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13浏览:1收藏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第1张

鄂西天亮的时间比东北至少要晚1小时,5点半了,天才开始放亮。早上的大山里,鸟鸣声声,虫吟阵阵,花香袅袅,水流潺潺。漫步在这样清幽的环境中,呼吸着洁净无尘的空气,确实令人陶醉。

在恩施最后一天的行程是云龙地缝和土司城。云龙地缝景区距离我们入住的酒店非常近,也就20多分钟的车程。

地缝在形态上与峡谷非常相似,但两者的成因有所不同;前者由水流切割而成,后者因地质变动而得。云龙地缝的形成则比较特殊,兼具了峡谷和地缝的一些特征。从地质考古信息中得之,云龙地缝至少形成于五千万年前,但当时地上是无缝的,也就是说是一条暗缝。这条暗缝作为云龙河的一段河道一直在地下悄悄地流淌了两、三千万年。后来,因水流在地下的强烈掏蚀和地表被不断剥蚀,暗河的顶部逐渐坍塌,暗缝也就变成了明缝,呈现出今天的状态。

云龙地缝长约36公里,均深75米,均宽15米,内中有7条全季节瀑布和1条季节间歇瀑布,被誉为“地球最美丽的一道伤疤”。我国地缝、天坑资源丰富,在重庆、贵州、湖北、云南等省、市均有典型分布。

当天很闷热,从景区检票口到地缝入口处只走了很短的距离,大家已经是汗流浃背了。但随着走下石阶慢慢接近地缝的底部,阵阵寒气袭来,温度迅速下降,那些刚才还抱怨穿多了衣服的游客纷纷自赞自己的“先见之明”。

地缝里不仅温度低,而且还有几近饱和的湿度,岩壁和空气都是湿乎乎的。导游介绍说,云龙地缝是世界上唯一两岸属于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缝,其右岸为18亿至23亿年前形成的三叠纪岩层,左岸则是25亿至28亿年前形成的二叠纪岩层。也就是说,我们面对的两岸石壁竟然有上亿年的年代差!

与人类只有几十万年的 历史 相比,这些动辄亿年的岩石所经历的 历史 该是多么的漫长!地缝里除了岩石,飞瀑是最大的风景。特殊的地质环境决定了这里飞瀑的形态大多千篇一律,没有太多的个性,汹涌有余,妩媚不足。

36公里的云龙地缝目前开发完成的只有16公里,余下的2公里作为二期工程正在开发中。导游在来景区的路上就反复提醒大家,游览完前16公里后游览即告结束,大家自行返回停车场。我们走完16公里的时候,发现导游已经等候在前面,一再提示陆续到来的团友们可以折返了。我是最守规矩的人,尽管也看到前面好像还有些景致,但还是毫不犹豫地叫上妻女返回了停车场。

已经过了集合时间十几分钟,团内还有七八个人没有回来,导游不断地给他们打电话,但电话那头反馈回来的信息似乎说,他们还在景区里。只有两公里多一点的游路怎么会走这么长时间?况且是在云龙地缝这样一个没有太多可看景致的景区。一个半小时后,等待还在继续,一些下午要赶火车的游客开始表现出了愤怒的情绪,纷纷指责这几个只顾自己玩得高兴,对别人的等待不管不顾的人。导游最终也愤怒了,他告诉那几个游客,大巴不再等他们了,他们自己找车回恩施吧。

中午吃饭的时候,女儿发现那几个掉队的团友也悄悄凑过来吃饭了。后来知道,这几个人属于一个大家庭,他们是故意掉队去看云龙地缝的后2公里去了。此类无视团队游基本规则,喜欢我行我素的人,建议他们最好不要参加团队游,还是自己组织自由行比较好。

被这几个人耽误的一个半小时,直接导致了下午游览土司城的匆匆忙忙。

恩施土司城位于恩施城内,占地约300亩,主要包括门楼、月亮湖、风雨桥、廪君祠、校场、土家族民居、土司王宫九进堂、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雕像、卧虎铁桥、听涛茶楼、民族艺苑等景观。该土司城为新建仿古,并非古迹,由恩施州民委于1998年开始策划筹建,2002年建成接待游人。

