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的书法真迹还有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4收藏

张载的书法真迹还有吗,第1张

有。真迹在眉县张载纪念馆内陈列,是有的。位于陕西省眉县横渠镇,坐北朝南,占地20亩。原址为张载讲学之横渠崇寿书院。 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正蒙》,《横渠易说》等著述留世。张载最被二程子等同时诸大儒称许的是他的《西铭》。

张载祠又称张子祠,位于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城东26公里处的横渠镇,占地南北82米,东西37.5米。南靠太白山国家森林公园,北临佛教圣地法门寺,东与道教圣地楼观台相连,西与西府名胜诸葛亮庙、钓鱼台、周公庙、金台观毗邻。

张载祠为关中十八景之一,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他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建张载祠。元泰定帝泰定三年(1326年),在张载祠内恢复横渠书院,形成“后祠前书院”格局。从元、明、清至民国,历史上对张载祠和书院修葺14次。

1985年,陕西省成立张载祠文物管理所,1992年张载祠被列为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陕西省文物局正式批准立项修复张载祠,整体建筑以仿宋为主。

祠内现存清康熙帝御匾一块及横渠书院笔筒、院印、砚台等;另存有北宋以来文人墨客留下的石碑50余幢。同时,已经成立的陕西关学研究中心、西安社科培训学院眉县培训部、横渠书院等机构已开始运行。 张载墓位于张载祠南7公里处的大镇谷迷狐岭,占地872亩,是张载及其父张迪、弟张戬的安葬之地,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载墓从宋明道二年(1033年)至1985年,历时九百五十二年,共维修、绿化5次。1998年投资6万元,对墓区进行了整修,包砌了墓冢,增添了香炉、供桌,修建了碑楼、祭祀台等。通往张载墓的二级公路已经完工。依照省文物局的规划,张载墓还将扩展50余亩,同时修建山门、石桥、庙堂、厢房等。

20世纪以来,作为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考古学诸学科基本方法的实地调查,越来越被人文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所采用。在中国哲学史学科中,有没有引入实地调查方法为我所用的必要和可能呢?这是一个值得探索和尝试的问题。

“实地调查”(field work),又被中译为“野外调查”、“

田野调查”,等等。实地调查方法的目的和功能,是研究者亲赴研究对象所在地,调查并收集一切与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历史影响有关的实物或文书资料。根据新的理解,实地调查又可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类:狭义的实地调查,指研究者到研究对象所在地所进行的调查;广义的实地调查,则指研究者突破仅以传世通行文献为基础的研究方式,以更广阔的视野,通过对地下出土简帛文献乃至博物馆收藏的文物等进行调查,从而使研究资料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或访问各相关图书馆对其馆藏文献进行调查,运用传统文献学手段,进行深度挖掘,为研究所用,尽量拓展研究工作所依凭的文献资料范围。

哲学学科具有抽象性、思辨性和逻辑性等特征。然而就中国哲学史学科在一定意义上与历史学学科密不可分,并且要以文献学学科为基础而言,中国哲学史的全面研究方式还应当包括为历史学和文献学所常用的多种实证研究方法。进而言之,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运用同属实证方法范畴的实地调查方法,就不仅很有必要,而且也完全可能。

从1987年开始,我对关学宗师张载(1020-1077)的哲学思想进行了持续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逐渐产生了要到张载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进行“现场”体验,探寻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历史遗迹,搜寻其家藏文献,体会其历史影响的愿望。1990年春夏之交,我在学校图书馆看到1988年8月4日的《光明日报》刊登了一条简讯,题为“张载后裔捐献重要文物”。从这条不足百字的简讯得知,张载第27代嫡孙张光谦等人向陕西省宝鸡市档案馆捐献了《张载家谱》,及明、清、民国三件官府公文等重要家藏文献。这使我赴张载故里进行调查的愿望更加强烈。这次以及嗣后的多次调查,使我在张载的历史遗迹、家藏文献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收获颇丰。20世纪末,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对国内多家图书馆收藏的张载著述和相关文献进行了反复调查,这一持续多年的工作使我对张载晚年代表著作《正蒙》的历代注本、《张载集》的版本和校勘等方面的认识大为增进,并在流行的《张载集》之外采辑了多种张载佚书,扩展了张载哲学研究的文献基础,推动了张载哲学研究的深化。

