孟真圣贤。

贵州赫章董氏字辈:万腾士如朝文显贵登廷。

贵州铜仁董氏字辈:明代新文光先正万世朝祖中孝全永直长久留方远怀化堂上奇根元。

贵州董氏一支字辈:文正世孝维白茫行手。

贵州董氏一支字辈:南方旬世玉天茂重沼斯文枝有作怀光定登治安铨复宏宜宣居配维申镇善述昌林琮相丛新。

江苏赣榆董氏字辈:国家恒建作毓淑自鸿兴有为广盛大承绪曰□安长华夏培兆俊信义廉明扬博爱晓先泽述上步其强。

江苏盐城董氏字辈:仁得立正安道恒常智。

江苏连云港赣榆董氏字辈:[国]玉[家]开[恒]继[建]作裕[毓入文]淑智[自志]鸿[洪]兴有为广盛大承绪曰长安华夏培兆俊信义廉明扬博爱晓先泽述上步其强。

江苏徐州董一支氏字辈:德文庆作振。

江苏徐州丰县欢口董氏一支字辈:宽厚存心、中正立志、诗书继世、孝友传家。

江苏泰州董氏字辈:立志金宝玉吉祥如意兆。

天津蓟州董氏字辈:广德连彦文作春建。

天津宝坻八门董氏字辈:自仪毓如维其志。

湖南常德董氏字辈:应元文仲永、伯大胜兴希、启世宗国治、方正习学成、明道贤良举、佑尔少时昌。

湖南湘西里耶董氏字辈:国宗祖朝顺文元启太平万邦吉昌永家和世代兴。

河北景州董氏字辈:天兆文耀允维万世永昌元兴贵立贤。

河北景县董周庄董氏字辈:维万世永昌。

河北藁城南董镇大章村董氏字辈:文士守敬武尉秉承祖肇中山荣发元廷风云际会景胤繁隆职列将相位及公卿台各垂勋青史标名流芳百代华表可宗。

河北邢台董氏字辈:魁一玉三五荣德可延沛。

河北青县董氏字辈:葆勋蔚田玉。

河北董家村董氏字辈:振洪胜风现国甲。

河北丰润董氏字辈:汉春长(沧)玉国金(子)。

黑龙江董氏一支字辈:广文长德思太。

山东聊城董氏字辈:丕怀玉兆孝。

山东泰安董氏字辈:兆瑞庆升廷文明呈光华。

山东临沂董氏一支字辈:儒进(兆)凤(占)玉勤西家书衍庆国。

山东临沂董氏一支字辈:子玉守新言世系庆化继志保伦常。

山东董氏一支字辈:辉元锡连世传。

山东泰山新泰董氏字辈:志玉仲和士兆怀。

山东荣成董氏字辈:佩世传久照先勇。

山东曹县董氏字辈:鸿(效风)玉传付记。

山东沾化董氏字辈:茂志祥凤玉金”。

山东新泰董氏字辈:佐泗培永志玉仲和仕兆慎秀其倡茂怀明庆安祥。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用庶隆际修自大学鹏由志鸣金鼎业文兴伦灿周复鸿荣光宗仁远蕃衍承庆升长毓秀显贵振家庭建功盛世耀国泰斯宇环俊英芳昆传厚德先逸和顺征。

山东菏泽董氏字辈:文明克世坤志。

山东齐河董氏一支字辈:秉曰元继广昭宪庆永长修德忠厚远福禄积善堂。

山东齐河祝阿镇董氏字辈:怀德有玉庆宝善福永长。

山东胶南董氏字辈:慎良安全成方贤正大光名宗盛昌。

山东济南董氏一支字辈:家京树生重茂先宝贵送于亮。

山东济南董氏一支字辈:大梦玉林泗光庆电延台为有全家好平金安上来。

山东济南商河董氏字辈:吉全兴守学振文传宪延礼德继世长淑仁意程月绿竹远幼荣。

山东淄博董氏字辈:云汉桂兰同木。

山东章丘水寨镇董氏字辈:已而继家声恒光先仁续。

山东章丘普集镇上皋村董氏字辈:成士连、光绍鸿旭、家道开昌。

山东济宁董氏字辈:邦照其德兴龙吉庆祥。

山东即墨董氏字辈:心熙慎良子嗣将昌(安全正方)。

山东宁阳董氏字辈:世玉衍传先广尚。

山东泰安董氏字辈:世兆传成章如道选培光。

山东高唐董氏字辈:文志洪树良玉耀(跃)天。

山东枣庄滕州董氏字辈:大毓观端学绍隆庆佑昌。

山东枣庄董氏字辈:志明金顶业文兴伦参周。

山东商河董氏字辈:树传孟作法其青佩世昌。

山东德州董家寺董氏字辈:玉丕成加京树生重茂

求刘邦,吕雉的谱系图和西汉详尽大事年表

皇后 吕雉 薄姬 曹夫人 高祖外妇 戚夫人 赵姬 儿子 长子刘肥,母曹夫人,齐悼惠王 刘盈,母吕后,汉孝惠帝。 刘恒,母薄姬,汉孝...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