土司城正门门楼高达25米,面阔七间,四层,四重飞檐,顶层为十字脊。全楼为木质结构,底层明间辟石质梁门,两次间开石质月亮门。明间门楣上的“恩施土司城”匾额由著名 社会 学家费孝通先生题写;门枋上有联:天下无双景;华中第一城;两扇朱漆大门上嵌有深浮雕彩绘门神。

门神

具有土家族特色的雀替

入得门来,左侧墙壁上是一幅浅浮雕的“施州土司春秋图”,描绘了施州土司 历史 上的明皇赐字,唐崖土司建王城;土兵抗倭,世爵父子建奇功;顾彩进山,古桃园名扬中华;汇诗成册,田氏诗人留瑰宝;田氏出山,千里西进拜峨眉;五旗神判,土司理政律令严;舜年入京,容美土司拜康熙等重大事件。其中,被誉为“东南第一功”的抗倭史实,是土家人 历史 上的光辉一页。容美土司为田氏世袭, 历史 上在恩施雄踞一方,让朝廷不敢小觑。即使到了土司制度逐渐衰落的末期,雍正皇帝仍然认为:“楚蜀各土司,惟容美最为富强”。

门楼背面明间门楣上悬“墨冲楼”匾额。在土家语中,“墨”指“天”,“冲”为“连接”,因此“墨冲”有接天之意。在许多记述游历恩施土司城的文章中,把繁体的“冲”字认成了繁体的“卫”字。

继续前行,可见“虎钮錞于”雕塑。“虎钮錞于”为土家族先民巴人使用的一种军用乐器。巴人尚虎,故以虎钮饰其乐。

过“虎钮錞于”雕塑,即是曲尺形的“月亮湖”。月亮湖上横跨着一座双亭廊桥,名“风雨桥”。在土家人聚居的地方出现侗族风格的廊桥,源自当时土家人对周边湘、黔地区侗族人口的掠夺;侗族人的被迫迁入,将包括廊桥在内的侗族风格建筑也带进了土家人的生活。

过“虎钮錞于”雕塑,即是曲尺形的“月亮湖”。月亮湖上横跨着一座双亭廊桥,名“风雨桥”。在土家人聚居的地方出现侗族风格的廊桥,源自当时土家人对周边湘、黔地区侗族人口的掠夺;侗族人的被迫迁入,将包括廊桥在内的侗族风格建筑也带进了土家人的生活。沿湖岸南行,对面岸边石砌台基上有一座四角攒尖顶小亭,亭额“紫芝亭”。亭联“山山堪作画兀坐琴三弄;岸岸可垂纶闲吟酒一巡”来自容美土司田甘霖的儿子田舜年的《山居》诗第五首。史载,从清康熙十八年(1689年)开始,田舜年将容美土司家族自明嘉靖到清康熙年间的五代九位诗人的诗文集汇编为《田氏一家言》,包括田九龄的《紫芝亭诗集》、田宗文的《楚骚馆诗集》、田玄的《秀碧堂诗集

紫芝亭旁的“怡情水榭”已经演变成出售 旅游 纪念品的小店,不想进去,转身去看“廪君祠”。

“廪君祠”位于游路的左侧的山坡上,是土家人供奉祭祀始祖“廪君”的地方。廪君祠共有三进,依山就势而建。第一进,同时也是门殿,面阔三间,重檐灰瓦。殿额为“廪君殿”,殿联“白虎雄风昭后世;盐神美韵悟前因”。“白虎”在这里借指“廪君”,“盐神”是说他的夫人盐水女神。门殿内竖有一通圆额石碑,上镌隶书“祭廪君文”。石碑背后墙壁上嵌白虎浮雕图。

第二进殿亦为三间,悬山顶。殿额“慎终追远”,殿联“五姓结盟斩棘披荆扬伟业;千秋共仰历精更始着风流”。殿内墙壁上绘有“掷剑比武”、“泥船争命”、“射杀盐阳”和“君乎夷城”四幅壁画,生动再现了“廪君”一生的丰功伟绩。