尽管当年我进行实地调查时尚缺乏自觉的方法学准备,但回顾和总结这段经历,对今后在研究中自觉运用实地调查方法应当说是富有教益的。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运用实地调查方法,能够体现研究者力图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多层次、全方位把握的态度和取向。其二,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进行狭义的实地调查,意味着学院常规研究形态向现场实地调查研究形态的延伸,并将二者结合起来;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进行广义的实地调查,意味着运用通行文献向挖掘稀见文献(包括辑佚文献)的延伸,并将二者结合起来。这两种延伸及结合,应能有助于中国哲学史研究工作的拓展和深化。应当看到,1990年以来我对张载哲学思想和历史影响所做的广义和狭义两类实地调查,毕竟还只是一种尝试,今后仍需继续努力探索。

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他所创立的“关学”和“气论”学说,长期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张载(1020年一1077年),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凤翔郡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张载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来,他接受范仲淹劝勉,转而认真学习儒家经典,成为一个学识十分渊博的人。他考中进士后,曾任著作佐郎、渭州军事判官、祟文院校书等职,在王安石实行新法期间,他因弟弟张戬被贬,就愤而辞职归居故里,一边研究哲学,一边从事讲学。

张载是北宋哲学家程颇、程颐的表叔。他与“二程”过从甚密,并与“二程”一样,以重振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为己任。平时他经常说:“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见他胸怀大志。为此,张载除熟读经书外,还研究天文、地理、生物等自然科学。他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在自然观、人性论、认识论、辩证法、政治观等各方面作出论述,从而构建起一个尊崇儒学的思想体系。并且,他在关中地区创立了可与“洛学”相提并论的“关学”。

尤其是他那“太虚即气”的自然观,一直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 在张载看来,世界可以分成看得见的万物和看不见的“天之至处”两部分,而连接这两部分的就是“气”。这个“气”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它或凝聚而成为万物,或分散而成为虚空,使人无法看得见,形成“太虚”状态。“太虚”既是“气”散的状态,也是“气”本来的、原始的存在状态,如果万物散人“太虚”,便恢复了它们本来的状态,如果“太虚”凝聚为万物,但它仍然不改变“气”的本质。

张载说:这就像水凝结起来成为冰,冰融化后复为水一样,只有形式上的差别,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张载的这些著名的论述,透彻地分析了自然界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物质的变化,这无疑是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在张载之前,有些哲学家虽然也曾提出世界起源于“气”的说法,但是,他们都是零星地加以阐述,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张载则以“气论”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和理论体系,这就把我国古代哲学在这方面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张载在创立“气论”的同时,还一针见血地批判了佛老思想的致命弱点。他指出:佛教与道家都把“心”当作第一性,认为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均为,’,合”所创造,这一过错的根源在于不知道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是用主观臆断强加于客观实际,因而从根本上颠倒了本末、大小、因果的真实关系。所以,张载的“气论”学说影响越来越大。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张载被召回京师,担任礼官,但是,他很快辞职归乡。不久,他在临渔(今属陕西)病故,张载的著作有《易说》、《正蒙》、《经学理窟》、《文集》等,一直流传于后世。

    张载(1020-1077,字子厚)是中国北宋时期哲学家。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后居横渠(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他的名言“横渠四句”广为流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用现代语言来说,“为天地立心”就是“学者要用精神力量(心)认清客观世界(天地)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确立坚实的理性基础。”

    用现代语言来说,“为生民立命”就是“学者要关心人民的命运、反映人民的心声、消解人民的苦难,增进人民的福祉。”

用现代语言来说,“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学者要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学术成果,创造新的科学理论,并通过宣传、教育和推广使人类文明不断延续下去。”

    用现代语言来说,“为万世开太平”就是“学者要有崇高的社会理想,维护社会中积极的进步的因素,抨击社会中消极的落后的东西,并向人们指明通往美好未来的光明大道。”

张载的书法真迹还有吗

有。真迹在眉县张载纪念馆内陈列,是有的。位于陕西省眉县横渠镇,坐北朝南,占地20亩。原址为张载讲学之横渠崇寿书院。 张载与周敦颐,邵...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