第二进院落的左侧有一偏殿,称“德济殿”,里面供奉的是盐水女神。殿联“泽及山川此日庙堂追远;情连桑梓何时环佩归来”寄托了土家人对盐水女神这位伟大女性的深切缅怀。

第三进是全祠的主殿,面阔三间,重檐十字脊。檐下悬“祖德长昭”和“廪君祠”匾额,殿联“铁剑定元昆名标岁月;土船排巨浪绩勒山川”。殿内正壁塑廪君贴金坐像,两侧塑与廪君结盟的向、覃、樊、郑四姓首领立像。殿内抱柱上有联“命争泥船水长千峰禄;魂化白虎山高万年威”。

主殿左侧的偏殿悬“佛道堂”匾额,供奉有多方神主,显示了佛教和道教这两种非土家族原有宗教对土家人的思想影响。从廪君祠出来,觉得它的匾额悬挂有点不对劲,应该将主殿的“廪君祠”匾额和门殿的“廪君殿”匾对调才是。

在炎炎烈日和燥热的空气中疾行了100多米,终于来到了今天土司城游览最重要、最值得一看的景观“九进堂”。九进堂是土司王府的俗称,建筑面积4300多平方米,呈纵向层台递进式布局,为土家族干栏式吊脚楼样式,因前后共有九进院落而得名。九进堂主体建筑多为新作,但所有雕花门窗均从民间收集而来,堪称“新作的古迹”。

土司制度是中国 历史 上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种土司向中原王朝称臣纳贡、土司地区高度自治的政治管理体制。土家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始于元代止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改土归流",历经元、明、清三朝,前后450余年。

九进堂第一进大门修筑在石砌台基上,为典型的土家族风格,红墙、灰瓦,饰以白色纹饰,气势雄伟。正门又称“虎门”,为石坊墙门,石枋上有联:“清江连九派,白虎踞千秋”。两侧的“乾门”和“坤门”,又称“哭来门”和“笑去门”,分别用于迎娶和出殡,表达了土家人豁达的生死观。虎门前出抱厦,抱厦檐柱上盘绕两条金龙。抱厦上部墙面上有书形浮雕,图案内容为宝剑和耕犁,体现了土家人重文、尚武和勤于农耕的思想。

门阶丹陛石上浮雕“龙凤呈祥”图案。两尊白虎雕像位列阶前,呲牙咧嘴,令人生畏。尽管是浓浓的土家族风格,但龙、凤等中原汉文化元素依然大行其道,体现了民族文化的融合。大门两侧为崖雕土家族四大天神,栩栩如生,咄咄逼人。

大门内西侧,有一个叫“黉庐”的所在,看说明牌才知道,这是土司的家学,也就是土司子弟读书的地方。学堂里供奉有孔老夫子雕像。

第二进、第三进为高脚二层楼阁,用作戏楼和看台,每天在固定的几个时间段会有土家歌舞演出。我们没时间等待,只能匆匆走过。

第四进为“什用殿”,是土司和属下商议军政大事的地方,也是整个九进堂的核心部分。殿内置桌案、仪仗。

太师壁“白虎江山图”上方悬“仁民爱物”匾额,抱柱上有联:“集思阐妙理;开悟策良谋”。

两山墙壁上悬挂有历代土司画像。

第四进“摆手堂”,下方上圆,五重飞檐,暗合土家人天圆地方的自然理念和外柔内刚的民族性格。摆手堂是土家人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祭祀祖先的场所,堂内供奉列祖列宗塑像和牌位。

第五进为进入后部庄园的门楼,也叫“槽门”。

过 “槽门”,即是第六进前堂,台口悬“和亲纳贤”匾额,抱柱上有联:“积玉堆金华堂蔼境;戒奢崇俭仁里生辉”。这里是主人迎送宾客的地方。第七进和第八进为中堂,与第六进梯次相连,主人主要用于处理族中事务。

第九进为后堂,也叫“白虎堂”、“惹巴楼”,是土司和夫人的起居之所,类似中原皇帝的后宫。“惹巴”在土家话中有“高贵”的意思。惹巴楼高四层,整体呈正三角形,为九进中最高点。

底层“退思斋”中供奉着三位先祖。

墙面分书忍、谦、勤、廉四字。

第二层是“宁馨宫”是土司和夫人的寝宫。第三层“悟策居”,是土司的“办公室”。第四层,也就是最高处,是土司思考问题、处理绝密政务的地方。

环绕整个九进堂,建有城墙和敌楼,用于保卫土司及其家人的安全。

土司城游览是在紧张和酷热中进行的,高温的天气和九进堂中因建筑过于密集而形成的空气不流通,让我的汗水一波接着一波,浑身像水洗一样。

虽然是新造的“古迹”,但恩施有关方面在土司城的打造上还是非常认真的,在设计、建造、装饰上确实下了很多功夫。经过十几年的风吹雨打,这座新造土司城已经呈现出一定的沧桑感和 历史 感,在一定程度上“足”以乱真。

恩施是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曾经的闭塞和不发达或许就是它今天依然保持山水风光风光原生态的最重要原因。恩施人在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道路上已经走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衷心祝愿恩施的明天更美好。

明朝木府土司一般是正四品官。

木氏每次承袭,均要本人或派亲信进京朝觐,请给诰命。到明代中后期多派人去进京请诰。当时土官能否承袭,在吏部有验封司“委官体勘,别无争袭之人,才呈部具奏照例承袭”。在省内,先要通过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司等“三司”会勘属实,即应袭人姓名、所属身份、住址、所管地方、人口、自始祖以来袭职事迹,官府查对纸号,以为凭据,还要地方官出具保结文书,这些材料齐全,才能上报朝廷请求袭职,称“保勘袭职”。

为了便于承袭,在家庭内部,木氏土司采取嫡系承袭制,从元到明末,一直如此。元代4世、明代14世,均为长子继承。秩序不乱,有利于家庭统治的交接。在其家谱中,将历代的人物、事迹、长幼记述得十分清楚。谁是“承袭人”很明确,因而避免了“嫡庶不明,累年争袭”的弊端。只是到了清初,原有的家法变了,木靖之后由胞弟木繇之子木尧承袭,此后,尧之次子木兴、次子木钟相继承袭。

木氏土司经元、明、清三朝,传袭22代,共470余年。

扩展资料

曾任土司:

1木得(1304~1389)阿甲阿得洪武十五年~二十三年任丽江土知府(1382~1390)1382年朱元璋赐木姓,1383年任丽江土知府。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8年。

2木初(1345~1425)阿得阿初洪武二十四年~永乐十七年任丽江土知府(1391~1419)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28年。

3木土(1364~1433)阿初阿土永乐十八年~宣德八年任丽江土知府(1420~1433)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7年。

4木森(1401~1442)阿土阿地宣德九年~正统六年任丽江土知府(1433~1441)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9年。

5木嵚(1429~1485)阿地阿习正统七年~成华二十一年任丽江土知府(1442~1485)太中大夫、资源治少尹,正三品,在任43年 (在任最长)。

6木泰(1455~1502)阿习阿牙成华二十二年~弘治十五年任丽江土知府(1486~1502)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17年。

7木定(1476~1526)阿牙阿秋弘治十六年~嘉靖五年任丽江土知府(1503~1526)知府、中宪大夫,正四品,在任24年。

-木氏土司

在讨论苗疆土司与苗族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弄清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那就是“苗疆土司”和“苗族土司”。简言之,凡苗族聚居区的土司均为“苗疆土司”,在这些土司中,由苗族充任的土司称为“苗族土司”。苗疆土司的外延,与苗疆的地域相重合;本文所说的苗疆,即苗族东部方言区,也就是史籍所称的红苗生息地。这块苗疆的地域如何?请看诸种史籍皆相同的记载:“红苗原出铜仁府,其族甚繁。东至辰州界,西至四川平头、平茶、酉阳土司、北至保靖,南至麻阳、东南至五寨司、经线三百里,纬线一百二十里,周千一百二十里,皆其族所居之所。”

按现在的地图计算,这块苗族聚居区的经线为360华里,纬线240华里,周围1200华里,面积21600平方公里,内含铜仁、松桃、秀山、酉阳、沅陵、泸溪、吉首、古丈、花垣、保靖、凤凰、麻阳等12个县市。除此之外,永顺、龙山、桑 植、大庸、以及鄂西边缘县份,尚有红苗寨落。

这块在历史上定格的苗疆,其地域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明朝开国之后就着力于对苗族的镇抚,但37年后酉阳的生苗才开始归附。《明史》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指挥丁能、杜福抚谕亚坚等十一寨生苗一百三十六户,各遣子入朝,命隶酉阳宣抚司。”到了光绪八年(1882年),官方镌刻的《移建安化县碑记》仍称“黔之东铜思所属有梵净山,高耸数千仞,绵延数百里,向为苗人所居。”

在这块土地上,统辖苗众的中小土司多由苗人充当,而担承治理责任的大土司,则多由汉人担任。民国二十年(1931年)编撰的《沅陵县志》,依旧沿引史籍的记载来陈述这种史实。该志有曰:“蛮部(指苗族)各有酋长,其酋皆各相雄长,不能统一。汉人之才智狡者,往往因而利用之,结合诸酋,使之承奉其号令。溪州之氏,盖汉人而为群蛮之所推尊者也。”但是,到了五十年代,对这种史实有了新的说法。潘光旦教授在他的洋洋十余万言的专题报告中讲:“‘土司’不是一般的土官,而是‘土家人’所担任的‘土官’”改变了土司的内涵以后,对于它的构成成分,潘说:“元代以来,湘西的土司是一般的、十有八九的,由‘土家人’充当的”。尽管还有点闪烁其词,可他最后还是勇敢地过渡到预定的结论上,那就是:“元、明、清三代实行所谓‘土司’制度,一直到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为止,大小‘土司’几乎全部由‘土家’人承当,对当地的苗族,代表中原统治者经常‘约束’,随时镇压。”

历史果真如此吗?

历史上,汉族大土司对苗族没有起到“约束”和镇压作用。那位创导修筑长城来防御苗族的蔡复一,在公文中曾经强调过这种事实。

蔡氏字敬夫,福建同安人,万历进士,几次升迁官至兵部右侍郎,巡抚贵州,后总督贵州、云南、湖北军务。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蔡任湖广参政,分守湖北,带管辰沅兵备道,驻节沅州(今芷江县)。他在《边防条又议》“责担承”那段中写道:“永顺(土司)约束镇苗,保靖(土司)约束竿苗,每岁俱有担承认结到部,苗哨原设有抚苗防守舍巴头目,月食禀粮……今则担承毫无实效,认结只属虚文。就中草苗猖獗尤甚,历数冬春二季入犯,十(之)三镇苗,而十(之)七竿苗也。”不仅“受国恩世有爵土的”永顺、保靖两宣慰司奈何不得镇竿生苗,就连专事屯戍的营哨兵也如同虚设。明代官员马协在同类的公文中写道:“(哨官)不为自强之计,甘为媚苗之术。”“……真所谓畏苗如虎,自视如鼠也。”

这种情况到了清朝依然没有甚么改变。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湖广总督郭(左王右秀)在反映苗疆情势与防务的奏章中写道:“历任督抚提镇诸臣,止议永顺、保靖二土司分寨抚管,土司相距颇遥,且兵未经制,止可偶供征用,未便其永远抚管。”十年后,湖南巡抚赵申乔在《题六里苗民归镇溪所乾州同知抚管疏》中指出,土司的担承“毫无实济”。该疏曰:“镇竿有镇苗、竿苗之分,镇苗向系镇溪所管抚,竿苗即红苗,向系竿子坪长官司抚管。前明以镇苗令永顺司担承,竿苗令保靖司担承,苗乃叛服无常,二土司有担承之名,毫无实济”。就是这道奏疏,取消了永保两土司担承“约束”苗族的虚名,改土归流。

为何汉族土司无法约束苗民?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苗族的社会结构与其他民族不同。苗族是个崇尚自由、强调自我意识的民族,它的尊卑全由实力的强弱来决定,无精神方面的因素,所以其社会管理框架属多系统的不稳定型结构,由于不是稳固的宝塔形模式,使异族统治者无法提纲挚领。关于这点,史籍中有许多记载。明代曾任贵州巡抚的郭子章在《黔记·诸夷》中写道:“诸苗夷有囤峒而无城廓,有头目而无君长。”清代凤凰敬修书院山长孙均铨在《苗蛮辨》中写道:“蛮犹有上下之分,苗则无所统纪。”关于苗族社会的特点,《永绥厅志》有比较详细的记述:“生苗各分寨落……有部落无酋长,其俗不以人命为重,寨中有父子兄弟数人数十人,强梁健斗或能见官讲客话者,则寨中畏之,共推为寨长;如寨中再有一人一户,则又各自为党。或一寨一长或一寨数长,皆以盛衰强弱迭更易,不如他部之有酋长世受统辖也。”

二是苗族的生存环境,外族难以适应。溆浦人严如煜,嘉庆元年(1796年)征举孝廉方正,廷试第一,以知县试用陕西,后随军到湘西镇压苗民起义,著有《苗防备览》、《苗疆风俗考》等多种关于苗族的文献。他在《总论苗境事宜务为筑堡议》中写道:“……又溪涧之水,夫马既多,腥秽不可入口。其泉水稍清洌者,俱为岩浆,极寒,败人脾胃,兵役饮之,水土不服,多生疟痢二疾,或痨黄肿,四肢无力,地势使之然也。”

三是苗人的战术斗技,精于他族,难以制服。对此,严如煜在他那篇《议》中写道:“他省近边夷人,以弓弩为武器,易为遮御。苗人本寨好打冤家。苗人五六岁即习鸟枪,种山赶场,寸步不离。”严氏还说苗地向产土磺、洞硝,苗人配制火药的技术“精于内地”,“放火器非诸夷所能及。”关于苗人的战术,严氏写道:“我军施放火炮,彼则挖坎伏避;即不能避,而三五分队,中毙者亦少。”为让官军高度重视苗人的战术,《苗防杂识》在印证了严氏的记述后写道:“(苗)遇敌必先择土坎岩窠,伏身暗中,放枪后,即从莽草中退十余步潜避他所,以防反击。”它的结论是“苗人火枪最难提防。”

严如煜在《议》中还写道:“苗人所居之险,猱崖猿壁,非人迹所能到。外间劲旗,扳援一峻坡,已喘息不能行动,安能与之追蹑?”而苗人在这种险竣的山地又表现如何呢?请看《乾州厅志》的记载:“而苗人走崖谷往来如猱,或明东暗西,堤防少疏,一营有事,数营震动矣。”

古代苗族社会的各种条件决定,大土司以下的中小土司大部分得由苗族来充任,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对苗族起到一定的统辖和约束作用。至于“大小‘土司’几乎全部由‘土家’人承当”的说法,只是潘光旦教授个人的认定,并非历史的真象。但是,这种说法却被少数学者当成科学论断,将人导入误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主要是“五姓真苗说”的影响,以及图解民族压迫的结果。

“五姓真苗说”人为地缩小了苗族的范畴,使我们把一些苗族土司作为异族。此说先见于孙均铨的《苗蛮辨》,其中有曰:“其时蛮中大姓则有彭氏、舒氏、向氏、冉氏、田氏,各有分土,中环五种土酋,有石、陇、吴、麻等姓,今苗姓有此,疑即是苗。”到了嘉庆年间,严如煜在《平苗议》中写道:“统计三种苗,惟吴、龙、石、麻、廖五姓为真苗,其欧阳、彭、洪等姓乃外民入赘,习其俗久遂成族类。”这就把五种土酋为苗的说法深化为“五姓为真苗”,即五姓真苗说。此说被后人承袭,谬误留传后世。其实苗族自己就有削、没(芈)、边(卞)、管、卡、来(莱)、刊等七大苗姓,他们使用的汉姓不计其数,若按多少来决定大小的话,那彭、向、田也是苗族中的大姓。关于这些情况,笔者曾在《红苗姓氏与风俗》中作了比较详细和阐述(见《吉首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按照现代的观点,为了体现民族压迫,苗疆土司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分子,把它们都视为异族是不会引起非议的。也就是说,至少苗族学者不会去关注这种界定是否客观。另一方面,由于“土司”与“土家”早先就被潘光旦混为一谈,于是那种界定又容易被人渲染,这样,就弄得苗疆土司中似乎不存在苗族土司了。

为了矫正视听,我们还是来正视一下史实。先谈几个没有争议之处的苗族土司。

吴毕朗,明宣德年间为竿子坪长官司土司,宣德五年(1430年)率苗众造反。

廖彪,明永乐三年(1405年)为竿子坪长官司土司,曾与其他苗族土司一起遣子入朝进贡。

杨二,明洪武初年的“卢溪苗长”。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卢溪县的辖区很宽,包括如今的泸溪、花垣、吉首三县市,以及古丈、凤凰的部分地区,那时,朝廷企图对该县的苗民实施籍户口、派赋税的统治措施,引起苗民的反抗。为了平息苗疆的骚乱,“卢溪县主簿孙应龙入峒招渝,领苗长杨二赴奏,准轻赋,始割上五都蛮民分为十里,置镇溪军民千户所,隶辰州卫。”关于此事,《明史》、《湖南通志》,以及湘西的多种地方史志均有记载。杨二进京面圣的结果是:要苗民缴纳的一万一千石粮食减去一万石,对卢溪苗民分而治之,割124寨为十里,为清康熙年间永绥厅(上六里今花垣县)、乾州厅(下四里,今吉首市)的问世铸定雏形。镇抚十里苗民的镇溪军民千户所建置后,杨二和其他“苗之渠首”被任命为百夫长,以约束苗民。

至于田姓土司中是否有苗族土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关于首任田姓土司田儒铭的族属,笔者在《红苗姓氏与风俗》中已举证说明他是苗族,此处不再重复。为证实那种说明并非妄断,下面以《湖南通志》和乾州、凤凰、芷江三厅县的志书记载,再铺陈两位田姓土司的情况,从中亦可见苗族土司的特征——叛服无常。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都指挥邵鉴诬诌竿子坪乌牌寨(属今凤凰县)苗人陇老恰、陇党叟,称其替川黔叛苗窝脏。于是镇竿守备陈表令土司田兴爵诱出二苗,解辰沅备道府衙(今芷江)监候。十八年(1539年),陇母叟因其父陇老恰屈死狱中,遂率苗众造反,守备陈表被弹劾离职。第二年,雅酉寨(属今花垣县)苗头陇求儿,乘势邀集川黔苗众造反。是年,田兴爵与镇溪土指挥田应朝,统领所部土兵,随大队军官到暴木营(凤凰县禾库镇吉寅村)参予剿抚造反苗民。史籍所称之“土兵”,实为凤凰、吉首、花垣三地的苗兵。由于二田的作用,官军得以利用廖羊保等苗族头人四处招谕,用“抚”的办法使战役尽快结束。这时,田兴爵、田应朝是站在朝廷的立场上,发挥土司的职能,以苗剿苗。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田兴爵因开罪官府被关押在辰州(今沅陵县)狱中,后经一些苗人暗中贿赂官吏将其救出,藏于生苗腹地腊尔山。第二年,田兴爵便率领苗众称兵反叛。田是一条无情无义的色狼,他仗势到处奸*妇女,并恩将仇报,虐待营救自己出狱的苗人。这家伙,有一次到土官隆歹家,因“呼其妇不至”,便把土官为求子而用来祭祖的猪杀了。后来,因为满足色欲,强夺阿留弟媳,“负以牛,将入山”。这时,土官隆歹率领被虐之苗众一齐杀来,田见寡不敌众,“乃挟刀且战且走”。从田兴爵在腊尔山苗寨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这位土司是通苗语、谙苗情的,否则,就不会有“呼其妇不至”的情节,也不敢独自用牛驮上美妇人入山享乐,尤其是他敢于“且战且走”,独自在生苗腹地闯荡。就是到了四五十年代,整连整排荷枪实弹的军队,若没有苗族作向导,也是不敢闯进腊尔山的

就在田兴爵狼奔鼠窜的时候,平头(属今松桃县)长官司土官携带印信与“所部诸苗逃奔蜡尔”。原因是苗族群众拖欠赋税,并在铜仁知府督催缴纳时逃亡他乡,于是知府责成土司偿还,土司也只得一走了之。当平头土司与所率之苗同田兴爵相遇后,便联合称兵造反,“围麻阳县,执知县,官军讨之不能克”(见《乾州厅志》,上同)。这时,田兴爵又完全背叛了朝廷。

就在田兴爵称兵造反时,田应朝仍然在为朝廷效力,在副将都御史万镗的统率下,参予剿抚“湖广蜡尔山蛮叛”(见《明史》)。万镗采纳了田应朝的计策,软硬兼施,对苗族首领晓以厉害,诱以利禄,后来如《湖南通志》所载:“镇溪土司田应朝等,招出(陇)求儿等五十余人。”余下苗众,被官军各个击破,苗疆得到短时期的安静。

站在官方的立场上,各种史料一方面承认田应朝的能量,一方面又说他“狡黠多诈”。确实如此,作为异族,田应朝没有孝忠皇上的意识,顺从只是表面的,那只是为了谋求切身利益,反叛的本质,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显现。对于异族土司,他毫无感情可言,暗中制造矛盾,挑唆是非,让永顺、保靖两土司相互仇杀,自己坐山观虎斗,并从中两面讨好,两面收受贿赂。除此之外,他还暗中勾结和支持田兴爵与平头土司称兵造反。此次苗叛平息后,到了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他又如法炮制,阴结贵州苗酋龙许保等为乱。田应朝知道自己只是朝廷的一只猫,如果老鼠不闹事,猫便会丧失原有的地位。这家伙“战则庇贼冒功,抚则反复要重资”(见《乾州厅志》),使平苗之役久而不克,给官府施加压力。

嘉靖三十年(1551年),龙许保、吴黑苗再次统率湘黔苗民造反,攻陷思州府。掠执知县李允简等官员。苗民此次起兵反抗,得到了酉阳冉姓土司的暗中支持。这时,田应朝反叛朝廷,率部合酉阳土司兵在平茶一带多次阻挠官军。奉旨征苗的都御史张岳,多次派人召田应朝罢兵来见,田不听从。后来张岳侦知田之叔田勉,饶勇悍桀,常被应朝恃为后盾,便设计将其捕来乱棍打死。此时田应朝有些畏惧,派人向张岳表示改过自新,张许其以功赎罪,但田又变卦不出山,张岳便削掉他的土指挥职务。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在官军的围剿下,田应朝感到形势窘迫难以维持,便到永顺宣慰司见张岳表示归顺。张岳先以军棍仗之以示惩罚,再令其随同官军征苗,后来还是把他杀掉,悬首于市,以惩戒其他苗酋。

从有关史料可以看出,由汉族充当的苗疆大土司,对苗族的直接影响力不大他们只负一个“承担”和“约束”苗民的虚名,只是在朝廷调集官军镇压苗民反抗时,率部随军进剿,依靠由苗人充当的中小土司,发挥前锋作用。由苗人充任的中小土司,能对苗族起到直接作用,而他们又具有时顺时叛的两面性。在顺从朝廷协同镇压造反苗民时,他们因熟悉地形,了解战术,通晓语言,总是作打头阵的尖兵,但是,他们往往都是用献策招抚苗族首领的办法来结束战事。这样,官军可尽快撤离,苗族也能保存实力,因此每次战后的安定都只是短暂的。从总体上看苗疆一直动荡不安,于是土司也就才能乱中取势,直到改土归流。苗族土司一旦反叛朝廷,结局都是削职杀头,所以史籍中出现的中小苗族土司,能世袭其职的不多。

探云龙地缝 访土司新城

鄂西天亮的时间比东北至少要晚1小时,5点半了,天才开始放亮。早上的大山里,鸟鸣声声,虫吟阵阵,花香袅袅,水流潺潺。漫步在这样清幽的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